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土地资源学》综合复习题

《土地资源学》综合复习题

《土地资源学》综合复习题
《土地资源学》综合复习题

《土地资源学》综合复习题

第一章

1.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对象是土地资源这一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的“二重性”是指土地资源的自然特性和社会经济特性。

3.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4.土地的资源特性:整体性、生产性、面积有限性、区域差异性、位置固定性、时间变化

性、再生性与非再生性、多用途性。

5.土地资源的生产性:土地具有一定的生产力;土地生产力系指土地的生物生产能力,它

是土地的最本质的特性之一。据估算,人类食物的88%由耕地供应,10%由草地提供,即人类食物的98%由土地的“生产性”所决定。

6.土地是一种可更新的资源,表现为土地的生产力在合理利用条件下可以自我恢复,并不

会因使用时间的延长而降低。

7.土地的资产特性:土地供给的稀缺性、土地位置的固定性、个体异质性、使用永久性和

增值性、土地价格与价值的二重性、土地流通的二重性。

8.土地的商品特性是指土地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是一种特殊商品,可以进入流通。

9.土地的产权主要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地抵押权、土地继承权

等。

10.土地的增值性取决于土地的稀缺性和人类社会对土地的不断改造利用。

11.土地的四大功能:生产功能、环境功能、承载功能、空间功能。

12.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生

态效益、社会效益。

13.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14.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有:系统分析方法、景观生态分析方法、现代技术应用方法、社

会经济分析方法。

15.3S技术是指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

补充:1. 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类型与特征、数量与质量、调查与评价,以及开发与利用、治理与改造、保护与管理等诸问题的一门综合学科。

2.土地的概念: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和植被等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3.土地资源的概念: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以及当前或者可预见的将来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土地。

很显然,目前沙漠、戈壁、高山、冰川等暂不能归为土地资源的内容。

4.土地具有自然和经济的两重属性。

5.土地生产力的概念:土地生产力系指土地的生物生产能力,它是土地的最本质的特性之一。

16.6.土地的资产特性:土地供给的稀缺性、土地位置的固定性、个体异质性、使用永久性

和增值性、土地价格与价值的二重性、土地流通的二重性。(增加为论述题,参照书本、展开论述)

7.土地的增值性取决于土地的稀缺性和人类社会对土地的不断改造利用。

第二章

1.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风。

2.太阳辐射是由太阳发射的电磁短波辐射,它是地球表面土地系统中一切过程的能量基

础。

3.在一天之内,夜间的总辐射为零,正午最高;一年之中,夏季的总辐射最高,冬季最低。

4.目前我国光照强度一般多以日照时数来表示。

5.一般情况下,强光照有利于植物的生殖生长,弱光照有利于植物的营养生长。

6.地球表面的热量来源于太阳辐射。

7.地表和土地资源利用的一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均由温度来控制。

8.农业生产上常用的积温指标是≥10℃的积温。积温的高低决定着作物一年的熟制。

9.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10.地貌类型按地貌形态可粗略分为平原、丘岭、山地、高原和盆地等五大类。

11.平原可分为山前平原、冲积平原、湖积平原、滨海平原等。

12.我国著名的冲积平原有:松嫩平原、松辽平原、黄淮海平原、江汉平原、长江中下游平

原等。

滨海平原有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黄河现代三角洲等。

13.地表水系是指存在于河流、湖泊、冰川和沼泽等水体的水分。

14.土壤是陆地上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是在生物、气候、地形、母质、时间等五大成土

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历史自然体。(概念)

15.一般而言,农作物最佳的耕层厚度为>20~25cm。

对多数多年生作物而言,最佳的土层厚度一般为>100cm,临界厚度一般为>50cm。

16.通常认为壤土是农业生产较为理想的土壤质地类型。

17.多数农作物最适宜的土壤酸碱性为弱酸性至弱碱性。

18.土壤的综合性状通常用土壤肥力、土壤的水分状况、土壤的适宜性来评价。

19.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开放性、动态性、自我调节性、演化性。

20.植被是一定区域植物区落的总称,包括森林、草地及农田栽培作物。

21.植被对土地系统的生态调节功能表现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保护环境;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固结土体、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参考书本、展开论述)

22.土地的所有制和使用制度是土地资源最重要的社会属性。

补充:1.评价某一区域的太阳辐射条件可用光照强度、光照长度、光照质量来表示。

2.光照长度是指一个地区从日出到日落之间可能日照的时数。

3.与土地利用机器生产潜力关系较为密切的热量指标主要有温度、积温、无霜期等。

4.农业生产上常用的积温指标是指一年内日平均气温≧10℃的温度总和。

5.与土地资源特性关系最为密切的地貌因素有海拔高度、地面坡度、地貌类型等几个方面。

6.海拔高度对土地特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水热条件再分布方面。

7.海拔高度是划分地貌形态类型的最重要指标。

8.地面坡度对土地特征及其利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壤侵蚀、农田基本建设、交通运输、灌溉和机耕条件以及建筑工程投资等方面。

9.我国著名的湖积平原由洞庭湖、鄱阳湖、太湖、白洋淀、微山湖等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和水产品生产基地。

10.岩性及矿物质组成对土地资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土壤和地下水而产生的。

11.地表岩石可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

12.土壤母质可分为残积物、坡积物、洪积物、冲积物、湖积物、风积物、海积物。

13.土地资源评价的核心是对土壤因素的评价。

14.土壤剖面的发生层一般分为表土层、心土层、底土层。

15.土壤的酸碱度一般以PH=7为中性,是作物生长的良好土壤环境条件。

16.生态系统按生态环境的差异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按人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不同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

17.植被是指一定地区内植物群落的总体。包括森林、草地及农田栽培作物。(概念)

18.植被对于土地利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植物类型、植物生产力、生态调节功能等方面。

19.影响土地资源社会经济属性的因素主要有社会因素(人口、社会需求、土地制度、土地政策与法规、资源与环境政策等);经济因素(生产力水平、市场状况、经济结构和生产布局、区域条件、投入水平等);技术因素(科技发展水平、生产管理水平、技术培训与维护、物质技术条件等)。

20土地所有制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现阶段我国实行的是土地公有制,即国家所有制和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制。

21.土地使用权是依法对一定土地进行利用、管理并取得收益的权利,是土地使用制度的法律体现形式。

22.土地区位是自然要素区位、经济区位、交通区位在空间地域上有机组合的具体表现。

第三章

1.土地类型的划分依据主要是土地构成要素的空间差异性。

2.土地类型划分的原则:自然发生学原则、综合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实用性原则。

3.土地类型的地带性分布规律表现为:纬向地带性分布、经向地带性分布、垂直地带性分

布。

4.纬向地带性分布是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角度不同引起不同纬度的热量差异而造成的。

经向地带性分布是由于距离海洋远近不同而造成的。

垂直地带性分布是由于海拔高度不同而造成的。

5.土地利用类型划分的原则:充分考虑土地利用现状的特征;反映土地利用的地域性;充

分考虑生产应用性;具有一定的科学系统性。

补充:1. 土地类型的定义;土地资源类型的定义。

2. 土地类型的划分是一种自然分类,划分的依据主要是土地的自然属性;而土地资源类型的划分依据除了考虑土地的各种自然属性外,更强调根据土地的社会经济属性集中体现在其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上的综合差异性而进行分类。

3.土地类型划分的目的体现在3个方面:土地类型的划分是土地类型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土地类型调查和制图的重要基础;通过土地类型的划分可以揭示土地类型的发生、发展和各种土地类型组合的区域性差异,从而为分析土地类型的自然类型、土地类型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提供依据;土地类型的划分可为土地评价、土地利用以及土地管理提供基础资料。

4.土地类型的分布规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土地类型的地带性分布规律,二是土地类型的非地带性或区域土地类型分布规律。

5.园地包括果园、桑园、茶园、橡胶园、可可园、咖啡园等。

第四章

1.土地资源调查主要包括土地类型、数量、质量、权属、分布及利用现状等内容调查。

2.土地资源调查的目的:为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提供基础数据;为土地评价和土地利用规

