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重点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重点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重点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重点

第1章绪论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名词解释

微生物:是一类肉眼不能直接看见,必须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几百或几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及特异性防治原则的一门学科。

中介体:是细菌细胞膜向内凹陷,折叠、卷曲成的囊状结构,扩大膜功能,又称拟线粒体。多见于革兰阳性菌。

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环状闭合DNA,控制着细菌的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异染颗粒:用美兰染色此颗粒着色较深呈紫色,故名。用于鉴别细菌。

荚膜:某些细菌在其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粘液性物质。

鞭毛:细菌菌体上附有细长呈波浪弯曲的丝状物。鞭毛染色后光镜可见。

菌毛:菌体表面较鞭毛更短、更细、而直硬的丝状物。电镜可见。

芽胞: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小体。

简答题

1.简述微生物的种类。

细胞类型特点种类

非细胞型微生物无典型细胞结

构、在活细胞

内增殖

病毒

原细胞型微生物仅有原始细胞

的核、缺乏完

整细胞器

细菌、放线菌、

衣原体、支原

体、立克次体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完整上的

核、有完整的

细胞器

真菌

2.简述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大小:测量单位为微米(μm)

1μm = 1/1000mm

球菌:直径1μm

杆菌:长2~3μm 宽0.3~0.5μm

螺形菌:2~3μm 或3~6μm

形态:球形、杆形、螺形,分为球菌、杆菌、螺形菌。3.分析G+菌、G-菌细胞壁结构与组成特点及其医学意义。细菌细胞壁构造比较

G+菌G-菌

粘肽组成

聚糖骨架

四肽侧链

五肽交联桥

同左

同左

特点三维立体框架结

构,强度高

二维单层平面网

络,强度差

含量多,50层少,1~2层

其他成分磷壁酸外膜:脂蛋白、脂

质双层、脂多糖

医学意义:

1、染色性:G染色紫色(G+)红色(G-)

2、抗原性:G+:磷壁酸G-:特异性多糖(O抗原/菌体抗原)

3、致病性:G+:外毒素、磷壁酸G-:内毒素(脂多糖)

4、治疗:G+:青霉素、溶菌酶有效G-:青霉素、溶菌酶无效

4.简述L型菌的特性。

1、法国Lister研究院首先发现命名。

2、高度多形性,不易着色,革兰阴性。

3、高渗低琼脂血清培养基2-7天荷包蛋样、颗粒、丝状菌落。

4、具致病性,常在应用某些抗生素(青霉素、头孢)治疗中发生,且易复发。

5、临床症状明显但常规细菌培养(-),予以考虑L型菌感染

5.分析溶菌酶、青霉素、链霉素、红霉素的杀菌机制。

溶菌酶:裂解 -1,4糖苷键,破坏聚糖骨架。

青霉素:竞争转肽酶,抑制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的连接。

以上两者主要是抑制G+菌。

链霉素:与细菌核糖体的30S亚基结合,干扰蛋白质合成。

红霉素:与细菌核糖体的50S亚基结合,干扰蛋白质合成。

6.为什么G-菌的L型菌比G+菌的L型菌更能抵抗低渗环境?

G+菌细胞壁缺陷形成的原生质体,由于菌体内渗透压很高,可达20—25个大气压,故在普通培养基中很容易胀裂死亡,必须保存在高渗环境中。G-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较少,菌体内的渗透压(5—6个大气压)亦比G+菌低,细胞壁缺陷形成的原生质球在低渗环境中仍有一定的抵抗力。

7.叙述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其医学意义。

荚膜:a、抗吞噬作用——为重要毒力因子

b、黏附作用——形成生物膜

c、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

鞭毛:a、细菌的运动器官

b、鉴别细菌(有无鞭毛、数目、位置)

c、抗原性——H抗原,细菌分型

d、与致病性有关(粘附、运动趋向性)

菌毛:普通菌毛:粘附结构,可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特异性结合,与细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

性菌毛:a、传递遗传物质,为遗传物质的传递通道。

b、作为噬菌体的受体

芽胞:a、鉴别细菌(有无芽胞、位置、大小、形状)

b、灭菌指标(指导灭菌,以杀灭芽胞为标准)

8.分析细菌芽胞抵抗力强的原因。

1、含水量少(约40%)—繁殖体则占80%

2、含大量的DPA(吡啶二羧酸)

3、多层致密膜结构

第2章细菌的生理

名词解释

热原质:热原质(致热源),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

产生热致源的细菌大都为格兰阴性菌,热原质即其细胞壁的脂多糖。

菌落:单个细菌分裂繁殖成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分为三型:

1.光滑型菌落

2.粗糙型菌落

3.粘液型菌落

简答题

1.简述细菌的生长繁殖条件。

营养物质:①水②碳源③氮源④无机盐⑤生长因子(有些细菌需要)

温度:37℃

pH:7.2~7.6

气体:①对O2要求(专性需氧菌、微需氧菌、兼性厌氧菌、专性厌氧菌)

②对CO2要求:5~10% CO2

渗透压

2.分析专性厌氧菌必须无氧培养的原因。

因为细菌在有氧环境中进行物质代谢常产生超氧阴离子和过氧化氢,两者都有强烈的杀菌作用。厌氧菌因缺乏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或氧化还原电势高的呼吸酶类,故在有氧时受到有毒氧基团的影响,就不能生长繁殖。

3.叙述细菌的群体生长方式。

分裂方式:二分裂

a.迟缓期: 1~4h , 分裂作准备

b.对数期: 8~18h后, 几何级数增长, 研究细菌最佳

c.稳定期: 有害代谢产物积累,活菌数不增加

d.衰退期: 死亡数>繁殖数

4.分析细菌的代谢产物及其医学意义。

1.热原质(致热源),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

产生热致源的细菌大都为格兰阴性菌,热致源即其细胞壁的脂多糖。

2.毒素及侵袭性酶:

①、外毒素:多数G+菌和少数G-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菌体外的蛋白质;

②、内毒素:G-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外毒素毒性强于内毒素。

③、侵袭性酶:某些细菌产生的,能损伤机体组织,促使菌体的侵袭和扩散,是细菌重

要的致病物质。

3.色素:由某些细菌产生的,含不同颜色,有助于进行细菌鉴别,分为水溶性和脂溶

性两类。

4.抗生素:某些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能抑制或杀死某些其他微生物或肿瘤细

胞的物质。抗生素大多由放线菌和真菌产生。

5.细菌素: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细菌素仅对与产生菌有亲缘

关系的细菌有杀伤作用。

6.维生素:由细菌合成,供自身需要,也可分泌到周围环境

5.分析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

㈠液体培养基

大多数细菌在液体培养基生长繁殖后呈现均匀浑浊状态,少数链状的细菌呈沉淀生长,专性需氧菌呈表面生长,常形成菌膜。

㈡固体培养基

生成菌落:单个细菌分裂繁殖成肉眼可见的细菌基团。菌落分为:

光滑型菌落

粗糙型菌落

粘液型菌落

㈢半固体培养基

有鞭毛的细菌沿穿刺线呈羽毛状或云雾状混着生长。无鞭毛细菌只能沿穿刺线呈明显的线状生长。

第3章消毒灭菌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名词解释

消毒(disinfection):杀死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并不一定杀死细菌芽胞或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灭菌(sterilization):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

无菌操作(antiseptic technique):防止微生物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技术。

简答题

1.简述湿热灭菌效果大于干热灭菌的原因。

(1)湿热中细菌菌体蛋白较易凝固变性

(2)湿热的穿透力比干热大

(3)湿热的蒸汽有潜热效应

2.比较(方法、效果、使用物品)常用的三种消毒灭菌方法(煮沸法、高压法、紫外线法)。种

方法效果用途

煮沸法100oC沸水

5~10分钟消毒饮水和食具

高压法高压蒸气灭

菌器

103.4Kpa

121.3oC,

15~20分钟

灭菌

耐高温、耐湿物

品(基础培养基、

生理盐水、手术

辅料等)

