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英烈的革命家书

英烈的革命家书

英烈的革命家书
英烈的革命家书

革命英烈的家书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材,大家经常读一读、想一想——

有一种力量让人心潮澎湃

■张磊峰

“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这是抗日烈士赵一曼就义前一刻留给儿子的家书。

“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人终有死,我死您也不必过伤悲,因还有儿女得您照应。”这是共产党员、抗日名将吉鸿昌在走上刑场前,写给其妻胡红霞的遗书。

穿越历史硝烟,经历战火洗礼,在波澜壮阔的抗战画卷中,一封封家书,就这样让我们窥见那个永不磨灭的时代,靠近那些至情至性的抗战英灵。岁月可以抹去各色记忆,却永远抹不去情感上的共鸣。虽然时间流逝70多年,今天细细品读这些英烈的家书,依然能感受到流淌其间炽热的温度,赤诚的情怀。

一封封抗战家书,既是抗日英雄舍家救国的正气书,亦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警世洪钟。“我们要中国打胜仗,必须全中国四万万同胞都团结起来,同心合力去打鬼子,才能把鬼子赶出中国。”新四军烈士胡孟晋的辞别书道出了当时国人的心声。

一封封抗战家书,既是坚定信念牢记使命的教科书,亦是面向未来振兴中华的强军战歌。“儿这次为了民族,为了阶级,为了可爱的家乡,为了骨肉相连的弟妹,求得生存和幸福。”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程雄向双亲袒露了自己的革命理想。“你应该立即奔上抗日的战场,在战斗的环境中创造你的人生,开辟你的前途!”面对残暴的敌人,共产党员王孝慈为国捐躯、效命疆场之志涤荡人心。

透过抗战家书,看到一种滚烫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透过抗战家书,升腾一种激越豪迈的民族气节:视死如归、宁死不屈。

透过抗战家书,感受一种久违的英雄气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

透过抗战家书,感到一股力透纸背的必胜信念:百折不挠、坚忍不拔。

会有一种情怀令人泪流满面,会有一种力量让人心潮澎湃。

重温抗战家书,我们捧读壮怀激烈的绝笔,聆听殷殷期盼的嘱托,铭记拳拳相报的誓言……在那些朴实的文字、纯真的情感、高尚的理想中,体会革命志士博大胸襟、浩然正气。

重温抗战家书,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接受一次深入骨髓、直抵灵魂的心灵净化与洗礼,深情缅怀那些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奉献的宝贵生命,缅怀那些为我们创造今天一切的革命先烈。

重温抗战家书,我们以史为鉴,补足精神之钙、补齐能力短板、清除作风之弊,成长为担当强军重任的“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我们共产党人的根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我们刚刚隆重纪念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那些在抗战中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敢于抛头颅、洒热血,就是因为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重温在烽火硝烟中写就的抗战家书,就是要坚定这份信仰、坚定这份信念、坚定这份忠诚。

“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在时间深处重温泛黄的抗战家书,我们收获更加清醒的使命意识与责任担当。让我们万众一心传承生命铸就的抗战精神,凝聚起捍卫和平的无尽力量。

英烈长眠,浩气永存,精神不朽!

(《解放军报》2015年09月17日05版)

有关红色革命的朗诵稿英雄革命家书朗诵稿

有关红色革命的朗诵稿英雄革命家书朗诵稿 革命就是消灭和改变僭主统治的过程,就是恢复正义和正当秩序的过程。那你知道哪些有关红色革命的朗诵稿?下面WTT为你整理了几篇有关红色革命的朗诵稿,希望对你有帮助。 有关红色革命的朗诵稿一 你从闺房中走出 不怕讥讽,不怕风险 毅然踏上东渡日本的轮船 漂洋过海,万水千山 依然改变不了你对革命的信念...... 你从家庭中走出 忍痛留下孩子,抛下父母 决然走上革命的道路 面对当时那个积重难返的民族 你在振臂高呼 你在摇旗呐喊 争取自由的明天...... 你从革命中走出 勇敢无畏,雄志高飞 与革命仁人志士 煮酒论剑,抒写革的壮丽诗篇......

从此,历史长空 有了那一抹 闪闪的、耀眼的秋色 永不老去...... 有关红色革命的朗诵稿二:辛亥革命作者:王静文 细雨蒙蒙万众哀, 苍茫大地祭辛亥。 广州起义又失败, 先生闻迅于海外。 烈士魂归黄花岗, 鲜血激励革命党。 武昌首义得成功, 政权交与黎元洪, 先生闻讯甚震惊。 忍辱负重为革命, 先生一行到南京, 就任临时大总统。 狡猾军阀袁世凯, 窃取果实赢辛亥。 辛亥革命虽失败, 推翻帝制国人快!

有关红色革命的朗诵稿三: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有感作者:seahthomas 历史 是一条时间的长河 没有上游的蜿蜒 就没有下游的风光 没有八年战士浴血的抗战 就没有今日光复的台湾 没有迁台的数百万万两黄金 成全不了台湾今日的光辉 两岸分治 从军事的抗衡 渐渐转变为制度的竞赛 随着大陆的改革开放 台湾的经济实力已无法相抗 然而在民主法治上 台湾的奇迹仍让大陆望尘莫及 回首过去百年的成就 自然得眺望下一个百年 台湾的未来 是两岸的关系发展 将要何去何从

英雄革命家书

英雄革命家书

许晓轩在狱中写给妻子姜绮华的信 此信纵20厘米,横16.3厘米,钢笔书写,文字由左至右,正反两面均写有内容。全文内容如下: 华: 七年了!从二十九年清明节,我们抱着馨儿在屋后面小山坐着,看到德华走失了路,哭着由警察伴了回家,——从那时到现在,七年怕都过了一两个月了吧。七年是很长的一段时间,那么你受苦的时间也很长了。我实在对你不起,让你苦痛了这样久,而就是现在,我还是没有办法来安慰你,除掉说我还活着之外,还有什么可说的呢。还有就是我心里很不安。如此而已。不是想不出话说,而是无法说出实在可靠,可以兑现的话来安慰你啊。 七年,我当然也很不好易容(应为“很不容易”——作者注)度过,可是我的苦只是外形的,偶然的,有时伤一两天脑经(筋),也就完了。并且我自己清楚苦的来源,因此我想得开,也不会失望和悲观。在你情形完全不同,我可以想得出,你是长时间沉在苦恼里的。就像我只有暂的苦恼一样,你这几年当中,怕也只有过暂愉快,或者只有过暂的离开苦痛吧? 几年来,我闲着无聊时,常常拿回想过去旧事作消遣。在回想里,当然也有我们过去的生活,每次想到我们在会府住着的一段生活,我就记起自己的过错了。(实在应该说是‘认清了’的,因为那时候我并没有想到有什么不对的。)那时你让