划提供基础图件和属性数据;为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区划、土地利用规划、土地保护和开发提供基础资料;为了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动态监测。

3.土地资源调查的任务:清查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清查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和质量状况;

完成系列调查成果图;分析土地资源的利用特点,进行土地利用分区。

4.土地资源质量的最大特征是具有明显的多面性。

农业用地的质量包括生产潜力、适宜性和利用效益三个方面。

5.土地资源自然属性调查包括气候调查、地型地貌调查、水资源调查、土壤调查、植被

调查。(参考书本、展开论述)

6.土壤调查的重点是土壤肥力特性。

7.土地类型调查的目的:建立土地数据库、为土地利用决策服务;为土地评价服务;为土

地利用规划服务;为制定国民经济发展长远规划服务;为土地资源科学研究服务。(参考书本、展开论述)

8.土地资源调查工作可分为:准备工作、外业调绘、内业工作、检查验收四个阶段。

补充:1. 土地资源调查是利用土地资源学的学科知识,借助遥感和测绘制图的手段,查清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状况,以及它们之间发生的规律和相互关系,为综合农业区划、区域土地资源评价、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等服务。(概念)

2.土地资源包括土地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

3.气候调查包括气温和降水的调查。气温是表示某一区域热量水平的主要指标,也是决定农作物布局的最主要条件之一。

4.地形地貌调查包括地貌类型、海拔、坡度和坡向的调查。

5.水资源调查包括地表水、地下水、水利设施和水旱渍害状况的调查。

6.土壤调查包括土壤质地、土壤理化性质、土壤侵蚀和土壤的障碍因素的调查。

7.社会经济条件调查包括交通状况和区位、人口和劳动力、农业技术条件和水电能源等公共设施的调查。

8.土地资源调查的准备工作包括组织专业队伍、制定工作计划、资料准备、用品准备。土地资源调查需要准备的资料有地形图、航片、卫片和其他资料的收集。

9.内业工作的步骤:转绘工作、量算面积、编图与图面整饰、成果整理。

第五章

1.土地资源评价是在特定目的下对土地的性能进行质量鉴定的过程。

2.土地评价的作用:为土地利用规划服务;为估计土地利用和经营好坏服务;为土地交易

服务;为土地税收服务;为土地管理服务。(参考书本、展开论述)

3.根据评价目的的不同,土地评价可分为: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

地经济评价。

4.根据评价的方法,土地评价可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5.按土地评价的目标的综合程度,土地评价可分为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

6.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土地评价纲要》中,土地自然适宜性分类系统采用土地适宜性纲、

级、亚级、单元四级分类制。

7.土宜评价除了评定生产力,更加注重评定产品的品质。

8.充分利用我国自然资源的多样性特点,最大可能的发展土宜,对特色农业和创汇农业具

有重大意义。

9.土地区位是影响城镇土地经济评价最重要的因素。

10.城镇土地定级的因素有:繁华程度、交通条件、基础设施状况、环境状况、人口状况。

(参考书本、展开论述)

11.城镇土地定级的原则:综合分析原则、主导因素原则、地域分异原则、级差收益原则、

定量与定性结合原则。

补充:1. 土地资源评价又叫土地评价,是指为了一定的目的,在一定的用途条件下,对土地质量的高低或土地生产力的大小进行评定的过程。(概念)

2.土地评价的特点:必须有特定的目的、必须针对一定的土地用途、评价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要进行多因素分析、评价的结果应该能够直接用于生产实践。

3. 土地利用规划的目的,在于调节土地用途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使土地用途与土地质量协调起来,达到高效而持久的利用。

4.土地评价的一般工作程序包括土地评价的准备阶段、土地评价的中间过程、土地评价的资料管理和成果汇报三个阶段。

5.土地资源评价的准备阶段的主要内容:土地评价立项与初步商讨、评价目标的确定、数据资料的调查收集、制定土地评价的工作计划。

6.土地评价的成果汇报包括两个内容:土地评价报告书、土地评价成果图。

7.土地自然适宜性是指某种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对一定地区土地的自然条件的适宜程度。(概念)

8.土宜是指土地的特殊适宜性,是一个区域的土地条件对某些作物不仅具有生理和生态的高度适宜性,而且对该类作物的产品经济特性有着特有的适宜性,因而在此区域形成特有的经济品种。(概念)

9.土地经济评价是指采用一定的经济可比指标,对土地的投入、产出的经济效果进行评定的过程。(概念)

10.土地经济评价类型包括土地经济适宜性评价、土地经济分级、土地资产核算等。

11.土地经济适宜性评价最常用的经济分析方法是投入——产出分析法。

12.我国常见的土地经济分级方式为土地分等定级,包括城镇土地分等定级和农用地分等定级两种类型。

13.城镇土地定级的主要方法是因素法。

第六章

1.土地人口承载潜力是指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根据其土地资源的自然生产潜力,及不同

的投入(物质的、技术的)水平所能生产的食物,可能供养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概念)

2.影响土地人口承载潜力的因素:土地资源的数量、土地资源的质量状况、投入水平、生

活水平、时间尺度。

3.理论上,实现粮食安全有三个途径:扩大耕地面积、增加单位面积耕地的产量水平、增

加粮食进口量。

4.要实现我国的粮食安全,只有走稳定耕地面积、不断提高耕地地力水平的道路,否则没

有出路。

5.中国耕地保护的内容体系:耕地数量或面积保护、耕地地力的保护、耕地环境的保护。

6. 耕地保护的对策: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加强耕地保护的宣传;强化耕地的行政保护;

强化耕地的法律保护;提高现有征地费标准;加强城市用地的产出率指标管理;加大对耕地的投入。(参考书本、展开论述)

补充:1. 人类对土地资源的投入水平包括物质和科技两方面投入的多少和高低。

2.研究区域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方法是农业生态区法。

3.粮食安全的目标是“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所需要的基本食

品”。

4.一个国家的粮食生产能力主要由两个方面的因素决定:一方面是耕地数量,另一方面是耕

地质量。确保人类总体粮食需要的最根本途径也只有两条:一是扩大粮食种植面积,二是提高单位耕地的产量。

第七章

1.土地利用是指人们以土地资源为对象,为一定利用目的而从事的土地经营或经济活动。

(概念)

2.决定一个社会或地区的土地资源利用方式和结构的因素: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

素、生态利益和可持续发展要求。

3.根据资本和劳动投入的多少,土地利用系统类型可分为集约型和粗放型。

4.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可行性分析包括:资源环境可行性、技术可行性、组织体制可行性、

经济可行性、社会可行性等。

5.可持续土地利用的五大原则:生产性、稳定性、保护性、可行性、可承受性。

6.土地利用规划的类型: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土地利用的专项规划、土地利用的内部规

划(设计)。

7.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一般为15年。

8.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五级:国家、省(直辖市、自治区)、市(地、自治州)、县、

乡(镇)。

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原则:因地制宜原则;系统分析原则;合理用地、保护耕地原则;

可持续发展和综合效益最优原则。(参考书本、展开论述)

10.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主要类型:土地开发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土地保护规划、单项土

地资源利用规划。

11.常见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可分为:土地利用空间动态监测和土地资源质量动态监测。补充:1.调查、评价、分析土地资源的最终目的是要合理、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

2.土地、劳动和资本是土地利用过程的3个基本要素。

3.根据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土地利用系统可分为农业土地利用系统、城镇土地利用系统。

4. 土地利用规划是指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作的全面安排和布局。(概念)

5. 村镇规划、菜地保护区规划、自然保护区规划、土地开发规划等属于土地利用专项规划。而对各项用地的山、水、田、路、林、渠的综合安排和设计属于土地利用内部规划。

6. 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是在一定时期内对土地利用进行干预、控制、协调、组织和监督。

7. 我国实行土地用途管制政策,其主要措施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8.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性质:针对性、局部性、具体性、选择性。

9. 土地利用内部规划的主要类型:耕地内部规划、果园内部规划、林地内部规划、牧草地内部规划、渔业生产用地内部规划、居民点规划。

10. 土地开发规划的对象是荒草地、沼泽地、沙荒地、海涂等。土地整治规划的对象是沙化土地、沼泽化土地、盐碱化土地、水土流失的土地和被污染的土地。土地保护规划有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菜田保护区规划、自然保护区规划等。