紫外线法 =260~266n

m的紫外线

照射

消毒适用于空气和物

体表面消毒。

3.简述化学消毒剂的杀菌机制。

(1)使菌体蛋白变性和凝固-------酚、醇、酸硷、醛类,重金属盐类(高浓度)。

(2 )干扰细菌的酶系统及代谢(破坏-SH,酶失活)--------氧化剂、重金属盐类(低浓度)。(3)损伤菌细胞膜-------表面活性剂、酚类(低浓度)。

4.简述影响消毒剂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微生物的种类

微生物的物理状态

微生物的数量

消毒剂的性质、浓度与作用时间温度

酸碱度

有机物

遗传物质(质粒) 游离DNA

直接摄取

整合

第4章 噬菌体 名词解释 毒性噬菌体:能在宿主菌细胞内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菌的噬菌体。 温和噬菌体:噬菌体基因与宿主菌染色体整合,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但噬菌体DNA 能随细菌DNA 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传代。该种状态称溶原状态。该噬菌体称温和噬菌体。 前噬菌体:整合在细菌基因组中的噬菌体基因组。

第5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名词解释

转座子:是一类在细菌的染色体、质粒或噬菌体之间自行移动的遗传成分,是基因组中一段特异的具有转位特性的独立的DNA 序列。 高频重组菌(株):F 质粒整合到细菌的染色体中可使该菌能高效地转移染色体上的基因。 简答题

1.简述质粒的主要特性。

⑴ 质粒具有自我复制的能力。 ⑵ 质粒能编码某些特定性状。 ⑶ 质粒可自行/人工丢失与消除。

⑷ 质粒可通过接合、转化或转导等方式在细菌间转移。 ⑸ 质粒的相容性与不相容性。 2.列举细菌常见的质粒。 致育质粒(F 质粒) 耐药质粒(R 质粒) 毒力质粒(Vi 质粒) 细菌素质粒(Col 质粒) 代谢质粒

3.分析细菌基因转移与重组的方式(转化、接合、转导)。

1.转化:供体菌裂解游离的DNA 片段被受体菌直接摄取,并将其整合到受体菌基因中,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

供菌体 受菌体

转化因子+感受态细菌→吸附→进入 重组菌:复制为突变株、原型株

影响转化的因素:

①供、受体的基因型——亲缘关系愈近,转化率愈高。转化的DNA 片段(转化因子)分子量小于1×107,不超过10~20个基因。 ②受菌的生理状态——只有处于感受态时,才能摄取转化因子。感受态是因为其表面有一种吸附DNA 的受体。出现在细菌对数生长期后期。

③环境因素——Ca2+、Mg2+、cAMP 等维持DNA 稳定,促进转化。

2.接合:是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沟通,将遗传物质(质粒)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

供菌体

受菌体

能通过接合方式转移的质粒有:F质粒、R质粒、Col质粒、Vi质粒。

①F质粒的接合:F质粒通过性菌毛从F+菌变成F-菌。

高频重组菌是指F质粒整合到细菌的染色体中可使该菌能高效地转移染色体上的基因。F’ 质粒是指F质粒从染色体上脱离并带有染色体上几个临近基因。

②R质粒的接合:R质粒有耐药传递因子(RTH)和耐药(r)决定子组成。耐药传递因子与F质粒相似,编码菌毛的产生和通过菌毛转移。

耐药(r)决定子编码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3.转导: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一段DNA转移到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

供体菌受体菌

分为普遍性转导和局限性转导。

①普遍性转导:由于错误的包装将细菌染色体任何部位基因包装入噬菌体头部,并将其注入受体菌内。

有两种结局:完全转导(外源性DNA片段与受体菌的染色体整合并随染色体而传代。)流产转导(外源性DNA片段游离在胞质中既不能与受体菌染色体整合,也不能自行复制。)

②局限性转导:所转导的只限于供体菌染色体上特定的基因。

4.比较普遍性转导和局限性转导。

区别要点普遍性转导局限性转导

发生时期裂解期溶原期

转导的遗传物质供体菌染色

体DNA 的

任何部位

供体菌染色

体DNA的特

定部位

转导后果完全转导或

流产转导受体菌获得供体菌DNA 特定部位的遗传特性

转导频率10-5 ~10-7

频率较普遍转导增加(10-4 ~10-6)

温和噬菌体经性菌毛

5. 分析“影印试验”。

先将抗生素敏感细菌接种在不含抗生素的琼脂平板上,待长出单个菌落后,取一块包有无菌丝的压模,在琼脂平板表面轻轻按印使压模丝绒表面黏附细菌菌落印迹,再将此菌落印迹平行按压到含有抗生素的琼脂平板上。经培养后,平板上敏感菌被完全抑制,但仍有耐药菌株菌菌落的出现。然后在原无抗生素平板上找到耐药菌的相应菌落,将此菌落移种到含有抗生素的肉汤中培养,可见细菌生长。在整个实验中,该细菌从未接触过抗生素,但已具有对抗生素的抗性。影印试验证明突变是自发的、随机的,突变是细菌在接触抗生素之前已发生,抗生素仅起筛选突变株的作用。

6. 采用营养缺陷型菌株,设计一种细菌突变性状的筛选方法。 用含组氨酸的选择培养基筛选His-细菌

7. 叙述细菌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实际意义。 1. 在疾病的诊断、防治中的应用

诊断:注意细菌因变异而出现的非典型菌 株,防止误诊。

治疗:防止耐药菌株的扩散。 预防:疫苗的制备。 2 .在测定致癌物中的应用

Ames 试验:凡能诱导细菌基因突变的物 质都有可能致癌。

3. 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目的基因(供体) 受体菌(工程菌) →目的基因表达(Ins ,IL ,IFN ,HBsAg)。

远景:基因治疗 ——基因缺陷病。 第6章 细菌的耐药性 简答题

1. 如何来预防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① 合理使用抗生素:药敏试验,规范用药。 ② 严格消毒隔离:防止耐药菌医院内传播。

③ 加强药政管理:如建立耐药检测网,抗菌素的 处方规定等。 ④ 抗菌药物的研发 ⑤ 破坏耐药基因

第7章 细菌感染与免疫 名词解释 正常菌群:正常人体的体表和外界相同的腔道黏膜中存在着不同种类和数量,对人体无害而有益的微生物群,称正常菌群。

菌群失调症:因长期使用广谱类抗生素,正常菌群中的敏感菌被抑制或消灭,而耐药菌大量繁殖而致病,称菌群失调症或二重感染。

条件致病菌:当正常菌群与宿主之间的生态平衡失调时,不致病的正常菌群引起宿主发病,此时的菌群称机会致病菌,即条件致病菌。

医院感染:指包括医院内各类人群所获得的感染。 简答题

1. 简述正常菌群及其生理意义。 定义见名词解释。

载体

质粒

噬菌体

①生物拮抗:受体竞争、营养竞争、产生有害代谢产物。

②营养作用:如合成维生素。

③免疫作用:促进免疫系统的正常发育。

④抗衰老作用:肠道双歧杆菌产生SOD。

⑤抗肿瘤作用:转化致癌物。

2.举例说明正常菌群成为机会致病菌的致病条件。

①寄居部位改变

②免疫功能低下

③使用抗生素,导致菌群失(dysbacteriosis)

