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初中历史新课标解读

初中历史新课标解读

初中历史新课标解读
初中历史新课标解读

初中历史新课标解读

本学期是我第一次任教初中历史教学工作,在上课之前我就拿到以前的历史教科书与现在改版的(新课标)教

科书进行参照,从中让我受益非浅。下面就谈谈我对初中(新课标)历史的心得体会:『教师网』

一、对历史新教材的认识『教师网』

原来的材料把知识目标放在教学的首位,“以知识传承为主”,内容多、程度深、观念陈旧等问题突出。而在新理念指导下的新教材,围绕三个维度尤其把情感目标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即“以学生发展为主”。我们从教材的使用情况认识到,人教版新课标历史实验教材确实是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论作为整套新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经过比较,笔者认为,新教材与旧教材有以下几个显著的区别。『教师网』

1.课文设计独具匠心,突出了以学生为主题的教育理念。『教师网』

这套教材在课文设计和编写体例上独具匠心,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纠正了教材只是教师“教本”的片面做法,而把教材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学本”。教材每课的体例大体包括:导语(传说、故事,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正文、坚排的资料(增强历史真实感,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材料阅读”(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供学生自行阅读)、动脑筋(生动有趣的问题,使学生的思想机器开动起来)、活动与探究、课后自由阅读卡(把课堂教学与课后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与技能,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几个学习栏目。这样的课文设计和编排,使新的历史教科书真正变成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学本。『教师网』

2.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教师网』

一套教材切实贯彻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注意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凋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弊病,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课文中特意设置了动脑筋、活动与探究等栏目;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每一个学习单元都设有活动课,将学生活动直接引入教科书体系和课堂学习过程之中,这是对传统教科书的重大改革。活动课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课程内容的生动性、启发性和开放性,突出了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教学,它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网』

3.图文并茂,有很强的可读性。『教师网』

在注重课程内容改革的同时,本套教材在课文的呈现方式上,注重图表的有效运用,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适宜初中学生的学习习惯,从而大幅度增加了历史知识表述中的生动性和直观性,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对遥远的历史有一种切实的感受,真正做到融科学性、思想性和可读性于一体。『教师网』

『教师网』

4.历史主线清晰,学习主题明确。『教师网』

如七年级上册内容,每个单元的题目就是几个朝代的特点;八年级上册,每个单元一个主题,条理非常清晰,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网』

在这一体系下,新的初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构建,基本消除了现有历史课程中存在的“难、繁、偏、旧”现象,

适应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教师网』

二、使用新教材带来的变化『教师网』

新的课程体系给教师留出了充分的驾驭教材的空间和余地,而新课标的目的也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他们受到很好的教育,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人格。因此教师、学生在新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观念、行为、角色都要随之发生变化。『教师网』

经过一年多的课改实验,我们在听课、教研中感到了以下几点突出的变化。『教师网』

(一)教师的变化『教师网』

1.从准备情况看,实验区的教师现在都感觉到一种强烈的紧迫感、使命感,不研究,不更新就适应不了新的教学,所以争当新课程的研究者。『教师网』

许多教师积极开发利用教育资源,尤其是校外教育资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有的历史教师为讲好一节课,为把课上得更生动形象,为制作好多媒体课件,不惜代价或自己到市里参加计算机学习、制作多媒体课件;或自己买一些与历史教育有关的光盘,如有关秦始皇的历史片,有关辛亥革命、长征及抗日战争等的大型历史记录片,它们既充实了课堂教学内容,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教师网』

2.从新课导入看,引入形式丰富多彩。『教师网』

现在听历史课不再单纯是教师一上课就带领学生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然后再讲新课。现在光是新课的导入就很精彩,除了复习旧课式导入、提出问题式导和外,很多课都引用了诗词式导入(如讲“红军不怕远征难”,就播放毛泽东的长征诗),播放乐曲式导入(如讲“九一八事变”,就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图片赏析式导入(如讲秦始皇,就采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华清池、兵马俑的图片),还有的教师讲文化内容时配以古筝曲,效果也很好。总之,用这几种形式导入新课会很快带学生走进历史,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网』

3.从教学方式和方法来看,条件好的学校,可以用上多媒体教学,内容编排灵活,形式新颖,课件制作精美,直观性很强,课容量大。『教师网』

受条件所限,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的学校,经过教师努力也能把课上得精彩,吸引学生。无论哪种方式方法,在新课标、新理念指导下的新课程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在课堂上既有小组讨论(常用形式),又有游戏、角色扮演、抢答竞赛等形式,教师能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与学生平等交流,教师也融入到学生的活动中。在教师钻研教法的同时,还注意遵循新课标中“过程与方法”这个维度的要求,在授课中注意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如注意让学生列表进行纵横比较、中外对比,注意引导学生读图、填图,使学生学会运用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注意运用史料,帮助学生理解某一问题,并能用所学内容解答与材料有关的历史问题,等等。『教师网』

(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教师网』

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体系,决定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也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于教学内容的时代性、生活性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体现在每一节历史课教学中。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学习方式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某些内容的分角色抢演,某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资料搜集,以小组为单位

的合作评价等,都可以锻炼学生查阅资料、运用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生的新思路、新点子不断被开发出来,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网』

三、感受与体会『教师网』

经过一年多的课改实验,我们深切感受到这么多的变化,教师已经认识到自己就是课程改革的参与者、实施者和研究者,教师主动研究教学的积极性和教师之间的互助合作精神都明显提高,并敢于向学校领导和教研员提出问题和建议。在平时不断整理自己的心得体会,有的还写出了很好的论文。随着教师教学行为角色的变化,师生之间形成了和谐、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敢于提问题了,敢于主动站起来回答问题了,愿意学历史了,会引经据典了,真正做到了学生心灵开放,个性张扬,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确实在向创新型人才转变。学校领导、家长都在关心新课程改革,社会各界都在关注新课程改革。我们肩负重任,愿尽我们最大的努力与课改一同成长前进。