11. 土地利用空间动态监测的内容:土地利用变化的动态信息、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情况、农业用地内部结构调整情况、基本农田保护区状况、后备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监测。土地资源质量动态监测的内容:土壤特征的变化情况、气候特征的变化情况、环境及环境污染的变化情况。

第八章

1.自然界的四大循环指大气循环、水循环、地质循环、生物循环。

2.土地生态系统是具有多层次结构的复合系统。

3.土地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

4.生态平衡有三种表现形式:相对静止、动态稳态和非平衡稳态。

非平衡稳态是生态平衡的最主要形式。

5.影响我国土地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的主要原因:人口的压力较大;政策失误;掠夺式

经营;能源匮乏;环境污染;土地管理不善;有法不依或无章可循等。

6.土地退化是自然环境灾害的一种表现形式。

7.土地退化大致可分为: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地次生盐渍化、土地污染等类型。

8.土地沙漠化防治包括沙丘固定、防止土壤风蚀、绿化以增加植被等三部分。

9.耕地面积不等于都是基本农田。基本农田是人类生存所需要生产粮食的农田,是保护的

重点。

10.土地整理的主要任务: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调整土地关系、使土地关系

适应土地生产力提高的要求;扩大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土地产出率;实现土地资源的景观功能;提高全社会的现代化水平。(参考书本、展开论述)

11.改良土壤,进行中低产田的改造,在任何时候都是我国土地整理的重点。

12.农村土地利用的“三个集中”模式指:居住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

地向规模经营集中。

补充:1. 土地生态系统是指土地的组成要素(地貌、气候、土壤、水文、植被、动物等)之间以及与人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所构成的统一体。(概念)

2. 土地生态系统由生物因子(动物、植物、微生物)和非生物因子(大气、土壤、地貌地质等环境)两大部分组成。

3. 土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土地生态系统结构的整体性、土地生态系统的开放性、土地生态系统区域分异性、土地生态系统可变性。

4. 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人类不当的土地利用或某些不利的自然的因素,导致土地生产能力或其他功能的衰减,以至土地生态系统向简单无序的方向演替的过程。(概念)

5. 水土流失是我国土地退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山区我国防治水土流失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山坡修建梯田。

6. 土地沙漠化是指干旱、半干旱、多风地区植被遭到破坏,地面失去覆盖后,出现风沙活动和类似沙漠化景观的现象。

7.我国土地利用的基本方针:“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保护环境”。“三废”是指废水、废气、废渣。

8.基本农田是指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保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而必须确保的农田。(概念)

9. 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整改造、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概念)

10.我国现阶段土地整理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土地利用率。

11.增加土地产出率方面的土地整理措施有:低产田改良、废气地复耕、肥土回填、农作物轮作、牧草地轮牧、土地保护、土地绿化提高灌溉效率等。

12.农地整理的主要内容:调整农地结构,归并零散地块;农田整治及道路、沟渠等基本建设;农地改造;复垦废弃土地、开发宜农荒地;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划定地界、确定权属;改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13.现阶段我国土地储备的运作过程的主要内容:统一收购;垄断土地一级市场;超前规划;

合理分配收益;净地出让;资金集中管理。

14.土地复垦是指对被破坏或退化土地的再生利用极其生态系统恢复的综合性技术过程。

第九章

1.区域开发主要包括区域资源综合评价、区域开发战略的制定、生态环境保护研究三方面

内容。

2.区域资源综合评价是区域开发的基础和前提;区域开发战略的制定是区域开发的主题部

分。

3.区域开发的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原则。

4.区域开发的布局模式:增长极开发模式、点轴开发模式、网络开发模式。

5.对后备土地资源的开发包括:荒地的开发、海涂的开发、闲散土地的开发利用、废弃地

的开发利用。

6.未充分利用土地的再开发包括:农业低产田改良、农村宅基地的改造、城市土地开发。

7.区域土地资源开发的方式:城镇土地资源出让方法的开发;土地开发专项基金方法的开

发;未利用地开荒方法的开发。

8.区域土地资源开发的基本原则:农用土地资源优先开发原则、土地资源开发的生态平衡

原则、实行综合性土地资源开发原则。

9.农用土地资源优先开发是为了保证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

10.土地资源开发资金的筹集方式:国家设立的投资组织;国家财政计划;地方集资组织;

外资的引进等。

补充:1. 区域开发是指为了获得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不损害环境和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对一定区域内的自然、经济和社会资源进行综合的利用。(概念)

2. 区域开发战略的内容:确定区域开发目标;选择区域开发模式;规划区域开发重点;进行区域经济布局。

3. 区域土地资源开发的目的是扩大土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或生产率。

4. 土地资源开发的对象是指那些具有一定开发潜力和开发价值的土地。主要包括后备土地

资源和已开发利用中的未充分利用的土地资源。

5. 区域土地资源开发可行性分析常用的衡量指标有:投入产出比、土地生产率、土地利用率、土地生态效益。

6. 目前在区域土地资源开发的经济可行性研究中通常采用:收入——成本分析法和费用——效益分析法。

7. 区域土地资源开发规划是通过对区域内具有一定开发潜力和开发价值的土地进行自然、社会、经济的评价,确定与该地域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相适应的土地开发利用目标和方式,确定土地开发规划方案,制定实现开发目标应采取的措施和对策。(概念)

8. 区域土地资源开发规划分为区域土地资源综合开发规划与区域土地资源项目开发规划两种类型。

9. 区域土地资源开发规划的原则: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原则;符合区域经济开发规划原则;符合生态环境优化与可持续发展原则;最佳利用方式原则;可行性原则。

第十章

1.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数量特征——各种土地资源的总量大;但人均土地资源的占

有量少,土地资源相对紧缺,人地矛盾突出。质量特征——我国地形错综复杂,地貌类型多样;耕地生产力较低。区域分布不平衡。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2.在世界100多个国家中,我国土地总面积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有

960万平方公里。

3.我国中部地区是全国粮、棉、油及林业生产基地;西部地区是全国重要牧区和矿业基

地。

4.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土地资源退化严重;非农建设用地扩大,

耕地数量继续减少;土地污染严重。(参照书本、展开论述)

5.我国土地资源退化严重表现在:水土流失面积增加;牧草地退化;土地荒漠化和沙

化;土地次生盐渍化、潜育化加重;湖区生态环境恶化。

6.我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管理对策:完善土地管理制度;进一步推行土地使用制

度改革;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护基本农田;增加投入、改造中低产田;实施土地资源宏观生态开发;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参照书本、展开论述)

7.实行中国土地使用改革制度的“三统一”政策:是指全国城乡土地统一管理;土地资源

和土地资产统一管理;建立土地市场与土地宏观调控相结合的措施。

8.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是引我国长江流域丰富的水资源到北方地区,弥补的北方水资源的

贫瘠。

9.“三北”防护林是指我国的东北、华北和西北防护林,是极为重要的生态林业工程。

10.我国人口增长是人均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的70%多,控制人

口增长的重点在农村。

补充:1. 在全国土地资源面积中,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等农用地面积之和占66.6%,居主导地位。

2. 我国耕地生产力普遍较低,据粗略估计,占全国总面积5

3.8%的西北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原区,其年生物产量占全国总产量不足10%。

3. 我国中低产田比例很大,占总耕地面积的78.46%(四分之三多)

4. 我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由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承包经营,土地承包经营期为30年。

