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张雪门的学前教育思想

浅谈张雪门的学前教育思想

浅谈张雪门的学前教育思想
浅谈张雪门的学前教育思想

浅谈张雪门的学前教育思想

浅谈张雪门的学前教育思想

摘要:张雪门(1891-1973)是中国现代幼儿教育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教育家,被誉为“当代幼教宗师”。他在半个多世纪的躬身实践中,提出的幼稚园教育理念、幼师专业课程体系、行为课程理论、幼稚园科学教育等思想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张雪门学前教育思想

一、课程的本质是经验与行为

课程的本质,集中地反映课程的基本特性。那么课程是什么呢?从他的著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张雪门关于课程本质的理解在不同的时期发生了一些变化,经历了从“经验”到“行为”的转变。

在早些年的著作《幼稚园的课程》中张雪门认为:“课程是经验,是人类的经验,用最经济的手段,按有组织的调制,用各种的方法,以引起孩子的反应和活动。”幼稚园的课程是什么呢?“就是给三足岁到六足岁的孩子所能够做而且喜欢做的经验的预备。”

课程是一个变化的范畴和概念,人们对于课程的理解也会发生变化。张雪门先生也是这样。在20世纪30年代,他把课程主要理解为经验,经过选择的有价值的经验和材料,这种经验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到60年代,他对课程的本质有了新的理解。在《增订幼稚园行为课程》中,张雪门提出了“行为课程”的概念,并系统论述了他关于行为课程的思想。何为行为课程?“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们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这份课程包括了工作、游戏、音乐、故事等材料,也和一般的课程一样,然而这份课程,完全根据于生活:它从生活而来,从生活而开展,也从生活而结束。不像一般的完全限于教材的活动。”幼稚园课程应强调直接经验。行为课程“首先应注意的是实际行为,凡扫地、抹桌、熬糖、炒米花以及养鸡、养蚕、种玉蜀黍和各种小花,能够实际行动的,都应让他们实际去行动。从行动中所得的认识,才是真实的知识;从行动中所发生的困难,才是真实的问题;从行动中所获得的胜利,才是真实的制拖驮

环境的能力。游戏、故事、唱歌等教材虽然也可以表演,然而代表不了实际行为。”

从张雪门的上述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强调让儿童在亲身的行动和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这样的经验对儿童发展才更有价值。因此可以说,张雪门先生对幼稚园课程的理解更深入更科学了。

二、课程和教材来源于儿童直接的活动

课程是经过选择的有价值的经验,是儿童的直接的实际的行为和活动。课程是儿童生长需要的材料。而儿童不仅是自然的人,也是社会的人。因此,为儿童发展所选择的经验,必须具有社会意义,同时又必须适合儿童发展的需要,但首先应从儿童的生活环境中搜集材料。这些材料的来源,“仍不外由于儿童的本身和其所接触到的环境。”即是说,幼稚园课程来源于学前儿童直接的活动。

教材是课程的支柱,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实现手段。课程确定以后,选择和编写教材就成为非常关键的因素。根据这四种活动及其要求,张雪门把幼稚园课程划分为以下具体内容,这些具体内容就形成了幼稚园的教材。

首先,张雪门先生确定了选择幼稚园教材的标准或条件。他认为,教材的功能在于满足儿童的需要,自然应在儿童的生活里选材。教材应该从儿童的直接经验中选择有价值的部分,加以合理的组织。真正适合儿童发展的教材,应该符合以下四个条件。

1、教材必须合于现实社会生活的需要

儿童必须学习人类积累下来的经验。但是,由于社会的发展变化的,人类积累的经验的价值也是变化。从古代遗传下来的有价值的经验,不一定符合现实生活的需要,有的甚至会阻碍社会的发展。而儿童是现实生活中的儿童,他们是要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和发展的。因此,为儿童选择的经验,应该适合现实生活的需要。

2、教材必须合于社会普遍生活的标准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从城市到农村,从沿海到内地,从北到南,各地差异比较大,所编写的教材,不能把全国各地的所有情况都照顾到,而各地的情况有是时刻在变化的。因此,教材应该符合社会普遍生活的标准,只能注意最大多数的普遍要求。

3、教材必须合于儿童目前生长阶段的需要

进幼稚园的儿童,他们“非动作无以促进生活的健全,也非动作无以满足好奇的欲望。”“不是动这样,便是动那样。动作是整个的,其流转演变,无痕迹可分,知识技能仅为动作的结果而已!”“所以教材要适合儿童生长现阶段中的需要,得看能不能抛开分类的抽象知识,变成了直接的具体的行动。”

4、教材必须合于儿童目前的学习能力

教材应适合现代儿童的学习能力,诸如摇船、荡秋千等,可以用来联系儿童的平衡感;用抛球可以发展儿童的投准;用堆积木、修铁道、盖楼房、种玉米等,可以培养儿童的合作精神与能力等等。

上述四种标准是互相联系的,选择教材,应该进行全面的思考。

三、幼稚园课程的特点和编制

1、整个的

幼稚园的课程不能像中学和大学的课程一样采用分科组织,而是“一种具体的整个活动。”在幼稚园,各种科目都变成儿童生活的一面,不能分而且不必分。“不独这科与那科不分,有时候甚至一种科目当作儿童自己生活之表现,科目与人都无法分了”。

2、直接的

幼稚园的课程应注重儿童的直接经验,让儿童通过亲身活动来获得经验,对儿童具有更大的发展价值。

3、偏重个体发育

幼稚园时期,儿童正处于6~7岁以下,其身体的发展比其他任何时候都迅速,而且儿童的情绪、兴趣、性情等心理的发展,都与这个时期有密切关系。所以,幼稚园课程应更多地重视儿童本体,而不是强调社会制约性,同样不能过多地强调间接经验和知识。

张雪门认为,编制幼稚园课程时应特别注意三点:

1、幼稚生对于自然界和人事界没有分明的界限;他们看宇宙间的一切的一切,都是整个儿的。

2、幼稚生时期,满足个体的需要,实甚于社会的希求;编制课程时,不能忽视社会的希求,但更应注意儿童现在的需要和能力。

3、幼稚园的课程,应根据儿童自己直接的经验。

因此,幼稚园的课程不能是学科式的,学科式的课程不适合儿童生活的。

根据幼稚园课程的特点,张雪门构建了幼稚园课程结构和相应的教育目标。认为幼稚园课程由游戏、自然、社会、工作与美术、故事和歌谣(言语与文学)、音乐、常识等方面组成。每一方面都包括许多具体的内容。

四、幼稚园课程的编制

如何编制幼稚园课程?张雪门认为首先必须明确“儿童是什么”。为此,他提出了五个小问题:儿童是不是和空的东西一样?儿童是不是和植物一样?儿童是不是和动物一样?儿童是不是从不完

备到完备的一段里程?儿童究竟是什么?