“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导读

一、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的背景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为什么要推行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这是时代的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民族复兴伟大任务的需要。

21世纪将是人类社会发生巨大变化和重大进步的时代。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和科学技的突飞猛进,世界日益成为息息相关、不可分割的整体,世界各国间的竞争也日益加剧。国际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和人力的竞争,而教育成了关系成败的关键。面对这种世纪性挑战,当今世界各国纷纷把改革和发展教育作为参与国际竞争的首要战略对策和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保证。党中央和国务院明确指出,“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对于培养和造就我国21世纪的一代新人提出了更加迫的要求”。“科教兴国”,教育是基础,而基础教育是基础的基础。课程改革是提高基础教育的必由之路。

建国以来半个世纪,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绩,基础课程也在不断完善,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后开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总的来说,现行课程已不适应社会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不符合时代要求;课程结构单一,内容“繁、难、偏、旧”,过于强调学科体系,不同程度地脱离社会实际;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程评价过于重视甄别和筛选功能,忽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课程管理过于集中,难以适应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等。

为贯彻国务院批转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落实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的精神,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现代化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为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部设立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这是一个综合性系统工程,涉及课程改革的总体规划、课程目标、课程标准、课程结构、教材编写和管理、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政策等方面。设立了一系列子项目,如制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制定基础教育课程计划、制定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基础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等。整个课程改革项目从1999年正式启动,到2003年完成,历时5年。

二、历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念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1.明确中学历史课程性质

课程性质的定位十分重要,关系到课程改革的目标、内容、体系、方法等重大问题。

初中历史课程属于义务教育的课程,必须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它具有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义务教育是普及性、全民性的教育,面向全体适龄学生。教育部领导强调,要考虑全国不同地区和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不能只面向发达地区、面向城市和城镇,而且要面向全国农村,要面向不向层次、不同要求的各类学生,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有些内容要求和方法在广大农村无法做到的就不能进标准和教材。

基础性可从三方面认识:第一,从学校教育体系来看,义务教育处于最基层;第二,从学科教学来看,是学习最基本、最基础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属于打基础性质的学习;第三,从学生个体来看,是为学生今后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打基础,不是培养专家学者。

2.确立符合初中历史教育教学特点的课程目标

(1)通过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获得作为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历史知识和技能。

(2)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学生获得基本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掌握基本技能、方法,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学生要初步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运用正确的历史观看待人类社会的过去和现实;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历史课程应特别强调培养尊重事实、尊重历史、尊重真理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品格。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弊病,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适合初中生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的新课程内容体系。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克服重知识,轻能力、态度情感的

弊端,克服过分追求历史学科的完整性和知识的专业性与系统性。精选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方法。要确立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全面持续健康的发展。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引导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改变过分依赖教师和教科书,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克服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弊端。特别要重视让学生学会学习,倡导学生自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社会现实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5)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新课程的实施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法的根本改变。在改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的前提下,创造性地进行教学,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倡导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学习的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结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6)体现时代精神和学术前沿性。站在时代高度,关注时代精神,体现21世纪初初中历史教育的先进性。更新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吸纳最新学术成就,运用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方法。体现学科发展趋势,注重学科交叉渗透,为培养现代人打基础。

(7)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历史教学评价应以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全程评价,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成为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建立促进教师积极进取、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和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一是改变过去评价重结果、忽视过程的弊端,既要重视结果更要重视过程;二是考评学生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不搞标准答案,允许有不同答案,鼓励个人思考、探索;三是评价的重心更多地指向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总之,考试的目的是为了“选择适合儿童的教育”,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创造适合儿童

的教育”。考试命题要严格依据课程标准,杜绝设置偏题、怪题的现象。教师应对每位学生的考试情况做出具体分析和指导。

以上简要讲述历史课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念,这其中有几点应予特别注意:

第一,课程改革的主题、主旋律和灵魂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它贯彻穿于始终,渗透于全体,是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主线和轴心。

第二,突出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特别要重视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方法,让学生做真正的主人,主动、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学会学习。

第三,改变以学科体系为依据的课程体系,构建体现义务教育性质的符合素质教育的历史课程体系。突出重点,削枝强干,大幅度地精简、删减知识点,与原初中历史教学大纲相比,新历史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知识点减少了约五分之二。适应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征和有限的教学课时,较大程度地降低了难度,特别是删去了艰深的理论和抽象概念,以及专业性太强、远离社会现实生活和学生经验的知识点。

第四,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具体的历史内容规定了三个层次的要求:一、凡在具体历史内容的陈述中,使用“列举”、“知道”、“了解”、“说出”、“讲述”、“简述”、“复述”等行为动词的,为第一层次的要求。这是学习初中历史课程最基本的要求。要求学生能正确写出或说出这类历史内容的基本史实。这类历史内容约占全部内容的70%左右。二、凡在具体历史内容的陈述中使“概述”、“理解”、“说明”、“阐明”、“归纳”等行为动词的,为第二层次的要求。它要求学生达到在第一层次要求的基础上,能对所学的历史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形成对历史问题的初步认识。这类历史内容约占全部内容的20%左右。三、凡在具体历史内容的陈述中使用“分析”、“比较”、“探讨”、“讨论”等行为动词的,为第三层次要求。它要求学生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

三、对内容标准的补充解释

内容标准设置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等六大学习板块,每个学习板块又设若干学习主题。

学习主题的设定,主要考虑以下原则:第一,贯彻少而精的原则,打破学科为中心的体系,克服难、繁、多的弊病,适合初中生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体现基础教育的特点,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第二,有利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第三,从历史学科特点出发,有利于正确处理点、线、面的关系。主题式体系重点突出,可以充分反映历史进程中各阶段的特点,同时又适当照顾到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和学习内容的内在联系,反映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总趋势。

每一个学习主题包含两部分。第一,内容标准(分三个层次的要求),设若干个知识点(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这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第二,教学活动建议,侧重于教学过程的规定目标。这些活动建议是经过再三斟酌而定的,对内容标准起深化拓展的

作用,特别在学习方式方法上起引导作用。但既然是建议,当然仅供参考,教师可根据情况进行选择.

