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创新产业扶贫机制

创新产业扶贫机制

创新产业扶贫机制
创新产业扶贫机制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有力支撑,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强则经济强。产业扶贫对于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贫困群众增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扶贫开发中,我区各地从实际出发,大力推进以特色农业、资源型工业、民族和边关旅游、劳务经济等为主的产业扶贫,并根据自身自然条件、要素禀赋、经济水平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市场变化特点,积极探索创建多种产业扶贫新模式,在提高扶贫开发质量和效益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必须进一步发挥产业扶贫的重要作用。

从我区实际看,目前制约产业扶贫的问题主要有:产业扶持资金投入不足,特别是后续资金不到位,影响产业培育和持续发展;龙头企业培育扶持不够,数量少、规模小、示范带动能力不强;产业化基地建设推进不平衡,一些贫困地区始终未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基地,规模效益不显现;产业项目与市场不衔接,市场竞争力弱;产业扶贫创新机制不完善,等等。要把创新产业扶贫模式作为完成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目标任务的重要举措,在发展产业扶贫中促创新,在创新中谋产业扶贫大发展。为此,应努力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加快扶贫产业发展,夯实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基础

精心编制我区产业扶贫规划,确立具有我区优势和特色的产业发展类别、扶持项目,发挥产业扶贫的最大效应。特色农业和特色旅游业是农民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的主要来源,要下大力气壮大我区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推动“万元增收工程”,集中力量在种植业、养殖业和林业等培育一批千百亿元产业,打造“万元片区”“万元村屯”“万元示范农户”,示范带动周边贫困农户发展。加强旅游开发规划引导,对贫困地区山水风光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带动旅游相关的餐饮、旅馆、电信、交通等传统服务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进一步拓宽旅游扶贫的发展空间,增加旅游产业的带动效应。

抓好产业项目开发,培育贫困群众增收的新增长点

项目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发展一个好的入户产业项目,是帮助农户实现快速增收、稳定增收、持续增收的有效措施。要以市场为导向选好产业项目,努力做到户户有产业、村村有项目。在发展高效特色农业方面,大力发展粮食、蔗糖、水果、桑蚕、蔬菜、茶叶、中药材、生猪、家禽、渔业、肉牛、肉羊、肉兔等重点产业,促进产业标准化建设;在发展非农产业方面,大力发展缫丝、制药、剑麻、木片加工等农林产品加工项目,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等专题旅游项目,以及发展民族传统手工艺品、民族传统美食、农副土特产品开发项目。通过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等扶贫产业模式,把有特色、有优势、有市场的产业开发项目发展起来,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立足本地实际,探索创新产业扶贫模式的实现路径

围绕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群众主体、企业带动的扶贫产业模式,着力在提高生产者与市场的关联度上做文章,从战略制定、要素提升、健全机制等方面进行产业扶贫模式的创新。在战略上制定产业化扶贫的目标和规划,不断完善“政府+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公司+农户”等模式,促进产业化经营与扶贫开发有效对接,引导贫困农户进入产业链条。把科技扶贫和劳动力培训作为产业扶贫模式创新的突破口,持续支持贫困村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深入开展农村科技创新创业。深化农村改革,重点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和农村金融改革,破解探索股份化扶贫模式的难题。开展金融扶贫工程,实行从种养加到销售、品牌推广全产业链的融资支持。推进产业扶贫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带动、产业基地和产业项目示范、入股分红和股份合作经营等产业扶贫发展机制;建立扶贫资金统筹和监管、扶贫项目建设和效益评价、到户精准扶贫等扶贫管理机制;建立县乡主体责任、企业与贫困户利益联结、社会扶贫参与等扶贫协调机制。

从“四个着眼于”切入,为产业扶贫创造良好条件

着眼于提高扶贫产业综合发展能力,从基础设施、农村市场和农村服务体系建设、农产品[4.94% 资金研报]质量安全等方面,创造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着眼于提高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能力,从统筹规划、政策扶持、产业投入、市场信息服务和统筹协调等方面,创造产业加快发展的必要条件;着眼于整合资源抓好扶贫开发,从整合各类政策、扶贫和相关涉农资金、改革资金分配使用方式、下放项目资金调配权等方面积极创造条件,集中解决好群众迫切需要的产业发展问题,提高产业扶贫成效;着眼于提高贫困群众参与扶贫的主动性、积极性,从农民参与产业项目的规划、实施、管理和监督等方面创造公平公正条件,促使贫困群众增收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双提升。

2020年产业扶贫项目工作总结

2020年产业扶贫项目工作总结 201X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xx大、xx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省关于扶贫工作的系列决策部署,深入开展“产业培育年”活动,狠抓特色产业培育,促进贫困群众脱贫增收,取得了良好成效。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项目实施情况 201X年产业扶贫投入资金总量4.75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0.45亿元,信贷资金1.14亿元,产业带动建档立卡农户5.53万人。目前,完成规模种植茶叶5.3万亩,配套建设园区道路28公里,蓄水池63口。 二、主要做法 (一)立足基地优势,培育特色产业。一是强化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坚持壮大一批、引进一批、新办一批的思路,采取入股、联姻、兼并等办法,有效整合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资金、品牌、销售网络等资源优势,注重培植和引进带动能力强、产业关联度大、辐射面广的龙头企业,通过制定优惠政策促进龙头企业的发展,依托现有基础,扶优扶强、优势互补,不断增强

