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完整word版)财政学知识点归纳

(完整word版)财政学知识点归纳

(完整word版)财政学知识点归纳
(完整word版)财政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 财政学对象(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第一节 财政概念

一、财政的基本含义和基本特征

1) 财政是一种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财政是国家(政府)的分配行为。因此,财政活动

的主体就是国家或政府。剩余产品是财政产生的基础,国家(政府)是财政产生的前提。

2) 公共财政的含义和精神实质P13

第二节 公共物品和公共需要

1.私人物品

私人物品是由市场供给用于满足个人需求的商品和服务。食品、衣服、房屋、汽车等。

对于私人物品而言,产品的总量等于每一个消费者所拥有或消费的该商品数的总和,这意味

着私人商品具有可加性和可分割性。即: ● 私人物品的两个基本特征:

排他性:私人物品的产权所有者拥有享用该物品的权利,并且能够将他人排除在享用该物品

之外;排他性是指一个人消费了一单位某种物品就排除了其他人来消费这同一单位物品。

竞争性:随着消费者数量的增加,生产该物品的的边际成本也相应增加。一个人消费了某种

物品就减少了这种物品供其他人消费的数量。

私人物品的生产和供给:可以通过市场机制的引导,由追逐利益最大化的企业自主生产,实

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2.公共物品

? 是“私人物品”(private goods )的对立物,指的是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 与私人物品的私人的、单个的消费性质不同,公共产品具有联合的、共同的消费性质。

? 存在形态:普遍广泛存在,诸如国防、社会治安、政府管理、路灯、垃圾清理、防洪堤

坝、道路、桥梁、下水道……

● 公共产品的特征

共同消费性是决定是否公共物品的根本特征,具体表现为两个特性:

(1)非排他性。即只要有人提供了公共产品,不管该提供者是否愿意让他人消费该产品,

在产品效应覆盖的范围和区域内,任何人都能够“消费”该产品,都能够享受该服务。

原因:公共物品的提供者要想不让某人消费该产品,或者是技术上做不到,或者是阻止他人

消费该产品的成本费用过于昂贵也实际上不可能。

? 这点,与私人物品所具有的消费时的排他性,即物品只能由提供者或购买者自己个人消

费,而可以不让他人参与消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非竞争性:消费者在消费某种公共物品时并不影响其他消费者从该产品中获得利益。

每个消费者都可以从该物品中获得利益,在自己获得利益的同时,并不妨碍他人从中获得利

益,消费者自己不存在利益上的冲突。

换言之,新增消费者引起该产品的边际成本为零。只要有人提供了公共产品,则该产品效应

覆盖范围和区域内的消费者人数多寡,与该产品的数量和成本变化无关。

? 相反,私人产品具有的消费时的竞争性,即某一消费者对于某一产品的消费,其他人便

不能同时消费该产品,或者说新增消费者必须增加该产品的供应量,否则就得减少原有

消费者的消费量的特点,也是形成鲜明对比的。

3、公共物品的分类

(1)纯公共物品:非竞争性;非排他性 如:国防、外交、公共秩序、路灯、等

(2)混合产品(准公共产品):即具有一定排他性或竞争性的商品。兼具公共产品和私人产

品的特征。

①公共资源:竞争性;非排他性 如:海中的鱼、山林、矿藏、野生动物等由于公共资源经

∑==n i i

j

j X X 1

常被过度开发和使用,这种的现象在西方称为“公地悲剧”。

②俱乐部产品:非竞争性;排他性如:桥梁、高等教育、医疗、通讯等

?公地悲剧

公地作为一项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中的每一个

都有使用权,但没有权利阻止其他人使用,而每一个人都

倾向于过度使用,从而造成资源的枯竭。

?私人产品:有竞争性也有排他性

?公共资源:有竞争性也有非排他性

?俱乐部产品:有非竞争性但有排他性

?纯公共产品:有非竞争性也有非排他性

4.公共产品导致市场失效P27

5.免费搭车者(Free-Rider)问题P27

(二)公共需要

?与私人的个别需要相对应。

?满足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这种需要不是个别需要的总和,而是共同利益,具有不可分割性。

?公共物品和公共需要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公共物品是从供给方面表达,公共需要是从需求方面表达。

第三节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一、政府和市场关系与财政学

财政是一种政府的经济行为,是一种政府配置资源的经济活动。+P19划线句+P21蓝笔记句

二、市场:市场效率和市场失灵

(一)市场效率:指完全竞争状态下所达到的帕累托最优效率。

市场系统=家庭+企业+政府

1.市场机制:P21 其核心是包含价格竞争的竞争机制。

市场机制主要是通过市场价格制度以及由此产生的市场均衡,来解决以下的基本经济问题:生产什么?生产的内容将最终决定于两大因素:“消费者和技术”。如何生产?取决于生产者

之间的竞争。为谁生产?取决于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和资本)市场的供给与需求。

2.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效率较高P21

(二)市场失灵 1.含义P22

2.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P22(5点)

(1)垄断产量达到较高水平→→→规模模收益递增和成本递减→→→垄断→→限制产

量,抬高价格→→→价格高于边际成本→→→市场丧失效率

(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影响公平竞争→→→市场失灵

不完全信息或信息不对称,会导致市场体系不会有效率地运作,导致市场中“劣币驱逐良币”

的现象(即“柠檬市场”)的出现。

?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失效:

信息不对称可能带来的问题主要有:

(1)逆向选择。它是因为信息的事前不对称引起的问题。即在签订合同或从事交易之前,

就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使得事物或活动的某些特征被隐藏,误导了相关经济主体,作出与交

易另一方的期望截然相反的选择。

(2)道德风险。它是在合同签订之后才发生的问题。这一问题所对应的是隐藏行为。诸如

保险市场,人们的财产一旦买了保险,可能就不会那么小心保管和使用,该财产的丢失与损

坏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这种行为就是道德风险问题。

(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 外部效应含义 P22头顶 (外部效应的典型例子——公共物品)

? 正的外部效应→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得不到应有效益补偿→市场失灵

? 负的外部效应→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没有付出应有的代价进行补 偿→市场失灵

? 外部性造成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的不一致,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的不一致,导致实际价

格不同于最优(市场)价格,从而导致资源配置效率损失。

(4)收入分配不公 市场经济→→要素分配→→形成收入差距→→市场失灵

①定义:所谓收入分配不公,指的是特定时期内与当时社会公认的公平准则不相符合的收入、

财富和社会福利的分布状态。

②出现原因:收入分配不公状态,是市场经济自发运行所必然出现的结果。但这种状态本身

是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结果,而不是市场低效或无效配置资源的产物。作为市场无法正常发

挥作用的一种状态,也是市场失效。

它不同于前述四类市场失效的不同之处在于,前四类市场失效是市场机制无法有效配置资源

产生的,而这类市场失效则是市场机制有效配置资源的产物。

(5) 经济波动 市场机制→→过度竞争→→供求失衡的反复→→市场失灵

市场经济在其自发运行中,总是呈现出一种波浪型的周期循环起伏状态。这种不稳定状态,

主要是以物价的跌胀、失业率的升降以及经济增长率的高低等症状表现出来的。

经济时而过冷时而过热的状态,尤其是周期性出现经济危机的状态,如同社会分配不公一样,

也是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结果,也是市场无法正常发挥作用的一种状态,因而也是市场失效

的表现。宏观经济总量失衡则是宏观经济意义上的市场失效。

总之,上述市场失灵状态,都是在肯定市场机制的作用,

而市场又天然无能为力的前提下得

出的。如果不能克服这些市场失效状态,市场是无法正常运行的。这就必须寻求非市场的解决办法,要求政府及财政的介入。

?市场失灵为政府介入或干预提供了必要和合理的依据。

?市场失灵就成为财政存在的经济根源。

三、政府:政府干预与政府干预失效

(一)政府的经济作用

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决定性作用更能够表达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支配性作用,更好地反映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的内在要求。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二)政府干预程度和干预手段

●政府干预程度:与政府规模相联系(财政支出或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一般地,随着经济

发展和人均收入提高,政府规模呈逐步上升趋势,达到一定阶段则相对稳定。

国家差别:一般而言,经济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集权国家高于分权国家。

政府干预手段可以概括为:

1.立法和行政手段

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

3.财政手段

(三)政府干预失效 1.含义P25

2. 政府干预失效的根本原因和政府干预失效的具体原因:P24—25

第四节财政职能

1.含义P15头顶

2.财政职能的界定:重点是弥补市场失灵(4个职能)

●资源配置职能+P15笔记

(1)在市场经济下,政府和财政是为了弥补市场失效而存在的。这就是以政府的行政手段弥补市场机制,去克服资源配置上无效低效等问题。因此,资源配置是公共财政的首要职能。(2)政府参与资源配置的理由

①私人不愿意提供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的本质特征(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决定私人部门不愿提供。

②私人不愿意消除外部性

外部性:A的行为给B产生未在交易价格中得到反映的成本或收益。

无论负外部性还是正外部性,都是资源配置低效率的表现。

③规模报酬递增所导致的垄断

规模报酬递增:在既定的技术水平下,实物产出量增加的比例大于投入量增加的比例。

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递减,而且边际成本曲线低于平均成本曲线,无法产生市场均衡点。(3)资源配置的内容:P15笔记

总值,财政机制和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具有不同的作用,二者必须相互配合,互相协调,扬长避短,以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

●收入分配职能+P16 笔记

(1)收入分配的目标及判断

经济公平: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强调的是要素投入和要素收入相对称,它是平等竞争的环境下由等价交换来实现。

社会公平:将收入差距维持在现阶段各阶层居民所能接受的合理范围内。

(2)收入分配的手段和内容P17

(1)通过税收对高收入者进行调节。如个人所得税、财产税、遗产税等都有此作用。

(2)通过转移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支出、补贴等,改善低收入阶层居民、丧失劳动能

力的居民及其子女的生活状况,提高或维持其实际收入与福利水平。

(3)增加公共投资,创造更多的受教育机会、就业机会、医疗机会等,实现机会公平。

(4)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国家举办公共福利设施、社会服务等,提高广大社会公民生活质量。

(5)规范工资制度。应纳入工资范围的收入都应纳入,取消各种明补和暗补提高工资的透明度

●促进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

(1)经济稳定的涵义:伴随较低失业水平和较低通货膨胀水平的经济增长。

(2)促进经济稳定的理由:依靠市场机制自身的调节,必然会使宏观经济的运行呈周期性波动状态。

(3)财政实现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主要手段:P17—18

●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第二章财政支出概论(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问题)

第一节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

1.公共物品的市场均衡问题

?公共物品的特性,决定了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的形式。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通过垂直相加求得。

?私人产品的需求和供给:有效提供私人产品的条件:每个消费者的边际私人收益与边际社会收益相一致,并且都等于边际社会成本。

?纯私人物品和纯公共物品的公式P26

2.纯公共物品提供方式

1)提供公共物品来满足公共需要可以有两个系统:一是市场,一是政府;

2)市场的运行机制——通过买卖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因而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而

不能由市场来提供;

3)公共物品的特性——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也决定了竞争性的市场机制不适于提供纯公

共物品. +P38书本句子

4)相对于市场机制而言,政府的性质和运行机制决定了他可以解决市场提供公共物品所存

在的难题:一方面…….另一方面…….P38

?消费是联合的、共同的;

