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完整版)慢性肾衰竭的发病机制

(完整版)慢性肾衰竭的发病机制

(完整版)慢性肾衰竭的发病机制
(完整版)慢性肾衰竭的发病机制

(四)慢性肾衰竭的发病机制

1.慢性肾衰进展的发生机制关于CRF进展机制的研究,学者们陆续提出了一些学

说,近年来关于某些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在CRF进展中的作用,也有新的认识。

(1)肾单位高滤过:有关研究认为,CRF时残余肾单位肾小球出现高灌注和高滤过

状态是导致肾小球硬化和残余肾单位进一步丧失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高由过的存在,可促进系膜细胞增殖和基质增加,导致微动脉瘤的形成、内皮细胞损伤和血小板集聚增强、炎性细胞浸润、系膜细胞凋亡等,因而肾小球硬化不断发展。

(2)肾单位高代谢:CRF时残余肾单位肾小管高代谢状况,是肾小管萎缩、间质纤

维化和肾单位进行性损害的重要原因之一。高代谢所致肾小管氧消耗增加和氧自由基增多,小管内液Fez+的生成和代谢性酸中毒所引起补体旁路途径激活和膜攻击复合物(C5b-9) 5田第十4慢性肾衰竭牛⑨

的形成,均可造成肾小管-间质损伤。

(3)肾组织上皮细胞表型转化的作用2近年研究表明,在某些生长因子〈如TGFρ

或炎症因子的诱导下.肾小管上皮细胞、肾小球上皮细胞(如包曼囊上皮细胞或足突细胞)、肾间质成纤细胞均可转变为肌成纤维细胞(myofibrobJast.MyoF),在肾间质纤维

化、局灶节段性或球性肾小璋硬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4)某些细胞因子-生长肉子的作用z近年研究表明,CRF动物肾组织内某些生保因

子〈如TGF{3、白细胞介索-1、单个核细胞趋化蛋白-1、血管紧张素日、内皮素-1等).均

参与肾小球和小管间质的损伤过程,并在促进细胞外基质增多中起重要作用.例如,CRF

动物宵组织内血管紧张家H显著增多.不仅在增高肾小球内压力、导致高洁、过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可促进肾小球系膜、肾间质的细胞外基质(ECM)增多.某些降解细

胞外基质的蛋白酶如基质金属蛋白酶(MMP)表达的下调,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

(TIM町、纤榕酶原激活抑制物(PAl-I)等表达上调,在肾小球硬化和肾间质纤维化过程

中也有其重要作用.

(5)其他:有少量研究发现,在多种慢性肾病动物模型中,均发现肾脏固有细胞凋亡

增多与肾小球硬化、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有密切关系.提示细胞凋亡可能C在RF进展

中起某种作用。此外.近年发现,睦固回过多也参与肾小球硬化和间质纤维化的过程。

2.尿毒症症状的发生机制目前-般认为.尿毒症的症状及体内各系统损害的原因.

主要与尿毒症毒素(uremic toxins)的毒性作用有关.同时也与多种体液因子或营养素的

缺乏有关.

(1)尿毒症毒素的作用t据报告.尿毒症患者体液内约有200多种物质的浓度高于正

常.但可能具有尿毒症毒性作用的物质约有30余种。尿毒症毒素可分为小分子仙1W< 500)、中分子(MW500~5000)和大分子(MW>5000)三类。。小分子毒性物质以尿素

的量最多,占"非蛋白氮"的80%或更多、其他如胆英〈甲基肌、玻南肌酸等〉、各种股

类、酷类等.也占有其重要地位。中分子物质主要与尿毒症脑病、某些内分泌紊乱、细胞

免疫低下等可能有关。甲状旁腺激素(PTH)属于中分子物质一类.可引起肾性骨营养不

良、软组织钙化等。大分子物质如核精核酸酶(RNase)、132-做球蛋白〈主要是糖基化自2-MG)、维生素A等也具有某些毒性@

此外,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s)、终末氧化蛋白产物(AOPP)和氨甲酷化蛋白

质、氨甲融化氨基酸等,也是潜在的尿毒症毒素。

(2)体液因于的缺乏:肾脏是分泌激素和调节物质代i射的重要器官之→。慢性肾衰

时.主要由肾脏分泌的某些搬家如红细胞生成素(EPO)、骨化三醇[1.25(OH)2乌]的

缺乏,可分别引起肾性贫血和肾性骨病。

(3)营养素的缺乏s尿毒症时某些营养素的缺乏或不能有放利用.也可能与临床某些

症状有关.如蛋白质和某些氨基酸、热量、水溶性维生素(如B 1i复等〉、做量元素(如铁、辞、晒等),可引起营养不良、消化道症状、免疫功能降低等。又如,缺铁或(及〉蛋白

质的缺乏.可使肾性贫血加重。L-肉碱缺乏可致肾衰患者肌肉无力、纳差、贫血加重。

临床表现:

1.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慢性肾衰时,酸碱平衡失调和各种电解质代谢紊乱相当常a第五篇泌原系统疾病

见。在这类代谢紊乱中,以代谢性酸中毒和水呐平衡紊乱最为常见。

(1)代谢性酸中毒:在部分轻中度慢性肾衰(GFR>25ml/min,或Scr<350μmol/U

患者中,部分患者由于肾小管分泌氢离子障碍或肾小管HCOj""的重吸收能力下降,因而发生正常阴离子间隙的高氯血症性代谢性酸中毒,即肾小管性酸中毒。当GFR降低至〈25ml/min(Scr>350μmol/U时,肾衰时代谢产物如磷酸、硫酸等酸性物质因肾的排泄

障碍而精留.可发生高氯血症性〈或正氯血症性〉高阴离子间隙性代谢性酸中毒,即"

毒症性酸中毒"。

多数患者能耐受轻度慢性酸中毒,但如动脉血HCOj""<15mmol/L,则可有较明显症

状,如食欲不振、呕吐、虚弱无力、呼吸深长等。上述症状可能是因酸中毒时,体内多

酶的活性受抑制有关。

(2)水倒代谢紊乱2水倒平衡紊乱主要表现为水制糖留,有时也可表现为低血容量和

低铀血症。肾功能不全时,肾脏对铀负荷过多或容量过多的适应能力逐渐下降。水纳精

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皮下水肿或〈和)体腔积液,这在临床相当常z见此时易出现血压升高、左心功能不全和脑水肿。低血容量主要表现为低血压和脱水。

低铀血症的原因,既可因缺铀引起(真性低铀血症),也可因水过多或其他因素所引

起〈假性低铀血症),而以后者更为多见,两者临床情况与处理完全不同,故应注意鉴别。

(3)饵代谢紊乱:当GFR降至20~25ml/min或更低时,肾脏排押能力逐渐下降,此

时易于出现高饵血症;尤其当饵摄入过多、酸中毒、感染、创伤、消化道出血等情况发

时,更易出现高饵血症。严重高饵血症(血清饵>6.5mmol/])有一定危险,需及时治疗

抢救。有时由于饵摄入不足、胃肠道丢失过多、应用排何利尿剂等因素,也可出现低

血症。

(4)钙磷代谢紊乱z主要表现为钙缺乏和磷过多。钙缺乏主要与钙摄入不足、活性维

生素D缺乏、高磷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等多种因素有关,明显钙缺乏时可出现低钙血症。血磷浓度由肠道对磷的吸收及肾的排泄来调节。当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尿内排出减

少,血磷浓度逐渐升高。血磷浓度高会与血钙结合成磷酸钙沉积于软组织.使血钙降低

并抑制近曲小管产生1,25(OH)2维生素03(骨化三醇),刺激甲状旁腺激素(PTH)升

高。在肾衰的早期,血钙、磷仍能维持在正常范围,且通常不引起临床症状,只在肾衰中、晚期(GFR<20ml/min)时才会出现高磷血症、低钙血症。低钙血症、高磷血症、

