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苏轼书法史料集

苏轼书法史料集

苏轼书法史料集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饮食家等多重身份于一身,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伟大人物之一。他的书法才华出众,被誉为“苏轼书法”。苏轼书法史料集是对苏轼书法作品的整理和研究,记录了苏轼书法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对后世书法家影响深远。

苏轼的书法才华早在他的少年时期就开始展现出来。他的书法作品以行草为主,兼收并蓄了楷书、隶书、篆书等多种字体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苏轼的书法作品大多以诗词为题材,结合了他的文学才华和书法造诣,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书法作品流畅自然,意境深远,给人以清新雅致之感。

苏轼的书法作品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高峰,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他的书法作品常常融入了他的思想和情感,表达了他对社会现象和人生境遇的思考和感悟。苏轼的书法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他对自然、人生、人情的深刻洞察和独特见解,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苏轼的书法对后世书法家影响深远。他的书法作品在艺术上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苏轼的书法作品不仅在技法上有所创新,而且在思想上也有所突破,对后世书法家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素材和借鉴的思路。

苏轼的书法作品在史料上得到了充分的记录和整理,形成了苏轼书

法史料集。这些史料包括对苏轼书法作品的研究和评价,对苏轼书法风格的概括和总结,对苏轼书法影响力的分析等。这些史料不仅记录了苏轼书法的发展历程和特点,也反映了苏轼书法在当时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苏轼书法史料集对于研究苏轼书法和了解苏轼的艺术成就具有重要的价值。

苏轼书法史料集的整理和研究对于传承和发扬苏轼书法艺术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苏轼书法作品的研究和整理,可以更好地理解苏轼的艺术追求和创作理念,对苏轼书法的发展历程和特点有更加全面的认识,为后世书法家提供了宝贵的艺术资源和启示。另外,苏轼书法史料集的整理和研究也有助于推动中国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苏轼书法史料集记录了苏轼书法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对后世书法家影响深远。苏轼的书法作品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高峰,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苏轼的书法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后世书法家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素材和借鉴的思路。苏轼书法史料集的整理和研究对于传承和发扬苏轼书法艺术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有助于推动中国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通过对苏轼书法史料集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苏轼的书法艺术和他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从中汲取艺术的营养和智慧。

明代对苏轼书法艺术的评价

一、明代对宋代书法和苏轼书法艺术的否定与抨击 朱熹的理学思想和崇尚汉魏古法的书学理论在明代初年正为皇家的政治需要所用。《东书堂集古法帖》中,自晋至元,凡名迹皆广收罗,独独宋人书法之代表苏黄米蔡皆弃之,宋代书法仅收入苏易简摹《兰亭序》一件。 对宋人尚意书风的遏制,及对元代赵孟頫书法的推重。一方面使得元末以来崇拜赵孟頫的书法风气,不仅未像元代文人画风那样因朝廷推重宋院体画而受到重创,反而得以发展,使赵孟頫书法在整个时代都占据着上风;另一方面,由于反对宋人崇尚意趣的书法观,使书法的发展走上少意味、重功利的方向.明初台阁体书法的滋长,有着程、朱理学的因素。 在明代,对苏轼书法艺术的贬低,以项穆、谢肇涮为最。董其昌则持扬米(芾)抑苏(轼)的观点。但对苏轼的某些具体作品,董其昌十分赞赏。但他似乎更喜欢米芾。 项穆(公元1596年前后在世)。在《书法雅言》中云:“逸少一出,会通古今,书法集成,模楷大定。自是而下,优劣互差。……蔡襄得其密厚之貌,庭坚得其提衄之法,赵孟頫其温雅之态,然蔡过乎模重,赵专乎妍媚,鲁直虽知执笔,而伸脚挂手,体格扫地矣。苏轼独宗颜、李,米芾复兼褚、张.苏似肥艳美婢,抬作夫人,举止邪陋而大足,当令掩口。米若风流公子,染患痈疣,驰马试剑而叫笑,旁若无人。数君之外,无暇详论也。择长而师之,所短而改之,在临池之士玄鉴之精尔.” 这段话里对苏、黄、米的排斥是显而易见的,所用比喻更令人觉得色彩浓艳、夸张。但项穆也非一味捧斥,“数君之外,无暇详论也”指明苏、黄、米毕竟能够进入其评论视野之中。在书中他还说:“苏、米之迹,世争I晦摹,予独哂为效颦者,岂妄言无谓哉l苏之点画雄劲,米之气势超动,是其长也.苏之浓耸棱侧,米之猛放骄淫,是其短也。皆缘天资虽胜,学力乃疏,手不从心,藉此掩丑.”项穆还是看到了苏、米的长处。而且认为朱熹所谓“字被苏、黄写坏,并笔法悉绝之言,两语皆刻矣.数公亦有笔法,不尽写坏,体格多有逾越,盖其学力未能入室之故也。”指出苏、黄也有笔法,但“逾越”了,功夫还是不到家.项穆论书同朱熹相近,是从儒家观念出发的,自始至终围绕“中和”二字论书,他称:“评鉴书迹。要诀何存?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以此标准,尚意书法的创新元素,自然会被看作异端,看作“逾越”,看作“超规越矩”:“人由心正,书由笔正,即诗云思无邪,札云毋不敬。书法大旨,一语括之矣.尝见古迹,聊指前人,世不俱闻,略焉弗举。如桓温之豪悍,王敦之扬厉,安石之蹑率,跋扈刚愎之情,自露于毫楮间也.他如李邕之挺竦,苏轼之肥欹,米芾之努肆,亦非纯粹贞良之士,不过啸傲风骚之流尔。”以此标准,项穆认为:“君谟之书,宋代巨擘,苏、黄与米,资近大家,学入傍流,非君谟可同语也.”他推重蔡襄,当然是在宋“四家”范围内。 项穆主张,如要学米,需。先柳入欧,由欧趋虞。白虞入褚.……十年之后,方以元章参看,庶知其短而取其长矣.” 项穆贬低宋书,是“事出有因”的,如他自己所说:“自祝、文绝世以后,南北王、马乱真,迩年以来,竞仿苏米.王、马疏浅俗怪,易知其非;苏、米激厉矜夸,罕悟其失。斯风一倡,靡不可追。攻乎异端,害则滋甚。……子舆距扬、墨于昔,予则放苏、米于今.” 从上面的话里,也可看出明代学苏米者大有其人. 谢肇涮与董其昌一样在宋人中推重米芾.