龙头企业的行业带动能力和示范引领能力,走规模化、集约化、集团化的发展路子;二是做优做实专合组织。创新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推行“支部+协会+基地+农户”、“专合组织+基地+农户”等运行模式,借助农村种养大户、营销大户和龙头企业的生产、加工、销售优势,发展各类专合组织;三是做精做细家庭农场。积极开展农业实用技术、职业技能、文化知识培训,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推动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职业化。深入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向家庭农场、专业大户有序流转,引导城镇小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家庭农场,支持外出务工农民、个体工商户、农村经济人等返乡从事农业开发、创办家庭农场。 (二)注重回引创业,培育特色产业。一是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依托南江黄羊、通江银耳、巴州川明参、恩阳芦笋等独特品牌优势,大力开展小分队招商、产业链招商、专业化招商等,重点在建设用地、财税扶持、金融支持和要素保障等方面,对招商企业予以充分优惠,并重奖投资额度大、销售收入高、税收入库多的有功企业。对招商落地企业,严格落实一个项目、一名挂联领导、一个服务专班、一个责任单位、一套促进机制“五个一”推进机制,全方位服务招商企业。二是积极回引创业人士。借鉴招商引资管理办法,建立完善全民创业就业优惠政策,建立在外创业成功人士信息库,针对在外成功人士特点专门制定推介项目

创新财政扶贫机制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创新财政扶贫机制的主要做法及成效位于江西省西南边境,罗霄山脉南麓中段的遂川县,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山多、人多、耕地少的老区贫困县。全县总面积3144平方公里,现辖23个乡镇和2个国营林场,总人口5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0.1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91%。该县通过“八七”扶贫攻坚,各项事业都得到了发展,特别是新一轮的扶贫开发,该县按照《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和“省负总责、县抓落实、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要求,不断创新财政扶贫开发机制,紧紧围绕农民增收总目标,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新农村建设,努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断加大农村劳务输出力度,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近十年,该县多方筹措扶贫资金累计达4.8亿多元,给该县贫困乡镇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贫困人口大幅度下降,综合经济实力有了增强。截止2010年12月31日,全县100%的行政村实现通电、通邮;100%的行政村通了电话、电视;农村水利设施、人畜饮水、乡村道路等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2010年全县财政总收入实现5.179亿元。财政扶贫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基础设施日益完善。近十年,全县累计投入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扶贫资金达2.35亿元,实施扶贫项目698个,基本解决了全县108个扶贫开发重点村的“五难”和环境卫生“脏、乱、差”问题。十年来,兴建和改造乡村公路345公里,兴建桥梁101座,实现了村村通公路,解决了“行路难”问题;兴修水利设施196处,实施“户户通”自来水工程6宗,解决了3670人的“饮水难”问题;新建和改造电网88.3公里,解决了286个自然村、2623户、1万多人的“用电难”问题;兴建和改建学校24所,解决了2300多名学生“入学难”问题;修建村级医疗卫生机构19处,做到了村村有医疗卫生所(室),解决了“看病难”问题;兴建沼气池1436座,涌现出3个沼气村,极大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面貌。 2、基地建设稳步发展。该县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不断发展壮大木竹、果茶、畜禽、药材、桑蚕五大主导产业,走出了一条依托产业开发、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路子。近十年,该县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原则,立足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建基地,促进基地建设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十年来,全县累计投入基地建设的财政扶贫资金达7400多万元,建成400亩以上的连片基地30多处。截止目前,全县已建成多种经营基地450多万亩。其中:果茶基地158万亩、中药村基地4.4万亩、木竹基地239万亩、桑蚕基地2万亩、畜禽饲养及加工基地46.6万亩。2010年,五大主导产业实现总产值10.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2%,创税收4300多万元。产业辐射劳动农户11.4万户(其中贫困户1.6万户),覆盖农户面达83%,农民年人均从中获益280元,年减少贫困人口0.4万人。 3、龙头企业逐步崛起。该县坚持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与发展壮大龙头企业结合起来,以改革为动力,以资产为纽带,加速转换经营机制,采取股改激活、联合带活等多种形式,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目前,全县已建成规模较大的产业化龙头企业17家,年实现销售收入9.8亿元,年创税收5100多万元,基本形成了上联市场,下联千家万户的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了贸工农一体化的利益共同体。龙头企业的壮大,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4、产品流通有效搞活。该县依托区域资源的优势和产业特色,市场流通进一步搞活,目前全县共有362个流通中介组织、6.4万营销人员,在上海、北京、广东等20多个省市建立了460多个销售网点;在西南部乡镇,建成了金桔和茶叶收购市场;在县城和五大产业集中产区建成了39个遂川土特产交易市场,使遂川成为全省较大的果茶、木竹、桑蚕、畜禽、药材产销集散地。这些市场既有突出的区域特色,又有很强的辐射功能,不仅促进了生产,搞活了流通,而且为农民解决了买难卖难的问题,并从中直接受益,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提高。 5、科学技术不断推广。该县始终把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民素质作为扶贫开发的支撑

