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动脉炎诊断及治疗指南(全文)

大动脉炎诊断及治疗指南(全文)

大动脉炎诊断及治疗指南(全文)
大动脉炎诊断及治疗指南(全文)

大动脉炎诊断及治疗指南(全文)

l 概述

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fis,TA)是指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进行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病变多见于主动脉弓及其分支,其次为降主动脉、腹主动脉和肾动脉。主动脉的二级分支,如肺动脉、链状动脉也可受累。受累的血管可为全层动脉炎。早期血管壁为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偶见多形核中性粒细胞及多核巨细胞。由于血管内膜增厚,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少数患者因炎症破坏动脉壁中层,弹力纤维及平滑肌纤维坏死,而致动脉扩张、假性动脉瘤或夹层动脉瘤。本病多发于年轻女性,30岁以前发病约占90%。40岁以后较少发病,国外资料患病率2.6/百万人。病因迄今尚不明确,叮能与感染引起的免疫损伤等因素有关。

2 临床表现

2.1全身症状在局部症状或体征出现前,少数患者可有全身不适、易疲劳、发热、食欲不振、恶心、出汗、体质鼍下降、肌痛、关节炎和结节红斑等症状,可急性发作,也可隐匿起病。当局部症状或体征出现后,全身症状叮逐渐减轻或消失,部分患者则无上述症状。

2.2局部症状与体征按受累血管不同,出现相应器官缺血的症状与体征,如头痛、头晕、晕厥、卒中、视力减退、四肢间歇性活动疲劳,肱

动脉或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颈部、锁骨上下区、卜腹部、肾区出现血管杂音,两卜肢收缩压差>10 mm Hg(1 mm Hg=0.133 kPa)。

2.3临床分型根据病变部位可分为4种类型:头臂动脉型(主动脉弓综合征),胸一腹主动脉型,广泛犁和肺动脉型。

2.3.1头臂动脉型(主动脉弓综合征):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和闭塞,可引起脑部不同程度的缺血,出现头昏、眩晕、头痛,记忆力减退,单侧或双侧视物有黑点,视力减退,视野缩小甚至失明.咀嚼肌无力和咀嚼疼痛。少数患者凶局部缺血产生鼻中隔穿孔,上腭及耳廓溃疡,牙齿脱落和面肌萎缩。脑缺血严重者可有反复晕厥、抽搐、失语、偏瘫或昏迷。卜肢缺血可出现单侧或双侧上肢无力、发凉、酸痛、麻木,甚至肌肉萎缩。颈动脉、桡动脉和肱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无脉征)。约半数患者于颈部或锁骨E部可听到Ⅱ级以上收缩期血管杂音,少数伴有震颤,但杂音响度与狭窄程度之间并非完伞成比例,轻度狭窄或完全闭塞的动脉,杂音不明显。血流经过扩大弯曲的侧支循环时,可以产生连续性血管杂音。

2.3.2胸一腹主动脉型:由于缺血,下肢出现无力、酸痛、皮肤发凉和间歇性跛行等症状,特别是髂动脉受累时症状最明显。肾动脉受累出现高血压,可有头痛、头晕、心悸。高血压为本型的一项重要临床表现,尤以舒张压升高明显,主要是肾动脉狭窄引起的肾血管性高血压;此外胸降卡动脉严重狭窄,使心排出血液大部分流向上肢,可引起上肢血压升高;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导致收缩期高血压等。部分患者胸骨旁或背部

脊柱两侧町闻及收缩期瓶管杂音,其杂音部位有助于判定主动脉狭窄的部位及范围。如胸主动脉严重狭窄,于胸壁可见浅表动脉搏动,血压卜肢高于下肢。大约80%患者于上腹部可闻及Ⅱ级以上高调收缩期血管杂音,在主动脉瓣区可闻及舒张期杂音。

2.3.3广泛型:具有上述2种类型的特征,属多发性病变,多数患者病情较重。

2.3.4肺动脉型:本病合并肺动脉受累并不少见,约占50%,一卜述3种类型均町合并肺动脉受累,单纯肺动脉受累者罕见。肺动脉高压大多为一种晚期并发症,约占1/4,多为轻度或中度,重度则少见。临床上出现心悸、气短,重者心功能衰竭,肺动脉瓣区可闻及收缩期杂音和肺动脉瓣第2心音亢进。

2.4实验窒检查无特异性实验室指标。

2.4.1红细胞沉降率(ESR):是反映本病疾病活动的一项重要指标。疾病活动时ESR可增快,病情稳定后ESR恢复正常。

2.4.2 C反应蛋白:其临床意义与ESR相同,为本病疾病活动的指标之一。

2.4.3抗结核菌素试验:如发现活动性结核灶应抗结核治疗。对结核菌素强阳性反应的患者,在经过仔细检查后,仍不能除外结核感染者,可试验性抗结核治疗。

2.4.4其他:少数患者在疾病活动期白细胞增高或血小板增高,也为炎症活动的一种反应。可出现慢性轻度贫血,高免疫球蛋白血症比较少见。

2.5影像学检查

2.5.1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探查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狭窄或闭塞(颈动脉、锁骨下动脉、肾动脉等),但对其远端分支探查较斟难。

2.5.2造影检查:①血管造影:可直接显示受累血管管腔变化、管径大小、管壁是否光滑、受累血管的范围和长度,但不能观察血管壁厚度的改变。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一种数字佟1像处理系统,为一项较好的筛选方法,本法优点为操作较简便.反差分辨率高,对低反差区域病变也町显示。对头颅部动脉、颈动脉、胸腹主动脉、肾动脉、四肢动脉、肺动脉及心腔等均nr进行此项检查。缺点是对脏器内小动脉,如肾内小动脉分支显示不清。③cT和磁共振成像(MRI):增强CT可显爪部分受累血管的病变,发现管壁强化和环状低密度影提示为病变活动期,MRI还能显示出受累血管壁的水肿情况,有助下判断疾病是台活动。

3 诊断要点

3.1临床诊断:40岁以下女性,具有下列表现1项以上者,应怀疑本病。①单侧或双侧肢体出现缺血症状,表现为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血乐降低或测小出。②脑动脉缺血症状,表现为单侧或双侧颈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以及颈部血管杂音。③近期出现的高血压或顽同性高血压。伴有上腹部Ⅱ级以上:高调血管杂音。④不明原因低热,闻及背部脊柱

两侧或胸骨旁、脐旁等部位或肾区的血管杂音,脉搏有异常改变者。⑤无脉及有眼底病变者。

3.2诊断标准:采用199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的分类标准:①发病年龄≤40岁:40岁前出现症状或体征。②肢体间歇性运动障碍:活动时1个或多个肢体出现逐渐加重的乏力和肌肉不适,尤以f:肢明显。③肱动脉搏动减弱:一侧或双侧肱动脉搏动减弱。④血压差>10 mm Hg:双侧}:肢收缩压差>10 mm Hgo⑤锁骨F动脉或丰动脉杂音:一侧或双侧锁骨下动脉或腹主动脉闻及杂音。⑥血管造影异常:主动脉一级分支或卜下肢近端的大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常为局灶或节段性。且不是由动脉硬化、纤维肌发育不良或类似原因引起。符合卜述6项中的3项者叮诊断本病。此诊断标准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90.5%和97.8%。

