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保守主义理论

新保守主义理论

新保守主义理论
新保守主义理论

新保守主义理论

新保守主义与传统保守主义不同,它提倡民主主义。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新保守主义逐渐取代新自由主义而成为西方政治民主化理论的主流。其代表人物有哈耶克、弗里德曼、布坎南、亨廷顿等人。新保守主义理论不把民主当作一种终极价值,而当作一种手段而已。既然民主只是一种手段,就有必要对之加以限制,实行“有限民主”。新保守主义完全不同意以国家干预来保障民主的观点,以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理论”学者严厉抨击现行资本主义国家代议制民主,指出政府本身是“经济人”,在决策过程中会利用自己在信息、决策程序设置权等方面的优势尽可能左右决策结果。现行代议制民主又在制度上承认了这种局面的合法性,公民个人对决策的影响微不足道。因此,当代民主制度需要重建,实行“宪法民主”,约束政府行为。

民主社会主义和新保守主义福利思想的演进

作者:杨立雄、李星瑶、李超

【摘要】本文分别考察了位于政治谱系两端的民主社会主义和新保守主义的福利思想演变进程,认为在目前形势下,极端的福利思想很难迎合大众的需要,第三条道路在西方国家的兴起便是明证。但第三条道路并没有超越“左”、“右”,而是不同政治派别的相互妥协的产物。

【关键词】民主社会主义;新保守主义;第三条道路;福利理论

按照韦伯的理想类型学,在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谱系上,一端是无政府主义(完全没有国家,社会自主治理) ,另一端是全能主义国家(完全受国家控制) ,位于两端之间的有最小国家、有限国家、法团主义国家和福利国家。而在吉登斯的分析中,位于政治谱系两端的分别是“左派”和“右派”,“左派”是社会主义,“右派”是保守主义。吉登斯从历史的角度而不是空间的角度,将保守主义划分为“老保守主义”,“哲学保守主义”,“新保守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将社会主义分为“革命的社会主义”和“福利社会主义”。保守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发展形式揭示了保守主义从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传统,反对新生的资本主义,一直发展到激进的“新右派”的历程,以及社会主义从一种革命理论发展为保守形式的“市场社会主义”的演变。继承了保守主义主要思想的新保守主义自然被划归于政治谱系的“右端”,而民主社会主义由于其一贯的左派风格而被划归为政治谱系的“左端”。从横向看,受不同的文化价值观的影响,民主社会主义在欧洲占有很大市场,而保守主义在美国比较

流行;从纵向看, 20 世纪50 -70 年代,民主社会主义得到普遍承认和广泛流行;但是70 年代后,新保守主义思潮兴起;到了90 年代,处于政治谱系两端的两个派别似乎都在向中间线靠拢。本文旨在考察在欧美影响广泛的两种意识形态,自上个世纪中期以来社会福利思想的演进和发展趋势。

一、从“左”到“右”:民主社会主义福利思想走向

民主社会主义或社会民主主义至今已历经了四个阶段,即1848 年革命与第一国际(1848 -1888) 阶段,第二国际至一战爆发(1889 -1914) 阶段,“一战”爆发至“二战”结束(1914 -1950) 阶段,以及1951 年社会民主党国际《法兰克福宣言》的诞生至今。虽然社会民主主义作为各国社会党共同的思想理论体系在第三阶段就已基本定型,并奠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民主社会主义基础[1 ] (pp3 - 21) 。但是,对当代影响较大的民主社会主义的形成是在1951 年“社会党国际”的宣言--《民主社会主义的目标与任务》发布后[2] (p10) 。同样,虽然民主社会主义的福利思想可以追溯至19 世纪末,但其福利思想的广泛传播却始于英国福利国家的建立和福利国家在欧洲的流行。《民主社会主义的目标与任务》充分体现了民主社会主义的福利思想,宣言指出,“社会主义政策是充分就业,增加生产,提高生活水平,实行社会保障和推行收入与财产的合理分配”;“社会主义不仅意味着基本的政治权利,而且意味着经济和社会权利”[ 3 ] (p207) 。

这一时期,德国、瑞典是欧洲社会民主主义思想的典型代表。1959 年,德国社会民主党就在《哥德斯堡纲领》中提出,“社会民主党经济政策的目标”就是要“实现不断增长的社会富裕,使人人都能从国民经济的收益中得到公正的分配,过上一种摆脱了不光彩的依赖关系和没有剥削的自由生活”[4 ] (pp105 - 108) 。1969 年,执掌政权的德国社会民主党开始将其福利理念付诸实践。在福利政策方面,在勃兰特担任总理的5 年内,社会民主党政府前后共颁布了40 多个改革法令,使福利国家制度范围进一步扩大,工人阶级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得到增强。在瑞典, 20 世纪50 年代,社会民主党主席塔格·埃兰德提出“20 年内实现充分就业”的口号。60 年代,重点发展了健康服务和家庭住宅福利,改革了教育,制定了旨在增加收入与受教育机会平等等措施。经过多年的努力,瑞典社会民主党建成种类众多、覆盖面广、补贴额度大的“全民福利国家”体系。在社会保障方面,有医疗保险(病人津贴和医疗费用补助) 、

工伤保险、养老保险等等;劳动力市场政策,包括失业补贴、培训津贴、妇女儿童保护性规定等;家庭福利,包括父母保险、子女保险、免费教育和学习补助;住房政策,包括房租补贴、自建住宅和修缮住宅贷款等等。

民主社会主义所追求的平等和公正仅仅局限在弱势群体,认为只要为弱势群体源源不断地提供实物及现金等福利直至他们摆脱贫困境地,就可以减少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实现社会公正的社会目标。民主社会主义十分强调国家和集体的责任,认为创造一种能给予人们真正的安全保障感的社会保险制度是国家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对个人回报社会的责任却鲜有提及,将个人权利奉为根本,认为福利是社会成员不需要履行任何义务和责任就能享用的“免费午餐”。这种思想在经济繁荣时看不到其背后隐含的财政危机,因而在一片拥戴声中,西欧和北欧的社会民主党所向披靡。尤其是1974 -1975 年间,社会民主党占据了英国、西德、奥地利、比利时、荷兰、挪威、丹麦、瑞典和芬兰的总理之职。

但是到了20 世纪70 年代中叶,西方经济增长缓慢,通胀率加速上升,失业率居高不下。面对这种形势,西欧和北欧的社会民主党缺乏灵活的治理手段,没有应对危机的有效政策,社会民党的执政理念遭遇普遍质疑。在货币主义的凌厉攻势下,社会民主党节节败退, 1979 年英国保守党在大选中获胜,撒切尔夫人领导的右派政府上台,随即西德、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甚至具有浓厚民主社会主义氛围的北欧国家(除瑞典外)相继更迭了执政党。这一进程在南欧稍晚。1993 年,法国社会民主党在大选中一败涂地; 1994 年,意大利社会党也在执政党中出局;西班牙社会民主党也被对手打败。这样,到了90 年代中期,南欧也转向了“右”端。

二、从“右”到“左”:新保守主义在英美改革之后的走向

在艾斯平-安德森( Gosta Esping - Andesen) 的福利国家分类体系中,英美同属自由主义型的福利体制,民主社会主义思想并不浓厚。事实上,偏向民主社会主义思想的英国工党虽然在20 世纪40 年代建立“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制度,但是这并没有使其持续赢得选举。在美国,虽然民主社会主义基本上很难找到其生存的土壤,但是,20 世纪60 年代民主党执政期间,美国对福利制度的扩张与欧洲的民主社会主义的做法如出一辙[5 ] (p118) 。70 年代后期,世界遭遇两次石油危机,英国和美国经济增长下降,生产率下滑,

投资不足,失业率、通货膨胀率迅速上升。在这种形势下,新保守主义在社会民主党如日中天之时突然间收复了失地。

与传统保守主义的一个显著区别在于,新保守主义更自觉地把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说及其在20 世纪的新发展当作其主要的思想根源,主张政府不要干预社会经济生活,让市场经济自主运行,带有典型的“反国家主义”色彩。在福利国家制度上,新保守主义展开了无情的批判,他们认为福利制度是“蠕动蔓生的社会主义” (creeping socialism) [6 ] (p183) ,使贫穷者更为依赖,并造成财政开支庞大,经济效率受到损害,削弱了垄断资本的国际竞争力。他们主张实行剩余式的社会福利模式,极力推行志愿主义(voluntarism) [7 ] (pp61 - 62) 。主张福利给付从“公共部门”向“民间的市场部门”转向,由民间慈善团体来承担[8 ] (pp183 - 185) 。同时严格受助条件,要求贫困者必须经过严格的资格调查后才能接受政府的帮助[9 ] (p12) 。

新保守主义的思想对英国、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 1979年撒切尔夫人出任英国首相和1980 年里根当选美国总统,标志着新保守主义意识形态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上升为主流经济理论和政策取向。

在英国,撒切尔夫人上台后,提出减少国家干预,增强经济活力,提高发展效率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撒切尔夫人砍的第一刀是退休金。撒切尔政府在基本年金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降低“附加年金”的数额,即把原来规定的以投保人一生中收入最高20 年的年均收入为标准计算附加年金,改为按一生的平均收入为标准计算,这样附加年金数额就会从收入的25 %降到20 %左右。同时,英国政府也将病人、失业者、以及失去工作能力者的短期津贴降低了

5 %[10 ] (p5) 。撒切尔夫人砍的第二刀是将普遍性福利转变为选择性福利,将有限的资源向最需要的群体倾斜。撒切尔夫人砍的第三刀是政府职责,使政府从社会福利领域“淡出”,福利责任向个人和家庭转移。主要措施有:调高社会税的征收额度;鼓励雇员参加企业举办的保险和自行购买商业保险;取消部分家庭津贴,增加家庭责任;尝试社会福利私有化,在社会福利领域加入市场经济成分。在美国,里根总统上台后,在社会政策方面,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降低货币供应增长率,减少政府开支,削减社会福利及各种补贴。1981 年预算中减少开支128 亿美元, 1984 年减少17

6 亿美元,其中近60 %的削减是中低收入补助项目。二是实行“新联邦主义”计划,将福利保障事业由联邦中央政府转入州和地方政府,以消除福利项目管理上的官僚主义,提高

社会保障的效率。三是推动私营福利事业的发展。里根强调调动私营保险业的积极性,给予私人养老金计划以更多的税收优惠,并使更多的人参加个人退休储蓄账户[11 ] (pp223 - 226) 。

从政策实施的效果来看,美国通过减税等比较灵活的“收放并施”的政策调节,使“滞胀”并发的恶劣局面较快地转化为高增长、低膨胀的好形势,从而也使里根总统得以连任。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进一步减轻了联邦政府在国民福利方面的支出负担,明确了中央政府的角色和责任,增加了各州在社会保障制度中的责任份额,大幅度削减社会福利保障支出,尤其是随意性开支,民间福利事业得到迅速发展[11 ] (p23) 。英国撒切尔政府的福利改革也遏制了社会福利开支迅速增长的势头,提高了个人和家庭的福利责任感。但是,无论是英国撒切尔政府实行的“撒切尔道路”还是美国里根政府实行的“新联邦主义”的福利改革,其实质都是维护私有制和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撒切尔政府强调政府减少对全面社会福利的承诺,社会政策实行从普遍性向选择性转变,有工作的人应当自己购买保险,自付更高的社会服务费用;里根政府在紧缩联邦政府社会福利费用支出的同时,在州政府层次上,通过代用券,购买服务契约,引进私人部门提供服务,删减政府支出等措施,由强调公平改为强调效率,大量社会福利方案被市场化了。而这导致社会不平等加剧,失业率居高不下,贫富差距拉大。正如一些学者所说,新保守主义经济学“一方面承诺'看不见的手'具有造福人类、促进繁荣的作用,另一方面又造成世界范围内人为的史无前例的大众贫困”[ 12 ] (p9) 。1992 年,美国选民抛弃了共和党,选择了民主党; 1997 年,英国选民选择了工党。这预示着新保守主义思想逐渐失去其魅力。

