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古诗词三首《乡村四月》

古诗词三首《乡村四月》

古诗词三首《乡村四月》
古诗词三首《乡村四月》

23 古诗词三首

《乡村四月》

【教学目标】

1、会读写“蚕、桑”两字,通过字义和字形来理解“蚕、桑”两字。

2、通过联系注释、想象画面、抓关键字、联系插图、朗读等方法感受乡村四月的“景美”和“人忙”,从而感受作者对乡村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赞美。

3、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读写生字;感受乡村四月的“景美”和“人忙”;背诵古诗。

难点:用自己的话还原诗意,体会乡村四月的景美。

一、诗歌导入

1、师:孩子们,今天是我们第一次见面。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份礼物。看————自己读读这两首诗,说说你发现了它们有什么共同点?(都是描写乡村田园风光的古诗)让我们用心地读一读这些诗句吧。

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师:乡村的美景在你们的朗读声中越发显得迷人,今天这节课让我们走进《乡村四月》,细细地感受乡村风情。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乡村四月)

2、师:一起读读。你读懂了什么?

生1:这首诗写的是乡村的四月(四月里的乡村)。

师:你读到了时间和地点。

师追问:四月说明是什么季节?

生2:晚春时节。

师:让我们赶紧去感受诗人笔下四月的乡村吧。看看与我们这的田园风光有何异同。

二、初读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边读边思考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

2、读准字词:同学们读得真认真,请你来读读。

(1)生1读:你是个了不起的孩子,读古诗不忘作者,而且还把作者的名字读对了,作者是宋代诗人翁juǎn。以前的人喜欢给自己取两个名字,两个名字之间又意思相近或者是相反,比如韩愈的另一个名字叫退之,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意思相反;再比如屈原的另一个名字叫平,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意思相近。而我们的翁卷有一个小名,叫灵舒,有个成语是“云卷云舒”,因此作者叫翁卷。我们一起叫叫他的名字。

(2)生2读:(谁再来读读翁卷的《乡村四月》?)“蚕桑”这两个字,前鼻音和后鼻音放在一起,十分难读,你读得很到位。请你当小老师带着大家一起读读这两个字。

A、我们先来看“蚕”字。有句话这样说,一起读读——

出示:“蚕,乃天虫也。”

a、师:谁来猜猜这句话的意思?

预设:蚕是天底下最好的虫子。

b、书写指导:让我们来写写这天底下最好的虫子吧,请同学们伸出右手。蚕,第一笔是衡不是撇。上面是天,下面是虫,上下结构,分布均匀才好看。

B、我们再来关注“桑”,有些汉字其实就是一幅画,谁能把“桑”字变成一幅画?(指名生说)

师:(范写:桑)说得真好。看,这是树叶,注意每片树叶的最后一笔都是“点”。这是树干,整个便是一棵桑树。

C、生书写:蚕吃桑叶,蚕桑合在一起便是指养蚕和种桑树两项农事。请同学们在书本第111页的生字条下将“桑”和“蚕”字认认真真地写两个。写好的同学同桌之间相互交换,相互评价。好,请放下笔。

(3)生3读:(谁愿意再来读读这首诗)你关注到了多音字,“闲人少”的“少”和“才了蚕桑”的“了”字。

A、谁知道“了”的意思?

生1:结束的意思。

B、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预设1:看课后的注释知道的。

→师:你很善于利用资料,课本中的“注释”被你用起来了。

预设2:联系整句话的意思知道的。

→师:放到整句诗句中理解字义是一种很好的理解方法。

(4)生4读:(请同学们联系课文中的注释再自由读读这首诗吧!谁再来读读)师:我听出了节奏。通过联系注释,你读出了你的理解,请你带着大家一起读读。

3、交流初读问题:孩子们,一首经典的古诗往往诗中有画,这首诗也藏着一幅画,再去读读,边读边想想你读到了哪些画面,并用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

预设一:我读到了乡村的景色很美。

师:听出来了,有两个关键字——景美。(板书:景美)

预设二:我读到了乡村四月里人很忙。(如果生没讲到,师也先不讲)

师:也用两个字来说是——农忙。(板书:农忙)

三、品读“绿遍山原”

1、师:景美在哪里?请同学们读读前面两行诗,找一找有哪些美景。

(出示前两句)(交流时相机板书:山原川子规雨)

2、我们先来看山原,诗中是怎么写山原的?

A、生1:诗中写山原全绿了。

师:你抓住了“绿遍”这个关键词。(出示:绿遍山原)

2、师提问:那放眼望去,什么绿了?

A、交流:

指名3生回答。

师:是啊,山坡上、田野里满是绿意。这绿,是那么多,那么饱满,那么丰富。

C、师提问:诗中用哪个词来形容?(遍)

D、谁来读读这满眼的绿。

生1读。师:你只读绿了一个角落。如果把“绿遍”拉长一点就更好了。

生2读。师:山坡被你读绿了。

生3读。师:原野被你读绿了。

师:让绿布满整个乡村吧,一起来。

四、学习“白满川”

1、师:绿色的山原上,一道道纵横交错的河渠缓缓地流淌着,放满水的稻田里一片白茫茫。翁卷看到此情此景,提笔又写下了哪三个字?(出示:白满川)

2、师提问:如果老师改一个字,变成“白遍川”,你有什么想法?

预设一:

A、生:如果换成了“遍”就和“绿遍山原”重复了。

B、师: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来形容。

预设二:(如果生没说到,师就不提)

A、生:“满”是快要满出来了,写出了白色的灵动。

B、师追问:哪些白快要满出来了?

生:白茫茫的河渠,白茫茫的稻田,白茫茫的稻田里倒映着的蓝天白云。

师:那么多的白,都快要白得满出来了,怪不得作者这样写——绿遍山原白满川。

C、朗读:你来读读这句。

生1读。师:你在读“遍”和“满”两个字是加重了语气,仿佛真让我看到了绿遍的山原,白满的平地。

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3、师提问:读着读着,这一白一绿放在一起给你什么视觉感受?