3.3鉴别诊断:大动脉炎主要与以下疾病鉴别。①先天性主动脉缩窄:多见于男性,血管杂音位置较高,限于心前区及背部,全身无炎症活动表现,胸主动脉造影见特定部位狭窄(婴儿在主动脉峡部,成人位于动脉导管相接处)。②动脉粥样硬化:常在50岁后发病,伴动脉硬化的其他临床表现,血管造影有助于答别。③肾动脉纤维肌发育不良:多见于女性,肾动脉造影显示其远端2/3及分支狭窄,无大动脉炎的表现,病理检查显示血管壁中层发育小良。④血栓闭塞性脉管炎(Buerger病):好发于有吸烟史的年轻男性,为周同慢性血管闭塞性炎症。主要累及四肢中小动脉和静脉,下肢较常见。表现为肢体缺血、剧痛、问歇性跛行,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游走性浅表静脉炎,重症可有肢端溃疡或坏死等,与大动脉炎鉴别一般并不斟难。⑤白塞病:町出现主动脉瓣及其

他人血管的病变,但白塞病常有口腔溃疡、外阴溃疡、葡萄膜炎、结节红斑等,针刺反应阳性。⑥结节性多动脉炎:丰要累及内脏中小动脉,与大动脉炎表现不I司。

4 治疗方案及原则

本病约20%为自限性,在发现时疾病已稳定,对这类患者如无并发症可随访观察。对发病早期有上呼吸道、肺部或其他脏器感染Iq素存在。应有效地控制感染,对防止病情的发展可能有一定意义。高度怀疑有结核菌感染者,应同时抗结核治疗。常用的药物有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

4.1 糖皮质激素:激素对本病活动仍是主要的治疗药物,及时用药可有效改善症状,缓解病情。一般几服泼尼松每日 1 mg/l【g,维持34周后逐渐减量,每10~15 d减总量的5%~10%,通常以ESR和c反应蛋白下降趋于正常为减量的指标,剂量减至每日5-10 mg时。应长期维持一段时间。活动性重症者叮试用大剂量甲泼尼龙静脉冲击治疗。但要注意激素引起的库欣综合征、感染、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症状和胃肠道出血等不良反应,长期使用要防治骨质疏松。

4.2免疫抑制剂:免疫抑制剂联合糖皮质激素能增强疗效。常用的免疫抑制剂为环磷酰胺、甲氨蝶呤和硫唑嘌呤等。环磷酰胺町每I:I口服2m班g或冲击治疗,每34周0.5~1.0咖12,病情稳定后逐渐减量。甲氨蝶呤每周5,25 mg静脉注射、肌肉注射或【J服。硫唑嘌呤每日几服2 mrgkg。有报道环孢素Ai 霉酚酸酯、来氟米特等有效。在免疫抑制

剂使用中应注意查血、尿常规和肝功能、肾功能,以监测不良反应的发生。

4.3生物制剂:近年来有报道使用抗肿瘤坏死因子(TNr)拮抗剂可使大动脉炎患者症状改善、炎症指标好转,但缺乏大样本的临床验证资料。r11NF—d单克隆抗体及TNF受体一抗体融合蛋白均可试用,具体用法参见药物说明括。

4.4扩血管、抗凝,改善血循环:使用扩血管、抗凝药物治疗,能部分改善因血管狭窄较明显所致的一些临床症状,如地巴唑20 mg,每日3次;阿司匹林75~100 mg,每日1次;双嘧达莫(潘生丁)50 mg,每日3次等。对高血压患者应积极控制血压。

4.5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血管成形术为大动脉炎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目前已应用治疗肾动脉狭窄及腹主动脉、锁骨下动脉狭窄等,获得较好的疗效。

4.6外科手术治疗:手术目的主要是解决肾血管性高血压及脑缺血。

①单侧或双侧颈动脉狭窄引起的脑部严莺缺血或视力明显障碍者,町行主动脉及颈动脉人工血管重建术、内膜血栓摘除术或颈部交感神经切除术。②胸或腹主动脉严重狭窄者,可行人:I:血管重建术。③单侧或双侧肾动脉狭窄者,可行肾脏自身移植术、血管重建术和支架置入术,患侧肾脏明显萎缩者可行肾切除术。④颈动脉窦反射亢进引起反复晕厥发作者,可行颈动脉体摘除术及颈动脉窦神经切除术。⑤冠状动脉狭窄可行冠状动脉搭桥术或支架置入术。本病为慢性进行性血管病变,如病情

稳定,预后好。预后主要取决于高Jl}L压的程度及脑供血情况,早期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积极治疗町改善预后。其并发症有脑出血、脑血栓、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心肌梗死、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失明等。死亡原因主要为脑出血、肾功能衰竭。

异常子宫出血诊断及治疗指南

异常子宫出血诊断与治疗指南 异常子宫出血(abnormal uterine bleeding,AUB)是妇科常见的症状和体征,作为总的术语,是指与正常月经的周期频率、规律性、经期长度、经期出血量任何1项不符的、源自子宫腔的异常出血。本指南所述AUB限定于育龄期非妊娠妇女,因此需排除妊娠和产褥期相关的出血,也不包含青春发育前和绝经后出血。世界各国描述AUB的医学术语和定义存在混淆,为此,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2007年发表了关于“正常和异常子宫出血相关术语”的共识,2011年又发表了“育龄期非妊娠妇女AUB病因新分类PALM-COEIN系统”,统一用词,用以指导临床治疗及研究。我国妇科学界于此也存在一些混淆,如AUB、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功血)、月经过多这3个术语不加区别地混用。 为了与国际接轨,有必要制定育龄期非妊娠妇女AUB临床诊断与治疗指南。本指南的重点为: (1)引进FIGO“正常和异常子宫出血相关术语以及病因新分类系统”; (2)梳理AUB 病因诊断治疗流程。 一、FIGO正常和异常子宫出血相关术语、病因新分类系统 1. 正常子宫出血和推荐的AUB术语:正常子宫出血即月经,规范的月经指标至少包括周期的频率和规律性、经期长度、经期出血量4个要素,我国暂定的术语标准见表1,其他还应有经期有无不适,如痛经、腰酸、下坠等。 表1 正常子宫出血(月经)与AUB术语范围 月经的临床评价指标术语范围 周期频率月经频发<21d 月经稀发>35d 周期规律性(近1年的周期之间的变化)规律月经<7d 不规律月经≥7d 闭经≥6个月无月经 经期长度经期延长>7d 经期过短<3d 经期出血量月经过多>80ml 月经过少<5ml 2. 废用和保留的术语:废用“功血”一词,原因是不同地区的定义和所用诊断检查的资源不同,因此内涵不一致。废用metrorrhagia(子宫出血)、menorrhagia (月经过多)等具有希腊或拉丁字根的术语,理由是定义模糊且理解不同。 保留的术语:(1)经间期出血;(2)不规则子宫出血;(3)突破性出血:出血较多者为出血,量少者为点滴出血。

最新鼻出血诊断及治疗标准流程

鼻出血 (2016年版) 一、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鼻出血。行内镜下鼻腔止血术。 (二)诊断依据。(2015年最新鼻出血诊断及治疗指南)病史:单侧或双侧鼻腔出血(出血量大,剧烈,或反复多次出血,保持治疗无效)。 查体:鼻腔可见波动性出血点,或鼻腔粘膜血管扩张明显(有明显再出血可能)。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为鼻腔出血。 2.鼻腔出血伴有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的治疗,病例不影响进入临床路径的执行。 (四)标准住院日。 小于等于3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血常规、血型,凝血功能检查、心电图、胸片。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相应检查项目 肺CT,心脏彩超,病房生化组合,尿常规,乙肝五项+感染3项,肺功能。 (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1.手术:局麻或全麻鼻内窥镜下鼻腔止血术。 2.保持保守治疗:反复少量出血或出血点不明确,病人焦虑需要住院治疗。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国卫办医发〔2015〕43号)。 (八)手术日。 为入院后第一天或第二天。 麻醉方式:局麻后全麻。 手术方式:鼻内窥镜鼻腔止血术。 (九)术后恢复。 术后住院治疗小于等于3天。 1.根据病情情况复查检查。 2.抗菌药物使用。 3.注意休息,监测血压。 (十)出院标准。

