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国际贸易)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

(国际贸易)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

(国际贸易)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
(国际贸易)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

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

班级:电商0502

学号:1607050206

姓名:赵盼

PPT.2、3页:什么是区域经济集团?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谓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位置相邻近的一些国家实行超国家的经济调节,相互消除经济贸易壁垒,甚至让渡部分国家主权,建立起区域性经贸集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起来,其根本原因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包括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方面的不平衡,以及发达国家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中,要求各国同时消除经济障碍是困难的,而且也是不现实的,而在发展水平接近的国家间率先开展一体化运动则成为现实的选择。

具体地说,发达国家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生产和资本日益国际化的情况下实行国际协调的一种必然产物,是各成员国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而加强国际经济调节的一种组织形式。发展中国家间组成不同形式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主要是由于这些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在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因而希望借助于集体力量,实行经济上的联合,为发展民族经济和改变不利的国际经济地位而创造有利条件,其性质与发达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有所不同。而发达国家与某些发展中国家建立一体化组织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西方各主要发达国家为了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试图通过划分势力范围,甚至接纳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差距较大的发展中国家,建立起以自己为主的经济圈,借以增强其在世界经济角逐中的力量;二是南北双方在生产要素和产业结构上极强的经济互补性可使双方获取最大的比较利益,这是推动南北经济一体化的根本动力;三是双方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的需要。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广阔的市场和廉价的劳动力,对发达国家有巨大的吸引力。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经常运用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等手段,限制发展中国家工业制成品的出口。而实现南北经济部分一体化后,成员国之间相互给予优惠,可以确保本国产品的出口。

PPT.4、5页:也正是因为经历了二战的苦难,欧洲人重新审视了欧洲联合的问题,他们坚信,解决欧洲问题的惟一出路只能是欧洲的统一。当时战争已使欧洲成为废墟,美苏对抗加深了欧洲的分裂局面,以德国为界,欧洲各国分属东西方两大阵营。历史的苦难似乎还没有结束,欧洲文明正在沉沦,欧洲人有失去自我特性的危险。1946年,英国首相丘吉尔率先提出,我们需要建立起“某种类似于欧洲合众国的东西”。1959年,戴高乐在斯特拉斯堡曾发表了一个有关欧洲前途的著名讲话,他提出,欧洲的真正统一意味着建立一个“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欧洲”。他还强调:“要使欧洲成其为欧洲,必须有重大的变化。首先苏联不复是现在这样的苏联,而成为俄国。……这个提法只是一种历史的预见。”历史的发展证实了戴高乐这个惊人的历史预见。冷战结束为欧洲统一提供了历史机遇,中东欧国家提出“回归欧洲”,人们开始谈论“大欧洲”的问题,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就提出了“全欧大厦”的设想。“大欧洲”的范围基本上与欧洲的文化与地理范围相吻合,就是戴高乐所讲的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欧洲。1950年5月9日,时任法国外长的罗伯特·舒曼提出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设想,为促进欧洲联合奠定了基石。在50余年的时间里,欧洲一体化经历了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货币联盟的发展阶段,实现了欧洲共同市场,创建了使用统一货币的欧元区。欧盟成员国从6个扩展到现在的27个,并制定了《欧盟宪法条约》。

1951年4月18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在巴黎签署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1952年生效,欧洲一体化跨出了实质性一步。这个条约有两点对后来的一体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一、该共同体从法德联营扩大到6国联营,并表达了向欧洲其他国家开放的愿望;二、条约规定,把共同体有关政策的制定权让渡给超国家机构。

一体化的倡导者并不满足煤钢领域的一体化,很快就把方向直接指向了政治领域,提出了建立欧洲防务共同体、欧洲政治共同体的设想,但不久均以失败告终。面对失败,一体化逐渐变得务实,6国确定了更为现实的目标,着手讨论扩大经济领域的一体化。1957年3月25日,6国在罗马签署了《罗马条约》,标志着一体化迈出了决定性一步。根据《罗马条约》规定,欧洲经济共同体的目标是建立关税同

盟;建立实现人员、服务和资本自由流动的共同市场。1965年4月8日,6国决定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与欧洲经济共同体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

欧共体成立后,逐步建立了关税同盟和共同外贸政策,实行了共同农业和渔业政策,建立了总预算,创立了欧洲货币体系。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欧共体已成为强大的经济实体,其作用和影响日益上升。然而,成员国之间的海关依然存在,内部壁垒并未消除,真正的共同市场未能建立。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欧共体成员国希望建立欧洲统一市场的呼声日益高涨。

1991年12月11日,欧共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了《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欧盟由三大支柱组成:以经货联盟为核心的欧共体,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内政司法合作。1993年11月《马约》正式生效后,经货联盟建设快速发展。2002年1月1日,欧元现钞开始流通,这是欧洲一体化历史上的一个决定性阶段。

欧盟经过6次扩大,至今已拥有27个成员国,人口达4.8亿,经济总量超过10万亿欧元。欧盟地域的扩大为欧盟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广泛的空间,加强了欧盟的经济竞争力。然而,欧洲联合的道路还很漫长,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欧盟的每一次扩大都会打破原有的利益分配格局,需要进行艰难的调整与磨合。欧盟的体制最初由6个创始国设计,半个世纪以来,其体制运行与成员国增多之不相适应的矛盾逐渐凸显,促使欧盟不时出台谋求改革之举,但始终难有重大突破。2005年,法国、荷兰以全民公决的形式相继否决了《欧盟宪法条约》。为了走出制宪僵局,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建议《罗马条约》签署50周年之际,27国签署一项“庄严声明”,声明将确定宪法的一系列原则、目标及义务。以此逐步缩小分歧,建立共识,创造达成一致的条件。

PPT.78910

PPT.11、12页:1999年1月1日,一个新的经济词汇诞生了,它就是欧元。这为欧洲及全世界的货币史书写了全新的一笔。欧元正式诞生标志着,欧洲货币联盟进入第三阶段。欧洲中央银行确定统一的货币政策,银行间大额结算开始使用欧元,各金融市场也均以欧元进行结算。三年的欧元过渡期,是各国货币与欧元共存的过渡阶段,企业与个人可同时使用两种货币。到2002年1月1日,开始全面使用欧元,各国货币开始退出市场。欧元成为欧盟十二国全面使用的统一货币。这欧盟十二国分别是:意大利、德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奥地利、芬兰、爱尔兰、西班牙、葡萄牙和希腊。 1999年1月1日,确定了欧元汇价。2002年1月1日之前,将主要在金融市场、证券市场上使用。个人也可在结算等方面使用。2002年1月1日,欧洲中央银行正式发行欧元纸币和硬币。到2002年6月30日止,欧元国家的本币将全部退出流通渠道,欧元成为欧元国家的唯一法定货币。2002年7月1日:欧元取代各国货币而成为欧洲统一货币。欧元的最小单位是分(Cent),100分等于1欧元。欧元有7种纸币(5、10、20、50、100、200和500欧元)和8种硬币(1、2、5、10、20、50分和1、2欧元)。欧元的总体设计师是奥地利中央银行的ROBERT KALINA。“欧盟没有共同外交。”这是记者在与欧盟委员会官员与欧盟成员国外交官接触时经常听到的一句话。但欧委会大楼对面欧盟理事会的官员们却不这么看,他们说,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诞生不过8年时间,这些年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

PPT13、14、15页:欧中关系促进会秘书长崔延刚认为,中欧经贸合作的特色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双边经贸结构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欧盟科技发达、在资金密集型的产业方面优势明显,而中国以劳动力、

资源密集型产业见长,有许多双赢的机会。二是中欧在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交往日益频繁,特别是企业界的合作渠道畅通,欧洲许多成熟的企业已经在中国市场找到了落脚点,而中国产品也越来越多地进入了欧洲市场。

三是中欧经贸往来开始深化发展,不仅是消费品、工业品的进出口贸易在快速增长,金融和投资等服务领域的合作也在铺开。四是中欧之间已经并继续建立较高级别的沟通和对话机制,有利于妥善解决彼此间的贸易摩擦,共同促进双边合作。

当然,在双边贸易快速发展的同时,摩擦也在迅速扩大。中国商品大量涌入欧洲引起当地制造商的不安。在过去的两年,双方先是展开纺织品大战,后来又是鞋子大战,欧盟针对中国企业的反倾销战几乎从没有间断过。但无论怎么说,在中欧经贸关系中,合作、互补是主流。矛盾、摩擦是支流。中欧双边贸易额猛增,加深了双方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度,充实了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内涵,为深化双方政治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融洽的政治关系又为促进双方经贸合作、解决贸易纠纷创造了有利条件。崔延刚说,扩大主流、缩小支流,符合中欧双方的共同愿望,也是双方共同利益之所在。顺着这一方向努力,中欧经贸关系必将出现更加光明的前景,达到互利双赢的共同目标,从而推动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接连攀登新台阶。

两者的说法都不无道理。的确,从真正意义上说,欧盟还远未达到在外交上用“一个声音说话”,27个国家为了各自的利益讨价还价,最终达成妥协,推动政治一体化进程缓慢向前。但另一方面,欧盟作为一个整体在世界热点问题上正发挥着引人瞩目的作用,欧盟负责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事务高级代表索拉纳的身影经常出现在世界热点地区,便是一个很好例证。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从上世纪70年代欧洲政治合作机制演变而来。欧洲大陆军事对峙的结束,为欧共体在外交与安全政策上追求一体化目标提供了宽松的外部环境。而德国的统一,欧洲国家在1991年海湾战争中失去其在中东地区的传统影响力,在制止巴尔干民族冲突问题上的失败,促使欧共体内部要求“一致对外”的呼声日益高涨。1993年11月生效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将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列为联盟的三大支柱之一。《马约》确立了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的五项目标:保卫联盟的共同价值、基本利益与独立;以各种方式增强联盟及其成员国的安全;维护和平与加强国际安全;促进国际合作;发展与巩固民主与法制,尊重人权与基本自由。1999年5月1日正式生效的《阿姆斯特丹条约》(简称《阿约》)又对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的实施手段做出了集中表述,规定设立“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一职,将由理事会秘书长兼任。同年6月,欧盟科隆首脑会议确定由北约前秘书长索拉纳担任该职。科隆峰会还决定成立欧盟军事委员会,12月的赫尔辛基首脑会议又决定成立欧盟快速反应部队,用于危机处理。

应该说,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出现至今,取得的成果不可否认。其一,欧盟作为一个整体在国际外交舞台上的作用在增强,如在伊核问题、巴以冲突、朝核问题上不断发出自己的声音,并发挥积极作用。其二,出台欧盟安全战略,为联盟成为一支全球力量明确了目标,并决定与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日本、中国与印度这六大伙伴加强合作,凸显欧盟作为全球一极的作用。其三,随着欧盟外交的拓展与深入,具有“和解对话”特征的欧洲模式正日益在国际舞台赢得声誉与地位。其四,欧盟在国际危机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3年3月31日,由13个欧盟成员国与14个非欧盟成员国的350名军人组成的特遣部队进驻马其顿,从北约军队手里接管维和任务,成为欧盟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建设的里程碑事件。此后,欧盟军事人员进驻刚果(金)参加维和、在印尼的亚齐地区监督停火、前往黎巴嫩维和等,被公认为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历史上可圈可点的行动。

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的诞生及发展无疑是欧盟50年历程中的亮点之一,但它在行进的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能否让《欧盟宪法条约》“起死回生”,欧盟外交部长能否真正出现,便是其现实挑战之一。欧盟扩大到27个成员之后,如何将这27个声音糅在一起,能否以多数表决制来“定调”,是挑战之二。而欧委会、理事会与欧洲议会等机构之间能否实现富有效率的合作,并在欧盟国家公民中树立起良好的“可信度”,也是一个挑战。应该看到,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建设距离既定目标的实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当欧盟国家领导人聚首德国首都柏林,隆重庆祝《罗马条约》签署50周年之际,与欧盟毗邻的俄罗斯也在密切关注“大欧洲”进程即将掀开的新一页。

作为横跨欧亚大陆的大国,俄罗斯明确将自身定位为欧洲国家,发展与欧盟关系成为其外交政策的重点之一。俄总统普京去年年底曾专门就俄欧关系撰文指出,“无论从精神价值观看,还是从历史和文化传统角度讲,俄罗斯都是‘欧洲大家庭’的天然成员。俄罗斯没有确定加入欧盟的目标,但准备与欧盟全面发展平等战略伙伴关系”。普京的这段表述不仅反映出俄罗斯挥之不去的“欧洲情结”,同时也明确了对俄欧关系发展的基本立场。