活性维生素D缺乏等可诱发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简称甲旁兀〉和肾性骨营养不良。

(5)镜代谢紊乱2当GFR<20ml/min时,由于肾排镜减少,常有轻度高镜血症。患

者常无任何症状。然而,仍不宜使用含镜的药物,如含镜的抗酸药、泻药等。低镜血症

偶可出现,与镜摄入不足或过多应用利尿刑有关。

4.呼吸系统症状体液过多或酸中毒时均可出现气短、气促,严重酸中毒可致呼吸

深长。体液过多、心功能不全可引起肺水肿或胸腔积破。由尿毒症毒素诱发的肺泡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加、肺充血可引起"尿毒症肺水肿飞此时肺部X线检查可出现"蝴蝶翼"征,

及时利尿或透析可迅速改善上述症状。

8.内分泌功能紊乱主要表现有=①肾脏本身内分泌功能紊乱z如1,25(OH)2维生

素D3、红细胞生成素不足和肾内肾素-血管紧张素H过多F②下丘脑垂体内分拙功能紊乱z如泌乳素、促黑色素激素(MSH)、促黄体生成激素(FSH)、促卵泡激素(LH)、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等水平增高$③外周内分泌腺功能紊乱:大多数患者均有继

发性甲旁亢(血PTH升高),部分患者(大约四分之一〉有轻度甲状腺素水平降低;其他

如膜岛素受体障碍、性腺功能减退等,也相当常见。

中医对慢性肾衰竭的理解

一、中医对慢性肾衰竭的理解: 中医学经过历代医家几千年的不懈努力对慢性肾衰竭的研究治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较为突出的要数广东省药物研究所和香港奕世堂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研究成功的纯中医六逆重生疗法疗法,对现代医学临床治疗肾衰竭、尿毒症产生颠覆性影响,解救了不计其数的肾衰竭病人,让更多的病人免除了透析、换肾的痛苦。 慢性肾衰古中医文献没有专门论述,但从文字描述的症状、表现特征及发生过程来看,可贵类以现代医学的“水肿”、“癃闭”、“关格”、“溺毒”、“虚劳”、“呃逆”的范畴。历代医家对肾衰竭的论述:《黄帝内经》:“肾病者,腹大胫肿,咳喘身重”。张景岳:“小水不通是为癃闭,此最危最急症也,水道不通,上侵脾胃而为胀,外侵肌肉而为肿,泛及中焦则为呕,再及上焦则为喘,数日不通则本破难堪,必致危殆。”……. 慢性肾衰竭的中医病因病机: 一、病因: 1、内在因素:肾虚为本,各种慢性肾脏疾病久治不愈,气血阴阳俱虚,脏腑功能衰败失调,涉及脾、肝、心、肺四脏,久治不愈所致,是发病的先决条件; 2、外来因素:指外邪侵袭、饮食所伤、劳倦过度、情志失节、失治误治,是疾病发展恶化的诱发因素;肾元亏虚则阴阳气俱虚,卫外功能下降,易招外邪;无论劳心劳力皆可伤及五脏,令其虚损加剧;情志失节则周身气机失调,气血运行逆乱而损伤脏腑。 二、病机: 总论:慢性肾衰竭虚实错杂、本虚标实、正虚为本、邪实为标。本虚指气血阴阳俱虚,脏腑功能衰败失调;标实指本虚前提下水湿、痰浊、淤血等毒邪蕴蓄。脾肾衰败,五脏失调,正虚邪实,寒热错杂是其证候特点;结局往往是阳衰阴竭,阴阳不相维系而离决。辩证首当明辨虚实,本病无论处于何阶段,具为正虚,所以应辨别阳虚、阴虚、气虚、气阴两虚之各异;正虚多夹实邪,当辨外感、痰热、水湿、湿浊、湿热、淤血、风动之偏盛。 (一)正虚为本 正虚指气、血、阴、阳不足,其中气血双亏临床普遍存在。阳虚表现为脾肾两虚,阴虚表现为肝肾亏虚,但阴阳互根,故互相影响,阴损及阳,阳损及阴,最终表现为阴阳俱虚。 (二)邪实为标 1、湿浊内盛:正气不足,肾之亏虚、气不化精、湿浊内生、湿浊上逆、湿浊泛滥而发生临床诸症。脾肾阳虚则浊从寒化为寒湿瘀阻,肝肾阴虚则浊从热化成湿热浊毒。湿浊内蕴,郁久化热,湿热互结。湿热之邪始终贯穿本病。慢性肾衰竭湿热形成或因外感水湿,或因饮食不节,脾胃湿热内生,或因正虚复感外邪与内湿相合,郁而化热,或温补太过气化之机不行,水湿无以宣行,内蕴成湿热。在慢性肾衰竭病理中,湿热既是致病因素,又是病理产物。内蕴之湿蕴久,渐以热化,无形之邪热与有形之湿相合,湿热逗留三焦,损伤脾肾气阴,升降开合失常,精微不攝而出,水浊反而潴留,湿浊不得泄,充斥中焦,清浊相干,导致SCR\BUN升高。 2、淤血内阻

(完整word版)慢性肾衰教案

授课教师经维课程名称内科护理学教学手段黑板板书授课日期2018-01-02授课对象16护本授课类型理论教学`授课内容慢性肾衰竭的护理学时数2X40min 教学步骤及主要内容(详细内容见课件和讲授提纲)时间安排 1、慢性肾衰竭疾病概述 2、慢性肾衰竭①病因和发病机制②病理变化 3、慢性肾衰竭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护理措施 4、小结10min 15min 50min 5min 教学目的 1.了解慢性肾衰竭的概念和分期,发生机制以及尿毒症症状的发生机制 2熟悉竭的高血压、酸中毒、高血钾、心力衰竭治疗。 3.掌握肾衰竭患者常见临床症状以及发生机制,治疗要点及护理措施。 4了解替代治疗的方法和各自的优缺点 教学方法 课前、课中或课后示教典型病例,帮助学生认识本病的症状和体征特点 教学重点 [概述] 定义与分类,主要阐述慢性肾衰竭(CRF) [临床表现] 结合肾脏生理作用,阐明慢性肾衰竭造成全身多个系统的功能紊乱的临床症状。[护理] 饮食护理,皮肤护理,用药护理,抗感染护理。 教学难点 一、慢性肾衰竭概念和分期及发生机制。 二、。肾衰竭患者常见临床症状以及治疗要点。 教材及参考书 尤黎明,主编。《内科护理学》四年制教材,五版 思考题 试述慢性肾衰竭心血管系统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试述肾性贫血的产生机制?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备注慢性肾衰竭 一.定义及分期 定义:慢性肾衰竭(CRF)指各种原发性或继发性慢性肾脏病进行性进展引起的肾小 球滤过率下降和肾功能损害,出现以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症。 分期:一、肾功能代偿期二、肾功能失代偿期三、肾衰竭期四、尿毒症期 二. 病因及发生机制 病因: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小球动脉硬化、狼疮性肾炎、梗阻性肾病遗传性肾病 发病机制:一、肾小球高滤过学说二、矫枉失衡学说三、肾小管高代谢学说二.临床表现 一、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 二、糖、脂肪、蛋白质代谢障碍。 三、消化系统表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口腔溃疡、消化道粘膜溃 疡、出血。 四、心血管系统表现:高血压左心肥大、心力衰竭、心包炎、动脉粥样硬化。 五、呼吸系统表现:气促、肺水肿(循环负荷过重,心功能不全时发生) 六、血液系统表现:贫血、出血倾向。 七、皮肤表现:皮肤瘙痒(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有关)、皮肤干燥脱屑、尿毒症面容 八、肾性骨病:纤维囊性骨炎、骨软化症、骨质疏松症、骨硬化症。 九、神经系统表现:疲乏、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早期表现),性格改变、抑郁、 记忆力下降、谵妄、幻觉、昏迷(后期表现) 十、内分泌系统表现:女性闭经、不孕,男性阳痿、不育,甲状腺功能低下。 十一、感染:肺部感染、尿路感染、皮肤感染。 四实验室检查 一、血常规检查:红细胞计数下降,血红蛋白浓度降低,白细胞计数异常 二、尿液检查:夜尿增多,尿渗透压下降,尿沉检查可见红细胞、白细胞颗粒管型。 三、肾功能检查:血肌酐、尿素氮水平升高,内生肌酐清除率降低。 四、血生化检查:血钙降低、血磷增高,血钾、钠离子代谢异常。 五、影像学检查:B超、CT等示双肾缩小。 五.治疗要点 一、治疗原发病纠正加重慢性肾衰竭的因素。 二、营养治疗 三、控制高血压和肾小球内高压力。 四、贫血的治疗 五、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 六、控制感染 七、替代疗法:血液透析疗法、肾移植 六、护理 一、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饮食护理:合理膳食营养,限制蛋白质摄入,摄入优质蛋白,供给足够的热量,减少体内10min 简述慢性肾衰竭的疾病概况 15min 说明本病的发病机制 15min 用具体病例说明慢性肾衰竭特征10min 10min