三、“左”、“右”汇合:“第三条道路”和“有同情心的保守主义”的福利改革

90 年代是欧洲社会民主党的多事之秋:瑞典的“第三条道路”改革失败,政权交至保守党手中;随后,在欧洲的大选中,欧洲的左派看到的只是接连的失败和日暮黄昏的失落。更为严重的是,社会民主党遭遇了空前的信誉危机:部分国家的社会民主党陷入无尽的丑闻,领导人或辞职,或自杀,或逃亡,或被起诉。面对这种困境及选民的碎片化,欧洲社会民主党对民主社会主义的理念进行了反思,并与激进的左派(如绿党、共产党) 划清界限,力图树立其中

性立场的形象。同时,为了应对全球化的挑战,民主社会主义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主张,其核心是以积极福利(positive welfare) 替代消极福利(negative welfare) 。1998 年9 月,英国工党领袖托尼·布莱尔将这种思想概括为“第三条道路”。同年11 月,欧元区11 个由社会民主党执政的国家,共同签署了名为《欧洲新道路--在经济货币联盟框架中的经济改革》的文件,表明“第三条道路”思想已被欧洲社会民主党普遍接受。

第三条道路认为,福利制度不仅不应该放弃降低不平等的努力,而且必须设法制定策略来打破贫困的恶性循环,要达到这种目的最关键的是教育和培训[13 ] (p110) ;对于老年人福利,在第三条道路看来,老年人不应当被看成只享受权利而不承担责任的阶段,集体性养老基金制度正是以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伙伴关系为前提构想出来的,符合老年人既是权利的享受者也是义务的承担者这一要求;对于社会救助,第三条道路认为,传统的福利计划所提供的扶贫项目必须被以社区为中心的方式所取代,社区的建设必须重视支持网络、自助以及社会资本的培育,目的在于使这些因素成为低收入社区经济复苏的重要资源,帮助贫困的社会成员真正走出贫困,走向自立;对于政府和个人责任的划分,第三条道路认为,政府有责任制定相应的政策,以及提高公共教育的质量,维持一套资源充足的保健服务系统,推行安全的公众娱乐方式及控制犯罪率等等对福利的影响,但个人也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失业者必须努力寻找工作,争取获得胜任新工作的技能。此外,原先被唾弃的私营化也逐渐被接受,民主社会主义者开始承认私有化能带来效率,促进增长,而国有化则应该适度[14 ] (p15) 。欧洲各国社会党比以往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了社会福利政策客观上受经济承受力的制约,因此在追求社会公平的同时也开始强调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性。在欧洲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在野的社会党在要求维护和扩大既有的社会福利方面不得不表现出克制的态度,而执政的社会党则迫于形势不得不自行削减自己一贯维护的社会福利开支。

总之,第三条道路关于福利改革的核心思想是“无责任即无权利”,一方面认为政府对公民负有保障其基本生活的责任;另一方面个人权利不断扩张的同时,个人义务也应不断延伸。

以撒切尔为首的英国保守党政府实行的激进社会保障改革,使当时迅速膨胀的社会保障支出得到了一定的遏制。但是,也正是因为撒切尔政府在英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广度与深度方面的推进,受到了意在维护既得利益的英国民

众的指责,并成为导致撒切尔政府下台的重要原因之一。以布莱尔为代表的新工党在1997 年的选举中,充分把握了选民们对激进社会保障改革的不满情绪,大事抨击保守党的社会保障政策,并提出各种社会保障允诺,最终在大选中获胜。布莱尔上任之后,就先后在经济模式、福利制度、教育体制等领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撒切尔政府的社会保障政策更多地强调个人在社会保障制度中应该发挥的作用,希望尽可能地减少政府责任,提倡社会保障的市场化和私营化。而布莱尔政府的社会保障政策,在强调个人在社会保障制度中应该承担合理责任的同时,也强调国家在为社会成员提供充分的社会保障方面的责任不能因强调个人责任而削弱。

但是,布莱尔政府与撒切尔政府之间的差异并不是实质性的,反而存在明显的连续性和一致性。在大选连连失利,以及工党支持者的思想明显远离工党传统立场,人们对公有制、工会权力以及社会福利的支持在明显下降[15 ] (p108) 的情形下,工党不得不修正政党理念。早在1983 年金诺克就任工党领袖后,英国工党就已明确认同市场经济的优势,认同了私有制,主张放弃国家大规模管制经济的思想,并在1992 年的大选宣言中放弃了重新国有化的承诺。在福利领域,也抛弃了同样落伍的通过再分配与普遍福利来实现平等的思想。布莱尔1995 年修改党章时持有的某些主张与金诺克任工党主席时的主张如出一辙。但是,与金诺克相比,布莱尔政府显然呈现了更为明显的右倾化,在具体政策尤其是经济政策上与新自由主义信条趋同。在社会政策领域,布莱尔时期福利制度相比金诺克时期更加严格,它严格限制领取救济金的标准,并制定了“从福利到工作”的计划。

布莱尔执政时期提出的许多新政计划,如“青年新政”、“长期失业者新政”等,都体现了“社会投资模式”福利中对个人责任回归的要求。但是,在布莱尔政府大力削减各项福利开支的过程中,对贫困儿童和教育的投资却在大幅增加。此外,显著增加的教育和培训投资也符合新工党“社会投资国家”的理念。正因为教育政策对经济效率提高存在的促进作用,使新工党一直把教育当作最大的经济问题,不断增加教育和培训支出,试图建立一个开放的、真正以个人才能和平等价值为基础的社会。以此为基础,工党政府在放松对劳动力市场以及私有化管制的同时,却加大了国家对教育的干预,特别着力解决因为贫困、种族、社会地位等原因不能接受平等的教育机会的“社会排斥”。1999 - 2003 年新工党政府的阶段性教育支出年均增长达创记录的6 % , 2004

- 2005 年度英国的教育支出达630 亿镑,占GDP 的5.4 % ,是仅次于国民医疗保障的第二大公共支出[16 ] 。

迫于经济发展的压力,英国工党从金诺克开始呈现了越来越明显的右倾化趋势,对福利制度的改革力度也放在了工党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但是,工党福利国家的核心理念仍然没有变化,这样我们看到的只是一对矛盾:一方面大力改革福利制度,紧缩福利支出;另一方面,却是福利支出的显著上升和提升税率的潜在压力。这种局面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及批判,工党内部有些成员要求这种局面在2008 年得到有力的控制[17 ] (p1) 。这也是布莱尔的继任者面临的一个难题,即如何在保持经济增长,降低失业率,紧缩福利支出的同时,又坚持工党的中左立场,坚守民主社会主义的福利观,维持、促进国民福利水平。

在美国, 1992 年民主党人克林顿入主白宫,流行于美国达20 年之久的新保守主义遭遇阻击。在“新凯恩斯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克林顿政府在福利方面采取的改革措施有:为人们提供教育和培训的机会,提高他们进入市场的能力,帮助他们适应就业,以防止一些人滥用福利;改“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改“福利国家”为“社会投资国家” (social investment state) [18 ] (pp17 - 20) 。具体说来,主要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1)劳有所得。在第一个预算案中,克林顿提议迅速扩大劳动所得税抵免,明确个人所得税减免水平,以确保工资、劳动所得税抵免和食品券三者的综合作用,使一个有一位全年全日制最低工资工人的四口之家摆脱贫困。1996 年,克林顿又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最低工资从1992 年以来的每小时4125 美元增长到1997 年的5115 美元。(2) 实施州儿童健康照顾计划。儿童抚养费的执行包括几个基本的步骤,即认定父子关系,确定恰当的抚养费,核定抚养费的数额,确定无监护权父母的所在地,征集抚养费。(3) 以工作为导向的福利改革。1996 年克林顿签署了“个人责任和工作机会折中方案” ( The Person Responsibility and Work Opportunity Reconciliation Act , PRWORA) ,并以贫困家庭临时救助( Temporary Assistance to Needy Families , TANF) 代替了AFDC (Aid to Families with Dependent Children) ,还在社会救助中增加对工作的要求。克林顿政府的福利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据美国政府最近提供的统计数字,1996 年美国依赖福利制度生活的人口高达1220 万人左右, 2002 年已经减少到500 万人[19 ] 。

小布什入主白宫后,在国内经济社会政策上开始实践新保守主义的理念,推行其减税政策。为了改变共和党在美国人心目中缺乏热情和麻木不仁的形象,小布什政府开始实施“有同情心的保守主义”社会政策,承诺将对公立学校、社会保障体制和联邦税制进行改革[20 ] (pp49 - 50) ,在福利改革上采取了比民主党更“左”的措施。如, 1996 年的TANF 原本于2002 年9 月30 日到期,小布什签署HR - 4589 法案立法,把贫困家庭临时救助计划延长到2004 年9 月30 日[21 ] (p43) 。但是,随着财政赤字和婴儿潮不断给医疗及社会保障带来压力,美国国内对布什减税政策和应对财政赤字政策的争论也越来越多,布什的社会福利政策面临改革[20 ] (p259) 。

再次当选后,小布什把社会保障改革提到其议事日程的前面,准备去触及美国政治中的“第三条高压线”[ 22 ] 。为了这次改革,布什班子发起了一场宣传运动,计划让布什在60 天内走遍全国,向公众说明美国养老保障面临的危机以及养老保障改革的理论,最重要的是希望公众接受其社会保障私有化的改革方案。布什上台后成立的“加强社会保障总统委员会” (President's Commission to Strengthen Social Security) 设计了从温和到激进的三种账户运作模式供国会选择,即自愿的个人账户(Voluntary Personal Account) 、与通货膨胀指数相结合的自愿累进个人账户(Voluntary Progressive Personal Account s) 以及与工薪税相匹配的自愿追加账户(Voluntary Add - On Account s with Matches from Payroll Taxes) 。社会保障私有化方案与共和党的福利价值观不谋而合:由市场和家庭来承担救济因失业、疾病、残疾等原因造成的贫穷者的责任,国家和政府(尤其是联邦政府) 只是在市场和家庭救济失灵的情况下,才承担有限的救济责任,因而得到共和党大多数成员甚至部分民主党成员的支持。但是这些方案遭到退休者和美国退休者协会的反对,另外由于转制成本巨大,立法者不敢冒风险投赞成票,所以美国的私有化方案只能束之高阁。

尽管布什的减税政策与共和党的正统相一致,但是在社会政策上却突破了共和党对福利国家的接受程度,提高美国的福利水平,显示了布什的政治策略和在社会问题及穷人问题上新的保守主义立场[23 ] (p169) 。这并非共和党福利理念的转变,而是妥协。因为在很大程度上福利改革是一场政治较量,而不仅是社会保障本身的可行性考量[24 ] 。

四、“超越”还是妥协--简单的评论

与民主社会主义初兴阶段相比,欧洲各国社会党所处的时代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最显著的变化是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使“出现一种由'社会福利型'向'竞争型'转变的趋势”[ 25 ] (p103) 。因为各国社会民主党清楚如果没有经济这一坚强后盾,他们所持有的福利观点根本无法实现,所以为了吸引国际流动资本,不得不将政策的重点转到以服务的方式为企业行为创造有利条件,不仅无法强制企业或者投资者在其非自愿的情况下尽社会责任,甚至还通过赋税改革为企业和雇主减轻财务负担,使企业更多地从互助的义务中解脱出来。同时,国际间的竞争又迫使政府减少财政赤字,减轻债务,使政府不得不将有限的资金从社会福利中转移到基础建设和控制通货膨胀上来以吸引资本,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在福利支出不断增长的背景下,企业与政府对福利基金供给的减少必然造成福利享受者福利水平的下降,并要求社会成员个人承担更多的福利责任。所以,“全球化在促使欧洲左派离开其传统领域--建立在福利国家和充分就业基础上的'民族国家'社会民主上,有着重要的意义”[26 ] (p11) ,“他们必须放弃老政策,不是因为他们丧失了自己的价值--没有哪个党会承认这一点--而是因为世界的变化”[ 27 ] 。在这一形势下,民主社会主义建立积极的福利制度,使之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风险,调动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便成为其福利改革的发展方向。当然,他们没有放弃传统左派社会公正的价值原则,但是又吸收了新右派的效率原则,并试图通过对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使二者结合起来。

