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李凭箜篌引》

《李凭箜篌引》

《李凭箜篌引》
《李凭箜篌引》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根据诗句之间的起承转合及用韵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作品的音韵美。

2.赏析本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3.理解诗歌奇诡冷艳幽怨的风格隐喻诗人坎坷苦涩的人生。

教学重难点:

1.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2.诗歌奇诡冷艳幽怨的风格隐喻诗人坎坷苦涩的人生。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在唐代的诗人中,李贺是一个奇才,由于他在诗歌创作中广采博取、搜奇猎艳,驰骋自己丰富的形象力,用新奇诡异的语言,描绘出许多令人惊叹的神秘而幽美的艺术境界,所以后人常称他“鬼才”“诗鬼”。虽然他只活了二十七岁就离开了人世,却留下了许多构思奇特、风格独具的诗歌作品,其中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佳句,如“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令后世读者赞叹不已。毛泽东就曾极力推荐说:“李贺的诗很值得一读。”今天我们要学习李贺的一首代表作《李凭箜篌引》。

二知识回顾,为品读准备

《李凭箜篌引》是一首描摹音乐的诗。回顾学过的另外一首描摹音乐的诗——白居易的《琵琶行》,展示其中描摹音乐的文字片段,学生总结其描摹音乐所用的方法,教师点拨。

明确:白居易的《琵琶行》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比喻如“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正面描写音乐,化无形为有形,来表现琴音的美妙和变化;“满座重闻皆掩泣”“江州司马青衫湿”,写听众的反应,“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渲染出沉寂、清冷的环境氛围,烘托人们沉浸于乐曲中的情态,侧面烘托乐曲余音绕梁、曲终犹在的魅力。

总结:音乐无形无色,最难摹写,但在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中,音乐又是声情并茂、沁人心脾的,这都是因为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李凭箜篌引》也是“摹写声音的至文”,值得我们好好品味。

三出示学习目标

1.吟咏品味,走进李贺的艺术世界。

2.知人论世,走进李贺的心灵世界。

四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1.一生试读,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

2.教师点评,正音,出示朗读要求。

3.齐读诗歌,两生谈初读感受。

五再读诗歌,品味琴音

1.学生再自由朗读一遍诗歌,思考课后研讨一:诗歌是怎样表现“箜篌”演奏出来的优美音乐的?要求:选择诗歌中的一两句进行赏析,先独立思考,圈点旁批,再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2.学生思考讨论完毕后发言,教师点拨,注重诵读指导。

明确:⑴侧面烘托(1-4句):诗的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用了借代的手法,写物亦即写人,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这样就为箜篌演奏构造了一个清朗空旷的背景,好像天宇之下,一切唯有琴一张,弄弦人一个,琴声成了天地间的唯一。二、三两句写乐声。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落笔,以实写虚。优美悦耳的弦歌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时间,人物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⑵正面描写(5-6句):“昆山”句是以声写声,用了比喻的手法,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仿佛玉碎山崩;时而一弦独响,宛如凤凰哀鸣。“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用了通感的手法,以“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真有形神兼备之妙。

⑶侧面烘托(7-14句):从第七句起到篇终,都是写音响效果。以形写声,由近及远,想像奇特,浪漫夸张。清冷的乐声使长安城沉浸在冷气寒光之中,也感动了天上和人间的至上君王(“紫皇”是双关语,兼指天帝和皇帝)。然后乐声传到天上,正在补天的女娲也听得入了迷,以致石破天惊,秋雨倾泻。接着,那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入神山,令神妪都折服求教,原本羸弱乏力的老鱼和瘦蛟竟然也伴随着欢快的音乐的旋律翻跃起舞。最后诗人进一步烘托:成天伐桂、劳累不堪的吴刚也沉醉在那美妙的音乐当中,倚着桂树,忘了睡眠;蹲伏一旁的玉兔,任凭深夜的露水浸湿全身,依然不肯离去。这些包含感情的优美形象,都引人联想。

3.总结音乐特点

清代的姚文燮从许多诗句中听出了丰富的琴声,出示:“至声音之妙,凝云言其缥缈也,江娥言其悲凉也,玉碎凤叫言其激越也,蓉露兰笑言其幽芬也……”

学生顺着这段文字梳理诗歌中描写的音乐填空:

“十二门融冷光,言其()也,石破秋雨,言其()也,鱼跳蛟舞,言其()也月中吴刚,桂下玉兔,听而忘倦,不眠终宵,言其()也始凝云而雨,至云消而月出,天光明灭,言其()也”

学生根据理解自由填空,师展示自己的理解,交流:

“十二门融冷光,言其(清冷)也,石破秋雨,言其(激昂)也,鱼跳蛟舞,言其(欢快)也月中吴刚,桂下玉兔,听而忘倦,不眠终宵,言其(余韵悠远)也始凝云而雨,至云消而月出,天光明灭,言其(起伏有致)也”

