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教版高中地理电子教材

人教版高中地理电子教材

人教版高中地理电子教材
人教版高中地理电子教材

编写说明

为了帮助教师理解并使用好《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地理》,我们编写了这套高中地理教师教学用书,共分两册,分别与教科书上、下册配合使用。

本书各单元的结构分为教材分析、练习篇参考答案、参考资料三个部分。在教材分析中,对整个单元的编写意图和教学内容编排作了总的说明,对每一课的具体内容作了分析说明,同时对教学方法和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供教师参考。由于缺乏教学实践的反馈信息,编写时间又很仓促,因此这套教师教学用书在形式和内容方面都有待进一步完善。希望广大教师提出宝贵意见。

本书的编写者:第五单元:高俊昌;第六单元:刘健;第七单元:韦志榕;第八单元:覃燕飞、丁尧清。责任编辑:刘健;审定:吴履平。

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社会室

2003年9月

第五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教材分析

在前四单元学习了自然地理的基础上,从本单元开始,将要学习人文地理。在人类的各种活动中,与自然环境联系最紧密、相互影响最深刻的就是生产活动。因而教材将人类的生产活动安排成人文地理的开篇。人类的生产活动也是多方面的,教材按照大纲的要求,只讲述了人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两种生产活动,即农业生产活动和工业生产活动。

为社会发展服务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我国现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目前以至今后的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经济建设仍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为此,教材对本单元内容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安排,主要体现了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第一,突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教材无论讲述农业生产活动,还是讲述工业生产活动,侧重点都不在生产活动的本身,而是在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上。教材在本单元的引言中概要地阐述了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全单元教材就是本着具体分析两者的相互关系而逐渐展开的。在人类社会步入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人类的生产活动同样面临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由于可持续发展问题将在第8单元作单独讲述,本单元教材只是在自学园地中,安排了“持续农业”的内容,供学生自学。

第二,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以典型案例论证基本原理。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从分析实例入手,阐述基本原理(如农业区位选择和工业区位选择),并用大量事实材料进行说明。(2)从教材结构看,本单元分别用2课时讲述农业地域类型,用2课时讲述工业区域,目的是通过诸多不同类型的具体地域的分析,来论证基本原理。这也使学生认识到地理所具有的地域性特点。(3)讲述每一种农业地域类型或工业区域,都是通过分析典型案例来说明普遍规律的。典型案例的选取,除考虑到其代表性外,还照顾到世界各地,以使学生从小见大,了解世界各地人类生产活动的一般情况。(4)讲述基本原理或进行地域分析,都尽可能举中国的实例,或联系中国以及学生家乡的实际。

第三,体现发展的观念。教材无论是阐述基本原理,还是分析具体案例,都是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例如,教材分析区位因素,重点在于分析其发展变化;讲述农业地域类型,特别关注各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讲述工业区,专门介绍了传统工业区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造以及新兴工业区的发展。

第四,加强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从素质教育的原则出发,教材将培养学生能力、加强思想教育与传授知识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能力培养方面,例如,教材通过典型地域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区域的能力;通过开放型活动题的设计,培养学生运用基本原理,独立分析、判断、评价具体问题的能力;通过中外对比,培养学生借鉴国外生产方面成功的或先进的经验,为中国以及家乡的生产发展服务的能力。思想教育方面,例如,发展生产应因地制宜;生产活动及其主要影响因素都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正确看待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生产上存在的差距。

本单元共9课,前4课讲述农业生产活动,后5课讲述工业生产活动。每一种生产活动主要分3个部分:生产活动概述、区位选择和地域分析。鉴于工业生产活动的特点,另写了工业地域的形成1 课。

5.1 农业生产活动

一、本课内容可看作是本单元农业部分的概述。大纲中没有对本课内容作要求,但是,大纲要求讲述的“农业的区位选择”和“农业的地域类型”两个知识点,需要有一些基础知识作准备。为此,教材将农业生产活动的概念、特点、投入—产出、分类等知识,合在本课讲述。

二、教材开篇阐述了农业生产活动的概念,并由此引申出农作物和驯化动物的传播对世界各地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教材阐述农作物的培植和家禽、家畜的驯化,以及它们从起源地向世界各地的传播,目的是使学生理解,一定地域的人们,一方面可以通过劳动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而发展农业生产;另一方面,人们进行农业生产可以有多种选择。这就为后面讲述农业的区位选择及农业地域类型打下铺垫。

三、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的特点。理解农业生产特点的关键是动植物分布的地域性和动植物生长发育的规律性。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并逐个回答出农业生产的特点。

四、教材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简单分析了农业投入—产出的一般模式。投入—产出是经济学上经常运用的分析方法,地理学借用这种方法来评价生产系统经济效益的高低,从而为合理配备各投入要素以使生产系统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提供理论依据。教材在此讲述农业的投入—产出,没有从经济学意义上作更多的分析,只是考虑到本单元教学内容的需要:第一,使学生对农业生产所涉及的投入要素和产出要素作常识性的了解;第二,使学生认识到,增加生产资料投入和科技投入可提高农业的产出;第三,为下一课讲述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作铺垫。

五、教材把农业的历史发展安排为选学课文,简单介绍了世界农业三个历史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和主要分布区。学生在学习农业的分类和农业地域类型时,可对照了解各类型农业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

六、教材安排讲述“农业的分类”,主要是为后面讲述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作知识准备。农业的分类有多种方法,教材采用三种经常使用的分类。