史记读后感(共8篇)

史记读后感(共8篇) 本文是关于史记读后感(共8篇),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小学生有关史记读后感:读《史记》有感 穿过瀚汗的书城沙漠,我身心疲惫,因为一望无边,因为满是黄沙之地。直到一片史记绿州,一切都不是幻觉,一种生命力焕然而生。 ——题记 在夜幕降临,我最爱的就是《史记》。静静地,如同静静的流淌的河,流过我的心底。 也许是因为历史书本的空缺,也许是遗落了太多太多,许久许久的共鸣,我便爱上了《史记》。 没有太多的伏笔,没有太多的伤愁。它留给我的,只是书上没有写的,然是在读后,一种百感交集的情绪充斥着身心,一种莫名的回首,忘却自己。在你读它时,它便慢慢在浸渍着你,控制着你的思想,直到心底,它便深深地留下了烙印,怎么也挥之不去。 我喜欢吕后的狠毒,喜欢她对戚夫人的所做。那才是真正的的女人。正如《史记》所说,“那总比虚伪的为丈夫找小老婆,却又背后耍心计得要来的强。”我喜欢楚霸王在生命的最后,用尽自己的最后一点余力来拼搏。然后在乌江,回忆,惜别。“力拔山兮,气盖兮……虞兮虞兮奈何兮。”楚歌的凄凉回荡。我喜欢亡国之帝——溥仪,在皇太后颤抖的将玉玺交出时,他正在爬树、嬉笑。然后尽自己所能,普天下众生。直到他没有了故宫一角,颠沛流离。 或许我曾梦见历史,却没有亲生经历。可是我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人物,因为《史记》。以前我总是在历史的小黑屋,没有阳光,没有雨露,可现在,我懂了。 请不要轻易说谁好谁坏,谁是谁非,请认真读每一位历史人物。就如《史记》所说。 这篇小学生有关史记读后感,是一篇很好的习作。 完《史记故事》这本书我非常的感动,不仅精彩有趣,还让我认识了许多人物。

初中历史新课标解读

2011年版初中历史新课标解读 一、坚持并完善基本理念与改革方向 1.坚持“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 2.坚持并强化“三维目标”的整合。 3.重视初中、高中、大学历史课程的整体构建与衔接,进一步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4.坚持历史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中的地位。强调历史教育的独特性:历史课程是通过学生学习人类社会按照时序的发展过程来塑造初中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2011年版历史新课标的突出特点和最大变化 最突出的特点是在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上发生了较大变化,即在坚持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方向、坚持历史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中的地位的同时,强调历史学科的时序性特征,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该学段历史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出发,按照时间的顺序,精选最基本的史实,采取了“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以“线”穿“点”,以“点”连“线”,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 三、历史课程的设计思路的重要调整 在保持(实验稿)的总体框架——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大板块划分的同时,适当弱化每一个学习板块中的学习主题,并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在每一个板块的内容设计上,以基本的史实为主,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使保留、选择的史实链接起来基本能够反映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时空线索。 中国史和世界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一)中国史部分 1.中国古代史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和独特文明,以及历代基本特征为核心,同时重视中外交流的发展。 2.中国近代史以中华民族对外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对内反对封建专制独裁统治的救亡图存为主线,兼顾现代化因素。

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时代赋予中国人民的崇高使命。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需求,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要。这对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一、课程性质 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的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具有以下特性: 思想性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拓展国际视野,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基础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 人文性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综合性注重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 二、课程基本理念 1.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引导学生正确地考察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

教育丛书读后感

《与英语新课程同行》丛书读后感刚拿到朱浦老师撰写的三本《与英语新课程同行》丛书时,感觉好厚重,不知从何看起,开始粗粗翻阅了一下,慢慢就被吸引了,了解到朱浦老师在书中简要回顾了中国英语教学的历史;涵盖了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理论结合实践地探讨了中小学英语教学;从英语学科本身的研究引申到英语学科外部的研究,既探讨了英语课程的理念、目标、内容、教材、管理以及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评价、学习方式、个体差异等,又探讨了英语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时代背景、国内需求、政策导向、语言发展等要素;在研究静态的教材、教具、备课、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等的同时,研究了英语教学动态过程中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全员互动、人机互动、人本互动等。 在《教学专题透析》中朱浦老师详尽地介绍了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施;英语教学的听课、说课与评课;课堂的教学语言;英语内容项目的教学;教学的方式与手段;教学的主要课型;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八个专题。 让我深受启发的是,朱浦老师在英语教学语言方面讲到:“一节英语课上,教师使用少量必要的母语,但能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用适宜的英语进行教学,而且通过语言设计,很好地落实语言目标,教学效果明显,那就是一节好的英语课。”