儿童是生长的有机体。儿童的全部生活是人的生长的一段,他有自己的生理和心理。他用自己的生理和心理,与其当时的环境相接触,因而发生交互的反应,促进自己的生长。这就是儿童的本体。

儿童因身心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而生长,在这种生长的过程中,儿童获得的是经验。人类的经验按其性质分为三种:认识、知识、技能。这三种经验不一定能同时获得。而即使获得的经验,也要经过重新构建和改造。按范围来讲,经验有自然经验和人为经验。自然经验无目的,在生长上是堆积的经验;人为的经验是有目的的,按一定的步骤所获得的,在生长上是有机的经验。

张雪门是20世纪中国幼儿教育史上具有杰出贡献的教育大家,在幼教改革之路上,他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在当时,就是在半个世纪后的今天,这些思想也必定在幼儿教育之路上引领着我们,为我们指明方向,将我们带到科学教育幼儿的大道上。

参考文献:

[1]石筠《张雪门学前教育课程》2007年2月

------------最新【精品】范文

张雪门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

张雪门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 张雪门(1891~1973),浙江鄞县人,我国著名的学前教育专家。早在三十年代,他就与我国的另一位著名学前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有“南陈北张”之称。他一生潜心研究学前教育,特别是幼稚园教育,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写出了进200万字的著作,大大丰富了我国学前教育思想宝库。在他的著作中,有关幼稚园课程方面的理论与思想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这些著作主要包括:《幼稚园的研究》《幼稚园课程编制》《课程组织法》《幼稚园教育概论》《幼稚园教材研究》《幼稚教育新论》《中国幼稚园课程研究》《增订幼稚于思念行为课程》等。这些著作被收入戴自俺主编、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上、下卷)。虽然这些著作的许多内容是重复的,但是,从中我们能够非常明显地张雪门先生的学前教育课程理论与思想。这些思想涉及课程的本质、幼稚园课程的内容与来源、幼稚园课程的编制与组织的等方面,而他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则集中地体现在他的“行为课程”的理论与思想。 (一)课程的本质是经验与行为 研究课程,不能不探讨课程的本质问题。课程的本质,集中地反映课程的基本特性。那么课程是什么呢?从他是著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张雪门关于课程本质的理解在不同的时期发生了一些变化,经历了从“经验”到“行为”的转变。

在早些年份的著作《幼稚园的课程》中张雪门认为,“课程是经验;是人类的经验,用最经济的手段,按有组织的调制,用各种的方法,以引起孩子的反应和活动。”幼稚园的课程是什么呢?“就是给三足岁到六足岁的孩子所能够做而且喜欢做的经验的预备。” 由上可见,课程就是经验。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张雪门先生并不把所有的自然经验都看作课程。因为自然经验太、零碎太紊乱,自然经验的获得太不经济,自然经验仅有适合简单环境的常识,不足以供高深专业的需求。在他看来,课程是有选择的经验,是有价值的经验,“是适应生长基本价值的选品,岁时代而变迁”。张雪门先生批判了当时学校把课程仅仅看作是“知识”乃至“书本”的倾向,认为要改造民族,首先要打破有关课程的谬见,恢复课程的本来面目。课程的本来面目是什么?“课程原是人类生活有价值的经验。只为这些经验对于个人和社会都有绝大的帮助,所以人类要想满足自己的需要、适合社会的生活,便不得不想学得这些经验。”而“其实课程的范围很大,技能、知识、兴趣、道德、体力、风俗、理礼节种种的经验,都包括在课程里。”“课程非但是人类生活的经验,尤其是有价值的经验的选品。”这些经验不是一经过选定就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需要有变迁,适应时代的经验于是也有变迁,而课程的内容更不得不随之而变。“所谓变更课程的内容者,不过适应当代的需要,以合于生长的原则罢了。”

学前教育史第五章著名教育家地学前教育思想与实践

第五章著名教育家的学前教育思想与实践 第一节蔡元培的学前教育思想 “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这是毛泽东同志对蔡元培先生光辉一生的高度评价。 一、论教育方针 1、军国民主义教育,即体育 2、实利主义教育,也就是智育 3、德育主义教育,即公民道德教育,基本内容:自由、平等、博爱 4、世界观教育,是“超轶乎政治的教育” 5、美育教育,可以“陶冶吾人之感情啊,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 蔡元培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否定了中国封建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教育宗旨,是历史 的进步,成为民国初年国家颁行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培养儿童成为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人才也从 此起步。 二、对传统儿童教育的批判和“尚自然”“展个性”的主张 蔡元培把批判传统的儿童教育、发展儿童个性,作为民国教育改造传统教育的起点。 蔡元培说:“知教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 蔡元培列举了托尔斯泰的的自由学校、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蒙台梭利的儿童教育等,说明这种小教育的特点。他还 指出,要做到尊重儿童个性、选择正确的教育方法,必须进行儿童心理研究与儿童心理实验,教师还必须有充分的知 识,才能足以适应这种新的儿童教育。 三、论学前美育 (一)、论美育与德、智、体各育并重 美育:蔡元培在《美育》一文中指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蔡元培 认为美育是培养健全人格不可缺少的。 (二)、论学前美育的实施 蔡元培将美育实施的途径归为三类:家庭美育、学校美育、社会美育。 1、家庭美育或胎教院、育婴院的美育 首先是接受家庭美育,但蔡元培因怀疑家庭教育的功能,主张儿童出生后最好是实行公育,他的理想是以儿童公育代 替家庭教育。 胎教院的美育,蔡元培将之视为对儿童实施美育的起点。胎教院要处处包含美育的因素,院址选择、建筑、环境、布 置、设施、人员等都要适合孕妇生活和胎儿成长。 2、幼稚园的美育 蔡元培主张,儿童满三岁入幼稚园。舞蹈、唱歌、手工,都是美育的专课。就是教他计算、说话,也要从排列上、 音调上适合他们的美感,不可用枯燥的算法与语法。 3、社会的美育 诸如美术馆、美术展览、音乐会、剧院、博物馆、动物园、植物园,甚至街道、房舍、店铺的美化等,都包含着丰 富的美感教育因素,只要注重观察和引导,对陶冶儿童美的兴趣、美的感觉、美的表达都起着良好的作用。 第二节陶行知的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 宋庆龄称他是“万世师表”。 毛泽东亲笔题词:“痛悼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千古!” 一、生活教育理论 (一)、生活教育理论的产生于确立 陶行知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在批判传统教育、吸收改造美国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探索普及大众教育的实践中 产生的。 (二)、生活教育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包含的含义:(1)、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2)、是生活就是教育。 (3)、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 2、社会即学校 陶行知认为杜威的“学校及社会,是把社会生活组织到学校中来,使学生在学校里受到“大社会”所需要的“训练”。

