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肛肠科直肠息肉临床诊疗指南

肛肠科直肠息肉临床诊疗指南

肛肠科直肠息肉临床诊疗指南
肛肠科直肠息肉临床诊疗指南

肛肠科直肠息肉临床诊疗指南

【概述】

直肠息肉是指直肠黏膜脚样突起物突出黏膜,凡未确定其病理性质前统称为息肉。

【临床表现】

约半数以上直肠息肉并无临床症状,常在普查或者当发生并发症时才被发

现,其主要症状如下:

1.肠道刺激症状腹泻或排便次数增多,严重者可出现水、电解质失衡.

如有感染可见黏液血便和里急后重。

2.便血可为不同程度的便血,一般出血量不多,血色较红,常附着在

粪便表面,有时粪便有沟槽。出血量较多者可直接便鲜血或血块,亦有大便滴

血。

3.较大、有蒂的息肉可随排便而脱出肛门外,可伴有黏液便或黏液血便。

【诊断要点】

1.直肠指检是检查距肛门7~8cra以内直肠息肉

最简便可靠的方法,触

及硬结是息肉恶变的可靠指标。

2.直肠、乙状结肠镜镜检是检查直肠息肉最主要的方法。可观察息肉

的数目、位置、大小、形态,并可钳取组织活检。如疑有结肠息肉,应行纤维

结肠镜检查或钡剂灌肠X线检查。

3.病理学检查息肉活检或切除标本的病理诊断结果,对确定进一步堇

疗方案至关重要。同一息肉不同部位的病理诊断可能不一,故应取材于多处或

多次取材,最好将息肉全部切除送检。标本应及时正确地固定并做好标记.使

病理医生能辨认标本的头部、基部和切缘。

【治疗方案及原则】

1.小于1cm者不作活检直接作摘除,检查近端结肠并进行随访。

2.1CITl直径息肉、活检证实为腺瘤者,则切除息肉并检查近端结肠,定

期随访。

3.如为非新生物息肉,不作进一步处理或随访(增生性或炎性息肉),幼

年性息肉病按新生物息肉处理。

4.直径大于2cm的绒毛状广基腺瘤不宜经结肠镜分块切除,宜采用手术

切除。位于腹膜返折以上者,应按直肠癌手术处理。位于腹膜返折以下者,可

经肛或经骶行局部切除。

5.如X线、钡灌肠发现者则作结肠镜检,摘除息肉检查近段结肠以排除

同期息肉。

6.息肉摘除者3年复查1次,息肉未全摘除以及广基腺瘤者,随访时间

应提前。如3年随访阴性者,可改为5年后再随访。 7.如大的扁平息肉不能内镜摘除者,则行手术。 8.如在内镜下切除完全的息肉伴有重度或高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3

年随访1次,随访阴性以后则改为5年。

9.结肠镜下摘除恶性腺瘤性息肉者(包括浸润性癌),根据摘除状况进一

步处理。如全部切除者若切缘阴性,分化中或高,无淋巴管及血管内浸润,则

经内镜摘除即可。若未肯定完整切除,有小淋巴管及血管内浸润,应施行外科

手术。

10.对有家族史者,如黑斑息肉病、家族性腺瘤样息肉病及遗传性非息肉

性结直肠癌等,要作为特殊筛检对象进行随诊。

5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结肠息肉,属于中医大肠息肉的患者。 一、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结肠息肉(ICD-10:D12、6/D12、8/K62、1/K63、5) 行内镜下结肠息肉摘除术后(ICD-9-CM-3:45、42),腹痛、腹泻、便血、便秘等症状明显患者。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中医诊断为大肠息肉(BNT-500),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大肠息肉诊断标准。 (2)西医诊断标准:西医诊断为结肠息肉。诊断标准参照《胃肠病学(第三版)》(郑芝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等临床诊断标准。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大肠息肉(结肠息肉)诊疗方案”。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常见临床证候: 湿瘀阻滞证。 湿热瘀阻证。 脾虚湿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大肠息肉(结肠息肉)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大肠息肉(结肠息肉)。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时间为: a、息肉摘除术后入院观察的患者:约3个工作日晚。 b、入院行息肉摘除术的患者:约4个工作日晚。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结肠息肉(ICD-10编码:D1 2、6/D12、8/K62、1/ K6 3、5)的患者。 2、患者已行内镜下治疗。 3、原有或/及术后腹痛、腹泻、便血、便秘等症状明显。

