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植物营养学复习重点

植物营养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小结:1. 植物营养学是研究营养物质对植物的营养作用,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的规律,以及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科学。 2. 肥料具有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和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等作用。 3. 李比希创立的植物矿物质营养学说学说,在理论上否定了 腐殖质学说,说明了植物营养的本质是矿物质;在实践上,促进了化肥工业的创立和发展和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 根据李比希的养分归还学说,今后归还土壤养分的方式应该是合理使用化肥而不是只需施用有机肥。 5. 最小养分律告诉我们,施肥应该有针对性、合理施肥。 6. 植物营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调查研究和实验研究。

第二章小结:复习题一: 植物根系的类型丛整体上可分为直根系和须根系。 理论上,根系的数量(总长度)越多,植物吸收养分的机率也就越大。 3. 不同植物具有不同的根构型,须根系由于其在土壤表层的根相对较多而更有利于对表层养分的吸收;直根系则相反。 4.水稻根系的颜色较白,表明根系的氧化力较强,亦即根系的活力较强,因此,吸收养分的能力也较强。 5.根系还原力较强的作物在石灰性土壤上生长不易缺铁。6. 根际是指由于受植物根系影响而使其理化生物性质与原土体有显著不同的那部分根区土壤。厚度通常只有2mm。 7.植物根系吸收阴离子(a.大于;)阳离子时,根际pH值有所将上升;8. 水稻根际的Eh值一般 (a.大于;)原土体,因此,可保护其根系少受(a.氧化物质;) 的毒害。
复习题二: 1. 植物吸收养分的全过程可人为地分为养分向跟表面迁移、养分进入质外体和养分进入共质体等三个阶段。 2. 土壤中的养分一般通过截流、质流和扩散等三种途 径迁移至植物根系表面。 4. 我们学过的主动吸收的机理有载体解说和离子泵假说。 5. 植物吸收有机态养分的意义在于提高养分利用程度和减少能量损耗。
复习题三: 1. 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环境因素包括温度、光照、土壤水分、通气状况土壤PH和养分浓度等。 2. 介质中的离子间存在着拮抗作用和协助作用,从 而影响着植物对养分的吸收。 3. 植物需肥的关键时期有植物营养临界期和植物营养最大效率期。 4. 植物叶部吸收养分的途径有表皮细胞途径和气孔途径。 5. 影响叶部营养的因素有叶片结构、溶液组成、润湿时间、溶液反应和溶液浓度等。 6. 叶面肥的类型一般可分为纯营养性、生长调节剂型和营养和生长调节剂综合型等三类。 7. 根据施肥时期的不同,施肥方法一般分为基肥、追肥和种肥等三种。
第三章小结:复

