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完整版)关于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完整版)关于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完整版)关于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完整版)关于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关于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新的历史时期,中职教育发展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把握机遇,赢得挑战,关键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办学机制,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当前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推广行为导向型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要认识和遵循中职教育规律

我们从事一切工作,都必须自觉遵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取得成功,任何违背客观规律的行为,必然会受到规律的惩罚。搞经济建设是这样,搞中职教育也是这样。

什么是中职教育规律?实践告诉我们: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的人才需求相一致,这就是中职教育规律。

众所周知,事物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称这为规律。中职教育由学校——企业共同构成。学校与企业之间在中职教育中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联系。具体表现为:学校依据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组织办学,实施教育,培养的人才为企业所用:依托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延续办学生命力,实现良性发展;企业依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决定是否录用学生,依托学校教育来实现人才资源需求,促进自身的发展。

中职教育中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这种联系,是非本质联系。我们稍作分析就会发现,维系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本质联系在于人才的“供”与“需”是否达到一致性。如果学校培养的人才符合企业的需求,即“供”与“需”达到一致,双方之间的联系都会持续和发展,中职教育才能保持活力;反之,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的人力需求不相符合,即“供”与“需”相背离,双方之间的联系也就随之中断,中职教育将失去生命力。由此可见,唯有学校培养人才与企业人力需求相一致,才是中职教育不可违背的客观规律。

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促使办学机制符合中职教育客观规律,实现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构筑技能人才能力培养体系,必然要以中职教育规律为基石,围绕满足企业人力需求这个中心,展开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二、要贯彻能力为本的教育理念

首先,在中职教育的指导思想上,要确立和坚持能力为本的教育理念。

企业人力资源需求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人力类型需求。学校主要通过专业建设来满足企业需求。二是人力素质需求。学校通过专门培养来满足企业需求。

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企业特别注重人力素质,就技术工人而言,企业界认为,综合职业能力是技术工人素质的根本体现。综合职业能力包括基本职业能力和跨职业能力两部分。基本职业能力是指技术工人从事专业工种,本岗位所必备的知识、技能水平和独立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独立完成本职任务的能力。跨职业能力也叫关键能力,是指技术工作所具备的适应职业变化,从事其他工种、岗位的能力。它主要包括管理能力、决策能力、对企业整个过程的系统化认识能力、交际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五种能力,也有将它归纳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种能力。

综合职业能力结构如下所示:

按照中职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实现学校培养人才与企业人力需求相一致的目标,我们必须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在继续做好专业开发,专业结构调整,满足企业人力类型需求的基础上,牢牢坚持能力为本的教育理念,使其成为贯穿技术工人能力培养体系的主线,切实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满足企业人力素质的要求。

其次,在中职教育教学组织与实施上,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准确定位中职教育,这个问题很重要。不论是我国还是发达国家,各类教育都有其特定含义,特定培养目标和特色教育。中职教育在教育对象,培养目标,教学组织与实施等方面都不同于其他教育。一句话,中职教育就应该定位在培养不同层次的技能型人才上。

人的能力存在差异性。不同类型的教育,都是基于教育对象的不同能力水准实施不同目标的培养。以中等教育为例:高中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能力最强,高中普通教育就是围绕考升大学而展开;中职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能力比高中生稍差,中职教育则围绕低于高中水准的文化、侧重于专业基础,专业知识教育、技能训练和职业能力培养而展开。

从人的能力发展过程来看,包括已现能力,待现能力和潜在能力三个阶段。已现能力是指经历实践锻炼和检验所表现出的能力。由于各人所处的环境不同。已现能力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例如,同一班级的学生可以比较在同一门课程方面的学习能力,但不能确定其他方面能力的高低;待现能力是指在新的实践环境中准备展现出的能力。普通初中学生进入中职学校后,准备接受相关专业教育,他们的待现能力主要是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能力和职业能力;潜在能力是指尚未展现的,在提供一定条件后有可能展现的能力。如一个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怎样,需要创造条件让他去实践,在实践中得到培养和提高。中职教育的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已现能力,培养学生的待现能力,挖掘和发展学生的潜在能力。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职教育的具体组织与实施,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整个能力培养体系中贯彻这个理念,因人施教育,

因材施教,体现中职教育的特色,打造中职教育的品牌。

三、要建立学习领域课程模式

所谓学习领域,是指从行为活动领域导出的以行为过程和行为导向为综合性教育任务,化解为具体的学习课程和学习单元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完全打破传统教育以学科为体系的课程模式。它立足于技术工人综合能力培养的实际需要,以专业核心知识、技能为中心,将相关必备的知识、技能融于其中,密切结合职业岗位生产实际而展开教学,是现代中职教育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

1.学习领域课程模式的导因

现代经济和社会展出现多元化趋势,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经济结构日益向复杂化、合理化发展;二是经济联系日益向国际化和全球化发展;三是信息和通讯技术在各个领域广泛应用,发展速度迅猛;四是个性化社会发展特征日益突出。多元化趋势对职业领域产生双重影响;一方面,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职业岗位生产任务的专一性越来越明显,对劳动者知识技能的专业针对性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社会协作更加密切,职业岗位更新速度显著加快,对劳动者跨职业能力的要求更加明确。

为适应新形势下技术工人素质教育的新要求,中职教育必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实施符合当代技术工人素质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学习领域课程模式就是一种比较切合我国中职教育实际的教学模式。我们可以通过下面对两种教学模式所作的分析比较得出这一结论:

两种教学模式的分析比较

2. 学习领域课程模式的构建

⑴依据职业行为活动领域确定学习领域

职业行为活动领域是产生于职业生产里重要活动情景中的综合性任务。它由行为过程和行为导向两个部分组成。行为过程是指从事某职业岗位的人应该承担哪些工作,发行哪些职责。简而言之,就是应该做什么?行为导向是指从事职业岗位的人应该怎样做好工作,完成工作任务,简而言之,就是应该怎样做。应该做什么和应该怎么做,构成了该职业岗位的综合性任务。以汽车维修技术工人的职业行为活动领域为例:

汽车维修工职业行为活动领域

从汽车维修工的职业行为活动领域可以看出,一个汽车维修工要胜任本岗位职责,独立地完成本职任务,就必须具备处个行为过程相关知识、技能和能力。技工学校如果要培养汽车维修技术工人,就要依据汽车维修工行为活动领域所提出的综合性任务和要求,确定综合性教学任务,就是学习领域。

