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哲学基础知识归纳

哲学基础知识归纳

哲学基础知识归纳
哲学基础知识归纳

《生活与哲学》水平测试知识点

1.了解哲学的含义

2.了解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在世界观的指导下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世界观。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了解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对个别规律和特征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整个社会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通的规律。

联系:⑴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⑵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

⑴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有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②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⑵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5.理解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⑴唯物主义的观点:物质是世界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⑵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的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6.了解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⑴唯心主义的观点: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依赖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⑵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7.了解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对于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具体的物质形态。

2.了解世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是客观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3.了解哲学上的运动概念及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⑴哲学上的运动概念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⑵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离开运动谈物质和离开物质谈运动,都是错误的

4.了解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⑴区别: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⑵联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⑶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5.理解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原理: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错误倾向: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

6.运用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错误倾向: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7.理解意识的本质和作用

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意识的作用:

原理:⑴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⑵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的意识,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阻碍作用;

⑶意识对人们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错误倾向: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8.运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⑴世界的物质性

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既要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错误倾向: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经验主义、教条主义

⑵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见教材

⑶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统一的

原理:联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目标和归宿

方法论:面对激烈的国家竞争,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和社会变化,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振兴,我们必须做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⑷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真理,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论依据。求真务实,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9.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及其特点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它有两层基本的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的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特点: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在实践活动中,构成实践的要素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

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律和水平的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10.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⑵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还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1.理解真理的含义

真理的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17.运用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原理:⑴认识具有反复性,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⑵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

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方法论: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际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和创新意识

1.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2.理解联系的含义: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

制约和相互作用。

3.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及其指导意识

⑴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方法论: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

⑵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

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⑶联系的多样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因此,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理解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原理:(1)区别: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帅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2)联系:整体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方法论: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理解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6.了解事物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原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⑴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因为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⑵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因为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

方法论: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鼓励、支持、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7.运用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原理: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返,不断前进的

方法论: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进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反对两个极端:急于求成和优柔寡断

8.了解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9.理解矛盾的含义

⑴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⑵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

①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接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②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注意: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原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矛盾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两种基本属性。

方法论:矛盾的观点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变。

10.了解矛盾的普遍性

原理: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敢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11.了解矛盾的特殊性

原理: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三是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2.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变。

方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断实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3.理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及其辩证关系

(原理)区别: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这就是主要矛盾。其他矛盾处于被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这就是次要矛盾。

联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统筹兼顾,处理好次要矛盾。

14.理解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原理)区别:一个矛盾有两个方面,其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这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另一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联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15.运用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⑴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相统一的哲学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⑵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含义:见教材

⑶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联系:辩证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

⑷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16.运用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依据:矛盾的特殊性

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是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⑷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

17.理解辩证否定的含义及其实质。

⑴含义: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⑵特点: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⑶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⑷方法论: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不仅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要求我们有革命的批判精神

18.运用坚持辩证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

⑴辩证否定观的原理: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⑵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密切相连的

①要创新,就必须有革命精神和批判思维

②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必然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

③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

⑶创新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表现: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和文化的发展。第四单元:认识社会和价值选择

1.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方法论:尊重社会实际,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要确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2.理解人的价值及其评价

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人的价值有两个方面: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人的价值在于为社会创造价值);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在今天,就看他为社会、人民贡献了什么

3.理解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

价值观的含义: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实质上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①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②价值观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正确的价值观会使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错误的价值观,会使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遭到失败)

(2)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寻找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

4.理解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⑴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特点:社会历史性和阶级性

⑵如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①遵循社会发展规律②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当个人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选择;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当个人的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没有冲突时,要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的选择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4.运用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①根本途径:劳动和奉献

②客观条件: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即,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③主观条件: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引,在磨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哲学知识点汇总

高二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资料生活与哲学 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一)哲学是什么 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哲学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3、哲学与时代精神(1)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哲学属于文化范畴,是对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2)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是因为它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科学发展观是真正的哲学) 4、哲学的作用 (1)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哲学反作用于时代)①哲学批判旧思想和旧制度,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唤起人们的创新意识和科学实验精神。(批判功能)②哲学可以预见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塑造、引导功能) (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二)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1、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依据: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三)唯物主义含义及和三种基本形态 1、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 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特点: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是,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这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质,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唯心主义的含义及两种基本形态: (1)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 (2)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惟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哲学基础知识教学大纲