患者无明显鼻出血再发作,无明显术后并发症及其他疾病并发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再次鼻出血手术治疗。 2.出现与手术相关并发症或其他疾病并发症,需要进一步治疗。

二、临床路径执行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鼻出血(ICD-10:R04.000) 行内镜下鼻腔止血术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 供参考,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

大动脉炎所致肺动脉狭窄经皮介入治疗围手术期的护理

大动脉炎所致肺动脉狭窄经皮介入治疗围手术期的护理 摘要目的分析总结经皮介入治疗大动脉炎所致的肺动脉狭窄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6例大动脉炎所致的肺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在经皮介入治疗围手术期内给予包括心理干预、饮食护理以及健康指导在内的综合护理干预,观察总结患者护理效果。结果经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患者均症状明显好转出院。结论对经皮介入治疗大动脉炎所致的肺动脉狭窄患者采取有效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提高患者治疗信心,减少并发症的产生,效果满意。 关键词肺动脉狭窄;大动脉炎;介入治疗;护理 大动脉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主要侵及主动脉、肺动脉及各级分支。该病好发于年轻女性,多见于头臂动脉、胸、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以及肾动脉,慢性炎性病变可导致受累血管发生管腔狭窄、闭塞甚至扩张,在不同的病变部位可引起不同的临床表现。单纯累及肺动脉的大动脉比较少见,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办法[1]。目前已有学者报道采取经皮介入球囊成形术治疗[2]。作者对本院近年来收治的部分大动脉炎所致的肺动脉狭窄患者采取该方法进行治疗,在围手术期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4月收住本院的6例大动脉炎所致的肺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例,女4例;年龄16~48岁,平均年龄(27.3±6.2)岁;均符合中国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诊断标准[3];病程0.5~5年,平均病程(3.1±0.6)年;临床表现:活动耐力较差,易疲劳乏力,轻微活动后即可出现心慌、心悸以及胸闷气短等症状;部分患者在活动后出现头晕现象。查体:可见右心衰竭症状:颈静脉怒张,不同程度的下肢水肿,肝脏肋下可触及。 1. 2 治疗及护理方法患者均无严重脏器器质性疾病,无介入治疗禁忌证,经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给予经皮介入治疗。在围手术期给予以下综合护理干预。 1. 2. 1 术前护理①常规护理:术前检测患者血压、体温等生命体征,指导患者进行床上大小便练习。对手术区域进行备皮。术前嘱咐患者排空膀胱。②心理干预:大动脉炎患者一般病程较长,由于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疗,大部分患者可产生抑郁、焦虑等悲观消极的情绪,不能积极配合治疗。心理干预应针对患者病情,详细讲解该病的病因及治疗方法,使患者树立治疗的信心[4],消除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包袱,减轻其心理压力。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因素可对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的发挥提供积极的作用,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③饮食护理:术前指导患者采取较为清淡的饮食,避免油腻食物,且不可进食过饱。

临床诊疗指南·耳鼻喉科分册

临床诊疗指南 耳鼻喉科 香格里拉协和医院 二0一九年十月

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推动了临床医疗事业日新月异的向前发展。但由于人类疾病纷繁复杂,病人的病情千变万化,探求疾病预防、诊断、治疗、转归、康复的规律,是广大医务人员任重道远的责任。因此,医务人员必须具备全面的医学理论知识、熟练的医疗技术操作能力、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和良好的医德、不断更新知识和技术,提高临床诊断治疗水平,才能适应现代临床医疗技术发展的需要。 为规范我院临床各科室医务人员的执业行为,不断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根据上级的要求,参照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专业学术团体制定的《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相关专业主要病种的《临床诊疗指南》及各项诊疗操作的《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希望相关专业科室的的医务人员在临床实践中认真学习、领会及应用,为人民群众提高更高质量的临床医疗服务。 由于时间仓促,《临床诊疗指南》及《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仍存在不尽完善之处,但相信随着医院的持续发展,本书将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香格里拉协和医院 2019年10月

目录 第一章鼻科学 (1) 第一节鼻骨骨折 (1) 第二节脑脊液鼻漏 (1) 第三节鼻前庭炎 (2) 第四节鼻疖 (3) 第五节急性鼻炎 (3) 第六节慢性单纯性鼻炎 (4) 第七节慢性肥厚性鼻炎 (4) 第八节萎缩性鼻炎 (5) 第九节变应性鼻炎 (6) 第十节鼻硬结病 (7) 第十一节鼻结核 (8) 第十二节急性鼻窦炎 (8) 第十三节慢性鼻窦炎 (9) 第十四节鼻息肉 (10) 第十五节鼻腔异物 (11) 第十六节鼻中隔偏曲 (11) 第十七节鼻出血 (12) 第十八节鼻腔和鼻窦良性肿瘤 (13) 第十九节鼻腔、鼻窦恶性肿瘤 (13) 第二十节鼻恶性肉芽肿 (14) 第二十一节鼻前庭囊肿 (15) 第二十二节鼻窦粘液囊肿及牙源性上颌窦囊肿 (16) 第二章咽科学 (17) 第一节急性扁桃体炎 (17) 第二节慢性扁桃体炎 (18) 第三节腺样体肥大 (20) 第四节扁桃体周脓肿 (21) 第五节鼻咽血管纤维瘤 (22)

大动脉炎的鉴别诊断

大动脉炎的鉴别诊断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大动脉炎的鉴别诊断是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内容,医学教育网整理如下: 大动脉炎是指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与肺动脉或冠状动脉的慢性进行性非特异性炎变,引起不同部位的狭窄或闭塞,少数亦可发生动脉扩张形成动脉瘤。好发于年轻女性。一般于40岁以前发病,发现一侧或两侧肢体,尤其左上肢无脉或脉弱,两侧收缩压差大于1.33kPa (10mmHg),颈或腹或背部可闻及血管杂音。由于受累部位不同,其临床表现亦不同。活动时常表现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阳性,发热,局部动脉疼痛等,故在诊断上必须与下述各种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一、肾动脉纤维肌性结构不良(FMD) 本病好发于年轻女性,病变大多累及肾动脉远端及其分支,可呈串珠样改变,以右肾动脉受累较多见,主动脉很少受累,上腹部很少听到血管杂音,缺少大动脉炎的临床表现。 二、动脉粥样硬化 年龄大多数超过50岁,以男性多见,病史较短,无大动脉炎活动的临床表现,血管造影常见合并髂、股动脉及腹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但本病很少累及腹主动脉的主要分支,在我国肾动脉受累较少见,约占肾血管性高血压的5%. 三、先天性主动脉缩窄 本病与大动脉炎累及胸降主动脉狭窄所致高血压有时易混淆。前者多见于男性,血管杂音位置较高,限于心前区及肩背部,腹部听不到杂音,全身无炎症活动表现,胸主动脉造影可见特定部位缩窄。婴儿型位于主动脉峡部,成人型在动脉导管相接处形成限局性狭窄。 四、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为周围血管慢性闭塞性炎变,主要累及四肢中小动脉和静脉,下肢较常见,好发于年轻男性,多有吸烟史,表现肢体缺血、剧痛、间歇性跛行,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游走性表浅动脉炎,重度者可有肢端溃疡或坏死等。与大动脉炎的鉴别一般并不困难,但本病形成血栓可波及腹主动脉及肾动脉,引起肾血管性高血压,则需结合临床全面分析,必要时行动脉造影加以鉴别。 五、结节性多动脉炎 结节性多动脉炎有发热、血沉快及脉管炎等表现。但主要发生在内脏小动脉,与大动脉炎表现不同。 六、胸廓出口综合征 桡动脉搏动减弱,可随头颈及上肢活动而改变搏动;上肢静脉常出现滞留现象,臂丛神经受压引起神经痛。颈部X线片示颈肋骨畸形。