3.详细分析细菌的毒力,并举例说明。

细菌的毒力表示细菌致病性的强弱程度。

构成病原菌毒力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侵袭力和毒素两个方面。

一. 侵袭力:病原菌突破宿主皮肤、黏膜生理屏障等免疫防疫机制,进入机体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组成:

1. 黏附素(adhesin):

菌毛黏附素:如大肠杆菌菌毛黏附素(普通菌毛)。

非菌毛黏附素:如A群链球菌细胞壁的LTA(脂磷壁酸)。

2. 荚膜与微荚膜

荚膜:如肺炎链球菌荚膜。

微荚膜:SPA、M蛋白、Vi-Ag、K-Ag。

3. 侵袭性蛋白/酶

侵袭蛋白:如G-的Ⅲ型分泌系统分泌的蛋白,可直接注入感染细胞,促进细菌的传播。

侵袭性酶类:如金葡菌的血浆凝固酶→抗吞噬、抗消化。链球菌:透明质酸酶→扩散↑。4.细菌的微菌落和生物膜

微菌落:是人肉眼看不到的细菌集落,一般为一个克隆。

生物膜:不是细菌的简单堆积,而是以微菌落为基本结构单位的有序性“社区”结构,可为不同种属的细菌共同形成(如:牙菌斑)。

二. 毒素(toxin):内、外毒素

1. 外毒素(exotoxin )

神经毒素:如破伤风痉挛毒素

细胞毒素:如白喉外毒素

肠毒素:如霍乱毒素

2. 内毒素(endotoxin)

4.简述细菌的生物膜及其医学意义。

生物膜:不是细菌的简单堆积,而是以微菌落为基本结构单位的有序性“社区”结构,可为不同种属的细菌共同形成(如:牙菌斑)。

意义:

1.抵抗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及药物的攻击。

2.克服液态流的冲击而持续存在。

3.细菌通过接合机制快速传递耐药基因。

4.与医院内感染密切相关。

5.是现代医源性感染的重要因素(生物医学植入物)。

5. 比较细菌内、外毒素的区别。

6. 分析吞噬细胞的杀菌机制。 依氧杀菌(主要):需要分子氧参加,通过吞噬细胞的呼吸作用产生H 2O 2 、O 2-、 OH -、

-O 2、NO 等物质直接对病原体有高效的杀菌活性。

非依氧杀菌:

(1)酸性环境:糖酵解产生乳酸的杀菌作

用。

(2)溶酶体酶等:溶菌酶、蛋白水解酶消 化

分解作用。

7. 全身性细菌感染类型有那些?举例说明。

菌血症(bacteremia ):病原菌在局部生长繁殖,

一时性或间断性侵入血流,但不在血中繁殖。

(例:伤寒的菌血症)

毒血症(toxemia ):病原菌在局部生长繁殖,

但不侵入血流,而外毒素入血,引起特殊的

中毒症状。(例:破伤风) 败血症(septicemia ):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引起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例:大肠杆菌性败血症)

脓毒血症(pyemia ):化脓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随血流引起全身各组织的化脓性病灶。(例: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脓毒血症) 内毒素血症(endotoxemia ):G-菌侵入血流,繁殖,崩解释放内毒素入血所致。少量内毒素引起发热,大量内毒素引起DIC 、内毒素休克、死亡。(例:脑膜炎) 第9章 球菌 简答题:

1. 分析5种致病性球菌的形态与G 染色性。 分类 形态

G 染色 葡萄 球菌

葡萄串状排列,无 鞭毛、无芽胞。

G+ A 群 链球菌 球形或卵圆形,呈链状排列,无芽胞,无鞭毛,有菌毛样结构, G+ 肺炎 链球菌 菌体呈矛头状或瓜子仁状,成双排列,有较厚荚膜。

G+ 脑膜炎 奈瑟菌 肾形双球菌,成双排列,大多位于中性粒细

胞内,大多有荚膜及菌毛 G-

淋病 奈瑟菌

与脑膜炎球菌同 G-

2. 简述SPA 及其医学意义。

区别要点

外毒素

内毒素

来源 G+菌与部分G-菌。 G-菌。

存在部位 活菌分泌出,少数菌崩解后释 。 细胞壁组分,菌裂解后释放。

化学成分

蛋白质。 脂多糖。

稳定性 不稳定,60~80 ℃,30min 灭活。 稳定,160 ℃,2~4h

灭活。

毒性作用 强,对组织器官具选择性毒害作用,引起特殊病变。 较弱,各菌的毒性

效应大致相同,引起

发热、白细胞增加、

微循环障碍、休克、

DIC 等。

抗原性 强,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甲醛脱毒成类毒素。

弱,甲醛不能脱毒

成类毒素。

葡萄球菌A蛋白(SPA):90%以上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表面存在SPA蛋白质,为完全抗原。

⑴SPA与IgG复合物能与吞噬细胞争夺IgGFc 段,具有抗吞噬作用。

⑵SPA应用于协同凝集反应,应用于多种微生物抗原检出。

3. 叙述金葡菌的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致病物质(主要是侵袭性酶和外毒素)

侵袭性酶

(1) 血浆凝固酶

能使含有抗凝剂的人或兔血浆凝固,致病性葡萄球菌产生,

分类:

游离凝固酶:分泌至菌体外,致血浆凝

固,试管法检测。

结合凝固酶:不释放,结合菌体表面,

致菌凝固,玻片法检测。

抗吞噬、抗消化作用,

感染局限,浓汁粘稠,

此酶作为鉴别葡萄球菌有无致病性的重要指标。

毒素

(2)葡萄球菌溶血素

可产生多种溶血素,主要是a溶血素,

外毒素,溶血作用,对多种细胞有损伤作用,

抗原性强,可制成类毒素。

(3)杀白细胞素

破坏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

(4) 肠毒素

外毒素,耐热(100oC×30分钟)、抗胃蛋白水解酶,引起食物中毒,超抗原。

(5)表皮剥脱素

又称表皮溶解素,

可分离皮肤表皮层细胞,

引起烫伤样皮肤综合症,

多见于新生儿、婴幼儿、免疫功能低下的人。

(6)毒性休克综合症毒素1(TSST-1)

外毒素,引起毒性休克综合症(TSS),增加宿主对内毒素的敏感性,多见于使用月经阴道塞的妇女。

疾病:(1)侵袭性疾病

局部化脓性炎症(皮肤、器官)

全身感染(败血症、脓毒血症)

(2)毒素性疾病

食物中毒

烫伤样皮肤综合症

毒性休克综合症(TSS)

假膜性肠炎(菌群失调症)

5.简述假膜性肠炎。

因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杀死肠道敏感的大肠杆菌,而肠道耐药菌(主要为艰难梭菌、金葡

菌为伴随菌)大量繁殖而引起的疾病,其症状:腹泻,肠黏膜被一层炎性假膜(坏死组织)覆盖。

6.叙述溶血性链球菌的致病物质,所致疾病。

1. 致病物质

①细菌细胞壁成分

脂磷壁酸:黏附,

M蛋白:抗吞噬、抗消化,与超敏反应有关。

②侵袭性酶类

透明质酸酶(扩散因子):

分解组织细胞间透明质酸。

链激酶(streptokinase,SK,溶纤维蛋白酶):

纤维蛋白酶原纤维蛋白酶,

溶解血块,阻止血凝。

链道酶(streptodomase,SD,DNA分解酶):

降解脓液中的DNA,脓液稀薄。

③外毒素

链球菌溶血素(streptolysin),分SLO,SLS两种。

致热外毒素(红疹毒素)

2. 所致疾病

化脓性:1.局部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

其他系统感染

中毒性:猩红热

超敏反应性:1.急性肾小球肾炎

2.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风

湿性心肌炎

7.简述抗O试验。

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毒素、抗毒素中和试验

SLO+兔RBC →溶血

SLO+抗O抗体+兔BRC→不溶血

故:当抗O抗体效价>1:400,可作为活动性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的辅助诊断。

8.如何鉴别肺炎双球菌(链球菌)和甲型链球菌?

