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儿脑瘫中医治疗方案

小儿脑瘫中医治疗方案

小儿脑瘫中医治疗方案
小儿脑瘫中医治疗方案

小儿脑瘫中医治疗方案

一、范围

本指南提出了脑性瘫痪的诊断、辩证、治疗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18周岁以下人群脑性瘫痪的诊断和治疗。

二、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

脑性瘫痪是指一组持续存在的导致活动受限的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综合症,这种综合症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或发育缺陷引起的。脑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认知、交流、感知和/或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骨骼肌问题。临床以立迟、行迟、语迟、发迟、齿迟,手硬、足硬、肌肉硬、头颈硬、关节硬,或颈软、手软、脚软、口软、肌肉软为主要特征。属于中医“五迟”“五硬”“五软”等范畴。

三、诊断

(一)临床表现

运动发育落后,抬头、翻身、抓物、坐、爬、立、行等动作发育迟于同龄正常小儿;肌肉张力异常,肢体几张或肌肉萎软,可见手硬、足硬、肌肉硬、头颈硬、关节硬,或颈软、手软、脚软、口软、肌肉软等;姿势异常,可见头颈后仰,甚或呈角弓反张、上肢僵直、手紧握拳、下肢硬直交叉、尖足等,或肢体不对称、头颈躯干扭转,或表现为软弱无力的姿势;常有体格发育迟缓、发迟、齿迟、言语落后、听力及视力异常、癫痫发作等。

(二)诊断条件

本病病变部位在脑部,症状在婴儿期出现,引起脑性瘫痪的脑损伤为非进行性,或有脑部发育缺陷而引起,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和姿势异常、运动发育落后及障碍、神经反射检查异常等,可合并智力障碍、癫痫、感知觉障碍、交流障碍、行为异常及其他异常,需要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及正常小儿暂时性运动发育迟缓。

(三)实验室及特殊检查

头颅CT/MRI:能帮助了解是否有脑损伤或脑结构异常,对探讨脑瘫的病因及诊断预后有帮助。

脑电图:可以了解是否合并癫痫,并可辅助脑瘫的临床诊断及指导治疗。

脑干听觉、视觉诱发电位:了解听力、视力是否有损伤。

病原学检查:了解患儿是否有宫内感染,明确脑瘫病因,指导治疗。

染色体、血、尿代谢检查:排除一些染色体疾病及遗传代谢性疾病。

甲状腺功能检查:排除甲状腺功能低下引起的运动发育迟缓。

(四)需要与脑性瘫痪鉴别的病种

甲状腺功能低下,染色体疾病,遗传代谢性疾病,神经病变性病等。

四、辩证

(一)肝肾亏损证

发育迟缓,翻身、坐起、爬行、站立、行走、生齿均落后同龄小儿,伴反应迟钝,肢体僵硬,筋脉拘挛,屈伸不利,或伴筋骨痿弱,头颈痿软,头颅方大,卤门迟闭,目无神采,或伴易惊,夜卧不安,盗汗,舌质淡,舌苔少,脉沉细无力,指纹淡红。

(二)心脾两虚证

发育迟缓,四肢痿软,肌肉松弛,咀嚼无力,言语迟滞,智力低下,发希萎黄,或伴精神迟滞,吐舌,口角流涎,或伴神疲体倦,面色不华,食少纳差,大便秘结,舌质胖,苔少,脉细缓或细弱,指纹淡红。

(三)痰瘀阻滞证

发育迟缓,肢体不遂,筋脉拘挛,屈伸不利,言语不利,耳窍不聪,反应迟钝,或伴吞咽困难,喉间痰鸣,口角流涎,或伴癫痫发作,舌胖有瘀斑瘀点,苔厚腻,脉沉涩或脉沉滑,指纹暗滞。

(四)脾虚肝亢症

发育迟缓,伴手足震颤,肢体扭转,表情怪异,或四肢抽动,时作时止,或吞咽困难,言语不利,口角流涎,或伴面色萎黄,神疲乏力,不思饮食,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沉细或弦细,指纹淡红。

(五)脾肾虚弱症

发育迟缓,运动落后,出牙延迟,卤门迟闭,肢体痿软,肌肉松弛,头颈低垂,头颅方大,甚者鸡胸龟背,肋骨串珠,多卧少动,言语低微,神疲倦怠,面色不华,纳呆食少,便溏,小便清长,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指纹色淡。

五、治疗

脑性瘫痪的治疗要以促进患儿发育,纠正并预防异常姿势,减轻其损伤程度,最大可能改善运动功能,提高其适应黄精、参与社会的能力为目的。尽可能的早期发现,进行早期康复治疗。采取中医康复治疗方法和现代康复治疗技术相结合的综合康复治疗,综合地运用药物、推拿按摩、针灸、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理疗、教育及言语训练等康复治疗方法。指导家长进行家庭康复,进行必要的心理康复、社会康复和职业康复。坚持长期康复训练。

(一)药物治疗

1、治疗原则

脑性瘫痪以虚证为主,故以补为治疗大法。若先天不足,肝肾亏损,宜补养肝肾,强筋壮骨;若后天失调,心脾两虚,则健脾养心,益智开窍;若先天、后天均不足,致脾肾虚若者,宜健脾益气,补肾填精。若血瘀痰阻,脑窍闭塞,亦可见实证。若难产、外伤、窒息、感染等因素致痰瘀阻滞,宜化痰开窍,化瘀通络。亦有部分患儿虚实夹杂,须辩证选方配伍用药。济南市伟众儿童康复中心用中医中药膏方治疗脑瘫患儿疾病,既方便孩子服用,又能保证非常好的疗效,开辟一个中医中药治疗脑瘫新的途径。

2、分证治法

(1)肝肾亏损证

治法:补肾填精,养肝强筋。

主方: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加味。

常用药:熟地黄、山茱萸、茯苓、泽泻、牡丹皮、山药。

药物加减:齿迟者,加紫河车、何首乌、龙骨、牡蛎;翻身迟、立迟、行迟者,加牛膝、杜仲、桑寄生;肢体拘挛难伸者,加伸筋草、木瓜、鸡血藤;头颈痿软者,加锁阳、枸杞子、菟丝子、巴戟天;易惊、夜卧不安者,加丹参、远志;头颅方大、筋骨痿软者,加珍珠母、龙骨。

(2)心脾两虚证

治法:健脾养心,补益气血。

主方:归脾丸(《济生方》)加减。

常用药:黄芪、人参、白术、当归、远志、茯苓、木香、酸枣仁、龙眼肉、炙甘草。

药物加减:语迟、听力障碍者,加石菖蒲、郁金;发迟者,加何首乌、肉苁蓉;四肢痿软者,加桂枝;口角流延者,加益智仁;气虚阳衰者,加五味子、麦冬。

(3)痰瘀阻滞证

治法:豁痰开窍,活血通络。

主方:通窍活血汤(《医林错改》)合二陈汤(《太平惠民合剂局方》)加减。

常用药:法半夏、陈皮、茯苓、远志、石菖蒲、川穹、红花、赤芍、郁金、丹参、麝香等。

药物加减:痰火内扰,四肢抽搐者,加黄连、龙胆、羚羊粉;大便干结者,加大黄;肢体拘挛难伸者,加伸筋草、木瓜、鸡血藤;若并发癫痫者,加郁金、天麻、僵蚕。

(4)脾虚肝亢证

治法:健脾益气,柔肝熄风。

主方:异功散(《小儿药证直诀》)加味。

常用药: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白芍、钩藤、天麻、鸡血藤。

药物加减:手足震颤、四肢抽动着,加全蝎、地龙、僵蚕;肢体扭转者,加伸筋草、木瓜、当归;面色不华、纳呆食少者,加焦三仙、砂仁;言语不清者,加石菖蒲、远志。

(5)脾肾虚弱症

治法:健脾益气,补肾添精。

主方:补天再造丸(《医学心悟》)加减。

常用药:黄芪、人参、白术、茯苓、紫河车、鹿角、枸杞子、当归、熟地黄、龟甲等。

药物加减:肢体痿软者,加杜仲、牛膝、桑寄生;便溏者,加肉豆蔻、补骨脂。(二)推拿治疗

1、治疗原则

因人制宜:根据患儿的不同病情、体质、年龄等选择不同的按摩手法。

平衡阴阳:通过手法调整患儿的阴阳平衡,促进患儿整体的正常发育。

调整脏腑:经络内同于脏腑,以整体观念为指导,通过手法偱经推按、穴位点压等,改善脏腑功能,促进发育,改善运动。

以柔克刚:对于肢体僵硬、痉挛严重的部位,推拿按摩手法宜柔缓。

以刚制柔:对于张力低下、软弱无力的部位,推拿按摩手法宜重着。

抑强扶弱:对于张力高的肌群采用柔缓手法缓解痉挛的同时,在其拮抗肌群运用重着手法以提高肌力。

2、推拿疗法的手法要求

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渗透、平稳。

3、推拿疗法的基本手法

偱经推按:在经络循行部位或肌肉走行方向,使用推法和按法的复合手法,以推为主,根据部位不同可选指推法、掌推法。可以疏通全身的经络,加速全身的血液循环,从而改变皮肤、肌肉的营养,防止肌肉萎缩,并能强筋健骨,缓解肌肉痉挛,促进肢体活动。

穴位点压:对全身各处重要穴位,使用点揉、按压复合手法,对腧穴有较强的刺激,具有开通闭塞、活血止痛、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

异常部位肌肉按摩:对患儿异常部位肌肉采用揉、按、滚、拍等手法,对肌张力高的肌群,用柔缓手法,可缓解痉挛,降低肌张力;对其相应的拮抗肌,用重着手法,可提高肌力,缓解并对抗痉挛;对肌力低下的肌群,用重着手法,可以提高肌力。

矫正姿势:采用扳法、摇法、拔伸法等手法,促进脑瘫患儿肢体、关节活动,矫正异常的姿势,恢复正常姿势,促进正常运动。

4、推拿疗法的时间及疗程

手法治疗每日1~2次,每次15~45分钟。时间长短根据年龄、体质情况而定。每周治疗6次,3个月为一个疗程。

5、推拿治疗的辩证论治

(1)肝肾亏损证

穴位点按取穴:肝俞、肾俞、阳陵泉、悬钟、太溪、太冲。

配穴:下肢运动障碍者,加环跳、委中、承山;上肢运动障碍者,加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后溪;膝关节伸展无力者,加内外膝眼、阴市、梁丘;足内翻者,加昆仑、丘墟;足外翻者,加三阴交、商丘;尖足者,加足三里、解溪;智力落后者,加百会、四神聪;斜视着加睛明、四白、鱼腰。

偱经推按:足太阳膀胱经(承扶至昆仑),足少阳胆经(环跳至悬钟)。

(2)心脾两虚证

穴位点按取穴:心俞、脾俞、神门、三阴交、足三里、百会、四神聪。

配穴:言语落后者,加哑门、通里、廉泉;流涎者,加地仓、颊车。

偱经推按:督脉(大椎至长强),足阳明胃经(髀关至解溪)。

(3)痰瘀阻滞证

穴位点按取穴:足三里、阴陵泉、丰隆、血海、膈俞、肺俞。

配穴:听力障碍者,加听宫、听会;言语障碍者,加廉泉;口角流涎者,加地仓、颊车;关节僵硬者,加委中、尺泽;智力落后者,加百会、四神聪。

循经推按:足阳明胃经(髀关至解溪),手太阴肺经(云门至鱼际)。

(4)脾虚肝亢症

穴位点按取穴:脾俞、肝俞、足三里、曲池、太冲。

配穴:颈软者,加大椎、风池;腰软者,加华佗夹脊穴;膝关节伸展无力者,加内外膝眼、血海、梁丘。

循经推按:足阳明胃经(髀关至解溪),足厥阴肝经(阴廉至太冲)。

(5)脾肾虚弱症

穴位点按取穴:华佗夹脊穴、肾俞、脾俞、关元、气海、足三里、曲池。

配穴:腰肌无力者,加腰阳关;智力落后者,加百会、四神聪。

循经推按:足阳明胃经(髀关至解溪),手阳明大肠经(肩髃穴至合谷)。

(三)头皮针

1、作用

具有疏通经络、运行气血、调节阴阳的作用,能增加脑部的血流量,改善脑部的血液循环,促进脑细胞的代谢,使患儿肢体肌力好人关节功能得以改善或恢复。同时还可以提高脑瘫患儿的智力,促进患儿语言、听力发育。