陈鹤琴和张雪门教育思想的比较

陈鹤琴和张雪门幼儿教育思想的比较 班级:09教31 姓名:朱彤焱 学号:09093018

陈鹤琴和张雪门幼儿教育思想的比较 陈鹤琴(1892-1982),浙江上虞人,我国儿童教育和儿童心理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1923年陈鹤琴在南京创办了鼓楼幼稚园,他在长期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的有关教育思想,总结出了儿童的七大心理特征,形成了自己的儿童观。他的“活教育”思想,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幼稚园课程的改善与发展。 张雪门(1891~1973),浙江鄞县人,我国着名的幼儿教育专家。早在三十年代, 他就与我国的另一位着名学前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有“南陈北张”之称。 在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中,最重要的理论即他的"活教育"理论,这是他幼儿教育思想的核心。他指出"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人",他主张把大自然、大社会作为幼儿教育的出发点,提倡让幼儿在与自然、社会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观察中获取经验和知识。 因此,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陈鹤琴选择将自然作为最主要的内容。陈鹤琴的观点“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儿童的天性本是纯真的,如果在教育幼儿的时候过早的将成人的观点强加给儿童,那么对于儿童来说将是对天性的抹杀,会让他们过早的失去孩子应有的童真。对于儿童来说,他们能够学的与应当学的东西,本来是很多的,但是如果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采用漫无限制的毫无系统的方法,则对于儿童来说不仅不能促进其天性的发挥,反而会影响其健康的成长。因此在教育儿童的过程中必定要有一种组织,在相当范围内,使其成为一个系统并使各科目中间互相连接起来发生关系。而自然和社会这两种环境是儿童最为熟悉和亲切的,所以应当将大自然,大社会作为幼儿园课程的中心。 陈鹤琴重视自然的力量,但并不代表他完全否定课本。他所追求的是让自然、社会、儿童生活和幼儿园教育内容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他提倡要让儿童在"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并且他还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的以儿童作为主体的观点。 对于教育过程,陈鹤琴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这就是要求针对不同儿童不同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在相同的主题活动中,采取不同层次的活动。接受能力强的,本身条件好的,可以提高活动的难度;接受能力低的,本身条件弱的,可以适当降低活动难度,使幼儿不至于在活动的过程中由于跟不上教学节奏而产生压力和自卑感。教学过程要由浅人深,循序渐进的进行渗透教育,使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都可以在课堂过程中获得适合自己的发展,巩固原有能力的基础上达到能力的提升。

《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读后感及心得(精选多篇)

《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读后感(精选多篇) 去年授市教研室之托我园买了两套《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今年暑假我拿了一(更多请你搜索)本在家看看,初读张雪门老师的教育文集,让人感觉耳目一新,虽然我的文学底子不好,但也感悟到了一些东西。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张雪门其人。 张雪门(1891-1973),浙江人,我国现代著名的幼儿教育家。20世纪30、40年代我国幼教界有“南陈北张”之说,“北张”即张雪门,在我国北方和台湾的幼教界有重大影响。 张雪门作为一名著名幼儿教育家,他写的幼儿教育文章,他对教育有着独到的见解,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文集上卷里教师里的一句话“教育的本身,原是一种生命!担任幼儿园的教师,就是负担这一生命去生长的细胞体。教师是负着教育地使命,在人生道路上正在前进的人,本身就不会有停顿的想象,学识经验随时随地地吸收着、受用着、生长着、哪里容得下足息的地方?”是的,作为教师,学习是无止境的,要做到终身学习。教师应具有的人格修养1、立志。2、省察。3、力行。4、选择环境。教师不但须要有伟大的人格,且须有健全的学识。学识修养,断不是仅仅只限于在校时所得的一些,应该与时俱进。否则材料已经变得不新鲜,除去旧把戏又没有别的,渐渐就要感到职业的乏味,以后也就会淘汰。

幼儿教师的职业很伟大,幼儿的生理如嫩芽,其心理又如素丝,日东则东倾,日西则西倾,其染色容易,也正和嫩芽向阳一样,我们的工作又如自己种的一丛花,看着它发芽,看着它长叶,看着它含苞,看着它开花结实,天天生态不同,多用一分培养的工夫,便立刻又一分的效验现出来。指导幼儿园的儿童,正是这样。儿童可塑性大,想教他怎么样,自然会怎么样。只有指给他一条路,他自然会往前跑,他跑路的速度,常常出乎意料。他们的天真烂漫,有多少情分给他,他自有多少情分给你,只有加多,绝无减少。所以作为幼儿园教师,肩上的责任也重大,幼儿园里的一颗颗幼苗得靠你去培育、去呵护,他们才能茁壮成长。使他们开得更加茂盛。 我们要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态,对自己的工作要充满信心,如果感不到重要,或虽感到重要而自己没有兴趣,应该放下幼儿教育的担子,另找有兴趣及重要的职业去干,不要勉强再走这一条路。如果感到,你诚感到幼儿教育的重要和自己个性合宜,就当立刻打上裹腿,努力猛进。 读了他的文章后,我深深地被感动了,为张雪门对孩子的热爱而感动着。因为心中有爱,所以他才有自成一体的教育体系和观点。作为今天的幼儿教师,我们更应爱岗敬业,在工作重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真正使幼儿教育体现以儿童为本的思想,教师应看清自己职业的重要,平时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使自己具

《学前教育原理》各章期末复习题及答案(一)

