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移动通信书习题答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第二版)章坚武编)

移动通信书习题答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第二版)章坚武编)

移动通信书习题答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第二版)章坚武编)
移动通信书习题答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第二版)章坚武编)

第一章

1. 答:(1)VHF/UHF 频段较适合移动通信。

(2)天线较短,便于携带和移动。

(3)抗干扰能力强。

2. 答:150MHz 的收发频率间隔为5.7MHz ,450MHz 的收发频率间隔为10MHz ,900MHz 的收发频率间隔为45MHz 。

3. 答:θλcos v

f d =

4. 答:分为单工制,半双工制和全双工制。

5. 答:与其他通信方式相比,移动通信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1) 电波传播条件恶劣。

(2) 具有多普勒效应。

(3) 干扰严重。

(4) 接收设备应具有很大的动态范围。

(5) 需要采用位置登记、越区切换等移动性管理技术。

(6)

综合了各种技术。移动通信综合了交换机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传输技术等各种技术。

(7) 对设备要求苛刻。移动用户常在野外,环境条件相对较差,因此对其设备(尤

其专网设备)要求相对苛刻。

6. 答:频分多址、时分多址、码分多址和空多址。

7. 答:作为下一代(3G )标准的IMT-2000具有特性如下:

(1) 采用1.8~2.2GHz 频带的数字系统;

(2) 在多种无线环境下工作(蜂窝系统、无绳系统、卫星系统和固定的无线系统环

境);

(3) 使用多模终端,提供漫游能力;

(4) 提供广泛的电信业务;

(5) 具有与固定网络业务可比的高质量和完整性;

(6) 具有国际漫游和系统内部越区切换的能力;

(7) 使用智能网(IN )技术进行移动性管理和业务控制;

(8) 具有高水平的安全和保密能力;

(9) 具有灵活开放的网络结构;

8. 均衡技术是指在数字通信系统中,由于多径传输、信道衰落等影响,在接收端会产生严重的码间干扰(Inter Symbol Interference ,简称ISI ),增大误码率。为了克服码间干扰,提高通信系统的性能,在接收端采用的技术。均衡是指对信道特性的均衡,即接收端的均衡器产生与信道特性相反的特性,用来减小或消除因信道的时变多径传播特性引起的码间干扰。

信道编码技术是通过在传输数据中引入冗余来避免数字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出现差错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链路性能的方法。

信源编码与信道编码的区别

信源编码为了减少信源输出符号序列中的剩余度、提高符号的平均信息量,对信源输出的符号序列所施行的变换。具体说,就是针对信源输出符号序列的统计特性来寻找某种方法,把

信源输出符号序列变换为最短的码字序列,使后者的各码元所载荷的平均信息量最大,同时又能保证无失真地恢复原来的符号序列.

信道编码是为了保证信息传输的可靠性、提高传输质量而设计的一种编码。它是在信息码中增加一定数量的多余码元,使码字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

第二章

1. 答:一般来说,移动通信网的服务区域覆盖方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小容量的大区制,

另一类是大容量的小区制(蜂窝系统)。

大区制的优点是组成简单,投资少,见效快,主要用于专网或用于用户较少的地域。如在农村或城镇,为节约初期工程投资,可按大区制设计考虑。但是,从远期规划来说,为了满足用户数量增长的需要,提高频率的利用率,就需采用小区制的办法。

小区制由于小区分裂提高了信道的复用次数,因而使系统容量有了明显提高。采用小区制不仅提高了频率的利用率,而且由于基站功率减小,也使相互间的干扰减少了。此外,无线小区的范围还可根据实际用户数的多少灵活确定,具有组网的灵活性。采用小区制最大的优点使有效地解决了频道数量有限和用户数增大之间地矛盾。但是,这种体制在移动台通话过程中,从一个小区转入另一个小区时,移动台需要经常地更换工作频道。

2. 答:在模拟蜂窝电话系统中设置监测音(SAT )信杂比和无线频率(RF )信号强度来反

映通话质量。

(1) SAT 信杂比是指当基站开始工作时,由话音信道单元连续发送的SAT ,经移动

台接收并环回到基站后,与无线信道上的杂音的对比。在与MSC 初始化规定的

门限值比较后,话音信道控制单元判断传输质量是否可以接受。如果信杂比低

于SNH ,就发出越区切换请求。有时由于某些原因,没有执行越区切换,通话

质量将持续恶化,结果迟早会达到呼叫释放门限值SNR ,呼叫就被释放。

(2) 射频(RF)信号强度:每个话音信道接收机连续地对它自己接收机的无线频率进

行信号强度测试。控制单元还将测量结果和信号强度门限值进行比较。为了避

免产生邻道干扰,通常不希望移动台输出功率过高,如果信号强度测量的结果

高于SSD 时,BS 的控制单元就自动命令移动台(由话音信道单元命令)降低它

的功率;如果信号强度低于SSI 时,BS 的控制单元接发出增加功率命令;当移

动台输出功率已达到最高,测量结果仍低于SSH 时,BS 的控制单元就向MSC

发出越区切换请求,其过程将在后面叙述;SSB 只在话音信道空闲时(当前没

有通话)使用。

3. 答:当基站同时接收从两个距离不同的移动台发来的信号时,距基站近的移动台B (距

离2d )到达基站的功率明显要大于距离基站远的移动台A (距离1d ,2d 1d )的到达功率,若二者功率相近,则距基站近的移动台B 就会造成对接收距离距基站远的移动台A 的有用信号的干扰或抑制,甚至将移动台A 的有用信号淹没。这种现象称为近端对远端的干扰。

克服近端对远端的干扰的措施有两个:一是使两个移动台所用频道拉开必要的时间

间隔;二是移动台端加自动(发射)功率控制(APC),使所有工作的移动台到达基站功率基本一致。

4. 答:通常每个BS 都装有信号强度接收机(SSR)监视其系统内所有的反向话音信道的信号

能量,以确定在相邻无线小区内有切换可能的移动台的位置。因此SSR 也称为定位单元。

5.小区分裂,小区扇形化,覆盖区域逼近三种技术。

6.采用专用呼叫信道方式,有一个信道专门用作呼叫。

B=0.1 n=7 查表知 A=4.666

m=Aa n A /=01

.07/666.4=66 系统能容纳的用户数: mn=462

7. A=60

22400?=80 Erl 8. 题目中有误:应为每次的呼叫平均占用时间为120秒。 Aa=

3600CTK =36001.01206??=0.02 Erl 9. 专用呼叫信道方式,循环定位方式,循环不定位方式,循环分散定位方式。

如循环分散定位方式:在循环分散定位方式中,基站在全部不通话的空闲信道上都发空闲信号,网内移动台分散停靠在各个空闲信道上。移动台主呼是在各自停靠的空闲信道上进行的,保留了循环不定位方式的优点。基站呼叫移动台时,其呼叫信号在所有的空闲信道上发出,并等待应答信号。从而提高了接续的速度。

第三章

1.直射波,反射波,地表面波。

2.经过多径传输,接收信号的包络与相位分别满足瑞利和均匀分布,当多径中存在一个起支配作用的直达波时,接收端接收信号的包络满足莱斯分布。

3.视距传播的极限距离d 0为:d 0=3.57()()(m h m h T R +) (km)

修正后的视距传播的极限距离d 0为:d 0=4.12()()(m h m h T R +) (km)