中国扶贫政策和机制的创新研究综述_匡远配

《农业经济问题》(月刊) 2005年第8期 中国扶贫政策和机制的创新研究综述 ◆匡远配 内容提要 本文总结了中国农村扶贫机制,回顾了扶贫政策,介绍了国际和中国扶贫的成功案例,整理了学者们对扶贫政策和机制的创新对策研究。 关键词 贫困人口 政策和机制 创新研究 综述 一、中国的农村扶贫体制 (一)中国的农村扶贫体制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农村扶贫政策经过两次大的调整,第一次是1994年实施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第二次是2001年制定了“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总体而言,到目前为止,农村扶贫的基本政策并没有大的改变:仍然是满足贫困地区经济增长和扶贫双重目标、坚持以项目为中心的开发式扶贫、采用区域瞄准方式和推动政府主导下的全社会扶贫。但随着扶贫政策的调整,中国的扶贫战略还是发生了一些变化:战略上开始由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转变;由单纯的直接救济向地区经济综合开发的方向转变;由单纯地向贫困地区“输血”向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转变;由单纯的政府主导型扶贫向动员全社会力量、加强国际合作的全方位的扶贫转变;强调经济发展,扶贫从发展的角度出发。扶贫战术也变化了:(1)改变平均使用扶贫资金的办法,集中人力、财力、物力,搞综合开发;(2)国家在信贷、税收和经济开发等方面给贫困地区以优惠政策,中央各职能部门在资金、物资和技术上向贫困地区倾斜;(3)由中央、地方政府和贫困地区居民共同投资;(4)政府的扶贫政策与农民制度创新“互动”。 (二)农村扶贫的组织系统框架 农村扶贫组织系统的最大特点是多部门参与,一些部门负责管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专项扶贫资金,另一些部门则主要负责各类扶贫项目的实施。这种制度安排,一是为了适应农村综合性的开发式扶贫方式的需要,二是为了动员已有的各类政府职能部门参与到扶贫工作中并发挥它们的专业优势。为了协调各个参与部门之间的关系,从中央到地方都成立了各级政府的跨部门扶贫领导小组。在领导小组之下,成立了专门的扶贫办公室。国务院扶贫办作为常设的办事机构,具体负责与扶贫有关的日常工作,是中国农村扶贫事业的主要推动者和组织者。地方政府(主要是省和县)的农村扶贫组织完全模仿中央政府的模式。发改委系统负责以工代赈资金。财政部和地方财政厅(局)负责财政发展资金。尽管中国农业银行是国有商业性银行,但长期承担专项扶贫贷款的发放、管理和回收的政策性职责。作为各级扶贫领导小组的成员,其他政府部门也广泛参与到和自身业务有关的农村扶贫工作中去。 东西对口扶贫和部门定点扶贫。东西对口扶贫是“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期间的一项新的制度安排,其目的是动员东部发达省市的力量来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和贫困人口的脱贫。国务院扶贫领导 — 24 — DOI:10.13246/https://www.wendangku.net/doc/c412407099.html, ki.iae.2005.08.005

创新扶贫方式

创新扶贫方式加快贫困户脱贫致富步伐 ----对大余县产业扶贫到户工作的调查与建议 大余县扶贫和移民办主任张齐北 《老区建设》2011年第1期 自1994年以来,通过十几年普惠制的扶贫,我县各扶贫重点村的交通、水利、饮水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根本性改变,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村容村貌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贫困人口大幅度递减,由实施“八七”扶贫以来的5.4万人减少到2009年底的7314人。然而,通过调查发现这剩余的7314名贫困户,零星分布在全县各行政村,大部分居住在边远山区,且都是属于“财穷、智穷、技穷”的“三穷”贫困户。没钱、没文化、没技术,使得这些人一直在贫困线上挣扎。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部分人的贫困问题,势必对构建和谐社会设置障碍,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将成为一句空话。如何利用当地资源、针对贫困户自身素质和外部力量使这些贫困户在较短时间内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通过深入到16个重点村走访、调研,我们发现实施产业扶贫到户是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一、目前产业扶贫到户的做法与成效 我县属扶贫非重点县,每年上级下达的扶贫资金十分有限,而且主要用于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的辅助建设,而对于产业方面的扶持却很少。这就需要我们在用好扶贫资金的同时,广泛动

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扶贫,努力形成大扶贫格局,为此,从2008年开始,我办积极在产业扶贫方面做文章,要求省、市直单位、企业在搞好扶贫工作的同时,每年拿出3万元用于扶持10户贫困户,每户3000元用于发展产业,通过发展产业做脱贫致富道路,具体操作是: 1、精心组织,选准受扶贫困户。按照选择好低收入、有劳力、肯吃苦、有一定资金、技术经验和能起带头示范作用的原则,采取村民代表会议方式产生受扶贫困户。重点村党支部、村委会召开村民代表会议,采取初选、张榜公示、再确定的办法选定本村10户受扶贫困户,实行公开推选,杜绝暗箱操作,透明度高,受到群众赞扬。浮江乡车里村有代表性地选择了低保户、打工返乡民工等农户代表进行扶持。吉村村采取了每个代表、村干部推荐2名,在会上介绍情况,然后进行无记名投票,以高票入选按顺序排列选出10名。可以说,经过精心组织选举出来的受扶户群众没意见,代表们也无怨言,说这才是我们自己选出的贫困户。 2、尊重群众意愿,选准帮扶项目。因地制宜,因人而宜,不搞强迫命令等行政手段来干预贫困户发展产业,群众愿意接受、愿意发展的项目我们就扶持,加以引导,使其扩大规模、提高经济收入。浮江乡车里村肖先平原来只饲养20多头猪,确定为受扶对象后,村书记张泽周同志为其联系好猪苗,扩大养殖规模,现饲养肉猪50多头。白田埠村民有种植甜玉米的习惯,年产稳定,收入平稳,村干部因势利导,选择了7户贫困户种植甜

【扶贫典型经验】创新扶贫机制,提升扶贫实效

创新扶贫机制,提升扶贫实效 XX市注重脱贫实效,积极探索精准脱贫长效机制。三年来,4个省定贫困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全部达到10000元以上,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80000元以上,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市平均水平。贫困户已全部实现脱贫,贫困村全部实现“摘帽”。 一、压实工作责任,健全脱贫攻坚责任机制 为进一步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巩固扩大脱贫攻坚成果,XX市今年重新调整了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新增了监察局、审计局、商务局、总工会等单位为成员单位。明确了乡镇党政正职为扶贫开发工作第一责任人,扶贫力量进一步壮大。为确保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和精准性,出台了《XX市精准帮扶行动实施方案》《XX市201X年XX 市扶贫开发工作要点》《XX市脱贫攻坚督查巡查工作实施细则》《关于市乡村三级主要负责人带头开展脱贫攻坚“三走访三督导三签字”工作实施方案》《XX市乡镇党政正职脱贫攻坚工作问责规定》等制度规定,进一步明确了工作任务、强化了工作措施、压实了工作责任。为防止已脱贫人口因病返贫,在省定贫困村韶阳村,我市探索建立了100万扶贫救助基金,用于贫困人口大病重残救助。 二、落实具体举措,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 XX市注重普惠政策与特惠政策、持续输血与稳定输血、能力开发与社保兜底相结合,出台了《XX市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继续扎实开展精准帮扶“四大工程”。群众增收工程。截止目前,4个省定贫困村共扶持巩固20个特色产业及合作社,