1.根据生产对象的不同,将农业分为农(种植业)、林、牧(畜牧业)、副、渔五个部门。但是世界上主要的农业生产地域类型,基本上可归为种植业和畜牧业两大部门。混合农业只是农场经营的一种方式,并形成固定的农业地域类型,但不像种植业、畜牧业那样作为农业的一个部门,与种植业和畜牧业不属于同一分类层次。

2.根据投入生产资料或劳动力的多少,将农业分为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密集农业也称集约农业,并可分为劳动密集型农业(如亚洲的水稻种植业)、资金密集型农业(如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等。不同类型的密集农业,在后面讲述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时,将会作较为详细的分析。教材在此为体现教育三个面向的原则,重点以实例说明农业的工厂化生产及其在世界和我国的发展。

3.根据产品用途,将农业分为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区别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的关键是看农民生产农产品的用途(自给或作为商品)。

农业生产的地域类型是指在一定地域内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成型的、区域性的农业生产类型。对于世界农业地域类型的划分以及各类型的命名,尚没有统一的标准。有些人文地理学家把世界农业地域类型分为12种:热带雨林迁移农业、热带定居农业、种植园农业、水稻种植业、谷物家畜农业(种植旱作谷类与饲养家畜相结合的农业)、地中海农业、园艺业、乳畜业、混合农业、商品谷物农业、游牧业、大牧场放牧业。教材没有对世界农业地域类型进行系统的分类和分析,只是参照上面的分类,选取其中学生比较熟悉的几个类型,作为例子用框图(图5.2)的形式加以说明,为后面分析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作铺垫。

七、在教学本课前,教师可按本课“活动”要求,选择当地比较普遍的一种农业生产类型(或某种作物的种植,或某种牲畜的饲养),让学生事先做简单的咨询或调查。活动可以穿插在课间进行,也可以在本课内容教学完毕后进行。

5.2 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本课系统地分析了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从而使学生了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土地。

二、教材通过三江平原的种植业和青藏高原的畜牧业的对比,引出区位的概念,以及农业不同区位选择的原因。三江平原和青藏高原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农业生产特点等知识,学生在初中地理课中已经学过了。学生在回忆这些知识的基础上,能较容易地回答出两地农业生产存在巨大差异的原因。

本课第一次接触到区位的概念,理解区位的概念,将有利于高中地理人文部分的学习。区位的概念包括绝对区位和相对区位两层含义。绝对区位指位置,相对区位指与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

原来的中学地理课不讲区位,而讲布局,两者都强调某一事物(如工厂)与其他事物(如原料地、市场)的空间关系,区别在于前者强调客观存在,后者强调主观安排;前者强调微观(如某个农场、某个工厂、某个城市的区位),后者强调宏观(如农业、工业、城市的总体布局)。但是,影响布局的因素也就是区位因素。

三、教材通过三江平原和青藏高原农业的对比,引出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教学时首先应引导学生阅读图5.5,使学生注意到:第一,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哪些?第二,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就是农民综合考虑多种区位因素而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在读图的基础上,再分析农业主要的区位因素。

气候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就光照来说,生物有喜阳与喜阴之分。就热量来说,不同的热量带分布着不同的生物。就水分来说,不同的生物生长发育要求不同的水分条件。

地形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坡度因素,一般情况下,坡度大于18°就不利于发展种植业;我国政府要求,坡度大于25°的山地不得发展种植业。其二是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

土壤对农业区位的影响除举教材中土壤酸性的例子外,还可从土壤肥力、土壤的盐碱性、土壤层的深度、土壤的质地等方面举实例加以说明。

交通运输主要影响商品农业的区位,因为商品农业的产品需要及时运往销售市场。对于自给农业,交通运输的影响较小。

政府政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是普遍存在的。各国(或各地区)政府,从国家(或地区)利益、国际贸易、区域规划等方面考虑,常会制定出相应的政策,影响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从而影响农业的区位选择。

四、科技是影响农业区位的重要因素,但是科技因素是通过影响其他因素而影响农业区位的。无论是对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还是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都离不开科技因素。因此,教材没有单独讲述科技因素,而是将科技因素的影响结合在农业区位的其他因素之中。教学时应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科技因素的作用。

五、“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应使学生认识到,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有很大的影响,但是,这些影响并非都是决定性的;人类可通过多种途径,对自然因素进行改造,减小不利因素的影响,以达到充分利用自然的目的,但是,人类对自然因素的改造也是有一定限度的。教材中举出一些实例加以说明。教学时可再举一些实例引导学生讨论:宁夏平原气候干旱,发展种植业需加强灌溉改造水分条件;三江平原沼泽地过湿,发展种植业需通过排水改造水分条件;东南丘陵地形坡度大,发展种植业需修筑梯田改造地形条件;沿海围垦滩涂土壤含盐度高,发展种植业需通过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排盐以改造土壤条件。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加深学生对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之间辩证关系的理解。

六、教材以市场和交通运输两个因素为例,分析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市场是最富变化的因素,市场的大小、区位,产品的价格,竞争对手,以及政府鼓励或抑制政策等,都从不同侧面影响着市场的需求量,进而影响农业的区位。教材通过20世纪90年代我国苹果由供不应求到供过于求的变化,说明了进行科学的市场预测对农业区位选择的重要性。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大大缩短了产品运输的时间,加上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和农产品生产地在地域上出现分离,并逐渐形成跨地区以至世界性的农业区域专业化。教材依次举出我国和世界上的一些实例加以说明。教学时可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和当地生产中举出这类例子,如当地的某种农产品主要销往哪些地区?日常食用的某种食品(如奶粉、糖等)主要是哪些地区生产的?