《土地管理法》规定:建设单位和个人建设对耕地占用必须履行“占一补一”,即占用多少耕地必须承担开垦出同等面积和同等质量耕地的义务,保证耕地数量和质量的平衡。

5. 中低产田改造的重点是盐碱、易涝、易旱、易灾的土地。

注:划线部分为重点记忆词组

《组织行为学》试题 (四)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组织行为学》模拟试题(四) 课程代码:0015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以下不属于创造性行为特点的是( D ) A.首创性B.有用性 C.适应性D.可行性 2.沟通过程模型主要构成部分有( C ) A.五个B.六个 C.七个D.八个 3.领导者要有效地实施领导,必须( D ) A.尽量多地运用威信的影响力B.善于把权力的影响力发挥到极致 C.加强主观努力,增强自己的威信D.善于把权力与威信的影响力相结合 4.根据弗鲁姆的期望理论,以下公式中虿季嘞的是( B ) A.E高XV高=M高B.E低XV高=M高 C.E高XV低=M低D.E低×V低=M低 5.企业员工上班后第一项工作就是升国旗、唱厂歌,表达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倾向,这属于组织文化的( D ) A.文字和标汉表现形式B.语言表现形式 C.实物形象和艺术造型表现形式D.仪式表现形式 6.研究人员在不能完全控制的情景下所进行的实验称做( C ) A.实验室实验 B.现场实验 C.准实验 D.心理测验 7.倡导“胡萝卜加大棒”式的管理方式的理论是( A ) A.X理论 B.Y理论 C.超Y理论 D.Z理论 8.鼓励和支持群体成员行为一致性的群体,比较容易引发( C ) A.群体促进效应 B.协同效应 C.从众效应 D.社会惰化效应 9.衡量组织成熟程度和组织运行有效性的基本标志是( A ) A.组织目标的合理性 B.组织监控的有效性 C.组织授权行为的合理性 D.组织沟通的灵敏性 10.由领导做出变革的决策,自上而下发布命令,说明所要进行变革的内容和下级在贯彻这些变革中的职责。这种组织变革策略是( A ) A.命令式策略 B.改良式策略 C.参与式策略 D.分权式策略 11.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建立起正确的对人关系的(A ) A.知觉 B.态度 C.观念 D.价值观 12.冲突较多,不太容易随机应变的群体是(D ) A.正式群体 B.非正式群体 C.同质群体 D.异质群体 13.为冲突情境中的各方提供总体的行为指南的是( A ) A.行为意向 B.决策

市场营销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市场营销学期末考试试 题及答案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中国矿业大学市场营销学期末考试试题五一、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简述成熟期的市场特点与营销策略。 2.简述需求差别定价法的类型。 3.人口老龄化问题在大中城市日益突出,我国也将在21世纪步入老龄化社会,请列举出这一变化所形成的三个方面的市场机会。 4. 市场细分对企业市场营销有何积极意义 5.班尼路、佐丹奴等休闲服装品牌采用专卖店的形式销售产品。在进入S市时,班尼路选择了火舞贸易商行作为其代理商,在S市建立了8家班尼路的专卖店,这种方式属于渠道宽度决策中的哪一种为什么他们要采用这种方式呢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人员推销的缺点主要表现为( d )。 A.成本低,顾客量大 B.成本高,顾客量大 C.成本低,顾客有限 D.成本高,顾客有限 2.以广告为主的促销组合适用于( a )市场。 A.顾客分布范围大的产品 B.顾客分布范围小的产品 C.工业品 D.潜在顾客数量少的产品 3.顾客总价值与顾客总成本之间的差额就是( b )。A.企业让渡价值B.企业利润 C.顾客让渡价值D.顾客利益 4.在企业的价值链中,真正创造价值的经营活动,就是企业价值链的( c )。A.供 销环节B.战略环节C.生产环节 D.研发环节5.“酒香不怕巷子深”、“一招鲜、吃遍天”等说法,反映了企业的( d )。 A.市场营销观念 B.生产观念 C.推销观念 D.产品观念 6.与企业紧密相联,直接影响企业营销能力的各种参与者,被称为( c )。A.营销环境B.宏观营销环境C.微观营销环境D.营销组合 7.旅游业、体育运动消费业、图书出版业及文化娱乐业争夺消费者一年内的支出而相互竞争,它们彼此之间是(a )。A.愿望竞争者B.类别竞争者C.产品形式竞争者 D.品牌竞争者 8.威胁水平和机会水平都高的业务,被叫做( b )。A.理想业务B.冒险业务C.成熟业务 D.困难业务 9.渠道流程中,( c )为双向流程。 A.实物流

(完整word版)组织行为学考试题及答案

组织行为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着重对人的个别差异研究的学科是【】 A.普通心理学B.社会心理学C.人事心理学D.劳动心理学 2.行为的理论模式用函数关系式表达为【】 A.B=f(s·p) B.B=f(p·E) C.B=f(s·E) D.B=f(p·M) 3.组织行为学家西拉杰和华莱士,把研究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的系统过程归纳为【】A.四个步骤B.五个步骤C.六个步骤D.七个步骤 4.人们较容易注意观察能满足需要的事物,而对于满足需要无关的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是【】A.知觉防御B.晕轮效应C.投射效应D.首因效应 5.激发人的行为并给行为以方向性的心理因素是【】 A.需要B.动机C.态度D.信念 6.最早提出归因理论的美国心理学家是【】 A.麦克里兰B.史布兰格C.海德D.特尔曼 7.创造性行为的主要特点是【】 A.系统性B.有用性C.社会性D.差异性 8.对个人今后所要从事的职业、要去的工作组织、要担负的工作职务和工作职位的发展 道路,作出设想和计划的过程是【】 A.事业生涯开发B.事业生涯设计C.事业生涯决策D.事业生涯管理 9.在满足成员的社会需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群体是【】 A.正式群体B.非正式群体C.命令群体D.任务群体 10.影响群体有效性的因素是群体任务的复杂性和【】 A.群体结构B.群体规范C.性格特点D.相互依赖性 11.最能集中体现民主或参与管理的沟通网络形式是【】 A.轮式B.全方位式C.链式D.Y式 12.小道消息传播的方式主要是【】 A.流言式B.偶然式C.单线式D.集束式 13.最早提出社会测量理论的学者是【】 A.莫里诺B.霍曼斯C.韦伯D.阿西 14.最简单、花费最低的管理群体间互动的方法是【】 A.运用层次等级B.设立特别工作组C.构建规则与程序D.成立工作团队 15.对组织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的分配权称为领导的【】 A.奖罚权B.专长权C.资源控制权D.决策权 16.衡量领导有效性的最重要的指标是【】 A.工作绩效B.工作计划C.德才兼备D.工作目标 17.影响领导有效性的最重要的权变因素是【】 A.领导者自身的特点B.被领导者的特点C.领导的情景D.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组织行为学》模拟试题

《组织行为学》模拟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著作《科学管理原理》的作者是(D) A、亚当·斯密 B、查尔斯·巴比奇 C、罗伯特·欧文 D、弗雷德里克·泰勒 2、心理学家霍兰德认为,影响个人职业选择的重要决定因素是(B) A、能力类型 B、人格类型 C、气质类型 D、外貌类型 3、把性格划分为外倾型和内倾型,是依据下列哪类划分标准(C) A、按何种心理机能占优势 B、按思想行为的独立性 C、按心理活动的某种倾向性 D、按人的行为模式 4、情境领导理论认为,当下属(或群体)的工作成熟度发展到高水平时,领导者应采取的领导方式是(D) A、命令型领导 B、推销型领导 C、参与型领导 D、授权型领导 5、属于领导权变理论的是(B) A、领导作风理论 B、途径-目标理论 C、管理方格论 D、交易型与变革型领导理论 6、气质类型中粘液质的主要行为特征是(C) A、敏捷活泼 B、小心迟疑 C、缓慢稳定 D、迅猛急躁 7、常言道:“一俊遮百丑”,这是指人知觉偏差中的(B) A、投射 B、晕轮效应 C、首因效应 D、刻板印象 8、下列哪种行为体现了员工以主动和建设性的方式表达不满(B) A、离职 B、进谏 C、忽略 D、忠诚 9、强化可以分为正强化、负强化、惩罚和(C) A、奖励 B、倒退 C、消退 D、激励 10、目标理论认为对目标的合适程度可以从三个角度加以分析,即目标的具体性、目标的难易度和(A) A、目标的可接受性 B、目标的实践性 C、目标的合理性 D、目标的科学性 11、领导行为连续统一体模式理论是(B)提出的。 A、勒温 B、坦南鲍姆和施米特 C、利克特 D、豪斯和沙特尔 12、在团队发展的(C)阶段,团队内的人际关系由敌对走向合作, 合作态度明显;程序和行为规范得以建立和实施;沟通频繁,工作效率提高。 A、初创期 B、初见成效期 C、持续发展期 D、成熟期 13、下面哪一项是领导者(而不是管理者)的特征(B) A、信赖控制 B、创新 C、正确地做事 D、关注效率和方法 14、下列属于正式沟通网络的是(D) A、偶然式 B、流言式 C、集束式 D、全通道式