应该说,“第三条道路”仍然属于左翼。虽然因为时代所迫,第三条道路舍弃了许多传统民主社会主义所持有的福利观点和福利制度,但是,“对'公正'确实还有一份情”[28 ] (p199) 。正如他们其中的一些人所说:“我们不能简单地放弃推动他们前进的那些价值和理想,因为这些价值和理想中有一些是为我们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所要创造的美好生活必不可少的”[13 ] (p2) ;“平等始终是一个中心命题”[29 ] (p182) ,“社会公正必须建立在每个人的价值平等的基础之上”[29 ] (p8) 。此外,较之右翼新自由主义,第三条道路对劳动者、对穷人始终更友善,更富有同情心一些。正如施罗德所说,“社会民主党是对劳动者承担义务的”[29 ] (p35) 。尽管第三条道路改革的方向是明确倾向于更多地运用市场的优势,但也并非凡是市场的东西就照单全收。换个角度看,右翼保守党也只谴责第三条道路剽窃了本来属于右派的东西,并

不认为其改变了左的本质。当然,认为第三条道路的产生是符合世界发展潮流的选择,并不意味着第三条道路就是完美的,传统民主社会主义没有解决的问题它同样没能解决,例如财政赤字问题、老龄化问题等,“而且第三条道路本身也是个问题”[28 ] (p195) 。虽然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要比不顺应好,然而顺应并不是无条件的推波助澜,“第三条道路”在推行市场化方面已存在过头之嫌,如果未来无法坚持现有的中左立场,无节制地吸收新自由主义关于效率和市场的理论,不断背离传统民主社会主义所持有的福利观,民主社会主义自身的存在价值必然将遭到削弱并容易出现被同化的危险。

而且,应该看到,新保守主义思潮在欧美仍有一定的市场。在世界其他国家的社会福利改革中,强调个人责任的越来越多,国家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小。这不仅能从日本、西欧等国的改革现实中可以看到,在美国的改革中,也明显体现了这一趋势。克林顿的获胜,是他标榜自己即非保守派又非自由派的“新民主党人”,并高举“改革”旗帜而赢得选民的。其在执政的头两年仍实行民主党传统的政策,将共和党总统里根和老布什的政策“向左转”,要求增加政府财政开支,实行增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但是这并不能说明新保守主义此时在美国已经失去了市场。事实上,新保守主义在美国仍具有相当的实力。在1994 年的美国中期选举中,共和党人一举夺回参众两院的控制权。共和党保守派的政治影响上升和以美众议院新议长纽特·金里奇(Newt Gingrich)为代表的“新保守主义”势力崛起,克林顿政府难以继续推行民主党的传统政策,于是不得不改弦更张,推行民主党的自由主义和共和党的保守主义之间的中间路线。实际上,新保守主义重新取得影响美国内政治发展进程的主导权[31 ] 。在克林顿第二次入主白宫后,开始执行他的所谓的新的治国策略:节制政府开支,争取平衡预算;签署了停止向社会福利提供联邦津贴的议案,取消实行已有60 年之久的资助贫困家庭未成年子女的计划,减少合法移民享受的社会福利,削减赤贫家庭领取食品券等等[31 ] (pp27 - 32) 。实际上,从这些政策中不难看出新保守主义思想的影子。随着小布什的当选,新保守主义的思想基础得以加强。

但是,随着西方国家的人民在西雅图、布拉格、华盛顿、达沃斯等地不断举行反对新保守主义主导下全球化的大规模抗议示威的发生,思想的、学术的和理论的批判开始转变为实际行动。近年来,委内瑞拉、巴西和阿根廷等南美国家,在推行十多年新保守主义经济政策而碰壁之后改行中左政策,使新

保守主义经济理论失去了试验地,缩小了影响[32 ] (pp97 - 106)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和资本主义各种矛盾的激化,共和党的右翼治国政策已无力回天。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民主党力图在代表资产阶级右翼的自由主义和代表左翼的社会民主主义之间寻求“第三条道路”,实行所谓的“新经济”、“新福利”、“新政治”和“新治理”[ 33 ] (pp36 - 38) ,西方两种主要政治思潮更显日趋接近的态势。

“第三条道路”的精神领袖吉登斯在对保守主义的各种形态和欧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和分析的基础上,得到的结论是:保守主义在它自己的演进中已走向了反面,社会主义也走向了只注重福利的保守主义,在今天的社会条件下,已不存在左派与右派的陈词滥调[34 ] (pp2 - 9) 。第三条道路对自己的定位是:超越左右,属于中左而不是中右。但是,超越“左”、“右”是不可能的,可能的只是达成了妥协。政治就是一门妥协的艺术,第三条道路和“有同情心的保守主义”也未尝不是。

新保守主义

保守主义(Conservatism)是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的重要传统之一,通常的含义是指要求维护社会现状和历史传统,反对一切激进的革命和革新,主张节制政治,以妥协的手段调和各种社会力量的利益冲突的理论和思潮。

保守主义的起源:保守主义是20世纪西方最主要的政治思潮之一,保守派的意识形态。70年代以来,随着西欧福利国家运动和美国“伟大社会”运动受挫,中右势力赫然崛起,从70年代末开始保守派先后在英、美、西德等西方工业大国上台执政,在法、意、奥、瑞典等国也有相当进展,形成1848年革命以来最强劲的保守主义运动。其意识形态也因此而迅速扩大影响,成为80年代西方最流行的政治思潮之一。

保守主义在西方社会渊源深远,古希腊的柏拉图、中世纪的阿奎那、文艺复兴时期的马基雅维利、近代的霍布斯等大思想家均有程度不等的保守色彩。但作为一种明确的政治态度,政治哲学和政治运动的保守主义,却迟至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爆发时才形成。那场以自由、平等、博爱为旗帜、以暴力和恐怖为手段的社会激变,对欧洲以至整个世界产生了巨大冲击,并引起各种政治力量的不同反应。保守主义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首先奠定其思想基础的是英国政论家和议会活动家埃德蒙·伯克(Edmund Burke,1729-1797)。

18世纪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人民群众所表现出来的巨大作用,使资产阶级内部的一些保守分子产生了很大的担心和恐惧。伯克于1790年出版了《法国革命感想录》(也译为《法国革命论》),对法国大革命进行了猛烈的批评,提出了一套系统的保守主义观点。这被公认为保守主义诞生的标志。但伯克从未使用过保守主义一词。保守主义来源于法文Conservate ur,是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法国保王派创造的。这个术语迅速为其它反对法国革命的政治集团所采纳,美国共和派从1830年开始自命为“保守分子”,英国托利党也于同年得到“保守党”的称号。

伯克认为,人性是无知和容易犯错误的,平等只是一种虚构,社会政治体内必然存在等级差别,这是一种习惯的社会纪律。遵从社会的习惯和传统就是人的本性。法国大革命通过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不过是一派既无价值又含糊其词的具文。这是其一。其二,伯克认为,同国家相比,个人是渺小和短暂的,而国家或公共生活是伟大的、永久的;文明不是个人的、而是社会的财富。国家是最高财富的化身,一个人只有成为社会成员才能摆脱野蛮,一个人所有的精神财富都来自有组织的社会成员的身份;个人必须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否则,个人就会成为一帮杂乱无章的逃兵和无赖。其三,伯克认为,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是该国特定的自然条件、历史传统、民族性格、宗教信仰、伦理道德、社会习惯等所决定的,是经过若干世纪、若干代人慎重选择的结果,是约定俗成的产物。社会政治制度的基础是习惯和传统。要创造什么新的政体是极其可笑而可悲的。他反对革命和改革,主张审慎的“改善”。他认为,伟大的政治传统一向包含有自身发展的提示,社会政治制度可以改进,但必须遵照人民的习惯,符合历史传统;改进的目的是为了维护这种传统,如同修缮房屋一样,要使

修缮尽可能地符合房屋的格局。(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下,1986,p p.670-694)伯克的思想,对后来的保守主义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伯克对法国革命的理论和实践作了全面批判,指出自由和法律秩序、伦理准则、个人尊严之间有不可割裂的内在联系,抽象的、孤立的自由只会蜕化为少数人的特权而终归毁灭。法国革命恰恰破坏了自由的条件,因此其结局必定是空前的混乱和新的专制。西方思想界对伯克的观点评价各不相同,但公认他对法国革命的前景有惊人的预见力。

伯克未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但阐发了保守主义的一些基本信念,诸如上帝缔造的、以身份和财产不平等为标志的“自然秩序”;“时效”所产生的权益;由无数世代共同创造、体现社会共同利益的“民族”概念;容忍渐进的和保存优秀传统的改良、反对蓄意破坏现存制度和社会秩序的激变的态度等等。伯克热情赞颂贵族精神,但并不是一个死板的复古主义者。他所维护的是英国社会由来已久的个人自由,他本人就曾属于自由主义的辉格党。因此伯克对西方政治思想有跨时代的深远影响,不仅为早期保守主义奠定了基础,而且依然是许多当代保守党人的精神源泉。

保守主义的演变。自伯克之后,保守主义在19世纪发展为三个不同学派。法国的正统主义,也称拉丁派,属于保守主义的极右翼。创始人和主要代表是两位法国贵族德·梅斯特尔(Joseph de Maistre l753一1821)和德·波纳德(Louis de Bonald11753—1840)。他们实际上是封建贵族的代表。这一派发挥伯克的神权思想并使之系统化,指责1789年大革命毁灭精神生活和社会秩序,造成无政府状态,并严厉批判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自利倾向。他们要求恢复革命前“黄金时代”的政治制度,即统一的世界性基督教会和绝对王权相结合的封建专制。正统主义在“神圣同盟”统治欧洲的年代盛极一时,但其专制主义立场完全违背历史潮流,同时也与温和派保守党人不合拍,因而自1848年欧洲革命后便渐趋衷落。不过它在后来的法国保守主义传统中仍有一定影响,20世纪20和30年代夏尔·莫腊和莫里斯·巴雷斯领导的“法兰西行动”就是其后继者。

德国的浪漫主义。该称号缘于赞美情感、贬低理智的精神倾向。其成员为一批缺乏科学头脑、憎恶资产阶级并支持贵族和君主制度的知识分子,主要代表有诺瓦利斯(1772—1801)、弗里德里克·冯·施莱格尔(1774—1829)、亚当·穆勒(Adam Muller 1779—1829)、海因里希·冯·特莱奇克(1834—1896)等。此外。英国的萨缪尔·泰勒·柯尔律治(1772—1834)和托马斯·卡莱尔(1795—1881)同他们也有关联。这派人持一种世俗的、辩证唯心主义的眼光。他们把伯克的思想运用于社会历史领域,将社会历史理解为一个发展过程,其动因在于自然和时间。他们注重传统和历史的连续性,反对社会革命;倡导精神的绝对自由,但是与社会有机体论相结合,主张实现自由的唯一途径是个人应献身于整个国家和社会的事业,而不是追求个人权益。这种观点最终导致无限度的种族统一和国家

权力,因而同样与温和派保守主义有冲突。他们反对理性,主张用人的情感、情绪和激情来体现现实。在政治领导权问题上,他们有一种类似精英论的观点,论证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如诗人、哲学家等)的统治使命。浪漫主义后来成为法西斯主义的理论来源之一。

英国的温和派。其主要代表除伯克外,还有威廉·科贝特(1763—183 5)、罗伯特·塞西尔·索尔兹伯里侯爵(R·C·Salisbbry 1830—1903)、亨利·梅因(H·M ain 1822—1885)、威廉·莱基(1838—1903)、詹姆斯·斯蒂芬爵士(1829—1894)等。此外,本杰明·孔斯坦(1767—1830)、德·托克维尔(1805—1859)等比较保守的法国自由主义者也与他们有相通之处。这一派的价值观有强烈的贵族主义色彩,但不像前两派那样绝对化,而比较灵活、实际。他们属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保守派,主要旗帜为个人自由、法治和议会民主,主张以妥协、温和的手段调解社会冲突。他们厌恶近代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民主,却又避免直接对抗,并能采取主动行动竭力将其纳入自己的轨道,防止其走向极端。本杰明·迪斯雷利(1804—1881)领导的“托利党民主”运动就是一个突出例证。英国温和派影响最大、最持久,是早期保守主义的主流。