我帮助你读书,而我总是马马虎虎的拖着,结果是打断了你的兴头,你也就松了下来了。其余想的还很多,此地没法细讲的。 有时我也想到将来,有时更乱想一顿,像做梦一样,想到如果我永远不能回家,家里是怎样的情形。我想到馨儿长大了,她长得很结实,比你我都强。她读我读过的书,做我做过的事,并且相当能干,一切不落人后。我更想到,你在什么地方做一点小事,并且还有一位比我好的人在帮助你,你过着很好的生活。想着,这样想着,我心里舒畅得多,好象肩膀上的一块重石头放下了,也好象丢掉了人家一样重要东西又找回来了一样。请你不要怪我胡思乱想,我这样想确实一点没有坏心,不过这样想着顽(应为“玩”——作者注)罢了。前面我已说过,这就象做梦一样,梦醒之后,一切又都是原样了。至于说我为什么要告诉你这些梦话,那不过是顺便提起,让你晓得我曾经做过这些梦而已。并且我早迟总说不定要回来吧,回来之后把这当着笑话谈也是好的。 最后我还要请你少记挂我,多关心孩子,把希望多放在孩子身上,她在面前,是可靠的。少把希望放在我身上吧,因为我是身不由己的人。说起来似乎是办不到的事,但请你练习起来,日子久了,会慢慢习惯起来的。 还要申明一句,如果有机会,我决定要回来的。虽然我这一辈子大概免不了在外边奔波,但回一趟家是一定无疑的,并且如果你愿意又不怕劳苦,而且机会又许可的话,那我们一同到外边走走也不错啊。说着说着,又扯远了,远了的事,世界上没有神仙,谁料得定呢。那么还是上面的话:多关心孩子,少记挂我吧!

读英雄革命家书有感

读英雄革命家书有感 “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这是抗日烈士赵一曼就义前一刻留给儿子的家书。 “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人终有死,我死您也不必过伤悲,因还有儿女得您照应。”这是共产党员、抗日名将吉鸿昌在走上刑场前,写给其妻胡红霞的遗书。 穿越历史硝烟,经历战火洗礼,在波澜壮阔的抗战画卷中,一封封家书,就这样让我们窥见那个永不磨灭的时代,靠近那些至情至性的抗战英灵。岁月可以抹去各色记忆,却永远抹不去情感上的共鸣。虽然时间流逝70多年,今天细细品读这些英烈的家书,依然能感受到流淌其间炽热的温度,赤诚的情怀。 一封封抗战家书,既是抗日英雄舍家救国的正气书,亦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警世洪钟。“我们要中国打胜仗,必须全中国四万万同胞都团结起来,同心合力去打鬼子,才能把鬼子赶出中国。”新四军烈士胡孟晋的辞别书道出了当时国人的心声。 一封封抗战家书,既是坚定信念牢记使命的教科书,亦是面向未来振兴中华的强军战歌。“儿这次为了民族,为了阶级,为了可爱的家乡,为了骨肉相连的弟妹,求得生存

和幸福。”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程雄向双亲袒露了自己的革命理想。“你应该立即奔上抗日的战场,在战斗的环境中创造你的人生,开辟你的前途!”面对残暴的敌人,共产党员王孝慈为国捐躯、效命疆场之志涤荡人心。 透过抗战家书,看到一种滚烫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透过抗战家书,升腾一种激越豪迈的民族气节:视死如归、宁死不屈。透过抗战家书,感受一种久违的英雄气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透过抗战家书,感到一股力透纸背的必胜信念:百折不挠、坚忍不拔。 会有一种情怀令人泪流满面,会有一种力量让人心潮澎湃。重温抗战家书,我们捧读壮怀激烈的绝笔,聆听殷殷期盼的嘱托,铭记拳拳相报的誓言……在那些朴实的文字、纯真的情感、高尚的理想中,体会革命志士博大胸襟、浩然正气。 重温抗战家书,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接受一次深入骨髓、直抵灵魂的心灵净化与洗礼,深情缅怀那些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奉献的宝贵生命,缅怀那些为我们创造今天一切的革命先烈。 重温抗战家书,我们以史为鉴,补足精神之钙、补齐能力短板、清除作风之弊,成长为担当强军重任的“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我们共产党人

革命家书

一封家书,一段历史:重读抗战家书缅怀民族英雄一封家书,一段历史。 78年前的7月,在民族解放的召唤下,多少热血青年曾抛妻弃子,为家国决意赴死!岁月褪得掉伤痕,却永远抹不去情感的共鸣。当年的那场战争早已离我们远去,但战场上留下的一封封家书,却成为历史永远的见证。今天,再次打开这些尘封的家书,依然能读到硝烟和苦难、读到思念和牵挂,更能读到以死殉国的毅然决然。 戴安澜:为国战死事极光荣 戴安澜(1904—1942),中国国民党爱国将领。字衍功,号海鸥,安徽无为人。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曾任国民党第十七军第七十三旅旅长、第八十九师副师长,第五军第二〇〇师师长。先后参加长城抗战和台儿庄、武汉、昆仑关等战役。1942年所部编入中国远征军

进入缅甸作战,在东吁保卫战中击毙日军第五十五师团等部5000余人。后在率部北撤回国途中遭日军伏击,受伤殉国。 亲爱的荷馨: 余此次奉命固守东瓜(东瓜即同古城),因上面大计未定,其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所念者,老母外出,未能侍奉。端公(端公即为戴安澜叔祖父戴端甫,知名爱国人士。戴安澜人生道路引路人。2月28日,端公于广西全州病逝,戴安澜因奉命远征,未能亲临送葬。)仙逝,未及送葬。你们母子今后生活,当更痛苦。但东、靖、篱、澄四儿,俱极聪俊,将来必有大成。你只苦得几年,即可有福,自有出头之日矣。望勿以我为念,我要部署杀敌,时间太忙,望你自重,并爱护诸儿,侍奉老母!老父在皖,可不必呈闻。生活费用,可与志川、子模、尔奎三人洽取,因为他们经手,我亦不知,想他们必能本诸良心,以不负我也。 安澜 民国三十一年三月二十二日 左权:烽火连天家国情

