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于外国留学生的语音偏误问题

关于外国留学生的语音偏误问题

关于外国留学生的语音偏误问题
关于外国留学生的语音偏误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不仅在经济上赢得世界瞩目,在中华文化传播上也受到了广泛关注。尤其是21世纪初以来,世纪各国各地区迅速掀起一股“学汉语”狂潮。为此,我们国家政府在国外各地区开办了非营利性机构“孔子学院”。据中国官方不完全统计,迄今全球已有近百个国家两千多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程,开汉语课的中小学或如“孔子学院”般民间教育机构更如雨后春笋,不计其数。但是,由于我们从事对外汉语教育事业时间较短问题,我们没有太多的经验,以至于在传播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尤其是外国学生在学习汉语时经常会出现语音偏误。

学习者产生偏误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语言的系统性。如果一种语言不存在系统性和语言规则,那么也就不可能被习得,学习者也就无所谓犯不犯错误,因为这种语言本身就不存在任何可以衡量学习者学习效果的标准。既然某种语言是各个语言项目、各部分相互结合,相辅相成的一个系统,因此,只有从宏观上把握了语言系统的整体性,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其中的每一个部分;同时,也只有明确了其中每一个部分及其各部分间的关系,也才能更好地掌握整个语言系统。

辅音偏误的主要类型

在发音部位方面,外国学生在容易出现舌尖后音、舌面音和唇齿音的偏差,其他的双唇音、舌尖前音、舌尖中音和舌根音的部位性偏误则较少见,这是因为这些辅音的发音部位在世界各种语言的音系中是具有不同程度的普遍性的

在发音方法方面,最大的发音难点是“送气/不送气”的区别,其次是“清/浊”的区别,另外则是浊擦音和边音的问题。

舌尖后辅音,是各种语言的音系中相对少见的。外国学生在这一组辅音的发音中,跟汉语方言区的人相比,情况是不同的。他们在平翘舌声母的区分方面,比汉语方言区的学生显示出更强的自觉性,而在跟洪音(开口度较大的)韵母相接时问题也不甚明显,主要是跟舌尖元音-i([?])相接时容易出现腭化的倾向。究其原因也许是在学习之初受汉语拼音“i”的影响,虽然随着进一步学习懂得了舌尖元音和舌面前高元音的区别,但腭化的倾向未能彻底克服。

舌面辅音,普通话的这组辅音发音部位也是较有特点的,因此也给外国学习者带来一定的困难。发音偏差主要有两种倾向:一种是以舌尖前音z、c、s腭化后接齐齿呼和撮口呼韵母,即俗称“尖音”,如把“现”发成siàn。这类偏误,实际上学生能自知,但是出于习惯和惰性,在实际言语交际活动放任自流。另一类偏误则把舌面辅音发成舌叶辅音[??]、[???]、[?]。舌叶处于舌面之前,因此也就是说发生这样的偏误的实质是将发音部位前移了。要鉴别舌面辅音和舌叶辅音,有一个更加直观的方法:舌叶辅音在发音上跟圆唇化存在着协同发音的关系,而舌面辅音跟展唇存在协同发音的关系。

唇齿辅音f,这类偏误主要发生在韩国学生那里。这是因为在韩国语中,一如上古汉语“无轻唇音”,也没有唇齿辅音,而在韩国语中汉字词又占多数。但在现代汉字的形声字中,双唇和唇齿的谐声关系是混乱的。虽然唇齿辅音发音时可凭借视觉监控,并不困难,但是因为学习者难以确定具体汉字的读音,会出现误读或犹豫不决的状况。这种偏误跟汉语方言区的人学习普通话时发生“正音”问题相同。另外日本学生容易把唇音f,说成双唇擦音[?](俗称“吹火音”)。这是因为日语中的“フ”(FU)的实际发音是[?],是负迁移现象。通过视觉监控,纠正发音应该是不甚困难的。

“送气/不送气”的区别是汉语音系上最大的一个特点,大多数外国学习者的母语中都没有这样的对立区别,所以在学习之初他们甚至不能区别“肚子饱了”和“兔子跑了”。通过一段时间的认知和练习,他们能在听感上加以区别,并刻意在发音上予以区别,但是往往由于教学指导中有所谓的“送气就是发音时呼出的气流较强”的说法,导致学习者不适当地加大呼出气流,形成偏误,甚至影响语流的流畅性。实际上送气辅音的音理是,在除阻后有一个送气段(近似声门擦音),国际音标中的送气的另一种标音法[?],如“怕”的声母标成[p?],还是很有启发性的。可以说,有一些送气辅音的偏误的形成是教学方面的负迁移。

“清/浊”偏误主要表现为不恰当和过度的“浊化”。汉语中也会发生浊化,但是有一定的条件:在词语的“后音节里的塞音、塞擦音(特别是不送气的)常常发生浊化……相反,在前音节里,塞音和塞擦音很少发生浊化”。外国学生所发生的浊化偏误,主要出于负迁移的影响。西方语言中的“清/浊”对立在音系中的地位跟汉语中“送气/不送气”对立在音系中的地位类似,也正因为如此拉丁字母p:b、t:d、k:g与标音之间的关系主要显示“清/浊”对立,而在汉语拼音中则显示“送气/不送气”的对立。他们把这种区别性特征带进了汉语音系中来了,更何况还有汉语拼音的影响。另外,由于他们的母语中没有声调,在控制音调方面他们的能力也有所不逮,需要依靠嗓音的连续性来控制音调,这也造成了他们的过渡“浊化”,因为对他们来说,恰恰是词语的前音节声调更难以控制。

普通话的鼻韵母,特别是其中的en:eng和in:ing之间的区别是相当明显的。这不仅对外国学习者来说是个难点,而且对于汉语方言地区的人们的学习来说也有着很大的困难。有些语言没有这样两套音节尾鼻音,如日语;有些语言虽然有两套甚至三套音节尾鼻音,但是鼻音对前接元音的影响却不同于汉语普通话。在普通话中前后鼻韵母真正的对立区别是韵腹的舌位。这跟英语中sin : sing的区别是有所不同的。这一类外国学生的偏误常常被忽视,主要是我们缺乏较有针对性的教学对策。

声调偏误

外国学生的声调偏误首先表现在调域狭窄,而且声调的上阈明显偏低,这在第1声、第2声和第4声中都有显示。因为在他们先前的语言知识中没有这方面的内容,在他们看来中国人说汉语的声调时,有些“夸张、矫饰”,像“唱歌”似的。

调域偏低当然对第1声——高平调影响最大,因为该声调要始终保持在一个高位上。而对于平调的控制,外国学习者一般还

是能做得较好。这大约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不需要进行音调调整。

第2声——中升调和第3声——降升调,不仅是外国学生发生偏误最多的两个调,而且还经常发生混淆。首先因为这两个声调

在调型上有共同点,即有“升”段。在外国学生的发音中,我们发现第2声的前端常常会出现一个平调段,严重的还显示为微微下降,在听感上让人觉得“不二不三”。而第3声的偏误则表现为“降”段很短而“升”段很长、很明显。这无疑是受到“214”音系描写的影响。