2、穴位配伍

采用焦氏头针、靳氏头针及国际标准方案分区定位及治疗方法。

主穴:运动区、感觉区、双侧足运感区、运动前区、附加运动区。

配穴:智力低下者,加智三针、四神针;语言障碍者,加语言I、II、III区、颞前线;听力障碍者,加晕听区、耳前三穴、颞后线;视觉障碍者,加视区、眼周穴位;精神行为障碍者,加情感控制区;平衡协调功能查着,加平衡区或脑三针;精细动作差者,加手指加强区;伴癫痫者、加额中线、制癫区;肌张力不全、舞蹈样动作、震颤明显者,加舞蹈震颤控制区;表情淡漠、注意力不集中者,加额五线、定神针。

3、针刺方法与疗程

选用直径0.35mm,长25mm毫针,针体与头皮成15°~30°角快速进针,刺入帽状腱膜下,快速捻转3~5次,留针30~60分钟,15~20分钟行针一次,每日一次,30次为一疗程。

(四)体针

1、作用

用毫针刺激躯干及四肢的穴位,通过针感的传导以达到疏通经络、运行气血、改善肢体功能的目的。

2、取穴原则

基本原则是循经取穴,包括近部取穴:是指在病变的局部和邻近的部位选取腧穴;远处取穴:是指在距离病变较远的部位选取腧穴;随证取穴:又称辩证取穴,是指针对某些全身症状或疾病的病因病机而选取腧穴。

3、针刺方法与疗程

选用直径0.35mm,长25mm毫针,快速进针,留针30~60分钟,15~20分钟行针一次,每日一次,30次为一疗程。

4、针刺疗法的辩证论治

(1)肝肾亏虚证

体针:肝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悬钟。

配穴:上肢瘫痪者,加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后溪;下肢瘫患者,加环跳、阳陵泉、委中、太冲;易惊、夜卧不安者,加神庭、印堂、内关、神门。

针刺手法:平补平泻法。

(2)心脾两虚证

体针:心俞、脾俞、神门、血海、通里、梁丘。

配穴:四肢无力者,加曲池、足三里;吞咽无力,口角留言者,加地仓、颊车;食欲不振者,加中脘、足三里;语言迟滞者,加哑门、廉泉。

针刺手法:以补法为主。

(3)痰瘀阻滞证

体针:膈腧、脾俞、血海、丰隆、足三里。

配穴:口角留言者,加地仓、颊车;吞咽困难者,加廉泉、天突;言语不利者,加劳宫、通里、廉泉。

针刺手法:补泻兼施。

(4)脾虚肝亢症

体针:足三里、脾俞、胃俞、肝俞、太冲。

配穴:握拳不展,腕指屈曲者,加阳谷、阳溪、阳池、八邪;尖足者,加解溪、申脉、照海;关节僵硬拘急者,加尺泽、委中。

针刺手法:补泻兼施。

(5)脾肾虚弱症

体针:足三里、三阴交、脾俞、肾俞、气海。

配穴:腰软无力者,加腰部夹脊穴;肢体痿软、肌肉松弛者,加曲池、外关、合谷、伏兔、足三里;纳呆食少、腹胀便溏者,加皖中、天枢;卤门迟闭者,加悬钟。

针刺手法:针用补发。

(五)穴位注射疗法

1、使用范围

凡是针灸的适应症大部分都可以采用穴位注射疗法。针对本病的特殊情况,其主要用于改善脑瘫患儿的运动落后,智力、言语发育迟缓,四肢痿软,吞咽障碍等。

2、疗程

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10~15次为一个疗程,每个疗程结束后休息1~2周。

3、临床用药及用量

穴位注射常用营养神经肌肉类药物,如神经节苷脂、鼠神经因子、二丁酰环磷酸腺苷、维生素B1、B6、B12注射液;活血化瘀、清脑开窍类药物,如复方丹参注射液、复方麝香注射液。

根据治疗目的选用1~3种药物,分别注射于选取的穴位。每种药物的用量,按该药儿童常用肌肉注射剂量。

4、注射方法

使患儿采用舒适体位,尽量固定好患儿,根据所选穴位及用药剂量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注射器(一般采用5ml注射器)和针头(常用4号半针头)。抽取适量的药物,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右手持注射器对准穴位或局部反应点,快速刺入皮下组织(直刺或斜刺),然后缓慢推进针头或上下提插,探求“得气”针感,回抽如无回血即可将药液推入,一般进针0.8~1.2寸。头部穴位每穴位注射0.3~0.5ml,四肢、腰臀部穴位每穴注射0.5~1ml。

5、取穴

头部取穴:可改善患儿运动、智力、语言发育落后。主要选穴可参考头针取穴。

颈部取穴:可治疗颈部肌肉痿软无力,竖头不稳。主要选穴:大椎、天柱、大柕、风池、颈部两侧夹脊穴。

腰部取穴:课增强腰部肌肉力量,促进患儿坐立。主要选穴:腰俞、腰阳关、命门、委中、肾俞、大肠俞、关元俞、志室。

上肢取穴:可改善上肢的运动,矫正上肢异常姿势,促进上肢精细动作的发育。主要选穴:肩髃、肩髎、臂臑、曲池、外关、手三里、阳池、合谷(前七个穴位可以改善上肢痿软无力,后四个穴位可以改善五指屈伸不利)

下肢取穴:可以改善下肢运动功能,矫正下肢的异常姿势。下肢痿软无力,抬腿困难者,主选:伏兔、血海、梁丘、足三里、阴陵泉、悬钟、丰隆、太冲、解溪等;下肢外展、外旋者,主选:血海、三阴交、阴陵泉、太溪;足外翻者,主选:三阴交、照海、太溪;足内翻者,主选:申脉、昆仑、悬钟。

(六)中药药浴及熏蒸

1、中药药浴

药物:伸筋草、鸡血藤、当归、杜仲、白芍、透骨草、川牛膝、木瓜、桃仁、红花等。

功效:疏通经络,活血化瘀。

方法:将药物用纱布包好,置于水中,加热煎熬至一定浓度,滤过药渣,先用所得药液之热气熏蒸,待水温降至37°~40°时,施行药浴,每次20~30分钟,每天1~2次,每月为一个疗程。

适应症:利用洗浴时的温度和药物双重效应,起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双向调节肌力。适用于各种障碍脑瘫儿童。

2、中药熏蒸

药物:伸筋草、鸡血藤、当归、杜仲、白芍、透骨草、川牛膝、木瓜、桃仁、红花、葛根、桂枝等。

功效:疏通经络,活血化瘀。

方法:将药物和水放入熏蒸仪器药仓里煎煮,加热至40°,将患儿躺在熏蒸仓,每次20~30分钟,每日1~2次,每月为一个疗程。

药物加减:肌力偏低,肌肉松软者,加黄芪、白术、党参;不随意运动型脑瘫者,加钩藤、僵蚕、地龙。

适应症:利用熏蒸时的温热和药物双重效应,舒筋活血,疏通经络,适用于各种类型脑瘫患儿。

(七)中医督脉促通疗法。

脑瘫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其家很少能安心依靠单一的针刺疗法,往往寻求多种方法治疗。例如:中药、按摩、点穴、药浴、熏蒸、刺血、穴位药物注射、药物外敷、西药、理疗、康复训练等。各种疗法都分别有自己的特色和效应,从而启发我们治疗脑瘫必须走综合治疗的道路。若能将疗效比较好的方法结合起来,相互取长补短,真正做到相辅相成,则临床疗效必然会再提高,否则各种疗法在事实上都被病家选择为短暂的阶段性治疗,既不利于系统的病例观察,同时患儿的最佳治疗年龄也容易被疫误,往往趋向不良的转归,使原本可治之症成为终身痼疾。

手法作用于经筋及筋结,需根据不同筋结类型,灵活施法,或按或摩,或补或泻,不一而同,直达病所,消散筋结,使骨入其位,筋归其糟,筋络顺接则气血通达。同时还需综合分析,找出病理本质,才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督现代研究表明推拿手法本身具有扩张血管,促进血液流动,结合相关穴位能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调节功能。而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全身脏腑之阳,因而通督推拿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其具体实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从督脉之主干入手,通过推拿督脉上的风府、百会、神庭、印堂、水沟等穴,可以疏通督脉、醒神开窍,从而恢复脑髓神机对智力和躯体运动功能的调控作用。风府为督脉络脑之处,《灵枢.海论》云:“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为醒脑之要穴,可以开窍启闭以醒元神。百会、神庭、印堂、水沟均为督脉穴位,以配合使用,通督调神之力更宏。(2)从督脉之络入手,

即夹脊穴。夹脊穴所在是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经气外延重迭覆盖之处,具有调控二脉的枢纽作用,它既是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交汇的枢纽,又是气血运行的关键部位,可使全身气血流通阴阳调和。其功效对于小儿脑瘫病证的改善有着重要意义。现在研究发现脑瘫患儿脑部血流量少于正常儿,而推拿颈夹脊穴能使颈部气血运行通畅,解除或缓解局部肌肉痉挛,改善脑部血液供应,这对于促进脑瘫患儿脑功能的恢复有一定的作用。(3)从督脉相合入手,督脉与足太阳、足少阴均有相合之处,后溪通督,手足六阳交会于大椎,这都提示我们此调节亦是重要的调节经路之一。

一、中医学对脑的认识

中医认为脑为奇恒之腑,位于颅内,由髓汇聚而成。

脑为髓之海

早在两千年前,《内经》中医已对脑的解剖位置、生理功能有所记载。如“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封其盖,下在风府。”又如“诸髓者皆属于脑,故上至脑下至尾骶,皆精髓升降之道路。”髓有骨髓和脊髓之分,脊髓上通于脑,脑为髓聚而成,所以脑又称为髓海。至于脑的作用已粗略的见于《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至明清时代,对脑的生理功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医宗金鉴》说:头为诸阳之首,位居至高,内涵脑髓,脑为元神之府,以统全身者也。后来王清任《医林改错》又在前人论述基础上,进一步发挥:灵机记性在脑者,因饮食生气血,长肌肉,精汁之清者,化而为髓,由脊骨上行入脑,名曰脑髓。盛脑髓者,名曰髓海。。。。。。。王氏所谓灵机,即指思维与感觉而言。他把记忆、视、听、嗅、言等感官功能统归于脑。综合前人所述,脑具有主神明(即精神及思维活动)及主动(运动)的生理功能。

脏腑之精微补益脑髓

前人虽然对脑的生理、病理有一定的认识,但在中医脏腑学说中,把有关脑的生理病理又分别归于五脏。《内经》说:肾不生,则髓不能满。又说:五谷精微,和合而为膏者,内渗于骨空,补益脑髓。同时古代医家还认为脑髓是由肾精所化生的。肾之精气盈满人的记性就好骨健身壮。如果肾之真阴亏损,真阳不足,脑髓失其温养,人的记性就差骨软无力。人之脑髓虽禀于先天肾气,但其养益之源却是依靠后天饮食所化生之精微。正如《内经》所说:骨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可见,脑髓的生成维持脑的生理功能,有赖于五脏六腑的健旺及供养,尤其于脾肾的关系更为密切,而脑的功能正常与否也会直接影响五脏六腑及整体。如《灵枢.海论》说: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犹如脑受到过度刺激或损害,也能导致五脏的损伤。

