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医各家学说重点

中医各家学说重点

中医各家学说重点
中医各家学说重点

一、名词解释或简答题(一般5题,共20分):

1.玄府气液说:玄府是气液运行之通道,人体所有组织的腠理,为气液运行的通道。荣卫、气血、津液在人体脏腑、皮肉、筋骨的玄府中正常运行的生理功能称作“气液宣通”。

2.气液宣通:玄府为气液运行之通道,把荣卫、气血、津液在人体脏腑、皮肉、筋骨在玄府中正常运行的生理功能成做气液宣通。

3.亢害承制:五运消长变化过程中,出现太过、有余时所表现的一种内在调节机制。

4.六气皆从火化:六气之中,火热之气与风、湿、燥、寒关系密切,往往相兼为病,强调风湿燥寒诸气在病理过程中都能化生火热。在疾病过程中,火热又常常成为风湿燥寒的后期转归,火热病机成为六气病机的中心,从而形成六气皆为火化。

5.甘温除大热:用甘温之剂来补益脾胃,升其阳气,泻其火热,即甘温除热法。

6.内伤热中证:多出现于脾胃内伤疾病的早中期,由于内伤脾胃,阴火内潘而产生的一系列热象之证称为内伤热中证。

7.内感阴证:指饮食生冷、误服凉药或口鼻吸入雾湿之气等损及太阴、少阴、厥阴所出现的一系列肝脾肾阳虚衰征候。

8.内已伏阴:劳倦、禀赋素弱、饮食生冷等所致人之本气先有虚损。

9.三邪理论:张从正所称三邪,即指天地人三邪。

10.情志疗法:情志的异常变化,既可引起本脏的神气病变,又可导致相应脏器的神气病变,所以可用响应的治疗措施,即以“五行相胜之理”治之。

11.六郁:是指气、湿、血、痰、热、食等六种郁证的总称。

12.伤寒时地议:指古今风气不同,南北水土有异,近时南方多热病,医者当师《伤寒论》意而变痛,从时从地从人灵活运用。

13.内虚暗风:大江以南天地之风气和居民的禀质,有异于西北地区,临床所见中风病人的发病机理往往是“真阴既亏,内热弥甚至,煎熬津液,凝结为痰,壅塞气道,不得通利,热极生风,而致猝然僵仆”。因此,他将类中风称为“内虚暗风”。

14.治吐血三要法:即血虚宜补之、需热宜清之凉之、血瘀宜通之。

15.治形论:指张介宾提出的“凡欲治病者,必以形体为主;欲治形者,必以精血为先。此实医家之大门路也”。

16.戾气:指时行疫病的病原,称为“戾气”,为杂气之一。

17.募原:又称膜原,邪从口鼻而入,则其所客,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夹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解,是为半表半里。

18.主客交:主。正气;客。邪气。邪气和血脉合而为一。在疫病传变过程中,有的患者素体尪赢,伏邪已溃,表里分传,里证虽除,正气业已衰微,不能托出表邪,留而不去,因与血脉合而为一,结为痼疾,由于“客邪胶固于血脉,主客交浑,最难得解”。

19.伤寒三纲鼎立说:指“明以冬月伤寒为大纲矣,至伤寒六经中,又以太阳一经为大纲,而太阳经中,又以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为大纲,谓为‘三纲鼎立’”。

20.急流挽舟:喻昌首创,主张“下痢必从汗先解其外,后调其内”。且有失于表者,外邪入里,病虽日久,也往往仍可印其邪气出之于外。

21.畜鱼置介:喻昌重视同气相求之原理,认为人体“阳欲上脱,阴下吸之;阴欲下脱,阳上吸之”。

22.甘药培中:指以甘平或甘凉濡润为主的濡养胃阴之法。

23.阳化内风:指“身中阳气之变动”导致“内风动越”。

24.虫蚁搜剔法:指叶天士治疗久病入络,应用虫蚁之理,是“每取虫蚁迅速飞走诸灵,俾飞者升,走者降,血无凝著,气可宣通,与攻积除坚,徒入脏腑者有间”。用药如蜣螂、蜂房、山甲、地龙、全虫等,以此来搜剔络脉,松透病根,临床上每多应用,称为虫蚁搜剔法。

二、填空题(一般20空,共20分):

(一)、总论

在医经七家、经方十一家中,〈黄帝内经〉是唯一现存的著作,各家学说就是在继承、取舍、发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二)、刘完素(字守真,号通玄处士)

1、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对病机十九条增补了“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

2、脏腑的本气:肺气清;心气热;肝气温;脾气湿;肾气寒。本气虚的表现:肺本清,虚则温;心本热,虚则寒;肝本温,虚则清;脾本湿,虚则燥;肾本寒,虚则热。

3、对中风的认识:心火暴盛,肾气虚衰。

4、玄府闭塞的原因:热气怫郁。

5、对火热病证的阐发: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热甚、六经传受皆为热证。

6、己亢过极,则反似胜己之化也:木极似金、金极似火、火极似水、水极似土、土极似木。

7、外感火热证,表证兼有内热可用表里双解法法,代表方为防风通圣散。

8、地黄饮子,治疗中风后遗症。

9、提出了“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的治痢卓见,创制芍药汤。

(三)、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

1、对《内经》所谓“春伤于风,夏生飧泄”的病证,当取汗散风,是谓治本。

2、引涎、漉涎、嚏气、追泪都属于吐法。

3、大承气汤加姜枣煎服,名之曰___调中汤______,专治____________________。

4、提出“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论药攻”。

(四)、李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

1、论述脾胃的主要内容:脾胃为滋养元气之源;脾胃为精气升降之枢纽;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2、当归补血汤治疗饥困劳役所致的血虚发热。

(五)、王好古(字进之,号汝庄,号海藏老人)

1、著有〈阴证略例〉、〈医垒元戎〉、〈此事难知〉、〈用药法象〉、〈汤液本草〉。

2、重点阐发了劳倦、禀赋素弱以及饮食生冷导致阴证的机理及危害。

3、三阴病变:损及太阴、少阴、厥阴所出现的一系列脾、肾、肝的虚衰证侯。三阴病变症状表现形式有二,“阳从内消”、“阳从外走”。治疗强调以调中为主。

(六)、朱震亨(字彦修)

1、相火妄动的危害:耗伤阴精。“煎熬真阴,阴虚则病,阴绝则死”。

2、阴升阳降论:生理情况下,①心肺之阳降,肝肾之阴升;②心为火居上,肾为水居下,水能升而火能降,一升一降没,无有穷也;③气为阳宜降,血为阴宜升,一升一降无有偏胜,是谓平人。

3、阴精虚而相火妄动者宜大补阴丸,阴血虚而相火妄动者用四物汤加知柏。

4、噎膈的治疗用参苓白术散。

5、对中风病机的认识:血虚有痰。

(七)、缪希雍(字仲淳,号慕台)

1、重视阳明经证,方用白虎汤、竹叶石膏汤,去半夏的原因是,半夏辛燥,有“竭家、汗家、血家”三禁。清阳明邪热的主药石膏。

2、善补脾阴,甘凉滋润、酸甘化阴为治脾阴虚的大法。

3、治气三法:补气、破气和降气,其中最重视降气,降气药以苏子、枇杷叶、郁金三味最为善用。

4、对中风病机的认识:内虚暗风。

5、痢疾治疗善用黄芩。

(八)、张介宾(字会卿,又作惠卿,号景岳,别号通一子)

1、张介宾认为:“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于〈周易〉”。

2、“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在五行之中,张介宾对水、火最为重视。

3、方药八阵:补、和、攻、散、寒、热、固、因。

4、对虚里跳动,制贞元饮补阴以配阳。

(九)、吴有性(字又可)

1、对温疫病因的认识:杂气。

2、治疫之全剂是三消饮。

3、疫邪传胃,下不嫌早:最重视大黄的应用。

(十)、喻昌(字嘉言,号西昌老人)

1、著有〈尚论篇〉、〈医门法律〉、〈寓意草〉。

2、两感温证,主要侵犯太阳经、阳明经。

3、大气论中所指大气的实质是胸中阳气。

4、治单腹胀(臌胀)三法:培养一法,补益元气是也;招纳一法,升举阳气是也;解散一法,开鬼门、洁净府是也。

(十一)、叶桂(字天士,号香岩)

1、邪气久羁,必然伤及血络。

2、奇经之病须分虚实,实证用通—行气活血法,虚证则补—填补奇经。治疗上不用草木无情之物。

(十二)、王清任(一名全任,字勋臣)

1、血府逐瘀汤的组成:生地、桃仁、红花、枳壳、赤芍、柴胡、干草、桔梗、川芎、牛膝。

2、中风的本源在于元气亏损。治疗的代表方为补阳还五汤。

(十三)、唐宗海(字容川)

1、吐血主病在胃,呕血主病在肝,咯血主病在心、肾,唾血主病在肾,咳血主病在肺。

2、血证的具体治则:止血、消瘀、宁血、补血。消瘀最善用花蕊石散。

3、血证用药禁忌:忌汗、禁吐、主下、宜和。

三、单项选择题(一般20题,共20分):

1.中医理论的经典代表著作是《黄帝内经》

2.对于医学流派的形成年代,任应秋先生的观点是战国以前

3.确立中医临床医学辨证论治基本体系的医著是《伤寒杂病论》

4.孙思邈研究伤寒的方法是方证同条,比类相附

5.哪部医著既是一部伤寒验案集,又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医案专著?《伤寒九十论》6.首先提出错简重订的医家是(方有执

7.刘完素的学术思想,传至张从正时分化出攻邪派

8.攻邪派的师祖是张宛丘

9.温补学派的代表医家不包括李东垣

10.对外感温热病的研究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内经》

11.首先提出中西汇通概念的医家是(唐宗海

12.哪位医家不属于金元以前著名医家?吴有性

13.惟一传世的唐代《伤寒论》传本收藏于《千金翼方》

14.钱乙现存的医著是(《小儿药证直诀》

15.陈自明治疗妇科疾病常用的基础方是(四物汤

16.金元四大名医之首是刘完素

17.“火热论”出自(《素问玄机原病式》

18.太阴头痛,张元素以何药引经?(苍术

19.《儒门事亲》的作者是(巴张子和

20.“降火补阴之妙药”是指何方?(四物汤加炒黄柏

21.“阳有余阴不足论”出自(《格致余论》

22.下列哪位不是明代医家?(程国彭

23.《内科摘要》的作者是(薛己

24.薛己对命门的认识是(左肾右命门

25.提出“若要小儿安,常受三分饥与寒”的医家是(万全

26.下列哪项不是龚延贤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论三焦相火

27.下列哪一项不是孙一奎对命门的认识?(命门内寄相火

28.《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的作者是(缪慕台

29.下列哪项不是阳非有余论的观点?(注重滋阴降火

30.“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一语的提出者是(张介宾31.《瘟疫论》的作者是(吴有性

