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分子生物学名词解释

分子生物学名词解释

分子生物学名词解释
分子生物学名词解释

分子生物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分子生物学 (molecular biology)

是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本质、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解释:分子一般指生物大分子(核酸和蛋白质),即以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为研究基础,来研究生命活动的本质与规律。

2、医学分子生物学(medical molecular biology)

是分子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从分子水平上研究人体和疾病相关生物在正常和疾病状态下的生命活动及其规律,从分子水平上开展人类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研究的一门科学。

3、载体(vector ):

是能携带靶DNA(目的基因)片段进入宿主细胞进行扩增或表达的DNA分子。

4、克隆载体(cloning vector):仅适于外源基因在宿主细胞中复制和扩增。

5、表达载体(expression vector):

能使外源基因在宿主细胞中进行转录和翻译的载体。

6、质粒的复制子:

质粒DNA中能自主复制并维持正常拷贝数的一段最小的核酸序列单位。

7、噬菌体(phage)

是比细菌还小得多的微生物,和病毒侵犯真核细胞一样,噬菌体侵犯细菌,也可以认为它是细菌里的“寄生虫”。它本身是一种核蛋白,核心是一段DNA,结构上有一个蛋白质外壳和尾巴,尾巴上的微丝可以把噬菌体的DNA注入细菌内。

8、溶菌生长:

λ噬菌体感染细菌后,λDNA通过粘性末端而环化,并在宿主中多次复制,合成大量基因产物,装配成噬菌体颗粒,最后裂解宿主菌。

9、溶源生长:

λDNA整合到宿主染色体基因组DNA中与之一起复制并遗传给子代,但宿主细胞不被裂解。

10、插入型载体(insertion vector):

每种酶只有一个酶切位点。如λgt系列,适用cDNA克隆。

λ噬菌体载体

11、置换型载体(replacement vector ):

有两组(成对)反向排列的多克隆位点,其间DNA序列可被外源基因取代。如EMBL系列,适用基因组克隆

12、穿梭载体:是一类既能在原核细胞中复制又能在真核细胞中复制表达的载体。

逆转录病毒

13、卸甲载体(disarmed vector)

当逆转录病毒的癌基因被外源基因取代后,使病毒失去了致癌特性,这样的表达载体为卸甲载体。

14、穿梭载体(shuttle vector)

由逆转录病毒LTR、包装信号等元件及质粒复制子、筛选元件重组构建而成。

15、目的基因(target gene)指待检测或待研究的特定基因。

16、基因文库

贮存有基因组全部顺序的信息库。即含有一个机体基因组DNA的全套重组DNA分子。

17、cDNA:

以mRNA为模板,以dNTP为底物,在逆转录酶作用下,生成与mRNA互补的单链DNA分子,称为cDNA 。

18、cDNA文库:某种特定细胞及特定状态下的全部cDNA克隆。

19、DNA重组:

不同来源的DNA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而重新组合成新的DNA分子的过程称为DNA重组。

20、克隆(clone) :

由一个细胞经过无性繁殖后形成的与亲代性状完全相同的子代群体。

21、DNA克隆(DNA clone)

应用DNA重组技术,在体外对DNA分子进行重组,构建成具有自主复制能力的重组DNA分子,再导入宿主细胞,然后从单个细胞开始进行大量扩增,最终获得大量同一的DNA分子。

22、电子克隆

通过基因数据库进行序列搜索、对比分析、拼接整合、预测新的、假定的全长基因,然后通过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加以证实并从相应的组织、细胞中获得这种基因,这个过程称为电子克隆。

23、工具酶(tool enzyme)

DNA重组技术,需要利用一些酶在体外对DNA进行切割、连接等基因操作,这些酶常被称为工具酶。

24、限制性核酸内切酶(restriction endonuclease,RE)

是一类能识别和切割双链DNA分子中的特定核苷酸序列的核酸水解酶。

25、回文结构:在DNA的某些片段中有时会出现反转重复序列称回文结构。

26、同功异源酶(同裂酶)

来源不同,但能识别和切割同一靶序列的限制酶,这些酶称同功异源酶。27、同尾酶:

识别序列不完全相同,但切割DNA后,产生相同的粘性末端,称为同尾酶。这两个相同的粘性末端称为配伍未端(compatible end)。

28、酶活力单位

在合适温度、pH值和离子强度等条件下,1小时内完全消化1μg特异DNA 底物所需的酶量,定义为一个活力单位。

29、星号活性:

限制性内切酶在非标准反应条件下,对识别序列的特异性下降,能切割一些与特异识别顺序类似的序列,一般在酶的右上角加“*”表示。

30、核酸(nucleic acid)

是以核苷酸为基本组成单位的生物大分子,携带和传递遗传信息。

31、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 DNA)

携带遗传信息,决定细胞和个体的基因型(genotype)。

32、核糖核酸(ribonucleic acid, RNA)

参与细胞内DNA遗传信息的表达。某些病毒RNA也可作为遗传信息的载体。

33、核酸的一级结构

核酸中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由于核苷酸间的差异主要是碱基不同,所以也称为碱基序列。

34、DNA的空间结构

构成DNA的所有原子在三维空间具有确定的相对位置关系,即DNA的空间结构。

35、超螺旋结构(superhelix 或supercoil)

DNA双螺旋链再盘绕即形成超螺旋结构。

36、正超螺旋(positive supercoil)盘绕方向与DNA双螺旋方同相同。

37、负超螺旋(negative supercoil)盘绕方向与DNA双螺旋方向相反。

38、环状超螺旋结构

大部分原核生物的DNA都是共价封闭的环状双螺旋分子。在细胞内进一步盘绕形成类核结构,并以致密的形式存在于细胞内。

39、核小体(nucleosome)

真核生物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构成,其基本单位是核小体(nucleosome)。

40、DNA:

是生物遗传信息的载体,并作为基因复制和转录的模板。它是生命遗传的物质基础,也是个体生命活动的信息基础。

41、基因从结构上定义:

是指DNA分子中的特定区段,其中的核苷酸排列顺序决定了基因的功能。42、除了上述三种RNA外,细胞的不同部位存在的许多其他种类的小分子RNA,统称为非mRNA小RNA (small non-messenger RNAs, snmRNAs)。

43、RNA组学(RNomics)

RNA组学研究细胞中snmRNAs(非mRNA小RNA)的种类、结构和功能。同一生物体内不同种类的细胞、同一细胞在不同时间、不同状态下snmRNAs的表达具有时间和空间特异性。

44、DNA的变性(denaturation)

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DNA双链解开成两条单链的过程。

45、解链曲线:如果在连续加热DNA的过程中以温度对A260(absorbance,A,A260代表溶液在260nm处的吸光率)值作图,所得的曲线称为解链曲线。

46、Tm:

变性是在一个相当窄的温度范围内完成,在这一范围内,紫外光吸收值达到最大值的50%时的温度称为DNA的解链温度。

也称融解温度(melting temperature, Tm)。其大小与G+C含量成正比。

47、DNA复性

在适当条件下,变性DNA的两条互补链可恢复天然的双螺旋构象,这一现象称为复性。

48、退火:热变性的DNA经缓慢冷却后即可复性,这一过程称为退火。

49、减色效应:DNA复性时,其溶液A260降低。

50、核酸酶:所有可以水解核酸的酶。

51、基因组(genome):是一个细胞或一种生物体的整套遗传物质。

52、基因(gene):

是基因组中一个功能性遗传单位,是贮存有功能的蛋白质多肽链信息或RNA 序列信息及表达这些信息所必需的全部核苷酸序列。

53、基因组学(genomics)

是以分子生物学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为研究手段,以生物体内基因组的全部基因为研究对象,从整体水平上探索全基因组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及其内在规律和内外环境影响机制的科学。

54、类核(nucleoid)

原核生物基因组DNA位于细胞的中央区,与支架蛋白和RNA结合在一起,以复合体的形式存在,经高度盘旋聚集形成一个较为致密的区域,称为类核。55、操纵子(operon)

是原核生物基因组中的一个基因表达单位。是由数个功能上相关联的结构基因串联在一起,构成信息区,连同其上游的调控区(包括启动基因和操纵基因)以及下游的转录终止信号。

56、多顺反子

几个基因先转录到一条mRNA链上,然后再分别翻译成各自的蛋白质。

57、重叠基因(overlapping gene)

指基因组DNA中某些序列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因所共用。这些基因序列之间互相有重叠,所以称重叠基因(也称基因重叠)。

58、回纹结构(palindrome)也称反向重复序列。

核苷酸序列呈二元旋转对称。这种特殊的结构顺序为回纹结构。

59、质粒

是细菌细胞染色体以外,能独立复制并稳定遗传的共价闭合环状分子。是基因工程中最有力的载体。

60、F质粒 (性质粒)

可以决定细菌性别,能将宿主染色体基因和它本身转移到另一宿主细胞中去。主要有3个功能区:转移区-插入区-复制区

61、R质粒(抗药性质粒)有2个相邻的DNA片段组成。

抗性转移因子(RTF:resistance transfer factor)

抗性决定因子(RDF: resistance determinant factor)

62、Col质粒(大肠杆菌素生长因子)

可编码大肠杆菌素(colicin)这种蛋白质可结合在敏感的菌细胞壁上,干扰某些生化过程(如复制、转录、翻译或能量代谢等),杀死不能产生大肠杆菌素的细菌,有利于自身的存在。

63、质粒的不相容性(incompatibility)

同一类群的不同质粒常常不能在同一菌株内稳定共存,当细胞分裂时就会分别进入不同的子代细胞,这种现象称为质粒的不相容性。

64、转座因子(transposable element)

是指可移动的基因成分,即能在一个DNA分子内部或两个DNA分子之间移动的DNA片段。

65、病毒(virus)

作为致病微生物病毒对人类及动植物都造成很大的危害。作为载体病毒被广泛的应用在基因工程中。复制的方式进行增殖。完整的病毒颗粒是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