习题: 1. 氮素是植物体中蛋白质、核酸、酶、叶绿体等的 组成成分。 2. 植物吸收的氮素以无极形态的NO3-N和NH4-N为主, 也可以吸收少量有机形态的氮。 3. 旱地植物吸收NO3- 以主动吸收为主,被吸收的NO3- 在同化之前,必需先还原为NH3。 4. 植物在吸收NH4+时,会释放等量的H+,因此,介质 的pH值将会下降。 5. 酰胺具有贮存氨基、解除氨毒和参与代谢等 作用。 6. 植物的喜铵性和喜硝性是由作物种类和环境条件共 同决定的 。 7. 植物在营养生长期缺氮通常表现为生长缓慢。 8. 铵态氮肥和硝态氮肥在特性方面有何区别? 9. 请用连线为如下植物选择一种适宜的氮肥: 水稻——氯化铵 烟草——硝酸铵 马铃薯——硫酸铵 甜菜 ——硝酸钠 10. 尿素属 酰胺形态的氮肥,施入土壤后,大部分的尿素 会在脲酶的作用下水解为铵态氮和二氧化碳。而铵 态氮又会进一步氧化为NH3,从而影响尿素的肥效。11. 尿素作根外追肥施用时,浓度宜在百分之0.2-2.0范围, 肥料中缩二脲的含量不能大于百分之0.5。 12. 长效氮肥可分为缓释肥料和择释肥料两大类。 13. 怎样测定氮肥利用率?我国的氮肥利用率约为多少?差值法和N15示踪法,百分之40左右 14. 如何根据气候条件合理分配氮肥?在干旱条件下,作物对肥料的反应小,应少施,可分配硝态氮肥,在水分供应充分时,作物对肥料用量的反应大,增产明显,适宜多施宜分配铵态氮肥 15.如何根据土壤肥力条件合理分配氮肥?肥力状况:着重中、低产田;土壤质地:砂质土壤,“前轻后重,少量多次”粘质土壤,前重后轻土壤反应: 16. 如何根据作物需肥特性合理分配氮肥?需氮量:双子叶》单子叶,叶菜类作物》瓜果类和蔬菜类,高产品种》低产品种,杂交水稻》常规水稻 ,营养最大效率期》其他时期 17. 如何根据氮肥特性合理分配氮肥?NH4-N:水田、旱地、深施;NO3-N:旱地追肥,少量多次;NH2-N:水田、旱地,深施 18. 怎样估算氮肥的用量?目前氮肥适宜用量的范围是多少?1.根据目标产量法,从实现作物目标产量所需养分与土壤供应养分量的差额作为确定施肥量的依据,从而达到养分收支平衡 19. 为什么提倡氮肥深施?具体如何实施? 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氮的淋溶及挥发,施肥效持久。方法:基肥追肥,种肥,深施20. 氮肥与有机肥料配合施用有什么好处?无机氮可以提高有机氮的矿化率,有机氮可以加强无机氮的生物固定。 21. 为什么氮肥要与磷肥或钾肥配合施用?通过平衡施肥使作物营养平衡,提高利用率
第四章小结:复习题: 1. 植物体内的磷以有机磷形态为主,而含量约占15%的无机磷形态的

磷则是植物磷素化学诊断的指标。 2. 磷是植物体内核酸和核蛋白、磷脂、植素磷酸酯和ATP等重要化合物的组成成分。 3. 磷能加强植物光合作用、 促进氮素代谢和脂肪代谢-磷参与脂肪合成,并能提高植物抗旱、抗寒、抗盐碱、对环境适应性等能力。 4. 植物吸收的磷以正磷酸盐形态的H2PO4-和HPO4为 主,还可以吸收少量有机形态的磷。 5. 影响植物吸收磷素的因素有作物种类和生育期、伴随离子介质PH以及其他环境因素等。 6. 白菜缺磷表现为植株生长迟缓矮小,瘦弱。 7. 过磷酸钙的主要成分包括一水磷酸钙和磷酸钙。 其溶解过程为异成分溶解。溶解后由于会发生磷酸沉淀作用作用和磷的吸持作用作用,因此,其当季利 用率一般只有百分之10-25。 8. 合理施用过磷酸钙的原则是减少与土壤的接触面积,增加与作物根群的接触面积。 具体有效的施用方法有集中施用、分层施用、与有机肥料混合使用和做根外追肥。 9. 枸溶性磷肥的特点是呈盐碱性反应,因此,施用 在酸性土壤或有效磷低的非酸性土壤上的效果较好。 10. 磷矿粉是难溶性溶性磷肥,其直接施用的效果与磷矿的结晶性质、土壤条件和作物特性有关。 因此,最好是施用在酸性土壤和吸磷能力较强的及多年生的经济林木和果树作物上。11. 过磷酸钙与有机肥料混合施用有什么好处?(1) 减少对水溶性磷的固定。(2)有机肥料在分解过程中产生的有机酸能与土壤中钙,镁,铁等形成稳定的化合物减少这些离子对磷的化学沉淀,可以提高磷的有效率。12. 土壤中有效磷增加和减少的途径有哪些?(1)有效磷增加途径:施肥、淹水(Fe矿物还原)、有机肥矿化,(2)减少的途径:植物吸收、土壤落干、土壤吸附 13. 如何根据土壤特性合理分配磷肥?