肾衰病(慢性肾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肾衰病(慢性肾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16751.1-1997)。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肾脏病学》(王海燕主编,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及美国肾脏基金会2002年制订的K/DOQI“慢性肾脏病临床实践指南”(王海燕,王梅,译.慢性肾脏病及透析的临床实践指南Ⅱ,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症状:有慢性肾脏病史,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倦怠、乏力、嗜睡等; 体征:当病人某一系统损害时,就可有该系统的体征。如:浮肿、贫血貌、心动过速、心包摩擦音等。不明原因的高血压、贫血等,应考虑本病的可能; 经过肾活检或检测损伤标记物证实的肾脏损伤或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GFR)持续<60ml/min·1.73m2 ≥3个月。肾脏损伤的标志物包括蛋白尿、尿试纸条或尿沉渣异常或肾脏影像学检查异常。 (二)病期诊断 1.CKD-3期:GFR 30~59ml/min·1.73m2,临床出现乏力、轻度贫血、食欲减退等症状。 2.CKD-4期:GFR 15~29ml/min·1.73m2,临床出现贫血、代谢性酸中毒、钙磷代谢紊乱、水电解质紊乱等。 3.CKD-5期:GFR <15ml/min·1.73m2,酸中毒症状明显,全身各系统症状严重。 (三)证候诊断 1.脾肾气虚证: 症候:饮食减少,脘腹胀满,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而清,大便溏薄,面色萎黄,口淡不渴,舌淡有齿痕,苔薄白,脉细。 2.脾肾阳虚证: 症候:形寒怕冷,纳差,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而清,五更泻,面色萎黄,口淡不渴,舌淡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 3.气阴两虚证: 症候:倦怠乏力,腰酸膝软,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夜尿清长,舌淡有齿痕,脉沉。 4.阴阳两虚证:

王亿平教授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证经验总结

王亿平教授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证经验总结 王亿平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安徽省第一、第二届江淮名医,安徽省名中医,安徽省首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西医结合防治肾脏病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20余年,认为慢性肾衰中医病机以“正虚、水湿(湿热)、瘀血”立论,提出“扶正祛瘀化湿”为治疗慢性肾衰竭的根本大法。临证处方屡获奇效,深受患者喜爱和同道的尊敬。笔者拜师门下,甚觉荣欣,聆师教诲,获益良多,现将恩师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竭临证经验总结如下: 一、精求古训,探寻病机 慢性肾衰竭(CRF)是指原发性或继发性慢性肾脏疾患导致肾功能损害所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和代谢紊乱组成的临床综合征。其肾脏病变呈进行性发展,多为不可逆,直至终末期肾病。古代中医虽没有慢性肾衰病名的记载,但查阅中医古医籍“水肿”、“血尿”、“虚劳”、“癃闭”“关格”等病证中关于慢性肾衰的记载较为丰富,为探寻慢性肾衰的中医病机提供宝贵资料。 1.正虚—脾肾亏虚为本虚 慢性肾衰患者临床常见腰酸膝软、神疲乏力、面色少华、水肿、纳差,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等证。吾师认为本病中医病机根本责之于脾肾亏虚。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藏先天之精气以助机体之生长化收藏;脾为后天之本,化生气血,以培育和充养先天之肾精,脾肾共同维持机体正常生理活动。正如章虚谷《医门棒喝》云:“脾胃之能生化者,实由肾中元阳之鼓舞,而元阳以固密为贵,其所以能固密者,又赖脾胃生化阴精以涵育耳”。若脾肾亏虚,脾失运化,肾失封藏,则见受纳不能、运化失健、水湿停留、精微不固等一系列病理变化。《诸病源候论》有云“劳伤肾虚,不能藏于精,故小便而精微出也”;《灵枢·口问》亦谓“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 2.水湿—湿热浊毒为邪实 《医方考》云“下焦之病,责于湿热”。水湿(湿热)之邪在慢性肾衰病程中广泛存在,临床见恶心呕吐,口苦、口干不欲饮,肢体困重,纳呆,腹胀,舌苔黄腻,脉濡等。肾虚不能通调水道,脾虚不能制水,以致水湿泛滥,外溢肌肤可发生水肿,内至脏腑,则致胸腹腔积液。如《诸病源候论》云:“水病无不由脾肾虚所为,脾肾虚则水湿妄行,盈溢肌肤而令身体肿满”。水湿之邪不去,蕴郁积聚,即可化热,而为湿热。正所谓“积湿成热”。吾师强调,慢性肾衰常以浊毒内蕴之标证较为突出,是导致慢性肾脏病不断进展的根本原因,湿热的病理过程反映了慢性肾脏病的迁延波动特点[1]。 3. 瘀血—正虚邪实久为瘀 现代研究发现瘀血是慢性肾脏病的致病因素、病理产物和临床表现之一,是慢性肾脏病持续发展和缠绵难愈的重要因素[2]。叶天士《临症指南医案》中提到:“久病气血推行不利,血络中必有瘀凝”;朱丹溪谓:“湿热熏蒸而为瘀”。可见慢性肾衰病情迁延不愈,湿热积聚,蓄久成瘀;湿热是关键因素,瘀血是最终结果。临床上患者常出现面色黧黑或晦黯,肌肤甲错或肢体麻木,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脉象细涩等。 二、辨证论治经验 慢性肾衰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脾肾亏虚为本虚,水湿(湿热)、瘀毒为标实,本虚与标实又相互影响,脾肾亏虚,湿浊内生,有湿就有血瘀,有湿就有湿热,血瘀与湿热证的长期顽固地存在,又会进一步加重正气的耗损,使肾功能不断恶化。 吾师临证必详询病史,推究病机,根据病机特点,将“健脾益肾、化瘀泄浊”为治疗慢性肾衰的基本治则,标本同治,每获良效。 1. 健脾益肾固本虚 慢性肾衰病程漫长,脾肾亏虚为病之本,可见诸多虚损之候。吾师在治疗上重视调补脾肾二脏。选择健脾补肾药物时但求平和温润之品,补而不壅,温而不燥,正所谓“痼疾当缓不宜急”。健脾常用党参、白术、黄芪、山药、薏苡仁、茯苓、泽泻等;补肾常用杜仲、川断、怀牛膝、狗脊、桑寄生

