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人教课标版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人教课标版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人教课标版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人教课标版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湘潭县三中卢利

●教材简析

第五单元的主题是“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中国文化伴随着列强的炮火,西学的浪潮和清王室的衰微,同政治、经济一样,艰难地踏上近代化的征程。在探索的过程中,人们每前进一步,都会经历新旧文化的强烈交锋。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从鸦片战争后至19世纪末中国近代思想向西方学习发展的渐进过程: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变法思想。这些思想从学造器物到仿行制度,从学习西方实用科技到学习社会政治学说,探求强国之路。通过讲授,力图让学生掌握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艰难历程。

●重点难点

重点:“师夷”与“制夷”的关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难点: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末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2)通过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和相关材料,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艰难历程,体验先进人物的忧国忧民思想,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使学生认识人生价值的实现不仅取决于个人志向和奋斗,也受社会条件的制约,今天社会主义制度为我们人生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奋斗进取的精神不能改变,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教法简介

历史材料分析能力是历史教学要培养的重要能力之一。本课采用“问题导入--情境体验--合作探究--感悟历史”教学模式,设计注重对历史材料的运用,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和探究活动,以充足的史实材料作铺垫,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在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历史材料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能力,同时深刻理解、切实体验历史。

●教学过程

【单元导读】

【讲授新课】

一.“开眼看世界”

问题导入:

材料一1559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达北京,官员在《会典》书籍上查不出有意大利

这个地方,就坚决否认世界上有意大利。幸而《会典》上有大西洋国,于是利玛窦只好自封为大西洋国民。

材料二因为许多洋人不肯向中国官员下跪,于是许多中国人便认定洋人的腿弯不了,倒下就站不起来。

材料三“究竟该国(英国)地方周围几许?……又英吉利至回疆各部(新疆天山以南地区)有无旱路可通?”——1842年5月道光帝问疆吏大臣

材料四:广东在英吉利之东南方,约水程三万馀里。……英吉利国王所居之地,名曰蓝伦,在俄罗斯之西,约海程二十日。……回疆,在英吉利之东南,相距一月。缅甸在英吉利之东,相距四五个月。如由陆路,两月可到,须经俄罗斯过。西藏在英吉利之东,相距两月,须走回疆,无路可通。──林则徐《洋事杂录六》

请思考:上述材料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思维拓展):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沉睡了多年的清王朝,为什么在19世纪40年代会有明士猛醒,要跳出井底看看外面的世界?

过渡: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清王朝,在鸦片战争中一败涂地,颜面尽失,不得已向蛮夷之邦——英夷,屈辱求和。

情境体验:

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丧权辱国之下,如果你是清朝统治集团一员,你能容忍吗?准备采取什么措施?

过渡:这场战争给古老的中国带来巨大的冲击,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在严峻的现实面前,率先惊醒,开始摆脱与西方隔绝的状态,逐渐走上蜕变与新生的近代思想历程。

(引入“开眼看世界”)

1、背景:

①、晚清封建社会晚期——危机四伏

②、西方资本主义崛起——侵略扩张

③、鸦片战争——惊醒志士

2、倡导者:

(1)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贡献:编译《各国律例》《四洲志》;仿制船炮

简介:在广东主持军务期间,积极探求西方军事科学技术,引进西方先进船舰大炮并加以仿制;他主张建立一支“器良、技熟、胆壮、心齐”的新式水师;开中国近代由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

(2)魏源:放眼世界的先行者

代表作:《海国图志》(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的专著)

(思维拓展)“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请结合材料和教材分析魏源向西方学习核心思想是什么?

——核心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

3、影响:

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启迪作用!

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开端!

合作探究:

你觉得早期先进的中国人冲破藩篱,睁开眼睛,看到的是怎样的世界?全面吗?

——他们看到了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不全面。

过渡:当长期闭目塞听的中国人睁开眼睛看世界的时候,他们看到的世界是:中国的制度是先进的,西方的技术是先进的。所以睡眼腥松的中国人面前的世界是模糊的。而且林则徐,

魏源观点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响应,中国的统治者仍然夜郎自大,直到“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后,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如李鸿章说:“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引入“中体西用”)

二.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情境体验:(图片显示)

请结合上述图片,从统治者的角度概括当时中国的形势?在这种形势下,你认为清政府会怎么办?

1、背景:清政府面临的内忧外患

2、核心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材料:所谓“体”是指事物的主体本质;“用”是指由主体派生,或为主体服务的表现形式。张之洞(洋务派)说:“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人心,西学应世事,而必无孛于经矣。”(思维拓展)请结合材料和教材概括“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主要内容、实质?——“中学为体” :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主体、本质);“西学为用”:指学习西方先进的一些东西,为封建制度服务。

——实质指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强化封建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3、目的:维护清朝统治

合作探究

(阅读材料)

材料1:在我们这个社会里,做事极不容易。同治年间起始的自强运动,虽未达到目的,然而能有相当的成绩,已经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倘若当时没有恭亲王等在京内主持,没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在京外推动,那末,英法联军及太平天国以后的中国还要麻木不仁,好像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一样。——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2:“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子,由裱糊匠东贴西补,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裱糊,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风小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等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李鸿章

材料3: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本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国

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

——德国首相俾斯麦

思考:你认为只学“西用”不学“西体”能否真正让中国走出困境?