我觉得在双语教学中也是一样的,双语教学的基本模式分为“全浸式”、“半浸式”、以及“维持母语”三种模式,如果在双语课中全部用英语教学,学生难以听懂和掌握语言目标所涉及的教学内容,那么这样的双语教学也是失败的,相反,如果教师在课上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适当用母语,双语灵活运用,随时切换,学科教学本质上就不会受影响,这样的双语课反而是成功的。 另外,朱浦老师在英语教学的方式和手段中介绍到英语教学游戏在课堂中的运用和操作,比如英语教学游戏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要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设定等,这让我感同身受,在我们音乐课中游戏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辅助教学环节,那么音乐游戏既要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又要完成课堂双语目标,音乐课上设计一些此类游戏:我会把音符的学习变成英语儿歌,如:quarter note, good friend, black black head, long long body, when you see it,one beat; 并让学生根据我的口令变换相应的动作,通过这样一个小游戏,学生不仅记住了音符名称,也了解了其实值并会拍奏相应的节奏。 总之,朱老师撰写的书中独到的见解与心得体会,使我得益非浅,这是一套对我们的双语教学很有帮助的好书,但是要完全读懂消化这本书,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还需要进一步的阅读和钻研。

初中历史课标解读

初中历史课标解读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国家课程专家何成刚 教育部已于2011年底颁布了修订后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本文拟从“课程性质”、“内容编排”、“评价建议”、“实施建议”四个角度,对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作一简单的解读。 一、课程性质 与实验稿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关于历史课程性质的界定相比,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更加突出了历史课程的“四性”,即“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在关于历史课程性质的认识上这确实是一个进步。不过从字面上看,“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似乎并不是历史课程所独有的本质属性,所以,我们要从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来把握历史课程的性质: “思想性”指的是,历史课程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分析,培养学生树立积极的历史观、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基础性”指的是,历史课程重在引导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以及历史发展线索和脉络,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掌握分析人类社会现象的基础原理(如学会运用唯物史观的原理分析人类社会现象)、基本方法(如运用各种史料多角度分析人类社会现象)、基本能力(如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分析能力),学会判断、学会思考,不人云亦云。 “人文性”指的是,历史课程必须发挥其在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方面的功能。如通过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成果培养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正确

初中历史课标解读

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国家课程专家何成刚 教育部已于2011年底颁布了修订后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本文拟从“课程性质”、“内容编排”、“评价建议”、“实施建议”四个角度,对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作一简单的解读。 一、课程性质 与实验稿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关于历史课程性质的界定相比,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更加突出了历史课程的“四性”,即“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在关于历史课程性质的认识上这确实是一个进步。不过从字面上看,“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似乎并不是历史课程所独有的本质属性,所以,我们要从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来把握历史课程的性质: “思想性”指的是,历史课程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分析,培养学生树立积极的历史观、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基础性”指的是,历史课程重在引导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以及历史发展线索和脉络,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掌握分析人类社会现象的基础原理(如学会运用唯物史观的原理分析人类社会现象)、基本方法(如运用各种史料多角度分析人类社会现象)、基本能力(如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分析能力),学会判断、学会思考,不人云亦云。 “人文性”指的是,历史课程必须发挥其在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方面的功能。如通过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成果培养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正确理

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用发展的眼光理解人类社会的进步历程,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积极参与社会和国家建设的思想意识。 “综合性”指的是,历史课程重在培养学生运用联系的方法论分析历史现象、历史事件,运用综合的视角探究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最终使学生基本掌握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历史课程的“四性”,善于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和生动的教学实践来理解历史课程的“四性”,不能孤立去理解。遗憾的是,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语意表述方面存在不足,容易引起理解上的偏差。比如强调“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学科中的一门基础课程”,这里显然将“历史课程”与“历史学”混淆了,因为“历史课程”并不隶属于“人文社会学科”,因而不可能是“人文社会学科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建议初中历史教师这样来理解:“历史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中具有显着的人文社会特色和历史学特色的一门基础课程”。 二、内容编排 与实验稿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相比,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确实是弱化了“学习主题”式的编排,代之以“点—线”结合的内容呈现方式。 我们都知道,时序性是历史课程内容设计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无论是实验稿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学习主题”式内容编排,还是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点—线”结合的内容编排,都大体遵循了历史发展的时序性的原则。在这一点上,我认为不应该厚此薄彼。实际上,历史发展的时序性是一个基本的常识,修订组专家对此并不具有“先见之明”的优势。说到“点—线”结合,我们看看实验稿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就会发现其中的“学习主题”式内容编排,也有着鲜明的“点—线”结合的特点,只是未点破而已。

【精品】最新2018年《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解读(共79页)

【精品】2018年《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解读(共79页)注:红色字体为课标重点增加的新内容; 蓝色字体为课标局部修改的新内容。 第一部分前言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时代赋予中国人民的崇高使命。为完成这一使命,历史教育要在唯物史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为提高国民素质,加强民族凝聚力,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发挥重大的作用。 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学校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教育对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提高国民的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历史课程的实施,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历史教育的重要性) 一、课程性质

历史学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不仅具有认识社会的功能,而且具有教育的功能。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由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组成。通过学习中国历史的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我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了解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走向,坚定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信念;通过学习世界历史的重要史事,使学生初步了解世界历史演变的基本脉络,了解世界多元文化的由来,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创造的文明成果,拓展国际视野,更好地认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 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历史素养,而且能够更好地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社会意识、法治意识、道德意识和环境意识,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增强对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责任感。历史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使学生逐步掌握历史思维的方法,逐步形成实事求是、注重证据的意识,养成辩证地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历史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要以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宗旨,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人教版2011版历史课标读后感