一方面,非排他性特征使人们会对公共产品的需求产生隐瞒自己真实意愿的动机,即“免费搭车”现象;另一方面,非竞争性意味着新增消费的边际成本为零,而产品提供的效率原则要求按边际社会成本确定市场价格,零价格必然使公共产品供应不足,必须由政府介入。结论: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提供而不能由市场提供。

2.准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

准公共物品的特征是兼备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性质。+两种不同类型

(1)第一类准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排他性,如有线电视,网络,收费桥梁、公路;两种提供方式:一种是公共提供,即政府征税弥补该桥梁成本,人民免费使用;

一种是市场提供,私人提供,对过桥车辆收费弥补其成本。

两种提供方式何者为优?---依据效益和成本+P39头顶①②③

(2)第二类是由外部效应引起的,如基础科研成果——在于判断外部效应的大小;

①如果外部效应很大,可视为纯公共物品,采取公共提供方式,例如,基础科研

②对具有较大外部效应的准公共物品,采取混合提供;例如医疗保健,一部分由政府提供,一部分向就医者收费

?准公共物品有效提供:P39第三段(4个)

3.关于公共物品私人提供问题的研究和实践:科斯(灯塔问题)

我国关于公共物品私人提供问题实践:①公路的“贷款修路,收费还款”方式;②公共项目

采取“BOT”方式;③希望工程(PS:? BOT 模式P41)

?公共产品的私人提供

结论:公共产品不一定要由政府提供。

1)公共产品“免费搭车”问题的存在,并不意味着私人就不能提供公共产品。公共产品一

般要由公共部门提供,是因为私人或不愿意或无力提供某些公共产品,或者无法提供充足数量的公共产品。

2)世界各地广泛存在的捐赠现象,就是私人提供公共产品的典型例子。

3)中国的希望工程也是私人提供公共产品的范例。

第三节公共生产与公共定价

一、公共生产与公共物品提供

1.公共提供:P41 ①

2.公共生产:P41 ②

3.公共提供≠公共生产

4.P41底下笔记

二、公共定价

1. 什么是公共定价P42 1.(1)(2)(3)

(1)公共定价的含义:是指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即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就是公共定价。

2. 公共定价的范围

从定价政策来看,公共定价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纯公共定价,即政府直接制定自然垄断行业(如能源、通信和交通等公用事业和煤、石油、原子能等基础产品行业)的价格;

第二,管制定价或价格管制,即政府规定涉及国计民生而又带有竞争性行业(如金融、农业、高等教育和医药等行业)的价格。

3. 公共定价的目的:提高整个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保证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安定。

4. 公共定价的一般方法P43(3个)

无论是纯公共定价还是管制定价,都涉及到两个方面,即定价水平和定价体系。

(1)定价水平:是指提供每一单位的物品和服务的定价是多少。定价水平是依据正常成本加合理报酬得到的总成本。(2)定价体系:把费用结构和需求结构考虑进来的各种定价组合。

5.自然垄断企业的公共定价

?边际成本定价法:不太现实。

此种定价方法使得消费者每消费一单位商品所付出的价格等于该厂商生产该单位商品的边际成本,即依据P=AR=MC决定供给量即价格。此时社会资源得到最有效的配置,不存在无谓的损失,社会福利达到最大。

但是这种定价方法可能造成垄断厂商的经济损失,政府如果采取MC定价法,长期而言,将使得垄断厂商的资本逐渐耗尽而破产,除非得到政府补贴。

?垄断定价法:政府通常不允许这种定价方法。

是垄断厂商在追求利润最大化时,以MR=MC决定供给量,再依据需求曲线决定价格的定价方法。缺点:产量少价格高,社会产生大量无谓的损失,且完全垄断厂商剥夺了大部分的消费者剩余。

?平均定价法

此种定价方法使得消费者每消费一单位商品的价格等于垄断厂商生产该商品的平均成本,即依据P=AR=AC决定供给量和价格。这种定价方法保证垄断厂商可以赚到正常利润,又不会有亏损,是最容易为政府接受的定价方法。

第四节财政支出效益的分析和评价

一、财政支出效益的内涵P44—45的1.2.3.

3.财政支出效益VS 微观经济主体的效益+ P45头顶笔记

一是两者计算的所费与所得的范围不一样。

微观经济主体:只需计算直接的、有形的所费

与所得;

政府:不仅要计算直接的、有形的所费与所得,

还要分析长期的、间接的、无形的费用与所得;

二是两者选优的标准不一样。

微观经济主体的目标:利润

政府的目标:整个社会利益最大化

4.财政支出效益内涵的三个层次(3个)

(1)财政支出的内源性效益:是指财政支出

本身所产生的效益,包括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直接效益:是指该财政项目直接产生的可计量的经济效益。如经济建设支出项目,支农支出项目;间接效益:是指某些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却存在社会效益。如事业性支出项目,行政性支出项目)

内源性效益:

①财政支出总量效益,是指对财政支出规模所产生的效益。包括财政支出规模与国民经济发展是否匹配、如财政支出占一国GDP的比重是否存在一个最优区间的问题(财政支出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

②财政支出结构效益:财政支出项目之间的组合效益。各类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是否合理,以期寻找一种最优的结构模式。

③财政支出项目效益:是指具体支出项目所产生的效益,是支出效益的细化。

(2)财政支出的部门绩效评价:指使用财政资金的公共部门在财政年度内的工作绩效。

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部门在财政资源配置上是否合理并得以优化,财政资源使用是否得到相应的产出或成果;二是部门本身的工作绩效评价,如是否完成了既定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完成预算目标的财力保证程度。

(3)财政支出的单位绩效评价:指使用财政资金的使用单位在财政年度内的工作绩效。二、财政支出效益分析方法

1.成本-效益分析法:将一定时期内的总成本与总收益进行对比分析。+P45—47书本内容

该方法的基本要求,将项目的收益,包括内部收益和外部收益全部量化;

同时将成本,包括内部成本和外部成本全部量化,然后比较其结果。

适用范围:适用于项目收益和成本能用货币计量的情况。

补充:(2)对公共项目的投入、产出物的价格应采用影子价格。

许多与政府项目相联系的市场价格根本不存在,比如清新空气的价格、生命的价格、时间的价格、自然资源得以保护、生态平衡的价格;

考虑到市场失灵现象的存在,在许多场合,市场价格不能反映相关产品的真实社会边际成本或社会边际收益。

影子价格:(1)对可在市场上交易,但市场价格并不反映真实社会价值的产品和投入品,设计出一种新的能反映产品实际价值的价格,即影子价格(shadow price)。

(2)不少公共项目的产出品或投入品有价不实或无价可循的原因: 项目的产品或服务在垄断市场上交易;存在因管制、税收或补贴而导致的价格扭曲;产品或服务具有外溢性

(3)需要对价格进行调整,以反映真实的边际社会成本或边际社会收益。

案例点评

(1)本案例展示了公共支出的成本一收益分析方法。

(2)在进行公共工程成本一收益分析时,应区别真实的(或实际的)成本收益与货币的(或

金融的)成本收益,对后者一般不予考虑,报告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

(3)在真实的成本一收益中,又要区别直接的与间接的、有形的与无形的、内部与外部的。

(4)对成本收益要采用影子价格和贴现率予以折算。报告采用10%社会折现率(即贴现率)是从项目计划建设期内情况综合考虑的。

(5)由于公共工程的成本收益的内容比较复杂,特别是一些成本收益项目不能货币化,人们的主观评价会有很大的分歧,所以,全国人大在决定是否批准三峡工程时,弃权、反对的票数比例比一般议案要高。

2.最低成本法:亦称“最低费用选择法”。即指不用货币单位计量备选项目的社会效益,只计算项目的有形成本,并以最低成本作为择优标准的方法。适用于“成本容易计算而且效益不易衡量的支出项目”。+P47对应段落划线的内容

三、财政支出效益评价体系

1.财政支出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的基本原则 P47

2.财政支出效益评价体系的设计 P48

四、财政的法制化、民主化和财政监督

公共选择≠公共选择理论

作为一种选择,公共选择指的是与个别私人选择相区别的集团选择。

公共选择理论还对政府决策程序和选举制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第三章 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

一、财政支出的内涵和分类的意义

1.财政支出:是政府将集中起来的货币资金,有计划地分配使用到各种用途上去的过程。通过财政资金的支出,满足整个社会再生产和公共部门等各方面活动的资金需要,从而为实现政府的各项职能服务。

三、我国财政支出分类

1. 按照财政支出功能(政府职能)分类

(1)2007年前,按政府职能分类 ,将财政支出分为:经济建设支出、文教科卫支出、行政管理费支出、国防支出、其他支出

(2)2007年以后我国财政支出分类:按支出功能设置类、款、项三级科目 +P34

2.按照支出经济分类

实际上是按支出产生收益的时间分类可分为三类 :

①经常性支出:维持公共部门正常运转或保障人们基本生活所必需的支出。 ? 包括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社会保障支出。 ? 支出特点:会使社会直接受益或当期受益。 ? 补偿方式:税收 ③净贷款 3.按照财政支出与经济活动的关系分类,也就是按照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分类可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这种分类具有较强的经济分析意义。

(1)购买性支出

? 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

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前者如政府各部门的事业费,后者如政府各部门的投资拨款 。

? 政府是一个市场主体,一手交钱,一手接货(商品或者劳务),并运用这些商品和服务

实现国家的职能。

②资本性支出:用于购买或生产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耐用品所需的支出。

? 如用于建筑厂房、购买机器设备、修建铁路和公路,建筑办公楼、购买汽车、复印机等办公用品。

? 结果:形成长期使用的固定资产。对当年及以

后的经济产生影响。

? 补偿方式:税收和国债

(2)转移性支出定义:指政府单方面把一部分收入无偿地转移给社会成员所形成的支出。

?与此同时,政府没有取得相应的商品和劳务,只是将资源在社会成员之间重新分配。

?包括对居民的补贴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利息支出、捐赠支出等。

?转移支出对社会总供求、社会总储蓄,以及经济增长具有间接的影响,即对生产和就业的影响是间接的,但对分配产生直接影响。

(3)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各自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是不同的:

购买性支出对社会生产、就业以及社会供给与社会需求的总量与结构均衡有着直接的影响,

并对收入分配产生间接的影响。转移性支出则相反。

?购买性支出:是通过支出使政府所拥有的资金与市场上企业和个人提供的商品与劳务相

交换,直接增加了社会购买力,从而对社会生产、就业以及社会供给与社会需求的总量

与结构均衡有着直接的影响;并对收入分配产生间接的影响。

?转移性支出:则是通过支出过程,将财政资金从政府转移到受领者手中,支出结果是资

金所有权的转移。直接干预收入分配,受益人收入提高。对收入分配有直接影响;但对

社会生产和就业以及社会总供需状况的影响,则是间接的,是要通过资金接受者的反应

来实现的。

(4)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的关系

?购买支出和转移支出的比例关系受到一国政府职能的影响。一般来说,发达市场经济国

家的政府较少直接参与生产活动,所以,购买支出所占的比重较小,但社会福利水平较

高,转移支出所占的比重较大。

?处于经济发展初期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因为政府直接参与的生产活动较多,且公共设

施基础较差,需要大量的政府投资,因此,购买支出所占份额较大。

?购买性支出比重大,财政偏重效率;转移性支出比重大,该国财政偏重公平。

第二节财政支出的规模分析

(一)衡量财政活动规模的指标

2、反映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变化的指标(3个)P51

1. 反映财政活动规模的两类指标:

①绝对指标,如一定时期内的财政支出的绝对数额;

②相对指标,通常用相对相对指标来衡量财政活动的规模。

财政收入占GDP(或GNP)的比重财政支出占GDP(或GNP)的比重

(二)财政支出规模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

几乎所有国家的财政支出规模,不论是绝对额还是相对额,近几个世纪以来都是不断上升的。

从总体上来看,1930年以前,各国的财政支出相对规模上升比较缓慢,以后开始加快,到

了20世纪70年代,财政支出在GDP中所占的比重达到1/3以上。

各国经济学家试图对财政支出不断增长作出解释,其中代表性的观点:

1.瓦格纳法则: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公共支出也将随之增加。+用两个因素解释P53头顶

?此外,瓦格纳把教育、娱乐、文化、保健与福利等方面的政府支出水平由它们需求的收入弹性决定,当人均收入增加时,财政支出中用于这些方面的支出也会大幅度增加,即

随着经济中人均收入的增长,财政支出的增长会快于GDP的增长。

2.皮科克和威斯曼的“替代-规模效应理论”——也称之为“梯度增长理论”

?假定:政府喜欢多花钱,公民不喜欢多纳税,因而存在一个公民可忍受的税收水平,即税收容忍度。

?观点:导致财政支出增长的因素有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外在因素是说明财政支出超过GNP增长的主要原因。

主要观点:

在正常的时期,居民的税收容忍水平是稳定的,经济发展,收入水平上升,以不变的税率所征得的税收也会上升,于是,政府的财政支出与GDP上升呈线性关系,从长期来看是一种渐进的增长趋势。

当社会出现激变时,如战争、经济危机的出现,财政支出需要大幅提升。纳税人的税收容忍水平将会提高,整个政府财政支出在渐进的过程中呈现出一个台阶式的增长形态。替代效应当危急时期过去之后,政府不会轻易容许已经上升的税率降到原有的水平,私人也会因为遭受战乱之苦的缘故接受较高的税率,因此,政府财政支出水平虽然会下降,但下降的幅度不会太大,下降后的水平依然会比激变前高,在此基础上财政支出继续以稳定的方式向前发展。这种财政支出上升的规律,即称为替代-规模理论。

结论:在正常年份财政支出显现一种渐进的上升趋势,但当社会经历“激变”时,财政支出会急剧上升,当这种“激变”时期过后,财政支出会下降,但不会低于原来的趋势水平。3. 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论

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用经济发展的阶段论来解释财政支出的增长原因,将财政支出划分为投资支出、消费支出和转移支出,探讨了财政支出的增长在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

?经济发展早期阶段的财政支出特征:

①财政支出中用于公共投资部分比重很大,增长的速度也很快;②对政府的公共性消费支出需求不大;③转移性支出不大;

原因:由于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落后,直接影响私人部门生产性投资的效益,从而间接影响整个经济的发展。而基础设施的投资具有投资规模大、周期长、收益小的特点,私人部门不愿意投资或者没有能力投资,因此需要政府提供,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

?经济发展中期阶段的财政支出特征:

①社会总投资以及政府投资的绝对数额是增长的,但政府投资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会趋于下降。②政府用于教育、卫生和安全等方面的消费性支出增加,其在整个财政支出中的比重相应上升。③用于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转移性支出开始增加。

原因:私人产业部门已兴旺,资本存量不断增加,私人企业和农业的资本份额增大,那些需由政府提供的具有较大外部经济效益的

基础设施已基本建成,所以政府对这一

块的投资逐渐变缓。

?经济发展成熟期的财政支出特征:

公共支出将从基础设施支出转向不

断增加的对教育、文化、保健和福利服务

的支出,且这方面的支出增长将大大超

过其他方面支出及GDP的增速。

原因:①随着人均收入的进一步增

长,人们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私人消费形式将发生变化。②伴随着经

济增长,社会管理日益复杂,要求政府提

供各种管理服务来协调和处理增长所引起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如交通警力、控制污染、反托拉斯等等需求增加,引起政府各种管理费支出的增加,从而导致整个公共消费支出迅速增长。

?总结: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对政府投资的比例要求较高;而在经济起飞后,进入中

期阶段,政府投资的比例会趋于下降;当经济步入“成熟”阶段后又会上升。

?其增加与下降的程度主要取决于特定收入阶段和它对资本的要求。

(三)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发展变化的特殊性

(四)财政支出的影响因素:宏观、微观、政治决策程序

我国:政治决策对我国财政支出规模的发展变化以及最终形成最佳的稳定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①②③④P58

第三节财政支出结构分析

(一)关于财政支出结构发展变化的学说×

内生增长理论: 其核心思想是认为经济能够不依赖外力推动实现持续增长,内生的技术进步是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

该理论的基本思想:劳动投入过程中包含着因教育、培训及职工再教育而形成的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积累过程中包含着因研究开发活动而形成的技术进步,生产性公共投资的增加也有助于物质资本的边际收益率。

因此,生产要素积累的收益率不会发生递减趋势,长期增长率将大于零。这一理论的贡献在于将原来认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外在要素内在化。人们将此种理论成为“内生增长理论”。

生产性资本、人力资本和研究开发活动是一个国家长期经济增长的内在因素和动力。这些因素具有明显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以及外溢效应,具有公共物品的某些属性。

所以,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特别是长期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思路

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立保障社会民生的长效机制

要处理好和把握好财政支持和保障社会民生的几种关系:

①促进经济发展与推进社会事业建设协调的关系。②统筹兼顾与突出重点的关系。③财政支持和社会参与的关系。④增加投入和制度建设的关系。

第四讲财政民生性支出

民生性支出的性质(书P64所有笔记)

第一节行政管理与国防支出

(一)行政管理支出与国防支出的属性

?两者同属于民生性支出,是非生产的消耗性支出,使用后不形成任何资产。

?是两项基本的财政支出;

?两者是全社会消费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

1.行政管理支出的定义和组成

行政管理支出:行政管理支出是政府(政府各级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关、司法检察机关和外事机构等政府部门)为行使其最基本的职能所必须花费的一项支出。

行政管理支出包括:三类科目P65第三段

按支出用途:包括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

2.我国行政管理支出的规模

(1)行政管理支出的绝对规模:

(2)行政管理支出的相对规模:行政管理支出的相对大小是指其占财政收支的比重。

在一国的经济资源一定的条件下,政府行政管理支出过多必然会导致纳税人的税收负担过重,从而使微观资源配置发生扭曲。所以行政管理增长速度应小于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这样才有利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公共事业。

3. 行政管理支出的特点:行政管理支出的绝对规模不断增长,但相对规模,即行政管理支出占全部财政支出的比重应该是下降趋势。

(1)我国行政管理费居高不下的原因?①从财政供养人员与GDP之比看,中国为39人/百万美元,大大高于发达国家;②中国公务员人数太多,官民比例失调;③三公经费支出庞大4. 影响行政管理支出规模的因素P66

政府职能:关键因素机构设置:新旧叠加的结果自然是行政管理支出的增加。

5. 行政管理费的控制

1)积极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是控制行政管理经费的前提条件。

2)参照各国的经验,对行政管理费的绝对规模或相对规模规定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指标,

并由国家立法机关和国家审计局进行严格的审计监督和立法监督。

3)财政部门本身必须对行政管理费加强考核和监督,主要是适应行政机构改革,规范行政

管理费的范围,完善行政经费的定额和考核办法,坚持支出程序,加强检查监督,走向法制化、规范化。

4)最终还是要通过正常的程序的来完善和解决。需要进一步完善政治程序的科学化和民主

化,提高透明度,公民也能得到充分信息并实施有效的监督。

(二)国防支出P69

第二节教育、科学技术和医疗卫生支出

一、教育、科技支出和医疗卫生的属性

?根据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划分:生产性劳动:凡从事物质资料生产、创造物质财富的劳动;非生产性劳动:除此之外的劳动,皆为非生产劳动。

?投入教育、科学技术和医疗卫生领域的劳动属于非生产性劳动,而且从事这些劳动的过程中,劳动者还须消耗物质财富。所以,根据这一标准,用于教育、科学技术和医疗卫生事业费属于非生产性支出。

二、教育支出

1.教育支出的提供方式

(1)教育的特点:具有强烈的正外溢性。具体表现:①教育是高素质劳动力的来源。②教育能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③教育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

尽管教育也有一定的负外溢性,如提高犯罪技能等。但总体说来,教育的正外溢性大大高于负外溢性,这是近现代国家大体上都必须大力介入教育,直接为教育提供大量经费的根本原因所在。

(2)教育支出的提供方式

●初级教育:小学、初中(外部效应很明显):多数国家通过宪法规定对初级教育规定若

干年的义务教育。(背P72橙色的部分)

基于上述理由,世界各国只有有财政实力,均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义务教育,由政府办学校,通过法律强制要求家长送适龄的孩子入学接收教育。

●高层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

两面性:①高层次的教育可以为国家培养人才,从而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②高层次的受教育者得到的利益是内在化和私人化的

参照的例子,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不由政府全包,私立高校众多,这就打破了教育资源的垄断,实现了办学资源的多元化,所以政府能够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基础教育。

2.我国教育经费的规模、结构和效率P73

(1)教育经费规模偏低。我国的教育投入水平,还低于欠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2)教育支出结构不合理。我国教育经费在初级教育、中级教育和高级教育之间分布的级次结构不合理。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忽视初级教育,特别是农村的普及教育长期处于落后境地。

●教育投入改革的方向:

政府应该承担公共教育的投入,主要是义务教育;而高等教育应该更大范围地、更多地向市场开放。可参照的例子,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不由政府全包,私立高校众多,这就打破了教育资源的垄断,实现了办学资源的多元化,所以政府能够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基础教育。三、科学技术支出

(一)科学研究的性质

1. 科学研究具有外部性

●基础性科学研究:关于认识自然现象、揭示自然规律,获取新知识、新原理、新方法的

研究活动,如基因工程、环境污染治理、地震、等;

对整个国家或社会都有作用,是以提高整个社会整体利益为目标的研究。

基础性科学研究的外部性通常是无法用货币来计算的,实际上也难以用货币衡量其收益。●应用性科学研究:研究的方向性强,目的性明确,与实践活动的关系密切,且直接体现

着人的需求。有外部性,如某项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等

一些科研成果虽然可以获得发明专利,得到法律认可和保护,但由于本身具有易复制等特点,具有向外发散性质,因而在实际当中难以用商业化推广,如农业生产科研中的种子改良。2.科学研究具有风险性与收益的不确定性

结论:对于外部性较强的科研活动的经费,主要是基础性、公益性以及高新科技的科研经费,必须由政府来承担。应用性科学研究的经费,则由微观经济主体承担,根据具体情况,可以给予一定补贴。

2.国家的科技投入政策P75第二段

四、医疗卫生支出:

1.含义:政府安排一部分财政资金用于社会成员的卫生事业方面的经费。+P77头顶笔记(一)政府介入医疗卫生事业的依据P77右边笔记

2.医疗卫生服务的主要提供方式:

(1)根据公共物品理论,可以把医疗卫生物服务分为三大类:

●纯公共物品,同时满足受益的非排他性和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如传染病监测与控制、突