5. 评价

①有进步的一面:冲击了传统的保守观念,进一步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②有保守的一面:仅停留在学习西方物质文明的层面。

结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地主阶级进行道路选择的前提,也就是说他们总想把西方先进的军事、经济技术来稼接到落后的社会制度上来,这种努力是注定会失败的。

三.维新变法思想

问题导入:

材料: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体也。轮船、火炮、洋枪、火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意为:艰难勉强地跟着走),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以足恃欤?-----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

请思考:跟洋务派相比,郑观应在“富强之本”的认识上有什么新的看法?为何会发生变化?——①思想变化: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的新观点

——②原因:有识之士觉察到洋务运动的弊病,认识到局限于“器物层次”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涉及到经济、文化思想和政治制度领域。(引入维新变法。)

1、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

(1)背景:

①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

②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和科学文化的不断传入

③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

(2)代表人物——转化中的资产阶级的新型知识分子

王韬郑观应

(3)主张:

经济上:主张发展工商业,商战救国;

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政治上:主张实行君主立宪

(4)评价:

积极: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康梁维新思想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

局限: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更没有付诸行动。

情境体验: (图片显示)

假设你是当时一位资产阶级爱国者,请问你会为改变中国的命运做些什么?

过渡:岁月如逝,到了19世纪90年代,中国似乎清醒了,因为他们看到的世界比原来清晰多了!

2、康梁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

⑴背景:

政治上:民族危机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阶级上: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思想上:早期维新思想奠定基础

(2)代表人物:

◆康有为

材料:“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宪法,开国会,行三足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思考:请结合教材和材料归纳其主张.

思想主张:向西方学习,立宪法,开国会,建立君主立宪制

宣传方式:

①办万木草堂讲学

②著书:

《新学伪经考》把历代封建统治者所尊崇的古文经典斥为伪经;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孔子改制考》孔子是改革之师是民权、平等的倡导者,借助于孔子的权威来宣传维新变法(思维拓展)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他们的名字、口号、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

思考:从这句话能看出维新变法思想宣传呈现什么特点?为什么呈现这样的特点?

——特点: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结合

——原因: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②儒家思想仍居正统地位,借其可以减少变法阻力;③与康有为的个人经历、学问素养也有一定的关系

◎温故知新:

A 请结合所学知识,西方思想发展史上有类似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吗?

B 康有为尊孔变法和我们今天纪念孔子目的是否一样?

◆梁启超

材料: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思考:请结合教材和材料归纳其主张.

——思想主张: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顽固派;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

——代表作:《变法通议》

◆严复

材料:封建君主是“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思考:请结合教材和材料归纳其主张.

——思想主张:民主君仆、主权在民

——意义:用民权否定君权,直接动摇了君权论的基础

(3) 实践:戊戌变法

(4) 影响: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提倡新学,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思维延伸】

感悟历史:看→变→用

延伸思维:国人真的清醒了吗? 这些学习有没有给中国带来根本的改观? 依你看原因何在?

小结:西学东渐是一个不断探索、艰难渐进的过程,就各阶段而言,这些主要观点都有一定进步性,对当时的西学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有时代的局限性,因而,我们应科学地对待。我们学习和了解历史,就是要寻找历史上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为我们所用。我们在历史中沉思,我们在历史中预知未来,我们更应当在历史的沉思中警醒、奋起!

【课堂演练】

●教学反思

一般来讲,学生在学习“思想文化史”内容时,常常感到其知识枯燥乏味、理论性强、深奥

抽象、难于理解。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力求做到深入浅出、举重若轻呢?我一直思索着,怎么才能把新课改理念下的历史教材讲活,把课堂气氛带活,把学生思维激活呢?围绕着《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的设计,我试着做以下努力,从新课标出发,突出两个方面:一是教学思路清晰;二是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合作的能力。具体来说,从教学模式,我采用了“问题导入--情境体验--合作探究--感悟历史”的模式,重新整合教材内容,通过史料展示,设计问题情境,再现历史场景,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

从教学设计来说,原来总觉得一节求新求异的课就是好课,其实不然。好课的更高层次是平凡中见真知,在平实中真正能够让学生终身受益。所以我尽量避免将“思想文化史”上成一堂文化欣赏课,不是看课堂如何的花俏,而是看学生感悟、掌握了多少。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本人主要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达到教学的目的。但由于一个人思考有限,肯定会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恳请各位专家、评委、同行们多多指教!

师夷长技以制夷(黄方仙)

第六章第三课汇入工业革命大潮的中国 “师夷长技以制夷”教学设计 永嘉县桥头镇中学黄方仙 一、课程标准 4-3 列举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明它(他)们在社会变革中的突出作用。 6-5 在世界文明的进程中,了解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明确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二、教材分析 “师夷长技以制夷”——主要介绍了在面对西方入侵的危机时,一些开明的知识分子为了挽救国家于危亡之时,主动关注外部世界,了解西方各国情况,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通过学习西方的长处,以抵抗西方的侵略,这里面的代表人物是林则徐和魏源。之后,清朝中央和地方的一些官员也以“自强”“求富”为口号,掀起一场学习西方先进思想和技术的洋务运动。他们陆续创办了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还兴办了新式学堂,培养人才。洋务运动的失败说明中国不改变政治制度,只进行军事、经济、教育、外交的一些变革,是不能使中国富强起来的;地主阶级不能救中国。 三、学情分析 通过一个多学期的历史知识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历史素养,但对于初二的大部分学生来讲历史的基本线索还有点凌乱。对于洋务运动这一内容,学生知识储备较少,可能在一些影视作品中略有了解。所以教学中应多给学生提供一些背景史料。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地主阶级中“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魏源等的思想 2、掌握洋务运动的兴起时间、代表人物、口号、目的、内容、结果、性质 (二)、能力目标: 1、能运用史实辩证地评价洋务运动。 2、通过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和相关材料,培养学生的阅读材料、分析和归纳的能力,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西方的重要性 2、通过学习感受到封建君主专制的腐朽和地主阶级不能救中国。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洋务运动的概况 难点:洋务运动的评价和地主阶级不能救中国的认识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方式:讲述法、问题引导法、史料探究法、多媒体辅助 八、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图片:林则徐、魏源、李鸿章图像。 师:这些人都是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虽然他们有着不同的政治追求,但却有一个共同的历史贡献:都推动了中国向西方的学习,推动了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如果让同学们用书本上的一句话归纳他们的贡献,你会用?师夷长技以制夷