哲学基础知识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哲学基础知识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知识及基本观点的教育。其任务是:通过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与自己的社会实践、人生实践和职业实践密切相关的哲学基本知识;引导他们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分析最常见的社会生活现象:初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将来从事社会实践和职业活动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1.教育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与他们关系密切的有关基础知识,初步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指导学生提高理性思维的能力,提高他们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判断是与非的能力,用正确的哲学观点指导自己学习和实践,提高综合素质。 3.培养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正确的哲学观点为指导,解决好如何做事、如何做人的现实问题;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确立正确的人生道路和人生目标。 三、教学内容及具体教学目标和要求 哲学基础知识课介绍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哲学基础知识课的主要内容,懂得学习这门课的目的、意义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学习热情。 (一)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的构成及本质,学会正确处理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自觉从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教学要求 认知 1.了解物质世界的构成。 2.识记物质的概念。 3.识记意识的概念。 4.识记宗教观念的本质。 5.理解自然界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性。 6.理解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7.理解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正确和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运用 1.举例说明人们只朽尊重自然、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才能有效地利用自然、改造门然。 2.分析错误意识产生的根源,说明意识反映世界的复杂性。 3.在实践中体验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 1.世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高中哲学知识点总结

一、唯物论部分 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辨证唯物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表现: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也是客观的),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1)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2)还要求人们在实践中必须要首先承自然界的客观性,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2、意识的反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物质和意识辨证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我们要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反对割裂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4、规律客观性的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抗拒的。 【方法论】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主观主义。 5、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1)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2)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3)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人们办事情的过程,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而要把事情办好,就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辩证法部分 (一)联系的观点 1、普遍联系原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当中,事物的联系不仅是普遍的,而且是客观的,整个世界就是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是具有客观性、普遍性、条件性、多样性、系统性)。 【方法论】我们必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地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的看问题。 2、原因和结果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在每一事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有严格的区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这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或者说要求人们自觉提高实践活动的预见性)。 。 3、整体和部分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1)区别:①二者的内涵不同;②地位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③功能不同,这又有两种情形:当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体的功能就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2)联系:①二者不可分割:整体有部分构成,没有部分就无所谓整体;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没有整体就无所谓部分; ②二者相互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反之,部分也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③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整体和部分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办事情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生活与哲学基本学习知识结构图

【生活与哲学基本知识结构图】 汤阴一中周艳梅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哲学与生活①哲学的起源: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②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③哲学的功能(作用):帮助人们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④哲学的任务: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哲学的一般知识哲学与世界观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区别 ①世界观人人都有,哲学并非人人都知。 ②世界观通常是自发形成的,哲学则是哲学家自觉研究的结果。 ③世界观是零散的、朴素的,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 联系 ①哲学和世界观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 ②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区别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联系 人人都有世界观和方法论,一般来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 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小结: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与具体科学 区别:主要是研究对象不同:具体科学研究世界某一具体领域的本质和规律。哲学研究整个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联系 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总结和反思。因此,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只有坚持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科学家才能在研究活 动中掌握正确的方向。 哲学的基本问 题和基本派别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 唯物主义:存在决定思维 唯心主义:思维决定存在 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可知论: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 不可知论: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休谟、康德) 是什么: 思维和存 在的关系 为什么: 为什么是 基本问题 ①这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首先遇到并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②这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③这一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对哲学其它问 题的回答。 哲学的基本派别 是什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二者的根本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展开的。 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具有从属的意义。这主 要是因为各种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思想总是附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 为什么是 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和唯心 主义的基本形态 唯物主 义的基 本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基本观点:认为金、木、水、火、土、气等是世界的本原。 评价 进步性:否认神创论,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正确。 局限性:①只是猜测,没有科学依据②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基本观点: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评价 进步性:克服了朴素唯物主义的直观性、猜测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局限性: ①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②机械性、形而上学性③唯心史观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 义的基 本形态 局限性:二者归根到底,都是把人的意识当作世界的 本原,其根本观点是错误的。 可取处:就其局部范围而言,它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 一定借鉴意义。 哲学和时代 任何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同时又对时代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因为 它正确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 它正确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批判功能:批判旧的制度和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塑造功能 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 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产生 “三大工人运动”的失败说明无产阶级需要科学理论作指导。 “三大发现”使人们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成为可能,从哲学上论证自然界唯物辩证 ③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马哲批判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是人类 认识史上一次最为壮丽的日出,是人类认识发展结出的丰美硕果。 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 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条件