4.总结诗歌的艺术手法。

一生发言,教师评价点拨。

明确:“昆山”两句为正面描写,其余均为侧面烘托,用音乐的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诗人驰骋自由地想象力,塑造了一个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的魅力,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5.小结并再次朗诵诗歌

当李凭的箜篌和李贺的妙笔相撞击时,中国文学史灿烂的夜空变升起了一颗璀璨的明星《李凭箜篌引》。直到今天,我们读这首诗时,依然可以感受到诗歌的美。让我们再次朗读诗歌并体会这种美。

六三读诗歌,读出心音

学生思考:这首诗中展现出来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美?是特别清新明快爽朗开阔的美吗?提示:诗歌中多用到一些陌生而阴冷的意象和词语,如“空山”“凝云”“老鱼”“瘦蛟”“颓”“啼”“叫”“泣”“冷”“破”“湿”“寒”。

学生试答,教师点拨补充。

明确:整首诗是一种奇诡冷艳幽怨的美,这也是李贺诗歌创作的整体风格。有人评价他的诗歌是“以哀激之思,作晦僻之调,幽冷溪刻”。

再深入思考:为什么会呈现这种风格?提示:应该与李贺的生平经历有关。

出示李贺生平的相关诗句:

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白日骑驴觅句,暮则探囊整理。”

李贺写诗焚膏继晷,刻苦非常,他的诗歌继承前人而有所创新,在个方面都不落窠臼,在唐

代诗坛上独树一帜。

⑵“贺年七岁,以长短之歌名动京师。”

——《太平广记》

“贺以歌《雁门太守行》谒韩吏部。”

——《幽闲鼓吹》

参加河南府试,获“乡贡进士”资格。

旋有与贺争名者毁之曰:“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贺终未能就礼部试,落第。

“我当二十不得意,一生愁谢如枯兰。”

李贺字长吉,这个名和字中寄寓着美好的人生愿望,而七岁能辞章、深得文坛领袖韩愈所赏识,这似乎也暗示着美好未来。二十岁,这个天才意气扬扬地走上了长安道,举进士,然而妒才者放出流言,说他父名晋肃,“晋”者“进”也,所以李贺应守孝道、避家讳,终身不得举进士。李贺的科举之路断绝了,书生意气与这个阴冷荒诞的社会交战,第一个回合便败下阵来,而这一败,庙堂之高就成了他永不得企及的梦。再加上国家政局衰败,自己的体弱多病,更加重了他的幻灭感。年仅二十的李贺忧愤地喊出“我当二十不得意,一生愁谢如枯兰”,他的少年心事如高洁的兰花,枯谢了。虽然在二十一岁,也就是写作此诗歌的这一年,他在朝中做了“奉礼郎”,但那不过是个一个祭祀朝会时的排排座次、摆摆祭品之类的从九品芝麻官,这对于有着凌云心事的李贺,无疑痛苦更大!二十三岁,李贺因病辞辞职离京,这个念着“天若有情天亦老”的年轻人心如死灰,四年后,二十七岁,病逝。

现在我们应该可以理解了:为什么李贺的诗歌是奇诡冷艳幽怨的?这是因为他在现实世界中遭受了太多的悲怨、荒诞和生冷,所以表现在诗歌中便是这样的风格。

七总结全诗,再次诵读

总之,这首诗不仅是“摹写声音至文”,更是“摹写心音之至文”。最后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这首诗歌,读出李凭的琴音,更读出李贺的心音。

李贺 李凭箜篌引 原文及赏析

李凭箜篌引 朝代:唐代作者: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赏析 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 到人们的热情赞赏。李贺此篇想象丰 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诗的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二、三两句写乐声。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

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五、六两句正面写乐声,而又各具特色。“昆山”句是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昆山玉碎凤凰叫”,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辨;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 从第七句起到篇终,都是写音响效果。先写近处,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其实,冷气寒光是无法消融的,因为李凭箜篌弹得特别好,人们陶醉在他那美妙的弦歌声中,以致连深秋时节的风寒露冷也感觉不到了。虽然用语浪漫夸张,表达的却是一种真情实感。“紫皇”是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诗人不用“君王”而用“紫皇”,不单是遣词造句上追求新奇,而且是一种巧妙的过渡手法,承上启下,比较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以下六句,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乐声传到天上,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得入了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泻。这种想象是何等大胆超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一个“逗”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了。而且,石破天惊、秋雨霶霈的景象,也可视作音乐形象的示现。 第五联,诗人又从天庭描写到神山。那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入神山,教令神妪也为之感动不已;乐声感物至深,致使“老鱼跳波瘦蛟舞”。诗人用“老”和“瘦”这两个似平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却有着完全相反的艺术效果,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老鱼和瘦蛟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出奇不意的形象描写,使那无形美妙的箜篌声浮雕般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了。 以上八句以形写声,摄取的多是运动着的物象,它们联翩而至,新奇瑰丽,令人目不暇接。结末两句改用静物,作进一步烘托:成天伐桂、劳累不堪的吴刚倚着桂树,久久地立在那儿,竟忘了睡眠;玉兔蹲伏一旁,任凭深夜的露水不停在洒落在身上,把毛衣浸湿,也不肯离去。这些饱含思想感情的优美形象,深深印在读者心中,就像皎洁的月亮投影于水,显得幽深渺远,逗人情思,发人联想。 诗的最大特点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对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然而纵观全篇,又无处不寄托着诗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这就使外在的物象和内在的情思融为一体,构成可以悦目赏心的艺术境界。