汽车维修工学习领域

⑵依据学习领域确定相关的学习课程

任何一个职业岗位的学习领域,都是各种问题,各种知识、技能、能力的相互交织。但是,我们可以将它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该职业岗位中处于主要地位,专业性的以及与之相关的非基础性的问题和知识、技能、能力;另一类是该职业岗位中处于次要地位、辅助性的,以及相关的基础问题和知识、技能、能力。据此,将学习领域划分为“主(专业)学习领域”和“次(辅助)学习领域”。例如:汽车维修工的“主(专业)学习领域”,是汽车机、电维修知识、技能,以及汽车构造、汽车拆装、故障诊断、机件检测、维修工艺知识技能,包括其中涉及的与之相关的物理、力学、汽车材料等知识;次(辅助)学习领域主要包括汽车维修工应具备的有关法规政策、职业道德、管理规范、计算、应用文、专业英语、机械识图、计算机、机器设备、检测仪器等知识、技能。

主(专业)学习领域以核心知识、技能为依据,划分为若干个大的学习领域。如汽车维修工、汽车机、电维修是核心知识、技能,我们可

以将它划分为汽车发动机维修、汽车底盘维修、汽车电子电气设备维修三大学习领域,每个大的学习领域设置一门课程。

次(辅助)学习领域以知识、技能类为依据,也划分为若干大的学习领域,每个大的学习领域设置一门学习课程。如:汽车维修工划分为职业行为规范、专业英语、计算机、机工基础、驾驶技能五大学习领域,设置五门学习课程。

汽车维修工学习领域与学习课程

⑶依据学习课程确定学习单元

学习单元是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实施教学的具体内容。每门学习课程,都是由若干个学习单元组成的,每个学习单元都是相关知识、技能的融合与组合。我们可以将每个大的学习领域分解成若干个小的学习领域,每个小的学习领域化解为具体的教学内容——学习单元。例如汽车维修工学习领域中的汽车发动机这个大学习领域,划分成气缸、曲轴连杆机构、配气机构、化油器等几个学习单元,以其中的化油器学习单元为例,它包含化油器的结构、工作原理、拆装、检测、故障诊断、维护修理、高度等知识、技能,还包含与之相关的材料、识图、物理、环保等知识和新月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方面的知识。

通过上述简要介绍,对学习领域课程模式的构成用以下图表表示:

学习领域课程模式

3. 学习领域课程模式的实施

实施包括五个步骤:

第一步:职业分析

深入市场、企业调研,与有关专家、企业界人士共同开展职业分析。职业分析的内容主要有:⑴职业与劳动过程的关系。例如:该职业的活动发生在生产范围内和发生在生产范围外有哪些?该职业劳动过程有哪些特点?该职业劳动过程中主要运用的技术、材料、设备以及生产产品、售后服务有哪些以及当前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状况、动态和今后的发展趋势怎样?⑵职业的培训条件。例如:该职业有多少从业人员?从业人员技术、业务素质怎样?该职业具有哪些区域性特征?该职业要求具有什么样的文化基础。

第二步:行为活动领域分析

首先,理解行为活动领域,包括该职业的行为领域有哪些?典型的行为活动领域是什么》这些行为活动领域有哪些是在该职业经常出现的,哪些仅出现在部分企业?该职业可用几个行为活动领域来描述?

其次,描述行为活动领域。例如:该行为活动领域在整个劳动过程具有哪些功能?完成该行为活动领域的工作、任务需要哪些能力和素质?

再次,选择行为活动领域。先将行为活动领域归纳为两大类,即:主要的、专业性的、必需的行为活动领域与次要的、非专业性的、辅助性的行为活动领域;然后根据实际需要作相关的选择。一般来讲,要符合组织一个完整的劳动过程所需的行为活动领域的要求。

第三步:设计学习领域

⑴行为活动领域转化成学习领域。重点思考这样几个问题:a.为了发展学生的专业的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把哪些行为活动领域扩展为学习领域?b.这些学习领域的全部,能够组成想学的职业吗?c.学习领域的要求总体上符合学生的条件吗?d.怎样能把这些学习领域分摊到每个学年。

⑵表述各个学习领域,设置学习课程。从三个方面进行表述:a.该学习领域所涉及的大的劳动过程和部分劳动过程;b.在这一学习领域中应重点发展的能力类型;c.每一个学习的领域教学时间。在此基础下,设置相关的学习课程。

第四步:建立与描述学习单元

首先考虑通过哪些学习单元可以这些特定的学习领域具体化这个因素,建立相关的学习单元。

学习单元的描述:⑴能力描述;⑵学习内容说明;⑶学习目标表述;

⑷学习场景描述;⑸教学支配时间。

第五步:编写学生用书

《学生用书》其内容结构上包括相关学习领域所必需的知识、技能,

重点突出核心知识、技能,文字表述简明扼要,以启发、思考为基础,重点描述“是什么”和“应该怎样”,一般不需要描述“为什么”的理性问题。必须要回答的理性问题,也要高度概括,减少文字量,表现形式尽量做到图文并举,图示补充语言。

下面以汽车维修专业学生用《汽车发动机》中的一个学习单元——化油为例,说明它的内容结构。

例如:化油器学习单元学生用书内容结构

化油器

△化油器的功能

△化油器的主要构造及其拆解与装配

△化油器的主要结构识图

△化油器的总成以及主要零部件的材料性能

△化油器的工作原理

△化油器的常见故障的诊断与维修

△化油器的维护保养

△几种新型化油器简介

四、要引进行为导向型教学模式

“行为引导”教学模式起源于西方国家,尤其是德国。其核心是“能力培养”,即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其基础是“确定学习领域”;其内容是职业活动行为导向型教学模式。在当代职业教育改革潮流中,引进并实施“行为引导型”教学模式,确属一种创新,并为中职教育迫切所需。

当前,世界管理已从“物本管理”到“人本管理”,发展到今天的“能力管理”。工商企业界已经把能力培养作为一个课题来研讨,美国前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认为,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新经济大潮中,科技创新仍是主流。而能力培养、人才管理则是前提,这是全球化时代企业制胜之道。现在好多三资企业,把劳动人事部门改为人力资源部门,其