32.绮石认为虚劳之病机最为关键的脏腑是(肺脾肾

33.《医门法律》的作者是(喻昌

34.傅山在分析妇科诸证病机时,特别注重哪三脏的作用?(肝脾肾

35.最能反映张璐学术思想的著作是(《张氏医通》

36.对于风证病机的认识,叶桂的见解是(阳化内风说

37.伤寒温病皆可用下法,下列哪项观点是错误的?(温病必俟其粪结而后下之38.王清任治疗头面四肢和周身血管血瘀证的方剂是(通窍活血汤

39.补阳还五汤妙在重用黄芪使亏损之五成元气得以恢复,黄芪的用量是(四两至八两40.王泰林疏肝通络法常选的药物有(巴旋覆、新绛、归须、桃仁、泽兰叶

四、问答题(一般3题,共35-40分):

1.试述刘河间玄府气液说的主要学术内容及其临床指导价值。

答:玄府是气液运行的通道。刘完素将人体各种组织的腠理统称为“玄府”,并明确地论述了玄府为气液运行之通道,把荣卫、气血、津液在人体脏腑、皮肉、筋骨的玄府中正常运行的生理功能称作“气液宣通”。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以“气液宣通”为前提,玄府气液宣通与神机出入密切相关。病理上,刘河间认为热气怫郁是玄府闭塞的主要原因。治疗方面,应以开发郁结,宣通气液为主要原则。总之,刘氏“玄府气液宣通”说,是其病机学说的一个组成部分,其要旨在于研究论述人体精气在幽微难见的“玄府”中的运行情况。

2.试述刘河间“六气皆从火化”的主要学术内容。

答:指六气之中,火热之气与风、湿、燥、寒关系密切,往往相兼为病,强调风湿燥寒诸气在病理过程中都能化生火热。在疾病过程中,火热又常常成为风湿燥寒的后期转归,火热病机成为六气病机的中心,从而形成六气皆为火化。其治疗也重视诸气与火热的关系。如风邪为病,创立防风通圣散,一以祛风,二以泻火,盖风生于热,以热为本,以风为标之故。这是河间“六气皆能化火”的观点。

3.试分析李东垣“阴火上冲”的病机及其虚实属性。

答:病机:阳气不升,伏留化火;津伤血弱,内燥化火;谷气下流,湿火相合;心君不宁,化而为火。此外,李氏又认为劳役过度也可直接引起阴火上冲。症状可见脾胃气虚,如肢体沉重、四肢不收、怠惰嗜卧、气短精神少等;以及火热亢盛,如火热上行独燎其面、身热而

烦、气高而喘、渴而脉洪大,三焦九窍积热等。

4.论述李杲的内伤热中证。

答:病机:阳气不升,伏留化火;津伤血弱,内燥化火;谷气下流,湿火相合;心君不宁,化而为火。此外,李氏又认为劳役过度也可直接引起阴火上冲。症状可见脾胃气虚,如肢体沉重、四肢不收、怠惰嗜卧、气短精神少等;以及火热亢盛,如火热上行独燎其面、身热而烦、气高而喘、渴而脉洪大,三焦九窍积热等。治疗经验:①升阳益气,甘温除热,多用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②苦寒直折,多用朱砂安神丸。③滋阴降火,多用熟干地黄丸。李氏谴方用药的特点了,可归纳为重视整体,调治局部,治病求本,本于脾胃;因证投方,灵活权变;多多益善,亦用精专。

5.请简述朱丹溪相火论的主要学术内容。

答:朱震亨《相火论》认为,自然界万物的产生以及人体生命均以动为常,“动”是相火的作用。因此,相火对生命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相火动得其常有助于生生不息,相火妄动则为元气之贼。因此,丹溪论相火,有相火之常和相火之变两方面。

相火之常,朱震亨认为人身相火寄于肝肾,以精血为物质基础,此外与心包络、三焦、胆、膀胱等亦有关,相火之动正常与否与五脏功能活动密切相关,“五火”之动皆中节,是相火正常的重要保证,而凡脏腑、经络、气血等正常功能以及生命活动的延续无不体现了相火的作用。

相火之变,引起相火妄动的原因有情志过极、色欲过度、饮食厚味等诸多方面。丹溪认为伤于七情六欲者常先激起“脏腑之火”,然后进一步导致相火妄动。房劳、大怒可使相火直接起于肝肾,心火妄动更易引动相火,相火之妄动必然消耗阴精,其病变较多,危害甚大。

6.简述缪希雍治吐血三要法的主要学术内容。

答:①“宜行血不宜止血”──吐血的原因是血不循经,行血则血亦自循经络,而无溢出之患。假如见血止血,则可能引起血瘀,新血不生,血不归经而复出。

②“宜补肝不宜伐肝”──肝为将军之官,主藏血。吐血者,肝失其职也,养肝则肝气平而血有所归,伐之则肝虚不能藏血,血愈不止。

③“宜降气不宜降火”──气有余便是火,气降则火降,火降则气不上升,血随气行,无溢出上窍之患,若降火,必用寒凉之剂,反伤脾胃,脾不统血则血越不能归经矣。故以降气之品,导火下行,既稳妥,又防患未然。

意义:(1).用和血行血法以防止络脉瘀阻。(2).告诫医家不能见血凉血,滥用苦寒,以防损伤脾胃而变生他证。(3)治气以降火,使气调火平,血得循经。(4)苦寒降火,最易伤中,降气之法可免致脾胃损伤

7.论述张景岳对命门学说的阐发。

答:张景岳认为命门位于两肾中间,作用是藏精化气,兼具水火。命门的主要生理功能为主生殖、主生长发育、维持脏腑的生理功能、调整人体阴阳平衡。元阴、元阳藏于命门,即为真阴。张氏认为真阴为人体生命最基础的物质,命门为“真阴之脏”,因为称命门所藏的元精为“阴中之水”,元精所化的元气为“阴中之火”,正由于命门藏精化气,兼具水火,故张氏称“命门者,为水火之府,为阴阳之宅,为精气之海,为死生之窦”,又称为“精气之海”、“元气之根”。

8.张景岳论述阴阳的常与变。

答:张氏指出阴阳之常为人体之生理,阴阳之变为病理现象。病理情况下有病变之常和病变之变,治疗上又有治法之常和治法之变。①.生理为常,常为精气;病理为变,变为寒热。“水火得其正则为精与气;水火失其和则为热与寒”。②.治病目的是使阴阳由变返常:阳虚恶寒──“扶阳抑阴”;阴虚发热──“补阴抑阳”。③.病变之常和病变之变。常:“阳盛则热,阴盛则寒”。变:“真寒假热”“真热假寒”。④.治法之常和治法之变:“以寒治热”、“以

热治寒”为治法之常;“热因热用”、“寒因寒用”为治法之变。

9.试述喻昌秋燥论的主要学术内容及创见。

答:喻昌在《医门法律》中,专列“秋燥论”。在学说渊源上主要受刘河间的影响,因而能发挥病机未尽之义,补充《内经》病机之疏阙。理由是春伤于风,夏伤于暑,长夏伤于湿,冬伤于寒,皆是伤主时之气,而秋主燥,却伤于湿,与理不合,只有六气配四时,才与五运不相背戾。他还从病理上论证“燥胜则干”,病在外皮肤皴揭,在内精血、津液枯涸。若燥气伤肺,遂成膹郁咳喘等症;对于燥病的治疗,他提出要重视胃气,肺胃兼顾,反对单纯以润滋燥,并制清燥救肺汤,对燥病的临床诊治,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10.叶桂络病学说的主要学术内容。

答:久病入络的理论认识,是叶天士在大量临床实践过程中的一个创见。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叶氏对于一些慢性疾患,往往从“久病入络”去辨证,其认为只要邪气久羁,必然伤及血络。病之新久,有在经在络,在气在血之分。由气钝而致血滞、络脉痹窒、败血瘀留而成为癥积、疟母、内疝,痛势沉着、“形坚似梗”等症。

对于络病的治疗,叶氏提出了通络用药大法。即以辛润通络为基础,药用新绛、旋覆花、青葱、当归、桃仁、柏子仁等;如见阴寒之证,则佐以肉桂、桂枝、茴香等辛温通络之剂;如果络病日深,则非峻攻可效,须用虫蚁之类辛咸之品,以搜剔络邪,并常用丸剂徐图缓取。其应用虫蚁之理,是“每取虫蚁迅速,飞走诸灵,俾飞者升,走者降,血无凝著,气可宣通,与攻积除坚,徒入脏腑者有间”。

11.试述叶天士胃阴学说的主要学术内容。

答:在脾胃病的辨治方面,叶氏一方面继承了李杲补脾升阳之说,另一方面,更阐述了脾分治之理,创立了胃阴辨治之说。叶氏认为,脾与胃虽同属土,但其功能有别,治法亦有所不同,并在学术上明确提出了“胃喜润恶燥”的观点和脾胃分治的主张。其门人华岫云则将叶氏上述思想,总结为“脾喜刚燥,胃喜柔润”。在降胃和胃方面,叶氏非常重视胃阴的作用,并倡导以甘平或甘凉濡润为主的濡养胃阴之法。在具体用药上,叶氏本仲景麦门冬汤之意化裁,多用沙参、麦冬、石斛、扁豆、山药、粳米、干草之类。叶氏关于脾胃分治的认识,尤其是滋养胃阴的观点,弥补了李杲详于治脾,略与治胃,重在温补,不及养阴的不足,纠正了举世皆以治脾药治胃甚至阴阳不辨的弊病。

12.请简述叶天士理虚大法的主要学术内容。

答:叶天士治疗虚损病证,运用甘药培中、血肉填精、中下兼顾的方法。其补养脾胃,纯脾脏虚衰者,用益气升阳,但不过用温燥;胃阴亏虚者,滋养胃阴;脾胃两虚者,强调两调脾胃,并用通补阳明法。其培补先天,对肾脏亏虚者,除用一般补阴补阳药物外,多兼用敛补之品,又用柔剂阳药以补肾中阳气;对于阴经不足者,补益肾中阴精,善用血肉有情之品,补阴益阳,再配伍从蓉、菟丝子等,形成补肾益精的独特方法。叶氏补后天时重视养先天,而益先天又重视培后天,中下兼顾,脾肾两补。

1.什么叫内伤热中证?李东垣是如何阐发内伤热中证的?