《学前教育原理》各章期末复习题及答案(一) 电大《学前教育原理》各章期末复习题 绪论、第一章 一、选择题 1.广义学前教育是指对出生到6岁或7岁的儿童所实施的D 。 A.教育B.训练C.保育D.保育和教育 2.欧美发达国家创制出指称学前教育的新名词是A 。 A.ECCE B.ECCCC.CCCE D.EECE 3.学前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是学前教育者、学前受教育者、B 。 A.教育手段B.学前教育措施C.保育设备D.教育内容 4.学前教育内容是学前教育活动中的“B ”和“”的内容。 A.身体、心理B.保、教C.教育、教学D.游戏、教学 5.社会学前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在由社会建立的专门化的C 中实施的学前教育。 A.幼儿园B.托儿所C.学前教育机构D.学前班 6.我国社会学前教育的主要形式有幼儿园、托儿所、C 。 A.日托中心B.家庭日托C.学前班D.幼儿学校 7.学前教育学是以B 和学前教育问题为对象的一个研究领域。 A.幼儿园B.学前教育现象C.学前教育目的D.学前教育规律 8.学前教育学独立的标志是C 的《幼儿园教育学》的于1861出版。 A.夸美纽斯B.杜威C.福禄培尔D.蒙台梭利 9.观察法是研究者借助A 感官或辅助仪器对研究对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记录以获取相关事实资料的研究方法。 A.感官B.眼睛C.身体D.大脑 二、填空 1.家庭学前教育是由父母或家庭其他年长者在家庭中对子女实施的学前教育。

2.学前教育肩负着对学龄前儿童进行保育和教育,促使他们在体、智、德、美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任务。 3.学前教育学的任务是研究学前教育现象和学前教育问题。 4.学前教育学研究常用的基本方法有观察法、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等。 三、概念解释 1.学前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学前教育是对3岁到6岁或7岁的儿童实施的保育和教育。广义学前教育是指对出生到6岁或7岁的儿童所实施的保育和教育。 2.学前教育学:以学前教育现象和学前教育问题为对象的一个研究领域,目的在于揭示学前教育的规律,阐述学前教育的原则、方法。 3.幼儿园:对3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 4.家庭学前教育:由父母或家庭其他年长者在家庭中对学龄前子女实施的保育和教育。5.社会学前教育:专职人员在由社会组织建立的专门化的学前教育机构中对学龄前儿童实施的保育和教育。 6.观察法:研究者借助感官或辅助仪器对研究对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记录以获取相关事实资料的研究方法。 7.文献法:通过搜集、查阅、整理已有的相关文献以获得研究对象资料的研究方法。8.调查法:以访谈、问卷、测验等间接手段获取某一学前教育现象和问题的现状、成因、发展等方面资料,从而对研究对象的特征作出概括的研究方法。 9.实验法:根据研究假设,运用一定的人为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借助观察、测量等手段,探索、验证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四、分析 1.你对我国“托幼一体化”、取消学前班等现象有何看法? 参考要点:当代社会学前教育形式多样,幼儿园、托儿所、学前班是我国学前教育的最主要的形式。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将托儿所和幼儿园的职能合并的“托幼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上述幼儿园开始早教班、早教中心的做法就是这一趋势的体现。但“托幼一体化”可能带来对0-3周岁婴儿实施野蛮“潜能开发”的后果,故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而近年来,随着学前班在发展中出现“小学化”倾向等问题,不少地方提出取消学前班,或者将学前班改为幼儿园。这类主张从改善学前教育质量的角度看是合理的,但是,在我国城乡学前教育发展尚不平衡的情况下,能否一刀切地取消学前班,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张雪门幼儿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张雪门幼儿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任何一种教育思潮、教育流派都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都有与其相对应的历史背景。张雪门的幼儿教育思想产生于二十世纪初,而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的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经历了巨大变革,同时,教育领域也发生了深刻的转变。1895 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标志着我国由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独立主权的丧失以及中国封建社会的全面解体。在教育领域中则表现为一向以猎取科举功名为目的的中国传统教育科举制度的废除。清政府为了维护其危如累卵的封建统治,迫不得已推出了“新政”,于1904 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也叫癸卯学制,这也是中国第一个教育法规。癸卯学制中《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是中国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规定“蒙养院招收3 岁以上至7 岁儿童”这充分肯定了学前教育的重要意义、作用,指出了它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说明了设置蒙养院,是作为教育学前儿童的专门机构,这也是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机构。从此,我国幼儿教育逐步摆脱过去主要以家庭为单位传统教养模式,向以社会专门教育机构为单位的现代化教养模式发展,掀开了中国学前教育史的崭新的一页。 对于中国20 世纪初的社会现状及需要张雪门做了简要的描述:中国数千年以来,原是以农立国的社会,而且人民受惯了专制政体的束缚;近百年来,骤然和帝国主义相接触,初则一味自大,继则完全屈服,而最近则日陷于生活灭绝之境。然而究竟如何才能适合我国现

在社会的需求呢?我认为:第一,须铲除我民族的劣根性;第二,须唤起我民族的自信心;第三,须培养我民族“劳动”与“客观”的习惯和兴趣;第四,须锻炼我民族为求全国之自由平等而向帝国主义作努力奋斗的决心和实力。 张雪门将20 世纪初中国社会的需要归结为以上四点,那么,如何切实的解决这些问题呢?那便是通过教育。正如《大学衍义补》中说“天下之事,莫不有其初,家之立教,在生 子之初”。甲午战争失败以后,战败的中国在痛定思痛之后,把症结归到了教育上,而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奠基阶段,因此张雪门认为要适合我国20 世纪初社会的需求就必须大力发展幼儿教育。张雪门在对我国20 世纪初的幼儿教育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后,在《我国三十年来幼稚教育的回顾》中指出当时中国的幼稚园分官办蒙养院和民间办的幼稚园。官办的蒙养院由于当时不主张设女学,于是将蒙养院附属于各省府厅州县以及极大的市镇中的育婴堂、敬节堂内,目的是教导三岁以上至七岁儿童发育其身体,渐启其心志,使他们能够远离恶劣的风气,学到良善的品质。其教师主要由当时堂中现有的识字的乳媪充当,所学习的材料是当时官厅所发保育要旨的条目以及孝经、四书、列女传、女诫、女训、教女遗规等。可以看到当时官办蒙养院师资的不合理以及材料的急剧匮乏。民间办的幼稚园又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种是蒙养院的日本式幼稚园,一种是教会办的宗教式幼稚园,还有一种是仿效福禄贝尔、蒙台梭利课程的幼稚园。日本式幼稚园的教育,教师地位崇高,所有的活动都以教师为中心,都需要经过教师