第4声的学习一般还是比较成功的,也就是说,外国学习者对于声带由紧至松的控制并不感到十分困难。所见的偏误主要是起调不

够高。

外国学生在声调连读时所发生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声调连接过程中相互之间不呼应、不相接,比如“大大”:第一个“大”去声降到底后戛然而止,重新高起调念第二个“大”,出现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被称作“字顿”的现象,即不是念词,而是念两个字。这种情况在说“大楼”时则大有改观。这说明他们在连读时对单字调相接出现的迷惑。如果是4+2或2+4,如“大楼”或“勤快”,降升相连或升降相连尚不觉过于困难。但是像4+1、1+2等就不知所措了,要完全守住单字调的调型就无法衔接,因为他们不懂得有“调势”这样一种黏合剂。反之,另一种偏误类型则是为了相接,他们放弃了单字调的特征,比如4+1(“故乡”)中的第4声被拉平从而变成第1声了,1+2(“生活”)中的第1声则被往下拽变成半拉第4声了。这种情况的严重性还在于,长此以往学习者的声调模型被彻底搅乱了,直至彻底放弃声调学习内容。

朱川先生注意到外国学生在以下情况下会发生偏误:

在nü、nüe、lü、lüe等音节里,“听感上像在声韵之间夹了一个[?]”

在zong、zu、zuo、zui、zuan、zun,cong、cu、cuo、cui、cuan、cun,song、su、suo、sui、suan、sun中,“在听感上像是在声韵之间加了一个[?]”

在zhong、zhu、zhua、zhuo、zhuai、zhui、zhun、zhuang,chong、chu、chua、chuo、chuai、chui、chuan、chun、chuang,shu、shua、shuo、shuai、shui、shuan、shun、shuang中,“听感上像是在声韵之间加了一个[?]”

在ju、jue、juan、jun,qu、que、quan、qun,xu、xue、xuan、xun中,“听感上像是在声韵之间加了一个[i]”

在re、ri、rao、rou、ran、ren、rang、reng中,“听感上像在声韵之间加了一个介音[u]”

语流音变的主要偏误

首先就是变调的现象,其中第3声连读是外国学生最大的困难。一般来说他们还是能了解3+3时,前面的第3声变成跟第2声相同的调值35,但是几个第3声音节连读时,就会不知所措。他们不了解这跟节奏单元相关,

另一个变调现象就是轻声,而轻声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弱化音变。声调的弱化导致失去原先的调位,其间发生声调扩展的影响,前面已有说明。而音段音位也同时发生弱化音变。比如塞音声母,可以由“送气清塞音→不送气清塞音→浊塞音→脱落”次第提高弱化水平;再

如韵母,可以由“复元音→单元音→趋央→脱落”渐次提高弱化水平。最终轻声音节的弱化水平由说话人根据语境、交际任务和语态语势来决定,不过声韵调的弱化水平需要协调,这里又有协同发音的问题。

儿化的种种偏误:有依然分成两个独立音节,没有融合为一个儿化韵音节的;有缺少鼻化色彩的;还有卷舌动作不舒展或不完整的,等等。还有一种儿化韵的偏误,则是发生了不该发生的音变,韵腹的舌位发生了改变。最严重的发生在单韵母u这个元音上,偏误的表现是舌位向下滑动:[u] →[uo]。另外像a、ou等韵也会出现元音舌位的不恰当变动。这就要明确,凡是与形成卷舌空间、保持四呼特征和前后鼻音对立无关的变化,都不能在儿化过程中出现。

英美学习者汉语语音偏误

日本学习者汉语语音偏误

舌尖音与舌面音相混韵味残缺不到位普遍偏短

泰国留学生汉语语音学习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1)

泰国留学生汉语语音学习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对外汉语专业覃小梅学号:201201303146 [摘要]随着中国和泰国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不断加强,学习汉语的泰国学生也越来越多,泰国学生学习汉语的出现的问题也不断显现出来。语音是学习外语中的最主要的问题,它是外语学习的基础,。只有学好语音并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使其他方面的学习顺利进行。通过对初级泰国留学生在汉语语音学习中声、韵、调的偏误出现的规律整理总结,与同样具有声韵调的泰语进行分析比较,来解决泰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语音上常出现的问题。 [关键词]汉语语音;声母;韵母; 引言 近些年来,随着中泰两国的交流日益增多,汉语成为两国沟通交流的重要工 具。因此不少对汉语感兴趣的泰国人来到中国求学,希望对汉语能有更深的造诣。 本文通过来华求学的泰国留学生学习汉语状况来分析泰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语 音上产生的偏误有哪些?怎样避免和解决这样的问题。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学习一门语言的基础。只有学好语音并打下坚实 的基础,才能使后面的学习顺利进行。通过对初级泰国留学生在汉语语音学习中 声、韵、调的偏误出现的规律整理总结分析,以此解决泰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语 音常出现的问题。 (一)声母 泰国学生在声母方面的偏误主要集中在zhi、chi、shi、z、c、s、j、q、x zhi、chi、shi、这组声母基本上是所有留学生汉语语音学习得难点。对泰 国留学生而言,当然也不例外,易与舌尖前音z、c、s相混淆,由于两组发音时 舌位相近,很难区别,给学生在发音上造成困扰,因此偏误率很高。要纠正这一 错误,关键要从音节入手,抓住声母与韵母拼合的关键。泰语与汉语普通话音节 拼读特点差不多,都是辅轻韵重。但在汉语中的{i}音经常被泰国学生和母语中 的辅音联系在一起,造成偏音现象。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求学生刻意追求{i}的发 音,要让学生吧发音部位放到舌尖与硬腭之间,保持位置不变时序练习。对于z、 c、s让学生手掌对准嘴巴,使其体会气流的强弱,反复练习,巩固发音。 J/q/x这组声母在泰语中没有。所以很多泰国留学生就用相似的舌面中音? {c}和前、高、不圆唇元音{i:}来品读汉语的j,用舌面中音?{c’}和前、高、