肺炎链球菌能分解菊糖,胆汁或胆盐,故:可将菊糖发酵试验和胆汁溶菌试验用于肺炎链球菌和甲型链球菌的鉴别。

菊糖发酵试验胆汁溶菌试验

肺炎链球菌+ +

甲型链球菌- -

9.疑是流脑病人,应如何进行的微生物检查?

根据病变部位采取痰液、脓汁、血液和脑脊液等。可直接涂片检验,若发现典型的格兰阳性、具有荚膜的双球菌存在,即可作初步诊断。血液或脑脊液须先经血清肉汤增菌后再在血平板上分离培养。注意与甲型链球菌的鉴别。

10.如何预防淋病?

成人:防止直接(性)、间接传播

性病知识教育,抗生素治疗(性伙伴同时治疗)。

新生儿:氯霉素、链霉素滴眼合剂预防。

第10章肠杆菌科

名词解释

血清学诊断:肥达试验(Widal test)

概念:用已知伤寒杆菌O、H抗原和甲副、肖氏、希氏伤寒杆菌H抗原与病人血清作试管凝集试验,检查患者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价。

原理:试管凝集试验

诊断菌液未知抗体

定性、定量

迁徙生长:在固体培养基上呈扩散性生长,形成以菌接种部位为中心的厚薄交替、同心圆形的层层波状菌苔。

外斐试验(Weil-Felix test):普通变形杆菌X19、X2、XK菌株的O抗原与立克次体有共同抗原成分可发生交叉反应,故可用OX19、OX2、OXK代替立克次体抗原与某些立克次体病人血清作凝集反应,以辅助诊断立克次体病。

简答题:

1. 简述肠道杆菌的共同生物学特性。

1)形态特征:G-中等大小的杆菌,无芽胞,多数有周鞭毛及菌毛。

2)培养:兼性厌氧,普通琼脂平板培养,肠道SS培养基(选择培养基)分离培养,

结果如下:肠道非致病菌:红色大菌落;肠道致病菌:无色透明小菌落。

3)生化反应:活泼,分解多种糖类、蛋白质。乳糖发酵试验初步鉴别肠道致病菌与非

致病菌。

肠道非致病菌乳糖(⊕)

肠道致病菌乳糖(-)

2. 分析大肠杆菌的致病性。

(一)致病物质

1)黏附素:定植因子抗原Ⅰ,Ⅱ,Ⅲ(CFA Ⅰ,Ⅱ,Ⅲ)

2)外毒素:志贺毒素(Stx),耐热肠毒素(ST),不耐热肠毒素(LT)

3)其他致病物质:内毒素、荚膜、载铁蛋白、Ⅲ型分泌系统

Ⅲ型分泌系统:是指细菌通过绒毛样结构与宿主细胞紧密接触,形成一个孔道,细菌犹如分子注射器将分泌的蛋白直接注入宿主细胞内。

LT ST

对热稳定性

不耐热

65oC×30min

灭活

耐热

耐100oC×20min

亚单

A、B a、b

黏膜受体GM1神经节

苷脂

不清

致泻机理

活化腺苷酸

环化酶→

cAMP←ATP

活化鸟苷酸环化酶

→cGMP←GTP

3. 设计一个肠道杆菌分离培养和鉴定程序。略

厌氧、分支杆菌、病毒的基本性状

名词解释:

1.BCG:即接种卡介苗,婴儿和新生儿为主要接种对象,一般在接种后6~8周如结核菌试验转阳,则表示接种者已产生免疫力,若阴性则应再进行接种。

2.有菌免疫:只有当结核分枝杆菌或其组分在体内时才有免疫力,一旦体内的菌体或其组分全部消失,免疫力也随之消失。

问答题:

1. 如何预防破伤风?

(1).非特异性防治:正确处理伤口,及时清创扩创。

(2).特异性预防:

基础免疫:成人接种破伤风类毒素,儿童接种百白破三联疫苗。

已有基础免疫:清创、扩创,接种破伤风类毒素

伤口污染严重或无基础免疫者:清创、扩创,注射破伤风抗毒素(皮试、早期、足量),同时,在接种破伤风类毒素。

(3).特异性治疗:已病者,进行清创、扩创,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抗生素。

2.分析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及临床意义。

原理:是用结核菌素来测定机体能否引起皮肤迟发型超敏反应的一种皮试,以判断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有无免疫力。

临床意义:⑴选择卡介苗接种对象,(-)接种,(+)不接种

⑵测定卡介苗接种后免疫效果,(+)接种成功,(-)重接种。

⑶婴幼儿(或尚未接种卡介苗者)结核病诊断的参考,(+)感染。

⑷测定爱滋病人或肿瘤病人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

⑸对未接种卡介苗的人群作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感染。

3.干扰现象: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可发生一种病毒抑制或抑制另一种病毒增值的现象。

4. 叙述病毒的结构、化学组成及功能。

病毒的基本结构是由核心和衣壳构成的核衣壳,有些病毒还有包膜和刺突。核心为核酸(DNA/RNA),决定病毒遗传、变异和复制;衣壳为蛋白质,具有抗原性,可以保护核酸,参与病毒吸附易感细胞,与病毒的感染有关。包膜为脂蛋白,构成病毒的表面抗原,与病毒吸附、侵入宿主细胞有关。

5. 简述病毒的增殖过程。

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与释放

6. 分析细菌与病毒的主要区别。

特性细菌病毒

大小um,光镜检察nm,电镜

结构原核细胞非细胞结构

核酸DNA+RNA DNA/RNA

生存方式人工培养基严格的活细胞内寄生

增殖方式二分裂复制

抗生素敏感不敏感

干扰素不敏感敏感

第24章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名词解释

垂直感染:病毒由亲代传给子代的方式引起子代病毒感染,如麻疹病毒、巨细胞病毒、HIV 及乙型肝炎病毒。

潜伏感染:病毒感染后,其基因组潜伏于特定组织或细胞,不产生感染性病毒体,某些条件下,病毒可被激活而致病。如:单纯疱疹病毒。

干扰素:由病毒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机体细胞所产生的一种具有抗病毒等作用的糖蛋白。简答题

1. 分析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损伤作用。

一、杀细胞效应(cytocidal effect):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完毕,在较短时间内一次性释放大量子代病毒,导致宿主细胞裂解死亡,多见于无包膜病毒。

二、稳定状态感染: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增殖,以出芽方式释放子代,不立即引起宿主细胞裂解、死亡,但可引起宿主细胞变化,多见于包膜病毒。可分为两个作用:(1)、细胞融合:病毒感染后可使宿主细胞膜互相融合

形成多核巨细胞。意义:可用于病毒的鉴定、诊断。(2)、受染细胞膜表面出现病毒抗原:意义:易被Mφ、NK、CTL等识别杀伤。

三、包涵体(inclusion body)形成:某些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内,用普通光镜可看到有与正常细胞结构和着色不同的圆形或椭圆形染色斑块,可辅助诊断某些病毒性疾病。病毒颗粒的聚集体,病毒增殖留下的痕迹,病毒感染引起的细胞反应物。如:狂犬病毒包涵体:内基小体(Negri body)

