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生肖诗及其创作特色

生肖诗及其创作特色

生肖诗及其创作特色
生肖诗及其创作特色

生肖诗及其创作特色

所谓生肖,是指代表十二地支而用来记人的出生年的十二种动物,即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如子年生的人属鼠,丑年生的人属牛等,也叫属相。生肖诗是以古诗歌的形式,将十二种动物汇入诗中,以表达作者不同的主旨,给人以与众不同的感受和认识。生肖诗以十二生肖即十二种动物为主体,与人类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人们对它们非常熟悉,可以大体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已被驯化的牲畜,即牛、羊、马、猪、狗、鸡六种,称为“六畜”,它

们是生肖的基本队伍,占十二种动物的一半。第二类是野生动物中为人们所熟知或畏惧的,即虎、兔、猴、鼠、蛇五种,其中人们敬畏的是虎、蛇;厌忌的是鼠类;喜爱的是兔、猴。第三类是传统的象征物,仅龙这一种。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集许多动物的特性于一体的“灵物”,表高贵、吉祥。有人认为,既将十二种动物作为生肖,那么它

们就都是美好的象征:鼠代表智慧,牛代表勤劳;虎代表勇猛,兔代表谨慎;龙代表刚毅,蛇代表柔韧;马代表无畏,羊代表和平;猴代表灵活,鸡代表恒定;狗代表忠诚,猪代表随和。

而古人有关十二属相的诗歌,与其他诗歌相比,常呈现出形象鲜明,耐人寻味的不同特色。

一,通过描写不同的属相,表达不同的主旨

如北宋晁补之的《拟乐府十二辰歌》:

鼷鼠食牛牛不知,牛不愿骍而愿犁。

虎噫来风皮见藉,兔狡宅月肩遭胹。

欲兆幽烽二龙死,独微晋泽一蛇悲。

失马吉凶方聚门,亡羊臧谷未宣分。

沐猴冠带去始惬,木鸡风雨漠何闻。

不须皎皎吠蜀狗,阮子与猪同酒樽。

诗以古风的形式,按属相顺序,每句嵌以一生肖动物故事,前后衔接,内容丰富和精炼。诗的主旨则以十二动物的特性和命运,表达

作者“暗想平生,自悔儒冠误。觉阮途穷,归心阻”(晁补之:《迷神引·贬玉溪,对江山作》)之意欲淡出官场、远离人祸的心态。

南宋朱熹的《读十二诗卷掇其余作此聊奉一笑》,其主旨则是按

十二生肖次序表达身处社会底层的文人清贫自娱的日常生活。其诗为:夜闻空箪噬饥鼠,晓驾羸牛耕废圃。

时方虎圈听豪夸,旧业兔园嗟莽鲁。

君看蛰龙卧三冬,头角不与蛇争雄。

毁车杀马罢驰逐,烹羊沽酒聊从容。

手种猴桃垂架绿,养得鹍鸡鸣喔喔。

客来犬吠催煮茶,不用东家买猪肉。

这里的虎圈、兔园、蛰龙、猴桃是借其名而虚指他物。与朱熹同时的赵蕃也作有《远斋作十二辰歌见赠且帅同作》,主旨相似。

而元代刘因的《续十二辰诗》,与前面的古风一样,在每句中亦

描写一种生肖动物,但所表达的主旨,则更侧重于作者崇尚自然的生活态度。

饥鸢吓鼠惊不起,牛背高眠有如此。

江山虎踞千里来,才辨荆州兔穴尔。

鱼龙入水浩无涯,幻境等是杯中蛇。

马耳秋风去无迹,羊肠蜀道早还家。

何必高门沐猴舞,豚柵鸡栖皆乐土。

柴门狗吠报邻翁,约买神猪谢春雨。

明代胡俨的《续十二辰诗》虽与刘因诗同名,却在说明顺应自然的同时,强调凡事莫强求而为的道家思想。明人卞荣的《述怀效生肖体》诗,则侧重于用生肖动物的典故抒发作者的愤激之怀。原诗是:槐叶初生如鼠目,蜗牛绿树荫新绿。

冯轩高吟坐虎皮,一扫顿令千兔秃。

墨池之鱼曾化龙,三尺青蛇在袖中。

失马休嗟塞上翁,亡羊歧路迷西东。

沐猴而冠良足耻,五百斗鸡同梦死。

狗监明当荐上林,牧猪江揖商丘子。

明代梅鼎祚的《才鬼记·十二辰诗》,虽按顺序点出十二生肖的动物,但笔触却意在讽刺时政。其态度鲜明,通过对各种动物的描述,反映当时人才得不到任用,而溜须拍马之徒却春风得意,青云直上的社会面貌。如此严格按顺序嵌入生肖动物且主旨鲜明的诗篇,不用说既具艺术性,更具思想性,颇值得细细品味。

二、一句一典,虚实结合,

表达丰富的题材内容

第一类,凡诗中列举的动物,为了表述其主旨,往往包含着相关的故事。如晁补之的《拟乐府十二辰歌》,全诗12句,每句都有一个典故。“鼷鼠食牛牛不知,牛不愿骍而愿犁”,即出自《春秋·成公七年》:“春,鼷鼠食郊牛角,改卜牛,鼷鼠又食其角。”骍,赤色的牲口,为祭祀用的祭品,故牛不愿做牺牲,而甘愿犁田。宅月,传说月宫有兔;二龙,系褒姒诞生的神话,出自《国语·郑语》,说褒人之神化为二龙,留下龙涎于王庭,一宫女不夫而育,生褒姒。一蛇,乃《吕氏春秋》载:介子推不肯受赏,赋诗明志有“有龙于飞,周遍天

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桥死于中野”句。臧谷亡羊,则出自《庄子·骈拇》:臧与谷二人牧羊,俱亡其羊,其时臧挟策读书,而奚博塞以游。二人虽事业不同,其亡羊之事均同。至于塞翁失马、沐猴而冠、蜀狗吠日,则是人们所熟悉的典故。

第二类,有的诗中所指属相,仅用之作比喻,并非实指某種动物。如南朝梁沈炯的《十二属》中的“龙隰远青翠,蛇柳近徘徊”,龙隰,实指水草丰茂之湿地;蛇柳,是指柳枝如蛇曲摇曳之状。“马兰”“羊负”“猴栗”等皆指植物或果实。

第三类,有的诗中所指属相动物,虽有其名,实指完全不同的另一事物。如明人卞荣的《述怀效生肖体》中的“蜗牛绿树荫新绿”,“一扫顿令千兔秃”中的蜗牛,是另一种差别甚大的动物;兔秃,指用久尖秃的毛笔。狗监是汉武帝时养狗的太监杨得意,他曾向武帝推荐说,脍炙人口的《上林赋》是其同乡司马相如所作,使相如得以重用。青蛇,亦为人们所熟悉的宝剑或宝剑名。如此等等。

三、诗体句式相同,大量运用修辞手法

首先,生肖诗一般为十二句,诗体常为五、七言古风,又以七言为常见。句与句间常按属相顺序排列。虽有极个别篇章有所变化,如南宋葛立方的《赠友人莫之用》,全诗为16句,只列了11种动物,缺猪,且未按属相顺序,但仍采取以属相表达诗人家贫节清的生活状况和志趣。诗中的“牛衣”“龙髯”“猴葵”“虎头”等中的牛、龙、猴、虎并非实指,只是起修饰、限制的作用。这种虚实结合的情况在生肖诗中非常普遍。

由于诗中常引颇多典故,有的典故不免晦涩,给读者带来阅读的困难,于是一种通俗易懂的词曲应运而生,流传很广。如清代爱新觉罗·弘历(乾隆皇帝)的《十二辰词》:

好良宵,正与女娘偕,佳人抽身去得快(子);扭着他,却把那手推开(丑);演出那百般态,珠泪儿点滴落窗台(寅)。柳腰斜倚栏杆外,又将那木槿花儿抓下来(卯)。振精神,步香阶,即时不见那秀才(辰);已还书斋(巳)。许订佳期,毁前言,又把相思害(午);

朱帘半卷莫聊奈,金钗懒向头上戴(未)。神前伐示,永合偕(申);酒醉心狂,无点水来解(酉)。荷戈人小脚儿,欣然肯载(戌);刻骨铭心,何尝又把刀儿带(亥)。

作者用通俗的语言描写思春女子的种种情态,押韵合辙,句句隐藏字谜,且按属相顺序,围绕题目,描写生动细腻。

此外,胡云翘所编《沪谚外编》收录的上海民间一带流传的《十二生肖歌》,以一年十二月里的花名起兴,依次嵌入十二生肖。其与

上述诗歌比较,给人质朴、天真、幽默的情趣。这种来自民间的十二生肖歌谣,在全国各地并不鲜见。

综上所述,生肖诗作为一种诗歌形式,体现出与其他诗体的不同特点。它们多在说明十二种动物包括所借名的植物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从侧面反映出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以及作者的思想

感情和人生态度。翻阅我国古诗词,描写动物的诗歌不下千首,它们在不同层次、从不同角度反映彼时彼地的社会和人的活动、情感。这无疑对于我们了解古代文化,了解古人与动物和谐相处、包括对生态

环保的认识都有好处。其寓知识、思想于诗歌之中,对人们认识古代社会当有帮助。

作者:成都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退休)

分析威尔第的歌剧特点

分析威尔第的歌剧特点 摘要: 威尔第是着名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举世公认的歌剧大师,他的歌剧将人们内心的激情戏剧化,给人一种悲欢交织中的美感。本文以威尔第的歌剧为切入点,通过威尔第的阶级立场论述威尔第的思想及创作,并探讨其对意大利以及对整个世界歌剧史的影响。 关键词:威尔第;歌剧;特点 一、前言 歌剧是一种有音乐、戏剧、诗歌、舞蹈和舞台美术结合而成的综合艺术。在19世纪,意大利歌剧进入了一个繁盛的时期,最杰出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威尔第为自己民族的歌剧艺术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威尔第一生创作了三十部歌剧作品,他在继承意大利歌剧传统的基础上,从艺术创作的源泉与动力的革命性出发,构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取得了歌剧创作上的创造性的伟大艺术成就。 二、威尔第的生平及其代表作 威尔第,l813年10月10日出生于意大利小镇隆科莱,他从小热爱音乐,参加教堂的合唱团,随教堂的管风琴师学习音乐,并在乡村当管风琴手,显露了卓越的音乐才华。 他是世界最负盛名的意大利作曲家,从18年的开始创作第一部歌剧,他的歌剧创作生涯长达54年之久,在他的音乐中,沿用意大利美声唱法的传统,并且非常注意作品的歌唱性,使管弦乐的戏剧发展和声乐的鲜明旋律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他的主要歌剧代表有《弄臣》、《游吟诗人》等,在晚期意大利歌剧史上留下了不可取代的作用。 三、威尔第歌剧的创作时期及其风格 威尔第的歌剧作品洋溢着炽热的情感旋律,其成就代表了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的高峰。他的歌剧创作历程犹如他坎坷不平的生命成长历程,他的作品在年代和创作思想上可划分为三个时期:19世纪四十年代是威尔第歌剧的早期创作, 19世纪的五十到七十年代是他歌剧的成熟时期,内容触及一定的社会问题,使他成为世界瞩目的大作曲家;19世纪的八十年代是其晚期的歌剧的创作时期,下面从三个时期来论述威尔第歌剧特点。 1、处于萌芽时期的早期创作 19世纪四十年代是意大利人民努力推翻法国和奥地利的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统一的时期。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威尔第从小就有反侵略,反分裂的民

音乐剧产业的现状分析汇总

音乐剧产业的现状分析 汇总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课程论文 标题:中国音乐剧产业的现状分析 专业:文化产业管理 班级:B1201 成员:雷xx 曹xx 胡xx 刘xx 音乐剧,早期译称为歌舞剧,是一种舞台艺术形式,结合了歌唱、对白、表演及舞蹈。通过歌曲、台词、音乐、肢体动作等的紧密结合,把故事情节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情感表现出来。 一、中国音乐剧的发展前景 随着中国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文化娱乐的需求也出现了多元变化,音乐剧这种新的艺术样式很快以其视听兼备、雅俗共赏的特质吸引了一批固定的并且正在不断扩大的受众人群。《妈妈咪呀!》中文版总票房达亿元,而原创音乐剧《三个橘子》、《钢的琴》、《大红灯笼》以及《碟》等都凭借完整的剧情故事,完美的制作团队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这足以证明中国音乐剧的巨大市场潜力。 另一方面,就是因为中国音乐剧市场是一块可以预见的“大蛋糕”,越来越多的人投资制作音乐剧,但中国音乐剧的起步太晚,又企图腾飞得快些,难免有些误区,若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目前音乐剧在国内的发展并非想象中那般顺利,还存在诸多问题。 二、中国音乐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音乐剧的发展分为3个阶段,“首先是原版引进,然后是改编中文版,最后是做原创音乐剧”,3个阶段的核心落脚点在于如何本土化,因为音乐剧是西方舶来品。例如,中文版《猫》的场景是垃圾山,所以不同版本的《猫》中,垃

圾山会根据不同地方的特点做“本地化处理”,这次中文版《猫》在北京演出时,垃圾山里就出现了“鸟笼”等京味元素;《我,堂吉诃德》走的是另一种路径,这部经典音乐剧在得到授权后,由曾为美国百老汇戏剧导演的约瑟夫·格雷夫斯带领一群中国演员排演完成,剧中不论是台词还是唱段,所有演员都用英文完成,在演出形式、舞美、道具甚至是音乐上,导演都有相对较大的改编权限,他可以根据剧场、观众、时间等各种客观环境的不同,而对剧目呈现做出针对性的调整或修改。虽然这几部改编的音乐剧反响不错,票房收入较高,但有专家指出,国内大部分音乐剧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境,它们首轮演出依靠一系列大张旗鼓的宣传,尚有不错的反响。到了第二轮,情况便会明显弱于前一轮,到了第三轮情况显然不容乐观。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有很多。 1.缺乏资金投入。“除了百老汇音乐剧,国产音乐剧是做文化市场的人最怕碰到的课题,能回避也就尽量回避了,因为基本没有一个赚钱的,能不赔就不错了。”一位从事了多年文化市场营销的工作人员这样告诉记者。这些话直接反映了中国音乐剧的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资金。在很多中国舞台演出的制作方看来,音乐剧就应该有恢弘的场面、精美的道具、人多势众的舞台,这些外在条件甚至比音乐剧情节本身都来得重要,可出得起这个钱的投资者并不多,就算是北京和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以及文化重镇,其间的音乐制作人也轻易不敢碰音乐剧这个话题。例如,在上海,本土音乐剧《狂雪》投资了900万,却只演了5场就不了了之,而有关锦鹏坐镇的《长河》,7场演出也耗去了900万投资。另外,国家对音乐剧这一产业重视程度不高,相关的音乐剧创作扶持政策和引导性政策不完善。 2.演出专有剧场的稀少。毋庸讳言,我们在音乐剧作曲、作词、编剧和编舞等极其重要的具有音乐剧特色的专业方面创作力量薄弱,而缺乏能够展现他们才

