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文学理论导引笔记

文学理论导引笔记

文学理论导引笔记
文学理论导引笔记

第一章文学观念与文学文本

文学理论:要以文学整体为对象,通过讨论文学的存在依据、基本性质和主要特征,来回答“什么是文学”的问题。

文学整体:指文学理论对各种类型、各种形态和各个时代的文学现象的抽象和概括。

第一节文学的审美性

一、文学和文学观念

1、*历史上对“什么是文学”的认识。(多种多样)

广义孔子《论语?先进》“文学”:古代的文献

西方 1800年前欧洲:著作或书本知识

狭义的“文学”观念形成:西方:18世纪末浪漫主义运动之后

狭义的“文学”观念的不同理解:

艾布拉姆斯: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品”“艺术家”“欣赏者”

模仿说,表现说,实用说,客观说

*从文学与世界、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看(最古老、影响最深远):感物说、模仿说

感物说(中):文学是感受万物的表达。

大自然:刘勰——“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陆机——“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社会:钟嵘——强调现实生活的各种人生境况与社会矛盾所触发的感受模仿说:“模仿”,最初指祭祀活动巫师表演的歌舞,后由祭典用语转化为哲学术语,表示对外在世界的再造或复制。

亚里士多德——《诗学》:

关注文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文艺所描述的应该是可能发生的而不是已经发生的事”;

一切艺术都是模仿的产物,并强调不同的艺术在模仿的对象、媒介和方式上具有各自的特点;

不排斥想象和虚构在艺术创造中的作用。

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的观点在西方文学理论中长期居于主导地位

*镜子说

*实用说:出现很早,影响久远。

“把艺术品主要视为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从事某事的工具,并常根据能否达到既定目的来判断其价值”(艾布拉姆斯)

功能角度:强调文学是一种教化的手段

“文以载道”——孔子:“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毛诗序》:“正得失,动天地,……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教育目的)

西方贺拉斯:道德教化功能,“寓教于乐”,强调“快感”“感人”对文学的重要性

西方世界主要的审美态度——实用主义观点

*表现说:“一件艺术品本质上是内心世界的外化,是激情支配下的创造,是诗人的感受、思想、情感的共同体现。……”(艾布拉姆斯)中——“诗言志”、“诗缘情”(陆机):把情感视为文学表现的主要对象。

西——18世纪末浪漫主义兴起时产生。

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西方表现说文学观的宣言),突出了个性、天才、想象的因素在文学构成中的作用。

*客观说:“在原则上把艺术品从所有这些参照物中孤立出来看待,把它当做一个由各部分按其内在联系而构成的自足体来分析,并根据作品存在方式的内在标准来评判它。”(艾布拉姆斯)

把文学的特质归结为语言形式,强调文本的自足性而排除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联。

20世纪初的形式主义的文学观

2、多种文学观念并存的原因

*文学观的形成受主体的知识背景和社会、文化、历史条件的限制

*文学本身在构成上的复杂性和发展中的多样性

多种“文学”观念都越来越强调文学的特殊性,强调审美、想象、情感、形象、虚构以及语言等因素对文学的规定——即形成狭义的审美的文学观。

二、审美与文学

*最初:人们从语言形式上理解文学的审美性

魏晋时:文辞美是区分文学与非文学的一个基本标准

曹丕:“奏议宜雅,书论宜理,诗赋欲丽”。

萧统:“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

西方斯威夫特:把恰当的词放在恰当的位置。

历史上,将文学的审美特点归纳为讲究语言形式的美,是中外文学理论界定文学审美属性的一个重要根据。尤其是唯美主义和形式主义。缺点:忽视了文学审美性所包含的丰富的人文内涵。

*人类的劳动具有合目的与合规律相统一的特点。

人类活动及其结果有双重的内容和意义:(P9)

人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存在又以它的人文内涵成为人类认识自己的对象;

人类社会实践改变了生存环境,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了显示人的力量与才智的对象。

审美关系:社会实践使人与世界之间形成一种新的关系,即人“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的关系”,这种关系为我们从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去寻找和发现人的价值,感受和理解人生的意义,并从中获得与物质享受全然不同的精神上的喜悦和快慰提供了可能。这种关系即美学上的审美关系。由此获得的感受和认识,称为美感或审美意识。

美,最根本意义上讲,是指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审美是文学的内在规定。(P10)

?一部作品是否具有审美价值,并不取决于它是否写丑的东西,而取决于能否从审美关系上去认识和表现这种对象。(05年论述题)

*文学是“人学”。以审美为价值取向,形成的文学在把握人生和艺术表现上的一个重要特点。(08年论述题)

含义:1、文学的审美性而言的,即文学对社会生活的把握具有超越生活现象,追寻人生意蕴,表现人的价值的特点。

2、就文学对人和人生的表现特点及表现领域来说,从审美关系上理解和表现人与人生,使文学展现了一个唯有通过审美方式才能进入的世界,文学对人的表现的思考因此有了不同于其他意识形态的特点和领域。

文学对人生的把握,对人生意蕴的追寻和感悟,是在个体的生命体验中,以感性、直观的方式感受人生的现实。

生活现实的蕴涵丰富而杂多——不具有明确性、纯粹性——非理性、非逻辑——审美方式(感性、直观)

三、虚构与艺术真实

*文学是一种虚构的意识形态。虚构是文学审美把握人生的重要方式,也是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重要的属性。

*马克思:精神生产的意识形态的一般性质和特点

1、是“摆脱”世界用想象去虚构一种“现实”。

2、是理想和愿望的表现,源于人的精神追求。

关注文学的理想性,关注隐藏于文学活动中的精神追求。

*文学由幻想和理想构成,是对现实人生的展现,也是对人的精神生活和人生理想的展现。如:弗洛伊德对“白日梦”的阐述(P15)

文学要超越现实,表现理想,根本上源于文学的审美性。如巴赫金:“孤立”“隔离”(虚构)——发掘和表现现实生活中有价值的东西。

文学的幻想和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与文学的虚构性、审美性的联系:

1、只有通过艺术虚构,文学才能实现对人生的审美把握。

2、审美关系是虚构和想象的基础,只有在审美的语境中,虚构和想象才能成为理想的表现,才不会沉溺于个人欲望的幻想。

*文学活动的主体性特征(文学艺术与科学的区别):

文学的虚构性显示了文学活动的主体性特征。

相当真实地描绘生活中,显示主体的理想和追求,表达了主体的个性和情感。

文学(艺术创造)实质上是用生活材料来表达艺术家对人生的感受和思考;文艺是因为有了主体精神才拥有了生命的活力。

*怎样理解和判断文学的真实性

1、文学的真实性实质上是一种艺术真实,艺术真实不等于生活现实。中:“神似”

西:个别之中显示一般

3、判断:三个不同的测度

A反映的测度:满足理解生活的需要

B表现的测度:满足对真情实感的需要

C心理的测度:满足读者接受的需要

*艺术真实不完全是一个认识论的问题,还和审美活动及接受心理有关。艺术真实是其构成的三要素(根本上保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造主体具有真切的人生体验和真挚的情感态度;文学的虚构和想象要适应和满足读者的接受心理)的统一。文学的真实性是检测文学作品在实现艺术真实上所达到的程度。

第二节文学的形象性

一、文学形象的含义:P22

*中:古文论——

“言不尽意”

老子:“道可道,非常道。”

庄子:“……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道的复杂)

《周易?系辞》:“立象以尽意”。

西:苏珊?朗格:概念化的语言符号无法表现主观的心理世界

*传播学:形象——具有语言符号所没有的功能

只暗示或喻示某种意义

模糊、宽泛、含蓄(较之概念语言)

与文学形象的不同——不是一种凭借感官就可以直接把握的实体或实像,而是语言激发想象的结果。

现代西方文学理论:“意象”(描述存在,隐喻存在,来自语言的表现。)

“形象”(强调图象意义,诉诸于视觉想象的物象。)

*文学形象:凡是能够将审美意义通过语言外化为使他人在接受过程中产生审美想象和联想的感性对象。

二、语象、形象、意象

*语象:主要指对非描摹性的,但是又能引起读者具体感受和丰富联想的各种语言用法。

比喻——“似是而非,似非而是”

维姆萨特P26

好的比喻是喻体和喻旨的并列对照而产生新的意义。

*通感:一种心理语言现象。(06年论述)

语言唤起的想象与联想,由此形成丰富感受超出某种感官的感觉范围,出现“感觉挪移”的现象,形成五官感觉彼此打通的“通感”。

汉字本身的象形特点,也能造成一种视觉化的效果。

*具体可感性为一切艺术形象所共有,但不同种类的艺术却因媒介的差异而使这种可感性有了区别,形成各种艺术形象独具的特点:

1、文学形象在表现形态上有自己的和语言性质密切相关的特点

2、表现形态的不同会直接影响到艺术形象的包容性和表现性

*形象:抽象型的形象;

是语言的描绘使人联想到某种物象(特点);

接近生活形象,是叙事文学最为常见的一种形象类型;

目的在于通过摹写引发视觉、嗅觉、听觉、触觉想象,给读者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受。

*意象:指为表现思想感情而创造的一种形象。

作家主观之“意”,即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意象型形象的主要构成因素;“象”,是为表现内在的思想感情而创造的。象因意生,象的存在时为意的显现提供感性形态。

中:重视“意”的显现与客观景物之间的关系。

西:把“意象”理解为一种主观经验的直接显现。

意象的主要表现对象:思想感情和内在精神

意象的特点:化虚为实,以实显虚

刘勰:“神用象通”“拟容取心”