4、若患者同时具有其她疾病,但在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息肉综合征、多发息肉、大息肉或复杂情况:多发大于5枚以上,或息肉直径≥2cm;或广基息肉;或粗蒂息肉(蒂直径≥1cm);或侧向生长型息肉等患者可不进入本路径;活检病理提示为恶性肿瘤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a、息肉摘除术后入院观察的患者: 1、必需完成的检查项目: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3)心电图、胸部X线片。 (4)腹部超声。 (5)其它,如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凝血功能、血清肿瘤标志物等。 b、入院行息肉摘除术的患者: 1、必需完成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3)心电图、胸部X线片。 (4)腹部超声。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凝血功能、血清肿瘤标志物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湿瘀阻滞证:行气化湿,活血止痛。 (2)湿热瘀阻证: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3)脾虚湿瘀证:健脾祛湿,活血化瘀。 2、外治:根据病情需要与临床单位的实际情况可选用穴位注射、灸疗、贴敷、等治疗方法。 3、护理:辨证施护。

声带息肉临床路径

声带息肉临床路径 (2009年版) 一、声带息肉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声带息肉(ICD-10:J38.102) 行支撑喉镜下手术(ICD-9-CM-3:30.0901/30.0902)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耳鼻喉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耳鼻喉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1.病史:声音嘶哑。 2.体征:单侧或双侧声带带蒂或广基的息肉样增生物。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耳鼻喉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耳鼻喉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手术: (1)支撑喉镜下声带息肉切除手术,或显微(激光)手术等;

(2)可行声带成形,黏膜缝合等修复手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J38.102声带息肉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3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 (3)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等); (4)胸片、心电图; (5)喉镜检查。 2.有条件者行发音功能检测。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八)手术日为入院后4天内。 1.麻醉方式:全身麻醉。

2.手术方式:见治疗方案的选择。 3.标本送病理检查。 (九)术后住院治疗≤3天。 1.根据病人情况确定复查的检查项目。 2.术后用药: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可行雾化吸入;酌情给予糖皮质激素。 3.适当声休。 (十)出院标准。 1.一般情况良好,咽喉部无明显感染征象。 2.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伴有影响手术的合并症,需进行相关诊断和治疗等,导致住院时间延长,治疗费用增加。 2.出现手术并发症,需进一步诊断和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治疗费用增加。

消化内科-结肠息肉

结(直)肠息肉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结(直)肠息肉(ICD:K63.5)内镜下息肉摘除术 二、诊断依据: 根据《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日期2007年4月第6版) 1、病史:腹痛、腹胀、腹泻、便秘、便血; 2、体格检查:腹部压痛,部分患者直肠指检触及肿物; 3、辅助检查:肠镜检查发现息肉。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日期2007年4月第6版) 1、病史:腹痛、腹胀、腹泻、便秘、便血; 2、体格检查:腹部压痛,部分患者直肠指检触及肿物; 3、辅助检查:肠镜检查发现息肉。 4、征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行内镜下息肉摘除术; 5、术后观察治疗: (1)监测生命体征,大便情况,腹部情况; (2)禁食、补液; (3)若有腹部不适,予对症处理; (4)若出现并发症,可内镜下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 (5)追踪病理结果。 6、若息肉无法内镜下切除或切除息肉癌变并侵犯基底部,行外科手术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4-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结(直)肠息肉(ICD:K63.5)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时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 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所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细胞分析+凝血4项、尿液分析+尿沉渣分析、大便常规+OB、血型鉴定、免疫4项、 急诊生化5项、肝功能、肾功能、空腹血糖、CEA; 2、胸部正侧位片、心电图、消化系B超、肠镜。 七、出院标准: 1、无便血、腹痛、发热等表现; 2、恢复正常饮食; 3、病理结果示良性息肉。 八、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出现出血、穿孔、感染等并发症,可能导致延长治疗时间及增加医疗费用; 2、合并有其他疾病较严重时,可能导致延长住院时间及增加医疗费用; 3、节假日(由于患者住院后赶上节假日,从而也使住院时间和费用增加); 4、病理结果示息肉癌变并侵犯基底部,需追加外科手术。

耳鼻喉科4个病种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临床路径 (2009年版) 一、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ICD-10:H66.1-H66.3/H71)行手术治疗(ICD-9-CM-3:19.3-19.5/20.2/20.4)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耳鼻喉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临床技术操作规-耳鼻喉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中耳炎的分类和分型》(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2004年) 1.症状:有间断性或持续性耳溢脓病史;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 2.体征:具备下列项目之一者:(1)鼓膜穿孔,鼓室可见有脓性分泌物,黏膜可见肿胀、增厚、肉芽形成;(2)鼓膜陷,伴中耳胆脂瘤。 3.听力检查:传导性或混合性听力损失。 4.颞骨CT扫描:提示炎性改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治疗指南-耳鼻喉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