(1)过磷酸钙施入土壤中易发生化学固定作用,因此施用时应尽量减少它与土壤的接触面积,降低土壤的固定.(2) 又因是生理酸性,故在强酸性土壤中,应配施石灰以提高过磷酸钙的有效性。(3) 钙镁磷肥应施在黄、红土壤等酸性土壤或有效磷含量低的非酸性土壤。(4)磷矿粉肥受土壤性质尤其是PH影响。酸度增加,溶解度增加,所以施肥在酸性土壤上较好。(5)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速效磷显正相关,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速效磷的含量一般也高。14. 如何根据作物的需磷特性在轮作中合理地分配磷肥?因为不同作物对磷肥的反应也有明显的差异。一般来说,豆科作物、糖用作物、淀粉含量高的薯类作物、棉花、油菜以及瓜果类、茶、桑等吸磷能力强,都需要较多的磷,施用磷肥有较好的肥效。既能提高产量,又能改善品质;而谷类作物吸磷能力弱,需磷量

也相对少一些。在不同的轮作换茬制中,并不需要每茬作物都施用磷肥,应重点施在能明显发挥肥效的茬口上。稻麦轮作制中应遵循所谓“旱重水轻”的施磷原则。当由旱作转为种植水稻时,应遵循所谓“旱重水免”的施磷原则。对于旱地轮作,如小麦、玉米(或谷子)轮作制中可采取“一重二轻”的施磷肥原则。
15. 磷肥分哪几类?如何据此合理分配与施用?(1)难溶性磷肥,施用在对吸收磷能力强的作物,可作为基肥,一般施用在酸性土壤中较好。(2)枸溶性磷肥,施用在对吸收磷能力较强的作物,多作为基肥,可施用在酸性土壤、有效磷低的非酸性土壤(3) 水溶性磷肥,施用在对吸收磷能力较差的或对磷反应敏感的作物,可作为苗前‘生长前期根外追肥,适于各种土壤,但中性或酸性土壤更好。16. 如何进行磷肥的相对集中施用?(1)减少磷肥与土壤的直接接触,增加与根系的接触面积。(2) 以基肥为主,配施种肥,早施追肥。17. 如何鉴定三种不同溶解性的磷肥?水溶性磷肥易容于水;枸溶性磷肥溶于弱酸;难溶性磷肥只能溶于强酸
第五章小结:复习题: 1. 钾素通常被称为作物的( B )(A.有益元素;B.品质元素; C.生命元素)。它在植物体内的形态与氮和磷( C )(A.一样;B.相似;C.不同),主要以( B )(A.有机态;B.离子态;C.螯合态)为主。 2. 钾对植物具有多方面的营养作用,如能促进光合作用,提高CO2同化率,促进光合作用产物的运输,促进Pr的合成,参与细胞渗透调节作用,调节气孔运动,并能增强植物抵抗悍、抗寒、抗高温、抗盐、抗病害、抗倒伏等功能。 3. 缺钾时,水稻根系呈现白颜色。因此,在淹水条件下增施钾肥,可提高水稻根系的氧化力,防止还原性物质的危害。 4. 土壤中钾的形态,以其对作物有效性来分,可以分为矿物态钾缓效态K、交换性K、水溶性K、和非交换性K。 5. 氯化钾和硫酸钾均是生理酸性肥料。在酸性土壤上施用可能会导致土壤酸化和脱钙板结,植物则可能产生铝毒。因此必须配施石灰等碱性肥料和有机肥。 6. 草木灰中的钾90%左右以( B )(A.KCl; B.K2CO3; C.K2SiO3)为主,属( A )(A.水溶性;B.弱酸溶性;C.难溶性);其中的磷属( B )(A.水溶性;B.弱酸溶性;C.难溶性),因此对作物都是( A )(A.有效的;B.迟效的;C.无效的) 。 7. 请用连线为如下植物选择一种合适的钾肥: 烟草—— 硝酸钾 马铃薯——硫酸钾 黄麻 ——氯化钾8. 为什么华南地区自1970’s以后施用钾肥的增产效 果特别明显? 9. 如何缓解我国钾肥的供需矛盾?依靠进口钾肥,充分利用农家肥,合理分配和施用有