目的就是人的能力培养管理作为本部门的核心,按照人的能力安置相应的岗位,发挥其能力特长,扬长避短。我校必须依据“行为导向型”教学模式,着重于学生能力的教育培养。

从“传授性知识”教学到“引导型知识”教学,发展到“关键能力”教学,这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西方国家特别是德国职业教育运用“行为导向型”教学法,就知识教育为主转为能力教育为主,尤其是“关键能力”培养。实践证明,在我国豪华型轿车为什么生产不出来,不是科技人员设计不出来,而是我们的工人技能型人才太少、太低生产不出来。因此,中职学校的教学应从知识为本转变为能力为本。

目前,我校普遍存在着学生厌学,教师怕教的现象,究其原因种种,其中个因,学生想学一技之长,将来成为受社会、企业欢迎的人,找个如意的工作,而我们的教学还是依据原有模式,跟不上学生的愿望,刺激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落后于市场发展的需求,满足不了企业人才的渴望。同时,教师也想改变这种状况,然而因得不到具体指导,加上传统观念的束缚,而感到无能为力。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围绕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这一目标,实行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与创新。这不仅是师生的愿望所归,也是学校生存发展所需,市场经济发展所需,社会、企业发展所需。

教学要改革,观念要先行。观念是行为的向导。我们要坚持以“教育思想观念更新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课程改革为重点”的改革思路。必须明白,只有学生能力的教育培养,适应市场需求,得到社会承认,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欢迎,学校才能在社会上取得应有的地位和声誉。中职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市场经济中具有胜任职业岗位,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技能型人才。因此,中职学校只有面向市场、走向市场、适应市场,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办学模式上,从单一化、封闭式的办学转变为多元化,开放式的办学。计划经济时期的单一化、封闭式的办学模式已经制约着教育的发展,必须改革教育脱离经济、脱离社会的现状,变单一化、封闭式办学

为多元化、开放式办学,真正将教育融入经济社会中去。这就要求教学要走出去,参与社会实践,调查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企业需要什么样素质的技工人才,教学专业如何设置,教学质量怎样提高。同时,通过走出去,学习考察,横向联系,交流教学经验,还可以吸取新鲜营养,从中得到启发,取长补短,创新发展。在培养目标上,从学历文凭为主转变为培养应用型技术工人才为主。中职教育的性质和功能决定了我们的培养目标既不是学术型人才,也不是单纯技术型人才,而是处于一线的技能应用型人才,这就是要求把努力提高学生的素质能力即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作为我们的教育培养目标,实行多技能、多证制的教育培训,设置并解决在校生考核、鉴定、发证等一条龙服务,以适应就业时职业岗位发展需求。在专业设置上,以市场为导向,从传统专业转变为社会需求专业。只要专业的设置有特色,合市场“胃口”,中职学校的学生就能招得进、出得去,办学的路子就会越走越宽,学校就会越办越兴旺。

教师理念要从看学生的考试分数高低转变为关注学生的素质能力提高。教师价值的体现不是在于学生分数的多少,而是在于学生素质能力的提高。教师地位要从教师为中心转变为学生为中心。教师不仅是教学的组织领导者,更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辅导者、主持人,教师的所作所为,一切都是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教师知识从“一专一能”转变为“一专多能”。以前,教师只教一门课程或一个专业,这已不符合新形势下教学内容,专业设置、教学手段变化的需要了,必须尽快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扩大自己的专业知识,学会电脑操作,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使自己具有一专多能,复合专业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创造性地探索教学实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改革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学生“关键能力”培养所在。从我校教学来看,必须从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出发,设计专业、教材、课程和教学模式。为此,就必须进行一系列教学改革。

⑴专业结构改革。专业是中职学校与社会接轨的接口。如何根据社会发展不断需求设置专业,是专业改革面临的首要问题。所有专业设置都必须依据社会、行业、企业的需求,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新形势,家长、学生的兴趣及学校自身条件来确定,创建一批极有生命力的新专业。我校专业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发挥优势专业,改革传统专业办好特色专业,打造品牌专业,使学生在专业的选择上更加符合自己的学习兴趣、就业愿望和市场需求。

⑵专业教材改革。教材的选择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中心,紧扣设置的专业,改革以往千篇一律的传统型的教材使用作法。例如,英语教材使用,就应该学什么专业、使用什么样的英语教材。如电子商务专业就应选择电子商务英语,计算机专业应选择计算机应用英语,酒店服务、市场营销等专业也就应选择与其专业相对口的英语教材,复合专业的教材也应该如此,从而改革用非所学,学非所用的教材现象。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应该是教材的评价者、开发者、编写者,学校必须组织力量开发校本教材。

⑶课程内容改革。课程内容与体系的改革是教学改革核心,又是重点和难点。构建课程内容和体系,应重视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的养成。根据能力群的需求来安排课程,决定课程内容并整合出按照专业岗位能力要求的新课程。为此,就必须对原有的课程内容进行大力度的增删,删繁就简,拼弃落后陈旧的知识,增加新的内容知识,朝着少而精,新而实,博而通的方向优化课程,整合教学内容,合理设置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课程,加大课程内容中的实践教学比重,为增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内容提供时间和空间。

⑷教学方式改革。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首先变“说教型”为“交往型”。过去,长久沿用的主要教学方式就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我说你听,耳口相传,忽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学生年轻活泼的特点,致使他们对学习的枯燥性产生厌学情绪,甚至