内伤热中证:是李东垣论述内伤疾病的重要内容。是指脾胃内伤所引起的虚性或本虚标实的火热邪气(阴火),内燔上冲,以脾胃气虚症状(肢体沉重、怠惰嗜卧、气短精神少等)和火热亢盛上炎的症状(身热而烦、气高而喘、渴而脉洪大等)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⑴病因①饮食失节②劳役过度③七情所伤

⑵病机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

①阳气不升,伏留化火②津伤血弱,内燥化火③谷气下流,湿火相合

④心君不宁,化而为火⑤劳役过度也可直接引起阴火上冲

⑶症状①脾胃气虚:肌体沉重、四肢不收、怠惰嗜卧、气短精神少等

②火热亢盛:火热上行独燎其面、身热而烦、气高而喘、渴而脉洪大,以及三

焦九窍积热等

⑷治疗原则:用甘温药调补脾胃,甘温除热

⑸治疗①补中益气汤:甘温益气,调补脾胃-黄芪、人参、炙甘草、白术

升发阳气-升麻、柴胡

桔皮-导气

当归-行血养血和血,流通

2.叶天士的脾胃分论和胃阴学说的主要内容

叶天士认为,脾胃应当分论,胃属阳土,脾属阴土;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喜刚燥,胃喜柔润;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若见阳盛之体,胃内燥热,或病后肺胃津亏者,叶氏主张用降胃之法,强调不宜苦降或苦寒下夺之品,而用甘平或甘凉濡润之品,以养胃阴,使津液来复,通降自成。

治疗:①治脾宜升:甘温扶脾,黄芪、白术、升麻、柴胡──补中益气类

②治胃宜降:甘平或甘凉濡润法,沙参、麦冬、扁豆、竹叶──麦门冬汤类

3.吴有性瘟疫病因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提出新的病原观点──“杂气”致病,时行疫病的病原则称为“戾气”(或疠气)。

二、戾气的五大特性──①物质性②致病性③偏中性④专发性⑤传染性

三、戾气的传入途径──“邪从口鼻而入”

四、感染部位──邪在膜原

左归丸右归丸的用药特色体现了什么治病特色主治

左归丸右归丸体现了阴阳相济的治病特色,左归丸用泽泻茯苓牡丹皮加枸杞子,重用阿胶牛膝加强滋补肾阴之力。又加鹿角胶菟丝子温润之品补阳益阴,阳中求阴的配伍特点,主治真阴肾水不足,津液枯竭治证。右归丸由肾气丸加减而来,除去桂枝附子还加入鹿角胶菟丝子杜仲以加强温阳补肾之功,又加当归枸杞子配合熟地山药山掬榆以增强滋阴养血之效主治肾阴不足,命门火衰或先天禀赋不足或劳伤过渡火不生土的脾胃虚寒之证。体现了善补阳者笔阴中求阳

朱丹溪到的阳常有语而阴不足,主要在阴阳相对关系上,论述相火妄动阴精损耗问题,而张景岳的阳非有余而阴本不足,是在阴阳互根的关系上,论述阳气於与真阴不足的因果关系,张景岳学说补充了朱丹溪学说的不足,其有关阴阳理论的论述是比较全面的,两者对人体的真阴的难成易亏的认识有共同之处,所不同的是朱丹溪论述的重点是阳气亢盛为害,张景岳论述的是阳气虚衰致病,二者论述的角度不同。

《中医各家学说》考试重点

授课老师:胡素敏

考试范围:孙思邈、李杲、朱震亨、张介宾、叶桂、王清任六位医家

题型:40分客观题,60分主观题,客观题分为20分填空题、10分选择题、10分判断题;主观题分为6小题,每小题10分。客观题考试内容为书本知识,后仅列出每小点,具体内容请查阅书本,主观题考试内容为课后复习思考题,一共16题,考6题。

一、孙思邈(唐代,541—682年,代表著作:《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养生学理论与实践的集大成者:1、抑情养性2、常欲小劳3、食治食养4、慎护养老

复习思考题:

1.孙思邈对中医养生学的贡献是什么?有哪些主要内容?

答:孙思邈是名动朝野、身体力行的养生大家。指出:“人之寿夭,在于撙节”。“如膏用

小炷之与大炷”,若不知撙节,则犹同大炷焚膏,其熄必速。在他的著作中无不贯穿了他的“焚膏”理念,体现其“安不忘危,预防诸病”的养生学思想和养生经验。1、抑情养性2、常欲小劳3、食治食养4、慎护养老。

2.试述孙思邈方药学成就。

答:1,集方剂之大成(历代医家经方,验方;民间验方,秘方;道教,少数名族方;国外医学传统方药)2,化裁发展古方(仲景的当归生姜羊肉汤,小建中汤)3,组方配伍特点(“大而有法,杂而有方”)4,剂型多样化(汤剂,药酒)。

二、李杲(宋金时代,晚号东垣老人,代表著作:《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一)脾胃内伤学说:1、脾胃为滋养元气之本2、脾胃为精气升降运动的枢纽3、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二)阐发内伤热中(请注意“阴火”的概念:内伤发热、气虚发热):1、内伤热中之病机:(1)阳气不升,伏留化火(2)津伤血弱,内燥化火(3)谷气下流,郁而化火(4)心

君不宁,化而为火2、内伤热中临床表现3、内伤热中证治法度:(1)甘温除热法(代表方:补中益气汤)(2)升阳散火法(代表方:升阳散火汤)

三、朱震亨(元代,因世居丹溪,后人尊称丹溪翁,代表著作:《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一)相火论:1、相火为生命的原动力2、相火妄动则为贼邪(二)阳有余阴不足论:1、人之阴阳动多静少2、人之阴精难成易亏3、人之相火易夺阴精(三)治疗经验:火证、痰病、郁证论治

复习思考题:

1.试述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的主要内容?

答:(1)阳有余阴不足:一,人之阴阳动静,动多静少;二,人之生长衰老,阴精难成易亏;三,人之情欲无涯,相火易夺阴精。

(2)相火论:朱震亨《相火论》认为,自然界万物的产生以及人体生命均以动为常,“动”是相火的作用。因此,相火对生命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相火动得其常有助于生生不息,相火妄动则为元气之贼。因此,丹溪论相火,有相火之常和相火之变两方面。

相火之常,朱震亨认为人身相火寄于肝肾,以精血为物质基础,此外与心包络、三焦、胆、膀胱等亦有关,相火之动正常与否与五脏功能活动密切相关,“五火”之动皆中节,是

相火正常的重要保证,而凡脏腑、经络、气血等正常功能以及生命活动的延续无不体现了相

火的作用。

相火之变,引起相火妄动的原因有情志过极、色欲过度、饮食厚味等诸多方面。丹溪认

为伤于七情六欲者常先激起“脏腑之火”,然后进一步导致相火妄动。房劳、大怒可使相火

直接起于肝肾,心火妄动更易引动相火,相火之妄动必然消耗阴精,其病变较多,危害甚大。

2.丹溪治疗火证、痰证,郁证有何独特见解和用药特点?

答:(1)丹溪创建了“滋阴降火”大法,依据火证的病因,从实火、火郁和虚火三个方面论治:实火可泄、火郁当发、虚火可补(中气不足,药用甘寒;阴虚火动,滋阴降火)。(2)丹溪认为痰证病机与脾胃和气郁有着密切联系,提出了“百病兼痰”的著名观点,治痰善用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之法。以二陈汤为治疗基本方。(3)丹溪认为郁证病机为气血瘀滞,接受李杲脾胃为升降之枢的观点,认为“反郁皆在中焦”创制越鞠丸统治诸郁证。治郁重在调气,常用苍术,香附,川穹。

3.试比较东垣所论阴火与丹溪所言妄动之相火有何区别和联系?

答:东垣所称“阴火”之阴,意为火由内伤而来,其病机关键在于气与火的失调,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产生阴火。丹溪所言相火妄动。是指人体功能过于亢奋的一种病理状态,它能耗损阴精,损失元气,对人体危害极大。其主要原因在于人之“情欲无涯”。

四、张介宾(明代,号景岳,代表著作:《类经》《景岳全书》《质疑录》)

(一)阴阳学说:1、阴阳一体思想2、五行互藏和阴阳水火3、阴阳的常与变(二)阳非有余阴亦不足论:1、阳非有余2、阴亦不足(三)方药八阵:新方八阵(补和攻散寒热固因)、古方八阵(四)治疗经验:1、阴中求阳,阳中求阴(左归丸、右归丸)2、养阴治形,填补精血

复习思考题:

1.张介宾阴阳一体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张氏明确提出了“阴阳者一分为二”的论点,在《内经》和王冰理论的指导下,深入阐发了“阴阳互根”的原理,指出“阴阳之理,原自互根,彼此相须,缺一不可。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精气互生”、“以精气分阴阳则阴阳不可理”。对阴阳、精气虚损的治疗提出了精辟的见解,指出“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阳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善治精者,能使精中生气;善治气者,能使气中生精。”他把上述治疗法称为“阴阳相济”,对后世论治阴阳虚损诸病有深远影响。

2.张介宾阐发真阴的要点是什么?

答:(1)真阴之象:即形体(2)真阴之脏:即人体真阴之所在的命门(3)真阴之用(4)真阴之病(5)真阴之治

3.试比较张景岳“阳常不足,阴本无余”论与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之间的异同。答:朱丹溪提出的“阳有余而阴不足”,主要在阴阳相对关系上,论述相火妄动阴精损耗的

问题,而张景岳的“阳非有余而阴本不足”,是在阴阳互根的关系上,论述阳气与真阴不足

的因果关系,张景岳学说补充了朱丹溪学说的不足,其有关阴阳理论的论述是比较全面的,两者对人体的真阴的难成易亏的认识有共同之处,所不同的是朱丹溪论述的重点是阳气亢盛

为害,张景岳论述的重点是阳气虚衰致病,二者论述的角度不同。

4.张介宾治阴阳虚损的特点和经验有哪些?