66、蛋白质构象疾病

若蛋白质一级结构不变,但空间构象发生改变而导致疾病的产生,这类疾病称为蛋白质构象疾病(或称为蛋白质错折叠疾病)。

67、染色体组:在真核生物中,一个正常生殖细胞(配子)中所含的全部染色体。

在真核生物中,双螺旋的DNA分子围绕一蛋白质八聚体进行盘绕,从而形成特殊的串珠状结构,称为核小体。核小体结构属于DNA的三级结构

69、单顺反子(monocistron)

一个结构基因经转录生成一个mRNA分子,编码一条多肽链,翻译一种蛋白质。

70、断裂基因(split gene)

指基因的外显子是不连续排列的,被内含子隔开。但按顺序镶嵌在DNA分子上。

71、内含子(intron)

指结构基因中的非编码序列,不编码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或多肽。

72、外显子(exon)

指结构基因中的编码序列,常常被内含子所隔开。

73、间隔区DNA(spacer DNA)

指真核生物基因之间存在的编码空白区或转录空白区。

74、顺式调控元件:

与结构基因表达调控相关,能够被基因调控蛋白特异性识别和结合的DNA序列。

75、超基因(super gene)

一个基因簇中含有几百个功能相关的基因,这样的基因簇称为超基因。(超基因属于中度重复序的长分散片段,如HLA和免疫球蛋白重链与轻链基因。超基因可能是基因扩增后又经过功能和结构的轻微改变而产生的。)

76、多基因家族(multigene family)

某一祖先基因经过重复和变异所产生的一组基因。

77、假基因(pseudo gene)

在多基因家族中某些成员并不产生有功能的基因产物,这些基因称为假基因。

78、基因的多态性

基因组中某个基因在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中,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变异型或基因型的现象,成为基因的多态性。

79、限制性片段长度的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

用同一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消化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的基因组中某段序列时,会呈现不同的消化片段,形成生物群体的多态性,这种多态性称限制性片段长度的多态性。

80、自私DNA:

真核生物基因组中也存在一些可移动的遗传因素,这些DNA顺序无明显生物学功能,只是自身复制所以称这些DNA为自私DNA。

81、端粒(telomere)

是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存在的独特结构。是一种由DNA片段和蛋白质组成的复合物。

82、端粒酶

是一种可催化端粒延长的酶,具有逆转录酶的性质。

83、基因组结构

指基因组中不同功能的核苷酸序列在整个基因组中的分布和排列情况。84、多倍体:

指体细胞染色体增加一组或数组称为多倍体。例如,三倍体(每号染色体都增加了一条,46+23=69条)

指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非23的整数倍称异倍体。例如,44、45、47条,肿瘤组织中多见异倍体细胞。

86、三体性:指体细胞中某个染色体数目增加一条称三体性。(47条)

87、单体性:指体细胞中某个染色体数目减少一条称单体性。( 45条)

88、缺失:染色体断裂部分丢失。

89、环状染色体:两臂各断裂一次后,有着丝粒的两个断端彼此重新连接。

90、等臂染色体:

着丝粒横断,两臂的姐妹染色单体分别互相连接,即长臂与长臂重连,短臂与短臂重连。

91、倒位:两次断裂形成的片段旋转180度重新连接,使得基因顺序颠倒。

92、易位:染色体片段位置的改变。

93、双着丝粒染色体:两条染色体断裂后,具有着丝粒的两个片段相连。

94、插入:一条染色体的某一节段插入到另一染色体中。可正向可反向。

95、重复:染色体的某些片段多出一份。

96、动态突变

指DNA分子中核苷酸(主要为三核苷酸或称三联体重复序列)重复序列的拷贝数发生增加而产生的突变。

97、基因病(genetic disease)

当基因突变改变了基因的编码序列或影响了基因的调控序列时,导致基因功能发生异常,由此而引起的疾病称为基因病。

98、多基因病(multigenic disorder)多对遗传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99、单基因病(monogenic disease)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100、三联体重复

有一类遗传病的基因序列中有高度重复的三联体序列,这种序列随世代的传递不断增加。

101、血红蛋白病:

由于珠蛋白基因突变导致珠蛋白分子结构或合成量异常所引起的疾病,称血红蛋白病(hemoglobinopathy)。

102、作图:

人类基因组十分庞大,对它进行研究需要首先将基因组这一研究对象进行分解和标记,使其成为比较容易操作的、小的、结构区域,这一过程称为作图。103、遗传图谱(基因连锁图)

指基因或DNA标记在染色体上以遗传距离(cM,厘摩尔根)表示的相对位置(1cM的遗传距离大致相当于1Mb的物理距离)。

它是表明基因与基因之间位置关系的遗传标记,反映DNA标记之间的连锁关系。

104、SNP(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

单核苷酸是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单个核苷酸变异而形成的 DNA 分子的多态性称为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er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

105、物理图谱

表示基因组中不同基因或DNA标记之间的实际距离。以核苷酸数目(kb或Mb)的多少来表示。

106、基因图谱(转录图谱或cDNA图)

指人类基因组中占2﹪-5﹪的DNA编码序列在染色体上的位置。阐明基因的结构与功能。

107、序列图谱:指人类基因组全部核苷酸序列组成的物理图谱。

108、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

应用计算机技术研究生物信息的一门新生学科。将生物遗传密码与电脑信息结合,分析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序列,揭示遗传信息。通过查询、搜索、比较、分析生物信息,理解生物大分子信息的生物学意义。

109、系统生物学(systems biology)

是在经典实验生物学、生物大科学、系统科学和计算数学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主要研究目标:了解生物系统中所有组成成分(基因、mRNA、蛋白质、代谢小分子等)在特定条件下的相互关系,并分析该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的动力学过程。

110、功能基因组学

从全基因组序列水平研究基因及其产物在不同时间、空间、条件下结构与功能关系及活动规律的学科。

111、蛋白质组学

以蛋白质组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细胞内蛋白质的组成及其活动规律,建立完整的蛋白质文库。

112、比较基因组学

在整个基因组层次上进行跨物种、跨群体的核苷酸序列比较。对基因组的大小、数量,特定基因的存在或缺失,基因的位置及排列顺序等进行比较。探讨物种的进化、基因功能的演变和基因的调控

113、环境基因组学:基因组中环境应答基因的总和。

114、环境应答基因

人类对环境暴露的易感性在不同个体中存在遗传背景的差异,某些基因对环境因素的作用会产生特定的反应,称为环境应答基因。

115、药物基因组学

研究影响药物吸收、转运、代谢、清除等过程中的基因差异。(进行疾病相关基因、药物作用靶点、药物代谢酶谱、药物转运蛋白基因多态性等方面的研究。寻找新的药物先导物和新的给药方式,指导临床用药。)

116、基因组多态性的研究

不同群体或个体在对疾病的易感性、抗性及其他生物学性状方面的差别是进化过程中基因组与内、外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117、模式生物体基因组研究

鉴定基因功能最有效的方法是观察基因被阻断或增强后在细胞和整体水平所产生的表型变异。利用模式生物基因组与人类基因组之间的同源性,可以克隆人类疾病基因、揭示基因功能和疾病分子机制、阐明物种进化关系。

118、基因组学(genomics):

指阐明整个基因组的结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及基因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119、HGP

是一个以测序为主的结构基因组学的研究,基因的结构及功能的研究是后基因组计划。

120、后基因组计划(post-genome project)的任务

研究基因组的结构及功能,即从揭示生命的所有遗传信息转移到在整体水

平上对生物功能(蛋白质的表达)的研究,最终揭示基因的功能。

121、蛋白质组(proteome):是指一个基因组所表达的全套蛋白质。

122、蛋白组学(proteomics) 研究生物体全套蛋白质的组成、结构与功能的科学。123、盐析法:

就是根据不同蛋白质在一定浓度的盐溶液中溶解度降低的程度不同而达到彼此分离的方法。

124、盐溶:

蛋白质一般在低盐浓度下的溶解度随着盐液浓度升高而增加,此时称为盐溶。125、盐析:

当盐浓度继续升高时,蛋白质的溶解度又以不同程度下降并先后析出,称为蛋白质的盐析。

126、有机溶剂沉淀法:

利用不同蛋白质在不同浓度的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差异而分离的方法,称为:有机溶剂沉淀法。

127、等电点沉淀法:

利用蛋白质在等电点的溶解度最低而各种蛋白质具有不同等电点的特点进行分离的方法称为等电点沉淀法。

128、透析:

将待提纯的溶液装入半透膜的透析袋内,透析袋置于蒸馏水中,更换透析外液,直到透析袋内的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降低到最低为止。

129、超滤:

利用压力或离心力,迫使水和其他小分子溶质分子通过

半透膜而使蛋白质保留下来。

130、平衡离心:根据蛋白质分子大小、形状不同进行分离的技术称为平衡离心。131、凝胶过滤又称分子筛层析:

是根据分子大小分离蛋白质混合物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132、电泳:

在外界电场的作用下,蛋白质等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向与其自身所带电荷相反方向移动的现象称为电泳。

133、离子交换层析

是根据物质的酸碱度、极性及分子大小的不同进行分析分离的层析技术。属于吸附层析。离子交换层析所有的固相基质称为:离子交换剂。

134、离子交换剂:

是由不溶于水的,具有网状结构的高分子聚合物骨架组成。如,树脂、纤维素、葡聚糖凝胶、聚丙烯酰胺凝胶、琼脂糖凝胶等。

135、亲和层析:利用生物大分子所具有的特异性亲和能力进行分离的方法。136、亲和能力:

生物大分子物质(如酶与底物及抑制剂、抗原与抗体、激素与受体、生物素与抗生物素等),具有与其结构相对应的专一分子发生可逆性结合的特性,这种分子间的结合能力称为亲和能力。