李凭箜篌引教案

河北武邑中学课堂教学设计备课人授课时间 课题李凭箜篌引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赏析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掌握本诗写作特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过程与方法教师通过提问题引导学生,学生讨论、回答。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所描绘的音乐的强大魅力。 重点赏析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掌握本诗写作特点 难点体会作者对声音的艺术描写,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全诗。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学环节与活动设计一.旧课反馈(2分钟) 二、导语设计(1分钟) 诗的唐朝也是音乐的唐朝,诗与音乐在这个伟大的时 代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其中有三桩姻缘一直为人们津津 乐道,它们就是被清人方扶南称为“摹写声音的至文”的三 首诗: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韩愈 的《听颖师弹琴》。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中唐诗 人李贺的这篇浪漫主义珍品《李凭箜篌引》。 三、作者及创作背景(2分钟) 李贺(790~816):字长吉,是中唐的独树一帜的诗人。 生于福昌昌谷(今河南宜阳)是唐宗室郑王后裔,到李贺 时家道已经彻底没落了,父亲李晋肃只不过是边疆上的一 个小县令。李贺少年时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一 生抑郁,于是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为“诗鬼”。 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 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 的风格。 《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811-813年, 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 准备纸听写 师讲解 学生做笔记 师讲解 学生做笔记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学环节与活动设计 李凭:唐朝著名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 “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超过了盛唐著 名歌手李龟年。 四.整体感知(5分钟) 朗读思考:全篇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大意如何概括?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1(1—4句)先声夺人,李凭出场 2(5、6句)正面描写乐声,各具特色。 3(7—14句)描写音响效果,侧面烘托技艺高超。 五、分层鉴赏诵读(29分钟) (一)赏析第一节:(1—4句)先声夺人,李凭出场(10 分钟) 思考:问:开篇“吴丝蜀桐”写出了箜篌构造的精良, 其意义仅在于此吗? 明确: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衬托 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 效。 (补充讲解)“高秋”一语,除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 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写出了演奏环境),富含韵味。 “张”字不仅仅是演奏的抽象动作,而且很容易引起这样的 联想:音乐的情韵高远饱满,直上云天。 2.“空山凝云颓不流。湘娥啼竹素女愁”这两句是怎样 写乐声的? 明确:这两句从侧面写乐声。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 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 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⒊“李凭中国弹箜篌” 问:诗人是如何安排李凭出场的?这样表达有何妙处? 明确: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 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 量。 自读,分层 分组讨论,自主发言。师点评 师提问 1-4组讨论回答 师提问 5-8组讨论回答 个答 学生散读后齐背

李贺《李凭箜篌引》赏析

李贺《李凭箜篌引》赏析 和六年(811)至元和八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诗人描写音乐运用了大量丰富奇特的想象和主义色彩,令人惊叹。此诗是李贺诗歌的代表作之一,是唐诗中描写音乐的名篇。清人方扶南《李卷一云:\"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引》,皆摹写声音之至文。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白氏《琵琶行》主要是用叙述的笔法依弹奏的顺序进行描写,采用的方法;李贺此诗则不表现时空顺序,而着重强调音乐惊天地、泣鬼神的效果,但又不是抽象地写,的艺术形象,采用的是浪漫主义的艺术方法。全诗十四句中有七句描述音乐效果,用了四个神话传迷离。韩愈《听颖师弹琴》主要写诗人自己听琴的感觉,也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但未用神话传较实在。 得,知音难觅。刘勰就曾感慨地说过:“得其知音,千载其一乎?”但音乐家李凭总算遇到了李贺诗人不但有一副音乐的耳朵,更有一支把音乐美转化为诗美的神笔!这的确是李凭的幸运。然而,欣赏李凭绝技的人,恐怕也正象能够赏识李贺的人一样稀少吧?深受压抑的心情和对理想的执着追形成李贺这位浪漫主义诗人奇峭风格的一个重要原因。 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两句写乐声。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