XX村养蜂产业、桑葚基地、矿泉水厂等10大产业齐发展;XX村海燕、XX种养合作社种植规模26亩,养殖5600羽;XX村德桂良种黑山羊专业合作社养殖规模300头,四清种养殖合作社流转土地400多亩、XX宾馆蔬菜基地加生态农庄规模100多亩;团田村起良种植合作社流转土地800多亩,湘林家庭农场种植金银花80亩、红豆杉70亩,共安排297人就业,共计带动362人创业,增加产业效益395万元。4个省定贫困村都启动了光伏发电项目建设,这将大大提升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今年明确毛家食品为我市重点产业扶贫项目,辐射带动500贫困人口,每人每年收益500元以上,持续5年受益。继续对建档立卡户发展产业帮扶,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上规模种植、养殖给予5000元奖励。金融扶贫进展顺利,农商银行、农业银行、光大银行、邮政储蓄等四家银行对156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了参评,参加评级户数1355户,授信金额4122万元,到目前为止已累计发放贷款2097.1万元,完成授信金额的50.8%。素质提升工程。 今年来,已开展现代农业技能培训5期,培训学员1000余人;积极开展“两后生”技能培训招生对接活动,通过与XX技师学院、XX技校、省经贸技校、XX技校、XX技校等5所院校积极对接,17名“两后生”已有10名与相关技校初步达成了就学意向。兜底保障工程。对全市农村低保和社会保障兜底脱贫对象重新开展清理整顿工作,并建立健全动态管理制度。清理整顿前农村低保共计2524户,2941人,清理整顿后全市农村低保共计978户,1479人。完成了全市特困供养对象及城乡低保家庭成员购买意外伤害险。对168名65周岁以上的半失能低收入老人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给予基本养老服务补贴,补贴标准为100元/人·月。对1510名生活困难残疾发放残疾人专项补贴,其中一、二级农村低保残疾人员1096人,每人每月120

产业扶贫需要解决的几个关键性问题及对策

产业扶贫需要解决的几个关键性问题及对策 ——从酉阳县长潭村现象看产业扶贫的作用和方法 刘戈新孙元忠 脱贫问题,最终需要依靠贫困地区自身发展来解决。而贫困地区的特殊性,决定了产业扶贫的特殊困难。从事产业扶贫以来,我们一直在探索,始终觉得是一道难题。 6月1日至7日,我们借到酉阳县后溪镇长潭村开展“三进三同”的机会,带着思考和困惑进行调研,印证我们的一些想法,让我们对贫困农村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看到了贫困农村发展的希望,对产业扶贫的几个关键性问题如何突破有了新的思考。 一、关于产业扶贫的地位和作用问题 扶贫开发的目标是加快增长、缩小差距。去年,长潭村被纳入全市首批整村脱贫推进村。当地党委、政府和扶贫部门抓住这一机遇,结合万元增收,支持该村发展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房屋改造、产业发展和创业培训等全面推进,全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934元,增幅达到38%,一跃成为全市增收致富的典型。在长潭村收入增长构成中,务工收入增幅7.67%,贡献率为8.7%;旅游收入增长522元,贡献率为56%。旅游业的兴起,使当地农产品大量转化为商品,价格上涨,种植业收入、养殖业收入和渔业收入增幅分别达到23.58%、31.95%和62.16%。创造了多年来少有的可喜成绩,也充分证明了贫困村的产业发展大有潜力可挖。 农民收入主要由家庭经营性收入、务工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三个部分组成。宏观的看,由于受到国家竞争和市场竞争的压力,全国产业不断换档升级,使得资本和科技不断挤占劳动,经济增

长的就业弹性,由1991年的0.45持续下降到现在不足0.1。务工工资和就业人口多年来徘徊不前,打工对农民收入增长的推动作用不断减弱。长潭现象说明,劳动力缺乏实际上是一个比较效益问题。村内产业振兴后,常年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会很快放弃微薄的工资,回乡创业。因此,在增加贫困农民收入上,我们应该及时调整思路。既要两眼向外,注重加强贫困地区劳动力的培训,提高就业能力。更要两眼向内,注重与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相结合,着力于内部挖潜。 从投入上看,2008年开始,长潭围绕“七有四通三解决”,投入各类资金1307万元。其中,交委道路建设440万元,水利人饮工程155万元,林业经果林建设147万元,电力河道通畅工程72万元,教委教学楼建设28万元。真正由扶贫部门投入的只有240万元,不到20%。长潭的投资结构很典型,与其他整村脱贫村调查的情况基本一致。这表明,扶贫开发已经由过去扶贫部门孤军作战,转变为各级各部门共同参与的集团军攻坚。扶贫资金从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中退出来,重点用于实施产业扶贫的时机已经成熟。市委市政府和办党组,作出的将扶贫资金调整到重点支持产业扶贫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为此,我们建议,政策上和措施上应该及时跟进,确保产业扶贫尽快取得实质性突破。 一是尽快明确产业思路、制定配套政策、编制产业规划、明确工作步骤。 二是适当压缩整村脱贫村的比例,做大产业扶贫资金专项。整村脱贫需要整合各个方面的资源,从目前各个区县的整合情况