《组织行为学》(专)综合练习题四及参考答案

2010春《组织行为学》(专)综合练习题四 一、单选题 1、在紧急情况下或与公司利益关系重大的问题上,冲突的处理方式是(A) A、强制 B、开诚合作 C、妥协 D、回避 2、目标很重要,但不值得和对方闹翻或当对方权力与自己相当时,处理冲突的方式是(C)。 A、强制 B、开诚合作 C、妥协 D、回避 3、当群体目标和组织目标一致时,凝聚力与生产率的关系就会出现(C)。 A、高生产率低凝聚力 B、低生产率高凝聚力 C、高生产率高凝聚力 D、低生产率低凝聚力 4、管理方格图中,典型的领导方式有(ABCDE)。 A、贫乏型 B、任务第一型 C、俱乐部型 D、团队式 E、中间型 5、“途径--目标”理论是(B)提出的。 A、菲德勒 B、豪斯 C、布莱克 D、耶顿 E、沙特尔 6、管理系统理论是由(C)提出的。 A、菲德勒 B、豪斯 C、利克特 D、布莱克 E、沙特尔 7、大型组织拥有的成员一般在多少人左右?(C) A、3──30人 B、30──1000人 C、1000──45000人 D、45000人以上 8、帕森斯是从哪个角度来划分组织类型的?(A) A、社会功能 B、成员受益程度

C、对成员的控制方式 D、成员人数 9、下面哪一个不是组织的基本要素?(A) A、人际关系 B、协作愿望 C、共同目标 D、信息沟通 10、艾桑尼是从哪个角度来划分组织类型的?(C) A、社会功能 B、成员受益程度 C、对成员的控制方式 D、成员人数 二、多选题 1、人际关系的功能有(ABCDE)。 A、产生合力 B、形成互补 C、激励功能 D、联络感情 E、交流信息 2、人际关系确立的条件有(ACE)。 A 、人 B、人际交往 C、人际接触 D、社会环境 E、人际需要 3、人际关系的发展动力有(ABC)。 A、人的生产 B、物质生产 C、精神生产 D、阶级斗争 E、社会活动 4、人际关系的发展趋势是(ABCDE)。 A、社会性增强,自然性减弱 B、自主性增强,依附性减弱 C、平等性增强,等级性减弱 D、开放性增强,封闭性减弱 E、合作性增强,分散性减弱 5、人际交往的原则是(ABCD)。 A、互利原则 B、平等原则 C、信用原则 D、相容原则 E、自主原则 6、冲突的来源有(ABC)。

市场营销学试题答卷及参考答案

市场营销学期末考试试卷 专业___经济管理____姓名_____________年级_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沃尔玛公司在营销上体现的让顾客满意表现为()。 A.快速、可靠 B.永远低价 C.永远解渴,永远凉爽 D.难忘的体验 2、营销实践通常经历的首要阶段是()。 A.创业营销 B.规范化营销 C.企业内营销 D.国际化营销 3、一般来说,经常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以支持其快速增长的业务是()。 A.明星业务 B.现金牛业务 C.问题业务 D.瘦狗业务 4、星巴克在当前的市场区域开设新店,方便更多的顾客惠顾,它实施的是()。 A.市场开发 B.产品开发 C.市场渗透 D.多角化 5、绿色营销观念的诞生基于人们对以下环境产生的反思()。 A.经济环境 B.政治环境 C.科技环境 D.自然环境 6、对竞争对手和市场营销环境发展的公开可得信息的系统收集和分析被称作()。 A.内部数据 B.营销情报 C.市场调查 D.信息分析 7、被广泛应用的SRI公司的VALS分类方法把人消费者分成实现者、满足者、成就者、体验者、信仰者、努力者、生产者和奋斗者八组,它采用的划分标准是()。

A.年龄 B.经济状况 C.生活方式 D.个性 8、市场细分的层次一般为()。 A.大众市场细分→细分市场营销→补缺市场营销→微市场营销 B.大众市场细分→补缺市场营销→细分市场营销→微市场营销 C.大众市场细分→微市场营销→细分市场营销→补缺市场营销 D.大众市场细分→细分市场营销→微市场营销→补缺市场营销 9、雅诗兰黛的原品牌吸引年纪较大的群体;而倩碧对于家住郊区、时间紧张的中年母亲最合适;艾维达质优价高适合于新生代。这说明雅诗兰黛在使用()。 A.无差异营销 B.差异营销 C.集中营销 D.一体化营销 10、戴尔和雅芳的特点是高质量的直销。从定位角度来看,它实行的是()。 A.产品差异化 B.服务差异化 C.渠道差异化 D.人员差异化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现代营销系统的主要参与者有()。 A.公司 B.竞争者 C.公众 D.营销中介 E.供应商 2、对消费者行为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有()。 A.文化因素 B.社会因素 C.组织因素 D.人际因素 E.心理因素 3、在下述购买阶段中,无论哪种产业购买行为都必须实施的是()。 A.确认需求 B.确定产品性能

《组织行为学试题》及答案

《组织行为学试题》及答 案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组织行为学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 1.个案研究法 2.气质 3.群体 4.组织文化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备选芦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并将答案题号填入题后的括号内) 1.被称为研究组织内部人的行为的里程碑是什么( B ) A.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科学讨论会 B.霍桑试验 C.1914年利莲·吉尔布雷斯出版的《管理心理学》 D.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 2.一个人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性和非倾向性特征的总和是 ( B )。 A.气质 B.个性 C.能力 D.性格 3.当某种行为出现后,给予某种带有强制性、威胁性的不利后果,以期减少这种行为出现的可能性或消除该行为,这种强化方式是( A )。 A.惩罚 B.正强化 C.自然消退 D,消极强化 4.某公司年终奖励时,发给受奖员工每人一台电风扇,结果许多员工很不满意,认为公司花钱给他们买了个没用又占地方的东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C )o A.公司没有做到奖罚分明 B.奖励不够及时 C.公司没有做到奖人所需、形式多变 D。员工太挑剔 5.由组织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群体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有规定的权力和义务,有明确的职责和分工的群体属于( B )。 A.非正式群体 B.正式群体 C.小群体 D.参照群体 6.管理方格图中,最有效的领导方式有( D )。 A.贫乏型 B.任务第一型 C.俱乐部型 D.团队式 7.对下属采取信任的态度,并与他们共同制定计划、设置目标、改进和检查工作,这种领导风格屈于什么类型( D ) A.专权独裁式 B.温和独裁式 C.协商式 D.参与式 8.要帮助领导者对组织的一切“变化”做出有效管理的设计理论是 ( D )。 A.分化一整合组织结构 B.项目组织设计 C.距阵式组织设计 D.自由型组织结构 9.艾桑尼是从哪个角度来划分组织类型的( C ) A.社会功能 B.成员受益程度

组织行为学专综合练习题四及参考答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2010春《组织行为学》(专)综合练习题四 一、单选题 1、在紧急情况下或与公司利益关系重大的问题上,冲突的处理方式是(A) A、强制 B、开诚合作 C、妥协 D、回避 2、目标很重要,但不值得和对方闹翻或当对方权力与自己相当时,处理冲突的方式是(C)。 A、强制 B、开诚合作 C、妥协 D、回避 3、当群体目标和组织目标一致时,凝聚力与生产率的关系就会出现(C)。 A、高生产率低凝聚力 B、低生产率高凝聚力 C、高生产率高凝聚力 D、低生产率低凝聚力 4、管理方格图中,典型的领导方式有(ABCDE)。 A、贫乏型 B、任务第一型 C、俱乐部型 D、团队式 E、中间型 5、“途径--目标”理论是(B)提出的。 A、菲德勒 B、豪斯 C、布莱克 D、耶顿 E、沙特尔 6、管理系统理论是由(C)提出的。 A、菲德勒 B、豪斯 C、利克特 D、布莱克 E、沙特尔 7、大型组织拥有的成员一般在多少人左右?(C) A、3──30人 B、30──1000人 C、1000──45000人 D、45000人以上 8、帕森斯是从哪个角度来划分组织类型的?(A)