,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怀,潸然泪下。“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地,泣鬼神”的魅力。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写乐声,而又各具特色。“昆山”句是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句则是以形乐声的优美动听。“昆山玉碎凤凰叫”,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令人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带露的芙蓉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摹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 第七句起到篇终,都是写音响效果。先写近处,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无法消融的,因为李凭箜篌弹得特别好,人们陶醉在他那美妙的弦歌声中,以致连深秋时节的风到了。虽然用语浪漫夸张,表达的却是一种真情实感。“紫皇”是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 君王”而用“紫皇”,不单是遣词造句上追求新奇,而且是一种巧妙的过渡手法,承上启下,比较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 声,摄取的多是运动着的物象,它们联翩而至,新奇瑰丽,令人目不暇接。结末两句改用静物,作天伐桂、劳累不堪的吴刚倚着桂树,久久地立在那儿,竟忘了睡眠;玉兔蹲伏一旁,任凭深夜的露身上,把毛衣浸湿,也不肯离去。这些饱含思想感情的优美形象,深深印在读者心中,就象皎洁的显得幽深渺远,逗人情思,发人联想。 全诗的第三个结构段。诗人在前面四句较现实的描写之后,忽然又随着那美妙的乐曲,让自己的想奇的境界,那奇妙的音乐这时竟穿过天空中的凝聚的乌云,直上九霄,致使女娲娘娘当年采用五色

李凭箜篌引教案新部编本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教师学科教案 [20 -20学年度第—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r \?

第二单元: 课题:《李凭箜篌引》(第1 课时) 【学习目标】 1、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背诵本诗。 2、比较阅读《琵琶行》与《李凭箜篌引》。3.赏析诗的内容和化无形为有形、侧面烘托的艺术特色。 【预习】 教材助读 1.走近作者李贺,字长吉,是中唐的独树一帜的诗人,家境没落,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父名晋肃,因避父讳(晋、进同音),终不得登第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做过3 年奉礼郎,卒时仅27 岁,后人称其为“诗鬼” 文学史上有句话“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他的诗喜欢运用奇特诡异的想象和夸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意境扑朔迷离,因此他的诗歌也被称为“鬼诗”李贺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时期的一个代表者,他继承浪漫主义的创作精神,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新颖诡异的语言, 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表现出幽奇神秘的意境 2.写作背景 此诗大约作于元和六年,当时李贺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箜篌演奏技艺到唐代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这首诗歌正是作者当时聆听了李凭弹奏箜篌,而写下的一首惊天地、泣鬼神的著名诗篇李贺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举为“摹写声音至文”。 3. “引”,乐府诗体的一种,与“歌”“行”“吟”一样, 标明着古诗的一种体裁,属古体诗,它的章节、句式和格律一般比较自由。“箜篌”,古代的一种拨弦乐器,有竖箜篌、卧箜篌等多种样式。它一般有二十三(一说二十二)根弦。李凭是梨园弟子,善弹箜篌,技艺精湛,名噪一时。李贺的这首诗就采取了乐府诗中“引”的这种体裁,比较自由地抒写了他对音乐的感受。 预习自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颓不流()箜篌()()女娲()神妪()根蒂()

李凭箜篌引原文-翻译及赏析

李凭箜篌引原文|翻译及赏析 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们的热情赞赏。李贺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的起句开门见,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二、三两句写乐声。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

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五、六两句正面写乐声,而又各具特色。昆山句是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昆山玉碎凤凰叫,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辨;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带露的芙蓉(即)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 从第七句起到篇终,都是写音响效果。先写近处,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其实,冷气寒光是无法消融的,因为李凭箜篌弹得特别好,人们陶醉在他那美妙的弦歌声中,以致连深秋时节的寒露冷也感觉不到了。虽然用语浪漫夸张,表达的却是一种真情实感。紫皇是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诗人不用君王而用紫皇,不单是遣词上追求新奇,而且是一种巧妙的过渡手法,承上启下,比较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以下六句,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乐声传到天上,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得入了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

琵琶行获奖说课稿.docx

《琵琶行》说课稿(最新) 宜宾市四中艾宗坤 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是来自宜宾市四中的艾宗坤。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琵琶行》,我打算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阐述。一、说教材(一)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琵琶行》是高中新课标语文教材(必修三)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是唐代著 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叙事长诗,同时它也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 中的“千古绝唱” 。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这是我们鉴赏和学习本课的一个重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 维目标并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体会诗中的情感和意境,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和共鸣,把握人物形象和诗歌社会意义。这是情感目标。 2.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了解运用环境描写侧面烘 托气氛,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这是知识目标。 3.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这是能力目标。 (三)教学重点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但很多时候有些人只对吃鱼感兴趣对抓鱼并不感兴趣。所以我的理解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欲。”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才能真正完成教学目标。针对此,我选择教学突破口是:由诗眼入文,巧设疑问,激发求知欲。引导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去阅读。 (四)教学难点 由于音乐是无形的,听者、演奏者的心理是很难摹写的。但这篇文章却很好的表达了出来。因此授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