张雪门教案

中外学前教育史 —— 张雪门的学前教育思想(教案) 撰写人:14学3 孟淑婷 黄忠敏 倪凡佳

授课课题:第四章中国及近现代的学前教育思想 之张雪门的学前教育思想 教学目标及要求: 1.了解张雪门在学前教育方面作出贡献的思想家的成长和教育实践经历。 2.掌握张雪门的主要学前思想。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掌握张雪门的行为课程。 2.张雪门探索学前教育中国化和科学化的思想与实践,对我国当前学前教育的发展有何启示 教学课型:理论课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 引言 20世纪20年代开始,学前教育中国化的呼声越来越高,1919年到1921年,杜威来华,他的实用主义思想对我国教育界影响很大。中国的学前教育开始了从仿日到仿美的转变,这一时期学前教育界更多的是关注学前教育的发展如何能够更好地适应中国的实际国情,探索出科学化发展的道路。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我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四位学前教育专家,即陶行知、陈鹤琴、张宗麟、张雪门。

第二部分 一、生平和学前教育实践 张雪门(1891-1973),浙江鄞(yin)县人,我国近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幼儿教育家。早在20世纪30年代即有“南陈北张”(南京陈鹤琴,北京张雪门)之称。他毕生从事幼教工作,写了三四十本幼儿教育专著和二三百篇的论文,对我国至东南亚的幼儿教育具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 1)1912年,执教于鄞(yin)县私立蔡氏星荫小学,后任校长; 2)1918年,与几位志趣相同的人创立了当地的第一所中国人自办的幼儿园 ——星荫幼儿园,任园长; 3)1920年4月,与人合办俩年制的幼稚师范; 4)1924年,去北平大学任教职,同时在教育系学习,主攻研究幼稚教育, 拟定了《幼稚园课程》; 5)1926年,开始研究福禄贝尔,并译著了《福禄倍儿母亲游戏辑要》《蒙 台梭利及其教育》; 6)1928年,主持中法大学孔德幼稚师范; 7)1929年,应香山慈幼院熊希龄院长之聘,筹设幼稚师范,并任幼稚师范 校长; 8)1930年,创办了北平幼稚师范学校; 9)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思想产生了较大变化,认识到幼儿就是未来的 主人翁,开始幼儿行为课程的研究; 10)1932年,应北平民间大学,中国大学,天津女子师范学院之邀讲授《幼 稚教育》; 11)1934年,开办“乡村教育实验区”; 12)1938年,幼稚师范在桂林华门大街成立; 13)1944年,迁往重庆,进行儿童福利制度的实验; 14)1946年,远赴台湾; 15)1976年,因脑病复发病在台湾溘然长逝,终年83岁;

张雪门行为课程

一、张雪门先生简介: 张雪门(1891~1973),浙江鄞县人,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早在三十年代, 他就与我国的另一位著名学前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有“南陈北张”之称。 二、张雪门教育思想 他一生潜心研究学前教育,特别是幼稚园教育,经过长期的实践 和理论研究,写出了进200万字的著作,大大丰富了我国学前教育思 想宝库。在他的著作中,有关幼稚园课程方面的理论与思想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 (一)课程的本质是经验与行为 (二)课程和教材来源于儿童直接的活动 课程是经过选择的有价值的经验,是儿童的直接的实际的行为和活动。课程是是儿童生长需要的材料。而儿童不仅是自然的人,也是社会的人。因此,为儿童发展所选择的经验,必须具有社会意义,同时又必须适合儿童发展的需要,但首先应从儿童的生活环境中搜集材料。这些材料的来源,“仍不外由于儿童的本身和其所接触到的环境。”即是说,幼稚园课程来源于学前儿童直接的活动。 张雪门认为,可以构成儿童课程来源的直接的活动有如下四种: 1.儿童自发活动; 2.儿童与自然界接触而升的活动; 3.儿童与人事界接触而生成的活动; 4.人类聪明所产生的经验,而合于儿童的需要者。 张雪门先生确定了选择幼稚园教材的标准或条件。他认为,教材的功能在于满足儿童的需要,自然应在儿童的生活里选材。教材应该从儿童的直接经验中选择有价值的部分,加以合理的组织。但是仅仅这样,显然还是不够的。真正适合儿童发展的教材,应该符合以下四个条件。 1.教材必须合于现实社会生活的需要 2.教材必须合于社会普遍生活的标准 3.教材必须合于儿童目前生长阶段的需要 4.教材必须合于儿童目前的学习能力

学前教育课程思想

学前教育课程思想 十年代,他就与我国的另一位著名学前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有“南陈北张”之称。他一生潜心研究学前教育,特别是幼稚园教育,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写出了进200万字的著作,大大丰富了我国学前教育思想宝库。在他的著作中,有关幼稚园课程方面的理论与思想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这些著作主要包括:《幼稚园的研究》《幼稚园课程编制》 《课程组织法》《幼稚园教育概论》《幼稚园教材研究》《幼稚教育 新论》《中国幼稚园课程研究》《增订幼稚于思念行为课程》等。这些著作被收入戴自俺主编、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张雪门 幼儿教育文集》(上、下卷)。虽然这些著作的许多内容是重复的,但是, 从中我们能够非常明显地张雪门先生的学前教育课程理论与思想。这些思想涉及课程的本质、幼稚园课程的内容与来源、幼稚园课程的编制 与组织的等方面,而他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则集中地体现在他的“行为课程”的理论与思想。 (一)课程的本质是经验与行为 研究课程,不能不探讨课程的本质问题。课程的本质,集中地反映课程的基本特性。那么课程是什么呢?从他是著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张雪门关于课程本质的理解在不同的时期发生了一些变化,经历了从“经验”到 “行为”的转变