无论从地缘政治还是从国家安全考虑,俄罗斯都需要欧盟这样一个战略伙伴。双方不仅在政治、经济和国际事务中对加强合作互有需求,作为一个经济政治组织,欧盟也不会在安全领域对俄构成威胁。俄罗斯也希望通过与欧盟加强合作,积极致力于建立平衡的多极化世界,制约美国在国际社会的政治霸权,进而谋求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俄欧关系发展事关欧洲的安全、稳定和繁荣,对整个世界格局也会产生重要影响。

近年来,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俄欧各领域合作关系不断加强。欧盟目前是俄罗斯最大的贸易伙伴,俄罗斯对欧盟的贸易占俄进出口总额的40%左右。特别是在能源领域,欧盟是俄罗斯最大的能源出口市场,而且短期内也无法改变对俄罗斯能源依赖的局面。欧盟高官甚至明确表示,欧盟与俄罗斯在经济上相互依赖,能源问题是欧盟与俄罗斯合作的基石。这一立场不仅显示出俄罗斯不可替代的能源大国地位,同时也折射出欧盟对俄未来能源政策的高度关注。

对于欧盟不断扩大的东扩进程,俄罗斯在表示“理解和尊重”的同时,也在密切关注欧盟内部转型进程。按照普京的话说,这关系到俄欧关系的发展速度和前景。有分析家认为,与咄咄逼人的北约东扩相比,欧盟东扩带给俄罗斯的“麻烦”要少得多,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尽量防止欧盟东扩产生的消极影响”。去年双方签署的有关简化签证和遣返非法移民的两个协定,是俄欧在化解“消极影响”过程中取得的“看得见的最具体的成果”。双方一致认为,这是俄欧朝彻底实现免签目标“迈出的第一步”,将对促进双方在教育、文化、体育和经贸领域的交流与往来产生积极影响。

由于一些新入盟的中东欧国家与俄在双边关系中存在矛盾,俄方希望通过积极对话寻求妥协,解决欧盟扩大给俄欧关系带来的难题。由于波兰否决了欧盟启动与俄罗斯进行新的《伙伴合作关系协议》谈判的动议,去年11月在赫尔辛基举行的欧盟—俄罗斯首脑会议未能按计划启动有关欧俄新合作协议的谈判。这项1997年生效的协议将于今年10月到期,而双方启动有关新协议谈判需要获得欧盟成员国的一致同意。显然,新协议谈判迟迟提不上日程将对俄欧关系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普京曾强调指出,俄罗斯与欧盟应建立面向现实需要、面向更远未来、更具法律效力的合作模式。当前,尽快启动签署新协定的谈判是今年俄欧关系发展的首要任务。可以想见,清除影响双边关系发展的障碍,寻求新的更有效的合作模式,将是俄欧双方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专家认为,欧元虽然没有为欧盟带来明显的繁荣,但欧元正式流通以后,给欧元区带来的汇率稳定却不可否认。想一想,在欧元正式流通以前,每当美元汇率或美国财政经济政策风吹草动、汇市投机家兴风作浪之际,便是欧盟各国政府特别是中央银行的苦恼之时。欧元流通五年来,欧元区国家的平均通胀率和利率水平从未达到如此低的水平(年均通胀率约2.4%),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欧元作为外汇储备选择。而欧元将更多的世界游客带到欧盟,并帮助法国保持世界游客第一目的地的地位。

首先,我认为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出发点是德法的和解以及两国都不希望再次卷入战争的共同愿望。最初是钢铁和煤炭先形成了统一的市场,然后再逐步形成产业的统一。这一过程虽然非常缓慢,但由此引发了布雷顿森林体制的崩溃,以及随之而来的外汇市场的巨变。20世纪70年代初欧洲已经开始认识到建立统一货币体系的必要性。随后又再次经历了金融制度的放宽以及金融危机。为了彻底清除这些不稳定因素,统一货币的愿望得到进一步的强化。1999年1月终于建立了欧元体系,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必须解决的问题,即关于财政方面的协议,初期阶段欧洲联合政府的建立,制度安排等等。还有就是东欧地区加入欧盟(EU)的问题。

我认为我们必须从欧洲汲取三个方面的经验教训。第一,欧盟是在政治形态和经济相互作用之下形成

的。也就是说由政治为开端的一体化波及到经济,最后再以条约的形式回到政治上。第二,在20世纪50年代,世界贸易组织还没有建立时,欧洲在地区内市场的基本构成要素就已经完成了一体化,所以统一市场的形成必须要由自己完成。顺便说一下,这一工作是在各国间的价格存在巨大差别的状况下进行的。第三,与亚洲不同,欧洲在一体化的初期就开始逐步进行制度的设计。在刚刚建立欧洲统一市场时,地区内各国就已经直接面对国内利益和区域内整体利益发生冲突的问题。贸易方面的摩擦导致了欧洲范围内的诉讼纠纷,其结果是使欧洲各国认识到在欧洲范围内必须建立统一的法律体系并使之条文化,由此建立了欧洲范围内的法律体系。可是,这一法律体系的建立又触发了新一轮的游说活动和利益划分。贸易摩擦再度升温,同时由于诉讼技巧提高、法律体系不断深化和规范化,在这一过程中,又缔结了一些新的条约,在不断地推动这一进程的同时来积累制定制度的经验。当然,这一进程还在延续。

■全球化和全球标准

我认为我们现在与其说是生活在全球化时代不如说是生活在区域化时代。首先我们就全球化进行分析。20世纪90年代新的国际化浪潮兴起,出口额以超过GDP的速度增加,向外国的直接投资额以高于出口额的速度增加,资金流动以高于外国直接投资额的增长速度增加,在这一期间亚洲的实力不断增强。20世纪90年代的特征是,尽管国内经济处于低迷状态,出口情况仍然良好。我认为更加重要的是,第一,此时出现了金融全球化。引入了全球化经济管理的概念,大的投资公司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谋求最优的资产构成。第二,全球标准的建立。关于这一点我们也许会有这样的感觉,至于全球标准应该是把诸如德国的制造业、美国的金融业、英国的法律这些最好的规范从这些国家集中起来的标准。但是令人吃惊的是,所谓全球标准的几乎都来自美国。第三,全球化对国内政策也正在产生越来越深远的影响。比如法国社会经济的主要趋势是参与国际化可以使企业享受到更多的方便和益处。也就是说具有专业知识以及国际竞争力的经营者们可以得到减税以及要求企业民营化等理想的条件。这是把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真正地结合起来。

其次,论述区域内贸易的深化。美国在率先实行全球化的同时,与墨西哥和加拿大关系不断加深,并积极参与解决南美各国出现的问题。从区域内贸易占贸易整体的比重来看,欧洲最高,约占70%;亚洲居中,大约为47%;北美洲较少,约占40%。为什么会有这种地区主义的产生呢?除去中国和美国,国家这一概念在日渐狭小;但是另一方面,从全世界看,全球化进程也充满了多样性、不均衡性以及对立性。因此,地区内部的贸易协定更为活跃。

在此再介绍一种分析手段。从亚洲的角度来看,可以把焦点集中在贸易这一侧面。这是因为这一地区在一体化进程中,目前发挥最重要作用的只有贸易。关于关税同盟(与自由贸易区不同)必须要缔结共同的地区对外关税。形成共同市场(common market)之后,有必要制定地区内统一的资本流动制度以及竞争机制,单一市场(single market)要有统一的规范和基准。如果进一步发展,形成经济同盟时,就必须要以某种形式对税制、补助金制度、信用体系制度进行调和。在欧洲,目前正在围绕怎样实现准立宪联邦国家这一构想来推进一体化的进程。这也意味着有必要根据一体化过程的不同,运用不同的分析手段。

■导致欧洲一体化的七个有利条件

在阅读关于欧洲一体化的各种报告后可以看出,欧洲之所以进行一体化,是由于欧洲拥有七个有利条件。第一,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各国都有一个共同的政治目标,就是欧洲人之间再也不要进行战争。第二,由于战争使欧洲整体受到摧残,从表面上看,各国间的差距较小。第三,在从煤炭、钢铁向制造业逐步推进一体化进程的同时,在小范围内建立了关于农业的补偿制度等。另一方面欧洲联盟的长期目标是实现被称作欧盟之父的让·莫内等人当初所描绘的情况。第四,在布鲁塞尔有一个主张联盟稳固并负责推进一体化进程的群体。第五,由于制造业的一体化造成农业经营者以及从业人员收入的减少,为此以统一的农业政策为基础建立了补偿制度,在给弱势群体提供补偿的同时也赢得了他们对一体化的赞同。第六,在与保护主义不断进行拉锯式斗争的同时,也建立了在单一市场自由竞争下的新型公共财产。第七,为了解决国内以及欧洲的法律纠纷,确立了统一的仲裁管理权。

以上的条件不一定都适用于亚洲。由于时代的变化,地区间一体化的战略也发生变化。总体上说,北美自由贸易区、南方共同市场、东盟不一定要重复欧洲的经验。亚洲与欧洲有两点重要差异。首先,在亚

洲没有强有力的统一的政治意识,与20世纪50年代的欧洲相比较,存在着巨大的地区内差异。同时也不存在以区域内各种条约为基础的统一制度来支持以自由贸易协定为首要目的的区域一体化。第二点不同是当今金融正在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关于“经营能力”有两点认识不足

在日本,“经营能力”没有得到正确的认识。首先,上面已经提到企业的重建与发展基本上取决于经营者。像这样理所当然的事实在日本还没有得到普遍认识。其次,培养经营者不是简单的事情。这一点也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

在华尔街流传这样一句话:“M&A就像脑外科手术。”意思是说,一旦失败就无可挽回,它需要非常优秀的办事能力,一旦开始就无法返回,是最具职业性的。在医学界,脑外科医生同样需要有最精深的知识和最精湛的医术。召集几名普通医生是做不了脑外科手术的。经营也是同样,会计、总务方面的问题,包给有关这方面的专业人员就可以解决。业务方面、技术方面的问题也可以利用企业外的人员解决。但是,“经营能力”不能靠以上的办法。无论召集多少平庸之辈也不能担起经营的重任。

聘请企业外专业的经营顾问也解决不了什么问题。这是因为实际上起不了什么作用的“冒牌经营顾问”太多了。同时,令人感到非常遗憾的是日本没有培养经营者的好学校。然而,话又说回来,即使在非常优秀的商学院学习过,也并不一定能成为优秀的经营者。

经营里面有一种东西是难以用技术补充的。这就是“悟性”。作为经营者不仅要懂得法务、资本政策、管理等技术性问题,人格也是极为重要的。没有人教你“悟性”,只告诉你“经营需要悟性”。但是这种悟性是无法传授的。另外,经验本身也无法传授。例如,即使“胜利的经验”非常重要,这种经验也不能像器官移植那样传给后来者。

也就是说,经营不是能够在教室学得到的。实践经验必不可少。

■为什么亚洲货币基金设想会失败

我认为亚洲一体化进程是以亚洲金融危机为起点的,事实上亚洲在贸易和投资方面已经处于一体化的状态,但是由于金融危机,各国的竞争优势发生变化。由此亚洲认识到亚洲金融危机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地区内各国的中央银行缔结了互惠信贷协定(清迈协议)。今后中央银行的代表也许会定期举行会晤,旨在构筑相互信赖的关系。然后是建立类似于亚洲银行的机构,它的任务只限于探讨关于货币政策调整所必要的条件,改善货币管理,进一步深化亚洲各国金融的联系,其结果是使地区内各国享受相应的经济利益,使之成为进一步迈向一体化的新契机。同时也可能起到清除贸易壁垒的作用,最终实现这种货币的稳定。即便是在没有形成统一市场的条件下,这种可能性也是存在的。也许在这种情形下,政治家们才打起精神朝着缔结最初步的必要协议开始行动。之后的情况是各国中央银行有了共同的关注点,必将进行关于汇率制度的探讨。