《李凭箜篌引》赏析

《李凭箜篌引》赏析 高二语文组(2) 音乐是一种诉诸于听觉的时间艺术,它的音响只存在一瞬,转瞬即逝。音乐形象比较抽象,难以捉摸,要用文字将其妙处表达出来就更困难了。李贺这首诗在众多的描写音乐的唐诗中脱颖而出,获得读者的挚爱,人们将李贺这首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并列为“摹写声音之至文”,这是有道理的。 但是李贺这首诗与白居易、韩愈的诗不同。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主要通过比喻、象声等手法,力图描绘出音乐的形象。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等就是。李贺在诗中虽然也用了“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来描写李凭弹箜篌的音乐形象(这两句固然写得很妙),但李贺主要不是使用描写的手法去精雕细刻音乐的形象,而是着重写“感”,写音乐给人的感受,写音乐强烈的、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 在描绘李凭箜篌弹奏的乐声给人们的感受、描绘乐声艺术效果时,诗人李贺没有按一般的思维轨迹去叙述;而驰骋自己大胆的幻想和丰富的联想,形成神奇变幻、令人应接不暇的艺术境界来表现乐声。这里试以新诗的形式,把它翻译出来。

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奏出的乐声飘荡在睛朗的深秋。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不再飘游; 那湘娥把点点泪珠洒满斑竹,九天上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这高妙的乐声从哪儿传出?那是李凭在国都把箜篌弹奏。 像昆仑美玉碰击声声清脆,像凤凰那激昂嘹亮的歌喉; 像芙蓉在露水中唏嘘饮泣,象兰花迎风开放笑语轻柔。 整个长安城的大街小巷,如同沉浸在一片寒光中那样清幽。 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天神的心弦也被乐声吸引。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把女娲炼石补天的天幕震颤。 好似天被惊震石震破,引出漫天秋雨声湫湫。 夜深沉,乐声把人们带进梦境,梦见李凭把技艺向神女传授; 湖里老鱼也奋起在波中跳跃,潭中的瘦蛟龙翩翩起舞乐悠悠。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深深吸引,彻夜不眠在桂花树下徘徊逗留。 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儿斜飞寒飕飕!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李贺如同一位神奇的魔术师,他驱使着大自然的静物、动物,调动了神话传说中众多的神人的形象,来写出乐声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表现了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艺术。这其中有天空中的白云、湫湫的秋雨,潭中的老鱼、瘦蛟,神话传说中的湘娥、素女,紫皇、神妪,吴刚、玉兔等等。李凭弹箜篌的乐声连没有感觉的静物、无知的动物都为之感动,连高踞仙界的神仙们也被乐声紧扣心弦。这样,抽象的、难以捉摸的乐声以及它奇妙的艺术效果,形象而具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沉浸在奇异的艺术境界之中,引起丰富的幻想。 诗人的想象是奇特的、与众不同的。例如音乐引动鱼鸟,前人也曾写过,《列子》一

李凭箜篌引教案一等奖汇编

《李凭箜篌引》 一、导语 二、初读------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1.注音。 教(ji co)神妪(y u)瘦蛟(ji do)露(I U )脚倚桂树(y) 2.何为“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因:依据;声:声律(节拍、节奏、押韵、平仄);求:探求;气: 诗的精神。吟咏诗韵:通过诵读、吟咏,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提示:初读即掌握诗歌的节奏和音韵,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感。

三、赏析 ------ 我以我心,描绘诗境。 1.找出诗中仅有的正面描写乐声的诗句,作简要赏析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明确:“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成功地运用了正面描写、通感、比喻、拟人的艺术手法。“昆山玉碎”形容乐声清脆;凤凰叫”形容乐声的和缓;“芙蓉泣露”可以唤起露滴残荷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凄凉哀怨;“香兰笑”可以唤起兰花盛开宛如笑靥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欢快愉悦。 诗中仅有的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成功地运用了“以声类声”、“以形类声”的艺术手法,不仅写出了音乐的起伏多变和优美动听,还将无形的难以捕捉声音转化为唤起形象感。 2.发挥想象,描绘侧面描摹音乐的诗句的意境。 示例赏析:芙蓉泣露香兰笑 在这句中,诗人李贺描绘了一幅这样的景象:乐曲时而凄婉动人,犹如一朵朵不胜寒风而呜咽悲泣的荷花,那晶莹的露珠,不正是它的声声泪滴吗?乐曲时而欢快,彷佛是那高雅不凡的空谷幽兰正与秋风嬉戏,发出一阵阵欢愉的笑声。你看,它笑得那么灿烂,笑 得张开了蓓蕾,笑得清香四溢!犹如嫣然含笑的少女。

(注意方法:意象+修饰词+想象)小结:从同学们描绘的一幅幅美妙的画面 里,我既感受到了李凭弹奏箜篌的动听乐音和高超技艺,也为李贺能将难以捕捉的乐音转化为可感的视觉画面的高超写作水平而叹服,不愧为“诗鬼”。 3.学以致用,练习以形写声的写作手法。 四、明情——诗以言志,感悟诗情白居易通过《琵琶行》寄寓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的感慨,那么《李凭箜篌引》又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感慨呢?知人论世:李贺是唐宗室郑王后裔,到李贺时家道已经彻底没落了,父亲李晋肃只不过是边疆上的一个小县令。李贺被诽谤讳父名而不得参加科举考试(“进士”讳“晋)肃,后”只做过一个九品的奉礼郎,不久辞官归故里而卒,年仅27 岁。李贺年少时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一生抑郁,于是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为“诗鬼”。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811-813 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 李凭是梨园弟子,也是著名的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唐代有很多诗人都描写过李凭的演奏。 提示: 1.从音乐中所流露出来的情感; 2.整首诗中意象或表情感的词汇;3.从吴刚的角度来解读诗人的困境; 4.从李凭的视角来对照诗人