对外汉语偏误汇总

对外汉语偏误分析的综述 随着汉语的国际地位的提升和学习人数的增多,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出现偏误现象,影响着教学和语用效果,本文主要从近几十年的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音语调、汉字、语法(词法、句法)三个方面对偏误现象研究和分析进行梳理,做一下总结。 英国应用语言学家科德(S.P.Coeder)在1967年首先提出失误(mistake)和偏误(error)两种类型。者对目的语的掌握情况和实际的语言能力,因此在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偏误分析 (Error Analysis)EA) 和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LA) 研究是以1967 年Corder 论文TheSignificanee of Learner.s Errors 的发表为标志的。1972 年,Selinker 提出/中介语理论,为深入研究/偏误和习得奠定了理论基础。在中国,1984 年鲁健骥的5中介语理论与外 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6的发表,标志着对外汉语教学界研究这一领域的开始。 一、语音语调的偏误分析 (一) 双音节词偏误分析夏晴《韩国留学生学习普通话时二字组及其在语流中的声调偏误分析》(2006)在其论文中则侧重在语流中探讨韩国留学生的两字调偏误。最后得出结论:韩国留学生在汉语声调的学习中,四声的习得情况最好,一声和二声其次,三声情况最为严重。 侯晓虹、李彦春《初级汉语水平韩国留学生汉语双音节词声调的发音规律研究》(2006)以巧名初级汉语水平的韩国留学生为对象,调查了他们在16种双音节词语组合模式的发音过程中声调的偏误问题。并根据不同声调组合的不同难度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声调发音训练的对策。董倩倩《日本留学生轻声声调习得偏误初探》(2012)指出:“轻声双音节词前字被误读成阴平 的偏误所占比例最大。并从音调和音高两方面分析了原因。(二)调域调型偏误分析罗音《俄 罗斯人学习汉语语音偏误分析》(2007)从静态声调和动态声调分析俄罗斯留学生汉语声调习得,指出俄罗斯留学生学习汉语语音时产生的偏误大部分是由于母语负迁移导致的。杜明超《美国英语语调对美国学生学习汉语普通话声调的干扰》指出美国英语语调对美国学生学习汉语声调有一定的干扰。徐瑾《俄罗斯留学生汉语声调偏误研究》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指出:“俄罗斯留学生的汉语声调偏误现象,首先,表现在调型上的错误。其次,俄罗 斯留学生声调偏误还表现在调域缺陷上。第三,俄罗斯留学生的声调偏误还表现在在语流当 中的声调偏误和变调失误。” (二) 语音对比偏误分析

留学生汉语声母习得语音偏误

留学生汉语声母习得语音偏误 摘要 母语对第二语言的学习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语音习得成为第二语言习得的重难点。国际汉语语音教学中多采用一对多的教学模式,即用一种语音教学方法教多个国家的留学生。叶军 "母语";对"第二语言";的学习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语音习得成为第二语言习得的重难点。国际汉语语音教学中多采用"一对多";的教学模式,即用一种语音教学方法教多个国家的留学生。叶军曾指出:"不同母语背景的学习者之间有一致的地方,也有不一致的地方。既然学习中各有难点,教学就应该有重点,《语音大纲》应该针对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做出说明,把教学的重点放在难点音上,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指导。";孟加拉语属于印欧语系印度语族,《孟加拉语教程》中总结孟加拉语有40个辅音,但实际发音的只有30个,其中单辅音27个,复辅音3个,有清音13个、浊音11个。汉语中有22个辅音,其中21个可做声母,浊音只有4个:m、n、l、r。汉语与孟加拉语不属于同一语系,辅音从发音部位、发音方式到清浊音数量上都不对称,存在大量差异,因此孟加拉留学生汉语的习得有难度,值得针对性地研究。本文将以孟加拉留学生习得汉语声母为研究对象,对孟加拉留学生汉语声母的语音偏误进行研究,研究其在汉语习得过程中无法简单准确分辨的声母发音语音偏误问题,寻找造成语音偏误的原因,用实验语音的手段进行研究,为留学生语音习得研究提供研究数据,并形成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1研究设计及实验方法 1.1实验方法 字表准备本实验采用实验语音的方法,需采集留学生汉语发音语料、孟加拉语声母语料及中国普通话二甲学生汉语语料。为实验准备的字表包括409个汉字,包含了所有必要的汉语声母与韵母的搭配,考虑到外国学生汉语学习水平,汉字皆选用汉语常用字,并标注拼音方便识认。汉语音位对立关系在字表中也有体现(例如:n-l,z-zh等),并将容易混淆的音节集中建立重难点检测部分。 1.2实验设计 1.2.1整理孟加拉语辅音,录音采样收集两位孟加拉留学生的母语辅音语料,整理孟加拉语辅音表。1.2.2采集孟加拉留学生汉语发音语料留学生朗读字表,采集5位汉语初级水平的孟加拉留学生汉语发音语料。录音完成后,找普通话通过二级甲等的中国学生审听

留学生使用“了”的偏误分析

留学生使用“了”的偏误分析 一、“了”的语法意义 在现代汉语中,“了”是一个助词。它既可以作动态助词也 可以作为语气助词。它通常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表示动作或变化已经完成;也可以用在句子末尾或句中停顿的地方,表示变化或出现新的情况;还可以表示主张认识想法有所变动等。“了”的用法是很复杂的,不少留学生都觉得对“了”的学习是很难的,下面我列举一下“了”在句子中的主要的集中用法来说明“了”的语法意义。 (一)“了”作为时态助词“了”作为时态助词,用于动词后面,动词后面有宾语。表示动作的完成。例如:1. 我看了一集电视剧。2.小红唱了一首歌。 (二)“了”作为语气词 “了”作为语气词,通常用于句末,表示出现一种新的情况。例如:1.快上课了。2.春天了。 二、留学生使用“了”的偏误类型依照以上的各种类型句式与“了”结合后的语法意义,并结合第二语言学习的特点进行教学后,学习者可以初步建立起来语言规则系统,即中间语言,但由于“了”的语法意义比较复杂,所以留学生在使用时出现的偏误比较 多,而其造成偏误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为了能够清楚的分析留学生在使用“了”的时候所出现的偏误,我以北京语言大学的中介语语料库为搜索范围,随机搜索了

100 个错句,并进行了数据统计,总结出了以下几种常见的偏误类型,见下表: (一)“了”的误加误加也称多余,是指在不应该使用某一词语或某种句法成分的时候使用该词语或者成分。以下是虚词“了”误加的情况: 1.否定句中“了”的误加 汉语“动词+了”有否定形式,即“没+动词/ 形容词”,如“来了”的否定形式是“没来”,而不说“没来了”。[1] 而留学生经常会把汉语的“了”和外语当中的过去时相混淆,如果要说明过去的某个时间没有发生某事,动词是一定要用过去时的,在学习汉语的时候就会不自觉的在否定句中的动词后加上“了”。 *昨天他没去了学校。(加* 的是有偏误的句子)昨天他没去学。 2. 包含经常性状语的句子中“了”的误加在有“了”字的句子中如果有表达经常性的词语,即使要说明的是已经完成的动作,动词后面不应该加“了”。这里的经常性和完成性是相矛盾的,不能同时存在于一个句子当中。这类表示动作的经常性、重复性的副词或时间词主要有:经常、时常、常常、不断、不时、每时、每天、每星期、每年,等等。 *在国内学习的时候,她常常看了中国电影。;在国内学习的时候,她常常看中国电影。 (二)“了”的缺漏缺漏,也称缺失或者缺省,是指在词语或者句子中缺少了某些该用的成分。这里面主要谈的就是虚词(了)的

