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华文化哲学篇

中华文化哲学篇

中华文化哲学篇
中华文化哲学篇

考试安排

时间:第十七周周四晚上7:00——9:00

地点:江安综合楼C104、C106、C107

考试形式:闭卷

总复习题

简答题(共十八题):

一、孔子作六经的六件事;二、七经;三、道术与方术;

四、诸子十家;五、四科十哲;六、四配十二哲;

七、思孟学派;八、四书五经;九、宋五子;

十、濂洛关闽;十一、和而不同;十二、几希;十三、肖;十四、践形;十五、才出于气;十六、心者气之精爽;

十七、良知良能;十八、四端。

分析题(共十题):

一、国学惟欲其旧,哲学惟欲其真,儒学则务期归于

至善。”请评析这个说法。

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

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总章一九一

三、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

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

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

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

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

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总章二九

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情也;仁、义、礼、智,性也;心,统性情者也。端,绪也。因其情之发,

而性之本然可得而见,犹有物在中而绪见于外也。

朱子集注

四、董子:“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五、顾亭林《日知录·正始》: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六、圣人与我同类者……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

《孟子》总章一四七

六、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子《观书有感》(一)

七、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子《春日》

八、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形不胜心,心

不胜术。术正而心顺之,则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相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

《荀子·非相》

九、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朱子注曰:“人、物之生,同得天地之理以为性,同得天地之气以为形,其不同者,独人于其间得形气之正,而能有以全其性,为少异耳。虽曰少异,然人、物之所以分,实在于此。众人不知此而去之,则名虽为人,而实无以异于禽兽;君子知此而存之,是以战兢惕厉,而卒能有以全其所受之理也。”

十、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

《孟子·尽心上》

众人有是形,而不能尽其理,故无以践其形;惟圣人有是形,而又能尽其理,然后可以践其形而无歉也。

朱子集注

论述题(共五题):

一、“金圣叹尝谓:“善论道者论道,善论文者论文。”

我们据此说,哲学是论道或达理、哲学家是论道者,而与通情的文学、明故的史学不同。请依此区分,谈谈你对于《论语》总章一四二“觚不觚!觚哉!觚哉!”的解读。

二、对于“谁使正之”这个问题,庄子和扬子云各自的观点是怎样的?你对此问题有什么看法?

三、《大学》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易》曰:“形而上者谓之道。”一曰“近道”,一曰“谓之道”,比较此两种说法意思的异同。并结合之前课中所讲,请你谈谈对于“道”的进一步理解。

四、《书》曰:“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左传》引刘康公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周子曰:“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请谈谈对这些话的理解,并据此谈谈你对于人之所以为人、人在天地之间的地位、人与万物之关系等问题的看法。

五、自孟子创为“践形”说,儒者屡屡畅发此义,以为人生根本义务之所在。如张子曰“其践形,惟肖者也”,宋学士诗曰“须知学践形,庶不惭载覆”等等。请谈谈“践形”说的意义,人何以必须由“人模人样”真正实现为“像模像样”之“肖”?

中华文化文学篇--张放

第一讲论语 一.论语是一部怎样的书,为什么书名为《论语》《论语》是孔子的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散文著 作。其核心思想是“仁”。自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被奉为儒家经典,几千年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影响极为深远。 ?班固《汉书.艺文志》:“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 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文选辩命论注》:“昔仲尼既殁,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之论语。” ?刘熙《释名.释典艺》中说:“论语,记孔子与弟子所语之言也。论,伦也,有伦理也。语,叙也,叙己所欲说也。”也 有附会说意指轮流发言,故有通假轮语之说。 ?所以说来,两种读音都有道理,都可行。不可厚此薄彼、固执己见。 二.你认为孔子最伟大的地方在哪里? 1.仁者爱人,以人为本,不信怪力乱神。诚信相处

2.有教无类,平民教育 3.《论语》有体系的在各方面教人 三.请写出《论语》名篇字句,并翻译 四.分别写出古今各三位对《论语》讲解·研究有影响的著名学者姓名 现代:钱穆南怀瑾星云大师于丹杨伯峻 古代:何晏(魏)《《论语》集解》 孔颖达(唐)《十三经注疏》《《论语》正义》 朱熹(南宋)《《论语》集注》 五.列出《四书五经》的篇目 四书五经:四书、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著作。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第二讲上杨墨 ?一、“杨朱哭歧”与“墨子泣(悲)丝”这两个成语大体是何内容?杨朱与墨翟为什么要哭? ?二、怎样理解“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这样的主张? 答:杨朱的个人主义实为怀疑主义,不单是利己主义,是对生命本真的认识,对个人权益的坚守。 ?三、以现代汉语翻译《墨子》以下段落:“今若夫兼相爱、交相利,此其有利,且易为也,不可胜计也,我以 为则无有上说之者而已矣。苟有上说之者,劝之以赏誉,威之以刑罚,我以为人之于就兼相爱、交相利也,譬之 犹火之就上、水之就下也,不可防止于天下。” 答:现在至于兼相爱,交相利,这是有利而容易做到,并且不可胜数的事。我认为只是没有君上的喜欢罢了,只要有君上喜欢,用奖赏称赞来勉励大众,用刑罚来威慑大众,我认为众人对于兼相爱、交相利,会像火一样的向上,水一样的向下,在天下是不可防止得住的。 ?四、墨子“天志”“明鬼”与孔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有什么区别? 答:墨子“天志”、“明鬼”,其有神论的主张,趋同宗教信仰,对神