革命家书 一封感人肺腑的烈士遗信精编版

在整理馆藏文物时,我偶然发现1947年许晓轩关押在重庆白公馆看守所时写给妻子姜绮华的一封信,不免好奇,便细读信中内容。许晓轩是红色经典小说《红岩》中齐晓轩的人物原型,原以为他写给妻子的信应该通篇是正义凛然、大气磅礴的辞藻,讲革命道理,谈人生理想。然而,此信的字里行间却尽显温情,透露出的是一个离家7年之久的男人对妻子、女儿的愧疚和无限思念,一位慈爱的父亲对女儿的将来寄予的殷切希望,以及一个革命者不管情形怎样“也不会悲观和失望”的乐观向上的精神。这封信让我们看到了许晓轩这个铁血男儿的一腔柔情。 字字动容,狱中写信道尽对妻儿思念 许晓轩在狱中写给妻子姜绮华的信 此信纵20厘米,横16.3厘米,钢笔书写,文字由左至右,正反两面均写有内容。全文内容如下: 华: 七年了!从二十九年清明节,我们抱着馨儿在屋后面小山坐着,看到德华走失了路,哭着由警察伴了回家,——从那时到现在,七年怕都过了一两个月了吧。七年是很长的一段时间,那么你受苦的时间也很长了。我实在对你不起,让你苦痛了这样久,而就是现在,我还是没有办法来安慰你,除掉说我还活着之外,还有什么可说的呢。还有就是我心里很不安。如此而已。不是想不出话说,而是无法说出实在可靠,可以兑现的话来安慰你啊。 七年,我当然也很不好易容(应为“很不容易”——作者注)度过,可是我的苦只是外形的,偶然的,有时伤一两天脑经(筋),也就完了。并且我自己清楚苦的来源,因此我想得开,也不会失望和悲观。在你情形完全不同,我可以想得出,你是长时间沉在苦恼里的。就像我只有暂的苦恼一样,你这几年当中,怕也只有过暂愉快,或者只有过暂的离开苦痛吧? 几年来,我闲着无聊时,常常拿回想过去旧事作消遣。在回想里,当然也有我们过去的生活,每次想到我们在会府住着的一段生活,我就记起自己的过错了。(实在应该说是‘认清了’的,因为那时候我并没有想到有什么不对的。)那时你让我帮助你读书,而我总是马马虎虎的拖着,结果是打断了你的兴头,你也就松了下来了。其余想的还很多,此地没法细讲的。 有时我也想到将来,有时更乱想一顿,像做梦一样,想到如果我永远不能回家,家里是怎样的情形。我想到馨儿长大了,她长得很结实,比你我都强。她读我读过的书,做我做过的事,并且相当能干,一切不落人后。我更想到,你在什么地方做一点小事,并且还有一位比我好的人在帮助你,你过着很好的生活。想着,这样想着,我心里舒畅得多,好象肩膀上的一块重石头放下了,也好象丢掉了人家一样重要东西又找回来了一样。请你不要怪我胡思乱想,我这样想

英雄革命家书完整版

英雄革命家书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或许你从电影里,书里,已经认识一位叫做赵一曼的抗联女英雄。她曾以纤纤弱质率众抗击入侵东北的日本侵略者,被捕后又顽强不屈,直至英勇就义。但你可能并不知道,她是一位普通的母亲。在生命的最后,她给儿子留下了一封家书。而这封家书,整整迟到了21年。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母亲死后,我的孩子要代替母亲继续斗争,自己壮大成长,来安慰九泉之下的母亲! 你的母亲赵一曼 于车中 1936年8月2日 这是1936年8月2日,时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二团政委的赵一曼,在牺牲前一刻留下的话。那一天,赵一曼被押上开往刑场的火车,她虽感到死亡迫近,却丝毫没有表现出惊慌的神态。在生命最后时刻,她最为牵挂的是唯一的儿子。她向敌人要来纸和笔,写下了这封遗书。之后凛然就义,年仅31

岁。这份记录在日军审讯档案里的家书,时隔21年后,才传到赵一曼的儿子——宁儿那里,而赵一曼的真实身份也在1957年被解开。 赵一曼,原名李坤泰,1905年出生在四川宜宾一个富裕家庭,是家里最小的孩子。21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进入黄埔军校学习,成为该校唯一一届女学员中的一员。1932年春,儿子宁儿未满三岁,李坤泰就接到党中央派遣,从此音讯杳无,留给宁儿的,只有一张合影。不久后,在东北的抗日战场上,一位名叫赵一曼的女英雄,成为传奇般的人物。她带领群众罢工,建立游击队,多次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以“红枪白马女政委”声名远扬。 赵一曼的孙女陈红介绍说,父亲只知道他的妈妈是地下党,干革命去了,当时谁都不知道赵一曼是谁,因为她到东北去了以后,就跟家里人没有一点书信往来。 1935年冬天,赵一曼为掩护战友、不幸被俘。为获得东北抗日联军的情报,日军对她施以了长达9个月非人的折磨。 据赵一曼纪念馆讲解员介绍说,赵一曼被捕以后,敌人对她进行各种严刑拷打,比如吊烤、竹尖刺指甲、坐“老虎凳”、把烧红的烙铁刺进她腿部的伤口…但是赵一曼的革命意志力非