四、细胞凋亡:细胞内基因控制的程序性细胞死亡,属正常生物学现象。病毒→细胞→凋亡基因激活→细胞凋亡。

五、基因整合与细胞转化

整合:病毒基因整合于宿主细胞基因中。

转化:整合引起细胞遗传性状发生改变(生长与分裂失控)。

2. 分析干扰素抗病毒作用机制及作用特点。

抗病毒机理:IFN→机体组织细胞上IFN受体→活化组织细胞抗病毒基因→合成抗病毒蛋白(2`-5`-A合成酶:降解病毒mRNA;蛋白激酶:抑制病毒蛋白合成;磷酸二脂酶:抑制病毒肽链延长和蛋白翻译)→组织细胞处于抗病毒状态

抗病毒特点:种属的特异性、间接性、广谱性

第26章呼吸道病毒

1. 分析流感病毒的变异性与流行的关系。

甲型流感病毒最易变异,变异的物质基础是HA和NA,可分为:

A.抗原漂移→变异幅度小、量变→新的变异株→中小型流行

B.抗原转变→变异幅度大、质变→新的亚型→世界性大流行

第29章肝炎病毒

名词解释

Dane颗粒:又称大球形颗粒呈球形,为完整的HBV病毒颗粒,有传染性。

简答题

1.比较甲、乙型肝炎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特异性预防。

甲型肝炎乙型肝炎

传染源病人、病毒携带

病人、HBsAg携带者

传播途径粪-口血液、血制品等;母婴垂直传

播;性传播

特异性预体液免疫为主(1)主动免疫:第一代疫苗:

HBsAg血源疫苗;第二代疫

防苗:HBsAg基因工程疫苗

2)被动免疫:高效价抗-HBs

的人血清免疫球蛋白(HBIG)

2.分析乙肝抗原抗体系统、检测及其意义。

乙肝抗原抗体系统:乙肝有三个抗原抗体系统,即乙肝表面抗原抗体系统(HBsAg--抗HBs系统),核心抗原抗体系统(HBcAg--抗HBc系统)及e抗原抗体系统(HBeAg--抗HBe系统)

检测:(1)、HBV抗原抗体检测(HBsAg-HBsAb、HBeAg-HBeAb、HBeAg-HBcAb);(2)、血清HBV DNA检测(PCR)特点:特异性强、敏感性高

病毒复制最可靠的指标。

乙肝三系检测的临床意义:

(1). 乙肝的诊断

(2). 判断传染性

(3). 判断预后:HBsAg(+)、HBeAg(+)、抗HBc(+)持续6个月以上,急肝转为慢肝。HBsAg、HBeAg转阴:恢复期

(4). 筛选献血员:乙肝三系(-)(抗HBsAb除外)

(5). 流行病学调查:HBsAg(+):携带者

肝炎病毒

名解:

Dane颗粒:大球形颗粒,球形,完整的HBV病毒颗粒,有传染性

问答题

1.比较甲、乙型肝炎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特异性预防。

传染源传播途径特异性防御

甲肝病人、

病毒携带者

粪-口 1.减毒活疫苗H2株

2.紧急预防:丙球或胎球

乙肝病人,

HBsAg携带

(1)血液、血制品等

(2)母婴垂直传播

(3)性传播

(1)主动免疫:

第一代疫苗:HBsAg血源疫苗

第二代疫苗:HBsAg基因工程疫苗

(2)被动免疫:

高效价抗-HBs的人血清免疫球蛋白(HBIG)

2.分析乙肝抗原抗体系统、检测及其意义。

抗原组成:

外衣壳Ag:HBsAg 、Pres1、Pres2

内衣壳Ag:HBcAg、HBeAg

(1)表面抗原(HBsAg)

存在:Dane颗粒外衣壳

小球形颗粒

管形颗粒

意义:HBsAg+:HBV感染(患者或携带者)。抗-HBs+:中和抗体,有保护作用,

乙肝恢复或具免疫力。

(2)PreS1、PreS2:

存在于Dane颗粒外衣壳,

加强HBV抗原性,

辅助HBV吸附至肝细胞,

抗-Pres1、Pres2:阻断HBV与肝细胞结合。

(3)核心抗原(HBcAg)

存在:Dane颗粒内衣壳和患者肝细胞内,血清中不能检出。

抗-HBc+:无中和作用,HBV在体内复制,具传染性。

(4)e抗原(HBeAg)

存在:可溶性抗原,存在于血清中。

HBeAg+:HBV在体内复制,血清有高度传染性。

抗-HBe+:有一定保护作用,预后良好。

抗HBc

HBsAg HBeAg 抗HBs 抗HBe IgM IgG 结果分析+ - - - - - HBsAg(无症状)携带者(感染者)

+ + - - + - 急性乙型肝炎,传染性强(大三阳) + - - + - + 急性感染趋向恢复(小三阳)

- - + - - - 既往感染或接种过疫苗(有免疫力)

逆转录病毒

1. 分析逆转录病毒的主要特性。

1.球形、ф80~120nm、有包膜,

2. 2条单正链RNA,

3. 具有逆转录酶、整合酶,

4. 复制时有DNA中间体,整合于宿主细胞染色体。

2. 叙述HIV的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1. 传染源:HIV无症状携带者、AIDS病人。

2. 传播方式:

(1)性接触(同性、异性)

(2)血液

(3)母婴垂直

3. 分析HIV的复制特点、致病机制。

复制特点:逆转录:以RNA为模板,在逆转录酶作用下,合成DNA中间体。

致病机制

①HIV感染CD4+T细胞

HIV(gp120)→CD4+T细胞(受体CD4)→病毒包膜(gp41)与宿主细胞膜融合→病毒侵入→CD4+T细胞破坏:

⑴细胞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

⑵CTL、ADCC、NK细胞的杀伤作用

⑶诱导CD4+T细胞凋亡→→CD4/CD8<1.0(正常1.75~2.1)。

②HIV感染单核细胞、巨噬细胞

HIV(gp120)→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受体CD4)→可长期携带、运输HIV,同时丧失吞噬功能。

③HIV感染脑小神经胶质细胞→神经细胞损伤→引起痴呆。

4.目前应如何预防艾滋病?

(1)对献血、献器官、献精液者必须作HIV抗体检测。

(2)禁止共用注射器、牙刷、剃须刀等,对穿刺针、银针必须进行消毒灭菌。

(3)提倡安全性生活,使用安全套。

(4)HIV抗体阳性妇女,应避免怀孕或用母乳喂养。

狂犬病毒

名解:

内基小体(Negri body):狂犬病病毒具嗜神经性,在感染的动物或人中枢神经细胞(大脑海马回锥体细胞)中增殖,可在胞浆内形成嗜酸性的圆形或椭圆形包涵体,称内基小体,对狂犬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简单题:

1. 如何来预防狂犬病?被犬咬伤后应如何处理?