人民卫生),《临床技术操作规-耳鼻喉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中耳炎的分类和分型》(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2004年) 手术: 1.鼓室探查+鼓室成形术; 2.开放式乳突根治+鼓室成形术(伴/不伴耳甲腔成形术); 3.完壁式乳突根治+鼓室成形术; 4.酌情行二期听骨链重建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12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3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 (3)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等); (4)胸片、心电图; (5)临床听力学检查(酌情行咽鼓管功能检查); (6)颞骨CT。

声带息肉临床路径

声带息肉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声带息肉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声带息肉(ICD-10:) 行支撑喉镜下手术(ICD-9-CM-3: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耳鼻喉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耳鼻喉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军医出版社) 1.病史:声音嘶哑,多发生于教师、歌唱者和儿童等过度用声者。 2.体征:单侧或双侧声带前中1/3交界处对称性结节状隆起。声带息肉可呈局限性小突起,也可呈广基梭型增厚。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耳鼻喉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耳鼻喉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军医出版社) 手术:(1)支撑喉镜下声带息肉切除手术,或显微(激光)手术等; (2)可行声带成形,黏膜缝合等修复手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声带息肉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3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 (3)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等); (4)胸片、心电图; (5)喉镜检查。 2.有条件者行发音功能检测。 3.年龄≥60岁者行头颅MRI、心肺功能检查。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国卫办医发〔2015〕43号)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八)手术日为入院后4天内。 1.麻醉方式:全身麻醉。 2.手术方式:见治疗方案的选择。 3.标本送病理检查。 (九)术后住院治疗≤3天。 1.根据病人情况确定复查的检查项目。

大肠息肉临床路径

大肠息肉临床路径 (2009年版) 一、大肠息肉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大肠息肉(ICD-10:D12.6/D12.8/K62.1/K63.5)行内镜下大肠息肉摘除术(ICD-9-CM-3:45.42)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消化内镜学(第2版)》(科学出版社)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1.钡剂灌肠造影存在充盈缺损,提示结肠和(或)直肠息肉; 2.结肠镜检查发现结肠和(或)直肠息肉。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消化内镜学(第2版)》(科学出版社)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1.基本治疗(包括生活方式、饮食等)。 2.内镜下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⒈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D12.6/D12.8/K62.1/K63.5大肠息肉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3天。 必须完成的检查: 1.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潜血;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血型、Rh因子、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消化道肿瘤标记物筛查(CA19-9、CA24-2、CEA等); 4. 腹部超声、心电图、胸片。 (七)内镜下治疗为入院后第≤3天。 1.术前完成肠道准备及签署结肠镜检查和治疗同意书。 2.行无痛内镜时,术中需监测生命体征,术后要在内镜室观察至清醒,并经麻醉医师同意后返回病房。 3.按顺序进行常规结肠镜检查,检查时应用润滑剂。 4.根据术中所见息肉形态、大小、数目等决定内镜下治疗方案,并按结肠息肉内镜治疗规范实施治疗。 5.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发现并发症,对症处理。 (八)出院标准。 1.患者一般情况良好。