李贺《李凭箜篌引》原文

李贺《李凭箜篌引》原文 《李凭箜篌引》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作品。此诗运用一连串出人意表的比喻,传神地再现了乐工李凭创造的诗意浓郁的音乐境界,生动地记录下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也表现了作者对乐曲有深刻理解,具备丰富的艺术想象力。李凭箜篌引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白凝云颓不流。 湘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鉴赏: 音乐是一种诉诸于听觉的时间艺术,它的音响只存在一瞬,转瞬即逝。音乐形象比较抽象,难以捉摸,要用文字将其妙处表达出来就更困难了。李贺这首诗在众多的描写音乐的唐诗中脱颖而出,获得读者的挚爱,人们将李贺这首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并列为“摹写声音之至文”,这是有道理的。 但是李贺这首诗与白居易、韩愈的诗不同。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主要通过比喻、象声等手法,力图描绘出音乐的形象。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等就是。李贺在诗中虽然也用了“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来描写李凭弹箜篌的音乐形象(这两句固然写得很妙),但李贺主要不是使用描写的手法去精雕细刻音乐的形象,而是着重写“感”,写音乐给人的感受,写音乐强烈的、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 在描绘李凭箜篌弹奏的乐声给人们的感受、描绘乐声艺术效果时,诗人李贺没有按一般的思维轨迹去叙述;而驰骋自己大胆的幻想和丰富的联想,形成神奇变幻、令人应接不暇的艺术境界来表现乐声。这里试以新诗的形式,把它翻译出来。 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奏出的乐声飘荡在睛朗的深秋。

李凭箜篌引正式教案

课题:李凭箜篌引 上课时间:月日星期: 节次: 第一课时 【课前读】背诵《阁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赏析诗歌内容,掌握本诗写作特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想象、欣赏,领会诗歌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描写音乐的魅力。 【教学重点】在反复诵读中把握诗风,体会诗意。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声音的艺术描写,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用具】班班通 【明确目标】 【导语设计】 诗的唐朝也是音乐的唐朝,诗与音乐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其中有三桩姻缘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它们就是被清人方扶南称为“摹写声音的至文”的三首诗: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韩愈的《听颖师弹琴》。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中唐诗人李贺的这篇浪漫主义珍品《李凭箜篌引》。 【自主学习】 一、课前预习课文,大声朗诵诗歌,把握诗歌的音韵节奏。 二、借助课文注解,阅看《学法大视野》,了解作家作品和写作背景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朗读思考:全篇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大意如何概括? 四、反复吟咏诗歌,赏析诗歌 1、开篇“吴丝蜀桐”写出了箜篌构造的精良,其意义仅在于此吗? 2、“空山凝云颓不流。湘娥啼竹素女愁”这两句是怎样写乐声的? 3、诗人是如何安排李凭出场的?这样表达有何妙处? 4、“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这两句正面描写乐声,分别运用什么方法?表现了乐声的什么特色? 【交流讨论】 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小组成员充分发表个人意见,小组内综合形成较完善的答案。教师巡堂指导。

【展示点评】 1、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推举发言人,回答问题,阐述观点。 2、教师指导和点评。 明确:全篇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大意如何概括? 1(1—4句)先声夺人,李凭出场 2(5、6句)正面描写乐声,各具特色。 3(7—14句)描写音响效果,侧面烘托技艺高超。 开篇“吴丝蜀桐”写出了箜篌构造的精良,其意义仅在于此吗? 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 “空山凝云颓不流。湘娥啼竹素女愁”这两句是怎样写乐声的? 这两句从侧面写乐声。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写出了音乐声的神奇美妙,感人肺腑,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3、诗人是如何安排李凭出场的?这样表达有何妙处? 诗人故意避开了叙事性的交代和直说,另作精心安排, 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这两句正面描写乐声,分别运用什么方法?表现了乐声的什么特色? 前句以声写声,后句以形写声。有密有疏,有悲有欢。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诗中仅有的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成功地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这两句诗可以唤起音乐的形象感,以形类声,就构成了通感。 【背诵课文】 1、小组内背诵比赛 2、小组优秀代表背诵展示 3、全部齐背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教学反思】

李贺《李凭箜篌引》阅读训练附答案

李贺《李凭箜篌引》阅读训练附答案本文是关于李贺《李凭箜篌引》阅读训练附答案,感谢您的阅读! 【原文】: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阅读训练】 一、 (1)清人方扶南把这首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推为“摹写声音之至文”,请结合五六两句谈谈你的理解。 (2)请分析此诗的艺术特色。 (3)试赏析诗人写“吴丝蜀桐张高秋”的独特之处。 二、 1.下列诗句中加线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A.吴丝蜀桐张高秋张:演奏B.空山凝云颓不流颓:崩塌 C.十二门前融冷光融:沉浸在D.石破天惊逗秋雨逗:引