论苏轼的书法美学思想

论苏轼的书法美学思想 论苏轼的书法美学思想 一 明代董其昌在他的《画禅室随笔》中谈书法的时代风格时说:“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1)成为后世评价不同时期书法风格的滥殇。清人梁巘继其后在其《评书帖》中以“晋尚韵, 唐尚法, 宋尚意,元明尚态。”(2)对以上各个历史时期的书法风貌和审美追求做了简洁明了 的概括。自此以后, 书法界大都认同并沿袭了这种说法。对苏轼的评价也都基本沿用这样的态度。近些年方兴未艾的书法理论、书法美学研究成果非常多,而对于苏轼的评价也大多没有脱出这个窠臼,包括一些比较权威的书法专辑、书法理论文章,也同样是基本沿用的这种说法。但是,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如果我们真的认真看苏轼的书法轨迹,看苏轼的文艺思想,甚至我们看后人对宋代书法的评价,都会看出,对苏轼如果简单的评为“尚意”,是偏颇的,甚至是模糊的、机械的、不科学的。 纵观苏轼的一生,在各方面都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

来者。苏轼的文学成就、哲学思想、书法理论和书法实践,对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苏轼书法美学思想中,包含了非常多的成分。但是人们认为他是“尚意”的观点,则 主要来自于他在论书诗《石苍舒醉墨堂》中所指出的:“吾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那么,什么是“意”,苏轼所说之“意”,是否是宋人和后人所认为的意? “意”,在中国传统艺术美学中是一个含义非常丰富的语词。何谓“意”,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意,志也,从心,察言而知意也。” 可见意最初为人之心志。王羲之曾云:“须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自有言所不尽得其妙者,事事皆然。”(3)萧衍在《梁武帝评书》中评价钟繇说:“钟司徒书字有十二种,意外巧妙,绝伦多奇。”(4)南朝钟嵘在《诗品》中说:“夫四言,文约意广,取效《风》、《骚》,便可多得。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习焉。”(5)唐张怀瓘亦云:“然草与真有异,真则字终意即终,草则行尽势未尽。……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可谓简易之道。……夫翰墨及文章之至妙者,皆有深意,已见其志。”(6)可见到唐代,“意”在艺术理论用法上,仍然指人的心志、心意、 思想。到了宋代,“意”的意味明显增强,欧阳修曾云:“萧条淡泊,此难画之意,画者得之,览者未必识也。故飞走迟速,意浅之物易见,而闲和严静,趣远之心难形。”(7)这里的“意”已明显超出了前人的表现空间,增加了较多的审美范畴。黄