出现教师在讲台上辛辛苦苦讲,而学生都伏在课桌上呼呼大睡,双方互不搭界。要克服这种现象,我们的教学方式必须改革,要把“说教型”变为“交往型”。即把教学过程由教师讲,学生听,变成师生交往,相互提问,共同发挥的互动过程。其次,变以讲为主转为动手操作为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减少课堂讲解,增加实训、改革实习。第三,变要求学生学会为会学。作为21世纪的教师不仅要教学生知识,更主要的是教给学生学知识的方法。实践证明,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前者学习中,学习内容要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而在后者学习中,学习内容要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改革原有的单纯接收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学习方式。第四,变传统教学手段为现代教学手段。21世纪是信息技术时代,课堂的书本知识不能满足学生获得知识的需要,如媒体、网络也是他们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和途径之一。因此,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建立学校教学资源库和学科网站,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 新工作会议综述 作者:李丹董少校张晨出自:中国教育报发布时间:2010年12月05日 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 12月2日至3日,教育部在上海召开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作会议,总结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作经验,谋划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对会议专门作出重要批示,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 这次会议是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闭幕和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之后,职业教育战线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性工作会议,也是新世纪以来职业教育战线召开的第一次关于教学工作的会议。会前颁布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提出了本届政府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任务书、路线图和时间表,是教育部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实施的第一个行动计划,对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抓住当前关键战略机遇期,切实提高中职人才培养质量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用两个“前所未有”,强调了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都强调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做了系统规划和部署,职业教育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前所未有。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迫切需要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作为支撑,职业教育在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服务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中的地位作用前所未有。 袁贵仁指出,一定要深刻领会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这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是国家的需要和人民的期盼,是当务之急和长远大计。 近年来,我国中职教育快速发展。2009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近870万人,在校生近2200万人,办学规模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这标志着我国已经具备了三个方面的基本能力: ——具备了大规模培养数以亿计中高等技能型人才的基本能力; ——具备了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基本能力; ——具备了服务国家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基本能力。 但同时,我国职业教育规模能力大与质量结构不尽合理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在教育教学领域还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教育质量还有待提高。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高度重视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切实推动中等职业教育由比较多地注重规模扩张,向更加注重内涵发展、质量提高转变。”对此,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总结说。 刘延东国务委员的批示、袁贵仁部长的讲话和鲁昕副部长的总结引起了与会600多名代表的强烈共鸣。 上海市教委主任薛明扬表示,近20年来,上海中职教育走过了从“做大、做强”到“做强、做精”的转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整个教育的核心理念,上海职业教育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更加注重内涵建设,“做精、做特、做强”,全面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云南省教育厅职教处副处长杨伟介绍说,2010年,云南职教招生人数第一次突破了30万人,高中阶段职教首次超过了普教。“职业教育发展正从注重规

对中职英语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对中职英语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摘要:中职教育作为当前我国高等职业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实用性的专业,英语作为我国各教育教学阶段所要学习的外语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中职英语课程教学也面临着极大的机遇与挑战。 关键词:新课改中职院校英语教学创新对策 就中职类教育而言,其教学目的就是为社会企业培育大量的专业人才,以满足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因此中职教育的重要性也是显而易见的。英语作为中职各专业的必修课程,其教学质量的高低对于学生整体素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正是以中职类院校的英语教学为主题展开论述,分析了英语教学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创新对策。 一、当前我国中职英语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足 (一)就教学对象而言,基础薄弱 通过实地的走访调研,笔者发现当前我国中职院校的生源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艺考生或是未考上高中的学生,他们普遍存在着一个特点: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但是水平良莠不齐,差距较大,整体的英语水平相对薄弱,这对于中职教师的英语课程教学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挑战,教学难度大大增

加。 (二)就教学模式而言,相对单一 笔者发现,当前中职院校依旧沿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很显然这种教学模式存在着滞后性,并且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处于主体的地位,这就使得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被剥夺,难以激发起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 (三)就教学师资而言,有待提升 进入新世纪后,伴随着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致使中职院校也走上了扩招的路子,生源的增多使得师资短缺问题日益明显,由于班级较多,英语作为必选课程使得教师的教学任务明显加重,教学质量难以把控;同时,部分英语教师缺乏专业英语的教授经验,水平不高,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短板。 二、中职类院校英语课程教学的创新对策 (一)培育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首先,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以及素质教育的推行对于中职院校的英语课程教学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教师不再是课程教学的主体,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学习需求成为教师教学的落脚点与出发点,这也是同教学大纲精神主旨相契合的,因此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发挥教学主导的作用;其次,教师由传统的知识讲授者向教学组织者与设计者转变,学生也由传统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方向转变,成为知识的自主探究者与思考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都离

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

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 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然而学生却没得到应有的发展。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必须面对这一问题而且还需要提供多种问题解决的方案。其中一个尤为重要的方案就是如何使教师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和技术。否则即使有理想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其结果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所谓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否则就是无效教学。这就需要我们认真领会课程改革的精髓掌握全新的现代教育理念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必须具备什么样的特征呢?下面我谈谈我的体会:从形式上来看应具备以下两个特征: 1.要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是每一个教师都能脱口而出的这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一个导向性指标之一。实际上深入课堂看一看就不难发现真正落实的却很少特别是应试教育下的课堂教学。很多课都是少数优生在表演在唱主角变成了老师和优生的交流。具体表象有:答问时以个别优生的回答当作全体的回答练习时以优生的速度决定教学的进程等。我们应反思我们的教学看是不是真正的面向了每一个学生是不是在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2.建立民

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学民主我们喊了很多年但收效甚微特别是在基础教育这一块。究其因就是传统的师道尊严在做怪。老师难以拉下面子和学生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自然教学氛围也难以和谐。不民主不和谐的教学氛围导致的是学生的思维的压抑唯老师是从这也是为什么学生越到高年级发言的学生越少教学活动难为开展的原因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应和学生形成一种学习合作者的关系把自己当作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学习行为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人格对学生不正确的地方不要简单否认要善于引导。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互相学习的过程。在上海实行的小班化教育他的课堂就好象是一个圆桌会议在学生中间永远有一个座位是为老师留着的。此外象举手发言这应该倡导但对同学不同意见群起攻之各抒己见也可对老师的说法有疑义拥上讲台和老师辩论也可张扬这就是一种气氛如果此时刻意要求学生先举手后回答举手时还不能叫喊等到你喊他讲的时候也许他的思想火花早已不见了。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在新的教学形势下教学不民主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也难以有突破。从内涵上来说课堂教学应有以下指标: 1.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教学民主的思想但又不是他的全部内涵。在组织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的确立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在教学目标上以前的教学目标的表述行为主体大都是教师部分地存在脱离学生实际空而不实的倾向。如:《小足球赛》的教学目标:A 指导看图和学文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B指导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职成[2015]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各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为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要求,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需要,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教学标准体系,健全教学质量管理和保障制度,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加强思想道德、人文素养教育和技术技能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基本原则。 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关注学生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坚持系统培养、多样成才。以专业课程衔接为核心,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关键,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拓宽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 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加强行业指导、评价和服务,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校企协同育人。 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突出做中学、做中教,强化教育教学实践性和职业性,促进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 坚持国际合作、开放创新。在教学标准开发、课程建设、师资培训、学生培养等方面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订,提升我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力。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三)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和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德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加强法治教育,增强学生法治观念,树立法治意识。统筹推进活

