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儿童发展心理学 复习资料

儿童发展心理学 复习资料

儿童发展心理学 复习资料
儿童发展心理学 复习资料

第一章导论

儿童的概念:

指个体从出生到青年前期,即从出生到17、18岁左右。

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P5:

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规律)

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

4.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遗传决定论以优生学创始者高尔顿为代表,环境决定论以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为代表。

共同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辐合论”的倡导者斯腾。

掌握——格赛尔:双生子研究(双胞胎爬梯实验)。此实验说明成熟前的训练不起多大作用。

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是皮亚杰。

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型;发展在时间上的稳定性或不稳定性;不同情境中的一致性;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

普莱尔于1882年出版了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儿童心理》。它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普莱尔则成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横断研究设计

概念:在同一个时间里,对不同年龄组的儿童进行研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横断研究设计的优点:

(1)研究的样本大。可同时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年龄组的小学生进行研究。

(2)省时、省力。可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研究结果。

(3)避免结果受社会文化变化的影响。因为在同一时间内对儿童的心理进行测量和评价,社会文化相对稳定。

横断研究设计的缺点:

(1)系统性差。因为这是对两组不同年龄儿童进行比较,所以缺少对同一个体心理发展的系统了解。

(2)难以确定因果关系。造成两组不同年龄的儿童心理发展上差异的原因很多,很难确定其中的因果关系。

(3)取样复杂。要比较两组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发展变化,需要考虑取样的代表性,一般采用分层取样方法。

举例:为了研究1-3岁儿童词汇发展的特点,可以在同一时间里对1岁、2岁和3岁三组儿童作词汇数量的测定。其结果可以告诉我们这三个年龄组儿童各自的词汇数量,以及出现词汇的词性,哪些词汇早出现,哪些词汇晚出现。

(二)纵向研究设计

概念: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是对同一个或同一个群体,在较长时间内进行定期的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

纵向研究设计的优点

(1)系统性强。通过对同一被试进行追踪研究,可详细地了解他们心理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

(2)可揭示因果关系。通过考察被试心理发展变化及其与家庭、社会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可揭示其心理发展变化的因果关系。

(3)研究结果的可信度高。对于一些在短期内不能看出被试发展结果的问题,经过长期追踪研究后能得出可靠结论。

纵向研究设计的缺点

(1)研究持续时间长。纵向研究一般要持续一年左右,不象横断研究那样可在某一时间进行并结束。

(2)样本会逐渐减少。长期追踪持续研究的被试数量会随研究时间的延续而逐渐减少。

(3)反复评价与测量会影响研究结果。对同一个被试进行多次评价或测量,会使他们对评价或测量产生熟悉效应,从而影响到所收集的数据的可靠性。

(4)影响纵向研究结果精确性的最广泛的因素是文化历史的演变——同质效应。

此外发生在儿童发展领域的理论和方法的变化对跨越很长的纵向研究带来问题。

举例:要研究3-12岁儿童的心理发展,可以取3岁、6岁和9岁三个样本,同时追踪四年。此时样本分别达到6岁、9岁和12岁,6岁组和9岁组各重复一次。研究时间由原来需要的十年减为四年。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达到了研究的目的。

(三)聚合式交叉设计

概念:这种研究设计就是将横断研究设计和纵向研究设计综合起来,构成聚合式交叉设计。聚合式交叉设计优点

在短时间内既能了解各个年龄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总体状况,又可以从纵向发展的角度认识儿童心理特征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的变化,此外还可以探讨社会历史因素对学生心理发展产生的影响。

(四)跨文化研究

概念: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进行研究,以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规律及不同的社会文化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跨文化研究优点:

跨文化研究对探讨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作用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能为心理的

发展提供普遍性或特殊性的事实材料。

举例略

第二章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

胎儿的发育过程

1、胚种期

2、胚胎期(又称细胞和组织分化期)

3、胎儿期

影响胎儿发育的因素

一、药物及烟酒

二、母亲所处的环境对胎儿的影响

1、化学物质对胎儿的影响

2、辐射对胎儿的影响

3、高空飞行对胎儿的影响

三、母亲的自身因素对胎儿的影响

1、母亲的体重

2、母亲的身高

3、母亲的孕史

4、母亲的营养

5、Rh因素

6、母亲的年龄

7、母亲的疾病

8、母亲的情绪状态

四、激素

儿童的生长有四个显著的时期:

(1)出生到2岁,发展十分迅速;

(2)2岁到青春期,发展较平缓;

(3)青春发育期,发展急剧迅速;

(4)15-16岁到成熟,发展又趋缓慢。

身体的发展严格服从头为原则和远近原则儿童身体发展具有波浪形而不是直线上升的特点。

脑的反射活动

在新生儿阶段存在着若干无条件反射:如食物反射,防御反射,定向反射,足趾反射(巴宾斯基反射),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惊跳反射(莫罗反射),游泳反射,行走反射等。

大脑皮层抑制机能的发展是大脑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幼年儿童皮层主动抑制过程比兴奋过程弱,儿童年龄越小,神经的兴奋过程就比抑制过程占优势,兴奋也特别容易扩散。过高的抑制要求,可能会导致高级神经活动的紊乱。

动作发展的规律

1.从上而下原则。最早发展的是头部动作,其次是躯干动作,最后是脚的动作。沿着抬头—翻身—坐—爬—站—走的方向成熟。如先学会坐,使用手臂,再学会腿和脚的动作。

2.由近及远原则。动作发展是从身体中部开始的,越是接近躯干的部位,动作发展越早,而越是远离身体中轴的部位,动作发展越迟。如上肢动作,肩和上臂先成熟,其次是肘、手腕、手及手指。

3.由大到小原则。生理的发展是从大肌肉的粗动作,逐渐学会小肌肉的精细动作。如4、5个月的婴儿用整个手臂够取玩具,1岁左右才能够完成手的抓握动作,如拿柄摇拨浪鼓。个体要用手握笔来自由地写字,大约要到6、7岁才能做到

第三章婴儿期感知觉与认知发展

习惯化:个体对反复出现的刺激慢慢熟悉,兴趣下降从而反应减少的现象。

去习惯化:刺激发生变化,兴趣恢复引起反应增加的现象。

视觉偏爱法

在婴儿研究中,最有效的行为度量是他们的注视行为。

通过给婴儿呈现两个(或更多)刺激物,观察他更喜欢哪一个,从而获取婴儿知觉发展的相关信息的方法。

范兹(1961)首先采用基于注视行为的实验程序,来判断出生不久的婴儿能否分辨视觉图案(面孔、同心圆、白报纸等)。

程序:婴儿躺在观察箱里,实验者给婴儿同时呈现两个或更多的刺激物。观察者在“观察箱”上方进行观察,并记录婴儿注视每个视觉图案的时间。如果看某一图案时间比其他图案长,就认为他更喜欢该图案。

出现偏好说明:婴儿的知觉系统能够对这两个刺激进行区分,也可以判断婴儿倾向于注意什么。

空间知觉: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时间知觉

深度知觉:吉布森和沃克视崖实验说明会爬婴儿已具备相当好的深度知觉。

第四章儿童认知发展:皮亚杰理论

认知结构组织的最基本单元为格式,皮亚杰将它看成是动作的组织或结构。

图式,是指儿童对一个事件基本要素和相互关系的抽象表征。

最初的格式来自无条件反射。

运算就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认知结构。

问题?P80

儿童的认知结构或组织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认知结构,这就体现出认知结构,这就体现出认知发展的阶段性。从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需要对个体构建和解释世界的方式进行根本性的改组和重建。认知结构的变化是按一定次序进行的,因此认知发展的阶段也是不能改变的,只是每个儿童达到相应认知结构的阶段的速度存在很大的个别差异。

图示的变化包括两个过程:适应和组织

最核心的两个概念:同化和顺应

同化:指把环境因素纳入有机体已有的格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同化是格式的量变)

顺应:指内部格式改变,以适应现实。(顺应是格式的质变)

平衡:是同化与顺应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暂时的,而不是绝对的。

儿童的思维就是不断地从一种平衡向高一级的平衡发展的过程,平衡——不平衡——平衡……这就是儿童不断增加适应能力的过程,思维结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同化、顺应和平衡将贯穿人的一生。

皮亚杰的认知实验有4个:

客体永久性实验:当客体在眼前消失,儿童依然认为它是存在的。客体永久性的建立标志着儿童已把主客体分化开来,完成了“哥白尼的革命”,即从以自我为中心变为把自己看成是无数客体中的一个。

守恒实验:

三山实验:自我中心

单摆振动实验

前运算时期(2——7岁)的特点对教学有什么启示?怎么做?