苏轼寒食帖赏析完整版

苏轼寒食帖赏析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苏轼《寒食帖》赏析 《黄州寒食诗帖》,纸本,25 行,共129字,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释文】: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 诗中阴霾的意象如小屋、空庖、乌衔纸、坟墓……渲染出一种沉郁、凄怆的意境。表达出了作者时运不济谪居黄州的灰暗烦闷的心境。从文中“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可以想见他窘迫的生活。这两首诗放在苏轼三千多首诗词中,并非是其上乘之作。而当作者换用另一种艺术形式——书法表达出来的时候,那淋漓多姿、意蕴丰厚的书法意象酿造出来的悲凉意境,遂使《黄州寒食诗帖》成为千古名作。 《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诗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难怪黄庭坚为之折腰,叹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黄州寒食诗跋》)董其昌也有跋语赞云:“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馀卷,必以此为甲观”。《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元朝鲜于枢把

1500字苏轼书法作品鉴赏

1500字苏轼书法作品鉴赏 篇一:苏轼书法鉴赏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鉴赏 学号:*********姓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轼为人正直、性旷达,才华横溢,诗词文赋而外,对书画也很擅长,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他讲自己书法创作过程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他又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 苏轼的字看似平实、朴素,但有一股汪洋浩荡的气息,就像他渊厚的学问一样,神龙变化不可测。他长于行书、楷书,笔法肉丰骨劲,跌宕自然,给人以“大海风涛之气”、“古槎怪石之形”的艺术美感。苏轼的书法,后人赞誉颇高。黄庭坚他在《山谷集》里说:“其书姿媚……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至于笔圆而韵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自当推(苏)为第一”。明董其昌盛赞他“全用正锋,是坡公之兰亭也”。传世书迹有《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等。苏轼,排在宋朝四大书法家的首位,其书法以楷、行为主。其楷书主要是以唐颜真卿为取法对象,得浑厚雄强之势,但用笔有晋人法意,楷中带行,结字平扁,如石压蟾蜍,变化丰富,个鲜明。其行书以颜书为底,上朔二王,写得雄秀兼备,古朴多姿。苏轼的书法,是典型的文人书风,他的书法,是构建在其广博而精深的文学基础之上的,苏轼在其论书绝句中写道"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其极具个性的书法对后世影响极大,宋以后,学颜的都学苏字,而写二王的,也没法绕过苏字。 《黄州寒食诗帖》,纸本,25 行,共129字,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

苏轼书法与宋代“尚意”

苏轼书法与宋代“尚意” 【内容提要】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说:“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1】苏轼是我国艺术文学史上的旷世奇才,在书法上,开创了“尚意”书风。他的政治命运一路都很坎坷,黄州的贬谪对他的书法艺术也产生很大影响,在这一时期他创作出了如今的“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帖》。 【关键词】苏轼艺术史上的集大成者“尚意”思想 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王澍《翰墨指南》)。从语义学的角度解释“意”,古代的训诂学最为恰当。“意”是会意字,表示言(音)生于心。《说文》云:“意,志也,从心,察言而知意也。”《说文》将意、志互训,表示两者都是表达心理内容的概念,偏重于理性和意识。当然苏轼在“尚意”书风中是主角,苏轼是“尚意”理论最早提出者。苏轼的一生十分坎坷,不仅会让人想到这句话“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平、家世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又称其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他在诗、词、赋、散文方面成就都很高,且擅长书法和绘画,是我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奇才,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他的诗词和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和辛弃疾并称“苏辛”,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负盛名,笔致深厚,姿态横生,自创一体,位列『宋四家』之首。 北宋仁宗景佑三年(公元1037年)苏轼出生,北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逝世。苏轼6岁进学堂,因为聪明伶俐,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宋史·苏轼传》载: (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辄请曰:“辄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故不能为滂母邪?” 青少年时代即饱读四书五经儒家名著,并能诗词书画,奠定了苏轼坚定的“童子功”。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苏轼参加礼部考试,当时主考官是欧阳修,在这一年,年方二十的苏轼考中进士。正是欧阳修这个伯乐,发现了苏轼这个奇才,把他带入政坛。 苏轼秉性正直,为人坦率,曾自称:“言发于心而冲于口,吐之则逆人,茹之则逆余。以为宁逆人也,故卒吐之。”(《思堂记》)正因为其耿直的性格,苏轼的一生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苏轼这样善良,所以,他遭受到少有的迫害,且是一再的迫害。 因此,苏轼的一生可以分为一下几个时期: 童年青年期(1036――1061),即仁宗景佑三年至嘉佑六年25岁以前。仁宗算是北宋最好的皇帝,故东坡得以少年得志。 壮年期(1062――1079),仁宗嘉佑七年至神宗元丰二年,25至43岁之间。英宗在位仅四年,而神宗是一位雄心勃勃的皇帝,他的变法导致了反对变法的苏轼在呆子皇帝哲宗时被贬。起因是作诗,但实际上是反对派的陷害,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成熟期(1080――1093),即神宗元丰三年至哲宗元佑八年,44至57岁之间。这期间,苏轼贬往黄州,任黄州团练副使,妻子帮他纳朝云为妾,成为苏轼的红颜知己。人生的磨难,却成就了他的艺术。这期间筑东坡雪堂、游赤壁,创作了大量的诗文书法名篇,如《赤壁赋》,《黄州寒食诗》等。《黄州寒食帖》在中国书法史中的地位十分重要,被评为继《兰亭序》、《祭侄稿》后的“天下第三行书”,同时,苏轼列为元佑党也在此时。