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十个句子偏误及分析

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十个句子偏误及分析 1、你也是,天冷,<保重>身体。(柬埔寨、男、25岁) 析:对目的语(中国)语言环境了解的缺失,“保重”常用在正式,庄重的场合。 2、我们经常去<了>步步高。(马达加斯加、女、24岁) 析:“了”字滥用,留学生常常把它看成一个完全的语法标志, 并且把它与英语中的某个语法范畴等同起来。 3、你觉得我们<的>昨天的表演怎么样?(马达加斯加、女、23岁) 析:“的”字滥用,凭感觉的字觉得该字使用频率高,就喜欢在词语后面都加“的”字。 4、谢谢你的水果<送给我们>,你<很非常>好呀!(马达加斯加、女、23岁) 析:如果作谓语或状语的形容词前边受其他表示程度的状语修饰, 就不能再用“很” ; 形容词谓语后边带状态补语时,它前边的“很”也不能再出现。教学中比较强调弱化的“很”的使用,而在学到其他程度副词修饰谓语或状态补语( 由形容词充任) 的时候, 却没有同时说明这时应该去掉“很” , 引起学生的误会,以为“很”总是跟着形容词的, 于是便出现了其他副词状态与“很”并用,或者状态补语与“很”并用的偏误。 5、明天<要还>去看电影。 析:语法结构错序,可能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6、我<一向>身体不舒服。(韩国、男、22岁) 析:错误概念的形成,将“一直”和“一向”两个概念错误的等同起来 7、我对中国<很有意思>。(韩国、男、22岁) 析:错误概念的形成,将“感兴趣”和“有意思”两个概念错误的等同起来。 8、今天<>很好的天气。(韩国、男、22岁) 析:遗漏,“是”没有具体的意思,不符合母语国家的语法习惯。 9、下飞机时,我们的<护照被>机场的警察检查了。(英国、男、二十多岁?) 析:母语的负迁移,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学习汉语,往往将“被”字句等同为被动语态。 10、<既然>房间小,但是床和柜子还行。(马达加斯加、男、24岁) 析:关联词语的错误搭配,相比缺省关联词语而言,有关于关联词语配合使用的意识,但未能真正掌握好它们的用法,没有真正掌握意思。

南亚留学生汉语语音偏误分析及对策

南亚留学生汉语语音偏 口周静尹琪 语言教学研究误分析及对策 摘要:由于受母语的负迁移、汉语特点以及个人因素的影响,南亚留学生汉语语音容易出现各种偏误。本文试从南亚留学生汉语语音偏误的特点和成囱出发,寻找相关对策。 关键词:南亚留学生汉语语音声母韵母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音是否标准是交际活动能否顺利展开的前提之一。掌握任何一种语言,语音都是基础,是贯穿始终并较难精确掌握的重点和难点。 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目的是“让学习者掌握汉语语音的基础知识和汉语普通话正确、流利的发音,为用口语进行交际打下基础”。然而,汉语语音的掌握却并非易事,在学习过程中,因为自身的原因和汉语语音的特点,留学生会出现各种偏误,这些偏误如若不及时纠正,会直接影响留学生的汉语语音面貌,进而造成交际障碍。 留学生汉语语音学习往往带有区域性的特点,来自南亚(主要是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的留学生,他们在汉语语音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类偏误,呈现出自身的特点,其汉语声调、声母、韵母的偏误也有自身的规律。 一、南亚留学生汉语声调偏误分析 汉语是声调语言,所谓声调语言,是指声调具有区别 (五)绝大多数表示未然的事件,多为祈使句 根据我们的统计和分析,瑜伽汉语中出现的“把”字句,绝大多数为未然形式,不能带动态助词“了”“着”,且主语省略,多为祈使句。这是因为瑜伽教练试图让练习者去做或者不做某个动作,而且人们比较习惯用“把”字句来让某人做某件事情,因为它带有比较明确的指令性,由于“祈使”的语用特点,所以“把”字句被大量地使用在瑜伽课上。再有,大部分人都认同发布命令和指示是教师对学生的权利,由于上述条件决定了瑜伽课E 大量使用“祈使”形式的“把”字句的合理性。 四、结语 “把”字句本身的复杂性是客观事实,我们无力改变:“把”字句教学语法的研究也有待深入;学生“把”字句的同避率最高,我们有目共睹,所以应从教学方法上改善目前的状况。张旺熹(1991)认为“把”字句的两大类型使用频率相差很大,典型形式V P—V R或V P包含V R,占86%以上:其他形式(1)V P一(A D)+--+V:(2)V P一意义的作用。声调对于所有学习汉语的留学生而言,都是偏误频发且较难纠正的问题。我们所说的“洋腔洋调”, 大多也是缘于留学生声调发音的不到位。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南亚大部分国家留学生无论是其母语(岛尔都语、印地语、孟加拉语、尼泊尔语等),还是官方语言之一的“英语”都属于和汉藏语系大相径庭的印欧语系,都不属于声调语言。他们在接触汉语之前对声调是陌生的,对其没有任何感性或者理性的认识。因此, 在学爿过程中也容易出现各种偏误。总的说来,他们的声调发音的问题在于:~是调域较窄:如阴平调往往只有33或44度,没.至r J55度,去声也存在相同问题,本为51调,学生一般读成3l或42调,严重的甚至会发成低平调。二是音高曲线把握不到位,特别是升降调把握不到位。将本为平调的阴平调读成升调或降调。读阳平调时,受母语或英语等语言影响,不是读成升调,而是变成了降调。上声是嗌折调,先降后升,学生要么读成近似阳平的升调,要么读 (A D)+V(一)V;(3)V P=(A D)+V R(R是动量补语) (4)V P一0或单个V,只占13%。可见,瑜伽课上出现的“把”字句虽未覆盖所有类型,但也涉及86%以上,所以不 妨从此入手。 本文为首都经贸大学201o年校级教改项目《提升留学生语言学习效率的实践研究——任务型教学的应用))的中期成果。 参考文献: 【1】刘颂浩.论“把”字句运用中的回避现象及“把”字句的难点【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2). 【2】刘月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3】3杨小璐,肖丹.现代汉语把字句习得的个案研究【J】.当代语言学,2008,(3). (赵睿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对外文化交流学院100026)兰 z 口 > 《 删 2n1N1N 2