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和健康教育

●准公共物品,满足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个条件之一,或者两个条件都不具备,但是具

有较大的外部性,如预防免疫,妇幼保健;

●私人产品,大部分医疗服务属于此类产品。

(2)医疗服务的主要提供方式:3种

①政府提供:或公共提供,即谁来出资的问题。

②市场提供:在医疗服务领域进入市场竞争机制,由营利性提供,供给方通过向患者收费来解决弥补成本。

③混合提供:政府和市场共同提供医疗服务。即政府对医疗服务企业以补贴的方式提供部分资金,医疗服务企业再通过向患者收费方式解决部分资金的来源。

政府补贴方式主要在医疗保险制度中实行,其中保险基金由政府补贴一部分,另外部分由单位和职工共同分担。eg.城市居民医疗保险制度

3.政府应选择应当介入的主要方面:

?提供医疗卫生领域的纯公共物品和部分准公共物品,保证这些公共物品的生产、提供和消费达到最优;

?纠正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市场缺陷,使医疗保险兼顾效率和公平;

?补助穷人,为他们负担必要的保险,获得相应的基本医疗服务。

4.政府需要对医疗卫生领域提供的服务P77最后一段

第五讲财政投资性支出

第一节财政投资性支出的一般分析

一、投资与经济发展(P81—82划线的)

投资对对经济发展的消极作用:财政投资支出增加会排挤私人部门支出,并与私人部门争夺有限的社会资源;公共投资也许被私人部门不用于生产能力的扩张上,比如更好的道路可能

排挤卡车和其它交通设备的投资,而私人产出水平保持不变。因此,财政投资支出增加会阻碍经济增长。

二、政府(财政)投资的特点、范围和决策标准

1. 政府投资的含义(P83头顶笔记)

2. 政府投资的特点

(1)非政府部门的投资特点:①②③从投资领域选择来看:由于企业的微观利益所限,企业投资不可能顾及非经济的社会效益,一般选择投资数额相对较小、资金周转快、见效快的短期投资项目。

(2)政府部门的投资特点:①政府投资可以微利甚至不盈利;②投资于大型项目和长期项目;

③可以从事社会效益好而经济效益一般的投资

3. 政府投资规模的影响因素P83最后一段

●政府投资和非政府投资的主从顺序:

非政府投资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政府投资主要在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发挥作用

4. 政府投资的范围+P85头顶笔记

包括基本建设和其他资本性支出:

(1)基本建设科目:反映各级发展与改革部门集中安排的一般预算财政拨款用于购置固定资产、战略性和应急性储备、土地和无形资产,以及购建基础设施、大型修缮所发生的支出。(2)其他资本性支出:是反映非各级发展与改革部门集中安排的用于上述的支出。

5.政府投资决策的标准

第一个:政府和非政府

都遵循

第二个:资本技术构成

高,劳动的生产率高

第三个:政府特有的标

准(为什么?)

三、政府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地位和作用

●政府投资和非政府投资的主从顺序:①非政府投资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②政

府投资主要在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发挥作用。

●政府投资的调控方式:1、直接调节自身投资规模,间接调节非政府投资规模,保持稳

定增长;2、调节自身投资结构,纠正非政府投资结构的偏差,使全社会的投资结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

第二节基础设施投资

1.基础设施投资的属性

(1)基础设施的内涵:广义、狭义(P85最后一段)

(2)基础设施的特征:+P86①②③④

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与其他产业相比,具有不同的特征。

从整个社会生产过程来看,基础设施为整个生产过程提供“共同生产条件”。

2.基础设施投资与一般投资的关系

(1)基础设施是处在“上游”的产业部门,基础设施投资是一种“社会先行资本”。从价值构成来分析,基础设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构成其他部门产品成本的组成部分,因而基础设施的价格变动具有很强的连锁效应,会引起整个产业成本的波动。

(2)基础设施的感应度强,感应度系数较高。基础设施在产业锁链中属于这样一类产业,即当基础产业、加工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时,一般要求适度加大基础设施投资,要求基础设施

的适度超前发展。

二、基础设施投资的提供方式

P87最后一段划线部分+ P88—89 六种方式+ 三峡资金来源渠道+ BOT的含义和优势

案例评析:(关于公共物品私人提供问题的研究和实践)

1. 在基础设施主要由政府及国有企业垄断经营的情况下,BOT方式所解决的不仅仅是一个融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也是经济体制转型的一个重要手段。换言之,外商带来的不仅是资金,还有现代企业制度及先进的管理模式。

2. BOT方式无疑是政府投资方式的一个重要突破。传统的政府直接投资方式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效率低下,采用BOT,既可以避免政府投资决策的失误,提高决策的效率,又可以避免传统体制下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低下的问题。

3. 显然,并非所有的政府投资项目都适宜于采用BOT方式。只有那些采用市场机制能够获得预期收益的项目,民间或外资企业才愿意介入。

第三节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

1.政府必须介入三农的理由:一般视角(P91 ①②③)

2. 政府应该介入“三农”的范围P91

3. 财政加大“三农”措施和力度P93 四点

第六讲转移性支出

1.P97头顶笔记

第一节社会保险支出

(一)社会保障定义和内容P96笔记

补充:

●社会救济:指政府对收入在贫困以下的公民和因自然灾害遭受损失或发生其他不幸事故

而暂时生活处于困难中的公民提供货币或实物帮助,提供满足最低生活需求的一种社会保障形式。

是最初出现的社会保障项目。包括济贫和救灾。

主要资金来源:财政预算拨款;同时鼓励社会捐款和公民互助。

目标:克服贫困。

●社会福利:由政府出资兴办,以低费或免费形式向一部分需要特殊照顾的社会成员,提

供货币或实物的一种社会保障形式。

主要表现为:国家、企业或集体兴办的福利院、敬老院、疗养院、儿童福利院、福利企业,其目的是使无生活来源的孤老残幼得到基本的生活待遇。

社会福利的经费:一般由政府财政负担。

●社会抚恤:是指对国家社会有功劳的、特殊的社会群体给予补助和褒奖,确保优抚对象

有一定的生活水平的一种社会保障形式。

主要包括:现役军人及其家属、退伍、复员、转业军人、军队离退休干部、烈士家庭、牺牲、病故军人家属,革命伤残军人和其他特殊对象。

资金来源:国家财政拨款。

(二)社会保险

1.定义:P96笔记

2.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P96底下笔记

(1)保险具有私人产品特征(2)商业保险的局限性P98书本

①可分性:保险面向个人提供;(3)政府实施社会保险制度的几点理由P97—98

②排他性:先尽交费义务,并在符合一定条件的基础上才能享受该服务;

③竞争性:增加一个人的保险会带来额外的成本。

(4)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的区别

1)商业保险由个人向保险公司支付保险费,在受

到某些损失时得到补偿。

2)社会保险由国家依法强制实施,运用保险方式,

对劳动者遭遇年老、疾病、失业、工伤等特定社

会风险而暂时或永久失去工资收入的,提供一

定程度的经济补偿,使他们仍能保证基本生活

一种制度。

3)社会保险制度是指由法律规定了的、按照某种

确定的规则实施的社会保险政策和措施体系。

3.社会保险的内容

(1)社会养老保险

是指政府以立法形式确定的,劳动者在达到法定退休年龄而退出社会就业领域,在养老期间给予养老金、医疗待遇及生活方面的照顾。

(2)社会失业保险:

政府以立法形式确定的,劳动者在失业时,应给予其基本的生活费、医疗补助费,并为他们提供专业培训和职业介绍服务。

(3)社会医疗保险:政府以立法形式确定的,劳动者所享有的疾病预防和治疗的权利。按一定的补助标准支付劳动者的医疗费用。

(4)工伤保险:政府以立法形式确定的,劳动者因工作而负伤、致残、死亡时,给劳动者本人及其供养的直系亲属提供物质帮助(支付伤残补助金)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5)生育和疾病保险:对因生育而中断劳动和因患病而暂时失去劳动能力的劳动者,给予其生育和患病期间的收入补助。

4.西方保险制度类型(1)社会保险型;(2)社会救济型;(3)社会福利型;(4)国家保障型。

5.各国社会保险制度共同特点:P99—100

6. 社会保险资金的运作基本上采取三种:完全基金制、现收现付制、部分基金制。

(1)完全基金制(fully funded):是一

种以纵向收付平衡原则为指导,要求

劳动者整个就业期间或者投保期间

在一个相当长的计划期间内,采取储

蓄方式积累、筹集社会保险基金,整

个社会当期交费收入全部用于当期

缴费的受保人建立养老基金。

?其特征是建立个人账户,使退休

金直接来源于社会成员本身的储蓄积累。

?完全基金制的特点:投保人在工作期间积累资金,退休后领取保险金,支付水平与本人在职时的工资和缴费水平直接相关,可以激发投保人缴费的积极性,从而实现自我保障。?时间跨度大,储备基金容易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基金的保值和增值的压力非常大。(2)现收现付制(pay-as-you-go):以近期横向收付平衡原则为指导,用一个时期正在工作的一代人的缴费来支付已经退休的一代人的养老金。

?特点:完全依靠当前的收入去支付现在的支出,以支定收,基金没有结余,从而避免了完全基金制下基金遭受通货膨胀而贬值的风险,也能够对基金进行有效的管理。

?适用于:人口年龄结构年轻、保障

范围较窄、支付水平较低的国家。

(3)部分基金制:是现收现付制和完

全积累制两种模式的结合。当年筹集

的基金,一部分采取现收现付制满足

当前支付的需要;另一部分采取积累式

以满足未来支付的需要。

?一方面,该种运作方式可以避免收费率的频繁调整,使企业和财政的社会保障支出负担均衡;另一方面,由于储备数量较少,受通货膨胀的影响就小,能够比较好地保证社保基金受益者的生活水平不至于下降。

7.我国改革开放后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P102了解)

我国部分基金制运作模式:各地逐步建立起统筹账户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养老保险体系。经过几次调整,养老保险的社会统筹部分由单位负担缴费,单位按照员工工资的20%缴纳养老金,这部分金额进入统筹账户,政府用来“现收现付”,支付退休一代的养老金。个人账户由职工个人缴费,为缴费工资的8%,金额随着工作年份的增长不断累积。

第二节财政补贴

1.财政补贴的概念(P107笔记)

2.财政补贴和社会保障支出异同点:

●相同点:

(1)两者都具有无偿性,两者都是转移性支出。两者在支出的同时都不能换回任何相应的商品和劳务,所进行的支出都是无偿的;

(2)两者都能给领取者带来实际收入和经济状况的改善。

对于财政补贴或者社会保险支出的的接受者而言,不论是什么名目获得的政府补贴,都意味着实际收入的增加,从而能够改善其经济状况。

财政补贴总是与相对价格的变动有直接的联系,财政补贴发挥着矫正价格机制导致的利益不平衡的作用。

●不同点:

(1)财政补贴与相对价格相联系,而社会保险支出不与价格发生直接联系;

(2)财政补贴可以改变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直接影响资源配置,而社会保险支出对资源配置间接影响

3.我国财政补贴的特征(P109头顶笔记)

财政补贴分类:①按照财政补贴的政策目的分类:价格补贴、企业亏损补贴、出口补贴、财政贴息、税收支出;②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和对企事业单位的补贴。

4.财政补贴经济影响的机理分析(3个P109)