王夫之:情景说P30

*意境:与意象有关又高于意象的诗学范畴

王昌龄《诗格》

老子关于“無”的阐释——“意境”的理解

佛教思想——“境界”

意境的三重结构:1 由意象构成,特点为情景交融

2 境生象外,特点为虚实相生

3 韵外之致,特点为鲜明生动,深邃,形而上

三、文学形象的特点

*间接性需要通过接受者的想象和联想才能间接地被感知

要求读者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文化基础

为文学形象的创造与接受留下广阔空间

*心象性文学形象实质上以意象或心象的形态存在的

使文学将本身不具形体、难以捉摸的心理活动转化为使人能够感知的审美对象。

说明文学形象可以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

*概括性包含远远大于个别性和具体性的内涵

使文学摆脱了如何处理个别、具体、感性和普遍、概括、理性之间的关系矛盾、困境

是艺术概括的结果,是通过对富有特征性的具体事物的表现来显示某种普遍意义的

*符号性视文学形象为“语言”或符号,有助于理解文学形象的隐喻性或象征意义

强调文学形象的符号就是强调对文学形象蕴意的理解

中:艺术形象=作家表达审美意识的物质承担者、载体、化身

西:罗兰巴特—符号学理论P37

第三节语言的艺术

一、文学和语言

*艺术的分类

根据:变现媒介的不同

四类: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综合艺术

文学属于语言艺术,语言是文学塑造形象的媒介

*语言从发生学上,是人类出于交流需要才创造出来的一套符号系统,目的在于将其作为传达思想感情的工具。

复杂性(与人类关系):a对个体而言,语言具有先在性,语言先于个人而存在;b是一种文化,是一种传统c是前人经验和心理的储蓄P39 语言成了人与世界发生关系的一种中介,语言并非只是一种工具,它还影响人的经验,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

*语言与文学:

传统文论——修辞学层面上讨论,“语言工具论”范畴

当代文论——“文学文本”范畴

*语言先于个体存在对文学活动的影响体现:P41

A结构

B话语

C互文性

如:中国古典诗歌“俯视/仰视”结构

二、审美和言意矛盾

*语言本身固有的文化内涵,有可能遮蔽个性思想感情的酝酿和表达,于是产生文学活动中的言意矛盾。

类型:一、“文不逮意”,“意”的丰富多样和“言”的符号表达之间的

差异、距离或不对等的矛盾。

二、语言本身携带的意义太多、太复杂,显得不够单纯、透明,遮蔽甚至歪曲了“意”的表达,“语言的遮蔽性”。

三、先于个人存在的语言可能影响人的感觉与思维,从而限制了个体感受和思想的形成。

*文学的语言活动必须克服两种困难:

A、来自文学传达过程中言意矛盾

?讲究语言修辞,对日常语言进行艺术加工,强化文学语言的表现性、形象性

B、由更深刻更内在的言意矛盾造成,发生于感受和思想生成的过程——语言所负载的文化蕴涵,以语言本身固有的结构和逻辑,影响、规范和限制个人意识的发生

?面对现实,投入生活,坚守、执着于个体对人生的切身体验和感受

*文学语言层的美学功能(05年论述题)

三、语言艺术的特点

*文学的基本特征:以语言为媒介把握现实生活,表现文体的思想感情。*语言是一套抽象的符号系统,人们用语言描述某个对象,实际上是把具体的对象符号化、抽象化、概括化。

*文学以语言表现唤起表象、情感、想象的方式作用于读者,直接与接受者发生关系的是语义和语音;读者依赖想象进入文学世界。

特点:A、很少受时空的限制,具有审美把握人生的巨大的容量

B、能深刻、细腻地传达思想感情,变现人的心理活动

1 通过语言塑造形象,以形象符号传情达意,使难以言说或不可言说的情绪、感受获得一种具象化的变现

2 利用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这一特点,展示思维活动,特别是对其过程,传达只能用语言才能准确表达的思想

后记:未完待续,工作很忙!

C、其丰富表现潜力拓展了文学的审美空间,使文学在把握人生上成为最自由、最带普遍性的艺术种类

第二章文学文本与文学种类

一、文学文本的含义和结构

*作品:传统文学理论,是某个作家创作活动的产物,它从属于某个主体,作品不能脱离作家而独立存在。

文本:“本文”,是指一部文学作品的实际存在方式,是一个符号或符号系统,是按照一定的代码规则形成的一个自足的有机结构。

文本与作品的区别:“文本”概念淡化了“作品”的从属性而突出了“作品”的独立性

作品-作家个人表达的思想情感形成作品蕴意主要的,甚至唯一的来源。文本-强调的是语言结构对文本意义的规定和“文本”作为符号系统的开放性。

*文学文本是一个符号体系,也指向或蕴涵着某种意蕴

文学文本的结构特点、层次

1 语言层

包括语音和语义两部分

在文学文本中,语言可以不和具体意义相匹配而存在于文本中,造成独特语音效果

-韦勒克强调“谐音、节奏和格律”

文学文本的语言层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语言通过“能指”即自身的特点,给读者以审美的感受(尤其是诗歌)

文学文本在语义层面有和非文学文本不同的特点:

文学文本:语义表达基于内涵的丰富性,信息的综合化合体验个性化的要求,会借助各种修辞手段,有意违反已有的语言成规。

具有多意朦胧、含蓄蕴藉的特性

语境的建立以与日常语境相脱离为前提

非文学文本:追求明确而单一的效果

2 现象层

文学文本语言符号所指是一个文学形象体系,由此构成文学文本的形象层。(非文学文本-抽象的概念)

体现:抒情类文学文本-连贯流动的情感对应物

叙事类文学文本-行动的人物、发展的情节、变换的环境

特色:抒情类-以实出虚、以有寓无,在虚实相生中塑造朦胧又完整的文学形象。

叙事类-其形象层的形象体系同样是虚构和想象的产物

3 意蕴层:文学文本的“蕴涵意指”

文学文本的灵魂所在(其价值最终取决于它所蕴涵和显示的审美意味)

文学文本构成中不可或缺的成分

它是否丰富、深厚,直接影响文本的审美价值

与现象层的关系:融合统一

特点-多意、含蓄(只可意会)

二、文学文本的体裁分类

辨识与文学文本结构形成相关因素的差异,是理论区分文学种类和文学体裁的主要根据。

体裁:文本的明显可辨的种类特征

*体裁文类理论的意义:(文本体裁分类受重视,是文学发展相对成熟,文学观念趋向自觉,文学理论逐渐完善的标志)

1 具体文本与总体文学的中介

具体的文学文本都是个性化的,个体化文本只是获得稳定的,非个性化的形式即取得某种体裁后,才能形成特定的意义。

体裁分类理论的批评阐释与文学整体的理论框架之间建立了联系,其理论成为具体文本、总体文学之外的第三种研究成果的结晶。

2 作者创作与读者阅读的纽带

作者-必须学会以体裁的眼光观察现实

读者-体裁似乎赋予读者一个确定的角色,用一套程序来引导读者的阅读体裁为作者提供了一套“文学语法”,从而规范着创作过程和结果,读者也必须具有理解这一套语法的“文学能力”,才能完成体裁样式所规定的阅读任务。

3 文学传统和个人写作的桥梁

体裁理论,实际上把当前的文本与历史形成的文学规范相对照和联系,通过成规和惯例来把握文本的特点。

体裁理论能够反映个人创作于文学传统的内在联系

P62卡勒-“创作一首诗或一部小说的活动本身就意味着介入某种文学传统,或者至少与某种诗歌和小说观念有关”。

*中国二分法:韵文和散文-基于语言形式因素;

外国二分法:史诗和戏剧-亚里士多德《诗学》

三分法:叙事类、抒情类、戏剧类

四分法:弗莱-戏剧、叙事诗、抒情诗、小说(表现形式)

中国-诗歌、小说、散文、戏剧

第二节诗歌

一、诗歌与抒情

*诗歌:最重要也是最古老的一种文学样式

诗:用讲究韵律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含蓄地表现情感与思想的文本

主要特点-抒情性、韵律性、想象性(西方曾更注重其叙事性)

*抒情性表现:首先,在对题材的选择和处理上。情感生活成为诗歌特有的内容。以人的内心情感的流动和变化为线索展开。

其感情,凝聚了诗人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审美理解,有强烈的感染力。

抒情不等于毫无节制的感情宣泄,而是提炼、升华诗人自己的情感为普遍的审美意义。

*想象性:情感的运动为想象和幻想的活跃提供了内在动力

唯有丰富的想象才能成为情感的表现找到外化的形象

二、诗的语言和结构

*“诗是语言的精粹”(朱自清)

诗的语言:凝练而富于变现力,具有节奏和韵律

对日常生活语言的“背离”a扭曲、变形语言

b“破坏”规范句法

*节奏:诗人情感支配下,由声音的强弱、高低、长短以及音节的停顿所构成的一种有规律的运动。

是传达情感最直接、最有力的方式,本身就是情绪、情感的构成部分。

体现在句子内部,也体现在句与句、节与节之间的联系和结构上。*韵律、格律:在字数、节奏、押韵、音调等方面的某些固定要求。

*语言与形式关系研究

西方形式主义-强调、关注

黑格尔:“……一种着意安排的艺术就会损害真正的诗的效果”

对日常语言的“背离”与“回归”的矛盾P69

*结构:表层结构-分行、分节排列

深层结构-跳跃式

三、诗的意象和意境

*意象:那种蕴涵着特点意念,读者得之于言外的艺术形象。“意”指意念、意蕴。“象”指经过意念、意蕴点染的物象。“意象”,即表意之象。

特点-是一种为表达某种意蕴而创造的形象。

西方:偏向于主观印象在意象构成中的作用

T?艾略特P70-“客观对应物”-由意生象

意象的创造与运用受民族的心理结构、文化背景和文学惯例的影响,还受已存在的诗歌意象体系的制约,甚至和人类共通的心理有关。

*意境: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或审美境界,具有“境生于象而超乎象”的特点。应具有鲜明的生动性和艺术感染力。(王国维-意境论集大成者)