留学生汉语偏误分析

留学生汉语偏误分析 09级二班王苗苗 一,语料来源(以下句子来自一位韩国留学生,中级汉语水平,这些句子是该留学生在做HSK五级模拟题的作文题时出现的) 1,“太”VS“很” (1)别人对我说:“你的准备已经太好了。(不用再复习了)” (2)这家健身房费用不贵,还有运动环境也太好,所以年轻人去这个地方锻炼自己的身体。 (3)你买的这件衣服太好,我很喜欢。 2,“不能” (1)我觉得自己没有担心,没有紧张,但是现在我不能睡觉了。 (2)(别人对我说:“你的准备已经太好了。”)可是,我不能停止,一直准备。(3)你的声音太小了,我不能听见。 二:鉴别偏误 由以上句子看出是有规律的偏误 第一组,“太”的用法都是不正确的,应用作“很”。你的准备已经很好了;运动环境也很好。这件衣服太好了,或者是这件衣服很好,我很喜欢。 第二组,“不能”用的不准确,“没有”和“不”的用法不准确,应为“不担心,不紧张,但是现在我睡不着觉了”,“不能停止”改为“没有停止”“不能听见”改为“听不见”。 三:偏误分类 第一组属于词汇方面的偏误,没有正确掌握“太”的用法,“很”的用法,以及“太”和“很”在语用上的区别。第二组的(2)也属于词汇方面的偏误,没有掌握“没有”和“不”表示否定时的区别。 而第二组中的(1)(3)则属于语法方面的偏误。 同时,这两组偏误也属于语内偏误,由于学习者对“太”和“不能”的用法不全面,才产生这种偏误的。 四:解释偏误的原因 这两组偏误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目的语知识负迁移。学习者在目的语学习过程中,常常会把他所学的有限的、不充分的目的语知识用类推的办法不适当地套用在目的语新的语言现象上,造成偏误,这种现象也称为过度概括(over-generalizafion)或者过度泛化。 第一组,可以看出该生没有掌握好“太”和“很”的区别。属于副词“太”的多度泛化。 “太”和“很”都是副词,在程度上,“太”比“很”更深一些。“太”表示程度高是“过分”的意思,即这种程度高已经超高常规标准或程度,超过适当的承受限度,难于接受。并且“太”有主观评价性,多用于赞叹,句末常带“了”。而“很”,是个典型的程度副词,其本身的客观性很强,多用于陈述、描写或客观评价的句子。

韩国留学生汉语声调偏误及成因分析

韩国留学生汉语声调偏误及成因分析 受韩国语汉字音等因素的影响,韩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拼音声调时偏误情况较严重。本文在对韩国留学生调查的基础上,总结出韩国留学生汉语声调偏误的规律,并分析了其成因,以期有利于对韩汉语语音教学。 标签:留学生汉语声调偏误成因 学界中的大多数学者认为,韩国语属于乌拉尔——阿尔泰语系,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尽管如此,汉语拼音和韩国语在音节的结构上却有相当高的相似性。如:汉语拼音由“声母+韵母”两部分组成,声母一般由辅音充当;韵母主要由元音和元音与一部分辅音的组合构成。韩国语由”子音(即辅音)+母音(即元音或元音+子音)”组成。所以在语音学习中,韩国人很习惯汉语拼音声韵相拼的规则。韩国在历史上长期使用汉字,到目前为止,韩国语词汇系统中还有约60%以上的汉语借词,这些大量的汉语借词虽然对韩国人掌握汉字字形、词语意义有较大帮助,但是这些汉语借词本身所形成的韩国语特有的发音特点对现在韩国留学生学习汉语常常产生干扰,形成负迁移。这主要表现在音素的具体形态、发音方法、发音部位上的不同,导致韩国留学生形成较难纠正的发音偏误。 在韩国留学生这些语音偏误中,声调偏误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笔者对延边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2007年入学的初级班(韩国班)12名韩国留學生汉语单字调和双字调进行了调查和统计,初步总结出了部分有规律性的汉语声调偏误情况。 一、声调偏误情况 (一)阴平调偏误 普通话中阴平的调型是一个55调值的高平调。声学研究发现,中国人说普通话时,阴平的音有的位于调域的4度与5度之间,从调型来看起伏不超过半度,且全部位于调域上半部。韩国留学生发阴平调时虽然调型与普通话的阴平调型一致,都是平调,但是在调值上有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为调值不够高,韩国留学生的阴平调域位于3度线附近,调值大都是33或44,明显低于普通话55度阴平,在大多数情形下阳平调被念成了低平调。此外有部分学生也偶尔将阴平念成降调或微降,听起来更像是去声调。例如: 表一:阴平调发音情况 普通话发音发音情况 光ɡuanɡ55ɡuanɡ33(44)ɡuang332(442) 医生yi55shenɡ55yi55(44)shenɡ33(44)

留学生偏误类型

一、留学生语篇中的偏误类型 本文所分析的篇章偏误主要是留学生用汉语进行写作的过程中出现的偏误现象。为了便于研究分析,我对30篇外国留学生作文进行了分析。这30篇留学生作文是取自香港公交部门在“万圣节趣味竞赛”中组织的外国留学生征文活动中的,题目分别是留学生对中国交通系列问题的看法和“难忘的……”。这30名留学生分别来自不同的国家,属中高级阶段的汉语学习者。随后对30篇留学生作文中的偏误进行了认真的整理分析,具体情况如下: 由数据统计可知,留学生篇章偏误主要表现在成分残缺和冗余错用方面,所占比例分别达到45%和50%,其中主语成分和关联词语偏误为主要偏误,偏误比例达到39.2%和40%,时间成分的偏误所占比例也有15.8%。语序的问题虽然相对少点,但也要引起重视。下面是根据上表数据对留学生篇章偏误类型的具体分析: (一)留学生篇章中的成分残缺问题 成分残缺是指句中成分该有的地方没有,致使出现语义不明,前后连接不顺畅的现象。这里主要说到三种成分残缺的现象,分别是主语残缺、时间词语残缺和关联词语残缺。由上面的表格数据可以看出,成分残缺问题所占比例达

到45%。 1、主语成分的残缺 在所有的篇章偏误中主语残缺出现的频率最高,有36例,占篇章偏误的30%。主语省略自由、灵活,使用频率高,是最常见的省略衔接手段之一,但是主语省略要求有一定的语篇环境。在同一个语段里,多个小句之间有着较为密切的语义关系,这时候,如果前一个小句出现了主语,并且后面小句与前面小句是同一个主语,那么后面小句的主语可以省略。许多留学生对此往往运用不佳,出现主语残缺的现象,也就是语篇中不该省略主语的地方省略了主语,造成主语缺失。如: 例(1):随着社会的发展,a的生活质量也有所大的变化。 例(2):a还有一个也是现在非常严重的,b那就是车太多造成堵塞的现象。 例(3):a只要做到这么细小的事就可以帮助改善大气的污染,b然后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如;公交车与铁路等,c从而令到市内行驶的车减少。 例(4):a首尔市内有公共汽车专用线。b只能开公共汽车的。 例(1)的a句缺少主语,想表达的意思应该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有所提高。”例(2)中a句的主语应该是“问题”,“现在非常重要的”是“问题”的定语,缺失了主语。例(3)的c小句缺少主语,“减少”的应该是“车的数量”。例(4)中b句的主语不可省略,a、b是独立的两句话,即使主语一致,也不可省略,所以b句应该加上主语“公共汽车专用线是”才正确。 主语残缺这种偏误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对主语省略原则的错误运用,造成句子的不完整,引起了语义的混乱。