4.LA (dB )=88+20lg150-20lg100-20lg2+40lg15=132.545dB

5. 用Okumura 模型:

dB f d L bs 535.111900lg 2010lg 2045.32lg 20lg 2045.32=++=++=

查表得Am(f,d)=Am(900,10)=30dB

dB H f h H dB

H d h H m m m b b b 5.2)900,15(),(6)10,100(),(-==-==

dB f h H d h H d f Am L L m m b b bs T 035.150),(),(),(=--+=

因为在郊区工作,所以dB K mr 14=

dB K L L mr T A 136=-=

用Egli 公式得:

dB km d m h m h MHz f dB L R T A 563.143)(lg 40)(lg 20)(lg 20)(lg 2088)(=+--+=

6. Okumura-Hata 方法的计算机编程(C 语言)略。

第四章

1.因为经过倍频后,相位上的π有可能变成π2,4π。通过后面的除2电路,可能出现π、π2,输出出现±cos ωt,即出现极性的不确定性,从而造成相位模糊问题。

2.QPSK :π± OQPSK :2/π± Q P S K -4/π:4

3π± 3.不能。在MSK 信号中,因为载频分量已被抑制,所以不能直接采用锁相环或窄带滤波器从信号中提取,因此,必须对MSK 信号进行某种非线性处理,通常有平方环解调电路和Costas 环提取相干载波的MSK 解调电路两种非线性处理方法。

4.见图4-6,4-7

5.3dB 带宽 25.0=b b T B kb s R T b b /27011==

B b =67.5kb/s

射频带宽=0.57×R b =0.57×270=153.9kb/s

6.实践证明,QPSK -4/π信号具有频谱特性好,功率效率高,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可以在25kHz 带宽内传输32kb/s 数字信息,从而有效地提高频谱利用率,增大了系统容量。对于大功率系统,易进入非线性,从而破坏线性调制的特征。而采用恒包络调制正好能解决此问题。

7.)1(log 2SNK B C += SNK=10dB

Hz s b B

C ./46.3==η 8.不对,不能无限制地增加发射功率以增加S/N 以减少BER ,增加发射功率,易进入非线性,从而破坏线性调制的特征。

第五章

1.五级。最大20W ,最小0.8W

2.随机接入信道,寻呼信道,接入许可信道

3.独立的专用控制信道,慢相关控制信道,快相关控制信道

4.当GSM 的话音编解码器检测到话音的间隙后,在间隙期不发送,这就是所谓的GSM 不连续发送。

作用:发射总时间下降了,功率损耗的降低也延长了MS 的电池寿命。

5.DTX 在通话期对话音进行13kb/s 编码,在停顿期用500kb/s 编码。

6.见图5-15

7.块交织通常作为计数器测量以抗空中接口的不可靠传输路径,特别是通过交织的处理抗瑞利衰落,数据被扩充到无线路径中几个时隙,这样可以减小在一个语音帧中的被衰落的概率。

GSM 采用的交织是一种既有块交织又有比特交织的交织技术。

8.答:在模拟蜂窝电话系统中设置监测音(SAT )信杂比和无线频率(RF )信号强度来反映通话质量。

(1) SAT 信杂比是指当基站开始工作时,由话音信道单元连续发送的SAT ,经移动

台接收并环回到基站后,与无线信道上的杂音的对比。在与MSC 初始化规定的

门限值比较后,话音信道控制单元判断传输质量是否可以接受。如果信杂比低

于SNH,就发出越区切换请求。有时由于某些原因,没有执行越区切换,通话

质量将持续恶化,结果迟早会达到呼叫释放门限值SNR,呼叫就被释放。

(2)射频(RF)信号强度:每个话音信道接收机连续地对它自己接收机的无线频率进行信号强度测试。控制单元还将测量结果和信号强度门限值进行比较。为了避

免产生邻道干扰,通常不希望移动台输出功率过高,如果信号强度测量的结果

高于SSD时,BS的控制单元就自动命令移动台(由话音信道单元命令)降低它

的功率;如果信号强度低于SSI时,BS的控制单元接发出增加功率命令;当移

动台输出功率已达到最高,测量结果仍低于SSH时,BS的控制单元就向MSC

发出越区切换请求,其过程将在后面叙述;SSB只在话音信道空闲时(当前没

有通话)使用。

在数字蜂窝GSM系统中,质量测量是由基站和移动台共同完成的。MS对当前服务小区进行质量和接收信号强度的测量。对相邻小区进行接收信号强度测量,并将它的报告给服务的BTS。质量测量是当前服务下行信道的低比特误码率将它转换成0—7的一个值。由服务BTS 完成上行信道测量,它包括质量和接收信号强度测验量服务BTS跟接收到的MS测量结果一起把它送给BSC。

9.MS收到的信号强度,位置区域和MS的功率等级。

10.当基站同时接收从两个距离不同的移动台发来的信号时,距基站近的移动台B(距离d2)到达基站的功率明显要大于距离基站玩的移动台A(距离d1,d2<

克服近端对远端干扰的措施主要有两个:一是使两个移动台所用的频道拉开必要间隔;二是移动台端加自动(发射)功率控制(APC),使所有工作的移动台到过基站功率基本一致。

11.IMSI由三部分组成:(1)由三位数字组成的移动国家代码(MCC)

(2)由两位数字组成的移动网络代码(MNC)

(3)移动用户识别号(MSIN)

12.MSISDN:是用户为找到GSM用所拨打的号码。由国家代码(CC),国家目的代码(NDC)和用户码(SN)组成。只在网络中关联,只在被呼叫时有效,只与用户发生作用,提供了用户可以接收呼叫的号码。

MSRN:移动用户漫游号。它只在网络实体之间,没有用户可以访问它。更进一步说,与MSISDN不同,它不是在性能上与一个用户有关,而只与特殊呼叫有关。

IMSI: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在GSM系统中分配给每一个移动用户一个惟一代码,在国际上它可以惟一识别每一个独立的移动用户。这个码驻留在SIM卡中。它用于识别用户和用户与网络的预约关系。

TMSI:临时移动用户识别号。TMSI只有本地有效性(即在VLR控制的区域有效)。一旦移动台有一个有效的TMSI,它就替代IMSI与网络进行通信。

13.见图5-19

14.SGSN主要负责传输GPRS网络内的数据分组,它扮演的角色类似通信网络内的路由器,将BSC送出的数据分组路由到其他的SGSN,或是由GGSN将分组传递到外部的因特网,除此之外,SGSN还包括所有管理数据传输有关的功能。

GGSN是GPRS网络连接外部因特网的一个网关,负责GPRS网络与外部因特网的数据交换。

15.当MS向GPRS网络登录,进行SGSN路由区域RA更新时,网络都必须对MS的身份

进行鉴权。鉴权时用到的标识码为国际用户识别码IMSI及鉴权密钥(Ki),IMSI及Ki同时储存在MS及系统内,GPRS网络内的SGSN替代了GSM网络内VLR的角色。当SGSN需要对MS进行鉴权时,会向HLR送出MS的IMSI并提出鉴权的请求,HLR命令AUC提供验证需要的数据,AUC提供验证需要的数据,AUC接到HLR的命令后随机产生随机数变量RAND,RAND与Ki 经A3算法计算出签名响应SRES。RAND、SRES这些和验证有关的数据,会传回并储存在HLR数据库内,HLR并将RAND送至MS上,MS也是用Ki与RAND 以同样的A3算法计算出SRES。若MS产生的SRES和系统的SRES相同,则认为鉴权成功。16.见图5-23

第六章

1.CDMA移动通信网是由扩频、多址接入、蜂窝组网和频率复用等几种技术结合而成,含有频域、时域和码域三维信号处理的一种协作,因此它具有抗干扰性好,抗多径衰落,保密安全性高,同频率可在多个小区内重复使用,容量和质量之间可做权衡取舍(软容量)等属性。与其他系统相比,这些属性使CDMA具有更加明显的优势:系统容量大,软容量,通话质量更佳,移动台辅助软切换,频率规划简单,建网成本低,“绿色手机”,保密性强,通话不会被窃听,多种形式的分集,CDMA的功率控制,话音激活。

2.因为CDMA是一个自干扰系统,所有用户共同使用同一频率,“远近效应”问题更加突出。CDMA功率控制的目的就是克服远近效应,使系统既能维持高质量通信,又不会对同一信道的其他用户产生不应有的干扰。