中职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会昌珠兰示范学校职高部课堂教学改革 实施方案(初稿)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职业教育推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职业教育的改革也正向教学领域不断深入,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为把我校的职业高中办好、办精、办强,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和创建省级示范学校的要求,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更多更好的技能型人才,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积极有效推进我校课堂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我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结合我校实际,特制订此实施方案。 一、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新课程理论为指导,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设计上,要侧重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学的结果如何?教师如何指导?充分的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把发展空间留给学生,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中,以“教会学生学习”为根本,树立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是认识主体和发展主体的思想,致力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主体的回归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和生活质量,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因,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提高就业竞争力。 二、课堂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 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是:以教材为依据,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根本宗旨。倡导自主学

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新型的学习方式,构建自主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体现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关注学生的兴趣、动机、情感和态度,突出思维开发和能力培养;面向全体,分层实施。 三、课堂教学改革的总体模式(操作流程) 此课堂教学改革采用“四阶段八步骤”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具有四个阶段:“课前预习——自主学习---交流讨论---巩固训练(培养能力)”。具体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如下: (一)布置预习任务 至少提前一天给学生划定各组预习任务,全组学生先各自完成任务,然后集体讨论交流得出最佳答案,完成老师指定预习任务。 (二)课堂教学流程 (1)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导入(1—2分钟)。 (2)出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目的。 (3)指导学生自学:布置本课任务,教师巡视检查预习情况,指导学生自学; (4)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讨论(3—5分钟)。 (5)检测自学效果:学生(或小组)上台展示,每组展示完成要让其它组点评和补充(25—30分钟,根据各学科情况,时间可适当浮动); (6)教师精讲点拨(3—5分钟); (7)课堂巩固训练(3—5分钟,根据各学科情况,时间可适当浮动); (8)教学小结提升; (三)注意事项 1、教师备课。备课做到四问:

中职教学模式改革实施方案

教学模式改革实施方案 秦安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2016年5月

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总体目标和要求,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提高我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形成,切实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根据我校教育教学的实际,特制定“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改革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我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加强实践教学,促进知识传授与生产实践紧密衔接。以能力为本位,创新教学理念。以任务为引领创新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方法。建立多样性与选择性相统一的教学机制,在教学中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多渠道系统优化教学过程。通过综合、具体的职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工作经验,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 二、教学目标 教学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形成职业岗位能力,职业活动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创新能力。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各专业在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进行研讨,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要明确岗位及岗位群,并要求培养的学生具有以下能力: (一)岗位能力:掌握职业岗位活动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完成工作任务的操作能力。 (二)方法能力:掌握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学会生活,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 (三)社会能力:使学生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规范及正确

的价值观。树立安全意识、学会规范操作,学会与人共处、学会团队合作,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四)创新能力:即具备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藏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实践使用能力。 三、改革思路 以我校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核心,强化知识传授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在专业教学资源委员会的统筹指导下,改革教学模式,建立“项目(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模式建立中首先注重“以岗位为目标”,教学的目标始终坚持以岗位的要求为宗旨,着力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工作的方法能力和从事职业活动的社会能力。在教学中“以任务为引领”把知识和技能融合在一起,实施任务驱动。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能力为本位”。在实施教学过程中,通过工作过程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在教学设计中“以项目为载体”设计教学方案。 四、改革内容 1.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加强实践教学 与岗位方向相结合,要对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毕业生与行业企业进行调研分析,撰写调研报告,结合岗位对知识与技能的层次要求,按照专业方向构建课程体系。 2.创新教学环境 校内实训基地参照企业车间布局,营造实践性教学环境,完善理实一体化教学场所。 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广泛与市县内各大企业建立良好的

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

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 [摘要]:中职计算机教学既要适应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又要顾及现阶段中职生自身的素质,必须进行改革。改革应以“各有所长、各尽所能”为培养原则和最终目标,扬弃传统的“以教为中心、全面开花”的教学模式,逐步建立“掌握基础,实践为主,重点突破”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的目标、计划、课程、模式、考核等诸方面实施变革。 [关键词]:职校教育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 一、专业背景与现状 北京零点调查公司,围绕“首都支柱产业未来5年人才需求状况”,对北京的机械、化工、电子、汽车、金融、运输、通讯、房地产等重点发展企业进行了一次调查。从调查结果看,在我国,IT人才队伍还存在严重的结构失衡,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分布,“两头”短缺:既缺高级IT人才,包括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更缺技能型、应用型信息技术人才即“IT蓝领”——大量能从事基础性工作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因此基础扎实,有一技之长的职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就业市场广阔。 目前很多职校学校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上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教学计划和课程的设置不合理,专业方向与社会需求结合不紧,学生技能水平不高,无一技之长等。因此,目前在中职学校中大多数计算机专业教学已和社会需求脱节,必须根据市场及行业特点进行修正,加强适销对路的专业技能培养,改变单一的结构,朝专门化和行业化方向发展。 二、紧贴社会的要求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 反思我们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明显落后于职业岗位的技能发展需要,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我们应该以企业需求为基本依据,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与技能,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应劳动力市场需要和有职业发展前景的、模块化的学习资源。采用“大专业、小专门化”的课程组织模式,用本专业职业能力结构中通用部分构筑能力平台,用灵活的模块化课程结构和学分制管理制度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要确定一套灵活的、符合市场需求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应从企业岗位调研——>岗位技能分析——>确定专业方向——>专业课程设置——>制定教学计划。 伴随着数码设备走入普通家庭,大众对视频处理、媒体编辑的需求不断增加,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加入WTO,企业更加注重对外宣传,塑造企业文化,对多媒体制作人才需求