137、( SDS )十二烷基硫酸钠

是一种阴离子去污剂,它能破坏蛋白质中氢键和疏水键,并按一定比例与蛋白质分子结合成复合物。从而使蛋白质获得大量的负电荷,掩盖了各种蛋白质分子间天然的电荷差异,消除了电荷效应,使电泳迁移率仅与分子量大小相关。

138、亲和素:是一种存在于卵清中的碱性糖蛋白。

139、质谱 (mass spectrometry,MS)

技术是蛋白质组学研究的主要工具,在蛋白质组鉴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40、指纹谱:

因为每种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不同,被酶水解后产生的肽片段序列也各不相同,所以肽混合物的质量也各有特征,即构成指纹谱。

141、非共价键:

存在于一个分子或多个分子的原子之间,非共价键(又称为次级键或副键)决定生物大分子和分子复合物的高级结构,在分子识别中起着关键的作用。142、氢键:

是由两个负电性原子对氢原子的静电引力所形成。氢键的键能比共价键弱,比范德华力强。是维持蛋白质二级结构的主要次级键。

143、范德华力:

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作用力,是一个原子的原子核吸引另一个原子外围电子所产生的作用力。它是一种比较弱的、非特异性的作用力。范德华力有三种表现形式:(取向力、诱导力和色散力)。

144、疏水键:

指两个非极性基团(疏水基团)为避开水相而群集在一起的作用力。是维持蛋白质三、四级结构的主要次级键。

145、离子键(盐键):是由于正负离子之间的静电引力所形成的化学键。146、酵母双杂交系统(yeast two-hybrid system):

利用酵母细胞内的真核表达系统,来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的一种方法。147、DNA结合域(BD):

N端的结构域能识别报告基因上游的特异DNA序列称为DNA结合域(BD)。148、转录激活域(AD):

C端的结构域具有转录激活功能,称为转录激活域(AD)。

149、标签融合蛋白:

主要用于证明2种蛋白质分子是否存在直接的物理结合,分析2种蛋白分子结合的具体结构部位及筛选细胞内与融合蛋白相结合的未知蛋白质分子。

150、癌基因(oncogene,onc):

是一类能控制细胞生长,并能促进细胞恶性转化的基因。

151、转化:具有潜在诱导细胞恶性化的特征。

152、病毒癌基因(viral oncogene, v-onc):

是一类存在于肿瘤病毒(多数是逆转录病毒)中的能使靶细胞发生恶性转化的基因。

153、肿瘤病毒(Tumor Virus):

携带病毒癌基因的病毒称作肿瘤病毒。(Tumor Virus)。

154、Rous sarcoma virus(RSV):

1911年,D.Rous用鸡肉瘤的无细胞提取液接种到健康鸡身上结果诱发了新的肉瘤,他证明转化因子是一种逆转录病毒,命名为Rous sarcoma virus(RSV)。155、细胞癌基因(cellular-oncogene,c-onc):

也称为原癌基因(proto-oncogene,proto-onc)存在于生物正常细胞基因组中的癌基因称为原癌基因。

156、原癌基因的点突变(point mutation):

在基因一级结构的某个位点上,一种碱基被另一种碱基取代而产生的DNA 一级结构的改变称为点突变。

157、DNA 甲基化(methylation ) :

在DNA的一级结构中,有些碱基可以通过加上一个甲基而被修饰,称为DNA 的甲基化。(一般认为:DNA 甲基化与基因表达呈反比关系。DNA甲基化导致基因表达变化,这是肿瘤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158、原癌基因的拷贝数增加:

某些原癌基因通过某种机制在染色体上复制形成多个拷贝,超过正常原癌基因的剂量,导致癌蛋白量的增加,使正常细胞功能紊乱。

所以,也称为基因扩增或基因放大。(基因扩增可预示肿瘤的侵袭性增强或癌变的晚期。)

159、易位(translocation,t):染色体片段位置的改变。

160、重排(rearrangement,r):基因片段改变了原来的存在顺序。

161、抑癌基因( tumor suppressor gene ):

是存在于正常细胞内的一类抑制细胞生长的基因。并有潜在抑癌作用。当这类基因发生突变、缺失或失活时,可引起细胞恶性转化而导致肿瘤的发生。162、Rb基因—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retinoblastoma ,Rb)基因:第一个分离到的抑癌基因。眼科常见肿瘤病。

163、肿瘤(tumor):是一种当调节正常细胞生长的控制系统失控时所发生的病。164、启动因子:能使细胞发生癌前期改变的因素。

165、转化阶段(progressing stage):

是细胞恶变的巩固阶段或终末阶段。(已恶变的细胞进入自主分裂增殖状态。促癌阶段形成的增生性病灶会进一步浸润、转移。)

166、mts1(metastasis 1):是促进或导致肿瘤转移的基因

167、闭环质粒DNA:两条链完整、环形、超螺旋。

168、半开环质粒DNA:一条链完整、环形,另一条链一个或多个缺口。

169、线性质粒DNA:两条链均有缺口、且断裂。

170、转化 (transformation):

将重组DNA分子导入细菌,使其在菌体内扩增和表达的过程称为转化。171、感受态细胞(competent cell):

处于容易吸收和接纳外源DNA状态的细菌细胞,称为感受态细胞。

172、转化效率:指1微克载体经转化后形成的菌落单位。

173、病毒感染:是一种将外源基因导入细胞的天然方式。

174、质粒转染:

是利用化学试剂或物理等非病毒方法将外源基因导入真核细胞的方法也称为转染(transfaction)。

175、脂质体

是一种带有正电荷的人造膜泡,可与DNA或RNA的磷酸基团结合,形成由阳离子脂质包裹DNA的颗粒,再通过脂质体剩余正电荷与细胞膜上的唾液酸残基的负电荷结合,二者融合,从而将外源DNA导入细胞。

176、复制子:是一段包含复制起始位点、反式作用因子区在内的DNA片段。177、启动子:

结构基因上游,转录起始调控所必需的一段DNA序列(20-300bp),包括RNA 聚合酶识别位点和mRNA转录起始位点。

178、操纵子:

RNA聚合酶全酶中的σ因子识别并结合在-35 bp区。转录是不连续的,分区段进行的。每一个转录区段可视为一个转录单位,称为操纵子。

179、核糖体结合位点(RBS):

在各种mRNA起始AUG上游约8-13个核苷酸部位,存在一段由4-9个核苷酸组成的一致序列,富含嘌呤碱基,如-AGGAGG-,称为Shine-Dalgarno( S-D ) 序列,又称核糖体结合位点(RBS)。

180、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系统:

表达的融合蛋白通过谷胱甘肽-agarose进行亲和纯化后,可用凝血酶将产物的GST部分切除,获得目的蛋白。

181、β-半乳糖苷酶系统:

通过蓝白筛选得到目的克隆,融合蛋白可用TPEG(氨基苯硫代半乳糖苷酶)-Sepharose进行亲和纯化。

182、麦芽糖结合蛋白(MBP)系统:通过直链淀粉交联纤维素亲和层析分离化。183、脂蛋白启动子(IPP):

脂蛋白为细胞外膜蛋白,细菌中含量高。该启动子表达效率高,由信号肽可将基因表达产物分泌到胞外,常用来构造分泌型表达载体。

184、筛选(screening)或选择(selection):

重组DNA导入受体菌后,经过培养使其大量繁殖,再设法将含有目的基因的菌落区分鉴定出来,这一过程即为筛选(screening)或选择(selection)。185、插入失活:

当载体的抗药性基因有外源DNA插入时,可导致其生物学活性的丧失,称为插入失活。

186、标志补救:

利用载体上的基因能在宿主细胞中表达,且表达产物与宿主菌的营养缺陷互补,进行筛选,称为标志补救。

187、α-互补:

单独存在的α-肽段和ω-肽段均无β—半乳糖苷酶活性。只有当载体导入宿主细胞并和宿主细胞同时分别表达这两个片段时,其基因产物将融为一体,此时细胞内β—半乳糖苷酶活性才能表达。这种互补效应称为α-互补。

188、包涵体(inclusion body):

是大肠杆菌高效表达外源基因时形成的由膜包裹的高密度、不溶性蛋白颗粒。

189、包涵体蛋白质的复性:

包涵体中的蛋白质恢复其生物学活性的过程称包涵体蛋白质的复性。

190、瞬时表达:

转染的DNA不能与宿主染色体整合,不能随宿主基因组的复制而扩增,只能在细胞内维持2-3天。一般在转染后48-72小时内收获细胞进行检测。

191、稳定表达:

外源DNA已整合入宿主细胞染色体,与宿主细胞本身基因组一样进行复制、转录和翻译,并被稳定遗传。一般需要6-8周以上。

192、2μm环

是一种在酿酒酵母中天然存在的内源性质粒DNA,长度为2μm。

193、非分泌型表达:

外源蛋白基因表达后积累于酵母细胞质中不分泌出来。如,人乙肝表面抗原在酵母细胞内的表达。

194、分泌型表达:

蛋白质在酵母细胞中表达后,利用能产生信号肽的特点,将外源蛋白质分泌到细胞外或培养基中,实现外源表达基因的分泌。

195、质粒型载体:

主要在原质粒基础上,插入一些病毒或其它物种及人的基因表达调控序列。196、COS细胞:

源自非洲绿猴细胞系(CV-1),能产生表达SV40的大T抗原的COS细胞株。197、液相杂交:

是指待测核酸分子与核酸探针都存在于杂交液中,碱基互补的单链核酸分子在液体中配对形成杂交分子的过程。

198、固相杂交:

将待检测的核酸样品,先结合到某种固相支持物上,再与溶液中的探针进行杂交反应的过程。

199、Southern印迹杂交( Southern blot hybridization):

是指DNA与DNA的杂交,将电泳分离的待测DNA片段转印并结合到一定的固相支持物上,然后与标记的DNA探针进行杂交。是一种检测DNA的方法。

200、印迹(blotting):