3.在CDMA系统中,用户数和服务级别之间有着更灵活的关系,用户数的增加相当于背景噪声的增加,造成话音质量的下降。如果能控制住用户的信号强度,在保持质量通话的同时,我们就可以容纳更多的用户。体现软容量的另一种形式是小区呼吸功能。所谓小区呼吸功能是指各个小区的覆盖大小是动态的。当相邻两小区负荷一轻一重时,负荷重的小区通过减小导频发射功率,使本小区的边缘用户由于导频强度不足,切换到相邻小区,使负荷分担,即相当于增加了容量。

4.(1)无缝切换,可保持通话的连续性。

(2)减少掉话可能性。

(3)处于切换区域的移动台发射功率降低。

5.每个接入信道由一个不同的长PN码区分。一个(或多个)接入信道与一个寻呼信道相对应。一个寻呼信道可最多对应32个CDMA反向接入信道,标号是从0至30。对于每个寻呼信道,至少应有一个反向接入信道与之对应。

6.开机登记,关机登记,时间周期登记,基于距离的登记,基于小区的登记,参数变化登记,受命登记,隐含登记,业务信道登记。

7.有三种主要的分集方式:时间分集,频率分集,空间分集。

CDMA系统综合采用了上述几种分集方式,使性能大为改善。

时间分集——采用了符号交织、检错和纠错编码等方法。

频率分集——本身是1.25MHz 宽带的信号,起到了频率分集的作用。

空间分集——基站使用两副接收天线,基站和移动台都采用了Rake接收机技术,软切换也起到了空间分集的作用。

8.CDMA系统采用并联相关器的方法解决了多径问题。移动台和基站分别配备三个和四个相关器。基站和移动台所用的Rake接收机,能独立跟踪各个不同路径,将收到的信号强度矢量相加,然后再进行解调。这样,虽然每条路径都有衰落,但彼此各自独立,互不相关,此消彼长,因而基于信号之和的解调方式就能更可靠地抗衡多径衰落的影响。

9.其理论基础是:当传播时延超过一个码片周期时,多径信号实际上可被看作是互不相关

的。RAKE接收机利用多个相关器分别检测多径信号中最强的M个支路信号,然后对每个相关器的输出进行加权,以提供优于单路相关器的信号检测,然后再在此基础上进行解调和判决。

第七章

1.全球化,多媒体化,综合化,智能化,个人化。

2.IMT-2000的功能模型定义了两个平面:通信控制(CC)平面和无线资源控制(RRC)平面。RRC平面的功能主要是根据无线接入子系统的需求来安排和分配无线资源,主要包括四个功能实体:无线资源控制(RRC)实体、移动端无线资源控制(MRRC)实体、射频传输和接收(RFTR)实体和移动端无线传输和接收(MRTR)实体。CC平面的功能是控制整体的接入、业务、呼叫、载体以及连接。这一层的功能实体较多,其中一部分是从IN移植过来的,如业务数据和控制功能(SDF&SCF)实体、业务交换功能(SSF)实体、呼叫控制功能(CCF)实体和专用资源功能(SRF)实体等;另一部分则是移动通信系统特有的,如位置寄存器数据和控制功能(LRDF&LRCF)实体、鉴权数据与控制功能(ADF&ACF)实体、业务和终端接入控制功能(SACF&TACF)实体等。

3.W-CDMA,cdma2000,TD-SCDMA。我国提出的是TD-SCDMA

5.新的调制技术,软件无线电技术,智能天线技术,网络技术

6.多载波正交频分复用(OFDM)

移动通信系统复习题和答案

2.3.1《GSM移动通信系统》复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陆地公用蜂窝数字移动通信网GSM,采用(B)MHz频段。 A.600 B.900 C.1200 D.1500 2.移动通信网中的小区制是指将所要覆盖的地区划分为若干小区,在每个小区设 立一个基站为本小区范围内的用户服务,每个小区的半径可视用户的分布密度在1~(A)公里左右。 A.10 B.20 C.30 D.40 3.移动通信网小区制中小区和其它小区可重复使用频率,称为(B)。 A.频率重复 B.频率复用 C.频率覆盖 D.频率范围 4.由于移动台处于运动状态,(A)和移动台之间的电波传播状态随路径的不同而 发生变化。 A.基地台 B.发射台 C.基站 D.无线 5.蜂窝移动通信网,通常是先由若干个邻接的(B)组成一个无线区群,再由若 干个无线区群组成一个服务区。 A.小区 B.无线小区 C.同频小区 D.不同频小区 6.(C)是指基地台位于无线小区的中心,并采用全向天线实现无线小区的覆盖。 A.顶点激励 B.低点激励 C.中心激励 D.自由激励 7.手机正在通话状态下,它切换进入了一个新的位置区中的小区,那么:(C) A.它会在通话过程中进行位置更新。 B.它会在下次跨LAC区时进行位置更新。 C.它会在通话结束后马上进行位置更新。 8.小区的信号很强但用户不能起呼(可以切换进入)的原因:( D ) A.有强外部干扰 B.小区未在交换中定义 C.手机制式与GSM协议不匹配(如未升级的某些手机在开通DCS1800的区 域) D.小区未定义SDCCH信道。 9.WCDMA的功控速度是( C )次/秒。 A.200 B.800 C.1500 D.2000 10.TD-SCDMA系统中,如果只满足语音业务,时隙比例应选择( C )。

移动通信课后答案

思考题1答案 1.1简述移动通信的特点。 答:移动通信的主要特点如下: (1)移动通信利用无线电波进行信息传输。移动通信中基站至用户之间必须靠无线电波来传送消息。然而无线传播环境十分复杂,导致无线电波传播特性一般很差,另外,移动台的运动还会带来多普勒效应,使接收点的信号场强振幅、相位随时间地点而不断地变化,严重影响了通信的质量。这就要求在设计移动通信系统时,必须采取抗衰落措施,保证通信质量; (2)移动通信在强干扰环境下工作,主要干扰包括互调干扰,邻道干扰和同频干扰等; (3)通信容量有限。频率作为一种资源必须合理安排和分配,为满足用户需求量的增加,只能在有限的已有频段中采取有效利用频率措施,如窄带化、频道重复利用、缩小频带间隔等方法来解决; (4)通信系统复杂。由于移动台在通信区域内随时运动,需要随机选用无线信道,进行频率和功率控制、地址登记、越区切换及漫游存取等跟踪技术。这就使其信令种类比固定网要复杂的多。在入网和计费方式上也有特殊的要求,所以移动通信系统是比较复杂的; (5)对移动台的要求高。移动台长期处于不固定位置,外界的影响很难预料,这要求移动台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此外,还要求性能稳定可靠、携带方便、小型、低功耗及能耐高、低温等。同时,要尽量使用户操作方便,适应新业务、新技术的发展,以满足不同人群的使用。这给移动台的设计和制造带来很大的困难。 1.3 简述蜂窝式移动通信的发展历史,说明各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 答:第一代(1G)以模拟式蜂窝网为主要特征,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开始商用化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北美的AMPS(Advanced Mobile Phone System)、欧洲的TACS (Total Access Communication System)两大系统,另外还有北欧的NMT及日本的HCMTS 系统等。 从技术特色上看,1G以解决两个动态性中最基本的用户这一重动态性为核心并适当考虑到第二重信道动态性。主要是措施是采用频分多址FDMA方式实现对用户的动态寻址功能,并以蜂窝式网络结构和频率规划实现载频再用方式,达到扩大覆盖服务范围和满足用户数量增长的需求。在信道动态特性匹配上,适当采用了性能优良的模拟调频方式,并利用基站二重空间分集方式抵抗空间选择性衰落。 第二代(2G)以数字化为主要特征,构成数字式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它于20世纪90年代初正式走向商用。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欧洲的时分多址(TDMA)GSM(GSM原意为Group Special Mobile,1989年以后改为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北美的码分多址(CDMA)的IS-95两大系统,另外还有日本的PDC系统等。 从技术特色上看,它是以数字化为基础,较全面地考虑了信道与用户的二重动态特性及相应的匹配措施。主要的实现措施有:采用TDMA(GSM)、CDMA(IS-95)方式实现对用户的动态寻址功能,并以数字式蜂窝网络结构和频率(相位)规划实现载频(相位)再用方式,从而扩大覆盖服务范围和满足用户数量增长的需求。在对信道动态特性的匹配上采取了下面一系列措施: (1)采用抗干扰性能优良的数字式调制:GMSK(GSM)、QPSK(IS-95),性能优良的抗干扰纠错编码:卷积码(GSM、IS-95)、级联码(GSM); (2)采用功率控制技术抵抗慢衰落和远近效应,这对于CDMA方式的IS-95尤为重要;

移动通信课后题.