泰国留学生汉语学习语音偏误类别及原因调查报告

泰国留学生汉语学习语音偏误类别及原因调查报告 文学院 11级对外汉语班 带队老师:龙涛实习地点:国教院 摘要:本文根据见习期间与泰国同学交流以及课堂观摩过程中发现的一些偏误进行分类,因为实习时间条件的限制,主要对语音上的偏误进行调查。并根据所学知识以及结合前人的研究对泰国同学习汉语过程中出现的语音偏误原因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得出了一些初步的结论。报告的最后根据偏误分析的结论,结合偏误分析理论和教学理论对泰国留学生课堂教学提出了我们自己的建议。 引言 2014年10月,我们在校南校区对外汉语系留学生本科教学班和入门班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实习。在此期间我们通过课堂观摩记录,课后班里的留学生讨论交流,平时有针对性的对泰国籍留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语言调查,然后在网上搜集整理了一些关于泰国学习汉语的偏误的语言材料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班里调查的实际情况对材料进行了进一步整理,得出了一些简单的结论,并依照我们自己所学及调查情况尝试向老师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教学建议。 一、调查实施 (一)调查内容 泰国籍留学生学习汉语中的语音偏误。 (二)调查方法 1,课间与留学生交流注意并记录留学生的语言 2,课堂观摩记录留学生的语言 (三)调查对象 我校国教院的入门班及其它班的泰国籍留学生。

(四)调查步骤 10月14日-11月12日进行课堂观摩记录、语言调查 11月14号整理分析搜集到的语言材料 11月15号文献资料查询,形成初步调查结论 11月16号撰写调查报告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偏误分析理论 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就是对学生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所犯的偏误进行分析,从而发现第二语言学习者产生偏误的规律,包括偏误的类型和偏误产生的原因等。 偏误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使用语言时不自觉地对目的语的偏离,是以目的语为标准表现出来的错误或不完善之处。这种错误是成系统的、有规律的,反应了说话人的语言能力,属于语言能力范畴。 偏误分析是在语言学理论中介语假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最早由鲁健骥介绍到中国(80年代初) 偏误分析理论的创始人Corder认为第二语言习得者的错误和第一语言学习者的错误,都存在系统性和非系统性的区别。在此基础上,他还区分了两个概念—“差错”(mistake)和“偏误”(error):差错是非系统性的错误,属于语言性质运用的错误,是因为不能运用语言知识而产生的,学习者无法自己改正;偏误属于系统性错误,是由于语言知识缺乏而产生的,也是学习者语言使用能力欠缺的一种表现,学习者自己能够改正。 2,偏误类型及其原因分析 我们主要是针对留学生的语音偏误进行了调查,主要分为声调,声母和韵母。

留学生“羡余”偏误分析-最新教育资料

留学生“羡余”偏误分析 羡余现象在现代汉语中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大多广为人们使 用,可以称得上“名正言顺”与“合理合法”了。根据大量的研究成果,产生羡余现象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为了适应口语的说话特点,从而降低理解的难度。一个句子中,羡余的成分如果比较多,辨别意义起来相对来说就会变得简单;二、羡余不仅可以让语音音节节律变得更加和谐、押韵,而 且可以让本来读起来不对称的首节变得朗朗上口、动听悦耳;三为了在语义上凸显强调的作用。羡余可以使想强调的成分的意味显得更加的突出。除此之外,当然还存在一些别的原因,本文在此只列举到一些最常见的原因。 纵观上述原因,可以看出,汉语的羡余现象可以理解为“人 为”造成的,这种现象带有人的一种主观创造性,它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产生的。但羡余现象对于母语非汉语的留学生学习汉语产生的很大的困扰,无论他们在学习汉语还是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时候,由于没有能够真正的掌握与理解汉语的羡余现象, 从而导致误用、乱用,也同样产生了一些所谓的“羡余”现象, 而这些羡余现象并非合理合法,确切的说属于我们通常所说的羡 余偏误现象,这对留学生学习汉语产生的很大的干扰因素。汉语的羡余现象是合理的多余,而留学生出现的羡余现象则是废话式的多余,与我们母语为汉语的使用者出现的羡余现象有着本质的

区别,属于一种偏误现象。 汉语的羡余现象主要体现在词法与句法两个方面。留学生在构词上如果出现羡余现象,汉语中也不存在此类词汇,这种情况就属于生造词汇,属于一种完全错误现象。因此,留学生表达上 出现出现的羡余现象主要体现在句法层面上。留学生羡余偏误现 象产生的原因基本上与汉语羡余现象产生的原因基本一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修饰成分与中心语之间、构成同一成分的不同部分之间。这些羡余现象,有的一部分为另一部分的羡余,有的是互为羡余,留学生出现的羡余现象与汉语中正常的羡余现象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别,这些羡余完全可以去掉,属于表达上的羡余偏误,并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羡余。 F面会结合具体例句分析留学生羡余偏误现象产生规律 修饰成分与中心语之间存在的羡余现象,主要体现在定语或者状语相对中心语为羡余。例句:她认真检讨昨天所做的事情。 在例句中,定语“所做”相对于后面的中心语“事情”来说是多余的,可以省略。状语相对于中心语为多余的偏误现象在留学生中也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例句:他的双手冻得很通红。“通 红”这个形容词本身就包含有程度很强的意味,无须再单独添加 程度副词“很”来修饰。一味的为了起到强调的作用, 而在本身就具有很强程度意味的词汇前用程度副词来修饰,反而违反了语法规则,造成不必要的偏误现象的出现,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在构成同一成分的不同部分之间主要是由于过分的嗦而导 致羡余偏误现象的出现。例句:四处散落的珠子终于找齐了。“散落”本来就已经含有四处的含义在里面,前面再加个四处一词就显得多余、嗦。 除此之外,与汉语羡余现象产生规律一致,留学生出现的羡 余偏误也存在附着成分为羡余这种现象。例如:他一个小时写得完了作业。“了”为“完”的羡余,必须删掉,或者还有另外一种修改办法就是删掉得,表示一种完成的状态。 纵观上述,可以看出留学生的羡余偏误现象与汉语正常的羡余现象有