鼻出血诊断及治疗指南(草案)

鼻出血诊断及治疗指南(草案) 鼻出血(epistaxis )是耳鼻咽喉科最常见的急症之一,轻者仅表现为涕中带血,重者可导 致失血性休克。由于病因复杂,鼻出血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多样。 在参考国内外最新研究进 展的基础上[ 1,2,34,5,6 ] ,结合国内临床具体情况,经本刊编委会鼻科组和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 颈外科学分 会鼻科学组专家充分讨论, 制订本指南,旨在使鼻出血的诊断和治疗逐步规范化, 提高治疗效果。 一、 临床分类 1 ?按病因分类: 分为原发性鼻出血(特发性或自发性)和继发性鼻出血(病因明确)。 2 ?按出血部位分类: 分为鼻腔前部出血和鼻腔后部出血。 二、 病因 导致鼻出血的原因分为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 (表1 )。成人鼻出血常与心血管疾病、非甾 体类抗炎药物的使用以及酗酒等因素有关; 儿童鼻出血多见于鼻腔干燥、变态反应、鼻腔异 物、血液系统疾病、肾脏疾病以及饮食偏食等。 二、诊断 1 ?临床表现: 多为单侧鼻腔出血,如由全身因素引起者,亦可双侧出血。出血剧烈或鼻腔后部的出 血常表现为口鼻同时流血或双侧流血。 血块大量凝集于鼻腔可导致鼻塞症状。 咽入大量血液 可出现恶心、呕吐,需要与咯血、呕血进行鉴别。成人急性失血量达 500 ml 时,多有头昏、 口渴等症状,失血量达到 1 000 ml 时可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等休克前期症状。 2.检查: 目的在于查明出血原因和确定出血部位。 表1常幅鼻出血的原因 表1 常见鼻出血的原因

(1)前鼻镜检查: 多能发现鼻腔前部的出血点。 ⑵鼻内镜检查: 用于明确鼻腔后部或隐匿部位的出血。应特别注意检查下鼻道穹隆顶部(图1)、中鼻道后上部(图2)、嗅裂鼻中隔部(图3)和蝶筛隐窝等区域(图4!。 图1 下鼻道穹窿顶部(?) 图2 中鼻道后上部(?) 图3 嗅裂鼻中隔部(?) 图4 蝶筛隐窝区域(?) (3)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 DSA): 对头颅外伤所致的鼻腔大出血,应高度警惕颈内动脉破裂、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颈内动脉海绵窦痿等可能,行DSA有助于明确诊断⑹。 (4)其他检查: 血常规、出血和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心电图、血压监测以及鼻部CT和/或MRI等检查。 四、治疗 治疗原则包括生命体征的维护、选择恰当的止血方法以及针对出血原因进行治疗。同 时应根据患者处于出血期或间歇期以及是否具备内镜诊疗的条件进行相应的处理。鼻出血的 处理流程见图5。

大动脉炎的鉴别诊断.

以下内容转载医学教育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c11993685.html,) 为了使您更好的了解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的相关内容,医学教育网特搜集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 大动脉炎是指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与肺动脉或冠状动脉的慢性进行性非特异性炎变,引起不同部位的狭窄或闭塞,少数亦可发生动脉扩张形成动脉瘤。好发于年轻女性。一般于40岁以前发病,发现一侧或两侧肢体,尤其左上肢无脉或脉弱,两侧收缩压差大于1.33kPa (10mmHg),颈或腹或背部可闻及血管杂音。由于受累部位不同,其临床表现亦不同。活动时常表现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阳性,发热,局部动脉疼痛等,故在诊断上必须与下述各种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1.肾动脉纤维肌性结构不良(FMD)本病好发于年轻女性,病变大多累及肾动脉远端及其分支,可呈串珠样改变,以右肾动脉受累较多见,主动脉很少受累,上腹部很少听到血管杂音,缺少大动脉炎的临床表现。 2.动脉粥样硬化年龄大多数超过50岁,以男性多见,病史较短,无大动脉炎活动的临床表现,血管造影常见合并髂、股动脉及腹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但本病很少累及腹主动脉的主要分支,在我国肾动脉受累较少见,约占肾血管性高血压的5%. 3.先天性主动脉缩窄本病与大动脉炎累及胸降主动脉狭窄所致高血压有时易混淆。前者多见于男性,血管杂音位置较高,限于心前区及肩背部,腹部听不到杂音,全身无炎症活动表现,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胸主动脉造影可见特定部位缩窄。婴儿型位于主动脉峡部,成人型在动脉导管相接处形成限局性狭窄。 4.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为周围血管慢性闭塞性炎变,主要累及四肢中小动脉和静脉,下肢较常见,好发于年轻男性,多有吸烟史,表现肢体缺血、剧痛、间歇性跛行,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游走性表浅动脉炎,重度者可有肢端溃疡或坏死等。与大动脉炎的鉴别一般并不困难,但本病形成血栓可波及腹主动脉及肾动脉,引起肾血管性高血压,则需结合临床全面分析,必要时行动脉造影加以鉴别。 5.结节性多动脉炎结节性多动脉炎有发热、血沉快及脉管炎等表现。但主要发生在内脏小动脉,与大动脉炎表现不同。 6.胸廓出口综合征桡动脉搏动减弱,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可随头颈及上肢活动而改变搏动;上肢静脉常出现滞留现象,臂丛神经受压引起神经痛。颈部X线片示颈肋骨畸形。