2012-2013学年09级《移动通信》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 概论 1、什么叫移动通信?移动通信有哪些特点? 【答】 移动通信是指通信双方至少有一方在移动中(或者临时停留在某一非预定的位置上)进行信息传输和交换,这包括移动体(车辆、船舶、飞机或者行人)和移动体之间的通信,移动体和固定点(固定无线电台或有线用户)之间的通信。 特点: 1、移动通信必须利用无线电波进行信息传输; 2、移动通信是在复杂的干扰环境中运行的; 3、移动通信可以利用的频谱资源非常有限,而移动通信业务量的需求却与日俱增; 4、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结构多种多样,网络管理和控制必须有效; 5、移动通信设备(主要是移动台)必须适于在移动环境中使用。 2、单工通信与双工通信有何区别?各有何优缺点? 【答】 所谓单工通信,是指通信双方电台交替地进行收信和发信。此工作方式设备简单,功耗小,但操作不便,通话时易产生断断续续的现象。它一般应用于用户少的专用调度系统。 所谓双工通信,是指通信双方可同时进行传输消息的工作方式,有时亦称全双工通信。这种方式操作方便,但电能消耗大。模拟或数字式的蜂窝电话系统都采用双工制。 第二章 调制解调 1、移动通信中对调制解调技术的要求是什么?(请总结3G ,LTE 等高速数据传输对调制解调技术的要求) 【答】 已调信号的频谱窄和带外衰减快(即所占频带窄,或者说频谱利用率高);易于采用相干或非相干解调;抗噪声和抗干扰的能力强;以及适宜在衰落信道中传输。 已调信号所占的带宽要窄:频谱主瓣窄; 已调信号频谱副瓣的幅度要低,辐射到相邻频道的功率就小; 经调制解调后的输出信噪比(S/N )较大或误码率较低。 1、所有的技术必须在规定频带内提供高的传输效率 2、要使信号深衰落引起的误差数降至最小 3、应使用高效率的放大器 4、在衰落条件下获得所需要的误码率 2、已调信号的带宽是如何定义的?FM 信号的带宽如何计算? 【答】已调信号的带宽是指已调信号所包含的各种不同频率成分所占据的频率范围。 )(2)1(2m m f FM f f f m B +?=+=

移动通信练习题与答案(1)

《移动通信》综合习题 一、选择题 1.GSM 系统采用的多址方式为() (A) FDMA ( B) CDMA ( C) TDMA ( D) FDMA/TDMA 2.下面哪个是数字移动通信网的优点() (A )频率利用率低(B)不能与ISDN 兼容 (C)抗干扰能力强(D)话音质量差 3. GSM 系统的开放接口是指() ( A)NSS 与 NMS 间的接口(B)BTS与BSC间的接口 ( C) MS 与 BSS 的接口(D)BSS与NMS间的接口 4.下列关于数字调制说法错误的是() A 数字调制主要用于2G、 3G 及未来的系统中 B数字调制也包含调幅,调相,调频三类 C频率调制用非线性方法产生,其信号包络一般是恒定的,因此称为恒包络调制或非线性调制 D幅度 / 相位调制也称为线性调制,因为非线性处理会导致频谱扩展,因此线性调制一般比非线性调制有 更好的频谱特性 5.为了提高容量,增强抗干扰能力,在GSM 系统中引入的扩频技术() ( A)跳频(B)跳时(C)直接序列(D)脉冲线性调频 6.位置更新过程是由下列谁发起的() ( A)移动交换中心( MSC )(B)拜访寄存器( VLR ) ( C)移动台( MS)(D )基站收发信台(BTS) 7. MSISDN 的结构为() ( A) MCC+NDC+SN( B)CC+NDC+MSIN ( C) CC+NDC+SN( D) MCC+MNC+SN 8. LA 是() ( A)一个 BSC 所控制的区域( B)一个 BTS 所覆盖的区域 ( C)等于一个小区( D)由网络规划所划定的区域 9. GSM 系统的开放接口是指() ( B) NSS 与 NMS 间的接口( B) BTS 与 BSC 间的接口 ( C) MS 与 BSS 的接口(D) BSS 与 NMS 间的接口 10.如果小区半径 r=15km ,同频复用距离D= 60km ,用面状服务区组网时,可用的单位无线区群的小区最少个数为。() (A)N =4(B)N =7(C)N= 9(D) N =12 11.已知接收机灵敏度为 0.5μ v,这时接收机的输入电压电平 A 为。() (A)- 3dBμ v(B)- 6dBμ v(C) 0dBμ v(D) 3dBμv 12.下列关于数字调制说法错误的是( B) A 数字调制主要用于 2G、 3G 及未来的系统中 B数字调制也包含调幅,调相,调频三类 C频率调制用非线性方法产生,其信号包络一般是恒定的,因此称为恒包络调制或非线性调制 D幅度 / 相位调制也称为线性调制,因为非线性处理会导致频谱扩展,因此线性调制一般比非线性调制 有更好的频谱特性 13. CDMA 软切换的特性之一是() (A)先断原来的业务信道,再建立信道业务信道 (B)在切换区域 MS 与两个 BTS 连接 (C)在两个时隙间进行的

移动通信技术习题答案

《移动通信技术》习题答案 第一章概论 一、名词解释 1.单工制 : 单工制指通信双方的收发信机交替工作 2.双工制: 双工制指通信双方的收发信机均同时工作3.SDMA: 空分多址指通过空间的分割来区别不同的用户。4.大区制: 大区制移动通信系统是早期采用的,它一般设有一个基站,负责服务区移动通信的联络与控制。如果覆盖围要求半径为30km~50km,则天线高度应为几十米至百余米。发射机输出功率则应高达200W。在覆盖区有许多车载台和手持台,它们可以与基站通信,它们之间也可直接通信或通过基站转接通信。 5.小区制: 将一个大区制覆盖的区域划分成若干小区,每个小区(Cell)中设立基站(BS),与用户移动台(MS)间建立通信。 6.频率复用:

在频分制的蜂窝系统中,每个小区占用一定的频道,而且各个小区占用的频道是不同的。假设每个小区分配一组载波频率,为避免相邻小区之间产生干扰,各个小区的载波频率应不相同。因为频率资源是有限的,所以当小区覆盖不断扩大,小区数目不断增加时,将出现频率资源不足的问题。 7.MSC: 移动业务交换中心。是蜂窝通信网络的核心,其主要功能是对于本MSC控制区域的移动用户进行通信控制与管理。 8.FDMA: 总频段分成若干个等间隔频道(信道),不同信号被分配到不同频率的信道里,发往和来自邻近信道的干扰用带通滤波器限制,这些频道互不交叠,其宽度应能传输一路语音信息,而在相邻频道之间无明显的串扰。 9.TDMA: 指一个信道由一连串周期性的时隙构成,即把时间分割成周期性的帧,每一帧再分割成若干个时隙(无论帧或时隙都是互不重叠的),然后根据一定的时隙分配原则,使各移动台在每帧只能按指定的时隙向基站发送信号,在满足定时和同步的条件下,基站可以分

移动通信书习题答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第二版)(章坚武编)