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资料

汉字与中国文化王蒙 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安身立命的根基,是解决许多麻烦问题,实现持续发展、和平崛起与国家整合的依托。没有中华文化的人类文化,将是多么残缺的文化! 历史是一个粗线条的大师,它勾勒了全球化的进程,却忽略了人们为这个发展和进步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幸好,历史又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大师,当今世界的趋势并不是单向度的。 中国的长项在于文化。中国文化近二百年来遭受了严峻的考验,已经和正在获得新生。近代以降,中华文化不但暴露了它的封闭愚昧落后挨打的一面,更显示了它的坚韧性、包容性、吸纳性,自省能力、应变能力与自我更新能力。 中国的目标应该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建设文化大国。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安身立命的根基,是我们中国的形象,是解决许多麻烦问题,实现持续发展、和平崛起与国家整合的依托。中华文化是全体华人的骄傲和共同资源。中华文化是当今世界上的强势文化的最重要的比照与补充系统之一,中华文化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没有中华文化的人类文化,将是多么残缺的文化! 这里,我着重就一些个人的感受、经验谈一谈汉语汉字(海外习惯通称为华文华语)与我们的人文文化传统与现状的某些关系。 对于大多数民族来说,她们的独特的语言与文字是她们的文化的基石。尤其是使用人数最多,延续传统最久,语音语词语法文字最为独特的汉语汉字更是我们的命脉,我们的灵魂,我们的根基。 汉语属于词根语,汉藏语系。我的小说《夜的眼》译成了英、德、俄等印欧语系许多文字。所有的译者都向我提出过一个问题:“眼”是单数还是复数,是“eye”还是“eyes”? 我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汉语是字本位的,“眼”是一个有着自己的独立性的字,它的单数和复数决定于它与其他字的搭配。汉字“眼”给了我以比“eye”或者“eyes”更高的概括性与灵活性:它可以代表主人公的双眼,它可以象征黑夜的或有的某个无法区分单数与复数的神性的形而上的而非此岸的形而下的眼睛,它可以指向文本里写到的孤独的电灯泡。 汉语培养了这样一种追本溯源、层层推演的思想方法。眼是本,第二位的问题才是一只眼或多只眼的考量——那是关于眼的数量认知。眼派生出来眼神、眼球、眼界、眼力、眼光等概念,再转用或发挥作心眼、慧眼、开眼、天眼、钉子眼、打眼(放炮)、眼皮子底下等意思。 动词与系动词也是如此,华文里的“是”字,既是“tobe”也是“am”,又是“was”,还是“were”,包括了“havebeen”、“hasbeen”和“usedtobe”等。 组词造词也是如此,有了牛的概念,再分乳牛母牛公牛,黄牛水牛牦牛野牛,牛奶牛肉牛油牛皮牛角。这与例如英语里的cattle——牛、calf——小牛、beef——牛肉、veal ——小牛肉、cow——母牛、bull或者ox——公牛、buffalo——水牛、milk——牛奶、butter ——牛油……大异其趣。这些与牛有关的词,在华文里,是以牛字为本位,为本质,为纲,其余则是派生出来的“目”。这样的牛字本位,则难以从英语中看出来。 所以中华传统典籍注重最根本的概念,多半也是字本位的:如哲学里的天、地、乾、坤、有、无、阴、阳、道、理、器、一、元、真、否、泰……伦理里的仁、义、德、道、

中华文化(哲学篇)试题乙卷

四川大学期末考试试题乙卷(2小时闭卷) (2008 ——2009学年第二学期) 课程号:99905420课序号:1 课程名称:中华文化课(哲学篇)任课教师:高小强成绩: 适用专业年级:全校本科学生人数:217 印题份数:225 学号:姓名: 考试须知 四川大学学生参加由学校组织或由学校承办的各级各类考试,必须严格执行《四川大学考试工作管理办法》和《四川大学考场规则》。有考试违纪作弊行为的,一律按照《四川大学学生考试违纪作弊处罚条例》进行处理。 四川大学各级各类考试的监考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四川大学考试工作管理办法》、《四川大学考场规则》和《四川大学监考人员职责》。有违反学校有关规定的,严格按照《四川大学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进行处理。 一、术语简释(每小题2分,共20分)。 1四书《论语》《大学》《孟子》《中庸》 2.《大学》之八条目 (1)格物——调查研究 格,就是确实研究清楚。“格物”就是要求人们亲历其事,亲操其物,实事求是,增长见识。在读书中求知,在实践中求知,而后发现规律,明辩道理。 (2)致知——认清本质 就是探究事物发展的本来面目和规律性。透过表面现象清晰事物本来的是非、美丑、善恶,而不是人云亦云,浅尝辄止。 (3)诚意——意念诚实 发自于内心,不矫饰,不做作,不欺人,不自欺,在“慎独”上下功夫,严格要求自己,修养德性。 (4)正心——动机纯正 就是要除去各种不良的情绪和邪念,不为诱惑所动,保持心灵的安详。心得其正,则公正诚明,“心正自然不怕影子歪” (5)修身——提高修养 只有自身的品德端正,无偏见,无陋习,才能为别人所拥护。修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功夫的落脚点,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出发点。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 (6)齐家——经营家庭 就是要经营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只有教育好自己的家庭成员,才能教化他人。一个家庭后院经常起火的人哪有能力哪有精力去治理企业和国家呢? (7)治国——以德治国 以至善之德教化百姓,使百姓除旧布新,日新又新。要使仁、敬、孝、慈、信的仁爱之风充满全国,国治而后天下平。 (8)平天下——天下太平 就是要布仁政于天下,使天下太平。只有实行坦诚 3. 《孟子》之“四端” 4. 荀子的基本主张(至少两点)、“明于天人相分”的自然主义天道观、“化性起伪”的性恶论所积而致的成圣之道 5. 宋明理学的先驱(至少两位)周敦颐王守仁程颢 6.周敦颐之“立天之道”立天之道,曰阴与阳 7. 张子的主要观点(至少两点)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8. 宋明心学代表人物(至少两位)