(1)财政补贴的经济效应: P110

(2)财政补贴使用过度的消极效应:

①财政补贴项目偏多,规模偏大,会加重财政负担,总体上削弱国家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

②长期的财政补贴不可避免的会使受补单位产生依赖思想,影响经济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人为地加剧企业的不公平竞争,“政策性亏损”掩盖了部分企业由于经营不善而引起的经营亏损。

③长期过多过广的补贴,人为地扩大了经济体系中政府行为,相应地缩小了市场活动覆盖的范围,而且财政补贴成为受补单位的既得利益,易上难下,将演变为经济改革顺利进行的阻碍因素。

④某些补贴的不当,扭曲了价格体系,扭曲合理消费结构,加大了宏观调控的难度。

(3)我国财政补贴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解决的问题

①财政补贴项目仍然偏多,规模仍然偏大。②长期的财政补贴不可避免地会使受补单位产生依赖思想。③不利于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④某些补贴的不当,扭曲了价格体系,刺激了不合理消费,加大了宏观调控的难度。

(4)财政补贴进一步完善的思路

①从制度创新入手,提高财政补贴支出效益,取消不符合WTO规则的补贴,合理利用可诉补贴,用足用好不可诉补贴,调整现行一些效率不高的补贴;

②重新规范财政补贴的重点和范围,改革补贴方式。

第七章财政收入规模和结构分析

第一节财政收入的形式和原则

一、财政收入的分类(P118笔记)

公共财政收入包括: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专项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其他收)●专项收入:是指具有特定来源,按照特定目的建立并规定有专门用途的收入。包括:排

污费收入水资源费收入教育费附加收入矿产资源补偿费收入内河航道养护费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是指国家授权的行政、司法机关和其他机构依据法律、法规、省级人

民政府规章的规定,为行使其管理职能,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收取的费用。包括:民政性收费、司法性收费、资源性收费、证照性收费;检测、计量、咨询费用、使用费。第二节财政收入(预算内)规模的影响因素

一、财政收入规模的衡量指标:绝对规模、相对规模(财政收入/GDP;财政收入增长率)

二、影响财政收入规模变化的因素P119—123

三、财政收入规模适度财政收入/GDP——指标是否适度

1、意义——合理确定财政收入规模,是财政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问题,涉及到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面的利益关系。

财政收入规模,一方面必须保证国家财政行使职能的需要,另一方面,又不能妨碍企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改善。

如果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过大,会影响企业和个人的收入水平。

如果财政收入占比过小,资金分散,政府行使职能的资金得不到满足,致使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下降,影响经济和社会持续、协调、稳定发展。

●基本要求:1、满足政府基本职能以及规模适度增长需要2、有利于保持和促进经济的

适度增长和社会发展3、要与社会经济的承受力相适应4、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

2、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是否合适? 从公共财政收入看,占GDP的比重为23%左右关键:口径

结论:如果按全口径比较,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与OECD国家平均水平相当

●各国财政收入/GDP 比重状况解析:

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差异: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

2、经济发达水平对占比的影响(正相关)

3、社会福利制度中政府承担的比重(正相关)

4、统计口径的影响

3、既然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并不算高,为什么提出“我国财政收入的规模适度”?理由:(1)我国财政收入的增长率高于GDP的增长率2000-2010十年间,财政收入平均名义增速高达19.8%。即使剔除通货膨胀因素,实际增速也有15%,高出同期GDP增速5个百分点。

(2)2013年1月发布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明确要提高劳动收入在GDP中的占比。这引发了财政收入增速是否过高,占GDP比重是否过大的讨论。

(3)中国人普遍感到税负过高,严重影响到“幸福感”。

(4)财政支出关于民生支出欠账太多。

第三节 财政收入其他形式(公共财政以外部分)

一、政府性基金收入

1.概念:是指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规定,为支持特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发展,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无偿征收的具有专项用途的财政资金。

政府性基金的特点:强制性、非补偿性

(3)政府性基金属于政府非税收入。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二、国有资本经营收入

1、定义:国有资本经营收入是政府以所有者身份依法取得国有资本收益。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按照当年预算收入规模安排,不列赤字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包括下列项目:

(一)利润收入; (二)股利、股息收入(三)产权转让收入; (四)清算收入。

三、全国社会保险基金收支

四、债务收入:不列入财政收入,而使用债务收入所形成的的支出必然会列入财政支出,形成支大于收,表明财政赤字。

弥补财政赤字的来源:中央政府债务+地方政府债务收入

当年中央财政的国债余额 =上年国债余额+当年国债发行额?当年还本额

第八章 税收原理

第一节 税收概念与税收分类

一、税收概念 P136 及基本特征 P138—139

税收的职能

1、税收的财政收入职能;

2、税收的公

平分配职能;3、税收的经济调节职能

萧条时期,个人收入和公司利润减少,

政府所得税收入自动减少,从而相应

增加了消费和投资;

经济繁荣时期,个人收入和公司利润

增加,政府所得税收入自动增加,从而

相应减少了消费和投资;

政府可以利用税收政策,调节产业结

构、产品结构,鼓励或者限制某些产业

或产品的生产和发展。

二、税收制度的要素

税制要素:是指构成每一具体税种的

必要元素。(P140—143) (1)区别于:负税人、代扣代缴义务人 负税人:最终负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扣缴义务人,是税法规定的,在其经营活动中负有 代扣税款,并向国库交纳税款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2)起征点:是征税对象达到征税数额开始征税的界限。未达到起征点时不征税;而一旦达到或超过起征点时,则要就其全部的数额征税,而不是仅对其超过起征点的部分征税。 免征额:是在征税对象总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免举例:张小新6月份的工资收入9500元。如果按全额累进、超额累进分别计算张小新6月份应纳个人所得税额. (1)全额累进 应纳税所得额=9500-3500=6000元 应纳所得税=6000×20%=1200元 (2)超额累进 应纳税所得额=9500-3500=6000元 应纳所得税=1500×3%+3000×10%+1500×20%=45+300+300=645元

征额部分不征税,只对超过免征额部分征税。

起征点和免征额都是对纳税人的一种优惠,但前者优惠的是个别纳税人,后者则惠及所有纳税人。

三、税收分类

1.按按课税对象的性质

●流转税类(商品税类):一般是指对商品的流转额和非商品的营业额所征收的那一类税

收,如消费税、增值税、营业税、关税等。

●所得税类:一般是指对纳税人的各种所得征收的那一类税收,如企业所得税(公司所得

税)、个人所得税等。

●财产税类:一般是指以属纳税人所有的财产或归其支配的财产数量或价值额征收的那一

类税收,如房产税、契税、车船税、遗产及赠与税等。

●行为税类,是指以某些特定行为为课税对象的税,如印花税等。

●资源税类:车船税

2.直接税和间接税——以税收负担是否转嫁为标准的分类

●所谓直接税,是指税负不易转嫁,由纳税人直接负担的税收,如各种所得税、土地使用

税、社会保险税、房产税、遗产及赠与税等等。

●所谓间接税,是指纳税人容易将税负全部或部分转嫁给他人负担的税收,如以商品流转

额或非商品营业额为课税对象的消费税、营业税、增值税、销售税、关税等。

4.价内税和价外税——以税收与价格的关系为标准的分类

税金如果是计税价格的组成部分,称为价内税;计税依据:含税价格

税金独立于计税价格之外的,称为价外税。计税依据:不含税价格

价内税:税款=含税价格×税率

价外税:税款=不含税价格×税率=[含税价格/(1+税率)]×税率

价内税的负担较为隐蔽;价外税的负担较为明显,中国的消费税与营业税都采取价内税。而增值税在零售以前各环节采取价外税,在零售环节采取价内税。西方国家的消费税大都采用价外税方式。

四、税制结构(单一税制结构、复合税制结构)

1.税收制度:是国家按照一定政策原则组成的税收体系,其核心是主体税种的选择和各种税的搭配的问题。

2.复合税制主体税种选择:(三种模式)

(1)以所得税(直接税)为主体税制结构(发达国家)

(2)以流转税(间接税)为主体税制结构(发展中国家)

(3)以所得税和流转税两种税为主体税种的结构(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

3、影响税制结构的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2)税收征管水平(3)税收政策目标

第三节税收原则

税收原则是政府在税制的设计和实施方面所应遵循的理论准则,也是评价税制优劣、考核税务行政管理状况的基本标准。(两大标准:效率与公平)

一、税收公平原则

1.含义:P146

2.税收公平包括:横向公平和纵向P146

3.税收公平原则要求:P146(3个)

4.税收的公平原则:即受益原则和支付能力原则。P147头顶笔记

重要性:(1)只有当纳税人相信税收制度是公平的,才愿意依法纳税。(2)有效维持税制正常运行(3)有效发挥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4)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二、税收的效率原则

1.含义:P147

财政学总结

财政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财政学对象和财政职能 1、财政:从经济学意义来理解,财政是一个经济学范畴,是一种以国家为i 主题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2、财政学的对象:财政收支及其治理。 3、财政运行的主要特征:(1)财政运行是财政收支的矛盾统一;(2)财政 运行是财政规律与财政政策的矛盾统一;(3)财政运行是公共性与阶级性的矛盾统一。 4、财政职能:(1)资源配置职能;(2)收入分配职能;(3)经济稳定与发展 职能;(4)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职能。 5、政府参与资源配置的原因:(1)私人不愿意提供公共产品;(2)私人不 愿意清楚外部性;(3)规模报酬递增所导致的垄断。 6、财政配置资源的机制和手段:(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职能 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指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3)合理安排财政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重点建设;(4)创新财政资源配置方式,大幅度减少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大力提倡采取PPP方式,带动民间资本的发展,同时对每项生产性投资的确定和考核都要进行成本——效益分析,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进效益。 7、经济公平:要素收入与要素投入相对称。 8、社会公平:是指将收入差距维持在现阶段各阶层居民所能接受的合理范围 内,平等不等于公平,甚至是对社会公平的背离。 9、经济稳定: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 10、充分就业:是指可就业人口的就业率达到了由该国当时社会经济状况所 能承受的最大比率。 11、物价稳定:是指物价上涨幅度维持在不至于影响社会经济正常运行的范 围内。

财政学考试重点知识

导论:简略的财政概念: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是国家的一个综合性经济部门通过他的收支活动筹集经费资金以保证国家职能的实现。 财政的基本特征1.阶级性与公共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公共财政与国家财政的区别: 1、公共财政预算决定具有明显的公共性。公共财政直接决定于公共选择过程,政府只是代理执行。 国家财政的预算强调政治权力的作用,并不具有必然的公共性。 2、公共财政的收入是基于公共权力,主要通过税收征集收入。 国家财政的收入即可通过以所有权为基础的资产收益取得收入,也可依据公共权力和收费取得收入。 3、公共财政支出是提供公共商品。 国家财政支出可能(甚至主要提供)私人产品。 第一章 市场失灵:指市场经济中存在一些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或不足。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1)垄断 (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 (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4)收入分配不公 (5)经济波动 (6)偏好不合理 (7)市场不完全 (8)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波动 外部性:指经济主体的行为以市场价格意外的方式影响他人福利的情形。 政府干预手段:(1)立法和行政手段(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3)财政政策 政府干预失效:政府为弥补市场失灵而对经济、社会生活进行干预的过程中,由于政府行为自身的局限性和其他客观因素的制约而产生新的缺陷,进而无法使社会资源配置达到最佳的情景。 原因和表现:(1)政府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3)公共产品供给的低效率性(4)政府机构和公共预算的扩张。