河北省唐山十六中八年级历史《第7课 戊戌变法》学案(无答案)

河北省唐山十六中八年级历史《第7课戊戌变法》学案 学案: 知识学习目标 一.课程标准 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了解严复等人的主要思想. 二.知识与能力 知道“公车上书”是近代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开端 了解维新变法运动的原因及其主要代表人物,概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知道严复的主要维新思想及其在近代中国思想进步中的作用. 探讨戊戌变法的影响,客观分析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状况下,积极思考、探索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之路,学习他们爱国自强、不断求索和勇于实践的精神。 通过学习,认识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环节,知道它对中国近代化的艰难起步所具有的重要推动作用.同时探讨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认识推翻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是实现中国进步实现近代化的必要前提. 三.学习重点:严复的《天演论》及其在维新运动中的作用,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学习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预习内容 1.结合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思考维新变法在19世纪90年代兴起的历史 过程。(A层学生完成) 2.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3.严复的《天演论》及其在维新运动中的作用 4.百日维新开始的背景、标志、主要内容、结果、历史意义。 讲案 提问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民掀起维新变法运动来挽救民族危机,从而导入新课。 一.公车上书 师生共同分析1.背景 2.时间 3.概念 4.意义 二.警示洪钟《天演论》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严复对维新变法的突出贡献 三.百日维新 检查学生自学情况:百日维新开始的背景、标志、主要内容、结果、历史意义 引导学生分析变法内容与中国近代化的艰难起步所具有的关系。 探讨变法失败的原因。 教师讲解为主分析变法的意义。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是中日两国在面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情况下进行的富国强兵的改革,他们的异同点你知道吗?以下是为你整理的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欢迎大家阅读。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 相同点:(1)背景相同,改革前都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 (2)性质相同,都是由最高统治者自上而下进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3)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采取了重大措施; (4)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不同点: 1)社会背景不同: 其一、日本明治维新前夕,农民的起义和市民的反抗斗争持续而猛烈,新兴地主和高利贷商人对自身处境越来越不满,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中下级武士对现实的不满增强,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 其二、中国戊戌变法前夕的封建统治危机虽然十分严重,但由于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还比较强大。 (2)领导力量不同: 其一、尽管日本资产阶级尚不成熟,但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下级武

士充当了倒幕运动的领导。他们懂得斗争策略,建立了军队和基地,分阶段完成了清扫敌对旧势力的任务,保证了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 其二、中国的维新派力量脆弱,仅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加之守旧势力强大,因而改革不能成功。 (3)政策措施不同: 其一、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其二、在中国戊戌变法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权以及守旧势力强大,根本不可能实施。 (4)国际环境不同: 其一、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中期,当时世界还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尚未开始。由于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的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其二、中国戊戌变法已是19世纪的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中国成了列强瓜分的对象。这时帝国主义列强也决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很不利。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区别一,改革的国情不同 从1185年直到1868年明治维新前的德川幕府时代,日本的实际统治权都被各种不同的征夷大所掌握,日本的天皇只是一个名义上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解读课标]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感受主动向他人学习和积极进取的快乐,形成好学善学而不盲从的态度 一、知识与能力: 识记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张; 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 中国人民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探究与当时世界形势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联系必修①②的有关内容,讨论近代中国人思想解放的时代背景。 运用制表或列举的方式,将学西方、寻变革的思想历程梳理清楚。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激发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认识到中华民族的觉醒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重点难点:

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 认识近代思想发展所处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 [创设情境] 单元我们学习了中国古代的思想主流:儒家思想。这一思想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随着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给沉寂的中国在政经济外交等领域产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影响。思想领域更是翻江倒海-----。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引言文字内容。问题1: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末,近代中国思想界出现了一次次思想解放的潮流。这个过程中的主流思想又是什么? 学生归纳:向西方学习。 [师生互动] 列举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末,中国思想界开始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之路的主要史实。 主要历程代表主张背景意义特点 开眼看世界封建士大夫:林则徐、魏源《四洲志》《各国律例》;《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鸦片战争后关注世界;思想启迪。 军事科学技术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封建地主阶级代表: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局限性再评价