1)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2-4)

象征性游戏:如儿童用小棒当“枪”,纸片当“菜”。

没有形成类概念,分不清个别与一般,不会作出合乎逻辑的推理。

2)直觉思维阶段(4-7岁)

思维直接受知觉到的事物的显著特征所左右。

两个特点:

1. 还没有形成“守恒”。(研究发现,数目守恒6-7岁,物资守恒和长度守恒7-8岁,面积守恒8-9岁,体积守恒12岁。)

2. 自我中心。只注意主观的观点,不能向客观事物趋近,只能考虑自己的观点,无法接受别人的观点,也不能将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协调。(如“三座山”实验;儿童知道自己有哥哥,但不知道哥哥是否有弟弟;认识自己的左右手,但分不清他人的。)

3 .不可逆性

4 . 缺乏等级分类能力

这一理论对教学上的启示主要有二:一是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特征制约教学,教学要适应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特征,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方法等方面充分体现这些特点;二是教学要努力促进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过渡,提高儿童认知发展的水平。

对于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小学生,其思维的抽象水平提高,并能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式认知外界,进行第二级抽象,在学习概念时,不象前运算阶段儿童那样首先要从大量的例子中抽象概念的关键属性,而是可以直接把概念的关键属性同他们的认知结构关联,从而获得意义。所以小学阶段借助一些反映关键属性的例子使学生掌握基础科学的概念是必要的。因此,小学阶段的学科教学应充分体现直观性原则,教学上可将言语讲解、演示和有指导的发现经验很好地结合起来,更好地提高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水平。

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1. 获得了守恒性。可逆性的出现是获得守恒的标志,也是具体运算阶段出现的标志。

2. 群集结构的形成。群集结构实际上是一种分类系统。

这时的运算还不能脱离具体事物。

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

又称命题运算阶段。

最大特点是儿童思维此时已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内容和形式区分开来,能根据种种可能的假设进行推理。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①建构主义的发展观

a.发展的实质和原因

皮亚杰坚持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即他既强调内外因的相互作用,又强调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心理不断产生量和质的变化。

他认为,个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就是个体通过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和顺应(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的形式来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的过程。这种过程是一种不断的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也是适应的过程,这是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

b.儿童心理发展的结构

皮亚杰提出心理发展的结构问题。他首先认为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图式: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主体之所以对环境因素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这是因为每个主体的图式的不同,以不同的内在因素去同化这种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图式最初来自先天遗传,以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图式不断地得到改变,不断地丰富起来,也就是说,低级的动作图式,经过同化、顺应、平衡而逐步结构出新的图式。

同化和顺应:同化是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而顺应则是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同化和顺应是适应的两种形式。同化和顺应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彼此联系的。同化只是数量上的变化,不能引起图式的改变或创新;而顺应则是质量上的变化,促进创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

平衡:既是发展中的因素,又是心理结构。平衡是指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新的暂时的平衡,并不是绝对静止或终结,而是某一水平的平衡成为另一较高水平的平衡运动的开始。不断发展着的平衡状态,就是整个心理的发展过程。

此外,皮亚杰还指出思维结构有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调性等三要素。结构的整体性是说结构具有内部的融贯性,而不是独立成分的混合;结构的转换性是指结构并不是静止的,而是有一些内在的规律控制着结构的运动和发展;结构的自调性是说平衡在结构中对图式的调节作用。

②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具有不同质的不同阶段。他把人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a.感知运动阶段(出生~2岁):儿童的智力只限于感知运动,儿童主要通过感知运动图式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智力的进步体现在从反射行为向信号功能过渡。在这一阶段,儿童逐渐获得了客体永恒性。

b.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的思维已表现出了符号性的特点,他们能够通过表象和言语来表征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但其思维仍是直觉性的、非逻辑性的,而且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特征。本阶段的儿童存在泛灵论的思维,并且尚未获得守恒的概念。

c.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已经具有了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儿童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演,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获得了守恒的概念,但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活动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及日常经验,缺乏抽象性。

d.形式运算阶段(1l、12~15、16岁):儿童总体的思维特点是能够提出和检验假设,能监控和内省自己的思维活动,思维具有抽象性,能在头脑中设想出许多内容,这些内容可以与他们自身的经验无关。

皮亚杰认为,所有儿童的认知发展都会依次经历这四个阶段。认知结构的发展是一个连续建构的过程,每一阶段都有独特的结构,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虽然不同的儿童会以不同的发展速度经历这几个阶段,但是都不可能跳跃某一个发展阶段。在阶段的转折时期,同一个体可能同时进行不同阶段的活动。

第五章信息加工理论

1.信息加工第一步:感觉登录

2.短时记忆。记忆广度是7+—2项目或信息块。

3.长时记忆。长时记忆是掌握永久性知识的基础。其容量是无限的。

4。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变化。

1)复述。年幼儿童即使利用复述的记忆策略,其效果也不如年龄大的儿童。

年幼儿童在复诵时较少利用有效的复述策略,但是可以教他们学会使用。 2)元记忆。年幼儿童不会自发的使用精巧的复述技术或组织策略。

3)组织。是把儿童学过的材料加以序列化,模式化或范畴化的过程。信息块就是将记忆的材料组织起来的一种组织方式。

年幼儿童不会使用这种组织的策略。

(vp97信息加工过程注意一下)

第六章儿童语言的发展

选,判)

1.呀呀语阶段(连续音节阶段),5个月进入,9个月达到高峰。

2. 从呀呀语开始,儿童的发音需要经过两个相反相成的过程:一是逐步增加符合母语的声音;一是逐步淘汰环境中用不着声音。

3.1岁左右开始产生第一个能被理解的词,呀呀语出现率开始下降。

4.不到10天的新生儿就能区别语音和其他声音,并对之做出不同的反应。

5.8、9个月,已能听懂成人的一些话,并作出相应的反应。以动作来回答的反映最初并非是对语词本身确切的反应,而包括语词在内的整个情境的反应。不能把词从复合情境中分离。

6.11月左右开始逐渐分离,才真正理解词的含义。

7.词义的发展。纳尔逊根据调查将儿童早期的单词性质分为六类,按出现频率高低依次为:普通名次,特指名次,行动词,修饰词,个人和社交的词,功能词。

8.1岁左右说出第一批能被理解的词,标志儿童进入了语言发展期。

9.普通名词.词的扩张和缩小在2-6岁儿童中普遍

1) 对产生扩张原因的解释:

克拉克提出了语义特征假设,认为儿童最初学习词时不是一下子掌握所有特征,儿童并不知道成人关于这个词的全部含义,而是把词义和某些特征等同起来,就出现了词的使用范围扩张。

斯劳宾则认为,主要是由于当时在儿童的主动词汇中尚无“马”和“羊”等词,而这些动物都有类似于狗的地方,因而临时借用已知的词来称呼。

2)使用范围缩小原因的解释:

产生使用范围缩小现象的原因是儿童对某类事物的基本属性尚未达到适当的抽象概括水平

10.句子

(1)不完整句:

单词句:儿童用一个单词来表达一个比该词意义更为丰富的意思。儿童在1岁到1.5岁左右开始说出有意义的单词.但最初这些单词只是作为事物或动作的一般标志.

特点是:和动作紧密结合;意义不明确,语音不清晰;词性不确定。

电报句(1.5-2岁):婴儿说出的句子还不完善,象发电报一样,因此又称电报句阶段。

出现由双词或三词组合在一起的语句。妈妈鞋,娃娃排排

(2)完整句

简单句复杂句

复合句(2-3岁)幼儿复句中最显著的特点是结构松散,缺少连词。有联合复句和主从复句。

中国儿童在2岁时开始说出为数极少的简单复句,4至5岁时发展较快.

9.(1)儿童对复杂句子的理解

4、5岁儿童对被动语态句(小红被小明推)和双重否定句(小朋友没有一个不来)还不能很好理解。

(2)理解策略.事件可能性策略

指儿童只根据词的意义和事件的可能性,而不顾句子的句法结构来确定各个词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和相互关系,如动作对象、动作者等。

词序策略.指儿童完全根据句子中词的顺序来理解句子。如儿童常常将“女孩被男孩推倒”理解为“女孩推倒男孩”。

非语言策略.是儿童理解句子的一种策略,指儿童在理解句中某些词时,常根据参照物的特点和自己对事物的预期来理解词义的策略。

11.11.模仿说.阿尔波特认为,婴儿言语是对成人言语的模仿,是成人言语的简单翻版。

2)斯金纳。强化是语言学习的必备条件。

第七章儿童智力的发展

教学目标及要求

●1、了解斯皮尔曼的智力二因素论。

●2、深刻理解卡特尔的流体-晶体智力理论。

●3、理解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4、深刻理解智力测验的信效度、常模、智力的分布。