苏轼的书法作品

苏轼的书法作品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于四川)人。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他的书法从“二王”,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各家吸取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革新。他讲自己书法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他讲他的书法艺术创作过程时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他在对书法艺术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用传统技法去进行书法艺术创造,在书法艺术创造中去丰富和发展传统技法,不是简单机械的去模古。 1、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诗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黄州寒食诗帖》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横 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一说存台湾私人手中。无款及年月,实际上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那时苏轼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贬谪黄州团练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愁潦倒,在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作了二首五言诗: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2、《游虎跑泉诗帖》私人收藏 游虎跑泉诗帖,世存两本,台北故宫一本,此一本也,皆苏轼书法精品。此本东坡笔误,脱一“水”字,台北本全。两本章法布局皆不同,此本似应居先。苏轼书法“淳古遒劲”、“体度庄安,气象雍裕”、“藏巧于拙”,有“气势欹倾而神气横溢”的大家风度,非常人所能忖度。 苏东坡的墨迹流传到明清以后,存世极罕,十九皆在各大博物馆,此本逸出,乃藏家旷世机缘。 款识:游虎跑泉。轼。紫李黄瓜村路香,乌纱白葛道衣凉。闭门野寺松阴转,欹枕风轩客梦长。因病得闲殊不恶,心安是药更无方。道人不惜堦前(水),借与匏樽自在尝。五月初三日。 印鉴:鉴藏印:秋壑、玉壶生、四明姚氏、邵璔真鉴、曾藏钱梦庐家(2次)、荻思过眼、定甫审定、明存真赏、明存阁珍藏书画、古堇周氏宝米室秘笈印、周氏世守、思学斋鉴藏印、王季迁家珍藏。 附属作品:陈继儒题跋。 游虎跑泉诗帖在北京长风拍卖公司2008年春拍会上以957.6万元拍出。 3、《人来得书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人来得书帖》是在季常之兄伯诚死后苏轼写给季常的慰问信,故有‘伏惟深照死生聚散之常理。悟忧哀之无益,释然自勉’之句。帖上钤有“吴土谔”、“御府宝绘、“仪周赏”

苏轼书法史料集

苏轼书法史料集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饮食家等多重身份于一身,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伟大人物之一。他的书法才华出众,被誉为“苏轼书法”。苏轼书法史料集是对苏轼书法作品的整理和研究,记录了苏轼书法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对后世书法家影响深远。 苏轼的书法才华早在他的少年时期就开始展现出来。他的书法作品以行草为主,兼收并蓄了楷书、隶书、篆书等多种字体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苏轼的书法作品大多以诗词为题材,结合了他的文学才华和书法造诣,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书法作品流畅自然,意境深远,给人以清新雅致之感。 苏轼的书法作品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高峰,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他的书法作品常常融入了他的思想和情感,表达了他对社会现象和人生境遇的思考和感悟。苏轼的书法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他对自然、人生、人情的深刻洞察和独特见解,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苏轼的书法对后世书法家影响深远。他的书法作品在艺术上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苏轼的书法作品不仅在技法上有所创新,而且在思想上也有所突破,对后世书法家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素材和借鉴的思路。 苏轼的书法作品在史料上得到了充分的记录和整理,形成了苏轼书