中医治疗慢性肾衰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的研究进展 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是由于多种慢性肾脏疾病发展到晚期,肾实质损害引起的临床综合症[1]。其临床症状复杂,死亡率较高,透析和肾脏移植是治疗该病的重要手段,但治疗费用昂贵,尚未普及。CRF的非透析疗法为国内外医学专家所重视,目前尚缺少积极有效治疗方法。中医药治疗CRF 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中医药认为慢性肾功能不全表现是脾肾亏虚为本,湿浊毒瘀为标,中医药通过补益脾肾或清利活血排毒等治疗CRF取得了较好疗效,其疗效日益受到国内外医药界同行的重视,因其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延长生存期、减少并发症也有积极作用[2]。近年来临床报道使用中医药治疗CRF较多。本文就近年来中医药对CRF的治疗相关文献作一综述。 1.扶正药物 近年研究发现,高脂血症可加快CRF患者肾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使肾功能进一步恶化,同时脂代谢紊乱可使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至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进一步加重肾脏损伤[3]。通过百令胶囊联合海昆肾喜胶囊联合应用治疗CRF,结果出现血TC、TG明显下降,脂质代谢紊乱得到纠正,BUN、Scr明显下降,贫血明显改善,同时提高血浆白蛋白,从而改善临床症状,延缓了CRF的进展[4]。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患者主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C反应蛋白(CRP)及肿瘤坏死因子一a(TNF—a)是常见的炎症标志物,有很多报道显示在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如动脉粥样硬化、脑血管病变中有明显增高,是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预测因子,同时也参与DN的病理生理过程[5]。陈劲松等[6]通过对补肾益气汤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CRP和TNF一0t的影响的研究发现补肾益气汤可以明显减少UAER,同时对于CRP及TNF—a具有一定调节作用,能延缓DN的进展。 CRF微炎症状态和营养不良存在密切联系,两者共同构成影响CRF预后的主要因素,并在动脉硬化的发生和进展中均独立和(或)共同发挥作用。营养不良与心血管并发症密切相关;炎症因素在此起重要作用,既可直接引发蛋白质营养不良,又可成为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发展的关键环节。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构成“营养不良一炎症一动脉粥样硬化综合症(MIAsyndrome)”的病理生理学基础[7]。以冬虫夏草为主要成分的金水宝胶囊能够改善CRF患者微炎症状态和营养不良相关指标。治疗后治疗组hs—CRP、SGA、和BUN、Scr较治疗前有非常显著性差异,Alb 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对照组BUN、Scr较治疗前有非常显著性差异,hs —CRP、SGA、Alb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治疗组hs—CRP、Alb、SGA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炎症状态标志物hs—CRP、营养评估指标和肾功能的变化,从而为改善CRF微炎症状态和营养不良的治疗用药提供了一定的临床依据[8]。 另有研究显示,益气化湿胶囊可减轻腺嘌呤引起的肾衰大鼠红细胞脆性,降低骨髓甲状旁腺素含量、血浆中分子物质总量和血清SCr、BUN含量,对肾衰大鼠红细胞总数和血红蛋白的含量有升高趋势。表明益气化湿胶囊对腺嘌呤引起的肾衰大鼠造血功能改变具有调控作用,可改善血虚动物的能量代谢,保护造血细胞,促进EPO的生成,改善造血系统功能[9]。 AQP是近年来发现的一个基因家族,它是生物膜水转运的分子基础。维持机体水代谢平衡最主要的器官是肾脏。研究表明:在肾脏至少存在7种水通道蛋白J,因此研究水通道蛋白在肾脏中表达的变化对于揭示各种疾病导致水代谢平衡紊乱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肾脏中AQP1分布于肾脏近曲小管和髓袢降支细段的管

第三章病例分析——慢性肾衰竭

第三章病例分析——慢性肾衰竭 慢性肾衰竭 概念 慢性肾衰竭(CRF)指各种慢性肾脏病进行性进展,引起肾单位和肾功能进行性不可逆的丧失,导致以代谢产物和毒物潴留,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以及内分泌失调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正常肾功能 临床表现 早期常无明显临床症状,仅存在肾小球滤过率降低。直到晚期大部分

肾功能丧失后才出现临床症状。 (一)胃肠道 食欲减退,晨起恶心、呕吐是尿毒症常见的早期表现。晚期呼出气体中有尿味和金属味,可有消化道出血。 (二)心血管系统 1.高血压和左心室肥大高血压是慢性肾衰竭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左心室肥厚或扩张型心肌病是慢性肾衰竭患者最危险的心血管并发症。 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周围血管病 3.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肾衰竭患者重要的死亡原因之一。 4.心包炎早期表现为随呼吸加重的心包周围疼痛,伴有心包摩擦

音,随病情进展出现心包积液甚至心包填塞。 (三)血液系统 1.贫血主要表现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2.出血倾向常表现为鼻衄,月经量增多,术后伤口出血,胃肠道出血,皮肤瘀斑等。 (四)呼吸系统 可发生肺充血和水肿,X线以双侧肺门毛细血管周围充血形成的“蝶翼”样改变为特征,称为“尿毒症肺”。可发生尿毒症性胸膜炎。 (五)神经肌肉改变 可表现为尿毒症性脑病和周围神经病变。 (六)皮肤表现 瘙痒是尿毒症常见的难治性并发症。 (七)骨骼系统 慢性肾脏病引起的骨骼病变称为肾性骨病或肾性骨营养不良。 1.高转化性骨病表现为纤维囊性骨炎,伴有PTH水平增高。 2.低转化性骨病早期表现为骨软化症,逐渐发展为无力型骨病。 (八)内分泌和代谢紊乱 晚期常合并甲状腺功能低下,女性患者闭经,不孕,男性患者阳痿,精子缺乏和精子发育不良。 (九)感染 可表现为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及皮肤等部位各种感染。 (十)代谢性酸中毒

慢性肾衰

第十一章慢性肾衰竭 【学习纲要】 1.了解慢性肾衰竭的发病机制,掌握其分期、典型临 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2.熟悉慢性肾衰竭的病理生理和改变,各种临床症状 产生的原理。 3.了解慢性肾衰竭的病因、鉴别诊断、透析疗法和肾 移植的原理与适应症。 【多选题】(A1,A2,A3,A4,B1) A1型题(最佳选择肯定型) 每道题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引导句为肯定陈述,在答题时,只许从5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合适的作为正确答案。 1.下列哪项是慢肾衰最早和最突出的临床表现? A. 胃肠道表现 B. 精神神经系统表现 C. 心血管系统表现 D. 呼吸系统表现

E. 代谢性酸中毒 2.下列哪项是慢肾衰最常见的死因? A. 心血管疾病 B. 高钾血症 C. 代谢性酸中毒 D. 贫血 E. 感染 3.在大部分慢性肾脏疾病肾功能不全时,高血压的主 要原因是: A. 血浆肾素活性增高 B. 钠水潴留 C. 前列腺素分泌减少 D. 儿茶酚胺分泌过多 E. 血管舒缓素分泌减少 4.慢肾衰患者必具有的临床表现是: A. 大呼吸 B. 抽搐 C. 高血压 D. 贫血 E. 水肿 5.慢肾衰患者贫血最主要的原因是? A. 失血