●5、了解斯坦福-比奈量表和韦克斯勒儿童量表。

第一节智力的相关理论

1. 斯皮尔曼的智力二因素理论

在因素分解的基础上斯皮尔曼首先提出他的二因素说。

●智力由一种单一的G因素(一般因素)和一系列的S因素(特殊因素)构成。完成任何一种任务都需要这两种因素。

●G因素是智力的首要因素,基本上是一种推理因素,相当程度上是遗传的。

●S因素有五类:口语能力、数算能力、机械能力、注意力、想象力;此外还可能有第六种因素,即心理速度。

2. 瑟斯顿的群因素论

塞斯顿首先运用群因素的理论在多种智力活动中辨认出七群基本因素

●1938年提出,认为存在7种“基本能力”(基本智能书上):计算、语词流畅、语词理解、记忆、推理、空间知觉、知觉速度。(言语理解词的流畅计数空间关系联想记忆知觉速度推理书上)

●瑟斯顿的智力理论后来成了多元智力理论的前身。

3.卡特尔的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

他找出两类一般因素和三种较小的因素。两类一般因素他称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流体智力代表一个人的基本生物学上的潜能,它是获得新概念和在新环境中显示一般“聪明”与适应性的能力。与基本心理过程有关的能力。如知觉、记忆、运算速度和推理能力等。流体智力相对地说不依赖于教育。

(流体智力是以神经生理为基础,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相对地不受教育文化的影响,如机械记忆、分类和图形关系等书上)

晶体智力代表需要经过教育培养而获得的能力。是经验的结晶。如词汇能力和计算能力。这种智力可以用一般成就测验来测量。

(晶体智力是通过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如词汇、言语理解和普通常识等以回忆贮存的信息为基础的能力书上)

4. 吉尔福特的三维结构模式

否认G因素的存在,坚持智力因素的独立性。认为智力结构可从操作、产物和内容三个维度去考虑。1959年提出,1977年修改,提出了包含三维度共150种独特的智力因素的智力结构模型。

●第一个维度是操作,即心理活动或过程,包括:认知、记忆、发散思维、集中思维、

评价(判定知识的适当性)。

●第二维度是内容,即心理加工的信息材料类型,包括:视觉(视觉图像信息)、听

觉(听觉声音信息)、符号(词或数字)、语义(言语含义或概念)和行为(与人交往的智力行为)。

●第三个维度是产物,即心理加工所得到的结果,包括:单元(一个单词、数字或概

念)、类别(一系列有关的单元)、关系(单元与类别之间的关系)、系统(用逻辑方法组成的概念)、转换(对安排、组织、意义的修改或改变)和蕴含(从已知信息中观察到的某些结果)。

第二节智力的测量

1.比奈——西蒙量表——1905年,智力测验常摸量表的首创者。

2.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S-B)——1916年,推孟,采用斯腾首先提出的智力商数

概念。智商公式

3.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WISC)——,采用离差智商,把智力分成言语和操作两部

分。

比奈-西蒙量表 p146

●第一个儿童智力量表

●以MA(心理年龄)代表儿童的智力水平

●常模量表

斯坦福-比奈量表

●S-B,推孟修订

●用IQ智商代表儿童的智力水平

●IQ=MA/CA× 100

●适用于6岁—成人

●主要测量对学业有重要作用的能力,即语言推理、数量推理、空间视觉推理和短时记忆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

●WISC,韦克斯勒

●适用于6~16岁儿童

●6个言语测验和6个非言语测验(操作分测验)。

●适用于有一定语言障碍的儿童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儿童。

●言语量表:常识、类同、算术、词汇、理解、背数。

●非言语量表:填图、图画排列、积木图案、拼图、译码、迷津。

韦氏量表的主要特点

1)韦氏从整体智力观点出发把智力分成言语和操作两部分。

2)采用离差智商作为估计的相对聪明程度。离差智商表明被试的分数相对地处于同年龄标

准化样组的均数之上或之下有多远,也即以离差的大小表明智力的高低。

婴儿的智力量表

●格塞尔发展程序表

适用4周— 6岁儿童

动作行为、适应行为、语言行为、个人以及人们交往的行为

●贝利婴儿发展量表

适用2个月— 2.5岁婴儿

心理量表、动作量表、婴儿行为记录

智商的分布

●正态分布(智商分数可以用常态分布来表示)

●以IQ=100为中轴线

●IQ高于130的人数和IQ低于70的人数相等,均占3%

●智商分数可以用常态分布来表示。140以上智力优异,智力缺陷以智力程度和适应行为作为分类标准。

第八章儿童情绪的发展

教学目标及要求

?1、了解几种儿童先天的情绪表达。

?2、了解儿童情绪的发展过程。

?3、理解婴儿微笑的发展。

?4、深刻理解情绪发展的学习理论。

?5、理解怯生的含义及影响因素。

?6、了解克服害怕的几种方法。

?7、了解儿童情绪发展的一般特点。

第一节儿童情绪概述

先天的情绪表达能力

儿童具有先天的情绪机能

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指出,新生儿有三种非习得性情绪:爱、怒和怕。

谢尔曼认为新生儿的情绪状态时笼统的,远不如行为主义者所设想的那样具体。

奇斯在1932年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新生儿的情绪只是一种弥散性的兴奋或激动,是一种杂乱无章的未分化的反应。

它包括一些由强烈的刺激所引起的不协调的内脏和肌肉反应。通过成熟与学习,各种不同性质的情绪才渐渐分化出来。

新生儿在3个月时,初生时的原始激动分化为两种矛盾的情绪状态,即痛苦和快乐;

到6个月时,痛苦型又进一步分化为怕、厌恶和愤怒;

到12个月时,快乐型又分化出高兴与喜爱;

再过半年,又可看出爱成人与爱儿童的区别,与此同时,痛苦中又分化出妒忌;

到24个月时,可以在快乐的热情中区分出较稳定的欢乐来。

斯洛夫指出随着婴儿的成熟,各种情绪铺展开来,婴儿变得会用微笑来表示高兴,用哭来表示不安。

伊扎特用摄像机录下婴儿与母亲在一起玩的情景中出现的表情,然后未知事件发生原因的被试从录像中婴儿的情绪。

根据实验得出结论:婴儿出生时已具有五种面部表情迹象:惊奇、苦恼、厌恶、微笑、感兴趣。

婴儿的情绪识别能力

婴儿不仅具有表达情绪的能力,还有识别情绪的能力。

社会参照作用

?这些理解产生后,婴儿就具有了社会参照能力,他们主动地从不确定情境中的一个可信赖的人那里寻求情绪信息。许多研究表明,养育者的情绪表现会影响1岁儿童是否害怕陌生人,是否会玩不熟悉的玩具,是否会爬过视崖较深的一侧。

?社会性参照:当婴儿在环境不确定时参照照料者的表情再作出反应的现象。

鲍尔贝等研究婴儿笑经过的阶段

?第一阶段(0—5周):自发微笑,又称内源性微笑。

?第二阶段(3—4周起):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由外部刺激引起,对人的声音和人的面孔更容易微笑。

?第三阶段(5、6个月起):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婴儿能够认出熟悉的脸和其他东西,对不同个体做出不同反应。

第二节儿童情绪的获得

华生和雷诺做了怕是学习获得的经典实验。实验对象是一名叫艾伯特的11个月的男孩。(P173)

儿童的害怕不仅可以通过条件反射的建立而获得,还可以通过新的条件反射的建立来加以克服。

知觉再认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P174)

第三节儿童的害怕和一些情绪障碍

影响怯生的因素

?(1)父母是否在场

?(2)环境的熟悉性

?(3)陌生人的特点

?(4)抚养者的多少

?(5)婴儿与母亲的亲密程度

?(6)婴儿接受的刺激

怯生

约到5-7个月时,婴儿见到陌生人往往会出现一种严肃的表情。

出生后5-9个月,婴儿不仅害怕陌生人,还害怕许多东西。

3、克服害怕的几种方法

?对抗性条件作用,是把一些能唤起害怕情绪反应的刺激与愉快的活动同时并存,最后以愉快活动所产生的积极的情绪克服由害怕刺激引起的消极反应。

?系统脱敏法,在身体放松的情况下,让患者逐渐地接近害怕的对象,或逐渐提高患者害怕的刺激物强度,让患者逐渐减轻惧怕对象的敏感性。

?模特塑造法——班杜拉的实验表明:向儿童显示同伴能成功地对付自己所害怕的对象,可以有效地帮助儿童减少害怕。

?认知疗法——通过认识和改变不适当的思想来达到改变行为和情绪的目的——基本观点。道德体验

儿童喜欢像老师告状:反映了幼儿正在把别的儿童的行为与老师经常教导他们的行为准则作比较,并且已主动地产生了某种道德体验。

小学生的道德感从形式上来说还属于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

第九章:

将“伊底”理解为人格的生物成分,将“自我”理解为人格的心理成分,而将“超我”理解为人格的社会成分。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口唇期(0-1岁)

●第二阶段:肛门期(1-3岁)

●第三阶段:性器期(3-6岁):儿童出现“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

良心和超我在情结的克服中产生

●第四阶段:潜伏期(6-11、12岁)

●第五阶段:青春期(11、12岁以后)