老挝留学生语音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215085519.html, 老挝留学生语音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 作者:闫伟 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7年第10期 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老挝留学生来华学习汉语,语音教学作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 重要部分,直接关系到留学生汉语的运用。如何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沟通交流,是衡量留学生汉语水平的重要砝码。运用偏误分析理论,可以找到留学生在声母、韵母、声调等方面的学习中的偏误来源,总结偏误产生原因,可以有针对性地纠正偏误,从而使留学生尽快掌握汉语语音规律。 关键词:老挝留学生语音偏误分析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2014级20名老挝留学生,他们学习汉语的时间为三年左右。采用问卷调研的方法,发出问卷20份,回收20份,有效问卷20份。该问卷分别对他们在声母、韵母、声调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共设计50个双音节词语,涵盖大多数的常用音节、音调以及多音字。 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学习者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会出现不同的错误,按照科德的观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包括失误和偏误两种类型。失误是偶然间产生的,而偏误是指对目的语掌握不好产生的一种规律性错误,反映了说话者的语言能力。因此,在本次调查中,笔者要求受测试者将每个词语读两遍,以保证录音分析的客观性。根据调查,老挝留学生语音偏误类型表现如下。 一、语音偏误分析 (一)声母偏误分析 通过调研发现,老挝留学生出现偏误的汉语拼音声母有10个,分别是:k、j、q、x、zh、ch、sh、r、n、l。 语音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具有生理属性。[1]发音部位不到位和发音方法使用不当 都会造成偏误。舌尖前音(z、c、s)、舌尖后音(zh、ch、sh、r)和舌面音(j、q、x)是老挝留学生学习的难点。例如,将“裙子”读成“xun zi”,“青蛙”读成“xing wa”或“jing wa”,“划船”读成“wua chuan”,“哭泣”读成“wu qi”,“女人”读成“nv nen”,“捕鱼”读成“wu yu”,“蘑菇”读成“mo wu”,“老虎”读成“lao wu”,“柠檬”读成“ling meng”,“足球”读成“zu jiu”或“zu xiu”,“困难”读成“hun nan”,“消失”读成“qiao shi”,“哭泣”读成“hu qi”,“开心”读成“hai xin”。此外,有60%的学生将舌尖后音zh、ch、sh发成舌尖前音z、c、s,因为舌尖后音是汉语里非常特殊的辅音,老挝语里没有与之对应的辅音。 (二)韵母偏误分析

对11篇留学生汉语作文中偏误的统计分析

对11篇留学生汉语作文中偏误的统计分析 及对汉语写作课教学的思考 辛平 (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学中心,北京100871) [中图分类号]H195.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365(2001)04—0067—05 §0引言 “写”是留学生汉语学习四个环节中的一个输出性环节,是语言学习到语言运用的过程,是在新 的语境中对已经学过的语法、词语重新组合、选用的过程,是对已学过的语言知识的全面检查。对用 外语写作的学生来说,既存在着构思、布局谋篇的问题,更包括词汇、语法知识的运用问题。留学生汉语作文给人的总体印象是意思明白但感觉很别扭,可以说是一种高级的“洋腔洋调”。 近年来,很多教师和研究者从不同侧面和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过研究。吴平从学习策略的角度 谈过写作课教学问题,何立荣从篇章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汉语写作中的篇章失误,张宝林对汉语语 段的组合方式做过考查,刘月华对叙述体的连接问题做了非常深入系统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都为 我们的对外汉语写作课教学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本文旨在通过对11篇留学生汉语作文中出现的 偏误进行统计分析,考察留学生汉语作文中普遍存在的偏误类型及出现的比例,并对这些偏误进行 分析,以期对我们的写作课教学的定位提供一些量化的参考依据。 §1偏误分类及统计结果 1.1给留学生作文找出错误、失误是容易的,但是如果给这些错误分门别类贴上标签,却是非常烦琐的。比如一个句子内的错误可能是单纯的语法、词语错误,也可能属于语用方面的错误,因此 有人认为给错误分类是不可能的。但是由于作文中任何句子都出现在较明确的语境之下,因此句子 的语义应该是明确的,这给我们对偏误归类提供了操作上的可行性。首先,语法、词语错误由于语义 明确,而有了相对客观的标准;其次,语义与所选用的表达形式不相符合,所构成的语用方面的错 误,也能够比较明显地区分出来。 从形式上看,一篇完整的作文其中的偏误应包括文章整体结构、段落与段落的连接、段落内的 偏误等,其中前两项与思维逻辑及母语的文化关系较为密切,而且“文无定法”,所以本文主要探讨 段落内的偏误。段落、语篇、语段是从不同角度命名的概念,三者的基本内涵都是指有完整意义,形 式上不小于句子的单位。三个概念的所指各有侧重,在本文的使用中不作区分。本文主要统计语段 内的偏误。