中职学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案

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案 一、指导思想 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面向市场,面向企业,科学设置专业,扎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立足我校和经济发展的实际,借鉴其它地方课程改革的有效经验,面向社会,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形成具有我校特色、充满活力的课程体系,提高我校专业教育质量,为“黄岛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二、目标与任务 课程改革是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加强我校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我校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在以能力为本位的现代职业教育思想指导下,开发和构建新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以项目课程开发为中心,重点研究课程的综合化和模块化,强化实践教学,重视职业素养养成,充分体现职教课程的特色。 通过课程改革,完善专业课程管理体制,彰显就业导向的办学特色;确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教学活动与技术开发、推广、应用紧密结合;构建符合校情的体现多样性、选择性的职业岗位群课程结构,适应学生个性化需求和培养学生岗位变化适应能力;优化教学过程,改变教学方式,完善实践教学的基本标准和规范建设,提高教学实效,培养学生实践创业能力;改革评价制度,建立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评价体系;改善学校装备,加快数字化进程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在课程改革中的广泛应用。 强力推进新课程的实施,促进以项目课程开发为中心的校本研究的深入开展,探索与新的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大力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加大教师校本培训力度。创新课程评价和考核制度,建立促进学习者多样化发展、教学模式改革、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多元评价体系。 三、基本内容 (一)广泛开展市场调研,确定专业发展方向,明确学生培养目标 通过市场调研,中职毕业生的就业以操作岗位为主,主要在生产一线操作、安装、调试、维护与维修设备等工作,也有部分营销及售后服务和现场管理工作。企业对中职学生的要求,概括起来有一下三条:学生素质要高;学生要有发展后劲;学生应掌握一定的知识和1-2种专业技能。因此,我们确定我校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具有较高综合职业素养、具有一定提高能力、掌握一定知识和技能的技能型人才。要求专业学生德、智、体、美、劳要全面发展,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文化基础,要掌握技术必需的应用、电气、信息和控制等理论知识,对掌握典型产品设备及元器件结构与工作原理较为了解,具有产品的生产、安装、调试、运行和维修的基本能力,熟练掌握1-2种技能。 (二)确立新型教育理念,优化课程结构与实践环节,提高教学效率 针对传统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相脱离、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状况,以新型教育理念为指导,为优化课程结构与实践环节,提高教学效率,现从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实践课三方面对进行改革。

关于中职学校特色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中职学校特色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当前的职业教育环境中,加强中职学校特色专业的建设是学校提升办学质量,吸引生源,提高竞争力的关键。教学工作作为专业建设和发展中的重要实施环节,直接影响到学校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性,是学校专业建设中的重中之重。 标签:特色专业教学改革教学 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发展和扶持职业教育事业,许多中职学校抓住这一机遇,迎来了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又一个春天。在这一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校专业建设趋同化,专业设置雷同跟风,专业结构不尽合理,专业优势凸显不足等情况。如何凸显办学特色,突出专业优势,打造自己的品牌,是我们每一位中职学校的教育人员值得思考和探究的问题。本人从事多年教学管理工作,从中学习积累了一些关于特色专业建设中教学改革环节的一些经验和心得,就如何做好特色专业教学改革工作,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1 找准专业定位,突出专业特色 要确定特色专业建设发展方向,开展具体的教学改革工作,应先对相关专业作出准确定位。在进行市场调研,了解行业发展最新动态的前提下,根据区域环境和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巩固现有专业优势、开发和拓展新兴专业,梯度推进专业发展,尤其是要树立发展特色专业和优势品牌专业之路,提升自身的办学竞争力。 根据我校所处区域环境,结合江西省产业结构发展方向和上级主管部门——江西核工业地质局“地矿立局”主战略的实施现状,在制造业大类专业建设中,我校以数控专业建设为特色教学和研究试点,逐步形成以江西省职业教育制造业实训中心为平台的综合实训特色;在电子信息类和资源环境类专业建设中,将计算机应用与维修、放射性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作为专业建设重点,逐步形成专业技能和校企结合发展的办学特色。 学校通过发展特色专业,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学校专业设置、建设及课程目标定位等进行研究,更主动、更好地为“地矿立局”服务、为“核电建设”服务、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2 完善课程体系,体现职业特征 按照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应用“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理论,形成多种课程体系类别。教学课程严格按照颁布的江西省专业课程标准组织实施,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结合教学实际设计项目活动组织教学,未颁布的课程按照校内开发的课程标准组织教学。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和引进国外先进课程,自主开发实训课程体系,明确职业技能培养目标,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课程交流,服务于岗位需要,体现职业特征。 在课程建设中,按照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采用任务引领的课程开发模式,设计贴近岗位、贴近学生的项目活动组织课程实施。在数控、计算机和放射性普查与勘探专业课程开发的基础上,加强课程管理队伍建设,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咨询和答疑,更好的服务于、中职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需求。我们也将积极总结该课程的开发经验,努力探索和建构建数控技术专业课程的开发机制,拓展学生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提升职业道德。 3 改革教学内容,注重教学实训 在特色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要积极的追踪和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对人才培养

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

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 课堂教学改革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如何搞好课堂教学改革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所面临的一种挑战。改变传统的、低效的、灌输式的应试课堂教学,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为主,教师点拨为辅,旨在培养学生能力的素质教育。对于这样一项大动作的改革,我们每一位从教人员都必须进行深入的思考,细致的研究,精心的准备,从而在教学实践中去落实,去总结,去升华,得出符合本校本班学情的教学改革之路。在教学改革中教师是具体的执行者,所以,教师应认真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树立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并开始尝试用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自己日常的教学行为。从而实施“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寻求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结合教学改革的实践,理性地分析传统灌输式教学的优势和劣势,力求扬长避短,理性地思考如何让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力求使学生的群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进行理性的思考将有利于我们深入地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1更新观念,充分认识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灌输式的班级授课模式由来已久,它之所以能发展至今,难以改变,必定有其存在的优势;这种授课方式单一,教师操作简单,准备什么讲什么,或者说讲什么准备什么,很少考虑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即使是有人提出问题也是少之又少,针对班容量大的现实情况,这种授课方式比较容易操作。同时应试教育在历史上起过积极的作用,但其主要面向少数学生,而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偏重知识传授,忽视其它教育,忽视能力与心理素质的培养;以死记硬背和机械重复训练为方法,妨碍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使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甚至作为唯一标准,挫伤了多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了他们全面素质的提高。 教育发展至今日,提出课堂改革,也就成为必然。“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个人和学生群体的作用,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余文森认为,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究,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成为课程改革的重头戏。 2勇于放手,相信学生并充分地予以鼓励 传统的教学是一节课时间几乎完全由教师掌控,有时还要提前和错后,使一节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劲松职高《基于混合式学习的实训课教学模式》阶段汇报(弱化课题,强化教学改革;弱化我个人的作用,强化内涵发展需要)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来宾们: 大家上午好!首先欢迎大家来到我们这所有着34年建校历史的北京市劲松职业高中,我非常荣幸能代表学校就《基于混合式学习的中职实训课教学模式》这一课题和大家一起交流和分享。希望得到大家的指导和帮助。 一、研究背景 我校1983年建校,是北京市第一所独立设校的职业高中。2014年通过三部委验收,成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在专业建设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对课堂教学的关注不够.随着中职生源质量的持续滑坡,我校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学习兴趣不浓,自主学习能力不足,普遍存在厌学情绪;家长学历层次较低,对学生期望不高,很难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指导;部分教师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式陈旧,信息技术水平整体不高。(此场合不宜这样表述)但企业对职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仅有一技之长的员工已不能适应企业的要求,具有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是现代企业员工的核心职业素养,也是决定其职业生涯层次的关键因素。这两方面的能力恰是中职技能型人才的短板,导致他们发展的后劲儿不足,学校的教育培养与企业的用人标准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如何通过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改变学校课堂教学现状,提高育人质量,适应学校及专业转型升级发展要求,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 2015年9月,郭延峰校长将普通中学“翻转课堂”的成功经验带到劲松职高。寒假里,他组织教师自主学习了99页的关于“翻转课堂"的理论文章。开学后,先后组织了15次关于“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的理论学习、建课培训,利用周二大课堂进行教学改革实践,全校116名老师全部完成学校规定的建课任务,共推出30节“翻转课堂”组内研究课。 从理论学习到培训研讨,再到教学实践,这些都是在教与学方式上进行的初步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职业学校的实训课教学与文化课教学有着显著的差异,