预防:(1)捕杀野犬

(2)加强家犬管理

(3)注射犬用狂犬疫苗

处理:

(1)伤口的处理:①立即用20%肥皂水、0.1%新洁尔灭或清水彻底清洗伤口,

②用70%酒精及5%碘酒伤口消毒。

(2)被动免疫(伤口严重):联合使用高效价狂犬病免疫血清40U/kg对伤口作浸润注射及肌注。

(3)主动免疫(暴露后预防接种):接种狂犬病死疫苗,在咬伤的第0、3、7、14、28d各肌注射1ml,共5次。

真菌

1.真菌的致病性表现在哪些方面?举例说明。

1. 浅部真菌感染(外源性真菌):手足癣、体癣、股癣、甲癣

2.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内源性真菌/机会致病性真菌)如:白假丝酵母菌(白色念珠菌)引起的鹅口疮。

3.深部真菌感染:新生(型)隐球菌: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慢性脑膜炎。

4. 真菌毒素的致病作用

急性中毒:毒蕈中毒,慢性真菌中毒:黄曲霉素、青霉素(霉变食物)

5. 真菌超敏反应性疾病

敏感患者吸入真菌孢子,引起Ⅰ型超敏反应。如:寻痲疹、哮喘、变应性鼻炎等。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资料22页word

医学微生物学 细菌:属原核生物界的一种单细胞微生物,广义上包括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狭义上专指其中数量最大、种类最多、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细菌。 1. 按细菌外形可分为 ①球菌(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 ②杆菌(链杆菌、棒状杆菌、球杆菌、分枝杆菌、双歧杆菌) ③螺形菌(弧菌、螺菌、螺杆菌) 2. 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1)细胞壁 ?G+菌:肽聚糖(50%)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组成;磷酸壁(50%)分为壁磷酸壁和膜磷酸壁。 ?G-菌:肽聚糖(20%)由聚糖骨架和四肽侧链组成;外膜(80%)由脂蛋白、脂质双层和脂多糖组成。 脂蛋白:位于肽聚糖和脂质双层之间,稳定外膜。 脂质双层:类似于细胞膜结构,双层内镶嵌着多种蛋白质称为外膜蛋白。 脂多糖(LPS):即G-菌的内毒素,是G-菌的重要致病物质,使白细胞增多,直至休克死亡;另一方面也可增强机体非特异性抵抗力,并有抗肿瘤等有益作用。 ①脂质A:内毒素的毒性和生物学活性的主要成分,无种属特异性,不同细菌的脂 质A骨架基本一致,故不同细菌产生的内毒素的毒性作用均相似。 ②核心多糖:有属特异性,位于脂质A的外层。

③特异多糖:即G-菌的菌体抗原(O抗原),是脂多糖的最外层。 ?细胞L型:缺少细胞壁,“油煎蛋样” ?功能:维持菌体固有形态,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环境;参与菌体内外的物质交换; 表面的多种抗原表位能诱发机体的免疫应答。 原生质体:G+菌细胞壁缺失后,原生质层仅被一层细胞膜包住 原生质球:G-菌肽聚糖层受损后尚有外膜保护 (2)细胞膜 ?功能:①物质转运;②呼吸和分泌;③生物合成;④参与细菌分裂:细菌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称为中介体。 (3)细胞质 ①核糖体;②质粒;③胞制颗粒 (4)核质 (5)荚膜:包绕在细胞壁外的一层粘液性物质,为多糖或蛋白质的多聚体,是细菌致病的重要毒力因子。 ?功能:①抗吞噬作用;②粘附作用;③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 (6)鞭毛:包括单毛菌、双毛菌、丛毛菌和周毛菌。具有高度抗原性,为鞭毛(H)抗原。 ?功能:使细菌能在液体中自由游动,速度迅速。细菌的运动有化学趋向性,常向营养物质处前进,而逃离有害物质。有些细菌的鞭毛与致病性有关。 (7)菌毛:必须用电子显微镜观察 ①普通菌毛:与细菌粘附有关,与其致病性有关。 ②性菌毛:仅见于少数G-菌。具有传递遗传物质作用。与耐药性有关。 (8)芽胞:细菌的休眠形式,G+菌独有。

《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复习资料

《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复习资料 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中,对人有致病作用的、、。正常菌群在、和条件下可转化为条件致病菌。 破伤风梭菌的致病条件是 __________ ,__________ 从甲型到丙型的五种肝炎病毒中,主要经血液传播的有__________ 、 __________和 __________ 。 沙眼衣原体的传染途径是___________,所致疾病是___________ 。 免疫系统由_____ ___、___ _____、____ ____组成。 免疫功能表现为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三方面。 最常引起脓毒血症的化脓性球菌是___________ 。 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压蒸汽灭菌法的蒸汽压力为_________,温度是____ _,维持时间是____ _。 皮肤癣真菌是通过__________传染,引起 __________ 。 机体抵抗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是屏障。 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有两阶段:无症状的阶段和有症状的阶段。 简述破伤风梭菌的特异性防治。 简述Ⅰ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在温度和时间相同的前提下,为什么湿热灭菌的效果优于干热灭菌? 试分析引起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病原菌的来源。(想想:手术的步骤,可能接触的物品等) 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有哪些?临床上乙肝“两对半”检查包括哪几项? 列表比较人工自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主要区别。 简述如何预防乙型肝炎。 1.青霉素的杀菌机制是:

A.干扰脂多糖合成 B.抑制黏肽的合成 C.干扰磷壁酸的合成 D.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E.干扰细菌DNA的复制 1.与致病有关的细菌代谢产物是: A.色素 B.细菌素 C.热原质 D.维生素 E.B+C 2.某婴儿室护士采用煮沸法消毒婴儿配乳用品时,为提高沸点,可在水中加入:A.0.9%氯化钠 B.1%~2%过氧乙酸 C.0.5%亚硝酸钠D.1%~2%碳酸氢钠 E.1%~3%过氧化氢 3.引起同胞兄弟之间移植排斥反应的抗原属于: A.异种抗原 B.同种异型抗原 C.自身抗原 D.异嗜性抗原 E.共同抗原 4.ABO血型的天然抗体是: A.IgA B.IgM C.IgG D.IgD E.SIgA 5.新生儿从初乳获得的免疫球蛋白是: A.IgA B.IgM C.IgG D.IgD E.SIgA 6.在环境卫生,饮水卫生和食品卫生学中,常用做被粪便污染的检测指标的细菌是: A. 肺炎链球菌 B.大肠埃希菌 C.痢疾杆菌 D.伤寒杆菌 E.变形杆菌 7.痢疾患者的粪便标本进行分离、培养应选用: A.肉汤培养基 B.血平板 C.葡萄琼脂平板 D.厌氧培养基 E.SS平板 8.破伤风的紧急预防应注射: A.类毒素 B.抗生素 C.抗毒素 D.抗毒素 E.丙种球蛋白 9.以下哪个不属于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A.皮肤过敏 B.消化道过敏 C.接触性皮炎 D.过敏性休克 E.呼吸道过敏

微生物提纲复习

微生物学 第一章绪论 1、微生物和微生物学的概念; 微生物(microbe,microorganism)通常是描述一切不借助显微镜用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通常包括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具原核细胞结构的细菌、古菌以及具真核细胞结构的真菌(酵母、霉菌、蕈菌等)、原生动物和单细胞藻类,它们的大小和特征见表1.1所示。 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规律和应用的科学。其根本任务是发掘、利用和改善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造福人类,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 2、详细论述微生物的特点;1.体积小,面积大。2.吸收多,转化快。3.生长旺,繁殖快。 4.适应强,易变异。 5.分布广,种类多。 3、三域分类系统包括;1977年,沃斯(Carl Woese)及其同事根据对代表性细菌类群的16S rRNA碱基序列进行广泛比较后提出古菌(archaea)、细菌(bacteria)和真核生物(eucaryea)三域(urkingdoms,dominant)的概念,认为生物界的系统发育并不是一个由简单的原核生物发育到较完全、较复杂的真核生物的过程,而是明显存在着三个发育不同的基因系统,即古菌、细菌和真核生物。 4、理解微生物学发展的5个时期; 史前期——人类对微生物的认识与利用 初创期——微生物形态认识时期,代表人物:列文虎克首次观察并描述微生物的存在。 奠基期——微生物生理学发展时期,代表人物:巴斯德, 建立胚种学说(曲颈瓶试验);乳酸发酵是微生物推动的;氧气对酒精发酵的影响;用弱化的致病菌防治鸡霍乱。科赫,建立了科赫法则,证实了病原菌学说,建立微生物学实验方法体系。 发展期——微生物生化、遗传学时期时期,代表人物:Buchner,开创微生物生化研究;Doudoroff 建立普通微生物学。 成熟期——微生物分子生物学发展时期 5、列文虎克的贡献;第一个直接观察并正确描述微生物的人。 6、“微生物对人类的重要性,你怎么强调都不过分。”试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这句话的深刻意义。 微生物与人类生存环境的维护和污染环境的净化 微生物生物制剂对化学肥料、化学农药、化学促进剂的替代 微生物生物可降解物质对难降解物质的替代 微生物药物、微生物保健品与人类健康长寿 微生物能源生产——乙醇、氢气、甲烷 微生物食品与饮料 第二章原核微生物