政府的寻租活动:通过政府管制的寻租、通过关税和进出口配额的寻租、在政府订货中的寻租。 财政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政府运用财政手段,实现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有效率配置的功能。 2、收入分配职能:政府为了实现公平分配,对市场机制形成的收入格局予以调整的职责和功能。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政府运用财政工具和政策保障宏观经济稳定运行和增长的职能 4.从我国财政支出看财政维护国家的职能(政治职能) 洛伦兹曲线: 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曲线越弯,收入水平越不公平。 基尼系数:G=A/A+B 0

财政学_陈共_第六版_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1)垄断(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4)收入分配不公(5)经济波动 外部效应是指某个经济主体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即外部效应有可以区分为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当出现正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出现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收益大于成本)时,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由于外部效应的存在,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

成理想的效率配置。 政府干预手段(1)立法和行政手段(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3)财政手段 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1)政府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标准:(1)排他性和非排他性(2)竞争性和非竞争性公共物品消费的非排他性,即任何人都不能因为自己的消费而排除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公共物品都不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即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

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简略的财政概念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他是国家的一个综合性经济部门通过他的收支活动筹集经费资金以保证国家职能的实现财政的本质财政的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财政的基本特征1.阶级性与公共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1.逐步明确和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并具体落实到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上来。2.财政提供公共物品要以满足公共需要为标准,不能超出公共需要的界

限和范围。3.按集中为主、适度分权原则,完善预算管理体制。4.完善税制,调整税收职能。5.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大力提高财政支出效益。6.提高财政管理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是财政改革的根本。 财政职能(1)资源配置职能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率,以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重点建设。

财政学知识点整理赵迎东自己整理

财政学知识点整理 考试地点:7100 9:30AM 考试题型分配: 单选20×1′ 多选5×2′ 判断20×1′ 填空20×1′ 计算2×6′ 简单18′(两题,分值不同) 财政学的概念: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是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从事的以政府为主体的分配活动,它是政府实现其职能的物质基础。 财政具有三大内涵特征:(1)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2)财政分配的客体是一部分社会产品,主要是剩余产品。(3)财政分配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因此也称为“公共财政”。 财政职能:财政职能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三方面职能: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和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填空题】 公平分配一般来说包括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两个方面(详细见书P36)【判断题】 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手段主要有税收、转移支付和公共支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税收调节;(2)转移性支付;(3)公共支出。【填空题】 自动稳定器的运用,即通过财政制度的建设,发挥财政的“内在稳定器”的作用。【理解】 狭义的财政支出仅指预算内支出;广义的财政支出则包括预算内支出和预算外支出。 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经济性质是指财政支出是否与商品和服务相交换)分类,可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两类。【理解,详见书P50,选择题,哪些是购买性支出,哪些是转移性支出】 购买性支出是指政府从个人和企业购买原材料和土地、劳动力、资本的生产性服务并由政府直接使用的支出。购买性支出表现为政府同其他经济主题一样,一手付出资金,另一只手相应换回等价的商品和服务。例如政府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的支出,前者如政府各部门的事业费,后者如政府各部门的投资拨款。 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在公民之间再分配购买力的支出。政府的这种支出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例如,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政府安排转移性支出不是为了交换商品和服务,它体现了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财政学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财政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1、古代欧洲最早的财政思想的表现者是古希腊的色诺芬。在《雅典的收入》一书中,他讨论了希腊雅典的财政收入问题,并建议由国家购买奴隶,并将他们出租以增加国家的收入。 2、春秋战国的《国语- 齐语》中管仲提出了“ 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的财政政策 3、威廉·配弟的《赋税论》被誉为西方最早的财政学专著。此书是在重商主义向古典经济学派的过渡阶段。 4、第一个从理论上系统阐述财政理论的经济学家是英国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三.现代财政理论 5、凯恩斯以前的经济理论,并不认为经济会一直处于充分就业的状态,但认为偏离充分就业的状态是暂时的。 6、凯恩斯主义者以《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为理论基础,把经济危机的根源归结为 “ 有效需求不足”,要求政府放弃自由资本主义原则,实行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提出了政府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增加投资,刺激消费,实现充分就业的一整套理论政策体系。 第二章财政学的福利经济学基础 1、意大利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帕累托建立了公共决策的理论基础。 2、帕累托效应及其实现条件【资源配置最优】:任何政策的改变都不可能在不使任何人的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使某个人的境况变好。这一概念常常被作为评价资源配置合意性的标准。 实现条件:竞争可以保证帕累托效率条件的实现 3、边际替代率:边际替代率是指在产量保持不变的前提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可以代替的另外一种要素的数量。通常,由于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生产要素是不完全替代的, 随着一种生产要素数量的增加,该要素对另外一种要素的边际替代率是递减的。

4、无差异曲线及其特征:无差异曲线( Indifference curve )是一条表示线上所有各点两种物品不同数量组合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程度相同的线 特征:第一,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线,斜率是负的;第二,在每种商品都不被限定为多了比少了好的前提下,无差异曲线图中位置越高或距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消费者的满足程度越高;第三,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第四,无差异曲线通常是凸向原点的,这就是说,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减的 5、追求结果的公平——功利主义、罗尔斯主义、平等主义: 【1】功利主义:边沁早在1789 年便提出社会行为的目的应该是“增进最大数人的最大幸福”。这种被称为功利主义的思想追求的是个人效用总和的最大化。个人所得税制度 的累进设计符合功利主义的公平观。 ( 功利主义者认为①个人的效用可以用技术来衡 量,社会福利是所有社会成员福利的总和。②如果财富从富人手里转移到穷人手中造成穷人效用的增加大于富人效用的减少,被认为收入分配比以前公平。 ) 【2】罗尔斯主义 (短板效应) :社会福利仅仅取决于境况最差的个人的福利情况,即只有境况最差的人的状况得到了改善,社会福利才会得到改进。 第三章市场失效与财政职能 1、信息完备:p42 信息不对称:当交易双方中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于另一方时就存在信息不对称。 ① 逆向选择:市场交易中的一方无法观察到另一方的重要的外生特征时所发生的劣质品驱逐优 质品的情形。 ② 道德风险:市场交易的一方无法观察到另一方控制和采取的行动时所发生的知情方故意不采 取谨慎行为的情形,由于知情方故意不采取谨慎行为也许会招致对交易中另一方的损害。 2、囚徒困境:p44 反映了一个很深刻的问题,就是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 3、外部效应:p44 一个人或企业的行动影响了其他人或企业的利益,但又没有负担应有的责任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公式:U A=U A(X1,X 2, ?X n,Y 1) 某一个人或企业的效用所控制的活动其他人或单位的活动

财政学知识点总结

一、私人物品:排他性竞争性公共物品:非排他性非竞争性政府通过无偿征税提供公共物品财政分配目的:弥补市场缺陷分配主体:政府部门公共企业部门分配对象:剩余产品 二、市场失灵:自然垄断公共产品问题混合产品和外溢性问题市场的不完全信息的不完全失业、通货膨胀及经济失衡偏好不合理分配不公平 政府经济活动范围:市场失灵领域几个方面:提供司法制度商品与服务行政管理调节经济运行管理金融市场调节收入分配 政府失灵:公共选择的困惑公关经济政策的失效政府行为职能作用失效 政府与市场的分工:资源配置作用范围作用层次(宏观微观) 公共与效率准则的实现(政府致力于公平,市场于效率) 三、公共财政的职能:资源配置公平分配经济稳定与发展 资源配置职能含义:通过各种财政手段对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分配,直接或间接引导资源流量、流向,从而引起资源最优分配的功能。内容:涉及社会总资源的划分比例(一定时期内,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比较合理,则政府分配资源的份额也就比较合理)涉及政府内部资源配置(提高政府部门内部资源配置效率,在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尤其是财政投资结构)涉及非政府部门内部的资源配置(运用间接方式如税收、补贴)手段:支出和税收 分配职能含义:运用各种财政手段调节收入和财富的分配,使之符合社会公认分配状态的功能。手段:制定公平的财富制度合理运用累进的个人所得税通过转移支付对低收入者进行补贴对低收入者能够获益的项目提供资金或进行补贴 经济稳定含义:以财政政策为手段,以保持高就业率、合理程度的物价稳定、适当的经济增长率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功能。手段:既定的预算杠杆影响总需求预算政策上的变化影响总需求财政制度的内在适应性影响总需求(收入和支出水平对经济发展变化的内在适应性) 四、公共支出:1按用途分:经济建设支出社会文教支出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国债利息支出其他2按经济性质:购买性支出(直接影响商品或劳务流通资源配置,挤出效应,拉动效用)转移性支出(实质在国民收入分配基础上再次分配,收入效应,替代效应) 西方关于公增摸增长:1,瓦格纳:政府扩张法则2,皮考克和魏斯曼:公共收入增长引致3,马斯格雷夫:公支增长发展模型4,鲍莫尔:非均衡增长模型 公共支出结构:1,正确界定支出范围2,优化公共支出结构:保证国家实现基本职能需要确保社会实现公共性开支需要(科技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重视基础产业领域投资(工业社会公共建设基础,农业)支持国有经济的改革和发展 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当资源量一定时,要完成某个项目在多种方案中,根据一定方法计算出各种方案的成本和收益,比较后选择方案。 费用最低选择法公共劳务定价法 五、科教文卫支出性质:静:属于非生产性支出,不能对当年物质生产发挥作用动:具有部分生产性支出性质,提高劳动者素质,技术革新,生产率提高处理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关系,所占比例会增高 分析发展科教文卫管理:明确指出范围,完善财务制度,改革财务管理方式,推行定额管理改进资金分配方式,多方式发展,筹集资金 六、政府投资:政府为实现职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投入资金转化为实物资产的行为和过程。特点:微观上可以是不赢利和低利项目,资金来源无常,可投资于大型项目和长期项目,可投资于具有外溢性的项目,具有开发性和战略性 原则:弥补市场失效原则,维持市场配置功能,调节国民经济运行原则 领域:(竞争性,基础性,公益性)1,社会公共性公益性领域2,基础性投资领域

(完整版)公共财政学重点整理

1.为什么市场会存在缺陷和失灵? 1)市场缺陷:现实中市场充分竞争所需要的四个基本假设条件都是不充分的,或难以具 备,因而,在实际的资源配置过程中,市场本身出现低效率状态. 2)市场失灵:由于每个人只追求自我利益,那些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却无人 提供,由此必然使社会处于难以运转的状态. 2.为什么要有政府?政府存在的合理性依据是什么? 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必须矫正其固有的缺陷和弥补市场失灵,这就需要某种不同于自利主体的公共主体执行这一社会职能.这种公共主体就是国家及其政府. 3.为什么把市场失灵作为一种方法?主要运用在哪些方面? 1)通过市场实验或试错来验证市场机制失灵的领域,由此确定政府和公共部门进入领 域的合理范围. 2)通过市场失灵方法,证明某些具有经营性质的事业单位可以推向市场,政府应从该” 越位”领域退出,而某些服务则不能简单推向市场,否则,其公益性就会丧失.例如,医 疗体制改革. 4.财政模式与财政体制有怎样的关系? 财政模式是财政体制的上位概念,财政模式是抽象存在的,而我们在认识某一国家的财政时,所看到的是具体的财政体制,可以根据财政体制的本质特征和属性指出其属于哪种财 政模式. 5.你怎样理解公共财政模式及其特征? 公共财政模式是与市场经济社会相对应的财政模式.该模式要求从市场与政府关系界定财政职能. 公共财政模式的基本特征: 1)公共财政是纳税人的财政 2)公共财政以弥补市场失灵,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基本职能 3)公共财政应向社会提供一视同仁的服务 4)公共财政是民主财政 5)公共财政是法制财政 6.什么是财政伦理?应怎样认识公共财政的伦理价值标准? 1)财政伦理即关于财政在整个社会关系体系中进行活动应遵循的一系列价值标准或 道德标准. 2)公共财政的伦理从总原则上说,就是在市场经济中,全体纳税人将全部税收委托给政 府以用来弥补市场失灵,换言之,凡是用于弥补市场失灵的财政支出活动都是符合公 共财政的伦理的. 1.简析制约财政职能的因素 1)财政本质对财政职能的制约 职能是事物固有的功能,这种功能系事物本身的质所决定的.从这一角度看,财政本 质是决定财政职能最重要的因素.