托马斯、切斯和伯奇把儿童的气质类型分为三种:“容易”(护理)的儿童;“困难”的儿童;“慢慢活跃起来”的儿童。

鲍姆令德把父母分成四种类型:权威性父母;专制型父母;娇宠型父母;冷漠型父母。

阿姆斯特丹的“点红实验”,以研究婴儿自我觉知,说明婴儿对自我形象的认识要经历游戏伙伴阶段,退缩阶段,自我认知出现三个阶段。

主体我指的是将自己视为行为的主体即动因的意识,意识到自己是脱离客体和他人而存在的,并且能对外界和他人施加影响。

客体我是站在观察者角度所认识到的自我,即将自我视为认识和评价的对象。性格差异在认知方面的表现:

(1)男女性别差异的年龄倾向和具体表现:男女两性在学龄前的差异不明显,幼儿时期女孩的智力略优于男孩。但不显著。从学龄期智力上出现明显的性别差异,女性优于男性,但到青春期开始下降。男性青春高峰期到来时,男性开始优于女性。男女认知差异的年龄倾向反映了男女在认知差异总体上的平衡性

(2)男女智力有不同的优势领域:语言——女孩获得语言比男孩早,在语言流畅性、读写和拼写方面均占优势。但在言语理解、言语推理甚至在词汇方面就比男孩差。感知——男性的视敏度优于女性,至少从青春期起是这样。女性有较好的听觉定位和分辨力。

第十章

艾斯沃丝等,利用母婴分离反应(即利用婴儿在受到中等程度压力之后接近依恋目标的程度以及由于依恋目标而安静下来的程度)设计了一个“陌生情境”,以测定婴儿的依恋反应和类型。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

心理社会性发展的八阶段:

第一阶段:信任与不信任阶段(出生-1岁):培养儿童的信任感,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对人和环境的基本信任感是形成健康的个性品质的基础,是以后各阶段发展的基础,更是青年期形成同一性的基础。应使儿童的生活有一定的节律和规律,要让儿童产生期望并使期望得以实现。不仅要重视育儿的技术,更要重视育儿时亲子关系的性质。信任是双向的,要使婴儿信任父母,父母必须相信“我们所做的事情的方式于自己的儿童是有益的”。

第二阶段:自主与羞怯、怀疑阶段(1-3岁):该阶段的任务是发展自主性。首先,要允许儿童去做力所能及的事,给予一定的自由。父母不能对儿童的

行为限制过多、批评过多、惩罚过多,否则儿童会产生一种羞耻感,一种自认为无能的怀疑感。其次,父母对儿童行为也要有一定的控制和限制,这样才能使儿童既学会独立地生活,又能服从一定的规定与要求,便于将来能服从社会的秩序和法制。

第三阶段:主动与内疚阶段(3-6岁):该阶段的基本任务:一是发展良心,二是获得性别角色。父母积极支持儿童从事游戏和智力活动,儿童就会发展更多的主动性。如果父母经常嘲笑儿童的活动,认为儿童从事的活动是笨拙的,儿童就会对自己的活动产生内疚感。

第四阶段:勤奋与自卑阶段(6-12岁):在学校里,儿童发展了其学习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家中或学校里消极体验,由同伴带来的无能或自我贬低的感受,使自卑发展起来。使儿童在学习上不断取得成就,在其他活动上成人也经常给予鼓励,使儿童的学习变得越来越勤奋。勤奋感不仅指学习和工作上的能力,还包括对人与人之间互相接触的胜任感。

第五阶段:同一性与角色混乱阶段(12-20岁):该阶段的任务是发展自我同一感,建立新的自我同一感。

第六阶段:亲密与孤独阶段(20-40岁)

第七阶段:繁殖与停滞阶段(40-60岁)

第八阶段:自我整合与绝望阶段(60岁以后)

与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的区别:

(1)弗洛伊德特别强调本能的作用,伊底的力量,自我只是伊底和超我的奴仆;埃里克森则更强调自我的作用,超我可以协助自我监督伊底;(2)弗洛伊德在研究儿童人格发展时,仅把儿童囿于母亲—儿童—父亲这个狭隘的三角关系中;而埃里克森则把儿童置于更加广阔的社会背景上,重视社会对发展的影响。

(3)弗洛伊德对儿童人格发展的研究只到青春期为止,而埃里克森则把个性发展的阶段扩展到8个阶段,贯穿人的一生。

(4)弗洛伊德认为人性本恶,埃里克森则认为人的本性既不善,也不恶,他对形成和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抱着较为乐观的态度。

第十一章

1什么事依恋?

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

2依恋发展的过程?

第一阶段(出生到3个月):对人五差别反应的阶段。

第二阶段(3到6个月):对人有选择反应的阶段。

第三阶段(6个月到3岁):积极寻求与专门照顾者接近。

3艾斯沃丝的“陌生情境”测定每个婴儿的依恋反应和类型。

4依恋的类型?

A型,回避的。这类儿童对母亲在场或不在场影响不大。

B型,安全的。这类儿童语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逸地玩弄玩具,对陌生人的反应比较积极并不总是偎依在母亲身边。

C型,反抗的,反抗性依恋的儿童逢到母亲要离开之前,总显得很警惕,有点大惊小怪。

5同伴的作用?

(1)同伴是强化物

(2)同伴是范型

(3)同伴帮助去自我中心

(4)同伴给予稳定感和归属感

(5)同伴是社会化动因

6塞尔曼采用两难故事的方法研究了儿童采择观点或角色采择能力。

7塞尔曼将角色采择分成四个阶段:

●阶段0:(3-6岁)自我中心的或未分化的观点

●阶段1:(6-8岁)社会—信息的角色采择

●阶段2:(8-10岁)自我反省的角色采择

●阶段3:(10-12岁)相互角色采择

●阶段4:(12-15岁)社会和习俗系统的角色采择

8(选择)游戏的种类:P251

第十二章

9果酱的故事说明了什么?P259

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判断

10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阶段特点

(2)他律道德或道德实在论阶段(5-10岁)

①认为规则是由权威制定的,是绝对的、不可以改变的。

②判断行为的好坏只依据行为的客观后果即客观责任,而不是行为者的意图或动机。

③非此即彼。判断行为时不是好就是坏,而且认为别人也会这样想。

④内在的公正,把惩罚看成是天意,赞成严厉的惩罚。

⑤单方面尊重权威,有一种遵守成人标准和服从成人规则的义务感。

(3)自律道德或道德相对论阶段(9-11岁)

①认为规则不是绝对的,可以怀疑,可以改变。在某些情况下,规则可以违反。

②判断行为时,不只是考虑行为的后果,还考虑行为的动机。

③与权威和同伴处于相互尊重的关系,能较高地评价自己的观点和能力,并能较现实的判断别人。

④能把自己置于别人的位置,判断不再绝对化,看到可能存在的几种观点。

⑤惩罚较温和、贴切,带有补偿性,以帮助错误者认识和改正。

11三类强化(班杜拉)

直接强化:个体出现合乎要求的行为后所导致的学习结果的知悉,或实物、金钱、

表扬及其他象征物的获得,加强了该态度和行为。

替代强化:儿童在观察别人行为时,别人所受到的强化影响儿童去学习和抑制这种

行为。这个过程称为替代强化。

自我强化:自我强化是指儿童已经建立了自己内部的行为准则,当儿童的行为符合

这个准则时,就奖励自己;而当其行为违反了这个规则时,就惩罚自己。

12自我控制经典实验:延迟满足测验

完整word版,发展心理学考试重点 详细整理版

第一章绪论 1、发展心理学(背):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到衰老、死亡的生命全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发展观 (1)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他的研究多集中在人格方面。 弗洛伊德修订了自己早期把精神活动分为意识和无意识的这种二分法而引入了自我、本我、超我的人格结构。 ①本我 本我:本我是原始本能的自然表现,在人格中最难接近而又最有力的部分,类似于“无意识”的概念,遵守“快乐原则” 年龄越小,本我作用越重要,婴儿几乎全部处于本我状态。本我可能闯入梦境。 ②自我 自我:从本我中发展出来的本我与现实世界的中介,遵守“现实原则”,属于意识结构部分, 随着儿童长大,他们发现不能凭冲动随心所欲,要考虑后果和现实经验,这种合理的思维方式就是自我。 ③超我 超我:超我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超我遵守“道德原则”,部分属于潜意识部分属于意识 前者是超我中惩罚性、消极性和批判性的部分,告诉个体不能违背良心;后者是由积极的雄心、理想构成的,是抽象的东西,使个体为之奋斗。超我代表着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的高级方向。超我和自我都是人格的控制系统,但自我控制的是本我的盲目的激情以保持机体免受损害;而超我则有是非标准,它不仅力图使本我延迟得到满足,而且可能使本我完全不能获得满足。超我与本我有其对立的一面。 (2)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师承于安娜·弗洛伊德的艾里克森,提出了人的八个发展阶段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他认为在人格发展中,逐渐形成自我的过程在人及其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主导和整合的作用。 名词解释: 积极强化作用:由于一种刺激的加入增进了一个操作反应发生的概率的作用 消极强化作用:由于一个刺激的排除而加强了某一操作反应的概率的作用 (3)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①观察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结果而进行学习(名词解释) 观察学习的强化可以是三种,即: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观察学习过程包括四个组成部分,即:注意、保持、复现、动机 2.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 苏联的维果斯基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心理发展的实质: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质变的过程) 心理发展与教学:①最近发展区思想 最近发展区:(名解) 维果茨基认为,至少要确定两种发展的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这是指儿童独立活动时所要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第二种是在指导的情况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②教学应该走在发展前面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试题:填空题1、下列属于幼儿心理发展一般特点的是(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 2、保育员道德品行素质首先表现为完善健全的 (人格) 3、婴幼儿(3-4 岁)时说谎为正常现象。 4、孩子在初入园时所表现出的不适应行为主要是由于(分离焦虑)造成的。 5、幼儿的需要主要有生理的需要、活动的需要、认识的需要、爱的需要、(受人尊重的需要) 等。 6、幼儿情绪的一般特点是易冲动、(易变 化)、易受感 染和易外露。 7、高级情感主要是指(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 8、婴儿生理性流涎发生的原因是(唾液腺发育完善,唾液分泌旺盛)。