创新产业扶贫模式 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创新产业扶贫模式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蒲城县产业扶贫新模式调研 来源:综合处日期: 2017-12-20 作者:秘书处 蒲城县作为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目前有119个贫困村、1.5万户5.1万贫困群众需要脱贫,其中有产业发展意愿和能力的10318户37145人。脱贫攻坚启动以来,通过全县上下共同努力,建立了领导小组议事、信息台帐、专项督查等工作机制,形成了县镇干部“321”包联帮扶责任体系。按照“六个一批”要求,在统筹抓好教育、搬迁、兜底保障的基础上,蒲城县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谋划,以龙头企业为牵引、以新型经营主体为纽带、以园区建设为基础,一手抓产业帮扶,一手抓合作组织建设,积极探索出“产业联结”、“产业菜单”等产业扶贫模式,走出了一条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和集体经济积累壮大的“双赢”路子。截止目前,全县选定参与企业和新型经济组织45个,建成或在建产业园区(基地)45个,帮带贫困群众3015户10913人,指导自主发展产业650户2379人,光伏扶贫614户2279人。 一、创新产业扶贫模式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产业扶贫的关键就是培育发展能带动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的致富产业。脱贫攻坚开展以来,蒲城县坚持县委统一领导,镇党委统筹主抓,村支部全力攻坚,党员干部全面参与,一村一策、因村施治,一户一策、户户不同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村级党支部在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在苏坊、龙阳等地的产业扶贫中做了有益尝试,形成六种有效的产业扶贫模式。

一是以苏坊镇桥绒村为代表的“镇政府+产业园区+新型经济组织+贫困户”带动扶助模式。该模式成为农业经济较发达地区的扶贫样板,充分发挥了政府在脱贫攻坚中的主导作用。以10000余亩的苏坊现代农业园区为依托,由镇政府负责建设产业园区,村集体负责管理园区公共事务,专业合作社分区域按照统一培训、统一供种、统一管理、统一加工、统一回收、统一销售“六统一”标准进行生产指导,由贫困户或产业能人进行生产劳作。 具体来说,园区由镇政府争取资金,建成主干路、生产路硬化、滴灌配套、绿化等基础设施,并跨村完成1780亩核心区建设。桥绒、党定、苏坊三个村“两委”具体负责园区管理,已建成温室大棚272座、无支架大棚553个,分别由田运果蔬、佳宏尚品、绒乐瓜菜、农乐原瓜菜四个专业合作社实行分区域管理,由产业能人租赁使用,贫困户以5万元贴息贷款、流转土地入股或以土地租金价入驻园区从事生产劳作。以现价计,贫困户每年每棚可收入3万元,并可获得入股分红收益4000元,当年即可实现脱贫。 该模式实现了财政扶贫资金的资本化运用,村集体可收取1600元/年的承包费,除去土地租金,三个村集体每年可获收益13万元。村集体收益由镇“三资办”统一监管,用于帮助贫困户脱贫和发展村级公益事业。例如,桥绒村为了帮助贫困户脱贫,特别制定了扶持政策,对贫困户,每个无支架大棚补助5千元、日光温室补助2万元,第一年地租全免等,减少了贫困户的生产成本。目前,每个棚的收入至少在2万元以上,三年实现全村328户贫困户脱贫任务。

特色产业扶贫方案

特色产业扶贫方案 特色产业扶贫方案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17〕25号,以下简称《意见》)和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有关要求,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国务院扶贫办、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制定了《特色产业增收工作实施方案》。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参照实施方案有关要求,配合对口部门,加强沟通衔接,及时反映工作中新情况、新问题,共同推进特色产业增收工作。 2017年5月15日特色产业增收工作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通知》(中办发〔2017〕25号)文件精神,推进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增收工作,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总体思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新时期扶贫开发的部署要求,按照《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意见》要求,依据农业行业扶贫开发规划、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林业扶贫攻坚规划等一系列规划,围绕贫困地区优势特色产业,以促进扶贫对象增收为目标,以改善生产生态条件为保障,着力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市场化,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努力促进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增收,切实提高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尊重自然规律。立足贫困地区自身资源优势,坚持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选择最适宜的产业,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2.坚持遵循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强政府引导,尊重农民意愿,按照市场需求,积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 3.坚持重视新型经营主体培育。重点扶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林场、种养专业户,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通过适合的经营主体使特色产业最大限度地覆盖贫困村和贫困户,鼓励工商资本进入产前、产后环节,把农村生产领域更多地留给贫困农户。 4.坚持产业间协调发展。树立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理念,积极推行种养结合模式,促进种养加协调发展。 5.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充分考虑当地资源环境和生态条件,防止过度开发,同时兼顾生态环境保护,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到2017年,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实现布局合理,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农林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贫困农户力争实现每户掌握1-2项农林牧业实用技术,至少参与1项农林牧业增收项目,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到2020年,贫困地区初步构建农村特色产业体系,农民人均纯收入显著增加,实现脱贫目标。 二、区域主导产业 (一)六盘山片区。大力发展马铃薯、小杂粮、玉米、中药材、苹果、红枣、核桃、沙棘、肉苁蓉、藤芒等优势特色产品,加强专用春小麦、马铃薯和油菜等优质种子生产建设,积极推进高原夏菜、球根花卉、压砂瓜、啤酒大麦、酿造葡萄等