在早些年份的著作《幼稚园的课程》中张雪门认为,“课程是经验;是人类的经验,用最经济的手段,按有组织的调制,用各种的方法,以引起孩子的反应和活动。”幼稚园的课程是什么呢?“就是给三足岁到六足岁的孩子所能够做而且喜欢做的经验的预备。” 的自然经验都看作课程。因为自然经验太、零碎太紊乱,自然经验的获得太不经济,自然经验仅有适合简单环境的常识,不足以供高深专业的需求。在他看来,课程是有选择的经验,是有价值的经验,“是适应生长基本价值的选品,岁时代而变迁”。张雪门先生批判了当时学校把课程仅仅看作是“知识”乃至“书本”的倾向,认为要改造民族,首先要打破有关课程的谬见,恢复课程的本来面目。课程的本来面目是什么?“课程原是人类生活有价值的经验。只为这些经验对于个人和社会都有绝大的帮助,所以人类要想满足自己的需要、适合社会的生活,便不得不想学得这些经验。”而“其实课程的范围很大,技能、知识、兴趣、道德、体力、风俗、理礼节种种的经验,都包括在课程里。”“课程非但是人类生活的经验,尤其是有价值的经验的选品。”这些经验不是一经过选定就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需要有变迁,适应时代的经验于是也有变迁,而课程的内容更不得不随之而变。“所谓变更课程的内容者,不过适应当代的需要,以合于生长的原则罢了。” 课程是一个变化的范畴和概念,人们对于课程的理解也会发生变化。张雪门先生也是这样。在20世纪30年代,他把课程主要理解为经验,经过选择的有价值的经验和材料,这种经验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到60

张雪门的幼稚园行为课程

张雪门的幼稚园行为课程 吕智红 张雪门先生(1891—1973)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他把自己满腔的热情全都献给了儿童和幼儿教育事业,毕生致力于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在幼师教育、幼稚园课程建设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理论体系。他的行为课程作为一个时代的典型的课程模式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试图对行为课程进行考察,以期为当今幼儿园课程改革提供一点借鉴。 一、幼稚园行为课程的理论基础 作为幼儿教育专家,张雪门尤为注意不断吸收同时代有关的最新学术成果,特别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思想和实用主义教育学观点,并且将其运用到幼儿教育领域中,这也是行为课程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之一。 早期的行为主义认为人的一切复杂行为都决定于外界环境的影响。后期的新行为主义还通过强调“操作”这一互动行为把人的心理与意识也纳入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张雪门将这些观点运用到他的行为课程之中,提出活动是实施幼稚园行为课程的主要手段,幼稚园应创设积极的环境以引起儿童的主动活动。到了后期,他又将如何在活动中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提到了相当的高度加以研究。 幼稚园行为课程另一个重要的思想来源就是实用主义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主张教育要以儿童为中心,课程要为生活作准备。张雪门在行为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始终把课程要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作为一条根本原则,同时课程必须和儿童眼前的生活融合为一,因此,“这份课程完全根据 于生活,它从生活而来,从生活而开展,也从生活而结束。” 以上两种理论成为张雪门批判封建传统教育方式的重要理论依据。 二、幼稚园行为课程的思想发展 早在1926年,张雪门的课程观已初步形成。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实践与探索,他的课程思想也有了新的发展。从以下两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张雪门课程思想发展的脉胳。 (一)课程概念的界定 20年代,张雪门对课程的定义是:“课程是经验,是人类的经验,用最经济的手段,按有组织的调制,用各种的方法,以引起孩子的反应和活动。”这一定义明显受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强调创设积极的环境来引起儿童的活动。 30年代,他这样写道:“课程非但是人类生活的经验,尤其是有价值的经验的选品。”课程的指向更加明确了。什么是“有价值的”“选品”呢?张雪门用自然经验和课程加以比较说明。他认为自然经验“太零碎,太紊乱,获得太不经济,仅有适应简单环境的常识,不足以供高深专业的需求。”课程应当是经过组织的、适应儿童生长的、合于时代需要的经验选品。 60年代,张雪门才首次阐明了什么叫行为课程:“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在幼稚园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课程既是经验的选品,同时又要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需求,生活就成为两者之间的结合点,但必须是儿童眼前的、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

2014年版学前教育史第五章著名教育家的学前教育思想与实践

2014年版学前教育史第五章著名教育家的学前教育思想与实践

第五章著名教育家的学前教育思想与实践 第一节蔡元培的学前教育思想“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这是毛泽东同志对蔡元培先生光辉一生的高度评价。 论教育方针 1、军国民主义教育,即体育 2、实利主义教育,也就是智育 3、德育主义教育,即公民道德教育,基本内容:自由、平等、博爱 4、世界观教育,是“超轶乎政治的教育” 5、美育教育,可以“陶冶吾人之感情啊,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 蔡元培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否定了中国封建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教育宗旨,是历史的进步,成为民国初年国家颁行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培养儿童成为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人才也从此起步。 对传统儿童教育的批判和“尚自然”“展个性”的主张 蔡元培把批判传统的儿童教育、发展儿童个性,作为民国教育改造传统教育的起点。 蔡元培说:“知教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 蔡元培列举了托尔斯泰的的自由学校、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蒙台梭利的儿童教育等,说明这种小教育的特点。他还指出,要做到尊重儿童个性、选择正确的教育方法,必须进行儿童心理研究与儿童心理实验,教师还必须有充分的知识,才能足以

适应这种新的儿童教育。 三、论学前美育 (一)、论美育与德、智、体各育并重 美育:蔡元培在《美育》一文中指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蔡元培认为美育是培养健全人格不可缺少的。 (二)、论学前美育的实施 蔡元培将美育实施的途径归为三类:家庭美育、学校美育、社会美育。 1、家庭美育或胎教院、育婴院的美育 首先是接受家庭美育,但蔡元培因怀疑家庭教育的功能,主张儿童出生后最好是实行公育,他的理想是以儿童公育代替家庭教育。 胎教院的美育,蔡元培将之视为对儿童实施美育的起点。胎教院要处处包含美育的因素,院址选择、建筑、环境、布置、设施、人员等都要适合孕妇生活和胎儿成长。 2、幼稚园的美育 蔡元培主张,儿童满三岁入幼稚园。舞蹈、唱歌、手工,都是美育的专课。就是教他计算、说话,也要从排列上、音调上适合他们的美感,不可用枯燥的算法与语法。 3、社会的美育 诸如美术馆、美术展览、音乐会、剧院、博物馆、动物园、植物园,甚至街道、房舍、店铺的美化等,都包含着丰富的美感教育因素,只要注重观察和引导,对陶冶儿童美的兴趣、美的感觉、美的表达都起着良好的作用。