2.对下列诗句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这里的“吴丝”是指吴地盛产的蚕丝,适于做弦;“蜀桐”是指四川所产的桐木,是做乐器的优质木材。这两句描述了箜篌构造精良、工艺精湛。 B.“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这里的“十二门”是指当时的长安城门;“二十三丝”是指箜篌的弦数,此处代指乐声。 C.“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老鱼”和“蛟”本已老弱无力,现在竞伴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出人意料的形象描写,写出了音乐的神奇魅力。 D.“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这里的“露脚”指像雨点一样连续下落的露珠,这两句形容音乐的感人至深。 3.对本诗的艺术手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代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这样,突出了乐声,有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B.第五、六句分别“以声”“以形”写声,写出了乐声的起伏多变,优美动听。 C.第七、八句起到篇终,借助丰富的力,扩大了诗的意境,写出了音乐的神奇魅力。结尾两句用吴刚、玉兔静止的动作,进一步烘托了乐声的效果 D.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奇特,通过对乐声及其效果的描绘,借助诗人自我感受的直接描述,构成了赏心悦目的艺术境界。

李凭箜篌引公开课教案

《李凭箜篌引》教案 课标新理念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比较法,感悟法,阐发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声音的艺术描写,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重点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材分析:这事以后秒学音乐的诗歌,比起情景交融的诗歌来说,更加的抽象,更加的深奥。学生在接受的时候,肯定会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唐诗里,有许多写音乐的诗词,其中有三首最为著名,一首是白居易的《琵琶行》,一首是韩愈的《听颖师弹琴》,还有一首就是李贺的这首《李凭箜篌引》了。清人方扶南说:“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琴师,李长吉李凭箜篌,皆摹写声音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说这首诗足以泣鬼,主要是因为诗人构思的奇特。那么诗人李贺是怎样的人,这首诗又奇特在什么时候地方,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诗人李贺和他的诗。 二.新课准备 1.作者简介中国唐代诗人。字长吉。祖籍陇西,生于福昌(今河南宜阳)昌谷,后世称李昌谷。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但家已没落。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父名晋肃,因避父讳(晋、进同音),终不得登第。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做过3年奉礼郎,卒时仅27岁。《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811-813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 2、解题李凭是梨园弟子,也是著名的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唐代有很多诗人都描写过李凭的演奏。 李贺此篇想象丰富、瑰丽,境界奇幻,浓墨重彩,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见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 3、箜篌:从西域传来的大型弦乐,有大箜篌、小箜篌、竖箜篌、卧箜篌四种。李凭善弹的是竖箜篌,体曲而长,二十三弦,弹时如琵琶竖抱在怀,用两手齐奏。 4、引,曲调的开头部分。箜篌引,原以箜篌伴奏的乐府歌曲,这里诗人第一次用这题名实写箜篌演奏。 三.内容赏析 (一)第一段: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翻译: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奏出的乐声飘荡在睛朗的深秋。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不再飘游; 那湘娥把点点泪珠洒满斑竹,九天上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这高妙的乐声从哪儿传出?那是李凭在国都把箜篌弹奏。 赏析: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 “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 李凭箜篌引》赏析

《李凭箜篌引》赏析 译文 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箜篌,奏出的乐声飘荡在睛朗深秋。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不再飘游; 那湘娥把点点泪珠洒满斑竹,九天上素女牵动满腔忧愁。这高妙的乐声从哪儿传出?那是李凭在国都把箜篌弹奏。 像昆仑美玉碰击声声清脆,像凤凰那激昂嘹亮的歌喉;像芙蓉在露水中唏嘘饮泣,像兰花迎风开放笑语轻柔。 整个长安城大街小巷,如同沉浸在一片寒光中那样清幽。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天神的心弦也被乐声吸引。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把女娲炼石补天的天幕震颤。好似天被震石震破,引出漫天秋雨声湫湫。 夜深沉,乐声把人带进梦境,梦见李凭把技艺向神女传授;湖里老鱼奋起在波中跳跃,潭中瘦蛟龙翩翩起舞乐悠悠。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深深吸引,彻夜不眠桂树下徘徊逗留。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儿斜飞寒飕飕! 赏析 此诗大约作于元和六年(811)至元和八年,当时,李贺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李贺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见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 诗的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二、三两句写乐声。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李凭箜篌引》说课稿