2011版历史课标读后感 小尖中学杨中仕 2011年版历史课标根据初中生的实际情况,在实验稿的基础上做了不同程度的修动。变化后的历史课程标准便于学生更好地感受历史,接受历史,理解和分析历史。同时作为一线教师也能从新课标中汲取许多可贵之处,去服务学生。那么,如何根据新课标引领学生走入精彩的历史天地呢? 首先,应该展示历史细节,生动讲述历史细节,让学生感受历史细节的魅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学中运用一些历史细节,还原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既可以让学生很容易地接受,又不容易被学生遗忘。细节的系统性、逻辑性,还可以留下触动心弦的震撼。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利用历史细节来设置问题,唤醒学生的情感、情感的主动参与,使课堂教学效果实现最大化。 第二,尊重学生人格,实施民主教学。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是落实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教师应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和情感素养,形成宽容、尊重的良好个性和人格魅力,与学生开展平等对话,以提高师生间的合作水平,创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只有对学生怀有强烈的爱,以诚挚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尊敬、信任和亲近,才能创造教育学生的情感基础,营造有利于学生走进历史的良好氛围。教师教学民主,俯下身子成为学生真正的朋友,师生双向平等,互尊互爱,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关键所在。 第三,营造历史情境,引发探究兴趣。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对于学生来说,感觉比较遥远。人的认知是从感知开始的,直觉形象的材料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储存。实践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恰当地运用历史材料教学,有意识地打破时空界限,再现历史情境,缩短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给学生以直接的感官刺激,不仅能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从而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效率。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通过营造最佳的历史情境,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四,建立新型评价观,用发展的目光鼓励学生。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他们的知识、能力、经验、心理、品质等均不成熟。因此,教师不能简单地以自己的认识、想法、观念来评价学生,要看到学生的可变性、可发展性。教学中,教师要用变化的、发展的、进步的目光去看待学生,因为历史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要为每一个学生的多种发展提供可能。只有承认学生的差异,善于发现差异,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 小尖中学杨中仕 2013年8月23日

历史新课标学习心得

历史新课标学习心得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历史新课标学习心得 一.教育理念的不同。 1.精英教育发展成为全人发展的大众化教育。 在课程标准中,明确讲到其总体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要求”。反映到教材的编写上,则抛弃了过去的“难、繁、偏、旧”的内容和专业化、成人化的内容,真正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特点。 2.从注重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的科学主义倾向转为更加注重人文主义,人文精神,注重科学和人文的整和。在新的课标的课程目标设置上,更加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培养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形成健全的人格

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等等。要求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理解、宽容和尊重”、“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 3.从重视传授知识为主到重视培养创新人才,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过去那种重知识轻能力的做法带来的弊端越来越为人门所认识到,在新的课改中就强调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勇于反思并作出独立、独特的判断。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 4.从让学生掌握知识到留住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我们是系统的学系统的忘”。学完就忘,这是不止一人告诉我的尴尬事。可喜的是,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特别关注这个问题,要求课程的内容、教材的选择、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学生的评价等

都要有利于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的培养,有利于他们的终身学习。 5.让历史更贴近生活,让历史更贴近自我,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 “把握时代的脉搏”是这次历史课改的一大特色。改革要求将知识的构建和学生的个体世界紧密相连,将历史知识和社会实际相连,提倡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 二.教学方法和观念的改变 1.有“传授型”向“导向型”的转换 以前课堂上的情况是:45分钟老师一个人讲完,滔滔不绝、一气呵成,还生怕学生没听够,生怕知识点没讲透,生怕考点没讲到。老师挺喜欢讲的一句话是:“只要你们跟着老师的上课、复习的步伐,你们一定能考一个好成绩”。学生则一个个无精打采,小话不断,呵欠连天。课改之后,“三段式教学”模式中老师的角色更多的象一个导演,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组织、引导、示范和协调的作用。我们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引导学生

《史记》读后感中学生作文参考10篇

《史记》读后感中学生作文参考10篇看《史记》就仿佛在和一个历史学家面对面的谈话。深深的被他那准确到位的语言所打动。在不知不觉中也增长了必要的历史知识。下面是橙子为大家整理的《史记》读后感中学生作文参考10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史记》读后感范文一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 中国文学家鲁迅曾经说过:《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暑假里,我阅读了《史记》,想与大家分享一下我读完这本书后的感受。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位列“二十四史”之首。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文学、美学、天文、地理甚至医学占卜等方面,几乎囊括了当时人类思想活动的全部内容,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鸿篇巨著。司马迁以酣畅淋漓的笔触,浓墨重彩地展现了无数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他将历史、人物和主题统一起来,以“不虚美、不隐恶”的客观态度记述历史,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和一股浩荡于天地之间的凛然正气。 读《史记》,我了解到王侯将相的命运浮沉,如《吕不韦列传》记载了一个故事,也让我十分印象深刻,它为我们展现了千古第一皇帝——秦始皇和眼光独到的吕不韦的命运浮沉变化;读《史记》,我知道一些经典掌故的由来,如酒池肉林、指鹿为马等;读《史记》,我初窥到古代天文之门径,如《史记》有章“天官书”是专门记载星象的