电泳分离的DNA、RNA、Pro等,转移到杂交膜上,并固定的过程。

201、Northern印迹杂交(Northern blot hybridization):

是指RNA与DNA的杂交。将待测RNA样品,经电泳分离后,转移并结合到固相支持物上,然后与标记的核酸探针进行杂交,检测RNA(mRNA)的方法。202、点杂交和狭缝杂交:

将RNA或DNA变性后,直接点样于滤膜上进行杂交。斑点印迹圆形,而狭缝印迹为线状。

203、菌落杂交(Colony hybridization):

用于重组细菌克隆筛选的固相杂交。

204、原位杂交(in situ hybridization):

应用核酸探针与组织或细胞中的核酸进行杂交,然后再用组织化学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在显微镜下进行细胞内定位或基因表达的检测。

205、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

用荧光素直接或间接标记探针,进行原位杂交,即利用非放射性的荧光信号对原位杂交样本进行检测的技术。

206、基因芯片技术:

是一种大规模集成化的核酸分子杂交技术。采用自动化设备在固相支持物上,同时固定成百上千个探针,与荧光标记的样品进行杂交。根据杂交结果呈现的不同颜色,检测杂交信号的强度与分布。经计算机软件分析处理,得到相应的数据。

207、探针(probe):在核酸分子杂交体系中,己知的、被标记的核酸序列。208、随机引物:

是人工合成的,含6bp的寡核苷酸片段的混合物。它可以与任意核酸序列杂交,起到聚合酶引物的作用。

209、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

是一个在体外特异地复制一段已知序列的DNA片段的过程。又称无细胞的分子克隆。

210、高温变性(denaturation):

温度:940c~950c;时间:30 S;使目的DNA片段变性,双螺旋间的氢键断裂,形成单链分子,作为反应的模板。

211、低温退火(annealing):

温度:通常为520c~550c(引物Tm左右或以下);时间:30 S;引物与模板互补结合,形成杂交双链。

212、适温延伸(extension):

温度:720c;时间:30~60 S;从引物3’-OH开始,反应体系中的Taq-DNA-Pol 按模板链的序列,以碱基互补原则,将dNTPs逐个加上,使杂交双链不断延伸,形成新的DNA双链。

213、引物(primer):决定产物的特异性和长度。

214、扩增产物的长度:即包括引物内的双链DNA的碱基数。

215、平台效应:

在正常反应条件下,经数个循环后,酶的催化活性趋于饱和,产物量不再增加。这种现象称为平台效应。

216、逆转录PCR (RT-PCR)(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 ):

以细胞内总RNA或mRNA为材料进行的体外扩增技术。

217、基因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的下游引物与目的mRNA 3’-末端互补。218、oligo(dT)12-18引物:

寡聚脱氧胸苷酸,用于所有逆转录与目的mRNA 3’-poly(A)互补。

219、随机引物:

人工合成的6bp的寡核苷酸混合物随机与目的mRNA任何部位结合。

220、引入片段性突变:即PCR产物与靶基因相比:缺失或增加一段序列。

分子生物学--名词解释(全)

1. 半保留复制(semiconservative replication):DNA复制时,以亲代DNA的每一股做模板,以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完全相同的两个双链子代DNA,每个子代DNA中都含有一股亲代DNA链,这种现象称为半保留复制。 2.复制子replicon:由一个复制起始点构成的DNA复制单位。 57. 复制起始点(Ori C)DNA在复制时,需在特定的位点起始,这是一些具有特定核苷酸序列顺序的片段,即复制起始点。 24.(35)复制叉(replication fork)是DNA复制时在DNA链上通过解旋、解链和SSB蛋白的结合等过程形成的Y字型结构称为复制叉。 3. Klenow 片段klenow fragment:DNApol I(DNA聚合酶I)被酶蛋白切开得到的大片段。 4. 外显子exon、extron:真核细胞基因DNA中的编码序列,这部分可转录为RNA,并翻译成蛋白质,也称表达序列。 5.(56)核心启动子core promoter:指保证RNA聚合酶Ⅱ转录正常起始所必需的、最少的DNA序列,包括转录起始位点及转录起始位点上游TATA区。(Hogness区) 6. 转录(transcription):是在DNA的指导下的RNA聚合酶的催化下,按照硷基配对的原则,以四种核苷酸为原料合成一条与模板DNA互补的RNA 的过程。 7. 核酶(ribozyme):是具有催化功能的RNA分子,是生物催化剂,可降解特异的mRNA序列。 8.(59)信号肽signal peptide:常指新合成多肽链中用于指导蛋白质的跨膜转移(定位)的N-末端的氨基酸序列(有时不一定在N端)。 9.顺式作用元件(cis-acting element):真核生物DNA中与转录调控有关的核苷酸序列,包括增强子、沉默子等。 10.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在含有错配碱基的DNA分子中,使正常核苷酸序列恢复的修复方式;主要用来纠正DNA双螺旋上错配的碱基对,还能修复一些因复制打滑而产生的小于4nt的核苷酸插入或缺失。修复的过程是:识别出正确的链,切除掉不正确的部分,然后通过DNA聚合酶III和DNA连接酶的作用,合成正确配对的双链DNA。 直接修复direct repair:是将被损伤碱基恢复到正常状态的修复。有三种修复方式:1光复活修复2、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修复3单链断裂修复。

动物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第十四章脊索动物门(Chordata) 一、名词解释 1. 脊索:介于消化道和背神经管之间,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来源于胚胎期的原肠背壁。部由泡状细胞构成,外围以结缔组织鞘,坚韧而有弹性。低等脊索动物脊索终生存在或仅见于幼体时期。高等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期出现,发育完全时被分节的骨质脊柱取代。 2. 背神经管:位于脊索动物脊索背面的中空管状的中枢神经系统。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褶形成。脊椎动物的神经管前端膨大为脑,脑后部分形成脊髓。 3. 咽鳃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的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即咽鳃裂。低等种类终生存在并附生布满血管的鳃,作为呼吸器官,陆栖种类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出现。 4. 尾索动物:脊索动物中最低级的类群之一。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于幼体的尾部,成体退化消失。身体包在胶质或近似植物纤维的被囊中,故又称被囊动物。 5. 逆行变态:在变态过程中,幼体的尾连同部的脊索和尾肌萎缩消失,神经管退化成一个神经节,感觉器官消失。咽部扩大,鳃裂数目增加,脏位置发生改变,形成被囊。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方式即逆行变态。 6. 小肾囊:尾索动物在肠附近的具有排泄机能的细胞,含有尿酸结晶。 7. 头索动物:终生具有发达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等特征的无头鱼形脊索动物。脊索不但终生保留,并延伸至背神经管的前方,故称头索动物。 8. 脑眼:位于鱼神经管两侧的黑色小点,是鱼的光线感受器。每个脑眼由一个感光细胞和一个色素细胞构成,可通过半透明的体壁,起到感光作用。 9. 背板和柱:海鞘、鱼等原索动物咽腔壁背、腹的中央各有一条沟状结构,分别成为背板和柱。沟有腺细胞和纤毛细胞;背板、柱上下相对,在咽前端以围咽沟相连。腺细胞分泌黏液使沉入柱的食物粘聚成团,借助于纤毛的摆动,将食物团从柱向前推行,经围咽沟沿背板进入食道、胃、肠进行消化。 10. 无头类:头索动物身体呈鱼形,体节分明,脊索终生保留,并延伸至背神经管的前方,头部不明显,缺乏真正的头和脑,故称为无头类。 11. 有头类:脊椎动物亚门脊索只在胚胎发育阶段出现,后被脊柱所取代。脑和各种器官在身体前端集中,形成明显的头部,故称有头类。 12. 无颌类:圆口纲属于较低等的脊椎动物,缺乏用作主动捕食的上、下颌,又称无颌类。 13. 有颌类:包括脊椎动物中除了圆口纲物种外的所有类群。这些生物都具备了上、下颌,用于支持口部、加强动物主动摄食和消化能力。 14. 原索动物: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两个亚门是脊椎动物中最低级的类群,合称为原索

最新分子生物学名词解释

分子生物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 基因(gene): 2. 结构基因(structural gene): 3. 断裂基因(split gene): 4. 外显子(exon): 5. 内含子(intron): 6. 多顺反子RNA(polycistronic/multicistronic RNA): 7. 单顺反子RNA(monocistronic RNA): 8. 核不均一RNA(heterogeneous nuclear RNA, hnRNA): 9. 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 ORF): 10. 密码子(codon): 11. 反密码子(anticodon): 12. 顺式作用元件(cis-acting element): 13. 启动子(promoter): 14. 增强子(enhancer): 15. 核酶(ribozyme) 16. 核内小分子RNA(small nuclear RNA, snRNA) 17. 信号识别颗粒(signal recognition particle, SRP) 18. 上游启动子元件(upstream promoter element) 19. 同义突变(same sense mutation) 20. 错义突变(missense mutation) 21. 无义突变(nonsense mutation)

22. 移码突变(frame-shifting mutation) 23. 转换(transition) 24. 颠换(transversion) (三)简答题 1. 顺式作用元件如何发挥转录调控作用? 2. 比较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mRNA的异同。 3. 说明tRNA分子的结构特点及其与功能的关系。 4. 如何认识和利用核酶? 5. 若某一基因的外显子发生一处颠换,对该基因表达产物的结构和功能有什么影响? 6. 举例说明基因突变如何导致疾病。 (四)论述题 1. 真核生物基因中的非编码序列有何意义? 2. 比较一般的真核生物基因与其转录初级产物、转录成熟产物的异同之处。 3. 真核生物的基因发生突变可能产生哪些效应? (二)名词解释 1.基因组(genome) 2. 质粒(plasmid) 3.内含子(intron) 4.外显子(exon) 5.断裂基因(split gene) 6.假基因(pseudogene)