B. 红细胞生成素缺乏 C. 胍类抑制红细胞生长 D. 缺铁 E. 低蛋白 6.我国引起慢性肾衰竭常见的病因是? A. 糖尿病肾病 B. 慢性肾小球肾炎 C. 高血压肾病 D. 梗阻性肾病 E. 多囊肾 7.国外引起慢性肾衰竭常见的病因是? A. 糖尿病肾病 B. 慢性肾小球肾炎 C. 高血压肾病 D. 梗阻性肾病 E. 多囊肾 8.血管紧张素Ⅱ在肾衰进行性恶化中的作用是: A. 导致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力增高,引起肾小球肥大 B. 减少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 C. 参与了细胞外基质降解 D. 减少肾小球的通透性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 发表时间:2017-08-02T13:29:08.840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7月第20期作者:李翰 [导读] 探析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效果。 (成都金沙医院四川成都 610091) 【摘要】目的:探析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2月—2016年11月所收治的58例慢性肾衰竭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以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其中对照组29例,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29例,给予其中医药治疗。对比其治疗效果。结果:由本次研究可知,在临床治疗有效率上,对照组远不及观察组(96.55%>75.86%),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为慢性肾衰竭患者实施中医药治疗,可显著提升其临床治疗有效性。 【关键词】慢性肾衰竭;内服汤药;膳食干预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0-0343-02 本次研究选择我院近年所收治患者为对象,分别给予其西医西药及中医药治疗,以观察不同治疗方式对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12月—2016年11月所收治的58例慢性肾衰竭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以随机法将其分为29例对照组及29例观察组。对照组:男18例,女11例;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45.5±4.5)岁;病程2~5年,平均病程(3.5±0.5)年;其中肾功能Ⅰ期患者7例,Ⅱ期患者10例,Ⅲ期患者6例,Ⅳ期患者6例。观察组:男17例,女12例;年龄17~72岁,平均年龄(46.6±4.9)岁;病程2~5年,平均病程(3.4±0.4)年;其中肾功能Ⅰ期患者8例,Ⅱ期患者12例,Ⅲ期患者7例,Ⅳ期患者2例。此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无显著差异(P> 0.05)。 1.2 方法 给予两组患者以膳食干预,为其选择高热量低蛋白类食物,减少豆类及花生等植物蛋白较多的食物摄入,尽量以动物蛋白摄入为主。为防止患者因蛋白摄入限制而发生营养不均衡的现象,可给予患者以马铃薯等食物进行营养元素补充。 1.2.1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需在其膳食干预的基础上补充适量维生素以及叶酸,对于血红蛋白低于90g/L的贫血患者,可为其注射50U/kg的促红细胞生成素(益比奥;生产厂家:沈阳三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40808),3次/周,并依据患者血红蛋白情况对注射剂量进行调整,并口服补铁药物;对于酸中毒患者,可以给予其2片大黄苏打片(生产厂家:南宁康诺生化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批号:20141010),3次/d;对于高血压患者,可以为其提供硝苯地平缓释片(生产批号:湖北省益康制药厂;生产批号:20140922)口服治疗,25mg/次,2次/d。 1.2.2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在膳食干预的基础上增加中医内服汤药治疗,药方组成:大黄15g、丹参15g、黄芪18g、茯苓10g、当归10g、赤芍10g、白术10g、党参12g。以400ml水煎熬至200ml汁,早晚分服,连续用药两个月。 1.3 疗效判定 经治疗后,患者自觉症状基本消失,贫血情况有所改善,血红蛋白有所上升,血肌酐以及血尿素氮水平有明显下降,即为显效;经治疗后,患者自觉症状有所减轻,血肌酐以及血尿素氮水平有所改善但幅度不甚明显,即为有效; 经治疗后,患者自觉症状未有改变,血肌酐以及血尿素氮水平未有改变或者升高,即为无效。 (有效+显效)/29×100%=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数据均以统计学软件SPSS 20.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以χ2检验,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由本次研究可知,在临床治疗有效率上,对照组远不及观察组(96.55%>75.86%),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下表所示。 3.讨论 有研究指出[1],借助于中医药治疗可显著提升慢性肾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性。本次研究特选择我院今年所收治患者为对象,并给予其不同治疗选择,以观察中医药在慢性肾衰竭中的应用价值。由本次研究可知,在临床治疗有效率上,对照组远不及观察组(96.55%>75.86%),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服中药方中党参、白术、黄芪、茯苓补气健脾以固本,脾气健运则湿浊自化;当归养血,川芎、丹参、赤芍活血祛瘀,大黄排毒泻浊[2]。全方合用,共奏扶正祛邪、排毒化浊之功,扶正而不滞邪,祛邪而不伤正[3]。现代研究表明[4],通过大黄的泻下的作用,可使一部分氮质从肠道清除出去,从而保证患者体内无过多的废物和有毒物质。大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与川芎、丹参、赤芍等同用,可改善患者的高黏、高凝状态;大黄中含有许多人体必需氨基酸,能纠正肾衰时的脂质紊乱;大黄具有保护残存肾单位,改善肾功能和微循环,因而在治疗慢性肾衰竭上具有较为良好的应用效果。 综上所述,中医药治疗在慢性肾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具有极高的有效性,因此可在临床治疗中大力推广。

慢性肾衰竭案例

慢性肾衰竭案例 患者,男,48岁,因夜尿增多,高血压三年,头晕,恶心,呕吐1周入院,患者十年来曾多次出现晨起眼睑水肿,未予重视,3年来发现夜尿增多,血压升高,一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恶心,呕吐未予治疗入院,查体:血压160/110mmhg,贫血貌,双下肢可凹性水肿,双肺呼吸音清,无啰音,心率90次/分,心律规整,未闻及杂音,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红蛋白60/L,血清肌酐488.1umol/L尿素氮19.8mmol/L,尿蛋白(+++),蜡样管型1个/HP,尿红细胞3个/HP,超声波显示双肾对称性缩小。 1.该病人的诊断和诊断依据是什么? 2.按照护理程序,本案例现有的护理问题有哪些?为什么? 3.该病人的肾功能属于肾功能减退那个阶段,为什么? 4.病人还需接受那项辅助检查? 5.分析患者头晕,恶心,呕吐的原因? 6.说出该病人的治疗原则? 7.怎样为该病人提供饮食指导? 8.根据患者目前情况最好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9.怎样为该病人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 1、答:诊断①慢性肾小球肾炎,②慢性肾衰竭(肾衰竭期)依据:⑴间断晨起眼睑水肿10年(提示肾小球肾炎病史10年)⑵有有夜尿增多,高血压,头晕,恶心,呕吐,查体,血压160/100mmHg,贫血貌,双下肢水肿(已有肾小管功能受损及多系统症状)⑶血Hb60g/L,超声显示双肾对称性缩小(排除急性肾衰)⑷血清肌酐488.1umol/L,尿素氮19.8mmol/L,尿蛋白(+++),蜡样管型1个/Hp, 尿红细胞3个/HP. 2、答:①体液过多,患者肾功能衰竭导致肾小球率过滤降低导致水钠潴留引起水肿 ②恶心、呕吐,患者由于肾功能衰竭出现了多系统症状 ③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患者皮肤受损,抵抗力差 ④营养失调,患者有大量蛋白丢失,长期限制导致营养不良 ⑤焦虑,患者担心病情及经济负担 3、答:该病人属于肾功能减退的肾衰竭期,血清肌酐488.1umol/L,有明显贫血 和胃肠道症状 4、答:病人还可接受肾穿刺活检,有助于病理诊断 5、答:病人有高血压病史,既可引起头晕,对于恶心,呕吐是由于肾衰竭导致 代谢产物潴留引起的消化系统表现 6答:该病人的治疗原则,病因治疗,避免和去除可使病情恶化的危险因素,限制蛋白质的摄入,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对症治疗 7答:①严格限制盐的摄入②限制饮水量③给予足量易消化和吸收的糖类和脂肪,确保热量充足以减少体内蛋白的分解④注意各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的补充,低磷饮食 8答:①对症治疗: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②替代治疗:有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其后者操作简单方便