A、社会功能 、成员受益程度 B.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C、对成员的控制方式 D、成员人数 9、下面哪一个不是组织的基本要素?(A) A、人际关系 B、协作愿望 C、共同目标 D、信息沟通 10、艾桑尼是从哪个角度来划分组织类型的?(C) A、社会功能 B、成员受益程度 C、对成员的控制方式 D、成员人数 二、多选题 1、人际关系的功能有(ABCDE)。 A、产生合力 B、形成互补 C、激励功能 D、联络感情 E、交流信息 2、人际关系确立的条件有(ACE)。 A 、人 B、人际交往 C、人际接触 D、社会环境 E、人际需要 3、人际关系的发展动力有(ABC)。 A、人的生产 B、物质生产 C、精神生产 D、阶级斗争 E、社会活动 4、人际关系的发展趋势是(ABCDE)。 A、社会性增强,自然性减弱 B、自主性增强,依附性减弱 C、平等性增强,等级性减弱 D、开放性增强,封闭性减弱 E、合作性增强,分散性减弱 5、人际交往的原则是(ABCD)。 A、互利原则 B、平等原则 C、信用原则

市场营销学考试试卷

市场营销学》考试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中,选择一个最适合的答案。每小题1 分,共 10 分。) 1 .成本领先的核心是争取最大的__________________ ,__以达到单位产品成本最低, 从而以较低的售价赢得优势。 A .市场增长 B .市场份额C. 市场盈利D .市场机会 2 .旅游业、体育运动消费业、图书出版业及文化娱乐业为争夺消费者一年内的支出而相互竞争, 它们彼此之间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A. 愿望竞争者B .属类竞争者C .产品形式竞争者D. 品牌竞争者 3 .消费者的购后评价主要取决于_______________ 。_ A .心理因素 B .产品质量和性能发挥状况 C .付款方式 D .他人态度 4 .生产者用户初次购买某种产品或服务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A .直接重购 B .修正重购C. 重购D .新购 5 .某工程机械公司专门向建筑业用户供应推土机、打桩机、起重机、起重机、水泥机搅拌机等建筑 工程中所需要的机械设备,这是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策_ 略。 A .市场集中化 B .市场专业化C. 全面市场覆盖D .产品专业 化 6 .产品组合的宽度是指产品组合中所拥有_________________ 的_ 数目。 A .产品项目 B .产品线 C .产品种类 D .产品品牌

7 .对于拥有良好声誉且生产质量水平相近产品的企业,宜采用的包装策略应是 策略。 A .等级包装 B .类似包装C. 分类包装D .配套包装 8 .投标过程中,投标商对其价格的确定主要是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制__定的。 A .对竞争者的报价估计 B .企业自身的成本费用C. 市场需求D .边际成本 9 .既不持有存货,又不参与融资或风险的商业单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 A .制造商代理 B .销售商代理C. 产品经纪人D .佣金商 10 .促销工作的核心是______________ 。_ A .出售商品 B .沟通信息C. 建立良好关系D .寻找顾客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各小题中正确的答案不少于两个,请准确选出全部正确答案。每小题2 分,共20 分。) 1 .市场营销管理哲学的核心是正确处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之__间的利益关系。 A .企业 B .供应商 C 顾客 D .中间商 E .社会2 .企业多角化成长战略包括。 A.纵向多角化B ?垂直多角化C.同心多角化D ?水平多角化E ?综合多角化 3 ______ .从顾客作出购买决策的过程分析,企业在市场上所面对的竞争者,大体上可分 为_______ 。 A .愿望竞争者 B .随机型竞争者 C .属类竞争者 D .产品形式竞争者 E .品牌竞争者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产者购买行为的主要类型有 A .直接重购 B .修正重购 C .新购 D .间接重购 E .邮购5 .市场定位的主要方式 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组织行为学考试试题

组织行为学考试试题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下述哪方面规律性的科学(C) A.一切人的心理活动 B.一切人的行为 C.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 D.一切人的心理与行为 2.以下不属于组织行为学所使用的调查方法的是(D) A.面谈法 B.电话调查法 C.问卷调查法 D.案例研究法 3.在组织行为学中,把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称为(C) A.气质 B.性格 C.能力 D.个性 4.把性格划分为外倾型与内倾型,是依据下列哪类划分标准(C) A.按何种心理机能占优势 B.按思想行为的独立性 C.按心理活动的某种倾向性 D.按人的行为模式 5.在组织行为学中,把一个人对于自己在某种环境中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反应的认识称为(A) A.角色知觉 B.角色冲突 C.角色期待 D.角色定式 6.在组织行为学中,把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的倾向称为 (B) A.群体促进效应 B.社会惰化效应 C.协同效应 D.责任分摊效应 7.组织行为学家戴维斯对组织中的非正式沟通的研究表明,最普通的非正式沟通形式是(A) A.集束式 B.流言式 C.偶然式 D.链式

8.组织行为学研究认为,在人的诸多个性品质之中,决定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印象的关键性因素是(B) A.聪明能干 B.热情 C.刻苦认真 D.有责任心 9.关于冲突观念的现代观点认为(D) A.冲突有害无益 B.冲突应当避免 C.冲突有利无害 D.冲突保持在适度水平是有益的 10.不同层次领导者所需能力结构是有差异的。对于高层领导者而言,最重要的能力是 (C) A.技术能力 B.交际能力 C.行政管理能力 D.沟通能力 11.按照管理方格理论的观点,对工作和人都高度关心的领导行为类型是(D) A.乡村俱乐部式管理 B.任务式管理 C.中间型管理 D.团队式管理 12.领导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当被领导者群体已经表现出相当程度的工作成熟度时,最适宜的领导方式是(C) A.指令型领导 B.说服式领导 C.参与式领导 D.授权式领导 13.领导在决策时,强调整体优化,从组织的战略目标和利益出发,努力协调好总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的关系,这体现了领导决策时坚持的(D) A.可行性原则 B.对比择优原则 C.信息健全原则 D.系统分析原则 14.菲德勒的权变领导理论认为,在团体情况极有利和极不利的情况下,效果较好的领导类型是(B) A.人际关系导向型 B.任务导向型 C.目标达成型 D.任务结构型 15.需要层次理论的代表人物是(A) A.马斯洛 B.赫兹伯格 C.亚当斯 D.斯金纳 16.根据弗鲁姆的期望理论,以下公式中错误的是(B)

关于组织行为学模拟试题(5)

组织行为学模拟试题(5) 一、单选题:10分,每题01分 1、管理系统理论是由()提出的。 A: 菲德勒 B: 豪斯 C: 利克特 D: 布莱克 2、当群体目标和组织目标协调一致时,凝聚力与生产率就会出现如下关系( )。 A: 高凝聚力高生产率 B: 高凝聚力低生产率 C: 高生产率低凝聚力 D: 低凝聚力低生产率 3、具有高水平的专长,善于在活动中进行创造性思维,引发灵感,活动成果突出而优异的人属于: A: 能力低下 B: 一般能力 C: 天才 D: 才能 4、工作要求与控制能力的关系形成四种格局,其中压力最大的一种是: A: 高要求低控制 B: 高要求高控制 C: 低要求低控制 D: 低要求高控制 5、经常表扬、奖励员工,让他们参与管理,给他们提供培训机会,能满足员工的()。A: 尊重需要 B: 交往需要 C: 安全需要 D: 生理需要 6、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人的行为规律的一门科学。 A: 所有组织中 B: 一定组织中 C: 社会组织中 D: 管理组织中 7、任务角色多而维护角色少的群体属于() A: 人际群体 B: 团队集体 C: 团队集体 D: 任务群体 8、当某种行为出现后,给予某种带有强制性、威胁性的不利后果,以期减少这种行为出现的可能性或消除该行为,这种强化方式是() A: 惩罚 B: 正强化