19世纪的保守主义思潮是一个复杂的思潮,里面既有封建的保守势力的思想,又有资产阶级保守派的思想。这三个学派之间的界限不是绝对的,它们反对革命、抵制民主改革的基本立场接近一致。每一派在其它国度亦有代表人物,而不少思想家兼备两派、甚至三派特征。各派之间之所以存在显著差别,一是由于各国社会传统不同,如法国的政:冶斗争一向十分激烈,左右两翼没有妥协余地;二是由于各国发展程度不同,19世纪上半期法国社会进程落后于英国一个世纪以上,而当时的德国甚至尚未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

进入20世纪、尤其是一战后,各国保守主义的差别日益缩小,因为它们的论敌趋于一致:国际上以苏联为代表的共产主义运动和以意、德为代表的法西斯主义运动;各国国内的左翼和中左翼势力,即有组织的劳工运动和福利国家运动。在保守派看来,这些不同敌手的实质相同:威胁传统个人自由的国家干涉。因此欧美各地的保守主义逐渐联成一体。进入20世纪以来,保守主义的发展过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20世纪初到二战前后为第一阶段。此时西方政治秩序正发生迅速而剧烈的变化,保守派遇到明显挫折。他们在思想上的主要表现是对消逝的旧传统的悲叹、对国家干预的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抵触、对民主运动和革命风潮的恐惧和对强有力的杰出人物即精英人物的强烈呼唤,但没有形成明确的政治纲领。这一时期主要有两派人物:一是精英派和专家治国派。以意大利的莫斯卡(G·Mossca 1858一1941)和帕累托(V·Pareto 1848一1 923)为代表的精英派认为,人类社会永远存在有文化教养的杰出人物和愚昧无知的民众。学者、政治家、艺术家和企业的管理人物是杰出人物,而

保持精英的素质和领导权是拯救西方的惟一途径。以美国的伯纳姆(J·Bu rnham 1905—)和加尔布雷思(J·K·Galbraith 1908—)为代表的专家治国派则根据现代工业社会的新变化认为,西方各工业国都进入管理社会,出现了新的管理阶级和作为社会主体的技术专家,他们是社会的真正领导者,议会民主行将灭亡。二是以英国的保守党政治家塞西尔为首的保守主义,塞西尔对伯克的保守主义作了新阐发。

从二战前后到70年代初为第二阶段,此时保守派处境进一步恶化。这一时期,是新自由主义的盛行时期。与此相应,正是新保守主义潜心研究、酝酿和提出对新自由主义的批判,构建理论体系的时期。当代许多新保守主义者都是在这一时期形成观点、崭露头角的。由于部分欧洲保守分子曾同情、支持甚至参加法西斯运动,保守派在战后声名狼籍,以至于除英国之外的其它欧洲保守主义党派均被迫改换了招牌。与此同时,福利国家运动横扫西方世界,保守派为大势所趋在福利建设方面与申左翼竞争,在理论上主要表现为哈罗德·麦克米伦(1894—1987)的“中间道路”。这种思想现实可行并有所建树,但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却丧失了独立价值。在此期间,美国涌现一批以欧文·克里斯托尔和丹尼尔·贝尔为代表的“新保守主义者”,预示着保守主义的复苏。然而其思想并未完全越出“中间道路”的轨范,因而尚不具备改变政局的力量。

70年代中期以来为第三阶段。随着新自由主义理论和政策面临的严峻挑战和西方社会的困境,从70年代后期开始,保守派开始接连赢得选举,而新保守主义思潮也迅速蔓延,成为80年代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这既是对福利国家的挑战,也是对保守主义中间道路的反省,但已不是传统或古典的保守主义,而是吸收部分自由主义成份的保守主义,即把古典自由主义同保守主义结合在一起,反对新自由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政策。因此,研究西方政治思潮的人们,通常把他们称为自由保守主义。而西方经济学界则多把他们称为新自由主义者。这两者含义的角度不同。这个时期另一令人瞩目的现象是具有深厚自由主义传统的美国取代英国而成为西方保守主义的中心。主要代表人物有哈耶克(F·A·Ha yek l899—1992)、弗里德曼(M·Friedman 1912—)及诺齐克(Robert Nozick 1938—2002)、布坎南(James M·Buchananlg 1919—)等。

70年代保守主义的崛起、崛起的主要原因及该思潮发展的一般概况可见教材pp.53-57。

保守主义的基本特征。首先,保守主义反映一种守旧拒新的社会心理。著名英国保守主义思想家休·塞西尔说:“谨慎小心的普通人不相信那种未经自己的经验测试、也不知道别人的经验业已测试并发现是令人满意的事情。他宁可选择他所熟悉的、即使不完善的东西,也不选择未经测试的新东西,尽管那种东西可能是很吸引人的。”这种经验主义倾向使保守主义一向贬低理论的作用,因而自身也从未形成严整统一的学说体系。其哲

学基础是:承认人的本性是恶的,是有缺陷的,必须通过法律和宗教对这些加以限制,否则,人的邪恶本质就会通过战争、暴力和掠夺等表现出来。故在哲学上,保守主义深受基督教原罪教义的影响,确认人类本性和理智有难以药救的缺陷,社会弊病只可减轻而无法根除。因此保守主义总是怀疑政治活动的功能,反对彻底改造社会的任何企图,特别是未经检验的乌托邦理想。节制政治的观念是它区别于其它政治思潮的分水岭。自由主义虽然也提倡节制政治,其出发点和目标却不同,它所鼓吹的人权、进步和理性等抽象概念都是保守主义不能接受的。

其次,保守主义的社会观是一种“机体论”。在对待社会变革的问题上,保守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长期发展而形成的有机体,它所依赖的是传统、习惯、法律和秩序;对社会变革必须采取非常审慎的态度。它把人类共同体理解为生物一般的有机组织,其中各局部之间、各局部和整体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依赖关系,局部不可离开整体而独立生存。同时,各局部的地位也不同,如大脑和心脏在人体中的作用就超过手足和毛发。这种观念的现实含义是:社会问题是复杂的,没有简单的解决方案;社会的整体或公共利益应高于个人和集团利益,等级和阶级差别乃自然秩序所定,因此所以社会成员均应服从命运、各司其职。所以,在处理个人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上,保守主义强调国家和社会对个人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只有成为家庭、集体、国家和社会的一部分,才有存在的意义

再次,在政治上,保守主义坚持柏拉图创立的贤人治国原则,宣扬领导权必须交给素质优异的杰出人物,而不是那些善于蛊惑人心的群众领袖。统治权应该是永久性的,不能受频繁的选举活动的干扰和破坏,以确保政治的连续和稳定。保守派一贯强调秩序和法律,维护有利于统一的传统社会纽带如宗教、习俗、伦理、家庭等。由于这个缘故,他们得到“秩序党”的称号,与自由派的称号“进步党”恰成对照。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守旧拒新的保守态度主要表现为安于现状,不愿看到任何形式的剧变,无论急速前进还是大步倒退。因此一般说来,保守和反动不宜简单地等同起来。此外,保守态度也并不意味着其思想内容一成不变。首先,不同时代的社会现状和传统大不一样,如自由放任在19世纪是新生事物,到了20世纪就变为妨碍社会进步的一种消极传统,现代自由主义反而呼吁国家干预以对抗威胁个人自由的垄断组织,因而当代放任主义者不再属于自由派而属于保守派。其次,西方保守派是有执政能力的强大政治势力,他们出于竞争策略的需要不得不时常变换政纲,以吸引各阶层的广大选民,与自由派和社会党人进行竞争。当代保守主义者甚至高唱改革,当然这不过是权宜之计,是以变求保,以温和改革取代激进改革,或者说对别人的改革进行改革。

以上保守主义的特点只是概而论之,某些保守主义派别和理论家每每表现出更极端的论点和主张,甚至混迹于反动阵营。这是政治思想领域的正常现象,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等

其它政治思潮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新保守主义的基本特征和作用。新保守主义最为鲜明的特征是“反国家主义”即反对国家干预社会经济生活。他们对新自由主义的国家干预理论和政策及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进行了猛烈批评,认为现在的政府已经超载,主张政府不要干预社会经济生活,让市场经济自己在那里运行。实际上,他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阐发了古典自由主义的一些原则。

新保守主义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发生了重要影响。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西方主要国家“福利国家”政策陷入困境,经济出现滞胀,爆发严重的经济萧条,同时,政府机构膨胀,这引发了大量社会问题。这表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方式发生了新变化。新保守主义的出现对英国、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策发生了重大影响,这些国家纷纷采取新保守主义的政策,大力推行以私有化、改革社会福利政策为主的一系列政策。其结果,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在80年代到90年代获得了新的发展。撒切尔、里根、科尔等都因此而曾经连任。

新保守主义在理论上研究了一些重要问题:如机会平等和结果平等、自由与平等、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他们认为,新自由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力图调节人们收入的差距,得到结果平等,这反过来必然危及机会平等和人们自由竞争的权利,影响生产效率的提高,并且会削弱那些机会好的人的状况,使那些辛苫劳作的人去养活那些靠社会福利而生活的人,这也是极不公道的。他们甚至认为,这样也会导致政治上的专制。因为要维护这种不公正的状况,只有靠专制才能做到。所以,国家不要干预社会经济生活,从而保证个人在市场中自由竞争和发展。新保守主义从与新自由主义不同的角度研究和处理了国家与个人、机会平等与结果平等的关系。

新保守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关系。这是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如果说,新自由主义是对古典自由主义的自由放任立场的纠正,强调国家对市场的调节,主张扩大政府的权力,实行社会福利政策的话,那么,新保守主义的主要特点则在于对古典自由主义的基本主张的重新论证与复归。在这个意义上说,新自由主义和新保守主义的区别只有相对的意义。因此,许多人把哈耶克、弗里德曼称为自由主义者。

新保守主义与新自由主义是当代西方资产阶级思索和解决重大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的难兄难弟,都要维护资本主义的长治久安;它们都反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学说及社会主义国家。它们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故它们在许多问题上吸收、采纳对方的主张十分正常。

新保守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在长达几十年的争论中,主要涉及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政策问题,如:如何看待自由市场的竞争和发展?政府要不要干预,如何干预?要不要实行社会福利政策?尽管它们的观点不同,但本质上又是一致的,都要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即使新自由主义主张的国有化,实际上是私有制的一种变化而已;无论新自由主义主张国家干预,还是新保守主义主张自由竞争,最终都是为了维护个人自由,它们都不可能、也不会完全否认或者抛弃个人自由。这些使它们都可能成为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的主流。

令人生厌的新保守主义

趁着9·11后美国民众的心态,新保守主义在美国大行其道已经很长时间

了,而今天,或许连他们自己也感到,很多美国民众正在对此心生厌倦。在NBC 与《华尔街日报》的最新民调中,奉行新保守主义的共和党支持率创下新低,只有14%的人愿意共和党继续控制国会,而反对的比例已达47%。

或许,新保守主义主宰美国民众心态的日子真能过去,只是这一思想近年来影响过于深远,有些问题的反思不得不继续。

曾经,俏皮的美国人是那么地难以和新保守主义的固执、坚硬放在一起,就连日本人决定发起珍珠港偷袭时,给自己打气的一点也是,美国人是一群自由散漫、贪图享乐的花花公子。为什么这样一群人会变得如此固执、坚硬,像极辜鸿铭在《中国人的精神》中所描绘的一战前的德国佬?二战后,冷战的长期持续可能是这一改变的重要因素,这可能也是近年来新保守主义兴起的一些老旧火源。

然而,不管如何,冷战结束了,敌我区分不再明显,美国人开始获得一个寻找原有民族本性的机会。而事实上,冷战后的克林顿时代,美国人可能也确实经历了这种寻找,人们开始关注新经济、纳斯达克和性丑闻,似乎又可过上以前那种花花公子的潇洒生活。