七、本课教学最后,引导学生做本课“活动”题。本题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题参考答案:A.小麦;B.乳牛;C.花卉。

5.3~5.4 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教材本着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分析实际问题的编写原则,在讲述了农业的基础知识和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后,用了2个课时,重点讲述了4个农业地域类型。每个类型在简单介绍其在世界的分布和

主要特点后,都选一个典型区域进行具体分析,体现了案例分析的编写思想。此外,安排了2个农业地域类型的简介,供选学。

教材选择农业地域类型及其典型区域的指导思想是:考虑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涉及农业的各种类型(种植业和畜牧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等);体现出各地区农业的发展水平和世界农业总的发展水平。4个农业地域类型讲述的先后次序,基本上本着先发展中国家后发达国家,先传统农业后现代农业的原则。

教材从区位因素、生产特点、问题及解决措施等方面,对每个农业地域类型及其典型区域进行分析。但是,具体问题需具体分析。各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不同,各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千差万别,因此,教材并没有按统一要求讲述各农业地域类型,而是各有侧重:有的侧重于生产的特点(亚洲的水稻种植业和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有的侧重于区位分析(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有的侧重于发展的努力措施(阿根廷的大牧场放牧业)。

二、在教材重点讲述的4个农业地域类型中,水稻种植业包括了我国南部广大的水稻种植区,能直接反映我国农业生产的实际,所以教材首先讲述水稻种植业。虽然为保持相对一致而将典型区域确定为亚洲整个水稻种植区,但是论述的重点仍放在我国。

教材首先从水热等自然因素(通过图下设问反映)和人均耕地少、劳动力资源丰富、人们的食米爱好等社会经济因素,以及水稻种植业的特点三个方面,论述了东亚、东南亚、南亚从事大规模水稻种植业的原因。这也就分析了亚洲水稻种植业的区位因素。

接着,教材论述了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在世界粮食生产中,亚洲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普遍较高,但是,生产规模较小,商品率、机械化水平和科技水平都较低。不难理解,在亚洲水稻种植业的几个特点中,除水利工程量大是由于水稻生产的特点和气候条件决定的外,其他几个特点是相互依存的,并且人多地少、生产规模小是形成这些特点的根本原因。从图5.11可以看出,水稻种植业是劳动密集型农业,我国水稻种植业的机械化水平较低,但已有了一定的发展。

我国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大力提高机械化水平,推广新科技,以提高农业生产的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而生产规模小无疑不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为此,我国政府近些年来鼓励农业生产实行适度的规模经营,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度扩大农业经营单位(如家庭)的生产规模。我国主要的水稻种植区,人口一般比较稠密,种植水稻是农业劳动力谋生的主要手段,如果扩大水稻生产的规模,势必有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面临就业安置问题。我国苏南地区在乡镇企业大发展后,大量农业劳动力流向工业和服务业,使农业劳动力出现自然分流,仍然留在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少了,农业生产的规模也就自然扩大了。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使乡村的经济实力增强,乡村政府又资助农户购买农业机械和生产资料,进行水利建设,从而促进农业的发展。因此,适度的规模经营是一个努力目标,但不可硬性划分。本课的“活动”就是基于上述分析而安排的,教学时应利用“活动”使学生理解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并引导学生思考我国水稻生产的适度规模经营问题和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安置问题。

在讲述水稻种植业水利工程量大和科技水平低两个特点时,教材指出政府在这两个方面应做的努力。我国政府一直不遗余力地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和推广农业科技新成果,教材限于篇幅,只举了杂交水稻的例子。教学时可举一些当地的实例作说明。

最后,教材简单介绍了水稻种植业在世界其他地区的分布。

三、大牧场放牧业是进行大规模商品畜牧业生产的农业地域类型。教材首先介绍了大牧场放牧业在世界上的主要分布区,这些地区成为大牧场的自然条件,以及各地区大牧场放牧的主要牲畜。然后,教材重点分析了阿根廷潘帕斯草原上大牧场牧牛业的情况。

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是世界大牧场放牧业的典型代表。教材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这里发展大牧场的区位优势:优良的天然草场;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距海港近。接着,教材讲述了欧洲人到来前后,这里牧牛业情况的变化:商品牧牛业代替粗放的自给自足的牧牛业;印第安人由土地和牛群的主人转变为被雇用的牧牛者。通过这种对比,使学生认识到殖民主义对当地土著居民的深刻影响,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

地广人稀的阿根廷,要大规模发展商品牧牛业,需要在世界范围内找到牛肉的销售市场。当时,这个市场主要在西欧,而阿根廷离西欧实在太远。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海上冷冻船的发明无疑是促进阿根廷商品牧牛业大发展的重要因素。这可作为5.2课中关于交通运输以及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对世界农业区位影响这一原理的典型例证。

教材最后讲述了阿根廷人建设大牧场,维持牧牛业繁荣发展的4点措施:培育良种牛,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开辟水源和种植饲料。这些措施对我国广大牧区的畜牧业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四、商品谷物农业是世界上生产商品粮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教材从种植的主要作物、主要分布地区、基本特征三方面对商品谷物农业作了简单介绍。这类农业主要分布在拥有丰富的耕地资源而又地广人稀的地区。其农场的面积一般都在几百公顷以上,大型农场可达数千以至上万公顷,从而可进行大规模的商品谷物生产。所以,有人也把商品谷物农业称为大农场种植业。如此大规模的农场,加上当地劳动力缺乏,生产的高度机械化则成为必然。我国东北平原和新疆的国营农场,虽然与发达国家的商品谷物农场在生产组织和管理上存在区别,但是生产的机械化程度同样是很高的。在主要粮食作物中,小麦、玉米为旱作作物,便于大规模的机械化耕作,而水稻对水、田地等条件的要求较高,不便于大规模的机械化耕作,所以商品谷物农场多种植小麦或玉米。美国南部有的商品谷物农场采用旱地直播技术种植稻谷,从而避免了水田耕作以及育秧、插秧等环节,其生产过程与种植小麦无多大差别。