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发表时间:2018-03-21T16:05:14.26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8年3月总第258期作者:孙春凤[导读] 为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校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了改革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 大连市金州区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辽宁大连116000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要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加强思想道德、人文素养教育和技术技能培养。为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校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进行 了改革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以“让每个生命都出彩”为办学宗旨,以“师生幸福、企业青睐、社会敬重”为办学目标,以“勇于担当、善于学习、乐于合作、精于实践” 为育人目标,秉承“厚德、弘毅、笃学、砺能”校训,不断深化改革,开拓创新,为社会培育了大批高质量的实用性技术人才。 一、坚持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 1.加强德育课程建设。做到大纲、教材、教师、课时和考核“五落实”;德育体现“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学校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心理健康进课堂工程。 2.开展特色系列活动。德育活动模块化、制度化,形成每月“五个一”特色系列活动,即:每个月一次德育主题活动、一次安全主题教育、一次法制主题教育、一次群体体育活动、一次国学特色主题教育。学校在全区范围内推广德育手语操,受到其他各级各类学校和家长的一致好评。师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文明风采大赛,获得国家级奖项29件次。 3.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德育内容。从2003年开始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建立“国学德育文化育人工程”之“五元系统”,即,一个方向、两个群体、三条路径、四本教材、五项举措。 4.重视校园景观建设。学校教学楼进行“五横二纵”网格状国学主题文化设计,建成以“思想中国、文学中国、科学中国、艺术中国、民俗中国”为主题的国学墙和文化长廊;实训楼进行专业文化与国学传统文化的融合,建成校园网络电视台、国学大讲堂、国学心理疏导室、电子屏、宣传橱窗等,形成了整体国学物质文化环境。 5.积极开展创客社团活动。学校先后成立了跆拳道、魔方、机械加工、手工制作、心理健康、舞蹈、国学等学生社团和课外活动兴趣小组 30个。通过各种社团活动和课外活动兴趣小组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挖掘潜能,实现自我教育。 二、深化教学改革 1.实施公共基础课改革。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间的相互融通和配合,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为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职业生涯更好发展奠定基础。按照教育部印发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规定,开齐、开足、开好德育、语文、数学、英语、历史、体育与健康、艺术、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改革考核评价模式,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方式,进行评价。2014年10月,大连市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在学校召开。 2.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方向。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在办学过程中,持续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不断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专业课依据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重新确定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为切入点,落实课程改革。根据金州新区产业发展规划和企业用人需要,针对岗位技能要求变化,建立由行业、企业、学校和有关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的教材建设机制,在现有教材基础上,依托企业研发开发,补充、更新教辅资料,研发适应新兴产业、新职业和新岗位的校本教材。 3.改革课程体系,构建了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学校确立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岗位典型职业活动为载体、以职业技能标准为参照”的改革思路,按照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要求,在学校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的基础上,重新构建了三大专业各具特色的课程体系。学前教育专业构建了 “全科化、综合化、模块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构建了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构建了以具体岗位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4.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确立了“工作学习结合,校企双元共育,课堂车间融合,理论实操一体”的人才培养改革思路,在学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学前教育专业形成了“‘校’‘园’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形成了“教、学、做、用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形成了“对接岗位、能力递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5.改革评价模式,建立了 “四结合”的多元评价模式。各专业建立了以能力为核心的学校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职业技能鉴定与学业考核结合,教师评价、学生互评与自我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四结合”的多元评价模式,着力从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过程的多元化等方面进行改革,注意吸收行业企业参与,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三、搭建升学立交桥,抓好中职对口升学 2015、2016年中职升学高考中,共164名考生参加高考,其中23名考生被沈阳农业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等一本院校录取,124名考生被二本院校录取。2017年中职对口升学94名考生100%达到本科录取资格分数线。其中最高分达640分,600分以上6名,500分以上39名,400分以上70名。 四、建设专兼结合的师资团队 学校遵循“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整体发展与重点培养相结合、引导激励与规范制约相结合”的原则,通过请企业技术人员、教学比赛、课题研究、参加市区培训等途径提高教师业务素质。2016年,2人赴日参加高技能人才进修培训;3人参加大连市创新创业“千人计划”培训;12人参加市教师专项技能培训;6人赴北大培训;举行校内公开课16节,聘请专家进行校内培训5次。有6名教师被评为市级骨干教师,10名教师被评为区级骨干教师。2016年度,1项国家成人协会课题顺利结题,1 项省规划办课题结题,各级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现有省市立项课题12项。 五、加强校企合作,推进产教深度融合

历城区中职学校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历城区中职学校教学改革方案

————————————————————————————————作者:————————————————————————————————日期:

济南市历城区中职学校教学改革方案 引言 1.中职学校教学改革是国家大政方针的要求 《职业教育法》提出:“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要求,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吸收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中也强调指出,中等职业教育必须加强改革创新,转变职业教育发展方式,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强化内涵、提高质量,基本形成教育与产业紧密结合,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格局;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产业为引领、就业为导向、素质为基础、能力为本位,动态更新专业、课程和教材,基本形成多途径多形式实现工学结合的局面;完善评价考核管理制度,基本形成以素质能力评价学生、以教学效果评价教师、以贡献水平评价学校,教育与产业、校内与校外结合的评价机制等。