肾藏精,精生髓

肾藏精,主发育与生殖,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各种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故《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精能化气,肾精所化之气称为肾气。肾的精气盛衰关系到生殖与生长发育的能力。肾主骨生髓,肾主藏精而精能生髓,髓居于骨中,骨赖髓以充养,故肾精充足,则骨髓的生化有源,骨髓得到髓的充养滋润而坚固有力。如果肾精虚少,骨髓的化源不足,不能营养骨骼,便会出现骨骼脆弱无力,甚至发育不良,所以小儿囟门迟闭、骨软无力,常是由先天肾精不足所致。中医所讲的肾,不仅指生殖泌尿系统的机能,重要的是包括了内分泌的许多重要机能。由于激素的体液调节不仅影响钾钠钙等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而且深刻的影响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的机能状态。因此,中医所谓肾的病变会出现收引拘紧,骨髓不养筋脉而致四肢萎软无力一类症状是不难理解的。

二、疏通督脉的临床意思

督脉的生理功能

督脉是十四经脉中重要的经脉。它的生理作用主要有以下三条:

⑴督帅阳气:“督”有“都”及“总合”之意,督脉巡行腰背正中,上达头间。手足三阳经都与之交会。全身阳经经气皆会于此脉,故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全身之阳气。滑伯仁在《难经本义》所指出“督之为言都也,为阳脉之海,所以都纲乎阳脉也。”

⑵统摄真气:肾为先天之本,性命始生之门,无气之根。左肾属水藏真阴,右肾属火藏真阳,中间为命门,维系一身之元气。督脉巡行自下而上,贯脊属肾,别络自上而下,故督脉统摄着人体之元气,与生长发育息息相关。李时珍说:元气之所生,真息之所由起。正是指此而言。

⑶人体生命活动的中枢:《灵枢。经脉》说: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肾藏精,主骨生髓,脑髓脊髓均源于肾精。督脉不仅与生殖之肾相络属,更直接入于脑中。脑为智慧之所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枢。故督脉精气的盛衰,直接支配或调节者人体的精神及功能活动,有统帅人体生命活动中枢的功能。

督脉的病理表现

“有诸内必形诸外”,督脉的病理是其生理功能失调的直接反映。

⑴中风诸证:《灵枢。经脉》:“督脉之别。。。。。。实则脊强,虚则头重,高摇之。”又“督脉为病,脊强反折。”实证多见于小儿惊风、妇人产后发痉、中风、破伤风、暑痉等。偏虚者见于大脑发育不全脑积水风湿性舞蹈病等病症。⑵神志病,癫痫,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抑郁症等疾病。⑶瘫痿之侯,脑血管病,脊髓损伤之外伤或病理性瘫痪等症。⑷肾脏疾患,肾虚,女子不孕,遗尿,癃闭等症。

三、脑瘫的病因病机

脑性瘫痪是指一组持续存在的导致活动受限的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综合症,这种综合症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或发育缺陷引起的。脑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认知、交流、感知和/或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骨骼肌问题。临床以立迟、行迟、语迟、发迟、齿迟,手硬、足硬、肌肉硬、头颈硬、关节硬,或颈软、手软、脚软、口软、肌肉软为主要特征。属于中医“五迟”“五硬”“五软”等范畴。

四、督脉促通疗法的配方与加刺规律

1、督脉促通疗法

督脉促通疗法是治疗五软五迟五硬的主要基本配方,根据督脉生病治督脉,治在骨上的理论来探讨治疗小儿脑瘫。督脉可调节全身诸阳经之经气,为体内阳气的恢复起到了促进作用,它的功能和主治有着治疗脑脊髓神志和肾脏方面疾病的特殊功效。因此针刺督脉已达到疏通督脉、调和阴阳、补脑益髓镇静安神之目的。

【配方】

腰俞、腰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百会

【刺法】

⑴由上向下顺序刺之。

⑵四岁以下患儿点刺不留针。

⑶四岁以上患儿留针三十分钟。

2、加刺规律

⑴胃经加刺穴:髀关、梁丘、足三里、解溪、三阴交属脾

⑵膀胱经加刺穴:肾俞、承扶、委中、昆仑、涌泉属肾

⑶胆经加刺穴:环跳、风市、阳陵泉、悬钟、太冲属肝

⑷大肠经加刺穴:肩髃、曲池、外关属三焦、鱼际属肺。

⑸小肠经加刺穴:肩贞、小海、支正、后溪、神门属心。

随症加刺穴:

⑴舌缓不能言:哑门刺之

⑵盗汗不止:阴郄泻之

⑶舌纵涎下:阴谷针刺之

⑷癫痫发作:针间使、后溪

⑸斜视不分内外:臂臑刺之

五、脑瘫分类治疗参阅《山东伟众脑瘫康复中心中医儿科脑性瘫痪诊疗指南》

六、讨论与体会

1、在临床资料统计病因时发现,分娩时窒息缺氧占发病率的第一位,其次是婴儿核黄疸综合症、早产、难产、产伤颅内出血等占总数80%以上。

2、脑瘫患儿之症候表现是比较复杂的,其病症的根源皆在于脑。所以辨认审视每个症状切不可简单的从局部考虑,应当从整体论之,方能准确,否则徒劳,贻误病情。例如:两腿挛缩不是筋短;膝后翻不是下肢无力;大便秘结绝不是单一的实热。诸如此类,医家不可不识。

3、瘫痿之侯的治疗,应重点取阳经穴刺之。本文主取督脉,再分别选配胃大肠膀胱小肠胆等皆属阳经。但在配穴中又有涌泉太冲、三阴交、鱼际、神门等少量阴经穴。体现其治疗大法是“以阳为主,以阴为辅”,同时也反应应初“阳主动”的理论指导着脑瘫的临床治疗。

4、疗程与疗效:10年来,观察治疗1200多例脑瘫患儿,均为治满一个疗程以上者。一般3个月为1个疗程,针治次数不少于60次。经过多年的临床体会,认为2-6岁的患儿为最佳治疗年龄,年龄越大,其疗效也相对较差。一般若能坚持治疗2-3个疗程者,其疗效也相对满意。

5、脑瘫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其家很少能安心依靠单一的针刺疗法,往往寻求多种方法治疗。例如:中药、按摩、点穴、药浴、熏蒸、刺血、穴位药物注射、药物外敷、西药、理疗、康复训练等。各种疗法都分别有自己的特色和效应,从而启发我们治疗脑瘫必须走综合治疗的道路。若能将疗效比较好的方法结合起来,相互取长补短,真正做到相辅相成,则临床疗效必然会再提高,否则各种疗法在事实上都被病家选择为短暂的阶段性治疗,既不利于系统的病例观察,同时患儿的最佳治疗年龄也容易被疫误,往往趋向不良的转归,使原本可治之症成为终身痼疾。

脑瘫常见合并症的推拿治疗\

小儿脑瘫往往伴随着不同类型的合并症,本文总结了脑瘫患儿常见的四种伴随残疾:智力障碍、言语障碍、视力障碍、听力障碍,简单介绍了每种残疾的治疗原则、取穴、手法操作等,并通过实际的案例,作出明确的治疗方案。

一、智力障碍

智力障碍是脑瘫患儿最常见的合并障碍,脑瘫患儿智商的高低,直接影响患儿的预后。引起智能低下的主要原因有先天因素。父母禀赋不足,胎儿始生,禀受父精母血化生,若精薄血弱,阴阳二气俱为不足,失去胎养,则心脑发育不全而痴呆。后天因素主要是分娩难产窒息缺氧,颅脑损伤出血,脑部感染等。治宜补益心肾,固本培元,填精益髓,补先天不足。健脾和胃,益气培土,固后天之本。以下推拿治疗手法及二组腧穴,可根据病情按疗程交替使用,也可选择性综合使用。

1、治疗原则

补益心肾,健脾和胃,补气补血,增智健脑。

2、取穴及部位:

一组:百会、四神聪、神庭、本神、风府、足三里、三阴交、悬钟、内关。

二组:上星、头维、风池、大椎、照海、大钟、间使、脊三穴(脊三穴:哑门穴下一寸,旁开0.5寸;第二胸椎棘突旁开0.5寸;十七椎穴旁开0.5寸。)

共用腧穴:肾俞、命门、关元、气海。

3、主要手法

按揉、拿揉、一指禅推法、推、摩、抹、梳。

4、操作方法

用五指梳法,从前发际梳至后发际,反复操作5—10遍。

用双手分推或分抹前额部及顶部,从中间向两边操作,反复操作5—10遍。

用一指禅推法,从印堂穴推至百会穴;从大椎穴推至风府穴,反复操作3—5遍。

用拇指螺纹面按揉以上腧穴,每穴约半分钟,以酸麻胀得气为宜。

用五指叩点或散点以上头部腧穴及周围刺激区2、、3分钟。

用双拇指螺纹面按揉双侧肾腧穴1分钟,擦命门穴,以微热为宜。

顺时针摩腹1—3分钟,按揉关元穴,气海穴1分钟。

拿揉颈项部,从上向下,反复操作3—5遍。

按揉或掌推督脉及足太阳膀胱经第一条侧线,从上向下,反复操作3—5遍。

二、言语障碍

脑瘫患儿约有四分之三都伴有轻重不同的言语障碍。主要是言语发育迟缓,发音器官肌肉麻痹,造成运动性构音障碍及失语症。言语障碍严重地影响患儿的语言交流,感情交流及日常活动与学习。以下推拿治疗手法,分两组腧穴,可根据病情按疗程交替使用,也可选择性综合采用。

1、治疗原则

利喉开音,醒脑开窍。

2、取穴及部位

一组:百会、廉泉、哑门、通里、鱼际、合谷、肾俞。

二组:风府、上廉泉、天突、曲池、郄门、内关、肺腧。

共用特定线:双侧运动区下五分之二处、语言二区、语言三区、颞前线、咽喉部三条侧线(第一条侧线为喉结旁开1分处直下,第二条侧线在喉结旁开1.5寸直下,第三条侧线在前两条侧线中间直下)。

3、主要手法

按揉、拿揉、一指禅推法。

4、操作方法

用拇指、示指拿揉咽喉部三条侧线及两侧胸锁乳突肌,往返数次,手法宜快柔和。

用一指禅推法,推双侧运动区下五分之二处,语言二区,语言三区,颞前线往返数次。

用拇指螺纹面按揉以上腧穴,每穴约半分钟,以酸麻胀得气为宜。

用拇指、示指拿捏患者喉部,左右活动,同时配合作语言练习。按五音配五脏,选择性发角、宫、商、羽音,以调动相应脏腑经络功能。

按揉口腔周围的肌肉,着重在地仓、迎香、人中、承浆、颊车穴周围部操作。同时配合作口唇闭锁,下颌开合,舌肌运动等训练,重点作舌徐徐前伸回缩运动。

三、视觉障碍

脑瘫患儿中有视觉障碍也较多,多为视网膜发育不良或枕叶视中枢及视神经变性,视觉传导路损伤所造成。主要有斜视、弱视、近视、远视、屈光不正、失明等眼部疾病,其中斜视、弱视多见,严重地影响患儿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医学认为多为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发育不良,致使睛珠形态异常。肝开窍于目,肝肾亏虚,脾胃虚弱,正气不足是主要原因。以下推拿治疗手法,可根据患儿的病情,辩证加减,选择性地采用,

1、治疗原则

滋补肝肾,健脾和胃,疏通经络,解痉明目。

2、取穴及部位

太阳、阳白、睛明、承泣、瞳子髎、球后、攒竹、鱼腰、丝竹空、风池、养老、光明、合谷、足三里、三阴交、肝俞、肾俞、脾俞、命门、枕下旁线、枕上正中线。

3、主要手法

按揉、一指禅推法、点按、指按、拿、擦、抹。

4、操作方法

患儿仰卧位,双目微闭,术者用一指禅推法从右侧太阳穴处开始,缓慢地推向右侧阳白穴,然后经过印堂,左侧阳白穴,推至左侧太阳穴为止。再从左侧太阳穴开始经左侧阳白,印堂,右侧阳白穴,到右侧太阳穴为止。反复操作3—5遍。