生:就像翡翠一样纯净又美丽。

师:让我们想象着这样的画面再来读读这句吧。

五、品读“子规声里雨如烟”

1、过渡:读着读着,你看,谁来了?(子规鸟)

2、师追问:你还知道子规其他的名字吗?

预设一:

生1:“杜鹃鸟”。(生比较容易说出来)

师:是啊,你懂的可真多。杜鹃鸟经常被诗人用来寄托思念家乡的情感,

李白在旅途中这样写:“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元稹在异乡时这样写:“墙上杜鹃鸟,又作思归鸣。”

陈陶在思念家乡时这样写:“春山杜鹃来几日,夜啼南家复北家。”

预设二:

A、师:听,子规鸟是这样叫的“布谷布谷布谷”,所以它还有个名字叫“布谷鸟”。你也来试着叫几声。

B、师:子规这样“布谷布谷”地叫着,像是对谁说什么?

生:对农民说快去快去田里耕种。

师:是呀!快去“布谷”,快去“布谷”,一年之计在于春啊。

C、师:请你读得出你的理解。

生读。师评价:你读完“子规声里”时稍作停顿,放佛让我听到了持续不断的

子规声。

D、让我们一起读读吧。

3、师:布谷声声,还唤来了诗中的雨呢!那是怎么样的雨呢?

A、生:如烟的雨。

师:“烟雨蒙蒙”这个美丽的词大概就是这么来的吧!请你读读这如烟的雨。B、师提问:我们学过很多写雨的诗句,谁来诵一诵?

生1: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师:那是早春的雨。

生2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师:那是黄梅时节的雨。

生3: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师:那是西湖的雨。

生4: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师:那是夏天的雨。

生5: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师:那是清明时节的雨。

生6: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师:那是山间的雨。

C、师:你们的积累可真多啊!今天我们又学到了一句写雨的诗句,它是——

4、师总结:诗人翁卷生活在南宋,战争的蹄铁随时都有可能出现在你的身边。有一天,四处漂泊的诗人看到这绿遍的山原、白满的川、如烟的细雨,听到田里乡间布谷鸟的声声鸣叫,心情是怎么样的呢?

生:舒畅/豁然开朗/幸福。

让我们再来读读这让人舒畅、让人豁然开朗、让人幸福的美景吧。

六、品读农忙

1、师:前两行诗写的是“美景”,后两行写的又是什么?请你们自己读读,也用两个字概括。

生:人忙。(相机板书:忙)

(如果交流初读时已经概括出了“人忙”,师直接导入:告别了美景,我们来看看“忙人”,读读后面两行诗,想想哪里看出“忙”)

2、师提问:哪里看出“忙”?

预设一:

A、生1:你抓住了关键词“闲人少”(板书),闲人少说明什么?(忙人多)预设二:还从哪里看出“忙”?(如果预设二先讲,师在分析完预设二后引导)生2:你抓住了“才了…又”这两个连接词,(板书:才了、又)

师追问:你怎么理解“才了……又”这两个连接词?

生:“才刚结束……又开始”。

师:真是一刻都停不下来。【这真是一群忙碌的农民,怪不得诗中说“乡村四月——闲人少”,(板书:闲人少),闲人少,说明什么多?(忙人多)】

3、请你读读这份忙碌。

生读。师评:你读“才了、又”时语气加重,我从中体会到了农民们的忙碌。4、师提问:是呀,那他们都在忙什么呢?(蚕桑和插田)。除了“蚕桑”“插田”,乡间的男女老少还可能在忙些什么?谁也能用“才了…又…”的句式说说。

A、生1:才了喂鸡又牧牛。(才了采茶又种豆)

师:你的想象力真丰富,是啊,“牧童遥指杏花村”,不知那个牧童是否还在牛背上放牛。

生2:好一个“才了耕田又绩麻”。(才了种瓜又除草)

生3:一年之计在于春,这又是一首乡村四月的新诗。

B、引读:

这是一群勤劳的农民,因为他们知道辛勤劳作才能换来丰收,所以说乡村四月—

他们知道只有辛勤劳作,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所以说——

他们知道辛勤劳作,才能造福子孙,所以说——

4、师:同学们,老师还有个疑问,人们忙了这么多农活,诗人翁卷为什么只写了“蚕桑”和“插田”两件呢?

A、生:蚕丝织出来的布可以做成衣服,种田可以长出粮食。

师:是呀!“衣食住行”是我们老百姓最基本的,而“衣食”更是头等大事,吃饱了,穿暖了,才有追求幸福的资本。作者就是这样选择了最有代表性的材料。

B、师:让我们带着这份理解再来读读吧。

七、看插图说诗

1、师:好美的景,好忙的人。学到了这里,我们轻松一下,来做个小游戏。老师说几句话,你们来猜老师说的是哪一句诗。

2、交流

师:四月的山原像是被绿色的油漆泼变了全身,眼睛所到之处是一片绿意盎然,看,山脚下的蔬菜绿了,山腰上的树木绿了,山顶上的小草也绿了。平地上,一道道纵横交错的水渠缓缓流淌,一片片盈满水的稻田里倒映着蓝天白云的影子,好像云在田里游。

生:绿遍原野白满川。

师:傍晚,下雨了。如烟的雨丝儿和村子里的炊烟交缠在一起,那么朦胧,那么迷人。只当几只调皮的子规鸟地飞来,才打破这份仙意。子规鸟“布谷布谷”得叫着,像是在催着人们快去辛勤劳动。

生:子归声里雨如烟。

师:四月里的乡村没有闲暇的农民,放眼望去,田地里、山坡上、小池边都是辛勤劳作的农民,眼看着他们刚结束了养蚕、种桑树的活儿,心想着可以休息一会儿了吧,可一眨眼又一头扎进水田里开始插秧。

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3、师:孩子们接的真好!现在我们交换一下吧!我来读诗句,请你们来说意思。师: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生1:

师:加大难度了。绿遍原野白满川。

生2:

师:子归声里雨如烟。

生3:

4、师:来,我们再边看着插图边读读这首诗。

A、出示全诗。

B、如果只剩下几个字呢?