哲学与人生___知识点总结

哲学与人生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 1.客观实际: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永远在运动变化发展,按照本身特有的规律不断运动 变化和发展。 2.什么是人生客观实际:社会历史条件,个人主客观条件,人生不同阶段不同特点 3.从实际出发对人生选择的重要性:组号任何事情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对客观实际的认识,就不可 能进行正确的选择;不符合客观实际的选择会对人生起到负面作用;认识客观实际的关键是正确认识自己。 4.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客观认识自己,使主观符合客观;自己的主观愿望要适应时 代潮流;主动选择。 5.物质是运动的:事物都是运动的;物质和运动分不开;运动是有规律的。 6.人生行动的限制因素:自身的体力和智力;社会历史条件。 7.为什么说人生路是自己走出来的? 第一,不同的行动造就不同的人生。 第二,人的成长只有在行动中实现,才能获得人生的体验和感悟。 第三,只有积极行动才有精彩人生。 8.勇敢走出自己的人生路:选择决断之勇;克服困难之勇;坚持到底之勇。 9.怎样善于行动? 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善于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走好人生每一步。首先要有准备;其次,要有顺序;最后,要有始有终。 10.自觉能动性——又称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根本特点。指人能动的反映世界,又能动的改 造世界的能力。前者指把客观的事物能动的反应于主观,后者指把主观的东西能动的作用实践于客观。 11.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能动性的关系——辩证统一的。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 础,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12.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制约因素——客观规律,主观因素。 第二单元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树立积极地人生态度 1.“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树立积极地人生态度”要求我们: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快乐生活 2.普遍联系的观点要求我们: 第一,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防止孤立片面的看待问题。 第二,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第三,要善于发现事物间的复杂联系。 3.和谐:和谐是不同事物之间相辅相成,相反相成的关系,而不是不承认差别和分期。和而不同是 对人际和谐的基本阐释。人际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利益一致的条件下达到求同存异,化解矛盾,实现总体上平衡和谐状态,是人们追求生存,求发展的共同利益决定的。 4.发展观: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一成不变的事物不存在。 5.发展——发展不是单纯数量的增加,不是重复。发展是事物自身性质的突破和飞跃,是新事物代 替旧事物的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6.新事物——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和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 7.判断新旧事物不能仅凭出现时间的先后,也不能仅凭形式上现象上是否新奇,而要看其是否符合 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8.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进性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它不是对 旧事物的全盘抛弃,而是扬弃,既克服消极过时的又保留合理积极的因素,并增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但是新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程。事物发展不是笔直的,而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前途是光明

人教版高中哲学生活知识点总结

哲学 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是什么?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的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5)哲学指导生活。①哲学就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②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的基本问题 (1)内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一方面,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依据——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③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3、唯物主义及其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特点: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特点: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机械性、形而上学性) (3)辩证唯物主义(特点:A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B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C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历史唯物主义(特点:A它是时代的思想智慧,B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求,C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4、唯心主义及其形态 (1)主观唯心主义(人的主观精神是唯一的实在,是第一性的东西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 (2)客观唯心主义(客观精神是世界的主宰和本源。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 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①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②自然科学基础:19世纪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③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②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③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哲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哲学概况】第1、2、3课 1、哲学与生活 (1)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①哲学就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②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的含义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注意:哲学、世界观、方法论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不一定科学 3、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一方面,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4、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上的两个“对子”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 (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 (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唯 (人的主观精神是唯一的实在,是第一性的东西。 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意识决定物质)(客观精神是世界的主宰和本源。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5、正确理解“真正的哲学” (1)含义: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的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2)作用: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①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②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③总之,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客观要求和历史趋势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6、马克思主义哲学 ⑴产生①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②自然科学基础: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③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⑵基本特征:①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创立了辨证唯物主义),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②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其科学性在于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其革命性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它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其中国化产生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⑷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作用: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生的根本指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辩证的唯物论】第4、5课 1、世界的物质性 ⑴物质的含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⑵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物质概括了宇宙间的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具体物质形态是物质的体现。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⑶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①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②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2、物质与运动 ⑴运动含义: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⑵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最新哲学基础知识归纳