A在构形和表意两个环节上,表意居于主导地位。

表意一般还具有超越性、哲理性的特点——

超越性:指意境所包含的意蕴不但超越了具体物象而且多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可再三玩味体验的空间。

哲理性:其包含的意蕴往往已不是或不仅仅是对具体事物的认识评价,而是对整个社会、人生、宇宙、历史的一种哲理性感受和领悟。

B其绘形受主体意识的投射、点染;还有虚化、集合性的特点

虚化:P71

集合性:

第三节散文

“边缘文体”

一、散文与感受的抒发

散文的产生始于文字记事

*文学散文与非文学根本区别并不是在于是否讲究语言形式之“美”,是否讲究修辞技巧;其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它是人生审美感受或感悟的抒发,而非文学则不以这种审美表现为目的。

文学散文是一种以抒发对人生审美感受为内容的文学体裁。

*散文把感受的抒发作为基本内容和行文脉络P74

散文不仅在内容上要求真实、直接、自然地表达作者自己对人生的感受和体悟,更揭示其产生的过程和缘由。取材广泛、丰富,几乎没有对象上的限制。表现方式、手法,兼用叙述、描写、抒情,没有惯例、成规。限制仅在于必须融进作者自己对生活对象的真实感受和体悟,反对虚构。传达

审美感受往往直接,保持原生形态,自然亲切。

*抒情性散文:较多情感成分,注意意象和意境的营造。(散文诗)

记叙性散文: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分叙事、记人、写景、状物等。

议论性散文:以议论为主,在叙事或描写的语境中,融合较多的抒情成分,抒发自己对人生、社会、历史的审美感受和体悟。

*杂文、小品、随笔P76

二、自然和自由的形式

*与诗歌比较P76 结构方面

*以主体内心情感和思绪流动起伏为线索,具有心理结构或情绪结构的特点。没有一定的模式或成规,具有灵活性。

*语言

质朴自然,随性而谈,娓娓动听;有相当高的精炼和想象性的要求;风格整体上要求自然和放松;重视修辞方式和语言技巧(格律)。

*为作者个性张扬提供广阔的空间。

第四节小说

一、小说与叙事

*中-小说源:《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亦远矣”

汉-一文体,“丛残小语”(桓谭)雏形

唐-独立的文体

西-新奇的故事 novel——roman,中世纪,传奇故事——fiction,谎言和杜撰虚构之辞

小说的本质特征:叙事性、虚构性

*叙事:即讲故事,是一个按照一定顺序用话语讲述一系列事件的过程。叙事原则:接续与转换

叙事顺序:叙事需要按照一定的秩序在事件与事件之间建立一种联系和关系。

叙事的特征:1 展示连续发展的,趋向于一个充实和圆满结局的系列事件,这些事件是按照一定的原则和顺序排列起来的。

2 “逆向的因果关系”,“反向语言”。

从叙事层面看,小说具有运用叙事话语相对完整地客观展示普通人生的特征,从而使小说明显地不同于其他文学体裁。叙事是小说的本质特征之一。

*虚构

不等于虚假,在文学艺术中,虚构处于真实与虚假之间,

1 一种叙述因为它是虚构的而具有了文学性。文学叙述赖以存在的条件是,叙述者或叙述手段的存在,以及所叙述事件的不存在。

2 真实生活构成了小说家和读者的经验世界,而小说的虚构则是在经验世界上的改造和变形,或者说是被作家心灵折射之后的结果。

强调小说的虚构性,主要目的不在于显示它与真实的界限,而在于说明小说叙事的可能性和自由性,展现小说对于可能世界的构建与描绘,虚构是小说叙事又一本质特征。

小说是用散文形式写成的,有一定长度的、虚构的叙事文体。

二、故事和人物

故事构成小说叙事内容的基本成分,是现代小说形成之前的一种叙事形态。小说对故事的叙述实际上是通过情节展开的。

*情节与故事的不同P83(09年论述题)

故事突出的是事件本身,所以故事的吸引力及蕴意取决于事件本身。

情节是对事件所以发生的原因和过程的描述。

情节叙述的特点P83

*传统小说理论:强调人物、情节、环境三个基本要素,三者关系,构成其主要内容。

人物塑造离不开情节,情节的展开也不能没有人物。

(现代小说理论看法不同)P84

*情节上:功能性人物观-体现其在情节中的作用

心理性人物观-是独立存在的意义

*人物分类:

A共时层面:a福斯特-扁型人物、圆型人物

b韦勒克-静态型的、动态型或发展型的

B历时层面:a博尔赫斯——史诗-英雄-人类典型

小说- -人物的毁灭、角色的堕落

b中国传统小说人物形象发展过程:魔化-凡化-变形化

三、叙事理论

*现代叙事理论讨论重点:小说的叙事方式上

叙事作品是如何说的——叙事作品的组织形式和表现方式

主要研究课题:主人公、叙述者、叙事方式、叙述行为

*研究涉及三层面:

(一)故事层面

故事层面上,叙事理论的关注焦点是在小说的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的关系。

语言学:A表层结构:指这些句子本身的组织形式

B深层结构:是隐含于句子内部的更为简单和抽象的规则公式

叙事学深层结构-从文本中抽象出来的一系列被叙述的事件及其参与者,体现作者对世界的认知倾向,小说人物的角色地位及人物与行动之间的内在语义关系等。

叙事学表层故事-体现了从有限数量的基本结构中生成故事的无限变体,体现了叙事者按照一定的时序原则和因果原则对故事的支配。

(二)叙事层面

叙事层面关注的是叙述者及其叙事行为的问题

叙事层面上的文学分类:

A有叙事人但无故事——抒情诗

B有场面和故事,无叙述人——戏剧

C有故事又有叙述人——叙事文学

叙事学理论有研究的一个要点:叙述人与作者的关系

小说中的叙事人并不是作者,而是作者创造的一个特殊角色

强调叙事人和作者的区别,意味着叙述者和他的叙述行为实际上是构成叙事内容的一种成分,对文本意义的理解有重要的作用。

叙事者的分类:P87

“热奈特”等人分:“超故事”叙述者-处于所叙述故事的“上面”

“内故事”叙述者-为“超故事”叙述者所讲故事中的

一人物,他又讲了一故事

“异故事”叙述者-不参与故事,不再故事中出现

“同故事”叙述者-参与故事,在故事中出现

“全知”特质的叙述者——最常见(鲁迅《药》)

(三)文本层面

主要讨论叙事时间、叙事视角、叙事距离等问题。

叙事时间:文本时间-故事时间

两者关系的处理-叙述技巧在叙事虚构作品中,时间为故事和文本之间的年月次序的关系。

热奈尔:A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B进速(加速、减速)

C频率(事件在叙述中发生的次数和重复次数)

叙事视角/距离——小说语言处理方面

叙事距离:在叙述文本中体现为所提供的细节的数量和精确程度,细节多、精确则叙事者与读者离场景近,否则,则远。

叙事视角:又称“透视”“聚焦”

关注“谁在看”“谁在讲”的问题

可分A外部视角外部叙述者聚焦结果 B内部视角故事中人物的角度

*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陀思妥耶夫斯基)09年

强调小说人物自身意识的独立性,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作者之间的平等对话关系。“杂语”“多声部”

*米兰?昆德拉复调性——结构层面上

小说中有关章节对同时展开的多条故事线索的结构性处理

*里蒙-凯南文本内部的复调

文本外部的复调

*文本的互文性(09年名词解释):文本外部或文本之间的多声部复调结果

指一个文本之内引用、融入、指涉其他文本

第五节剧本

特殊性:是戏剧性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

为演出而写,服从于戏剧艺术的整体特征

一、戏剧艺术与剧本

*戏剧:狭义-drama 话剧

广义-包括传统舞台演出形式,戏曲歌舞伎

是以演员扮演剧中人物,通过动作和对话等方式塑造的舞台形象作为审美观照对象的表演艺术,是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体。

剧本:为戏剧提供文学底本及舞台演出记录,也称“台本”,具有过渡性、中介性。

*戏剧-处理演出时空和剧情时空的关系

西-写实的方法、“三一律”

闭幕、暗转换场等方式

写实布景

动作在固定的空间和延续的时间中发展

尽可能与日常生活接近

中-虚拟性写意性

语言和动作结合交代与体现时空变化

借助简单道具

动作、语言与日常生活有一定差异

有特定意味的表演程式

*剧本需充分考虑舞台表演方面的特点,同时考虑观众的接受条件和习惯。首先,剧本在篇幅上有一定的限制

其次,和小说、报告文学相比,要求人物、事件及场景相对集中,使观众在有限的时空里对作品内容留下较清晰深刻的印象。

再次,剧作家必须充分注意戏剧的艺术特点,包括各种不同的戏剧样式的特点。

注意观看演出的观众的接受方式和接受心理

二、戏剧结构、冲突和情境

*戏剧结构-讲求集中性

“三一律”:规定剧中的情节、地点、时间必须完整一致,即每剧限于单一的故事情节,事件发生在一个地点并于一天内完成。

集中性要求:A幕(闭幕)、场(暗转)的划分

B把许多应交代的时间,人物推到幕后,通过人物叙述来表现。

*戏剧冲突:指表现在戏剧中的,因矛盾双方的意志对抗或人的内心矛盾而造成的,能推动剧情发展的矛盾、冲突。是戏剧艺术表现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是戏剧性的集中表现,也是戏剧、剧本的基本特征之一。