第一章 1. 答:(1)VHF/UHF 频段较适合移动通信。 (2)天线较短,便于携带和移动。 (3)抗干扰能力强。 2. 答:150MHz 的收发频率间隔为5.7MHz ,450MHz 的收发频率间隔为10MHz ,900MHz 的收发频率间隔为45MHz 。 3. 答:θλcos v f d = 4. 答:分为单工制,半双工制和全双工制。 5. 答:与其他通信方式相比,移动通信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1) 电波传播条件恶劣。 (2) 具有多普勒效应。 (3) 干扰严重。 (4) 接收设备应具有很大的动态范围。 (5) 需要采用位置登记、越区切换等移动性管理技术。 (6) 综合了各种技术。移动通信综合了交换机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传输技术等各种技术。 (7) 对设备要求苛刻。移动用户常在野外,环境条件相对较差,因此对其设备(尤 其专网设备)要求相对苛刻。 6. 答:频分多址、时分多址、码分多址和空多址。 7. 答:作为下一代(3G )标准的IMT-2000具有特性如下: (1) 采用1.8~2.2GHz 频带的数字系统; (2) 在多种无线环境下工作(蜂窝系统、无绳系统、卫星系统和固定的无线系统环 境); (3) 使用多模终端,提供漫游能力; (4) 提供广泛的电信业务; (5) 具有与固定网络业务可比的高质量和完整性; (6) 具有国际漫游和系统内部越区切换的能力; (7) 使用智能网(IN )技术进行移动性管理和业务控制; (8) 具有高水平的安全和保密能力; (9) 具有灵活开放的网络结构; 8. 均衡技术是指在数字通信系统中,由于多径传输、信道衰落等影响,在接收端会产生严重的码间干扰(Inter Symbol Interference ,简称ISI ),增大误码率。为了克服码间干扰,提高通信系统的性能,在接收端采用的技术。均衡是指对信道特性的均衡,即接收端的均衡器产生与信道特性相反的特性,用来减小或消除因信道的时变多径传播特性引起的码间干扰。 信道编码技术是通过在传输数据中引入冗余来避免数字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出现差错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链路性能的方法。 信源编码与信道编码的区别 信源编码为了减少信源输出符号序列中的剩余度、提高符号的平均信息量,对信源输出的符号序列所施行的变换。具体说,就是针对信源输出符号序列的统计特性来寻找某种方法,把

移动通信基础知识试题和答案

基础知识答案 一、选择题 1.E接口是指:(A) A.MSC与MSC间的接口 B.MSC和HLR的接口 C.HLR和VLR的接口 D.VLR和VLR的接口 2. 国内备用网的信令点编码为(B)位。 A.24 B.14 C.8 D.16 3. 在蜂窝通信系统中在满足同频保护比时,能够采用(A)技术,提高频谱利用率。 A.频率复用技术 B.时分技术 C.码分技术 4. 两台计算机通过以太网口用网线直接相连,网线制作时应该按照以下哪种方式(A) A.1和3交叉,2和6交叉 B.1和6交叉,2和3交叉 C.4和5交叉,2和3交叉 D.1和3交叉,4和5交叉 5. CCS7信令网脱离于通信网,是一种支撑网,其三要素是:(A) A.SP.STP和Signalling Link B. SP.LSTP和HSTP C.SP.LSTP和Signalling Link D. SP.HSTP和Signalling Link 6. 七号信令系统结构遵循OSI结构,以下部分那些不属于应用层:(D) A.BSSAP B.INAP C.MAP D.SCCP 7.既是MTP 的用户又是SCCP 的用户的功能实体是:(B) A.TUP B.ISUP C.TC D.MAP 8.当某局向对端局发送_____消息后,随即收到对端发送来的相同的消息,且两个消息的CIC都相同,此时意味着发生了同抢。(D) A.ANN B.ACM C.GSM D.IAM(IAI) 9.两信令点相邻是指:(A) A.两局间有直达的信令链路 B.两局间有直达的话路,不一定有直达的链路 C.两局间有直达的话路和链路 D.两局间话路和链路都不直达 10.哪一类业务的SCCP消息在传送时,SLS是随机选择的?(A) A.0类业务 B.1类业务 C.2类业务 D.3类业务 11. 在两个相邻七号交换局间最多可有_______根相邻链路( A ) A) 16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北京邮电出版社)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概述 1.1简述移动通信的特点: 答:①移动通信利用无线电波进行信息传输;②移动通信在强干扰环境下工作;③通信容量有限;④通信系统复杂;⑤对移动台的要求高。 1.2移动台主要受哪些干扰影响?哪些干扰是蜂窝系统所特有的? 答:①互调干扰;②邻道干扰;③同频干扰(蜂窝系统所特有的);④多址干扰。 1.3简述蜂窝式移动通信的发展历史,说明各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 答:第一代(1G)以模拟式蜂窝网为主要特征,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开始商用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北美的AMPS(Advanced Mobile Phone System)、欧洲的TACS(Total Access Communication System)两大系统,另外还有北欧的NMT 及日本的HCMTS系统等。 从技术特色上看,1G以解决两个动态性中最基本的用户这一重动态性为核心并适当考虑到第二重信道动态性。主要是措施是采用频分多址FDMA 方式实现对用户的动态寻址功能,并以蜂窝式网络结构和频率规划实现载频再用方式,达到扩大覆盖服务范围和满足用户数量增长的需求。在信道动态特性匹配上,适当采用了性能优良的模拟调频方式,并利用基站二重空间分集方式抵抗空间选择性衰落。 第二代(2G)以数字化为主要特征,构成数字式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它于20世纪90年代初正式走向商用。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欧洲的时分多址(TDMA)GSM(GSM原意为Group Special Mobile,1989年以后改为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北美的码分多址(CDMA)的IS-95 两大系统,另外还有日本的PDC 系统等。 从技术特色上看,它是以数字化为基础,较全面地考虑了信道与用户的二重动态特性及相应的匹配措施。主要的实现措施有:采用TDMA(GSM)、CDMA(IS-95)方式实现对用户的动态寻址功能,并以数字式蜂窝网络结构和频率(相位)规划实现载频(相位)再用方式,从而扩大覆盖服务范围和满足用户数量增长的需求。在对信道动态特性的匹配上采取了下面一系列措施: (1)采用抗干扰性能优良的数字式调制:GMSK(GSM)、QPSK(IS-95),性能优良的抗干扰纠错编码:卷积码(GSM、IS-95)、级联码(GSM); (2)采用功率控制技术抵抗慢衰落和远近效应,这对于CDMA方式的IS-95尤为重要; (3)采用自适应均衡(GSM)和Rake 接收(IS-95)抗频率选择性衰落与多径干扰; (4)采用信道交织编码,如采用帧间交织方式(GSM)和块交织方式(IS-95)抗时间选择性衰落。 第三代(3G)以多媒体业务为主要特征,它于本世纪初刚刚投入商业化运营。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北美的CDMA2000、欧洲和日本的WCDMA及我国提出的TD-SCDMA三大系统,另外还有欧洲的DECT及北美的UMC-136。 从技术上看,3G 是在2G 系统适配信道与用户二重动态特性的基础上又引入了业务的动态性,即在3G 系统中,用户业务既可以是单一的语音、数据、图像,也可以是多媒体业务,且用户选择业务是随机的,这个是第三重动态性的引入使系统大大复杂化。所以第三代是在第二代数字化基础上的、以业务多媒体化为主要目标,全面考虑并完善对信道、用户二重动态特性匹配特性,并适当考虑到业务的动态性能,尽力采用相应措施予以实现的技术。其主要实现措施有: (1)继续采用第二代(2G)中所采用的所有行之有效的措施; (2)对CDMA 扩频方式应一分为二,一方面扩频提高了抗干扰性,提高了通信容量;另一方面由于扩频码互相关性能的不理想,使多址干扰、远近效应影响增大,并且对功率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等; (3)为了克服CDMA 中的多址干扰,在3G 系统中,上行链路建议采用多用户检测与智能天线技术;下行链路采用发端分集、空时编码技术; (4)为了实现与业务动态特性的匹配,3G 中采用了可实现对不同速率业务(不同扩频比)间仍具有正交性能的OVSF(可变扩频比正交码)多址码; (5)针对数据业务要求误码率低且实施性要求不高的特点,3G 中对数据业务采用了Turbo 码。