用双手拇指或中指端,轻轻按揉睛明、承泣、瞳子髎、球后、攒竹、鱼腰、丝竹空、太阳穴,每穴约半分钟,以酸麻胀得气为宜。

用双手拇指指腹各抹上下眼眶,从上向下,反复各抹3—5遍。

用一指禅推法或指推法,从上向下推枕下旁线,枕上旁线,枕上正中线反复操作3—5遍。

用拇指指端按揉或点按养老、光明、合谷、足三里、三阴交、肝俞、肾俞、脾俞穴,每穴约半分钟,以酸麻胀得气为宜。

拿风池、合谷穴,3—5遍。横擦肾俞,命门穴以透热为度。

内斜视者,重点按揉睛明,承泣穴;外斜视者按揉瞳子髎;上斜视者按揉球后、鱼腰穴;下斜视者按揉鱼腰、承泣穴;上睑下垂按揉阳白、鱼腰穴。

四、听觉障碍

听觉障碍多由核黄疸造成耳蜗蜗壳病变引起,多为高音区耳聋。不随意运动型脑瘫听觉障碍最多,也有一部分脑瘫患儿患有中枢性耳聋。由于听力障碍而引起言语障碍,严重影响患儿语言交流及日常生活与学习。推拿治疗主要根据“肾开窍于耳”及近部选穴的原则,疏调耳部及舌本经气。分两组腧穴,可根据病情辩证地按疗程交替使用,也可选择性综合采用。

1、治疗原则

补肾益精,疏通经络,行气活血,通利耳窍。

2、取穴及部位

一组:哑门、风驰、听宫、听会、四渎、外关、支沟、合谷。

二组:翳风、耳门、上关、中渚、三阳络、会宗。

3、主要手法

按揉、推揉、一指禅推法、按压、擦。

4、操作方法

用指按揉或推揉耳部周围的循行经络,腧穴3—5分钟。

用一指禅推法,推双侧颞后线3—5遍。

用拇指或示指按揉,按压双侧肾俞穴约一分钟,得气为宜,掌擦命门穴,微热为宜。

双手掌捂紧双耳,突然松开,反复进行5—10遍,同时配合进行听力训练。

五、案例分析

病例:XX,男,七岁,产前羊水破裂,缺氧导致脑瘫,经检查确定为痉挛型脑瘫,一岁时,高烧诱发癫痫,四岁时小发作,导致脑瘫症状加重,伴随合并症智力障碍、言语障碍,认知、生活自己能力差,言语不能。

1、治疗方案

患者伴随两种合并症,应统筹病情,综合治疗。

2、治疗原则:补肾益智,醒神开窍,利喉开音。

3、、取穴及操作手法: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拿风池,揉百会,揉四神聪,揉内关,揉合谷、曲池,点揉哑门、廉泉、地仓、颊车等穴,点按肾俞、肺腧,揉关元、气海,背部施脊柱六法等。

经过近三个月的治疗,患儿智力明显提高,言语进步明显,能够主动提出要求,能够主动叫人问好,逻辑思维提高,能跟熟悉的人闹着玩等。

中医扶阳法治疗小儿脑瘫

脑性瘫痪是指出生前至出生后一个月内,各种原因造成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简称脑瘫。其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可伴有智力低下、癫痫、行为异常、感知异常等。常致终生伤残,影响正常生活。

中医古籍中没有脑性瘫痪这一病名。但对本病的临床表现早有认识,根据临床症状本病可纳入祖国医学“五迟” 、“五软” 、“五硬” 、“胎怯”等范畴。对于五迟,早在东汉末年的《颅囱经》中曾有“行步迟”的记载,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亦有“齿不生候”、“数岁不能行候”。“头发不生候”,“四五岁不能语候”,等病类别。宋代《小儿药证直诀》中也有类似五迟的论述,如“长大不行,行则脚软,齿久不生,生则不固,发久不生,生则不黑”。《太平圣惠方》进—步记载了“语迟”,“行迟”“发迟”,“齿不生”等证候的治疗方药。五迟作为正式病名提出,是清代吴谦等人集体编著的《医宗金鉴》,作者将历代诸家有关迟证的论述归纳在一起,并以“五迟”之病冠称:“小儿五迟之证,因父母气血虚弱,先天有亏,致儿生下筋骨软弱,行步艰难,齿不速长,坐不能稳,要皆肾气不足之故”。分立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详各条。清·张路在《张氏医通》也明确指出:“五迟者、立迟、行迟、齿迟、发迟、语迟是也”。

关于五软的病名,宋代以前的医书未见专题论述,多数医家将其纳入“胎弱”、“胎怯”,或迟证等疾病中综合论述。有关“五软”的描述以宋代的《幼幼新书》较早,“小儿五软不治∶手软、项软、脚软、腰软、背软”。元代曾世荣《活幼心书》中始见“五软”的名称,并指出“头、项、手、足、身软,是名五软”。并与“胎弱”、“胎怯”和“迟证”等疾病加以区分。以后诸多医家论述“五软”的内容亦不尽相同。如在《医宗金鉴》中“谓头项软、手软、足软、口软、肌肉软”。而清代《幼幼集成》则谓“头项软、身体软、口软、肌肉软、手足软”等。《婴童百问》曰“五软者,头软、项软、手软、脚软、肌肉软是也”。虽论述不一,但都离不开头、项、手、足、肌肉、口这几部分。

“五硬”的名称,首载于明代《婴童百问·卷三》“五硬则仰头取气,难于动摇,气壅疼痛,连胸膈间,手脚心如冰冷而硬,此为风症难治”,把头颈硬、胸膈硬、手硬、脚硬和心腹硬称谓五硬;古代医籍对五硬的内容论述虽不尽一致,但亦基本按上述病亦的分类而称之;清代《幼幼集成》则把手硬、脚硬、腰硬、肉硬、颈硬名为五硬。《儿科要略》“五硬又名五,小儿仰头、哽气、手足心坚、口紧、肉硬也”。

中医病因病机

肝肾亏虚:若肝肾精血不足则脑髓空虚,出现痴呆、失语、失聪、失明、智力发育迟缓等症状。肝肾亏虚,筋骨失养则出现肢体不自主运动、关节活动不灵、手足徐动或震颤、动作不协调等。

脾肾两亏:若胎儿先天禀赋不足,肾精亏虚,后天脾胃运化功能失司,则筋骨、肌肉失养,可出现头项软弱不能抬举、口软唇弛、吸吮或咀嚼困难、肌肉松软无力等症状。

肝强脾弱:肝木亢盛,则出现肢体强直拘挛,肢体强硬失用,烦躁易怒。木旺乘脾,致使脾上更虚,导致肌肉瘦削等症。

痰瘀阻滞:痰湿内盛,蒙蔽清窍,则见智力低下;病程迁延,络脉不通,瘀阻脑络,气血运行不畅,脑失所养,则毛发枯槁、肢体运动不灵、关节僵硬。

临床治法常以大补元气,疏经通络,活血化瘀,通经开窍。滋阴升阳,温通筋脉。百拇滋补肝肾,强筋健骨,健脾、调气和血为主。

本中心吸取众家所长、结合临床应用,制定了一套以扶阳为主的治疗脑瘫的综合疗法:

1.扶阳针法

扶阳头针:选运动区、感觉区、足运感区、平衡区、语言区,百会透神聪,交替取穴,每日1次,留针30分钟,30次为一疗程。

扶阳体针:选穴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髀关、伏兔、风市、足三里、委中、环跳、夹脊、肾俞、腰阳关、悬钟,太冲透涌泉。若抽搐加人中,若惊吓加神门,交替取穴,每次取10穴,隔日一次,30日为一疗程。

扶阳耳针:选穴神门、脑干、皮质下、心肝、肾、肾上腺、小肠,用掀针,留针胶布固定,留针48小时,左右耳交替,30次为一疗程。

扶阳耳穴压法:用王不留行籽压于耳穴。取耳前交感、脑干、皮质下、心、肝、肾、脊髓;上肢瘫加肩、肘、腕;下肢瘫加膝、踝。每次只贴一侧,隔日一次,15次为一疗程,每日按压2~3次。

2、扶阳推拿法

患儿俯卧,沿脊椎方向从至阳到命门的督脉诸穴顺序点按,叩打;按、揉脊柱旁开一寸半的足太阳膀胱经诸腧穴。患儿坐位,按、揉摩,点风池、哑门、天柱、脑户、百会、后顶、强间等穴。患儿仰卧,按、揉、捏、拿四肢,下肢在点阳陵泉、委中穴的基础上,拿、揉外侧、后部肌群。上肢在点中府、肩井、曲池穴的基础上,拿、揉上臂前肌群、后肌群及前臂的前后肌群。

3、扶阳灸法

艾是百草之王,阳是生命之本,灸是扶阳之泉。《神农本草经》记载其有温阳、暖宫、除湿、通筋活血的功效。《本草从新》中说得更具体:“艾叶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还寒温,暖子宫……以之灸疗,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艾灸的作用: 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的功效, 同时调整脏腑组织功能,促进体内新陈代谢,增加红、白细胞的能量和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加机体的抗病能力。

4、扶阳罐法

跟腱炎的中医治疗方案

跟腱炎有哪些中医治疗方法 跟腱炎其实是指跟腱发生的一种炎症,主要是在生活中,我们运动,行走,或者做一些比较激烈的行为动作,会不小心损伤跟腱造成的,主要就是小腿腓肠肌和跟腱承受了太大的压力导致的,会影响到我们的正常行走,如果不及时的治疗甚至还会引起跟腱的断裂,这样治疗就会更加的麻烦。 跟腱炎的中医治疗方法 1、中药煎服:夏枯草20g,当归10g,川芎10g,黄筋藤15g鹿筋30g,银花20g,一枝黄花10g,茯苓20g,生米仁、独活、川牛膝各10g,生甘草5g,水煎服每日1剂。 2、中药煎服:吴茱萸、五味子各10克用法:药研细末,置患足鞋垫后跟处铺平,上盖两层软布,穿着行走,日换药1次疗效:用药5天见效,有效率达100% 。 3、中药外敷:中医膏药治疗的原则是舒筋活血、散结止痛。跟腱方世医贴,实现通血、调气、逐瘀、止痛、驱邪、扶正等诸多功效,能有效地止痛,促进血液循环,加速跟腱组织修复,啕宝有售。 4、中医针灸:用两根针灸针从跟腱两侧刺入,直至跟腱的跟骨附丽区,留针15-20分钟,每日或隔日一次。在针尾部燃艾的温针治疗方法,可以提高针灸的疗效。 5、手法治疗:患者俯卧位,踝前垫一枕。术者选用揉法、揉捏法、压法、叩击法等将小腿的紧张、僵硬部位放松;跟腱局部压痛部位用轻掐法、压法连续做200~400次。每日1~2次,15日为一疗程。 6、热水药浴:选用热水或中药水(保持39~42℃),每日1~2次,每次20分钟以上,15日为一疗程。 7、中药泡脚:泡脚取复枯草50克、食醋1000毫升。浸泡2--4小时,然后煮沸15分钟,水汁备用,待稍温后浸泡患处20分钟,先熏后洗,1日2--3次,1剂可用2日。 跟腱炎的日常护理 1、在足跟部应用厚的软垫保护,也可以应用中空的跟痛垫来空置骨刺部位,以减轻局部摩擦、损伤。 2、经常做脚底蹬踏动作,增强跖腱膜的张力,加强其抗劳损的能力,减轻局部炎症。 3、温水泡脚,有条件时辅以理疗,可以减轻局部炎症,缓解疼痛。 4、运动前要热身,运动要逐渐停止下来,运动后做适当的放松活动。 5、注意休息,避免负重,合理运动。 6、运动时穿合适的鞋子。选择适合运动的频率、运动的地面和运动的条件的鞋子。