《生活与哲学》水平测试知识点 1.了解哲学的含义 2.了解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在世界观的指导下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世界观。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了解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对个别规律和特征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整个社会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通的规律。 联系:⑴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⑵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 ⑴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有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②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⑵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5.理解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⑴唯物主义的观点:物质是世界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⑵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的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6.了解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⑴唯心主义的观点: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依赖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⑵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7.了解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对于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具体的物质形态。 2.了解世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是客观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3.了解哲学上的运动概念及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⑴哲学上的运动概念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⑵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事业单位哲学知识点归纳

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物质观的发展 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各种物质运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的;高级运动包含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同时并存、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运动是无条件的和绝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物质运动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具有如下共同点:规律具有稳定性;规律具有普遍性;规律具有可重复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对无限多样和永恒运动着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是对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共同基础的科学反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也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无机物的反映特性进化为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进化为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动物心理进化为人的意识。 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劳动促进了人脑,促进了语言的产生,促进了意识的形成。

哲学基础知识

哲学基础知识教学大纲(试行)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哲学基础知识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知识及基本观点的教育。其任务是:通过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与自己的社会实践、人生实践和职业实践密切相关的哲学基本知识;引导他们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分析最常见的社会生活现象:初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将来从事社会实践和职业活动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1.教育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与他们关系密切的有关基础知识,初步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指导学生提高理性思维的能力,提高他们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判断是与非的能力,用正确的哲学观点指导自己学习和实践,提高综合素质。 3.培养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正确的哲学观点为指导,解决好如何做事、如何做人的现实问题;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确立正确的人生道路和人生目标。 三、教学内容及具体教学目标和要求 哲学基础知识课介绍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哲学基础知识课的主要内容,懂得学习这门课的目的、意义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学习热情。 (一)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的构成及本质,学会正确处理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自觉从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教学要求 认知 1.了解物质世界的构成。 2.识记物质的概念。 3.识记意识的概念。 4.识记宗教观念的本质。 5.理解自然界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性。 6.理解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7.理解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正确和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 动性。 运用 1.举例说明人们只朽尊重自然、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才能有效地利用自然、改造门然。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基础知识点汇总精简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基础知识点汇总 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物质观的发展 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公共基础知识考点哲学中联系的知识点概括.doc

2018公共基础知识考点:哲学中联系的知识 点概括 华图教育网整理了2018公共基础知识题库及答案、公共基础知识模拟题、公共基础知识练习题、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等,希望帮助考生快速顺利的掌握2018公共基础知识考点。 2018公共基础知识考点:哲学中联系的知识点概括 在事业单位考试当中,哲学知识一般都是重点考试部分,而在哲学的知识点当中,辩证法的知识是考试中最频繁的。因此对于辩证法,所有的考生都需要重点去掌握。 辩证法的知识点包括两大特征,三大基本规律以及五对范畴,在这三大部分当中,只有五对范畴是比较少见的考点,两大特征以及三大基本规律都是考试的重点。 两大特征分别是联系和发展的特征,在联系的各大考点当中,联系的几大特征是重点,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以及系统性。其中普遍性是指练习是普遍存在的,世界上的每一个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发生着联系,但是普遍性并不意味着世界上每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这是很多考生在理解上犯下的错误,要知道联系是有条件的,每两样事物之间的练习必须是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才会产生的,没有达到特定的条件,两样事物是不会产生联系的。客观性是联系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且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不能被改变、创造、消灭。这一个客观性是在考试的选项中出现的较频繁的知识点,特别是改变这个词,只能够说改变联系发生的条件,但是不能改变联系的本身。