汉字与文化

汉字与中国文化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汉语是汉文化信息的载体,因此汉字既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中国文化信息的载体。对于汉字的研究,离不开文化的阐释,因为文字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人们一方面可以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汉字对汉文化的影响,如对汉语发展的促进与限制,对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对汉民族思维方法、认识模式的深刻影响等;另一方面可以用文化的眼光来考察汉文化对汉字发展和使用的影响和规约,探讨汉字系统中隐含的汉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特点、道德标准、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的特殊文化因素,从个体字符的构形上获取其所携带的物质文化信息、精神文化信息和方式文化信息。 1.汉字与古代物质文化 甲骨文中有“力”字,像由原始农业中挖掘植物或下种籽所用的尖头木棒发展而成的一种用来掘土的工具。字形中的短画,像踏脚的横木。甲骨文、金文的“男”字从田从力,像人用“力”这种农具耕田。甲骨文“渔”字异体字很多,或从鱼从水,或像垂钓形,或像以手捕鱼形,或像张网捕鱼之状,或像人叉鱼之形,反映先民已用钩、网、叉等工具捕鱼。 2.汉字与古代制度文化 从汉字的构形系统看,中国社会早期的货币是以贝壳充当的。许慎《说文解字》:“古者货贝而宝龟,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行钱。”“货贝

而宝龟”意即以贝为货币以龟为宝物。《诗经〃小雅》:“既见君子,锡我百朋。”郑玄笺:“古者货贝,五贝为朋。”“百朋”即五百枚贝。这种古代的货币制度在汉字的形体上还保存着它的蜕形,贝在中国古代的货币身份还清楚地固化在汉字形体之中,以至于汉语中与财物有关的词,其书写符号大多以贝为形符,构成一个以贝为形符的字形系统。拿《说文解字〃贝部》所收的59字来看,完整地体现了汉语中有关财物、货币等概念的各个方面。例如:贿,财也;财,人所宝也;货,财也;资,货也;赈,富也;贺,以礼物相奉庆也;贡,献功也;贷,施也;赂,遗也;赠,玩好相送也;赉,赐也;赏,赐有功也;赐,予也;赢,贾有余利也;贮,积也;贸,易财也;赎,贸也;费,散财用也;败,买贱卖贵也;贵,物不贱也;贱,价少也;贪,欲物也;贫,财分少也;购,以财有所求也。上述字都从贝,都有财富义或与财富义相关。甲骨文从贝之字有贮、宝、买、得等等,可见商代已用贝为货币,作为贮存和交换流通的手段了。 3.汉字与古代精神文化 甲骨文“舞”字,像人手操舞具跳舞形,本义即跳舞。甲骨文“乐”字,从丝从木,以丝附木上来像琴瑟之类弦乐器,表示“五音八声总名”。甲骨文“龠”,像口吹原始的排萧形,排萧为竹制口吹的乐器,古书上说其小者只有三孔,大者有六孔。上述甲骨文表明,商代已有舞蹈,人们是伴着音乐跳舞的,当时音乐很发达,已有了打击乐、弹奏乐和吹奏乐等形式的音乐。 4.汉字与古代民俗文化

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案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方案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文献记载,了解早期国家的特征;知道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在历史研究中的不同作用。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主要讲述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夏商周三代早期国家的制度。因本课学习内容从元谋人一直讲到西周灭亡,时间跨度大、内容多,所以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注意教学时间的分配。 中华文明起源部分,注意使用地图,尤其是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文化遗存,培养学生时空观的同时,更好认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多元一体的特征。夏商周早期国家发展情况应删繁就简,引导学生理解早期国家的特征。 教学目标 1.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理解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 通过列表比较了解中国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文化遗存发展状况,进一步理解生产力发展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3.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

流长的特点,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4. 通过文献资料、图片资料,从整体上认识夏商周各朝代的基本情况和演变过程,了解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从时空角度,对中华文明的起源、从部落到国家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石器时代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教学难点: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用历史长河图展示从猿到人的演进过程 我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境内分布着丰富的古人类遗址和文化遗存,这些文化遗址和文化遗存为人类起源研究提供了直接证据,是研究从早期猿人向现代人类转变规律的重要手段,那么,我国古人类遗址分布具体有哪些?又有什么特点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内容——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2018上四川大学中华文化哲学篇(丁老师)笔记整理

复习题 第一周 一、简答: (一)经史子集;经学,七经,与七经有关的。史学,历史。子部,诸子。集部,剩下的文学。 (二)论道; 中国人所说的哲学。讨论研讨,道理。论道者:哲学家。 二、分析:张南皮曰:“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础,俾学生心术壹归 于纯正,而后以西学瀹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才,各适其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张之洞《厘定学堂章程折》:“无论何等学堂,均..... 俾:希望。心术:心思。壹:彻底。纯粹端正。瀹yu e:疏通。智慧才识。技艺能 力。务:追求。期:盼望希望。仰:旧时公文用语。上行文中用在“请、祈、恳” 等字之前,表示恭敬;下行文中表示命令。副:相称,配得起。造就:培养。流弊:滋生或沿袭而成的弊端。张之洞生于晚清社会,处于社会转型阶段的中国。典型的“过渡型”人物,他的基本立足点是中华传统文化。一方面反对、否定新文化新思想的政治伦理层面,一方面又愿意接受其技术艺能方面。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体现。 今天依旧适用。 三、论述: 《大学》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请据此谈谈大学对于人生之意义,以及你关于大学之理想。 大学的道理,在于彰显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亲民,新民也),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变。