临床护理路径在声带息肉手术患者中的应用

临床护理路径在声带息肉手术患者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4-05-15T11:38:07.85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45期供稿作者:李剑苹 [导读] 声带息肉是喉部的慢性炎症病变,是存在于单侧或双侧声带边缘的良性赘生物,大多位于前中1/3声带, 李剑苹(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喉科湖南郴州 423000)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声带息肉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1年7月-2013年9月间本科收治的176例声带息肉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8例。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管理,对照组按照传统护理方法管理,并比较两组患者健康教育知识掌握度、护理工作满意度、住院费用及时间。结果观察组平均住院费用及平均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健康教育知识掌握度及护理工作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提供了一种科学有效地改善医疗护理质量、控制医疗护理成本的途径,最终达到缩短住院天数、控制住院费用、提高病人满意度的目标。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5-0225-02 声带息肉是喉部的慢性炎症病变,是存在于单侧或双侧声带边缘的良性赘生物,大多位于前中1/3声带,主要临床表现为声音嘶哑,息肉较大时甚至可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手术是治愈此病的唯一方法,同时规范化护理的采用可直接影响术后患者声带地恢复。 临床护理路径(clinical nursing pathway,CNP)是美国上世纪80年代推行的一种护理管理模式,它是针对当时医疗费用快速上涨、卫生资源浪费、过度医疗干预或不足而制定的以时间为顺序的诊治护理标准流程。其特点包括:个体化、协调性、具有时间性以及实用性。主要作用有:可有效地减少了护理差错、能够缩短患者的住院天数、有利于克服服务质量冰山、提高患者满意度[1]。此外临床路径是通过预先设计好计划,用工作流程图或表的方式表示的。将临床路径引入临床,贯穿患者住院治疗及护理全过程,提供有计划的、高效有序的护理势在必行。我科于2012年7月-2013年9月期间,对纳入临床路径治疗的声带息肉患者进行护理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声带息肉临床路径(2009年版),纳入路径的标准是第一诊断为声带息肉(ICD-10:J38.102),以及患者患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不会影响声带息肉的临床路径的实施,患者行支撑喉镜下手术(ICD-9-CM-3:30.0901/30.0902)。 我科于2011年7月-2013年9月间共收治可纳入临床路径治疗的声带息肉患者176名,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88例, 两组对象在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病变发生部位、类型、病情严重度、病程长短及所采取的治疗方案等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手术前后采用传统常规的健康教育方法,观察组则采用相应临床护理路径进行管理。观察组入院即由小组护士负责,对患者病情、病程以及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进行记录及评估,患者出院时发放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调查表。 1.2.1 临床护理路径内容及实施 本科室建立临床护理路径小组, 由科室主任、护士长、主管医生、责任护士及手术室护士长共同组成,接受医务科及护理部指导及监督。临床护理路径内容由小组通过调查研究并讨论后设计完成。其中包含入院指导、入院时诊断、检查、用药、治疗、护理、饮食指导、活动、健康教育、出院指导等方面内容。预定住院时长为5至6日,其中第一天采用面对面讲解,辅以幻灯片,向住院患者介绍并发放临床路径表,同时使患者了解住院制度、饮食要求及医护人员;第二天责任护士与患者进行术前交流,采用实物演示,使患者对手术目的、麻醉方式、术前、术中和术后的注意事项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并教授患者如何进行合理的咳嗽、呼吸以及进行发音训练,同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术后心理干预及生活护理;第3-4天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积极指导患者正确发音及嗓音保健;第5-6天依据不同患者的病情,指导其出院后饮食和发声练习,叮嘱患者定期复查,并由护士长或责任护士对患者满意度及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调查。 1.3 观察指标 ⑴住院时间;⑵所有住院费用;⑶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调查表采用本院统一印制的患者满意度调查表进行测评;⑷患者健康知识教育掌握度调查。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较对照组均明显减少(P<0. 05),护理工作满意率及健康知识掌握度较对照组均明显提高(P<0. 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观察指标比较 组别例数患者满意度(分) 健康知识掌握度(分) 平均住院时间(天) 平均住院费用(元) 对照组 88 84.69±2.94 20.78±2.19 7.30±2.10 4892.21±246.33 观察组 88 98.33±3.11 27.98±1.25 4.70±1.10 3693±175.49 P值 P<0.05 P<0.05 P<0.05 P<0.05 3 讨论 临床护理路径是针对某一疾病所指定的一套标准化护理模式与护理程序,以期达到护理规范化,尽可能降低同一病种的不同个体、不同医护人员所造成的差异,在降低成本同时,提高护理质量以及护理效率[2]。由本研究结果可见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与传统常规护理相比,观察组患者对健康知识掌握度及护理工作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患者住院费用及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此结果提示了临床护理路径的有效性并具备下列优点: 3.1 缩短了住院时间, 降低了医疗成本 临床护理路径是路径小组共同针对患者疾病监测、治疗、康复和护理所制订有严格工作程序、有准确时间要求的护理计划, 以减少康复的延迟和资源的浪费, 使服务对象获得最佳的医疗护理服务[3]。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后,由于融入了成效管理的理念,将“早日康复”和“尽可能

肠息肉切除术后临床路径

肠息肉切除术后临床路径 肠息肉切除术后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标准住院流程 肠息肉切除术后(ICD-10: K63.582/287.121/K63.501/K63.58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消化病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2015版)。 1临床表现:肠镜下息肉切除后(可出现腹痛、排便性状改变、大便带血) 2电子结肠镜:已进行肠镜下息肉切除术 (三)进入路径标准。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消化病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2015版)。 1.内科治疗 结肠息肉切除后禁食水6小时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治疗

药物治疗:给予抗感染、调节肠道菌群治疗(必要时) 2.内镜治疗:如有术后出血,内镜下电凝、喷洒止血药物或APC止血,或夹止血。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凝血 肝功能、肾功能、离子、血糖、 心电图、腹部彩超、胸片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 肿瘤标记物筛查(CEA、AFP、CA199) 息肉切除病理 (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抗感染治疗(乳酸左氧氟沙星及奥硝唑)(必要时) 调节肠道菌群治疗(整肠生、双歧杆菌)(必要时) 补液:补液维持水电解平衡。 (八)手术日。无 (十)出院标准。 可进食,无腹痛、腹胀、无发热 便常规+潜血正常。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患者继发感染,退出本路径 息肉切除后出现穿孔,则退出本路径,联系外科必要时予以

临床路径操作手册

临床路径系统 用户手册 目录 临床路径操作手册 (2) 新增路径 (2) 第一步:添加路径诊断相关,具体步骤如下: (2) 第二步:添加路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3) 维护路径 (5)