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粮食出口国,其商品谷物农业也最为典型,因此教材选择美国作为商品谷物农业的典型区域进行分析。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分布在大平原的北部和中部,这从教材中“美国的小麦区和玉米带的分布”图上可以清楚地读出。此外,美国南部和大西洋沿岸地区也分布着许多商品谷物农场,教材为简化头绪,没有介绍。

教材将商品谷物农业的教学重点放在对美国大平原商品谷物农业所作的区位分析。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方便的交通运输是商品谷物生产的基础,地广人稀为农场的大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高度发达的工业和先进的科技则成为农场现代化生产的保证。这些因素的综合,使美国大平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基地。

“美国农业一体化”供学生阅读,以使学生对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获得一些感性认识。

在讲述完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商品谷物农业和大牧场牧牛业这两种进行大规模商品农业生产的农业地域类型的生产条件进行对比。可参照以下思路引导学生讨论:这两种农业地域类型的生产,都需要有大面积可供开发的土地,且地广人稀,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美洲、澳大利亚等地区,

浅析高中地理教材中图片的教学处理

浅析高中地理教材中图片的教学处理 发布日期:2009年11月04日点击次数: 118 作者:来源:本 站原创 浅析高中地理教材中图片的教学处理 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国际分校王桂芳 【关键词】新课程地理教学插图 【摘要】在地理教学中,图片是不可缺少的工具,也是获取地理知识的重 要源泉,它既是一种内容丰富的直观教具,也是地理学科所拥的有一种特殊语 言。有人曾试验过,一个人识别同一种物体,用语言描述需 2.8秒,用线条图描述需 1.5秒,用黑白照片描述需 1.2秒,用彩色图片需0.9秒,这些数据表明采用地理图片教学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前苏联著名地理学家、地理教 育家乌申斯基也说过“把图片带进教室,就是哑巴也会说话了。”由此可见, 地理图片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正文】 打开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本),顿觉眼前一亮:教材设计新颖,图文并茂,一幅幅精美的插图令人目不暇接。全书共306页,竟有各种插图354幅,有地图、示意图、地理统计图表、景观图,甚 至漫画等(表一),这些插图是高中地理新教材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组成 部分,它们和文字教材紧密联系,互相补充,具有目的明确、内容简明、主题突出等特点,它对教材的文字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通 过读图,可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通过读图,可 以使学生学会从图中获取大量信息,了解和分析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 与规律,形成地理技能。因此,教师在使用地理新教材的过程中,应 注重图像系统的分析和运用,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笔者认为,在教 学中教师应因“图”制宜,针对不同类型的插图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充分发挥这些插图的作用。

书名地图示意图统计图表景观图其他总图幅页数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2454936012398高中地理教材必修2413013225111101高中地理教材必修3304223178120107 表一: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插图类型及图幅数 一、地图的功能及教学处理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重要的直观教具,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它 是遵循一定的数学法则,将客体上的地理信息,通过科学的概括,并 运用符号系统表示在一定载体上的图形。它以图像的形式把信息传递 给人的大脑,具有任何文字和语言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地图可以分为政区地图、专题地图。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功能是 多方面的:它可以确定各种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使学生获得各种地 理事物的分布知识;它有助于阐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 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它便于学生综合分析和了解地理事物 动态变化规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思维的能力,是基本 技能训练的主要方式;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有价值的直观教具。它同 文字相比具有现象直观性、地理方位性和几何精确性等特点。 如在讲解西风带与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时,如果照本宣科,不 仅枯燥乏味,毫无趣味,而且会把学生引入死记硬背的死胡同。如能 充分利用课本的“欧洲西部气候类型分布”和“北美气候类型的分布” 两张插图进行分析讲述,不仅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使学生展 开思维推理的翅膀,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具 体做法是先引导学生在“欧洲西部气候类型的分布”图上找到52°N 和北极圈两条纬线,由此判断温带海洋性气候纬度范围大概在40°N 到60°N之间,并且位于大陆的西岸,回顾五带知识判断出这里受盛 行西风带影响,盛行西风从海洋上带来丰富的水汽,形成温带海洋性 气候。在理解了温带海洋性气候形成原因的基础上,可进一步把欧洲 温带海洋性气候图与北美洲进行比较,从地形、洋流、海岸线角度分

天津高中地理会考 一飞冲天知识点电子版

第一部分考点梳理基础练习 必修一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内容标准: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知识要点1: 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天系 体系其他恒星系 系 统系其他行星系 系 系:由和组成 知识要点2: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存才生命物质的行星的原因或条件 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普通性() 特殊性() ①() 宇宙环境 ②() 地球上存在的生命条件 ①()原因() 自身条件②()原因() ③()原因() 内容标准: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知识要点3:太阳辐射为地理环境的形成、发展变化及人类活动提供了能源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维持为生物生存和繁衍提供,为大气、水体提供动力。等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是一种没有污染,取之不尽的新能源 知识要点4: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活动的周期,以及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主要表现为光球层上的---------和色球层上的--------。 2、黑子:温度比太阳表面其他地方---------;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周期--------年 耀斑;段时间释放巨大的能量;周期-----年。 3、影响;许多地方降水量多少与黑子活动年变化周期有关 影响扰乱地球上空,影响无线电通讯 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现象 内容标准: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比较项目地球自转地球公转示 意 图 少图 方向自____向____,从北极上空看呈____时 针,从____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自____向____,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 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1.昼夜交替 昼夜现象成因:()昼夜交替成因:() 晨线:()晨昏线:昏线:() 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