“明德”就是明明白白的德,性德,天生具有的品德。“明明德”就是自己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知道人的本性是什么,应该如何做人。 “新民”包括自新和新民两层意思。自新就是日新其德,不断改变自己,完善自己,做一个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新民就是化民成俗,为生民立命,让老百姓树立新观念,过上新生活。 “至善”就是最高的善,最高的善也就是无善。无善就是不刻意为善而善,无善的外在形式而有一颗真正的善心. 大学是人生很重要的一个阶段,大学时应当学习三件事,一是学知识学文化,为将来人生道路尤其是事业打好基础。二是丰富内心情感,一般来说现在的大学生都要远离家乡、父母、曾经的伙伴,大学的友情、爱情、师生情将会是一段美好的回忆。三是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大学里能接触到更多的哲学课堂哲学大师,把握好这个机会开始对人生系统的反思,并且将这种反思持续下去,争取成为一个德性高的人。其实不论是大学还是人生的什么阶段,都应当是做人第一,修业第二。 大学要学专业的深度,学科的广度,哲学的高度,战略的远见。 第三周 一、简答: (一)孔子作六经; 删诗,叙书,订礼,正乐,传易,作春秋 二、分析: (一)历史地言之,孔子之前,中国有历史;哲学地言之,孔子之前,中国无历史; 经学地言之,孔子之后,中国无历史。 在孔子之前,中国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但是中国的哲学是从孔子开始,所以在哲学上,孔子之前没有历史;在经学的意义上,无论五经六级还是七经,孔子作春秋之后再无经可言。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内容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历时五千年形成的一个完整而庞大的体系,从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到心理倾向,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十分丰富,具有内容的完整性。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在如此的文化模式的熏陶下,人们能够暂时忍受艰难困苦,孜孜不倦地努力工,这 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化实现的重要文化动力。另外,其变革以求发展的精神在当今中国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实践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当今时代最能体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是“和谐社会”这一口号!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继承发扬 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不是走传统的西方道路而是结合中国的国情走适合自己的新道路。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中国文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注重的是个人修养、伦理道德中庸和谐、以人为本。这些对于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她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她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她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特征是其支配地位长期被儒家伦理文化的价值取向占据着。上至华夏的原始民族下至近代社会,上下五千年,儒家伦理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而且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除此以外,我们还能从四个方面的特征加以认识。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是封闭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产物。是以汉族为主体,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创造的,这一特定区域特定人类圈的社会精神形态,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是历时五千年形成的一个完整而庞大的体系,从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到心理倾向,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十分丰富具有内容的完整性。

中华文化(哲学篇)试题及参考答案

四川大学期末考试试题甲卷(2小时闭卷) (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号:999007030课序号:0 课程名称:中华文化(哲学篇)任课教师:高小强成绩: 适用专业年级:全校本科05-08级学生人数:101 印题份数:110 学号:姓名: 考试须知 四川大学学生参加由学校组织或由学校承办的各级各类考试,必须严格执行《四川大学考试工作管理办法》和《四川大学考场规则》。有考试违纪作弊行为的,一律按照《四川大学学生考试违纪作弊处罚条例》进行处理。 四川大学各级各类考试的监考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四川大学考试工作管理办法》、《四川大学考场规则》和《四川大学监考人员职责》。有违反学校有关规定的,严格按照《四川大学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进行处理。 一、术语简释(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三皇 2. 四书 3.孟子“四端” 4. 《大学》“三纲领” 5.《老子》的主要观念 6. 佛家“四谛” 7.二程8.紫阳象山 9. 横渠船山10.亭林东原 二、简答题(只选两题做 .....,每小题15分,共30分) 1.如何理解孟子所说的“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 2.何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 3.为什么“以理言,人欲自胜不过天理。以事言,则须事事去人欲 ...,非一蹴即几, ...,.存天理一下即成。”? 注:1试题字迹务必清晰,书写工整。本题 2 页,本页为第 1 页 2 题间不留空,一般应题卷分开教务处试题编号: 3务必用A4纸打印

汉字与文化论文

汉字与文化论文 理学院 工程力学0901 刘英芝 2011年5月14日 汉字与文化 汉字是中华民族自古至今所传承下来的一种不可多得的文化。它记载着我国历史发展的全部过程。在它发展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有上古原始社会的象形文字-甲骨文-钟鼎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印证了中国的全部发展过程。 汉字与文化的关系 关于文化的定义历来都是众说纷纭,但是我们从其实质来看,基本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现代汉语词典》“文化”义项第三:“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学习文化}文化水平。”这个意义上的“文化”就是文字问题,从有文字开始,不会“运用文字”就是“文盲”,就是没有文化。罗常培先生说过:“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 这个民族过去的文化靠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①在文字产生之前,人类的各项活动和一切社会交流,都是依靠语言传授,有了文字以后,人类的观念活动、言语活动可以借助文字这样的物质形式表现出来,成为肉眼看得见的生动形象,巩固了人类一代又一代创造出来的思维成果。可以说各种民族文字都是该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汉字也不例外,它是汉民族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古老的汉字之所以能够沿用至今,就是因为它与汉语、汉文化紧密联系,建立了一套系统科学的文字体系。在古人心目中文字的创造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关于汉字创造流传着很多种说法,其中仓颉造字的传说流传最广,在古代的着述中有多处记载。如《荀子·解蔽》说:“好书者众矣,而仓领独传者,一也。”《淮南子·本经训》说:“昔者仓颇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说:“黄帝之史仓颇,

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整合

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整合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时间,红山文物的最新研究结果和关于文明标准的定义,可以证明中华文明起源于8000年前。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整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整合一: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猿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点。(3)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2)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 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板书设计: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元谋猿人:最早、170万年 二、北京人:时间:70---20万年 生活方式:群居生活 发展水平:用天然火 三、山顶洞人:时间:1.8万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 发展水平:人工取火 [授课过程] 教学内容 教法、学法 导入新课: 1、我国最早的人类 元谋人距今170万年中国最早的人类 多媒体展示女娲造人的民间故事,询问学生:谁能讲一讲民间故事女娲造人的传说,以此导入。可问学生:西方人类起源的传说。 展示多媒体图片:阅读教材第一段,同学们得到了哪些历史信息?材料中提到了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证据? 鼓动学生争先回答,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集体回答还是单人回答。