第一步:添加路径总体内容,具体步骤如下: (5) 第二步:添加路径详细内容,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6) 第三步:添加指南步骤(可选步骤),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7) 第四步:维护变异原因,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8) 执行路径 (9) 第一步:引入路径 (9) 第二步:执行路径 (11) 第三步:结束路径 (13) 临床路径操作手册 温馨提示:若图片无法看清,点击菜单栏“视图”,将“显示比例”设置成150。 新增路径 第一步:添加路径诊断相关,具体步骤如下: 常用模块→系统设置→诊断相关组设置。如图所示:

①点击左上角“新增”按钮 ②在图示位置添加一条诊断组名称,例如:声带息肉临床路径 ③切换一下左边的诊断名称(单击另一条诊断相关组,再单击刚刚添加的相关组) ④点击右侧的“添加”按钮,添加相关诊断后“确定”(双击诊断可以添加) 第二步:添加路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常用模块→系统设置→临床路径疗程定义,如图所示: 添加路径共有10步,如图所示:

①点击左上角“科室”按钮 ②点击右下角“新增”按钮 ③输入临床路径名称 ④勾选“启用”,按回车 ⑤选择路径等级为科室 ⑥选择路径类别 ⑦选择诊断相关组(双击左侧刚刚增加的诊断相关组名称,例如“声带息肉临床路 径”) ⑧选择关联科室 ⑨设置标准住院日 ⑩点击“保存”按钮 保存完成之后可以看到左侧对应的科室中出现添加的路径,点击一下,即可填写入径评估,在入径评估界面,纳入规则必须填写,点击“新增”,填完之后“保存”,除外规则亦然,如图所示:

大肠息肉临床路径变异情况分析及对策

大肠息肉临床路径变异情况分析及对策 目的分析大肠息肉临床路径变异情况情况,并提出原因及对策。方法回顾收集我院大肠息肉临床路径的病例资料165例,并对临床路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65例大肠息肉临床路径病例变异52例,其中正性变异14例,负性变异38例。结论及时有效的分析及改进变异,有利于完善临床路径,改进医院服务质量和有效控制医疗费用。 标签:大肠息肉;临床路径;变异 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CP)是医护人员根据某种疾病或手术过程制定的一种治疗或护理模式,使患者的入院、诊断、治疗、护理等活动都按照临床路径表预先制定的标准化流程进行[1]。这是一种全程的、持续性的服务,它规定了每一项诊疗措施的过程步骤及所需的检查项目,降低医疗资源消耗和患者的不必要支出,实现医院与患者的共赢[2]。大肠息肉是卫生部指定的第一批消化内科临床路径试点病种之一,虽然该临床路径的诊疗已经较成熟及规范,但我院消化内科在实际实施大肠息肉临床路径的过程中仍出现部分变异的病例,现将变异情况、分析原因及对策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入选2012年11月~2013年6月我院165例完成大肠息肉临床路径的病例,男94例(57.0%),女71例(43%),年龄26~82岁。符合国家卫生部制定的大肠息肉临床路径入径标准(2009年版):第一诊断为大肠息肉(ICD-10:D1 2.6/D12.8/K62.1/K6 3.5)行内镜下大肠息肉摘除术(ICD-9-CM-3:45.42),钡灌肠存在充盈缺损,提示结肠和(或)直肠息肉,或者结肠镜检查发现结肠和(或)直肠息肉,标准住院日定为5~7d,制定了标准的住院流程,由同一组医生、护士完成。 1.2方法 1.2.1变异的定义及分类临床路径的变异是指个别患者偏离标准临床路径情况,或沿着标准临床路径接受医疗护理的过程中出现偏差的现象[1]。根据变异发生的性质,分为正性变异与负性变异[3]。根据变异来源的不同,将其分为3类,即与医院系统相关的变异、与医护人员相关的变异和与患者相关的变异[4]。根据变异管理的难易程度分为可控变异与不可控变异[5]。 1.2.2变异判定符合大肠息肉治疗出院的标准但住院时间7d;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并发症,需要进行大肠息肉临床路径外检查或治疗;同时患有其他疾病且住院期间该类疾病加重需要同时进行检查及治疗的;检查发现其他疾病并影响本病治疗,需要进一步检查及治疗的。 1.2.3统计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变异的影响因素。对各种变异

声带息肉临床路径

声带息肉临床路径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声带息肉临床路径 (2009年版) 一、声带息肉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声带息肉(ICD-10:) 行支撑喉镜下手术(ICD-9-CM-3: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耳鼻喉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耳鼻喉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1.病史:声音嘶哑。 2.体征:单侧或双侧声带带蒂或广基的息肉样增生物。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耳鼻喉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耳鼻喉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手术:

(1)支撑喉镜下声带息肉切除手术,或显微(激光)手术等; (2)可行声带成形,黏膜缝合等修复手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声带息肉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3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 (3)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等); (4)胸片、心电图; (5)喉镜检查。

2.有条件者行发音功能检测。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八)手术日为入院后4天内。 1.麻醉方式:全身麻醉。 2.手术方式:见治疗方案的选择。 3.标本送病理检查。 (九)术后住院治疗≤3天。 1.根据病人情况确定复查的检查项目。 2.术后用药: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可行雾化吸入;酌情给予糖皮质激素。 3.适当声休。 (十)出院标准。 1.一般情况良好,咽喉部无明显感染征象。 2.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

临床路径在声带息肉手术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临床路径在声带息肉手术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发表时间:2014-07-17T08:56:30.96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15期供稿作者:何国平周延贞赵玉兰宋治敏罗亚莉[导读] 在实施过程中,患者逐渐加深了对声带息肉的发病原因、预防保健及术后自我护理等知识的认识,满足患者的健康教育需求,提高医疗护理满意度。 何国平周延贞赵玉兰宋治敏罗亚莉 (贵州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附属医院耳鼻喉科 563003)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路径模式在声带息肉手术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2年8月以前我院收治的110例未采用临床路径模式的门诊手术声带息肉患者标记为对照组,选取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我院院收治的110例声带息肉患者,采用临床路径模式,标记为治疗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治疗时间和治疗费用等指标。结果对照组满意度75.45%,远低于治疗组97.27%,对照组的治疗费用自付比例均多于治疗组,对照组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程度低于治疗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临床路径,使声带息肉患者获得更多的预防和康复知识,降低就医成本,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推广。 【关键词】临床路径声带息肉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R76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5-0084-02 声带息肉为喉部慢性炎症性病变,属于良性病变,在一侧声带的前、中1 /3 交界处边缘易发,边缘呈半透明、白色或粉红色表面光滑的肿物,也可为双侧。主要表现为声音嘶哑,多为发声不当或过度发声所致,也可为一次强烈发声之后所引起,也可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成人儿童均可患病,易发于中年人群。大多数息肉很难通过药物治疗而消失,手术是治疗此病较理想的方法,而实施规范化护理对疾病恢复非常重要,采用临床路径模式进行规范的医疗护理干预,有助于强化健康教育知识,减轻患者焦虑,促进患者康复,降低就医成本,提高患者就医满意度。本文对实施临床路径前后声带息肉患者的满意度、治疗时间和治疗费用自费部分比例、患者健康知识掌握情况等进行了对比,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择2012年8月以前本科收治的110例患者,未采用临床路径模式的标记为对照组,选取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110例声带息肉患者,采取临床路径模式的标记为治疗组。对照组男性48例,女性62例,年龄26~62岁,平均年龄(41.5±5.2),治疗组男50例,女60例,年龄28~68岁,平均年龄(45.5±4.2),两组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具体操作如下:(1)患者在门诊就诊后由医生开出各项术前检查项目,自费完成所需检查,所有结果均正常后预约门诊手术治疗。(2)手术前测量生命体征,无异常后签订手术协议书行手术治疗。(3)手术完毕告知注意事项,观察半小时无不良反后回家休养。治疗组具体操作如下:(1)热情接待患者,介绍病房环境及相关疾病知识,使他们了解发病原因及手术前后注意事项,对患者进行鼓励,消除恐惧,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2)提供一个安静整洁的就医环境,督促患者遵医嘱按时用药,如有不适及时告知医生,在手术前完成必要的检查,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并向患者及家属交代围手术期注意事项,手术后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了解患者咽喉部状况,协助患者进行生活护理及基础护理。(3)根据医嘱进行饮食指导,局麻手术后2h 即可进温凉饮食,戒烟酒,忌过冷、辛辣刺激食物,适当运动,避免过度劳累或感冒受凉,指导禁声休息。(4)在患者出院前完成出院评估、出院记录和出院证明书,告知患者注意休息,术后禁声2~4周,不适随诊,告知出院带药的服用方法。 1.3 疗效观察满意度判定标准采用李克特量表,即分别对5级态度“很满意、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很不满意”进行评价,满意度=(很满意+满意)/(很满意+满意+ 一般满意+不满意+很不满意)×100%。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x-±s )表示,组间均数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满意度调查比较对照组满意度75.45%远低于治疗组97.27%,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大肠息肉临床路径(2019年版)