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在晚清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将嘉道年间之际复兴的经世思潮推到了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是对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的西方挑战的最理性的回应”,其主张“是晚清以来的中国人提出的第一个近代化方案”[1],对于其积极意义,史学界已经作出充分的评价。 同时,也有不少学者专门著文论及过这一思想所存在的局限。这些局限性概括起来,主要包括目的的局限性、观念的局限性、内容的局限性、作用的局限性[2]。以上方面的局限性分析,其中不乏合理成分,但有些评价是有失客观性的,有些评价则是似是而非的。笔者认为,这些局限性的评价必须是建立在对特定历史环境和阶级属性的充分认识基础之上,否则这将是一种有失历史客观性的评价。“如何用当时的观念合情合理地解释当事人的思想和行为”[3],这是历史研究一个十分关键却极易忽视的问题。基于以上考虑,笔者试图对前人在“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思想的局限性方面的评价分别作出自己的分析,以期对该问题评价的客观公正与“合情合理”。 关于是目的的局限性。一般我们认为魏源在鸦片战争前后看到了中西方的差距,认识到了效法西方的必要性,提出了富有远见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体现了他思想的开放性和爱国性,这在当时有着抵御外辱、挽救民族危亡的积极作用。但是魏源主张的只是通过“师夷长技”这一手段来达到“制夷”的效果,而其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这种主张的动机是一种传统的忠君思想。所以,魏源思想主张只可能维护而不可能触犯业已腐朽落后封建制度,因此这一主张的内容和作用都受到了极大束缚。 魏源作为晚清开明的思想家,其思想和主张被认为是该时代最先进的代表,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他毕竟是出生和成长于闭关锁国的晚清时代,是深受传统儒家学说影响的士大夫,同时也是晚清社会地主阶级的代表。无论从其生活环境、思想结构还是阶级属性来看,在国家危难关头,他的主张都不可避免以忠君思想为动机,以维护清王朝统治为根本目的。实际上,换了其他人,处于他当时的环境和地位也必然无法超越他的动机和目的,否则他的思想和行为也就无法用正常逻辑来解释了。再者,如果魏源萌生的想法,不是维护清王朝统治,而是通过“师夷长技以制夷”最终达到推翻封建王朝的目的,那他岂不是直接过渡到了维新思想和民主革命思想,岂不是违背了历史进程中客观规律的制约。更主要的是,在当时

戊戌变法教案

第6课戊戌变法(定稿) 主备人:代明月 参备人:王华成、周梦宇、李娇娇、何英 课标内容1、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2、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结合课文,利用课文图片、材料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 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2)通过对百日维新的内容及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的分析,使学生 认识到资产阶级维新派既具有进步性又有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由此来引导学生掌握分析历史人物的辩证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戊戌变法的历史,了解到中国的各个阶级,各种政治 力量为挽救民族危亡所做的努力,感知近代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的艰难历程。 (2)就百日维新一事,对比社会各界的反应,加深对变法失败的理 解,使学生学会运用对比的方法解决历史问题。 (3)就戊戌变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展开讨论,是学生学会在共同探 讨和交流中,取长补短、互相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 危亡之际,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努力向先进的西方学习,要求维新变法。培养学生关心时政,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形成争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通过戊戌政变过程的教学,以维新志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 事迹为榜样,培养学生爱国救国的意识和不断追求真理的优秀品德。 (3)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对变法的阻挠和破坏,加深对改 革艰巨性、复杂性的认识,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公车上书及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影响,运用课文图片等直观手段,从康有为、梁启超的活动入手,结合问题讲清公车上书的情况。 通过分析、归纳的方法使学生掌握维新变法的内容。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的意义,先让学生结合戊戌变法的内容,讨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最后教师再加以引导,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阅读指导法、探究法、提问启发法 板书设计 1、维新变法拉开序幕:公车上书(1895年) 2、维新变法的发展:维新政治团体形成积极、极其机关报------强学会、《中外纪闻》 3、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戊戌变法1898年6月---9月(百日维新) 4、维新变法运动的结果:戊戌政变1898年9月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省优课教学设计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设计 课标: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思想在近代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三维目标: 教学主题:思想解放、创新 教学主线:必要-----必须----必然。 知识与能力:知道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及的其主要思想观点,理解新思想产生的原因;认识洋务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分析产生的原因;识记维新思想的主要内容,理解为新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进步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阅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进行问题式比较探究,树立问题意识,团队合作理念、提高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树立爱国思想、创新意识,有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意识,能够自主具备科学分析事物的态度。对近代思想解放的历史人物、主要思想进行辩证、多角度的评价。 教学重点:维新思想内容及在近代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难点:维新思想在近代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探究----展示法 教具准备:ppt课件 板书设计:(见ppt课件) 课前准备:学生预分组,分发资料,学生预习相关内容。 教学流程: 一、本课导入: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书: “中国人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认识世界同时又认识自身,其中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提出问题: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是如何体现古今中西新旧之争?引入探究问题。二、新课推进:

探究一:初碰撞----学习之必要 (设计意图:学生比较之后理解中国与英国的碰撞原因及后果) 2.先进的林魏与落后的国情 (提问全体学生)(1)林则徐和魏源的主张:向西方学习,“开眼看世界” “师夷长技以制夷” (2)国情(皇帝大臣民众):攻击和嘲讽向西方学习;民众没有反应 (设计意图:分析何以学习西方的思想在鸦片战争后并未在中国成为风尚) 3.进步的思想与局限的认识 材料一:林则徐给友人王友柏信中说:“徐尝谓剿匪八字要言,器良技熟,胆壮心齐是已。第一要大炮得用,今此一物置之不讲,真令岳、韩束手,奈何奈何!” 林承认清军打不过英军,但是林则徐却不会公开表达。他叮嘱朋友说,千万不要把这封信给别人看。 没有付诸实践维护封建统治 (设计意图:认识林则徐、魏源等人思想的先行性、进步性、爱国、局限性) 探究二:再碰撞----实践之必需 1.内部的危机与外部的忧患 此处播放视频,教师叙述(设计意图:清政府拒绝变革的后果是东西方又一次激烈的碰撞,碰撞之后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新的思想,主张向西方学习-----说明必需向西方学习) 2.技术的学习与制度的沿袭 材料二: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师夷长技以自强 中体西用 材料三:江南制造局最高领导人是督办,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等人均曾担任,督办以下为行政主管,并由上海道台(1865年时为丁日昌)加以兼督,实际的机械管理方面的工作则多由西方人负责。 器物学习制度沿袭 (设计意图:此处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展示学习成果。主要是以原始材料展示----自学----小组探究----代表发言----其他成员补充的方式展示成果;主要体现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3.自强的实践与无奈的结局 (设计意图:播放甲午战争的视频旨在总结洋务思想及其后果,同时自然过渡到下一环节)探究三:又碰撞----制度之必然 1.技术的失败与民族的危机 (教师总结,过渡)