9、婴儿(动作)的发展是指大肌肉和小肌肉动作的发展。 10、幼儿情绪的一般特点是易冲动、(易变化)、易受感染和易外露。 11、高级情感主要是指理智感、道德感和(情绪)。 12、幼儿的(社会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与同龄伙伴的关系和与成人的关系。 13、幼儿常见的社会行为主要有(反抗、竞争、模仿、学习)等。 14、影响幼儿能力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先天和后天的 影响、 (遗传和技能的影响)和性格的影响。 15 、记录(个别儿童的情况)的主要内容是记录体弱儿童的身体和活动情况以及个别需要帮助的儿童的情况。 16、深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方法等知识,把教育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学过程是(积极进取,开拓创 新)的基本要求。 17、造成幼儿(吃)的原因除了生理缺陷外,还常常是由于心理原因和幼儿模仿等引起的。

18、(同伴交往)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可以满足幼儿的心理需要,(2)有助于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3)有助于发展幼儿的自我意识。 19、儿童入学的学习适应困难主要表现在学习能力、学习习惯与态度等(非智力因素)上。 20、幼儿衔接工作主要是培养(入学的适应 性)而非小学化。 21、高级情感主要是指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 22、下列属于幼儿基本情绪的是(快乐)。 23、深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方法等知识,把教 育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学过程是(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基本要求。 24、造成幼儿(吃)的原因除了生理缺陷外,还常常是由于心理原因和幼儿模仿等引起的。 25、下列属于幼儿基本情绪的是(快乐)。 26、(同伴交往)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 现在(1)可 以满足幼儿的心理需要,(2)有助于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3)有助于发展幼儿的自我意识。 27、儿童入学的学习适应困难主要表现在学习能

儿童发展心理学(刘金花)-笔记

第一篇总论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概述 一、儿童发展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的关系 从狭义上说,发展心理学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是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从广义上说,发展心理学包括动物心理学或比较心理学——比较动物演进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代表性心理,研究动物种系心理发展的图景与规律;比较处于人类不同历史时期的各民族的心理,研究人类种系心理发展的历史轮廓和规律,以及研究人类一生心理发展规律的个体发展心理学。 现在的发展心理学已逐步分化出各个以专门年龄阶段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它主要包括婴儿心理学、幼儿心理学、儿童心理学、青年心理学、成年心理学、中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儿童有一个科学的年龄范围,不同于常识所称的“儿童”,一般是指从出生到青年前期,即从出生到17、18岁左右。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从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 行为模式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现实的心理发展水平,它既包括外显的行为特质,也包含内隐的心理特征。 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对心理发展原因和机制的揭示,不仅有助于我们构建有关心理发展的理论体系,更好地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也使我们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培养与干预具有了科学的依据。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

尽管心理发展遵循相同的模式,必须注意到发展的个体差异是巨大的:不仅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各不相同,各种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也不相同。 4、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遗传的作用在孩子出生时就已经充分体现了,环境则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不断地施加影响。儿童生活的环境各种各样,这些环境因素也被视为儿童行为的生态圈。在这些生态环境中,儿童接触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几个因素分别是家庭、学校和社区。 就家庭而言,父母的养育方式、文化水平与职业状况、父母个性、亲子关系的质量、家庭类型(完整家庭还是单亲家庭)、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等是对儿童发展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 学校中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班级凝聚力、教师的教学与管理方式等,对不同的儿童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在社区环境方面,邻里关系、社区文化娱乐设施、社区社会支持体系等是较为重要的环境变量。 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模式,测量和解释发展的个别差异,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探究不同的外在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儿童顺利地度过每个发展阶段,帮助儿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或暂时的障碍。 例如,通过对儿童早期依恋现象的探讨,提出有助于儿童形成安全依恋的有效方法。 通过对学龄初期儿童认知与行为特点的探讨,可以提出培养儿童注意力集中、行为自我控制的有效手段,从而减少儿童的多动行为三、儿童心理学研究课题的来源 (1)对儿童发展过程本身的探究和描述。 (2)对基本理论假设的检验。 (3)儿童的社会实际问题。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 1、参照国内外现行的年龄阶段划分方式,我们将儿童心理发展分为(1)新生儿期,(2) 乳儿期,(3)婴儿期,(4)童年早期或幼儿期,(5)童年中期,(6)童年晚期或少年期,(7)青年早期。 2、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信息加工经历这几个阶段:感觉登录、注意、知觉、短时记忆、长时 记忆。 3、帮助儿童克服害怕的心理治疗方法有:对抗性条件作用、系统脱敏法、模特塑造法、认 知疗法。 4、在有关人格发展阶段的理论阐释中,弗洛伊德强调本能的作用,自我是伊底和超我的奴 仆;埃里克森更强调自我的作用,相信超我能引导心理性欲向着社会所规定的方向发展。 5、按照进行的目的性分类,幼儿的游戏分为:(1)创造性游戏,(2)建筑性游戏,(3) 教学游戏,(4)活动性游戏等几类。 6、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通过外部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观察与 模仿范性获得的。 7、儿童获得道德认识上的发展必须摆脱自我中心和实在论,理解到别人有着与自己不同的 看法,从而发展自己与别人不同的自我概念。 二、选择: 1、我国最早讲授儿童心理学的是儿童心理学家(2)。 (1)肖孝嵘(2)陈鹤琴(3)黄翼 2、(3)是具有特定遗传功能最小单位,是储存特定遗传信息的功能单位。 (1)染色体(2)DNA (3)基因 3、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中,3—7岁儿童处于(3)阶段。 (1)口唇期(2)肛门期(3)性器期(4)潜伏期(5)生殖器 4、(1)是儿童个性实现社会化的重要场所。 (1)家庭(2)幼儿园(3)儿童游乐场所 5、(3)可以帮助儿童克服冲动与攻击性行为,还有助利他行为的实践。 (1)观点或角色的采择(2)交往技能的训练(3)角色扮演 三、判断: (√)1、儿童的先天素质不是单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儿童的先天素质是遗传基因和胎儿发育的环境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2、儿童大脑各区的成熟程序是由前往后分别进行的,其程序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 (×)3、后天环境的优劣将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速度、水平和特点。 (√)4、情绪作为一种适应能力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 (√)5、儿童的个性,从一开始就带着自身已有的特点在于周围的人、周围的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 (×)6、男女两性认知差异的年龄倾向反映了男女儿童在认知差异上的不平衡性。 (√)7、儿童与同伴交往的能力和水平是衡量个性和社会性成熟的重要标志。 (√)8、游戏是一种现实与想象相结合的,为了满足认识和身体需要的轻松自由的学习活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期末复习介绍(文本