异象,如慧星在北斗,就兵大起……;读《史记》,我还明白到孝悌之义,如《五帝本纪第一》中,舜这个孝顺、亲近百姓的贤明君主的故事让我惊讶…… 读完《史记》,我百感交集,史记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使我彻夜难眠,我从《史记》中汲取历史中的教训与成功的秘诀,从而使我对历史的态度发生了改变:一开始我认为历史具有一种高不可攀而不可侵犯的尊严,是史学家才会研究的东西,学习历史仿佛离我们这些小学生很遥远;读了它之后,我觉得历史近在咫尺,与我们息息相关。《史记》也早像“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一样家喻户晓。 我闭上眼睛,感慨万千,仿佛自己回到了古代,看见司马迁在监狱中生不如死的样子,但他却化悲愤为力量,更加努力地写《史记》。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史记》已家喻户晓,十分出名。睁开眼睛看看现在,早已不见像司马迁一样的人。每天睡醒了吃,吃完了睡,还不分时间地玩手机,生活与猪没什么区别。我们常常在日记和作文中矫揉造作,说什么以后要认真学习,不碰电子产品,但我们当真做到了吗?我想,应该没有多少人能实现自己的承诺吧?就连我自己也没有。寒假开始的时候,我曾经许诺尽量少碰电子产品(除了学习),但我整天抱着个手机,百无聊赖地翻看视频,生活变得十分无聊。还说什么每天积累五个英语单词,背诗什么的,统统没有实现。 其实想想看,自己和古代人比起来,有什么不一样?我细思恐极——社会在进步,人们的思想竟然在退步!似乎我们都像古代人,好好学习就能成为君王,而得过且过,就算当上了君王,也是一个昏庸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理论测试题参考答案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理论测试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人文社会科学、全面发展、终身发展 2、目标性、思想性、精选性、可行性 3、史观、史料、时空、方法 4、互动性、交往性 5、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 6、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 7、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 8、诊断性、形成性、终结性 9、纸笔测验 10、教科书、教学图册、教师教学用书 11、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12、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3、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 二、选择题 1、D 2、B 3、C 4、B 5、A 6、D 7、 A 8、D 三、简答题 1、初中历史教师在面对历史教材时,应注意哪几点? 第一,历史教材不等于历史

第二,在历史教学中实事求是地对待历史教材中的史实与观点 第三,历史教材只是历史教师从事历史教学和实现历史教学目标的工具 2、历史课程标准实施建议提出的教学建议是什么? 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 充分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注重对基本史实进行必要的讲述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注重历史知识多领域、多层次的联系 提倡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教师在创新教学方式过程中应注意哪几点? 第一,历史教学方式的创新源于历史教师观念创新 第二,历史教学方式的创新有赖于历史教师内在素质创新 第三,正确处理继承、借鉴与创新的关系 第四,突破传统教学技术的限制,处理和挖掘多样化的教学素材 第五,突破传统教学的观念限制,力求教学方法的改革,实现学习自主化 第六,突破传统教学中信息通道单一的限制,倡导多向的互动交流,实现学习自觉化 4、新课程标准与原课程在课程设计思路上相比变化较大。其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第一,课程总体设计思路更加具体 第二,突出历史时序性,变更了教科书编写体例

读《中学历史教学法》有感_心得体会

读《中学历史教学法》有感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读《中学历史教学法》有感,感谢您的阅读! 读《中学历史教学法》有感 高一历史组史晓旭 工作一年有余,在这期间里我不断地思考:教给学生什么,只是单纯的书本知识?新课改下教育理念的更新与应试教育如何结合?这个寒假我读了叶小兵教授的《中学历史教学法》一书。他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视界,睿智的语言,给我上了一堂关于教师成长的专业课,开拓了我的视野,也解决了我专业发展成长中的很多问题,感触颇深。 一、历史教学是什么 ——是职业、是事业、是生命 历史教学是什么?职业乎?事业乎?生命乎?对于大多历史教师来说,历史教学首先是谋生的职业。作为一个社会人,首先要解决生存问题。历史教师和其他职业一样,都是人们谋生的手段。但"教书绝不只为稻梁谋",在从事这个职业的过程中,我们会与很多专业问题碰撞。只有积极地面对这些问题,潜心于深刻的阅读与思考,才会收获荣誉,收获地位,由此才能体会到教师职业的成就感和神圣感,在这个基础上才会致力于历史教育事业。这个时候,我们对历史教学的认识已经从职业上升到事业阶段。这个阶段还是从功利的角度去看待历史教学。如果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我们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成为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道路上来。当我们的教学技能非常精湛了以后,又该出现新的追求。将跳出传统的枷锁,在历史教学海洋中"苦修"、"遨游",深刻体味着经典之精髓和学术之精粹,才能做到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对历史教学由平淡到热爱乃至珍爱,将自身自然地融入历史教学中。此时,又达到了人生的另一境界,即将历史教学视为自己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钱穆在《中国历史精神》中说:"历史便是人生,历史是我们全部的人生,就是全部人生的经验。"又说:"历史是一种经验,是一个生命。更透彻一点讲,历史就是我们的生命。"是的,历史本身就是我们人类共同的生命,只有把历史教学视作我们生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我们才能真心去呵护它,珍惜它,发扬它,我们的历史教学才会时时焕发出人性的光辉,生命的色彩,理性的灵光。

高中历史新课标解读[精品]

高中历史新课标解读[精品] 高中历史新课标解读 -----------高一艺术部谌寒 新一轮普通高中的课程改革已经拉开序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成为指导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一、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中历史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课程改革也在不断深化。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教育部制订出新时期第一份独立的《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高中历史课程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时代性,开始重视研究性学习,编写出版了面向21世纪的高中历史教材等等。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呈现出许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因此,在当今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我们必须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解决国内高中课程存在的问题,全面实现高中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发挥其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二、我国以往高中历史课程存在的问题 1、课程目标上,存在着教条化、成人化倾向。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重视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体验、感悟,忽视了对学生社会责任感、道德品质、个性发展的培养。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进行的调研表明,有80%的教师、69.8%的学生认为以往的高中历史教学实际关注的课程目标是单纯的传授知识和技能。 2、课程结构上,没有处理好高中历史课程与初中历史课程知识的衔接,没有构建出符合高中阶段学习的历史课程结构。过去初中、高中历史课程实行螺旋式的结构,从编写教材来看,虽然教材的编者费尽心思力图解决初、高中历史教材内容重复的问题,然而还是很难,这自然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学界早就有人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20版)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20版)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一、中国古代史 二、中国近代史 三、中国现代史 四、世界古代史 五、世界近代史六、世界现代史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开发与资源利用建议第一部分前言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时代赋予中国人民的崇高使命。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需求,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要求。这对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