慢性肾衰竭

慢性肾衰竭 慢性肾衰竭( chronic renal failure , CRF)为各种慢性肾脏病持续进展的共同结局。它是以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及酸碱代谢失衡和全身各系统症状为表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我国慢性肾衰竭发病率约为100/百万人口,男女发病率分别占55%和45 %,高发年龄为40一50岁。 【定义、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定义和分期 各种原因引起的肾脏结构和功能障碍>3个月,包括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正常和不正常的病理损伤、血液或尿液成分异常,及影像学检查异常;或不明原因的GFR下降(<60m1/min)超过3个月,称为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 目前国际公认的慢性肾脏病分期依据美国肾脏基金会制定的指南分为1~5期,见表5-13-1。该分期方法将GFR正常≥90ml/min)的慢性肾脏病称为CKD 1期,其目的是为了早期识别和防治CKD;同时将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 , ESRD)的诊断放宽到GFR< 15 ml/min,

有助于晚期CRF的及时诊治。应当指出,单纯GFR轻度下降(6015~2989m1/min)而无肾损害其他表现者,不能认为存在CKD;只有当GFR<60m1/min时,才可按CKD 3期对待。同时,慢性肾脏病的病因分类和白蛋白尿分级对肾脏预后和死亡率也有密切关系,需加以重视。 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 , CRF)是指慢性肾脏病引起的GFR下降及与此相关的代谢紊乱和临床症状组成的综合征。 慢性肾脏病囊括了疾病的整个过程,即CKD 1期至CKD 5期,部分慢性肾脏病在疾病进展过程中GFR可逐渐下降,进展至慢性肾衰竭。 慢性肾衰竭则代表慢性肾脏病中GFR下降至失代偿期的那一部分群体,主要为CKD 4~5期。本章节主要介绍慢性肾衰竭。 (二)患病率与病因 慢性肾脏病的防治已成为世界各国所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2011年美国成人慢性肾脏病患病率已高达151% ,ESRD患病率为1738/百万人口。我国日前慢性肾脏病患病率为10.8%. 慢性肾脏病与慢性肾衰竭病因主要有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原发性与继发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管间质疾病(慢性间质性肾炎、慢性肾孟肾炎、尿酸性肾病、梗阻性肾病等)、肾血管疾病、遗传性肾病(多囊肾病、遗传性肾炎)等。在发达国家,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是主要病因;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这两种病因仍位居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之后,但近年也有明显增高趋势,尤其在老年人群。 (三)慢性肾衰竭进展的危险因素

慢性肾衰竭,三分治疗七分调养

孙伟主任医师,教授,江苏省中医院肾内科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对iga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系统研究;对糖尿病肾病、狼疮性肾炎、尿酸性肾病、泌尿系统感染和结石等疾病的治疗有丰富经验;在血液净化技术、腹膜透析技术方面也有较丰富的临床实践。近年来,创立“肾虚湿瘀”理论,特别在运用补肾健脾、清化湿瘀理论治疗肾炎蛋白尿、血尿方面;运用补肾健脾、和络泄浊理论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方面尤为擅长。探索慢性肾病的治疗及其改善慢性肾病长期预后的研究成绩显著。江苏省中医院肾内科主任医师孙伟王先生,2年前被诊断患有慢性肾衰竭,当时用他自己的话说:“就像天要塌下来了一样”。他开始到处求医问药。住院、吃药、打针,寻找各种偏方,仅几个月就花了几万元钱,病情仍不见好转。那段日子,对王先生仿佛就是世界末日。偶然的机会,一位同样病情的患者跟他说,这个病除了治疗和精心调养有很大关系,建议他到医院找专家具体咨询。于是,王先生带着一大叠检查报告来到我们门诊。结合王先生的具体情况,我们建议除了坚持常规治疗外,还需做好下列日常生活调理:每日二三次出汗,二三升小便,二三次大便,不超过相当2两瘦肉的荤菜,还要每天关注一下自己的情绪。王先生按照这个方法调理了3个月,尿素氮和肌肝均有明显的下降。他高兴不已,没想到调理的作用这么大。慢性肾衰发展呈渐进性,病程迁延,病情复杂,常以尿毒症、死亡为结局。因此,慢性肾衰不是以是否“治愈”、“断根”为治疗目的,也不是治疗一个阶段就能停止的。其疗程是“终生”的,治疗目的是为了延缓病情进展、延缓尿毒症的发生。其实,终生治疗并非天天吃药,生活节制、饮食调养、适度锻炼等都是治疗之法。树立正确的治疗理念,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俗语说,慢性病三分治七分养,慢性肾衰当然也不例外。慢性肾衰患者若血肌酐为200~400μmol/l,则更需注重调养。因为,此阶段患者自身已不能完全排出代谢毒素,又极易因疾病自然进展进入尿毒症而需肾脏替代治疗。每日二三次出汗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皮下组织内含有丰富的动脉和静脉,并延伸到真皮。皮下静脉丛能容纳大量血液,收缩时可提供相当于循环血量5%~30%的血液。肢体和躯干的皮肤,当体温升高时,可使流过皮肤的血量增加2~4倍;当体温升高伴出汗时,血量可再增加3倍。汗液主要成分是水,其他成分包括各种无机盐,尿素,乳酸盐等。排毒是中西医治疗慢性肾衰的重要环节。从医学角度看,皮肤可以当作天然的透析膜。中医学认为多出汗可以开宣肺气,使水湿之邪从皮毛排出,和解表里,疏上源而利下流,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方法,可以加强体内毒素的排出。通过开腠发汗可以达到降浊排毒之功,促使体内毒素向体外排泻。因此,对于慢性肾衰没有明显水肿的患者,在饮服中药汤剂的同时,每日不但要频频多饮水,更要有二三次顿服热水250毫升上下,或热水冲澡,或中药足浴,以取得体温升高伴二三次明显汗出,从而产生通过皮肤排出更多毒素的效应。每日二三升小便人体内的毒素究竟是些什么物质?过去一直认为主要是尿素。实际上,导致尿毒症的毒素种类繁多,公认的是尿素、尿酸、肌酐、肌酸,还有胍类、酚类、吲哚类、芳香酸和脂肪酸等。这些有毒的人体代谢产物,如果大量潴留于体内,就会使肾脏的排泄、调节、内分泌等功能发生障碍,引起慢性肾功能衰竭。肾脏对上述毒素即代谢产物的排泄,主要通过生成尿液的方式完成。排出代谢产物所需最少尿量,要根据饮食和肾脏功能等情况来决定。高蛋白饮食且肾浓缩功能正常时,每日尿量至少不低于500毫升;如果摄人低蛋白,则最低为400~450毫升。在肾脏浓缩功能障碍时,维持排泄代谢产物所需的最少尿量明显增加。例如,在明显肾衰竭时,即使是低蛋白饮食,每日至少也需生成1200~1500毫升尿才可将主要代谢产物排出。因此,建议慢性肾衰患者在无水肿的情况下,要多饮水多排尿,每日保持二三升小便,从而从尿液中带走更多的代谢废物。在病人有水肿的情况下,目前临床运用的各类利尿剂常会出现的副作用,包括电解质紊乱、体位性低血压、血尿酸升高、糖耐量减低、脂质代谢紊乱、氮质血症等,这些副作用对肾衰竭患者治疗不利。并且,对肾衰竭患者而言,因为肾脏结构破坏、肾小球硬化、肾小管间质萎缩等,常会造成利尿剂作用靶点的丧失;此外,由于肾单位的血供下降,血液中达到靶点的药物剂量也下降,对利尿剂不敏感也随之出现。此时,我