C、如果是这样呢?

2、师:寥寥几字,翁卷就勾勒出一幅独特的乡村四月图。学到了这里,孩子们,这首诗留在你的脑海里了吗?全体起立,我们再一起背一背。(配乐)

翁卷的《乡村四月》留在了我们的脑海中,他的《野望》和《山雨》更是别具一格,有兴趣的孩子课后细细品味。这节课我们先感受到这里,孩子们再见!【板书设计】

乡村四月

山原川

景美

雨子规

少、才了、又→农忙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 【教学建议】 1、三首古诗词贴近儿童生活,易于学生理解;语言生动形象,提供了极大的想象空间。教学中可安排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通过自学,体会三首古诗词内容上的相似之处。教师适时点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个性体验,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并逐步掌握诗词学习的主要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2、本课教学可重点抓住人物动作解读诗词文义,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采取诵读、想象、吟唱、绘画、改编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3、“三分文章七分读”,古诗词教学尤应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音律美;领略诗词的意境美;领悟诗词的情感美,在熟读的基础上,把古诗词正确地背诵下来。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就一起来试试。 (教师以抒情的话语,为课堂营造轻快、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不露声色地点明了诗歌的学习要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二、初读古诗,想象画面

乡村四月的诗意

乡村四月的诗意 乡村四月的诗意_乡村四月的意思 《乡村四月》 作者:翁卷 原文: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注释: 1、山原:山陵和原野。 2、白满川:指河流里的水色映着天光。 3、川:平地。 4、子规:杜鹃鸟。 5、如:好像。 6、才:刚刚。 7、了:结束。 8、蚕桑:种桑养蚕。 9、插田:插秧。 诗意: 山陵、原野间草木茂盛,

远远望去,葱葱郁郁; 稻田里的色彩与天光交相辉映,满目亮白。 杜鹃声声啼叫中,天空中烟雨蒙蒙。 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了起来, 村里没有一个人闲着。 他们刚刚结束了种桑养蚕的事情又要开始插秧了。 赏析: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今乐清市淡溪镇)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与繁忙。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四月的江南,山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在绿色的原野上河渠纵横交错,一道道洋溢着,流淌着,白茫茫的;那一

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举目望去,绿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笼罩在淡淡的烟雾之中。那是雾吗?烟吗?不,那是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不时有几声布谷鸟的呼唤从远远近近的树上、空中传来。( 京ICP备13016261号-1)诗的前两句描写初夏时节江南大地的景色,眼界是广阔的,笔触是细腻的;色调是鲜明的,意境是朦胧的;静动结合,有色有声。“子规声里雨如烟”,如烟似雾的细雨好像是被子规的鸣叫唤来的,尤其富有境界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后两句歌咏江南初夏的繁忙农事。采桑养蚕和插稻秧,是关系着衣和食的两大农事,现在正是忙季,家家户户都在忙碌不停。对诗的末句不可看得过实,以为家家都是首先做好采桑喂蚕,有人运苗,有人插秧;有人是先蚕桑后插田,有人是先插田后蚕桑,有人则只忙于其中的一项,少不得有人还要做其他活计。“才了蚕桑又插田”,不过是化繁为简,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乡村四月》

(广州市越秀区环市路小学丁少萍) [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3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乡村四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2.结合画面、音乐、想象、情境诵读,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结合本单元主题,学习描写乡村田园风光。 [教学重点] 1.理解古诗意思,想象诗中意境,体会作者对乡村风光的热爱及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之心赞美之情。 2.抓住重点词句,感悟诗歌的魅力,同时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 [教学难点]:结合本单元主题,学习描写乡村田园风光。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体验乡村美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乡村,你觉得乡村美吗?今天老师请你们看一组图片,看看你有什么感受。 2.师生交流:同学们,欣赏了刚才几组画面,你有怎样的感受? 师:但见蓝天白云、青山碧水、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金黄的油菜花,还有那小桥流水人家,真是令人陶醉!从古到今,多少文人写下了描写乡村美景的不朽诗文,这节课,让我们来学习一篇七百多年前的一位诗人写的《乡村四月》这首诗。 看老师板书课题,(板书课题)(四月即春末夏初的季节,正是农忙季节。)(生齐读课题) 3.介绍作者资料。(这首诗的作者是翁卷,南宋诗人,字灵舒。生卒年不详。永嘉(今为浙江省温州市)人,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并称为“永嘉四灵”。由于一生未参加科举考试,所以他没有做过官。他一生为了诗歌游走四方,擅长写山水诗,也创作出了一些同情民生疾苦、揭露社会不合理现象的诗作。曾经隐居在一个深山村里,在那里搭了三四间小茅屋,种了些高粱和树木,安心自闲地写诗。六十岁左右去世) 二、初读古诗,读出诗韵 1.把古诗自由地读两到三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听老师范读,议一议,要读出怎样的节奏。 3.指句读,生自行评议,正音。相机指导读准“了”“蚕”“桑”三个字,并了解多音字“了”的读音,应根据它的意思判断,读liǎo的时候,表示结束。 4.男女生合作读(前四后三)。 5.师生合作读诗。(生读每句诗后,教师重复诗句后三个字。) 6.学生配乐齐读全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三、品读赏句,想象悟情 (一)整体把握,感知古诗 师:咱们反反复复读了这么多遍,但好诗不厌百回读。现在请同学们把你看 到的颜色,听到的声音,在诗中圈出来。