财政学考试复习知识点汇总

税收中性:指政府课税不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或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两种含义: ?国家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 ?应避免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 ?特别注意,税收的中性原则,并不意味着取消或忽视税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而应在市场起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有效地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使税收机制与市场机制两者取得最优的结合。 ?税收中性强调税收对经济不发生额外的影响,经济体系仅仅承受税收负担,不再给纳税人和社会造成其他额外损失或额外收益。其实质是,国家征税不应对市场机制产生影响,课税时,市场机制仍然是影响资源配置和纳税人决策的主要力量,税收不应成为影响资源配置和纳税人经济决策的主要因素 超额负担:政府通过征税将社会资源从纳税人转移向政府部门的过程中,给纳税人造成了相当于纳税税款以外的负担。 税收超额负担表现两个方面: –1、国家征税一方面减少纳税人支出,同时增加政府部门支出,若因征税而导致纳税人的经济利益损失大于因征税而增加的社会经济效益,则发生在资 源配置方面的超额负担。 –2、由于征税改变了商品的相对价格,对纳税人的消费和生产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则发生经济运行方面的超额负担。 马歇尔-哈伯格超额负担理论: 税收超额负担是由哈伯格运用马歇尔的基数效用理论作为基础理论提出的,使用了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概念,并以消费者剩余的大小作为衡量消费者在消费某种商品是获得净福利的多少,如图示: 税收中性和超额负担。 答:税收效率涉及税收中性问题。所谓税收中性是指政府课税不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或者说,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如果政府课税改变了消费者以获取最大效用为目的的消费行为,或改变了生产者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的的市场行为,就会改变私人部门原来(税前)的资源配置状况,这种改变就被视为税收的非中性。税收中性包含两种含义:一是国家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尽可能不给纳税人或社会带来其他的额外损失或负担;二是国家征税应避免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特别是不能使税收超越市场机制而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因素。只要国家征税就必然会对商品购买、劳动投入以及储蓄和投资等诸多方面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保持完全税收中性是不可能的。因此,提出税收中性原则的实践意义,在于尽量减少税收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在这个前提下,掌握好税收超额负担的量和度,有效地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使税收机制与市场机制两者取得最优的结合。 应当指出,体现税收的中性原则,并不意味着取消或忽视税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一般是将增值税视为一种中性税收,我国1994年税制改革也体现了税收中性原则。 税收中性和税收超额负担相关,或者说,税收中性就是针对税收超额负担而提出的。税收超额负担是指政府通过征税将社会资源从纳税人转向政府部门的转移过程中,给纳税人造成了相当于纳税税款以外的负担。超额负担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国家征税一方面减少了纳税人支出,同时增加了政府部门支出,若因征税而导致纳税人的经济利益损失大于因征税而增加的社会经济效益,则发生资源配置方面的超额负担;二是由于征税改变了商品的相对价,对纳税人的消费和生产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则发生经济运行方面的超额负担。税收理

南开大学财政学专业考研真题

南开大学财政学专业考研真题 南开大学财政学专业考研复习都是有依据可循的,考研学子关注事项流程为:考研报录比-大纲-参考书-资料-真题-复习经验-辅导-复试-导师,缺一不可。 说句实在话,出考场的那个时候我对于自己能否进入南开大学财政学专业的复试都不是很顺利,直到成绩公布我才安下心来,没想到之后的复试十分顺利,于是我就幸运的成为了南开大学的一名研究生,现在回想起来也觉得是蛮幸运的了。在备考南开大学财政学专业的四门初试科目(①思想政治理论;②英语一或日语;③数学三;④经济学基础(微、宏观))的过程中,印象最令我深刻的就是专业课的复习了,因为呢,南开大学专业课复习资料真的是不好找,不管是参考书教材还是真题。所以如今考研成功的我把自己的备考资料分享给更加需要这些资料的你们,希望可以祝你们一臂之力。 我本人从一轮复习一直用到考前的资料是《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基础考研红宝书(全程版)》,天津考研网主编的。有关于历年真题的信息,资料中包含了:南开大学经济学基础1995-2016年考研真题;南开大学经济学基础2004-2016年考研试题参考答案;南开大学经济学基础2004-2013年考研真题解析,“南开大学经济学基础考研真题解析(答案+讲解视频)”。此外,资料中还有对学校专业、导师的简介;高分学长学姐们复习规划;核心知识点的归纳总结;配套练习题以及复试的注意事项等等信息,可以一直用到复试呢。下面是我摘抄的部分真题答案: 南开大学经济学基础(经济学院)2016年考研真题参考答案试卷整体分析:2016年考试题型依然延续13-15年题型,出题风格也延续13-15年出题风格,仍以计算题为重点。试卷整体难度比14、15年难度略微降低,题量也略有下降,但是整体难度仍然较大,计算量仍然较大。考到的知识点都不超过大纲范围内,都是重点知识点,简答题都是基础知识点。计算题题量较大,难度较大,考生平时应加强这方面的练习。论述题与时事热点相结合,题目非常灵活。建议考生在备考过程中更多关注社会经济热点。 一、简述题(每题5分,共40分) 1.【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公共资源由于具有竞用性和非排他性特点而导致的公地悲剧。属于市场失灵,市场失灵为每年必考知识点。 【参考答案】公地悲剧是指公共所有的土地由于长期的超载放牧而日益衰落的现象,后特指公共资源可能很快就会因为过度使用而造成灾难性后果的一种社会现象。 公共悲剧的机制是:由于土地是公共所有的,每一个放牧者都只考虑自身效用最大化,

财政学期末考试重点归纳总结word精品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财政概念: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它是政府的一个综合性部门,通过财政收支活动筹集和供给经费和资金,保证实现政府的职能。 财政的基本特征1.公共性与阶级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和私人物品对应的,以政府为代表的国家机构——公共部门供给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之为公共物品。 区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 一是排他性(私人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和非排他性(公共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即任何人都不能因为自己的消费而排除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公共物品都不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即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 二是竞争性和非竞争性(公共物品的第二个特征:每增加一个消费者原来的消费者将受到的服务不减。) 公共需要的特征: 1)社会公共需要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中的共同需要,也为了维持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必须由政府集中执行和组织的社会职能的需要。(2)公共需要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地共同享用的需要。(3)享用社会公共时无需支付或只需支付少量,各社会成员的付出于其 所得是不对称的,不能说水多付出就多享用,少付出少享用,不付出就不得享用。(4)满足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职责。满足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是通过政府征税和收费支撑的由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 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和市场效率对应的,也就是说,市场在资源配置的某些方面是无效或缺乏效率的。 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 (1)垄断(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4)收入分配不公(5)经济波动 外部效应:外部效应说明的是一个厂商从事某项经济活动给他人带来利益或损失的现象。当存在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当存在负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公共物品是外部效应典型的例子) 政府干预手段:(1)立法和行政手段(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3)财政手段 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1)政府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 甚至失真(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重点考点:财政职能财政职能是指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所固有的功能。 (1)资源配置职能 资源配置的特点和作用是通过本身的收支活动为政府供给公共物品提供经费和资金,引导资源的流向,弥补市场的失灵和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优效率状态。资源配置的核心问题是资源配置效率用什么指标来表示,如何通过政府与市场的有效结合提高资源配置的总效率以及财政在

财政学重点知识汇总

名词解释: 影子价格:对那些可在市场上交易,但市场价格并不反映真实社会价值的产品 和投入品,衡量的办法是设计出一种新的能反映产品实际价值的价格 国有资产收入:就是指国家凭借其所拥有的资产取得的财政收入 税收负担:指整个社会或单个纳税人实际承受的税款,它表明国家课税对全社 会产品价格的集中度以及税款的不同分布所引起的不同纳税人的负担水平 税负转嫁:就是纳税人通过购入或卖出商品价格的变动,将全部或部分税收转 移给他人负担的过程 税利分流:是国家在参与国有企业利润分配过程中,开征一道所得税而后用以 适当方式参与企业税后利润的分配 财政管理: 简答题 资本运营及其特征:资本运营是把企业所拥有的有形与无形的资本存量变为增值的互动资本,通过优化配置的流动、收购、兼并、重组、参股、交易、转让、租凭等运作形式进行有效运营,使企业具有资本运营,置换的能力,从而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本增值,特征:增值性,流动性,风险性 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关系:1)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财政收入规模的大小2)经济结构决定财政收入的结构3)财政收入对经济发展具有反作用,表现为财政财力大小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充足的财力能够优化我国产业结构 财政体制内容:确立财政管理机构体系,划分财政管理权责,划分财政收支范围,建立规范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

物价水平下降带来哪些效应:财富效应,利率效应,汇率效应 乘数效应:即政府购买支出变动引起的总需求变动对国民收入增加或减少的影响程度,挤出效用指由于财政扩张使利率上开时所引起的总需求减少的现象 新中国的税收改革历程:主要包括三大时期,五个重要事件 一、计划经济时期税收制度的建立和简化 1)1950年税收制度的建立 2)1958年税收制度的首次简化 3)1973年税收制度的再次简化 二、计划商品经济时期税收制度的重建 1)80年代初涉外税的建立 2)1983年利改税的第一次改革 3)1984年利改税的第二次改革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税收制度的创新 1)1994年税收制度的全面改革,以及相继以后税收制度的部分优化改革 1、市场的有效运作需要以法治位基础,同时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诸多缺陷,以致在某些场合,某些领域无法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收入的公平分配或经济的稳定运行,为此需要政府的干预和介入,这种关于市场的缺陷及其补救措施的分析思路,很容易使人们对政府产生乐观的看法,政府一边课税,一边支出,其目的是矫正市场机

东财《财政学》知识点框架期末考点整理

第一章导论 一、财政的概念(主体、对象、目的) 财政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经济(或分配)活动(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1.财政是国家或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众需要,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对一部分社会产品的分配关系 ★2.一般特征:1.财政分配的主体是政府(或国家)(这是财政分配区别于其他分 节约、量入为主;税收方面,公平、确定、简便和征收费用最小四个原 则;反对公债发行;“廉价政府、夜警国家“ (2)第二个时期:凯恩斯学派 代表人物:凯恩斯 关键词:“有效需求不足”是产生危机的根本原因;政府需对经济进行干预,措施是扩大政府的财政支出;系统论证了财政赤字和公债发行的经济合理性