优势病种慢性肾衰竭精深中医诊疗方案设计2018

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诊疗方案(2018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16751.1——1997)。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肾脏病学》(王海燕主编,第2版,人民卫生,1996)及美国肾脏基金会2002年制订的K/DOQI“慢性肾脏病临床实践指南”(王海燕,王梅,译.慢性肾脏病及透析的临床实践指南Ⅱ,人民卫生,2005年)。 症状:有慢性肾脏病史,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倦怠、乏力、嗜睡等; 体征:当病人某一系统损害时,就可有该系统的体征。如:浮肿、贫血貌、心动过速、心包摩擦音等。不明原因的高血压、贫血等,应考虑本病的可能; 经过肾活检或检测损伤标记物证实的肾脏损伤或肾小球滤过率(910merularfiltration rate,GFR)持续<60m1/min/1.73 m2≥3个月。肾脏损伤的标志物包括蛋白尿、尿试纸条或尿沉渣异常或肾脏影像学检查异常。 (二)病期诊断 1.代偿期:肾单位受损超过50%(GFR50—80ml/min),血肌酐维持在133一177umol/L,临床上无症状。

2.失代偿期:肾单位受损,剩余肾单位低于正常之50%(GFR50—20ml/min),血肌酐达186—442umoi/L,临床出现乏力、轻度贫血、食欲减退等症状。 3.衰竭期:血肌酐升至451-707umoi/L,病人出现贫血,代谢性酸中毒;钙、磷代谢紊乱;水电解质紊乱等。 4.尿毒症期:血肌酐达707umoi/L,肌酐清除率在10ml/min以下,酸中毒症状明显,全身各系统症状严重。 (三)证候诊断 本病可分为正虚证及邪实证,临床上多表现为虚实夹杂。 1.正虚诸证: ①脾肾气虚证: 主症: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食少纳呆,腰酸膝软。 次症:脘腹胀满,大便烂,口淡不渴,舌淡有齿痕,脉沉细。 ②脾肾阳虚证: 主症:畏寒肢冷,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食少纳呆,腰酸膝软。 次症:腰部冷痛,脘腹胀满,大便烂,夜尿清长,舌淡有齿痕。脉沉弱。 ③气阴两虚证: 主症:倦怠乏力,腰酸膝软,口干咽燥,五心烦热。 次症:夜尿清长,舌淡有齿痕,脉沉。 ④肝肾阴虚证: 主症:头晕,头痛,腰酸膝软,口干咽燥,五心烦热。

《慢性肾衰竭所有》word版

教案首页编号:

(教学提纲) 第六章急性肾功能衰竭 一、教学目的:通过学习明确其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其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医病因病机,辩证论治。 2、熟悉本病的实验室检查、治疗原则。 3、了解本病的概述、病因和发病机制。 三、教学内容 1.概述。 2.典型病案 3.病因和发病机制:急性肾衰进行性恶化的机制、尿毒症发病机制。 4.临床表现: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各系统表现。 5.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其他。 6.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2)肾功能不全的分期 (3)鉴别诊断。 7.治疗:延缓急性肾衰竭进展的具体措施和肾脏替代疗法,辩证论治。 (教案续页) 第七章慢性肾功能不全 一、教学目的 通过教授,学会慢性肾功能不全的诊断、中西医治疗。 二、教学要求 1.掌握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分期、诊断、鉴别诊断,中医辩证论治。 2.熟悉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治疗原则。 3.了解慢性肾功能不全概念。 三、教学内容 1.概述: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概念、流行病学、历史沿革。 2.典型病案 3.病因病理:病因:由各种慢性肾脏疾病均可导致。病理学说包括健存肾单元学说、矫枉失衡学说、肾小球高压和代偿性肥大学说、肾小管高代谢学说。 4.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临床表现包括消化系统表现、心血管系统表现、

血液系统表现、呼吸系统表现、神经系统表现、内分泌功能失调、代谢紊乱。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血液生化检查和其他检查。 5.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要点:根据典型肾脏病史、临床表现及肾功能检查异常等。鉴别诊断须与急性肾功能衰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消化道肿瘤相鉴别。 6.治疗:一般治疗:积极治疗原发病,避免过劳、防止感冒、预防感染、避免肾脏损害药物的使用,限制蛋白摄入,食物因易于消化并有充足的维生素等。去除诱发因素、必需氨基酸疗法,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高血压的治疗、尿毒症性心包炎的治疗、心力衰竭的治疗、贫血的治疗、肾性骨营养不良症的治疗、并发感染的治疗、血液净化疗法和肾移植。中医辩证论治。 7.预后 8.中医研究进展 第六节慢性肾功能衰竭 慢性肾功能衰竭,简称慢性肾衰,是多种原发或继发性肾脏疾病晚期的共同归宿,是一组以进行性肾单位毁损从而使肾脏排泄功能、内环境稳定功能和内分泌功能等发生障碍为特征的临床综合症候群。尿毒症是进行性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终末阶段,除发生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外,由于代谢产物在体内潴留,而表现消化道、心、肺、神经、肌肉、皮肤、血液等广泛的全身中毒症状。据国际肾脏病协会统计,慢性肾脏疾病的年发病率为0.2%-0.3%,尿毒症的年发病率为每100万人中有100-150例,且患者人数呈逐年增多趋势。 中医将本病归属于“癃闭”、“关格”、“肾风”、“溺毒”、“肾劳”

慢性肾衰竭及案例分析

慢性肾衰竭 概念 慢性肾衰竭(CRF)指各种慢性肾脏病进行性进展,引起肾单位和肾功能进行性不可逆的丧失,导致以代谢产物和毒物潴留,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以及内分泌失调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正常肾功能

临床表现 早期常无明显临床症状,仅存在肾小球滤过率降低。直到晚期大部分肾功能丧失后才出现临床症状。

(一)胃肠道 食欲减退,晨起恶心、呕吐是尿毒症常见的早期表现。晚期呼出气体中有尿味和金属味,可有消化道出血。 (二)心血管系统 1.高血压和左心室肥大高血压是慢性肾衰竭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左心室肥厚或扩张型心肌病是慢性肾衰竭患者最危险的心血管并发症。 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周围血管病 3.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肾衰竭患者重要的死亡原因之一。 4.心包炎早期表现为随呼吸加重的心包周围疼痛,伴有心包摩擦音,随病情进展出现心包积液甚至心包填塞。 (三)血液系统 1.贫血主要表现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2.出血倾向常表现为鼻衄,月经量增多,术后伤口出血,胃肠道出血,皮肤瘀斑等。 (四)呼吸系统 可发生肺充血和水肿,X线以双侧肺门毛细血管周围充血形成的“蝶翼”样改变为特征,称为“尿毒症肺”。可发生尿毒症性胸膜炎。 (五)神经肌肉改变 可表现为尿毒症性脑病和周围神经病变。 (六)皮肤表现 瘙痒是尿毒症常见的难治性并发症。

(七)骨骼系统 慢性肾脏病引起的骨骼病变称为肾性骨病或肾性骨营养不良。1.高转化性骨病表现为纤维囊性骨炎,伴有PTH水平增高。2.低转化性骨病早期表现为骨软化症,逐渐发展为无力型骨病。 (八)内分泌和代谢紊乱 晚期常合并甲状腺功能低下,女性患者闭经,不孕,男性患者阳痿,精子缺乏和精子发育不良。 (九)感染 可表现为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及皮肤等部位各种感染。(十)代谢性酸中毒 多数尿毒症患者代谢性酸中毒不重,pH值很少低于7.35。(十一)水、电解质平衡失调 可出现水钠潴留,钾平衡紊乱,低钙血症,高磷血症等。实验室和辅助检查 (一)血常规和凝血功能检查 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血小板计数及凝血时间正常,出血时间延长、血小板第三因子活性下降、血小板聚集和粘附功能障碍,但PT、APTT一般正常。 (二)尿液检查 ①尿比重和尿渗透压低下,晨尿尿比重<1.018,尿渗透压<450mOsm/L;②尿量一般正常;③尿蛋白量因原发病不