强调戏剧冲突,是为了适应戏剧舞台演出的需要。

戏剧冲突具有集中性、激烈性、必然性

必然性,即形成戏剧冲突的根本动因在于矛盾双方内在的对立和冲突

内在对立-人物性格、命运和利益之间的对立,而不是与之无关的偶然事件意志冲突-矛盾冲突的性质具有内在的、必然的特点

*戏剧情境(07年):是指孕育和表现戏剧冲突的情节和境况;

主要表现为剧中人物活动的具体的时空环境,对人物发生影响的时间的具体情况和人物之间的关系;

包含了戏剧情节构成的诸多因素、环境条件、人物关系……

*根据戏剧冲突的性质和特点,分类戏剧:

(一)悲剧“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

主人公不甘心于命运的安排,不屈从与环境的压迫,而进行的抗争和奋斗。

(二)喜剧以可笑性为外在表现特征

阿里斯托芬四种A以社会生活中的否定**物为对象的讽刺和幽默喜剧

B表现社会生活的肯定**物的抒情喜剧

C把人生最深层苦难扭曲为笑的荒诞喜剧

D通过逗乐的举动和夸张戏谑来引人发笑的闹剧

(三)正剧兼有悲剧和喜剧成分的戏剧样式

十八世纪,狄德罗、莱辛倡导,博马舍正名

矛盾冲突总是以先进战胜落后、正义战胜邪恶获得解决,以正面人物战胜反面人物获得胜利而告终。

三、戏剧语言

*戏剧的叙事具有抒情性

*人物语言在戏剧文学中的重要性

戏剧的叙事主要依靠人物语言

人物语言在戏剧抒情和叙事中承担多项任务,展开剧情、推进戏剧冲突、表现人物性格特点,与台下的观众形成交流。

*有动作性、个性化的特点,富于潜台词

个性化:人物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年龄、气质、职业、经历、性格和所处的特定情境

动作性:人物语言不仅让观众听,更要让观众能够看,能够影响其他人物、人物关系,使矛盾冲突发生变化。

潜台词(01、08年):指有些话戏剧人物没有说出,但观众可依据剧情,意会到话中有话,另有所指,还有一层潜在的意思没有直说,给观众留下意会、回味、想象的余地。

——为了表现戏剧冲突。

*要求尽可能通俗易懂、明朗动听

*不能封闭于剧情之中,仅限于剧中人物的交流,还应包括和观众交流、对话的成分。

06年论述题戏剧文学的审美特征

02年荒诞派戏剧特征

第三章文学的形态类型

第一节文学思潮、流派和形态类型

文学的形态类型在文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而文学思潮的发展变化和各种流派活动对文学类型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一、文学思潮与流派

*文学思潮:(07年)指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思想的影响下,为适应社会变革和艺术创新的需要而形成和发展起来,并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的文学思想潮流。

特点:以张扬某种文学观念为标志,探索和建构与时代变迁相适应的审美范式是其显著特点。

*文学运动:指称思潮现象,强调“思潮”对于某个“阶段”,某个“时期”文学活动的影响的广泛性和持久性。

形成:A一个渐进积累的过程,一种思想所倡导的文学思想和创作主张,是随着社会变革的进程和创作时间的深化才逐渐清晰起来的。

B文学活动本身的矛盾冲动是促成思潮发生的内部原因,也是探讨思潮形成时不可忽视的因素。

文学思潮形成的内部原因:是指思潮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的,在文学活动直接相关的各种因素,如文学观念和审美追求的变化,与之相应的文学规范和创作准则的提出,……

*文学流派:(06年99年)指一批作家,因为在思想倾向和文学观念上有了相近的见解,在创作实践上有共同的艺术追求,并以他们的创作实绩显示了相似的风格特色,而形成的创作群体,流派形成的基础和标志,相近的文学见解,共同的艺术追求,特有的群体风格特色。

*流派与思潮的关系:P103

联系:常常同时出现,几乎形影相随

表现为一种文学思潮促成了某个流派甚至多个流派的形成与发展,或表现为某个文学流派以其广泛、深刻的影响促进了某种文学思潮的产生。区别:思潮的特点体现在对某种文学观念的倡导上,思潮以文学思想的更迭体现了文学活动对社会变革的回应。

流派则是创作活动的产物,致力于创作实践和通过创作成果显示群体特色是这种文学活动的特点。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考研专业课复习方案

华中师范大学专业课复习方案 专业课一:中外文学史 中外文学史:华师的文学专业课数目很多,涉及面非常广,教材也十分庞杂,盲目复习,难以起手,必须要做到去粗取精,析出重点,而一般考生在初期复习中很难做到。 大纲给出的专业课参考书目包含以下: 文学各专业: 《文学理论》刘安海、孙文宪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文学理论导引》王先霈、孙文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国文学史》(四卷)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两本文学史任选其一)《中国文学史》(三卷)章培恒、骆玉明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两本文学史任选其一)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中下编)朱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当代文学》(上、下册)王庆生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外国文学史》(第1-4册)聂珍钊主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 复试专业考试参考书目: 文艺学: 《文学批评原理》王先霈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张三夕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文学史》(四卷)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两本文学史任选其一)《中国文学史》(三卷)章培恒、骆玉明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两本文学史任选其一)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中下编)朱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当代文学》(上、下册)王庆生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外国文学史》(第1-4册)聂珍钊主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 《外国文学史》(上、下)郑克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比较文学教程》胡亚敏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版 中国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教程》刘守华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影视文学: 《电影媒介与艺术论》李显杰、修倜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育硕士(语文)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王文彦、蔡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版

最新中国文学批评史笔记-整理--名词资料

美刺说: ①出自《诗经》。美是赞美,刺是讽刺。 ②当时的人已经认识到了文学作品有批判和歌颂两大功能,尤其是认识到文学的批判功能。 ③这种用诗歌来颂美匡恶的思想,到了汉代《诗大序》中就发展成为“美刺说”。 言志说: ①出自《尚书?尧典》和《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②原文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③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的普遍认识。 ④所谓的赋诗言志是指借“诗三百”中现成的诗篇表达自己的看法。而所谓“志”主要是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赋诗言志时,经常出现断章取义的情况。 观志观风说: ①出自《左传》、《国语》。 ②观志就是通过诗歌观察作者的思想感情;观风就是通过诗歌观察民风民情。 ③实际是与言志说和美刺说紧密相连的,是从统治者的角度对前两种学说的解释。 三不朽: ①出自《左传》。 ②原文是:“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以其为不朽。” ③立德,指建立一个民族、一个政权,主要是指治国;立功,即立边功和武功;立言之“言”指有关政教的言辞,后世泛指文化学术类。 ④其中“立言”又在“立德”、“立功”之下。这一认识成为后世儒家文学价值观的理论基础。 诗教 ①出自《礼记·经解》,“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②“诗教”是古代文学理论术语。意谓《诗经》中虽然对君主的政治弊病有所讽刺,但态度温和委婉,即所谓的“温柔敦厚”。 ③孔子的文学思想以“诗教”为中心,其实强调了三方面的内容,其一是诗歌宣达心志;其二是诗歌的政治功用;其三是诗歌的教化功能。 “兴观群怨”说: ①孔子在谈学诗的重要性时提出“兴观群怨”说。 ②即诗有启发感染的作用;诗有认识社会,了解政治得失的作用;诗在社会生活中有交流感情的作用;诗有讽刺和批评不良政治的作用。 “文质彬彬”: ①出自《论语》。 ②原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③意思是: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显得虚浮。文采和质朴兼

论萧红的创作风格

论萧红的创作风格 石伟 内容提要:萧红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一位女作家,她自己波折的生活经历以及对生命和人生独特的认识,她的很多作品都有她自己的影子在其中,使她的文学创作形成了独有的风格。 关键字:萧红创作风格 正文: 古往今来凡是有成就的作家,大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或清新淡雅,或慷慨激昂,在一个个文字的构建中,自然流露出自己独有的气质,成为作家在茫茫文海中区别于其他作家的标志。 关于创作风格的形成,不能否认作家先天的心理个性等方面因素的作用,更应该看到作家生存的外部环境与个人生活经历的影响。一方面,作家先天的心理、个性因素,为文学创作奠定了基调,使作家表现出一种都有的才情与气质;另一方面,后天的生活环境与生活经历,为作家提供了可供写作的素材,让作家有了进行文学创作的欲望,使其文学天赋得到完善并发展。在不断的文学创作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下面就以萧红为例,论述其文学创作的风格。

萧红,这个生长于动荡年代的作家,她的一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11-1929与1930-1942,在前一个阶段,可以说是她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她生活在呼兰这个小县城内一个重男轻女的地主家庭,开始感受周围的人情冷暖与世态炎凉,这就为她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形成了一个文学创作的大背景。在后一个阶段,萧红开始了流浪与痛苦的生涯,生活非常艰难,爱情的变更,疾病的困扰,一直伴随着她。但就是在时期,萧红开始了最初的文学创作,发表具有影响力的作品,奠定了她在现当代文学创作史上的地位。 (一)寂寞凄凉的风格 她始终是寂寞的,从她出生到她最后病死香港,她始终无法摆脱这种寂寞的情绪。在她童年的记忆里,仿佛只有祖父这一个亲人疼爱她,“等我生来了,第一次给了祖父无限的欢喜,等我长大了,祖父非常疼爱我。使我觉得这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够了,还怕什么呢?”而祖母留给她的,只是用针扎她手指的事。她的父亲母亲似乎没有给她留下多少印象,父亲的两次出场,也都伴随着暴力,一次揣她,一次打有二伯。她是寂寞的,亲人对她的冷漠给她的是一个并不快乐的童年,大多数时候,她只是自娱自乐的一个人,她“常常在蒿草里做着梦”,也看着“蜻蜓和蝴蝶在那荒凉的一片蒿草上闹着,不但不觉得繁华,反而显得更荒凉寂寞”。缺乏父母亲的疼爱,缺少可以一起玩的伙伴,使得她的这种寂寞的情绪,一直伴随了她一生。 自她19岁逃离家庭,她就开始了另一种寂寞的生活,漂泊不定