分子生物学名词解释

分子生物学:从广义来讲,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阐明生命现象和生物学规律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主要对蛋白质及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结构和功能以及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进行研究。 DNA重组技术:DNA重组技术(又称基因工程)是将DNA片段或基因在体外经人工剪接后,按照人们的设计与克隆用载体定向连接起来,转入特定的受体细胞中与载体同时复制并得到表达,产生影响受体细胞的新的遗传性状。 信号转导:是指外部信号通过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传到细胞内部,并激发诸如离子通透性、细胞形状或其它细胞功能方面的应答过程。 转录因子:是指一群能与基因5′端上游特定序列专一结合,从而保证目的基因以特定强度在特定时间和空间表达的蛋白质分子。 功能基因组:又称后基因组,是在基因组计划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主要研究基因及其所编码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指导人们充分准确地利用这些基因的产物。 结构分子生物学:就是研究生物大分子特定空间结构及结构的运动变化与其生物学功能关系的科学。 生物信息学:是生物科学和信息科学重大交叉的前沿学科,它依靠计算机对所获得数据进行快速高效计算、统计分类以及生物大分子结构功能的预测。 染色体:是指存在于细胞核中的棒状可染色结构,由染色质构成。染色质是由DNA、RNA和蛋白质形成的复合体。染色体是一种动态结构,在细胞周期的不同阶段明显不同。 C-值(C-value):一种生物单位体基因组DNA的总量。 C-值矛盾(C-value paradox):基因组大小与机体的遗传复杂性缺乏相关性。 核心DNA(core DNA):结合在核心颗粒而不被降解的DNA。 连接DNA(linker DNA):重复单位中除核心DNA以外的其它DNA。 DNA多态性:指DNA序列中发生变异而导致的个体间核苷酸序列的差异,主要包括单核苷酸多态性和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两类。 DNA的一级结构:是指4种核苷酸的排列顺序,表示了该DNA分子的化学组成。又由于4种核苷酸的差异仅仅是碱基的不同,因此又是指碱基的排列顺序。 DNA的二级结构:是指两条多核苷酸链反向平行盘绕所生成的双螺旋结构。 DNA的高级结构:是指DNA双螺旋进一步扭曲盘绕所形成的特定空间结构。 DNA骨架:核苷酸的磷酸基团与脱氧核糖在外侧,通过磷酸二酯键相连接而构成DNA分子的骨架 正超螺旋:由于双链紧缠而引起的超螺旋。 负超螺旋:由于双链松缠而引起的超螺旋。 半保留复制:每个子代分子的一条链来自亲代DNA,另一条则是新合成的,这种复制方式称为DNA的半保留复制。 复制原点:DNA分子复制的特定起点。 复制叉:正在进行复制的复制起点呈现叉子的形式,称为复制叉。

动物学名词解释。

1、物种:分类基本单位,种是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以及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种群,种内个体间可以彼此交配和产生后代,不同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2、双名法:对每种生物采用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的词的方法进行命名,第一个词为属名,第二个词为种加词。 7、出芽生殖:在亲体的一定部位长出与自身体形相似的个体,称为芽体。以后芽体可以脱离亲体发育成新个体或不脱离亲体而形成群体的生殖方式。 8、卵生::由母体产出的是受精卵或未受精卵,未受精卵则需在体外受精(孤雌生殖除外)。子代的胚胎发育在外界环境条件下进行,胚胎发育时所需营养物质由卵内所贮存的卵黄供给。 9、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是幼体。子代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物质由母体供给。 10、卵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也是幼体。幼体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仍由卵内所贮存的卵黄供给,母体的输卵管或孵育室仅提供子代胚胎发育的场所。 11、伸缩泡:原生动物所具有的泡状细胞器,能通过收缩和舒张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也有部分的排泄功能。 12、刺丝泡:草履虫等表膜之下的小杆状结构,有孔开口在表膜上,当动物遇到刺激时,射出其内容物,遇水成为细丝,一般认为有防御功能。 13、变形运动:变形虫在运动时,其体表任何部位都可形成伪足,虫体不断向伪足伸出的方向移动,这种现象叫做变形运动。 14、伪足:肉足动物的足不固定,身体伸出的部分即代表足,有运动和取食功能。 15、接合生殖:草履虫等原生动物特有的一种有性生殖方式。生殖时两个虫体口沟贴合,表膜溶解,通过小核的分裂和部分交换,最终产生8个新个体的复杂过程。 16、裂体生殖:又叫复分裂。既细胞核首先分裂成很多个,称为裂殖体,然后细胞质随着核而分裂,包在每个核的外边,形成很多的小个体,称为裂殖子。是一种高效的分裂生殖方式。 17、寄生: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中获取营养,并对该生物有害。 18、终末宿主: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 19、中间宿主:寄生虫幼虫或无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 20、胚层逆转:在胚胎发育中,大分裂球在外,小分裂球在内,与般多细胞动物相反。 24、生物发生律:生物的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展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25、世代交替:在动物的生活史中,无性世代和有性世代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现象。 26、辐射对称:通过身体的中轴有多个切面将身体分为大致相等的两部分。 27、消化循环腔:腔肠动物体壁围绕的中央腔既有消化功能又有循环功能。 28、网状神经系统:腔肠动物的神经细胞突起相互交织成网状结构。这是动物界首次出现的神经系统类型。网状神经系统无神经中枢,神经传导不定向,神经传导速度慢。 29、皮肌囊:扁形动物等的体壁,由皮肤和肌肉组成。起保护等作用。 30、两侧对称:通过身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切面将身体分为大致相等的两部分的体制类型。 31、实质组织:在涡虫等动物的表皮、肌肉与内部器官之间填满了由中胚层来的实质,疏松地相互连接在一起,形成网状,可贮存养分。 32、不完全的消化系统:扁形动物等低等动物的消化管只有口,没有肛门,消化效率不高,称为不完全的消化系统。 33、原肾管:扁形动物等的排泄系统类型。在虫体两侧有一对弯曲、多次分支的纵行排泄管,每一小分支细管的末端连着焰细胞。通过焰细胞收集多余的水分和液体废物,经排泄管由体背面的排泄孔排出体外。 34、梯式神经系统:扁形动物的神经系统类型。身体前端有“脑”的雏形,由“脑”发出两条腹神经索,腹神经索发出神经分支彼此连接并分布到身体各部。

分子生物学名词解释

重要名词:(下划线的尤其重要) 1.常染色质:细胞间期核内染色质折叠压缩程度较低,碱性染料着色浅而均匀的区域, 是染色质的主体部分。DNA主要是单拷贝和中度重复序列,是基因活跃表达部分。2.异染色质:细胞间期核内染色质压缩程度较高,碱性染料着色较深的区域。着丝粒、端 粒、次缢痕,DNA主要是高度重复序列,没有基因活性。 3.核小体:核小体是染色体的基本组成单位,它是由DNA和组蛋白构成的,组蛋白H3、 H4、H2B、H2A各两份,组成了蛋白质八聚体的核心结构,大约200bp的DNA盘绕在蛋白质八聚体的外面,相邻两个核小体之间结合了1分子的H1组蛋白。 4.组蛋白:是染色体的结构蛋白,其与DNA组成核小体。根据其凝胶电泳性质可将其分 为H1、H2A、H2B、H3及H4。 5.转座子:是在基因组中可以移动和自主复制的一段DNA序列。 6.基因:原核、真核生物以及病毒的DNA和RNA分子中具有遗传效应的核苷酸序列,是 遗传的基本单位。它包括结构蛋白和调控蛋白。 7.基因组:每个物种单倍体染色体的数目及其所携带的全部基因称为该物种的基因组。 8.顺反子:由顺/反测验定义的遗传单位,与基因等同,都是代表一个蛋白质的DNA 单 位组成。一个顺反子所包括的一段DNA与一个多肽链的合成相对应。 9.单顺反子和多顺反子: 真核基因转录的产物是单顺反子mRNA,即一个基因一条多肽链,每个基因转录都有各自的调控原件。 多顺反子是指原核生物一个mRNA分别编码多条多肽链,而这些多肽链对应的DNA片段位于一个转录单位内,享用同一对起点和终点。 10.转录单位:即转录时,DNA上从启动子到终止子的一段序列。原核生物的转录单位往 往可以包括一个以上的基因,基因之间为间隔区,转录之后形成多顺反子mRNA,可以编码不同的多肽链。真核生物的转录单位一般只有一个基因,转录产物为单顺反子RNA,只编码一条多肽链。 11.重叠基因: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因共有一段DNA序列重叠基因有多种重叠方式, 比如说大基因内包含小基因,几个基因重叠等等。 12.断裂基因:在真核生物基因组中,基因是不连续的,在基因的编码区域内部含有大量的 不编码序列,从而隔断了对应于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这种不连续的基因又称断裂基因或割裂基因 13.限制性内切酶:限制性内切酶是一类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中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 并在相关位置切割DNA双链结构的核酸内切酶。 14.超螺旋:如果固定DNA分子的两端,或者本身是共价闭合环状DNA或与蛋白质结合 的DNA分子,DNA分子两条链不能自由转动,额外的张力不能释放,DNA分子就会发生扭曲,用以抵消张力。这种扭曲称为超螺旋(supercoil),是双螺旋的螺旋。 15.拓扑异构酶:通过切断DNA的一条或两条链中的磷酸二酯键,然后重新缠绕和封口来 改变DNA连环数的酶。拓扑异构酶I主要消除负超螺旋,作用一次超螺旋交叉数变化+1;拓扑异构酶II主要引入负超螺旋,作用一次L变化-2。TOPO I催化DNA的单链