关于外国留学生的语音偏误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不仅在经济上赢得世界瞩目,在中华文化传播上也受到了广泛关注。尤其是21世纪初以来,世纪各国各地区迅速掀起一股“学汉语”狂潮。为此,我们国家政府在国外各地区开办了非营利性机构“孔子学院”。据中国官方不完全统计,迄今全球已有近百个国家两千多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程,开汉语课的中小学或如“孔子学院”般民间教育机构更如雨后春笋,不计其数。但是,由于我们从事对外汉语教育事业时间较短问题,我们没有太多的经验,以至于在传播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尤其是外国学生在学习汉语时经常会出现语音偏误。 学习者产生偏误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语言的系统性。如果一种语言不存在系统性和语言规则,那么也就不可能被习得,学习者也就无所谓犯不犯错误,因为这种语言本身就不存在任何可以衡量学习者学习效果的标准。既然某种语言是各个语言项目、各部分相互结合,相辅相成的一个系统,因此,只有从宏观上把握了语言系统的整体性,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其中的每一个部分;同时,也只有明确了其中每一个部分及其各部分间的关系,也才能更好地掌握整个语言系统。 辅音偏误的主要类型 在发音部位方面,外国学生在容易出现舌尖后音、舌面音和唇齿音的偏差,其他的双唇音、舌尖前音、舌尖中音和舌根音的部位性偏误则较少见,这是因为这些辅音的发音部位在世界各种语言的音系中是具有不同程度的普遍性的 在发音方法方面,最大的发音难点是“送气/不送气”的区别,其次是“清/浊”的区别,另外则是浊擦音和边音的问题。 舌尖后辅音,是各种语言的音系中相对少见的。外国学生在这一组辅音的发音中,跟汉语方言区的人相比,情况是不同的。他们在平翘舌声母的区分方面,比汉语方言区的学生显示出更强的自觉性,而在跟洪音(开口度较大的)韵母相接时问题也不甚明显,主要是跟舌尖元音-i([?])相接时容易出现腭化的倾向。究其原因也许是在学习之初受汉语拼音“i”的影响,虽然随着进一步学习懂得了舌尖元音和舌面前高元音的区别,但腭化的倾向未能彻底克服。 舌面辅音,普通话的这组辅音发音部位也是较有特点的,因此也给外国学习者带来一定的困难。发音偏差主要有两种倾向:一种是以舌尖前音z、c、s腭化后接齐齿呼和撮口呼韵母,即俗称“尖音”,如把“现”发成siàn。这类偏误,实际上学生能自知,但是出于习惯和惰性,在实际言语交际活动放任自流。另一类偏误则把舌面辅音发成舌叶辅音[??]、[???]、[?]。舌叶处于舌面之前,因此也就是说发生这样的偏误的实质是将发音部位前移了。要鉴别舌面辅音和舌叶辅音,有一个更加直观的方法:舌叶辅音在发音上跟圆唇化存在着协同发音的关系,而舌面辅音跟展唇存在协同发音的关系。 唇齿辅音f,这类偏误主要发生在韩国学生那里。这是因为在韩国语中,一如上古汉语“无轻唇音”,也没有唇齿辅音,而在韩国语中汉字词又占多数。但在现代汉字的形声字中,双唇和唇齿的谐声关系是混乱的。虽然唇齿辅音发音时可凭借视觉监控,并不困难,但是因为学习者难以确定具体汉字的读音,会出现误读或犹豫不决的状况。这种偏误跟汉语方言区的人学习普通话时发生“正音”问题相同。另外日本学生容易把唇音f,说成双唇擦音[?](俗称“吹火音”)。这是因为日语中的“フ”(FU)的实际发音是[?],是负迁移现象。通过视觉监控,纠正发音应该是不甚困难的。 “送气/不送气”的区别是汉语音系上最大的一个特点,大多数外国学习者的母语中都没有这样的对立区别,所以在学习之初他们甚至不能区别“肚子饱了”和“兔子跑了”。通过一段时间的认知和练习,他们能在听感上加以区别,并刻意在发音上予以区别,但是往往由于教学指导中有所谓的“送气就是发音时呼出的气流较强”的说法,导致学习者不适当地加大呼出气流,形成偏误,甚至影响语流的流畅性。实际上送气辅音的音理是,在除阻后有一个送气段(近似声门擦音),国际音标中的送气的另一种标音法[?],如“怕”的声母标成[p?],还是很有启发性的。可以说,有一些送气辅音的偏误的形成是教学方面的负迁移。 “清/浊”偏误主要表现为不恰当和过度的“浊化”。汉语中也会发生浊化,但是有一定的条件:在词语的“后音节里的塞音、塞擦音(特别是不送气的)常常发生浊化……相反,在前音节里,塞音和塞擦音很少发生浊化”。外国学生所发生的浊化偏误,主要出于负迁移的影响。西方语言中的“清/浊”对立在音系中的地位跟汉语中“送气/不送气”对立在音系中的地位类似,也正因为如此拉丁字母p:b、t:d、k:g与标音之间的关系主要显示“清/浊”对立,而在汉语拼音中则显示“送气/不送气”的对立。他们把这种区别性特征带进了汉语音系中来了,更何况还有汉语拼音的影响。另外,由于他们的母语中没有声调,在控制音调方面他们的能力也有所不逮,需要依靠嗓音的连续性来控制音调,这也造成了他们的过渡“浊化”,因为对他们来说,恰恰是词语的前音节声调更难以控制。 普通话的鼻韵母,特别是其中的en:eng和in:ing之间的区别是相当明显的。这不仅对外国学习者来说是个难点,而且对于汉语方言地区的人们的学习来说也有着很大的困难。有些语言没有这样两套音节尾鼻音,如日语;有些语言虽然有两套甚至三套音节尾鼻音,但是鼻音对前接元音的影响却不同于汉语普通话。在普通话中前后鼻韵母真正的对立区别是韵腹的舌位。这跟英语中sin : sing的区别是有所不同的。这一类外国学生的偏误常常被忽视,主要是我们缺乏较有针对性的教学对策。

留学生的偏误汇总

偏误汇总 偏误类型 一、标点偏误 1、2005年第一次来中国读书. 2、那时候我们的汉语还不太好,说得很差. 3、不但影迷很喜欢,而且没看过电影的人也都认识那些歌曲. 4、她会全力以赴的帮助她的学生. 5、越来越多爱沙尼亚人加入到素食的行列. 二、汉字偏误 1、我从来都不会忘记我来中国的时间。(“会”字少写了短横) 2、素食者的饮食不但包括很多必雪的维生素和矿物质,(“雪”应为“需”) 3、“一桌二椅”代表的意义如此不石定,(“石”应为“确”) 4、这和做法受到了学生的好评,(“和”应该为“种”) 5、他们对老师也许失去尊敬。(“许”的笔画“午”被写成“千”) 6、所以老师们每天给我们各种各样的见意什么的。(“见”应该为“建”) 7、电景的人物遇到了许多困难。(“景”应为“影”) 8、但是不又就破镜重圆了。(“又”应为“久”) 9、传统京居是一种独特的喜剧艺术。(“居”应为“剧”) 10、只有一张桌子和西把椅子。(“西”应为“两”) 11、等一次独立的时候爱沙尼亚终于有了自己的国歌。(“等”应为“第”) 三、词语偏误 1、我从来不会忘记我第一次来中国的时间。 2、中国比爱沙尼亚那么不一样。 3、一个电视台台长让魏敏芝参加一个广告。 4、而且没看过电影的人也都认识那些歌曲。 5、一些反素食主义者对素食者的饮食习惯表达了他们的关切。 6、反素食注意者不应该只批评,应该多强调哪些优点! 7、我觉得《爱疯了》对大的优点就是简易。 8、历史上爱沙尼亚被很多国家占据了。 9、虽然南郭其实根本不会吹竽。 10、就是为什么有的老师很快就收获学生的欢迎。 11、他不能得到他的教育目的。 12、21时代就是“赢人的时代”。 四、语法偏误 1、真不容易看那些关于动物的残虐的生活条件的电影。

俄罗斯留学生汉语语音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研究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1.此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取得的成果。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地方外,本文不包含他人或其它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与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2.本人完全了解学校、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与学院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此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大学学院可以将此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文。 3.若在大学学院毕业论文审查小组复审中,发现本文有抄袭,一切后果均由本人承担,与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无关。 4.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论文中凡引用他人已经发布或未发表的成果、数据、观点等,均已明确注明出处。论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论文中已明确的方式标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年月

关于毕业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所完成的论文及相关的资料(包括图纸、实验记录、原始数据、实物照片、图片、录音带、设计手稿等),知识产权归属华北电力大学。本人完全了解大学有关保存,使用毕业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存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纸质版或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或借阅。本人授权大学可以将本毕业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任何复制手段保存或编汇本毕业论文。如果发表相关成果,一定征得指导教师同意,且第一署名单位为大学。本人毕业后使用毕业论文或与该论文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第一署名单位仍然为大学。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如下各项内容: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采用影印、缩印、扫描、数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或汇编本学位论文;学校有权提供目录检索以及提供本学位论文全文或者部分的阅览服务;学校有权按有关规定向国家有关部门或者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学校有关数据 库和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信息服务。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学校可以适当复制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用于学术活动。 论文作者签名:日期: 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