《戊戌变法》教案最全版

《戊戌变法》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19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早期维新思想及主要代表人物;康、梁的维新思想及主要代表人物;公车上书;《中外纪闻》;强学会;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应诏统筹全局折》;保国会;百日维新;戊戌政变;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与失败的原因。 2.能力方面: (1)通过揭示19世纪末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新维新思想产生与发展原因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对康有为维新思想特点讨论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林则徐、魏源、洋务派、维新派等改革派思想比较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比较历史的能力。 (4)通过引导学生科学地评价认识戊戌变法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对康、梁维新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以康、梁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努力向先进的西方学习,要求维新变法。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通过对维新变法从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继而成为社会改良实践的教学,使学生意识到:这一演变是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在中华民族危机严重的必然产物。反映了历史进步的趋势。 (3)通过戊戌政变过程的教学,以维新志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为榜样,培养学生爱国救国的意识和优秀品德。 4.学法指导方面: (1)通过分析认识康、梁维新思想的产生发展,是中国近代历史演变的必然结果。训练学生运用历史思维看待历史现象的方法。 (2)通过阅读历史材料及分析百日维新的内容,帮助学生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 (3)通过阅读,理解和分析教材中的历史材料,帮助学生掌握运用历史材料的方法。 (4)通过引导学生划出戊戌变的图示,训练学生用图示反映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发展演变过程的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1)康、梁的维新思想是重点。康、梁的维新思想是当时中国人向先进的西方全面学习的思想。其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之精华,继承发展了早期维新思想。其产生发展表明中国的思想领域又发生了重大变化,也说明在中国危亡之际,爱国知识分子挺身而出,担负起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学习这一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系统地了解中国近代思想领域的变化,也能了解到康、梁等人崇高的爱国救国意识和品质,从中受到教育,得到启发,有利于良好人格的塑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维新派与封建顽固派势力的论占是重点。19世纪中后期,世界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中国的思想领域基本上是封建的儒家思想一统天下。虽然有洋务思想和早期的维新思想,但前者的核心是西学为体,中学为用,后者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未付诸实践。而维新派同封建势力的论战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的大启蒙。它使世人进一步了解了资本主义,认识到维新变法的重要性。民权思想对以后的影响很大,因此这次论战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3)百日维新是重点。这是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奔走呼号,努力奋争的最终结果。改革内容虽与最初提出的要求相去甚远,但还是涉及到社会的诸多方面,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件大事。变法虽然失败,但其进步性、积极作用不可抹煞。了解之,可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的曲折复杂性,可以加深对中国国情的认识。 (4)戊戌变法的评价是重点。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价,是历史学科教学业的目的之

戊戌维新的教训与启示

戊戌维新的教训与启示 江南小寒戊戌变法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它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声势浩大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虽然最终以失败结尾。这里我们将结合维新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来分析它所带来的教训和启示。 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走资产阶级自上而下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实现近代化只有走革命道路。这既是因为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也是由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使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他们虽提出了“救亡图存”的响亮口号,但“只主张在现政治之下谋行政及教育制度的改革,并未想到政治的根本改革及其准备”。他们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经济上,虽然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却未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思想上,他们虽提倡西学,却仍要打着“孔子的旗号”,借古代圣贤之名“托古改制”,虽有减少改革阻力之意,但也暴露了自身的软弱无力。同时维新运动时期,面对严峻的民族危机,维新派经济实力、理论体系、思想酝酿、政治主张等都准备不足,内有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阻挠,外有帝国主义的入侵,而且维新派仅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提出的变法还严重的影响到了封建地主的利益。 因此,改革要取得成功就要通过革命的手段,彻底摧毁旧有的政治制度,推翻清王朝。戊戌变法失败后许多人从失败中猛醒抛弃了改良的幻想,先后走上了武装革命的道路,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贡献自己的力量。 2)中国的革新运动必须依靠广大的群众力量,组织坚强的自下而上的革命斗争。维新派没有掌握政权,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发号施令,希望通过和平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来实现他们的理想。同时他们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因此,运动未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他们的活动范围基本上局限于地主阶级开明派和知识分子圈子内。因为他们害怕群众革命运动,更甚于害怕顽固反动势力。维新派找不到能够真正打破一切旧势力的同盟军,只能借皇权的威力去推行新政,到愿意接受维新变法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和士大夫中去寻找力量,竟想凭借这样的一种力量,依靠极少数人的努力,去完成革新社会政治的艰苦事业,当然只能是君子们的幻想。可以说,维新派对民众的不信任、不理解甚至鄙视群众在改革中的作用是其变法最终归于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维新变法的内容没有触及到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封建土地所有制问题,不能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就更加得不到人民群众得支持。相比较之下,中国共产党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压在身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使中华民族真正屹立在了世界民族之林,充分展示了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3)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是漫长而又坎坷的,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实现国家近代化。 当时西方列强已经先后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中国也在新一轮的瓜分中成为列强争夺的对象。而维新派认为要挽救民族危亡,不必正面反对帝国主义,只要向西方学习,实行资本主义改革,使中国富强起来,就可免于侵略。他们甚至幻想英、