英雄革命家书

有一种力量让人心潮澎湃 ■张磊峰 “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这是抗日烈士赵一曼就义前一刻留给儿子的家书。 “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人终有死,我死您也不必过伤悲,因还有儿女得您照应。”这是共产党员、抗日名将吉鸿昌在走上刑场前,写给其妻胡红霞的遗书。 穿越历史硝烟,经历战火洗礼,在波澜壮阔的抗战画卷中,一封封家书,就这样让我们窥见那个永不磨灭的时代,靠近那些至情至性的抗战英灵。岁月可以抹去各色记忆,却永远抹不去情感上的共鸣。虽然时间流逝70多年,今天细细品读这些英烈的家书,依然能感受到流淌其间炽热的温度,赤诚的情怀。 一封封抗战家书,既是抗日英雄舍家救国的正气书,亦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警世洪钟。“我们要中国打胜仗,必须全中国四万万同胞都团结起来,同心合力去打鬼子,才能把鬼子赶出中国。”新四军烈士胡孟晋的辞别书道出了当时国人的心声。 一封封抗战家书,既是坚定信念牢记使命的教科书,亦是面向未来振兴中华的强军战歌。“儿这次为了民族,为了阶级,为了可爱的家乡,为了骨肉相连的弟妹,求得生存和幸福。”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程雄向双亲袒露了自己的革命理想。“你应该立即奔上抗日的战场,在战斗的环境中创造你的人生,开辟你的前途!”面对残暴的敌人,共产党员王孝慈为国捐躯、效命疆场之志涤荡人心。 透过抗战家书,看到一种滚烫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透过抗战家书,升腾一种激越豪迈的民族气节:视死如归、宁死不屈。 透过抗战家书,感受一种久违的英雄气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 透过抗战家书,感到一股力透纸背的必胜信念:百折不挠、坚忍不拔。 会有一种情怀令人泪流满面,会有一种力量让人心潮澎湃。

英雄的革命家书

题记:明天是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值此清明节即将来临之际,谨以此文缅怀和悼念那些为中国人民抗战胜利和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而英勇牺牲的抗日英雄和革命先烈。 唐朝大诗人杜甫曾有一首《春望》诗,其中曰:“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明代诗人袁凯在《京师得家书》一诗中也说:“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家书,就是人在外地时,给家庭亲人写的书信。中国著名的有《傅雷家书》、《曾文正公家书》、《留德家书》,外国著名的有《莫扎特家书》、《卢蒙巴家书》等。但是,这里说的不是这些著名的家书,而是一位抗日女英雄一封血泪家书。这位抗日女英雄就是2010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的赵一曼。 赵一曼,原名李坤泰,又名李一超,人称李姐。曾就读于莫斯科中山大学,毕业于黄埔军校六期。1935年,赵一曼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二团政委,在与日寇的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于1936年8月不幸被捕,不久慷慨就义。赵一曼留有诗篇《滨江述怀》:“誓志为人不为家,跨江渡海走天涯。男儿若是全都好,女子缘何分外差?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 从这首诗不难看出赵一曼矢志抗日、视死如归、甘洒热血、报效祖国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对革命事业必将取得胜利的坚定信心,这首诗也体现了这位抗日女英雄高瞻远瞩的卓然见识和浪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全诗激情横溢,语意慷慨。气势如虹,激越高昂的阳刚之美跃然于诗中的字里行间。那种雄壮奔放的格调,乐观积极的态度,胆魄过人的勇气,炙热如火的爱国主义激情,无不让今天的人们对这位抗日女英雄油然而生敬佩之心。 1905年10月27日,赵一曼出生在四川省宜宾县北部白杨嘴村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少女时代的她“气质高雅,清纯美丽,天生喜欢朴素的生活,嗜书如命”。父亲李鸿绪,曾花钱捐了个“监生”的功名,后自学中医,为乡里看病。母亲兰明福,操持家务。1924年,时任中共四川省委委员的大姐夫郑佑之介绍她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2月28日,21岁的赵一曼考入宜宾女子中学。在读书期间,她被选为女中学生会常委兼交际股股长、宜宾妇联常委会主席。这年夏天,宜宾特别支部成立时,她便由共青团员转为共产党员,同时担任宜宾妇联和学联的党团书记。 5月30日,迎来了“五卅运动”一周年纪念日,也迎来了抵制洋货的新高潮。赵一曼按照中共的指示组织党团员在学生中宣传,抵制英国煤油轮船靠拢宜宾码头,学生们遭到了武装镇压,由此引发了全城罢工、罢市、罢课。1926年10月,赵一曼考进武汉黄埔军校。11月,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1927年9月,去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9年4月,赵一曼与黄埔学员的湖南人士陈达邦结婚。 不久,由于国内急需做地下工作的优秀干部,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已有5个月身孕的赵一曼毅然告别丈夫回国,被党中央派到宜昌从事地下工作。她在宜昌生下一个男孩,取名赵掖贤,乳名“宁儿”。在此后的几年里,她带着儿

英雄革命家书--冯庭楷.

英雄泪,英雄的家书,家信范文 1946年4月25日,苦难的中国大地尚处于抗战结束后的短暂和平时期。在河南安阳,八路军战士冯庭楷含着热泪给家乡的两位兄长写了一封长信。在这封家书中,他袒露了一个战士的情怀:思念亲人,但又无私无畏。之后不到半年,他便英勇牺牲在解放战争的战场上。他的作战经历是如何的艰险,他又是如何牺牲的,历史没有给后人留下什么确切的资料,甚至连一张模糊的照片都没有。 单人—冯庭榕;合影——冯庭枋(即冯庭樟,左二) 【家书原文】 樟、榕二兄: 弟自事变后,毅然走出饥寒的家庭,参加了人民的子弟兵——八路军,将近九年光景,因不了解咱乡的社会情况,未敢冒然写信,恐信到家后引起不幸之事件(过去曾以做生意为名与家寄信两封,均未见回音)。 咱家的情景,我是想象到的,尤其想到在贫苦的日子里熬煎着的苦命的双亲,及年迈的祖母,他们也许……我不敢往下想。哥哥,你们会意味到我没有直接给二老写信的意思吧。 由于旧社会制度的黑暗,而造成我们连年不能翻身的贫困。我们应认识,这并不怪我们的命运不好,也并不是上帝的安派〔排〕,这只不过是自己骗自己,自己安慰自己的说法。我不相信我们生来就是要受苦的。难道我们就不会享福吗?!我们如果还一味的谜〔迷〕信、糊涂,还在祈祷、依赖上帝,埋怨命运,那就成了笑话了。我们还是要自己跌倒自己爬,要听民主政府的话,始终跟着人民的救星—毛主席走。 灾难深重的中国少衣无食者,不仅咱一家,弟这几年来正是为了自己,为了这饥寒的一群,奔波奋斗。而当这和平建设时期,弟将更努力,为群众服务,为新社会服务,一待更进一步、更彻底的完成民主和平改革的大业,而能得到巩固,那是我的光荣,是父母的光荣,是群众的光荣,是新社会的光荣。