莫言写作风格

论莫言的写作风格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说过:“莫言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但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并不一定会的诺贝尔奖,当莫言用魔幻现实的手法,丰富的想象力和大胆地对人性的探索来讲故事后,他就成为了世界级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为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颁发了一座诺贝尔奖,因为他的小说充满了瑰丽的想象和魔幻般的故事,莫言用他丰富的想象力为读者营造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绚丽多姿的高密东北乡。 他和他的笔在高密东北乡上空游荡着,探索着人性的欲望,演绎出一曲曲英雄悲歌。他是一个地道的寻根文学者,在他自己的高密东北乡上为我们讲述着各种引人入胜的故事。总的来说,莫言的写作风格在乡土文学的基础上加上魔幻现实主义和丰富的想象,用大胆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将众多的人物故事描绘的多姿多彩。 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只赏析莫言写作风格中的部分特色:独特的视角、大胆的叙事、性和对人性的探索。 首先要研究莫言就不得不提到他的高密东北乡,他将他的老家和每位作家心中都有的理想世界结合到一起,就成为了高密东北乡,成为了他许多作品故事当中的地点。他讲述了发生在高密东北乡上众多人物的爱恨情仇,如《红高粱家族》当中余占鳌和“我”奶奶的爱情故事,当然还有高密东北乡人民英勇抗战的故事。 就《红高粱》来说,这是最能体现莫言写作风格的小说之一,莫言用独特的叙述视角讲述了交错纷纭的故事,能够让读者亲临现场目睹发生在东北乡的一幕幕英勇悲壮的舞剧。他不断改变叙述视角,用父亲的孩童眼光将场景真实再现在我们眼前,“父亲看到孙五的刀子在大爷的耳朵上像锯木头一样锯着。罗汉大爷狂呼不止,一股焦黄的尿水从两腿间一窜一窜地呲出来。父亲的腿瑟瑟颤抖。”通过莫言细腻的描写,孙五活剥罗汉大爷的场景就通过父亲的眼展现出来,这比通过第三人的叙述更加生动和有画面感,好像读者就站在父亲身旁一起目睹这场悲剧的发生一样。莫言也用无处不在的第三人的视角完完全全地展现出爷爷和奶奶发生在高粱地里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他们为了维护爱情去杀人,为了追求生存的权利,获得生命的自由英勇抗日。这种出于对生命本能的热爱,使他们具有一种熊熊燃烧、生机勃勃的生命力。笔者认为这就是莫言对人性的诠释。 这里又不得不讲到莫言小说中的性,《红高粱》中爷爷和奶奶在高粱地里的龙凤和谐是他们摆脱封建礼教的约束和追求自由的结果。这在莫言小说中很常见,他想要突出的是“两颗蔑视人间法则的不羁心灵”,他对性的描写很多样,有赞美的,色情的和最原始的欲望的描述。性是人类最本能的欲望,莫言写性,是他身为一个作家对人性欲望和本性的探索。在他的早期作品里有对性的赞美,歌颂了为了追求幸福,自由的男女性爱,《红高粱》中余占鳌和我奶奶的性就是典型。作者毫不吝啬自己对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所有性爱的的赞美之词,间接批判了旧有贞洁观。莫言后来在他另一片代表作《生死疲劳》中描写庞春苗和蓝解放的性爱是“她的嘴唇在我嘴里膨胀着,她的嘴巴张开了,一股犹如新鲜扇贝的鲜味儿不满我的口腔。我无师自通地把我的舌头探进她的嘴里,去逗引她的舌头,他的舌头与我的舌头勾搭在一起,纠缠在一起。”这样的描写带有很强的浪漫情调,莫言用他奇特巧妙的比喻成功描写了人与人之间压抑的欲望的释放。庞春苗为人善良而柔弱,性情浪漫而纯美,但她却喜欢上了蓝解放,印证了爱情的高洁和奋不顾身。也肯定了女性对自我幸福的追求、敢作敢为和妇女的平等。

中国歌剧的发展概况与中国歌剧的创作风格与特点!

二十世纪中国歌剧创作的拓荒者中国歌剧 ------------------发展概况与中国歌剧的创作风格与特点黎锦晖,他创作了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等共12部,在当时的中国曾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为中国歌剧创作开了先河。1934年聂耳和田汉推出《扬子江暴风雨》,这种“话剧加唱”的做法后来也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歌剧结构形式。从三十年代中期起,上海、重庆一些专业作曲家在创造民族歌剧方面作了不同方式的探索,出现了《西施》(陈歌辛,1935)、《桃花源》(陈田鹤,1939)、《上海之歌》(张昊,1939)、《大地之歌》(钱仁康,1940)、《沙漠之歌》(王洛宾,1942)等作品,其中大多借鉴西洋大歌剧的创作经验,力图解决音乐戏剧化问题。在这些作品中,成就较高、影响最大者,当推黄源洛的《秋子》。在延安也出现了《农村曲》(向隅等作曲)和《军民进行曲》(星海作曲)这两部作品。不久,在延安秧歌运动基础上产生的秧歌剧《兄妹开荒》(安波作曲)、《夫妻识字》(马可作曲)这种载歌载舞、新颖活泼的广场歌舞剧形式,改变了中国歌剧艺术的发展方向并且直接孕育着大型歌剧《白毛女》(马可等作曲)的诞生。《白毛女》在我国歌剧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式的作品,它标志着中国歌剧终于寻找到了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美学品格。继《白毛女》之后,又出现了《刘胡兰》(罗宗贤等作曲)《赤叶河》(梁寒光作曲)等优秀剧目。后来歌剧史家把从《兄妹开荒》到《白毛女》《刘胡兰》《赤叶河》等优秀剧作在短时期内连续出现称为“第一次歌剧高潮”。 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十七年中,我国歌剧创作在创作思维上形成几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继承戏曲传统,代表性剧目有《小二黑结婚》(马可等作曲)、《红霞》(张锐作曲)、《红珊瑚》(王锡仁、胡士平作曲)、《窦娥冤》(陈紫等作曲);一种是以民间歌舞剧、小调剧或黎氏儿童歌舞剧作为参照系,创作新型歌舞剧,其代表作为《刘三姐》;一种是以话剧加唱作为自己的结构模式,其代表作为“文革”后出现的《星光啊星光》(傅庚辰、扈邑作曲);一种以传统的借鉴西洋大歌剧为参照系,代表作有《王贵与李香香》(梁寒光作曲)、《草原之歌》(罗宗贤作曲)、《望夫云》(郑律成作曲)、《阿依古丽》(石夫、乌斯满江作曲);最后一种是以《白毛女》创作经验为参照系,在观念和手法坚持以内容需要为一切艺术构思的出发点,既不受制于、也不拒绝任何一种手法,只要内容需要,可以兼取西洋歌剧手法、板腔手法或话剧加唱手法。这种创作模式有两部歌剧杰作——《洪湖赤卫队》(张敬安、欧阳谦叔作曲)、《江姐》(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足可证明其卓有建树。 到了新时期,由于歌剧生存环境的变化和艺术观念、歌剧趣味的发展,歌剧创作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的趋势: 一种是雅化趋势,即沿着严肃大歌剧的方向继续深入开掘,把歌剧综合美感在更高审美层次达到整合均衡作为主要的艺术探索目标。这种探索的早期成果是《护花神》(黄安伦曲)、《伤逝》(施光南曲),随后是《原野》(金湘曲)、《仰天长啸》(萧白曲)、《阿里郎》(崔三明等曲)、《归去来》(徐占海曲),到了九十年代之后,又有《马可孛罗》(王世光曲)、《安重根》(刘振球曲)、《楚霸王》(金湘曲)、《孙武》(崔新曲)、《张骞》、《苍原》(徐占海等曲)、《鹰》(刘锡金曲)、《阿美姑娘》(石夫曲)等作品。就其思想性、艺术性和歌剧综合美的高层次营杂邙论,《原野》、《苍原》、《张骞》可视为新时期严肃大歌剧创作的高峰。