茶酒历史篇

茶酒篇 茶酒的文化史篇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代,中国人独创酒曲复式发酵法,开始大量酿制黄酒;到约一千年前的宋代,中国人发明了蒸馏法,使得白酒成为中国人饮用的主要酒类,从而酒文化渗透于整个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在中国人生活中的诸多方面,酒都占有重要的位置。而茶酒,早在上古时期就有记载,但那时茶酒仅仅是米酒浸茶,而并非茶文化与酒文化的交融结合。 800余年前北宋大学士苏轼留翰墨遗珍、古籍引注,记载了以茶酿酒的创想。苏轼将创想中的?茶酒?以?七齐??八必?做为茶酒酿制之法,添?酒礼?、?酒德?之说,丰富了茶酒文化的精神内涵。苏轼定论:?茶酒采茗酿之,自然发酵蒸馏,其浆无色,茶香自溢?。米芾《过白鹤居》题壁七言绝句:?白鹤居里翰林公,‘七齐’‘八必’酿茶浆。梦里注释引古法,异想天开设酒坊?。《夜饮论酿》?望高山兮,日沐浴春芽兮。望高山兮,秋风又发茗兮。望高山兮,何日酿茶浆兮。望高山兮,诗天地造化兮。望高山兮,福祉众生乐兮。望高山兮,梦翰林坊酿兮?;冯仝(元代画家)绘元朝初年婺州文士张雨取沼溪之水煮茶,设想以苏轼?七齐?、?八必?之法发酵秘酿茶酒,款待沼溪草堂诸诗友,诗人包山寺高僧慧觉禅师赋诗记其事:?嵋山翰林留逸事,梦中幻觉注此方。昨日东阁畅胸意,品茗醉似酿茶浆?。冯仝应邀悦其事以画笔,将婺州诸文士沸茶酿酒逸事留图卷中。沈周(明朝画家)写诗记录温州知府文林效仿苏轼酿酒而未能如愿的轶事,从子文衡山绘?家翁沸茶酿酒图?传于后世。清人郑板桥

居扬州时,也曾似想完成苏轼梦想以茶酿酒。画家金冬心书联?辞官扬州挥素墨,煮茶效仿翰林公?相赠。袁枚《赋茶酒歌》?一别吴郡思新诧,重来南楚鬓添霜。清谈犹是苏玉局,梦里开坊酿茶浆。江水悠悠不知远,山风习习渐加凉。坐看春溪忘情态,揽月赋诗爱夜长?。诗人张漱石与袁枚比邻亦赋茶诗?细雨潇潇欲晓天,半床花影伴书眠。朦胧正作翰林梦,独设酒坊酿茶浆?。李渔?清狂赵居士,梦酒似茶浆?,叙说南宋金石家赵绪成煮茶酿酒的故事。从上古传说至北宋苏轼整理引注,到清乾隆年间,在文士、画家中广现沸茶酿酒的逸事。这是中国文化的使然也是文脉承传中的一部分,文人在生活中的雅事恰恰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中国茶酒文化的酒脉?,撰记了独具魅力的?茶酒?文化史篇。 七齐: 1. 茶茗齐:春茶甘秋茗苦,二季茶合酿酒香适; 2. 曲药齐:茶酒曲必备几位草药须齐,方能制曲; 3. 甘果齐:多种水果齐才能发酵; 4. 水泉齐:溪水与泉调合用,溪水暖物质流失,泉水寒物丰富水质硬,二者冲和最佳; 5. 陶器齐:各种酿造陶器必备,才能酿酒; 6. 炭火齐:松木烧炭,松油去,木火纯; 7. 人心齐:人必齐,工序不乱,酒体稳定; 八必: 1. 人必知节令:酒工不懂节令便无法酿酒; 2. 水必甘软硬冲和:水软酒甘香气浮外,嗅之有香饮之无味;水硬酒烈香气聚内嗅之不佳,冲和最美;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 一、中国传统文化起源之学说 1、西来说: 2、中源说:正统学说:“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 譬如,世人说史,大多从盘古说起,即所谓“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 ①盘古: 中国传说系统中的领头雁,他的事功只是开天辟地,同人事并无多大关系。按《三五历记》所载,他的事功是:“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开天辟地,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 ②三皇五帝: A.“三皇” “三皇”所指何人,各种文献说法不一,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种:一是天皇、地皇、人皇,二是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以后者为主。也有文献以祝融、女娲或黄帝代替燧人氏,但伏羲氏和神农氏则是大多数文献的共识。 古人认为,历史按皇、帝、王、霸的顺序展开,三皇、五帝、夏商周王道、春秋战国的霸道,且一代不如一代。《管子·兵法》曰:“明一者皇,察道者帝,通德者王,谋得兵胜者霸。”《管子·禁藏》:“凡有天下者,以情伐者帝,以事伐者王,以政伐者霸。”《庄子·人世间》:“古者五帝贵德,三王用义,五霸任力。”《淮南子·本经训》:“帝者替太一,王者法阴阳,霸者则四时,君者用六律。” 三皇时代,人民生活并不幸福。《韩非子·五蠹》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多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民食果瓜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以为王,号之燧人氏。”《吕氏春秋·恃君》曰:“昔太古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无衣服、履带、宫室、畜积之便;无器械、舟车、城郭、险阻之备。” 三皇给人民带来了福祉,但却没有“治国平天下”的伟业。 三皇的功业: 燧人氏的功业是“钻木取火,教民熟食,养人利性,避具去毒”; 伏羲氏的功业是“仰观象于天,俯察法于地。因夫妇,正五行,始定人道”; 神农氏的功业是“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土尧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B.“五帝” 五帝所指何人,各家说法不一。 《国语》记展禽语:“黄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财。颛顼能修之。帝喾能序三辰以固民。尧能单均刑以仪民。舜勤民事而野死。”即以黄帝、颛顼、帝喾ku、尧、舜为五帝。《五帝德》、《帝系姓》、《五帝本纪》都依此说。 《吕氏春秋》以少白皋、太白皋、黄帝、炎帝、舜帝为五帝。