革命家的家书

或许你从电影里,书里,已经认识一位叫做赵一曼的抗联女英雄。她曾以纤纤弱质率众抗击入侵东北的日本侵略者,被捕后又顽强不屈,直至英勇就义。但你可能并不知道,她是一位普通的母亲。在生命的最后,她给儿子留下了一封家书。而这封家书,整整迟到了21年。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母亲死后,我的孩子要代替母亲继续斗争,自己壮大成长,来安慰九泉之下的母亲! 你的母亲赵一曼于车中 1936年8月2日 这是1936年8月2日,时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二团政委的赵一曼,在牺牲前一刻留下的话。那一天,赵一曼被押上开往刑场的火车,她虽感到死亡迫近,却丝毫没有表现出惊慌的神态。在生命最后时刻,她最为牵挂的是唯一的儿子。她向敌人要来纸和笔,写下了这封遗书。之后凛然就义,年仅31岁。这份记录在日军审讯档案里的家书,时隔21年后,才传到赵一曼的儿子——宁儿那里,而赵一曼的真实身份也在1957年被解开。 赵一曼,原名李坤泰,1905年出生在四川宜宾一个富裕家庭,是家里最小的孩子。21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进入黄埔军校学习,成为该校唯一一届女学员中的一员。1932年春,儿子宁儿未满三岁,李坤泰就接到党中央派遣,从此音讯杳无,留给宁儿的,只有一张合影。不久后,在东北的抗日战场上,一位名叫赵一曼的女英雄,成为传奇般的人物。她带领群众罢工,建立游击队,多次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以“红枪白马女政委”声名远扬。

10封抗战英雄家书

10封抗战英雄家书 有一种力量让人心潮澎湃 透过抗战家书,看到一种滚烫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透过抗战家书,升腾一种激越豪迈的民族气节:视死如归、宁死不屈。 透过抗战家书,感受一种久违的英雄气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 透过抗战家书,感到一种力透纸背的必胜信念:百折不挠、坚忍不拔。 会有一种情怀让人泪流满面,会有一种力量让人心潮澎湃! 如果你读信有感,请在底部写下评论…… 为民族解放而奋斗 亲爱的父亲、母亲: 儿过去曾寄过几次信给大人,想早赐阅矣。但至今未见大人的训示,想大人必因儿不告而走之故怪罪于儿,生气不理了,所以儿对此点终不能安心。 儿不愿做个时代的落伍者,不愿落人后,儿要为改造不合理的社会而奋斗,为后来女子求幸福,也要和男人一样为国家民族求解放,做一点有意义的事业。这就是儿此次来延安的主要原因。儿决定来此学习一点真实学问,求中国民族解放的方法。 由西安来的学生很多,各地都有,好些熟人,所以请大人放心。不要以为儿

做得不对。这样多的人都和儿所作的一样。 敬祝 健安 漂泊的女儿敬禀 4.18 家书背后 韩雅兰,1905年生于陕西省蒲城县。20世纪20年代,在陕西省立女子师范学校上学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底赴延安参加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二期学习。全民抗战爆发后,前往西安从事地下工作。1943年4月病逝。此信写于1937年4月18日,韩雅兰详细讲述了奔赴延安的缘由,以求父母谅解。读信有感 读抗战家书,灵魂再受洗礼、精神为之一振。国家危难之际,民族大义面前,他们把一腔热血、年轻生命熔铸成永恒丰碑。“为国家民族求解放,做一点有意义的事业”,这是那个时代进步青年的思想追求。 海军十大杰出青年、临沂舰舰长高克决不掩没民族意识 真儿:

革命烈士家书

与妻书 林觉民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吾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吾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幸甚,幸甚!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以模拟得之。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一恸!辛未三月廿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英雄革命家书

樟、榕二兄: 弟自事变后,毅然走出饥寒的家庭,参加了人民的子弟兵——八路军,将近九年光景,因不了解咱乡的社会情况,未敢冒然写信,恐信到家后引起不幸之事件(过去曾以做生意为名与家寄信两封,均未见回音)。 咱家的情景,我是想象到的,尤其想到在贫苦的日子里熬煎着的苦命的双亲,及年迈的祖母,他们也许……我不敢往下想。哥哥,你们会意味到我没有直接给二老写信的意思吧。 由于旧社会制度的黑暗,而造成我们连年不能翻身的贫困。我们应认识,这并不怪我们的命运不好,也并不是上帝的安派〔排〕,这只不过是自己骗自己,自己安慰自己的说法。我不相信我们生来就是要受苦的。难道我们就不会享福吗?!我们如果还一味的谜〔迷〕信、糊涂,还在祈祷、依赖上帝,埋怨命运,那就成了笑话了。我们还是要自己跌倒自己爬,要听民主政府的话,始终跟着人民的救星—毛主席走。 灾难深重的中国少衣无食者,不仅咱一家,弟这几年来正是为了自己,为了这饥寒的一群,奔波奋斗。而当这和平建设时期,弟将更努力,为群众服务,为新社会服务,一待更进一步、更彻底的完成民主和平改革的大业,而能得到巩固,那是我的光荣,是父母的光荣,是群众的光荣,是新社会的光荣。 回想当初,从家门走出,在途中独行的我,心中是怎么兴奋,但又是如何悲伤啊!爹娘呀,你这刚能扎翅远飞幼稚的孩儿,从此就不能顾念到你们了。哥哥呀,我对爹娘应敬的一切,也完全交付你们了。