五年古诗全文

寻隐者不遇【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 ①寻:寻访。 ②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者,……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一般指的是贤士 ③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④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⑤言:回答,说。 ⑥云深:指山上的云雾。 ⑦处:行踪,所在。 译文: 苍松下,我询问隐居在山野中人的童子他的师傅到哪里去了?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 就在这座山中, 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所见【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注释: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欲:想要。 ?捕:捉。 ?鸣:叫。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 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 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题秋江独钓图【清】王士禛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注释: ①蓑笠:蓑衣、笠帽。用草编织成的古时渔家、农民的防雨草衣;笠:用竹篾或芦秆篾片编织的帽子,也是渔家、农民防日晒、防雨淋的帽子。扁舟:小船。 ②丝纶:即丝织编成的钓鱼的绳子。 ③樽:酒杯。 译文: 戴着一顶斗笠披着一件蓑衣坐在一只小船上,一丈长的渔线一寸长的鱼钩;高声唱一首渔歌喝一樽酒,一个人在这秋天的江上独自垂钓。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 1、黄鹤楼:旧址在今湖北武昌黄鹄矶,背靠蛇山,俯临长江,雄伟壮观。 2、之:往,去。 3、广陵:扬州的旧名。 4、故人:老朋友。(指孟浩然) 5、西辞:黄鹤楼在广陵的西面,在黄鹤楼辞别去广陵,所以说“西辞”。 6、烟花:指柳如烟、花似锦的明媚春光。 7、下:沿江顺流而下。 8、尽:消失。 9、唯见:只能见到。 10、天际:天边。 译文: 老朋友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明媚的春天里去往扬州。孤帆的影子远去,在碧空中消逝,只见长江向天边奔流。

五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词三首 1一课一练 人教新课标版

《古诗词三首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课课练 一、看汉字写拼音。 蓑遮醉媚锄()()()()()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表示。 1.草铺(pūpù)横野六七里。 2.收篙停棹(diào zhào)坐船中。 3.清平乐(yuèlè) 4.最喜小儿亡(wánɡwú)赖。 5.溪头卧剥(bāo bō)莲蓬。 三、辨字组词。 牧()哀()醉() 枚()蓑()碎() 绿()遮() 剥()蔗() 三、选择正确的义项填空。 1.《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的作者分别 是代、代、代 () A.宋吕岩宋杨万里宋辛弃疾 B.唐吕岩宋杨万里宋辛弃疾 C.唐吕岩宋辛弃疾唐杨万里 2.“笛弄晚风三四声”中“弄”的意思是() A.做;干 B.逗弄 C. 耍:玩耍 3.“最喜小儿亡赖”中“亡赖”的意思是() A.放刁撒泼,蛮不讲理 B.游手好闲的人 C.顽皮、淘气 五、填空 1.,收篙停棹坐船中。 2.,溪上青青草。 3.,白发谁家翁媪? 4.“清平乐”是,我还知道这些词牌 名:、、。 5.读了本课三首古诗词,我体会到 了。 六、课内阅读。 1.默写《牧童》,并用“/”在诗中画出朗读的节奏。

2.读一读下面的诗句,想想它们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1)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2)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七、课外阅读。 稚子 (宋)杨万里 稚子①金盆脱晓冰, 彩丝穿取当银钲②(zhēnɡ). 敲成玉謦(qìnɡ)穿林响, 忽作玻璃碎地声。 [注释]①稚子:小孩子。②钲:古代行军时用的打击乐器,形状像钟。 1.根据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1)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2)敲成玉謦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2.读了这首诗,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 3.“敲成玉謦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A.夸张 B.比喻 C.拟人 八、杨万里写田园诗善于利用儿童稚态,起到点化诗境的效果,从以前读过他的田园诗中选一首写下来,也可以写其中印象最深的诗句。

第一课古诗词三首

课题《古诗词三首》 设计教师:周耀霞 学习目标: 1、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3、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4、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一课《古诗词三首》 教学方法:图文结合,展开想象,在读中悟,在悟中理解。 教学过程: 独坐敬亭山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导语: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 (根据学生课堂反应,教师提示:一个称“诗仙”,一个称“诗圣”) 2、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学生可能会背要学习的这首,应该表扬,且可顺势揭题) 二、明确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古诗。 2.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1、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自由读诗,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尽:完。独去闲:可以交换词序解释,悠闲地独自离去了) 2、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读。 2、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四、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体会作者的感情,自己练读古诗。 2.指读全诗,师范读指导,生练读。 3.背诵古诗。 五、扩展 你还喜欢李白的哪首诗? 评价设计: 《独坐敬亭山》这首诗通过对()的描写,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板书设计: 鸟飞云去 独坐孤独寂寞 只有敬亭山

作业设计: 默写古诗 望洞庭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古诗,默写古诗。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上节课大家通过学习浏览了敬亭山,感受颇深,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 二、明确目标 三、学习生字词 1.自由读诗,读顺诗句。 2.自由学习生字。 3.结合资料介绍洞庭湖。 4.检查朗读情况。 5.了解诗人的生平。 四、理解古诗,体会感情。 1.结合注释理解古诗。(略) 2.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熟读古诗,可动手画一画。 3.这么美的景色,该用什么语气来读。(宁静的气氛) “一青螺”指的是什么?(洞庭湖上的君山) 3.展开想象,说说洞庭湖还像什么? 五、诵读古诗,画出意境。 1.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各组合作画一幅简笔画,一幅画配一句诗,看哪组画的更符合诗意。 评价设计: 《望洞庭》这首诗描写的是()季节的景象,从()和()这两句话可以看出来。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确切的比喻,描绘洞庭的山水,把()比作银盘;将洞庭湖中的群山比喻成一只小小的()。 板书设计: 水洞庭湖银白银盘 望洞庭静谧美 山君山青螺 作业设计: 1.背诵古诗 2.这首诗后两句的意思是什么? 忆江南