C: 自然消退 D: 消极强化 9、一个人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性和非倾向性特征的总和是:A: 气质 B: 个性 C: 能力 D: 性格 10、任务角色和维护角色都多的群体属于() A: 人际群体 B: 团队集体 C: 无序群体 D: 无序群体 二、多选题:10分,每题02分 11、人际关系的发展趋势是() A : 社会性增强,自然性减弱 B : 自主性增强,依附性减弱 C : 平等性增强,等级性减弱 D : 开放性增强,封闭性减弱 E : 合作性增强,分散性减弱 12、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有( )。 A : 个人主观内在因素 B : 心理因素 C : 客观外在环境因素 D : 生理因素 E : 人群团体因素 13、下列制度中属于采用固定间隔强化方法的有()。 A : 计件工资 B : 计时工资 C : 计件超产奖 D : 月度奖 E : 年终分红 14、过程型激励理论主要有哪几种?() A :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B : 弗罗姆的期望理论 C : 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D :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E :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15、做好领导工作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A : 权责利一致的原则 B : 民主公开的原则 C : 统一领导的原则 D : 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 E : 能级相符的原则

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第1套

组织行为学往届测试试题 全国2012年4月自考《组织行为学》试题和答案 课程代码:0015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组织行为学把组织看作是一个( ) A.封闭的社会组织 B.无机的社会组织 C.静态的社会组织 D.开放的、有机的社会组织 2.对组织内的个体、群体或组织的一个或几个以至更多变量之间的关系作出描述或说明的方法是( ) A.观察法 B.案例研究法 C.心理测验法 D.准实验法 3.所谓的“态度对象”是指态度的( ) A.社会性 B.针对性 C.稳定性 D.间接性 4.创造性行为是指人的创造性能力、创造性需要和动机和所处的物质、社会环境的函数,这是创造性行为的( ) A.有用性 B.自创性 C适应性 D.主动性 5.根据霍兰德的观点,适合于从事涉及人际间的活动的职业的人,其个性定向是( )

A.现实操作型 B.管理型 C.常规型 D.社会型 6.基于成员共同特点而形成的群体是( ) A.利益型群体 B.任务型群体 C.命令型群体 D.友谊型群体 7.群体规范能起到界定群体成员行为范围的作用,这是群体规范的( ) A.标准功能 B.导向功能 C.评价功能 D.动力功能 8.一个人对于自己在某种环境中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反应的认识是( ) A.角色期待 B.角色知觉 C.心理契约 D.角色定式 9.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的倾向是( ) A.社会惰化效应 B.责任分摊效应 C.群体促进效应 D.群体转移效应 10.希望和他人来往、结交,和他人建立并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的这种需求是( ) A.包容需求 B.控制需求 C.感情需求 D.交往需求 11.人际关系学派认为冲突( ) A.有害无益 B.有利无害 C.保持适度水平是有益的 D.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12.以下不属于领导的功能的是( )

市场营销学试题及其答案吴健安

《市场营销学》试卷A-07 考生注意: 1、所有考题请回答在答题纸上,否则按无效试卷处理; 2、请考生务必把年级、专业、班级、学号及姓名填写在答题纸上; 3、本试卷共有5页八大题,请考生检查是否有缺页或损页;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及答题纸同时交回。 年级:专业:班级:学号:姓名: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备选的四个答案中选择一个最合适的,并将选中答案的字母填在答题纸上。每小题1分,共12分。) 1、当买卖双方都表现积极时,我们就把双方都称为_________,并将这种情况称为相互市场营销。 A.市场营销者B.相互市场营销者 C.生产者D.推销者 2、具有较高增长率和较高市场占有率的经营单位是_________。 A.问号类B.明星类 C.奶牛类D.瘦狗类 3、威胁水平高而机会水平低的业务是。 A.理想业务B.冒险业务 C.成熟业务D.困难业务 4、开展公共关系工作的基础和起点是_________。 A.公共关系调查B.公共关系计划 C.公共关系实施D.公共关系策略选择 5、组织市场需求的波动幅度_________消费者市场需求的波动幅度。 A.小于B.大于 C.等于D.都不是 6、服务质量同顾客的感受关系很大,质量的好坏取决于顾客对服务的预期质量同其实际感受的服务水平的对比。因此,服务质量是一个_________。 A.主观范畴B.客观范畴 C.道德范畴D.文化范畴 7、随着行业营销费用的增加,刺激消费的力度加大,市场需求一般会随之增大,但当营销费用超过一定水平后,就不能进一步促进需求,市场需求达到极限值,这个极限值被叫做_________。 A.市场需求B.企业需求 C.市场潜量D.市场最低 8、重新定位,是对销路少、市场反应差的产品进行_________定位。 A.避强B.对抗性 C.竞争性D.二次 9、由于供应品的标准化,顾客对它无强烈的品牌追求,因此,影响顾客购买的主要因素是价格和_________。

《组织行为学》考试试题(模拟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行为的理论模式用函数关系式表达为() A.B=f(S·P) B.B=f(P·E) C.B=f(S·E) D.B=f(P·M) 2.组织行为学的多层次相交切性主要表现为() A.三层 B.四层 C.五层 D.六层 3.组织行为学家西拉杰和华莱士,把研究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的系统过程归纳为() A.四个步骤 B.五个步骤 C.六个步骤 D.七个步骤 4.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是() A.世界观 B.人生观 C.价值观 D.态度5.激发行为并给它以方向性的心理因素是()A.需要 B.动机 C.态度 D.信念 6.泰勒的科学管理的理论基础是() A.X理论 B.Y理论 C.Z理论 D.超Y理论7.创造性行为的特点是() A.系统性 B.有用性 C.社会性 D.管理性8.事业生涯的组成部 分之一是() A.意识 B.价值观 C.行为 D.知觉 9.在组织中,通过满足成员的社会需要而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群体是()A.正式群体 B.任务群体 C.命令群体 D.非正式群体 10.从个体的角度看,群体规范意味着在某种情况下群体对一个人的行为方式的() A.规定 B.看法 C.期望 D.依赖 11.对处理日常性事务的工作,最适合的沟通网络形式是()A.轮式 B.Y 式 C.链式 D.全方位式 12.一个人的活动由于有他人同时参加或在场旁观,活动效率就会提高,这种现象叫() A.社会惰化效应 B.群体促进作用 C.协同效应 D. 从众效应13.最早提出社会测量理论的学者是() A.韦伯 B.霍曼 斯 C.莫里诺 D.阿西 14.舒兹认为,每个人都有人际关系的需要,这些需要一般可以分为()A.二种 B.三种 C.四种 D.五种15.员工的出勤率与满意度之间的关系是一种() A.正相关关系 B.负相关关系 C.非线性关系 D.正比关系 16.成功的群体间工作绩效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 A.竞争 B.协作 C.人际关系 D.个性差异17.在领导有 效性中,最重要的权变因素是() A.领导者自身的特点 B.被领导者的特点 C.领导的情景 D.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互动关系18.在决策理论中,决策者被看作为一个() A.经济

组织行为学试题及答案

《组织行为学》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下述哪方面规律性的科学( ) A.一切人的心理活动 B.一切人的行为 C.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 D.一切人的心理与行为 2.以下不属于组织行为学所使用的调查方法的是( ) A.面谈法 B.电话调查法 C.问卷调查法 D.案例研究法 3.在组织行为学中,把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称为( ) A.气质 B.性格 C.能力 D.个性 4.把性格划分为外倾型与内倾型,是依据下列哪类划分标准( ) A.按何种心理机能占优势 B.按思想行为的独立性 C.按心理活动的某种倾向性 D.按人的行为模式 5.在组织行为学中,把一个人对于自己在某种环境中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反应的认识称为( ) A.角色知觉 B.角色冲突 C.角色期待 D.角色定式 6.在组织行为学中,把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的倾向称为( ) A.群体促进效应 B.社会惰化效应 C.协同效应 D.责任分摊效应 7.组织行为学家戴维斯对组织中的非正式沟通的研究表明,最普通的非正式沟通形式是( ) A.集束式 B.流言式 C.偶然式 D.链式 8.组织行为学研究认为,在人的诸多个性品质之中,决定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印象的关键性因素是( ) A.聪明能干 B.热情 C.刻苦认真 D.有责任心 9.关于冲突观念的现代观点认为( ) A.冲突有害无益 B.冲突应当避免 C.冲突有利无害 D.冲突保持在适度水平是有益的 10.不同层次领导者所需能力结构是有差异的。对于高层领导者而言,最重要的能力是( ) A.技术能力 B.交际能力 C.行政管理能力 D.沟通能力 11.按照管理方格理论的观点,对工作和人都高度关心的领导行为类型是( ) A.乡村俱乐部式管理 B.任务式管理 C.中间型管理 D.团队式管理 12.领导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当被领导者群体已经表现出相当程度的工作成熟度时,最适宜的领导方式是( ) A.指令型领导 B.说服式领导