创新产业扶贫机制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有力支撑,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强则经济强。产业扶贫对于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贫困群众增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扶贫开发中,我区各地从实际出发,大力推进以特色农业、资源型工业、民族和边关旅游、劳务经济等为主的产业扶贫,并根据自身自然条件、要素禀赋、经济水平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市场变化特点,积极探索创建多种产业扶贫新模式,在提高扶贫开发质量和效益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必须进一步发挥产业扶贫的重要作用。 从我区实际看,目前制约产业扶贫的问题主要有:产业扶持资金投入不足,特别是后续资金不到位,影响产业培育和持续发展;龙头企业培育扶持不够,数量少、规模小、示范带动能力不强;产业化基地建设推进不平衡,一些贫困地区始终未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基地,规模效益不显现;产业项目与市场不衔接,市场竞争力弱;产业扶贫创新机制不完善,等等。要把创新产业扶贫模式作为完成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目标任务的重要举措,在发展产业扶贫中促创新,在创新中谋产业扶贫大发展。为此,应努力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加快扶贫产业发展,夯实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基础 精心编制我区产业扶贫规划,确立具有我区优势和特色的产业发展类别、扶持项目,发挥产业扶贫的最大效应。特色农业和特色旅游业是农民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的主要来源,要下大力气壮大我区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推动“万元增收工程”,集中力量在种植业、养殖业和林业等培育一批千百亿元产业,打造“万元片区”“万元村屯”“万元示范农户”,示范带动周边贫困农户发展。加强旅游开发规划引导,对贫困地区山水风光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带动旅游相关的餐饮、旅馆、电信、交通等传统服务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进一步拓宽旅游扶贫的发展空间,增加旅游产业的带动效应。 抓好产业项目开发,培育贫困群众增收的新增长点 项目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发展一个好的入户产业项目,是帮助农户实现快速增收、稳定增收、持续增收的有效措施。要以市场为导向选好产业项目,努力做到户户有产业、村村有项目。在发展高效特色农业方面,大力发展粮食、蔗糖、水果、桑蚕、蔬菜、茶叶、中药材、生猪、家禽、渔业、肉牛、肉羊、肉兔等重点产业,促进产业标准化建设;在发展非农产业方面,大力发展缫丝、制药、剑麻、木片加工等农林产品加工项目,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等专题旅游项目,以及发展民族传统手工艺品、民族传统美食、农副土特产品开发项目。通过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等扶贫产业模式,把有特色、有优势、有市场的产业开发项目发展起来,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立足本地实际,探索创新产业扶贫模式的实现路径

产业扶贫规划

产业扶贫规划 第一章前言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对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自治区《关于创新机制深入推进百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战略的实施意见》(宁党办发[2014]31 号)和盐池县委、政府的有关要求,结合牛记圈村实际情况编制本规划。 第二章规划区概况 一、基本情况 牛记圈村位于王乐井乡北方向,距离王乐井乡15 公里处,全村土地面积150 平方公里,地形地貌位于毛乌素沙漠南边,自然条件恶劣属土丘地,全村大致呈“高低不平”土丘陵地貌,牛记圈村下辖百记井、牛记圈、牛毛井西、牛毛井东、安定堡、赵记圈、马记圈、小沙窝、张步井、官记圈和刘相庄11 个自然村,农户830户2486人; 全村耕地24860亩,人均占有耕地10亩。共有退耕还林地5422 亩,草原面积135158亩,承包611 户,林地面积44599,生态林面积11157。农作物种植主要有荞麦、糜子、马铃薯及小杂粮等作物; 油料作物有花籽等; 优质牧草有紫花苜蓿、苏丹草等。家畜家禽主要有牛、猪、羊、等,全村羊只存栏21600 只,养殖园区 5 个,养殖大户156 户,生猪存栏420 头。2014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3950 元。 地形: 位于毛乌素沙漠南边,自然条件恶劣属土丘地,全村大致呈“高低不平”土丘陵地貌, 气候: 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少雨多风、气候干燥、长冬严寒、 短夏温凉、春迟秋早,每日早凉、午热、夜寒。年降水量在300 mm左右,且多集中在夏末秋初,年均蒸发量高于2000mm约为降水量的6,7倍。旱灾常有发生,且冬春两季最为严重。干旱和风沙两大自然灾害极大地影响了该地区农林牧生产、社会经济发展以

关于创新机制意见

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 新华社北京1月25日电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全文如下。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但是,贫困地区发展滞后问题没有根本改变,贫困人口生产生活仍然十分困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实现《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

(以下简称《纲要》)提出的奋斗目标,必须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将扶贫开发工作摆到更加重要、更为突出的位置,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消除体制机制障碍,增强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加大扶持力度,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 一、深化改革,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机制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扶贫开发工作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思路,深化改革,创新机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更加广泛、更为有效地动员社会力量,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开发格局,在全国范围内整合配置扶贫开发资源,形成扶贫开发合力。 (一)改进贫困县考核机制。由主要考核地区生产总值向主要考核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转变,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下简称重点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把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和减少贫困人口数量作为主要指标,引导贫困地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把工作重点放在扶贫开发上。中央有关部门加强指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具体考核评价办法,并在试点基础上全面推开。同

关于产业扶贫方面存在问题整改落实方案

关于产业扶贫方面存在问题整改落实方案关于产业扶贫方面存在问习题整改落实方案 为全面落实产业扶贫重中之重工作要求,切实做好产业扶贫突出短板问习题整改工作,推进产业扶贫政策措施落实,力争产业扶贫项目方案到村到户全覆盖,制定本整改方案。 一、存在问习题及其原因 今年以来,我市产业扶贫力度加大,获得显著成效,但是必须看到产业扶贫亮点不多,也还存在诸多问习题。在到户项目方案及措施中,产业开展类项目方案所占比重偏低,截至5月底,全市54099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扶贫项目方案到户覆盖率58.8%,其中乡村旅游扶贫和电商扶贫所占比重非常低。总体上,产业扶贫项目方案安排少,产业开展滞后,与产业扶贫全覆盖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深入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全覆盖要求的认识不到位。没有认识到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关键点,是实现稳定脱贫的根本举措,在施行其他脱贫途径时,忽略了产业扶贫。没利用好贫困户的资源资产资金,以及对脱贫不脱政策的要求贯彻落实不到位。 (二)对产业扶贫重视不够。三县产业扶贫到户项目方案共计33736个,共投资40654.1万元,其中财政资金仅8841.6万元,仅占总投资额的21.7%。主要原因是认为产业扶贫见效慢、难度大,在工1/ 6