音乐剧产业的现状分析

音乐剧产业的现状分析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课程论文 标题:中国音乐剧产业的现状分析 专业:文化产业管理 班级:B1201 成员:雷xx 曹xx 胡xx 刘xx 音乐剧,早期译称为歌舞剧,是一种舞台艺术形式,结合了歌唱、对白、表演及舞蹈。通过歌曲、台词、音乐、肢体动作等的紧密结合,把故事情节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情感表现出来。 一、中国音乐剧的发展前景 随着中国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文化娱乐的需求也出现了多元变化,音乐剧这种新的艺术样式很快以其视听兼备、雅俗共赏的特质吸引了一批固定的并且正在不断扩大的受众人群。《妈妈咪呀!》中文版总票房达亿元,而原创音乐剧《三个橘子》、《钢的琴》、《大红灯笼》以及《碟》等都凭借完整的剧情故事,完美的制作团队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这足以证明中国音乐剧的巨大市场潜力。 另一方面,就是因为中国音乐剧市场是一块可以预见的“大蛋糕”,越来越多的人投资制作音乐剧,但中国音乐剧的起步太晚,又企图腾飞得快些,难免有些误区,若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目前音乐剧在国内的发展并非想象中那般顺利,还存在诸多问题。 二、中国音乐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音乐剧的发展分为3个阶段,“首先是原版引进,然后是改编中文版,最后是做原创音乐剧”,3个阶段的核心落脚点在于如何本土化,因为音乐剧是西方舶来品。例如,中文版《猫》的场景是垃圾山,所以不同版本的《猫》中,垃圾山会根据不同地方的特点做“本地化处理”,这次中文版《猫》在北京演出时,垃圾山里就出现了“鸟笼”等

京味元素;《我,堂吉诃德》走的是另一种路径,这部经典音乐剧在得到授权后,由曾为美国百老汇戏剧导演的约瑟夫·格雷夫斯带领一群中国演员排演完成,剧中不论是台词还是唱段,所有演员都用英文完成,在演出形式、舞美、道具甚至是音乐上,导演都有相对较大的改编权限,他可以根据剧场、观众、时间等各种客观环境的不同,而对剧目呈现做出针对性的调整或修改。虽然这几部改编的音乐剧反响不错,票房收入较高,但有专家指出,国内大部分音乐剧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境,它们首轮演出依靠一系列大张旗鼓的宣传,尚有不错的反响。到了第二轮,情况便会明显弱于前一轮,到了第三轮情况显然不容乐观。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有很多。 1.缺乏资金投入。“除了百老汇音乐剧,国产音乐剧是做文化市场的人最怕碰到的课题,能回避也就尽量回避了,因为基本没有一个赚钱的,能不赔就不错了。”一位从事了多年文化市场营销的工作人员这样告诉记者。这些话直接反映了中国音乐剧的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资金。在很多中国舞台演出的制作方看来,音乐剧就应该有恢弘的场面、精美的道具、人多势众的舞台,这些外在条件甚至比音乐剧情节本身都来得重要,可出得起这个钱的投资者并不多,就算是北京和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以及文化重镇,其间的音乐制作人也轻易不敢碰音乐剧这个话题。例如,在上海,本土音乐剧《狂雪》投资了900万,却只演了5场就不了了之,而有关锦鹏坐镇的《长河》,7场演出也耗去了900万投资。另外,国家对音乐剧这一产业重视程度不高,相关的音乐剧创作扶持政策和引导性政策不完善。 2.演出专有剧场的稀少。毋庸讳言,我们在音乐剧作曲、作词、编剧和编舞等极其重要的具有音乐剧特色的专业方面创作力量薄弱,而缺乏能够展现他们才华,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他们表演技能的舞台也是重要方面,缺乏相对稳定,具有长远规划的创作、生产实体,缺乏剧目生产和演出的持续性,就意味着缺乏主创人员锻炼的机会。另

浅析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的创作特点

浅析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的创作特点 论文关键词:歌剧费加罗的婚礼莫扎特创作特征 论文摘要:在西方音乐中,莫扎特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音乐天才,出生于奥地利的萨尔茨堡。他自幼就显露出非凡的音乐天赋,被人们誉为“音乐神童”。莫扎特的音乐创作涉猎各个音乐领域,其中,其创作的重要领域是歌剧。莫扎特曾公开表示最喜欢歌剧。他的一生共创作了二十多部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是他最著名的歌剧之一。 在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莫扎特保留了原著的批判精神,废弃了意大利喜歌剧体裁中注重表面夸张的手法,赋予了歌剧很深的抒情性。他使每个角色的音乐都符合人物的特征,并在歌剧情节的发展中保持着他们的基本面貌。莫扎特在该剧中成功地运用了”重唱”这种形式来展开情节及制造戏剧性冲突的高潮。通过该剧的创作,表现出莫扎特在运用歌剧形式反映现实生活方面比之前的很多作曲家有了提高,同时音乐刻画在其歌剧创作中也起了重要作用,突出了角色之间戏剧冲突。 一、歌剧序曲 莫扎特大部分的歌剧序曲都使用奏鸣曲式,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的序曲也不例外。首先,音乐直接从主部主题开始,主题为重复乐段,每段由两句构成,第一句旋律为急促的音阶式八分音符齐奏,在1、3小节处使用了休止符,句子的结尾干净利落,这种长句与短句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费加罗和苏姗娜急于完成婚礼的兴奋心情。第二句延续前面的情绪,整体气势大大的扩展,二分音符、四分音符的连接与转位和弦的运用共同营造了充满力量的音乐情绪。其次,连接部使用连续的快速八分音符,音乐川流不息,时而在主旋律上,时在伴奏织体上,采用模进与重复等技法使音乐充满了动力性,和声上多采用D-T的连接方式,最后进入D 音A大调。再次,副部主题从A大调的D开始,升四级与D的连接、伴奏织体的不稳定均具有离调的性质,让人感到忐忑不安,预示着费加罗婚礼的曲折。由此可见,音乐情绪的转化与剧情整体情况的吻合是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序曲创作的特征之一。 二、歌剧音乐语言 莫扎特在这部歌剧中大胆地废弃了意大利喜歌剧体裁中偏重于表面夸张的手法,赋予作品以更深的抒情,使作品中的每个角色均有符合自己基本性格的一些特点,并且在歌剧情节的发展中始终保持着他们的基本面貌。如在第一幕第二场中,戏剧发挥了自身擅长叙事的功能,让费加罗独白了一大段,把要对付伯爵等人的心理和应对的方法明确地描述出来。在歌剧里,莫扎特运用歌谣曲的形式,用简练的语言,尤其是加上恰当的音乐表达,生动地刻画了他所特有的机智、勇敢、乐观和诙谐的基本性格。在第一幕和第二幕中,凯鲁比诺所唱的咏叹调《我不知道爱情是怎么回事》以及他的抒情小曲《你们可知道》,歌词与曲调紧密结合,用抒情的方式表达了这个盲目追求爱情的少年内心的激动和忧郁之情,此曲也成为了抒情女中音的必唱曲目之一。在第二幕伯爵夫人演唱了著名的抒情咏叹调《求爱神给我安慰》,深情地刻画了这位被遗弃的贵夫人的内心伤痛,音乐擅长抒情的这一特征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这个歌剧里对伯爵、苏姗娜以及次要的角色巴尔托洛、玛采列娜以及园丁安东尼奥等人也有着肖像式的音乐刻画。 三、歌剧咏叹调 咏叹调是歌剧艺术中最具有艺术魅力的声乐表现形式之一。这部歌剧的咏叹调与重唱相比,抒情性比较突出,主要描绘剧中人物的内心情感,也有一些咏叹调表现激烈的人物内心冲突。1.费加罗的咏叹调:《你再不要跳舞,我的小伯爵》,描写了费加罗从苏姗娜口中得知