法史料集。这些史料包括对苏轼书法作品的研究和评价,对苏轼书法风格的概括和总结,对苏轼书法影响力的分析等。这些史料不仅记录了苏轼书法的发展历程和特点,也反映了苏轼书法在当时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苏轼书法史料集对于研究苏轼书法和了解苏轼的艺术成就具有重要的价值。 苏轼书法史料集的整理和研究对于传承和发扬苏轼书法艺术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苏轼书法作品的研究和整理,可以更好地理解苏轼的艺术追求和创作理念,对苏轼书法的发展历程和特点有更加全面的认识,为后世书法家提供了宝贵的艺术资源和启示。另外,苏轼书法史料集的整理和研究也有助于推动中国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苏轼书法史料集记录了苏轼书法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对后世书法家影响深远。苏轼的书法作品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高峰,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苏轼的书法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后世书法家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素材和借鉴的思路。苏轼书法史料集的整理和研究对于传承和发扬苏轼书法艺术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有助于推动中国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通过对苏轼书法史料集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苏轼的书法艺术和他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从中汲取艺术的营养和智慧。

苏轼行书书法字帖

苏轼行书书法字帖 篇一:苏轼书法的艺术特色 苏轼擅长写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曾经遍学晋、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长,再将王僧虔、徐浩、李邕、颜真卿、杨凝式等名家的创作风格融会贯穿后自成一家。他曾自称:“我书造意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称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这说明苏轼一生屡经坎坷,致使他的书法风格跌宕。存世作品有《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和《祭黄几道文》等帖。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宋四家”。《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存世作品中最为精彩的代表作,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三行书”。黄庭坚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一、苏轼的书法特点 1、用墨丰腴。苏轼书法给人第不断观感确实是丰腴。瘦金体以瘦知名,而苏轼的书法却是以胖为美。因而,环肥燕瘦,各人爱好不同。有人第一眼便喜爱上了苏轼的书法,也有人对苏轼书法的第一观感不好。赵孟頫就评价苏轼的书法如“黑熊当道,森然可怖”。黄庭坚也认为苏轼书法用墨过丰。正因如此,在苏轼的书法中,极少看到枯笔,飞白,而是字字丰润。苏轼的所有作品,皆有此特点。如《辩才教师帖》、《与董长官帖》。。 2、结字扁平。与殴体字形的修长相反,苏轼书法的结字,多呈扁平。这一特点,在其《赤壁赋》、《洞庭春色赋》等作品中,都有突出表达。 3、横轻竖重。这一点充分说明,苏轼书法明显遭到颜体的阻碍。这一书法特点,在其作品《归去来兮辞》中有明显表现。 4、笔画舒展。习过黄庭坚书法的人,都对他的书法中的撇捺的舒展有特别深的体会。而黄庭坚曾经是苏轼的学生,被称作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两人私交颇深,苏轼的特别多传闻趣事,都与黄庭坚有关。因而,苏轼的书法,应该对黄庭坚有阻碍。这种阻碍表达在何处?研究苏轼的书法与黄庭坚的书法,不难觉察,在撇捺的书写上,甚至在结字上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特别舒展。 5、轻重参差。轻重参差,主要是指苏轼的书法,特别是行书中,字与字之间,经常会出现用笔一轻一重,致使字体一大一小参差分布的韵律感。如《武昌西山诗帖》中的“但见落日低黄埃”一句,一大一小,参差有致。有时是几个字重,几个字轻,轻重搭配,同样给人特别强的韵律感。如《答钱穆父诗帖》中“借君妙语写春容,自顾风琴不成弄”一句。“借君”二字重,“妙”字轻;“语写春”三字重,“容自”两字轻;“顾风”两字重,“琴不成”三字轻,“弄”字又转重。 6、大小悬殊。用笔有轻重,字体有大小,几乎是特别多名家书法的一大特点。但同一幅作品中,字体大小悬殊之大者,苏轼书法可谓独树一帜。如《寒食帖》中“哭涂穷”三字。这三字所占比例,比前一行中五个字所占的比例还大。这种字形大小悬殊给人视觉上极强的冲击 力,实际上也表达了当时书写过程中的一种强烈的情绪。这种情况,在《武昌西山诗帖》中也有表达。 7、妩媚天真。黄庭坚在《与景道使君书》中称“翰林苏子瞻书法娟秀,虽用墨太丰,而韵有余”。这种娟秀的神韵,让人看起来觉得自然率真甚至天真朴拙,毫无狂怪做作之意。加之丰腴的用墨,扁平的结字,观之犹如视敦厚贤淑之贵妇,望之未觉陌生,反而顿生一股亲近平和之意。余13岁时读初中,学校发了一本中学生字帖,帖后附有部分名家作品部分欣赏。其中即有数行苏轼的《赤壁赋》。在诸多名家作品中,独苏轼的作品给我的感受是如此与众不同,至今犹记其词中有“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的句子,其