师夷长技以制夷-----地主阶级的探索教学设计

师夷长技以制夷-----地主阶级的探索 教学要求:教学中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地主阶级中“开眼看世界”的开明人士的思想和希望“自强求富”的洋务派的政治主张,在感受地主阶级的爱国情感的同时,认识到封建君主专制的腐朽和地主阶级不能拯救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危机。 重点是洋务运动的内容,难点是洋务运动的影响。 导入 案例1:林则徐和魏源的主张。 讲林则徐故事,阅读材料,比较林则徐和魏源对待西方的态度同前人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林则徐是很多学生都有所了解的,可让学生来讲述林则徐的故事,一可增添课堂气氛;二可作为分析问题的背景材料。教学中应侧重分析变化的原因,从中感受到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 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魏源《海国图志》二)案例2:洋务运动。你认为,外国列强有哪些是比我们先进的?如果你是地主阶级的开明一员,又会选择哪些来学习呢? 阅读课文,说说图片《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留美儿童》、《同文馆》等。学生在阅读课文并应用相关信息解读丰富的图片信息,能发挥多媒体优势,增添学习趣味,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合作探究 阅读课本68页小字说说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失败的主要原因。 当西方各国先后建立主义制度,进行革命,发展经济,壮大国力的时候,清王朝,仍沉浸在古代的辉煌中,朝廷、国家经济实力贫弱,与资本主义列强的强大的军事优势相比,自然处于的地位。 自主学习 1、开眼看世界 ――被誉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源――《》提出“”,主张学习西方的长处,以抵抗西方的侵略 【合作探究:林则徐和魏源对待西方的态度和前人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 不同之处:闭关锁国时期、西方国家;鸦片战争后学习西方先进的。 产生变化的原因:在于鸦片战争失败的残酷现实,使地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只有“”才能制夷,只有学习西方先进和政治思想,倡导实行社会变革,中国才有出路。 自主学习 2、洋务运动: (1)时间:19世纪年代――年代 (2)代表人物:、、――地主阶级洋务派 (4)口号:、 (3)内容: A、以“”为口号,创办工业,训练。建

第15课戊戌变法学案

第15课戊戌变法 【课标要求】 知识与技能: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过程与方法:师生合作共同探究来完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改革的艰巨性,曲折性,需要有勇气和牺牲精神。 【学习重点】 百日维新的背景及基本内容。戊戌政变;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学习难点】 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背景。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对百日维新的评价。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知识链接】必修一15课《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必修二11课《近代工业的艰难起步》必修三20课《西学东渐》 【问题探究】 第一课时 1.联系必修一、必修二的内容,谈谈甲午战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①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②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出现了一个兴办工业的浪潮;某些爱国志士提出“设厂自救”的主张。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促使民族资产阶级开始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为维新变法提供了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 2、总结戊戌变法的历史根源。 社会原因: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民族危机严重 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 思想基础: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入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在知识分子产生了早期维新思潮,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戊戌变法前影响最大的一位维新人士,是中国主张君主立宪的第一人,提出著名的“商战”观点)等。他们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兴办学校,建立君主立宪制度。他们的维新宣传为康、梁的维新思想作了思想理论的准备。 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挺身而出,四处奔走,呼吁通过变法来谋求国家的富强,挽救民族危亡。他们联合统治阶级中的开明人士,发起了戊戌变法运动。 2.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的有识之士掀起维新变法运动,联系必修三的知识,填下列表格,了解资产阶级维新人士的思想,并比较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思想同早期维新思想的不同。

辛亥革命和戊戌变法的异同

辛亥革命和戊戌变法的异同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后所进行的两次著名的政治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分析历史事件,就是为了得到启发,从而更好地发展当今社会。通过对这两场政治运动的比较,我们能有所感悟。 有些不同点浮于表层,我们能一眼透析,有的是深层次根本性质方面的我们要善于挖掘,往往是不同中显现出差别。 1.代表阶层: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代表资产阶级上层,他们极力接近封建社会上层人物,更多地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代表了中小资产阶级,他们紧紧依靠华侨、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等,较大程度上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性。 2.群众基础:戊戌变法得到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开明地主和爱国知识分子支持。辛亥革命群众基础是会党、新军、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 3.思想主张:维新派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在维护孔子的名义下,批判封建的因循守旧思想。革命派直接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思想武器,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4.变革的目的:维新派主张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制,要求发展资本主义,但未触及封建土地制度。革命派按照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反对实行君主立宪制,主张推翻清朝统治、改变封建土地制度,提出了“平均地权”的土地纲领。 5.手段:维新派主张用和平和改良的方式,幻想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革命派主张以暴力革命推翻封建统治。 6.方式:维新派上书皇帝,建立维新团体,创办学堂、报刊,同顽固派论战,宣传变法。1898年,在光绪帝支持下,进行维新变法。革命派出版刊物、书籍,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建立革命团体、政党,采取武装斗争方式,推翻清王朝统治。 7.性质: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 8.结果:戊戌变法被顽固派镇压失败。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但胜利果实被窃取。 9.实际影响:戊戌变法的法令基本被废除,其主要功绩是在社会上起了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最全版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A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与能力: 识记:林则徐被称为“开演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早期维新思想和90年代维新思想;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运用所学知识认识中国人民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探究与当时世界形势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学习,进行问题探究、比较,树立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敢于面对现实,冲破樊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爱国精神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B重点与难点 重点:“师夷”与“制夷”的关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难点: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 C教学方法 历史材料分析能力是历史教学要培养的重要能力之一。本课设计注重对历史材料的运用,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和探究活动,以充足的史实材料作铺垫,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在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历史材料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能力,同时深刻理解、切实体验历史。 D教学过程 【单元分析】 江 单元线索 林则徐、魏源: 洋务派(洋务运动): 器物维新派(戊戌变法): 革命派(辛亥革命): 制度 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新文化运动):思想 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师夷长技以制夷” “师夷长技以自强” 君主立宪 民主共和 民主科学 【导入新课】 1898年9月,也就是110年前,慈禧太后发动了戊戌政变,光绪帝被软禁,康有为、梁启超师徒亡命天涯,维新志士杨深秀等六人被捕。28日,六君子血溅京城菜市口。 悲壮就义的“戊戌六君子”之中,年纪最长的杨深秀49岁,最年轻的林旭24岁。