世界文化历史篇 第一章 世界史观与历史思维汇总

世界文化歷史篇第一章世界史觀與歷史思維 一、單選題() ( ). 擅長以生動、美妙的文筆寫作歷史經緯的荷裔史學家房龍被描述為「乾燥無味的科學常識經他一寫,讀他書的人都覺得娓娓忘倦了,他是將文學的手法,拿來講述科學。」(A)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科學與 文學是截然二分(B)歷史是一定要作科學的研究(C)這種說法是可以成立的,歷史事實的發現是科學,而 歷史的寫作是文學(D)其實歷史只是說故事罷了。 ( ). 五月花號上的清教徒認為他們是「上帝的選民」,上帝賜予他們美洲這塊豐腴土地;二十世紀美國前總統尼克森說:「……我們(美國人)可以使世界變得更美好……我們是歷史的導航者……」。根據上述文字,美國人可能有怎樣的世界觀?(A)人人皆生而平等(B)國家最高主宰是天皇(C)美國白人是上帝的選 民,要完成上帝交付的使命(D)宇宙萬物的運行發展都是由天上的天神所安排的。 ( ). 美國史家貝克(Carl Becker)說:「人人都是歷史家」。你覺得(A)他說錯了,不識字的人就沒有認知歷史的能力(B)我每天寫日記就可以成為歷史家(C)每一個人對歷史事件都有自己不同的認知與解釋(D) 歷史家是指那些在大學教歷史的教授或在中研院史語所工作的學者。 ( ). 《歷史是什麼?》這一本書中,有這麼一段敘述:「當代英國著名的思想家羅素(BertrandRussell)指出,歷史學能夠開闊我們的想像世界,使我們在思想上和感情上成為一個更偉大的宇宙公民,而不僅僅是一 個日常生活的公民而已。這種思想正是十八世紀德國康德古典哲學中關於理想公民的一個重要部分。康 德認為,要成為一個合格的,能充分發揮出自己全部天賦的國家公民和世界公民,普遍的歷史知識和觀 念是必不可少的。」提示:和教材第一章中的哪一個名詞有異曲同工之妙?(請用四個字)請問該書的 此段敘述就是鼓勵讀者要培養我們的什麼?(A)記憶能力(B)駁斥思維(C)歷史思維(D)想像思維(E) 外塑影響。 ( ). 十八世紀的清朝乾隆皇帝給英王的上諭:「咨爾英王,海外輸誠,重譯向化……」針對上文中所反映的世界史觀,以下哪一說法不妥?(A)中國抱持著「夷夏觀」對待外使由來已久,非對英國例外(B)英國當 時持「國交平行」的世界史觀,故不願在「禮儀」一事讓步(C)中國當時以天朝自居的世界觀落後,以致 中、英二國之間結怨日深(D)中、英兩國當時的歷史背景迥異,世界史觀當然不同,並無好、壞、對、錯 之分。 ( ). 西方強權以自己的歷史文化為世界的中心,並且鄙視弱勢族群為邊陲或落伍的,其原因是由於西方世界經歷了哪些歷史現象?(1)十軍軍東征(2)地理大發現(3)科學革命(4)啟蒙運動(5)第一次世界大戰,上列選項 何者正確?(A)1245 (B)234 (C)2345 (D)全。 ( ). 有一幅卡通,圖面上顯示五位選手在起跑點,各就各位,準備槍聲一響,奔赴終點……爭奪財富、安全感和成就錦標。他們清一色都是「白種人」,而在跑道外的座椅上,有三個旁觀者:頭戴羽飾、披著長髮 的顯然是「印地安人」;背後拖著一支長辮的是「華人」以及頂著滿頭鬈髮的「黑人」。此幅卡通呈現出 來的意義為何?(A)財富、安全感和成就的競爭(B)少數民族被排除了追求財富、安全感和成就的機會 (C)需要一項競賽,判決財富、安全感和成就的贏家(D)取得財富、安全感和成就之前,必須跑完全程。( ). 「努爾哈赤曾學漢人兵法,成吉思汗曾請長春真人丘處機前往傳授道家宗教及養生之術,而中國的趙武靈王曾胡服騎射,唐太宗則兼容華夷。」根據近期的文化史概念來批判上述內容,何者「有誤」?(A) 少數民族有可能向漢族學習(B)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矛盾、親近、滲透、借鑒、交融是可喜的(C)中國中 心論是我們的文化主軸,對於向少數民族學習不必去肯定它(D)不同族群文化摻雜共存是我們應該學習 的。

中华文化哲学篇期末满分论文范本 9

期末论文 题目己学之“元” 学院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学生姓名贺梓文 学号2014141011027 年级2014级指导教师麻尧宾