莫言创作特色

莫言创作特色 高密东北乡 2000年3月,莫言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发表演讲《福克纳大叔你好吗?》说:“他的约克纳帕塔法县尤其让我明白了,一个作家,不但可以虚构人物,虚构故事,而且可以虚构地理。”正是受到福克纳的启示,莫言将“高密东北乡”写到了稿纸上,莫言表示:“我也下决心要写我的故乡那块像邮票那样大的地方。”于是从1985年《白狗秋千架》开始,莫言高举起了‘高密东北乡’的大旗,如同一个草莽英雄现世,创建了自己的文学王国。正如托马斯·哈代笔下的英格兰南部的“威塞克斯”地方,或加西亚·马尔克斯所描写的南美乡镇马孔多。通过对自己故乡的生活方式和一般生活状况的描写,传达了某种带普遍性的人性内容和人类生存状况,将一般的乡情描写转化为对人的“生存”的领悟和发现。这样就使得莫言的作品超越了一般“乡土文学”的狭隘性和局限性,而达到了人的普遍性存在的高度。 西方现代主义 在莫言的小说中,可以很容易发现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有意识流小说的内心独白、心理分析、感觉印象、幻觉梦境、时空颠倒等;有魔幻现实主义的隐喻、象征、预言、神秘、魔幻;也有荒诞派戏剧的夸张、变形、荒诞;还有结构主义、感觉主义、象征主义等等。在西方作家中,莫言最推崇两位,即威廉·福克纳和加西亚·马尔克斯。莫言小说结构的最大特点就是不断的场景切

换和时空颠倒,具有明显的空间形式小说的特征,与福克纳的风格遥相呼应。而他引用神话传说以及动物角度叙事则明显带有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 意识流是莫言作品的重要表现手法,这在莫言早期的作品里就已经明显体现出来,比如他发表于1985年的《枯河》,小说运用了意识流的蒙太奇手法将过去与现实交融在一起,并且以儿童“小虎”的感觉描写代替叙事,令故事诗意化和梦境化。还有《爆炸》里的意象比喻,《球状闪电》里的慢镜头描写,《欢乐》里的自由联想等等,都是莫言意识流艺术的体现,莫言在运用意识流手法的过程中,兑现了自己对于仿梦小说的追求,形成了他独特的幻觉现实主义。 莫言对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借鉴是广泛的,不只局限于福克纳和马尔克斯。《天堂蒜薹之歌》中对于农民被收各种花样的赋税的夸张描写就具有黑色幽默的风格;《幽默与趣味》写人进城市后变成猴子,则有着卡夫卡《变形记》的荒诞。但莫言并非单纯的借鉴,他对西方现代主义极具探索精神,《十三步》就是其中的代表作。而他发表于1993年的《酒国》更是一部史无前例的创新实验性小说,具有后现代主义特征。 中国传统说书艺术 莫言在借鉴西方现代主义的同时,很快意识到要逃离那些像福克纳、马尔克斯等西方现代派大师那样的“灼热的高炉”,逃离的结果便是回到他的文学故乡“高密东北乡”。他努力从齐鲁文化、蒲松龄《聊斋志异》、《封神演义》、元杂剧,从民间故事、民间艺术(包括

莫言创作特色

莫言创作特色

莫言创作特色 高密东北乡 2000年3月,莫言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发表演讲《福克纳大叔你好吗?》说:“他的约克纳帕塔法县尤其让我明白了,一个作家,不但可以虚构人物,虚构故事,而且可以虚构地理。”正是受到福克纳的启示,莫言将“高密东北乡”写到了稿纸上,莫言表示:“我也下决心要写我的故乡那块像邮票那样大的地方。”于是从1985年《白狗秋千架》开始,莫言高举起了‘高密东北乡’的大旗,如同一个草莽英雄现世,创建了自己的文学王国。正如托马斯·哈代笔下的英格兰南部的“威塞克斯”地方,或加西亚·马尔克斯所描写的南美乡镇马孔多。通过对自己故乡的生活方式和一般生活状况的描写,传达了某种带普遍性的人性内容和人类生存状况,将一般的乡情描写转化为对人的“生存”的领悟和发现。这样就使得莫言的作品超越了一般“乡土文学”的狭隘性和局限性,而达到了人的普遍性存在的高度。 西方现代主义 在莫言的小说中,可以很容易发现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有意识流小说的内心独白、心理分析、感觉印象、幻觉梦境、时空颠倒等;有魔幻现实主义的隐喻、象征、预言、神秘、魔幻;也有荒诞派戏剧的夸张、变形、荒诞;还有结构主义、感觉主义、象征主义等等。在西方作家中,莫言最推崇两位,即威廉·福克纳和加西亚·马尔克斯。莫言小说结构的最大特点就是不断的场景切

高密扑灰年画、高密泥塑、高密剪纸和茂腔等)等传统和民间文化资源中汲取营养。尤其是《聊斋志异》,对莫言影响极大,莫言曾评价《聊斋志异》是一部“化腐朽为神奇”的著作,2012年莫言在瑞典发表诺贝尔文学奖演讲《讲故事的人》时说:“二百多年前,我的故乡曾出了一个讲故事的伟大天才——蒲松龄,我们村里的许多人,包括我,都是他的传人。”《生死疲劳》是最能体现《聊斋志异》对莫言影响的一部小说。 莫言从自己家乡东夷文化遗存中大量出现的鸟仙、狐仙、鬼神等等各种各样民间艺术、传说和古代偏于神鬼演义方面的文学文本如《封神演义》中的土行孙和《聊斋志异》中的席方平等形象中获得灵感,又从丰富的现实生活中获得鲜活的养料,在局部或部分模拟历史与现实的同时,使自己的创作插上了自由想象的翅膀,进而在心理上、逻辑上达到了高度的真实性和高超的艺术创造性的近乎完美的结合,从而在继承川端康成、卡夫卡、福克纳、马尔克斯等现代派大师的基础上,又扎根于本土文化和文学艺术的大地,实现了文学从“现代主义在中国”到“现代主义中国化”的飞跃。 暴力美学 莫言作品具有强悍的暴力主义,发表于1986年的《红高粱》是一个初级文本,仿佛是一种原始的语典,收录了通奸(野合)、纵酒、砍头、剥皮等等基本暴力语汇。它们是一种证词,以验证“民族的原始生命力”的存在。之后莫言成为了坚定的酷语书写者,如《酒国》