入伍初期,思家心尤切。一天正在念着父亲这几年来体衰面瘦,显然是由于长期负着咱一家生死重担,常受饥寒威胁而苦愁所致。正在沉默思念,适逢父亲从遥远的家乡,在兵马荒乱中冒着一路艰险,在昔阳之皋落镇与我见面了。 父亲深锁着愁眉,睁着一对深深的大眼,看着我,但又说不出什么来。我突然感到了一种说不出的伤惨。但是父亲内心的悲哀又是怎么样呢? 第三天,我送父亲出了村口,一阵阵的悲酸直涌上心头来,但在父亲面前强为欢欣,表露着愉快的情绪,硬着心肠说几句安慰父亲的话。我望着父亲的背影直到看不见时,方才回转身来。在父亲面前不忍流下的泪珠才一连串的淌了下来。我简直想放声大哭,啊!这也许是最后一次见面吧……一连好几天,总在担心着这一段遥远艰险的路程上年老身孤的爸爸。 中国人民的灾难,和我们一生所以得到这样的遭遇,只得憎恨日本法西斯的凶恶残暴,也不得不埋怨我国当权者的腐败无能。 提起来话儿长,记得在一九三九年的夏天,偶遇一熟人告我说,你走后不久,即有坏分子恶意造谣云:皇军讨伐大捷,八路大部溃散,冯家儿子已毙命疆场……故家人日夜痛哭不止(特别是母亲)。我听了,突然心头狂跳,对恶意造谣者恨之入骨。然愤恨之余,又不觉凄然泪下。妈妈,我们应擦干自己的眼泪。我万一不幸为人民战死,那也无须乎〔呼〕哭。你看,疆场上躺着的那些死尸,那〔哪〕一个不是他妈妈的爱儿? 离别之情,一言难尽。我每次提起笔来,即想到我辈一生之患难遭遇,使我心绪撩〔缭〕乱,手指颤抖,简直写不出什么来,只好搁笔而去。哥哥,这封信,我鼓了很大的勇气和决心才写出来呢。

英雄的革命家书及背后故事

革命英烈的家书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材,大家经常读一读、想一想—— 有一种力量让人心潮澎湃 “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这是抗日烈士赵一曼就义前一刻留给儿子的家书。 “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人终有死,我死您也不必过伤悲,因还有儿女得您照应。”这是共产党员、抗日名将吉鸿昌在走上刑场前,写给其妻胡红霞的遗书。 穿越历史硝烟,经历战火洗礼,在波澜壮阔的抗战画卷中,一封封家书,就这样让我们窥见那个永不磨灭的时代,靠近那些至情至性的抗战英灵。岁月可以 抹去各色记忆,却永远抹不去情感上的共鸣。虽然时间流逝70多年,今天细细品读这些英烈的家书,依然能感受到流淌其间炽热的温度,赤诚的情怀。 一封封抗战家书,既是抗日英雄舍家救国的正气书,亦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警世洪钟。“我们要中国打胜仗,必须全中国四万万同胞都团结起来,同心合力去打鬼子,才能把鬼子赶出中国。”新四军烈士胡孟晋的辞别书道出了当时国人的心声。 一封封抗战家书,既是坚定信念牢记使命的教科书,亦是面向未来振兴中华的强军战歌。“儿这次为了民族,为了阶级,为了可爱的家乡,为了骨肉相连的弟妹,求得生存和幸福。”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程雄向双亲袒露了自己的革命理想。“你应该立即奔上抗日的战场,在战斗的环境中创造你的人生,开辟你的前途!”面对残暴的敌人,共产党员王孝慈为国捐躯、效命疆场之志涤荡人心。 透过抗战家书,看到一种滚烫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透过抗战家书,升腾一种激越豪迈的民族气节:视死如归、宁死不屈。

英雄的革命家书

图片说明:谢晋元给连襟张萍舟的信,写于1937年10月18日(共4页,图为第2页)。

图片说明:褚定侯写给大哥褚定浩的家书(共6页,图为第3、4页),写于1941年12月27日。

图片说明:1937年8月11日、22日,蔡炳炎由常州赶赴上海阵地前,写给夫人赵志学的最后两封信(每封各2页,图为第2封的第2页)。(本版家书及相关图片由中国人民大学家书文化研究中心、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提供) 谢晋元:泰山鸿毛之训,早已了然于胸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从此,泰山鸿毛之论作为一种生死观,成为千古遗训,有

气节的人都会作出自己的选择。70多年前,陆军第88师524团团长谢晋元率部坚守四行仓库,与日军血战四昼夜,也同样在家书中用泰山鸿毛的比喻,表达了自己在民族危难中,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决心。 这封家书写于1937年10月18日,淞沪会战已进行了两个多月,大场防线刚刚失守,此时距10月27日谢晋元率部坚守四行仓库只有短短9天。收信人张萍舟,是谢晋元的连襟兄弟。家书共4页,用的是京沪沪杭甬铁路管理局信笺。 谢晋元在家书中说,当时“沪战两月,敌军死亡依情报所载,其数达五万以上。现在沪作战敌军海陆空军总数在廿万以上,现尚源源增援中”。在第一页信纸的左侧,有一行小字,是谢晋元写完此信的补笔,他叮嘱回信邮寄“勿写八字桥或其他地名”。八字桥在虹口,曾经是1932年“一·二八”和1937年“八一三”两次在淞沪的激战之地,双方伤亡极其惨重。谢晋元写这封家书的时候,敌方援军已陆续进入淞沪战场,第88师奉命转攻为守,谢晋元率部撤离了八字桥。 谢晋元是极有操守的军人,从家书中可见一斑。“泰山鸿毛之训,早已了然于胸。故常处境危难,心神亦觉泰焉。望勿以弟个人之安危为念”。他用行动实践了自己的诺言。10月26日,谢晋元奉命率部坚守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掩护部队后撤。孤军浴血奋战了四昼夜,击退日军数十次进攻,给敌人以重创。四行仓库巍然屹立,孤军抗敌