讲练结合与对比阅读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李红霞 正稿2

课题:《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通过结合图片、结合资料、结合字义、联系上文等方法了解两首古诗的诗意,能在头脑中逐步形成具体真实的画面,并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通过对两首古诗进行诗题比较、内容比较、结构比较、情感比较,使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同一题材古诗的方法。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自学能力、小组合作探究能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交流和倾听的习惯。 4、逐步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结合图片、结合资料、结合字义、联系上文等方法了解两首古诗的诗意,能在头脑中逐步形成具体真实的画面,并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对两首古诗进行诗题比较、内容比较、结构比较、情感比较,使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同一题材古诗的方法。 教学准备:ppt 伴奏曲 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比较阅读 学法:结合图片、结合资料、结合字义、联系上文比较阅读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2) 1、一提起古代文学史,人们总会想到“唐诗——宋词”,但是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走进两位宋朝诗人所写的七言古诗中。 2、板书课题: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二、比诗题找异同初感悟(2—3) 1、齐读课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他的眼睛,你们看到那些相同之处? 相同之处: 1、都有“四” 《乡村四月》中的“四”:指的是农历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中的“四”:指的是一年中的四季。 这两个“四”都表示时间,在诗题中我们读出了时间。你们还读出了什么?2、都有地点:

“乡村”和“田园”,都像我们揭示了故事所描绘的是田园景致。所以我们把这一类诗称为田园诗。 不同之处: 从《四时田园杂兴》多了两个字——杂兴,结合书中注释,你读出了什么?(一年四季中田园生活所带来的各种兴致。)杂:各种。兴:兴致。所以读作四声。再读课题——四时田园杂兴(xìng) 三、初品读理学案(2—3) 1、老师把大家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梳理。 出示: 观察: 第二组书下有注释。(学习容不得半点马虎.) 所以这节课我们来重点理解第一类词语。 小结:刚才我们一起初步了解了《乡村四月》和《四时田园杂兴》,请带着你的理解来再读古诗。(指名学生读诗,并进行他评。) 1、出示两首古诗 乡村四月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四时田园杂兴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乡村四月》古诗教案讲课讲稿

《乡村四月》古诗教 案

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教案 河南省漯河市漯河小学曹霞 教学目标: 1.学习《乡村四月》。 2.认识、会写《乡村四月》中生字“蚕”“桑”。 3.理解《乡村四月》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自然之美和劳动之美。 4.背诵古诗。 一、导课 同学们,第六单元里的文章表现的都是乡村的风景和乡下人家的生活,《乡下人家》这篇文章按照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交替描写,描写了乡下人家屋前搭瓜架、门前种鲜花、屋后春笋冒、院中鸡觅食、河里鸭嬉戏、在夏天的傍晚吃晚饭、在秋天的夜晚伴着虫鸣入眠,展现出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的乡村生活,《牧场之国》这篇文章带领我们走进荷兰,欣赏碧草、牲畜、家禽在无垠的草原上悠闲地生长,展现在我们眼前的荷兰的牧场辽阔、静谧、肥沃;《麦哨》这篇文章写了乡村的孩子在田野里玩耍劳动,他们吹麦哨、割草、翻跟头、摔跤、吃茅茅针,乡村孩子的生活朴素却不缺乏童真和欢乐。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走进古代诗人的诗文,赏一赏诗人笔下的田园风情。 二、学习《乡村四月》

1.理解诗的题目 从这首古诗的题目中,你了解到什么? 2.了解诗人 谁写的《乡村四月》呢? 翁卷,南宋诗人,他的诗风淡雅。 你记下了多少关于诗人翁卷的信息?说一说。我们以后可以寻 找南宋诗人翁卷的其他诗作赏析。 3.初读,读准字音,学习“卷”“了”“蚕”“桑” 4.借助注释,充分理解诗句中重点字词的意思,理解诗意 5.展开想象,描绘画面 带着这些理解,我们再来看这首诗: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诗的前两句,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呢?(山原、川、子规、雨) 你能加上描写这些景物的颜色、形状、静态、动态的词,描绘出一幅画面吗? 这江南初夏的乡村,还有哪里是绿的呢?还有哪里是白茫茫的呢?我们听到了杜鹃鸟叫,还听到了什么鸟叫呢?这雨,如烟,还如什么呢?展开想象,加上你的联想,再描绘画面。(学生说话,描绘) 这是一派怎样的景象呢?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板书:欣欣向荣) 6.配乐朗读,感受诗情(范读、个别读、抽学号读、齐读)

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

1.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词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2.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 教学难点: 1.理解诗句句意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独坐敬亭山 一、导入: 1.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2.首先让我们到安徽省宣州市郊去游览“敬亭山” 二、学习课文 (1)出示小黑板,全班齐读古诗正音 (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3)解诗题,知作者 1.独:独自一人坐着看敬亭山 2.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后人称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4)抓字眼,明诗意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Ⅰ、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众鸟:鸟儿们;高飞尽:都飞远了(孤帆远影碧空尽) 孤云:孤独的白云(孤帆远影碧空尽);独去闲:独自飘来飘去悠闲自在 师小结:从这两句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李白很孤单、孤独) 介绍背景: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飘泊生活,来到宣城时所写。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 Ⅱ、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乡村四月读后感400字

乡村四月读后感400字 江南乡村的四月,山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让人心旷神怡。 在绿色的原野上,河渠纵横交错,一道道快乐地洋溢着,缓缓地流淌着,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举目望去,遍是绿油油的禾田,满是白茫茫的水,全都笼罩在如轻纱般的烟雾之中。那是雾吗?烟吗?不,那是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清凉、柔软;不时还有几声杜鹃鸟的呼唤从远远近近的树上、空中传来。 初夏时节江南大地的景色,眼界是广阔的,笔触是细腻的;色调是鲜明的,意境是朦胧的;静动结合,有色有声。“子规声里雨如烟”,如烟似雾的细雨好像是被这子规的鸣叫唤来的,如同为这秀丽的景色注入了生机,尤身处仙境一般。 此时,不辨在天或在地,只缘身在此景中。如此美景,身处之中,甚是悠闲自得,心旷神怡。此时的你,想做什么?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秧。”。那如烟如雾、润物无声的蒙蒙细雨,并没有误了江南初夏的繁忙农事,田园农事在繁忙有序地进行着,以“闲人少”衬映出田野之熙熙攘攘,以“才了”、“又”,写出农事之井然不紊。而“闲人少”的空白,留有想象的天地,为什么闲人少?人们都在干什么?