己学之“元” 绪论: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新儒学中“己学”的提出与发展是对儒学的发展,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造具有重大意义。“己学”以“一己遍照”为统摄,贯穿“己学”思想中的宇宙面及人生面。“己学”从易本体论演义,综合宋以来的主理、主心、主物三系的为己精神,建立起物、心、理三元的不离不杂的本体构造。己学中的本体亦即元是己学中的重要概念,在主体性与道德性的讨论与阐释中,本体即宇宙与人生的本根和本然的存在是对儒学生命科学的境界论、本体论和功夫论的有机统一的关键。 正文: 一、“己学”与“元”之我见 何谓之己学?“己学”乃“切己之学问”。己学者,以“一己遍照”为“己学”的全幅的统摄,贯穿“己学”思想中的宇宙面及人生面。’“己学”着重点在于宇宙面与人生面本体的构造和实现;而本体的构造和实现又在于物、心、理三元的不离不杂。 “一己遍照”中“己”即是自我,宇宙有一个最根本的本根之体,乃是宇宙自我的本根之体,宇宙的一切事物皆有它发展而来,同时具有了不同的殊相,称之为照体。“遍”者,或谓无时无处,或谓无处不在,亦或谓之宇宙,宇,元一贯穿空间形态,“宙”,元一贯穿时间形态。“照”一方面在完整地体现自己特点,但同时又存在于整体之中。“照”,或谓由宇宙面的本体下落至人生面的本体,或谓由人生面的本体挺立至宇宙面的本体,亦落在物、心、理的不离而不杂。“照”体现出元的具理、具心、具物的三重属性。 何谓之元?元者,始也。从一从兀。《“己学”发略: 本体的综合构造与儒家的生命哲学》中: 《易》中谓之“元”者,盖即是宇宙生命的资以为根底焉:“始”“首”“长”“善”诸义。 以“元”为“本”,综合了“始”“首”“长”“善”诸义:“本”者“根”义与“本”者“体”义;以动词云“体”,一谓体觉、体知的“体”,一谓体势、体用的“体”。

《中国文化》读后感

《中国文化全知道》读后感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本是一句古语,在过去“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年代里,这句话被赋予了极大的内涵与外延。当时间的指针悄悄划过千禧年时,这句话仍然适用。通过这次假期读书活动,让我更深体会到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古语的真正含义。 莎士比亚说得不错:“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太阳;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在我们的成长中离不开书籍。没有它们的哺育滋养,我们的生活将不再不完美;没有它们的意味深长,我们的人生必定缺憾;没有它们的充实,我们的精神将是虚无的。我在阅读《中国文化全知道》后,让我更全面的认识中国文化,体味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文化全知道》一书就是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介绍中国文化的各个侧面,点出文化作为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既是人类社会在过去时间内的发展进化成活,也是孕育人类辉煌未来的基础。让我们明确认识正是文化的一脉相传才造就了人类社会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明。本书对浩如烟海的中国传统文化史料进行了适当取舍,选取了具有中国文化代表性的主题,将文学、戏剧、音乐、舞蹈、茶、中医、养生、饮食、道教、佛教等内容编辑成册。就

本书,编者在文学篇主要介绍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传世佳话、文学流派,以及各种各样的文学现象、文学思想和理论等。戏曲篇主要介绍了戏剧史上的重要戏剧形象、著名戏剧剧目、戏剧流派,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戏曲等。音乐篇主要介绍了音乐的起源、发展和流变、音乐的类型和流派,以及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大家等。舞蹈篇主要介绍了舞蹈的雏形、舞蹈的类型和特点、舞蹈的发展与流变、历代名舞和舞蹈大家,以及丰富多彩的民间舞蹈等。茶文化篇主要介绍了茶的起源、制茶方法、茶的外传、茶的分布、茶的功用、茶的种类、茶理茶道,以及茶文化与中国人精神生活的关系等。中医篇主要介绍了中医的起源和发展、中医理论和诊断方法、中药及其方剂、中医各学派、中华名医等。养生篇主要介绍了八大菜系、历代名菜、药膳与食疗等内容。道教篇只要介绍了道教的发展历史、教派、教义、典籍、炼丹术、名山宫观,以及道士的日常生活和法事活动等。佛教篇只要介绍了佛教的源起、教派、教义、传入中国的历程,以及在中国的发展流变等。通过全新的视角、简明的体例、注重文化底蕴与现代审美的设计理念,多种视觉元素有机结合,引领着我从一个崭新的层面去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让我在短时间内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化的底蕴及其脉络、快捷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获得广阔文化视野。既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又能提高人文素养,更为自己从事的幼儿教育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汉字对中国统一的重要意义

汉字对中国统一的重要意义 摘要:中国几千年的文明能够得以继承,并延续至今,汉族文化的发达是基本原因,而汉字是文化传播和继承的重要载体,是核心。本文结合汉字的产生、发展还有与中国历史的关系,讨论汉字对中国统一的重要意义。结果表明,汉字的统一,促进了大一统之下的政治文化事业的发展,对中国的统一具有非常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关键字:汉字中国统一汉族文化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少数民族大国,汉族与少数民族是怎样融合,从而形成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汉字作为中国主要的官方文字,对中国的统一有什么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汉字的相关解释和汉字的起源,随着汉字的发展演变,着重讨论汉字对中国统一的重要意义。 一、什么是汉字 汉字,又称中文字、中国字、国字,是汉字文化圈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属于表意文字(即一般不能直接表示出字的读音,而只能够一个字表示一个词或词素的意义)。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由上古时代的华夏族人所发明创制,后来有作改进。汉字的确切历史可追溯到约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然后是金文、六国古文,再到秦朝的小篆,发展到汉朝时才被取名为“汉字”,唐代时汉字楷化为今日所用的手写字体标准,即楷书。它与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字一样,是记录语言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是人们交流思想的辅助工具。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有学者认为汉字是维系中国南北长期处于统一状态的关键元素之一,亦有学者将汉字列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官方文字。 二、汉字的起源 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离不开语言。远古时代,汉字没有创立,人们之间的信息沟通和情感交流只能依靠言语这唯一途径来获取。随着历史的发展、汉字的创立以及汉字的统一,文明的进程和文化的普及得以延续。汉字的创立和统一有着至关重要的时代意义,尤其是后者,如果没有汉字的统一,就没有一个大民族的繁荣和昌盛。那么,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传承符号是如何产生的呢?