限的钾肥 10. 土壤有效钾增加和减少的途径有哪些? 11. 如何根据土壤性质合理分配和施用钾肥?适合各种作物和土壤,可作基肥、追肥、种肥及根外追肥。 在酸性土壤上应与有机肥、石灰等配合施用;在通气不良的土壤中尽量少用。但对于缺硫或硫含量不很丰富的土壤、 需硫较多的作物、对 氯敏感的作物、需优 先保证品质的作物等 均应优先选用硫酸钾。在生产上,应将钾肥优先分配在缺钾的砂质土壤上 12. 如何根据作物需钾特性合理分配和施用钾肥?(1)不同作物对钾的要求不同,对钾肥反应不一,一般认为生长速度快,光合作用效率高,有机物合成数量多的作物对钾营养要求高(2)同一种作物不同品种间对钾的要求也有差异(3)作物不同生育期对钾的需要差异同样显著(4)在钾肥有限时,钾应先用于需钾量多、效应显著的作物和在作物需钾最迫切的时期施用。 13. 如何根据钾肥的特点合理分配和施用?氯化钾一般作物 不宜忌氯作物 对于纤维作物效果较好不宜用于盐(碱)土,一般作基肥、追肥;硫酸钾用于各种作物,尤其是喜硫植物,不宜用于还原性强的土壤,施用方法为基肥、追肥、种肥、根外追肥;草木灰适宜大多数作物,宜各种土壤,施用方法:基肥、追肥、根外追肥、盖种肥 14. 如何通过肥料的配合提高钾肥的肥效?(1)K与N、P配合,利于肥效的充分发挥(2)含有效钾素较多的有机肥料用量高时,可少施或不施化学钾肥 15. 如何科学有效地施用钾肥?技术:深施(6~12cm以下);早施(重施基肥,看苗早施追肥);相对集中施(宽行作物以条施、穴施或沟施效果较好,窄行作物可以撤施)。(1)钾肥的分配和适宜用量:钾肥应首先分配给严重缺钾的土壤及对钾要求多且吸收钾能力大又弱的作物;(2)施用方法和位置:钾肥一般作为基肥,如作追肥也宜适当早施或基追肥相结合,具体要考虑作物种类、固钾能力和有效钾水平低的土壤上,宜在根系附近条施,砂质土上宜分次施用,以减少钾的流失。(3)樱井良仔N、P基础上施用钾肥,与N、P配合,利于肥效的充分发挥。第六章小结:植物必需微量元素是指 ( B ) (A.土壤;B.植物;C.肥料) 中含量<0.1%的元素。3. 植物吸收的微量元素形态主要是( C ) (A.矿物态; B.吸附态;C.水溶态)。 4. 微量元素肥料按化合物类型可分为易溶性无机盐、难溶性无机盐、玻璃肥料、螯合物肥料和含微量元素的工业废渣等类型。 5. 微量元素在施用方法上可作基肥、种肥和追肥。作种肥时可采用浸种、拌种和包衣等方式。 6. 土壤pH<6.0时,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中锌、铜、铁、锰和硼

的有效性较高;钼则相反。因此,酸性土壤上易缺鈅。另外,有机质土壤上生长的植物易缺Cu。
第七章小结:复习题: 1. 复混肥料是指的同时含有N、P、K中两种或者两种以上养分肥料。 一般可分为二元复合肥料、三元复混肥料、多元复混肥料和多功能复混肥料等。 2. 瓜果类蔬菜复肥12-22-12-3(MgO)中含有12%的 K、 22%的P2O5、12%的K2O,另外还有3%的MgO。 3. 复混肥料具有养分全面含量高、物理性状好便于施用、副成分少、配比多样性和减低成本节省开支等优点。 4. 复混肥料的发展趋势表现为肥料的高效化、液体化、专用化、多成分和多功能化和缓效化等。 5. 二元复合肥通常是通过化学方法制成,常用的氮磷复肥有磷酸铵等;氮钾复肥有硝酸钾;磷钾复肥有磷酸二氢钾。 6. 混合肥料按剂型可分为粉状混合肥、粒状混合肥、粉肥混合造粒料浆混合造粒和液体或悬浮混合肥料等。 7. 三元混合肥料根据其中的氮素形态可分为 、 和 。 8. 混合肥料的配制原则是①混合后物理性状不能改变; ②混合时肥料养分不能损失或退化;③肥料在运输和机施过程中不发生分离; ④有利于提高肥效和施肥功效。 9. 肥料混合有三种情况:①可以混合;②暂时混合,但必须随混随施; ③不可混合 。以下肥料:尿素+磷酸铵+草木灰属于第 3种情况;硫酸铵+磷酸铵+氯化钾属于第1种情况。 10. 复混肥料在施用方法上通常用作 基肥。