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论文

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 在近代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个人为中国开拓了视野,即使因为当时的政治原因他的思想并没有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掀起巨大的波浪,但是他作为近代中国优秀知识分子代表,仍然为中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便是——魏源。 这名伟大的人物字默深,是一名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为晚清思想家,新思想的倡导者。 如果说林则徐是“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那么魏源又何尝不是?在我看来,他更是由思想走进现实的实践者。他受林则徐的嘱托,将林则徐主持翻译的《四洲志》和历代史志等增补为《海国图志》,介绍世界各国的地理、历史、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并结合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建议制造枪炮、轮船和其他机器工业产品,加强海防、抵御外侮。 魏源思想的精华也都体现在《海国图志》一书,他在其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现今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他在该书序言中开宗明义地说:“是书何以作?曰:谓以夷攻夷而作,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他把人才不济和内政不修看作是国家贫弱的根本原因,为此提出师夷长技的主张,这些思想独具异彩,犹如夜空中的一道闪光,可惜未被当政者所采纳。后来的维新思想家王韬在《扶桑游记》中说:“当默深先生时,与洋人交涉未深,未能洞见其肺腑。然师长一说,实倡先声。”也有张维屏诗曰:“气壮群推魏无忌,心孤谁识贾长沙?太息绕朝终不闻,为君一读一长嗟。”魏源既坚决反抗侵略,又重视了解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作为对付侵略的重要方法。他在《海国图志》中很好贯彻并发挥了林则徐了解和学习西方的思想,认为“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把学习西方的“长技”提高到关系国家民族安危的大事来认识,使之在当时社会上发生了震聋发聩的重大影响,针对当时封建顽固派把西方先进的工艺技术一概目之为“奇技淫巧”的无知,为此,他提出一套具体方案,不但包括了官办军事工业,改进军队武器装备的内容,而且提出了兴办民用工业,允许商民自由兴办工业的主张。 魏源作为地主阶级先进分子的代表,表达了突破传统的向西方学习的进步愿望。客观上也反映了中国和西方当时各个方面的对比差异很大。但地主阶级本身的局限性决定了他们只能从器物层面学习西方,即便如此,这在当时依然是不小的思想上的突破。 纵观魏源一生,虽然仕途坎坷,历经很多磨难,但是他从未放弃过。为中国的改革与富强,他努力为之付出了自己的一生,而在这过程中他自己也成为了名留青史的英雄人物,深受后人景仰。 参考文献:《海国图志》 《扶桑游记》

第七课《戊戌变法》参考学案

第7课戊戌变法 学习目标 1.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基础知识。 2.通过学习,能解释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重点:1.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2.“百日维新”。 难点: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 1.揭开维新变法运动的事件是____________。 2.公车上书的时间是_____年,当___________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_____和_______,邀请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 3.维新派的政治团体是__________,其机关报是。 4.戊戌变法的时间是_______年,________按照维新派的意图,发布了一系列变法法令。由于这一年是旧历的戊戌年,所以称为戊戌变法,又由于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历史上又称它为“_____________”。 5.戊戌变法运动失败的标志是以________为首的_______派,发动了 ____________,等六人被杀害。 6.戊戌政变时,表示“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维新派人士是________。 7.思考:“动脑筋”(第34页)、和“活动与探究”。 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课内探究(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 1.公车上书是怎么回事?它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 2.讨论解决“动脑筋”、活动与探究 3.讨论: (1)性质: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派发动和领导的救亡图存的爱国运

动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2)特点:封建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 (3)目的:试图在不改变清朝统治的前提下,挽救民族危亡,发 展。 (4)作用:是近代史上的第一次的潮流。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解放)作用,具有爱国、进步的意义。 扣标整合(围绕学习目标,以知识树、图表等形式,自主梳理形成知识网络) 巩固检测(我达标,我快乐) 1.戊戌变法运动又称“百日维新”,揭开这次运动序幕的事件是()A.《马关条约》的签订 B.公车上书C.强学会的成立 D.《中外纪闻》的创办 2.直接导致“公车上书”的事件是() A.《马关条约》的签定 B.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西方先进思想的传入 3.光绪帝颁布的变法内容不包括() A.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员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4.谭嗣同被慈禧太后杀害后,街头巷尾的人们议论纷纷,你认为符合史实的议论是() A.他是洋人的密探,卖国求荣 B.他甘为变法而捐躯 C.慈禧太后杀的是贪官 D.他是没有地方可逃 5.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根本目的是()A.帮助光绪帝夺取实权B.实行君主立宪制 C.发展资本主义D.实行民主建立共和国 6.维新派的改革遭到顽固派的激烈反对,主要因为() A.改革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B.维新派反对清政府 C.改革完全是错误的D.维新派反对帝国主义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说课稿)