(2010.06.1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期末复习介绍(文本) 建华:各位老师,今晚对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各章节知识点进行一下梳理,并就各章容进行必要的举例,便于大家组织课程期末复习。 伍康:请问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期末复习方向是什么?谢谢! 建华:伍老师:你好! 为了使学生能有一个较明确的课程复习容,我将对课程各章节知识点进行梳理,前四章的已挂在第一次教学活动(文本)中,今晚将对后面的章节进行梳理。 建华:不知学生对已前这种复习方法感觉如何?以前是以综合练习的方法揭示各个知识点的。 伍康:老师,对不起,刚才没看到你的回复。收到。 邓红红:老师,晚上好! 我觉得以章节为单元进行复习还是比较有条理的,学生能够根据日常的学习顺序进行梳理,容易理解和接受! 伍康:同意邓老师的看法。另外,想请教老师在备课中有没好的或查找资料的方法推荐呢?建华:中国学前教育,各相关学前教育,家庭教育网以及中知网都是很好的,建议大家可以去看看,CNKI学术期刊网是收费的,不知你们当地可否免费进?以关键词搜索相关文章可以出来很多最新的研究材料。 建华:2010春试题类型介绍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三、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四、论述题(每小题16分,共16分) 五、案例分析题(每小题20分,共20分) 邓红红:老师,能否简要说一下答题思路!谢谢! 建华:简答题简要回答述性知识点即可,论述题除阐明观点外,还需要对此做必要的解释,分析题之类的需要根据材料容按要求回答,阐明观点,分析原因,提出措施等。详细说明也可参见前几期的说明。 建华:中国学前教育,各相关学前教育,家庭教育网以及中知网都是很好的,建议大家可以去看看,CNKI学术期刊网是收费的,不知你们当地可否免费进?以关键词搜索相关文章可以出来很多最新的研究材料。 建华:各章节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 1.考核的知识点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2.考核要求 识记:学前儿童心理学;发展的生物性和社会性;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实证研究法;横向研究;纵向研究;各种具体的研究方法。 理解:关键期的概念;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各自的优缺点。 各种题型举要: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总结指导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指导 重点提示: 1.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0至6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任务:阐明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揭 示儿童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 3.关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及其每个观点的含义。 4.关于关键期概念的正确理解和慎重使用。 5.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两大类。 6.实证研究法是指研究者必须通过一定的控制手段,观察、测量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 的相应变化,最后,从这些变化中找出规律来。 7.在心理学中通常把实验的研究者称为主试,把被研究者称为被试。 8.任何研究都有一个时间上的取向,据此又把研究分为横向和纵向两个类型。横向研 究和纵向研究的概念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点和缺点。 9.纵向和横向的研究取向可以具体体现为以下三种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每种方法的含义、分类和运用。 10.理论研究法的价值。 重要点提示: 1.遗传现象。所谓遗传,就是父母(亲代)通过生育过程把遗传物质(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基因)传递给子女(子代),使后代表现出同亲代相似的特征,比如体态、相貌、气质、音容等。 2.遗传的作用。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 3.大脑的结构和机能。 结构:大脑两半球的构造;大脑重量的增加,即6、7岁时儿童的脑重约1280克,已基本接近成人脑重的90%。12岁达1400克(即成人脑的平均重量)。 机能:新生儿不仅出现无条件反射,而且也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条件反射;皮层抑制机能的发展;第一、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 4.影响胎内环境的因素:母亲的生育年龄、母亲的营养、药物、辐射、孕妇的健康状况、RH因子、母亲的情绪和态度。 一、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发展 1.感觉和知觉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近40年来心理学对儿童知觉学习的研究有许多惊人的发现。 2.触觉的敏感性有助于推动婴儿对环境的反应。到一岁左右,婴儿的触觉、味觉和嗅觉能力已经和成人的相应能力大体相当。 3.视敏度就是视觉辨别的精细程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视力。颜色视觉方面的一个重要缺陷是色盲。 4.新生儿出生后就能听到声音,以后听觉敏感性不断提高。听觉偏好有助于婴儿发展 自己的情感、智力和社会性。复发性中耳炎是导致儿童听力损伤的普遍原因。尽力减少环境中的噪音,也是保护儿童听力的重要保障。 5.通道知觉主要指视觉——听觉、视觉——触觉、视觉——动觉之间的联合。 6.美国心理学家范茨专门用视觉偏好的方法研究了婴儿对形状的辨别和偏好。研究发 现,婴儿对人脸图最感兴趣,这对他们的生命是有现实意义的。 7.美国心理学家吉布森设计的视崖装置用来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婴儿的深度知觉能 力与早期的运动经验有关,与婴儿爬行的经验有关。 8.研究表明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为先上下,再前后,然后是左右。儿童左右概念 的发展是和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相符合的。 9.知觉恒常性包括大小恒常性和形状恒常性。 二、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1.传统的记忆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对记忆的研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认知心理学对记忆的研究。 2.婴儿的记忆主要是再认。 3.在态度上,幼儿的记忆以无意识记为主,有意识记在不断发展。在方法上,幼儿较多运用机械识记,一旦运用意义识记,效果则好。

儿童发展心理学_笔记_刘金花版

儿童发展心理学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 2 、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 4 、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第二节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争论 1、绝对决定论 遗传决定论以优生学创始者高尔顿(Galton ,F)为代表。 环境决定论以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为代表。“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和一个我自己可以给予特殊培养的世界。我保证在他们中任意选择一个,训练成我想要培养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是乞丐、小偷,而不管他的天赋、爱好、能力、倾向性以及他祖宗的种族和职业。”(1930) 2、共同决定论 代表认为是“辐合论”的倡导者斯腾(Stern ,W.1871-1938)。核心:人类心理的发展是遗传和环境两者相辅相成所造就的。这是一种折中主义的发展观。 格赛尔(Gesell ,A.1880-1961)认为支配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和学习。学习与生理上的“准备状态”有关,祖宗未达到准备状态时,学习不会发生,一旦准备好了,学习就会生效。这就是成熟-学习原则。格赛尔的理论——成熟优势论,主要来自双生子研究。(双胞胎爬梯实验) 3、相互作用论 代表认为是皮亚杰。相互作用论的观点是当前普遍承认的观点。 (1)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 (2)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

(3)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通常是年龄越小,遗传的影响越大;低级的心理机能受环境制约少,受遗传影响大;越是高级的心理机能(如抽象思维,高级情感)受环境的影响越大。 二、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1)新生儿期(出生~1个月)(2)乳儿期(1 个月~1岁) (3)婴儿期(1岁~3 岁)(4)童年早期或幼儿期(3岁~6、7 岁) (5)童年中期(6岁~11、12 岁) (6)童年晚期或少年期(11、12岁~14、15 岁) (7)青年早期(14、15岁~17、18 岁) 三、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S、发展在时间上的稳定性或不稳定性 五、不同情境中的一致性 六、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 第二章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 第三节儿童身体、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 一、身体的发展 人体的生长发育不是直线上升,而是呈波浪式的,发展的速度是不等速的,有时快些,有时慢些,交替着进行。 1、儿童身体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身高和体重。 2、儿童的身高和体重的增长水平可用以下公式计算:身高(厘米)=实龄 ╳ 5+80(2 岁后)体重(公斤)=实龄╳ 2+8(1 岁后)儿童身体正常的发展遵循两项原则:头尾原则(从头到尾)和远近原则(由近及远)。 、儿童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儿童年龄越小,神经的兴奋过程就比抑制过程占优势,兴奋也特别容易扩散第四节儿童动作的发展 一、动作发展的规律 1、从上至下头-翻身-坐-爬-站-行走。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题参考答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题参考答案 -12-13 一、名词解释 1.学前儿童心理学: 是研究0至6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横向研究: 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加以观察, 求出某种心理水平的代表值, 或求出几个年龄组儿童的代表值加以比较。 3.纵向研究: 对一个或一组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 即追踪) , 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的系统特点。 4.实证研究法: 研究者必须经过一定的控制手段, 观察、测量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相应变化, 从这些变化中找出规律来。5.直觉行动思维: 就是儿童在动作中进行思维。这种思维的进行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 也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6.具体形象思维: 指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以及表象的联想而进行的思维。 7.自我中心语言: 自我中心是指儿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动作和观点之上的现象。在语言方面的自我中心表现为讲话者不考虑她在与谁讲话, 也不在乎对方是否在听她讲话, 她或是对自己说话, 或由于跟一个偶然在身边的人共同活动感到愉快而说话。

8.性别稳定性: 是指儿童对自己的性别不随其年龄、情境等的变化而改变这一特征的认识。 9.记忆策略: 是指为提高记忆效果而采用的手段以及对自身记忆活动的有意识控制的心理活动。 10.自传体记忆: 是指婴儿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具体事件的记忆11.记忆恢复: 指学习某种材料相隔一段时间后所测量到的保持量, 比学习之后立即测量到的保持量要高。 12.同伴关系: 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 13.亲社会行为: 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她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 包括谦让、帮助、合作、分享、安慰和捐赠等。 14.依恋: 是婴儿与母亲或其它养育者之间形成的亲密的, 持久的情感关系, 婴幼儿以依恋行为( 如微笑、啼哭、吸吮、喊叫、抓握、偎依和跟随等) 表示对依恋对象的依恋关系。 15.移情: 当一个人感受到对方的某种情绪时, 她自己也能体验到相应的情绪, 心理学上称为移情。 16.观察学习: 就是经过观察她人( 范型或称榜样) 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新行为。 17.关键期: ( 见简答题) 18.知觉: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 是对