最新医学微生物复习资料

1、细菌以微米()为单位。按其外形主要有球菌、杆菌和螺旋菌三大类。 2、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等各种细菌都有,是细菌的基本结构;荚膜、鞭毛、菌 毛、芽胞仅某些细菌具有,为其特殊结构。 3、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胞壁受 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为细菌细胞壁缺陷型。又称细菌L型。 4、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 5、根据功能不同,菌毛可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两类。 6、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小体, 是细菌的休眠形式,称为芽孢。产生芽孢的细菌都是G+菌。 7、革兰氏染色:原理:(1)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结构较致密,肽聚糖层厚,脂质含量少,乙 醇不易透入;而格兰阴性菌细胞壁结构较疏松,肽聚糖层少,脂质含量多,乙醇易渗入。 (2)革兰阳性菌的等电点低(pI2~3),革兰阴性菌等电点较高(pI4~5),在相同pH条件下,革兰阳性菌所带负电荷比革兰阴性菌多,与带正电荷的结晶紫染料结合较牢固且不易脱色。(3)革兰阳性菌细胞内含有大量核糖核酸镁盐,可与结晶紫和碘牢固地结合成大分子复合物,不易被乙醇脱色;而革兰阴性菌细胞内含极少量的核糖核酸镁盐,吸附染料量少,形成的复合物分子也较小,故易被乙醇脱色。 方法:(1)初染:将结晶紫染液加于制好的涂片上,染色1min,用细流水冲洗,甩去积水。 (2)媒染:加卢戈碘液作用1min,用细流水冲洗,甩去积水。(3)脱色:滴加95%酒精数滴,摇动玻片数秒钟,使均匀脱色,然后斜持玻片,再滴加酒精,直到流下的酒精无色为止(约30s),用细流水冲洗,甩去积水。(4)复染:加稀释石炭酸复红染10s,用细流水冲洗,甩去积水。 结果:G+菌:紫色G—菌:红色 8、根据细菌所利用的能源和碳源的不同,将细菌分为自养菌和异养菌两大营养类型。 9、某些细菌生长所必需的但自身又不能合成,必须由外界供给的物质称为生长因子。 10、营养物质进入菌体内的方式有被动扩散和主动转运系统。 11、根据细菌代谢时对分子氧的需要与否,可以分为四类:专性需氧菌、微需氧菌、兼性厌 氧菌、专性厌氧菌。 12、研究细菌的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生化反应、药物敏感试验等)应选用对数期的细菌。 13、各种细菌所具有的酶不完全相同,对营养物质的分解能力亦不一致,因而其代谢产物有 别。根据此特点,利用生物化学方法来鉴别不同细菌称为细菌的生化反应试验。 14、吲哚(I)、甲基红(M)、VP(V)、枸橼酸盐利用(C)四种试验常用于鉴定肠道杆菌, 合称为IMViC试验。 15、热原质或称致热源,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映的物质。 16、外毒素是多数革兰阳性菌和少数革兰阴性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到菌体外的蛋白质; 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当菌体死亡崩裂后游离出来,外毒素毒性强于内毒素。 17、某些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能抑制或杀死某些其他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物质称为 抗生素。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称为细菌素。 18、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物质,使之抑制某些细菌生长,而有利于另一些细菌生长,从 而将后者从混杂的标本中分离出来,这种培养基称为选择培养基。 19、鉴别培养基是用于培养和区分不同细菌种类的培养基。 20、可根据培养基的物理状态的不同分为液体、固体和半固体培养基三大类。 21、将标本或培养物划线接种在固体培养基的表面,因划线的分散作用,使许多原混杂的细 菌在固体培养基表面上散开,称为分离培养。单个细菌分裂繁殖成一堆肉眼可见的细菌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难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 第1章绪论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名词解释 微生物:是一类肉眼不能直接看见,必须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几百或几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及特异性防治原则的一门学科。 中介体:是细菌细胞膜向内凹陷,折叠、卷曲成的囊状结构,扩大膜功能,又称拟线粒体。多见于革兰阳性菌。 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环状闭合DNA,控制着细菌的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异染颗粒:用美兰染色此颗粒着色较深呈紫色,故名。用于鉴别细菌。 荚膜:某些细菌在其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粘液性物质。 鞭毛:细菌菌体上附有细长呈波浪弯曲的丝状物。鞭毛染色后光镜可见。菌毛:菌体表面较鞭毛更短、更细、而直硬的丝状物。电镜可见。 芽胞: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小体。 简答题 1.简述微生物的种类。 细胞类型特点种类 非细胞型微生物无典型细胞结构、在 活细胞内增殖 病毒 原细胞型微生物仅有原始细胞的核、 缺乏完整细胞器 细菌、放线菌、衣原 体、支原体、立克次 体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完整上的核、有完 整的细胞器 真菌 2.简述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大小:测量单位为微米(μm) 1μm = 1/1000mm 球菌:直径1μm 杆菌:长2~3μm 宽0.3~0.5μm 螺形菌:2~3μm 或3~6μm 形态:球形、杆形、螺形,分为球菌、杆菌、螺形菌。3.分析G+菌、G-菌细胞壁结构与组成特点及其医学意义。细菌细胞壁构造比较 G+菌G-菌 粘肽组成 聚糖骨架 四肽侧链 五肽交联桥 同左 同左 无 特点三维立体框架结构,强 度高 二维单层平面网络,强度 差 含量多,50层少,1~2层 其他成分磷壁酸外膜:脂蛋白、脂质双层、 脂多糖 医学意义: 1、染色性:G染色紫色(G+)红色(G-) 2、抗原性:G+:磷壁酸G-:特异性多糖(O抗原/菌体抗原) 3、致病性:G+:外毒素、磷壁酸G-:内毒素(脂多糖) 4、治疗:G+:青霉素、溶菌酶有效G-:青霉素、溶菌酶无效 4.简述L型菌的特性。 1、法国Lister研究院首先发现命名。 2、高度多形性,不易着色,革兰阴性。 3、高渗低琼脂血清培养基2-7天荷包蛋样、颗粒、丝状菌落。 4、具致病性,常在应用某些抗生素(青霉素、头孢)治疗中发生,且易复发。 5、临床症状明显但常规细菌培养(-),予以考虑L型菌感染 5.分析溶菌酶、青霉素、链霉素、红霉素的杀菌机制。 溶菌酶:裂解 -1,4糖苷键,破坏聚糖骨架。 青霉素:竞争转肽酶,抑制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的连接。 以上两者主要是抑制G+菌。 链霉素:与细菌核糖体的30S亚基结合,干扰蛋白质合成。 红霉素:与细菌核糖体的50S亚基结合,干扰蛋白质合成。 6.为什么G-菌的L型菌比G+菌的L型菌更能抵抗低渗环境? G+菌细胞壁缺陷形成的原生质体,由于菌体内渗透压很高,可达20—25个大气压,故在普通培养基中很容易胀裂死亡,必须保存在高渗环境中。G-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较少,菌体内的渗透压(5—6个大气压)亦比G+菌低,细胞壁缺陷形成的原生质球在低渗环境中仍有一定的抵抗力。 7.叙述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其医学意义。 荚膜:a、抗吞噬作用——为重要毒力因子 b、黏附作用——形成生物膜 c、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 鞭毛:a、细菌的运动器官 b、鉴别细菌(有无鞭毛、数目、位置) c、抗原性——H抗原,细菌分型 d、与致病性有关(粘附、运动趋向性) 菌毛:普通菌毛:粘附结构,可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特异性结合,与细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 性菌毛:a、传递遗传物质,为遗传物质的传递通道。 b、作为噬菌体的受体 芽胞:a、鉴别细菌(有无芽胞、位置、大小、形状) b、灭菌指标(指导灭菌,以杀灭芽胞为标准) 8.分析细菌芽胞抵抗力强的原因。 1、含水量少(约40%)—繁殖体则占80% 2、含大量的DPA(吡啶二羧酸) 3、多层致密膜结构 第2章细菌的生理 名词解释 热原质:热原质(致热源),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产生热致源的细菌大都为格兰阴性菌,热原质即其细胞壁的脂多糖。 菌落:单个细菌分裂繁殖成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分为三型: 1.光滑型菌落 2.粗糙型菌落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思考题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思考题 绪论 1、微生物的概念,微生物分哪三型八大类? 第1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1、名词解释:细菌L型;中介体;质粒;芽胞 2、细菌的基本结构与特殊结构以及它们的主要功能、G+菌与G-菌的细胞壁的比较。 3、简述细菌L型的形成、主要生物学性状及其临床意义。 4、试述某些抗生素(青霉素、溶菌酶、红霉素、链霉素)的抗菌作用机制。 5、革兰染色的原理、方法、结果判断与临床意义。 第2章细菌的生理 1、名词解释:IMViC试验;热原质;细菌素;内毒素;外毒素;培养基;菌落;纯培养 2、简述细菌生长繁殖的基本条件有哪些?为什么专性厌氧菌在有氧环境中不能生长繁殖? 3、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种类及其在医学上的意义? 4、细菌的生长曲线可分为几期?各自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5、按物理性状不同可将培养基分哪几种?各有何主要用途? 6、按用途不同可将培养基分为哪几种?请各列出一种常用的培养基。 7、根据细菌代谢时对分子氧的需求与否,可将细菌分为哪几类? 第3章消毒灭菌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1、名词解释:消毒;灭菌;无菌;无菌操作; 2、常用湿热灭菌方法的种类及其效果与适用范围。 3、高压蒸汽灭菌法所要求的条件和用途各是什么? 4、请叙述紫外线的杀菌作用机制、特点和注意事项。 5、化学消毒剂按其杀菌能力可分为哪三大类? 6、简述乙醇、碘酊、过氧化氢、过氧乙酸、戊二醛、环氧乙烷消毒灭菌的主要特点。 7、请简要说明手术室常规使用的消毒灭菌方法。 8、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核心是什么? 9、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可将其分为哪四类? 10、化学消毒剂的杀菌机制有哪些?各自种类的代表是什么? 11、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第4章噬菌体 1、名词解释:噬菌体;前噬菌体;毒性噬菌体;溶原性细菌 2、毒性噬菌体增殖以何种方式增殖?它的增殖过程包括哪几个阶段? 3、温和噬菌体在宿主菌内有哪几种存在状态?