2.中职学校教学改革是国家示范校建设的要求 目前,我区两所职业学校是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中要完成“七项重点任务”,即改革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模式、改革办学模式、创新教育内容、加强队伍建设、完善内部管理、改革评价模式。其中,有5项是需要我们大力改革创新的内容。因此,我区提出教育教学改革,服务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服务于学生终身能力的发展,符合中职学校示范校建设的要求,也必将使我区职业学校在教育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服务能力等内涵发展方面有大幅度提高,形成可供借鉴和推广的经验、模式和制度,在全国同类学校中具有骨干引领和示范辐射作用。 一、改革的目标 (一)、总体目标: 1、办学指导思想更加明确。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让中职生做一个合格的技术工人”为理念,着力提升我区职业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使我区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显著增强,职业教育在全社会的地位显著提升,就业贡献率、经济贡献率明显提高。 2、创新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从专业对接产业,岗位对接工位的要求出发,

试谈中职教育教学改革前沿.

试谈中职教育教学改革前沿 [摘要]: 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工作的开展应从实际、从意识出发,从专业的开设、课程体系的合理布局、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加强对专业教师的培训是培养新型技术人才的向导。实现教育教学的体现在于学生就业中真正让学生走向工作岗位能够用得上,能够很快的进入到工作中去,实现专业对口可控的教育教学模式。将中职教育这块育就新型专业技术人的基地塑造成有利的社会经济发展人才市场需求的人才数据库。 [关键词]:职业教育;经济发展;教学质量;技术人;中职生 职业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前题,当今社会经济繁华各行各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随着新鲜事物的产生,新设施备设的研发与开发极大的冲击人才市场专业技术人才的缺口,中职学校是技术人才培养的一个具大的基地,对行业新型人员进行全面培养教育是当前职业教育学校所面对改革的关键问题,做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是提高职业人员的能力与技能的关键。同时对职业学校对职业人才的培养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就当前各职业院校的培育模式来说,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应从实际、从意识出发。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全新的工程: 一、专业的设置——市场调研开设。 从中职学生现在的就业的方面进行全面的调研,职业教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输送人才,提供专业技能型人才。中职生大多数来源普通初、高中毕业学生,对社会经济所需要的专业技能方面的人才需求不明确、不清楚也不知道自己学习哪个专业好,在中职教育教学改革中提到专业开设是培养新型专业技术人才的第一步定位。 从2001年就开始着手于《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指导方案》的编制工作。编制《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指导方案》的目的就是要打破学科型的教学体系,改学科型教育为职业素质教育,彻底从已往职业教育以学历教育为主导的传统观念上转

中职文化课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中职文化课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中职教育文化课教学现状与分析 (一)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际状况来看 1.学生学习基础的差异较大。众所周知,目前中职生源大多数是中考落榜生,他们普遍存在着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学习基础等方面的问题。为数不少的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应试学习中,成绩始终不理想,到职业学校来,对文化课学习产生厌学情绪,学习基础比较差;而有一部分学生则学有余力。 2.学生学习需求的差异也比较大。职业学校学生的目标是就业,但就业目标和就业后职业生涯的发展愿望是有差异的,表现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的需求是不同的,有的学生只要求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有的学生则希望学得更多更好些,以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中有更好的基础和条件,也有的学生则把目标定在继续升学上。这对职业学校课程和学习要求的选择性提出了要求。 (二)从职业学校文化课程实施情况来看 1.课程要求难以把握。中职学生文化课基础差异很大,文化课究竟是以初中补习为主还是按教学大纲要求安排课程,

是困扰许多中职学校的共同难题。在这两种倾向的影响下, 把握不好“度”,要求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教学效率低下,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文化课程与专业教学相脱节。这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文化课与专业课教学脱节,两者仍然是“两张皮”。许多专业教学内容需要运用数学、英语和语文知识,文化课程却没有与之有效配合,影响了专业教学的效率。另一方面,文化课与专业课教学分离,使文化课教学缺乏应用性、直观性、生动性,也影响了文化课的教学效率,也不利于激发职校生学习文化课的兴趣。 3.课堂教学模式尚需改进。大多数职业学校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主要沿袭普教传统模式,没有真正确立学生主体地 位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使文化课的教学无法满足学生实际的 要求。 (三)从职业学校对学生文化课学业水平评价情况来看 由于中职教育的专业课已建立了比较系统的社会考核 评价机制,而文化课教学则缺少强有力的外部评价机制,内部评价机制又尚未建立,长此以往,就导致了中职教育文化课教学质量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提高。 二、中职教育文化课改革应遵循的原则

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新课程改革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第一初级中学 ****

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任务,为未来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十八大报告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在如此注重素质教育的情况下,基础教育改革正顺应教育改革的浪潮,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到目前为止,课程改革已全面铺开,进入具体实施阶段,各项制度措施方法也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而不段调试和完善。但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我们既有着对已有经验的惊喜,也有着对新出现问题的迷惘与困惑,这是一个矛盾的过程。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课程改革中最新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 1、观念重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面对基础教育课程的重大变革,相当多的教育管理者和教师思想准备不足,特别是在观念上不适应。在很多教师的头脑中,简单灌输、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根深蒂固,已经形成一种难以扭转的巨大惯性。老教法不灵了,新的教法又找不到,于是就隐入到了行动的“盲区”当中。于是就“旧瓶装新酒”,“穿新鞋走老路”,自觉不自觉地把新课程装进了“应试教育”的“笼子”里,使新课程实施的效果大打折扣。在学生观上,一部分教师在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负面影响下,仍然看不到学生间存在的个体差异,看不到学生身上多向度发展的潜质,看不到学生自我发展的可能,也有部份教师虽然形式上接受了课程改革新理念,但在实质上还远未以新的学生观指导教学,结果导致言与行不吻合的被动局面,还有一部分教师,他们有对新课改的热情但思想偏激,容易陷入新的误区,认为新课改是对旧课程的全盘否定,如把学生自我发展的可能理解为自我发展的现实,把学生多向度的发展理解为单向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把对学生个体差异的认识推向极端,误将学生身上的毛病当着学生的个性化加以纵容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