答:张氏对于阴阳虚损疾病能详辨命门水火之情而用左、右归化裁施治。阴中求阳,阳中求阴:对阴阳虚损的治疗提出了“阴阳互济”的法则,指出:“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阳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创制了许多著名方剂,如:左归丸(阳中求阴)、右归丸(阴中求阳)、左归饮、右归饮等,都是阴阳相济观点的体现。张氏常将熟地与人参配伍使用,把两药比喻为“治世之良相”,张氏重视二药之合用,正寓阴阳互求之义,堪称治疗阴阳虚损病证的典范。

五、叶桂(清代,字天士,代表著作:《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

(一)强调脾胃分治,创立胃阴学说(二)阳化内风说(三)久病入络说(四)虚损证治,中下兼顾:1、甘药培中2、血肉填精3、中下兼顾,安谷精生

复习思考题:

1.试诉叶氏的胃阴学说?

答:在脾胃病的辨治方面,叶氏一方面继承了李杲补脾升阳之说,另一方面,更阐述了脾胃分治之理,创立了胃阴辨治之说。叶氏认为,脾与胃虽同属土,但其功能有别,治法亦有所不同,并在学术上明确提出了“胃喜润恶燥”的观点和脾胃分治的主张。其门人华岫云则将叶氏上述思想,总结为“脾喜刚燥,胃喜柔润”。在降胃和胃方面,叶氏非常重视胃阴的作用,并倡导以甘平或甘凉濡润为主的濡养胃阴之法。在具体用药上,叶氏本仲景麦门冬汤之意化裁,多用沙参、麦冬、石斛、扁豆、山药、粳米、干草之类。叶氏关于脾胃分治的认识,尤其是滋养胃阴的观点,弥补了李杲详于治脾,略与治胃,重在温补,不及养阴的不足,纠正了举世皆以治脾药治胃甚至阴阳不辨的弊病。

2.试述叶氏阳化内风说的主要内容。

答:叶氏认为“阳化内风”的病机是肝风内动,为“身中阳气之变动”,“非外来之邪”。

产生肝风的病因,与肝、心、脾、肺、肾皆有关系,但总与厥阴肝木相关。针对“阳化内风”的病机,叶氏提出了“和阳息风”、“滋补肝肾”、“清金肝木”、“养血息风”、“培土息风”、等多种方法,叶氏对肝风病证的治疗,重视人体之正气,先培补人之正气,再用镇阳、和阳、潜阳之品以调和阳气之变动,从而达到息风的目的,反而少用全蝎、蜈蚣、地龙等息风之品,体现了叶氏治病求本的思想。

在方药的运用上,叶氏灵活变通前人的名方,去其温燥之品,保留其润血、育阴、镇阳诸药,开拓了古方的新用。

3.试论述叶天士久病入络说。

答:久病入络的理论认识,是叶天士在大量临床实践过程中的一个创见。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叶氏对于一些慢性疾患,往往从“久病入络”去辨证,其认为只要邪气久羁,必然伤及

血络。病之新久,有在经在络,在气在血之分。由气钝而致血滞、络脉痹窒、败血瘀留而成

为癥积、疟母、内疝,痛势沉着、“形坚似梗”等症。

对于络病的治疗,叶氏提出了通络用药大法。即以辛润通络为基础,药用新绛、旋覆花、青葱、当归、桃仁、柏子仁等;如见阴寒之证,则佐以肉桂、桂枝、茴香等辛温通络之剂;如果络病日深,则非峻攻可效,须用虫蚁之类辛咸之品,以搜剔络邪,并常用丸剂徐图缓取。其应用虫蚁之理,是“每取虫蚁迅速,飞走诸灵,俾飞者升,走者降,血无凝著,气可宣通,与攻积除坚,徒入脏腑者有间”。

4.试论述叶天士对虚损病证的治疗特点。

答:叶天士治疗虚损病证,运用甘药培中、血肉填精、中下兼顾的方法。其补养脾胃,纯脾

脏虚衰者,用益气升阳,但不过用温燥;胃阴亏虚者,滋养胃阴;脾胃两虚者,强调两调脾

胃,并用通补阳明法。其培补先天,对肾脏亏虚者,除用一般补阴补阳药物外,多兼用敛补

之品,又用柔剂阳药以补肾中阳气;对于阴经不足者,补益肾中阴精,善用血肉有情之品,补阴益阳,再配伍从蓉、菟丝子等,形成补肾益精的独特方法。叶氏补后天时重视养先天,而益先天又重视培后天,中下兼顾,脾肾两补。

六、王清任(清代,代表著作:《医林改错》)

治疗经验:1、气虚证治2、瘀血证治3、中风证治:(1)中风本源(2)中风先兆(3)治疗方药:补阳还五汤(注意其药量、用法)4、用药特色:补气化瘀

复习思考题:

1.简述王清任对瘀血证的分部治疗方法。

答:王氏按人体在外分头面四肢,周身血管;在内分隔膜上下两段的理论,立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三方分别治疗人体在表、在胸中血府、在膈下肚腹部位的血瘀证,确立分部论治血瘀证的提纲。通窍活血汤:主治周身血管及头面之血瘀证;血府逐瘀汤:主治隔上胸中血瘀证;膈下逐瘀汤:主治肚腹之血瘀证。

若血瘀胞宫或瘀阻于会厌,则可随证加减,用少腹逐瘀汤或会厌逐瘀汤。

2.简述王清任益气活血法的组方特点。

答:王氏益气活血法,以大量补气药与活血药同用。王氏认为半身不遂的症状皆由元气亏虚所致,故宜大补其气,气足则血行,经络才得以通畅。其著名的补阳还五汤治疗半身不遂,黄芪量大且生用,多达4两,而活血药的用量甚轻,除黄芪外其他六味药的分量仅为7钱半,黄芪与其他六味药的比例达到了5:倍之多,深刻体现了王氏所说的“药味要紧,分量更要紧”,这完全符合补气以活血的精神,是真正的补气活血方,为气虚血瘀证开辟了新的治疗途径。

3.试述王清任对中风的本源的认识。

答:王氏认为中风本源在于元气亏损。元气亏损,推动无力,见血必淤。论治中风以大补元气,兼以活血通络,其代表方补阳还五汤是治疗半身不遂和痿症的名方。本方重用黄芪,少佐归尾,赤芍,桃仁,红花,川穹,地龙补气活血同用,意在使气旺血行,络通淤除。由此可见王氏对中风病因病机的全面认识应理解为气虚、血瘀,气虚为本为因,血瘀为标为果。

中医各家学说习题2

想要高分,好好看看选择题中的A、B型题和填空题及名词解释、问答题。其中名词解释、问答题以统计分析的为重点。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自号通玄处士的医家是() A.张景岳 B.王好古 C.张洁古 D.刘完素 E.朱肱 2.刘完素认为肺的本气是() A.清 B.凉 C.温 D.湿 E.燥 3.刘完素认为心的本气是() A.温 B.清 C.燥 D.湿 E.热 4.刘完素认为肝的本气是() A.热 B.温 C.清 D.燥 E.湿 5.刘完素认为脾的本气是() A.寒 B.燥 C.湿 D.热 E.清 6.刘完素认为肾的本气是() A.清 B.寒 C.湿 D.热 E.燥 7.增列“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一条,使《素问》病机十九条的内容更为完整的医家是() A.张洁古

C.绮石 D.缪仲淳 E.刘守真 8.刘河间在“亢害承制论”中,认为金极() A.似土 B.似火 C.似水 D.似木 E.似金 9.刘河间治疗表证兼有内热,一般选用除……以外的下列方剂() A.防风通圣散 B.双解散 C.天水一、凉膈半 D.天水凉膈各半 E.三一承气汤 10.刘河间治疗表证兼有内热,一般应用何法() A.以解表为主 B.和解表里 C.表里双解 D.以清里热为主 E.以上都不是 11.刘河间所创制的地黄饮子,主要是治疗() A.瘖痱 B.消渴 C.结阳 D.热毒 E.胸膈痞结 (二)B型题 A.小柴胡汤 B.防风通圣散 C.三一承气汤 D.黄连解毒汤 E.大柴胡汤 1.刘完素治疗大下之后,热势尚盛者用() 2.刘完素治疗表证而兼有内热者用() A.元气不足,正气自虚所致 B.阴虚火旺所致 C.将息失宜,心火暴甚所致 D.阳气暴脱所致 E.痰生热,热生风 3.刘河间对中风病机的认识强调() 4.朱丹溪对中风病机的认识强调() 5.李东垣对中风病机的认识强调()

河南中医学院中医各家学说试题一

河南中医学院中医各家学说试题一 得分评卷人一、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选出 正确选项,每小题 1 分,共 35 分) 1.孙思邈创制的治疗肺痈方剂是() A.苇茎汤 B.大黄牡丹皮汤 C.普济消毒饮 D.附子薏苡败酱散 E.仙方活命饮 2.创制小续命汤的医家是() A.张机 B.王熙 C.王焘 D.孙思邈 E.巢元方 3.首创内外合一法治疗外科疾病的医家是() A.陈自明 B.陈实功 C.薛己 D.高秉钧 E.吴师机 4.刘完素创制的治疗表证兼有里热方剂是() A.麻杏石甘汤 B.防风通圣散 C.桑菊饮 D.银翘散 E.葛根芩连汤 5.刘完素认为五志化火生热的关键在于()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6.张元素创制的新方是() A.香砂六君子汤 B.龙胆泻肝汤 C.理中汤 D.九味羌活汤 E.独活寄生汤 7.张从正的著作是() A.《儒门事亲》 B.《兰室秘藏》 C.《阴证略例》 D.《温疫论》 E.《时病论》 8.首先提出攻邪学说的医家是() A.刘完素 B.李杲 C.张从正 D.吴有性 E.余霖 9.撰写《内外伤辨惑论》的医家是() A.刘完素 B.李杲 C.吴有性 D.张介宾 E.吴师机 10.创制普济消毒饮的医家是() A.孙思邈 B.刘完素 C.李杲 D.吴有性 E.叶桂 11.撰写《格致余论》的医家是() A.刘完素 B.张元素 C.张从正 D.李杲 E.朱震亨 12.《丹溪心法》中治疗郁证的方剂有 ( ) A.逍遥丸 B.枳术丸 C.左归丸 D.右归丸 E.越鞠丸 13.撰写《内科摘要》的医家是() A.张元素 B.李杲 C.罗天益 D.薛己 E.张介宾 14.提出“脾胃虚弱,百病蜂起”的医家是() A.李杲 B.薛己 C.万全 D.缪希雍 E.叶桂 15.万全总结的优生准备不包括() A.婚配要求 B.保精养血 C.择时交会 D.调治疾病 E.注意饮食 16.龚廷贤养生箴言不包括() A.养性 B.情欲 C.饮食 D.老人六戒 E.劳倦 17.撰写《寿世保元》的医家是() A.李杲 B.薛己 C.万全 D.龚廷贤 E.缪希雍 18.撰写《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的医家是() A.张机 B.李杲 C.缪希雍 D.叶桂 E.唐宗海 19.缪希雍誉之为“治吐血圣药”的中药是()