张雪门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

雪门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 雪门(1891~1973),鄞县人,我国著名的学前教育专家。早在三十年代,他就与我国的另一位著名学前教育专家鹤琴先生有“南北”之称。他一生潜心研究学前教育,特别是幼稚园教育,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理论 研究,写出了进200万字的著作,大大丰富了我国学前教育思想宝库。在他的著作中,有关幼稚园课程方面的理论与思想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这些著作主要包括:《幼稚园的研究》《幼稚园课程编制》《课程组织法》《幼稚园教育概论》《幼稚园教材研究》《幼稚教育新论》《中国幼稚园课程研究》《增订幼稚于思念行为课程》等。这些著作被收入戴自俺主编、少年儿童1994年出版的《雪门幼儿教育文集》(上、下卷)。虽然这些著作的许多容是重复的,但是,从中我们能够非常明显地雪门 先生的学前教育课程理论与思想。这些思想涉及课程的本质、幼稚园课程的容与来源、幼稚园课程的编制与组织的等方面,而他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则集中地体现在他的“行为课程”的理论与思想。 (一)课程的本质是经验与行为 研究课程,不能不探讨课程的本质问题。课程的本质,集中地反映课程的基本特性。那么课程是什么呢?从他是著述中我们可以看到,雪门关于课程本质的理解在不同的时期发生了一些变化,经历了从“经验”到“行为”的转变。 在早些年份的著作《幼稚园的课程》中雪门认为,“课程是经验;是人类的经验,用最经济的手段,按有组织的调制,用各种的方法,以引起

孩子的反应和活动。”幼稚园的课程是什么呢?“就是给三足岁到六足岁的孩子所能够做而且喜欢做的经验的预备。” 由上可见,课程就是经验。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雪门先生并不把所有的自然经验都看作课程。因为自然经验太、零碎太紊乱,自然经验的获得太不经济,自然经验仅有适合简单环境的常识,不足以供高深专业的需求。在他看来,课程是有选择的经验,是有价值的经验,“是适应生长基本价值的选品,岁时代而变迁”。雪门先生批判了当时学校把课程仅仅看作是“知识”乃至“书本”的倾向,认为要改造民族,首先要打破有关课程的谬见,恢复课程的本来面目。课程的本来面目是什么?“课程原是人类生活有价值的经验。只为这些经验对于个人和社会都有绝大的帮助,所以人类要想满足自己的需要、适合社会的生活,便不得不想学得这些经验。”而“其实课程的围很大,技能、知识、兴趣、道德、体力、风俗、理礼节种种的经验,都包括在课程里。” “课程非但是人类生活的经验,尤其是有价值的经验的选品。”这些经验不是一经过选定就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需要有变迁,适应时代的经验于是也有变迁,而课程的容更不得不随之而变。“所谓变更课程的容者,不过适应当代的需要,以合于生长的原则罢了。” 课程是一个变化的畴和概念,人们对于课程的理解也会发生变化。雪门先生也是这样。在20世纪30年代,他把课程主要理解为经验,经过选择的有价值的经验和材料,这种经验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到60年代,他对课程的本质有了新的理解。在《增订幼稚园行为课程》中,雪门提出了“行为课程”的概念,并系统论述了他关于行为课程的思想。何为行为课程?“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们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

浅谈张雪门的学前教育思想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f11431266.html, 浅谈张雪门的学前教育思想 作者:于红 来源:《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3年第10期 摘要:张雪门(1891-1973)是中国现代幼儿教育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教育家,被誉为“当代幼教宗师”。他在半个多世纪的躬身实践中,提出的幼稚园教育理念、幼师专业课程体系、行为课程理论、幼稚园科学教育等思想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张雪门学前教育思想 一、课程的本质是经验与行为 课程的本质,集中地反映课程的基本特性。那么课程是什么呢?从他的著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张雪门关于课程本质的理解在不同的时期发生了一些变化,经历了从“经验”到“行为”的转变。 在早些年的著作《幼稚园的课程》中张雪门认为:“课程是经验,是人类的经验,用最经济的手段,按有组织的调制,用各种的方法,以引起孩子的反应和活动。”幼稚园的课程是什么呢?“就是给三足岁到六足岁的孩子所能够做而且喜欢做的经验的预备。” 课程是一个变化的范畴和概念,人们对于课程的理解也会发生变化。张雪门先生也是这样。在20世纪30年代,他把课程主要理解为经验,经过选择的有价值的经验和材料,这种经验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到60年代,他对课程的本质有了新的理解。在《增订幼稚园行为课程》中,张雪门提出了“行为课程”的概念,并系统论述了他关于行为课程的思想。何为行为课程?“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们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这份课程包括了工作、游戏、音乐、故事等材料,也和一般的课程一样,然而这份课程,完全根据于生活:它从生活而来,从生活而开展,也从生活而结束。不像一般的完全限于教材的活动。”幼稚园课程应强调直接经验。行为课程“首先应注意的是实际行为,凡扫地、抹桌、熬糖、炒米花以及养鸡、养蚕、种玉蜀黍和各种小花,能够实际行动的,都应让他们实际去行动。从行动中所得的认识,才是真实的知识;从行动中所发生的困难,才是真实的问题;从行动中所获得的胜利,才是真实的制拖驮环境的能力。游戏、故事、唱歌等教材虽然也可以表演,然而代表不了实际行为。” 从张雪门的上述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强调让儿童在亲身的行动和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这样的经验对儿童发展才更有价值。因此可以说,张雪门先生对幼稚园课程的理解更深入更科学了。 二、课程和教材来源于儿童直接的活动