跟腱炎可以泡脚吗

跟腱炎可以泡脚吗 跟腱炎通常发生在小腿肌肉经常紧绷的人身上。当腓肠肌和比目鱼肌紧绷时,跟腱上就承受了较大的压力,这会诱发症状的出现。跟腱炎同时也和体育运动中过度使用奔跑和爆发式动作有关。 跟腱炎的一些治疗办法 1、中医疗法:外用,跟腱骨方世帖--于跟腱肌表既可 2、中药内服:夏枯草20g,当归10g,川芎10g,黄筋藤15g鹿筋30g,银花20g,一枝黄花10g,茯苓20g,生米仁,独活,川牛膝各10g,生甘草5g,水煎服每日1剂. 3、外洗或浸泡及按摩:上方药渣加葱白10枚、松针1把,桔叶10张,煎汤外洗并同时按摩患处,1天2次。治疗7天,观察疗效,治疗期间避风、寒、湿、忌辛辣厚味,尽量减少行走,穿软底鞋。 4、使用支撑垫:支撑垫可以抬高脚踝,以减少对跟腱的拉伸。医生还可能让在夜间睡眠时使用夹板,以保持跟腱固定. 5、伸筋草、透骨草30克,红花、桃仁、穿山甲各10克,独活9克,赤芍9克,炒杜仲15克,川断9克,木瓜15克,补骨脂9克。水煎,每日1剂,日服2次,以黄酒为引,饭后服用。连用7天。 6、栀子60 克,川芎、白芍、威灵仙、路路通各30克,地龙10克,蜈蚣5克,樟脑2克。将上药装入瓷器内,加白酒适量(以淹没药物为度),密闭浸泡2周。用棉签蘸取该药液搓擦患处10分钟,每天2次,连用3天即可治愈。 7、大黄30 克,桃仁、红花、赤芍、白芷、乳香、没药各15克。将上药共研细末混匀,用老陈醋调成糊状,根据疼痛面积的大小,敷于患处,再盖以塑料薄膜,用胶布固定,24小时换药1 次。连用1周。 8、每天晚上少许盐,花椒,开水冲后泡脚。同时自我按摩脚底的涌泉穴五分钟。涌泉穴在脚心中上三分之一的凹陷处 9、停止跑步,垫高鞋跟减少跟腱张力,只要不引起疼痛即应加强腘绳肌弹性练习,穿软底鞋以保证第一跖趾关节的屈曲.但鞋跟要坚硬.若跟腱无疼痛,可做足趾抬高练习以增加跟腱肌力.跟腱愈合前应避免快速上下坡跑步. 10、选用纯野生山林草药外敷治疗一般10天左右就可修复再用药保养15到20天就可痊愈.

小儿脑瘫的中医病因

小儿脑瘫的中医病因 病因病理 主要由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或病后失调,致使精血不足,脑髓失充,五脏六腑、筋骨肌肉、四肢百骸失养,形成亏损之证。脑为元神之府,导致智力低下,反应迟钝,语言不清,咀嚼无力,时流涎水,四肢无力,手软不能握持,足软不能站立。或感受热毒,损伤脑络,后期耗气伤阴,脑髓及四肢百骸、筋肉失养,导致本病。 中医辨证 主症肢体瘫痪,手足不自主运动,智力差,语言不清。 兼见筋骨痿弱,发育迟缓,站立、行走或长齿迟缓,目无神采,面色不华,疲倦喜卧,智力迟钝,舌质淡嫩,脉细弱者,为肝肾不足;筋肉痿软,头项无力,精神倦怠,智力不全,神情呆滞,语言发育迟缓,流涎不禁,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为心脾两虚;反应迟钝,失语,痴呆,手足软而不用,肢体麻木,舌淡紫或边有瘀点,苔黄腻,脉弦滑或涩者,为痰瘀阻络。 1肝肾亏虚:若肝肾精血不足则脑髓空虚,出现痴呆、失语、失聪、失明、智力发育迟缓等症状。肝肾亏虚,筋骨失养则出现

肢体不自主运动、关节活动不灵、手足徐动或震颤、动作不协调等。 2脾肾两亏:若胎儿先天禀赋不足,肾精亏虚,后天脾胃运化功能失司,则筋骨、肌肉失养,可出现头项软弱不能抬举、口软唇弛、吸吮或咀嚼困难、肌肉松软无力等症状。 3肝强脾弱:肝木亢盛,则出现肢体强直拘挛,肢体强硬失用,烦躁易怒。木旺乘脾,致使脾上更虚,导致肌肉瘦削等症。 4痰瘀阻滞:痰湿内盛,蒙蔽清窍,则见智力低下;病程迁延,络脉不通,瘀阻脑络,气血运行不畅,脑失所养,则毛发枯槁、肢体运动不灵、关节僵硬。 预防 首先是孩子出生前。孕妇要积极进行早期产前检查,做好围产期保健,防止胎儿发生先天性疾病;应戒除不良嗜好,如吸烟、饮酒,不能滥用麻醉剂、镇静剂等药物;预防流感、风疹等病毒感染,不接触猫、狗等;避免与放射线等有害、有毒物质接触及频繁的B超检查。 有下列情况的孕妇应尽早做产前检查:

跟腱炎有哪些治疗方法

跟腱炎有哪些治疗方法 跟腱炎是影响脚关节的一个常见问题,如果跟腱出现了损伤或者炎症,脚的关节背部就会感到疼痛,有时甚至会严重影响活动能力。当跟腱受到非常严重的损伤时,可能出现跟腱断裂,很多人以为跟腱炎就是那些经常运动的人了,其实不仅是运动员,一些不爱运动的中老年人也是会患上这个疾病的。 跟腱炎的治疗方法 1、跟腱炎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护理后会得到改善,如休息或者冰敷等方法进行处理 2、外用药是治疗跟腱炎疾病最常见的方法之一,主要选用消炎止痛的药物外敷,如跟腱骨世方医贴。 3、支撑垫可以抬高脚踝,以减少对跟腱的拉伸。还可在夜间睡眠时使用夹板,以保持跟腱固定。如果病情严重,建议穿步行靴或使用拐杖,以利跟腱修复。 4、经常牵拉和加强小腿肌肉训练,在日常运动中逐渐增加登山、爬楼梯项目。如果需要,可逐渐增加速度和距离。 5、若是这些治疗方法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就需要考虑手术治疗跟腱炎,但一定要注意的是,跟腱炎这种疾病长期不愈的情况下非常容易引起并发症。 跟腱炎的预防措施 1、运动前,做好热身伸展运动。筋骨活动开,小腿肌肉绷得太紧或过于疲劳,那么运动产生的冲击力传到跟腱,就有可能引起跟腱炎。 2、加强力量,重负荷小腿运动能够让跟腱承受更大的力量。身体强化,增强式训练可以提高小腿和踝关节处的肌肉、肌腱和韧带的运动水平。伸展运动,小腿伸展运动可以提高肌腱的柔韧性。平衡能力,进行一些提高你身体平衡能力的运动,锻炼你的身体感受能力。 3、挑选合适的鞋子,如果鞋子过大,人往往会弯曲脚趾抠住鞋底,这个动作会过度使用跖腱膜和相关组织,导致局部肌腱劳损,引发跟腱炎。 4、跑步距离增加过快、训练过量,会给跟腱带来更大的冲击力。在进行身体锻炼时,一定要循序渐进。 5、走跑场地太硬、跑鞋太硬等都有可能引发跟腱炎症。在鞋跟内加一层垫帮助减缓跟腱紧张。

针灸推拿治疗小儿脑瘫28例临床疗效分析

针灸推拿治疗小儿脑瘫28例临床疗效分析 摘要目的观察针灸推拿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疗效。方法28例脑瘫患儿均采用小儿推拿配合针灸进行治疗,≥1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28例患儿经1个疗程以上的治疗后,16例显效(57.14%),10例有效(35.71%),2例无效(7.14%),总有效率为92.86%。结论推拿配合针灸治疗小儿脑瘫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儿脑瘫;针灸;推拿 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俗称脑瘫,是胎儿及婴幼儿期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或发育缺陷导致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同时可伴有智力低下、癫痫、惊厥、语言和视、听觉障碍及行为异常等并发症。小儿脑瘫是目前小儿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对患儿的生长发育及以后的生活均存在恶劣影响。本病属中医的五迟、五软、五硬、痴呆、痿证等范畴。以改善脑瘫患儿的语言、视、听觉障碍及运动异常,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为主要目标,现将本院运用针灸及推拿治疗小儿脑瘫的疗效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28例脑瘫患儿,所有患儿均符合2014“第六届全国儿童康复、第十三届全国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暨国际学术交流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分型。男17例,女11例。0~1岁1例,2~5岁12例,6~10岁10例,11~15岁5例。早产16例,缺氧8例,其他4例。痉挛型四肢瘫3例,痉挛型双瘫10例,痉挛型偏瘫5例,不随意运动3例,共济失调2例,混合型5例。 1. 2 治疗方法①针灸疗法(肌张力高的脑瘫患儿慎用):体针取穴:主穴百会、大椎、肾俞、肝俞、脾俞、足三里、关元。智力低下加四神聪、印堂;下肢瘫痪加环跳、秩边、阳陵泉;腕下垂加外关、阳池;足内翻加绝骨、昆仑;足外翻加三阴交、太溪。选主穴2~3个/次,配穴4~5个,予补法或平补平泻,留针30 min,行针1次/d,5次/周,4个月为1个疗程。停针1~2周后即可继续第2疗程。头针取穴:主取运动区,可酌情配取语言二区、三区,视区、平衡区、舞蹈震颤区等。用26或30号针,快速捻转针柄,200次/min,持续2~3 min,留针1 h,行针1次/d,5次/周,4个月为1个疗程。针灸治疗前应注意严格消毒,避免头皮感染。②推拿疗法:采用推、拿、按、揉、拍、扣、捏、抹等手法,痉挛型多用轻柔手法尽量使全身放松拔伸牵引挛缩的关节;软瘫多用弹拨肌腱、点穴、擦刷等强刺激的手法。以随症施术为主,整体推拿与局部推拿相结合,头颈部重在醒脑、开窍、提神,四肢躯干部重在缓解肌张力、提高肌力、纠正异常姿势,推拿按摩1次/d,30 min/次。针刺和推拿是综合治疗小儿脑瘫的重要手段之一,既可以防止肌肉萎缩,又能促进瘫痪肌肉的功能恢复。因小儿脑瘫属慢性疾病,肌肉痿弱失用,针感多较迟钝,因此治疗过程中宜多取穴,行针及推拿的手法相对可以较重。临床也可以采用鼠神经生长

中医中药辨治足跟痛秘方偏方大全

中医中药辨治足跟痛秘方偏方大全 病因与病理 足跟痛是常见的疾病,造成足跟痛的疾病有足跟脂肪纤维炎、跟腱周围炎、跟部滑囊炎、跟骨骨刺、跖腱膜炎、跟骨病(骨髓炎、肿瘤、畸形性骨炎)、距跟关节炎等,最常见的是前五种疾病。 足跟脂肪纤维垫由弹力纤维分隔、包绕脂肪组织构成,有吸震作用。当跟部被硬物硌伤、长期压迫、受风、着凉等能使跟垫发生炎症,患者足跟下疼痛、肿胀,有浅在性压痛;如伤及跟下滑囊或滑膜,则会出现跟下深部疼痛。 跟腱周围炎是跟腱附着部位的周围组织,因外伤、劳损发生炎症,引起跟腱部位肿胀和疼痛。以老年女性发生率高,多为足脂肪纤维垫部分消退、急性滑囊炎或平底跖足等原因引起。此外,跟骨骨刺也可引起疼痛。足跟痛起病突然,常无明显外伤史,患者在站立或行走时感到针刺样疼痛,局部有