《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重点·打印版

<目录> 【简答题】 1.关于遗传与环境之争(阶段+代表人物)p8 2.相互作用论的基本观点p10 3.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含义+优缺点)p30 4.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p55 5.评定新生儿感觉的几种方法p62 6.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p86 7.儿童使用形容词的发展过程有何特点p132---新的内容(7.儿童话语发展特点p133) 8.简述“单词句”(含义+特点)p135 9.句子的理解策略有什么P138 10.语言获得相互作用论的主要观点(Piaget)p146 11.良好的情绪或健康的情绪的特征p173--新的内容 12.情绪发展的总趋势p182 13.影响怯生的因素(定义+影响因素)p183 14.玛西娅的同一性发展理论p221 15.性别恒常性(性别一致性)发展要经历的三阶段p225 16.什么是依恋(定义+类型)p243 17.早期依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p252 18.缪勒和白莱纳把婴儿同伴相互作用划分为三阶段(同伴的作用)p256 19.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三阶段p274 20.儿童观察力发展的大致趋势p75(老师补充的) 21.思维(认识)的起源发展p78 22.儿童话语发展的特点p123(老师补充的) 【论述】 1.关于遗传与环境之争(阶段+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对教育的启发)p8 2.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含义+优缺点)p30 3.“视崖”实验(目的+结果+结论)p76 4.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评价p93)p86 5.论述皮亚杰对人类思维的起源、结构和机制的看法,以及你对该理论的评价。(老师补充的) 6.语言获得理论(有什么+代表人物+观点)p144 7.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与弗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区别p196 8.论述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的阶段”p197 9.简评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p200 10.影响个性形成的主要因素p202 11.论述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三个阶段p274 12.柯尔伯格(Kohlberg)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三水平六阶段名称+特点)p277 【简答题】 1.关于遗传与环境之争(阶段+代表人物)p8 这场争论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绝对决定论:争论的双方把遗传与环境完全对立起来。或者是强调遗传决定发展,完全否定环境的作用;或者是环境决定发展,完全否定遗传的作用。 遗传决定论——以优生学创始者高尔顿为代表。 环境决定论——以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为代表。 2)共同决定论:既承认环境影响,又承认遗传的影响。 斯腾——遗传与环境的“辐合论”; 鲁克森伯格——遗传与环境的作用论; 格塞尔——成熟优势论。认为支配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与学习。学习与生理上的“准备状态”有关,在未达到准备状态时,学习不会发生,一旦准备好了,学习就会生效。这就是成熟-学习原则。该理论主要来自于双生子研究。 3)相互作用论:在共同决定论的基础上,一些心理学家进一步分析了遗传与环境两个因素的关系,提出了相互作用论。代表人物有:皮亚杰、阿纳斯塔西、沃纳、瓦龙和苏联的维列鲁学派的心理学家。 2.相互作用论的基本观点p10 (1)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 (2)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 (3)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3.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含义+优缺点)p30 1)横向研究又称横断研究,是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优点:时间短、取样大;取样大,材料更具代表性;时间短,不易受时代变迁而带来的影响。 --缺点:由于被试的取样是来自不同年龄点的不同个体,带有人为拼凑的性质,故不能确切地反映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特点。 2)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是对同一个或同一群个体,在较长时间内进行定期的观察、实验或测量,以探究某个心理特质随年龄变化的发展规律或特点。 --优点:可以获得心理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的资料,尤其可以弄清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探明早期发展与以后阶段心理发展的关系。 --缺点:被试的代表性问题。由于纵向研究历经的时间长、耗资多,选择的被试不可能像横向研究那样数量大;被试的流失影响取样的代表性;可能使被试产生厌烦情绪和学习效应;长期的纵向研究还可能受时代变迁和家庭环境变化的影响。 3)聚合交叉设计:结合横向和纵向的设计方法对不同组群进行多次观察或测量。 --优点:能够区分年龄效应,组群效应和测量时间效应,确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试题库完整

试卷一及答案 发布时间:[2012年07月01日] 点击数:19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测试试题 一、填空题(5分,每题分) 1.注意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和()。 2.言语活动通常分为两类,内部言语和()。 3.感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的反映,知 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反映。 4.记忆是人脑对()的反映。 5.桑代克认为人类可能有三种智力,即抽象智力、()和()。 6.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主要是() 7.()是最早倡导并实践“做中学”的人。 二、判断题(10分,每题1分) 1.一个人只要活着,只要醒着,心理活动无时无刻都伴随 着。() 2.我们有可能找到两个在兴趣、爱好、才能、气质、性格等方面完全相同 的人。 () 3. 从整个人生的发展来看学前儿童是心理发展的关键 期。() 4.在幼儿期,应主要发展幼儿的口头言 语。() 5.幼儿的思维为抽象逻辑思 维。() 6.思维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的特 点。() 7. 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发展存在明显性别差 异。() 8. 由于年龄小,在学前儿童身上还不存在反社会性行 为

。 ( )9. 幼儿想象的目的性不明确,以至于他们在活动之前经常不知道自己要干什 么。( ) 10.年龄较小的儿童发音出现错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发音器官未发育成熟。 () 三、单项选择题(10分,每题1分) 1.注意的两个主要特点是( )。 A.指向性和集中性B.鲜明性和选择性 C.清晰性和指向性D.清晰性和集中性 2.某小朋友在语言活动中,认真、完整地听完了老师讲的故事。这说明该 小朋友具有( ) 。 A.注意的选择性B.注意的范围C.注意的稳定性D.注 意的分配 3.在正确的教育下,()儿童能基本掌握本民族语言的全部语音。 A. 一岁 B. 二岁 C. 三 岁 D. 四岁 4.学前儿童词汇的发展过程中,单词句阶段主要是在()。 A. 0岁—1岁 B. 1岁—1岁半 C. 2岁—2岁 半 D. 3岁—3岁半 5.学前儿童以()为主。

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重点

一、绪论 1、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 儿童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儿童一般是指从出生到青年前期,即从出生到17、18岁左右。 (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 儿童动作、语言、思维、记忆、情感等心理发展的规律。 (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 (4、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2、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1、遗传决定论:心理发展由遗传基因所决定,其过程是遗传素质的自我发展与暴露的过程。代表人物:高尔顿、主张复演说的霍尔评价:片面强调遗传,忽视后天环境的作用。 环境决定论(观点:儿童心理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代表人物:华生:心理发展就是形成刺激反应链斯金纳:外在的强化来塑造和改变评价:片面强调环境的作用 共同伦决定:心理发展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共同决定。斯腾:心理发展是内在素质和外在环境合并发展的结果。格塞儿认为支配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和学习。 评价:只是把遗传和环境简单地结合起来,是一种折中调和。 相互作用论皮亚杰。主要观点:1、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2、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这就是说,有时遗传可以影响或改变环境,而环境也可以影响或改变遗传。3、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 3、关键期的概念、“印刻”现象,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格塞尔的实验及启示 无须强化的,在一定时间窗口内形成的反应叫“印刻现象”,即社会性依恋行为的“关键期”。 目前较为综合的看法是:心理发展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的飞跃,也即表现为发展的阶段性。 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分阶段的。 研究的是双生子在不同的时间学习爬楼梯的过程和结果48,52周何一项训练或教育内容针对某个特定的受训对象,都存在一个最佳教育期。用最短的时间达成最佳的训练效果。 4、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诞生标志,西方与我国儿童心理学的发展 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1882年《儿童心理》 5、横向研究、纵向研究、跨文化研究概念及优缺点 横向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优点是可以在短时间内收集到较多的资料,有助于描述心理发展的规律与趋势;此外,样本也易选取与控制。成本低,省时省力,见效快,其不足之处在于,由于被试的取样是几个年龄点,带有人为拼凑的性质,故不足以确切地反映出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转折点。依据所描绘出的心理发展

【笔记】发展心理学笔记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笔记 第一章 概念 1. 二因素理论p10 2. 复演说p18-p19+p187 3. 比率智商p19 4. 发展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普莱尔”-《儿童心理》 简答、论述 1. 心理发展的内涵是什么?P2-P4 2. 什么是“遗传与环境之争”应如何看待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作用?P9-P11 02年论述。 3. 如何看待心理发展的阶段论?P12两个观点说一下,P12-P13 4. 什么是白板说?对此应如何评价?P15-P16 5. 什么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此应如何评价?P16-P17 第二章 1. 格式P23 2. 同化和顺应P23 同化是01年名词 3. 平衡过程P26 4. 客体永存P30 5. 守恒P32 02年名词 6. 心理社会危机P40 01年名词 7. 同一性P217 8. 观察学习P43 9. 内化P44-P45 10. 最近发展区P46 简答、论述 1. 比较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关于心理发展的观点?P24 2. 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P27-P34 3. 为什么说儿童认知发展是一个去自我中心的过程?02年简答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发展是一个去自我中心的过程,试分析他的观点?01年论述 4. 在维果斯基理论中,工具意味着什么?如何理解内化过程?P44-P45 5. 比较经典精神分析和新精神分析理论异同?P37-P41 6. 比较几种行为主义发展理论在观点上的异同?P41-P43 第三章 1. 组群效应P49 02名词 2. 序列研究P51 01名词 3. ABAB设计P57 4. 跨文化研究P52 5. 文化公平测验P56-P53 简答论述 1. 说明横向研究的优缺点P48 2. 说明纵向研究的优缺点P50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 (3)1、(2)乳儿期,1)新生儿期,参照国内外现行的年龄阶段划分方式,我们将儿童心理发展分为((7)青年早期。(5)童年中期,(6)童年晚期或少年期,婴儿期,(4)童年早期或幼儿期, 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信息加工经历这几个阶段:感觉登录、注意、知觉、短时记忆、长时记忆。2、