学前教育史著名教育家的学前教育思想与实践

第五章着名教育家的学前教育思想与实践 第一节蔡元培的学前教育思想 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这是毛泽东同志对蔡元培先生光辉一生的高度评价。 一、论教育方针 1、军国民主义教育,即体育 2、实利主义教育,也就是智育 3、德育主义教育,即公民道德教育,基本内容:自由、平等、博爱 4、世界观教育,是“超轶乎政治的教育” 5、美育教育,可以“陶冶吾人之感情啊,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 蔡元培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否定了中国封建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教育宗旨,是历史的进步,成为民国初年国家颁行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培养儿童成为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人才也从此起步。 二、对传统儿童教育的批判和“尚自然”“展个性”的主张 蔡元培把批判传统的儿童教育、发展儿童个性,作为民国教育改造传统教育的起点。蔡元培说:“知教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 蔡元培列举了托尔斯泰的的自由学校、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蒙台梭利的儿童教育等,说明这种小教育的特点。他还指出,要做到尊重儿童个性、选择正确的教育方法,必须进行儿童心理研究与儿童心理实验,教师还必须有充分的知识,才能足以适应这种新的儿童教育。 三、论学前美育 (一)、论美育与德、智、体各育并重 美育:蔡元培在《美育》一文中指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蔡元培认为美育是培养健全人格不可缺少的。 (二)、论学前美育的实施 蔡元培将美育实施的途径归为三类:家庭美育、学校美育、社会美育。 1、家庭美育或胎教院、育婴院的美育 首先是接受家庭美育,但蔡元培因怀疑家庭教育的功能,主张儿童出生后最好是实行公育,他的理想是以儿童公育代替家庭教育。胎教院的美育,蔡元培将之视为对儿童实施美育的起点。胎教院要处处包含美育的因素,院址选择、建筑、环境、布置、设施、人员等都要适合孕妇生活和胎儿成长。 2、幼稚园的美育 蔡元培主张,儿童满三岁入幼稚园。舞蹈、唱歌、手工,都是美育的专课。就是教他计算、说话,也要从排列上、音调上适合他们的美感,不可用枯燥的算法与语法。 3、社会的美育 诸如美术馆、美术展览、音乐会、剧院、博物馆、动物园、植物园,甚至街道、房舍、店铺的美化等,都包含着丰富的美感教育因素,只要注重观察和引导,对陶冶儿童美的兴趣、美的感觉、美的表达都起着良好的作用。 第二节陶行知的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宋庆龄称他是万世师表”。 毛泽东亲笔题词:痛悼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千古!” 一、生活教育理论 (一)、生活教育理论的产生于确立 陶行知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在批判传统教育、吸收改造美国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探索普及大众教育的实践中产生的。(二)、生活教育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包含的含义:(1)、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2)、是生活就是教育。 (3)、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 2、社会即学校 陶行知认为杜威的“学校及社会,是把社会生活组织到学校中来,使学生在学校里受到“大社会”所需要的“训练” 他认为这种做法,仍然是鸟笼式的教育,就像为了让鸟儿接触“大自然”的机会,把一两根树枝或捉几只生物,放进囚鸟中的笼中。但鸟笼毕竟不是鸟的世界,必须把鸟笼打开,把受教育者放到真正的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叫他们自由翱翔。 3、教学做合一陶行知说:“教学做合一,是以生活为中心一一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 实际的学问,只有通过“做”,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才能获得。

浅谈张宗麟的学前教育思想

张宗麟一生专注幼教事业,他认为幼儿教育是一切教育之本,是培育人才的基础,但又是最不被国人重视的环节,同时痛心的看到这一领域被外国人把持,因此他不顾社会的轻视,家庭的阻挠,成为我国幼教史上男大学生中当幼儿教师的第一人。20年代的中国,幼儿教育问题很多,张宗麟一方面赴各地调查研究,一方面协助陈鹤琴在鼓楼幼稚园等实验基地从事研究。1927年他任南京市教育局学校教育课幼教视导员,在次期间受到革命影响,认为当时的幼教只为富人服务,所以他开始从事乡村幼稚教育的研究。 张宗麟的幼稚教育思想是其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他对幼儿园课程本质的探讨,以及关于幼儿园课程内容、编制方面的研究很有贡献。 (一)课程的本质是活动 与陈鹤琴、张雪门的课程本质观相比,张宗麟对课程本质的理解更为宽泛。他指出,“幼稚园课程者, 由广义的说之,乃幼稚生在幼稚园一切之活动也。”(集,31)它包括“一切教材,科目,幼稚生之活动。”(同上)关于幼稚园课程的划分,他认为有两种情况。一是按照儿童的活动划分,课程包括五个方面:(1)开始的活动,即幼稚生初入园时必须养成的习惯,也就是人生最基本的习惯,如放手巾、认识教师和同学,以及初步的礼节等;(2)身体活动,既强健身体的习惯与技能,如各种卫生习惯、跑步、跳、爬等;(3)家庭的活动,如反映家人之间的关系、礼仪,以及家庭事务的活动;(4)社会活动,即养成公民素质的教育活动,包括各种节日、同伴关系的活动等;(5)技能活动,是培养儿童适当表现自己的活动。另一种是按学科划分课程。具体划分为音乐、游戏、故事、谈话、图画、手工、自然、常识、读法、识数等十个科目。其中每一个科目又包括一些小项目。如音乐包括听琴、唱歌、节奏动作、弹奏乐器,游戏包括个人游戏和团体游戏,故事包括听、讲和表演,图画包括自由画、写生画和临摹画,手工包括纸工、泥工、缝纫及竹木,读法包括认字、短句故事等。“总之,无论以儿童活动分类或以科目为课程之单位,教师决不可拘泥于某时当教何种课程,致使贻削足适合履之讥也。” (二)幼稚园课程的来源及其特点 幼稚园课程的设置,是为了满足幼稚生的需要及社会的希望。但由于六岁以下是幼稚生与社会发生的关系比较少,满足其自身的需要则更为重要。对幼稚生来说,“在身体上各种动作,大致能做,而心理上之发展尤为迅速,求知、想像、模仿……诸般活动,件件勃发,幼稚园课程即可循此而得其端倪。”(35页)课程内容来源有四:(1)儿童自发的活动;(2)儿童与自然界接触而产生的活动;(3)儿童与人事界接触产生的活动;(4)人类流传下来的经验,合乎儿童需要的部分。这四个方面的活动共同构成一个整体,具有完整的目的,形成合理的课程。 怎样厘定幼稚园的课程?幼稚园的课程应有什么特点?张宗麟认为,“生活便是教育,整个的社会便是 学校。”这是厘定一切学校课程的总纲领。幼稚园课程的厘定也要根据一般的课程标准,但是,由于幼稚生的生理与心理还不成熟,厘定课程时还应注意以下四点:(1)多注意动的工作,为儿童提供充分的动的机会;(2)鼓励幼稚生多与自然界接触,保持他们对大自然的浓厚兴趣;(3)要多注意儿童个体的小社会,为儿童提供充分的“自我表现”的机会;(4)多注意饿饿儿童的直接经验。 根据以上原则,编制课程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幼稚园的课程不能用科目来编制;(2)教师对幼稚园的课程要有一个通盘计划,在充分观察自然界和人事界的基础上,决定课程内容;(3)每一个课程单元,长短不拘,但要段落分明;(4)教师的责任是拟订大纲,预备教材,指导儿童进行活动,而不是强迫儿童去做,也不是代替儿童去做。 (三)社会化的幼稚园课程思想 张宗麟先生在30年代出版的《幼稚园的社会》一书中,提出了他的社会化的幼稚园课程思想。他认为,幼稚园课程中应增加“社会”科目,因为幼稚园的一切活动都具有社会性,幼稚园的儿童之间也进行社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