移动通信技术习题答案

《移动通信技术》习题答案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1.单工制: 单工制指通信双方的收发信机交替工作 2.双工制: 双工制指通信双方的收发信机均同时工作 3.SDMA:空分多址指通过空间的分割来区别不同的用户。 4.大区制:大区制移动通信系统就是早期采用的,它一般设有一个基站,负责服务区内移动通信的联络与控制。如果覆盖范围要求半径为30km~50km,则天线高度应为几十米至百余米。发射机输出功率则应高达200W。在覆盖区内有许多车载台与手持台,它们可以与基站通信,它们之间也可直接通信或通过基站转接通信。 5.小区制:将一个大区制覆盖的区域划分成若干小区,每个小区(Cell)中设立基站(BS),与用户移动台(MS)间建立通信。 6.频率复用:在频分制的蜂窝系统中,每个小区占用一定的频道,而且各个小区占用的频道就是不同的。假设每个小区分配一组载波频率,为避免相邻小区之间产生干扰,各个小区的载波频率应不相同。因为频率资源就是有限的,所以当小区覆盖不断扩大,小区数目不断增加时,将出现频率资源不足的问题。 7.MSC:移动业务交换中心。就是蜂窝通信网络的核心,其主要功能就是对于本MSC控制区域内的移动用户进行通信控制与管理。 8.FDMA:总频段分成若干个等间隔频道(信道),不同信号被分配到不同频率的信道里,发往与来自邻近信道的干扰用带通滤波器限制,这些频道互不交叠,其宽度应能传输一路语音信息,而在相邻频道之间无明显的串扰。 9.TDMA:指一个信道由一连串周期性的时隙构成,即把时间分割成周期性的帧,每一帧再分割成若干个时隙(无论帧或时隙都就是互不重叠的),然后根据一定的时隙分配原则,使各移动台在每帧内只能按指定的时隙向基站发送信号,在满足定时与同步的条件下,基站可以分别在各个时隙中接收到各移动台的信号而不混扰。 10.CDMA:指用一组正交码区分不同用户,实现多用户共享资源。每一个信号被分配一个伪随机二进制序列进行扩频,不同信号的能量被分配到不同的伪随机序列里。在接收机里,信号用相关器加以分离,这种相关器只接收选定的二进制序列并压缩其频谱,凡不符合该用户二进制序列的信号,其带宽就不被压缩。结果只有有用信号的信息才被识别与提取出来。 11.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全球移动通信系统 二、简答题 1.什么就是移动通信?简述其主要特点。 答:移动通信就是指通信的双方,至少有一方就是在移动中进行信息交换的通信方式。移动通信主要特点有: (1)移动台的不断运动导致接收信号强度与相位随时间、地点而不断变化,电波传播条件十分恶劣。 (2)移动形成的多普勒频移将产生附加调制。 (3)强干扰情况下工作。 (4)移动通信的用户数量大,应采取各种有效利用频率的措施。 (5)移动台随持有者经常移动,故移动通信特别必需具有位置登记,越区切换及漫游访问等跟

现代移动通信-蔡跃明-第三版-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思考题与习题 1. 何为移动通信?移动通信有哪些特点? 答:移动通信是指通信的双方至少有一方在移动中(或者停留在某一非预定的位置上)进 行信息传输和交换,这包括移动体(车辆、船舶、飞机和行人)和移动体之间的通信,移动体和固定点(固定无线电台和有线用户)之间的通信。 移动通信的特点: (1)无线电波传播复杂 (2)移动台受到的干扰严重 (3)无线电频谱资源有限 (4)对移动设备的要求高 (5)系统复杂 2. 单工通信与双工通信有何特点?各有何优缺点? 答:单工通信的特点:收发信机轮流工作、设备简单、省电、只允许一方发送时另一方进行接收;优点:设备简单、省电。缺点:通信的时间长、使用不方便。 双工通信的特点:收发信机可以同时工作、使用方便,电源的消耗大;优点:使用方便、收发信机可以同时工作。缺点:发射机总是工作的,电源消耗大。 第二章 思考题与习题 1 蜂窝移动通信中的典型电波传播方式有哪些? 答:典型的电波传播方式有直射、反射、折射、绕射、散射等。 当电波的直射路径上无障碍物时,电波直接到达接收天线;当电波的直射路径上存在障碍物时,电波会绕过障碍物遮挡向前传播形成绕射波;当电波在平坦地面上传播时,因大地和大气是不同的介质而使入射波在界面上产生反射波;当电波入射到粗糙表面时,反射能量由于散射而散布于所有方向,形成散射波。 2 设工作频率分别为900MHz 和2200MHz ,移动台行驶速度分别为30m/s 和80m/s ,求最 大多普勒频移各是多少?试比较这些结果。 解:当工作频率为900MHz ,行驶速度为30m/s 和80m/s 时的最大多普勒频移为: 6 1118 309001090()310m f f Hz c ννλ??====? 6222 8 8090010240()310 m f f Hz c ννλ??====? 当工作频率为2200MHz ,行驶速度为30m/s 和80m/s 时的最大多普勒频移为: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习题答案

1.1简述移动通信的特点: 答:①移动通信利用无线电波进行信息传输; ②移动通信在强干扰环境下工作; ③通信容量有限; ④通信系统复杂; ⑤对移动台的要求高。 1.2移动台主要受哪些干扰影响?哪些干扰是蜂窝系统所特有的? 答:①互调干扰; ②邻道干扰; ③同频干扰;(蜂窝系统所特有的) ④多址干扰。 1.3简述蜂窝式移动通信的发展历史,说明各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 答:第一代(1G)以模拟式蜂窝网为主要特征,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开始商用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北美的AMPS(Advanced Mobile Phone System)、欧洲的TACS(Total Access Communication System)两大系统,另外还有北欧的NMT 及日本的HCMTS系统等。 从技术特色上看,1G以解决两个动态性中最基本的用户这一重动态性为核心并适当考虑到第二重信道动态性。主要是措施是采用频分多址FDMA 方式实现对用户的动态寻址功能,并以蜂窝式网络结构和频率规划实现载频再用方式,达到扩大覆盖服务范围和满足用户数量增长的需求。在信道动态特性匹配上,适当采用了性能优良的模拟调频方式,并利用基站二重空间分集方式抵抗空间选择性衰落。 第二代(2G)以数字化为主要特征,构成数字式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它于20世纪90年代初正式走向商用。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欧洲的时分多址(TDMA)GSM(GSM原意为Group Special Mobile,1989年以后改为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北美的码分多址(CDMA)的IS-95 两大系统,另外还有日本的PDC 系统等。 从技术特色上看,它是以数字化为基础,较全面地考虑了信道与用户的二重动态特性及相应的匹配措施。主要的实现措施有:采用TDMA(GSM)、CDMA(IS-95)方式实现对用户的动态寻址功能,并以数字式蜂窝网络结构和频率(相位)规划实现载频(相位)再用方式,从而扩大覆盖服务范围和满足用户数量增长的需求。在对信道动态特性的匹配上采取了下面一系列措施: (1)采用抗干扰性能优良的数字式调制:GMSK(GSM)、QPSK(IS-95),性能优良的抗干扰纠错编码:卷积码(GSM、IS-95)、级联码(GSM); (2)采用功率控制技术抵抗慢衰落和远近效应,这对于CDMA方式的IS-95尤为重要; (3)采用自适应均衡(GSM)和Rake 接收(IS-95)抗频率选择性衰落与多径干扰; (4)采用信道交织编码,如采用帧间交织方式(GSM)和块交织方式(IS-95)抗时间选择性衰落。 第三代(3G)以多媒体业务为主要特征,它于本世纪初刚刚投入商业化运营。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北美的CDMA2000、欧洲和日本的WCDMA及我国提出的TD-SCDMA三大系统,另外还有欧洲的DECT及北美的UMC-136。 从技术上看,3G 是在2G 系统适配信道与用户二重动态特性的基础上又引入了业务的动态性,即在3G 系统中,用户业务既可以是单一的语音、数据、图像,也可以是多媒体业务,且用户选择业务是随机的,这个是第三重动态性的引入使系统大大复杂化。所以第三代是在第二代数字化基础上的、以业务多媒体化为主要目标,全面考虑并完善对信道、用户二重动态特性匹配特性,并适当考虑到业务的动态性能,尽力采用相应措施予以实现的技术。其主要实现措施有: (1)继续采用第二代(2G)中所采用的所有行之有效的措施; (2)对CDMA 扩频方式应一分为二,一方面扩频提高了抗干扰性,提高了通信容量;另一方面由于扩频码互相关性能的不理想,使多址干扰、远近效应影响增大,并且对功率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等; (3)为了克服CDMA 中的多址干扰,在3G 系统中,上行链路建议采用多用户检测与智能天线技术;下行链路采用发端分集、空时编码技术; (4)为了实现与业务动态特性的匹配,3G 中采用了可实现对不同速率业务(不同扩频比)间仍具有正交性能的OVSF(可变扩频比正交码)多址码;