作推动、政策支持、资金安排等方面用力不够,对资金统筹整合力度 不大、用于扶贫的财政资金有限。 (三)没有利用好主体的带动作用。20XX年,全市有1029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3386户贫困户开展特色种养业,占建档立卡贫困户总数的6.2%,贫困户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的比例偏低。主要原因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较少,激励政策落实不到位,促进对接工作欠缺;主体带动意愿不强、积极性不高;没有选好带动模式、没有建好利益联结机制,带动效果较差。 二、整改目的任务 要认真落实全市扶贫开发工作重精准、补短板、抓落实、促攻坚工作推进会议精神,全市750个有扶贫任务的村制定产业开展规划,逐步实现产业扶贫全覆盖,农技人员包村联户指导和经营主体带动全覆盖。大力施行产业脱贫工程,深入推进特色种养业扶贫、光伏扶贫、乡村旅游扶贫、商贸流通扶贫、资产收益扶贫,力争产业项目方案、支持资金、主体带动、干部帮扶等覆盖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力争所有贫困村、贫困户至少开展一项产业或者参与开展一项产业,为全市脱贫攻坚提供稳定、持续、有力的基础支撑。 三、主要整改措施 (一)大力推进产业扶贫全覆盖。精准掌握贫困村、贫困户的资源、劳力、技能等产业开展条件,逐村逐户指导选择具有稳定性、长期性、持续性的产业。支持有条件、有能力、有意愿的贫困户开展特 色种养、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商贸流通、农产品加工、手工业等产2/ 6

创新产业扶贫 实现融合共赢

创新产业扶贫,实现融合共赢 一只公羊要配几只母羊?中国这对于养羊户来说是个常识,正常比例是1∶20左右。 河南一位通过5万元扶贫贷款养羊的贫困户对此并不熟悉,40多只母羊才配了一只公羊,导致一部分母羊怀不上小羊羔,只好将空怀母羊低价卖掉。新生小羊体质孱弱,这也是因为贫困户不清楚母羊怀孕时要添加蛋白质等营养饲料。 同村另一些贫困户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养羊,技术培训、防疫、饲料、回收等都由企业负责,贫困户只要按照企业标准饲养,取得了成功。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汪三贵,在河南调研产业扶贫时了解到的这件事令他感触颇深。?可见,产业扶贫模式相当重要,能力较弱的贫困户养几只羊还可以,规模大了,技术和管理上就会出现很多纰漏,难以通过产业脱贫致富,甚至还会为此背上债务。? 产业发展是脱贫的重要引擎,但如何成功地发展脱贫产业,使其成为贫困户?会生蛋的鸡?,需要不断创新扶贫开发思路和办法,多角度、多领域探讨扶贫模式,循因施策,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实现精准脱贫的可持续性。 抱团发展,在市场竞争中合作成功 十八大以来,我国提出?精准扶贫?的重大方略,精准脱贫

主要途径中?五个一批?首要的就是产业扶贫,通过发展生产脱贫一批。 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雷明对精准扶贫方略的真正涵义有着更深一层的理解,他对《经济》记者说:?精准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准,由大水漫灌改为效率更高、定位更准的扶贫,包括对贫困人员、实施的方法、策略的提升;二是精,各参与主体要由动员转变成自觉自愿的行动,考验的是机制模式服务是否符合市场的需求,进入良性运行;三是久,要保障扶贫产业是长期的、可持续的,不能离开帮扶的支撑又回去了,要让脱贫产业在市场中站稳脚跟。? 其中,实现贫困户的持续性增收挑战性最大,这也是我国提出千年发展目标中的重要部分。 ?首先,现在的市场条件与以往大不一样,以前贫困地区农民温饱都没解决,扶贫项目多用于生产粮食供自己消费,现在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了,贫困地区的产品需要在市场上实现更多价值。其次,目前很多农产品都是过剩的,市场上都是农业新型主体,拥有很强的竞争力,让贫困农户以单门独户的方式与他们竞争难以成功,很多简单的产业扶贫模式多是半途而废。这种情况下必须要创新,让贫困户与市场主体合作,在产业链中做能做的事,把技术、管理、市场等交给专业的主体去做,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获得收益。?汪三贵对《经济》记者说。 对此,雷明强调:?产业扶贫的对象是具备劳动能力的对象,

积极创新精准扶贫实施机制的实践思考

积极创新精准扶贫实施机制的实践思考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当前,决胜全面小康、打赢脱贫攻坚战,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更要认识到脱贫攻坚不是为了一时摘帽,而是要实现稳定脱贫,从根本上解决脱贫之后的持续发展问题。因此,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同样重要,要坚持短期脱贫与长远发展相结合,精准发力、精准施策,积极创新精准扶贫长效机制,提高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精准度和实效性。 构建参与式横向动态精准扶贫机制 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前提,这已成为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共识,但在具体执行中则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靶向疗法”的“脱靶”。而且,精准扶贫本身是要促使贫困人口精准脱贫,但由于部分贫困人口主观能动性不足,扶贫有时变异成了“扶懒”,包办代替的精准帮扶举措助长了其“等靠要”的心态。因此,要充分发挥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主体作用,在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规划、项目选择等方面,尊重实际、实事求是,构建自下而上的参与机制,有序引导其按照一定的方式和程序主动参与、实施、管理和监督,保障其知情权、发言权、决定权和监督权。同时,加强横向监督,强化公平、公开、公正,并建立贫困人口的动态调整和修正机制,完善精准帮扶举措的双向反馈机制,确保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增强其参与感、获得感和公平正义感,从而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增进社会和谐。 完善全方位个性化精准扶贫网络体系 通过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关键环节的精准把握,建立健全涵盖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退出的全方位个性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网络体系,实现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精准督查、精准考评和精准管理。在精准识别环节,重点在推进参与式横向动态识别的基础上,对贫困人口是否具有脱贫能力进行再识别,对不具有脱贫能力的贫困人口,实行政策兜底保障;对具有脱贫能力的贫困人口, 1