苏轼最著名的书法作品

苏轼最著名的书法作品 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他的书法作品以其自由、豪放、洒脱的风格而著称,被誉为“东坡体”,对后世书法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他的众多作品中,有几幅尤为著名,成为苏轼书法的代表作。 一、《赤壁赋》题跋 1. 背景介绍 《赤壁赋》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该作以描写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为主题,以渲染壮烈气魄、振奋人心的笔触展现了当时的英雄豪情和悲壮场景。 2. 书法特点 苏轼在《赤壁赋》题跋中的书法风格表现出豪放洒脱之感。他笔力雄健,运笔自如,自由奔放的书写姿态将作品的气势与主题完美结合。他在书法中注重结构的安排,用笔跃动,营造出充满生机和动感的效果。其字体多变,结构疏密有致,给人一种丰富的视觉享受。 3. 书法评价 苏轼的《赤壁赋》题跋堪称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具有艺术美感,还寄托了苏轼丰富而复杂的情感。苏轼通过书法将自己对历史的理解、对英雄的赞颂和对文化的思考融入其中,给读者带来了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深思和感悟。

二、《水调歌头》 1. 背景介绍 《水调歌头》是苏轼的一首七绝词,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该词以描绘西湖景色和抒发自己思乡之情为主题,通过对美景的描绘表达了苏轼深深的思乡之情。 2. 书法特点 苏轼在《水调歌头》的书法中展现了细腻而柔美的一面。他的字体秀丽而独特,横平竖直的笔势清晰可辨。他运用重笔、轻笔和点画相结合的技法,使字体充满变化和张力。他的书法给人一种闲适自得的感觉,与词中表达的思乡之情相得益彰。 3. 书法评价 苏轼的《水调歌头》书法展现了他的文人风雅和丰富才情。他通过书写的方式,将对家乡的思念与对大自然的赞美相结合,呈现出一幅秀美动人的画面。苏轼的书法风格独特而典雅,富有情感与灵气,使这首词更加深入人心。 三、《登西塘鸦鹊桥》 1. 背景介绍 《登西塘鸦鹊桥》是苏轼在西塘游玩时写的一首诗。西塘是苏州著名的水乡古镇,以其独特的水乡风情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苏轼在这首诗中描绘了西塘的美景和自然景观。 2. 书法特点 苏轼的《登西塘鸦鹊桥》书法充满了水墨意趣。他的字体简洁明快,短小精悍。他运用了不同的笔画技巧,使字体在纸面上流动起伏,宛若江河之水。他的书法给人以轻盈、灵动的感觉,与诗中描绘的西塘景色相得益彰。

苏轼书法全集

苏轼书法全集 《洞庭春色赋》与《中山松醪赋》,均为苏轼撰并书,此两赋并后记,为白麻纸七纸接装,纸精墨佳,气色如新,纵28.3厘米,横306.3厘米,前者行书三十二行,二百八十七字;后者行书三十五行,三百十二字;又有自题十行,八十五字,前后总计六百八十四字,为所见其传世墨迹中字数最多者。前者作於公元1091年冬,后者作于公元1093年,为苏轼晚年所作,苏轼贬往岭南,在途中遇大雨留阻襄邑(今河南睢县)书此二赋述怀。自题云:“绍圣元年(1094)闰四月廿一日将适岭表,遇大雨,留襄邑,书此。”时年已五十九岁。 此二赋笔意雄劲,姿态闲雅,潇洒飘逸,而结字极紧,集中反映了苏轼书法“结体短肥”的特点。明张孝思云:“此二赋经营下笔,结构严整,郁屈瑰丽之气,回翔顿挫之姿,真如狮蹲虎踞。”王世贞云:“此不惟以古雅胜,且姿态百出,而结构谨密,无一笔失操纵,当是眉山最上乘。观者毋以墨猪迹之可也。”乾隆曾评:“精气盘郁豪楮间,首尾丽富,信东坡书中所不多觏。” 此两帖清初为安岐所藏,乾隆时入清内府,刻入《三希堂法帖》。溥仪逊位,被辗转藏入长春伪帝宫,1945年散失民间。1982年12月上旬发现并入藏吉林省博物馆。此卷前隔水、引首在散失时被人撕掉,造成残损。现藏吉林省博物馆。 《天际乌云帖》又称《嵩阳帖》,苏轼诗文一章,行书,真迹曾由明代项元汴收藏,清归翁方纲,有翁氏题跋。共三十六行,计三百零七个字。藏处不详。 此帖无年款,据清翁方纲所考,苏轼有《常润道中,有怀钱唐,寄述古五首》之作,其次章有“去年柳絮飞时节,记得金笼放雪衣”句,并自注云:

“杭人以放鸽为太守寿。”此正是帖中所言陈太守放营妓周韶事,杭人称誉之。因周韶诗中有“开笼若放雪衣女”事,正应放鸽为寿。此在熙宁五、六年间事。翁氏又考苏诗外集有《过潍州驿,见蔡君谟题诗壁上云:“绰约新娇生眼底,逡巡旧事上眉尖。 春来试问愁多少,得似春潮夜夜添。不知为谁而作也?和一首》。此事在苏轼自密州移徐州之际,即在熙宁九年苏轼潍州度岁时。翁氏即猜此帖在熙宁十年书。然诗与帖又有矛盾:帖云“仆在钱塘”见“堂前小阁中壁上”书蔡君谟“绰约新娇”诗,而诗云:“过潍州驿,见蔡君谟题诗壁上云:'绰约新娇……'。”二者必有一伪。再,《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又载苏轼《题蔡君谟诗草》云:“此蔡君谟—《梦中》—诗,真迹在济明家,笔力遒劲。”并自署为“元皊五年十月四日”。 此是苏轼知杭州事,距初悴杭州又十五、六年时间。这又留下一个可猜想的余地。但帖中“仆在钱塘”云云,书此帖时必不在钱塘。因之,断为熙宁十年左右较合理。然翁氏在帖考中又云此帖书颇类《满庭芳词——为王长官作》和《上清宫词》书。前者书于元丰六年,后者书于元皊二年。因此断定在熙宁十年至元皊二年这十年之间。此又平添一重疑难也。 翁氏收藏此帖后,又引起了是否钧填本的争论。因存世苏书钩填本很多,而此帖纸质擦损严重,“有二一描失处”,故疑之。但翁氏肯定说这是真迹本,并将此帖与《快雪堂帖》刻本逐一比较,而断定《快雪堂帖》刻本所据乃为董其昌记载所见之摹本。在没有寻找到更多的证据前,我们尊重翁氏之论,也是有道理的。 《人来得书帖》北宋苏轼书。纸本,纵29.5厘米,横45.1厘米。正文行书十六行,共192字,款署“轼再拜”,但未署发信年月。现藏故宫博物院。

苏轼的书法艺术赏析

苏轼的书法艺术赏析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于四川)人。苏轼及其父亲和弟弟都是以诗文著称,世称“三苏”。苏轼擅长写行书、楷书,能文工画,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绘画方面擅长枯木竹石,书法方面曾经遍学晋、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长,早从“二忘”,后从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处吸取各家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革新,将各家之长融会贯通后自成一家。他讲自己书法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他讲他的书法艺术创作过程时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苏轼的书法重点在于写意,通过深刻理解书法中包含的艺术,应用传统的技法来展现书法艺术,又反过来在展现书法艺术的过程中进行创造,从而形成自己的特点。 一、苏轼的书法特点 黄庭坚将苏轼书法风格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并称其书法早年姿媚、中年圆劲、晚年沉着,而这些时期的书法艺术表现都是与苏轼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的。 (一)早年时期书法特点 苏东坡早期代表作为《治平帖》,其特点表现为笔触精到、字态妩媚。对苏轼的人生经历进行分析可以知道,在去黄州之前,也就是1079年以前,是苏轼书法风格形成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由于苏轼受到父亲酷爱书画的影响,自幼也非常喜欢笔砚和书画,还曾经尝试手抄经史来提升自己,在这其中,苏轼也收获了不少乐趣。由此可见,苏轼在很小的时候便开始学习并创作书法,其早期流传下来的书法作品角度,以行书、小楷、楷书几种字体较为常见。而最能体现苏轼书法艺术特点的则是行书和草书,行书的代表作有《奉喧帖》和《眉阳奉候帖》,这也是苏轼现在保存最早的两部书法作品。世人评论,此两件书法作品的笔法劲爽,在点画及神韵方面都堪比王羲之的