是9·11改变了这一趋势。世贸大楼的倒塌使得美国人心中敌人的影子又清晰起来。只是躲躲藏藏的敌人太可恶,又太弱小,他们飘忽不定,美国强大的B25战机和航母编队实在不知如何使劲。

但是,现实的困境却并不妨碍美国人在政治心态形成明确的方向。引导心态走向的人总是狡黠的,在新保守主义的精妙思想加工中,他们对自己的思想始祖施密特(德国魏玛时期的法西斯思想家)进行批判,在他们看来,施密特的“区分敌我,杀戮敌人、保护盟友”归根到底也是一种自由散漫的哲学,里面隐含着敌人和自己在道德上并无上下之分,这不外乎韦伯所说的诸神之争,而这是不对的,“神只有一个,道德标准并非因人而异,世界上美好生活也只有一种,要过美好生活就必须符合‘自然正当’的道德,这是古希腊智慧的告诫”。基于此,新保守主义的“教父”、施密特主义在美国的衣钵继承人施特劳斯(其学说为副总统切尼、防长拉姆斯费尔德、前副防长沃尔福维茨所推崇)呼吁:回到古希腊,追求自然正当,追求美好生活。当然,那时的希腊已经作古,“现在的古希腊”便是美国。在此逻辑下,施密特主义被进一步发展:不仅要区分敌我,而且敌人在道德上,或者说价值上已经低美国一级。

在没有强大敌人的时代,这样一种思想显然更加迎合了民众的心态。同样的分清敌我,冷战时,敌人和自己却至少在地位上是平等,苏联最多是“邪恶”,却不可“蔑视”,有点像战场上的敌人;但是,在新保守主义时代,敌人不仅“邪恶”,而且“无知”,更像“有流氓倾向的孩子”,他们没有过上“美好生活”,是待启蒙的,而怎么启蒙当然是用美国的那一套。

显然,新保守主义从头到尾都是嚣张,这种嚣张从政治及于道德,及于价值,有着一种辜鸿铭所批评的对于自然正当的过度追求(Over hatred of unrightness;over love of rightness)。在危害上,这种主张一元价值的嚣张理论也不亚于恐怖主义,因为实在难分清孰因孰果,说到底,新保守主义也不外乎一种“道德上、价值上的恐怖主义”。

不过,再嚣张的理论,也有沉没的一天。从目前的情况看,新保守主义的日子或许真能过去,美国人正在对深陷伊战泥潭大发肝火,布什、切尼、拉姆斯费尔德等脸孔已经开始令人感到厌倦,民主党重掌权力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保守自由主义

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保守自由主义 保守自由主义(Conservative liberalism)是自由主义的变体之一,结合自由价值、政策与保守主义立场,或更简单地说,代表自由运动中的右派。 保守自由主义政党结合了自由主义政策与在社会、道德议题上较为传统的立场。[2] 他们普遍是经济自由主义的支持者,且常定义自身为法治政党。 两次世界大战以前,从德国到意大利,多数欧洲国家的政治阶级由保守自由主义者所主导。像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等1917年以后发生的事件将较激进的古典自由主义带到较保守(温和)的自由主义。 在欧洲,不要将保守自由主义与自由保守主义混淆,自由保守主义是结合了保守主义观点与经济、社会和种族议题上的自由主义政策。 一、基本主张 主张维护17世纪以来的古典自由主义传统,反对以福利国家为目标、以加强政府干预为手段的现代自由主义改革。 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保守自由市场为重点的经济学家,如:哈耶克、布坎南、弗里德曼等;一类是以保守一般意义的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为特色的哲学家、政治学家,如:伯林、诺齐克、萨托利等。 在经济上,强调私有制和市场经济的有效性,批评国家干预所造成的经济恶果,认为政府职能的增加是对个人自由的威胁;在政治上,批评政府的低效率和官僚主义,以及对自由、民主、法治的破坏;在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的问题上,强调消极自由,认为积极自由会导致强制,破坏自由,而消极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在自由和平等的问题上,强调自由的优先性;在民主问题上,反对“平等的民主”,主张回到”自由的民主”中去,强调间接民主,把政治交给那些选举出来的精英人物,主张“精英政治”。 二、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1、 2.

浅析近代中国背景下的民族主义

浅析近代中国背景下的民族主义 摘要:中国民族主义发生、发展的历史,就是在现代化和东西方冲突的推动下,中国人民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实现现代化而奋斗的历史。中国民族主义在历史上曾有多种选择。中国民族主义同时担任着政治救亡和文化启蒙两大主题,在中国的具体历史环境中,各种民族主义表达了各自不同的价值观念。从洋务运动、戊戌维新、经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再经过抗日战争,民族主义意识在中国深深扎下了根。 关键词:民族主义、“天下”文化观念、历史选择、政治民族主义 正文:民族主义作为历史现象是在近代才出现的。民族主义现象是指以“民族”为符号、动力和目标的社会、政治、文化运动,或以民族国家为诉求的意识形态,或以文化传统为依托的情结和情绪。它可以是一种情绪,是关于国家的政治原则,可以是建立民族政权的指导思想,关于民族的一种理想,或者一种历史运动,也可以是个体归属感的需要,等等。民族主义是一个外延和内涵都相当复杂的概念,每一种定义都是在从不同的角度强调民族主义的某一种重要特征,每一种理论都有其所观照的特定的历史背景以及隐含着特定的目的,甚至有非常强烈的价值立场。但是,民族主义的一个基本前提,是对共同未来的一致向往,也就是说,民族主义的基础是民众对民族前景的明确期待。民族主义的最主要目标是维护民族的整体利益。它的最基本特征是具有政治属性,这是民族主义兴起的最显著的特征。即是说,作为一种社会政治运动,民族主义的基本目标就是要求建立一个属于本民族的国家和政府,它与“追求国家身份”的政治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政治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决定现代国家政治发展的意识形态和社会运动,其结果,促进了社会生活的一体化,造就了现代民族国家,即建立主权国家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个人利益首先是从属于某一国家的,民族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国家利益是崇高的,必须将维护国家利益放在首位来考虑。因为国家必须强大,必须富足,必须有发达的现代工业,才能有效的维护民众自身的利益。此外,民族解放被公认为是民族主义的主题。 民族主义最强大的力量在于它的社会动员能力。它能够整合社会力量,使政治力量具有文化的合法性,究其原因,在于它对任何其他意识形态都要具有更高的更有效的社会动员力量,可以凝聚民心,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它作为一种超越地方和社会阶层的广泛的文化心理现象和政治现象,说到底是民族大众性质的,因而主要是非理性的,在民众心中是一种激情支配的心理状态,是一种激发大众爱憎、造就大众理想的信念,以实际和想象中的民族区分为界的认同感和排他意识,而最终目的是要民族大众尽可能大的物质、精神以至生命的奉献。只要民族主义思想一经转移到大众,便大致成了最简单的信条形态。一旦民族主义思想转变为组织,乌合之众就会变成冲锋陷阵的洪水猛兽。民族主义的历史创造者是由社会精英和知识分子发动的,精英和知识分子是民族主义的创造者,解说者,操纵者,他们表现的民族主义狂热,要比其他的社会集团更为强烈。通过知识分子和民族精英的意识形态操作,民族主义以群体的自我寻求和情绪为开端,以价值取向表达历史意向,这就是作为民族大脑的知识分子群体所创造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同样的,中国民族主义的创造者、解说者和操纵者也是社会精英和知识分子,他们代表了整个中国近现代激进思潮和反传统的激进思想。 中国近代意义上的“民族”、“民族主义”的概念是在晚清时期从日本传入中国的。可以这么说,中国的民族主义不是“原发的”,而是“衍生的”,需要注意的是,它不是直接和完全的移植,而是“应激型”民族主义。历史上中国从来不曾有过“民族国家”的观念。在中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保守主义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保守主义 本堂课所讲的主题是当代西方政治思潮之保守主义,主要内容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一、保守主义的特征;二、保守主义的内涵;三、保守主义的类型;四、当代保守主义。 近代以来的主要意识形态或政治思潮为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社会主义、法西斯主义、无政府主义、女性主义、环境主义、宗教基本教义派。 保守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出现在法国大革命时期。文艺复兴以来的乐观主义认为:第一,世界的存在是有序的;第二,人类痛苦的来源并不是人的原罪,而是罪恶的社会。只要改造社会,痛苦就会最终从人类消失。保守主义的内涵指出,人类理解以及改变世界能力有限;罪恶,痛苦不仅仅是人类生活中暂时的因素,不仅仅产生于不公正的社会组织,而是人类生存中永恒的,不可消除的现象。保守主义两个基本涵义是:不完美主义和政治的有限性。保守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不完美是内在的,永久的,而不是暂时的。在这点上,保守主义不同于激进主义,也不同于反动派。保守主义,不是改变现状,也不是怀恋过去,而是保持现状。历史上的保守主义有:法国式,以梅斯特尔为代表的极端保守主义以及带有自由主义色彩的温和保守主义;德国式,发端可以追溯到早期政治浪漫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是诺瓦利斯;英国式,代表人物是柏可,其理论展示了保守主义的一些一般特性,如尊重传统,强调社会是有机体,是自然的产物,而不是人为设计的产物。保守主义的类型有,政治保守主义、文化保守主义、社会保守主义。政治保守主义,反对激烈变革,反对革命,维持现状。文化保守主义,强调传统文化的价值,反对自由主义的普遍主义理念,拒绝所有文化都会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的预测,拒绝承认某种文化代表了人类社会的前进方向。社会保守主义,在德国浪漫主义时期表现得最为典型。保守主义者厌恶现代化带来的社会后果,如人与人关系的淡漠,城市化,环境污染等,他们憧憬田园诗般的生活,憧憬传统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没有一个自由主义者具备自由主义者的所有特征,其他主义者亦同。从1950年开始,出现了一场持续的保守主义革命,特别是美国。构成这种保守主义革命有多重势力:经济上的新自由主义;形形色色的文化保守主义;基督教右派;新保守主义。这些即为当代保守主义。在非西方国家中,则是世界范围的宗教与传统文化的复兴以及对启蒙运动的反动。当然在这些西方政治中的各种思潮,无所谓好亦无所谓坏,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在现代西方人眼中,我们不是他们所说的社会主义,而是共产主义。对于这些过