大肠息肉临床路径 (2019 年版) 一、大肠息肉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结肠腺瘤样息肉(ICD-10 :D12.6 ),直肠腺瘤样息肉(ICD-10 : D12.8),直肠息肉(ICD-10 : K62.1 ), 结肠息肉(ICD-10 : K63.5 ),行内镜下大肠息肉摘除术(ICD-9-CM-3 :45.42 )。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 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年,第2 版); 《实用内科学》(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年,第15 版)、《消化内镜学》(李益农,陆星华主编,科学出版社,2004 年,第2 版); Colorectal polypectomy and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 European Society of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ESGE)[Endoscopy, 2017 ,49(3): 270-297.]; 《中国大肠肿瘤筛查、早诊早治和综合预防共识意见(摘要)》[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编著,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2, 29(2): 61-64.] 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1. 钡剂灌肠造影存在充盈缺损,提示结肠和(或)直肠息肉。 2. 结肠镜检查发现结肠和(或)直肠息肉。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中华医 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年,第2 版); 《实用内科学》(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年, 第15 版)、《消化内镜学》(李益农,陆星华主编,科学出版社,2004 年,第2 版); Colorectal polypectomy and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 European Society of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ESGE)[Endoscopy, 2017 ,49(3): 270-297.]; 《中国大肠肿瘤筛查、早诊早治和综合预防共识意见(摘要)》[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编著,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2, 29(2): 61-64.] 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1. 基本治疗(包括生活方式、饮食等)。 2. 内镜下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5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D1 2.6/D12.8/K62.1 /K63.5 大肠息肉疾病编码。 2.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w 3天 必需的检查项目 1. 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隐血。

耳鼻咽喉15种临床路径(整理完整版)

耳鼻咽喉15种临床路径 目录 一》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临床路径(2009年版) (1) 二》声带息肉临床路径(2009年版) (3) 三》慢性鼻-鼻窦炎临床路径(2009年版) (5) 四》喉癌临床路径(2009年版) (7) 五》鼻出血临床路径(2011年版) (9) 六》鼻腔鼻窦恶性肿瘤临床路径(2011年版) (11) 七》鼻中隔偏曲临床路径(2011年版) (13) 八》分泌性中耳炎临床路径(2011年版) (15) 九》甲状腺肿瘤临床路径(2011年版) (16) 十》慢性扁桃体炎临床路径(2011年版) (19) 十一》双侧感音神经性耳聋(人工耳蜗植入)临床路径(2011年版) (21) 十二》突发性耳聋临床路径(2011年版) (23) 十三》下咽癌临床路径(2011年版) (26) 十四》腺样体肥大临床路径(2011年版) (28) 十五》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症临床路径(2011年版) (30)

一》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临床路径(2009年版)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耳鼻喉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耳鼻喉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中耳炎的分类和分型》(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2004年)一、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ICD-10:H66.1-H66.3/H71)行手术治疗(ICD-9-CM-3:19.3-19.5/20.2/20.4) (二)诊断依据: 1.症状:有间断性或持续性耳溢脓病史;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 2.体征:具备下列项目之一者:(1)鼓膜穿孔,鼓室内可见有脓性分泌黏膜可见肿胀、增厚、肉芽形成;(2)鼓膜内陷,伴中耳胆脂瘤。 3.听力检查:传导性或混合性听力损失。 4.颞骨CT扫描:提示炎性改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手术:1.鼓室探查+鼓室成形术; 2.开放式乳突根治+鼓室成形术(伴/不伴耳甲腔成形术); 3.完壁式乳突根治+鼓室成形术; 4.酌情行二期听骨链重建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12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H66.1-H66.3/H71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3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 (3)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等); (4)胸片、心电图; (5)临床听力学检查(酌情行咽鼓管功能检查); (6)颞骨CT。 2.视情况而定:中耳脓液细菌培养+药敏,面神经功能测定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脾胃科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大肠息肉是指大肠黏膜上的单个或多个赘生物。以腹痛或腹部胀满不适,大便溏泻或粘液便,或便血、便秘等为临床表现。 2.西医诊断:参照《胃肠病学(第三版)》(郑芝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有腹痛、腹泻及粘液便或便秘、便血等症状或局部压痛体征。也可无症状及体征。 (2)X线钡剂检查:根据病史、症状作X线钡剂灌肠检查,可检出息肉,气钡双重造影更清晰。 (3)内镜检查:结肠镜检查是结肠息肉诊断最佳方法。根据病史、症状作结肠镜检查,可检出息肉。同时进行黏膜活检,有助于与其他赘生物鉴别和了解息肉的组织学类型。 (二)证候诊断 1.湿瘀阻滞证:大便溏烂不爽或粘液便,或见便下鲜红或暗红血液,或腹痛腹胀,或腹部不适,脘闷纳少。舌质偏暗或有瘀点、瘀斑,苔白厚或腻,脉弦或涩。 2.肠道湿热证:腹胀腹痛,大便溏泻,或粘液便,泻下不爽而秽臭,或有便血,或大便秘结,兼口渴喜饮,小便黄,肛门灼热坠胀,舌质偏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3.气滞血瘀证:脘腹胀闷疼痛,或有刺痛,便秘、便血或大便溏烂,或有痞块,时消时聚,舌质偏暗或有瘀斑,脉弦或涩。 4.脾虚夹瘀证:见腹痛隐作,大便溏薄,便血色淡,神倦乏力,面色萎黄,纳呆,或畏寒、四肢欠温,舌质淡胖而暗,或有瘀斑、瘀点,脉虚或细涩。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湿瘀阻滞证 治法:行气化湿,活血止痛。 推荐方药:平胃散合地榆散加减。苍术、陈皮、地榆、槐花、茯苓、薏苡仁、莪术、丹参、赤芍、槟榔等。 2.肠道湿热证