《李凭箜篌引》说课稿 一、说教材分析: 《李凭箜篌引》是一篇描写音乐的诗作,用诗歌来写音乐,难处在于诗人需要用生动形象的文字,既要描摹出音乐声的美妙动听,又要写出听音乐人的感受。在这一点上,李贺能扬长避短,另辟蹊径,以丰富的想象力,用更多的笔墨来写听音乐的感受,而且还不是一般人的感受,是写出了想象中的神话里人物的感受。 二、说学情分析: 本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两年的高中语文学习,学生积累了相当的文学知识,有了一定的文学修养,但对诗歌鉴赏方法并不能系统的掌握。本诗作为选修内容,重在让学生通过积累诗歌鉴赏的经验方法,所以教学过程要注重学法指导。要让学生全程参与。教师及时点拨,引导学生探究,鼓励学生想象和大胆质疑。 三、说教学理念 叶圣陶先生主张:“教师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可见,教学的艺术并不在于传授、讲解,而在于引导、激励和鼓励学生自己去实践、去创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把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增强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作为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合作讨论交流互动教学模式。 四、说教学目标 通过对于以上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理念的阐述,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赏析诗歌,掌握本诗写作特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研读文本,深入分析此诗的内容和写作技巧,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比较阅读《琵琶行》《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反复诵读诗歌,充分感受诗歌创造的想象瑰丽的审美境界,提高审美感受能力。 五、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阐述的教材特点、学生特点、教学理念以及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 的教学重难点确立为: 1、教学重点:赏析诗歌内容,掌握本诗写作特点。 2、教学难点:比较阅读《琵琶行》《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 六、说教法和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双边互动的活动,据此,我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 1、诵读教学法。诗歌是朗读的艺术,鉴赏过程中,以读带赏,不断培养学生鉴赏能力。

李贺 李凭箜篌引 原文及赏析之令狐文艳创作

李凭箜篌引 令狐文艳 朝代:唐代作者: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赏析 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人们的热情赞赏。李贺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诗的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 二、三两句写乐声。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

(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五、六两句正面写乐声,而又各具特色。“昆山”句是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昆山玉碎凤凰叫”,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辨;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

李凭箜篌引比赛教案

李凭箜篌引 欧阳遇实验中学阳旭珍 教学目得 1。培养学生得自我感悟诗歌能力 2.通过诵读,感受诗歌得音韵美 3.鉴赏诗歌得乐曲美与技巧美 4、感受李贺得浪漫主义风采 教学重难点 1.鉴赏诗歌得乐曲美与技巧美 2.通过鉴赏,能够迁移对描写音乐得诗歌进行阅读训练,从而提高学生得鉴赏能力。 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 教学方法鉴赏法点拨启发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听过箜篌曲不?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去聆听一首箜篌曲。(播放箜篌曲) 觉得怎么样?柔与美妙得音乐就像这缓缓得流水一样,洗涤着我们得心扉,让我们觉得心灵澄澈、舒爽。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一首冷艳得诗歌,倾听一曲优美得音乐——《李凭箜篌引》。 二、读——音韵美 1、听范读。 2、学生齐读。(自信) 3、学生齐读,读出音韵美(要求:①舒缓、柔与②注意节奏与重音③注意语调) 李凭箜篌引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三、赏——音乐美 李凭:唐代元与年间著名得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关于她当时得身价与声名史书上就是这样记载得:“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 思考: 1、大明星得演奏会一定有很多粉丝参加,参加李凭箜篌演奏会得除了诗人,还有哪些“听众"? 云、江娥、素女、长安、紫皇、石、天、神妪、老鱼、瘦蛟、吴质、寒兔 2、这些“听众”有什么特点? 不仅有凡人,还有动物与天上得神仙,更有没有生命力得云、石、天。 3、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 (1)三至六人为一组,自由组合,时间3分钟。 (2)可以选取您喜欢得一两个“听众”讨论,讨论得内容:她们听了箜篌曲之后有什么反应?她们得反应又有什么作用? (3)小组代表发言,要求声音洪亮,吐词清楚。

高考语文常考古文李凭箜篌引必考知识点及练习题一套

高考语文常考古文李凭箜篌引必考知识点及练习题 一套 全诗语言峭丽,构思新奇,独辟蹊径,对乐曲本身,仅用两句略加描摹,而将大量笔墨用来渲染乐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动人效果,大量的联想、想象和神话传说,使作品充满浪漫主义气息。作为高考语文常考古文,考生必须要对李凭箜篌引有深刻记忆。 原文: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译文: 在深秋的夜晚,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

湘娥把泪珠洒满斑竹,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 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时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使香兰开怀欢笑。 清脆的乐声,融和了长安城十二门前的清冷光气。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打动了高高在上的天帝。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 幻觉中仿佛乐工进入了神山,把技艺向女仙传授;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乐悠悠。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吸引,彻夜不眠在桂树下逗留。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斜飞寒飕飕! 注解: ⑴李凭:当时的梨园艺人,善弹奏箜篌。杨巨源《听李凭弹箜篌》曰:“听奏繁弦玉殿清,风传曲度禁林明。君王听乐梨园暖,翻到《云门》第几声?”“花咽娇莺玉嗽泉,名高半在玉筵前。汉王欲助人间乐,从遣新声坠九天。”箜篌引: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箜篌:古代弦乐器。又名空侯、坎侯。形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