第八章小结:复习题: 1. 有机肥料是有机物和无机物、有生命的微生物和无生命的物质的混合体。 2. 有机肥料具有来源广、含有机物、完全肥料、肥效缓长和养分含量少等特点。 3. 有机肥料一般可分为四大类,其中厩肥属于粪尿肥; 沼气池肥属于堆沤肥。 4. 堆肥和沤肥的主要区别在于堆腐而成的条件不同,前者是通气良好的条件,后者是在嫌气条件下。 5. 有机肥料具有提供作物所需的各种矿物养分和有机养分和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等作用。 6. 沼气池肥除了可以提供沼渣和沼液外,还可以提供生物能。 7. 三肥是指 、 和 。 8. 绿肥作物是指专门栽培用作绿肥的作物。 9. 绿肥在农业生产中具有解决有机肥源、培肥和改良土壤、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农牧业生产全面发展等作用。 10. 绿肥作物的栽培方式有单作、轮作、间作和播种等。 11. 绿肥的利用方式主要是绿肥翻田、刈割和过腹还田等。 施用量通常为15000kg/亩。 12. 根据泥炭的类型的不同,其利用方式一

般有 、 和 。 13. 我国的施肥制度是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配合使用。 14. 请比较化学肥料与有机肥料的异同点,并结合实际谈谈两者 配合施用的优越性。
第九章小结:钙 : 0.2~3.0 草酸钙 果胶酸钙 植酸钙 老叶多 镁: 0.05~0.7 扩散态 难扩散态 幼嫩部位多 硫: 0.1~0.5 无机离子 有机态 老叶多 硅: 15~20 (水稻) 硅胶 水稻:地上部>根部 豆科:根部>地上部 (一)钙的生理功能 1. 是细胞壁果胶质和染色体的结构成分,影响细胞分裂 2. 与磷脂分子形成钙盐,维持膜的结构和功能 3. 与钙调蛋白结合行使第二信使功能 4. 调节介质的生理平衡 (二)镁的生理功能 1. 是叶绿素的必需成分 2. 是多种酶的活化剂(活化30多种酶) 3. 参与碳水化合物的合成 4. 参与脂肪和脂类的合成 5. 参与蛋白质和核酸的合成 (三)硫的生理功能 1. 是蛋白质和酶的组分 2. 是某些生物活性物质的成分 3. 参与氧化还原反应 4. 参与固氮过程 5. 植物体内某些挥发性物质的组分 6. 减轻重金属离子对植物的毒害 三、吸收与运输 1. 钙:被动吸收,单向运输,难移动 2. 镁:被动吸收,双向运输,较易移动 3. 硫:主动吸收,难移动 四、失调症状 (缺素症) 1. 钙:生长点坏死,幼叶卷曲变形,果实发育不良 2. 镁:中、下部叶片脉间失绿黄化 3. 硫:幼叶失绿黄化 4. 硅:禾本科叶片下垂 (二)石灰肥料的作用 1. 供给植物钙素营养 2. 中和土壤酸性、消除活性铝、铁、锰的毒害 3. 增加土壤有效养分 4. 改善土壤物理性状 5. 改善作物品质,减少病害 二、镁肥 (magnesium fertilizers) (一)种类及性质 水溶性:肥效快,植物易吸收。如硫酸镁、氯化镁等 微水溶性:肥效慢。如钙镁磷肥、白云石粉等 长效复合肥:如磷酸镁铵 (二)有效施用 土壤:含镁量低的土壤 作物:需镁多的作物,如大豆、花生、甜菜、马铃薯、 烟草、果树等 方法:基肥、 追肥(包括根外追肥) 二)硫肥的作用与施用技术 1. 直接供应作物硫素等营养 含硫肥料含有多种成分,故能提供硫、钙、镁、磷和铁等营养元素。 以提供硫素营养为目的石膏施用技术: 施用方法:主要作基肥,也可蘸秧根或作追肥 施用量:因土壤特性和作物特性而异 施用时间:最好早施或分期追施