英雄的革命家书

英雄的革命家书 一封家书,一段历史:重读抗战家书缅怀民族英雄 一封家书,一段历史。 78年前的7月,在民族解放的召唤下,多少热血青年曾抛妻弃子,为家国决意赴死!岁月褪得掉伤痕,却永远抹不去情感的共鸣。当年的那场战争早已离我们远去,但战场上留下的一封封家书,却成为历史永远的见证。今天,再次打开这些尘封的家书,依然能读到硝烟和苦难、读到思念和牵挂,更能读到以死殉国的毅然决然。 戴安澜:为国战死事极光荣 戴安澜(1904—1942),中国国民党爱国将领。字衍功,号海鸥,安徽无为人。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曾任国民党第十七军第七十三旅旅长、第八十九师副师长,第五军第二〇〇师师长。先后参加长城抗战和台儿庄、武汉、昆仑关等战役。1942年所部编入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作战,在东吁保卫战中击毙日军第五十五师团等部5000余人。后在率部北撤回国途中遭日军伏击,受伤殉国。 亲爱的荷馨: 余此次奉命固守东瓜(东瓜即同古城),因上面大计未定,其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所念者,老母外出,未能侍奉。端公(端公即为戴安澜叔祖父戴端甫,知名爱国人士。戴安澜人生道路引路人。2月28日,端公于广西全州病逝,戴安澜因奉命远征,未能亲临送葬。)仙逝,未及送葬。你们母子今后生活,当更痛苦。但东、靖、篱、澄四儿,俱极聪俊,将来必有大成。你只苦得几年,即可

有福,自有出头之日矣。望勿以我为念,我要部署杀敌,时间太忙,望你自重,并爱护诸儿,侍奉老母!老父在皖,可不必呈闻。生活费用,可与志川、子模、尔奎三人洽取,因为他们经手,我亦不知,想他们必能本诸良心,以不负我也。 安澜 民国三十一年三月二十二日左权:烽火连天家国情 左权(1905—1942),湖南醴陵人,黄埔军校一期生,是八路军的高级将领,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工农红军。 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赴苏联学习;1934年参加长征,参与指挥强渡大渡河、攻打腊子口等战斗。长征到达陕北后,左权率部参加了直罗镇战役和红军东征。1936年,他担任红一军团代理军团长,率部西征并参与指挥山城堡战役。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协助指挥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粉碎日伪军“扫荡”,发展壮大人民武装力量,取得了百团大战等许多战役、战斗的胜利。1942年5月,日军对太行抗日根据地发动大“扫荡”,左权指挥部队掩护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等机关突围转移,不幸牺牲,年仅37岁。牺牲后,延安和太行山根据地为其举行追悼会,并改辽县为左权县。 志兰: 在闲游与独坐中,有时总仿佛有你及太北与我在一块玩着、谈着。特别是北北非常调皮,一时在地下,一时爬到妈妈怀里,又由妈妈怀里转到爸爸怀里来闹个不休,真是快乐。可惜三个人分在三处,假如在一块的话,真痛快极了。

革命英雄的家书

革命英雄的家书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封封红色家书,叙述家事、寄寓亲情,更重要的是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感人至深,发人深省——王步文家书二封 王步文(1898-1931),字伟模,安徽省青年团组织最早发起者、中共安徽组织最早的领导者之一。1898年1月15日出生在安徽省岳西县资福村。1931年4月6日清明节这一天,因叛徒出卖,在芜湖柳春园被捕,5月31日在安庆英勇就义。 复苏爱妻: 我为革命而死了,你不要悲哀,不要难过,应抚养爱 生,以继予志,我的财产由你承继。 夫步文上五月三十一日父亲: 我为革命死了,你媳复苏应承继我的一切财产,使她教养爱生,以继予志。二儿步文上 解读:王步文早已准备牺牲,没有丝毫的恐惧和忌讳。从结婚到王步文1931年就义,在短短的7年婚姻生活中,妻子方启坤一直跟随王步文为党的革命事业奔波,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作斗争。王步文牺牲后,方启坤带着孩子回到潜山后北乡,王步文留下的遗书,方启坤始终珍藏在身边。1985年,方启坤病逝。她的骨灰被安葬在位于岳西县城的大别山烈士陵园王步文的墓旁,一对革命伴侣,终于长眠在一起。张璋家书一封 张璋(1905-1936),原名张鼎和,化名张晓天。安徽肥西人。青年时代在天津南开学校读书。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春,张璋从上海回安庆时被捕。在狱中,他同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同年10月在安庆英勇就义。 教育我儿,继承我志。代我收尸,勿告我母。 解读:这是张璋在就义前,在一个香烟盒子背面写给妻子吴昭毅的一份很短的家书,也是烈士的遗书。烈士牺牲后由别人代为转交的。虽然只有短短16个字,却饱含了他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诚、对自己后代的殷切希望和对母爱亲情的无限惦念。短短的遗书,字字铿锵,不仅可以读出一位革命者的无私无畏、不怕牺牲的英勇奋斗精神,而且可以感受到一位儿子、丈夫、父亲的铁骨柔肠。祖晨家书一封 祖晨,原名祖茂林,化名李春亭、朱文淦等,安徽宣城人。1925年秋,祖晨从厦门大学毕业后考取日本长崎国立医科大学,同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6月1日,被敌密探跟踪逮捕。1933年8月18日,祖晨在济南监狱关押一年后遇害,时年33岁。

革命历史家书

﹁ 有一种力量让人心潮澎湃 ﹂ 透过抗战家书,看到一种滚烫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透过抗战家书,升腾一种激越豪迈的民族气节:视死如归、宁死不屈。 透过抗战家书,感受一种久违的英雄气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 透过抗战家书,感到一种力透纸背的必胜信念:百折不挠、坚忍不拔。 会有一种情怀让人泪流满面,会有一种力量让人心潮澎湃! 如果你读信有感,请在底部写下评论…… 为民族解放而奋斗 亲爱的父亲、母亲: 儿过去曾寄过几次信给大人,想早赐阅矣。但至今未见大人的训示,想大人必因儿不告而走之故怪罪于儿,生气不理了,所以儿对此点终不能安心。 儿不愿做个时代的落伍者,不愿落人后,儿要为改造不合理的社会而奋斗,为后来女子求幸福,也要和男人一样为国家民族求解放,做一点有意义的事业。这就是儿此次来延安的主要原因。儿决定来此学习一点真实学问,求中国民族解放的方法。 由西安来的学生很多,各地都有,好些熟人,所以请大人放心。不要以为儿做得不对。这样多的人都和儿所作的一样。 敬祝 健安 漂泊的女儿敬禀 4.18 家书背后 韩雅兰,1905年生于陕西省蒲城县。20世纪20年代,在陕西省立女子师范学校上学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底赴延安参加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二期学习。全民抗战爆发后,前往西安从事地下工作。1943年4月病逝。此信写于1937年4月18日,韩雅兰详细讲述了奔赴延安的缘由,以求父母谅解。 读信有感