归纳一下欧洲一体化的经验可以看出,在20世纪70年代时,作为实现一体化的手段,贸易自由化成为该地区经济一体化的最初动机。金融体系的各自为政威胁了单一市场的继续存在,其结果是由此而产生了单一货币的构想,但是对于亚洲的看法则完全不同。目前,由于国际金融处于不稳定状态,如果能够制定出基本规则来保持金融的稳定性,这将成为金融一体化的诱发因素,可以带来更加有效率的资本分配以及宏观经济的稳定性,其结果也许将成为整合单一市场的条件。经济快速增长的地区的一体化较为简单。欧洲实施共同市场也是在经济增长率是6~7%的时候,相对比较简单。对于亚洲,我认为贸易关系在逐步深化,这亚洲一体化更为容易。但是另一方面,亚洲各国间具有相当大的不均衡性。例如就人口规模来说,中国和新加坡有着惊人的差别。不同国家人均国民收入以及人力资源开发的水平有着较大的差异。政治体制方面也一样,中国内地是共产主义而台湾是资本主义,情形各不相同。亚洲一体化难于实现还有其它两个要素。比如说日本和韩国出口的同样产品,但是它们在质量上有很大差别。这种现象也存在于法国和德国之间。另外,贫穷的农业国和先进的工业国之间经济发展的程度有着相当的差距。从区域外的观点来看,我认为由于这样的利害关系、经济规模、发展阶段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和差异性,要调整各国间的利害关系是极其困难的。

以亚洲金融危机为契机而提出的亚洲货币基金(AMF)设想为什么会失败呢?我的解释是:第一,还不具备具有最适合货币圈的条件。第二,是亚洲各国公债对于GDP的比率以及通货膨胀率等是否可以满足如《马斯特利赫特条约》所提到了的货币一体化的条件呢?我认为这没有可能。第三,是地缘政治学方面的因素,国际货币基金(IMF)组织,特别是美国,并不希望与区域性货币基金进行竞争或互补。根据不同的见解,认为亚洲与欧洲是极其相似的。在亚洲已经开始了资本以及劳动力的流动化,经济也在不断的开放中,这与欧洲开始面向货币一体化运作时的状态没有太大的区别。而且包括新加坡等几个国家也有可能达到《马斯特利赫特条约》中所提及的趋同标准。因此我认为的AMF失败不是由于经济上的原因,而是由于政治上的原因。

从欧洲的角度来看,非常羡慕亚洲的实用主义和适应性,但是亚洲也有亚洲的矛盾。以日本为代表的各国正在交涉缔结各种协定,让我们欧洲人最为吃惊的特点是在亚洲很多国家远离了多边框架,而进行许多双边交涉。我认为亚洲一体化所处的阶段也许是需要凭借缔结两国间贸易协定这样的战略,在区域内发挥更大的谈判能力,同时采取强化对区域外的谈判能力来展开相互间的搏弈。这与欧洲的战略形成对比。欧洲采取的是稳定原加盟国家,首先促进深化原加盟国家间的关系,然后在最终阶段接收新的加盟国。

■日本的战略和中国的崛起

日本的战略将带来什么结果呢?日本与智利有着相同的战略。智利与北美自由贸易区、欧洲、南方共同市场一直保持着密切的交往,其目的是为了取得某种好处。但是日本是一个大国。从它的双边协定项目来看,比如说,与墨西哥的自由贸易协定是为了能够插手北美自由贸易区。对于与韩国、中国以及新加坡的协定,日本的战略是阻碍区域一体化进一步深化,表现出极其幼稚的一面。日本的战略的选择有以下几种:1、推进亚洲发展的综合性的合作。2、首先缔结日韩自由贸易协定。3、可以考虑将谈判的范围进一步向其它各国扩展。4、货币金融的一体化。关于这一点可以运用AMF等各种各样的手段。5、最后,也许可以把与中国的一体化作为起点。我认为一体化的结果根据谈判条件的不同会有很大的区别。几种选择方法中都具有各种正面因素和负面因素。不存在最好的方法,而且也不可能只把各个方法中的优点集中起来。必须要通过政治交涉和政治决断来进行选择。

下面我想谈一谈中国的崛起所带来的影响。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的几年间,韩国以及台湾对中国出口量日益增加,当然作为进口国的中国日益壮大,对东盟以及日本、台湾都很重要。中国在出口和进口两方面都占有重要地位,成为亚洲一体化的推动力。另外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不但拥有大量的低技能劳动力,同时也拥有丰富的廉价劳动力的储备。从这一点上来看,无论新加坡、韩国、日本,就是与其他亚洲各国相比较,中国也非常突出。最后是外国的直接投资,亚洲金融危机以后,对于亚洲的外国直接投资额在减少,但是对中国的投资所占的比率却有所增加,出现了外国直接投资集中于中国的现象。

这样的机制将带来怎样的结果呢?我们从世界范围来看,首先美国对于世界来说是“最后的消费者”。我们都知道美国人即使是在泡沫经济崩溃时期也未停止消费。美国人对将来抱有多大的期待是预知世界经济发展方向的极好的个案。其次,日本人展示给我们的是难以置信的高储蓄倾向,即使国内投资急剧下降,也一味地储蓄、储蓄再储蓄。因此日本是“最后的储蓄者”。中国则是“最后的工厂”。那么在这幅构图下,幸福是否降临世界了呢?把世界做一个简单的模型来描绘,作为世界经济推动力的美国从中国“购买商品”。而日本为美国“提供资金”来减少美国对外赤字,同时向中国进行“投资”。反过来中国促使日本“非工业化”,其结果将压迫日本国内经济,对亚洲一体化也带来了更严重的紧张局势。另一方面,对国际金融也会产生不良影响。怎样从这两个不良循环中解脱出来呢,我们还没有得到答案。

综上所述我们的结论是,第一,正在迎接我们的不是一统的全球化时代,而是区域一体化时代。这一点对于北美、南美、欧洲、亚洲哪一个地区都是相同的。第二,在发展和促进地区主义的过程中,调整货币政策,谋求地区的金融稳定,才能得到较好的结果。第三,现在亚洲面临的课题与欧洲极其类似。我认为亚洲最终需要多边的框架和制度,首先为了达成政治上的妥协,需要建立最低限度的多边制度,这才是高明的办法。但是领导一体化进程的先锋不是政治家,而是企业、银行、中国社会、或者是日本企业以及跨国公司。另一方面,欧洲在创新以及企业家精神方面是落后的。确实,欧洲出现了戈恩(日产汽车总裁)这样的人物,其经营手段受到很高的评价,但是像他这样有能力的经营者在现今的欧洲已经不多了。欧洲

内部以及欧洲在制度的调整方面还存在着问题。也许是笑谈,如果亚洲可以引进杰克·德洛尔(欧洲一体化的中心人物),而欧洲能够引进亚洲充满活力的经营者,我想以德国和法国为代表的各国制造业一定会重新站立起来。最后要说的是国际体系的稳定还存在着若干的担忧。首先,中国和日本正在逐渐出现通货紧缩的危机,这有通过制造业过剩的生产能力扩展到全世界的危险性。考虑到为了亚洲以及中国的冒进,必须投入庞大资金这一事实,不能说没有再度引发金融危机的可能。

■提问与回答

问:

根据传统的思考方式,如果多边主义碰到很多障碍,也会出现地区主义的倾向。WTO以及其他的多边框架的议论是,如果地区主义是对于全球化及多边主义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或者是强化,就一定会受到欢迎。从今天Boyer教授讲的内容来看,您好像持有一些不同的见解,是这样吗?

答:

如果我们可以描绘出完善的全球经济体系,地区化也许不是必须的。但重要的是今后的10年、20年或者30年,这种完善的体系也许还无法建立。地区主义战略具有两方面意义。首先形成地区联合,增加交往。其另一面,如果达成自由贸易协定,这种地区联合就为迈向下一阶段的多边体系走出了很好的一步。因为由于单一市场形成,对于地区内贸易自由化的要求会更加迫切。如果消除了(地区内的)各种壁垒,对美国等其他地区的谈判能力也会因此而提高。还有一种意见是,为了找出政治的妥协点,各地区都有必要限定其范围。考虑到南北差距的扩大,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一致的政治观点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我认为地区主义是对全球化的补充和完善。确实,有些问题在多边主义的框架下难以解决,有可能需要求助于地方主义。但是存在向两个方向转换的可能性,既可以再度回到多边主义的框架下,也可能借此产生例如三个国家间的协议。我认为总之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问:

按照欧洲的经验来考虑亚洲一体化进程时,到实现经济一体化为止,统一货币阶段需要持续多长时间呢?欧洲在经历了好几个阶段花费了很多年,才得以实现。

答:

我认为实现欧洲统一货币花费了极长的岁月。70年代这一构想产生,经历了一时的稳定状态、互惠信贷协定等相当长的过程才得以实现。我设想的亚洲一体化是设立中央银行间协议的场所,建立实质性的互惠信贷制度,设定评判经济政策的共同基准。这也许需要很长的过程。可是对于亚洲已经开始的多边框架下的一体化,这个过程同时存在着两种可能性:一种是贸易投资不断深化,将促进货币金融方面的稳定。也许5年、10年之后,会陷入严重的汇兑危机,因此将会采取促进汇兑稳定的措施,也有可能会在这一阶段停滞不前,这是由于转向单一货币需要相当的政治决断。另一种可能性是,汇兑的不确定性也许会引起金融的一体化。

问:

的确在亚洲,贸易一体化和金融一体化正在产生相互作用。但是欧洲的专业人士对此持有两种观点,一些人认为亚洲必须学习欧洲,一些人认为欧洲的一体化是根据欧洲的特殊情况,对亚洲没有参考价值。我认为Boyer先生的观点不包括在以上两点之中。我个人认为在一体化的进程、制度安排和政治走向这三点上,亚洲有很大一部分应该向欧洲学习。但是我认为,Boyer先生好像对于“东盟+3”的模式给予了过低的评价。不仅是清迈行动纲领,包括日本—东盟、中国—东盟、日本—韩国等的FTA缔结都是从“东盟+3”中派生出来的。像这样一连串的两国间、两地区间缔结FTA在全球贸易体系中成为举足轻重的存在。另外,关于AMF,Boyer先生的想法是与货币协定连在一起考虑,但是,AMF 无论有无货币协定都可以存在。当然为了稳定汇率,AMF需要具有相互调整机能,要能确保货币在区域内的流通性。我认为这将成为通往未来的阶梯。

答:

有关欧洲的一体化的经验,我认为既不能全部照搬,也不是完全没有参考价值。我认为必须有最低限度的制度的存在。在欧洲有人认为欧盟官员太多,但如果考虑到为了一体化必须要做的工作量,我认为还是

太少。

问:

我想区域一体化和国内改革的关系是重要的。您认为亚洲各国把推动区域一体化作为杠杆,要有多强的力度来进行国内改革呢?

答:

因为法国政治家成功地把发展“欧洲一体化是对的”这一想法进行了推广,所以他们对一体化带来的成本爽快地接受了。弥补这些成本的措施包括通过向企业收税来对农民进行补贴,设立利益受损者救济机构,为了进行内部调整给与了一定的时间。我认为亚洲也可以做同样的工作。我想在法国实现的改革,如果没有欧洲一体化的支持是实现不了的。

问:

欧洲经历了几个世纪的战争,一体化的进程是在“决不再度陷入战争”的强烈政治意识下推进的。亚洲仅仅在60年前经历了一次大的战争就已经足够了吗?您认为欧洲的法国和德国与亚洲的中国和日本是否相似呢?日本应该怎样与中国继续交往呢?

答:

夏尔·戴高乐1962年到德国去,用德语表明了对于德国人民的信赖。如果日本首相能到韩国去,向韩国人民做同样的表态,或者中国的总理到日本来,用日语向日本人表明敬爱和友情,我想能够建立相互信赖的关系。信赖是非常重要的。即使没有相互信赖贸易往来是可以实现的,但是在金融方面,为了建立统一的机制,信赖是不可缺少的。不是要经历几次战争,而是应该在一次战争中吸取教训。关于中国和法国,确实在地缘政治上有相似的地方。但是德国和法国双方都饱受战争的创伤。另一方面,日本在8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之后,出现泡沫经济崩溃,经济持续低迷。相反,中国经济持续急速增长,出现了不均衡的关系。德国和法国的政治家不光有不再陷入战争的意志,在经济上也找到了共同的利益,能够成为合作的基础。但是,中国与日本没有这种情形,我认为在本国经济持续低迷的时候进行谈判是很难的。

问:

EU和NAFTA相比较,最重要的相似处和不同处是什么?