中医各家学说习题.doc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自号通玄处士的医家是(D) A.张景岳 B.王好古 C.张洁古 D.刘完素 E.朱肱 1.D刘完素,字守真,号通玄处士,后人称他为刘河间。 2.刘完素认为肺、心、肝、脾、肾的本气是() A.清 B.凉 C.温 D.湿 E.燥 E.热 A.寒 2.刘河间脏腑六气病机说认为“肺本清,虚则温”。“心本热,虚则寒”。“肝本温,虚则清”。“脾本湿,虚则燥”。“肾本寒,虚则热”。 7.增列“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一条,使《素问》病机十九条的内容更为完整的医家是(E) A.张洁古 B.喻昌 C.绮石 D.缪仲淳 E.刘守真 7.E刘河间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结合运气学说阐发病机十九条,并增补了“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这一燥病病机。 8.刘河间在“亢害承制论”中,认为金极(B) A.似土 B.似火 C.似水 D.似木 E.似金 11.刘河间所创制的地黄饮子,主要是治疗() A.瘖痱 B.消渴 C.结阳 D.热毒 E.胸膈痞结 11.A刘河间以地黄饮子治疗足废不用,暴暗失语之瘖痱证。 (二)B型题 A.元气不足,正气自虚所致 B.阴虚火旺所致 C.将息失宜,心火暴甚所致 D.阳气暴脱所致 E.痰生热,热生风 3.刘河间、朱丹溪、李东垣对中风病机的认识强调() 3.C刘河间认为中风的发生原因主要是将息失宜,心火暴甚。 4.E朱丹溪认为中风的发生原因主要是痰生热,热生风。 5.A李东垣认为中风的发生原因主要是本气自虚。 A.下消 B.消中 C.肾消 D.上消 E.消渴 6.刘完素认为,饮水多而小便少者属(E) 7.刘完素认为,饮食多而不甚饥,小便数而渐瘦者属(B) 8.刘完素认为渴而饮水不绝,腿消瘦而小便有脂液者属(C) (三)X型题 1.刘完素的著作有(ABCDE) A.《素问玄机原病式》 B.《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C.《三消论》 D.《宣明论方》 E.《伤寒标本心法类萃》 2.刘完素用五运作为疾病分类的纲领是() A.诸风掉眩,皆属肝木 B.诸痛痒疮,皆属心火 C.诸湿肿满,皆属脾土 D.诸气膹郁病痿,皆属肺金 E.诸寒收引,皆属肾水 2.ABCDE刘完素用五运作为疾病分类的纲领,他把五运主病与五脏相联系,在原有病机十九条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使之更贴近人体脏腑的病理状况。 3.刘完素对火热病的论治是(ABCDE) A.表证用辛凉或甘寒解表 B.表证兼内热用表里双解法 C.里证攻下里热 D.邪在半表半里用小柴胡汤和解 E.里证清热解毒 5.地黄饮子由地黄、巴戟天、山茱萸、石斛、肉苁蓉、附子、五味子、肉桂、茯苓、麦冬、石菖蒲、远志加生姜、大枣、薄荷组成。 6.ABCE白虎汤为张仲景《伤寒论》方。刘河间创制的方剂有防风通圣散、地黄饮子、双解散、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要点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要点 名词解释或简答: 1.玄府气液说:玄府是气液运行的通道,这是刘完素对人体生理、病理观的又一独特见解。刘完素对玄府的认识已超越了《黄帝内经》所述的汗孔概念,而是将人体各种组织的腠理统称为“玄府”,并明确地论述了玄府为气液运行之通道,把荣卫、气血、津液在人体脏腑、皮肉、筋骨的玄府中正常运行的生理功能称作“气液宣通”。 2.亢害承制论:这是《黄帝内经》阐述五运六气间的相互承制关系的理论。刘完素运用这一理论来该识和说明疾病病理现象的本质与标象的内在联系,提出五运之中,一运过极,必有承制之象见之,“己亢过极,则反似胜己之化”,因此,出现似是而非的假象,必须认真对待。 3.甘温除热法:是李东垣治疗内伤病提倡的基本法则,即用甘温之剂来补益其脾胃,升其阳气、泻其火热的一种治疗方法,他所制的主治内伤热中证的补中益气汤即是以此为基础。 4.内感阴证:是王好古在“内伤三阴”基础上提出的,指饮食冷物、误服凉药以及口鼻吸入雾湿之气等,内伤厥阴、太阴和少阴三阴经而产生的阴寒病证。 5.情志疗法:在《内经》情志五行相胜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以情胜情的治疗方法,巧妙地治愈某些疾病。张子和对此法的运用有其独特的经验。如“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 6.伤寒时地议:是缪仲淳论治外感热病时提出的重要学术思想,他认为古今风气不同,南北水土有异,而且古今人禀赋亦各不同,治疗疾病时可参照《伤寒论》的理论,根据实际发病情况,从时、从地、从人灵活运用。 7.主客交:是吴有性的学术观点之一。主。正气;客。邪气。邪气和血脉合而为一。在疫病传变过程中,有的患者,素体尪赢,伏邪已溃,表里分传,里证虽除,正气业已衰微,不能托出表邪,留而不去,因与血脉合而为一,结为痼疾,由于“客邪胶固于血脉,主客交浑,最难得解”。 8.逆流挽舟法:喻嘉言对夏秋感受热、暑、湿气而成痢疾,治疗主张“必从外而出”,所以用汗法,先解其外,后调其内,且有失于表者,外邪入里,病虽日久,也往往仍可引其邪出之于外,这便是他治疗痢疾的独特见解,称为“逆流挽舟”法,其主剂采用人参败毒散。 9.治形论:张景岳治病的方法重在“治形”,治形又必以精血为务。他说“凡欲治病者,必以形体为主;欲治形者,必以精血为先。此实医家之大门路也。”常用药物以熟地黄为主。 10.(邪伏)膜原:邪从口鼻而入,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夹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针经》所谓横连膜原者也。 11.畜鱼置介:喻嘉言将“同气相求”的原理,联系到人身的疾病,他指出人身之阴阳,相抱而不脱,是因为“阳欲上脱,阴下吸之;阴欲下脱,阳上吸之”,从而维持着阴阳相抱而不脱的平衡状态。 12.阳化内风说:是叶天士在前人论述中风病的基础上,提出的肝风内动而致中风观点,他认为“阳化内风”的病机是“身中阳气之变动”,指出这种肝风内动,“非外来之邪”。 13.安谷精生:叶氏对损证中既见有精亏,又不能安谷的病证,即取中、下兼顾的治法,以达到“安谷精生”。治中损贵在“安谷”,理下损重在“精生”。以下损为主的,每以填精药中参入山药、茯苓等,“必胃强加谷者,阴药可以效灵”。以中损为主的,往往在补中药里酌加熟地等,以达到生精的作用。 14.虫蚁搜剔法:指叶天士认为络病日深,非峻攻可效,须用虫蚁之类辛咸之品,以搜剔络邪,并常用丸剂徐图缓取。其应用虫蚁之理,是“每取虫蚁迅速,飞走诸灵,俾飞者升,走者降,血无凝着,气可宣通,与攻积除坚,徒入脏腑者有间”。用药如蜣螂、蜂房、山甲、地龙、蟅虫、全蝎等,以此来搜剔络脉,松透病根。 选择和填空知识点: 总论:1.《黄帝内经》是现存唯一的著作,是中医各家学说的基础。 2.各家学说的共同点:①有継承②有取舍③有发展

材料研究方法简单总结

XRD: ●所有的衍射峰都有一定的宽度是因为:1.晶体不是严格的晶体;2.X射线不是严格的单 色光;3.仪器设计造成。 ●XRD用途:1.精确测定晶胞参数——可反映晶体内部成分、受力状态等的变化,可用 于鉴别固溶体类型、测量固溶度、测定物质的真实密度等等。 2.物相定性分析——各衍射峰的角度位置所确定的晶面间距d以及它们的相对强度I/Io 是物质的固有特性。因而呢过用于五物相分析。 3.物相的(半)定量分析——外标法(物相数=2);内标法(物相数>2);基体冲洗法(修 正了内标法由于引入参比物导致的误差) 4.纳米物质平均粒度分析——当粒度小于200nm的时候,衍射线会发生宽化(相干散射 的不完全所致),测定待测样品的衍射峰的半高宽和标准物质的衍射峰的半高宽,用公式即可以得出纳米颗粒的平均粒度。 电镜: 电镜的缺陷:其实际分辨率达不到理论值 原因:电磁透镜存在像差(几何像差和色差) 几何像差:由透镜磁场几何形状上的缺陷而造成的,包括球差和像散。 球差:由于电磁透镜中心区域和边缘区域磁场强度的差异,从而造成对电子会聚能力不 同而造成的。 像散:由于透镜的磁场轴向不对称所引起的一种像差。 色差:由于成像电子的能量或波长不同而引起的一种像差。 像差的存在使同一物点散射的具有不同能量的电子经透镜后不再会聚于一点,而是在像 面上形成一漫射圆斑。 ●透射电镜(TEM):1.观察水泥及其原料颗粒表面及聚集体的状态,揭示水泥熟料的微 细结构,研究水泥浆体的断面结构,观察其水化产物、未水化产物及孔的大小、形状和分布 2.黏土矿物的形态和结晶习性对陶瓷至关重要,可用TEM观察陶瓷的显微结构、点阵 缺陷和畸变。 3.TEM广泛应用于金相分析和金属断口分析。 4.TEM可以观察高分子粒子的形状、大小及分布。 ●扫描电镜(SEM):用于形貌分析(观察粉体表面形貌、材料断面、材料表面形貌)●电子探针(EPMA 配合波谱仪或能谱仪使用):主要用于材料表面层成分的定性和定 量分析 能谱仪(EDS) 优点:1.分析速度快;2.灵敏度高;3.谱线重复性好 缺点:1.能量分辨率低,峰背比低;2.使用条件苛刻 波谱仪(WDS) 优点:波长分辨率高 缺点:1.为了有足够的色散率,聚焦圆半径需足够大。导致X射线光子收集率低,使其对X射线利用率低 2.X光经衍射后,强度损失大,难以在低束流和低激发强度下使用 热分析 具体的研究内容有:熔化、凝固、升华、蒸发、吸附、解吸、裂解、氧化还原、相图制