读抗战家书,灵魂再受洗礼、精神为之一振。国家危难之际,民族大义面前,他们把一腔热血、年轻生命熔铸成永恒丰碑。“为国家民族求解放,做一点有意义的事业”,这是那个时代进步青年的思想追求。 海军十大杰出青年、临沂舰舰长高克决不掩没民族意识 真儿: 这是个大时代,你要踏上民族解放战争的最前线,我当然要助成你的志愿,决不能因为“舐犊之爱”而掩没了我们的民族意识。别矣,真儿!但愿你虚心学习,勿忘我平时所教训你的“有恒七分,达观三分”,锻炼你的体魄,充实你的学问,造就一个强健而又智慧的现代青年,来为新中国而努力奋斗! 中华民国廿八年六月四日写于香港旅次 王雨亭 家书背后 王雨亭(1892年—1967年),福建泉州人。1908年赴马来西亚谋生。七七事变爆发后,王雨亭受廖承志和成仿吾委托,先后介绍上百名华侨青年回国到延安陕北公学和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9年父子分别之时,王雨亭在儿子笔记本上留下了这段临别赠言。1940年,作为延安“青年剧团”唯一的华侨青年,王唯真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北平解放,父子再次重逢,看着10年前的“临别赠言”,王雨亭感慨地说:“唯真,当年你选择奔赴延安的路走对了!” 读信有感 “你要踏上民族解放战争的最前线,我当然要助成你的志愿,决不能因为‘舐犊之爱’而掩没了我们的民族意识。”这正是一名爱国华侨可贵民族气节的光辉写照 “中国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全军“爱军精武标兵”、某特战旅作战二营营长 刘珪

英雄革命家书

英雄革命家书 Final revision on November 26, 2020

或许你从电影里,书里,已经认识一位叫做赵一曼的抗联女英雄。她曾以纤纤弱质率众抗击入侵东北的日本侵略者,被捕后又顽强不屈,直至英勇就义。但你可能并不知道,她是一位普通的母亲。在生命的最后,她给儿子留下了一封家书。而这封家书,整整迟到了21年。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母亲死后,我的孩子要代替母亲继续斗争,自己壮大成长,来安慰九泉之下的母亲! 你的母亲赵一曼 于车中 1936年8月2日 这是1936年8月2日,时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二团政委的赵一曼,在牺牲前一刻留下的话。那一天,赵一曼被押上开往刑场的火车,她虽感到死亡迫近,却丝毫没有表现出惊慌的神态。在生命最后时刻,她最为牵挂的是唯一的儿子。她向敌人要来纸和笔,写下了这封遗书。之后凛然就义,年仅31

岁。这份记录在日军审讯档案里的家书,时隔21年后,才传到赵一曼的儿子——宁儿那里,而赵一曼的真实身份也在1957年被解开。 赵一曼,原名李坤泰,1905年出生在四川宜宾一个富裕家庭,是家里最小的孩子。21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进入黄埔军校学习,成为该校唯一一届女学员中的一员。1932年春,儿子宁儿未满三岁,李坤泰就接到党中央派遣,从此音讯杳无,留给宁儿的,只有一张合影。不久后,在东北的抗日战场上,一位名叫赵一曼的女英雄,成为传奇般的人物。她带领群众罢工,建立游击队,多次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以“红枪白马女政委”声名远扬。 赵一曼的孙女陈红介绍说,父亲只知道他的妈妈是地下党,干革命去了,当时谁都不知道赵一曼是谁,因为她到东北去了以后,就跟家里人没有一点书信往来。 1935年冬天,赵一曼为掩护战友、不幸被俘。为获得东北抗日联军的情报,日军对她施以了长达9个月非人的折磨。 据赵一曼纪念馆讲解员介绍说,赵一曼被捕以后,敌人对她进行各种严刑拷打,比如吊烤、竹尖刺指甲、坐“老虎凳”、把烧红的烙铁刺进她腿部的伤口…但是赵一曼的革命意志力非

英雄革命家书--冯庭楷

英雄泪,英雄的家书,家信范文1946年4月25日,苦难的中国大地尚处于抗战结束后的短暂和平时期。在河南安阳,八路军战士冯庭楷含着热泪给家乡的两位兄长写了一封长信。在这封家书中,他袒露了一个战士的情怀:思念亲人,但又无私无畏。之后不到半年,他便英勇牺牲在解放战争的战场上。他的作战经历是如何的艰险,他又是如何牺牲的,历史没有给后人留下什么确切的资料,甚至连一张模糊的照片都没有。 单人—冯庭榕;合影——冯庭枋(即冯庭樟,左二) 【家书原文】 樟、榕二兄: 弟自事变后,毅然走出饥寒的家庭,参加了人民的子弟兵——八路军,将近九年光景,因不了解咱乡的社会情况,未敢冒然写信,恐信到家后引起不幸之事件(过去曾以做生意为名与家寄信两封,均未见回音)。 咱家的情景,我是想象到的,尤其想到在贫苦的日子里熬煎着的苦命的双亲,及年迈的祖母,他们也许……我不敢往下想。哥哥,你们会意味到我没有直接给二老写信的意思吧。 由于旧社会制度的黑暗,而造成我们连年不能翻身的贫困。我们应认识,这并不怪我们的命运不好,也并不是上帝的安派〔排〕,这只不过是自己骗自己,自己安慰自己的说法。我不相信我们生来就是要受苦的。难道我们就不会享福吗?!我们如果还一味的谜〔迷〕信、糊涂,还在祈祷、依赖上帝,埋怨命运,那就成了笑话了。我们还是要自己跌倒自己爬,要听民主政府的话,始终跟着人民的救星—毛主席走。 灾难深重的中国少衣无食者,不仅咱一家,弟这几年来正是为了自己,为了这饥寒的一群,奔波奋斗。而当这和平建设时期,弟将更努力,为群众服务,为新社会服务,一待更进一步、更彻底的完成民主和平改革的大业,而能得到巩固,那是我的光荣,是父母的光荣,是群众的光荣,是新社会的光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