市场营销学试题及其答案

《市场营销学》试卷 考生注意: 1、所有考题请回答在答题纸上,否则按无效试卷处理; 2、请考生务必把年级、专业、班级、学号及姓名填写在答题 纸上; 3、本试卷共有4页八大题,请考生检查是否有缺页或损页;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及答题纸同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备选的四个答案中选择一个最合适的,并将选中答案的字母填在答题纸上。每小题1分,共12分。) 1、职能研究法属于的范畴。 A.传统研究法 B.管理研究法 C.历史研究法 D.系统研究法 2、战略经营单位是企业值得为其专门制定一种经营战略的经营单位。 A.最大 B.最小 C.一般 D.盈利 3、对单位价值高、性能复杂、需要做示范的产品,通常采用策略。 A.广告 B.公共关系 C.推式 D.拉式 4、由于服务是无形的,是对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的可见性展示。 A.服务本身 B.价格 C.分销商 D.促销 5、一般说来,消费者经由获得的信息最多。 A.公共来源 B.个人来源 C.经验来源 D.商业来源 6、对一种现有产品进行适当变动,以适应国际市场不同需求

的策略称为。 A.产品延伸策略 B.产品适应策略 C.产品扩展策略 D.产品变动策略 7、为了弄清市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收集有关市场变量的数据资料,运用统计分析和逻辑推理等方法,判明变动原因和结果以及它们变动的规律,这是属于。 A.探测性调研 B.描述性调研 C.因果关系调研 D.定期性调研 8、市场定位是在细分市场的位置。 A.塑造一家企业 B.塑造一种产品 C.确定目标市场 D.分析竞争对手 9、企业在考虑营销组合策略时,首先需要确定生产经营什么产品来满足的需要。 A.消费者 B.顾客 C.社会 D.目标市场 10、顾客购买商品的实质是购买某种。 A.特征 B.用途 C.功能 D.利益 11、认识需要是生产者用户购买决策的。 A.终点 B.中间点 C.起点 D.以上都不是 12、当目标顾客人数众多时,生产者倾向于利用。 A.长而宽的渠道 B.短渠道 C.窄渠道 D.直接渠道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两个是正确的,请选出所有正确的答案,并把答案的字母填在答题纸上。错选、多选或漏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8分。) 1、为了向顾客提供优质服务并使其高度满意,企业必须加强对其核心业务流程的管理,使各有关职能部门尽力投入和合作。一般来说,企业核心业务流程主要有。 A.新产品实现流程 B.生产管理流程 C.存货管理流程 D.订单——付款流程E.顾客服务流程 2、消费者知觉经历如下几个过程。

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试题

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试题1 一、判断题(下列说法对者在题前括号打“√”,错者打“X”,每小题1 分,共15 分) (√)1、认知是指个体对感觉器官对感知的信息进行翻译、理解、判断、抽象的过程。(X )2、根据相互作用的观点,包括企业在的组织冲突是弊大于利。 (√)3、班杜拉认为:人类的许多行为是从观察别人的行为中学习的,榜样的影响是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 (√ )4、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所以一个人的性格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 (X )5、弗隆姆的期望理论是建立在组织个体对自己的行为有“做”与“不做”的决定权基 础之上的。 (X )6、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向我们揭示出:一个人的外在表现与在动机总是一致的。(√)7、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能力是和某种活动相联系,并表现在活动的全部过程中,因此它具有明显的针对性。 (√)8、员工对自己所在组织的认可程度、投入程度,以及认为工作对自身价值实现的重要程度称为组织认同感。 (X )9、“因是根据”,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将成功和失败都归因于因才是客观有效的认识。(√)10、心理契约的破坏会导致雇员责任的减少。与离职率成正相关,与信任、工作满意和留职意愿呈负相关。严重破坏时,雇员与组织之间的关系会变得更加具有交易性。 (X )11、所有的任务型群体都是命令型群体。 (X )12、群体凝聚力是维持群体行为有效性的一种合力,凝聚力高的群体将比凝聚力低的群体更为有效。 (√)13、知识是人类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以思想容的形式为人所掌握;而技能是人们在理论与实践活动中运用的基本动作方式,是一种操作技术,以行为方式的形式为人所掌握。(√)14、社会惰化效应说明了群体规模的增大是与个人绩效负相关的,代表的是一种协同效应。 (√)15、虚拟组织从组织外部寻找各种资源,来执行组织的一般职能,如生产、销售、技术开发等等,而把精力集中在自己最擅长的业务上。 二、单项选择题(将每题最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入括号,每小题1.5 分,共30 分) 1、要研究组织中人的外显行为的规律性,最为必须的理论基础是( ) A、社会学 B、心理学 C、人类学 D、伦理学 2、组织行为学作为一门独立的专门研究组织中心的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最先产生() A、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B、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 C、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D、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 3、在组织行为学中,把性格划分为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和中间型,是依据下列哪类划分标准() A、按心理活动的某种倾向性 B、按人的行为模型 C、按思想行为的独立性 D、按何种心理机能占优势 4、在社会知觉的偏差中,由获得个体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此扩大成为他的整体行为特征的心理效应称为() A、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B、晕轮效应 C、第一印象效应 D、定型效应 5、表扬、奖励员工,让他们参与管理,给他们提供培训机会,能满足员工的( ) A、尊重需要 B、交往需要 C、安全需要 D、生理需要 6、赫兹伯格认为,激励员工的关键在于( )。 A、提供给员工更高的工作报酬

_组织行为学模拟试题一

模拟试题(一) 一、选择题(在本题的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请把你认为正确答案的题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少选、多选不给分。每题3分,共15 分) 1.美国心理学家梅奥自20世纪20年代起领导了著名的“霍桑实验”,在此基础上创立了( D ),为组织行为学的诞生开辟了道路。 A. 权变理论 B. 需要层次理论 C. 双因素理论 D. 人群关系和社会人的理论 2.组织行为学对态度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以下几种态度上(ABC )。 A. 工作满意度 B. 工作参与 C. 组织承诺 D. 组织归属 3.活泼好动,动作敏捷,兴趣广泛,外向,喜爱交际,情感丰富,但转移快的气质特征,属于( A )。 A. 多血质 B. 胆汁质 C. 粘液质 D. 抑郁质 4.麦克利兰认为,( C )的高低对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国家的发展和成长,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A. 权力需要 B. 友谊需要 C. 成就需要 D. 尊重需要 5.体行为目标具有多种特性,其中对个体行为积极性影响最突出的(D )。 A目标的效价 B. 目标实现的概率 C.目标的远近 D. 目标的清晰度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组织行为学的基本任务是揭示一定组织中(心理和行为规律)。通过组织管理的实践,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 2.美国管理学家麦格雷戈从对立的两个极端的观点出发,提出了关于人的两种假设,即(X理论)与(Y理论)。 3.观察者根据一个人某个方面的特征来推断他的所有特征的现象,称为(晕轮效应)。 4.个性就是个体独特而稳定地表现出来的(个性倾向性)与(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 5.按照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勒温的理论,人类行为是(环境)与(个体)相互作用的函数。 6.期望理论是研究需要与目标之间规律的理论,其基本观点可以用一个公式表示(M=V×E )。 7.现代素质理论与传统素质理论的差别典型地表现在它不否认(先天遗传)的可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