西电《移动通信》第四版 李建东 郭梯云 习题答案

《移动通信》课后答案 练习一 一、填空题 1、移动通信按工作方式分(单工)(双工)(半双工)。 2、移动通信按多址方式分(FDMA),(TDMA),(CDMA )。 3、移动通信按信号形式分(模拟网)(数字网) 4、移动通信按覆盖范围分(城域网)(局域网)(广域网)。 5、移动通信按业务类型分( PSTN),(DDN),(ISDN ) 6、移动通信按服务特性分(专用网),(公用网)。 7、移动通信按使用环境分(陆地通信),(海上通信),(空中通信)。 8、移动通信按使用对象分(民用系统),(军用系统)。 二、简答题 1、什么叫移动通信? 答:通信双方至少有一方处在移动情况下(或临时静止)的相互信息传输和交换。 2、移动通信的特点。 答:1、移动通信必须利用无线电波进行信息传输 2、移动通信是在复杂的干扰环境中运行的 3、移动通信可以利用的频谱资源非常有限 4、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结构多种多样,网络管理和控制必须有效 5、移动台必须适合于在移动环境中使用 3、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 答:1、开发更高频段 2、有效利用频谱 3、数字化 4、向个人移动通信发展 5、传输数据速率越来越高。 4、全球3G的三大标准是什么? 答:WCDMA 、 CDMA2000、TD-SCDMA 。 5、什么是基站? 答:固定不动接发移动台的信号完成与交换中心相连,从而实现移动台信号的收发。 6、什么是移动台? 答:接收发送无线信号并且可以移动的终端;包括:手机,车载台、无绳电话等。 7、什么是交换中心? 答:交换各种信息的中心,分为有线和无线。无线交换中心为各个移动台所在的基站之间提供交换服务。 8、移动通信的发展目标是什么? 答:就是向个人移动通信系统(PCS)发展: Whoever 、Whenever 、Wherever 、Whomever 、Whatever。

移动通信基础重点课后习题解答

第一章 只考填空题,大家自己翻书看吧。。 第二章 2.1无线电波传播有哪几种方式?各有什么特点?P18 地面波传播:传播损耗随着频率升高而急剧增加,传播距离迅速减小。天波传播:以短波方式为主,可进行数千公里的远距离传播。由于电离层的随机变化,天波传播的衰落现象严重。 直射波传播:主要以VHF/UHF频段为主 地面反射波:容易与直射波形成干涉进而影响信号传播。 2.2自由空间传播的特点?P19 电波的传播不存在反射、折射、绕射、色散及吸收等现象,而且传 播速率等于真空中光速。 2.3计算路径损耗,见教材P20 2.6什么是大气折射效应?有哪几种类型?P23-24 在对流层中大气折射率随着高度不同也会跟着变化,这导致电波在对流层传播时会不断折射,从而使传输轨迹弯曲,这种现象称之为大气折射。 电波传播在大气中的折射分为三类:A无折射,B负折射,C正折射(又可分为标准大气折射、临界折射、超折射三类) 2.7什么是等效地球半径?为什么要引入此概念?标准大气的等效地球半径是多少?P23-24

等效地球半径是指电波在以等效地球半径Re为半径的球面上空沿直线传播与电波在实际地球上空沿曲线传播等效。 实际中电波传播很难忽略大气折射的影响,为方便计算,工程上采用等效法处理,即将电波弯曲传播等效成直线传播,此时就要用到等效地球半径的概念。 标准大气折射下等效地球半径Re=8500km 2.13移动信道中电波传播的特点?P28-29 移动信道是一种时变信道,无线电信号通过移动信道时会遭受来自不同途径的衰减损害,陆地移动信道的主要特征是多径传播。 2.14计算最大多普勒频移,见P30 2.17计算衰落率,见P32-34 2.18什么时候遭受平坦衰落?什么时候遭受频率选择性衰落?P35 发生什么样的衰落由信号和信道两方面因素决定,对于移动信道来说,存在一个相关带宽。当信号带宽小于相关带宽,则发生非频率选择性衰落,即平坦衰落;反之则发生频率选择性衰落。 第三章 3.1分析移动通信领域对调制解调技术的要求?P45 A要有高的频带利用率和较强的抗干扰、抗衰落能力 B要求在恶劣的信道环境下,输出信噪比较大或误码率较低