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一、课程性质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的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具有以下特性:思想性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该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拓展国际视野,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基础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人文性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综合性注重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 二、课程基本理念

(完整版)建设一所新学校读后感

建设一所新学校读后感 建设一所新学校>读后感(一) ——江福泽 《建设一所新学校》介绍的学校是山东省潍坊市广文中学,这所百年老校历经变迁,直到从2006年7月才改名为潍坊广文中学,为市教育局直属的唯一一所国办初级中学。近三年来,该校始终把'构建和谐校园,奠基幸福人生'作为办学目标,把'发展教师、成就学生、服务社会'作为基本的办学理念,在学生中倡导'发展自我,超越自我';在教师中倡导'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自我';在师生间倡导'互尊互爱,共同成长';在干部中倡导'甘为人梯,赢得信任,成就他人'. 书中赵校长的治校之成功经验,特别是广文在管理上的创新,如:制度是'商量'出来的、多把尺子量老师、教师节,倾听教师的'抱怨'、'逼'着老师去健身、关注教师之关注等这些关系教师民生的话题。我想这也是广文取得现在成就的原因之一吧。 当然学校和课程是离不开的,其中广文的课程改革中的很成功。课程是学校一切教育活动的总和。一所具有特色的学校,一定是因为它的课程与众不同。赵桂霞校长对此有清晰的认识,她说:'让学校课程走向特色,这是学校构建课程体系的难点。这个难点,决定了整个课程体系的品味,决定了学校特色的形成。'学校的课程建设,由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三大板块组成,广文中学在这三个领域都有自己的探索和实践,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不同的学校,生源情况差异很大,教师教学能力的差异也很大,国家课程到了具体的学校,需要有一个校本化的过程。要依据学校教师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减或者重组。国家课程校本化的过程,就是课程开发的过程,也是将统一的课程转化成学校特色课程的过程。 在广文中学,国家课程校本化处置的探索处处可见。'一标多本'让老师们能够同时看到不同版本的教材,也为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处置带来了便捷。学校为每个学科教师配置了3-5个不同版本的教材,让大家在潜心研究不同版本教学内容组合的特点基础上,选择最深入浅出、最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重新编撰教学内容,以便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依据学生实际而开发的校本课程,如果能和学校的育人目标相一致,并形成具有内在联系的课程群,就容易形成课程特色。这也是各校在特色建设之中普遍关注的。 校园节日,是学生最受欢迎的活动课程。每个月都有节日,每个节日都有活动的主题,每个主题都有众多学生参与,每一次的参与都有学分加以记载……节日和仪式,对学生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回想我校近年所形成的四大节日'读书节、科技节、体育节和艺术节',我们也可以借鉴其成功的经验,进一步完善这四大节日。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发展、团队合作、责任分担的好途径。 建设一所新学校读后感(二) 我校是一所九年一贯、一以贯之的学校,在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完成国家统一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基于学校自身发展历史和社会需求,确立自己独特的培养目标,这也是我们学校建设校本课程的切入点。 通过在这本书中了解到,广文中学建设校本课程是在过去、现在、未来寻找答案。广文中学有130年的发展历史,在百年历史长河中,广文中学出现了一批卓有成就的人物。百年广文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并且有着重视学生实践的传统。在这么多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广文中学确定了培养目标,规划了特色课程体系。当我在书中读到广文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思维导图版)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思维导图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一、成立1949.10.1 1、筹备:第一届中国人民政协 内容:(通过-选举-决定-建立) ①通过“共同纲领” ②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及其主席 ③决定国旗、代国歌、首都、纪年 ④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2、标志:开国大典1949.10.1 3、意义 (1)国内: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注意理解) ①对国家的影响: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②对人民的影响: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2)国外(国际): ①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②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 二、巩固 1、西藏和平解放 (1)时间、代表:1951、阿沛阿旺晋美(2)意义:巩固了新中国政权,大陆统一,民族团结。 2、抗美援朝 (1)必要性(原因):美国入侵朝鲜和对中国的侵略活动威胁到中国安全 (2)时间:1950.10——1953.7 (3)司令员和军队:彭德怀和中国人民志愿

军 (4)意义: ①巩固了新中国政权 ②志愿军战士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③沉重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④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和平安定的周边环境; 3、土地改革 (1)必要性(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时间:1950——1952底(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基本完成土改)(3)内容: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4)意义(祥见课本13页) ①对地主和农民的影响:消灭地主,农民成为土地主人; ②巩固人民政权 ③推动了农村和农业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成功的探索 1、“一五计划”(1953——1957) (1)必要性及目的(背景、原因): 我国的工业化水平很低;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经济建设。 (2)基本任务:(一个重点,两个相应)重点发展重工业,相应地发展轻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及商业,相应地培养人才;