第十章 菌 肥 含义:是含有大量活微生物的一类生物性肥料。属辅助性肥料,必须与化肥或有机肥料配合施用。 种类:根瘤菌肥料:豆科植物拌种用 磷细菌肥料:可作种肥、基肥、追肥 钾细菌肥料:基

肥效果最好,也可作种肥和追肥 “5406”抗生菌肥料:抗病、刺激生长、 植物营养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植物营养学:是研究营养物质对植物的营养作用,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的规律,以及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科学。
2.养分归还学说要点:①随着作物的每次收获,必然要从土壤中取走大量养分,②如果不正确地归还土壤的养分,地力就将逐渐下降,③要想恢复地力就必须归还从土壤中取走的全部养分。
3.最小养分律(1843年)要点:①作物产量的高低受土壤中相对含量最低的养分所制约。也就是说,决定作物产量的是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②而最小养分会随条件变化而变化,如果增施不含最小养分的肥料,不但难以增产,还会降低施肥的效益。
4.被动吸收;膜外养分顺浓度梯度 (分子) 或电化学势梯度 (离子)、不需消耗代谢能量而自发地 (即没有选择性地) 进入原生质膜的过程。
5.主动吸收;膜外养分逆浓度梯度(分子)或电化学势梯度(离子)、需要消耗代谢能量、有选择性地进入原生质膜内的过程。
6.植物营养临界期:是指营养元素过多、过少或营养元素间不平衡,对于植物生长发育起着明显不良影响的那段时间。
7.养分的长距离运输也称纵向运输;是指养分沿木质部导管向上,或沿轫皮部筛管向上或向下移动的过程。由于养分迁移距离较长,故称为长距离运输。
8、养分的短距离运输含义:也称横向运输,是指介质中的养分沿根表皮、皮层、内皮层到达中柱(导管)的迁移过程。由于其迁移距离短,故称为短距离运输。
9.离子拮抗作用 当营养介质中多种离子共存时,一种离子的存在减少植物对另一离子吸收的现象。离子协助作用:当营养介质中多种离子共存时,一种离子的存在促进植物对另一离子吸收的现象。主要在阴离子与阳离子之间(为保持细胞内的电荷平衡)
10.根际效应:在根际中,植物根系不仅影响介质土壤中的无机养分的溶解度,也影响土壤生物的活性,从而构成一个 “根际效应”。“根际效应”反过来又强烈地影响着植物对养分的吸收。根际:由于植物根系的影响而使其理化生物性质与原土体有显著不同的那部分根区土壤。
11.土壤养分-指植物所必需的,且主要由土壤提供的营养元素就叫做土壤养分。
12.NH晶格固定:NH进入2:1型膨胀性粘土矿物的晶层间而被固定的作用
13.生理酸性(碱性)肥料化学肥料进入土壤后,如植物吸收肥料中的阳离子比阴离子快时,土壤溶液中就有阴离子过剩,生成相应酸性物质,久而久之就会引起土壤酸化。这类肥料

称为生理酸性肥料。反之,即为生理碱性肥料。
14.磷酸沉淀作用(或化学固定作用)过磷酸钙溶解过程产生的磷酸具有很强的酸性,在向周围扩散时,能溶解土壤中的铁、铝或钙、镁等离子,当这些阳离子达到一定浓度后,就会产生相应的磷酸盐沉淀。