多发性大动脉炎病人的护理

多发性大动脉炎病人的护理 发表时间:2010-09-13T15:14:33.25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21期供稿作者:李莉 [导读] 多发性大动脉炎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广泛关注。 李莉 (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分局疾病控制中心 155811)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21-0261-02 【摘要】多发性大动脉炎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广泛关注。有很多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十分关注多发性大动脉炎的治疗和效果。下面我们就多发性大动脉炎的治疗和护理向患者做简单的介绍。 【关键词】多发性大动脉炎护理 多发性大动脉炎(takayasu's arteritis,TA)是一种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和肺动脉的慢性进行性非特异性炎症,呈多发性,常发于年轻女性,以引起不同部位动脉的狭窄和闭塞为主,少数病人可致动脉瘤。本病名称繁多,如:无脉症、不典型主动脉缩窄症、主动脉弓综合征、高安病,现多称为多发性大动脉炎或大动脉炎。 (一)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该病多为年轻女性,处在求学、婚恋阶段,心理压力大,思想顾虑较多,加强与病人沟通,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向病人介绍以往成功病例,以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2.生命体征监测该病俗称“无脉症”,可有颈动脉、桡动脉、肱动脉等某一动脉或同时多个动脉、一侧或两侧搏动减弱或消失,故护士在测量脉搏时,脉搏消失或不易触及,可选择适当部位,或者测量心率,测量血压时,可选择下肢部位,为病情观察提供依据。 3.患肢血运观察观察有无下肢供血不足症状如下肢发凉、行走无力、间歇性跛行等,以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4.药物护理对高血压者,遵医嘱使用降压药,控制血压在适当水平。对长期使用激素治疗者,遵医嘱逐日逐次递减激素类药物,防止发生反跳。 5.改善营养状况对营养不良的病人给予高蛋白及高热量饮食,必要时输血、血浆,补充多种氨基酸等,改善其营养状况,提高对手术的适应能力。 6.安全护理该病可有头昏、眩晕、黑矇、视力减退甚至失明现象,以及行走无力等,可发生摔倒或者坠床,护士应增强安全护理意识,指导家属留陪,告知病人勿单独活动,防止意外发生。 7.术前准备按血管外科术前常规护理。 (二)术后护理 1.执行全麻术后护理常规。 2.体位与活动指导病人将上肢平放,避免头部、肩颈部、上肢剧烈活动,避免关节过度屈曲,以免压迫和扭曲皮下隧道中的人工血管,以及防止增加伤口张力,导致血管吻合口破裂。 3.病情观察 (1)病人意识和瞳孔情况:病人有无意识淡漠或兴奋等表现,以判断有无脑缺血或脑水肿,定时观察瞳孔变化,遵医嘱静脉快速滴入20%甘露醇250ml,每日2次。 (2)有无神经损伤:颈部手术后应观察有无声音嘶哑、伸舌偏斜、呼吸困难,以判断有无神经损伤或血肿压迫。 (3)肾功能情况:行肾动脉重建术后,观察尿量并记录24小时出入量,了解肾功能检查情况。 (4)患肢血运:观察患肢皮肤颜色、温度、感觉,以及尺、桡动脉或足背动脉的搏动情况。 (5)伤口情况:观察伤口有无渗液、渗血,定时更换敷料。 4.疼痛护理心理安慰,遵医嘱给予止痛剂。 5.药物护理使用人工血管的病人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十分重要,以防止感染导致血管移植失败,应用抗凝药物预防人工血管内血栓形成,观察用药后反应,有无出血倾向。 6.饮食护理给予静脉营养,肠蠕动恢复后可指导进流食,避免过冷过热,从流食-半流食-软食的过渡,加强营养物质的摄入。 7.引流管护理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颜色及量并准确记录,并将引流管固定妥当,防止脱落、扭曲。长度要适宜,应方便病人翻身、坐起。保持引流管通畅,定时挤压,定时更换引流袋。注意无菌操作,防止感染。了解病人有无活动性出血,如引流袋短时间内引流出大量的血性液体应及时通知医生,给予相应处理。 8.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1)脑缺血性损伤:手术中对侧支的破坏、血栓、栓塞等原因均可造成脑缺血。移植血管长度修剪适当尤为重要,以免当颈部转动时移植物扭曲,造成血供减少和血栓形成。术后监测生命体征,尤其是意识及瞳孔的变化,给予心电监护,有条件者可送入重症监护病房监护。 (2)脑过量灌注及脑水肿、脑出血:脑血管重建后,由于脑血流量突然增加,可引起脑过量灌注综合征,病人可有兴奋、欣快、头痛、性格反常等表现,大部分在数周后消失,严重时甚至可引起脑水肿、脑出血。发现以上异常情况时,及时报告医生对症处理。 (3)移植血管阻塞:移植血管直径太细、太长、扭曲,吻合口过小或缝合不当,移植血管受压等均可造成旁路阻塞。术前选择直径大小、修剪长度适宜的人工血管,观察患肢远端皮肤温度、颜色及尺、桡动脉的搏动情况。 (4)出血:出血常与手术操作有关,如术中止血不彻底结扎线松脱、血管缝合不良引起的吻合口漏血,以及人工血管网孔漏血、抗凝药物应用剂量过大等。均可引起出血。少量出血时,可采用局部压迫,减少抗凝药物的剂量,或停用抗凝药物。当出血较多时,应及时手术探查止血。要密切观察病人脉搏、血压,每日检查全身皮肤有无淤斑、淤血、及大小便颜色的改变,尤其对放置引流管的病人,应及时观察记录引流液的性质及量。 (5)血栓形成:血管手术后,组织和血管损伤是必然的,组织损伤后释放凝血活素,导致血液高凝状态;再加上手术后病人卧床,导致血流缓慢。构成了血栓形成的三要素。另外,由于操作不当造成吻合口狭窄、移植血管的扭曲、远侧血管输出道狭窄、阻塞等也是血栓形

大动脉炎

大动脉炎 疾病概述 多发性大动脉炎是一种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重要分支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导致节段性动脉管腔狭窄以致闭塞,并可继发血栓形成,肺动脉及冠状动脉亦常受累。少数病例合并动脉瘤样扩张。由于本病病因不明,临床表现复杂,故命名众多,如:主动脉弓综合征、慢性锁骨下动脉、颈动脉梗阻综合征、Martorell综合征、特发性动脉炎、年轻女性动脉炎、Takayasu 动脉炎等,而我国则称之多发性大动脉炎。 病因与病理 【病因学】 多发性大动脉炎病因迄今不明,多数学者认为本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由结核杆菌或链球菌、立克次氏体等在体内的感染,诱发主动脉壁和/或其主要分支动脉壁的抗原性,产生抗主动脉壁的自身抗体,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引起主动脉和/或主要分支管壁的炎症反应。其理论依据:①动物实验发现长期给兔补含高效价抗主动脉壁抗原的病人血清、可产生类似动物炎症改变;②临床发现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可有血沉、粘蛋白增高,α、γ球蛋白及IgG、IgM的不同程度增高,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有效;③本病患者血中有抗主动脉壁抗体,同时发现主动脉壁抗原主要存在于动脉中层组织;④在急性期患者血中可发现Coomb′s抗体合并类风湿因子阳性。鉴于Coomb′s抗体多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这种自身抗体出现提示自身免疫机制紊乱在多发性大动脉炎的病因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最近日本学者推测本病与HLA系统中BW40、BW52位点有密切关系,属显性遗传,认为有一种先天性遗传因子与本病有关。此外,大剂量雌激素可造成主动脉肌层萎缩、坏死和钙化,主要发生于主动脉及其分支,即承受动脉血流和搏动最大的机械应力部位,从而推测在内分泌不平衡最显著时期,雌激素过多和任何营养不良因素(如结核病)相结合,导致主动脉平滑肌萎缩,抗张力下降,成为致病因素之一。总之,综合致病因素在不同的环境下作用于主动脉和/或其主要分支,产生多发非特异性动脉炎。 【病理改变】 病理学研究提示多发性动脉炎为全层动脉炎,常呈节段性分布。早期受累的动脉壁全层均有炎症反应,伴大量淋巴细胞、巨细胞浸润,以外膜最重,中层次之。晚期动脉壁病变以纤维化为主,呈广泛不规则性增厚和僵硬,纤维组织收缩造成不同程度的动脉狭窄,内膜广泛增厚,继发动脉硬化和动脉壁钙化伴血栓形成进一步引起管腔闭塞。偶有动脉壁因弹性纤维和平滑肌破坏,中层组织坏死,不足以承受血流冲击,导致动脉壁膨胀形成动脉瘤。此外冠状动脉也可受累。典型表现为局限在开口处及其他端的狭窄性病变。左、右冠状动脉可同时受累,但弥漫性冠状动脉炎。据Lupi等对107例统计,受累动脉的好发部位集资为:锁骨下动脉85%,降主动脉67%,肾动脉62%,颈动脉44%,升主动脉27%,椎动脉19%,髂动脉16%,脑动脉15%,肠系膜动脉14%,冠状动脉9%。值得提出主要的好发部位是主动脉及其主要分布和肺动脉。