才结束了紧张的蚕桑之事的人们,又开始忙着稻田的插秧了,家家户户都在忙碌不停。有人运苗,有人插秧;有人是先蚕桑后插田,有人是先插田后蚕桑,有人则只忙于其中的一项,少不得有人还要做其他活计。杜鹃啼声,节令催促,风丝雨片,农事不误,田园风光,生机勃勃,一桩接一桩的农事在迷蒙如烟的细雨中、在美妙的境界里进行着。一想到秋收,他们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心里流淌着快乐的小溪。 一幅安详静溢、袅娜轻曳的江南水乡,在春夏之交繁忙欢愉的春耕图,就这样活生生地展现于我们的眼前,堪为天然清新的佳作。 四月江南,虽是初夏,但江南的草木早已绿绿葱葱,就像一块青翠的绿缎铺满了山陵和原野。 江南雨勤,细细的雨丝如纱一般,天地间一片葱茏。树林密密的枝叶的缝隙中,杜鹃鸟在斑斑点点日影和细碎的烟雨中欢快的啼叫着。如铃声一样清脆、响亮的“布谷”声伴着细雨。 江南,一副烟雨蒙蒙的美景。四月,不单单是江南山水的初夏,也是江南农忙的季节。是一个紧张、繁忙的月份。稻田地里,水色溶溶,倒映着四周的树影与天空中的银白光辉相映。远看好似一块满目亮绿的铜镜。 田野边,一群结束了采桑劳作的农民们在在准备插秧,

五年级语文下册│5.古诗词三首(教案)【2019新人教版】

5.古诗词三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生字,会书写“蓑”,准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2.通过注释以及边读边想象的方法,感知诗歌大意,且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意境,渗透学习古诗。 3.感受、体验诗歌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感悟诗人情怀。 教学过程 课前:欣赏一曲笛子独奏——《小放牛》。同学们,让我们先来欣赏一曲笛子独奏——《小放牛》。 上课: 一、启:牧童身影越千年 我看同学们刚才很陶醉的样子,说说吧,这样的曲子,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这悠扬的笛声自然而然地就让我们联想到了牧童放牛的画面,我们学过一首写牧童的诗,还记得吗?指名背。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袁枚《所见》 今天,我们也要学一首与牧童有关的诗。题目就叫《牧童》。 二、承:牧童身影整体显 1.(出示)自己先读读吧,读上两至三遍,把它读正确,读通顺。

(读诗一定要投入,就像你们现在这状态,非常好。 2.指名诵读:谁来单独为大家读读 正音:这个“蓑”字,是平舌音,写的时候要注意它是草字头,有一种草就叫蓑衣草呢!用手指书空一遍,可别漏了中间的一横。(过渡:一丝不苟,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还要读出节奏和味道来。师声配合读。 3.齐读:好,我们一起来读读 过渡:诗就是这样,读出味道,读出节奏。读诗不仅要读出味道,读出节奏,还要读出感觉,读出画面。你读后眼前有怎样的画面?指名说。 三、入:牧童身影在眼前 过渡:刚才我们看到的是远景,现在就象拍电影一样,让我们把镜头慢慢拉近。你肯定会有新的收获。静静默读,一边读一边想像画面,看哪些字词激起了你的想像? A 草铺横野六七里 “铺”(草长得很茂盛,像平铺开一样) 1.指名说,你找得很好,(板书“铺”字)我们平时铺什么? 2.出示:草长横野六七里 草冒横野六七里 草铺横野六七里 与“长、冒”比较,铺感受到草的多和广。再读这一句学生说道六七里:真的六七里吗?“六七里”在这里是虚指,就是说呀,这原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一课古诗词三首课文-最新教育文档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一课古诗词三首课文四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一课《古诗词三首》课文《独坐敬亭山①》 [唐] 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②。 相看两不厌③, 只有敬亭山。 注释 ①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州市郊。 ②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③厌:满足。 《望洞庭①》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②, 潭面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④。 注释 ①洞庭:湖名,在湖南省北部。 ②和: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③潭面:指湖面。

④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忆江南①》 [唐] 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②。 是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③。 能不忆江南? 注释 ①忆江南:词牌名。原题下有词三首,这里是其中第一首。 ②谙:熟悉。 ③蓝:一种植物,叶蓝绿色,可提取青蓝色染料。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一课《独坐敬亭山》赏析 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李白一生凡七游宣城,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前二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诗的下半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这使诗人很动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

古诗《乡村四月》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_1

古诗《乡村四月》教学设计 本文是关于古诗《乡村四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教学思考:古诗的本色——“以言造像,立象尽意”如何显现?也就是古诗的文字理解、诗情、诗境如何来处理呢? 教材分析:《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写人,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是蚕桑又是插秧,突出了“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给人一种“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启示。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明亮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学习目标: 1、会认、会写“蚕、桑”两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借助注释、插图等资源,自主学习,发挥想象,理解诗意。 4、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乡村田园风光的美丽,感受到劳动生活的紧张繁忙,培养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5、感悟这首诗的魅力所在,具备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根据诗所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诗题 1、了解诗人 在这一单元课文的学习中,我们走进了乡村,领略了乡村风景的美,感受到了田园生活的乐与趣。其实很多诗人也都喜欢乡村田园生活,像南宋诗人翁卷就是其中一位。对比李白杜甫,翁卷很陌生,我们先简单地了解了解他。