临床路径操作手册

临床路径系统 用户手册 目录 临床路径操作手册 (2) 新增路径 (2) 第一步:添加路径诊断相关,具体步骤如下: (2) 第二步:添加路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3) 维护路径 (5)

第一步:添加路径总体内容,具体步骤如下: (5) 第二步:添加路径详细内容,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6) 第三步:添加指南步骤(可选步骤),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8) 第四步:维护变异原因,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9) 执行路径 (10) 第一步:引入路径 (10) 第二步:执行路径 (11) 第三步:结束路径 (14) 临床路径操作手册 温馨提示:若图片无法看清,点击菜单栏“视图”,将“显示比例”设置成150。 新增路径 第一步:添加路径诊断相关,具体步骤如下: 常用模块→系统设置→诊断相关组设置。如图所示:

①点击左上角“新增”按钮 ②在图示位置添加一条诊断组名称,例如:声带息肉临床路径 ③切换一下左边的诊断名称(单击另一条诊断相关组,再单击刚刚添加的相关组) ④点击右侧的“添加”按钮,添加相关诊断后“确定”(双击诊断可以添加) 第二步:添加路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常用模块→系统设置→临床路径疗程定义,如图所示: 添加路径共有10步,如图所示:

①点击左上角“科室”按钮 ②点击右下角“新增”按钮 ③输入临床路径名称 ④勾选“启用”,按回车 ⑤选择路径等级为科室 ⑥选择路径类别 ⑦选择诊断相关组(双击左侧刚刚增加的诊断相关组名称,例如“声带息肉临床路径”) ⑧选择关联科室 ⑨设置标准住院日 ⑩点击“保存”按钮 保存完成之后可以看到左侧对应的科室中出现添加的路径,点击一下,即可填写入径评估,在入径评估界面,纳入规则必须填写,点击“新增”,填完之后“保存”,除外规则亦然, 如图所示:

5.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结肠息肉,属于中医大肠息肉的患者。 一、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结肠息肉(ICD-10:D12.6/D12.8/K62.1/K63.5) 行镜下结肠息肉摘除术后(ICD-9-CM-3:45.42),腹痛、腹泻、便血、便秘等症状明显患者。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中医诊断为大肠息肉(BNT-500),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大肠息肉诊断标准。 (2)西医诊断标准:西医诊断为结肠息肉。诊断标准参照《胃肠病学(第三版)》(芝田主编,人民卫生)《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等临床诊断标准。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大肠息肉(结肠息肉)诊疗方案”。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常见临床证候: 湿瘀阻滞证。 湿热瘀阻证。 脾虚湿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大肠息肉(结肠息肉)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大肠息肉(结肠息肉)。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时间为: a.息肉摘除术后入院观察的患者:约3个工作日晚。 b.入院行息肉摘除术的患者:约4个工作日晚。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结肠息肉(ICD-10编码:D1 2.6/D12.8/K62.1/ K6 3.5)的患者。 2.患者已行镜下治疗。 3.原有或/及术后腹痛、腹泻、便血、便秘等症状明显。

4.若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息肉综合征、多发息肉、大息肉或复杂情况:多发大于5枚以上,或息肉直径≥2cm;或广基息肉;或粗蒂息肉(蒂直径≥1cm);或侧向生长型息肉等患者可不进入本路径;活检病理提示为恶性肿瘤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a.息肉摘除术后入院观察的患者: 1.必需完成的检查项目: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3)心电图、胸部X线片。 (4)腹部超声。 (5)其它,如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凝血功能、血清肿瘤标志物等。 b.入院行息肉摘除术的患者: 1.必需完成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3)心电图、胸部X线片。 (4)腹部超声。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凝血功能、血清肿瘤标志物等。 (八)治疗方法 1. 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湿瘀阻滞证:行气化湿,活血止痛。 (2)湿热瘀阻证: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3)脾虚湿瘀证:健脾祛湿,活血化瘀。 2.外治:根据病情需要和临床单位的实际情况可选用穴位注射、灸疗、贴敷、等治疗方法。 3. 护理:辨证施护。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