动物学名词解释

1. 脊索:介于消化道和背神经管之间,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来源于胚胎期的原肠背壁。内部由泡状细胞构成,外围以结缔组织鞘,坚韧而有弹性。低等脊索动物脊索终生存在或仅见于幼体时期。高等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期出现,发育完全时被分节的骨质脊柱取代。 2.背神经管:位于脊索动物脊索背面的中空管状的中枢神经系统。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褶形成。脊椎动物的神经管前端膨大为脑,脑后部分形成脊髓。 3. 咽鳃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的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即咽鳃裂。低等种类终生存在并附生布满血管的鳃,作为呼吸器官,陆栖种类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出现。 5.逆行变态:在变态过程中,幼体的尾连同内部的脊索和尾肌萎缩消失,神经管退化 成一个神经节,感觉器官消失。咽部扩大,鳃裂数目增加,内脏位置发生改变,形成被囊。 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方式即逆行变态。 1.侧线系统:为鱼类特有的皮肤感觉器官,呈管状或沟状,埋于头骨内及体侧皮肤下 面,侧线管以侧线孔穿过头骨及鳞片,连接成与外界相通的侧线,感觉器位于侧线管内。 3.罗伦氏壶腹:为软骨鱼类所特有的由皮肤衍生的感觉器,是侧线管的变形构造,分布在头部的背腹面。由罗伦瓮、罗伦管和管孔三部分组成。为水流、水压、水温的感受器,也能感知电压。

16. 盾鳞:为软骨鱼类所特有,表皮和真皮共同形成的,由基板和棘两部分组成,基板埋藏于真皮中,大多呈菱形,基板底部有一孔,是神经和血管通入的地方;棘着生在基板上,露于皮肤外面,尖端朝向体后,外层覆以釉质,内层为齿质中央为髓腔。 18. 骨鳞:骨鳞为绝大多数硬骨鱼类所具有,由真皮形成。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具弹性 的半透明薄骨板,骨鳞呈覆瓦状排列,前端插入真皮形成的鳞袋内,后端游离于表皮之下, 侧缘为相邻的鳞片所覆盖。骨鳞的结构为上下2层,上层为骨质层,下层柔软为纤维层。 32. 卵生:把成熟的卵直接产在体外,在体外进行发育的繁殖方式。如多数鱼类、鸟类。 33. 卵胎生:受精卵在雌性生殖管道内进行发育,但胚胎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依靠卵黄供给,与母体没有营养物质的联系,仅呼吸靠母体进行或母体提供部分水分和矿物质。如多数软骨鱼类。 44. 动脉球与动脉圆锥:腹大动脉基部扩大而成的球状结构,称为动脉球,与心脏的心 室相通,不能搏动,硬骨鱼类具有。动脉圆锥是软骨鱼类心脏的组成部分, 位于心室的前方,内有瓣膜,能有节律的搏动。 47. 单循环:血液在体内只有一条循环路线。血液从心脏压出经鳃完成气体交换后,不返回心脏,进入背大动脉,送至身体各处,离开器官组织的乏氧血沿静脉回流到心脏。

分子生物学名词解释等

名词解释 1、广义分子生物学: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本质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2 2、狭义分子生物学:即核酸(基因)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复制、转录、翻译、表达调控、重组、修复等过程,以及其中涉及到与过程相关的蛋白质和酶的结构与功能 3、基因: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编码蛋白质或RNA等具有特定功能产物的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是染色体或基因组的一段DNA序列(对以RNA作为遗传信息载体的RNA病毒而言则是RNA序列)。 4、基因:基因是含有特定遗传信息的一段核苷酸序列,包含产生一条多肽链或功能RNA所必需的全部核苷酸序列。 5、功能基因组学:是依附于对DNA序列的了解,应用基因组学的知识和工具去了解影响发育和整个生物体的特定序列表达谱。 6、蛋白质组学:是以蛋白质组为研究对象,研究细胞内所有蛋白质及其动态变化规律的科学。 7、生物信息学:对DNA和蛋白质序列资料中各种类型信息进行识别、存储、分析、模拟和转输 8、蛋白质组:指的是由一个基因组表达的全部蛋白质 9、功能蛋白质组学:是指研究在特定时间、特定环境和实验条件下细胞内表达的全部蛋白质。 10、单细胞蛋白:也叫微生物蛋白,它是用许多工农业废料及石油废料人工培养的微生物菌体。因而,单细胞蛋白不是一种纯蛋白质,而是由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核酸及不是蛋白质的含氮化合物、维生素和无机化合物等混合物组成的细胞质团。 11、基因组:指生物体或细胞一套完整单倍体的遗传物质总和。 12、C值:指生物单倍体基因组的全部DNA的含量,单位以pg或Mb表示。 13、C值矛盾:C值和生物结构或组成的复杂性不一致的现象。 14、重叠基因:共有同一段DNA序列的两个或多个基因。 15、基因重叠:同一段核酸序列参与了不同基因编码的现象。 16、单拷贝序列:单拷贝顺序在单倍体基因组中只出现一次,因而复性速度很慢。单拷贝顺序中储存了巨大的遗传信息,编码各种不同功能的蛋白质。 17、低度重复序列:低度重复序列是指在基因组中含有2~10个拷贝的序列 18、中度重复序列:中度重复序列大致指在真核基因组中重复数十至数万(<105)次的重复顺序。其复性速度快于单拷贝顺序,但慢于高度重复顺序。 19、高度重复序列:基因组中有数千个到几百万个拷贝的DNA序列。这些重复序列的长度为6~200碱基对。 20、基因家族:真核生物基因组中来源相同、结构相似、功能相关的一组基因,可能由某一共同祖先基因经重复和突变产生。 21、基因簇:基因家族的各成员紧密成簇排列成大段的串联重复单位,定位于染色体的特殊区域。 22、超基因家族:由基因家族和单基因组成的大基因家族,各成员序列同源性低,但编码的产物功能相似。如免疫球蛋白家族。 23、假基因:一种类似于基因序列,其核苷酸序列同其相应的正常功能基因基本相同、但却不能合成功能蛋白的失活基因。 24、复制:是指以原来DNA(母链)为模板合成新DNA(子

分子生物学名词解释最全

第一章名词解释 1.基因(gene)是贮存遗传信息的核酸(DNA或RNA)片段,包括编码RNA和蛋白质的结构基因以及转录调控序列两部分。 2. 结构基因(structural gene)指基因中编码RNA和蛋白质的核苷酸序列。它们在原核生物中连续排列,在真核生物中则间断排列。 3.断裂基因(split gene真核生物的结构基因中,编码区与非编码区间隔排列。 4. 外显子(exon)指在真核生物的断裂基因及其成熟RNA中都存在的核酸序列。 5.内含子(intron)指在真核生物的断裂基因及其初级转录产物中出现,但在成熟RNA中被剪接除去的核酸序列。 6.多顺反子RNA(polycistronic/multicistronic RNA)一个RNA分子上包含几个结构基因的转录产物。原核生物的绝大多数基因和真核生物的个别基因可转录生成多顺反子RNA。 7.单顺反子RNA(monocistronic RNA)一个RNA分子上只包含一个结构基因的转录产物。真核生物的绝大多数基因和原核生物的个别基因可转录生成单顺反子RNA。 8. 核不均一RNA(heterogeneous nuclear RNA, hnRNA)是真核生物细胞核内的转录初始产物,含有外显子和内含子转录的序列,分子量大小不均一,经一系列转录后加工变为成熟mRNA。 9. 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 ORF)mRNA分子上从起始密码子到终止密码子之间的核苷酸(碱基)序列,编码一个特定的多肽链。 10.密码子(codon) mRNA分子的开放读框内从5' 到3' 方向每3个相邻的核苷酸(碱基)为一组,编码多肽链中的20种氨基酸残基,或者代表翻译起始以及翻译终止信息。

动物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刺细胞:腔肠动物特有的,分布于体表皮肌细胞之间,以触手上为多。刺细胞内有刺丝囊,囊内有毒液和一盘旋的丝状管(刺丝):遇到刺激,囊内刺丝翻出,注射毒液或把外物缠卷,利于防御和捕食。 2.马氏管:由体壁昆虫的排泄气管,是着生于中肠与后肠交界处的细长的盲管,从周围血液中摄取离子、尿酸盐和毒素到管内,形成原始的尿液送入后肠。 3.书肺:为蛛形纲的呼吸器官。藏于腹部体表内陷所生的囊内,由许多叶状物重叠组成,各叶的内腔为血体腔,连接于腹窦。 4.书鳃:由足基部体壁向外折叠成书页状,有血管分布,为水生类鲎的呼吸器官。 5.胞饮(作用):变形虫除了能吞噬固体食物外,还能摄取一些液体物质,这种现象很像饮水一样,因此称为胞饮作用。 6.生物发生律: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育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系统发育通过遗传决定个体发育,个体发育不仅简单重演系统发育,而且又能补充和丰富系统发育。 7.多态现象:同种动物存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的两类或多类个体的现象。 8.物种:简称“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生物进化、发展过程中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形式;种内个体在形态结构、生理生化及行为特征等方面基本相似;有性生物的种内异性个体可相互配育,种间有生殖隔离;并占有一定的自然分布区 9.世代交替现象:在生活史中无性与有性两个世代有规律地相互交替的现象。 10.开管式循环:在循环的过程中血液不是始终在血管里流动,而是要流出血管到器官与器官之间。例如:节肢动物,不因节肢折断而引起流血过多而死亡,是一种生活的适应。 11.闭管式循环:血液自始至终在封闭的血管中流动,血管之间由毛细血管连接,而不直接流到组织间隙之间去。 12.两侧对称:从扁形动物开始出现了两侧对称地体型,即通过动物体地中央轴,