003-华中师范大学-06-徐敏-信息技术与高校文科学生自主学习探索—以文学批评课程为例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 推荐学校(盖章): 成果科类:文学 申报等次:一等奖 成果名称:信息化环境下的文学教学改革与实践 完成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成果主要完成人:徐敏、胡亚敏、韩军、万娜 姓名 专业技 术职称 所在单位 近三年年 均教学工 作量 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 徐敏 副教授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103 实施文学批评“三阶式”翻转课堂; 协助主持台湾师大MOOC; 参与建设中国大学MOOC 胡亚敏 教授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48 主持台湾师大MOOC; 建设中国大学MOOC; 建设中国大学SPOC; 建设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 韩军 副教授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101 参与建设台湾师大MOOC; 参与建设华中师大云课堂 万娜 副教授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270 参与建设台湾师大MOOC; 参与建设华中师大云课堂 一、成果主要创新点(400字以内) 1、信息技术的多种模式与文学教学的深度融合 根据课程性质和学生层级的不同,在高校文科教学中先后建设了翻转课堂、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公开课、中国大学MOOC、中国大学SPOC、面向台湾师大的MOOC等多种信息化课程类型,组建了多层级性的自主学习资源库,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贯穿课程始终、线上线下为一体的学习空间,实现了信息技术与文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2、以伙伴学习为主要方式的三阶式翻转课堂 针对人文学科知识的非确定性和价值判断的多元性,改造翻转课堂“课前自学+课上讲授”的基本模式,提出以伙伴学习为主要方式的“三阶式翻转课堂”模式,将文学教学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引导学生在网络在线学习与面授教学相结合的学习空间中开展伙伴学习,使学生在互相倾听、启发、欣赏中提升彼此。 3、信息技术与文学教学的互融互生 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文学教学,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通过信息技术为学生学习创设真实情境促进其情感和人格的发展,又通过人文性加强信息技术对学生的可接受性,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融技术性和人文性于一体的自主性学习空间,促进了信息化时代学生的人文素养发展。 二、成果主要内容概述(1000字以内) 本成果是对四年来文学教学活动中运用和改造信息技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全面发展的总结。面对信息化环境下学生在知识结构和学习方式上的变化,将文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和提升作为近年来教学改革的重点,通过将多种信息化课程类型引入文学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多层级自主性的学习空间;并通过以伙伴学习为主要方式的三阶式翻转课堂,实现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增强学生的协作精神。在探索文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中,本成果努力追求融人文性和信息化于一体的学习空间,促进学生全人格人文素养的养成,构筑信息化时代文

中国文学批评史剖析

中国文学批评史听课笔记 第一讲: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发展 一、学科建立之前的发展概况: 作为一门学科,中国文学批评史是上世纪初开始形成的,但此前的学术史也不容漠视。正是由于前人成果的点滴积累,这门学科才能在本世纪的学术氛围中汇成江河,并形成滔滔奔涌之势。 关于中国文学批评学术的研究史,我们至少可以追溯到刘勰的《文心雕龙》。刘勰在《序志》篇中对曹丕、曹植、应瑒、陆机、挚虞、李充、桓谭等古人的批评理论进行过评价。钟嵘《诗品序》对前人与时人的文学批评也有简要的评断。历代对于文学批评家和批评著作的研究持续不断,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批评学术史的发展。不过,研究文学批评学术史最为简捷的路径,是从目录学入手。 中国文学批评的自觉时代,一般认为开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而作为“自觉”的标志之一就是两部批评名著——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诗品》的出现。因为它们不同于一般的文学创作,所以从它们的分类归属可以看出目录学家对这类著述的基本态度。 最初著录它们的正史《隋书?经籍志》将之与《文选》、《玉台新咏》同归入集部总集类。《隋志?总集后叙》认为总集是作为一种创作范本而汇聚成钞的。《隋书》约成于公元656年,因此可以说在一千四百多年前,古代的目录学家对于文学批评类著作已经予以重视。以今人之眼光,将《文心雕龙》与《诗品》归入集部总集类不免庞杂,但由于早期的文学批评著作大多结合大量的文学作品进行演绎,如钟嵘《诗品》对汉魏至齐梁五言诗的品骘,刘勰文体论的“原始以表末”、“选文以定篇”,都是与作品同步进行的。所以《隋志》将之划入总集类,反映了当时学术界对于文论著作性质的认识。 自《隋志》将刘、钟二氏著述列入集部后,传统目录学便一直把文学批评著作作为集部的一个分支。但是归类却是不断趋于细密和科学,唐开元年间编定的《崇文目开元四库书目》,首次将文学批评著作从总集中厘析出来,而别立“文史”之名。“文史”类是后来诗文评的先驱,它第一次把文学批评著作从文学作品中分离出来,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对于文学批评独立性的自觉意识,其学术意义是不可低估的。 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分析设立“文史”之目的缘由说:“唐宋以后,纪闻随笔,门类实繁;诗话文评,牵连杂记,是则诸子之中,别立文史专门也。”这种说法是大体符合实际的。正是诗话文评著作大量出现,才促使“文史”类在目录学中的确立。宋代的目录著作也纷立“文史”之目,而所收的著作数量更多且范围也更为明确。值得注意的是,宋代目录学家除了在分类上渐趋纯粹和周密外,对于分类的原因和各类的特点也多有阐释。宋人对文史类著作的评论,标志着他们对古代文学批评著作的性质和特点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宋人对古代文学批评著作又有了进一步的区分。如郑樵《通志》就分列“文史”与“诗评”二类,将综合各体文学批评的《文心雕龙》、《翰林论》等归入“文史”,而“诗评”类则专收诗话诗格著作,像钟嵘《诗品》、王昌龄《诗格》等均在其中,一些明显带有批评倾向的诗歌总集如《河岳英灵集》也包括在内。稍后的章如愚在其《山堂考索》中更细分“文史”为“文章缘起”、“评文”、“评诗”三类,“评诗”类全文收录钟嵘的《诗品》,“评文”类主要引述经部、诸子、史传及文集中有关评论文章之语,“文章缘起”类则以任昉的《文章缘起》为主。诗评、文评类的出现对明代“诗文评”类的确立,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启迪。 明代是社会经济和文学创作发展比较迅猛的时代,明代的图书业也因为印刷技术的提高而空前发达。一些有名望的藏书家几乎都撰有家藏书目,如高儒的《百川书志》、赵用贤、赵琦美父子的《赵定宇书目》等不下十数种,再加上官方的《文渊阁书目》、《内阁藏书目录》等,

《文学批评导引》复习笔记《长街短梦》

长街短梦 铁凝 有一次在邮局寄书,碰见从前的一个同学。多年不见了,她说咱们俩到街上走走好不好?于是我们漫无目的地走了起来。 她所以希望我和她在大街上走,是想告诉我,她曾经遭遇过一次不幸:她的儿子患白喉死了,死时还不到四岁。没有了孩子的维系,又使本来就不爱她的丈夫很快离开了她。这使她觉得羞辱,觉得日子是再无什么指望。她想到了死。她乘火车跑到一个靠海的城市,在这城市的一个邮局里,她坐下来给父母写诀别信。 这城市是如此的陌生,这邮局是如此的嘈杂,无人留意她的存在,使她能够衬着这陌生的嘈杂,衬着棕色桌面上浆糊的嘎巴和红蓝墨水的斑点把这信写得无比尽情——一种绝望的尽情。这时有一位拿着邮包的老人走过来对她说:“姑娘,你的眼好,你帮我认上这针。”她抬起头来,跟前的老人白发苍苍,他那苍老的脸上,颤颤巍巍地捏着一枚小针。 我的同学突然在那老人面前哭了。她突然不再去想死和写诀别的信。她说,就因为那老人称她“姑娘”,就因为她其实永远是这世上所有老人的“姑娘”,生活还需要她,而眼前最具体的需要便是她帮助这老人认上针。她甚至觉出方才她那“尽情的绝望”里有一种做作的矫情。 她认了针,并且替老人针脚均匀地缝好邮包。她离开邮局离开那靠海的城市回到自己的家。她开始了新的生活,还找到了新的爱情。她说她终生感激邮局里遇到的那位老人,不是她帮助了他,那实在是老人帮助了她,帮助她把即将断掉的生命续接了起来,如同针与线的连接才完整了绽裂的邮包。她还说从此日子里有了什么不愉快,她总是想起老人那句话:“姑娘,你的眼好,你帮我认上这针。”她常常在上班下班的路上想着这话,在街上,路过一些熟悉或者不熟悉的邮局。有时候这话如同梦一样地不真实,却又真实得不想梦。 然而什么都可能在梦中的街上或者街上的梦中发生,即使你的脚下是一条踩得烂熟的马路,即使你的眼前是一条几百年的老街,即使你认定在这条老路上不再会有新奇,但该发生的一切还会发生,因为这街和路的生命其实远远地长于我们。 我们曾经在公共汽车上与人争吵,为了座位为了拥挤的碰撞。但是永远也记不住那些彼此愤怒着的脸。记住的却是夹在车缝里的一束小黄花。那花朵是如此的娇小,每一朵才指甲盖一般大。是谁把它们采来——从哪里采来又为什么要插在这公共汽车的窗缝里呢?怨气冲天的乘客实在难以看见这小小花束的存在,可当你发现了它们才意识到胸中的怒气是多么地没有必要,才恍然悟出,这破旧不堪的汽车上,只因有了这微小的花,它行驶过的街道便足可以称为花的街了。 假若人生犹如一条长街,我就不愿意错过这条街上每一处细小的风景。 假若人生不过是长街上的一个短梦,我也愿意把这短梦做得生意盎然。