答:

NAFTA基本上是以美国为中心,以美国—加拿大、美国—墨西哥两个FTA以及对于加拿大—墨西哥双边关系的连带效果形成,是特别不对称的3国间的协定。亚洲也许可以参考NAFTA,但是哪个国家可以成为车轮的毂,哪个国家可以成为辐还不很明确。NAFTA是在被经济和金融界逼迫的情况下开始的,至今经济还是主要的推动力。相反,欧洲是从政治意识开始的,在中途开始出现了政治和经济相互作用,这一点是明显不同的。从由于经济因素而进行一体化这一点上来说,NAFTA与亚洲很相似,我认为在从双边协定派生出地区一体化这一点上,是值得学习的。

问:

在亚洲为了实现一体化,有所需的能够发挥政治主导权的国家吗?

答:

中国也许有。但是,我认为主导权尽可能由小国担当,这样容易被其他国家接受。就像欧洲的荷兰那样。中广网5月9日消息5月1日起,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塞浦路斯和马耳他10国正式加入欧盟,从而形成了一个横跨东西欧25国、面积400万平方公里、人口4.5亿、GDP(国内生产总值)约达10万亿欧元的新欧盟。东扩会给欧盟带来什么变化?欧洲真的比以前更安全了吗?为此,我们特邀本报驻英国特派记者施晓慧、驻德国特派记者江建国、驻比利时特派记者姚立、驻捷克特约记者刘文才和本报记者郑园园,就读者关心的一系列问题展开讨论。

欧盟东扩意味着什么?

姚立(驻比利时特派记者):自柏林墙倒塌后,欧盟国家政要始终牵肠挂肚的大事就是尽快巩固中东欧这些国家的民主政体,避免政治上的“回潮”,同时推动市场经济在这些国家的发展,从而在欧盟与俄罗斯间构筑一个与欧盟国家有着同样价值观和政体的“安全保险带”。

经过几年的艰苦谈判,念叨了多少年的“大欧洲之梦”在逐步实现,昔日被“铁幕”一分为二的欧洲大陆出现“和平统一”的希望与前景。法国总统希拉克表示:“欧盟拥有4.5亿居民,它势必成为世界第一流的经济强者。”

刘文才(驻捷克特约记者):欧盟这次扩大,突破了冷战时期形成的疆界限制,是首次不针对任何“敌人”的和平扩大。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欧洲,自上个世纪中叶以来找到了“经济政治一体化”这一成功的和平发展模式,这是欧洲人日益成熟的表现。欧洲人通过“一体化”模式追求的是远离战争,在和平中求发展。欧盟这次扩大的现实意义首先是政治上和安全上的,经济意义在其次,其效果的显现还需要时日。

欧洲人梦寐以求的“大欧洲”的疆界最后会落在什么地方?欧洲目前共有44个国家。近期可以预见加入欧盟的有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从长远来看,土耳其、西巴尔干国家及挪威、瑞士等国都有可能陆续加入欧盟。欧盟这次扩大必将进一步加强其自身在欧洲和世界上的地位,巩固欧洲的政治稳定。

施晓慧(驻英国特派记者):芬兰社会活动家认为,大欧盟是一种战略需要,因为美国太强大了,必须有一个“大欧洲”来抗衡。

中东欧国家为什么欢呼雀跃?

姚立:除了塞浦路斯、马耳他是地中海岛国,其余8国均为中东欧国家,冷战时期属于苏联阵营。苏联解体后,这些国家一直“游离在外”,其最大目标就是“回归欧洲大家庭”,尽快加入北约与欧盟,寻找安全与经济上的支持与保障。5月1日零时,波兰总统克瓦希涅夫斯基在华沙市中心广场升起欧盟旗帜时,激动地说:“今天我们的梦想终于得以实现,波兰回到了欧洲的大家庭。”

刘文才:来自捷克、匈牙利的人们同样表达了对新欧盟大家庭的憧憬:“这里将没有边界,我们将搬进同一所大房子(欧盟)里了。”一位29岁的匈牙利年轻人表示,加入一个有4.5亿人口和资金雄厚的大市场对匈牙利肯定有好处,他个人的生活也会变得更好。一位73岁的退休者表示,他已经老了,但愿儿孙们会生活得更好。

虽然罗马尼亚要等到2007年1月1日才能加入欧盟,但年轻人早就开始憧憬着入盟带给他们的好处了。他们认为,入盟后人口实现自由流动,就可以到经济发达的欧盟国家去打工甚至移民。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10个新成员国虽然经济上比较落后,但这些国家绝大多数是前社会主义国家,马耳他和塞浦路斯的左翼传统也比较深厚。这些国家的民众虽说接受了西方的价值观,但他们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度过的40余年是西欧国家民众从未经历过的。作为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这40余年所留下的痕迹是很难磨灭的。这对欧盟今后的价值观走向具有潜在影响。

25国怎么运转起来?

施晓慧:与新加入的国家相比,欧盟老成员国并没有特别的欢呼雀跃,而是戒心多于兴奋,各国更多地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制定出种种自我保护的措施。英国媒体对欧盟东扩热情不高。BBC(英国广播公司)网站辟出的“欧盟扩大”专栏里,正面反应多来自新入盟国家。英国老百姓对新入盟国家戒心很重,他们担心大量新移民的拥入将加重用于社会福利的赋税,冲击就业市场,带来更多的犯罪。

姚立:此间人士普遍担心的是欧盟扩大后的正常运转问题。25国坐在一起,能否找到有效的决策机制,避免因扩大而使欧盟陷入决策困境。因此,在欧盟扩大之际,人们可以说是喜忧参半。

江建国(驻德国特派记者):就实力来说,尽管欧盟扩大后拥有4.5亿人口,但这只是一个国家的联盟,而非一个国家。欧盟25国2002年的GDP加在一起只有9.613万亿欧元,而美国是11.084万亿欧元。军事开支,美国2002年为3400多亿美元,而欧盟25国总计只有1680亿美元。美国2005年的军事开支将上升到4020亿美元,欧盟与它的差距将拉得更大。美国尽管国内两党、国会和政府经常顶牛,但对外却只有一个声音。而欧盟对外,只在一点上做到了用一个声音说话,即贸易领域。在外交和安全政策方面,欧盟的成员国历来反对欧盟这个超国家机构干涉自己的行动自由。更何况,连欧盟宪法草案也没有把外交和安全政策纳入多数表决范围。欧盟只能就事论事地组成一个又一个临时的、只有部分成员国参加的“合唱队”,用一个声音说话。几个大国能经常站在一起就不错了。

刘文才:欧盟这次扩大后,原有的运作机制已经不可能再适用于新欧盟。扩大后的欧盟将致力于营造良好的周边关系。俄罗斯的部分和乌克兰等国虽地处欧洲,但这些国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多信奉东正

教,吸纳这些国家加入欧盟是很不容易消化的,甚至会导致欧盟内部的失衡。它们将是欧盟的合作伙伴。除进一步加强与俄罗斯的关系外,欧盟还表示要在“长期支持民主和经济改革,支持可持续发展和贸易”的基础上加强与乌克兰、摩尔多瓦、白俄罗斯和南地中海国家的关系。欧盟主席普罗迪认为,“扩大后的欧盟应该在东自莫斯科、西至摩洛哥的‘朋友圈’包围中,这个‘朋友圈’还包括以色列、埃及和利比亚……”

姚立:新成员入盟后,经济上将得到欧盟巨额地区结构资金的援助,对逐步缩小与老成员国的差距,促进其经济起飞会有相当的推动作用。此外,欧盟内部的贸易将进一步发展,现有成员国的部分资金也将更多流入新成员国,欧盟的内部市场将更加扩大。几年来,欧盟几个主要大国、尤其是德国的企业早已进军中东欧市场并取得发展就是例证。当然,由于新老成员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新成员的加入势必引发欧盟内部更大的利益纷争,像葡萄牙和希腊等老成员国中“穷国”的既得利益会受到一定影响。新成员要在经济上完全融入欧盟也要付出一定代价。

大欧盟将走向何处,能否用一个声音说话?

施晓慧:在欧盟未来发展上,是建成一个联系紧密的联邦还是松散的邦联,英国与法德两大国一直有严重分歧。地处欧洲大陆中心的法德两国,其地缘和实力因素都促使它们想做未来欧盟的核心,自然赞成联邦;而英国,地处欧洲边缘,没有当老大的实力,又不甘心屈居法德之后,因此赞成松散的邦联,希望欧盟内各国保持较大的独立性。新成员国的加入,加大了成员国间的差异,有利于英国的主张。

伊拉克战争把欧盟内新、老欧洲的矛盾提前暴露出来。美欧在伊战问题上的分离,使许多欧洲国家不得不经常在美欧立场间进行选择。英国在老欧洲中属于居少数的亲美派,它希望在新成员中寻找自己的同盟,扩大亲美派的声音。

江建国:欧盟的又一次扩大,把仅仅作为一种意向的欧盟共同外交政策推得更加遥远了。原来的15个成员国在世界重大问题上尚且意见不统一,一下子又多了10个成员国,意见就更难取得一致。

欧盟老牌成员国中,英国几乎从来就没有与德法紧密地站在一起。去年的伊拉克战争中,欧盟的这些新成员们几乎全部站在美国一边,它们视美国为自己安全的根本保证,把美国作为靠山。这跟法德抗衡美国,甚至一度以加强与俄罗斯的关系来抗衡美国的战略大相径庭。

欧盟东扩会给中国带来商机

郑园园:记者从商务部召开的“欧盟东扩国际研讨会”上得到了十分肯定的回答。东扩后,我们面对的是这样一个欧盟:它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实体和贸易集团之一,也是最重要的外商直接投资流出地和流入地之一,还是一个拥有超过4.5亿消费者的单一大市场。

目前,中国与欧盟互为第三大贸易伙伴:对中国来说,欧盟的地位仅次于日本和美国。2003年,中欧贸易额为1252.2亿美元,增幅达44.4%。另据欧盟统计,中国对欧盟10个新成员国的出口自1998年以来增加了3倍,从23.73亿欧元增加到2003年的73.36亿欧元。欧盟的一项研究表明,东扩将给欧盟带来约一个百分点的GDP增长,这意味着中欧经贸活动将会更活跃。

欧盟扩大后,原欧盟15国对中国实行的普惠制也将扩大到新成员国,出口到中东欧的中国制成品和半制成品将享受这种关税优惠,中国企业将从中受益。欧盟内部实行商品、劳务、人员、服务四大自由流通。新成员入盟后,单一市场拓展到25国,外国商品进入其中一国就等于进入25国,外国厂商可节约报关成本和流通成本。

新入盟的成员国大多数与中国有传统的友好关系,经贸合作起步比较早,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合资企业就是与波兰合建的中波轮船公司。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商人和投资者较早地进入中东欧国家。商务部官员认为,我国的企业正处于成长之中,一部分有实力的企业具备了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可实施“走出去”战略,而中东欧国家就是理想的投资目的地。那里有许多基础设施项目将启动。例如,华沙以外,全波兰仅有几百公里的高速公路。中东欧国家特别是波匈捷三国,吸引外资的形势很好。

我们还应注意到新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欧盟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在商品市场上,就有不同层次、多样化的选择。这意味着我国企业可提供的产品空间增大了。

不过,新成员国的国民素质较高,对商品质量的要求比许多发展中国家更挑剔,“地摊货”在那里已不受欢迎。哪怕是出口小商品,也应讲质量,讲诚信,大小企业都有责任树立中国商品的新形象。

北美::01----美国--------132216.85亿美元--面积--982.66万Km2--人口--30053万--人均-43995美元08---加拿大--------10889.37亿美元--面积--998.47万Km2--人口---3310万--人均-32898美元