千年变局、苦苦求索 高二必修三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说课稿) 说反思 Text 说教材 课程标准 Text 说过程 说方法 Text 课标要求课标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一)教材地位本课主要讲述了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界发生的巨大变化, 所讲述内容对中国近百年的历史走向,对近代中国政治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这节课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通过学前问卷,学生对林则徐、康有为等人物有所了解,但对于其思想方面的具体内容缺乏认识,虽然初中学习过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但是对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的特点缺乏认识。 (三)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学情分析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张。理解维新变法思 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史料研习,探寻“救国良方” 产生的历程,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 的过程 深刻体会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艰难历程,感受先进人物忧国忧民的思想,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根据《课标》要求我将教学的重点确定为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 习的渐进历程。(突破方法:让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从史料中提取信息,掌握“论从史出”的方法,从而突破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结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我将本课难点确定为近代中国人向西 方学习的阶段性特点。 (突破方法: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形式) ——教法学法 1. 导入新课 2. 问题解决 3. 思维拓展 4. 课堂总结 1. 教法: 启发讨论法、合作探究法、史料分析法、比较法等 教学流程

论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异同

论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异同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链条上的两个相连的环节。洋务派与戊戌维新运动之间是相互继承的关系。戊戌变法正是洋务运动在甲午战后新形势下的继续和发展。 洋务运动为中国引进了西学,为戊戌变法的发生起了启蒙作用19世纪六十年代初开始兴办“洋务”,引进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大机器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了近代军用企业、民用企业、新式教育机构等。洋务运动的创办活大大地改变了人们对西方科学技术的态度,形成了一股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潮流。戊戌变法人士也从西方的科学知识的政治制度中寻找到了变法的理论依据和途经。 一、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体系对戊戌变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体西用”作为一股思潮,早在19世纪60年代即已形成,并成为洋务派的指导思想。洋务派一面维护着封建专制制度,一面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西方的科学技术维护清朝的政治统治。“中体西用”对“戊戌变法”的影响力也很大。虽然1894年甲午战争的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失败,然而“中体西用”的思想却并没有消失,而是继续存在,在理论上日趋完善。京师大学堂的创办就是秉承“中体西用”这个宗旨,同时它又是维新变法直接留下的仅有成果。 三、洋务运动为中国资产阶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使戊戌变法有了坚实的阶级基础 洋务运动在中国大地上,首先办起了一批中国人自己的军民用近代企业,揭开了封建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序幕,使中国生产由手工劳动发展到了机械生产。近代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的出现的发展,刺激和促进了中国民资本的产生和发展,相继而来的是产生了新兴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社会力量的出现和成长,使改良派的维新活动具有了比较坚实的阶级基础,由此迅速发展起来。

魏源人物评价,魏源简介:师夷长技以制夷

魏源人物评价,魏源简介:师夷长技以制夷 本文导读: 著述魏源学识渊博,著作很多,主要有《书古微》、《诗古微》、《默觚》、《老子本义》、《圣武记》、《元史新编》和《海国图志》等。其它著述还有:《古微堂诗文集》、《公羊古微》、《曾子发微》、《子思子发微》、《高子学谱》、《孝经集传》、《孔子年表》、《孟子年表》、《小学古经》、《大学古本发微》、《两汉古文家法考》、《论学文选》、《明代兵食二政录》、《春秋繁露注》、《墨子注》、《孙子集注》等若干卷[8] 。2005年,作品结集为20卷《魏源全集》。 《海国图志》 《海国图志》是魏源受林则徐嘱托而编著的一部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它以林则徐主持编译的不足九万字的《四洲志》为基础,将当时搜集到的其他文献书刊资料和魏源自撰的很多篇论文进行扩编,初刻于道光二十二年,为五十卷。道光二十七年增补刊刻为六十卷。随后,又辑录徐继畲在道光二十八年所成的《瀛环志略》及其他资料,补成一百卷,于咸丰二年刊行于世。《圣武记》《圣武记》书中谈到18世纪西北地区穆斯林的反清起义问题。共14卷,前10卷以纪事本末体记述清王朝建立至道光年间的军事历史,后4卷《武功余记》为作者对有关军事问题的论述。

师夷长技以制夷 师夷长技以制夷源在其著作《海国图志》中提出的著名主张。1842年《海国图志》问世,作者魏源在该书《原叙》中指出著书目的:“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所谓“师夷”主要是指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军事技术上的一套长处,而“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魏源不仅主张从西洋购买船炮,而且更强调引进西方的先进工业技术,由自己制造船炮。所谓“制夷”,即抵抗侵略、克敌制胜。在这个主张里,师夷是手段,制夷是目的。通过“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魏源明确地把是否学习西方国家“长技”提高到能否战胜外国侵略者的高度来认识,他强调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这个主张表现出了一种光辉的爱国主义思想,向处于巨大变故中的中国人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新课题。这一思想后来成为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源头,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实践意义上,它是后来洋务运动甚至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一切革新运动的先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