苏轼《寒食帖》赏析

苏轼《寒食帖》赏析 ?《黄州寒食诗帖》,纸本,25 行,共129字,是苏轼行书的 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 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 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黄州寒食诗帖》 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 中的上乘。正如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 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 【释文】: ???????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 ??????? 诗中阴霾的意象如小屋、空庖、乌衔纸、坟墓……渲 染出一种沉郁、凄怆的意境。表达出了作者时运不济谪居黄州的灰 暗烦闷的心境。从文中“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可以想见他窘 迫的生活。这两首诗放在苏轼三千多首诗词中,并非是其上乘之作。而当作者换用另一种艺术形式——书法表达出来的时候,那淋漓多姿、意蕴丰厚的书法意象酿造出来的悲凉意境,遂使《黄州寒食诗帖》成为千古名作。 ??????? 《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诗 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 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苏轼将诗句心境 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难怪黄庭坚为之 折腰,叹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黄州 寒食诗跋》)董其昌也有跋语赞云:“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

苏轼寒食帖原文和译文

一、苏轼简介: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于四川)人。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他的书法从“二王”,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各家吸取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革新。他讲自己书法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他讲他的书法艺术创作过程时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他在对书法艺术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用传统技法去进行书 法艺术创造,在书法艺术创造中去丰富和发展传统技法,不是简单机械的去模古。 二、原文: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 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 三:译文: 自从我来到这清冷的黄州,过寒食已经是第三个年头。年年都盼阳春能稍稍留步,可东风象过客总不肯眷顾。今年的连绵雨偏下个不停,两月来萧瑟得如深秋光景。裹着衾听说了海棠花虽开,冰雪魂胭脂痕与泥污同在。这花季谁竟能暗地里偷取,趁半夜蛮力士撬换了时序。我困于不幸如久病的少年,病好时已白头又活得几天。 春江水漫天倾要冲垮门户,紧一阵慢一阵势头儿十足。我住的小草屋象是条渔舟,被冲进茫茫的水云间飘流。厨房里煮一锅发霉的冬菜,破灶头塞几把没干的芦柴。哪里还记得起又到了寒食,忽看见老乌鸦嘴叼着冥纸。九重门深深锁关紧了皇宫,万里路迢迢隔祭不得祖宗。真想学阮步兵为末路痛哭,又岂甘如死灰不复再燃乎。

书法家苏轼的故事

书法家苏轼的故事 书法家苏轼的故事(精选25篇) 书法家苏轼的故事篇1 ~饭与毳饭 苏轼复官后,曾跟黄庭坚乱侃:“我在牢里时,每天吃的是三白饭,照样很香甜,世间美味不过如此!”。黄庭坚奇问什么叫三白饭,苏轼答道:“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米饭,这就是‘三白’。”此事说过苏轼也就忘了。一日接到黄庭坚请帖,邀苏轼去他家吃~(jiǎo)饭。苏轼欣然应约,并对夫人道:“黄庭坚乃当世学士,读书甚多,他这~饭定是稀珍之物。但等苏轼到了地方发现桌上只有盐、萝卜、米饭,这才恍然大悟,知道这被黄庭坚戏弄了。又过了几天,黄庭坚也接到苏轼请帖,邀他去吃毳(cuì)饭。黄庭坚知道苏轼要报复,但又好奇,又想知道毳饭到底是什么,最终还是去了。苏轼陪着黄庭坚从早上海聊到晚上,把黄庭坚饿得前胸贴后背。实在忍不住催问毳饭呢?苏轼慢吞吞地答:“盐也毛(没,音mǎo,“没有”的意思),萝卜也毛,饭也毛,岂不是‘毳’饭?其实你一直在享用着啊。”黄庭坚惊愕之后,两人同时大笑。 书法家苏轼的故事篇2 吟诗赴宴 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其余五人轰声叫好。“我先来。”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的端走了马肉。“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的拿走了羊肉。“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个急吼吼的伸手把肉扒了过来。“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的抢走了骨头。“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的端起了最后的一样青菜。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的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的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六举人呆若木鸡。 书法家苏轼的故事篇3 联气小妹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