莫扎特歌剧及其特点

摘要:作为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的代表作,《唐璜》这部歌剧作品,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本文结合其剧情和创作背景,对莫扎特歌剧的演唱风格和特点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唐璜》莫扎特歌剧特点 莫扎特是西方公认的音乐天才,他的一生作品颇丰,创作风格独具特色,并且歌剧类型多种多样,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音乐遗产。他用歌剧来诠释人生的意义,而他一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意大利歌剧,就包括了《唐璜》。这个歌剧具有优美的旋律和生动明快的角色运用,在情感表达上也是细腻和妥帖。尤其剧中《我心爱的宝贝》这个男高音咏叹调,更是被称为是男高音歌者的“试金石”。因此,本文以《《唐璜》为例,对莫扎特歌剧的艺术特点和演唱风格进行了探究。 一、莫扎特歌剧的艺术特点 要对莫扎特歌剧《唐璜》中的咏叹调进行演唱,就要对作曲家的音乐风格和艺术特点进行了解,同时熟悉作曲家的艺术实践、生活经历和独特的观点和立场,并且首先要分析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一)莫扎特歌剧作品的思想性 莫扎特在童年时期,就显示出了卓越的音乐才华,被称为音乐神童。他在九岁那年,就举行了钢琴独奏音音乐会。他生活在十八世纪的维也纳,这里也是他音乐创作的中心。他的成功,标志着维也纳古典音乐风格和形式的形成,并深刻的影响了西方音乐历史的发展。舒曼曾指出:莫扎特即是音乐,他的音乐是无法用语言进行描述的,这是对莫扎特音乐艺术的最高度的概括。而莫扎特的突出贡献和音乐特征,还可通过他的歌剧艺术进行诠释。18世纪后期,战乱迭起,而奥地利在德国和法国的迷蒙下,社会各个阶层开始广泛接受其价值观,年轻的莫扎特不但积累着人生丰富的阅历和创作经验,他还满怀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后来,莫扎特毅然决然地离开供养他的大主教,而成为一个自由的艺术家。他内心深处,有着强烈的关于自由独立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在他的诸多歌剧中,都对这种独立自由的强烈愿望进行了鲜明的体现。他的格局取材符合时代潮流,又新颖别致,都是普通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故事。即有对某些社会现象的歌颂,也有对某些社会问题的揭露,更有对当时社会现状的直接体现。尽管当时的歌剧主要是服务于宫廷贵族,但他却能把歌剧创作密切联系普通平民的生活,开辟了一代歌剧的新风。 莫扎特歌剧创作的另一个主题,是对爱情的叙述。在他的歌剧中,能让人感受到浓厚的生活气息,风趣、幽默、轻松和愉快,他歌剧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一个个栩栩如生,体现了他以人为本的思想。作为奥地利人的莫扎特,长期在维也纳生活。在意大利歌剧的影响下,他的歌剧多数是用意大利语写就的,具有显著的意大利风格,和意大利歌剧密不可分。 (二)莫扎特歌剧作品的艺术性 作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莫扎特的歌剧作品彰显着独具特色的艺术性。他的歌剧艺术充满了活力和生机,即不是矫揉造作也没有粗制滥造。莫扎特的音乐天赋是超乎寻常的,他在创作技法上,大胆的采用了现实主义,其艺术表现力远在格鲁克里之上。在他的歌剧作品里,他用美妙的音乐,来实现对内心情感的表达和角色性格的刻画,这样使人声部分更加的动人。在莫扎特的音乐歌剧中,音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正是因为完美的连接着戏剧的剧情动作和音乐的旋律结构,所以歌剧也成为了名符其实的歌唱戏剧艺术。在歌剧《唐璜》中,主人公唐璜是一个反派形象。而这个传说中的浪荡公子,却被莫扎特塑造成一个浪漫大胆、敢于大胆挑战习俗的人。他几乎开创了世纪反叛个性的先河,在死亡面前依然是镇定自若。 这部歌剧的重唱和咏叹调都是非常出色的。而在莫扎特的歌剧中,重唱占据的重要的地位。在《唐璜》《费加罗的婚礼》中,就有着非常精彩的重唱,而且将不同人物的性格刻画的栩栩如生,用重唱将戏剧冲突的重任予以表达,让众多的角色在音乐声中进入了剧情,进而

音乐剧的创作要注意什么

歌舞等于零--由音乐剧《电影之歌》想到的 最近,本人休闲下来时,特意通过CCTV、新浪网等相关媒体,透过剧本、歌曲小样、演员选择、一些音频和视频资料,对今年以来宣传规模最为强劲、人们期望值很高的CCTV多媒体音乐剧《电影之歌》,进行了某种程度的关注。首先,我们必须肯定,《电影之歌》与《雪狼湖》一样,对中国音乐剧市场的孕育,对提高国人对音乐剧的兴趣,发挥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但是,从专业意义上看,要说《电影之歌》给了我们很多值得称道的突破,这个口我还真开不了。李宗盛等人过去、现在和未来流行歌曲的串串烧;基本上来自影视界的主角在演绎歌曲时还只能顾得上把歌唱得完整,离用歌声塑造人物性格、推动剧情发展,还有一定的距离,比如,由于缺乏声乐基本功训练,在人物年龄跨度太大的戏中不能说很好地解决了好演不好唱的难题,扮演年轻时候和几十年之后的老人的声音居然差别不大;联排时尽管北京现代舞团还没参与进来,但从他们给舞团留的空位来看,很有高级伴舞的嫌疑;还有据说一而再、再而三突破预算、让CCTV投资商疼在心里口难开的“世界级艺术新视觉”,等等,这是《电影之歌》公演之前相关资料和信息留给我的最初印象。 我不由地想起美术界十多年前由吴冠中引发的一场争论。吴冠中“笔墨等于零”的宣言所引起的中国艺术界的震动和反思使一场庞大的理论争鸣成为20世纪末中国艺术界的独具魅力的景观,并且持续到新的千年。吴冠中将“笔墨”理解成绘画的技巧,认为“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正如未塑造形象的泥巴,其价值等于零”。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观点,是因他本人感到当时的国画没有出路,觉得中国画领域到处是食古不化的陈词滥调,许多画家用固定的技法标准来套创作。他的主观意图是为了针砭他认为的时弊,以求创新,故以“笔墨等于零”的激烈言辞来敲警钟。 这也使我觉得针对中国音乐剧的混乱现状,有必要借用吴老的勇气和思辨力,喊出“歌舞等于零”的声音。从把原创华语音乐剧纳入正轨的战略出发,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以大无畏的勇气,把中国传统戏曲的“歌舞叙事”归于零,把中国更具娱乐性的歌舞剧中的“歌舞叙事”归于零,把现代性更为鲜明的音乐话剧中的“歌舞叙事”归于零,同时,更坚定地、毫不动摇地把国际性的方法呈现和审美诉求这一音乐剧主题进行总固顶,以引起人们对音乐剧“严肃性”、“科学性”和“美学性”的强烈关注。 “歌舞等于零”不仅是一句口号,也不仅是我们的一种艺术见解,而且反映了我们针对中国音乐剧热潮中的一些虚假繁荣现象所作的理性反应。原创华语音乐剧发展到现在,这个口号的出现其实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 1,“歌舞等于零”观念提出的背景 近年来,关于何为音乐剧、需不需要对音乐剧进行定义、如何发展原创华语音乐剧等问题,一直处于不断地争论之中。其中对现有许多所谓原创音乐剧的“音乐剧”特性的不断追问、质疑,其本质在于它是一种对中国传统“歌舞中心主义”的解构。所谓“歌舞中心主义”,是指在中国歌舞娱乐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歌、舞、剧为核心价值标准的艺术观念。传统上,中国的戏曲、歌舞剧都是以“以歌舞讲故事”作为核心价值标准而逐渐建构起来的,所以,当音乐剧成为中国当今最时尚的舞台表演形式时,由于缺乏对欧美经典音乐剧的系统研究,许多专业人士便匆忙将中国传统上“以歌舞讲故事”的那一套创作与美学标准拿来引导中国原创华语音乐剧。