明显压痛,ⅹ线拍片除跟骨骨刺外,一般无任何骨质病变。 治疗 1、按摩法引起足跟痛的疾病,都可以应用按摩疗法,有他人帮助完成。病人取俯卧位,从足跟部沿跖腱膜按揉数遍,然后用拇指弹拨跖腱膜,重点放在跟骨附着点周围,按压然谷、太溪等穴,再沿跖腱膜方向用擦法,以透热为度。 2、药物外治法应用万应如意膏外贴,能很快奏效。 3、药物内服法体力虚弱、体格肥胖、卧床日久,引起足跟皮肤变软,跟部脂肪纤维垫萎缩,可造成站立和行走时跟底疼痛。产后妇女多见这种性质的足跟痛。中医学认为足跟痛与肝肾亏虚、阴血不足、风寒湿邪侵袭有关,使用中草药治疗有明显的效果。

属血虚受寒者,用养肝汤加味: 当归10克、熟地24克、白芍10克、川芎10克、麦冬10克、炒枣仁10克等,水煎服,一般服用4~5剂即可见效。 属肾虚受寒者,用桂附八味丸加味:熟地24克、山药15克、山萸肉10克、丹皮10克、茯苓15克、泽泻10克、肉桂6克、附子6克、独活10克、细辛3克、当归10克、秦艽(jiao,一声)10克,水煎服,4~5剂即可见效。 因肝肾亏虚,感受风湿侵袭而致者,方用独活寄生汤加减: 独活10克、寄生10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桃仁10克、红花6克、灵仙10克、秦艽10克、杜仲15克、川断10克、鸡血藤15克,水煎服,一般3~5剂,症状会明显减轻。

小儿脑瘫中西医康复方法及护理

小儿脑瘫中西医康复方法及护理 目的探讨小儿脑瘫中西医康复护理方法和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小儿脑瘫患儿132例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中西医组76例与常规组56例。中西医组采取中西医康复护理,常规组采用常规康复护理,并比较两组患儿护理效果。结果中西医组患儿护理总有效率为94.7%,常规组患儿护理总有效率为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中西医组患儿及其家属对护理服务满意度为98.7%,常规组患儿及其家属对护理服务满意度为9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瘫患儿采取中西医康复护理有助于提高患儿护理效果以及护理服务满意度,该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标签:小儿脑瘫;中西医康复方法;护理效果 小儿脑瘫是临床上一种非进行性的颅脑损伤综合征,常常对患儿生活质量和健康成长造成严重影响[1]。我院对住院治疗的脑瘫患儿76例采取中西医康复护理,发现其护理效果和护理满意度明显升高。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小儿脑瘫患儿132例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中西医组76例与常规组56例。中西医组男45例,女31例,年龄0.5~2岁,平均年龄(1.0±0.3)岁,脑瘫程度包括轻度41例、中度22例、重度13例,病程0.2~2年,平均病程(0.9±0.2)年;常规组男34例,女22例,年龄0.3~1.8岁,平均年齡(1.0±0.5)岁,脑瘫程度包括轻度30例、中度18例、重度8例,病程0.4~2年,平均病程(0.8±0.4)年。两组患儿上述指标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常规组患儿予以常规护理,如对患儿及其家属定期进行巡视,用药指导,口头叮嘱以及健康知识宣教。中西医组患儿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中西医康复护理,具体内容如下:①心理护理:全面评估患儿心理问题,通过建议、抚慰和激励等方式协助患儿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及时纠正患儿及其家长对疾病的认知偏差,树立其治愈疾病的信心。②饮食护理:由于脑瘫患儿肝肾功能较差,先天不足,因此加强患儿饮食护理十分重要,可建议家长多为患儿提供高蛋白、高热量和富含维生素的食物。③康复治疗和护理:采用熏蒸浸泡、中药口服;同时针对患儿具体情况予以头针、体针、眼针、面针和穴位注射等多种针刺方进行治疗,对痉挛患儿予以针灸治疗时不宜使用强刺激,穴位注射需关注配伍禁忌;此外通过阶段性按摩、健脾益气按摩以及循经点穴按摩等推拿按摩方法刺激患儿穴位经络,促进气血流通以及阴阳调节,按摩康复之前不宜过饱或过饥,按摩治疗10 min 后予以患儿及时补充水份和能量[2]。

跟腱炎能自愈吗

跟腱炎能自愈吗 跟腱炎是指跟腱发生了炎症。一般来说,它是因为在运动过程中,小腿腓肠肌和跟腱承受了太大的压力导致的,例如打篮球。另外,突然增加锻炼的强度或频率也常会引起跟腱炎。 如果得到及时的处理和治疗,跟腱炎的恢复时间一般很短。及时外用,跟腱-骨-方-世-帖,缓解恢复是可以的。但如果放任不治疗,跟腱炎可能会引起持续的疼痛或引发跟腱断裂。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来修复损伤。 跟腱炎典型症状 1、足跟部上方的、内部的疼痛、酸痛、压痛、僵硬,活动后加剧。它可能发生在跟腱的任何一区域,痛感通常会在清晨或者剧烈运动后的休息期间发作。 2、肌腱两段受到挤压时会有强烈疼痛或者压痛。 3.当病变恶化,肌腱会肿大,在病变区域出现结节 跟腱炎的并发症 跟腱炎可以进展为一种退化性疾病,称为跟腱退化变性。它是指跟腱的结构出现异常,变得越来越脆弱和纤维化。另外,对跟腱的持续压力可以导致跟腱断裂,这需要进行手术来修复。 跟腱炎的临床诊断 为了诊断跟腱炎,医生需要检查脚部,并可能需要进行跟腱部位的X 片检查,以排除其他可能引起跟腱处疼痛的疾病。另外,医生可能还会询问有关的活动情况。 如果医生怀疑跟腱已经断裂,他可能会进行进行核磁共振(MRI) 扫描,这是一项无痛的检查,它使用磁场来显示身体软组织的图像。 跟腱炎的治疗方法 1,非手术治疗 95%的患者使用非手术治疗就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1)对于运动员的止点性跟腱炎,应适当减少运动量,避免在坡道或硬的地面跑跳。症状严重者,可能需要休息或制动4~6周。 (2)运动后可使用冷敷。

(3)中医治疗:中医治疗跟腱炎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治标治本。选择具有消炎、镇痛、活血化淤、通经走络、开窍透骨、祛风散寒等功效的中药外敷进行治疗。 (5)理疗,轻柔的跟腱牵拉训练。 (6)对于非运动员性止点性跟腱炎,也可先试用上述非手术治疗方法。但一般不好活动的中老年患者,非手术治疗的效果较差,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2,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可切除止点部跟腱退变和炎性组织、滑囊及增生的跟骨后上结节。如果跟腱病变范围较大,切除病变组织后,失去跟腱附着,需重建跟腱止点,将跟腱直接缝合于跟骨结节。不能重建止点时,需要行肌腱移位重建跟腱,如使用屈拇长肌腱重建跟腱。 跟腱炎的注意事项 1.刚吃过饭后,不宜马上就做,起码要等1小时,避免造成胃下垂。 2.练习要循序渐进,开始时要少做,待脚后跟疼痛减轻后,再逐渐增加次数,直至练完后感到微微出汗为佳。 3.起落一定要与呼吸配合,起吸、落呼。 4.练习时最好找清静、不受干扰的地方练习,以利于思想集中。

治疗小儿脑瘫的中医方法

治疗小儿脑瘫的中医方法 中医对于小儿脑瘫的治疗其实并不是很容易,因为中医认为小儿脑瘫是属于先天性的,通过后天药物的调理是并不明显的。最多就只能使用针灸及药物合用来帮助恢复小儿的身体机能。那么,治疗小儿脑瘫的中医方法是什么呢?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 脑瘫多属于中医理论中的痿证,表现为五迟和五软,中医理论中对于脑瘫的治疗原则包括调节阴阳、扶正祛邪、治标与治本、针药并施、多发并治等,这些治责对于临床治疗立法、处方、用药,具有普遍指导的意义。 治疗小儿脑瘫的中医方法。中医认为脑瘫的发生从根本上是阴阳的相对平衡受到破坏,出现偏盛偏衰的结果。因此在治疗时应补偏救弊,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才能有助于治愈疾病。脑瘫调整阴阳的治疗多采用滋养肝肾的方法。中医理论认为邪气盛,精气就会变得亏虚,脑瘫治疗应扶正祛邪,儿补虚泻实是扶正祛邪的具体运用和体现,正虚则应扶正,邪盛则应祛邪,扶正与祛邪同时并举,适用于正虚邪实的病症。脑瘫患儿先天禀赋不足,精气不充是其病本,气血运行不畅,四肢不能协调运动是其病标。在临床用药治疗脑瘫时,在急性期应采用先治标再治本的法则,缓解期在进行标本兼治。 中医理论中除了中药治疗外,还包括很多治疗方法。在脑瘫治疗时,可以针药并施、多法并治,疏通经络,使筋肉得到滋养,有利于提高疗效。 同时对于小儿脑瘫的治疗还有其他的治疗方式,例如生物、物理、康复治疗。生物治疗这是一种使用神经因子,来替代或修复受损神经细胞,和神经组织的治疗方法,无依赖性、无任何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且能增强患儿的机体免疫力,从根本上解决了神经系统疾病,顽固不愈的难题。物理治疗,进行针灸、按摩等手段,促进康复,另外针对合并症治疗,亦可广泛使用中药内服、外用,以及理疗等有针对性促进康复。康复训练,护理人员可以根据脑瘫患者的病情,及年龄采取针对性的智能,及言语训练,可采取听语指图、实物和数字辨认与分类、简单的数字计算、复述性训练等方法。 以上是有关治疗小儿脑瘫的中医方法的相关介绍,通过介绍您对中医治疗小儿脑瘫是否有些了解了呢?中医治疗小儿脑瘫是较为繁琐复杂的,但是也不会有后遗症,只是通过长时间的调理,一点点的恢复小儿身体机能。所以中医治疗小儿脑瘫还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原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c03119477.html,/ztinfo/50286.html

跟腱炎及跟腱滑囊炎的中医诊疗分析

跟腱炎及跟腱滑囊炎的中医诊疗分析 【摘要】目的探究跟腱炎及跟腱滑囊炎的中医诊疗方法。方法随机抽选我院2014年9月~2017年9月收治的40例跟腱炎及跟腱滑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0例患 者经中医治疗后,显效26例,有效13例,治疗总有效率达97.5%。结论中医治疗跟腱炎及 跟腱滑囊炎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跟腱炎;跟腱滑囊炎;中医;诊断;治疗 在所有运动创伤疾病中发生率最高的踝关节扭伤,约占所有运动创伤的百分之十六以上,每 天约一万人中就有一例踝关节扭伤 [1]。可见增加对足踝关节运动损伤的认识和重视是非常重 要的。跟腱炎及跟腱滑囊炎是比较常见的足踝关节运动损伤。现抽选我院收治的40例跟腱 炎及跟腱滑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以探究跟腱炎及跟腱滑囊炎的中医诊疗方法。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随机抽选我院2014年9月~2017年9月收治的40例跟腱炎及跟腱滑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 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18~54岁,平均年龄(39.4±2.2)岁。 2病因病理 2.1急性损伤 如准备活动不充分即做猛力的弹跳或急速起跑;从高处跳下,足前部先着地,小腿三头肌急 骤收缩,其收缩力大而突然致使跟腱及周围组织牵拉损伤,部分纤维撕裂,结缔组织发生炎症、变性。 2.2慢性损伤 由于长期、反复、持续、集中和力量较大的摩擦和压迫引起。例如长期行走,大运动量训练,小腿三头肌过度劳损,使局部发生慢性炎症。鞋子太紧引起的跟骨后滑囊炎。外伤所造成的 跟腱炎和跟腱滑囊炎,滑膜可充血、水肿、渗出、粘连;滑液增多,囊壁增厚或纤维化。 2.3跟腱退行性变、增生、钙化、刺激周围滑囊而致炎症。 2.4感染性跟腱炎或滑囊炎可由急、慢性炎症引起。 3临床症状 跟腱炎及跟腱滑囊炎可发生于各种年龄,一般男性多于女性。跟腱疼痛是主要症状。早期疼 痛主要发生于刚活动时,一旦活动开后,疼痛反而减轻。但剧烈的跑跳动作可加重疼痛。随 着病程延长,病情加重,凡牵扯跟腱的动作均可引起疼痛[2]。反复发作后,可发生跟腱或滑 囊钙化或骨化。 4检查 跟腱处有明显压痛,压痛部位较表浅,患者足尖抵地后蹬时可引起抗阻力疼痛。急性损伤者 可见跟腱及滑囊肿胀,皮温多增高,慢性劳损者跟腱增粗变形,挤捏时缺乏弹性,并发出“吱吱”响声。 4.1机能解剖