中医各家学说笔记重点整理(最终版)复习进程

总论: 一、伤寒学派始于晋唐,盛于明清。外感热病的辩证论治体系 1.宋金以前伤寒八大家:王叔和,孙思邈,韩祗和,朱肱,庞安时,许叔微,郭雍,成无己 方证同条,比类相附,“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美尼尔氏综合症 方证相应,有是证,用是方。 2.明清伤寒学派 错简重订派:方有执(首先提出)喻昌(喻嘉言)(大力倡导) 维护旧论派:张遂辰,张志聪,张锡驹,陈念祖(陈修园) 辩证论治派:柯琴,徐大椿(以方类证) 尤怡,钱潢(以法类证) 陈修园,包诚(分经审证) 二、医经学派:内经等经典著作为研究对象,重理论。仙方活命饮加减治疗痤疮疡门开手第一方。 三、经方学派:重方药(秘方) 四、中西汇通派唐宗海(第一人) 五、河间学派刘完素寒凉派火热论 (为攻邪学派、丹溪学派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还是明清时期温病学派形成的先导) 荆山浮屠:罗知悌 六、易水学派张元素李杲 七、攻邪学派张从正“汗、吐、下” 八、丹溪学派养阴 九、温补学派 宋《局方》温燥 金朱丹溪寒凉降火———苦寒 明温补 清寒凉 十、温病学派温疫学派:吴有性,戴天章,余师愚。 温热学派:叶桂,吴瑭,薛雪,王士雄(温病四大家) 华佗145-208东汉末医家建安三神医(董奉,张仲景)“外科圣手,外科鼻祖” 1.麻沸散:羊踯躅茉莉花根当归菖蒲 2.五禽戏:运动养生(华佗对中医养生的最大贡献) 3.漆叶青黏散:黄精漆叶桑葚何首乌茅山术 《华佗神方》孙思邈著 整易麻药神方:川乌草乌胡茄子羊踯躅麻黄专为开取箭头时用,服之令人不痛。 外敷麻药神方:川乌尖草乌尖生南星生半夏胡椒蟾酥荜茇细辛专为施割症时,可治骨质增生“阳化气,阴成形”解麻药神方:人参生甘草陈皮半夏白薇菖蒲茯苓 神膏:乳香没药血竭儿茶三七冰片麝香 热加黄连,腐加轻粉,有水加龙骨,收口加珍珠、蟹黄,杖伤三七倍用。 孙思邈药王千金要方(把虚损分为五劳六极七伤)注重养生、医德。 对《伤寒论》的研究采用了“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方法 “寻方之大意,不过三种。一则桂枝,一则麻黄,一则青龙” “以方类证”“三纲鼎立”之说 治疗经验 中风:1.伤风,太阳中风 2.关节不利,疼痛风寒湿痹乌头,天雄,附子 3.半身不遂,口僻,言语不利独活酒,牛膝酒 真中风风邪入中 类中风内风,内虚 症瘕积聚属肝,胸痹属心,痢疾属脾。 小建中汤衍变的类方:内补当归建中汤,内补川芎汤,大补中当归汤,黄芪汤 《千金要方》内外两方面

现代材料研究方法知识点总结

一、X 射线谱(连续和特征)X 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 1、吸收限及其应用 定义:吸收系数发生突变的波长 激发K 系荧光辐射,光子的能量至少等于激出一个K 层电子所作的功W k h νk = Wk= hc/λk 只有 ν > νk 才能产生光电效应。 所以: λk 从激发荧光辐射角度称为激发限。从吸收角度看称为吸收限。 吸收限λk 的应用 (1)滤波片的选择 主要目的去除k β 原理:选择滤波片物质的λk 介于λ k α 和λk β之间。即Z 滤=Z 靶-1(Z 靶<40) Z 滤=Z 靶-2 (Z 靶>40) (2)阳极靶的选择 (1) Z 靶< Z 试样 (2) 自动滤波 Z 靶= Z 试样+1 或 +2 (3) Z 靶>> Z 试样最忌Z 靶+1或+2=Z 试样 2、X 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产生那些信息。 X 射线通过物质,一部分被散射,一部分被吸收,一部分透射。 3、衰减公式I=I 0e -μm ρH 1、衰减公式 相对衰减: μ:线衰减系数负号厚度↑ I ↓ 积分: 为穿透系数 2、衰减系数 1) 线衰减系数 I :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的能量 μ的物理意义:通过单位体积的相对衰减。 2) 质量衰减系数 X 射线的衰减与物质的密度有关,因此每克物质引起的相对衰减为 μ/ρ= μm H H m e I I ρμ-=0 3) 复杂物质的衰减系数 w :重量百分比 μm = w 1μm1+ w 2 μm2 + w 3 μm3 +….+ w n μmn 4) μm 与λ、Z 的关系 μm ≈k λ3Z 3 λ<λk 时k=0.007 λ>λk 时 k=0.009 二、晶体学内容 7种晶系、倒易点阵。 晶系 点阵常数间的关系和特点 实例 三斜 单斜 斜方(正交) 正方 立方 六方 菱方 a ≠ b ≠c,α≠β≠γ≠90° a ≠b ≠c,α=β=90°≠γ(第一种) α=γ=90°≠β二种 a ≠b ≠c,α=β=γ=90° a=b ≠c α=β=γ=90° a=b=c α=β=γ=90° a=b ≠c α=β=90γ=120 a=b=c α=β=γ≠ 90° K2CrO7 β-S CaSO 42H 2O Fe 3C TiO 2 NaCl Ni-As Sb,Bi 倒易点阵的定义 若正点阵的基矢为a 、b 、c 。如果假设有一点阵其基矢为a*、b*、c*。两种基矢间存在如下关系: a*·a = b*·b = c*·c =1 a*·b = a*·c = b*·a =b*·c =c*·a =c*·b =0 则称基矢a*、b*、c*所确定的点阵为基矢a 、b 、c 所确定的点阵的倒易点阵。 倒易点阵也可用另一数学公式表达: 晶体点阵中晶包体积为 v =c·(a ?b) 因为:c*·c = 1= v/v 所以:c*·c = c·(a ?b)/v 即:c* =(a ?b)/v 同理:a* =(b ? c)/v b* =(c ? a)/v 任意倒易矢量 g=ha*+kb*+lc*必然垂直于正点阵中的(hkl )面。 证明:g·AB =g·(OB-OA)=[ha*+kb*+lc*]·(b/k - a/h)=0 所以 g 垂直AB 同理:g 垂直BC 和CA 所以 g 垂直于(hkl )面。 晶带、晶带轴、晶带面。 dx I dI I I I x x x dx x x ∝=-+dx I dI μ-=??-=H I I dx I dI H 00μH H H e I I H I I μμ-=?-=00 ln H H e I I μ-=0Idx dI -=μ

中医各家学说试题及答案

中医各家学说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自号通玄处士的医家是(D) A.张景岳 B.王好古 C.张洁古 D.刘完素 E.朱肱 1.D刘完素,字守真,号通玄处士,后人称他为刘河间。 2.刘完素认为肺、心、肝、脾、肾的本气是() A.清 B.凉 C.温 D.湿 E.燥 E.热 A.寒 2.刘河间脏腑六气病机说认为“肺本清,虚则温”。“心本热,虚则寒”。“肝本温,虚则清”。 “脾本湿,虚则燥”。“肾本寒,虚则热”。 7.增列“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一条,使《素问》病机十九条的内容更为完整的医家是(E) A.张洁古 B.喻昌 C.绮石 D.缪仲淳 E.刘守真 7.E刘河间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结合运气学说阐发病机十九条,并增补了“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这一燥病病机。 8.刘河间在“亢害承制论”中,认为金极(B) A.似土 B.似火 C.似水 D.似木 E.似金 11.刘河间所创制的地黄饮子,主要是治疗() A.瘖痱 B.消渴 C.结阳 D.热毒 E.胸膈痞结 11.A刘河间以地黄饮子治疗足废不用,暴暗失语之瘖痱证。 (二)B型题 A.元气不足,正气自虚所致 B.阴虚火旺所致 C.将息失宜,心火暴甚所致 D.阳气暴脱所致 E.痰生热,热生风 3.刘河间、朱丹溪、李东垣对中风病机的认识强调() 3.C刘河间认为中风的发生原因主要是将息失宜,心火暴甚。 4.E朱丹溪认为中风的发生原因主要是痰生热,热生风。 5.A李东垣认为中风的发生原因主要是本气自虚。 A.下消 B.消中 C.肾消 D.上消 E.消渴

6.刘完素认为,饮水多而小便少者属(E) 7.刘完素认为,饮食多而不甚饥,小便数而渐瘦者属(B) 8.刘完素认为渴而饮水不绝,腿消瘦而小便有脂液者属(C) (三)X型题 1.刘完素的著作有(ABCDE) A.《素问玄机原病式》 B.《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C.《三消论》 D.《宣明论方》 E.《伤寒标本心法类萃》 2.刘完素用五运作为疾病分类的纲领是() A.诸风掉眩,皆属肝木 B.诸痛痒疮,皆属心火 C.诸湿肿满,皆属脾土 D.诸气膹郁病痿,皆属肺金 E.诸寒收引,皆属肾水 2.ABCDE刘完素用五运作为疾病分类的纲领,他把五运主病与五脏相联系,在原有病机十九条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使之更贴近人体脏腑的病理状况。 3.刘完素对火热病的论治是(ABCDE) A.表证用辛凉或甘寒解表 B.表证兼内热用表里双解法 C.里证攻下里热 D.邪在半表半里用小柴胡汤和解 E.里证清热解毒 5.地黄饮子由地黄、巴戟天、山茱萸、石斛、肉苁蓉、附子、五味子、肉桂、茯苓、麦冬、石菖蒲、远志加生姜、大枣、薄荷组成。 6.ABCE白虎汤为张仲景《伤寒论》方。刘河间创制的方剂有防风通圣散、地黄饮子、双解散、三一承气汤等。 6.下列方剂属刘完素创立的有(ABCE) A.防风通圣散 B.地黄饮子 C.双解散 D.白虎汤 E.三一承气汤 二、名词解释题 1.河间学派 1.是以宋金时代河间刘完素为代表的一个医学流派。其学术思想的中心内容是从运气角度出发,探讨火热病机,以治疗火热病证为其擅长,善用寒凉药物。河间学派由刘完素、马宗素、穆大黄、荆山浮屠、罗知悌、葛雍、镏洪、张从正等医家组成。 2.五运六气病机学说 2.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研究四时气候变化规律及其对人体影响的一种理论。