12---墨西哥---------7415.20亿美元--面积--197.26万Km2--人口--10745万--人均--6901美元

二、北美自由贸易区概况(一)、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背景1989年,美国和加拿大两国率先签署了《美加自由贸易协定》,这使身为发展中国家的墨西哥在北美经济大格局中面临边缘化的危险。为了不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落后,墨西哥开始加入谈判。1991年2月5日,美、加、墨三国总统同时宣布,三国政府代表从同年6月开始就一项三边自由贸易协定正式展开谈判。经过14个月的艰苦谈判,在1992年8月12日,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签署了一项三边自由贸易协定——《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 即North America Free Trade Agreement)。1994年1月1日,该协定正式生效。协定决定,自生效之日起15年内三国应逐步消除它们之间的贸易壁垒,实现商品和劳务的自由流通,从而形成了一个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集团。成立之初,它就拥有3.6亿消费者,其国民生产总值总计超过6万亿美元。可以说,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它力图以自由贸易为理论基础,以自由贸易区的形式来实现贸易、投资等方面的全面自由化,进而带动整个北美地区的经济贸易发展。当时,许多国际经贸界人士视之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措施最大胆的自由贸易区。尤其是对于墨西哥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加入这一协定包含了各方面的机遇和风险,对其国内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影响非常深远。一般而言,战后出现的关税同盟、自由贸易区等形式的区域经济组织,其成员国一般是经济水平相近的国家。从国际产业分工的角度分析,成员国之间多是水平分工方式,以达到较高层次上的竞争和互补关系。例如,欧盟在东扩以前由清一色的发达国家组成,是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和历史文化传统均相对接近的机制,是大多数国家共同推动的,没有一个国家能起绝对的主导作用,因而其组织化程度和规范均远远高于其他区域组织,也是其赖以成功的基本原因之一。相比之下,北美自由贸易区由两个属于七国集团成员的发达国家和一个典型的发展中国家组成,它们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差距很大。因此,北美自由贸易区是通过垂直分工来体现美、加、墨三国之间的经济互补关系,促进各方经济发展。从历史经验上看,在差距如此之大的国家之间组成自由贸易区还尚无先例。因此,北美自由贸易区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区域内组成自由贸易区的第一次尝试,其成败对于世界范围内的区域经济合作都有很大的意义[6] 。在这种情况下,北美自由贸易区运行的基本模式是美国和加拿大利用其发达的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通过商品和资本的流动来进一步加强它们在墨西哥的优势地位,扩大墨西哥的市场;而墨西哥则可利用本国廉价的劳动力来降低成本,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并将商品出口到美国,同时还可以从美国获得巨额投资和技术转让以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本国产品的更新换代,在垂直分工中获取较多的经济利益,三国之间密不可分的经济关系成为它们合作的纽带[7] 。因此,北美自由贸易区是南北经济合作的典型代表之一。美、加、墨三国之所以能走到一起组成自由贸易区,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8] 。从理论上看,南北区域经济集团组织的形成, 首先必须具备两个战略性前提:第一,殖民地和落后地区在政治和经济上获得独立,至少在名义摆脱了发达国家的控制,存在通过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强烈愿望;第二,同一区域内的发达国家基于共同的利益考虑, 需要通过合作来共同对付外部经济力量的竞争。具体而言,一方面,20世纪80 年代以来,欧盟(前身是欧共体)经济实力日益壮大,亚洲的日本经济也急剧膨胀。在冷战结束后,世界形势的发展对美国出现了一些不利态势,美国已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单枪匹马地与对手进行竞争。

美国必须创建以自身为核心的、能与其他经济集团和经济强国相抗的区域经济集团,以巩固美国的世界经济地位。美国因此对建立自由贸易区就拥有了巨大的动力和热情。另一方面,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也符合加拿大和墨西哥的利益。加拿大经济一直严重依赖于美国,原有的《美加自由贸易协定》已不能适应形势的变化。墨西哥作为经济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虽然由于一些历史原因曾长期拒绝与美国在经济上结盟,但20世纪80 年代中期以来其国内不断恶化的经济形势使得与美国合作成为唯一的选择。总而言之,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三国都以务实的态度调整了自己的经济发展战略,在克服了重重阻

力之后最终签订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一个以美国为核心的南北区域性经济组织,美国在北美自由贸易区内有着绝对的主导作用。美国不仅是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倡导者,而且是该自由贸易区的主导国,它在贸易区的运行中占据绝对的主导和支配地位。从贸易区内部的实力来看,美国占有2/3 的人口和90 % 的经济实力,加拿大则仅有7 % 的人口和8 % 的经济实力,墨西哥虽拥有近26 % 的人口,但经济实力则不到2 %。美、加、墨三国按工业化程度和发展水平分属三个不同的层次:美国属于第一个层次,加拿大属于第二个层次,二者均是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墨西哥则是第三个层次,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因此,无论从经济实力、工业化程度和发展水平等方面相比,美国都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自然对加拿大和墨西哥具有很强的制约力。北美自由贸易区给美国在双边贸易、直接投资、技术转让及第三产业诸领域内提供控制和渗透加拿大和墨西哥的机会,从而在贸易区对内外事务上拥有了绝对的发言权。因而,从根本上说,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更多地体现出了美国的战略意图。但是,在另一方面,北美自由贸易区又给加拿大和墨西哥提供了难得的进入美国市场的机会,对于促进这两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三国联合起来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也随之大为增强。因此,北美自由贸易区在很大程度上是双赢的选择和结果。(二)、《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基本内容[9] 针对三个成员国不同的经济发展情况,《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安排。第一,在墨西哥占有劳动力优势的纺织品和成衣方面,除了取消一部分产品的关税外,对于墨西哥生产的符合原产地规则的纺织品和成衣,美、加取消其配额限制,并将关税水平从45%降到20%。第二,对于汽车产品,美、加逐步取消了对墨西哥制汽车征收的关税,其中轻型卡车的关税从25%减到10%,并在5年内全部取消;对于重型卡车、公共汽车、拖拉机的关税则在10年内取消。墨则将在10年内取消美、加汽车产品的关税及非关税壁垒,其中对轻型卡车在5年内取消关税。第三,美、加分别取消其对墨农产品征收的61%和85%的关税;墨则取消对美、加农产品征收的36%和4%的关税。另外,墨拥有10至15年的时间来逐步降低剩余农产品的关税,并有权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援助以及科研来支持本国农业发展。第四,在运输业方面,三国间国际货物运输的开放有一个10年的转换期。3年后,墨的卡车允许进入美边境各州,7年后所有三国的国境对过境陆上运输完全开放。第五,在通讯业方面,三国的通讯企业可以不受任何歧视地进入通讯网络和公共服务业,开展增殖服务也无任何限制。第六,在金融保险业方面,在协定实施的最初6年中,美、加银行只能参与墨银行8%至15%的业务份额;在第7至15年间,如墨银行市场中外国占有率超过25%,墨则有权实行一些保护性措施;墨在美、加银行市场中一开始就可以享受较为自由的待遇。协定还允许美、加的保险公司与墨的保险公司组成合资企业,其中外国企业的控股权可逐年增加,到2000年在墨的保险企业中外国企业的股份可达到100%。第七,在能源工业方面,墨保留其在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开采、提炼及基础石油化工业方面的垄断权,但非石油化工业将向外国投资者开放。另外,协定同时规定对投资者给予国民待遇,对投资者不得规定诸如一定的出口比例、原产品限制、贸易收支、技术转让等限制条件。作为补充,美、加、墨在1998年又就取消500种关税达成协议。该协议从1998年8月1日生效,并规定美国免税进口墨西哥产的纺织品、成衣、钟表、帽子等,墨西哥则向美国的化工产品、钢铁制品、玩具等商品开放其市场。此协议实施后,使大约93%的墨西哥商品能享受到美国的免税优惠,使大约60%的美国商品直接免税进入墨西哥市场。这就形成了自由贸易区内比较自由的商品流通大格局。(三)、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就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三国合作的初衷,给三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同时,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给南北国家在区域范围内利用自由贸易区进行合作开创了先河,从而给世人以巨大的启示,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另外,作为区域经济合作的形式之一,自由贸易区也充分发挥了其优点,证明了其的有效性。在经济利益方面,北美自由贸易区为三国取得了以下宏观利益。第一,规模经济效益: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很容易从其规模经济中获益,降低平均成本,并在此基础上取得竞争优势。第二,实现优势互补:三国经济水平、文化背景、资源禀赋等各方面的差异,使得区域内经济的互补性很强,提供了更多的专业化生产和协作的机会,促进了三国整体经济的发展。第三,改善投资环境:《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在行业惯例、服务贸易、投资规则、争议解决等方面均有详细的规定,这些规定具有稳定性和可预测性,有利于在法律制度的层面上增强北美地区投资人的信心并保障他们的利益。这种宏观利益的表现就是,近几年来,北美自由贸易区无论是在商品进口总额还是在出口总额方面都保持国际贸

易地区份额的首位,远高于排名第二的欧盟国家的相应总额,已经占世界进出口总额的1/4左右[10] 。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美、加、墨三国各自的经济发展也产生了积极影响。美国从中至少获得了五个方面的利益:第一,扩大了对加、墨两国的出口;第二,能够进入墨西哥的能源、金融、电讯和服务等领域;第三,可以充分利用墨西哥的廉价劳动力;第四,扩大了就业机会,实现了产业结构快速升级;第五,增强了国际竞争力。加拿大获得的利益主要包括扩大了对美、墨两国出口,促进了对美、墨两国投资,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等。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墨西哥是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最大受益者,北美自由贸易区促进其国内的经济增长,吸引了大量外资,并引进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这样,墨西哥已成为世界上最具发展潜力和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在示范效应方面,北美自由贸易区在理论和实践上对利用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来发展区域经济贸易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传统理论认为,只有在经济发达的国家之间,才能通过实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自由贸易、共同市场等政策来建立成员国间的公正、平等的市场竞争,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技术进步,扩大经济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率,达到各成员国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目的。经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很难结成经济集团,因为两者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过大,民族经济利益往往矛盾尖锐,很难实现真正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即使能够达成某种经济或贸易协定,发展中国家往往也会始终处于被动地位,难以摆脱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控制。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功运作打破了这一传统理论认识。如前所述,与欧洲联盟、南方共同市场等其他类型的经济一体化组织相比,北美自由贸易区最明显的特点在于其是典型的南北合作型、大国主导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这表明,随着冷战的结束和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当代国际经济贸易已经发生重大转变,经济的区域一体化与多极化呈现出交织发展的态势。发展中国家在当代世界格局中的战略地位也已发生变化,即由过去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政治上和军事上争夺的“中间地带”,转而成为发达国家争夺贸易、投资场所和经济势力范围的战略要地。这种多角色的转变,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来说都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特别是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进行平等的经济合作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在这方面,北美自由贸易区为在经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建立南北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提供了成功的范例。这表明,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南北关系应是一种双赢而不是零和的关系。由于南北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基础之上组建的超越经济发展水平、甚至超越意识形态障碍的区域经济集团,这有助于突破美、鸥等发达国家超越意识形态障碍,改变过去对发展中国家的歧视政策。从这个意义上说,南北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创造一种平等的竞争环境[11] 。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考虑,北美自由贸易区也证明自由贸易区是差距较大的国家之间进行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非常明智和适当的选择。由于美、加、墨三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因此尚难以实行其他高级类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形式,因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等形式对于成员国有较强的经济趋同要求;而自由贸易区则仅以削减和取消关税壁垒为主要目标,成员国间发展水平差距大些也无大妨碍。实践证明,只要在削减和取消关税壁垒的步骤和时间表上能够坚持互利互惠和协商一致的原则,并适当照顾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成员国的利益,可以使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达成共识而共建自由贸易区。事实上,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后,身为发展中国家的墨西哥与美国、加拿大比较成功地实现了资源互补和共同发展,综合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这就充分证明在相邻相近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可以实行区域经济一体化。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功经验证明,政治、经济、贸易、文化各方面差异较大的国家也可以走到一起来组成区域性经济贸易组织,以共同推动区域经济贸易的发展。因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间实行区域经济一体化完全可能,也说明自由贸易区是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实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合适形式。这也是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最大研究意义和价值所在。(四)、墨西哥的经验十一年以后,从墨西哥的角度来评估北美自由贸易区,应该说墨西哥从中获益匪浅,在经济建设的许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由于墨西哥的劳动力成本只是美国水平的十分之一,因此墨西哥吸引了大量的外国尤其是美国的投资,年平均吸引外国直接投资120亿美元。同时,出口额从520亿美元增加到了1610亿美元,其占GDP的比例从15%增加到了30%。同期,墨西哥的人均收入增加了24%,目前已经达到4000多美元。

而墨西哥国内生产总值也从4030亿美元增加到了5940亿美元,从世界排名的第15位上升到了第9位。另外,1994年末墨西哥爆发了金融危机,经济增长一度受到重挫,但正是由于美、加的支持,