老年人鼻出血56例临床分析

老年人鼻出血56例临床分析 【关键词】鼻出血;高血压;老年人;鼻腔填塞 鼻出血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的急症之一,老年人鼻出血常伴有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其血管硬化且脆性高,使鼻出血量大而不易自止,严重时危及生命。现将我科2004年1月~2008年1月收治的56例老年鼻出血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6例中,男34例,女22例,年龄62~78岁。单侧出血50例,双侧6例。出血量约100~1 500 ml。其中48例有高血压,1例为心脏病患者(已行冠脉搭桥术),3例有慢支并肺气肿,2例有糖尿病,原因不明2例。7例有鼻出血反复发作史。鼻出血位于鼻中隔前端18例,鼻中隔穿孔处出血1例,鼻腔后部34例,出血部位不清3例。出血时间:一年四季均有发病,但冬春季节发病率高,有37例(66%)。 1.2 治疗方法根据详细的询问病史、全面的体格检查,首先针对不同的原发疾病,予以镇静、止血(心脏病患者除外)、抗感染、控制血压、补充血容量等对症支持治疗;其次根据不同原因、不同部位

的出血,采用经前鼻孔凡士林油纱条填塞21例,一次填塞时间2~3天,平均2天,其中单侧前鼻孔填塞13例,双侧前鼻孔填塞8例,前后鼻孔凡士林油纱条填塞35例,一次填塞时间3~5天,平均3天;最后加强心理治疗:关心安慰患者,指导患者家属为患者减压、心理暗示,增强治病信心,缓解紧张心理。

2 结果 经1次止血治疗成功36例,2次止血治疗成功15例,3次以上止血治疗成功5例,本组病例无一例死亡,无一例发生心脑血管及其他并发症。 3 讨论 鼻出血首先要确定出血部位与性质,查明出血原因或与鼻出血有关的原发病。老年人鼻出血的最主要原因为高血压动脉硬化[1],本组56例中高血压动脉硬化所占比例达85.7%。老年人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鼻腔血管脆性增加,尤其是鼻腔后部血管弯曲度大[2],经常受血液冲击,在血压波动时,鼻腔血管就易发生破裂出血。老年高血压患者鼻出血常在清晨或深夜情绪波动、活动时发作,男多于女,好发于冬春季节,此季节天气冷,气候干燥,加重了老年人鼻腔黏膜萎缩,纤毛功能降低,腺体分泌减少,血管和黏膜的脆性增加,导致血管更容易破裂出血。老年鼻出血常较严重,临床表现为出血量多,不易自止,当老年人伴有动脉硬化、高血压等疾病时,出血急、病情重,尤其是鼻腔后部的鼻出血,一时不易找到出血点,给诊断、治疗带来很大困难。为此,医生要沉着、冷静,做好检查及止血的充分准备,同时安慰患者及家属也要保持冷静,不要慌张,要有战胜疾病的信心。老年鼻出血多位于鼻腔后部的Woodruff静脉丛,也常见于鼻中隔前端Little区,甚至两侧鼻腔多部位出血。鼻腔填塞仍是治疗老年人鼻出

鼻出血的健康教育

鼻出血的健康教育 鼻出血是耳鼻喉科的急症。又称鼻衄,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多因鼻腔病变引起,也可由全身疾病所引起,偶有因鼻腔邻近病变出血经鼻腔流出者。鼻出血多为单侧,亦可为双侧;可间歇反复出血,亦可持续出血;出血量多少不一,轻者仅鼻涕中带血,重者可引起失血性休克;反复出血则可导致贫血。多数出血可自止。 鼻出血虽可发生在鼻腔的任何部位但与血管的分布有密切 关系。临床上可按鼻出血发生的部位分为上鼻出血、前鼻出血血和后鼻出血3个易出血. 病因:包括局部原因和全身原因两部分 (一)局部原因 1. 鼻和鼻窦外伤或医源性损伤鼻骨、鼻中隔或鼻窦骨折及鼻 窦压力骤变,挖鼻、用力擤鼻、剧烈喷嚏、鼻腔异物、鼻或鼻窦手术经鼻插管等损伤血管或黏膜未及时发现或未妥善处理均可引起鼻出血。严重的鼻和鼻窦外伤科合并前颅底或中颅底骨折,一旦损伤筛钱动脉或颈内动脉,则出血较剧,可危及生命。 2. 鼻腔和鼻窦炎症鼻腔和鼻窦各种特异性或非特异性炎症均 可损伤鼻粘膜而致出血。 3. 鼻中隔病变鼻中隔偏曲、糜烂、溃疡、穿孔等均可引起不 同程度鼻出血。

4. 鼻部及鼻咽部肿瘤鼻、鼻窦、鼻咽部恶性肿瘤早期可少量 反复出血,晚期可因肿瘤组织侵犯大血管而引起大出血,良性肿瘤如鼻咽纤维血管瘤则出血量较多。 (二)全身原因 凡可引起血压增高,凝血功能障碍或血管张力改变的全身性疾病均可能发生鼻出血。 1. 急性发热性传染病流感,出血热,麻疹,疟疾,鼻白喉,伤 寒和传染性肝炎等均可引起鼻出血。 2. 心血管疾病高血压、血管硬化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出血多 因动脉压升高所致,因此,出血前常有头昏、头痛、血液往上涌的不适感。 3. 血液病凝血机制异常的疾病如血友病,血小板量或质异常 的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常伴身体其他部位的出血。常为双侧鼻腔持续渗血,反复发生。 4. 营养障碍或维生素缺乏维生素c、维生素k、维生素P或钙 缺乏等。 5. 其他如肝、肾等慢性疾病和风湿热;磷、汞、砷、苯等中 毒,长期使用水杨酸类药物;女性内分泌失调等。 【护理评估】 (一)健康史

大动脉炎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得了大动脉炎该怎么办

大动脉炎最有效地西医治疗方法 一、治疗 某些患者于发病早期有上呼吸道、肺部或其他脏器感染因素存在.有效控制感染,对防止病情地发展可能有一定意义.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活动期治疗目前认为激素对本病活动期患者地治疗是有效地,包括发热、疼痛、血沉增快、反应蛋白阳性可于短期内得到改善,病情缓解,血沉恢复正常.有人根据血沉增快地程度分为组:①~,②.前者可不用激素治疗,后者则有应用指征.一般泼尼松(强地松)一次顿服,维持周后逐渐减量,每~周减少~,以后每~个月减少,以血沉不增快为减量地指标,剂量减至每天~时,应维持一段时间.少数患者每天服用达~年,病情稳定,未发现任何副作用,说明长期小剂量服用激素对控制病变活动是有帮助地.如用泼尼松无效,可改用地塞米松进行治疗,病情危重者可静滴氢化可地松(氢化考地松)每天,但合并结核或其他感染或恶性高血压者,则不宜长时间应用激素.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还可试用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等.一般均与激素合用,可减少激素用量.但此法应用较少,效果尚难肯定.雷公滕多甙片,具有抗炎及免疫抑制作用,其效用与皮质激素相似,而无皮质激素地副作用.对皮质激素有耐药性,或禁忌地大动脉炎患者可以其替代,当与皮质激素合用时可提高疗效,减少激素地剂量及副作用.按每天每公斤体重~,分~次口服,长期服用应注意月经减少或闭经,白细胞减少.孕妇忌用.除按活动期治疗外,伴有脑或肢体缺血表现者应并用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抗血小板及抗高血压等药物进行治疗.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稳定期地治疗 ()扩张血管及改善微循环药物:口服药物可选用抗栓丸,每次~粒,次;曲克芦丁(维脑路通)~,次;地巴唑,次;血管舒缓素(胰激肽释放酶)~,次;羟乙基淀粉(代血浆)~,加入川芎嗪静滴~,次,~周为一疗程,可降低血浆黏稠度,减低红细胞聚集,延长凝血时间.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次;双嘧达莫(潘生丁),次. ()抗高血压药物:药物治疗并非肾血管性高血压地首选方法,仅对肾动脉成形术或外科手术禁忌者或拒绝接受上述治疗者,采用药物降压治疗,对一般降压药物反应不佳.目前讨论最多地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肾血管性高血压,对单侧肾动脉狭窄所致地肾素依赖性高血压,在用其他降压药物无效时,可服用转换酶抑制剂,有效地控制血压,防止并发症,但此类药物可降低狭窄侧肾血流量,故服用时应监测肾脏功能改变.对双侧肾动脉狭窄或单功能肾(自然或人工移植)所致高血压,对转换酶抑制剂是绝对禁忌,并且疗效也欠佳.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β受体阻滞药,由于对肾素系统地抑制作用有限,降压疗效欠佳,应采用联合用药治疗肾