(3)第三个时期:新自由主义学派 代表人物:1.货币学派:弗里德曼;2.供给学派:阿瑟.拉弗; 3.公共选择学派:詹姆斯.布坎南和戈登.图洛克 四、研究方法 时政研究:说明研究对象是什么 规范研究:应该是什么 第二章市场、政府与财政 一、市场失灵 (1)定义:经济学上把现实市场中不符合完全竞争假定条件,以及市场运行结果被认为不令人满意的方面成为市场失灵 (2)主要表现: 1.资源配置失效:a.信息不充分也不对称;b.竞争失灵;c.外部性(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科斯定理);d.偏好不合理 外部性:是指某一个体的经济行为影响了其他个体,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的现象(正外部性:积极影响;负 外部性:消极影响) 2.收入分配不公平 3.市场经济的宏观不稳定性。 二、政府干预和政府失败(原因) (1)手段: 1.行政法律手段; 2.由政府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产品; 3.包括财政收支在内的财政手段 (2)失败的原因: 1.政府决策失误; 2.政府行为失误; 3.政府职能失效; 4.政府作用失效 ★三、公共产品 概念:是指具有社会共同需要性质的产品和服务

最新财政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复习过程

财政学 第一章财政学对象 财政的本义: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他是国家的一个综合性经济部门通过他的收支活动筹集经费资金以保证国家职能的实现财政的本质财政的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1.财政运行的主要特征:1.阶级性与公共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2.财政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率,以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重点建设。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2)收入分配职能:1.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避免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2.规范工资制度3.加强税收调节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3.市场失灵:外部性效应指某个经济主体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即外部效应有可以区分为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当出现正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出现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收益大于成本)时,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由于外部效应的存在,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 4.财政学两个基础概念: (1)公共物品 1、公共物品含义: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公共物品。

2、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两个标准:(1)排他性和非排他性(2)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3、免费搭车:免费享用公共物品的利益 (2)公共需要 1、含义:社会的公共需要 2、特征: (1)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需要,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人人有份的个人需要或个别需要的数学加总,而是就整个社会而言,为了维持社会经济生活,为了维持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也为维护市场经济正常秩序,必须由政府集中执行和组织的社会职能的需要 (2)公共需要时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的共同享用的需要,一个或一些社会成员享用并不排斥其他社会成员享用 (3)社会成员享用社会公共需要也要付出代价(如缴税或付费),但这里的规则不是等价交换原则,各社会成员的付出与其所得是不对称的,不能说谁多付出就多享用,少付出少享用,不付出不享用 (4)满足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职责,所以,满足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是通过政府征税和收费支撑的由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 3、地位:共同的、历史的、特殊的 4、范围:(广)包括政府执行其只能以及执行某些社会职能的需要,包括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风险产业的投资广义上:还包括政府为调节市场经济运行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各项政策提供的服务,等等 第二章财政支出概论 1.购买性支出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前者如政府各部门的事业费,后者如政府各部门的投资拨款。 共同点:财政一手付出了现金,另一手相应地购得了商品和服务,并运用这些商品和服务实现了国家职能。 2.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这类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

财政学考试复习知识点汇总2

结合财政支出增长的若干理论分析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分析 1、对于支出不断膨胀的趋势,许多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工 作,其中尤以19世纪德国经济学家阿道夫·瓦格纳(Adolf Wagner)最为著名,他的研究成果被称为“瓦格纳法 则”(Wagner’s Law)。 导致政府支出增长的因素分为两方面: 政治因素:随工业化发展,经济中人们的交往增多,关系更复杂,需要政府把更多的资源用于提供治安和法律方面。 经济因素: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人口居住密集化,由此产生拥挤等外部性问题,要求政府进行调节。 瓦格纳把对于教育、娱乐、文化、保健与福利服务的公共支出的增长归因于公共物品需求的收入弹性大。 2、皮科克与瓦埃斯曼的替代—规模效应分析 3、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分析规模。 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 一、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分析 1.经济性因素 主要指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以及中长期发展战略 和当前经济政策等。 2.政治性因素 政局是否稳定、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政府干预政 策。 3.社会性因素 人口、就业、医疗卫生、社会救济、社会保障以及城 镇化等因素。 物价上涨。 政府职能增加,政府机构扩大。 公共工程和国防费用。 2、 分析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微观因素: 福利经济学对财政支出增长的分析主要是从微观角度进行 的,它采用效用最大化的分析方法,将市场有效供给原理运 用到政府公共物品的供应中,通过影响财政支出增长的变 量。 如公共物品的需求、成本和价格、质量、生产组织形式等,来分析和研究财政支出 根据个人的理解,阐述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支出的变化特征。 根据瓦格纳法则等对财政支出规模的一般性描述,财政支出规模

财政学(陈共)第九版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财政学对象与财政职能 第一节财政学对象 1.财政学的本义: 2.财政学研究对象的重新思考: 3.财政运行的主要特征:(1)财政运行是财政收支的矛盾统一 (2)财政运行是财政规律与财政政策的矛盾统一 (3)财政运行是公共性与阶级性的矛盾统一 第二节财政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 其中的机制与手段:(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 (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 (3)合理安排财政投资的规模和结构 (4)创新财政资源配置方式,大幅度减少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大力提倡采取PPP方式,带动民间资本的发展 2.收入分配职能 机制与手段;(1)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原则上属于市场分配的范围,财政不能越俎代庖,凡属于财政分配的范围,财政应尽其职 (2)规范工资制度。凡应纳入工资范围的收入都应纳入工资总额,取消各种明补和暗补,提高工资的透明度;实现个收入分配的货币化和商品化;适当提高工资水平,建立以工资收入为主、工资外收入为辅的收入分配制度 (3)加强税收调节。税收是调节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通过间接税调节各类商品的相对价格,通过企业所得税调节公司的利润水平;通过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通过资源税调节由于资源条件和地理条件而形成的级差收入;通过遗产税、赠与税调节个人财产分布等等 (4)通过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金、补贴等,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机制与手段:(1)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2)在财政实践中,还可以通过一种制度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 (3)通过财政投资,财政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的安排,加快农业,能源,交通运输等基础公共设施的发展 (4)财政首先应切实保证民生性的社会公共需要 4.保证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职能 第二章财政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第一节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财政学的核心问题 1.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2.市场效率和市场失灵 (1)市场效率(资源配置效率):在完全竞争状态下,当整个经济的价格体系恰好使所有

财政学基础知识归纳2.0

支出篇 一、名词解释: 财政: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是一种以政府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已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以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财政是以政府为主体的分配活动。 公共物品: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非竞争性:消费的增加不会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提供商品和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 非排他性: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而不能排除其他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阻止任何人消费这种物品,要么代价非常大,要么不可能。) 公共需要:指满足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诸如社会公共秩序的维护、防治水旱灾害、环境保护、国防建设等等。这种需要不是个别需要的总和,而是共同利益,具有不可分割性。 基尼系数:是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是比例数值,在0和1之间,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 财政立法:指国家权力机关在其权限范围内,依据法定程序,制定、修改或废止财政法律法规的活动。 财政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财政执法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而发生争议时,财政执法主体的上一级财政机关或者制定法律、法规的具体其他机关,根据相对方的申请,依法对该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并作出决定的行政法律制度,他是财政机关内部自行解决行政争议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经常性支出:维持公共部门正常运转或保障人们基本生活所必需的支出,主要包括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及社会保障支出。 资本性支出:用于购买或生产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耐用品所需的支出。 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赎买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如政府各部门的事业费与投资拨款等。体现政府的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的无偿的、单方面转移。不存在交换问题。如补助、捐赠和债务利息等。体现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瓦格纳法则: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提高。 现收现付制:是一种以横向平衡原则为依据,以同一时期正在工作的所有人的缴费,来支付现在保险收益人的开支的制度。

财政学知识点小结

一、市场、财政、国家的关系? 市场在经济运行中起主导作用,市场能够自发的调节经济运行中的各种问题。如资源配置领域,劳动力在各部门的分配等。但市场在经济运行中由于其固有的特点,使其在经济运行中导致失灵。如对资源配置失效,收入分配不公和宏观市场经济不稳定。而国家政府能够通过微观和宏观等调控手段,对市场经济进行调控,从而促进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尤其体现在公共产品的提供上面。 市场是“看不见的手”,国家政府是“看得见的手”,它们两个互为补充,才能使得国家经济稳定增长。财政最主要的基本职能是保证经济稳定,而市场存在“市场失灵”现象,这就需要国家给予干预以弥补市场失灵,通过政府干预,“看得见的手”和市场“看不见的手”的配合,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保证收入分配公平、经济稳定发展,即对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来讲,市场和政府,二者缺一不可。公共财政是指国家政府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为市场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分配活动或经济行为。由此可见,公共财政最大的特点是弥补市场缺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让公共财政这支“看得见的手”,去调节市场,是十分必要的。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职能?(举例说明) 资源配置:过财政收支活动以及相应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的制定、调整和实施,可以实现对社会现有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资源结构与流向进行调整与选择。包括:一是资源的充分利用,二是被充分利用的资源是否真正被用得恰到好处,即是否达到最优配置。 收入分配:财政的经济职能中对参与收入分配的各主体利益关系的调节,达到收入公平合理分配目标。收入分配的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而对公平的理解包括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经济公平强调的是要素投入和要素收入相对称。社会公平是指将收入差距维持在现阶段社会各阶层居民所能接受的合理范围内,而财政关注的主要是社会公平。 经济稳定与增长:通过财政政策的制定实施与调整,使整个社会保持较高的就业率,实现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以及经济持续增长等政策目标。包括: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等方面。 1.资源配置职能 现在的路灯都是接电线的,社会的资源还没有向太阳能路灯转移,如果政府出钱,

财政学_陈共_考试重点全归纳

财政学陈共考试重点全归纳 第一章 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1)垄断(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4)收入分配不公(5)经济波动外部效应是指某个经济主体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即外部效应有可以区分为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 当出现正外部效应时,生产 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出现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收益大于成本)时,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由于外部效应的存在,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 政府干预手段(1)立法和行政手段(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3)财政手段 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1)政府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标准:(1)排他性和非排他性(2)竞争性和非竞争性公共物品消费的非排他性,即任何人都不能因为自己的消费而排除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公共物品都不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即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 简略的财政概念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他是国家的一个综合性经济部门通过他的收支活动筹集经费资金以保证国家职能的实现财政的本质财政的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财政的基本特征1 ?阶级性与公共性2 ?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1?逐步明确和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并具体落实到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上来。2?财政提供公共物品要以满足公共需要为标准,不能超出公共需要的界限和范围。3 ?按集中为主、适度分权原则,完善预算管理体制。4?完善税制,调整税收职能。5?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大力提高财政支出效益。6.提高财政管理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是财政改革的根本。 财政职能(1)资源配置职能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勺合理比率,以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重点建设。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2)收入分配职能1.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避免政府职能的“越位” 和“缺位” 2.规范工资制度3.加强税收调节(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1.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2.在财政实践中,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3.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 等多方面安排,加快公共设施的发展,消除经济增长中的“瓶颈”,支持第三产业的兴起,加快产业结构的转换,保证国民经济稳定与高速发展的最优结合。4.财政应切实保证非生产性的、社会的公共需要。 基本理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