初中生中国四大名著读后感学习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编辑修改,也可直接使用初中生中国四大名著读后感 研读四大名著,为我们提供了阅历中国传统人文、社会、伦理、历史、地理、民俗、心理、处事策略的机会,在怡情悦性的同时,也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自己的民族和文化,风林网络小编整理了“初中生中国四大名著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一:初中生中国四大名著读后感 记得我以前看过一本书,名字叫《水浒传》,从字面上来看,可以说是武侠小说一类,但深刻理解的话,可以说是揭露当时朝廷腐败黑暗的一面的。我认为那些口口声声说为国家效力,对皇帝忠心不二,而背后却贪污勾结对国家有威胁的人,他们就没有一点羞耻之感吗?那些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择手段去残害对国家最忠心的臣子,难道他们不觉得自己是罪该万死吗?再看看那个皇帝,整天听信谗言,受奸臣的挑拨,不理朝政,听不得任何对自己不利的话,专听自己心悦的话,而事后又感到后悔,他不认为自己昏庸无道吗?再想那个宋江,为了做官,竟宁愿牺牲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做什么都依赖他人,最后害死了102位兄弟,他不觉得自己无用对不起兄弟们吗? 我想不管谁看完了这本书,心中都为那些英雄们不平,而对高求,庞太师等人恨之入骨。为什么社会上会出现这种人呢?不就是为了争权夺利,享尽荣华富贵,甚至想当上皇帝吗?即使得到了,他们会从心里高兴,或者他们会因此而收手吗?不,事实告诉我们,那是永远也不可能的!再反过来想想,那些贪官污吏都是与生俱来的吗?不,是钱权,是钱权一点点吞食他们的良知,吞食他们人性的一面,而"吞食"完了,他就会变得残暴无仁。不错,爱钱爱权,人人皆有,但大多数人都有理性,知道什么是该什么是不该。俗话说的好,不义之财,不可久享,那些死有余辜的贪官,在九泉之下也应该反省反省自己了,他们会为自己所做的一切,而付出应有的代价!而那些忠臣,也可以仰天长笑了。如果这世界没有贪官的话,我相信不管在古代还是现代,那世界都会变得无比的美好! 篇二:初中生中国四大名著读后感

2020年版历史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2020年版历史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高中新课程改革已拉开帷幕,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也已经出台。看完之后既兴奋又担忧,兴奋的是面对新时期的各种新变化、新问题、新成果,新课标都有了明确的解答与对策,让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担忧的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何能高效地将这些变化反映在日常的教学中,如何认真落实核心素养这一关键任务。为此我们认为课堂教学必须紧紧围绕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一主线展开。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通过诸素养的培育,达到立德树人的要求。如何培养核心素养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点解决的问题。 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设计教学目标——培养核心素养的出发点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而教学目标的设计则直接关系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深刻领会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仔细研读历史课程标准,把握好历史核心素养的具体目标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核心

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过程,不是所有的核心素养目标都能在一节课中完成的。衡量教学目标是否有效,一看它是否贴切,即目标是否准确,与实际的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相契合,具有可检测性;二看它是否具体,即目标阐述是否细化、多层,具有可操作性;三看它是否适度,即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内在需求,是否适合学生已有的思维结构与能力层次;四看它是否落实到位,即目标是否落到了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去。 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核心素养的切入点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在具体目标指引下,能够通过分析、理解、归纳等策略达成目标的空间学习环境,它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互动性。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真正促进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学会”向“会学”的学习方式转变,是实现培养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教师要找准“问题情境”这个切入点,创设形式多样的问题情境,挖掘学生的潜能,以提高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内驱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教师可用悬念创设问题情境以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3.倡导合作探究——培养核心素养的着力点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学生重要的核心素养。在教学中,教师应抓牢“合作探究”这个着力点。所谓“合作探究学习”就是从学科领域或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探究的情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解读

目 录 第一部分 前言 (5) 一、课程性质 (5) 二、课程基本理念 (6) 三、课程设计思路 (6)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7) 一、知识与能力 (7) 二、过程与方法 (8)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8)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9) 一、中国古代史 (9) 1.北京人 (10) 2.文明的曙光 (10) 3.先民的传说 (10) 4.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10) 5.青铜器和甲骨文 (10) 6.动荡的春秋时期 (10) 7.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 (11) 8.百家争鸣局面 (11) 9.秦统一中国 (11) 10.都江堰与秦始皇陵兵马俑 (11) 11.秦末农民大起义 (11) 12.西汉的建立 (11) 13.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11) 14.“丝绸之路” (11) 15.东汉的兴亡 (11) 16.两汉的科技文化 (11) 17.三国鼎立 (11) 18.西晋的兴亡和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 (12) 19.江南地区的开发 (12) 20.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文化 (12) 21.活动课 (12) 22.隋朝的统一与覆灭 (12) 23.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12) 24.盛唐气象 (12) 25.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 (12) 26.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12) 27.北宋的政治 (12) 28.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12) 29. 金与南宋的对峙 (12)

33.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13) 34.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13) 35.明朝的统治 (13) 36.明朝的对外关系 (13) 37. 明代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13) 38.明朝的灭亡 (13) 39.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14) 40.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14) 41.清朝前期的对外关系 (14) 42.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14) 43.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和典籍 (14) 44.活动课 (14) 二、中国近代史 (14) 1.林则徐禁烟 (15) 2.鸦片战争 (15) 3.第二次鸦片战争 (15) 4.太平天国 (15) 5.洋务运动 (15) 6.中日甲午战争 (16) 7.戊戌变法 (16) 8.抗击八国联军 (16) 9.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16) 10.辛亥革命 (16) 11.中华民国的创建 (16) 12.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16) 13.新文化运动 (16) 14.五四运动 (16) 15.中国共产党诞生 (16) 16.北伐战争 (16) 17.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17) 18.文学艺术的成就与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17) 19.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17) 20.工农红军长征 (17) 21.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 (17) 22.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17) 23.正面战场的抗战 (17) 24.敌后战场的抗战 (17) 25.抗日战争的胜利 (17) 26.内战爆发 (17) 27.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8) 28.活动课 (18) 三、中国现代史 (18)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8)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