南京大学 文学院 2016考研 书目

写在前面的话: 有学妹找我推荐书单,我就写了写,放上来给大家参考参考。 我是15级,也就是刚刚才考过的学姐~~~ 另有一些考研笔记和资料需要处理,有意者联系微信ivy__1019(P.S. 有两个下划线哟~~) 亦承接南京大学历史系咨询业务~~~ 因为一直到4月底都不在国内,笔记和资料得五一节过了才处理,笔记和资料也都只有几份,处理完拉到,先到先得~~~ ======================================================= 关于书目 一、古代文学—莫砺锋 1.中国文学史袁行霈版 4卷以及配套的文学作品选4本 2.南大出版的古代文学导引 3.还有南大老师的研究领域、相关书籍,如莫砺锋编《继往开来的东南学术》, 莫砺锋的研究领域也常考。(我考研期间看了《莫砺锋诗话》,感触很深,不是考试参考书,但对生活会有点启发,可以看看当是复习时的调剂)。 二、现当代文学—丁帆 1.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北大出版社(经典) 2.中国新文学史;丁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版以及配套的作品选 (红色封面,南大老师自己出的,最新版,一定要好好看,今年现当代两道论述大题上面都有涉及,非常推荐。而这本书因为是刚出的,网上卖的所谓考研资料都没有提到) 3.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董健、丁帆、王彬彬;北京师大2011版(南大老师自 己编的,重要) 4. 中国现当代文学讲稿;丁帆;南大出版社2013版(和《新文学史》一样,最新的书,很薄的一小册,有的文章是老师论文,一定要看,尤其是丁帆写的那章节) 5.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导引;刘俊;南大出版社2006版(一定要看) 6.因为我考得是现当代文学,这方面的书看的比较多,不考现当代,以下这些都可以挑几本略看。丁帆编《多元视野中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王爱松的新书《对话性阅读与批评》,以及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的论文。当然,现当代经典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也是一定要看的。还有很杂的一些书,经典文学作品等。 三、外国文学史—余斌、昂智慧

【9A文】中国文学批评史笔记及习题

绪论 基本知识 1.儒家的文学教化论是从先秦到汉代逐渐形成的。 2.一般而言,儒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方面,而道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方面。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和范畴主要受到中国古代传统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因素的影响。 4.意境说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 5.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 6.何文焕的《历代诗话》,丁福保的《历代诗话续编》、《清诗话》,郭绍虞等的《清诗话续编》是重要的诗话资料的汇编。 7.《词话丛编》的编者是唐圭璋。 8.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 9.金圣叹把评点的批评方法推向了高峰。 10.重要的文学评点有毛宗岗的《三国演义》评点、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和脂砚斋的《红楼梦》评点。 思考题 1.简述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 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与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以及中国文学的特点及其演变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有关。 (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历史悠久,独具体系,有其深刻性与正确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 (2)由于受到古代社会农业性和宗法性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 (4)受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义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 (5)由于汉语独特的结构和声律特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也从中总结出一套结构形式和使用技巧。“古雅”的审美范畴和“复古”的文学思潮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特色。 (6)由于中国古代文学家和批评家往往一身二任,故其理论批评文字也往往也具有浓烈的文学性。 2.简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表现形态。 中国古代具有系统性的文论专著不多,主要的表现形态为: (1)散见于子书中的某些章节和片段的文论。 (2)笔记体的诗话和词话。 (3)文人间来往的书信和各种文集的序跋。 (4)小说和戏曲评点。 (5)散见于诗词、笔记、小说、戏曲、经传训诂、艺人谚语中有关文学的言论。 (6)古代一些选集和总集的编撰也具有一定的理论倾向。 第一章先秦两汉文学理论 基本知识 1.先秦两汉的诗论往往与乐论互通。 2.“文学”一词,最早大约见于《论语·先进篇》,为孔门四教之一。 3.先秦诸子提到的“文学”都是泛指学术与学问,文学只是其内涵之一。 4.汉儒将文学与学术区别开来,大致把学术称为“学”,把文学称为“文”。 5.现存篇幅较长、较为完整的最早的文论资料是《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所载吴公子季札观乐而发的一大段议论。 6.先秦诸子中最重视文艺的是儒家,道、墨、法三家对文艺都有不同程度的否定。 7.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尽善尽美”说,被后人引申为关于文学内容与形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道德标准与审美标准相统一的思想。 8.孟子在文学批评方面首创了“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

文学批评导引常见问题解答(大学期末复习试题)

绪论文学批评的性质 本章常见问题 1.简述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的主要区别 文学理论着重研究文学的本质、范畴,文学活动的一般规律,属于基础理论研究;文学批评则更关注理论的变化和对文学实践活动的分析和评价,是一种应用学科。 2.文学批评的艺术思维特征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1)出入有度的情感距离。在评论文学作品这种审美形式时,评论家也需要体验、感悟、想象,也必然有一定程度的情感流露。但同时它也需要心理距离,需要对情感加以理智的控制。而这种情感距离与其他人文科学中所持的客观态度是不一样的。 (2)思维方式上的求异性。这首先表现在它所关注的对象是具体的不可重复的文学作品,而不是一般现象。第二,它所追求的目标是一种独到的认识,而不是某种共识,它对研究对象的发现、评价同时也意味着对自我的发现和评价。换句话说,它融入了自我的因素,体现的是一种个性化的风格。 (3)强烈的形式感。这里的形式是与素材相对应的。文学评论也关注作品的素材,但它更关注作品的形式。因为作品的形式集中地体现了人们的创造,更能引起读者的愉悦。这是文学批评与其他人文科学不同之处。 3.文学批评的思维特征 文学批评要求抽象思维与艺术思维的结合。它是以理性活动方式对感性活动成果的研究,以逻辑思维方式对艺术思维成果的研究。在文学批评的全过程中,既要把握理性思维的基本性质,又要融合艺术思维的若干成分,形成跨越、沟通、结合两种思维的文学批评思维。 4.20世纪文学批评的世纪特征

强烈的革新变化态势,自觉的语言批评意识,批评的理论化,文学批评的世界性传播。 第一章文学批评的历史 1.简述刘勰提出的批评的“六观”。 一观位体,即对作品从主题思想到表现形式作总的观察,包括体裁的选择;二观置辞,分析作品的语言技巧;三观通变,分析作家在文学发展历程中的继承和创新;四观奇正,分析作品在表现方法上的恰当与否;五观事义,考察作家在引经据典上的处理;六观宫商,分析作品的音律。 2.王国维的“境界”说是如何体现中西文论的融合的。 王国维的“境界”说一方面在这一传统术语中注入西方美学的内涵,将境界分为造境和写境,同时又从中国古代文论中寻找契合点,提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把中西文学理论批评对这一问题的表述自然地揉合在一起。王国维这种追求,展示了近代文学理论批评的新趋势。 3.为什么说欧州文艺复兴构成了近代欧州文学批评的起点? 因为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一是随着印刷术的运用使作品得以更为广泛的传播,从而为阅读提供了方便,二是大的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在其内部强制使用占统治地位的语言;三是这一时期文学艺术创作空前繁荣,带动了文学评论的发展。有褒扬作品之美的评论,也有挑剔作品不足的评论,还有一些评论家则开始对作品作历史的、地理的思考。 4.柏拉图为什么拒绝诗人进入他的理想国? 柏拉图认为这些诗人的作品培育人性中低劣部分,摧残了理性部分。 5.简述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批评的基本特点。

《文学理论导引》笔记(王先霈、孙文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文学理论导引 (王先霈、孙文宪主编:《文学理论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第一章 第一节:文学的审美性 一、文学活动可由四个要素组成:作品、世界、艺术家、欣赏者,对各要素及要素间关系的不同理解,大体形成四种不同的文学观念。模仿说:着眼于作品与世界的关联,强调文学作品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和再现;实用说:着眼于作品对欣赏者的意义,强调文学是一种教化的手段;表现说,着眼于作品与作者的关系,强调文学作品本质上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外化;客观说,着眼于作品自身存在,强调文学作品的自在自足,认为其意义和价值不与外界任何事物相关。 1、艾布拉姆斯在总结了西方文学研究的历史后指出:“每一件艺术品总要涉及四个要素,几乎所有力求周密的理论总会在大体上对这四个要素加以区别。”根据这种看法,他提出了一个研究文学的坐标: 艾布拉姆斯说:“……运用这个图式,可以把阐释艺术品本质和价值的种种尝试大体上分为四类,其中有三类主要是用作品与另一要素(世界、欣赏者或艺术家)的关系来解释作品,第四类则把作品视为一个自足体孤立起来加以研究,认为其意义和价值的确不与外界任何事物相关。”按照这个思路,艾布拉姆斯认为有四类文学观念,即模仿说、表现说、实用说和客观说的文学观,对人们理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美]艾布拉姆斯著,郦稚牛等译:《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6页)(第2~3页) 2、从文学与世界、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上解释什么是文学……西方则有古老的“模仿说”。模仿(imitation)最初是指祭祀活动中巫师表演的歌舞,后来从祭典术语转化为哲学术语,表示对外在世界的再造或复制,“模仿说”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解释什么是文学的。([波兰]塔达基维奇著,褚朔维译:《西方美学概念史》,学苑出版社1990年版,第361~362页)……模仿说的文学观对后世产生