莫言小说的魔幻现实主义写作特点

莫言小说的魔幻现实主义写作特点 一、引言 “魔幻现实主义”原本的源地就是拉丁美洲,在欧洲的20世纪由于资本成为当时欧洲主要思想,加上拉丁美洲成为了大多数欧洲殖民地,垄断经济,殖民地的资本主义成为了压榨当地人民的普遍现象,使得当地居民民不聊生处于社会低级地位,使得当时社会呈现了金字塔形状无形的等级制度,但就是资本主义的力量不能历史进步的脚步,拉丁美洲人民的觉醒,世界各殖民地的自我意识觉醒,使得各地独立的声音越来越大,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20世纪爆发了独立浪潮,组织起来反对帝国主要,反对垄断主要使得,在那时候各种思想萌芽也得到发展这时由于当地文化人对魔幻历史的思想影响慢慢就形成了“魔幻现实主义”流派在文坛这些作品运用典型的魔幻现实主义表现手法,该手法揭露社会弊端,抨击黑暗现实,表现具有鲜明而浓厚的拉丁美洲特色的现实生活,从而使本来几乎还就是一片空白的拉丁美洲文学得到了空前发展,出现了被称之为“文学爆炸”与“文学地震”的繁荣景象,这也就是拉丁美洲在文坛上最独特的写作手法。 而“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就是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传进我国,在当时由于文化差异原因我国对于“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就是一个不温不火的热度,使该写作手法在我国作家少之又少,“魔幻现实主义”在我国发展并不快但进入九十年代由于改革开放成为了当时主流思想,各种想法得到认可,包括了“魔幻现实主义”也得到大多数中

国人的认可,使不少作家也向这一方面发展,刘心武、双雪涛、贾平凹、莫言等一大批作家写出了丰富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 二、莫言简介 莫言就是一个魔幻现实主义展现乡土文化写作的农民作家,在她 的作品里有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她的好多作品都就是围绕着乡村气息,《红高粱》、《透明的红萝卜》等都有浓浓的乡土文化气息,莫言的乡土文化气息就是由于在小学五年级时因“文化大革命”辍学,在农村劳动长达10年之久,主要从事农业,种高粱、种棉花、放牛、割草,使她潜移默化接受了乡土文化的熏陶,在担任图书管理员期间阅读了大量的外国书籍使她打开了眼界,也为她的“魔幻现实主义”思想打下了基础。 三、莫言作品的影响 莫言作品主要就是以乡土文化为主,所以在作品当中很常见的就 是乡村文化因素如民间戏剧、乡音、民间仪式,这些都突出表现中国乡村的原貌,自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很大一部分人重视了乡村文化的写作方式,使得现在一部分作家形成受莫言的影响下作品中加入了乡村元素与魔幻元素,造就了莫言风格小高潮;虽然莫言的作品就是以魔幻的形式表现出来,但就是作品主要就是现实社会的现状莫言的作品使人们更加注重现实社会的陋习、缺点,为改变社会与社会的走向增添了方法,莫言的在中国的文学地位也就是不可撼动的,她就是第一个在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打破了中国无诺贝尔奖的现状,为民

浅析莫扎特的歌剧创作及其艺术特点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f14763722.html, 浅析莫扎特的歌剧创作及其艺术特点 作者:王志丽 来源:《黄河之声》2018年第10期 摘要:歌剧作为以音乐为核心要素的整体性雅俗共赏艺术,源自于音乐而来,随着音乐 的发展,逐渐演变的戏剧舞台表演艺术。在西方,莫扎特在歌剧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人们留下了丰富多彩并且独具魅力的歌剧作品,他的作品给世界歌剧的演变带来了巨大的贡献。这里就浅析以莫扎特的歌剧为中心,来探索一下他的歌剧创作以及独具特色的艺术特点。 关键词:莫扎特歌剧;歌剧创作;歌剧艺术特点 一、歌剧概述 我们知道,歌剧是一门综合的艺术,融合了声乐和器乐的特点、将剧本与表演融会贯通、并且诗歌文本、舞蹈及舞台美术特点结合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歌剧首先起源于欧洲16世纪,开始是将音乐与戏剧结合而成的综合艺术体裁形式。西方18—19世纪时期,歌剧音乐在原来的基础上逐渐在演变和发展,增加了不少元素,比如幕间曲、咏叹调及其他抒情性的独唱、合唱及重唱等。歌剧有两种传统的演唱形式:宣叙调类似于普通的朗诵;咏叹调,独唱的乐段。比较短小的唱段有时也称为咏叹调。每一种歌唱方式都辅有乐器伴奏。舞台上的表演者的音调由他们所装扮的角色而决定。具体为分:男歌手由高至低分为:男高音、男中音、男中低音以及男低音。女歌手由高至低分为:女高音、女中音以及女低音。女高音也可为花腔女高音、抒情女高音等几种不同类别。 歌剧中应该还涵盖了其他不同种类的艺术形式,比如说戏剧在歌剧中占有大多数的比例。此外,绘画艺术用来衬托舞台背景,因此绘画也是不容忽视的。歌剧中也需要舞者来展现舞台上的动作和剧情,所以说舞蹈也不能缺少。因此,最著名的歌剧作曲家之一的瓦格纳称歌剧之为“音乐大合作”。 二、莫扎特的歌剧创作 歌剧是莫扎特在音乐创作上的重要领域。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从11岁起就开始创作歌剧,一生创作了二十二部经典作品,然而莫扎特早期作品(1781年以前),大都受到了那不勒斯乐派的作品影响,目前已经不怎么上演了。目前上演 的主要歌剧经典作品有:《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和《魔笛》《后官诱逃》《女人心》《狄托的仁慈》等,其中以前三部最具代表性。莫扎特还有许多宗教性的声乐作品及合唱,可谓独唱的珍品,他还作有30多首艺术歌曲。如《紫罗兰》《渴望春天》《路易丝烧毁负心人的信》《致予希望》《自由之歌》《腰带》《老抠》《保守秘密》《离别之歌》《梦境》《小磨坊女》《春之歌》等。其宗教性的独唱曲《哈利路亚》则是每个女高音必唱之珍唱。

音乐剧在中国的现状及发展

音乐剧在中国的现状及发展 一、了解音乐剧 音乐剧(Musical),别称歌舞剧,一种近似轻歌剧(operetta)的戏剧体裁,但通常指美国的从纽约百老汇发展起来的音乐表演。对于音乐剧的概念和定义,有的音乐学家认为:“音乐剧的构成成分太过复杂,呈现出的艺术面貌极其多样,很难用一种定义来全面准确地加以概括。”而另一方面,一个多世纪以来各国的专家学者也曾尝试对其进行力求准确的表述。美国音乐剧研究专家斯坦雷·格林曾在《音乐剧的世界》,一书中写道:“音乐剧从根本上说是漂亮的服装、快乐的舞蹈和轻松、富有情趣的音乐与台词组成的戏剧。”《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音乐剧的解释为:“音乐剧是戏剧表演的作品,具有激发情感而又给人娱乐的特点,简单而又与众不同的情节,并伴有音乐、舞蹈和对白。”而我国的戏剧家黄定宇先生认为:“音乐剧,应该是以戏剧(尤其是剧本Book)为基本,以音乐为灵魂,以舞蹈为重要表现手段,通过音乐、舞蹈、戏剧三大元素的整合来讲故事、刻画人物、传达概念的表演艺术娱乐产品。”如果我们将各种对音乐剧所下的定义进行分析和对比,最终可以提炼出三个最具有共性的词语:戏剧、音乐、舞蹈,可以说这三种原本属于不同领域的艺术形式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便创造出了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音乐剧。 从发展源流而言,音乐剧从欧洲古典歌剧中吸取了大量的艺术养分。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的轻歌剧(operetta)、喜剧(Comedy)和黑人剧(MinstrelShows)。从历史渊源来看,英国伦敦西区和美国纽约百老汇被认为音乐剧的发源地。由于历史和文化的背景不同,英、美两国的音乐剧在演出形式上略有差异。英国的音乐剧以轻歌剧、话剧为主要形式,内容多与莎士比亚、莫里哀、易卜生的戏剧背景相关,而舞蹈大多近于芭蕾:美国的音乐剧更多受到了黑人爵士音乐的影响,舞蹈则综合了爵士舞和踢踏舞的技巧,幽默和喜剧性色彩比较浓烈。戏剧本身就是一种综合艺术,与话剧相比,音乐剧更是充分发挥了戏剧的综合性特点。在表现手段上,音乐剧可大致分为音乐戏剧、舞蹈音乐剧和歌剧式音乐剧三种。在西方音乐剧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中,从早期二、三十年代的《演艺船》、《引吭高歌》、《波吉与贝丝》,到五十年代的《西区故事》、《窈窕淑女》,六十年代的《屋顶上的提琴手》、《你好,多丽》、《啊,加尔各答》,七十年代的《耶稣基督超级明星》、《油脂》、《艾维塔》,一直到九十年代的《猫》、《歌剧魅影》、《西贡小姐》、《悲惨世界》、《美女和野兽》,音乐剧一直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短短一百多年时间里,它在西方获得迅速发展并广泛传播至世界各地,形成二十世纪音乐领域一个令人瞩目的艺术现象。 二、音乐剧在中国的现状 自音乐剧被引入中国以来,它一直受到国内音乐界的关注。1989年,中国出现了第一部音乐剧《山野的游戏》,而前一年在北京演出的《搭错车》虽然没有打出“音乐剧”的旗号,但已经有了音乐剧的雏形。随后,音乐剧开始被中国音乐界接纳,许多戏剧界和音乐界的专家也开始关注和操作音乐剧,先后出现了《秧歌浪漫曲》、《白蛇与青蛇》、《四毛英雄传》、《未来组合》、《月光摇篮曲》、《夜半歌魂》、《快乐的推销员》和《香格里拉》等。 中国音乐剧事业方兴未艾,音乐剧艺术教育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等艺术院校开始开设音乐剧专业。为了提高音乐剧创作、实践中多学科综合的总体意识,逐渐创建中国音乐剧教育与实践的科学体系,中国音乐剧研究会专门成立了教学专业委员会。音乐剧的人才培养也被艺术教育界重视,中央戏剧学院、北京舞蹈学院等都开办了音乐剧培训班,中央戏剧学院的学员还演出了《想变成