人教版高中地理电子教材.doc

编写说明 为了帮助教师理解并使用好《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地理》,我们编写了这套高中地理教师教学用书,共分两册,分别与教科书上、下册配合使用。 本书各单元的结构分为教材分析、练习篇参考答案、参考资料三个部分。在教材分析中,对整个单元的编写意图和教学内容编排作了总的说明,对每一课的具体内容作了分析说明,同时对教学方法和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供教师参考。由于缺乏教学实践的反馈信息,编写时间又很仓促,因此这套教师教学用书在形式和内容方面都有待进一步完善。希望广大教师提出宝贵意见。 本书的编写者:第五单元:高俊昌;第六单元:刘健;第七单元:韦志榕;第八单元:覃燕飞、丁尧清。责任编辑:刘健;审定:吴履平。 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社会室 2003年9月 第五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教材分析 在前四单元学习了自然地理的基础上,从本单元开始,将要学习人文地理。在人类的各种活动中,与自然环境联系最紧密、相互影响最深刻的就是生产活动。因而教材将人类的生产活动安排成人文地理的开篇。人类的生产活动也是多方面的,教材按照大纲的要求,只讲述了人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两种生产活动,即农业生产活动和工业生产活动。 为社会发展服务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我国现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目前以至今后的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经济建设仍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为此,教材对本单元内容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安排,主要体现了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第一,突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教材无论讲述农业生产活动,还是讲述工业生产活动,侧重点都不在生产活动的本身,而是在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上。教材在本单元的引言中概要地阐述了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全单元教材就是本着具体分析两者的相互关系而逐渐展开的。在人类社会步入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人类的生产活动同样面临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由于可持续发展问题将在第8单元作单独讲述,本单元教材只是在自学园地中,安排了“持续农业”的内容,供学生自学。 第二,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以典型案例论证基本原理。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从分析实例入手,阐述基本原理(如农业区位选择和工业区位选择),并用大量事实材料进行说明。(2)从教材结构看,本单元分别用2课时讲述农业地域类型,用2课时讲述工业区域,目的是通过诸多不同类型的具体地域的分析,来论证基本原理。这也使学生认识到地理所具有的地域性特点。(3)讲述每一种农业地域类型或工业区域,都是通过分析典型案例来说明普遍规律的。典型案例的选取,除考虑到其代表性外,还照顾到世界各地,以使学生从小见大,了解世界各地人类生产活动的一般情况。(4)讲述基本原理或进行地域分析,都尽可能举中国的实例,或联系中国以及学生家乡的实际。 第三,体现发展的观念。教材无论是阐述基本原理,还是分析具体案例,都是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例如,教材分析区位因素,重点在于分析其发展变化;讲述农业地域类型,特别关注各地域类型的形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教案 1.1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 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 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 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 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 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 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 (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 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 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 期人口数)。

上海高中地理教材

---------------------------------------------------------------最新资料推荐------------------------------------------------------ 上海高中地理教材 上海高中地理教材篇一: 高中地理教材目录沪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教科书《地理》目录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四节地球的结构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 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三节大气环境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 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 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 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必修二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第三节人口迁移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 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一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 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 第三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 第四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 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第二节人地关系思 1 / 16

想的演变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第四节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必修三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第三节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第四节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五节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第六节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第一节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第二节遥感技术及其应用第三节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应用第四节数字地球选修一第一章宇宙第二章太阳系和地月系第三章地球的演化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变化选修二第一章海洋和海岸带第二章海洋开发第三章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第四章海洋权益选修三第一章旅游和旅游资源第一节旅游概述第二节旅游资源第三节旅游资源的形成和分布第二章旅游景观的欣赏第一节旅游景观欣赏方法第二节中国名景欣赏第三节国外名景欣赏第三章旅游规划第一节旅游规划概述第二节旅游资源评价第三节旅游规划第四章文明旅游第一节做合格的旅游者第二节出游前的准备第三节旅游常识和导游基础知识第四节旅游安全选修四第一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第二章城乡分布第三章城乡规划第四章城乡建设与生活环境选修五第一

最新-人教版必修一地理电子课本 精品

人教版必修一地理电子课本 篇一:高中地理必修1课本教材(人教版)第一章行星地球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行星,有自己的运动规律。 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都与地球的运动密切相关。 地球具有适合生命演化和人类发展的条件,因此,它成为人类在宇宙中的唯一家园。 在本章中,我们将探讨如下问题。 ?地球处在什么样的宇宙环境??地球是一颗什么样的行星??太阳对地球有什么影响??地球的运动有什么规律??地球运动有哪些重要的地理意义??地球具有怎样的结构?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晴朗的夜晚,当我们在户外漫步的时候,经常会情不自禁地仰望星空。 如果用肉眼或借助望远镜连续数日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在辽阔的星空背景下,除了有闪烁的恒星,圆缺变化的月球外,还有不断移动的行星和它们的卫星,以及轮廓模糊的星云;有时还可以看到一闪即逝的流星、拖着长尾的恒星。 如、星云是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云雾状外表的天体。 它的主要组成物质是氢。 、行星是在椭圆形轨道上太阳运行的、近似球形的天体。 它的质量比太阳小,本身不发射可见光,以表面放射太阳光而发亮。 、流星体式行星际空间的尘粒和固体小块,数量众多,沿同一轨道绕太阳运行的大群流星体,称为流星群。 流星群与地球相遇时,人们会看到天空某一区域在几小时、几天甚至更长时间内流星数目显著增加,有时甚至像下雨一样,这种现象称为流星雨。 、彗星是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 果借助天文望远镜和其他空间探测手段,还可以观测到更多更遥远的恒星和星云除了这些我们能够观测到的天体外,宇宙中还有一些弥漫于星际空间的物质,如气体、尘埃等。 所有这些天体和星际物质组成了地球的宇宙环境。 任何天体在宇宙中都有自己的位置。