论新保守主义对理性主义的批判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2期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No.122009 20世纪70年代以来,哈耶克、欧克肖特、诺齐克、尼斯比特等学者的思想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形成一股巨大的新保守主义思潮。在大多数新保守主义思想家看来,20世纪人们所取得的成就和经历的磨难,都与理性主义密切相关。因此,新保守主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理性主义作了分析和批判。 一、理性主义的产生及其特点 人们一般把理性分为值理性和工具理性,时代的进步离不开两者的共同发展。理性主义的产生于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因此必须把它放在思想史的背景中来理解。 (一)古希腊统一世界观时期 古希腊早期的哲学家大都以自然为认识对象,因此被亚里士多德称为“论述自然的人”。古希腊人在探索外部自然世界的同时,也不断深化着对人自身和人类社会的认识。总的来说,古希腊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认识都是以一种“目的论世界观”作基础的。按照这种世界观,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有一个完整的秩序和目的,任何存在都是一个“伟大的存在之链”中有机的组成部分,都可以在某种神圣的秩序里发现和确定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价值。在这种目的论世界观的指导下,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发展是相对统一的,共同扩展着人类认识的边界。 (二)价值理性主导的中世纪时期 中世纪统一的目的论世界观是由上帝来保障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上帝有目的的安排。现实既然是上帝的有意安排,因而它又是可以分解、分析、实证的存在物,这就为工具理性的扩展开辟了道路了。但是,从根本上说,中世纪是神学的世纪,“如何得到上帝的拯救”等价值问题占据了人们思考的中心位置,即使工具理性有所发展,但是其边界却不得超越宗教所能允许的范围,更不能和宗教相抵触。当布鲁诺被判为“异端”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时,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矛盾已经突显出来。工具理性要求摆脱神学价值观的束缚,确立自身的独立性。这种要求首先在宗教内部通过宗教改革(特别是加尔文教)反映出来。 (三)宗教改革与统一世界观的崩溃 加尔文教确立的预定论虽然仍然贬低了现世的意义,但却彻底排除了一切个人和组织在救赎问题上的作用,将信仰和现世变成了两个互不相关的领域,完成了“世界的祛魅”。加尔文教禁欲主义倡导的节俭和争取现世成功的伦理精神,促使以神为中心的二元世界向以人为中心的二元世界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世界对宗教而言仍然毫无价值,但世界也可以要求对宗教“免疫”。面对被宗教贬斥为无价值的世界,人们却不得不承认它有自身运作的法则,随着人们支配现实世界欲望的增强,这种法则却越来越被当作合理化对象。古希腊一直到中世纪以来统一的世界观开始解体,事实领域开始和价值领域逐渐分离。 (四)理性主义世界观的建立及特点 如果说宗教改革揭开了工具理性反击的序幕,那么启蒙运动则把这幕反击推到了高潮。德国著名哲学家卡西勒在《启蒙哲学》一书中说:“‘理性’成了18世纪的汇聚点和中心,它表达了该世纪所追求并为之奋斗的一切,表达了该世纪所取得的一切成就。”[1]3这里所说的“理性”指的是工具理性或曰“技术理性”,工具理性意指一种将特定需要、为达成特定需要采取的可能手段、这种手段可能产生的结果等都一一纳入考虑和计算的态度,在它的视野里所存在的只是作为“原材料”或“工具”的“物”和“事实”,它对任何事物惟一的价值标准就是“效率”。随着科学技术造就的巨大成就和人们对于理性的盲目崇拜,理性主义逐渐在现代社会各个领域建立起统治地位。 欧克肖特认为,人类有两种可以区分但不可分的知识:一种是技术知识,它可以被精确制定为一套规则,可以写入书本,可以按部就班地操作。另一类知识是实践知识,它不能被制定为规则,只能在实践中通过领会而习得[2]8。理性主义者的视野中只存在一种知识,即“技术知识”,可以说,工具理性的统治本质上就是技术知识的统治。 技术知识有着工具理性所要求的确定性、可证明性和可操作性,这种知识可以像说明书一样被精确写在书本上。在工具理性的视野中,所有的价值和道德问题都因其非可计算性,无法达到工具理性所要求的知识的标准,只能退出理性的王国,而进入一种价值的主观选择之中。 启蒙运动以后,阐释宇宙奥秘最好的语言已经变成数学式的语言。价值与意义被排除出理性的思考范围之外。而休谟所提出的“事实无法推导出价值”这一命题正好印证了一种理性观念的根本改变。传统社会统一的世界观彻底崩溃,整个世界被分为事实和价值两个互不相干的领域。在理性主义的视野中,事实领域才是人类认识的合理范围,价值思考和判断完全沦落为个人偏好。 论新保守主义对理性主义的批判 张海港 摘要: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以后,理性主义兴起。二战后,新保守主义从不同的角度反思了人们对理性的狭隘认识,揭示了理性主义所带来的道德虚无主义、乌托邦和专制主义的危险倾向,消解了人们对工具理性的盲目迷信,重新肯定了道德、宗教、美德等传统价值对保障市场经济的运行,对于社会道德生活和个人自由的独特价值。 关键词:新保守主义;理性主义;批判 中图分类号:B56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999(2009)12-0040-02 作者简介:张海港(1982-),男,硕士,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215008)助教,研究方向为政治学理论。 收稿日期:2009-06-20

推广中国文化,不可操之过急.

推广中国文化,不可操之过急 推广中国文化,不可操之过急●在历史上,中国文化从来都是以自身魅力,而非刻意向外推广而获得其他民族的青睐●中国文化不仅仅只有剪纸、方块字、花拳绣腿、唐装汉服,更应该包括中华文明能够绵延数千年不断的进程中所蕴藏的生命力以及现代中国蒸蒸日上的活力●中国文化被不同文化的人群所接受,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也需要推广者的耐心 满城尽带黄金甲电影海报对外文化推广出现操之过急的势 头相对于在世界上受到广泛关注的经济领域,中国在文化上的影响总体来说依然薄弱。文化界的从业者们正在做出积极努力,以期扭转这一情形。但是,需要注意到的是,目前我们的对外文化推广,出现了有些操之过急的势头。比如,最近有报道说,孔子学院在国外的发展有过快的势头,相关配套工作,包括教材编写、合格师资配备等方面远远跟不上。在影视方面,海外销售的数额虽有上升,但很多海外影片题材比较单一,制作粗糙,缺乏较深的内涵和打动人心的深层文化力量。在出版方面,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但缺少内容、编辑、装帧、翻译和印刷质量都较高的图书。这种急躁势头显然不利于中国文化的广泛而持久的传播。由于太过急躁,反而会引起不必要的误解乃至反感,甚至会被某些别有用心的说成是在扩张“软实力”或制造所谓的“中国文化威胁论”。文化推广不取决于传播能力正如优秀产品的推广,首先需要产品本身质量过硬,优秀文化的推广,首先也要求推广者提供别人所需要的优秀文化。一种文化能得到其他民族的青睐,其吸引力更多的是来自文化本身的魅力,而不是推广能力。在历史上,中国文化从来都是以自身魅力,而非刻意向外推广而获得其他民族的青睐。比如,日本历史上派遣“遣唐使”、“宋学使”等远渡重洋来学习中国文化;18世纪的欧洲,人们希望摆脱宗教和封建专制的压抑,从崇尚自然的中国哲学精神中汲取了不少的力 量。如果文化缺乏内涵,过多依赖推广能力,很可能无法真正深入人心并获得持久的共鸣和影响,甚至会引起人们的反感。近几十年来,凭借先进的技术和实力强劲的媒体力量,美国的商业大片和快餐文化在全球扩张非常快。但是,这看似成功的文化影响背后,却并没有得到他国的真正认可。如今,面对美国文化,很多国家的民众都会感到一种不舒服甚至有一种文化上的威胁感。在欧洲,不少电影工作者、文学家、艺术家都在努力创作自己的作品,推行“慢餐”文化,以对抗美国文化对欧洲的巨大冲击。这绝不仅仅是集体自发的行为,也不是简单的文化保守主义,而是欧洲文化人的自觉,更是欧洲文化希望寻求进步的体现。在他们看来,美国文化缺乏底蕴,充满商业气息,它会慢慢地吞噬欧洲文化。那些推广本国文化比较成功的经验表明,只有深入挖掘自身文化的内涵,才能更有利于传播。比如,从韩国制作的电视剧《大长今》、《商道》等,可以看到制作者们深入而准确地把握了韩国传统文化精髓。这些作品能够在韩国之外的很多地方引起广泛的反响,就是因为其传递的文化精髓引起了共鸣。同样道理,日本的动漫、游戏制作在包括欧美在内的许多地区很受欢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动漫制作本身反映了某种深层的文化思考。纵观世界,各国都在不遗余力地推广自身文化,但凡成功推广的案例,还有一个特点,即经历了较长的过程。比如,德国歌德学院用了50多年时间,在全球发展了144个分支机构。英国文化委员会用

读《同治中兴—中国保守主义最后的抵抗》有感

中国保守主义最后的抵抗 ——简评芮玛丽的《同治中兴》 摘要:“同治中兴”是一幕悲剧,在胜利的时刻已经预示了崇高希望和巨大努力的最终失败。该时代的伟大人物在长长的阴影中目睹了胜利,而这便是他们所谓的中兴事业。这是芮玛丽本人亲口说的话,也是让我为之佩服的一句话。她将同治中兴称为中国传统势力最后一次用自己的传统方式应对国家衰落,在应对过程中虽然采用了一些有限的西方模式,但总体上来看,仍然是用儒家文化来解决问题,而她将中兴的失败归罪为儒家思想的不合时宜。全书的核心即是告知读者用传统儒家来解决现代化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行不通的,而全书更重要的是想要读者坚定西方道路的正确,这点不置可否。 关键词:同治中兴;儒家;保守派;改革 从小到大,我一直对近代中国的历史表达了自己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关于鸦片战争后中国近半个世纪的这段历史,对于这段时间的历史,中学课本上都只是简略的概括了一些近代中国发生的事件。而那些内容远远无法满足我的需求,为此,我特意找来了这本芮玛丽的《同治中兴》来阅读。当我阅读完这部巨著之后,我深深的被这本书的内容给吸引住了。在这本书里面,芮玛丽对近代中国历史的研究已经到达了一种登峰造极的地步了,她的观点绝对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而且引人入胜,让人不得不佩服。 说到“同治中兴”,不得不说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时期。在经过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打击和英法联军的入侵之后,清王朝的统治已摇摇欲坠。但是,在中央和地方官员的努力下,也在西方列强的支持下,它又重新站稳脚跟,并出现所谓的“中兴”现象,使其统治又维持了半个世纪。 有人这样评价这本书“史料周全,立论严谨,堪称学术专著之楷模。它对这个即将分崩瓦解的儒教国家的几乎每一方面都提出了精辟见解。”不得不承认,这样的评价实在是太精确了,一口气道出了这本书精髓。在我看来,全书引用史料之详细周全,论点之严谨,史学方法之独到,使得即使是完全不同意芮玛丽观点的学者也很难否认其著作的光辉价值。这无疑是她的成功之处。 在《同治中兴》中,芮玛丽详细叙述了清政府中央和地方官员为“中兴”所做出的种种努力和实行的各种措施,其中包括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外交各个方面;阐述了“中兴”所依据的社会历史条件,揭示了“中兴几乎成功”的内在机制和最终失败的历史根由。总之,我从这部著作中了解到了很多国外关于“同治中兴”这段历史的观点。 在我看来,芮玛丽写这部书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使读者认识“同治中兴”这段历史,而是更希望通过这本书诠释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全面性研究。因此,她把“同治中兴”放在19世纪后半期和20世纪前半期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变这个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并注意分析那些对后来中国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展现出广阔的历史视野。 在阐释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时,芮玛丽没有把研究重点放在西方冲击如何影响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方向,而是放在中国社会内部如果做出回应方面。她指出:一个社会,“当新的因素引入时,任何文化都会分解和重新整合。但是,在多数情况下,每一种文化都是吸收那些似乎相近的外来因素,并继续沿着其自身长期稳定的利益所规定的路线发展”。这表明她除去注意“外因”的作用下,还力图从“内因”来解释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进程,使其许多分析和议论不同于那些一味强调西方冲击影响的学者,而具有独到的见解。 随着我阅读的进行,我渐渐的发现芮玛丽在从“内因”来解释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进程时,十分强调儒家文化在其中的作用。她用了相当多的篇幅来叙述和分析儒家文化如何影响和决