分子生物学名词解释1

分子生物学名词解释 第二章(主要的:核小体、半保留复制、复制子、单链结合蛋白、岗崎片段、错配修复、DNA的转座、C值矛盾、前导链与后随链。) 1. C值反常现象(C值矛盾C-value paradox): C值是一种生物的单倍体基因组DNA的总量。 真核细胞基因组的最大特点是它含有大量的重复 序列,而且功能DNA序列大多被不编码蛋白质的非 功能DNA所隔开,这就是著名的“C值反常现象”。 C值一般随着生物进化而增加,高等生物的C值一般大于低等生物。某些两栖动物的C值甚至比哺乳动物还大,而在两栖动物里面,C值变化也很大。 2.DNA的半保留复制: 由亲代DNA生成子代DNA时,每个新形成的子代DNA中,一条链来自亲代DNA,而另一条链则是新合成的,这种复制方式称半保留复制。 3.DNA聚合酶: ●以DNA为模板的DNA合成酶 ●以四种脱氧核苷酸三磷酸为底物 ●反应需要有模板的指导 ●反应需要有3 -OH存在 ●DNA链的合成方向为5 3 4.DNA连接酶(1967年发现):若双链DNA中一条链有切口,一端是3’-OH,另一端是5‘-磷酸基,连接酶可催化这两端形成磷酸二酯键,

而使切口连接。但是它不能将两条游离的DNA单链连接起来 DNA连接酶在DNA复制、损伤修复、重组等过程中起重要作用5.DNA 拓扑异构酶(DNA Topisomerase): 拓扑异构酶?:使DNA一条链发生断裂和再连接,作用是松解负超螺旋。主要集中在活性转录区,同转录有关。例:大肠杆菌中的ε蛋白 拓扑异构酶Π:该酶能暂时性地切断和重新连接双链DNA,作用是将负超螺旋引入DNA分子。同复制有关。 例:大肠杆菌中的DNA旋转酶 6. DNA 解螺旋酶/解链酶(DNA helicase) 通过水解ATP获得能量来解开双链DNA。 E.coli中的rep蛋白就是解螺旋酶,还有解螺旋酶I、II、III。rep蛋白沿3 ’ 5’移动,而解螺旋酶I、II、III沿5 ’ 3’移动。 7. 单链结合蛋白(SSBP-single-strand binding protein):稳定已被解开的DNA单链,阻止复性和保护单链不被核酸酶降解。 8. 从复制原点到终点,组成一个复制单位,叫复制子.每个DNA复制的独立单元被称为复制子(replicon),主要包括复制起始位点(Origine of replication)和终止位点 9.复制时,解链酶等先将DNA的一段双链解开,形成复制点,这个复制点的形状象一个叉子,故称为复制叉 10.DNA的半不连续复制:DNA复制时其中一条子链的合成是连续的,而另一条子链的合成是不连续的,故称半不连续复制。

分子生物学名词解释

Central dogma (中心法则):DNA 的遗传信息经RNA 一旦进入蛋白质就不能再输出了。Reductionism (还原论):把问题分解为各个部分,然后再按逻辑顺序进行安排的研究方法。Genome (基因组):单倍体细胞的全部基因。 transcriptome(转录组):一个细胞、组织或有机体在特定条件下的一组完整基因。roteome (蛋白质组):在大规模水平上研究蛋白质特征,获得蛋白质水平上的关于疾病的发生、细胞代谢等过程的整体而全面的认识。 Metabolome (代谢组):对生物体内所有代谢物进行定量分析并寻找代谢物与生病理变化的相关关系的研究方法。 Gene (基因):具有遗传效应的DNA 片段。 Epigenetics (表观遗传学现象):DNA 结构上完全相同的基因,由于处于不同染色体状态下具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进而表现出不同的表型。 Cistron (顺反子):即结构基因,决定一条多肽链合成的功能单位。 Muton(突变子):顺反子中又若干个突变单位,最小的突变单位被称为突变子。 recon(交换子):意同突变子。 Z DNA(Z型DNA) :DNA 的一种二级结构,由两条核苷酸链反相平行左手螺旋形成。Denaturation (变性):物质的自然或非自然改变。 Renaturation (复性):变形的生物大分子恢复成具有生物活性的天然构想的现象。egative superhelix (负超螺旋):B-DNA 分子被施加左旋外力,使双螺旋体局部趋向松弛,DNA分子会出现向右旋转的力的超螺旋结构。 C value paradox (C值矛盾):生物 overlapping gene(重叠基因):不同的基因公用一段相同的DNA序列。体的大C值与小c值不相等且相差非常大。 interrupted gene (断裂基因):由若干编码区和非编码区连续镶嵌而成的基因。 splitting gene(间隔基因):意思与断裂基因相同。 jumping gene(跳跃基因):一段可以从原位上单独复制并断裂下来,环化后插入另一位点并对其后的基因起调控作用。 Transposon (转座子):与跳跃基因意思相同。 eudo gene(假基因):与功能基因相似却失去基因活性的基因。 Retro-transposon(反转录转座子):转座子从DNA到RNA再到DNA的转移过程。Replicon (复制子):从复制起点到复制终点的DNA区段。 emiconservative replication(半保留复制):DNA复制过程中亲代DNA双链分开作为模板合成两条新生子链,每条新生链均含有一条母链和一条新合成的链。 emi-discontinuous replication(半不连续复制):前导链以连续复制的方式完成子代DNA的合成,而后随链以不连续复制的方式完成冈崎片段的合成。 leading strand(前导链):随着复制叉的分开,以显露的单链DNA为模板聚合dNTP而延伸的链。 lagging strand (后随链):复制叉的延伸与新生链的延伸背道而驰的链。 dUMP fragment (dUMP片段):约1200个核苷酸中有一个错配而引起的DNA 链被切断而形成的大小形似冈崎片段的DNA 分子片段。 replisome (复制体):连接酶等内在的酶分子集中于复制叉处组成一个复合体协同互作,完成DNA 复制的复合体。 Telomerase (端粒酶):端粒酶是参与真核生物染色体末端的端粒DNA 复制的一种核糖核蛋白酶。由RNA 和蛋白质组成,其本质是一种逆转录酶。它以自身的RNA 作为端粒DNA 复制的模版,合成出富含脱氧单磷酸鸟苷Deoxyguanosine Monophosphate(dGMP)

动物学名词解释

滋养体:一般指原生动物摄取营养阶段,能活动、提供养料、生长和繁殖,是寄生原虫的寄生阶段。 包囊:不良环境下,原生动物虫体会分泌一种保护性胶质将自己包裹起来,形成包囊,对原生动物度过不良环境是一种很好的适应。 生物发生律: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育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系统发育通过遗传决定个体发育,个体发育不仅简单重演系统发育,而且又能补充和丰富系统发育。 卵裂:卵裂是指受精卵的早期分裂。卵裂期内一个细胞或细胞核不断的快速分裂,将体积大的卵子细胞质分割成许多小的有核细胞的过程叫做卵裂。分为完全卵裂和不完全卵裂。 囊胚:卵裂的结果,分裂球行程中空的球状胚,称为囊胚。 原肠胚:胚胎由囊胚继续发育,由原始的单胚层细胞发展成具有双胚层或三胚层结构的胚胎,称原肠胚。 1头索动物:脊索和神经管纵横于全身的背部并终身保留,又称无头类 2原索动物: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两个亚门是脊索动物中最低的类群,总称为原索动物 3脊索:背部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帮状结构介于消化管和神经管之间 4逆行变态:幼体结构复杂,成体结构简单。这种个体发育又复杂变态到简单变态的现象 5无头类:脊索动物中脑和感觉器官没有分化出来,因而没有明显的头部的类群 6頜口类:有頜的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7有頜类:鱼纲和其他高等四足类脊椎动物合称为有颌类。 8咽腮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 体表或以一共同的开口间接地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就是咽腮裂。 9口索:口腔背面向前伸出一条短盲管 10尾索: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于幼体的尾部,成体退化或消失。 11双循环:在陆生脊椎动物中,鸟类和哺乳类的双循环是完全的双循环,即血流的全过程包括两条途 径。一条叫体循环—富氧血自左心室压出,流到身体各部,经气体交换后流回右心房;一条叫肺循环— 缺氧血由右心房入右心室,右心室收缩将血液压入肺,在肺进行气体交换后的富氧血又流回左心房。 12单循环:血液在全身循环一周只经过心脏一次 13不完全双循环:除了体循环外,心脏与肺之间出现了一个小的循环途径,但仅仅心房有隔而心室一 个,心脏中多氧血与缺氧血不能完全分开。 14闭鳔类:鳔与食管之间的鳔管退化消失,如鲈形目 15腮耙:着生在腮弓的内缘,为滤食器官。 16盾鳞:软骨鱼类特有,包括基板和鳞棘两部分有外胚层的釉质和中胚层的齿质共同形成与牙齿同源。 17硬鳞:只存在于少数硬骨鱼中即硬鳞鱼类,来源于真皮,鳞质坚硬,成行排列而不呈覆瓦状。 18骨鳞:是鱼鳞中最常见的一种,是真皮层的产物,仅见于硬骨鱼类。呈覆瓦状排列,顶区露出部分 的边缘呈现圆滑或带有齿突而被称为圆鳞和栉鳞。 19圆鳞:定区边缘呈圆形。 20栉鳞:顶区边缘有齿突 21韦伯氏器:鲤科鱼类的前三块脊椎的一部分变化成韦伯氏小骨,包括三角骨、间插骨、舟骨。三角 骨的后端和鳔壁相融,舟骨和內骨的围淋巴腔接触。 22侧线器官:是鱼类特有的感觉器官呈管状或沟状,埋于头骨内和体侧的皮肤下,侧线管以一系列侧 线孔穿过头骨及鳞片,连接成与外界相通的侧线存在于两栖纲的幼体。 23鳞式:被侧线管分支穿透的鳞片称为侧线鳞。侧线鳞数目、侧线上鳞和侧线下鳞通常以鳞式表示 24齿式:将哺乳动物单侧上下齿列的数目分别列于分数线上下方的表示方法。 25生殖洄游:从越冬或索饵场向产卵地的迁移,鱼类生殖腺发育成熟的一定时期内,沿着一定的路线 寻找产卵场所。 26卵生;雌雄成体经交配后雌虫产出受精卵,卵在体外发育成幼虫。