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识只是分享

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 识

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识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中华文明有多个源头,而不再持有中原一元说。即多个源头相互交融形成了一个拥有辽阔地域的文化共同体,那么这个共同体又是怎么形成的呢?新石器时代后期和西周时期是关键时期。新石器时代后期的文化交融和西周的封建礼乐制使得各地区的文化渐渐融合成为一个大的文化统一体,这样具有地域和族群意义的华夏文化就形成了。 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各地出现大量的考古文化遗址,如同满天星斗。分布于北方地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许多地区,共有7000多处。随着它们的发展,地域上的差异性越来越强。其一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北方地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发展的水平较高,具体表现为农业较为发达,器具较为精致,而东北、西北、华南等边远地区发展速度较缓慢,农业欠发达,渔猎采集非常重要,器具较为粗糙。其二是文化的差异性越来越明显,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在相对稳定的区域中年复一年地劳作,代代相传,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随着文化创造的增加(主要是器具的数量增多、精神文化的丰富),区域独特性越来越强。第一,器物的制作的喜好不同。比如黄河中游仰韶文化的小口尖底彩陶瓶,东北红山文化的“之”字形纹陶器,山东大汶口的“豆”等等。第二,崇拜的对象不同,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普遍崇拜玫瑰花,红山文化人崇拜猪首龙身神兽,大汶口文化人崇拜太阳,良储文化人崇拜太阳鸟,等等。可见,当时各地区的文化有很大的差异,似乎看不出共同之处。那么,各地区的文化如何交汇在一起,实现初步统一呢? 首先是各地区的文化相互交流,之后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渐渐形成一个文化共同体,它汇聚了其它地区的文化,但是它又有一定的排斥性,排斥外部地区的文化渗入。位于黄河中下游的文化共同体,它是由各地区的文化汇聚在一起而渐渐形成的,其中较重要的是关中仰韶文化、东北辽宁红山文化、山东龙山文化这三大支,当然也有其他地区的文化的流入。具体来说,关中仰韶文化和东北辽宁红山文化这两大强势文化相互交融,前者的典型器物及特征就是尖底瓶、玫瑰花花纹,后者的是猪首龙身神兽。两者相互交流的证据是在大凌河上游的庙坛冢遗址中出现了上述两种文化因素的组合,玉雕猪笼在墓主人身上,玫瑰图案彩陶盆在积石冢周围。苏秉琦说这是花和龙的结合。之后,山东的大汶口—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又有强烈的交汇。带有龙山文化特征的考古文化遍布黄河中下游,但是在这种同一性内部又有文化来源的差异性:即这些器物大多是灰黑陶,但是各地区的灰黑陶又有差异,如黄河中游的陶器常有篮纹、绳纹、方格纹,显示出黄河中游文化的特征,而黄河下游的龙山文化器物多为薄胎细质器,表面多为磨光或素面,显示出山东文化的特征。这说明龙山时代,黄河中游仰韶文化和下游的龙山文化有程度很深的交汇。同样到新石器时代后期,各地区考古文化在黄河中下游汇聚,其轴心就在晋南。因为晋南有陶寺古城遗址,古城遗址规模很大,不仅仅有军事功能,更引人注意的还有祭祀、天文观测、生产生活功能,和后世的君民同居的城邑毫无二致。这座古城可以反映当时存在一股强势文化,以晋南为中心,覆盖着黄河中游,该古城只是这一区域文化的缩影。从考古发现来看,陶寺遗址内的器物有仰韶文化的特征,即器物组合序列,有红山文化的特征,如猪龙,有良储文化的特征,如“∠”型石推刀。因此可以说,晋南地区汇集了各地区文化,形成了一个覆盖黄河中游,以晋南为核心的文化共同体。

中国传统文化(哲学)

第二章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历史上的三大文明区: 东亚, 东亚,南亚次大陆和东地中海世界哲学的三大系统: 世界哲学的三大系统: 中国哲学,印度哲学,西方哲学中国哲学,印度哲学, 世界古代三大哲学家: 孔子释迦牟尼亚里斯多德 第一节中国古代哲学发展概况 萌芽期(商周时期) 奠基和形成期(春秋战国) 全面成熟时期(汉代明初) 嬗变期(明中叶清) 一,中国古代哲学的萌芽期 (商周时期) (一)《易经》 《易经》包括了三个大原则:一,变易二,简易三,不易 阴阳来源于《易经》 八卦基本符号 : 天(乾), 地(坤), 雷(震), 火(离), 风(巽), 泽(兑), 水(坎), 山(艮)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乾》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坤》 (二)《尚书.洪范》 中提出的"五行说": 尚书洪范中提出的"五行说" 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阴阳""八卦""五行"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

二,古代哲学的奠基和形成期 (春秋战国) 孔,老,墨学说产生标志着古代哲学的奠基 (二)战国末期古代哲学全面形成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荟萃,儒,道,墨,法,名,阴阳五行家,纵横家,兵家等各种学术流派,都曾活跃在稷下舞台上临淄稷下学宫 战国时 儒家有八派,以思(子思)孟(孟子) 学派和荀子学派影响为最大. 三,古代哲学全面成熟时期 (汉代明初) (一)汉代经学 儒家经典在后世被成为" 儒家经典在后世被成为"经",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就叫做"经学" 经典的学问就叫做"经学". 汉代确立的儒家经典有: 《易》,《书》,《诗》, 春秋》《礼》,《乐》,《春秋》 1,官方哲学的重要代表董仲舒 董仲舒的主要学说:天不变,道也不变";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性三品",三纲五常君,父,夫;仁,义, 礼,智,信. 董仲舒哲学思想的产生标志着我国哲学思想学术思想由纷杂走向统一的的完成,哲学的经学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 成为我国入世"哲学的代表. 2,无神论者王充(27~约97) 王充在《论衡》《问孔》等著作中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