中国近代文化保守主义评析

中国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评析 摘要: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主要的思潮,本文对近代史上的文化保守主义的产生环境和根源加以分析,对“非典型”和“典型”的文化保守主义进行了简单的评价和区分,这其中“典型的文化保守主义”可以看做是儒家中庸思想的独特体现,是民族文化惰性的产物。在此基础上对“典型文化保守主义”在当代文化建设的借鉴意义进行了阐述。 关键字:文化保守主义;文化变革;国粹派;现代新儒学;文化惰性;文化态度 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进程,一面是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敲开古老中国的大门,中国的民族危机和国内矛盾的不断加深使中国所面临的“亡国灭种”的危机;一面是中华民族“睁眼看世界”学习西方的思想、器物,与列强抗争、争取民族解放的英勇历程。其中,中华民族为争取自身的解放和寻找建国的航向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实现复兴的主流。文化思潮的探索成为这一主流中的中流砥柱。不论是清末时期的洋务派思想、康有为的保皇思想、还是五四运动时期的全盘西化思想,亦或是后期的国粹派思想和新儒学思想。可谓是流派众多、“百家争鸣”,让人联想到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的繁荣。 中国近代以来的文化思想的流变,其背后的主要推动力是社会环境所决定的,清末一场场对外反抗战争的失败和民初的政局动乱,封建割据势力纵横中国。在近代中国多灾多难的状况下,国人不得不一步步的反思,尝试过学习西方器物的方式却依然没有保全民族,仁人志士们开始尝试进行思想和文化上的反思和探索,一场遍及各各领域的文化运动在中国兴起。总结近代以来的各路思潮、流派,根本上都是在围绕对中西方文明或文化在中国体制和文化革新中所占的比重所做的探索,虽然各种思潮的立场不同、激进或温和,仁人志士都是怀揣着一颗赤子之心,为国家的出路思考。 在笔者看来,不同的只是“思变”的程度,当代评价顽固派思想,几乎是以“迂腐”、“冥顽不化”毫无生机可言。例如清末理学名臣倭仁,深受理学的影响,对于以恭亲王奕欣为代表的的洋务派痛加斥责,依然主张这“重人心轻技艺”,重谈“夏夷之防”①而对于以陈独秀和胡适的“全盘西化”思潮的评价也是“忘本”、“崇洋媚外”过于激进式的评论。现在分析则不难看出这两股思想处在了近代文化思想变革流变中的两极,在这两极两端也没有出现第三种文化变革的主张。 “思变”的程度在于思潮流派中代表人物对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心理接受程度。在以上两种思潮的特例中,其文化的根都是接受中国传统式的文化教育,而大相径庭的在于表现出来的视野和思想的开放度,这种现象可以归结为文化的根意识,在当代被解释为“我族中心主义”,中华民族的我族中心来源于狭隘的民族主义,过度的民族自信和优越感。中华民族的优越感古来有之,翻看每个民族的历史记录也都有表现,正像殷海光在《中国的文化的展望》所说的:“在通常情形下,一般民族或文化单位对于自己的风俗、习惯、制度、传统、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理想,当期继续发挥功能时,总是有意无意持爱护的态度。笼统的说,如果一个国度就是一个文化单位而且这个文化单位就是这个国度,那么一国的国人爱护其国的文化毋乃一件自然而然的事。”②我国的仁人志士虽一直抱

再谈新保守主义的思想误区.邓晓芒论文

第36卷第6期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年11月V o l.36 N o.6Jou rnal of Cen tral Ch ina N o rm al U n iversity(Ph ilo 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N ov.1997 再谈新保守主义的思想误区 ——与郭齐勇先生商榷 邓晓芒 郭齐勇教授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2期的《评所谓“新批判主义”》一文中,对我和周晓明等四人在该学报1996年第5期的一组有关“新保守主义”的文章提出了反驳。与郭先生文章同时发表的还有其他先生的数篇文章,其中针对我们的观点也提出了一些反对意见和不同看法。本文主要就郭先生的文章再作进一步辨析,以就教于郭先生等诸位朋友及学界诸君。 1 郭先生在文中一开头提出了一个问题:“何来‘新保守主义’倾向?”这个问题当然很重要。“新保守主义”若纯属子虚,整个讨论和争辩就是一场毫无意思的闹剧。我真 希望郭先生能用令人信服的事实说明,根本不存在“新保守主义”。然而,郭先生拿来作为“起码的衡量标准”的事实,竟是中国当代知识分子“认字和断句”的水平。据他说,今天中国人的文字水准下降了,读不懂古书了,就证明我们根本没有“保守”住传统文化的“什么”。郭先生这一论证是否有点轻率?按照这一“衡量标准”,文字(古文)水平低就不可能文化保守,那么中国从来就未有过什么保守主义,即使是本世纪被公认为文化保守主义的“学衡”派也算不得保守,因为经鲁迅先生一“估”,“学衡”那点文字功底也就捉襟见肘;倒是鲁迅先生本人却可能是地道的“新保守主义”,因为大家都承认他的文字好;而且今后也永远不会再有什么保守主义,因为将来的文化人再怎么努力,也决做不到像古时学者那样对古书倒背如流。因此用学文化、识古字的绝对必要性来拒斥对“新保守主义”的指责,是文不对题。高华平先生的《传统文化热已走向新保守主义了吗》一文(见与郭先生文同期学报)正确指出,如果认为有较多的学者研究传统文化就必定导致新保守主义,“那么似乎就可以说,研究地质地貌或古生物的学者们亦必定个个都是最保守、最食古不化的冥顽脑袋”了。可惜,这句话并不能用在“新保守主义的批判者”身上,而正好用在郭先生身上,因为它从反面恰恰表达了郭先生的意思:如果研究传统文化的人不多或研究不够,那么就必定不存在新保守主义了。 不用说,我们反对“新保守主义”,决不是拒绝学文化、读古文,而是针对一种思想倾向,即在读古文时无形中用古人的标准衡量现今的一切,至少是作为主要的标准判断今天的重大问题。“国学热”决不只是一场“识字断句”热或扫盲热,它有明显的思想文化内涵,即带着强烈的感情倾向去认同古人的价值观。仅从文字水平来衡量一种社会思潮是荒谬的,正如精通古文的人不一定保守(如鲁迅)一样,保守主义者也不一定古文水平高。其实我所谓“新批判”既然是对整个传统文化“重新加以审视”,当然就要读古书和识文断句,也要研究传统文化,但不是为了盲目地“保守”它,而是为了“批判”它。这难道是很高深的道理吗? 收稿日期:1997205226

保守主义与美国式自由的两篇演讲

保守主义与美国式自由的两篇演讲 哈维·曼斯菲尔德 Conservatism and American Freedom: Two Lecturers by Harvey C. Mansfield The Dilemma of Conservatism & Democratic Greatness in the Founding 关键词:保守主义 自由主义 自然权利 自私 低贱 伟大 个人主义 提 要:在这两篇演讲中,美国著名政治哲学家曼斯菲尔德从两个方面讨论了自由民主与保 守主义之间复杂的关系。在《保守主义的两难》中,作者指出,起源于法国大革命时的保守 主义是自由主义的小兄弟,针对自由主义的自私和低贱的两个欠缺,要么提出一套取而代之 的方案,要么弥补自由主义的不足。在作者看来,真正成熟的自由主义恰恰是认可自由主义 原则,弥补自由主义的不足,而不是取而代之。在《民主制伟大与美利坚之立国》中,作者 用美国政治史中的例子,来讨论“民主”和“伟大”之间的关系。美国第一次在一个大国实 现了民主,从而证明了民主与伟大之间并不是必然相排斥的。作者以此表明,现代的民主自 由不仅不排斥伟大的德性,而且要让两者相辅相成。 作 者:曼斯菲尔德(Harvey C. Mansfield),1932年生,美国哈佛大学政府学院讲座教授。 演讲一:保守主义的两难 何谓保守主义?我们很难给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义,即便在一时一地,例如当今美国,保守主义阵营内部各种力量也相互抵牾,例如坚持自由市场的自由至上论者(libertarians),力图维续国民道德的社会保守派,还有主张增强国防的新保守派,以及反感理性原则、坚持对传统美利坚民族(如果真有这回事的话)信念的传统保守派。 不过,我们还是不妨从一般的定性开始。保守主义是对自由主义的反动。尽管这一概念并不那么好界定,但自由主义的社会信条以权利为基础,进步则是其目标。作为对自由主义的反动,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彼此关联,它以自由主义为起点,是自由主义的小兄弟。“保守主义”这一术语出现在十九世纪,旨在反对法国大革命。无论从政治意义上还是哲学意义上,我们都应提到爱德蒙·伯克(Edmund Burke)的名字,伯克是法国大革命的第一个也是最伟大的反对者,他是第一位保守主义者,尽管他其实并未使用这个词。 保守主义反对自由主义,但究竟是在何种意义上呢?这里我们就遭遇到保守主义所面临的基本两难:保守主义是要提供一种自由主义的替代方案,抑或其使命只是在于纠正和弥补自由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影响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影响 文化保守主义作为一种世界性与自觉性并存的文化现象,是对现代化过程所衍生的精神世界的迷失,是传统文化日渐衰落等现象的历史性反應。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是近代以来,面对西方文化冲击而形成的捍卫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价值的思想潮流。本文结合改革开放之后的时代转向与传统文化的特征,分析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对文化建设的积极与消极影响,提出规避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消极影响的措施,在开放的大格局中理性对待并创新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本民族特色,在现代化进程中保留传统韵味。 标签:文化保守主义;中国传统文化;思潮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内质与内在发展的需要,开放的格局吸引了众多文化的交融碰撞,中国的文化主体面临着主流价值选择、民族根性和民族认同感加强的形势。在此文化背景下,文化保守主义学派捕捉契机重整旗鼓,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全国性“国学热”,“崇儒反马”思想理论甚嚣尘上,试图以儒教代替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并出现反对中国文化的“西方化”等思潮。 一、改革开放以来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影响分析 改革开放后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再次兴起对社会的影响,不能简单地持肯定或者否定态度,而应结合时代背景与社会现实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对社会的积极影响。另一方面要警惕文化保守主义对社会和个人的消极影响。对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评价全面而深刻,温和不偏激,防止陷入“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困境。 (一)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有利影响分析 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兴起引起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注重从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有利资源来重构自身与社会的精神家园,尤其在学习国学的过程中对个人道德修养的提高、文化素质的培养以及情操的陶冶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预防“急性病”与“人失其性”的危机。文化保守主义学者的倡导不仅有利于塑造和谐文明的社会氛围以助于社会稳定与幸福,而且促进了在新时代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播。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有利于对民族根性和民族身份的强化,增强自身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豪感,形成自身的文化软实力,抵御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侵略,使西方霸权主义以及西方文化殖民主义成为泡影,在全球文化浪潮中保持自己民族特色与传统,避免文化“失语症”,拥有自己的文化话语权。 (二)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消极影响分析 首先,文化保守主义学者宣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虽然引起对传统文化的回

人资08(2)杨万里2008175571 劳动关系研究学派之新保守派的主要观点评述

劳动关系研究学派之 “新保守派” 的主要观点评述 劳动关系是就业组织中由雇佣行为而产生的关系, 是组织管理的一个特定领域,它以研究与雇佣行为管理有关的问题为核心内容。它的基本含义是指管理方与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产生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利关系的总和,它受制于一定社会中经济、技术、政策、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在国外,对劳动关系的研究已有多年,形成了比较有代表性的五大学派,按照从政治趋向上的"右翼"(保守)到"左翼"(激进)的顺序排列为: 1.新保守派; 2.管理主义学派; 3.正统多元论学派; 4.自由改革主义学派; 5.激进派。 这些学派观点的相似之处在于,都承认劳动关系双方之间存在目标和利益的差异。他们主要区别体现在: 1.对雇员和管理方之间的目标和利益差异的重要程度,认识各不相同; 2.在市场经济中,对这些差异带来的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 3.对双方的力量分布和冲突的作用持不同看法,尤其是对冲突在劳动关系中的重要程度, 以及雇员内在力量相对于管理方是否存在明显劣势这两个问题上存在明显分歧; 4.在工会的作用以及当前体系所需的改进等方面各执一词。本文拟对上述五个主要劳动 关系学派的理论观点、政策主张,以及在实践中所形成的不同模式进行评介。 新保守派的主要观点 新保守派也称新自由派或新古典学派,基本由保守主义经济学家组成。这一学派主要关注经济效率的最大化,研究分析市场力量的作用,认为市场力量不仅能使企业追求效率最大化,而且也能确保雇员得到公平合理的待遇。 新保守派一般认为,劳动关系是具有经济理性的劳资双方之间的自由、平等的交换关系,双方具有不同的目标和利益。从长期看,供求双方是趋于均衡的,供给和需求的力量保证了任何一方都不会相对处于劣势。雇员根据其技术、能力、努力程度,获得与其最终劳动成果相适应的工作条件和待遇,而且在某些企业,雇员也可能获得超过其他雇主所能提供的工资福利水平。雇主之所以提供高于市场水平的工资,是因为较高的工资能促使雇员更加努力地工作,提高效率。雇主也可以采取诸如激励性的奖金分配等方法,达到同样结果。因此,假如市场运