小儿脑瘫常用按摩手法

小儿脑瘫常用按摩手法 孩子,是家庭的幸福所在,一个孩子给家带来了众多的快乐。然而,孩子一旦患上小儿脑瘫,家里就失去了很多的欢乐。家长朋友们也为此感到焦虑,那么,有没有很好的方法来治疗小儿脑瘫呢?下面小编就为你详细的介绍,小儿脑瘫常用按摩手法。 中医推拿法,小儿脑瘫推拿按摩的方法: 推法为小儿推拿常用的手法之一,根据施术方向可分为直推、分推、旋推三种。医家认为旋推为补,往上推为清为泻,临床上各取所用,均有疗效。 1.直推法以拇指端外侧缘,或以拇指螺纹面,或以食、中二指指腹,或以掌根在穴位上向前或向外直线推抹 2.分推法医者用拇指螺纹面,自穴中央向其两旁做“←→”“↙↘”方向分推。此法在临床上较为多用,如推坎宫、推卤门、推天门、分阴阳、推膻中、分推阴阳腹等。 3.摩法手掌附在体表一定部位做环形或往返而有节奏的轻柔摩动,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使局部产生温热舒适感,有止痛作用。 4.揉法以中指或拇指指端或掌根或大鱼际定位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作柔和的旋转动作。 5.旋推法用拇指腹位在穴位上回旋移动,用力较轻,不带动皮肉筋。 6.拿法用指或全手合力相扣,提拿肌肉或穴位。小儿常用指拿法。 7.攘法用手背或腕部附着于一定部位,往返连续滚动,适用于肌肉丰厚处。 其他按摩方法: 一、智力及语言康复训练: 可根据脑瘫患儿的病情及年龄采取针对性的智能及言语训练,可采取听语指图、实物和数字辨认与分类、简单的数字计算、复述性训练等方法。 二、日常生活能力康复训练:

练习翻身、坐起、站立、平衡、步行,作业治疗训练。内容以患儿能接受、配合为限,循序渐进地进行。每日2次,每次20分钟,连续进行,可根据脑瘫患儿的具体情况增减强度。 三、肢体功能康复训练: 1、上肢:肩关节向上、向后柔和运动,力度以患儿能承受为度,肩关节局部可涂搽红花油或活络油。每天50次左右,分3次进行。对上肢屈肌张力高者,采取柔缓按摩,同时用小夹板固定肘关节,每天3~5次,每次20~60分钟。 2、手指:将40枚直径1.5厘米玻璃弹球装于10×12厘米质地较硬的布袋中,由亲属对患儿手背进行揉搓,力量以患儿能耐受为度,手指肿胀时用力较轻。每天20分钟左右,每日2~3次。 3、下肢:进行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运动,尤其注意纠正踝关节的内翻,每天髋关节15次、膝关节25次、踝关节35次左右 小儿脑瘫常用按摩手法,我们了解了很多的知识,为此,我们一定要很好的注意一下,那么,最后,我们希望每个患者都能尽早的摆脱疾病的危害,健康快乐每一天。 原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c03119477.html,/xent/2015/0820/230384.html

小儿脑瘫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小儿脑瘫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摘要】小儿脑瘫是导致儿童肢体残疾的最主要疾病之一,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 趋势。近年来,在脑瘫康复中,中医疗法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广泛应用。本文从中 医学对小儿脑瘫的认识、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中医治疗脑瘫常用方法等方面进 行论述,探讨和研究脑瘫的中医康复治疗。 【关键词】小儿脑瘫;中医;中药;针灸;推拿 【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6-0015-03 脑瘫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 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是当今儿童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按临床表现分 为痉挛型、不随意运动型、强直型、共济失调型、肌张力低下型和混合型[1]。据 有关资料报道,我国的脑瘫发病率为1.8‰~4‰[2]。近年来脑瘫患病率越来越高,俨然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问题,严重影响着人口的综合素质。因此对于脑瘫的治疗 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现将近年来中医对小儿脑瘫的研究综述如下。 1.中医对小儿脑瘫的认识 中医并无“脑瘫”之名,多将其归为“五软”、“五迟”、“五硬”等范畴,中医古代文献对其都有记载描述,如《保婴撮要》中有:“五软者。头项、手、足、肉、口是也”。《幼幼集成》中亦谓:“头项软、身体软、口软、肌肉软、手足软”为“五软”。《小儿药证直诀》中有:“长大不行,行则脚软,齿久不生,生则不固,发 久不生,生则不黑”,为“五迟”。《婴童百问》中有“五硬则仰头取气,难于动摇,气壅疼痛,连胸膈间,手脚心如冰冷而硬,此为风症难治”,把头颈硬、胸膈硬、手硬、脚硬和心腹硬称为“五硬”。 小儿脑瘫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五软”、“五迟”、“五硬”并不能完全很好的反 应其病理特点,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和规范小儿脑瘫的中医病名,以利于更好的指 导小儿脑瘫的中医康复治疗。 2.小儿脑瘫的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小儿脑瘫的病因多由先天不足、后天失养所致,因人赖父母的精血 而成形,与父母体质、年龄、多孕多产、双胎等有密切关系,因父母精血不足, 成胎之时浇灌不足,受胎之后,气血难以长成,出生后身体怯弱,肝血肾精不足,筋脉骨骼失养而痿弱,以致瘫痪。而后天失宜,气血亏虚,损伤脑髓,更促使本 病的发生和发展。如在《古今医统?五软五硬》中便有“日月不足而生者,或服坠 胎之剂不去,而竟成胎者,耗伤真气”的记载,其中对本病的病因有了较清晰的认识[3]。 中医认为小儿脑瘫的病机主要为肝肾不足、脾胃亏损、气血亏虚,主要累及 肝脾肾三藏。因肝藏血主筋,肾为先天之本,主骨,臧精,主生长发育,脾为后 天之本,主肌肉,为气血生化之源。肝脾肾亏损,筋骨失养,精血不充,则筋不 能约束骨而关节屈伸不利,骨失所充则骨空而软,生长发育迟缓。脾主全身肌肉,脾虚气血乏源,则肌肉松缓不长,产生“五软”或“五迟”。若气血不荣,肉肤毛孔 空松,受风寒侵袭,则筋脉拘急挛缩,不能伸展,或先天阳气不足,不能温养肢体,受外邪侵袭,血液运行不畅,或瘀血阻窍,经脉不通,而成“五硬”。 3.小儿脑瘫的辨证分型 目前中医对小儿脑瘫的分型尚无统一标准,魏文著[4]根据临床表现将脑瘫分 为四型:一是肝肾不足型,表现为筋脉拘急,发育迟缓;二是脾肾两亏型,表现

跟腱炎常用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跟腱炎常用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跟腱炎一般是指跟腱急慢性劳损后形成的无菌性炎症,在运动过程中,小腿腓肠肌和跟腱承受了反复过度牵张力导致的,突然增加锻炼的强度或频率也常引起跟腱炎,治疗上选择物理治疗及消炎止痛药治疗,可外用跟腱骨方医贴调理治疗,治疗期间注意休息,避免负重,合理运动。 跟腱炎的治疗方法 1、按摩疗法:用按摩膏和精油做热导入按摩,以手贴患处轻微旋转的手法来回推柔,舒解肌肉组织,每日3次。 2、外用中药:中医膏药治疗的原则是舒筋活血、散结止痛。跟腱骨坊世医贴,实现通血、调气、逐瘀、能有效地止痛,促进血液循环,加速组织修复。 3、离心训练:找一个台阶前脚掌站在台阶上,手扶好扶手,脚后跟慢慢往下沉,到最大拉伸程度,再重复动作。 4、温热疗法:对缓解软组织不适,疏通经络,加速气血循环都还是有益的,当只能作为辅助治疗方法,不能作为单一的主要治疗方法。 5、针灸疗法:用两根针灸针从跟腱两侧刺入,直至跟腱的跟骨附丽区,留针15-20分钟,每日或隔日一次。 6、封闭疗法:封闭针是将药物注射到疼痛的部位,达到消炎、止痛的目的,并有缓解局部肌肉紧张的作用。 7、手术治疗:需要做手术来切除跟腱周围的炎症组织。一般不考虑手术切除跟

腱周围炎症组织,因为此类手术非但收效甚微,往往还会刺激受损部位疤痕增生。 跟腱炎的注意事项 1、饮食护理:患者应多吃含蛋白质、钙质、胶原蛋白的食物,如牛奶、奶制品、大豆、豆制品、鸡蛋等。以便补充蛋白质、钙质,防止骨质疏松,促使软骨及关节润滑液的生长,补充雌激素,使骨骼、关节更好地进行钙质的代谢,减轻关节炎的症状。尽量避免身体肥胖。 2、心理护理:避免患者由于病情或临床出现的一些症状产生过重的心理压力。耐心向患者说明此病的病因、相关因素、病理过程、防治方法等等。避免由于此病病情缠绵,迁延时间长,造成患者焦虑、烦躁的心理。 3、日常护理:及时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减少负重,注重防止对膝关节的进一步磨损,避免长时间频繁上下楼、跑步、爬山等对关节磨损较大的运动,避免跌打扭伤。 4、运动护理:参加体育锻炼时要做好准备活动,轻缓地舒展膝关节,让关节充分活动开以后再参加剧烈运动。练压腿时,不要猛然把腿抬得过高,防止过度牵拉关节。练太极拳时,下蹲的位置不要太低,也不要连续打好几套,以防关节负担过重发生损伤。

跟腱疼痛怎么治疗

跟腱疼痛怎么治疗 跟腱炎的治疗方法比较多的,在家里最快的方法就是利用跟腱骨世方医贴外敷,如果病情比较严重,最好的是及时到医院治疗,千万不要自己胡乱利用所谓的偏方治疗,容易导致病情加重,出现更加严重的症状。 跟腱疼痛怎么治疗 1、休息。如果有跟腱损伤或有疼痛,一定要休息脚,脚踝和腿。持续的运动会延缓愈合,所以尽可能经常地休息。 2、冰敷。可以在疼痛的肌腱上敷冰袋。冷敷有助于减少血液流动,从而有助于减轻疼痛。它也有助于减轻肿胀和炎症。在受伤24小时内,每小时将冰袋敷上20分钟。可以使用商业的或自制的冰袋或冷冻蔬菜袋,比如冷冻豌豆。豌豆很小,很容易符合你脚踝的形状。千万不要直接把冰放在皮肤上。总是用毛巾或布之类的东西包起来保护皮肤。 3、用弹性绷带包扎。可以用弹性压缩绷带包扎受伤的脚踝。弹性绷带有助于减少肌腱的愈合。它也有助于限制肿胀,并提供支持的地区。绷带要紧紧地包好,用中压,但不要太紧,以免造成绷带周围的鼓胀或血流停止。如果弹性绷带疼痛加重,它太紧了,你应该松开它。开始在脚踝上方包扎,高于受伤处。一旦肿胀消失了,你就不需要再包扎了。 4、抬起脚踝。把脚踝举到心脏上方帮助消肿。当你抬高你的腿时,你应该使自己舒服,所以试着把脚踝放在枕头上。你不想造成任何额外的疼痛,如果你不能把腿抬高得很高,尽量保持腿和地面平行。 5、服用非处方止痛药。对于大多数跟腱疼痛,你可以用非处方止痛药治疗。非甾体类抗炎药是用于短期疼痛。仔细听从医生的指示。同时一定要按照制造商推荐的剂量服用。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可导致出血和溃疡。 6、穿特别的鞋。如果跟腱给你带来疼痛,你的医生可能建议你穿特别的鞋。你可以试着用柔软的平底鞋来帮助你走路时减轻疼痛。如果你有很多疼痛,你医生可能会建议穿上一段步行靴。这有助于减轻阿基里斯肌腱上的一些压力,使其能够开始愈合。 注意事项 1、在运动前务必认真做好热身。 2、务必要加强身体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力量训练。 3、挑选合适的鞋子。 4、在进行身体锻炼时,一定要遵循客观规律,循序渐进,慢慢增加活动的量和强度。 5、如果在进行某项运动时感觉到疼痛,应立即停下并休息。