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很有才华,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合称“永嘉四灵”。一生不曾做官,喜欢田园生活,擅长作田园诗。 2、揭示诗题 3、理解诗题 看到诗题,你知道了什么?(时间:农历四月,夏初;地点:江南的乡村。)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去感受江南乡村初夏的气息! 二、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读到清爽、顺口了为止。 2、指名读,正音。 3、看看注释,看看插图,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再读读诗,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 三、品读,感受诗情 (一)景美 1、都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诗中,你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逐个交流 山原:读到“绿遍山原”时,你的脑海中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补充:“绿”的颜色只有一种吗?这样的绿在哪里可以见到? 这就是古诗词的魅力,一个“绿”一个“遍”就把四月乡村那绿的世界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把这美的画面通过你的诵读表达出来吧。 白满川:那平地上白茫茫的是什么呀?(图片助解) 一道道河渠纵横交错,是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那一口口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池塘也是白茫茫的。 镶嵌在绿色的山原上,真是美极了。 雨如烟:更美的是,山原、田野都笼罩在如烟似雾的雨中,你能用自己的语言形容一下那是怎样的雨吗? 子归声:在这如画般的美景中,使人听到的是怎样的鸟叫声啊? 3、听着布谷鸟清脆的鸣声,淋浴着袅袅的雨雾,让我们深深地吸一口气,你呼吸到了什么?你闻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觉?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词与文言文阅读 专项测试卷(含答案)

古诗词与文言文阅读 (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 一、古诗词阅读。(42分) (一)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①白满川②,子规③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注释】①山原:山陵和原野。②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③子规:鸟名,杜鹃鸟。 1.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时节的景象。其中,写景的诗句是: , 。(3分) 2.“雨如烟”写出了雨的特点: 。读到诗句“子规声里雨如烟”,我们觉得尤为有趣,原因是。(4分) 3.“闲人少”的原因是村子里的人“”(填写诗句)。诗人说“闲人少”,目的是。(4分) 4.这首诗就像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的热爱与赞美,也表现出他对的赞美之情。(4分) (二)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解释下列字词。(4分) 使: 朝雨: 更: 故人: 2.读到“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时,你的眼前展现出怎样的画面?请展开想象写一写。(4分)

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意思是。类似饱含送别之情的诗句还有许多,如“,”“ , ”等。(5分) (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译文】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送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飘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山路一转,曾经那记忆深刻的溪流小桥呈现在眼前。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旧时 ..(惊动喜鹊) ..茅店社林边(往日) B. 明月别枝惊鹊 C.清风 ..半夜鸣蝉(清凉的晚风) D.路转溪桥忽见.(看见) 2.“西江月”是这首词的。画“”的句子描绘出了乡村夏日夜景图:夜空晴朗,月亮悄悄升起,惊起了;夜半时分, 徐徐吹来,把蝉的鸣叫声也送了过来。(6分) 3.下面对这首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词人描绘了一幅山村仲秋月夜图,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B.“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不是人,而是一片蛙声。这首词既写了景,也写了人,用侧面烘托、动静相映的手法,给人以美的享受。 C.上阕中的惊鹊、鸣蝉、蛙声以动写静,突出了月夜乡村的温馨。 D.整首词采用白描手法描写词人的所闻所感,表达了作者热爱农村生活的情感。 二、文言文阅读。(58分)

《乡村四月》教案

昌平第二实验小学高效课堂有效教学框架 四年级语文学科教师:刘林洋编号: 课题:《23、乡村四月》 一、教材分析: 《乡村四月》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突出了乡村四月的劳动紧张、繁忙。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赞美,也表现出他对劳动人民、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 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眼界是广阔的,笔触是细腻的,色调是鲜明的,意境是朦胧的。静动结合,有色有声。“子规声里雨如烟”,如烟似雾的细雨好像是被子规的鸣叫唤来的,尤其富有境界感。 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诗人不正面直说人们太忙,却说闲人很少,那是故意说得委婉一些,舒缓一些,为的是在人们一片繁忙紧张之中保持一种从容恬静的气度,而这从容恬静,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二、学情分析 根据四年级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及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的要求,应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通过读去感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理解词的意思。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并与同学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合作能力。根据诗的描述进行想象,在脑海里浮现画面。在这些环节中,学生可能对古诗的意境感悟需要老师点拨,因为诗人写诗的心境生无法理解,这需要师适当介绍诗人当时的背景,朗读方面可能没真正把诗人的心情溶入情境中,可能交流时有的学困生被冷落,教师重要的是要生通过反复读,想象画面,体会意境,弄懂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情。 三、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3个字,掌握1个多音字“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词的意思,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感受农家生活的闲适和劳动的快乐。通过朗读、想象,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四、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感受诗中描写的美景,体会劳动带给人们的快乐。 2、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意。 五、教学难点:

四年级阅读考级试题(1)