15.生物反硝化作用(嫌气条件下)嫌气条件下,土壤中的硝态氮在反硝化细菌作用下还原为气态氮从土壤中逸失的现象。化学反硝化作用(可在好气条件下进行)由于化学作用使铵氧化成NO2-或硝态氮还原为NO2-,进一步还原为气态氮从土壤中逸失的现象。
16、植物营养最大效率期:是指营养物质能产生最大效率的那段时间
二、简答题
1.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1) 提高农作物产量(2) 改善农产品品质
氮--提高谷类籽粒蛋白质和“必需氨基酸”的含量;磷--改善糖料作物、淀粉作物、油料作物等的品质;钾--促进光合产物运转及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改善瓜果、蔬菜耐贮、运输及外观味道,称为“品质元素”(3) 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包括土壤结构、土壤养分含量和比例、土壤反应、土壤生化特性等)
2.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标准及种类
这种元素对所有高等植物的生长发育是不可缺少的。如果缺少该元素,植物就不能完成其生活史--必要性 这种元素的功能不能由其它元素所代替。缺乏这种元素时,植物会表现出特有的症状,只有补充这种元素后症状才能减轻或消失--专一性 这种元素必须直接参与植物的代谢作用,对植物起直接的营养作用,而不是改善环境的间接作用--直接性
3.叶部营养的特点
1、直接供给植物养分,能避免养分在土壤中的转化2、植物吸收、利用养分快3、直接影响植物体内代谢,促进根部营养。4、根外追肥用量少,经济有效。5、辅助措施,不能完全代替根部营养。
4.主动吸收与被动吸收的区别:
是否逆电化学梯度、是否消耗代谢能量、是否有选择性
通常情况下,由于细胞内部带有负电,对于阳离子,它们在细胞内的浓度一般不会超过物理化学平衡度( K+例外),因而大多数是被动吸收;相反,对于阴离子,细胞内的浓度虽然较低,但仍高于物理化学平衡浓度,所以大多数是逆电化学梯度,即主动吸收。
5.土壤体内养分的循环
6.两种形态氮素的性质和某些特性的比较
铵态氮素(NH4+-N) 带正电荷,是阳离子能与土壤胶粒上的阳离子进行交换而被吸附被土壤胶粒吸附后移动性减少,不随水流失进行硝化作用后,转变为硝态氮,但不降低肥效
硝态氮素(NO3--N)带负电荷,是阴离子不能进行交换吸附而存在于土壤溶液中在土壤溶液中随土壤

水分运动而移动,流动性大,易流失进行反硝化作用后,形成氮气或氮氧化合物气体而丧失肥效
7.影响土壤有效磷的因素:1. 土壤有效氮与有效磷的比值:>4,磷肥效果明显 2. 土壤有机质含量:与有效磷含量呈正相关,每增加0.5%的有机质,可相应提高5mg/kg的有效磷3. 土壤pH:在pH6~7范围,磷的有效性最大4. 土壤熟化程度:高,有效磷含量也高,磷肥的效果就差。5. 水田淹水后,Eh降低,磷酸高铁被还原为磷酸亚铁,溶解度提高;酸性土壤pH提高,有效性增加
8.为什么P相对集中施用目的:减少磷肥与土壤的直接接触,增加与根系的接触面积要求:以基肥为主,配施种肥,早施追肥
9.K增强作物的抗逆性抗寒、抗旱、抗高温、抗盐、抗病虫、抗倒伏、减轻水稻受还原性物质的危害
三、问答题
1 .影响养分吸收的外在因素