《近代材料研究方法2 》课程教学大纲

《近代材料研究方法2 》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50332025 课程英文名称:Modern Materials Analysis Methods 适用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课程总学时:48 讲课:40 实验:8 上机:0 适用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06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近代材料研究方法是高等学校材料类各专业开设的一门培养学生掌握材料现代分析测试方法的专业基础选修课,主要讲授X射线衍射、电子显微分析、热分析、光谱分析和核磁共振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在材料类专业培养计划中,它起到由基础理论课向专业课过渡的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除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教学外,着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达到以下要求: 1. 掌握X射线衍射分析、透射电子显微分析、扫描电子显微分析、热分析、光谱分析和 核磁共振的基本理论; 2. 掌握材料组成、晶体结构、显微结构等的分析测试方法与技术; 3. 具备根据材料的性质等信息确定分析手段的能力; 4. 具备对检测结果进行标定、分析解释的初步能力。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基本知识:掌握晶体几何学、X射线衍射以及电子显微分析方面的一般知识,了解X射线衍射仪、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工作、热分析、光谱分析和核磁共振原理以及适用范围。 2.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晶体几何学理论知识(晶体点阵、晶面、晶向、晶面夹角、晶带);掌握特征X射线的产生机理以及X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掌握X射线衍射理论基础—布拉格定律;了解影响X射线衍射强度各个因子,掌握结构因子计算以及系统消光规律;掌握物相定性、定量分析原理及方法;掌握利用倒易点阵与厄瓦尔德图解法分析衍射现象;掌握电子衍射的基本理论以及单晶体电子衍射花样的标定方法;掌握表面形貌衬度和原子序数衬度的原理及应用;掌握能谱、波谱分析原理及方法;掌握原子光谱法、分子光谱法、电子能谱分析法、核磁共振、热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和适用范围;了解相关仪器的主要部件和测试方法;了解质谱分析法和色谱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和适用范围。。 3.基本技能:具备根据材料的性质等信息正确选用分析手段的能力;具备对检测结果进行标定和分析解释的初步能力;具有利用本课程基本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能够独立进行X 射线衍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紫外-可见光光谱和热分析的样品制备与结果分析。 (三)实施说明 1.教学方法:以基本理论——工作原理——应用及结果分析为主线,对课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着重讲解。由于本课程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实践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例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教授学生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处理好重点与难点,将各种分析方法的实际应用纳入教学过程,使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例和作业,通过作业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自学能力。

中医各家学说模拟试题卷两套及答案

原色复印社中医各家学说模拟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医理论的经典代表著作是(。 A . 《黄帝内经》 B . 《黄帝外经》C. 《扁鹊内经》D . 《扁鹊外经》E .《白氏内经》 2.对于医学流派的形成年代,任应秋先生的观点是(。 A .金元时期 B .战国以前 C .汉代以前 D .秦汉之际 E .宋代以前 3.确立中医临床医学辨证论治基本体系的医著是(。 A . 《伤寒杂病论》 B . 《黄帝内经》 C . 《难经》 D . 《神农本草经》 E . 《中藏经》 4.孙思邈研究伤寒的方法是(。 A .方证同条,比类相附 B .重视经络 C .突出治法研究 D .八纲辨证 E .用章句法注释 5.哪部医著既是一部伤寒验案集,又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医案专著?( A . 《千金翼方》 B . 《注解伤寒论》 C . 《伤寒百证歌》 D . 《伤寒发微论》 E . 《伤寒九十论》 6.首先提出错简重订的医家是(。 A .方有执 B .喻昌 C .张璐 D .孙思邈 E .柯琴 7.刘完素的学术思想,传至张从正时分化出(。

A .易水学派 B .温病学派 C .滋阴派 D .伤寒学派 E .攻邪派 8.攻邪派的师祖是(。 A .张宛丘 B .朱震亨 C .张元素 D .李东垣 E .吴又可 9.温补学派的代表医家不包括(。 A .李东垣 B .薛己 C .孙一奎 D .赵献可 E .李中梓 10.对外感温热病的研究始于(。 A .春秋战国时期的《内经》 B .汉代末年的《伤寒杂病论》C. 金元时期的火热论D .明末的《瘟疫论》 E .清代中叶的《温热论治》 11.首先提出中西汇通概念的医家是(。 A .朱沛文 B .唐宗海 C .张锡纯 D .恽树珏直.陆彭年 12.哪位医家不属于金元以前著名医家?( A .张子和 B .孙思邈 C .吴有性 D .刘完素 E .朱震亨 13.惟一传世的唐代《伤寒论》传本收藏于(。 A . 《备急千金要方》 B . 《素问玄机原病式》 原色复印社C . 《宣明论方》D . 《局方发挥》E.《千金翼方》14.钱乙现存的医著是(。 A . 《伤寒论指微》 B . 《婴孺论》C. 《颅囟方》

材料研究方法思考题答案重点及真题汇编

第1章 1、材料是如何分类的?材料的结构层次有哪些? 答:材料按化学组成和结构分为: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 按性能特征分为:结构材料、功能材料; 按用途分为:建筑材料、航空材料、电子材料、半导体材料、生物材料、医用材料。 材料的结构层次有:微观结构、亚微观结构、显微结构、宏观结构。 2、材料研究的主要任务和对象是什么,有哪些相应的研究方法? 答:任务:材料研究应着重于探索制备过程前后和使用过程中的物质变化规律,也就是在此基础上探明材料的组成(结构)、合成(工艺过程)、性能和效能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或者说找出经一定工艺流程获得的材料的组成(结构)对于材料性能与用途的影响规律,以达到对材料优化设计的目的,从而将经验性工艺逐步纳入材料科学与工程的轨道. 研究对象和相应方法见书第三页表格。 3、材料研究方法是如何分类的?如何理解现代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答:按研究仪器测试的信息形式分为图像分析法和非图像分析法;按工作原理,前者为显微术,后者为衍射法和成分谱分析。 第2章 1、简述现代材料研究的主X射线实验方法在材料研究中有那些主要应用? 答:现代材料研究的主X射线实验方法在材料研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应用: (1)X射线物相定性分析:用于确定物质中的物相组成 (2)X射线物相定量分析:用于测定某物相在物质中的含量 (3)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用于推断测定晶体的结构 2、试推导Bragg方程, 并对方程中的主要参数的范围确定进行讨论. 答:见书第97页。 3、X射线衍射试验主要有那些方法, 他们各有哪些应用,方法及研究对象. 答: 实验方法所用 辐射 样 品 照相法衍射仪法 粉末法劳厄法转晶法单色辐射 连续辐射 单色辐射 多晶或晶 体粉末 单晶体 单晶体 样品转动或固定 样品固定 样品转动或固定 德拜照相 机 劳厄相机 转晶-回 摆照相机 粉末衍射仪 单晶或粉末衍 射仪 单晶衍射仪 最基本的衍射实验方法有:粉末法,劳厄法和转晶法三种。由于粉末法在晶体学研究中应用最广泛,而且实验方法及样品的制备简单,所以,在科学研究和实际生产中的应用不可缺少;而劳厄法和转晶法主要应用于单晶体的研究,特别是在晶体结构的分析中必不可少,在某种场合下是无法替代的。 第3章 1、如何提高显微镜分辨本领,电子透镜的分辨本领受哪些条件的限制? 答:分辨本领:指显微镜能分辨的样品上两点间的最小距离;以物镜的分辨本领来定义显微镜的分辨本领。光学透镜:d0 =0.061λ/n·sinα= 0.061λ/N·A,式中:λ是照明束波长;α是透镜孔径半角; n是物方介 质折射率;n·sinα或N·A称为数值孔径。 在物方介质为空气的情况下,N·A值小于1。即使采用油浸透镜(n=1.5;α一般为70°~75°), N·A值也不会超过1.35。所以 d0≈1/2λ。因此,要显著地提高显微镜的分辨本领,必须使用波长比可见光短得多的 照明源。

高分子成型加工原理讲稿

讲稿 课程名称: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原理 课程编号:808025 授课学期:第七学期 授课班级:08高分1、2班 任课教师:张志明 河北联合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第一讲 本单元的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了解高分子材料的基本概念、分类、主要品种及其分析、高分子材料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高分子材料加工的学科分类。要求学生掌握高分子材料成型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品种分类。 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高分子材料的基本概念、分类、主要品种及其分析。 第一部分 前言及绪论 第一章 前言及绪论 1.1前言 1.1.1 自我介绍(略) 1.1.2 本课程在专业学科中的定位 1.1. 2.1 学科培养结构简图 基础课 化工学科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 专业课 1.1.2.2 本课程定位 联系高分子工业原料与制品的纽带,通过设备表达。 1.1. 2.3 本课程的内容 聚合物的加工理论基础,纤维、塑料、橡胶的成型加工,涂料及粘合剂加工原理简介,以及一些特殊加工方法简介。 1.1.3 本课程教学的时间安排 章节 学时分配 第一部分 前言及绪论 2 第二部分 高分子材料成型原理中的共性问题 10 聚合物流体的制备 聚合物的混合 聚合物流体的流变性

第三部分高分子材料成型原理中的个性问题26 塑料材料的成型加工原理10 专题一:吹塑、吸塑及冷压烧结成型 橡胶材料的成型加工原理10 化学纤维的成型加工原理 4 专题二:静电纺丝的原理及其过程 涂料、粘合剂及功能高分子的简介 2 第四部分:本课程的复习总结 2 合计40 1.1.4 本课程所使用的教材 [1] 沈新元主编. 高分子材料加工原理(第2版). 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3. 1.1.5 推荐参考书 [1] 史玉升,李远才,杨劲松. 高分子材料成型工艺.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7 [2] 王贵恒主编. 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原理.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9(参考教材,第一版1982,2) 1.2 绪论 1.2.1 高分子材料的基本概念 1.2.1.1 高分子化合物及高分子材料的区别 高分子化合物:系指由众多原子或原子团主要以共价键结合而成的相对分子量在1万以上的化合物。 高分子材料:以高分子化合物为基体组分的材料。 1.2.1.2 定义中的几个问题 共价键与分子间力、相对分子质量、1万以上 1.2.2 高分子材料的分类 按来源分类:天然高分子材料及合成高分子材料 按化学组成分类:有机高分子材料及无机高分子材料 按性能分类:通用高分子材料及新型高分子材料 等等 1.2.3 高分子材料的主要品种 高分子材料的六大品种:塑料、橡胶、纤维、涂料、粘合剂、功能高分子(旧类别) 高分子材料的新类别: 通用高分子材料:塑料、橡胶、纤维、涂料、粘合剂 新型高分子材料:功能高分子、智能高分子、高性能高分子、生态高分子1.2.3.1 纤维