现代移动通信习题解答_8

第八章思考题与习题 1.3G系统的定义是什么? 答:第3代移动通信系统(简称3G系统)可以定义为:一种能提供多种类型,高质量、高速率的多媒体业务;能实现全球无缝覆盖,具有全球漫游能力;与其它移动通信系统、固定网络系统、数据网络系统相兼容;主要以小型便携式终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任何种类通信的移动通信系统。 2.3G系统的典型特征有哪些? 答:全球性、支持分组交换和多媒体业务、传输速率、能按需分配高速传输、统一性、兼容性、业务灵活性、智能化。 3.3G系统的组成分成哪几个部分? 答:主要由四个功能子系统构成,即核心网(CN)、无线接入网(RAN)、移动台(MT)和用户识别模块(UIM)组成。 4.3G系统与2G系统的主要区别有哪些? 答:1.新能力 (1)多媒体 (2)承载业务分类 (3)业务开发 2.网络结构 3.空中接口 4.信道组成 5.在不同的环境下,3G对数据传输速率有什么样的要求? 答:ITU规定,第3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无线传输技术必须满足以下3种速率要求:在快速移动环境下(车载用户),最高速率达到144kbit/s;在步行环境下,最高速率达到384kbit/s;在固定位置环境下,最高速率达到2Mbit/s。 6.3G系统有哪几种主流技术?分别采用什么技术类型? 答:WCDMA技术体制、cdma2000技术体制、TD-SCDMA技术体制、WiMAX技术体制 7.什么叫更软切换?与软切换有什么区别? 答:更软切换与软切换算法的原理相同,主要的区别在于更软切换发生在同一个Node B里,分集信号在Node B做最大增益比合并。而软切换发生在两个Node B之间,分集信号在RNC做选择合并。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北京邮电出版社)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概述 1. 1 简述移动通信的特点: 答:①移动通信利用无线电波进行信息传输;②移动通信在强干扰环境下工作;③通信容量有限;④通信系统复杂; ⑤对移动台的要求高。 1. 2 移动台主要受哪些干扰影响?哪些干扰是蜂窝系统所特有的? 答:①互调干扰;②邻道干扰;③同频干扰(蜂窝系统所特有的);④多址干扰。 1. 3 简述蜂窝式移动通信的发展历史,说明各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 答:第一代( 1G)以模拟式蜂窝网为主要特征,是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就开始商用的。其中最有 代表性的是北美的AMPS ( Advanced Mobile Phone System)、欧洲的TACS( Total Access Communication System)两大系统,另外还有北欧的NMT及日本的HCMTS 系统等。 从技术特色上看,1G 以解决两个动态性中最基本的用户这一重动态性为核心并适当考虑到第二重信道动 态性。主要是措施是采用频分多址 FDMA 方式实现对用户的动态寻址功能,并以蜂窝式网络结构和频率规划实现 载频再用方式,达到扩大覆盖服务范围和满足用户数量增长的需求。在信道动态特性匹配上,适当采 用了性能优良的模拟调频方式,并利用基站二重空间分集方式抵抗空间选择性衰落。 第二代( 2G)以数字化为主要特征,构成数字式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它于20 世纪 90 年代初正式走向商用。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欧洲的时分多址(TDMA ) GSM ( GSM 原意为 Group Special Mobile , 1989 年以后改为 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北美的码分多址(CDMA )的 IS-95 两大系统,另外还有 日本的PDC 系统等。 从技术特色上看,它是以数字化为基础,较全面地考虑了信道与用户的二重动态特性及相应的匹配措施。 主要的实现措施有:采用TDMA (GSM )、 CDMA ( IS-95 )方式实现对用户的动态寻址功能,并以数字式蜂 窝网络结构和频率(相位)规划实现载频(相位)再用方式,从而扩大覆盖服务范围和满足用户数量增长的 需求。在对信道动态特性的匹配上采取了下面一系列措施: (1)采用抗干扰性能优良的数字式调制: GMSK ( GSM )、QPSK( IS-95 ),性能优良的抗干扰纠错编码: 卷积码( GSM 、 IS-95)、级联码( GSM ); ( 2)采用功率控制技术抵抗慢衰落和远近效应,这对于CDMA 方式的 IS-95 尤为重要; (3)采用自适应均衡( GSM )和 Rake 接收( IS-95)抗频率选择性衰落与多径干扰; (4)采用信道交织编码,如采用帧间交织方式(GSM )和块交织方式( IS-95 )抗时间选择性衰落。 第三代( 3G)以多媒体业务为主要特征,它于本世纪初刚刚投入商业化运营。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北 美的CDMA2000、欧洲和日本的WCDMA及我国提出的TD-SCDMA三大系统,另外还有欧洲的DECT及北美的UMC-136。 从技术上看, 3G 是在2G 系统适配信道与用户二重动态特性的基础上又引入了业务的动态性,即在3G 系统中,用户业务既可以是单一的语音、数据、图像,也可以是多媒体业务,且用户选择业务是随机的,这 个是第三重动态性的引入使系统大大复杂化。所以第三代是在第二代数字化基础上的、以业务多媒体化为主 要目标,全面考虑并完善对信道、用户二重动态特性匹配特性,并适当考虑到业务的动态性能,尽力采用相 应措施予以实现的技术。其主要实现措施有: (1)继续采用第二代( 2G)中所采用的所有行之有效的措施; (2)对 CDMA 扩频方式应一分为二,一方面扩频提高了抗干扰性,提高了通信容量;另一方面由于扩频 码互相关性能的不理想,使多址干扰、远近效应影响增大,并且对功率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等; (3)为了克服 CDMA 中的多址干扰,在 3G 系统中,上行链路建议采用多用户检测与智能天线技术;下行链 路采用发端分集、空时编码技术; (4)为了实现与业务动态特性的匹配, 3G 中采用了可实现对不同速率业务(不同扩频比)间仍具有正交性 能的 OVSF (可变扩频比正交码)多址码; ( 5)针对数据业务要求误码率低且实施性要求不高的特点,3G 中对数据业务采用了Turbo 码。

最新现代移动通信 蔡跃明 第三版思考题与习题参考答案 chapter_3

第三章 思考题与习题 1. 组网技术包括哪些主要问题? 答:(1)干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2)区域覆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3)支撑网络有序运行的要素; (4)越区切换和位置管理; (5)无线资源的有效共享。 2. 为何会存在同频干扰?同频干扰会带来什么样的问题? 答:同频干扰是指所有落在接收机通带内的与有用信号频率相同的无用信号的干扰,这些无用信号和有用信号一样,在超外差接收机经放大、变频而落在中频通带内,接收系统无法滤出无用信号,从而产生同频干扰。 同频干扰会带来的问题:影响链路性能、频率复用方案的选择和系统的容量限制等问题 3. 什么叫同频复用?同频复用系数取决于哪些因素? 答:在移动通信系统中,为了提高频率利用率,在相隔一定距离以外,可以使用同的频率,这称为同频复用。 影响同频复用系数的因素有:一个区群(簇)中小区的个数(区群的大小),小区的大小,形状等。 4. 为何说最佳的小区形状是正六边形? 答:小区形状的设计要求:小区无空隙、无重叠的覆盖整个服务区域。 全向天线辐射的覆盖区为圆形,不能无空隙、无重叠的覆盖整个区域。在考虑交叠之后,实际上每个辐射区的有效覆盖区是一个多边形。满足无空隙、无重叠条件的小区形状有三种:正三角形、正方形和正六边形。而在服务区面积一定的情况下,正六边形小区的形状最接近理想的圆形,用它覆盖整个服务区所需的基站数最少,也就最经济。 5. 证明对于六边形系统,同频复用系数为22Q N i j ij ==++。 证明:同频复用系数Q 的定义为在同频些小区距离)(D 与小区半径)(R 的比值。 同频小区的距离也就是两个同频小区的中心距离,对于正六边形系统它是这样确定的,从一个小区的中心出发,沿着一边的中垂线数i 个小区,在向顺时针转060再向前数j 个小区,起点和终点的两个小区的距离就是同频小区的距离。由余弦定理可得 R ij j i D )(322++=,又因为ij j i N ++=22 所以N R R N R D Q 33=== 即得证。 6. 设某小区移动通信网,每个区群有4个小区,每个小区有5个信道。试用分区分组配置法完成群内小区的信道配置?(见书上15,16页和6页)

移动通信练习题+答案

1.(√)所谓移动通信,是指通信双方或至少有一方处于运动中进行信息交换的通信方式。 2.(×)邻道干扰是指相邻或邻近的信道(或频道)之间的干扰,是由于一个弱信号串扰强信号而造成的干扰。(强信号串扰弱信号) 3.(√)移动通信的信道是指基站天线、移动用户天线和两幅天线之间的传播路径。 4.(×)电波的自由空间传播损耗是与距离的立方成正比的。(平方) 5.(×)由于多径传播所引起的信号衰落,称为多径衰落,也叫慢衰落。 6.【】(×)移动通信中,多普勒频移的影响会产生附加的调频噪声,出现接收信号的失真。 7.(√)莱斯分布适用于一条路径明显强于其他多径的情况。在接收信号中没有主导分量时,莱斯分布就转变为瑞利分布。 8.(×)在多径衰落信道中,由于时间色散导致发送信号产生的衰落效应是快衰落和慢衰落。(频率色散)P39 9.(√)分集接收的基本思想,就是把接收到的多个衰落独立的信号加以处理,合理地利用这些信号的能量来改善接收信号的质量。 10.(√)在实际工程中,为达到良好的空间分集效果,基站天线之间的距离一般相当于10多个波长或更多。 11.(×)GSM移动通信系统中,每个载频按时间分为16个时隙,也就是16个物理信道.8 12.(√)GSM中的逻辑信道分为专用信道和公共信道两大类。 13.(×)GSM中的同频干扰保护比要求C/I>-9dB,工程上一般增加3dB的余量。9 14.(×)GSM中的广播控制信道BCCH和业务信道TCH一样可通过跳频方式提高抗干扰性能。P261 15.(√)跳频就是有规则地改变一个信道的频隙(载频频带)。跳频分为慢跳频和快跳频。在GSM的无线接口上采用的是慢跳频技术。 16.(√)GPRS是指通用分组无线业务,是基于GSM网络所开发的分组数据技术,是按需动态占用频谱资源的。P293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