电子课本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含WORD版版及课本中的图片集)--第二节 产业转移

第二节产业转移 ——以东亚为例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吸引的境外投资迅速增长。图5.7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三家境外投资工厂的原料地、加工地和产品市场示意图。 思考 1.比较三家工厂的原料地、加工地和产品市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吸引三家境外企业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投资办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什么? 3.三家工厂的区住选择各有什么优点? 像图5.7中展示的外资或合资工厂,在我国有成千上万,在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也或多或少存在。它们都说明了一个现象,即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这种现象被称为产业转移。产业转移有时会扩展到某类产品甚至某类产业。国内的产业转移叫区域产业转移,跨国的产业转移叫国际产业转移。近半个世纪以来,东亚是国际产业转移最活跃的区域之一。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日本、韩国的企业为什么要到国外建工厂?为什么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成为它们建厂的目的地?从本质上讲,企业生产是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当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变化而使生产成本提高,或扩大产品销售市场面临一些障碍时,企业在原产地的生产利润就受到影响。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扩大销售市场,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对外设立工厂等方式,将产品生产的部分甚至全部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 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因素很多,其中,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是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三个重要因素。 劳动力因素劳动力在国际范围的流动性很小。不同国家或地区,劳动力的数量、质量和价格差异较大,使得产品生产的成本差异较大。具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劳动力因素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导致产业在空间上不断转移。20世纪下半叶,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东亚的转移则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图5.8)。 思考 1.图5.8所示的东亚国家或地区,工业化之初都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中图版高中地理电子课本必修

中图版高中地理电子课本 必修1 篇一: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一 高中地理·必修1(中图版)复习提纲 1、(1)天体系统的级别:『填空』 (2)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由里向外的顺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类地行星)、木星、土星(巨行星)、天王星、海王星(远日行星);其中小行星带是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3)地球是太阳系中 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其特殊性在于是目前已知的宇宙中唯一有生物,其原因是①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稳定的光照条件、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②地球自身的条件:日地距离适中(有适宜的温度),质量和体积适宜(有大气层),有液态水 (有原始的海洋) 2、(1太阳辐射能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太阳辐射能丰富区:青藏高原区,西北内陆,典型城市拉萨, 太阳辐射能贫乏区:四川盆地,典型城市成都。

(2)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黑子和耀斑,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光球层和色球层,活动周期为11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①影响地球气候:黑子的数量变化与降水的年际变化有相关性、②扰乱地球电离层,无线电短波通信受阻、③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和两极的极光。 3、 在此线上太阳高度是0度。在太阳直射点上正午太阳高度是90度。 晨昏线的判断方法: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所经过的晨昏线部分为晨线;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所经过的晨昏线部分为昏线。(3)时间计算:东加西减。(加减)地方时:经度每相差1度,时间相差4min 。 时区:为了统一标准,国际上把经度每隔15°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区时:各时区的都已本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使用的时刻,相邻时区相差1小时。 (4) 光照图的应用 ①据图判读节气、地球自转方向、极点。②据图判读晨线、昏线 ③据图判读昼夜长短情况或极昼极夜现象

高中地理电子版

综合题分析方法和技巧 (1)细审“题干”。抓住“关键词”和“修饰词”、“限定词”

(2)列出“模板”。(见下面的常见模板) (3)仔细“筛选”。根据限定词筛选;根据所在地区筛选;根据地理事物特性筛选;根据题目提供的材料筛选。 (4)酝酿“语言”。“先自然,后社会经济”;“先主要,后次要”;“先自身原因,后其它原因”;(先主后次、先上后下、先内后外) (5)书写答案。“地理语言(避免大白话)”、“套装语言(不用自造语句)”、“逻辑语言(不得互相矛盾)”、“精炼语言(不要同样意思,反复罗嗦诉说)”、“一语中的(语言不绕弯子)”。

综合题的常见答题模板 01 地形地势 1.地理位置分析:绝对位置+相对位置 海陆位置;2.经纬度位置;3.大洲交界或国界位置;4.交通位置(重要海峡、铁路枢纽、港口);5.经济和军事位置;6.相邻地区(经济发达区) 2.描述某地的地形特点: ①以什么地形为主(五大类地形)②地势起伏(大、小)③地势特征(哪里高哪里低)。 3.描述某地的地势特点: 哪里高,哪里低。或地势起伏大或山河相间,山高谷深。

4.某地地形分布特点: 描述哪个方位是什么地形即可。(注意和第1种问题的区别) 5.判断地形地势的依据: ①等高线的分布②河流流向③水系的形状(向心状即盆地,放射状即山地) 6.我国一些地形区的地貌(地形)特征: ①青藏高原: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②云贵高原:崎岖不平 ③内蒙古高原:地面坦荡 ④黄土高原:支离破碎、千沟万壑。 ⑤横断山区:山高谷深,山河相间 7.沼泽湿地的成因分析:

02 气候 影响气温的因素: 1.纬度高低(决定因素)。具体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 2.地形地势。阴坡阳坡,海拔高度 3.海陆位置:距海远近,大陆性海洋性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大气环流和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6.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高中地理:人教版高一地理(上、下册)电子教材

电子课文·第一章地球在宇宙中 第一节天体和天体系统 天体在地球上,我们仰望苍穹,可以看到太阳、月球以及各式各样的星星,包括闪烁的恒星、明亮的行星和轮廓模糊的星云。有时候,我们还可以看到划破夜空的流星和拖着长尾的彗星。通过天文望远镜和其他空间探测手段,还可以观测到更多的恒星和星云,环绕行星公转的卫星,以及存在于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星际物质。所有这些,通称天体。它们都是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地球也是一个天体。在太空中运行的人造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天空实验室等属于人造天体。

天球地球以外的天体,距离我们的远近,极其悬殊。但是,人们都有这样的直觉印象:日月星辰看上去似乎是一样遥远的。这就是说,一切天体似乎都位于一个以观测者为球心的球面上。根据这样的印象,人们为了研究天体在天空中的位置和运动,引进了一个假想的圆球:它的球心就是观测者;它的半径是无穷大。这个圆球,叫做天球。地球以外的天体在天球上都有各自的投影。人们在说明天体位置和运动的时候,可以把天体的投影看成是它们本身。 地球的自转轴无限延长,同天球球面相交于两点,这叫做天极,即南天极和北天极。地球赤道平面无限扩大,同天球相交的大圆,叫做天赤道。有了天极和天赤道,天球就可以有它自己的经线和纬线。人们说明天体在天球上投影的位置就方便了。 恒星和星云在各种天体之中,最基本的是恒星和星云。恒星是由炽热气体组成的,能自己发光的球状天体。它有很大的质量。夜空里的点点繁星,差不多都是恒星。人们用肉眼可以看到的恒星,全天就有六千多颗。借助于天文望远镜,可看到几十万乃至几百万颗以上的恒星。 太阳是距离我们地球最近的恒星,太阳光到达地球需要的时间为8分多钟。距离太阳最近的恒星①,它的光到达地球约需4.2年的时间。这就是说,它同地球的距离约为4.2光年。光年是计量天体距离的一种单位。光的速度为每秒钟30万千米,光在一年中所走过的距离,约等于94 605亿千米,这叫做一光年。有些恒星远达几百、几千光年,现在能够探测到的最远天体,距离地球约为200亿光年。 由于恒星距离我们十分遥远,在地球上看来,恒星之间的相对位置似乎是固定不变的,因此古代人把它们叫做恒星。实际上,所有恒星都在不停地运动和变化中。例如,我们所熟悉的北斗七星,现在看起来排列得像勺子的形状。但是,在十万年以前和十万年以后,形状却跟现在不一样。这是因为北斗七星各成员运动的方向、速度不同所造成的。

(完整word版)高中地理地球与地图

地球与地图 【自主梳理归纳】 【回归教材】 测试要点一:地球的形状与大小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赤道周长4万公里;平均半径6371公里。 测试要点二:地球仪1、地轴:地球自转轴,其北端指向北极星附近;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点。2、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赤道为最大的纬线圈,指示东西方向;纬度:以赤道为00,向南北两极度量到900,北极点为900N,南极点为900S。 3、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也称为子午线,指示南北方向;经度:人们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经线为0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由此向东西各分作1800,以东的1800属于东经,以西的1800属于西经。 测试要点三:地图三要素 1、地图上的方向①一般地图: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右东左西。②指向标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③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与比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公式为:比例尺=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 3、地图上的图例与注记测试要点四:等高线地形图 1、高度的表示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2、等高线:地图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的连线。 3、等高线的特点:呈闭 1.利用经纬网计算距离:(1)在经纬网图上可以根据经纬度差值计算两点之间的距离,纬度10对应在地面上的弧长(即经线长度)大约是111 km,赤道上经度10对应在地面上的弧长大约也是111 km,因此只要知道同一经线上任意两地间的纬度差,或者是赤道上任何两地的经度差,就可以计算它们之间的实际距离。(2)由于各纬线长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所以各纬线上经度差l0的弧长就不相等。在同一条纬线上(假设此纬线的纬度为α)经度l0对应的实际弧长大约为111×cosαkm。因此,两地若在同一条纬线上,只要知道两点经度差就可以计算出两点间的弧长。 2.利用经纬网确定方位:利用经纬网图确定两点的相对方位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位于同一条经线上的两点为正南或正北的关系,位于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为正东或正西的关系。 (2)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的方位,既要判定两点间的南北方向,又要判定两点间的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的判定:根据在经线上的相互位置(或纬度差异)确定南北方向;南北方向是绝对的,北极是地球上的最北点,它的四面八方都是南;南极则相反; 东西方向的判定:根据在纬线上的相互位置(或经度差异)确定东西方向。东西方向是相对的,理论上讲地球上没有最东的地点,也没有最西的地点。判定东西方向首先要选择劣弧段(两点间的经度差值小于1800的弧段),再按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方向确定方位。也可以利用经度来判定,东经度增大的方向为东,减小的方向为西;西经度增大的方向为西,减小的方向为东。在以极地为中心的经纬网图上,判断东西方位最简捷的方法是:在被比较的两地之间的劣弧上画出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箭头,箭尾为西,箭头为东。