《创新扶贫开发社会参与机制实施方案》

附件 创新扶贫开发社会参与机制实施方案 根据《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3?25号)关于“创新社会参与机制”的要求,制订本方案。 一、目标任务 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对于培育和践行和谐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大意义。要进一步创新机制,营造全社会关心扶贫、爱心助贫的良好氛围,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工作格局。 (一)完善社会扶贫工作体系。建立和完善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制度,构建包括定点扶贫、东西部扶贫协作、军队和武警部队扶贫以及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参与的中国特色社会扶贫工作体系。(二)创新社会扶贫工作机制。拓展社会扶贫组织动员和信息服务渠道,建立和完善社会扶贫激励机制,创新社会扶贫资源筹集、配置、使用、监管机制。 (三)健全社会扶贫支持政策。落实社会扶贫相关财政、税收等政策,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完善干部挂职扶贫、驻村帮扶、扶贫志愿者行动等社会扶贫表彰和激励政策。 (四)营造社会扶贫浓厚氛围。深化社会扶贫研究,推动社会扶贫理论和实践创新。创新社会扶贫宣传形式,拓宽宣传渠道,扩大宣传空间,加强舆论引导,汇全国之力、聚各方之财、集全民之智,营造扶贫济困浓厚社会氛围。 二、主要形式 巩固加强定点扶贫、东西部扶贫协作、军队和武警部队扶贫,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大力推动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企业、社会组织、个人扶贫。

(一)定点扶贫。中央定点扶贫单位要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健全制度。动员本单位、本行业、本系统干部职工广泛参与,定期选派优秀中青年干部挂职扶贫。多渠道筹措帮扶资源,创新帮扶形式,帮助协调解决定点扶贫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做到帮扶重心下移到贫困村,帮扶对象明确到贫困户,帮扶措施到位有效,年度工作总结和计划报送及时。各单位领导同志每年到定点扶贫地区开展扶贫调研,督促指导定点扶贫工作。地方各级党政机关和有关单位的定点扶贫工作参照中央层面做法,组织开展定点扶贫。 (二)东西部扶贫协作。强化政府援助,协作双方要共同研究制定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将对口帮扶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府工作目标考核内容;建立协作双方联席会议制度,市县层层结对、行业部门对口帮扶。扩大区域合作,推动东西部资源、产业、要素的优化配置,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加强企业协作,动员东部企业遵循市场规律、发挥自身优势,到西部地区投资兴业,开拓市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结构转型。组织社会帮扶,广泛动员东部地区社会各界以捐资助学、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参与东西部扶贫协作。加强人才支持,推动东西部党政干部、专业技术人才双向挂职交流,引导人才向西部等艰苦边远地区流动。充分发挥东部职教优势,提倡合作办学、订单培训等多种形式,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各地要结合实际,组织开展省内区域性结对帮扶,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三)军队和武警部队扶贫。明确省军区、军分区政治机关和人民武装部作为同级政府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按照“就地就近、有所作为、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原则,省军区(武警总队)主要帮扶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军分区帮扶扶贫任务较重的乡镇或贫困村,作战部队结合实际就近确定帮扶对象。部队院校、医疗、科研、装备修理等单位应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支持贫困地区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 (四)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扶贫。鼓励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发挥联系面广、人才智力富集等优势,通过定点扶贫、智力支边、光彩事业等形式,帮助贫困地区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2020年特色农业产业扶贫工作方案

2020年特色农业产业扶贫工作方案 2020年特色农业产业扶贫工作方案 根据省、市2020年特色农业产业扶贫行动工作安排,为解决农业规模小、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引领型龙头企业少、利益联接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进一步做好特色农业产业扶贫工作,助力我县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xx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按照县委县政府脱贫攻坚总体部署,坚持特色农业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以贫困村为重点,突出抓好产业提升、主体带动和产销对接,引深完善五有产业扶贫机制,扎实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确保贫困人口稳定增收。 二、重点任务 发展一乡一特一园区、一村一品一基地。切实把一乡一特一园区、一村一品一基地建设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培育市场主体、壮大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多元增收的主抓手,按照xx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年起步、两年见效的总体安排和提质一批、扩建一批、新建一批的发展思路,全县铺开15个农业产业园区、100个村级种养生产基地建设任务,力争年内完成以上创建任务。 发展特色种植业。加快发展杂粮、旱地瓜菜、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种植业,在稳定粮食生产、优化种植结构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发展

特色优质产业。以xxx、xxx为重点,发展xx1.5万亩,带动全县xx面积稳定在5.5万亩以上;以xx、xx、xx为重点,发展食用菌50万棒; 以xx、xx、xxx为重点,发展瓜菜0.2万亩以上;大力发展以中药材为主的林下经济13.6万亩,各乡镇要至少建设一个300亩以上的高标准、有特色、园区式的林下中药材示范基地。 发展特色养殖业。以xx、xx、xx三个新型养猪场为龙头,推行生猪养殖全过程标准化生产体系,年内新增生猪养殖规模3万头。稳定发展肉牛、肉羊、蛋鸡等养殖产业。重点打造规模化健康养殖小区6个。支持4户规模养殖场配套建设粪污无害化处理设施,着力推动畜牧业发展质量提升。 强化龙头带动。搭建企业扶贫对接平台,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贫困村和产业园区集聚,提升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水平。鼓励龙头企业采取农户+合作社+企业等模式,在贫困地区建立生产基地,发展订单农业。实施农民合作社提质创优工程,倾斜支持参与一村一品一主体的合作社创建示范社。鼓励引导各类农业经营主体跨区域联合与合作,构建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专业合作社为基础、村级经济合作组织为纽带的一体化产业联合体,形成一个联盟带动一个产业的良好态势。 推进产销对接。大力发展会展经济,组织企业和合作社参加xx市农特优功能食品展销会、全国绿色食品博览会、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省农博会等各类展示展销活动。大力推进农产品品牌孵化、提升、创新、整合,持续做大做强区域公共品牌。搭建企业扶贫对接平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