帮助儿童克服害怕的心理治疗方法有:对抗性条件作用、系统脱敏法、模特塑造法、认知疗法。3、在有关人格发展阶段的理论阐释中,弗洛伊德强调本能的作用,自我是伊底和超我的奴仆;埃里克森4、更强调自我的作用,相信超我能引导心理性欲向着社会所规定的方向发展。(4)(3)创造性游戏,(2)教学游戏,5、按照进行的目的性分类,幼儿的游戏分为:(1)建筑性游戏,活动性游戏等几类。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通过外部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观察与模仿范性获得6、 的。儿童获得道德认识上的发展必须摆脱自我中心和实在论,理解到别人有着与自己不同的看法,从而发7、 展自己与别人不同的自我概念。 二、选择: 1、我国最早讲授儿童心理学的是儿童心理学家(2)。 (1)肖孝嵘(2)陈鹤琴(3)黄翼 2、(3)是具有特定遗传功能最小单位,是储存特定遗传信息的功能单位。 (1)染色体(2)DNA (3)基因 3、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中,3—7岁儿童处于(3)阶段。

(1)口唇期(2)肛门期(3)性器期(4)潜伏期(5)生殖器 4、(1)是儿童个性实现社会化的重要场所。 (1)家庭(2)幼儿园(3)儿童游乐场所 5、(3)可以帮助儿童克服冲动与攻击性行为,还有助利他行为的实践。 (1)观点或角色的采择(2)交往技能的训练(3)角色扮演 三、判断: (√)1、儿童的先天素质不是单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儿童的先天素质是遗传基因和胎儿发育的环境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2、儿童大脑各区的成熟程序是由前往后分别进行的,其程序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 (×)3、后天环境的优劣将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速度、水平和特点。 (√)4、情绪作为一种适应能力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 (√)5、儿童的个性,从一开始就带着自身已有的特点在于周围的人、周围的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 (×)6、男女两性认知差异的年龄倾向反映了男女儿童在认知差异上的不平衡性。 (√)7、儿童与同伴交往的能力和水平是衡量个性和社会性成熟的重要标志。 (√)8、游戏是一种现实与想象相结合的,为了满足认识和身体需要的轻松自由的学习活动。 (×)9、儿童社会化的内容就是使儿童了解社会,成为一个适应社会的人。 (√)10、道德情感的发展是一个从外部控制向内部控制转移的、不断内化的过程,有了良心和羞愧感,就有可能使儿童自觉地克制不良行为。 四、概念解释: 1、元认知:儿童对自己认知功能的认识和控制力。 2、智力:是适应环境的能力,是学习的能力;是抽象思维能力,是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 3、性别角色:是被社会认可的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上的一种地位,也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 4、移情:指儿童在觉察他人情绪反映时所体验到的与他人共有的情绪反映,是理解和共享其他人的感情的能力。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重点

名词解释 1.关键期, 2.依恋 3.最近发展区 4.道德感 5.观察法 6.思维: 7.意志 8.性格、心理特征 9.能力 10.社会行为 11.攻击性 12.情绪 13.深度知觉 14.想象 15.同化 答案 1.关键期:是指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或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如在此时给予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失。 2.依恋: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 3.最近发展区:是一种介于儿童看得见的现实能力与并不明显的潜在能力之间的智能范围,即一种儿童无法依靠自己完成,但可以在成人或更有技能的儿童帮助下完成的任务范围。 4.道德感:是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 5.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中表现,包括其言语、表情和行为,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的研究方法。 6.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7.意志:是有意识的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8.性格:是个性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它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9.能力:是人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10.社会性行为:是指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对他人或某一事件表现出的态度、语言和行为反应。 11.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以伤害他人或他物为目的的行为,是一种不受欢迎但却经常发生的行为。攻击性行为泛指违背、破坏、触犯、损坏等行为的性质,但攻击性行为未必是反社会行为的。 12. 情绪:心理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对客观事物与个人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 13.深度知觉:立体知觉,是对立体物体或两个物体前后相对距离的知觉。 14.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15. 同化.是把环境因素纳入有机体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以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 解答题 1.学前儿童记忆发展有哪些特点? 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机械记忆占优势,意义记忆逐渐发展。 2.简述说明婴幼儿依恋的四个阶段。 答: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依恋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出生~3个月)、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2岁)、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 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具体内容包括那几方面?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卷

秘密★启用前 期末统一考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本试卷满分:50分;时间:50分钟;总成绩___________ 温馨提示: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专业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左密封内的相应位置上.第一部分(选择题共1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纸上). 1.胎儿期注意发展的一种注意表现形式是().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选择性注意 D.长期性注意 2.下列不属于空间知觉的选项是(). A.方位知觉 B.时间知觉 C.深度知觉 D. 大小知觉 3.()是指在头脑中保持的客观对象的形象. A.表象 B.记忆 C.感觉 D.知觉 4. ( )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头脑中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 程. A.创造想象 B.再造想象 C. 幻想 D.无意想象 5.下列不属于创造力的行为表现的特征的是(). A.变通性 B.流畅性 C.独特性 D.灵活性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满分40分)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个空格,每个空格1分,共10分.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纸上相应题号的横线上.) 6.引起幼儿分心的主要原因是过多的无关刺激、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 活动组织不合理. 7.根据记忆保持的时间长短,可将其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8.桑代克的三因素说,认为人类可能有三种智力,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影响学前儿童创造力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个方 面. 期末统一考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答题纸 姓名:___________总成绩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个空格,每个空格1分,共10分). 6. 、__________ 17. 、__________、__________ 18. 、__________、__________ 19. 、__________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20. 注意 21.思维 22.气质 24.自我意识 25.依恋 四、解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第1页(共4页)第2页(共4页)

《儿童心理学》读书笔记感悟1500字

《儿童心理学》读书笔记感悟1500字 导读:读书笔记《儿童心理学》读书笔记感悟15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儿童心理学》读书笔记感悟1500字: 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儿童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的学科。(为人父为人母我们是不考证的,没有上岗证就诞生了一个幼小的生命,我们亦步亦趋,从马虎大意,一个孩子的身份转化成有母爱,有父爱的人,一个敢于承担责任的人,也是走向成熟的历程。 教育是终身的事,也预示着,当我们老去,还是有不懂的教育问题,吾生有涯而知无涯,用有限的生命探索无尽的宇宙奥秘,那就要抱着一颗平常心,不求穷尽,只求日醒。) 人的儿童时期(包括少年期和青年初期,一般为0-18岁) (原来总以为儿童仅仅是13岁以前的,青春期也是儿童的升级版,孩子还是个孩子,不当做完全的成人要求,也不当做绝对的孩子教育。随着个性化发展,自由的渴望,读懂他们的心,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决定沟通的钥匙。) 1882年德国心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心理》一书的出版算起,因为这是心理学史上第一部用观察和实验方法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比较有系统的科学的著作。 (德国哲学家辈出,康德、马克思、尼采、黑格尔、叔本华、莱

布尼茨、海德格尔、哈贝马斯、谢林,真是个值得花费精力的国家。)弗洛伊德核心是情欲说,超我包括两部分:良心和自我理想。 (在龙岗书院王阳明要求学生务必做到:立志、勤学、改过、责善,不立志不可能勤学,不勤学志也无法完成。为人处世,不可能无过,但应有过必改。同理,一个孩子具有善念、自我约束力、正的目标,学习就有东西,自然形成自推的力量,这股力量是多少家长梦寐以求的。 我们常说别人家的孩子,别人家的孩子再好,我们孩子最爱自己的孩子,那何必过多关注别人家的孩子,总是自毁自家的呢。要是更看重激发内推力,是不是轻松很多呢?) 主动感对内疚感(4-7岁),勤奋感对自卑感(7-16岁) (主动与内疚是希望父母高兴吧,这个时候只是想做听话的孩子,得到父母的表扬。到了入学年龄后,孩子通过集体生活,真正具有了荣辱观,无论是一起嬉戏还是竞争,学知识,都造成孩子会跟同伴比较,抓住机会促进他们趋于勤奋、坚强、乐观的品质,逃离享乐、攀比、懒惰的价值观。) 4-7岁培养靠自己的良心控制自己的行为,主动性 (这个时候表现出来的更多是天性使然,顺其自然,因材施教,不要做过多的干涉。) 7-16岁学习,帮助儿童勤奋学习,掌握基本的文化知识,正确对待竞争,勤奋品质。 (当孩子刚入学要帮助他们适应,在前期多花精力,后期就轻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