多样性和条件性和系统性考的较少,这里不加赘述。 联系当中的一个重点知识点就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有整体才会有部分,有部分才会有整体,比如说:手相对于身体而言就是部分,相对于手指而言就是整体,所以整体与部分只能是同时产生。另外,整体决定部分,部分反作用于整体,在特殊情况下,关键部分反决定整体,人们口中常说的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等俗语就是体现为关键部分决定整体。最后一个知识点,关于整体具有部分所没有的新功能,比如说手机可以玩游戏,但是键盘按钮不可以,因此整体具有部分所没有的新功能,在这个知识点上,很多考生的一个理解误区就是认为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但是一定是要在立足整体统筹好各个部分的情况下才能达到系统的最佳优化,也就是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但是如果没有使得各个部分发挥好各自的作用,就犹如一盘散沙,就有可能使得整体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因此,在这个问题上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关于联系的知识点基本如此,在联系的观点当中,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整体和部分的观点是常见考点,需要着重把握。

哲学生活常考知识点总结

哲学常考知识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是什么⑴哲学的起源和功能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哲学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的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正确地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⑵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的含义:人们对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世界观。 方法论含义: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根本方法。 ★哲学的含义:(1)从本义上看,哲学是指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2)从与世界观的关系看,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3)从与方法论的关系看,哲学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4)从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看,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总结和反思。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⑶哲学与具体科学的联系: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③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2.哲学的基本问题⑴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的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两方面内容:①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被划分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②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造就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⑵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⑶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三种基本历史形态 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基本形态: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评价: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这些观点知识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评价: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原子,但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局限性。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评价: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⑷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两种基本形态 基本观点: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基本形态: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东西,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王阳明“心外无物”、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②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决定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朱熹“理生万物”“理主动静”“物在理先”、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各种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思想总是依附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 从基本派别来看,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3.(1)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①哲学与政治、经济的关系:哲学属于思想文化的范畴,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②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自己时代上的精神上的精华,是因为:它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住了时代前进的脉搏,正确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③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1)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哲学基础知识试卷

哲学基础知识试卷及答案 一.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生产和旧事物的灭亡。 3.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4.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5.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 二、判断题(下列说法你认为正确的在括号里打上“√”,错误的打上“×”,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 2.生与死是一对人生矛盾,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3.人生的价值的实现既要有良好的社会条件,又要依赖个人努力。(√) 4.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大事情做起,是实现个人理想的必要条件。(√) 5.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直接联系。(×) 6.一切变化都是质变。.(×) 7.个人和社会关系的问题是人生的基本问题。(√) 8.只有个人主义第一的人,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9.人的自然属性是指人在社会性的表现特点。(×) 10.共产主义是一种可望不可及的良好愿望,是渺茫的幻想。(×) 11.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艰苦奋斗已经是过时的观念。(×) 12.义和利两者不可以同时兼得的.(×) 三、选择题(下列选项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将正确的答案填在下列表格里。) 1.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 A自然属性B社会属性C阶级性D灵活性 2、正确的苦乐观的核心是() A.悲观主义观 B. 乐观主义观 C.集体主义观D个人主义观. 3、“我决心做好本职工作,当一名出色的技术工作人员,这是属于()

A.职业理想 B.社会理想 C.生活理想 D.道德理想 4.人们常说:“理想是指路灯,没有理想就没有方向。”每一个成功的人都有着自己的理想,在理想的指引下到达梦想的天堂,那么我们实现人生理想的根本途径是() A 艰苦奋斗B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 C积极投身社会实践D努力提高个人素质 5.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 A、物质 B、意识 C、客观事物 D、客观存在 6.人的价值的两个方面是( ) A.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 B.共性价值和个性价值 C.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D.现实价值和历史价值 7.个人的成功最主要的是()。 A 自身的努力 B 他人的帮助 C 家庭环境D社会环境 8.下列正确地处理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关系的是() A、见利忘义 B、自私自利 C、先人后己 D、先己后人 9.下列不属于理想对人生的作用的是() A理想是人生航程的灯塔B理想是人生前进的动力 C理想专属年青人D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生价值是用钱来衡量的 B.有钱就越有幸福 C.有了钱就有了一切D.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 四、简答题(3小题,每题10分,共30分) 1.青年学生怎样做到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10分) 答:⑴要正确处理个人和他人的关系,做到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国家。 ⑵要注意区分个人主义和个人的正当利益。 ⑶要顾全大局,反对小团体主义。 2.目前,我们共同理想是什么?(10分) 答:我国现在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3.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实现人生理想还要艰苦奋,如何艰苦奋斗呢?(10分) 答:首先,要保持奋发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 其次,要付出艰辛劳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