陈伯平名老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竭经验总结

陈伯平名老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竭经验总结 发表时间:2019-12-26T10:52:13.953Z 来源:《医药前沿》2019年34期作者:刘银云1 陈伯平2 [导读] 在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方面具有独特的见解,效果颇佳。笔者随师学习6年有余,得益颇丰,现将其诊治CRF经验总结如下。(1上海市杨浦区五角场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 200433) (2上海市市东医院上海 200433) 【摘要】陈伯平名老中医根据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表现及其病理特点,依据中医证候辨证,结合现代中医药研究成果,以健脾化湿、化浊通络、补肾益肾为主要治则,随证加减,取得良好效果。 【关键词】慢性肾功能衰竭;健脾化湿;化浊通络;补肾益肾;经验 【中图分类号】R222.1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34-0195-02 陈伯平主任从事中医肾病临床诊疗工作,至今已有四十余载,现为上海市基层名老中医。陈主任学识渊博,融汇中西,临床经验丰富,在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方面具有独特的见解,效果颇佳。笔者随师学习6年有余,得益颇丰,现将其诊治CRF经验总结如下。 1.疾病概述 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是指原发性或继发性慢性肾疾患所致肾功能损害所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和代谢紊乱组成的临床综合征[1]。依据流行病学调查,目前在我国慢性肾脏病的发病率约为10%,因此延缓CRF发展具有极其重要意义[2]。西医治疗CRF早中期患者的方法、效果相当有限,中、晚期的肾衰患者大多采用透析与肾脏移植,而中医中药治疗对于早期及中期的患者有明显优势,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缓疾病的发展。根据CRF临床表现,应归属于中医学“水肿”、“癃闭”、“关格”、“溺毒”、“虚劳”、“肾风”、“哕逆”等范畴。临床症状以乏力倦怠为主,常伴有水肿、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小便不畅、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等症状。 2.病因病机 陈主任认为慢性肾衰竭的病机是脾虚湿停,浊瘀阻络,耗气伤肾。累及脏腑以脾肾为主,病理变化是湿浊瘀毒内停。陈主任认为CRF患者常因外感邪气、饮食劳倦、内伤情志等致脾肾虚损,致气血失养、肾元虚羸。“五脏之伤,穷必及肾”,脾肾阳气亏虚,气化乏力,水郁浊壅,日久酿为浊毒危害脏腑。 3.CRF的治疗原则 在CRF的治疗上,应兼顾扶正与祛邪,综合组方,做到驱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3]。基于上述病机特点,陈主任结合多年临证经验总结、整理出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应健脾化湿、化浊通络、补肾益肾。 3.1 健脾化湿 健脾化湿是治疗CRF早中期的常用方法,如脾虚失运,气机阻滞,湿浊内生,脾运则湿化,气机通调。陈主任常用中药如芳香化湿(浊) 之品黄连、石菖蒲、六月雪、藿香梗、佩兰、白豆蔻、紫苏叶等以清上焦之湿邪,利宣散之功效;苦温之品如紫苏、制半夏、佛手、苍术、石菖蒲、厚朴、草果、砂仁、豆蔻、陈皮等则化中焦之湿邪,调升降之气机;而甘淡渗湿、清热利湿泄浊之品如泽泻、生牡蛎、生何首乌、大黄、车前草、泽泻、猪苓、白茯苓、玉米须、金钱草、薏苡仁、萆薢、土茯苓、积雪草等则泄下焦之湿邪,司祛邪之职责。对于湿热内阻者,陈主任常加虎杖、黄连、黄芩、黄柏等清热祛湿药,使湿热浊邪从小便而去。如病至中期,正气已虚,应扶正兼祛邪,常用黄芪、党参、山药等健脾益气。祛湿健脾,两者相辅相成,延缓CRF的进展。 3.2 化浊通络 近年来应用活血祛瘀中药治疗CRF,已取得一定的效果,为治疗CRF提供更多的方法和途径。陈主任常用丹参养血活血,当归补血活血。血可载气,血行不畅,气滞而不行,故必用川芎入血分,理血中之气,与诸补血药相配,使补中有散,散中有补,配以桃仁破血行瘀,可增强行气化瘀之功效。通腑泄浊的代表药大黄,药理证明其可延缓CRF病程。借其通泄之功,将体内毒素通过大便排出体外,以减轻肾脏负担[4]。 临证还当随证化裁,灵活应用。若气滞血瘀,酌加三棱、莪术破气消积;若气虚血瘀,加肉苁蓉、仙茅、淫羊藿、黄芪等药物温阳益气;若阴亏虚火渐旺者可予牡丹皮清热凉血,景天三七散瘀止血、滋阴养血;瘀浊互结,则加茵陈、蒲黄炭化瘀泄浊。若伴见水肿泛溢肌肤,川牛膝、泽兰、王不留行、益母草化瘀通络利水、祛瘀生新。若尿蛋白增加,肌酐、尿素氮较高,陈主任一般加入水蛭、地龙、僵蚕、蝉蜕、金樱子、芡实、土茯苓等清热解毒、祛瘀泄浊的药物,减少尿蛋白的漏出保护残存肾功,降低体内毒素,改善症状。 3.3 补肾益肾 陈主任认为CRF的发生以肾虚为主,肾为先天之本,脾肾虚损,升降失常,湿浊瘀停,故补肾极其重要。但补肾固然重要,范围有限,益肾更为恰当,如治疗CRF常用中药大黄虽属通泻药,但其可促进血肌酐、尿素氮排泄,减少合成尿素的来源,因此大黄亦属益肾之品。再如研究显示黄芪能减轻肾脏病理损害,降低尿蛋白[5]。因此,凡是能够改善CRF临床症状、减轻病理损害、保护残肾功能的,均属益肾之品,而不能局限于补肾之药。陈主任常用补肾药物有生黄芪、补骨脂、覆盆子、菟丝子等。若肾阳亏虚,则用山茱萸、淫羊藿、仙茅、巴戟天等温润之品填补肾阳精气;若肾阴亏虚,口干咽燥、齿衄、舌红则用生地黄、知母、黄柏、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等药,引火归原。 4.病案举例 患者,陆某,男,62岁。2017年9月11日初诊。主诉:腰酸乏力反复发作5年,加重1个月。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乏力倦怠,腰膝酸软,1月前自觉上述症状加重。现症见:乏力倦怠,晨起眼睑浮肿,嗳气食少,口中异味,腰膝酸软,夜寐安,大便稀溏,夜尿2次/晚。既往慢性肾小球肾炎10余年,高血压7年。查体:舌淡红,苔白滑,有齿痕,脉细弱。脉搏:76次/min;血压:152/90mmHg,双下肢轻度水肿。尿常规示:尿蛋白:2+,潜血:2+,白细胞:-,镜检红细胞:213.2/μL;肾功能:肌酐:186.5μmol/L,尿素氮:8.66mmol/L,尿酸436.3μmol/L,血常规、血糖、血脂均正常。四诊合参,证属患病日久,脾肾虚损,邪实固存。予健脾化湿、化浊通络,补肾益肾。方药:制半夏10g,石菖蒲10g,佛手片10g,六月雪30g,泽泻15g,金蝉花10g,生牡蛎30g,川黄连6g,白茯苓30g,芡实30g,制山茱萸12g,金钱草30g,马兰根30g,墨旱莲30g,生侧柏叶10g。上述方药每日1剂,水煎后分2次口服。 二诊:2017年9月25日。患者自述腰膝酸软好转,乏力好转,口中异味好转,眼睑浮肿减轻,纳可寐安,大便正常,夜尿1~2次/晚。查体:舌淡红苔薄白,边有齿痕,脉细弱。血压:132/82mmHg,双下肢浮肿(-)。复查尿常规示:尿蛋白:±,潜血:-,镜检红细胞:14.4/μL;予原方去制山茱萸、侧柏叶,加紫苏叶10,石菖蒲10,炒山药30,益智仁10,金樱子30g,余用药不变。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