四年级阅读考级测试题 班级姓名 一、《经典诵读三百篇》 1.阳春布德泽,。() A、万物生光辉 B、当春乃发生 C、何时复西归 D、花重锦官城 2.晓看红湿处 , 。 ( ) A、朝露待日晞 B、润物细无声 C、花重锦官城 D、江船火独明 3.近水楼台先得月,。 ( ) A、独怜幽草涧边生 B、世上新人赶旧人 C、万马齐喑究可哀 D、向阳花木早逢春 4.路遥知马力,。 ( ) A、无古不成今 B、事久见人心 C、不可曲中求 D、胜读十年书 5.天网恢恢,。 ( ) A、胜读十年书 B、差之毫厘 C、疏而不漏 D、必有近忧 6. ,草色遥看近却无。 ( ) A、春江水暖鸭先知 B、野渡无人舟自横 C、绝胜烟柳满皇都 C、天街小雨润如酥 7. ,潭面无风镜未磨。 ( ) A、湖光秋月两相和 B、欲把西湖比西子 C、独怜幽草涧边生 D、天街小雨润如酥 8. ,两山排闼送青来。() A、绿遍山原白满川 B、千里莺啼绿映红 C、竹外桃花三两枝 D、一水护田将绿绕 9. ,南望王师又一年。 ( ) A、绝胜烟柳满皇都 B、多少楼台烟雨中 C、家祭无忘告乃翁 D、遗民泪尽胡尘里 10. ,正是河豚欲上时。() A、蒌蒿满地芦芽短 B、竹外桃花三两枝 C、九州生气恃风雷 D、上有黄鹂深树鸣

11.“但悲不见九州同”中“但”的意思是什么? ( ) A、只 B、但是 C、却 D、还是 12.“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君”指的是谁? ( ) A、高适 B、董大 C、杜甫 D、陆游 13.写农村繁忙季节的诗句是哪一句? ( ) A、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B、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C、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D、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14.下面哪一句是送别诗? ( ) A、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B、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C、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D、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15.下面哪一句诗不是表达爱国情感的? ( ) A、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B、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C、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D、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二、《夏洛的网》 16.《夏洛的网》作者是哪国人?() A、加拿大 B、美国 C、英国 D、中国 17.小猪威尔伯从小被谁抚养?() A 、艾弗里 B 、弗恩 C、阿拉布尔 D、勒维 18.当艾弗里想捉夏洛时,谁救了它?() A 、小羊 B、威尔伯 C 、弗恩 D、母鹅送给坦普尔顿的臭蛋 19.夏洛四次为威尔伯织的字分别是?() A、王牌猪、了不起、光彩照人、谦卑 B、了不起、王牌猪、光彩照人、谦卑 C、谦卑、王牌猪、光彩照人、了不起 D、光彩照人、谦卑、王牌猪、了不起 20. 夏洛称自己的卵袋为“maɡnum opus”,这句拉丁语是什么意思?() A、伟大的作品 B 、美好的礼物 C 、我的宝贝 D 、我的生命 21.孵出一只小鹅大概要多长时间?() A、25天 B 、20天 C 、30天 D 、35天 22.夏洛和谁陪威尔伯到集市去?() A、小羊 B 、公鹅 C 、母鹅 D 、坦普尔顿 23.是谁让威尔伯在集市上醒来?() A、夏洛 B 、公鹅 C 、艾弗里 D 、坦普尔顿

小学四年级语文 《古诗词三首——乡村四月》教案

《古诗词三首——乡村四月》教案 四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古诗,能默写。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德育目标 通过本诗的教学,让学生热爱富有情趣的乡村。 教学方法 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教师相机引导。 教学过程 ●一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谈话引入课题。孩子们,在四月的春天,我们的乡村,是怎样的一种情景?下面我们来看看宋朝诗人翁卷是怎样来写乡村的四月的?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宋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二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学生初读,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三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激发学生对勤劳的乡村人民的热爱。同学们,乡村的人民这样勤劳,你们心里会有什么样的感情呢? 4.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四背诵诗句,积累语言 五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古诗《乡村四月》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3课古诗词三首 《乡村四月》教案 授课人:朱锦晖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这首诗中的生字、词语; 2、指导学生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及意境; 3、背诵并默与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及意境:乡村四月浓浓春意和优美景色,人们忙于农事而心情愉快的境界。 教学方法 1、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理解重点词语,再理解诗意;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学生讨论与教师点拨相结合; 朗读、背诵与默写相结合。 教学准备 1、电教版:教学课件、教学录音带 普通版:挂图、小黑板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古诗《乡村四月》的学习,原文如下: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2分钟):同学们以前学过哪些描写乡村景色 的古诗啊?谁来背一背。同学们知道的很多,背的也很好。今天, 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它是宋代翁卷写的“乡村四月”,看他是怎样写的。(板书诗题:乡村四月) 二、学习古诗: 1、出示小黑板,展示原文。指名朗读古诗。让同学评一 评读的好不好,有没有错误。(3分钟) 2、指名说说这首诗的节奏、语气,读诗应把握的感情。 (5分钟) 节奏:223 语气:轻松愉快 感情:读出古诗的优美、轻快、明朗 3、学习生字(2分钟): 了:读li巾,结束的意思。 蚕:读cm ,上下结构,由“天” “虫”两字合成。 蚕是蚕蛾的幼虫,能吐丝。 4、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词语。个别词语可作补充解释(5分

山原:山陵和原野。 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川,平地。 (补充:“白”在诗中指的是水。人们习惯上把透明物体叫 “白”,比如“白酒”、“白开水”等)“川”在诗中指灌满水准备插秧的稻田。) 子规:杜鹃鸟)(补充:也就是布谷鸟,大通农村所叫的“长高虫”。) 才了:才,刚刚。了,结束。 蚕桑:给蚕喂了桑叶。这里把名词当作动词来用) 5、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5分钟)6、体会这首诗的意境(8分钟) 提问:这首诗前两句写了哪些景物? (生答:绿、山原、水、稻田、子规声、雨如烟) 提问:诗人用这些景物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表现了什么? (生答:描写了“绿遍山原,水满平川;子规声声,雨丝 如烟”的景色,表现了乡村四月浓浓的春意和优美的景色))提问:后两句写了什么事情?表现了什么? (生答:忙于农事的事情)表现人们积极务农的劳动热情)) 师小结:说的很好。乡村四月人们很忙,但忙得有目标一“才了蚕桑又插田”;忙得有乐趣一乐在务农,人们都在田里, 说说笑笑,干活有劲。这就是这首诗意境的高妙之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