特别是美国先后给予了墨400亿美元的金融援助,又说服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拿出数百亿美元救援,才使墨西哥免遭更大的金融危机损失,并较快地摆脱了金融危机的影响,恢复了经济的正常发展。近年来,受到自由贸易区发展形势的鼓舞,墨西哥先后同30多个国家签订了贸易协定,已经成为世界上签订此类贸易协定最多的国家。对此,墨西哥总统福克斯曾对此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自由贸易区确实推进了墨西哥的经济发展,并使墨西哥获得了工作、知识、经验和技术等大量利益。但是,衡量北美自由贸易区给墨西哥带来的效应也要注意到其负面影响。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墨西哥在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同时也承担了相应的义务,这必然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对此也毋庸讳言。这种代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2] 。第一,在工业方面,由于各种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逐步消失,墨西哥国内市场门户大开,进口产品蜂拥而入。尽管消费者得到了更多、更好、更便宜的产品,但墨西哥本国的民族工业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企业不得不面对更激烈的竞争,许多企业无法维持下去,但只挣加工费的加工贸易企业发展却很迅猛。第二,农业方面的问题相比之下就更为突出。由于从美国进口的农产品从1994年以来增长了726%,导致墨西哥国内的小农阶级几乎消失殆尽,损失的工作机会达到130万之多。因此,自由贸易区并未能有效化解墨国内的就业问题,反而导致目前墨西哥人偷渡去美国工作的情况愈演愈烈,人数已经从1990年的204万人增加到了2000年的481万人,这与原来的期望相差甚远。同时,85%的国外直接投资集中在边境地区,广大的内陆地区实际上处于边缘化的境地,从自由贸易区中未得到多少实际利益,这也给其国内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带来了新的问题。第三,虽然北美自由贸易区把三个成员国的经济更紧密地联系起来,但也使墨西哥的经济过分依赖于美国,这既使墨西哥得到了美国经济增长的好处,也使其经济的独立性较差。目前,美国是墨西哥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投资来源国,双边贸易占墨外贸总额的70%,对美出口占墨出口总额的83%,美国资本占墨吸收外资总额的65%以上。墨主要经济部门(石油行业、制造业、出口加工业、纺织服装业等)均面向美国市场。此外,海外移民汇款(主要来自美国)已经成为墨仅次于石油收入的第二大外汇来源[13] 。因此,墨西哥对于美国的依赖程度很深,美国经济的情况往往决定着墨西哥的经济发展。例如,自2001年始,墨西哥经济随着美国经济衰退而呈现出停滞状态,2001年至2003年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0.1%、0.7%和1.3%,年均增长率仅为0.6%。2004年以来,随着世界各国经济形势普遍好转,特别是美国的良好增长态势,墨西哥经济也出现复苏迹象。因此,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墨西哥国内对于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莫衷一是,对其的支持也是起伏不定。但是,自由贸易区毕竟只是实现经济、贸易快速增长的工具,其本身并非终极目的,不能指望凭借自由贸易区可以解决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北美自由贸易区虽然在经济和贸易发展上给墨西哥带来了很多机遇,但墨西哥政府能否抓住这些机遇并迎头赶上全球化浪潮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贸易发展的本身不能确保实现这一目标。回顾过去十一年,墨西哥政府在这方面显然存在一些失误。例如,墨西哥政府在加入贸易区之初在国内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导致民众对于自由贸易区抱有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同时,墨西哥政府对于经济采取了过分放任自流的做法,不注意利用各种手段来调节贫富差距和地区间的不平衡发展,也不注意保护国内的弱势产业和农业,在教育、科技和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也显不足,导致这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尖锐,各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也有激化的趋势。这不仅对自由贸易区本身的持续发展能力产生了不利影响,也使很多人对于自由贸易区本身产生了疑问。但笔者认为,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墨西哥政府和整个社会齐心协力予以正确应对,而不能把自由贸易区当成是罪魁祸首。从墨西哥的角度来回顾北美自由贸易区十一年来的历程,正如一些墨西哥国内人士所言,虽然自由贸易区没有解决一切问题,但如果没有北美自由贸易区,墨西哥现在的情况可能更糟糕。通过自由贸易区,墨西哥已经开始主动融入席卷世界的全球化浪潮中,而不是坐等机会白白浪费。从此意义来说,北美自由贸易区给墨西哥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墨西哥在这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值得世界各国的借鉴和研究。三、北美自由贸易区对我国的启示就我国来说,到目前为止还尚未正式参加任何自由贸易区,这对于我国的经贸发展来说并非是积极因素。对于我国来说,游离于自由贸易区之外一方面使我国只能坐视积极参与区域贸易安排的国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尽先机,无法享受区域贸易安排产生的贸易创造效应;另一方面,由于区域贸易安排对区内国家实行优惠待遇,其成员对区外贸易伙伴仍保留各自原有的贸易壁垒,因而它所产生的贸易转移效果和排他性效应日益明显,致使我国受到程度不同的歧视性影响。

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20XX年元月一日,是北美自由贸易区(north america free trade area)成立十一周年纪念日。北美自由贸易区在世界各大区域贸易组织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拥有亿人口,包含两个发达国家(美国和加拿大)和一个发展中国家(墨西哥),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经济集团。该自由贸易区成员间的政治、经济情况的差异非常大,因此具有比较典型的研究和参考价值与意义。目前,我国正在努力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以探索成立自由贸易区的可能性,因此更需要了解其他自由贸易区的经验和教训,本文希冀在此方面抛砖引玉。 一、自由贸易区简介 自由贸易区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由于科技的高速发展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的不断增强,区域内数个国家和地区联合起来统一对内对外经济贸易政策、消除各种贸易壁垒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各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因此而层出不穷。具体来说,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优惠贸易安排:是在实行优惠贸易安排的成员国间,通过协定或其他形式,对全部或者部分商品规定特别的关税优惠,例如历史上的大英帝国特惠制;2自由贸易区:是指签订有自由贸易协议的国家所组成的经济贸易集团,在成员国之间废除关税和数量限制,使区域内各成员国之间的商品可以自由流动,但各成员国仍保持自己对非成员国的贸易壁垒,例如北美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区是一种比较基本的区域贸易合作形式,一般具有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在成员国内部取消贸易障碍,实现自由贸易,但没有共同对外关税;二是通常采取原产地规则;3、关税同盟:即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完全取消关税或其他贸易壁垒,并对非同盟国家实行统一的关税税率而结成的同盟,其目的在于使参加国的商品在统一关税内的市场上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排除非同盟国家商品的竞争,例如欧洲联盟的前身——欧洲共同体;4、共同市场: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完全取消关税于数量限制,建立对非成员国的统一关税,实现商品、劳动力、资本等的自由流动,例如欧洲共同市场;5、经济同盟:即各参加国不仅实现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还制定和执行统一对外的共同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逐步废除政策方面的差异,使经济一体化的程度从商品交换扩展到生产、分配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例如目前仍在发展中的欧洲联盟。

北美自由贸易区简述

北美自由贸易区简述 北美自由贸易区(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rea,NAFTA)由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3国组成,三国于1992年8月12日 就《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达成一致意见,并于同年12月17日 由三国领导人分别在各自国家正式签署。1994年1月1日,协 定正式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区宣布成立。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宗 旨为:1:取消贸易壁垒2:创造公平条件,增加就业机会3: 保护知识产权4:建立执行协定和解决贸易争端的有效机制。。 三个会员国彼此必须遵守协定规定的原则和规则,如国民待 遇、最惠国待遇及程序上的透明化等来实现其宗旨,藉以消除 贸易障碍。自由贸易区内的国家货物可以互相流通并减免关 税,而贸易区以外的国家则仍然维持原关税及壁垒。北美自由 贸易协定规定15年内建成自由贸易区,三国的商品关税取消 分三批进行:50%的商品关税立即取消;另外15%的的商品关税 在5年内取消;其余的商品在第6至15年内逐步取消。在原 产地规则方面,北美自由贸易协议比美加自由贸易协议更加严 格,如它要求包含62.5%(美加协议是50%)以上北美部件的 车辆才有资格享受免税待遇。纺织品及服装必须在北美自由贸 易区内生产主要部分,才能享受关税减免待遇。另外,协议对 服务、投资、知识产权、政府采购等方面都作了规定,在较为 棘手的汽车、农产品、纺织品、能源、运输、文化及环境等方 面还专门列了细则加以说明。。 针对三个成员国不同的经济发展情况,《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安排。 第一条(纺织品关税相关)

在墨西哥占有劳动力优势的纺织品和成衣方面,除了取消一部分产品的关税外,对于墨西哥生产的符合原产地规则的纺织品和成衣,美、加取消其配额限制,并将关税水平从45%降到20%。 第二条(汽车产品关税相关) 对于汽车产品,美、加逐步取消了对墨西哥制汽车征收的关税,其中轻型卡车的关税从25%减到10%,并在5年内全部取消;对于重型卡车、公共汽车、拖拉机的关税则在10年内取消。墨则将在10年内取消美、加汽车产品的关税及非关税壁垒,其中对轻型卡车在5年内取消关税。 第三条(农产品关税相关) 美、加分别取消其对墨农产品征收的61%和85%的关税;墨则取消对美、加农产品征收的36%和4%的关税。另外,墨拥有10至15年的时间来逐步降低剩余农产品的关税,并有权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援助以及科研来支持本国农业发展。 第四条(运输业相关) 在运输业方面,三国间国际货物运输的开放有一个10年的转换期。3年后,墨的卡车允许进入美边境各州,7年后所有三国的国境对过境陆上运输完全开放。 第五条(通信业相关) 在通讯业方面,三国的通讯企业可以不受任何歧视地进入通讯网络和公共服务业,开展增殖服务也无任何限制。 第六条(汽车保险业相关) 在金融保险业方面,在协定实施的最初6年中,美、加银行只能参与墨银行8%至15%的业务份额;在第7至15年间,如墨银行市场中外国占有率超过 25%,墨则有权实行一些保护性措施;墨在美、加银行市场中一开始就可以享受较为自由的待遇。协定还允许美、加的保险公司与墨的保险公司组成合资企业,其中外国企业的控股权可逐年增加,到2000年在墨的保险企业中外国企业的股份可达到100%。 第七条(能源工业相关)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中文版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签署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自1994年1月1日起全面生效。该协定的目的是通过在自由贸易区内扩大贸易及投资机会,来促进美、加、墨三国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增强三国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自协定生效之日起,美、加、墨在15年的过渡期内全部取消商品、服务及投资领域的所有关税及非关税壁垒。《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是《美加自由贸易协定》的进一步扩大,突破了贸易自由化的传统领域,纳入了服务贸易,并在自由化步伐上迈得更大,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乌拉圭回合谈判《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范本。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有关服务贸易规则的主要内容如下: 1、服务的范围 就服务部门而言,协定覆盖的服务部门相当广泛。第十二章“跨境服务贸易”建立了旨在实现跨境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规则和原则框架。协定采用列举“否定清单”方式来规定其适用的服务部门的范围,即如果一个服务部门没有被明确排除在协定调整范围之外,那么该服务部门就会自动地适用。该章明确规定不适用于下列服务和活动: (1)金融服务、与能源或基础石油化工有关的服务; (2)航空服务及其支持服务(除航空器维修服务和特种航空服务之外); (3)跨境劳工贸易、政府采购、政府补贴、成员国政府所进行的与法律执行、收入保障、社会福利和国家安全有关的活动。至于其他部门,允许各成员方作出不同程度、或全部或部分的保留。此外,其他章节和附录还分别就电讯服务、金融服务、陆地运输、专业服务进行专门规定。通过列举“否定清单”的方式,NAFTA使北美形成了一个较为开放的服务贸易市场,在许多复杂和高度控制的服务部门取得了较大的自由化进展,其服务贸易市场的自由化程度超过了国际多边服务贸易谈判所能达到的程度。在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中,美国、加拿大作出的服务贸易自由化承诺多一些,而墨西哥的情况则较不同。墨西哥在对许多服务部门作出服务贸易自由化承诺的同时,又提出许多保留,其不受约束的保留部门主要有基础电讯、空运和海运、政府服务等。 就服务提供的方式而言,协定完全覆盖了GATS项下有关提供服务的四种方式。协定第十二章“跨境服务贸易”包括了对一项服务的生产、分配、营销、销售、交付、购买、使用、与服务有关的运输、支付等要素,涵括了GATS项下方式一“跨境提供”和方式二“境外消费”。第十一章“投资”适用于包括非股权利益的各种形式的投资,含义广于GATS项下的相应定义,适用于为提供服务而进行的投资活动(GATS项下的方式三“商业存在”)。GATS项下方式四“自然人移动”的相应规定可见第十六章“商人临时入境”。 2、国民待遇和最惠国待遇 各成员国在协定生效或生效后的一段时间内,要消除与国民待遇原则和最惠国待遇原则相抵触的限制服务贸易自由的措施。第十一章“投资”、第十二章“跨境服务贸易”、第十三章“电讯服务”、第十四章“金融服务”均规定了国民待遇原则和最惠国待遇原则。现以第十二章为例加以说明。该章国民待遇原则规定:每一协定成员国应像对待本国的服务提供者一样对待另一协定成员国的服务提供者。关于省级及州级的措施,国民待遇是指向另一协定成员国服务提供者提供的待遇应不低于本国、省或州对本地服务提供者提供的待遇。最惠国待遇原则要求一协定成员国对待另一协定国服务提供者应不低于向任何一国服务提供者提供的待遇。此外,该章还规定了成员国不能以在该国设立代办处、代表处、分支机构及任何形式的企业,作为另一协定成员国服务提供者提供服务的前提条件。尽管各成员国承诺根据上述原则取消限制服务贸易自由的措施,但第十二章也明确允许成员国对某些服务部门或服务活动不给予这些待遇。该章连同有关附件列举了成员国可对上述原则提出保留的服务部门或活动。但对于新制定的措施,各成员国必须保证其与协定的一般性义务相一致。 该协定要求成员国遵守上述原则的规定,较之GATS项下之规定有过之而无不及。协定对各成员国采取