莫言经典代表作

莫言,山东高密人,1955年2月17日生。出身于农民家庭,小学未毕业即辍学,在农村劳动多年,其间曾经到棉花加工厂做过临时工。1976年2月应征入伍,在部队历任战士、班长、教员、干事、创作员等职。1997年10月转业到报社工作。先后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和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班,获文艺学硕士学位。 莫言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莫言的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莫言在他的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他的作品被译成多国文字,日本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认为,莫言是中国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人选。 1980年开始创作,著有长篇小说《红高粱家庭》、《天堂蒜薹之歌》、《十三步》、《酒国》、《丰乳肥臀》、《檀香刑》等八部,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爆炸》、《白棉花》等二十四篇,短篇小说《白狗秋千架》、《枯河》、《拇指铐》等六十余篇,电影、电视、话剧剧本等多部。 代表作《红高粱》内容摘要: 1987年《红高粱》获第四届全国中篇小说奖。根据此小说改编并参加编剧的电影《红高粱》获第38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1986年发表的中篇小说《红高粱》,为莫言的成名之作。书中创造了莫言的文学王国“高密东北乡”,通过“我”的叙述,描写了抗日战争期间,“我”的祖先在高密东北乡轰轰烈烈、英勇悲壮的人生故事。《红高粱》曾荣获第4届全国中篇小说奖,被译成近二十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据此改编的电影《红高粱》获第38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红高梁》是莫言的成名作之一,是一部宣扬生命个性、赞美生命的中国新时期小说,它曾被张艺谋改编为电影并获得第38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轰动中外。小说中所描绘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印象,散发的中国民族魂,无疑使这部作品具有了与以往“寻根小说”所表达的主题的相异性。小说展现出的一系列独特意象:“颠轿”、“野合”、“敬酒神”等撼人心魄的情景,那方圆百亩随风摇曳、舒展活泼且情感热烈的棵棵高梁;那人迹罕至、充满神奇色彩的十八里坡;那血红的太阳、血红的天空与血红的高梁……所有这一切,都能给我们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代表作《丰乳肥臀》内容摘要: 1996年《丰乳肥臀》获首届大家.红河文学奖。 1997年《丰乳肥臀》夺得中国有史以来最高额的“大家文学奖”,获得高达十万元人民

从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分析莫扎特的创作特征

从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分析莫扎特的创作特征 论文摘要:在西方音乐中,莫扎特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音乐天才,时至今日人们对他的称赞仍不绝于耳,《费加罗的婚礼》是他最著名的歌剧之一。莫扎特在创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广泛吸收了意大利谐歌剧、德奥歌唱剧、法国喜歌剧和英国民谣歌剧等诸多因素,注重宣叙调与咏叹调的组合与布局,并把重唱作为喜歌剧中戏剧冲突曲重头戏,推动剧情发展,揭示矛盾冲突。莫扎特在这部歌剧中赋予人物以深刻的思想。在淳朴与自然中寻求情感的表现。 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在人物性格刻画、心理描写、情感揭示、气氛渲染和情绪铺垫等方面的创作都是无与伦比的,下面我就从序曲、音乐语言、咏叹调等部分着手,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的创作特征作以下简要分析。 一、序曲 莫扎特大部分的歌剧序曲都使用奏鸣曲式,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的序曲也不例外。首先,音乐直接从主部主题开始,主题为重复乐段,每段由两句构成,第一句旋律为急促的音阶式八分音符齐奏,在1、3小节处使用了休止符,句子的结尾干净利落,这种长句与短句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费加罗和苏姗娜急于完成婚礼的兴奋心情。第二句延续前面的情绪,整体气势大大的扩展,二分音符、四分音符的连接与转位和弦的运用共同营造了充满力量的音乐情绪。其次,连接部使用连续的快速八分音符,音乐川流不息,时而在主旋律上,时在伴奏织体上,采用模进与重复等技法使音乐充满了动力性,和声上多采用D-T

的连接方式,最后进入D音A大调。再次,副部主题从A大调的D 开始,升四级与D的连接、伴奏织体的不稳定均具有离调的性质,让人感到忐忑不安,预示着费加罗婚礼的曲折。由此可见,音乐情绪的转化与剧情整体情况的吻合是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序曲创作的特征之一。 二、音乐语言 莫扎特在这部歌剧中大胆地废弃了意大利喜歌剧体裁中偏重于表面夸张的手法,赋予作品以更深的抒情,使作品中的每个角色均有符合自己基本性格的一些特点,并且在歌剧情节的发展中始终保持着他们的基本面貌。如在第一幕第二场中,戏剧发挥了自身擅长叙事的功能,让费加罗独白了一大段,把要对付伯爵等人的心理和应对的方法明确地描述出来。在歌剧里,莫扎特运用歌谣曲的形式,用简练的语言,尤其是加上恰当的音乐表达,生动地刻画了他所特有的机智、勇敢、乐观和诙谐的基本性格。在第一幕和第二幕中,凯鲁比诺所唱的咏叹调《我不知道爱情是怎么回事》以及他的抒情小曲《你们可知道》,歌词与曲调紧密结合,用抒情的方式表达了这个盲目追求爱情的少年内心的激动和忧郁之情,此曲也成为了抒情女中音的必唱曲目之一。在第二幕伯爵夫人演唱了著名的抒情咏叹调《求爱神给我安慰》,深情地刻画了这位被遗弃的贵夫人的内心伤痛,音乐擅长抒情的这一特征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这个歌剧里对伯爵、苏姗娜以及次要的角色巴尔托洛、玛采列娜以及园丁安东尼奥等人也有着肖像式的音乐刻画。三、咏叹调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