大动脉炎

大动脉炎 【概述】 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TA)是指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进行性非特异的炎性疾病。病变位于主动脉弓及其分支最为多见,其次为降主动脉,腹主动脉,肾动脉。主动脉的二级分支,如肺动脉、冠状动脉也可受累。受累的血管可为全层动脉炎。早期血管壁为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偶见多形核中性粒细胞及多核巨细胞。由于血管内膜增厚,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少数病人因炎症破坏动脉壁中层,弹力纤维及平滑肌纤维坏死,而致动脉扩张、假性动脉瘤或夹层动脉瘤。 本病多发于年轻女性,30岁以前发病约占90%,40岁以后较少发病,国外资料患病率2.6/百万。 病因迄今尚不明确,一般认为可能由感染引起的免疫损伤所致。 【临床表现】 1、全身症状 在局部症状或体征出现前数周,少数病人可有全身不适、易疲劳、发热、食欲不振、恶心、出汗、体重下降、肌痛、关节炎和结节红斑等症状,可急性发作,也可隐匿起病。当局部症状或体征出现后,全身症状可逐渐减轻或消失,部分病人则无上述症状。 2、局部症状体征 按受累血管不同,有不同器官缺血的症状与体征,如头痛、头晕、晕厥、卒中、视力减退、四肢间歇性活动疲劳,臂动脉或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颈部、锁骨上下区、上腹部、肾区出现血管杂音,两上肢收缩压差大于10mmHg。 3、临床分型 根据病变部位可分为四种类型:头臂动脉型(主动脉弓综合征);胸、腹主动脉型;广泛型和肺动脉型。(1)头臂动脉型(主动脉弓综合征)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和闭塞,可引起脑部不同程度的缺血,出现头昏、眩晕、头痛、记忆力减退、单侧或双侧视物有黑点,视力减退,视野缩小甚至失明,嚼肌无力和咀嚼疼痛。少数患者因局部缺血产生鼻中隔穿孔,上腭及耳廓溃疡,牙齿脱落和面肌萎缩。脑缺血严重者可有反复晕厥,抽搐,失语,偏瘫或昏迷。上肢缺血可出现单侧或双侧上肢无力、发凉、酸痛、麻木甚至肌肉萎缩。颈动脉、桡动脉和肱动脉可出现搏动减弱或消失(无脉征),约半数患者于颈部或锁骨上部可听到二级以上收缩期血管杂音,少数伴有震颤,但杂音响度与狭窄程度之间,并非完全成比例,轻度狭窄或完全闭塞的动脉,则杂音不明显,如有侧支循环形成,则血流经过扩大弯曲的侧支循环时,可以产生连续性血管杂音。 (2)胸主、腹主动脉型由于缺血,下肢出现无力,酸痛、皮肤发凉和间歇性跛行等症状,特别是髂动脉受累时症状最明显。肾动脉受累出现高血压,可有头痛、头晕、心慌。合并肺动脉狭窄者,则出现心慌、气短,少数患者发生心绞痛或心肌梗死。 高血压为本型的一项重要临床表现,尤以舒张压升高明显,主要是肾动脉狭窄引起的肾血管性高血压;此外胸降主动脉严重狭窄,使心排出血液大部分流向上肢而可引起的节段性高血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所致的收缩期高血压等。在单纯肾血管性高血压中,其下肢收缩压较上肢高20~40mmHg。 部分病人背部脊柱两侧或胸骨旁可闻及收缩期血管杂音,其杂音部位有助于判定主动脉狭窄的部位及范围,

2011大动脉炎诊断及治疗指南

大动脉炎诊断及治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 1 概述 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fis,TA)是指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进行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病变多见于主动脉弓及其分支,其次为降主动脉、腹主动脉和肾动脉。主动脉的二级分支,如肺动脉、冠状动脉也可受累。受累的血管可为全层动脉炎。早期血管壁为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偶见多形核中性粒细胞及多核巨细胞。由于血管内膜增厚,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少数患者因炎症破坏动脉壁中层,弹力纤维及平滑肌纤维坏死,而致动脉扩张、假性动脉瘤或夹层动脉瘤。本病多发于年轻女性,30岁以前发病约占90%。40岁以后较少发病,国外资料患病率2.6/百万人。病因迄今尚不明确,可能与感染引起的免疫损伤等因素有关。 2 临床表现 2.1 全身症状 在局部症状或体征出现前,少数患者可有全身不适、易疲劳、发热、食欲不振、恶心、出汗、体质量下降、肌痛、关节炎和结节红斑等症状,可急性发作,也可隐匿起病。当局部症状或体征出现后,全身症状可逐渐减轻或消失,部分患者则无上述症状。 2.2 局部症状与体征 按受累血管不同,出现相应器官缺血的症状与体征,如头痛、头晕、晕厥、卒中、视力减退、四肢间歇性活动疲劳,肱动脉或股动脉搏动

减弱或消失,颈部、锁骨上下区、上腹部、肾区出现血管杂音,两上肢收缩压差>10mmHg(1mmHg=0.133kPa)。 2.3 临床分型 根据病变部位可分为4种类型:头臂动脉型(主动脉弓综合征),胸-腹主动脉型,广泛型和肺动脉型。 2.3.1 头臂动脉型(主动脉弓综合征):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和闭塞,可引起脑部不同程度的缺血,出现头昏、眩晕、头痛,记忆力减退,单侧或双侧视物有黑点,视力减退,视野缩小甚至失明.咀嚼肌无力和咀嚼疼痛。少数患者因局部缺血产生鼻中隔穿孔,上腭及耳廓溃疡,牙齿脱落和面肌萎缩。脑缺血严重者可有反复晕厥、抽搐、失语、偏瘫或昏迷。上肢缺血可出现单侧或双侧上肢无力、发凉、酸痛、麻木,甚至肌肉萎缩。颈动脉、桡动脉和肱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无脉征)。约半数患者于颈部或锁骨上部可听到Ⅱ级以上收缩期血管杂音,少数伴有震颤,但杂音响度与狭窄程度之间并非完全成比例,轻度狭窄或完全闭塞的动脉,杂音不明显。血流经过扩大弯曲的侧支循环时,可以产生连续性血管杂音。 2.3.2 胸-腹主动脉型:由于缺血,下肢出现无力、酸痛、皮肤发凉和间歇性跛行等症状,特别是髂动脉受累时症状最明显。肾动脉受累出现高血压,可有头痛、头晕、心悸。高血压为本型的一项重要临床表现,尤以舒张压升高明显,主要是肾动脉狭窄引起的肾血管性高血压;此外胸降主动脉严重狭窄,使心排出血液大部分流向上肢,可引起上肢血压升高;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导致收缩期高血压等。部分患

诊断学重点(名解、简答、论述)