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墨西哥的影响

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墨西哥的影响 北美自由贸易区(下面简称为NAFTA)是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在1992年8月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后成立的,1994年1月1日正式生效和运行。它运行的基本模式是美国和加拿大利用其发达的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扩大墨西哥的市场;而墨西哥则可利用本国廉价的劳动力来降低成本,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并将商品出口到美国,同时从美国获得巨额投资和技术转让以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本国产品的更新换代,在垂直分工中获取较多的经济利益。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之后10年时间,墨西哥的外商投资增加了3倍,对美国的出口增长了13%。当然,事情总有正反两面,对于墨西哥来说,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下面我由利弊两方面来具体阐述参加北美自由贸易区对墨西哥的影响。 利:(1)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增长。加入NAFTA以来,墨西哥与伙伴国的贸易一直增长迅速,墨西哥与NAFTA伙伴国的贸易占其总GDP的比重,从1993年的25%上升到2000年的51%.统计数字显示,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生效10年来,墨西哥对美国的出口额由1994年的510.6亿美元扩大到2002年的1430亿美元,增长了近2倍;墨西哥对加拿大的出口亦有较大幅度增长。NAFTA实施以来,美国对墨西哥进口品征收的平均关税由1993年的12.1%降到3.9%。关税水平的降低,促进了墨西哥的出口贸易。墨西哥在美国贸易中的比重从9.0%上升到13.5%,墨对美出口额由1994年的510.6亿美元扩大到2002年的1430亿美元,占全美进口额的比重从6.9%上升到了11.0%。美墨双边贸易由1993年的895亿美元增长到1997年的1763亿美元,约占墨西哥外贸总额的80%,墨西哥已经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中文版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签署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自1994年1月1日起全面生效。该协定的目的是通过在自由贸易区内扩大贸易及投资机会,来促进美、加、墨三国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增强三国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自协定生效之日起,美、加、墨在15年的过渡期内全部取消商品、服务及投资领域的所有关税及非关税壁垒。《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是《美加自由贸易协定》的进一步扩大,突破了贸易自由化的传统领域,纳入了服务贸易,并在自由化步伐上迈得更大,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乌拉圭回合谈判《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范本。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有关服务贸易规则的主要内容如下:? 1、服务的范围 就服务部门而言,协定覆盖的服务部门相当广泛。第十二章“跨境服务贸易”建立了旨在实现跨境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规则和原则框架。协定采用列举“否定清单”方式来规定其适用的服务部门的范围,即如果一个服务部门没有被明确排除在协定调整范围之外,那么该服务部门就会自动地适用。该章明确规定不适用于下列服务和活动: (1)金融服务、与能源或基础石油化工有关的服务; (2)航空服务及其支持服务(除航空器维修服务和特种航空服务之外); (3)跨境劳工贸易、政府采购、政府补贴、成员国政府所进行的与法律执行、收入保障、社会福利和国家安全有关的活动。至于其他部门,允许各成员方作出不同程度、或全部或部分的保留。此外,其他章节和附录还分别就电讯服务、金融服务、陆地运输、专业服务进行专门规定。通过列举“否定清单”的方式,NAFTA使北美

形成了一个较为开放的服务贸易市场,在许多复杂和高度控制的服务部门取得了较大的自由化进展,其服务贸易市场的自由化程度超过了国际多边服务贸易谈判所能达到的程度。在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中,美国、加拿大作出的服务贸易自由化承诺多一些,而墨西哥的情况则较不同。墨西哥在对许多服务部门作出服务贸易自由化承诺的同时,又提出许多保留,其不受约束的保留部门主要有基础电讯、空运和海运、政府服务等。 就服务提供的方式而言,协定完全覆盖了GATS项下有关提供服务的四种方式。协定第十二章“跨境服务贸易”包括了对一项服务的生产、分配、营销、销售、交付、购买、使用、与服务有关的运输、支付等要素,涵括了GATS项下方式一“跨境提供”和方式二“境外消费”。第十一章“投资”适用于包括非股权利益的各种形式的投资,含义广于GATS项下的相应定义,适用于为提供服务而进行的投资活动(GATS 项下的方式三“商业存在”)。GATS项下方式四“自然人移动”的相应规定可见第十六章“商人临时入境”。 2、国民待遇和最惠国待遇 各成员国在协定生效或生效后的一段时间内,要消除与国民待遇原则和最惠国待遇原则相抵触的限制服务贸易自由的措施。第十一章“投资”、第十二章“跨境服务贸易”、第十三章“电讯服务”、第十四章“金融服务”均规定了国民待遇原则和最惠国待遇原则。现以第十二章为例加以说明。该章国民待遇原则规定:每一协定成员国应像对待本国的服务提供者一样对待另一协定成员国的服务提供者。关于省级及州级的措施,国民待遇是指向另一协定成员国服务提供者提供的待遇应不低于本国、省或州对本地服务提供者提供的待遇。最惠国待遇原则要求一协定成员国对待另一协定国服务提供者应不低于向任何一国服务提供者提供的待遇。此外,该章

浅析北美自由贸易区及其经济效应

浅析北美自由贸易区及其经济效应 覃金华 10102010014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世界经济,湖北武汉,430074)摘要:1992年8月12日,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宣布就“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达成协议,该协议于1994年1月1日正式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区就此成立。一个拥有3.6亿人口和年产总值6万亿美元的自由贸易区出现在北美大陆。截至2011年1月1日,NAFTA囊括了近5亿人口和17万亿美元的GDP,使北美自由贸易区成为当今世界上仅次于欧盟的最大自由贸易区。北美自由协定开创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建立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先河,是对区域经济一体化传统理论的重大突破,对世界区域经济合作特别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一体化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贸易转移效应贸易创造效益范围经济一、北美自由贸易区产生的背景和动因 北美自由贸易区是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美、加、墨三国区域内分工协作加强,要求进一步相互开放市场,实现商品、人员、资金、技术的流动,增强北美地区在国际经济中的总体竞争实力的结果。同时也突出地体现了美国为了适应全球化进程中各种区域性贸易安排加快发展的趋势,应对来自欧盟以及可能形成的东亚经济区的竞争,联合加拿大与墨西哥巩固和加强美国在世界经济发展总体格局中主导地位的要求。 (一)外部原因: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20世界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为了适应激烈的竞争,更多的国家组成新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或者进入原有的一体化组织中。1985年欧洲统一市场的建立被提上日程,亚太地区也早就存在一些次区域一体化组织,比如东盟,这些都构成了对北美的挑战。而且美国、墨西哥、加拿大等国家也认同区域和双边自由贸易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促进多边贸易自由化的进程。

北美自由贸易区标志

北美自由贸易区标志 北美自由贸易区由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3国组成,三国于1992年8月12日就《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达成一致意见,并于同年12月17日由三国领导人分别在各自国家正式签署。1994年1月1日,协定正式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区宣布成立。 协定的宗旨是,取消贸易壁垒;创造公平的条件,增加投资机会;保护知识产权;建立执行协定和解决贸易争端的有效机制,促进三边和多边合作。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对北美各国乃至世界经济都将产生重大影响。 首先,对区域内经济贸易发展有积极影响,对美国而言,积极的影响是:第一,不仅工业制造业企业受益,高科技的各工业部门也将增加对加拿大、墨西哥的出口。美国同墨西哥的贸易顺差将会因此而增加。第二,美国西部投资的扩大。第三,由于生产和贸易结构的调整结果,将会出现大量劳动力投入那些关键工业部门。第四,协定对墨西哥向美国的移民问题将起到制约作用。 消极影响的主要有:技术性不强的消费品工业对美国不利,为改善墨西哥与美国边境环境条件,美国要付出60亿-100亿美元的经济和社会费用,关税削减美国减少大笔收入,加重了美国的负担。协定对加拿大、墨西哥两国同样有很大的影响。 最后,对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也会产生影响。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一方面扩大了区域内贸易,但另一方面使一些国家担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区域外向美国出口构成威胁。 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组织机构体系,包括了自由贸易委员会、秘书处、专门委员会、工作组、专家组、环境合作委员、劳工合作委员会、各国行政办事处、北美发展银行和边境环境委员会。 [编辑本段] 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历程 关于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设想,最早出现在1979年美国国会关于贸易协定的法案提议中,1980年美国前总统里根在其总统竞选的有关纲领中再次提出。但由于种种原因,该设想一直未受到很大重视,直到1985年才开始起步。 美加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1985年3月,加拿大总理马尔罗尼在与美国总统里根会晤时,首次正式提出美、加两国加强经济合作、实行自由贸易的主张。由于两国经济发展水平及文化、生活习俗相近,交通运输便利,经济上的互相依赖程度很高,所以自1986年5月开始经过一年多的协商与谈判于1987年10月达成了协议,次年1月2日,双方正式签署了《美加自由贸易协定》。经美国国会和加拿大联邦议会批准,该协定于1989年1月生效。 《美加自由贸易协定》规定在10年内逐步取消商品进口(包括农产品)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取消对服务业的关税限制和汽车进出口的管制,开展公平、自由的能源贸易。在投资方面两国将提供国民待遇,并建立一套共同监督的有效程序和解决相互间贸易纠纷的机制。另外,为防止转口逃税,还确定了原产地原则。美、加自由贸易区是一种类似于共同市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标志着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萌芽。 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立 由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蓬勃发展和《美加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墨西哥开始把与美国开展自由贸易区的问题列上了议事日程。1986年8月两国领导人提出双边的框架协定计划,并于1987年11月签订了一项有关磋商两国间贸易和投资的框架原则和程序的协议。在此基础上,两国进行多次谈判,于1990年7月正式达成了美墨贸易与投资协定(也称“谅解”协议)。同年9月,加拿大宣布将参与谈判,三国于1991年6月12日在加拿大的多伦多举行首轮谈判,经过14个月的磋商,终于于1992年8月12日达成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该协定于1994年1月1日正式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区宣告成立。 [编辑本段] 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特点 北美自由贸易区是典型的南北双方为共同发展与繁荣而组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南北合作和大国主导是其最显著的特征。 1、南北合作 北美自由贸易区既有经济实力强大的发达国家(如美国),也有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区内成员国的综合国力和市场成熟程度差距很大,经济上的互补性较强。各成员国在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的同时,通过自由的贸易和投资,推动区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区内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从而减少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2、大国主导 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以美国为主导的自由贸易区,美国的经济运行在区域内占据主导和支配地位。由于美国在世界上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综合实力最强;加拿大虽是发达国家,但其国民生产总值仅为美国的7.9%(1996年数据),经济实力远不如美国;墨西哥是发展中国家,对美国经济的依赖性很强,因此,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运行方向与进程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美国的意愿。 3、减免关税的不同步性 由于墨西哥与美国、加拿大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而且在经济体制、经济结构和国家竞争力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别,因此,自《美加自由贸易协定》生效以来,美国对墨西哥的产品进口关税平均下降84%,而墨西哥对美国的产品进口关税只下降43%;墨西哥在肉、奶制品、玉米等竞争力较弱的产品方面,有较长的过渡期。同时,一些缺乏竞争力的产业部门有10~15年的缓冲期。 4、战略的过渡性 美国积极倡导建立的北美自由贸易区,实际上只是美国战略构想的一个前奏,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在整个美洲建立自由贸易区。美国试图通过北美自由贸易区来主导整个美洲,一来为美国提供巨大的潜在市场,促进其经济的持续增长;二来为美国扩大其在亚太地区的势力,与欧洲争夺世界的主导权。1990年6月27日美国总统布什在国会提出了开创“美洲事业倡议”,随后美国于1994年9月正式提出“美洲自由贸易区”计划,同年12月,在美国迈阿密举行了由北美、南美和加勒比海所有国家(古巴除外)共34个国家参加的“美洲首脑会议”,会议决定于2005年建成美洲自由贸易区。 [编辑本段] 北美自由贸易区发展对跨区域合作的启示 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十多年来,虽然对其发展的成果评价不一,存在较大争议,但无论支持者和反对者,对自由贸易区建立后美、加、墨三国由于取消贸易壁垒和开放市场,实现了经济增长和生产力提高是基本肯定的。尤其是墨西哥的加入,使得NAFTA 成为十年来南北区域经济合作的成功范例,国际间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能否通过自由贸易实现经济的共同增长、迈向经济一体化的疑问基本得到消除。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相伴相随,上世纪下半叶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的背景下,以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东南亚联盟三大区域合作发展趋势明显。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尤为引人注目,因为它是第一个由一个发展中国家墨西哥与两个发达国家美国和加拿大所组成的非多边自由贸易协定,合作内容主要是自由贸易。三国签定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于1994年1月1日起实施,十多年来,已发展成为囊括了 4.2亿人口和11.4万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当今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 合作成果 十多年来,北美自由贸易区取得的成果主要有:促进了地区贸易增长和增加了直接投资(FDI)、发达国家保持经济强势地位、发展中国家受益明显、合作范围不断扩大等。 首先,促进了地区贸易增长和增加直接投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自生效以来,由于关税的减免,有力地促进了地区贸易的增长。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经过10年的发展,NAFTA成员国之间的货物贸易额增长迅速,三边贸易额翻了一番,从1993年的3060亿美元增长到2002年的6210亿美元。由于NAFTA提供了一个强大、确定且透明的投资框架,确保了长期投资所需要的信心与稳定性,因而吸引了创记录的直接投资。2000年,NAFTA 三国之间的FDI达到了2992亿美元,是1993年1369亿美元的两倍多。同时,从NAFTA区域外国家吸引的投资也在增长。目前,北美地区占全球向内FDI的23.9%和全球向外FDI的25%.其次,发达国家继续保持经济强势地位。自由贸易区内经济一体化加快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交往和产业合作,其中美向墨西哥的出口增加了一倍多,从511亿美元增至1072亿美元。自由贸易区还强化了各国的产业分工和合作,资源配臵更加合理,协议国之间的经济互补性提高了各国产业的竞争力。如墨西哥、加拿大的能源资源与美国互补,加强了墨西哥、加拿大能源生产能力。特别在制造业领域,墨西哥的人力资源与美国的技术资本互补,大大提高了美国制造业的竞争力,使美国将一些缺乏竞争性部门的工作转移到更有竞争性的部门,把低技术和低工资的工作转变为高技术和高工资的工作。在如汽车、电信设备等美国许多