中国文学批评史 读书笔记

水调歌头(题剑阁) 崔与之 万里云间戍,立马剑门关。乱山极目无际,直北是长安。人苦百年涂炭,鬼哭三边 锋镝,天道久应远。手写留屯奏,炯炯寸心丹。 对青灯,搔白发,漏声残。老来勋业未就,妨却一身闲。梅岭绿阴青子,蒲涧清泉 白石,怪我旧盟寒。烽火平安夜,归梦到家山。 冯川《死亡恐惧与创作冲动》 首先,冯老师的书写的实在太好了。 冯老师在书名中即明确指出了自己的结论——死亡恐惧是创作的冲动。在得出这个结论之后,整本书便开始讨论与死亡相关联的许多概念。于是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十分尴尬的现象——结论与原因(冯川在书中论述的原因)并没有太大关系,或者说,结论在臆想或认定之后便被撇置一旁没有太多可说的。这种自结论到原因的思辨方式曾被罗素批评过。所以我们只能看到关于原因的种种阐释——对死亡的辨析。而死亡确实已经被太多的人谈论过了。实际上冯川只是将弗洛伊德的性欲升华理论纳入到了死亡,逃避死亡,反抗死亡的序列,其关系是死亡——英雄主义、偶像崇拜、不朽、自恋、性欲等等(在这等等之中,冯川并没有谈到对死亡的终极反抗——自杀,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了),而弗洛伊德的理论正是其在序言中说要反驳的。这在人类的生命历程中是可以解释的,对死亡的恐惧总是出现在性欲之前,对死亡的恐惧是人性的原始图腾,与生命相伴而来。对弗洛伊德来说,则是将死亡的理论往前推进了一步,解释到了性冲动这一点上,所以现在大谈死亡恐惧所造成的机械运动在弗洛伊德面前只能算作是一种退步了。这样就出现了一个显而易见的逻辑漏洞,当甲包括乙而得出丙时。我们说甲可以得出丙而乙也可以得出丙,如果不论证甲乙之间的关系,这种争辩是毫无意义的。冯川并没有像荣德一样对弗洛伊德入室操戈,而是将弗洛伊德的理论吸纳为自己的理论,这是书中的又一个遗憾。我在读书之前一直期待的灵的逆袭并没有出现,因为我一直认为弗洛伊德的理论在其主要解决的伦理问题方面并不是万能的。 冯川解释创作动机时说,但这一说法(指弗)却很难令人信服,因为在性压抑并不那么厉害的中国古代文人身上,以及性压抑已经得到解放的今日西方学者如福科等人身上,创作冲动都并没有因性欲的满足而消除。性压抑在中国古代文人身上并不那么厉害,这更是值得人怀疑的。 注:我关于弗洛伊德的理论,全是道听途说。所以以上全是胡说八道。

文学理论题目

第一章 1.如何定义文学?它有哪些特征? 答:文学是作家借助于虚构和想象,通过语言形象来变现他对人生的审美感受和理解的一种艺术形式。 艾布拉姆斯指出“每一件艺术品总要设计四个要素,几乎所有力求周密的理论总会大题上对四个要素加以区别”。世界~作品~作家~读者。他还认为有四类文学观念: “模仿说”: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模仿并不是指对现实生活的直接描摹,相反,他倒是认为文艺所描述的应该是可能发生的而不是已经发生的事情。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代表人:亚里士多德《诗学》 “实用说”:是从功能角度来界定文学的,强调文学是一种教化的手段,把文学的道德教化功能放在首位。代表人:孔子“诗可以兴、观、群、怨”、《毛诗序》、(古罗马)贺拉斯“寓教于乐”。 “表现说”:一件艺术品本质上是内心世界外化,是激情支配下的创造,是世人的感受、思想、情感的共同体现。代表:白居易、李贽“诗言志、诗缘情”,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客观说”:尤为重视形式、技巧、寓言和结构等因素在文学构成中的作用,把文学的特质归结为语言形式,强调文本的自足性而排除了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联。代表:兰塞姆《英美新批评》。 (1)文学具有审美性: 所谓的“美”,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讲,就是指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肯定文学具有审美属性,并是不说过只能表现美的对象,不能写丑的东西;而是说文学是从审美关系上审视人生、把握生活的。人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往往是在矛盾与斗争中才能获得鲜明而丰富的显现,因而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对抗、斗争和比照,往往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丑的东西能够成为文学的形象。丑本身不可能成为美,然而美与丑的斗争,却能够使没成为审美对象;充分显示了丑的本质,对丑的揭示达到了神似境界的艺术形象,也因此有可能获得极高的审美价值,成为不朽的艺术形象。 (2)虚构性:虚构是文学审美把握人生的重要方式,也是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重要属性。 文学所以要超越和表现理想,从根本上说,源于文学的审美性。 文学的虚构性和文学的审美性具有内在的联系:只有通过艺术虚构,文学才能实现对人生的审美把握;而审美关系又是虚构和想象的基础,因为只有在审美的语境中,虚构和想象才能成为理想的表现,才不会溺于个人欲望的幻想。 文学的虚构性显示了文学活动的主体性特征:艺术真实的最高境界应是“神似”而不是“形似”、“以形写神” (3)形象性。 2.文学形象的含义是什么?文学形象有哪些类型? 答:文学形象:反思能够将审美意识通过语言外化而使他人在接受过程中产生审美想象和联想的感性对象,都可称之为文学形象。 三种类型: (1)语象:主要是指非描摹性的、但是又能引起读者具体感受和丰富联想的各种语言用法。(2)描摹性的形象,特点是语言的描绘能使人联想到某种物象。描摹型具有接近生活形象的特点,也是叙事文学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形象类型。从形象创造的意义上说过,描摹型形象目的在于通过摹写来引发视觉、嗅觉、听觉或触觉想象,给读者如闻其人,如见其人的感受。

2018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考研经验

2018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考研经验 关于文艺学的学习经验,结合自己在学习中的一些感受和思考写成,在总结自己学习心得的同时也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南师大文学专业从2017年开始专业一用一张卷子,所以考文艺学需要看的 书有文学理论、中国古代文学史、西方文学史、现当代文学。而文艺学侧重文学理论,文学理论的应试教材主要有两本书,分别是: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版本;文学理论导引,周宪版本。(根据官网2018参考书目)在这特别要提到的是,有时候参考书会有所改动,就我知道的南师大17年、18年的参考书都有所改动,但!!!大家不必慌张,因为事实是换汤不换药,不同的书本只不过在内容的编排顺序和侧重点上会有一些不同,但总体来说考试重点是不会改变的,这个很好理解,因为一个学科里面基础的知识就是那些,书目怎么变,这些核心的东西是不会变的,所以大家只需要踏踏实实地掌握这些核心知识即可。(看好自己手头的书,以不变应万变) 这个帖子就以分享文艺学的复习方法为主。再次说一下,就算19年参考书 目有所改变,大家也不必慌张,重点的是掌握书本中的基础知识。 文艺学初试考两门专业课,专业一是文学基础,专业二是文学评论。就分成两块介绍相关的复习经验。 专业一的复习 专业一主要以对基础知识的考察为主,所以概念非常重要,我本人是不太喜欢背死概念的人,但考完之后深感概念的重要性,该背的一点都不能少哦。 文艺学专业的重点是文学理论,那就重点说一下两本文学理论的复习方法。 我个人在学习这两本书的时候是先把书通读一遍,第一遍读的时候不需要考虑太多,试着去读懂就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对文学理论这门课具体关注的问题有所了解,形成一个模糊但是初步的印象; 第二遍开始梳理逻辑,做笔记,最好同时看看历年真题,对文学理论课本里面的考点有所了解。在这一遍里特别要提到的一个小技巧是看目录,目录非常重要,一本书如何编排、重点内容有什么一般都体现在目录里(多看目录,最后最好能达到目录在你脑袋里); 第三遍的时候对照着真题开始看笔记,对笔记上整理出的概念进行理解记忆,如果还有迷糊的地方对照着找到书本里相应的讲解(我在读这两本书的时候感觉内容还是相对丰富,举例解释也做的比较详细,比较容易理解,尤其是周宪的文学理论导引,趣味性比较强,举例也很亲切,就一本理论书来说,没有那么艰涩枯燥)。