100例小儿脑瘫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观察

100例小儿脑瘫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分析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脑瘫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脑瘫病症患儿10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儿单纯应用西医方法治疗,为患儿服用复合B族维生素,同时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患儿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进行治疗,基于西医经节苷脂钠注射液治疗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中医按摩、针灸的方法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运动功能评分(81.27±10.52)分优于对照组(61.57±10.83)分(P<0.05)。结论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小儿脑瘫疾病具有良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小儿脑瘫;中西医结合;效果;观察 对于小儿脑瘫病症来讲,其指的是由幼儿出生前到出生一个月的期间,因为各种因素造成大脑受到损伤。其是导致小儿残疾的重要原因之一[1]。选择本院脑瘫病症患儿100例,分别给予西医治疗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12年2月~2014年6月入院接受治疗的脑瘫病症患儿10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中男33例,女17例,患儿年龄最小1岁,最大8岁,平均年龄(3.5±1.3)岁。对照组中男32例,女18例,患儿年龄最小2岁,最大7岁,平均年龄(3.6±1.2)岁。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情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患儿治疗方法观察组患儿单独采用西医方法进行治疗。药物治疗:采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国药准字H20056783),每日20~40 mg,遵医嘱1次或分次肌内注射或缓慢静脉滴注[2];并且服用复合B 族维生素片(汤臣倍健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1754),患儿每日服用2片,3次/d。合并癫痫发作的患儿根据发作类型选择不同的抗癫痫药物[3]。 1. 2. 2 观察组患儿治疗方法观察组患儿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基于对照组患儿治疗方法的前提下,配合中医的针灸、推拿、按摩治疗,同时进行功能恢复训练。患儿的主穴包括:百会、四神聪等[4];配穴包括:外关、曲池、合谷等,其是治疗上肢偏瘫的穴位,足三里、太溪等是治疗下肢偏瘫的穴位。同时对患儿进行按摩,在四肢及头部的穴道位置采用扣、揉、捏、点、推等方法按摩,1次/d,30 min/次。同时对患儿进行功能康复训练,1次/d,30 min/次。记录两组患儿3个月的恢复效果。

六章第四节不同类型的小儿脑瘫推拿治疗方法

六章第四节不同类型的小儿脑瘫推拿治疗方法 一、痉挛型脑瘫 推拿治疗痉挛型脑瘫时,可根据其牵张反射亢进,持续性肌紧张引起运动功能障碍两个特征进行治疗。痉挛型双瘫,侧重于治疗双下肢,腰腹部;痉挛型偏瘫,侧重于治疗偏瘫侧的上下肢体及对侧头顶颞部。在缓解痉挛肌治疗时,要对其弱化的拮抗肌采用不同的推拿治疗手法,增加肌张力和肌力,同时进行治疗。痉挛型脑瘫推拿治疗手法I与手法II,可按疗程交替使用,也可选择性应用或增加新的治疗手法。推拿治疗与其他疗法共同综合治疗,效果显著。 (一)治疗原则 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理筋整复、缓解痉挛。 (二)操作 推拿治疗手法I 头部: 1.取穴及部位:百会、四神聪、神庭、印堂、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顶旁1线、顶旁2线。 2.主要手法:一指禅推法、按揉法、梳法。 3.操作方法:仰卧位或坐位。 (1)用一指禅推法,从印堂穴向上经神庭穴推至百会穴,反复操作3遍。 (2)用拇指螺纹面按揉以上腧穴,每穴约半分钟,以酸麻

胀得气为宜。同时配合用五指叩点或散点作用于腧穴及腧穴周围刺激区。 (3)用一指禅推法,推以上头部四条标准线,从上向下,反复操作3遍。 (4)用五指梳法,从前发际梳至后发际。用双手五指梳法从顶部分梳至耳部,反复操作5遍。 上肢部: 1.取穴及部位:肩髃、曲池、臂中、外关、合谷、肩及上肢部。 2.主要手法:按揉、拿捏、摇。 3.操作方法:仰卧位和俯卧位 (1)患儿仰卧位,术者坐在侧方,用单手或双手拿捏肩关节周围及上肢的软组织,从上向下,反复操作3--5遍。以痉挛肌为重点。 (2)仰卧位,术者一手固定患儿的上肢,另一手以拇指螺纹面按揉以上的腧穴,每穴约半分钟,以酸麻胀得气为宜。 (3)仰卧位,术者一手扶持患儿的上肢,另一手轻摇患儿的肩、肘、腕、指各关节。同时配合作肩关节外展、外旋。肘关节伸屈。腕关节的背伸桡偏。拇指外展,指间关节伸展等被动运动。 (4)俯卧位,术者一手扶持患儿,另一手用指揉法或掌揉法、鱼际揉法作用于肩胛周围及颈项两侧3--5遍,同时配合作

治疗跟腱周围炎的方法

治疗跟腱周围炎的方法 跟腱周围炎是跟腱及腱围部位发炎,是一种无菌性慢性创伤。活动后感到小腿发紧,疼痛,有时在起跳或落地、站立时小腿后侧疼痛,重者在行走时就有小腿疼痛。多见于运动员和参加军事训练的人员。可以采取中医膏药,热敷,封闭等方法治疗。同时要注意休息,尽量抬高下肢,清淡饮食,多吃蔬菜和水果,避免烟酒刺激。 治疗跟腱周围炎的方法 1、口服药物:严重疼痛患者,可服用止痛药,但因为止痛药治标不治本,所以一般不提倡使用。 2、外用中药:治疗的原则是舒筋活血、散结止痛。跟腱骨方医贴,实现通血、调气、逐瘀、止痛、驱邪、扶正等诸多功效,能有效地止痛,促进血液循环,加速组织修复。 3、针灸疗法:用两根针灸针从跟腱两侧刺入,直至跟腱的跟骨附丽区,留针15-20分钟,每日或隔日一次。 4、封闭疗法:封闭针是将药物注射到疼痛的部位,达到消炎、止痛的目的,并有缓解局部肌肉紧张的作用。 5、物理疗法:各种理疗可有效的充血、消炎、镇痛,如红外线,电流,热疗等等。 6、运动疗法:双手扣脑后站立,然后蹲下,立刻再起来,如此为1次。每天做200次,分2回进行,3个月可见跟腱炎症状减轻。 7、手术治疗:需要做手术来切除跟腱周围的炎症组织。一般不考虑手术切除跟腱周围炎症组织,因为此类手术非但收效甚微,往往还会刺激受损部位疤痕增生。跟腱周围炎的日常护理 1、注意休息,减少运动量:多休息,晚上可用热水泡脚,睡觉时可抬高下肢,如果必须要活动的话,可以穿宽松的鞋,尽量用休闲鞋,用软一点的鞋垫。 2、冰敷和热敷:如发现跟腱有些红肿,应及时冰敷处理,时间为10分钟左右,将一个冰块在患处打圈摩擦,持续2-3分钟,休息一分钟,再重复,进行半个小时,晚上睡觉前用热水泡脚,这就是用热水来舒筋活血。 3、拉伸和按摩:拉伸跟腱的动作比较容易,勾脚尖就是在拉伸跟腱,平时运动

(完整版)小儿脑瘫中医临床路径

小儿脑瘫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五迟、五软、五硬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性瘫痪 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第六版(王萍芬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2007年)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儿科学》第七版(诸福棠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新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第一版(王雪峰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年)。 2、证候诊断: 脾肾两亏证、肝肾亏虚证、肝强脾弱证、痰瘀阻络证、心脾两虚证 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脑性瘫痪(五迟、五软、五硬)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脑性瘫痪(五迟、五软、五 硬) 2、患儿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路径时限 病房标准住院日≦90天 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五迟、五软、五硬和脑性瘫痪的患儿。 2.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乙肝病毒表面标志物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患儿病情需要而定,如头颅影像学检查(CT或MRI)、脑电图检查,髋关节X线检查,听力筛查等 治疗方法 推拿治疗 2、针刺疗法 3、灸疗 4、中药熏洗 5、其他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穴位注射、经络导平等疗法 6、辨证口服中药制剂(1)脾肾两亏证:健脾补肾、生肌壮骨(2)肝肾亏虚证:滋补肝肾、强筋壮骨(3)肝强脾弱证:柔肝健脾、益气养血(4)痰瘀阻络证:涤痰开窍,活血通络(5)心脾两虚证:健脾养心,补益气血 7、康复训练:根

小儿脑瘫的推拿疗法

小儿脑瘫的推拿疗法 推拿又称按摩,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各种手法作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或经络腧穴,使之气血流通,阴阳调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推拿的基本作用:调整脏腑、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理筋整复 推拿手法主要分单式手法和复合手法,小儿脑瘫常用的单式手法主要有揉法、按法、推法、捏法、拿法、捻法、拨法、叩法、啄法、摇法、扳法、伸屈法;复合手法主要有按揉法、弹拨法和揉捏法。 小儿推拿基础手法: 1 推法 (1)直推法:以拇指桡侧或指面在穴位上作直线推动。亦可用食中二指面着力作直线推动。 (2)旋推法:以拇指面在穴位上作顺时针方向的旋转推动。 (3)分推法:用两手拇指桡侧或指面,自穴位中间向两旁分向推动。 (4)合推法:以拇指桡侧缘自穴位两端向中央推动称合推法。 2 揉法 (1)指揉法:以指端着力于穴位做环旋揉动。 (2)掌揉法:以掌着力于穴位做环旋揉动。 (3)鱼际揉法:以大鱼际着力于穴位做环旋揉动。 3 按法 以掌根或拇指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逐渐向下用力按压称为按法。 4 摇法 使关节产生被动性的环形运动,称为摇法。根据部位不同,又分为颈部摇法、肩关节摇法、肘关节摇法、腕关节摇法、髋关节摇法、膝关节摇法、踝关节摇法。 5 啄法 五指端聚拢成梅花状,啄击治疗部位的手法,如鸡啄米状,故称为啄法 6 伸屈法 伸是使关节伸,屈是使关节屈曲,伸屈法是针对活动功能障碍的关节,助其伸展或屈曲的一种被动运动手法。如伸肩法、伸肘法、伸膝法、伸髋法、屈髋法等 7 捏法 (1)二指捏:医生两手略尺偏,两手食指中节桡侧横抵于皮肤,拇指置于食指前方的皮肤处。两手指共同捏拿肌肤,边捏边交替前进。 (2)三指捏:两手略背伸,两手拇指桡侧横抵于皮肤,食指中指置于拇指前方的皮肤处。三手指共同捏拿肌肤,边捏边交替前进 捏脊疗法:以提捏手法为主作用于脊柱两侧自龟尾至大椎,动作要连贯。其作用能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具有强健身体的功能,是小儿保健常用主要手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