分子生物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顺反子:在反式构型中,不能互补的各个突变体在染色体上所占的一个区域称为顺反子, 顺反子是一个必须保存完整才能具备正常生理功能的最小单位。 11.突变子:是指一个顺反子内部发生突变的最小单位,一个突变子可以小到只有一对碱基。111.重组子:是基因内不能由重组分开的遗传单位,即基因内出现重组的最小区间,重组子 的单位可以小到核苷酸对。 2.断裂基因:在真核生物中,基因的编码序列在DNA分子上是不连续排列的,而是被不编码序列所隔开。 3.假基因:具有与功能基因相似的序列,但由于许多涂点以致失去了原来的功能,所以假基 因是没有功能的基因。 4.错配修复:在含有错配碱基的DNA中,使正常核苷酸序列恢复的修复方式。 5.转座子:存在于染色体DNA上可以自主复制和位移的一段DNA序列。 6.增强子:增强启动子转录活性的DNA序列。 7.同源重组:两个双螺旋DNA分子间通过配对链断裂和再连接,而产生的片段间交换的过 程。 8.启动子:RNA聚合酶特异性识别,结合和开始转录的一段保守的DNA序列。 10.RNA编辑:转录后的RNa为在编码区发生碱基的突变,加入或缺失的现象。 11.摇摆假说:反密码子和密码子配对时前两个碱基严格遵守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但第三个 碱基有一定的自由度可以“摆动”。 12.SD序列:在原核生物mRNA起始密码AUG上游,存在4到9个富含嘌呤的一致性序列。 13.操纵子:基因表达和调控的单位,由启动子、操纵基因及其所控制的一组功能上相关的 结构基因所组成。 14.weigle效应:紫外线处理的病毒借助于宿主细胞的DNA复制机制进行修复,重新产生活性,此时,如将寄主细胞预先用紫外光照射,则比未经照射的要产生更高的活化效应。 15.弱化子:mRNA合成起始以后,除非培养基中完全没有色氨酸,转录总在这个区域终止, 产生一个仅有140个核苷酸的RNA分子,终止trp基因的转录,则这个区域成为弱化子。16.正调控:没有调节蛋白存在时,基因是关闭的,加入这种调节蛋白后,基因表达活性被 关闭。 17.负调控:没有调节蛋白存在时,基因是表达的,加入这种调节蛋白后,基因的活性就被 关闭。 18.可诱导调节:一些基因在特殊的代谢物或化合物的作用下,由原来的关闭状态转变为工 作状态,即在某些物质的诱导下使基因活化。 19.可阻遏调节:基因平时是开启的,由于一些特殊代谢物或化合物的积累而将其关闭,阻 遏了基因的表达。 20.复制体:复制过程所有参与复制的蛋白组成一个大的复合体,沿复制叉进行先导链和后 随链的合成。 21.细胞生物学:是研究核算、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并从分子水平阐述蛋白 质与核酸、蛋白质与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及其基因表达调控机理的学科。 22.C值矛盾:是指真核生物中DNA含量反常现象。主要表现为①C值不随生物的进化程度和复杂性而增加②亲缘关系密切的生物C值相差甚大③高等真核生物具有比用于遗传高得 多的C值。 23.冈崎片段:一些较短的DNA片段,在原核生物中长约100-200nt。 24.半不连续复制:当DNA复制时,一跳链连续,另一条链不连续,因此成为半不连续复制。 25.密码的兼并性:同一种氨基酸具有两个或更多个密码子的现象。

分子生物学名词解释 (3)

名词解释(在“分子生物学试题及答案”中找答案) 1.cDNA与cccDNA:cDNA就是由mRNA通过反转录酶合成得双链DNA;cccDNA就是游离于染色体之外得质粒双链闭合环形DNA. 2。标准折叠单位:蛋白质二级结构单元α-螺旋与β-折叠通过各种连接多肽可以组成特殊几何排列得结构块,此种确定得折叠类型通常称为超二级结构。几乎所有得三级结构都可以用这些折叠类型,乃至她们得组合型来予以描述,因此又将其称为标准折叠单位。3.CAP:环腺苷酸(cAMP)受体蛋白CRP(cAMPreceptorprotein ),cAM P与CRP结合后所形成得复合物称激活蛋白CAP(cAMP activatedprotein) 4。回文序列:DNA片段上得一段所具有得反向互补序列,常就是限制性酶切位点。 5。micRNA:互补干扰RNA或称反义RNA,与mRNA序列互补,可抑制mRNA得翻译。6.核酶:具有催化活性得RNA,在RNA得剪接加工过程中起到自我催化得作用. 7。模体:蛋白质分子空间结构中存在着某些立体形状与拓扑结构颇为类似得局部区域 8.信号肽: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N端有15~36个氨基酸残基得肽段,引导蛋白质得跨膜。 9.弱化子:在操纵区与结构基因之间得一段可以终止转录作用得核苷酸序列。 10。魔斑:当细菌生长过程中,遇到氨基酸全面缺乏时,细菌将会产生一个应急反应,停止全部基因得表达.产生这一应急反应得信号就是鸟苷四磷酸(ppGpp)与鸟苷五磷酸(pppGpp).PpGpp与pppGpp得作用不只就是一个或几个操纵子,而就是影响一大批,所以称她们就是超级调控子或称为魔斑. 11。上游启动子元件:就是指对启动子得活性起到一种调节作用得DNA序列,-10区得TATA、-35区得TGACA及增强子,弱化子等. 12。DNA探针:就是带有标记得一段已知序列DNA,用以检测未知序列、筛选目得基因等方面广泛应用。 13.SD序列:就是核糖体与mRNA结合序列,对翻译起到调控作用。 14.单克隆抗体:只针对单一抗原决定簇起作用得抗体. 15。考斯质粒:就是经过人工构建得一种外源DNA载体,保留噬菌体两端得COS区,与质粒连接构成. 16.蓝-白斑筛选:含LacZ基因(编码β半乳糖苷酶)该酶能分解生色底物X-gal(5-溴—4—氯-3-吲哚-β-D-半乳糖苷)产生蓝色,从而使菌株变蓝。当外源DNA插入后,LacZ基因不能表达,菌株呈白色,以此来筛选重组细菌.称之为蓝—白斑筛选。 17.顺式作用元件:在DNA中一段特殊得碱基序列,对基因得表达起到调控作用得基因元件。 18.Klenow酶:DNA聚合酶I大片段,只就是从DNA聚合酶I全酶中去除了5’3’外切酶活性 19.锚定PCR:用于扩增已知一端序列得目得DNA。在未知序列一端加上一段多聚dG 得尾巴,然后分别用多聚dC与已知得序列作为引物进行PCR扩增. 20。融合蛋白:真核蛋白得基因与外源基因连接,同时表达翻译出得原基因蛋白与外源蛋白结合在一起所组成得蛋白质. 二、填空 1. DNA得物理图谱就是DNA分子得()片段得排列顺序。2。RNA酶得剪切分为()、()两种类型。 3。原核生物中有三种起始因子分别就是()、( )与( )。 4.蛋白质得跨膜需要()得引导,蛋白伴侣得作用就是

动物学名词解释答案

名词解释答案 1、物种——分类基本单位,种就是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与生理特性以及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种群,种内个体间可以彼此交配与产生具有生殖能力的后代,不同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2、双名法——对每种生物采用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的词的方法进行命名,第一个词为属名,第二个词为种加词。 3、组织——由一些形态相同或类似的细胞,加上非细胞形态的细胞间质,彼此组合在一起,共同担负一定机能的结构。 4、器官——由几种不同的组织有机联系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形态,并担负一定机能的结构。 5、系统——在机能上密切相关的器官联合起来,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机能的结构。 6、出芽生殖——在亲体的一定部位长出与自身体形相似的个体,称为芽体。以后芽体可以脱离亲体发育成新个体或不脱离亲体而形成群体的生殖方式。 7、裂体生殖(又叫复分裂与多分裂)——细胞核首先分裂成很多个,称为裂殖体,然后一些细胞质包在每个核的外边,形成很多的小个体,称为裂殖子。就是一种高效的分裂生殖方式。 8、幼体生殖——某些昆虫如瘿蚊,其幼虫卵巢内的卵提前发育为幼虫取食母体组织并破母体而出行自由生活的生殖方式。 9、孤雌生殖——某些昆虫如蚜虫,其不经过雌雄交配而由卵细胞直接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 10、接合生殖——草履虫等原生动物特有的一种有性生殖方式。生殖时两个虫体口沟贴合,表膜溶解,通过小核的分裂与部分交换,最终产生8个新个体的复杂过程。 11、配子生殖——原生动物虫体经减数分裂形成两性配子,配子融合或受精发育为新个体。 12、再生——动物身体一部分损伤或切除后能重新长出的现象。 13、卵生——由母体产出的就是受精卵或未受精卵,未受精卵则需在体外受精(孤雌生殖除外)。子代的胚胎发育在外界环境条件下进行,胚胎发育时所需营养物质由卵内所贮存的卵黄供给。 14、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就是幼体。子代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物质由母体供给。 15、卵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也就是幼体。幼体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仍由卵内所贮存的卵黄供给,母体的输卵管或孵育室仅提供子代胚胎发育的场所。 16、伸缩泡——原生动物所具有的泡状细胞器,能通过收缩与舒张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也有部分的排泄功能。 17、刺丝泡——草履虫等表膜之下的小杆状结构,有孔开口在表膜上,当动物遇到刺激时,射出其内容物,遇水成为细丝,一般认为有防御功能。 18、变形运动——变形虫在运动时,其体表任何部位都可形成伪足,虫体不断向伪足伸出的方向移动,这种现象叫做变形运动。 19、伪足——肉足动物的足不固定,身体伸出的部分即代表足,有运动与取食功能。 20、寄生——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中获取营养,并对该生物有害。 21、终末宿主——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 22、中间宿主——寄生虫幼虫或无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 23、共栖——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对双方有利或对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无害,分开后都能独立生活。 24、共生:两种动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对双方有利,分开后不能独立生活。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