(国际贸易)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

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 班级:电商0502 学号:1607050206 姓名:赵盼

PPT.2、3页:什么是区域经济集团?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谓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位置相邻近的一些国家实行超国家的经济调节,相互消除经济贸易壁垒,甚至让渡部分国家主权,建立起区域性经贸集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起来,其根本原因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包括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方面的不平衡,以及发达国家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中,要求各国同时消除经济障碍是困难的,而且也是不现实的,而在发展水平接近的国家间率先开展一体化运动则成为现实的选择。 具体地说,发达国家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生产和资本日益国际化的情况下实行国际协调的一种必然产物,是各成员国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而加强国际经济调节的一种组织形式。发展中国家间组成不同形式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主要是由于这些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在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因而希望借助于集体力量,实行经济上的联合,为发展民族经济和改变不利的国际经济地位而创造有利条件,其性质与发达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有所不同。而发达国家与某些发展中国家建立一体化组织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西方各主要发达国家为了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试图通过划分势力范围,甚至接纳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差距较大的发展中国家,建立起以自己为主的经济圈,借以增强其在世界经济角逐中的力量;二是南北双方在生产要素和产业结构上极强的经济互补性可使双方获取最大的比较利益,这是推动南北经济一体化的根本动力;三是双方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的需要。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广阔的市场和廉价的劳动力,对发达国家有巨大的吸引力。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经常运用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等手段,限制发展中国家工业制成品的出口。而实现南北经济部分一体化后,成员国之间相互给予优惠,可以确保本国产品的出口。 PPT.4、5页:也正是因为经历了二战的苦难,欧洲人重新审视了欧洲联合的问题,他们坚信,解决欧洲问题的惟一出路只能是欧洲的统一。当时战争已使欧洲成为废墟,美苏对抗加深了欧洲的分裂局面,以德国为界,欧洲各国分属东西方两大阵营。历史的苦难似乎还没有结束,欧洲文明正在沉沦,欧洲人有失去自我特性的危险。1946年,英国首相丘吉尔率先提出,我们需要建立起“某种类似于欧洲合众国的东西”。1959年,戴高乐在斯特拉斯堡曾发表了一个有关欧洲前途的著名讲话,他提出,欧洲的真正统一意味着建立一个“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欧洲”。他还强调:“要使欧洲成其为欧洲,必须有重大的变化。首先苏联不复是现在这样的苏联,而成为俄国。……这个提法只是一种历史的预见。”历史的发展证实了戴高乐这个惊人的历史预见。冷战结束为欧洲统一提供了历史机遇,中东欧国家提出“回归欧洲”,人们开始谈论“大欧洲”的问题,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就提出了“全欧大厦”的设想。“大欧洲”的范围基本上与欧洲的文化与地理范围相吻合,就是戴高乐所讲的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欧洲。1950年5月9日,时任法国外长的罗伯特·舒曼提出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设想,为促进欧洲联合奠定了基石。在50余年的时间里,欧洲一体化经历了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货币联盟的发展阶段,实现了欧洲共同市场,创建了使用统一货币的欧元区。欧盟成员国从6个扩展到现在的27个,并制定了《欧盟宪法条约》。 1951年4月18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在巴黎签署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1952年生效,欧洲一体化跨出了实质性一步。这个条约有两点对后来的一体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一、该共同体从法德联营扩大到6国联营,并表达了向欧洲其他国家开放的愿望;二、条约规定,把共同体有关政策的制定权让渡给超国家机构。 一体化的倡导者并不满足煤钢领域的一体化,很快就把方向直接指向了政治领域,提出了建立欧洲防务共同体、欧洲政治共同体的设想,但不久均以失败告终。面对失败,一体化逐渐变得务实,6国确定了更为现实的目标,着手讨论扩大经济领域的一体化。1957年3月25日,6国在罗马签署了《罗马条约》,标志着一体化迈出了决定性一步。根据《罗马条约》规定,欧洲经济共同体的目标是建立关税同

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

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 组员:任新姚义君叶蕾徐珊珊杨筱杜荣胡雷雷汪利翔蒋大勇杜飞邓立伟 目录 一·自由贸易区成立简介 二·自由贸易区内容 三·三国贸易成就与问题 四·借鉴与启示 一.北美自由贸易区简介(徐珊珊叶蕾) 北美贸易区(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rea,NAFTA)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 这个覆盖人口达到4.21亿的世界上最大自由贸易区酝酿于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前总统里根曾在竞选纲领中提出建立NAFTA的主张,但遭到加拿大和墨西哥的反对。1985年,加拿大和美国首次联合提出建立NAFTA的主张,并开始就建立NAFTA进行谈判。1989年,美国与加拿大签署的美加两国自由贸易协定生效。1990年,美国和墨西哥就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开始谈判,此后加拿大也加入谈判。1992年,美加墨三国签署了NAFTA。1993年,三国又就环保、劳动就业等问题达成了协定,作为NAFTA的补充。1994年1月1日,NAFTA正式生效。 NAFTA at a Glance NAFTA Partners Canada U.S. Mexico Combi ned Population (July 2008 est.) 33.3 million 304.1 million 106.7 million 444.1 million Languages English and French English Spanish Gross Domestic Product, 2008 (Current prices, US$) 1,501 billion 14,441 billion 1,087 billion 17.0 trillion Trade with NAFTA Partners, 2008 (Current prices, US$) 570.8 billion 919.9 billion 393.5 billion 946.1 billion In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mong NAFTA Countries, 2008 (US$) 240.0 billion 229.8 billion 156.0 billion --- 1 Jobs Created 1993-2008 (millions) 4.3 25.1 9.3 39.7 National Employment Level, 2008 (millions) 17.1 145.4 43.2 205.7 二.由贸易区的内容 (一)组织架构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缺点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缺点: 北美自由贸易区有很多缺点。首先和最重要的是,是,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使它可能为许多美国厂家将作业移到成本较低的墨西哥。保持工资下降,在这些行业中竞争的制造商。 第二个缺点是很多墨西哥的农民提出了业务美国补贴农产品。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墨西哥劳动和环境保护的规定没有强大到足以阻止那些工人被剥削。 美国的就业机会被丢失: 在墨西哥,劳动是便宜的因为许多制造业从高成本的美国各州搬他们生产的一部分。1994 年至2010 年,墨西哥与美国的贸易赤字总额美元972 亿,取代682,900 美国的就业机会。(然而,116,400 2007 年以后,发生的可能是金融危机的结果) 近80%的损失属于制造业。加州,纽约,密歇根州和德克萨斯州受灾因为他们有高浓度的植物搬到墨西哥的产业。这些行业包括汽车、纺织品、计算机和电器。(来源: 经济政策研究所,"自由贸易的高成本,"2011 年5 月 3 日) 美国工资被镇压: 在这些行业中的并不是所有公司都搬到墨西哥。那些使用移动期间联盟组织驱动器的威胁。当它成为了选择之间加入联盟或失去工厂时,工人选择工厂。工人没有工会的支持,小小的议价能力。 这压抑工资增长。1993 年至1995 年,搬到墨西哥的行业的所有公司的50%用于关闭工厂的威胁。到1999 年,那率已经上升到65%。 墨西哥的农民被关: 由于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墨西哥失去了130 万的农场工作。2002 年农业法案资助美国农业的净农业收入的40%。当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取消了关税时,玉米和其它谷物出口到墨西哥低于成本的价格。墨西哥农民无法竞争。同时,墨西哥减少其补贴到农民从农业收入总额的33.2%在1990 年至13.2 %2001 年。大多数的这些补贴无论如何去墨西哥的大农场。(来源: 全球化,暴露的自由贸易,2003 年 2 月25 日; 神话国际论坛经济学人》,关税和玉米饼,2008 年 1 月24 日) 女工被剥削: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扩大边境加工程序,美国拥有的公司从事边境附近要便宜装配产品出口到美国的墨西哥工人这增长到30%的墨西哥的劳动力。这些工人有"没有劳动权利或健康保护,工作日伸出12 小时或更多,如果你是一个女人,你可能被迫采取验孕测试时申请一份工作,"根据大陆社会联盟。(来源: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44852595.html,、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经验教训,2001 年 4 月20 日) 墨西哥的环境恶化: 针对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竞争压力,墨西哥农业综合企业使用更多的化肥和其他化学品,成本$ 360 亿每年在污染。农村农民扩大到更加贫瘠的土地,导致森林砍伐速度每630,000 年公顷。(来源:卡内基,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承诺和现实,2004年)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墨西哥卡车呼吁免费访问: 未在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内的另一项协议。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将允许卡车从墨西哥旅行在美国超出当前20 英里商业地带限制内。成立了由运输部(DoT) 的示范项目审查这的实用性。在2008 年,众议院终止这一项目,并禁止点允许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过未经国会批准执行这一规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