诊断学名解,简答、论述题复习 1.发热的分有哪几度? ①低热37.3—38℃;②中等度热38.1—39℃;③高热39.1—41℃;④超高热41℃以上 2.对发热为主诉的患者问诊要点包括哪些? ①起病时间、季节、起病缓急、病程、热度高低、频度、诱因 ②有无畏寒、寒战、大汗或盗汗 ③多系统症状询问 ④患病以来一般情况 ⑤诊治经过 ⑥传染病接触史、疫水接触史、手术史、治疗或分娩史、服药史、职业特点等。 3.以咳嗽与咳痰为主诉的患者,您在病史询问时应包括哪内容(要点)? ①发病年龄、咳嗽病程、起病方式、与昼夜或季节气候关系 ②咳嗽程度、音色、连续性、发作性、单声咳嗽 ③是否伴有发热、胸痛、气喘 ④痰的性状、量、有何特殊气味,是否伴有血痰或咯血。 ⑤体位对咳痰有何影响等。 4.吸气性与呼气性呼吸困难各有何特点? ①吸气性呼吸困难特点是吸气费力,且显著困难,重者出现“三凹征”,常伴有干咳及高调气性喉鸣。 ②呼气性呼吸困难的特点是呼气费力、呼气时间明显延长而缓慢,常伴有呼气期哮鸣音。主要是由于肺泡弹性减弱、小支气管的痉挛收缩或炎症。 5.问诊的内容有哪些? 问诊的内容有:①一般项目,②主诉,⑧现病史,④既往史,⑤系统回顾,⑥个人史,⑦婚姻史,⑧月经史和生育史,⑨家族史。 6.现病史包括哪些内容? 现病史包括:①起病情况与患病的时间,②主要症状的特点,③病因与诱因,④病情的发展与演变,⑤伴随症状,⑥诊治经过,⑦病程中的一般情况。 7、试述深部触诊法及其临床意义。 深部触诊法及临床意义: (1)深部滑行触诊法:该触诊法常用于腹腔深部包块和胃肠病变的检查。 (2)双手触诊法:将左手置于被检查脏器或包块的后部,并将被检查部位推向右手方向。用于肝、脾、肾和腹腔肿物的检查。 (3)深压触诊法:以1~2 个手指逐渐深压,用以探测腹腔深在病变的部位或确立腹腔压痛点。 (4)冲击触诊法:该触诊法一般只用于大量腹水时肝、脾难以触及者 8.简述五种叩诊音的临床意义。 ①鼓音正常见于左下胸部的胃泡鼓音区及腹部,病理情况下见于肺空洞、气胸、气腹等。

鼻出血的中医诊治

鼻出血的中医诊治 鼻衄即鼻出血,是内、外(伤)、妇、儿、五官等多科疾病的常见症候之一。鼻出血的原因很多。全身性因素者,凡可引起动脉压和静脉压增高、凝血机制障碍或血管张力改变的全身性疾病,如急性传染病、心血管疾病、血液病、营养障碍或维生素缺乏,以及肝、肾等慢性疾病和风湿热、中毒、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内分泌失调等等,均可诱发鼻出血。局部因素者,如鼻和鼻窦的外伤、异物、急慢性炎症、鼻中隔病变、鼻腔或鼻窦肿瘤等。临床上,严重的鼻腔出血往往由内科转诊而来,尤其多见于急性传染性、发热性疾病,以及血液病等。 鼻衄之名出自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而以《内经》最早论述鼻衄。《灵枢·百病始生》认为衄的病理基础为“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 《内经》以降,历代医家对鼻衄病因病理的论述甚多,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八个方面: 1、太阳病衄血:如汉·张仲景《伤寒论》说:“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清·唐容川《血证论》说:“太阳之气外主皮毛,内合于肺,鼻又为肺之窍,欲治太阳之衄者,必以治肺为主......治肺即治太阳矣。法宜清肺火,疏利肺气。” 2、肝火:《素问·气厥论》说:“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清·费伯雄《医醇賸义》卷二说:“鼻衄之证,其平时肺气未伤,只因一时肝火蕴结,骤犯肺穴,火性炎上,逼血妄行,故血从鼻出。” 3、肺热:《素问·示从容论》说:“夫伤肺者,脾气不守,胃气不清,经气不为使,真藏坏决,经脉傍绝,五藏漏泄,不衄则呕。”历代对肺经受热致衄论述频多。 4、心火:《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心脉微涩为血溢。《金匮要略》有“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的论述,对后世影响颇深。 5、阳明胃热:《素问·厥论》说:“阳明厥逆,喘咳身热,善惊衄、呕血。”《伤寒论》说:“阳明病,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汉·华佗《华氏中藏经》说:“胃中热,则鼻衄不止。”《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说:“衄者,阳热怫郁,干于阳明,而上热甚则血妄行为鼻衄也。”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卷三十说:“衄血之由内热者,多在阳明经,治当以清降为主。”清·唐容川《血证论》卷二亦说:“鼻衄总是阳明燥气合邪所致。” 6、气虚:宋·杨士瀛《仁斋直指》说:“然亦有气虚夹寒,阴阳不相为守,荣气虚散,血亦错行,所谓阳虚阴必走是尔。”故宋·朱佐《类编朱氏集验方》“止衄散”中重用黄芪,元·罗天益《卫生宝鉴》麦门冬饮子中,以麦门冬、当归、生地黄养阴血,以人参、黄芪益气摄血。 7、阴虚: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四说:“劳伤之人,血虚气逆,故衄。”元·朱震亨《局方发挥》说:“夫口鼻出血,皆是阳盛阴虚,有升无降,血随气上越出上窍。”明·王伦《明医杂著》说:“色欲过度,损伤精血,必生阴虚火动之病......吐血衄血。” 8、阳虚:清·林佩琴《类证治裁》卷二说:“衄症多火迫血溢,亦有因阳虚致衄者。火亢则治宜清降,生地黄饮子、茜根散;阳虚则治宜温摄,理中汤、黑神散。” 辨证论治 临床上,鼻衄的基本病因病理大体上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一是因外感热病所引起的鼻衄,其病机多属肺热、胃热、心经热盛;二是因饮食、情志失调,脏腑郁热所致,脏腑病位主要

鼻出血临床路径

一、鼻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鼻出血(ICD-10:R04.0)。 行鼻止血术(ICD-9-CM3:21.0)。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耳鼻喉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症状:单侧或双侧鼻腔出血,可经后鼻孔流至咽部。严重者可合并休克表现。 2.体征:鼻腔内有活动性出血,或已行前鼻孔填塞/前后鼻孔填塞。 3.前鼻镜或鼻内镜检查。 4.必要时CT或MRI检查。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耳鼻喉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耳鼻喉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1.可行鼻腔出血点烧灼或前鼻孔填塞;来源于鼻腔后部出血可行后鼻孔填塞。 2.内镜下止血术。 3.必要时责任血管结扎或栓塞。 (四)标准住院日≤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R04.0鼻出血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3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 (3)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等); (4)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输血相关检查; (2)凝血因子等检查; (3)鼻窦CT扫描; (4)颈动脉介入检查或血管造影。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八)手术日为入院3天内。 1.麻醉方式:全身麻醉或局麻。 2.术中用药:全身止血药物,局部减充血剂。 3.手术:见治疗方案的选择。 4.输血:血色素低于6克应予输血。 (九)术后住院恢复≤4天。 1.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复查部分检查项目: (1)血常规; (2)凝血功能; (3)鼻窦CT扫描。 2.术后用药: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根据患者病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酌情给予止血药物。 (十)出院标准。 1.鼻腔出血停止。 2.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对止血后反复出血者,可适当延长住院时间,并继续进行针对性检查和治疗。 2.有影响手术的合并症,需进行相关诊断和治疗等。 二、鼻出血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鼻出血(ICD-10:R04.0) 行鼻止血术(ICD-9-CM3:21.0)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7天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