新保守主义

新保守主义对中国的影响及对策 杨雅华 摘要:新保守主义是当今西方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和理论思潮。近些年来,新保守主义传入我国,其意识形态和理论主张对我国学术界和理论界的影响不可小视。认清新保守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寻找解决之对策,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新保守主义;影响;对策 一、新保守主义的由来 新保守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美国崛起的政治思潮,其浓缩了美国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这两大传统政治思想,因而既有浓厚的保守主义渊源,又有深厚的自由主义背景。在美国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政治生活领域中,自由主义曾经占据着主流地位。从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后,自由主义更是超出了政治领域而向经济领域渗透,并逐渐主导美国的经济生活,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自由主义进入全盛时期,并在个人生活方式上急剧凸现,责任、道德、社会等观念迅速淡化,代之而起的是我行我素和享乐主义。自由主义在社会福利、种族平等和女性权利等方面的业绩并没有真正解决美国社会中的结构性冲突和特殊性矛盾,一些社会性问题反而变得越发尖锐。60年代末,美国大学的学潮频发,嬉皮士运动在民间泛滥,而在法国爆发了“五月风暴”,捷克则发生了“布拉格之春”。发生在经济飞速增长,社会福利制度日益完善时的这场社会动荡,引发了整个社会的反思。各种理论纷纷登场,试图对其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各派相争的结果是新保守主义逐渐取得支配地位,对美国70年代中期以后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而一跃成为当今西方思潮的主流。在美国的霸权主义和文化独尊的背景下,在当今这个开放的全球化的时代,新保守主义对世界的影响不可小视。 二、新保守主义的主张及对我国的影响 第一,在思想领域,新保守主义大肆宣扬西方价值观的优越性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过时论”,使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内出现了“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淡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倾向。美国的新保守主义者所信奉的信条是“观念比枪更致命”,他们直言不讳地主张要开展争取人民的思想和心灵的意识形态战争,要使人坚信西方价值观适用于全人类,比任何其他价值观都优越,在行动上拒斥社会主义的道义合法性。20世纪90年代,苏东剧变后,社会主义运动暂时处于低潮时期。新保守主义者便以为社会主义制度已全线崩溃,一方面大肆鼓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失败论。新保守主义散布“意识形态的终结”,其根本目的只有一个,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已不再令人信服,西方的自由民主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中国要尽早融入西方文明。另一方面新保守主义对美国价值观所受到的挑战深感不安,因此,西方应当通过强有力的措施,对那些文明异己的国家进行文化渗透,争取这些国家的民众对西方价值观的认同。在西方的文化渗透面前,在经济全球化、传媒数字化的开放世界里,国内意识形态领域不同程度地受到西方思想和价值观的影响,一些违背四项基本原则的“噪音”、“杂音”时有所见。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内时而出现的“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淡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倾向可以说是新保守主

浅析变迁视角下的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

浅析变迁视角下的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 对新自由主义和新保守主义的变迁过程进行梳理有助于在其对话过程中理解新保守主义的政策主张从何而来,因何而起。从新保守主义对新自由主义批评的理论出发点和实际运行的过程分析后,以期对新保守主义做简要的评述。 标签: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批评 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是西方主要思想流派的中坚力量,其百年的思想流变过程,既是二者的互动也是二者对现实的回应。以变迁的视角去考察和审视这一历史过程,在动态角度中评述二者发展与当代表现,对理解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制度和思想的变化都有所帮助。 一、极盛而衰的自由主义与新保守主义 (一)二战后的繁荣与新自由主义 自由主义作为西方工业资本主义的主要思想流派、政治哲学和意识形态,已有几百年的历史。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自由主义也几经调整和改造其主张,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分界点,划分为古典自由主义和现代自由主义或新自由主义。20世纪的自由主义继承和发展了古典自由主义的传统,保持着自由主义的基本特征,如个人主义原则、理性主义、社会进步的观念。约翰·格雷认为“自由主义的第一个特征是个人主义,他宣告对任何社会集体的否定,将个人独立的精神置于首位;第二个特征是平等主义;第三个特征是普遍主义;第四个特征是社会的向善主义”[1]。这四个特征说明古典自由主义与现代自由主义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当然传统自由主义与现代自由主义还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最主要的区别表现为:传统自由主义坚持消极自由及在其基础上的最小国家原则,而现代新自由主义以积极自由为出发点,坚持主张积极政府,期待政府在社会经济事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这种积极自由基础上的现代自由主义兴起于20世纪初,在威尔逊总统的“新自由运动”和罗斯福”新政”时期得到了迅速发展,二战后达到了顶峰。在理论上,为其辩护的理论家主要有霍布豪斯、霍布森、凯恩斯及二战后美国著名政治哲学家罗尔斯,其《正义论》的问世,标志着20世纪自由主义进入了其发展的巅峰。在实践上,西方各国都以现代自由主义为理论指导制定各种政策,美国约翰逊总统“伟大社会”的提出及施行,标志着新自由主义在实践上的最高峰。 然而,当新自由主義在理论上与实践上达到其顶峰之后,其衰落也是必然的。这是因为新自由主义不可能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解决西方社会的根本矛盾和问题。20世纪60年代开始,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在整个西方社会爆发,出现了通货膨胀与经济停滞并存及“滞胀”现象,引发了一连串新的社会矛盾。在理论上,保守主义、社会主义、货币主义理论派别对其群起而攻之;在实践上,民权运动、学生运动、女权运动、反战运动风起云涌,使奉行新自由主义的政府彻底束手无

员工关系理论--新保守派与管理理论学派的比较

劳动关系理论——新保守主义与管理主义学派的比较 劳动关系是就业组织中由雇佣行为而产生的关系,是组织管理的一个特定领域,它以研究与雇佣行为管理有关的问题为核心内容。其基本含义是指管理方与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产生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利关系的总和,它受制于一定社会中经济、技术、政策、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在国外,对劳动关系的研究已有多年,形成了比较有代表性的五大学派,按照从政治趋向上的“右翼”(保守)到“左翼”(激进) 的顺序排列为:1、新保守派;2、管理主义学派;3、正统多元论学派;4、自由改革主义学派;5、激进派。这些学派观点的相似之处在于,都承认劳动关系双方之间存在目标和利益的差异。其主要区别体现在:1、对雇员和管理方之间的目标和利益差异的重要程度,认识各不相同;2、在市场经济中,对这些差异带来的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3、对双方的力量分布和冲突的作用持不同看法,尤其是对冲突在劳动关系中的重要程度,以及雇员内在力量相对于管理方是否存在明显劣势这两个问题上存在明显分歧;4、在工会的作用以及当前体系所需的改进等方面各执一词。不同的国家奉行不同的观点,下面将对以上五个学派中前两个学派的基本观点以及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进行相关的阐述。 一、新保守派和管理主义学派的基本观点 (一)新保守派 新保守派,顾名思义,由保守主义经济学家构成。新保守派对于经济效率的最大化给予了极高的关注,他们通过对市场力量及其分布的研究发现,市场力量能够使企业的经济效率达到最大,通过也能够使劳动者在劳动市场上得到公平的待遇。 对于劳动关系的认识,新保守派认为它是劳动关系双方进行的一种平等自由的交易,是具有经济理性的,且劳动关系双方具有不同的利益和目标。新保守派认为,劳动关系双方的相对平衡的,劳动市场的供需使得双方都不至于处于相对的劣势。 对于劳动者,凭借其自身具备的素质、技能以及劳动成效等从企业中获得与之相适应的报酬和其他相关条件。甚至在有些企业,劳动者还能获得比其相关素质和成果更高的报酬。而企业之所以愿意提供较高的薪酬,是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手段来刺激劳动者更努力的工作,提高劳动效率,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由此可见,如果假设市场的运行和管理不受任何外来因素的干扰,那么劳动关系双方就能够按照一定的准则履行其义务,行使其权利。对于工会在劳动关系中的作用和地位,新保守派持否定态度。他们认为,劳动力市场自身所具备的制度和管理能够使得劳动双方的利益得到充分的保证,因此,即使劳动双方出现了利益冲突等,也是极其微小的。如果劳动者对于其所处的劳动关系不满意,那么他可以自由地选择辞职;如果雇主对其所处的劳动关系不满意,也可以通过正当的途径更换员工。因此,工会在劳动关系中的作用微乎其微,有时候甚至还会起到负面的作用,因为工会在实行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对劳动关系中的相关事项构成了部分垄断,这对于劳动力市场的管理方和劳动者之间的直接联系产生了很大的干扰作用,有碍于劳动力市场的自由运行,破坏了劳动力市场双方的力量分布,从而导致劳动力市场的管理方处于相对的劣势之中。除此之外,新保守派还认为,工会的存在会人为的抬高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使得企业生产产品的成本升高,进一步提高了产品的价格,降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最终导致企业对劳动者利益的保障。 对于政府颁布的相关劳动关系政策,新保守派认为政府应该减少其收支规模,尤其要降低税收,特别是企业经营所得税。同时,新保守派还主张将市场的运行规律和准则应用到劳动者的工资和福利制度上,对劳动者进行额外工资支付的形式,使其收入和工作绩效挂钩。对于劳动力市场管理方的工作,则应该给予其更大的弹性,减少对其管理工作的相关限制。新保守派认为劳动法的理想境界应该是工会难以生存或即使有工会,其所享有的权利也是极

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的比较

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 (一)基本含义 意识形态。 对于那些赞成市场力量无限扩张的保守主义者,可以一般性称为“新右派”,也可称为“新自由主义”。 (二)自由主义的社会价值立场及其发展 1、自由主义 代表人物:洛克、边沁、穆勒及斯密 主要观点:以个人主义、个人自由为核心,以建立、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目的。 政治上 经济上 2、新自由主义 20世纪初 代表人物:布兰代斯、杜威、罗斯福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里根经济学、撒切尔革命 更加注重恢复19世纪传统自由主义的市场和效率的线索,更尊崇20世纪哈耶克和贝勒兰山学派的传统自由主义理念。 [资料]布兰代斯 51 Louis D. Brandeis,1856–1941,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法官之一,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人民的律师”。是最早在美国提供无偿公益服务的律师之一,同时亦是美国最高法院的第一位犹太人大法官。为了纪念布兰代斯,创立于1948年的马萨诸塞州的布兰代斯大学以他的名字而命名。 当政府的目的在于行善便民时,经验告诉我们,更应保有警醒以保护自由。生而为了自由的人,对统治者恶意侵犯其自由的行径,自然具有极高的敏感力。然而,对自由最大的危险,则通常潜藏在那些热心者诱人却剧毒的行径中,潜藏在那些善意却让人无法理解他为什么要行善的行径之中。——L·D·布兰代斯 [资料]贝勒兰山学派 1947年4月,新自由主义者成立了贝勒兰山学会。其中最著名的人物有:莫里斯·阿莱(1911.5.31生于法国巴黎,1988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是法国第一位)、米尔顿·弗里德曼(1912.7.31—2006.11.16,美国经济学家,奥匈帝国犹太裔)、沃尔特·李普曼(1889—1974,美国政治评论家,德国犹太人的第二代后裔)、L·冯·米塞斯(1881.9.29—1973.10.10,奥地利经济学家,被誉为“奥地利经济学派的院长”)、M·波拉尼(1891—1976,英籍犹太裔物理化学家和哲学家)、卡尔·波普尔(1902.7.28—1994.9.17,英国著名犹太哲学家)、利奥尼尔·罗宾斯(Lionel C. Robbins,1898-1984,英国经济学家)等人。其宗旨是反人对凯恩斯学说和二战后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福利政策,为建一种不受任何约束的资本主义模式奠定理论基础。 [资料]路德维希·冯·米塞斯 (Ludwig von Mises, 1881年9月29日-1973年10月10日),知名的经济学家,现代自由意志主义运动的主要影响人,也是促成古典自由主义复苏的学者。他还被誉为是“奥地利经济学派的院长”。他的理论也影响了之后的经济学家如弗里德里克·哈耶克、穆瑞·罗斯巴德等人。 (三)保守主义的价值立场及其发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