文学经典_一个必不可少的参照系

文学经典:一个必不可少的参照系 韩伟路璐 (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兰州730070) 提要:对文学经典进行广泛和深入的阅读,是文学创作者以及文学批评家的必备素养,是普通读者提高文学审美和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人民大众感受民族文化、了解民族历史的一种方式。本文将参照当下文学现实,从文学经典对于创作者、批评家和大众读者三类人群,以及对于文学生态和整个民族所具有的意义角度,来阐释文学经典所具有的参照性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文学经典;参照系;创作者;批评家;大众读者;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I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637(2012)01-0051-04 文学经典具有典范性和权威性,是经受时间检验过的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是文学创作者、文艺理论批评家以及大众读者进行阅读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参照系。文学经典主要包括中外文学名著以及文学经典理论文本。文学创作者在从事创作活动的起步、逐步成熟直至成为名家的各个阶段,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文学经典文本的启蒙与滋养,并以此为参照,建构起了自己的文学观念体系。文艺理论批评家在大量阅读文学经典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知识,为客观、专业、理性的批评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对于从事其他专业研究领域的人士以及大众读者来说,文学经典会为他们了解研究各方面知识提供重要的文献资料,因为文学经典必定是经过年代的层层检验后留存下来的文本。若将文学经典文本比作一个坐标点,那么其横向两端都有或将有很长的一段距离,昭示着历时的久远和将要存留的时间;其纵向两端涉及范围也是相当广阔,历史、文化、风俗、道德、思想、文字、韵律等方面都有涉猎。另外,文学经典的道德性与审美性对于人们提升自身道德素养和审美能力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为文学经典通常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独有的文学性。不同的文学经典,其审美特点和文学风貌各有千秋,或是文采出众、韵味深长,或是理性尖锐、寓意深邃,或是意境优美、引人入胜,抑或是逻辑缜密、凝练概括。这些对于读者都起到了洗礼和陶冶的作用。文学经典不仅在学术领域意义非凡,对于社会甚至整个民族也影响深远。“经典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学及其文化自觉与成熟的表征,就像一个人的健康成长离不开优质‘高蛋白’和灵魂的栖居地一样,一个民族的精神培育、身份认定和形象建构也离不开‘经典’的润泽和承载。经典作为‘一个文化所拥有的我们可以从中进行选择的全部精神宝藏’(佛克马语),原本是文学、文化乃至思想学术中不可置疑的参照系和批评尺度。”[1] 文学经典是文学领域的精华,承载着精妙的文词与哲思、广博的知识和文化,具有广阔的阐释空间和历时性。文学经典的阅读,对于文学创作者、批评家、大众读者和整个民族文化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参照意义和价值。 一、文学经典的阅读对创作者的意义 优秀的创作者需具备天分与灵气、生活经历与体悟,更需要拥有丰富的经典阅读经验。古今中外,有所成就的创作者的创作思想,大都是有其深刻的思想来源的,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思想与经典思想来源完全一致,而是他们在解读经典作品蕴含的思想时,受到了启发,引发了自己的灵感,转化成为自己的创作思路。创作者从阅读经典出发,通过对文学经典里蕴含的有艺术灵气的生命的体悟,唤醒自我的情感记忆、价值体验与生命认知,激发创作激情与灵感,才得以创作出震撼人心的经典之作,走上真正的文学之路。 以路遥创作的《平凡的世界》为例,路遥就受到了很多外民族文学经典的影响。他在创作随笔中写到:“我的精神如火如荼地沉浸于从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卡夫卡开始直至欧美及伟大的拉丁美洲当代文学之中,他们都极其深刻地影响了我。当然,我承认,眼下,也许列夫·托尔斯泰、巴尔扎克、司汤达等现实主义大师对我的影响要更深一些。”[2]确实,路遥在创作《平凡的世界》的准备阶段和创作停滞阶段阅读甚至重读了大量的文学经典作品,阅读使他逐渐认识到作家的使命就是超越前人,但超越前人首先要了解前人创造的伟大成果。他在随笔中还讲到他反复阅读加西亚·马尔克斯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创作出的名著《百年孤独》和他用纯粹古典式传统现实主义手法写成的《霍乱时期的爱情》,这些名著使他进一步认识到是否能够写出好作品不完全在于创作的手法,更重要的是作家如何拥有不平庸的思想和艺术洞察力。另外,路遥在具体刻画笔下人物形象的时候也受到了托尔斯泰、司汤达、巴尔扎克等作家经典作品的启发和影响。再如,当代著名作家莫言儿时读了《林海雪原》《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文学经典作品,受到了文学启蒙,之后他又读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名著,还受到了沈从文和金庸两位大师作品的影响,启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和思路。他之后的创作还受到了美国作家威廉·福克斯和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影响,于1986年发表了中篇小说《红高粱》,使他的文学事业收获佳绩。鲁迅的《狂人日记》也借鉴了果戈理同名小说的日记体结构和病态心理描写的表现方法,冲破了传统的思想和手法,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辉煌开端。另外,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也不是无源之水,他参照了荷马史诗与索福克勒斯的悲剧等经典文本。更为典型的还

2021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南京师范大学考研一本通 中国古代文学

本人的考研历程 一年的考研路,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现在回想起来,依旧很怀念考研那段时间,虽然很枯燥乏味,却异常充实和平静。于是我决定记下一些经验和体会,与后来人共享共勉。说是经验,其实是算不上的。不如说是过去“一年的路程”吧,每个人的或许都有不同,不一定适合其他人,算是总结,也算是一种纪念吧。 “越美好,越害怕得到”,记得去年这时候,我在考研教室的标记姓名的红色纸片上这样写道,作为座右铭。一年过去了,我想到的仍然还是这句话。 在初试之前,从未想过自己能够考上,虽然学校距离南师只有几个小时的距离,但我离南师的距离却不是按照天就可以数完的,一直觉得很远很远。大概是专业课老师听到我要考南师后的一句“不可能”令我担心,亦可能是看到中国古代文学的真题,什么也不会的迷茫,令自己感到南师太过遥远。那种远,很难想象的那种远。 初试成绩出来后,仍然很担心过不了复试,只要录取比例不是1:1,就可能被刷,担忧一直到拟录取名单出来,其实拟录取名单出来后,还是不太敢相信,万一公示十天内发生什么别的事呢?万一老师分数核算错误呢?万一有很多,每一个带来的都是天翻地覆。好在结局最终尘埃落定,拿到这一纸通知书对我来说意味着太多东西。我感谢那段时间不顾一切奋斗的自己。 考研并不是期末考试,不是你熬夜突击几晚就能出成绩的,所以贵在坚持,贵在每天的进步。如果你下定决心考研,那么你得做好心理准备,接下来一年你不再有周末,不再有寒暑假,你只能抓紧每一分每一秒去学习,因为你玩的那一刻,你的对手可能甩你一大截了。 考研是一场持久战,只要你坚持到最后,你便是英雄。记得高中时老师给我们念过一篇文章,是一个差生逆袭北大之路,虽说是属于心灵鸡汤类,但她说的有一句话,却是鼓励我坚持到最后,即“忍不住的时候再忍一下”。考研期间真的会遇到各种诱惑和问题,我们是社会关系中的一部分,自然是无可避免的。例如闺蜜过生日,一起逛街,还有论文相关事情,你要想获得一个绝对安静的环境,真是难之又难。可能这时候你必须权衡一下,对于闺蜜来说,真正为你考虑的人,不会因为你暂时的冷落而离开你,所以考研的话,你必须学会拒绝,就算自己想要出去玩的话,也要告诉自己“忍不住的时候再忍一下”。我本身是一个极贪玩

南大文学院古代文学考研经验及参考书推荐http

南大文学院古代文学考研经验及参考书推荐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02775627.html,/thread-1209419-1-1.html 发表于2014-8-8 14:25 1herk 我终于克服拖延症跑来发经验帖啦握拳!感谢之前论坛里所有给我帮助很大的帖子~一战北大惨败,二战南大险胜,古代文学专业。 一.学校选择 国内古代文学最牛的就是北大,南大和复旦,排名不分先后只是主攻方向不同。南大古代文学的特色是与古文献的结合和域外汉学研究的开展,一方面注重考据、版本、目录等基本知识给予很实际的治学门径,另一方面擅长海外汉籍和国外汉学提供崭新的研究角度,加之严谨的学术风气和和谐的整体氛围,又坐落于金陵帝王州,乌衣巷秦淮河风流千载,南大,你值得拥有。 鉴于我第一年考的是无比变态的北大,我觉得南大的题已然超级无敌人性化了。比如文学卷,虽然貌似什么都考,但是除了名词解释需要全答以外,大题只是六选四,古代文学除去自己专业的两道只需要再重点准备两门而已,大大减少了复习难度。而且除了2012年试题比较诡异以外,基本还是以重点知识的基础考察为主,很少有太难太偏的题目,总之是付出努力就一定会有所收获的试卷类型。 二.初试准备 因为我是古代文学方向,所以我会详细说一下古代文学的复习建议,然后再简略一点的是现代文学、英语、政治和心态调整及时间管理,其他的科目我不擅长也没看什么扩展的书就大概说下我用过的教材好了。 1. 古代文学 (1)首先一定要以真题为指导,以基础为最重点,这也是每个科目都通用的关键。 通观古代文学的历年大题,都是很基础的重点考察,让咱们默写的诗词也都是课本上出现过的。在我两年的复习中深刻感觉到基础才是一切一切的关键,看的研究专著越多,越觉得基础重要,这就好比筑楼,如果没有坚实的基础,往上盖得越高,越有崩塌的危险。所以以真题为指导,以课本为纲领,以作品选为基石,以文论选为补充,以重要专著为提高,这就是我觉得有效又不会崩溃的总体方法。 (2)在通读了袁本教材之后,我首先和真题结合总结了所有我认为比较重要的点: A先秦 诗经——基本情况(采集、整理、流传)、风雅颂、赋比兴、风雅精神 先秦叙事散文——基本情况(概况、成就、影响)、左传的叙事、战国策的语言、先秦叙事散文对小说的影响、对散文的影响。 诸子——基本情况(文献、体裁变迁、发展阶段、艺术风格)、孟子语言及影响、庄子语言寓言及影响 楚辞——基本情况(主要的注本,重要篇目的内容)、影响(抒情、浪漫、比兴) B秦汉 汉赋——发展过程,汉大赋及主要作家 史记——叙述、写人、风格、地位影响,史汉对比 汉乐府——基本情况(编辑整理、内容)、叙事诗、对诗经的延续和发展,对五言诗的影响C魏晋南北朝 五言诗——汉魏五言诗的流变、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建安七子、太康元康诗坛、大小谢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