(一)气候条件1、光照(1)能量 6 CO2+H2O ―光―绿色植物→(CH2O)6+6 O2↑(2)酶的诱导和代谢途径如:硝酸还原酶激活需光,光照不足造成NO2- 在植物体内累积。(3)蒸腾作用光照、营养水平的组合关系与植物体内代谢平衡: ①低光照强度+高营养水平(特别是N):植物体内碳水化合物减少,引起徒长,导致花、果脱落。 ②增加光照+较高供肥水平:碳水化合物与营养水平接近平衡,有利于植株旺盛生长:叶菜类、观叶花卉和草适合类型。③继续增加光照+适量施肥:促进碳水化合物合成,保证花、果所需,为果类植物所适。④继续增加光照+减肥:营养不足而早衰。2、温度(1)影响土壤养分的供应;(2)影响根系的吸收能力;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10~30℃),作物吸收养分的量随温度增加而增加。3、降水直接影响:①补充养分;②淋失部分养分。间接影响:土壤性质
(二)土壤条件1、通气性(1)影响根系的呼吸作用,从而影响植物对养料的吸收。(2)影响毒害物质的产生:低氧嫌气,嫌气微生物产生大量还原性有机物,如乙烯、甲烷、H2S、丁酸等,抑制呼吸作用。(3)影响养料的形态和有效性。2、土壤pH(1)影响植物对阴、阳离子的选择吸收:一般在弱酸性介质中有利于植物对阴离子(如NO3-、H2PO4-)的吸收;在中性、微碱性介质中有利于对阳离子的吸收。原因:pH对根细胞表面带电性的影响。2)影响土壤有效养分的含量 有机养分的矿化与土壤微生物的活力有关,受pH影响。 无机养分的可溶程度更与pH密切相关。3、土壤水分状况土壤水分与有机质的分解及土壤溶液的浓度有关,故影响有效养分的浓度,从而影响养分通过扩散与质流的方式向根表迁移及对养分的吸收。
缺水干旱:迁移、体内运输难,易

缺,应注意施肥。水分过多:也不利于养分迁移,且易使移动性大的养分淋失。4、离子间的相互作用(1)离子拮抗作用 当营养介质中多种离子共存时,一种离子的存在减少植物对另一离子吸收的现象(2)离子协助作用:当营养介质中多种离子共存时,一种离子的存在促进植物对另一离子吸收的现象。主要在阴离子与阳离子之间(为保持细胞内的电荷平衡)。 Ca2+对多种离子有协助作用(稳定细胞膜结构及稳定性的特殊功能,减少一价阳离子的外溢)。5、根际微生物①氨化细菌―促进土壤有机养分的矿化及腐殖质的形成。②自生固氮菌―增加土壤N素③P、K细菌等―活化矿物态养分6、根内微生物 ①细菌:共生固N菌,寄生在植物根内形成根瘤,与寄主形成共生关系,为植物提供N素。②真菌:土壤中的某些真菌能和某些植物(桦树、柞树、木麻黄、冷杉、松树、南洋杉、柑桔、苹果等)的根共生,形成菌根。
2.土壤氮素含量与转化
总体而言,我国耕地土壤全氮含量大多在0.05~0.1%之间,其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同时遵循我国土壤含氮量的地域性规律:
(一)来源:1. 施入土壤中的化学氮肥和有机肥料2. 动植物残体的归还3. 自身和共身微生物固氮作用4. 降雨和降尘带来的NH4+-N和NO3--N 5. 植物吸收的NH3和NO2等6. 土壤吸附的NH3等
(二)氨的挥发损失: 1定义:在中性或碱性条件下,土壤中的NH4+转化为NH3而挥发的过程2. 过程: NH4+ NH3 + H+3. 影响因素:① pH值 NH3挥发6 0.1% 、7 1.0%、8 10.0%、9 50.0%② 土壤CaCO3含量:呈正相关③ 温度:呈正相关④ 施肥措施(挥发量 表施>深施)⑤ 土壤水分含量⑥ 土壤中NH4+的含量 ⑦ 质地、风速⑧ 化肥种类及用量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