上海高中地理教材

上海高中地理教材 上海高中地理教材篇一: 高中地理教材目录沪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教科书《地理》目录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四节地球的结构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 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三节大气环境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 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 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 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必修二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第三节人口迁移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 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一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 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 第三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 第四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 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第四节协调

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必修三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第三节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第四节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五节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第六节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第一节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第二节遥感技术及其应用第三节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应用第四节数字地球选修一第一章宇宙第二章太阳系和地月系第三章地球的演化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变化选修二第一章海洋和海岸带第二章海洋开发第三章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第四章海洋权益选修三第一章旅游和旅游资源第一节旅游概述第二节旅游资源第三节旅游资源的形成和分布第二章旅游景观的欣赏第一节旅游景观欣赏方法第二节中国名景欣赏第三节国外名景欣赏第三章旅游规划第一节旅游规划概述第二节旅游资源评价第三节旅游规划第四章文明旅游第一节做合格的旅游者第二节出游前的准备第三节旅游常识和导游基础知识第四节旅游安全选修四第一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第二章城乡分布第三章城乡规划第四章城乡建设与生活环境选修五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第一节自然灾害的概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二课本活动题整理

第一章课本活动题 一、[教材第6页活动] 分析芬兰人口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1、芬兰人口分布特点:主要分布在南部及沿海地区,北部地区人口少。 2.阅读图1.8b,并与图1.8a对照,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说明气候对芬兰人口分布的影响。 气候对芬兰人口分布的影响:芬兰南部和沿海地区,降水较多,气温较高,人口密度较大;相反,芬兰北部气温低,降水稀少,人口密度较小。 3.阅读图1.8c,并与1.8a对照,说明地形对芬兰人口分布的影响。 地形对芬兰人口分布的影响:芬兰南部和沿海地区,海拔多在200米以下,地势平坦,交通便利,人口密度大。芬兰北部地势较高,人口密度较小。 4.探讨芬兰超过1/4的人口集中在赫尔辛基和周边城镇的人文因素。 历史悠久,经济发达,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二、P7胡焕庸线我国的人口分布特点并会分析原因 (1)人口分界线:黑河-腾冲一线 (2)分布特点:人口分布不均;东部人口多,西部人口少; 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干旱的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 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 汉族居民集中的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3)人口东多西少的原因:东部地区气候温和湿润,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耕地面积大;东部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开发时间早; 三、人口迁移产生的影响(迁入地、迁出地、迁移者)

1.读教材“案例2‘美国的人口迁移’”,分析美国自1850年以来 人口迁移的规律及原因,并填写下表。 2.改革开放以来,为何“闯关东”的山东人后代又出现了迁回祖籍的“雁南 飞”现象? 【答案】从经济因素看,改革开放以来,山东以其东部沿海的区位优势,成为经济发展较快的省份,农村经济大幅度增长,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吸引“闯关东”的山东人后代的回迁。从亲情传统看,移民自身受到返迁故地的潜在意识和亲情、乡情的吸引。 【点拨】社会经济因素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归纳总结]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有自然生态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如下图所示。 五、教材第17页思考] 时期迁移的原因迁移方向 19世纪中期南北战争人口大规模西移 19世纪和 20世纪之交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由乡村流入城市 20世纪20年 代到60年代 农业危机、自然灾害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 20世纪60年代 末到70年代初 东北部老工业基地环境恶化,西部、南 部有新资源、新工业的阳光地带 由东北部迁往南部和西部 20世纪70年 代以后 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的重建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

高中地理新教材电子教学资源库

高中地理新教材电子教学资源库 的建设与应用研究 一、基本概况 1.课题名称:高中地理新教材电子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研究 2.课题类别: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 3.课题主持人:宿迁市宿豫中学张修顺 4.课题核心组成员:刘德军、杨邦军、王训豹、李二扣、曹军、张成玲 5.研究周期:2006年—2008年 6.结题时间:2009年4月13日 7.本课题成果2010年获“首届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二、主体内容 1.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应对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要求。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和我校申报“四星级”高中的需要,使得学校在每个班级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并安装了网上自动办公系统。但我们并没有准备好足够的教学资源来运用这些设备,造成了“有车无货”的现象。 (2)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教育竞争的激烈化迫使学校、教师和教育主管部门都在积极寻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我们提倡“宁可用20%时间取得80%的成绩,也不用200%时间妄求100%的结果”,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发展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切实转变地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 (3)研制具有个性化和适用性的电子教学资源库。“一标多本”的教材多样化改革导致了市场上出售的教辅资料不能适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严重影响着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有人认为,现在网络已经普及,网上教学资源浩如烟海,到网上下载就是了,何必自讨苦吃。我说:不对。网上资源虽多,但未必符合我们实际的教学需要。网上资源可以借鉴,但一定要经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检验和改造,形成“属于自己的东西”,才具有实用价值和教学意义,否则只能算是垃圾,下载的越多,越无法使用。 (4)有效减轻地理教师的备课负担。江苏新高考模式的实施使地理学科的老师“紧张”了,地理教师的课务量显著增加。我们学校地理教师数量一直较少,小高考前每人周课时量都在30节左右,还不包括早晚自习的辅导课。因此我们必须建立一套电子化的教学资源库,让老师在备课时学习、借鉴、共享,迅速形成新的教学资源,从而高效完成教学任务。为此,我们提出“让老师最有效地教,让学生最轻松地学”的课题研究理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