中医各家试卷

三、参考试卷 《中医各家学说》期末参考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温病学派 2、“阴阳相济”说: 3、衷中参西 4、薛己“滋化源” 5、孙思邈“养性”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15分) 1、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大医学流派是(1)和(2)。 2、张元素建立的两大学术理论体系是(3)和(4)。 3、张锡纯认为中药用药求(5),是重(6)也。 4、刘完素治疗肾虚足废、暴音失语用(7)方;治疗痢疾用(8)方。 5、吴鞠通认为,伤寒伤人身之(9),温病伤人身之(10)。 6、叶天士认为温邪入卫后,传变的途径(11);(12)。 7、朱丹溪治疗阴精虚而相火妄动用(13)方,治疗阴血虚而相火妄动用(14)。方8、王清任学术成就的核心论点是:治病要诀,在于明白(15)。 9、张锡纯认为大气病变主要是(16)而(17),创制的名方是(18)。 10、吴鞠通制定的清表热三法,其常用的代表方是(19)、(20)、(21)。 11、薛己论虚证,必言阴虚,此阴虚概括了(22)、(23)、(24)三脏之虚。 12、张锡纯认为治脱之药,以(25)为第一。 12、钱乙确立了儿科五脏辨证纲领,其中心主(26)、肝主(27)、脾主(28)、肺主(29)、肾主(30)。 三、单选题:(每题1分,共10分) 1、最早提出脾统血的医家是:() A.薛己 B.朱丹溪 C.李中梓 D.孙思邈E李杲 2、对于医学派流的形成年代,清代纪晓岚的观点是() A.金元时期B.战国以前C.秦汉之际D.汉代以前 E .明清时期 3、《儒门事亲》的作者是() A.李杲 B.张从正 C.罗天益 D.薛己 E.俞昌 4、王清任认为治病之要诀在于明白() A.脏腑 B.经络 C.气血 D.津液 E.阴阳 5、强调脾胃分论创立胃阴学说的医家是() A.吴有性B.叶天士C.薛雪D.吴瑭 E.喻昌 6、李东垣认为人体精气升降的枢纽是( ) A.心肺 B.肝肾 C.脾肾 D.脾胃 E.肝胆 7、三消饮治疗() A.上消 B.中消 C.下消 D.瘟疫 E.消渴 8、叶天士认为久病() A.入卫 B.入气 C.入经 D.入络 E.入营 9、张锡纯的代表著作是() A.《潜斋简效方》 B.《古今医案按选》 C.《医学衷中参西录》 D.《归砚录》 E.《经方实验录》 10、张锡纯认为使用白虎汤的必见症是()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 总论部分 1.学说: <广义>学术上自成体系的主张、理论。 <狭义>因为研究某一具体的学术问题而形成的不同的学术观点或理论。 <医家学说>在中医各学科发展过程中,由某医家提出、自成体系的学术观点或理论。 2.医家学派:在中医学术发展过程中,以某医家的创新学说为学术主旨,经由以师承传授为纽带的发展而形成的某一学术群体。 3.医学流派:对某一地域,或具有某种特定风格,或以某一诊疗技艺、技法的传承而构成的医疗活动或医学现象。 四大学派:河间、易水、伤寒、温热。 七大学派:(三、四版)医经、经方、河间、易水、伤寒、温病、汇通。 (五版)河间、易水、伤寒、温病、攻邪、丹溪、温补。 十大学派:医经、经方、伤寒、河间、易水、攻邪、丹溪、温补、温病、汇通。 4.学术流派分述: 学术争鸣对中医学发展的作用:1.启发学术思想2.深化临证经验3.完善了中医学术体系(一)医经学派 ①校勘注释家:全元起、王冰、吴鹤皋、张志聪。 ②分类研究家:杨上善、滑寿、张景岳、李中梓、汪昂。 ③专题发挥家:秦越人(扁鹊)、张仲景、华佗、皇甫谧、刘完素、骆龙吉。 (二)经方学派(娴熟于临床辨证论治及方药应用)(后世经方:1.经典方2.仲景方) 《肘后方》、《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等,以及近代曹家达(字颖甫)、吴櫂仙等,均属经方家一脉相传者。 (三)伤寒学派 宋金前八大家:王叔和、孙思邈、韩祗和、朱肱、庞安时、许叔微、成无己、郭雍。 明清三大派:错简重订派、维护旧论派、辨证论治派。 近代五大家:郑钦安、曹颖甫、恽铁樵、陆渊雷、黄竹斋。 伤寒学派发展的三个阶段: 【晋唐收集整理阶段】 ①王叔和收集《伤寒论》整理伤寒(从脉证方治入手)。 ②孙思邈著《千金翼方》、《千金要方》(“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研究方式,是唐代唯一)。【宋金深入研究阶段】 ①韩祗和著《伤寒微旨论》(脉证分辨,以脉为先) ②庞安时著《伤寒总病论》(阐发寒毒、异气之说) ③朱肱著《伤寒类证活人书》(以经络解释六经) ④许叔微著《伤寒九十论》(强调八纲辨证) ⑤郭雍著《伤寒补亡论》(伤寒补亡,搜集诸说,丰富内容) ⑥成无己著《注解伤寒论》(首创“以经释论,以论证经”。经论结合,全面注解伤寒)【明清发展兴盛阶段】 <错简重订派> 代表人物:方有执(1.力主错简重订论2.风寒中伤营卫说)、喻昌(三纲鼎立说) 代表著作:《伤寒论条辨》、《伤寒尚论篇》 其他医家:

中医各家学说

三世医学:《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素女脉诀》 中医理论体系内容:脏腑、经络、病因、病机、方剂、本草、针灸、辨证、诊法、治则、养生、运气 用阴阳学说阐明医学中的对立统一规律: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 说明各种事物的普遍联系②说明事物的平衡、不平衡 ③说明事物的互相转化④说明阴阳为矛盾共生 用阴阳学说说明事物的互为转化:冬伤于寒,春生病热;春伤于风,夏生飧泄肠僻;夏伤于暑,秋生亥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确立学派的依据:①师承授受:亲炙(师徒面对面传授学习)、私淑(未曾见面,学习著作尊其为师)②学术争鸣:不同学派、不同医家 六大学派:医经学派:《黄帝内经》;经方学派:经验方或仲景方;河间学派:火热立论;易水学派:脏腑病症;寒温学派:中医外感病;汇通学派:中西医汇通 刘完素(刘河间) 亢害承制论:①自然界运气承制是保持事物运动平衡的必要条件 ②五运之气偏亢到一定程度出现胜己之化的假象 火热论:①火热病的广泛性②六气皆能化火③五志过极皆为热甚④火热病的治疗(表证宜汗解,里证宜攻下) 张从正(张子和) 处之者三,出之者三:天之六气、人之六味、地之六气合称三部之气,太过或者不及时变为三部邪气,侵犯人体导致三部之病,按照症状部位不同分为上中下治疗对应用汗(表解)吐(上涌)下(下泄)三法,使得邪去正安。 攻邪之法:汗吐下三法 朱震亨(朱丹溪)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①理论依据,源于内经②取类比象,天地日月③人体阴精,迟成早渴④精欲无涯,动火耗精⑤动静得宜,收心养性 火热证的辩治:①实火可泻:正治法(黄连解毒汤热者寒之,小便降火极速,硝黄冰水)火郁发之:外受风寒(苍术柴胡),内有郁热(火郁汤) 反治法:火盛者,当顺其性而发之必兼温散 ②虚火可补:滋阴降火法:阴血虚而相火旺(四物汤加黄柏)阴精虚而相火旺(大补阴丸)引火归源法:附子未津调,敷涌泉穴 甘温除热法:人参,白术,甘草 郁证病因病机:寒暑交侵(外)、饮食失节(饮)、七情内伤(情)、劳役过度(劳)导致气血佛有郁,导致血热湿痰(六郁)使得相因为病,变生他病(气湿痰热血食) 10、孙一奎 论命门:含义:命门乃肾间动气,蕴含着原气、动气生生不息的变化,为人身先天之太极,是原气生生不息运动变化的机理。 部位:无形质、无具体部位可言、无经络可指、无动脉之形诊 属性:非水非火,可比作坎中之阳,反对命门属火,右肾属火 功能:肾间动气即元气,元气生生不息的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脏腑、经络的形成和各种生理功能活动都离不开他 论火:天人之火各具君相;火有内外邪正之分 10、张元素

(完整word版)中医各家学说复习题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题 1、《中医各家学说》的含义是什么? 答:中医各家学说是研究历代名医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的学科。 2、“三世医学”的含义是什么? 答:三世医学即指远古医学,其一是从伏羲制九针的传说到总结成《黄帝针灸》;其二由黄帝、歧伯讨论经脉的传说到到总结成《素女脉诀》;其三由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到总结成《神农本草经》。后世有“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3、中医理论体系初步确立的标志是什么?理由是什么? 答:①中医理论体系初步确立的标志是春秋战国时代至东汉末年中医“四大经典”的出现,即《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 ②理由:《黄帝内经》、《难经》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的基础;《神农本草经》为中医学理论体系提供了系统的药物学知识。此“四部经典”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上都有总结性的成就,确立了中医认识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和进行诊断、治疗疾病的一套基本理论,从而确立了祖国医学理论体系。 4、学术流派划分的条件是什么? 答:①明确的中心学术思想②有反映本学派学术思想的代表著作③传承轨迹明显的人才链。 5、试述五大流派的概念。 答:五大流派指医经学派、经方一派、河间学派、伤寒学派和汇通学派。6、宋金以前伤寒八家指哪些医家?他们各自研究伤寒的成就和著作是什 么? 答:⑴宋金以前伤寒八家是王叔和、孙思邈、韩袛和、朱肱、庞安时、许叔微、郭雍、成无己。 ⑵八家各自研究伤寒的成就和著作: ①王叔和他对已散失不全的《伤寒杂病论》进行收集整理和重新编次, 使《伤寒论》得以保存并流传后世,开启伤寒文献学研究的同时,为明清错简重订埋下伏笔。其著作有《王叔和脉诀》 ②孙思邈创用了“方证同类,比类相附”的研究方法,揭示六经辨 治的规律,开创了后世以方类证研究的先河。同时认为仲景治法大意不过三种:一则桂枝,二则麻黄,三则青龙。其代表著作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