医学微生物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表格

医学微生物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表格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M e d i c a l M i c r o b i o l o g y 医学微生物学 球菌(一)——革兰阳性化脓菌属 金黄色葡萄球菌A群链球菌肺炎链球菌 形态与染色G+,葡萄串珠状排 列,会发生L型转 换(变成G—)G+,链状排列,早 期有荚膜(后期消 失) G+,矛头状,成双排列,宽端相 对,尖端向外 培养基普通培养基血液、葡萄糖培养 基,血清肉汤培养 基 血液、血清培养基 菌落特点光滑,边缘整齐, 不透明,金黄色, 有β溶血环灰白色,表面光 滑,边缘整齐,有 较宽的β溶血环 (血平板) 草绿色α溶血环,菌落中央下 陷,有自溶酶分泌 生化反应分解甘露醇,触酶 (+),血浆凝固 酶(+)不分解葡萄糖,不 被胆汁溶解,触酶 (—) 被胆汁溶解 抗原葡萄球菌A蛋白与 IgG结合抗吞噬, 荚膜多糖,多糖抗 原多糖抗原,菌毛样 M蛋白抗原、P抗 原 荚膜多糖、C多糖、M蛋白 抵抗力抵抗力较强,耐热 耐盐,耐干燥,易 发生耐药性不耐热、耐干燥, 对一般消毒剂、抗 生素敏感 有荚膜株耐干燥,抵抗力一般较 弱 致病物凝固酶(使血液凝 固),葡萄球菌溶 素(插入破坏细 胞),肠毒素(引 起食物中毒),表 皮剥脱毒素(引起 剥脱性皮炎),毒 性休克综合征毒素 -1黏附素、抗吞噬M 蛋白、肽聚糖、致 热外毒素、链球菌 溶素(抗O试 验)、透明质酸 酶、链激酶、链道 酶 荚膜、肺炎链球菌溶素O、脂磷 壁酸、神经氨酸酶 致病化脓感染、食物中 毒、烫伤样皮炎综 合征、毒性休克综 合征化脓感染、猩红 热、风湿热、急性 肾小球肾炎 (机会致病)大叶性肺炎、支气 管炎、败血症、继发炎症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重点大全

名词解释:1.微生物: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型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2.非细胞型微生物:无典型的细胞结构,是最微小的一类微生物.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增殖.核酸只有一种类型RNA或DNA,如病毒.3.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较低,具备原始细胞核,呈裸露DNA环状结构,无核膜、核仁.细胞器很不完善,只有核糖体.4.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较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整.5.致病微生物(病原微生物):能够引起人类和动植物发生疾病的微生物.6.条件致病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导致疾病的一类微生物.7.菌落:菌落是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由单个细菌分裂繁殖成一堆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8.质粒: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环状的双链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的某些遗传性状,可独立复制,不是细菌生长必不可少的,失去质粒的细菌仍然能正常生活.9.芽胞:芽胞是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10.细菌L型:细菌的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细菌细胞壁缺陷型或细菌L型.11.中介体:中介体是细菌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多见于革兰阳性菌.它能有效的扩大细胞膜的面积,相应的增加了呼吸酶的含量,可为细菌提供大量的能量.功能类似于真核细胞线粒体,又称为拟线粒体.12.普通菌毛:普通菌毛是遍布于某些细菌表面的很细、很短、直而硬的丝状物,每菌可达数百根,为细菌粘附结构,能与宿主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与细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13.性菌毛:性菌毛比普通菌毛长而粗,呈中空管状结构.由致育因子F质粒编码.14.菌毛:菌毛是某些细菌表面存在着的一种直的、比鞭毛更细、更短的丝状物.与细菌的运动无关.由菌毛蛋白组成,具有抗原性.15.鞭毛:鞭毛是在许多细菌的菌体上附有的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为细菌的运动器官.16.荚膜:荚膜是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包绕一层粘液性物质,为多糖或蛋白质的多聚体,用理化方法去除后并不影响菌细胞的生命活动.凡粘液性物质牢固地狱细胞壁结合,厚度≥0.2μm,边界明显者为荚膜.17.微荚膜:微荚膜是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其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粘液性物质,厚度<0.2μm者为微荚膜.18.异养菌:异养菌必须以多种有机物为原料,如蛋白质、糖类等,才能合成菌体成分并获得能量.包括腐生菌和寄生菌.所有病原菌都是异养菌,大部分属于寄生菌.19.热原质:热原质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极微量的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为细胞壁的脂多糖结构,故大多源于革兰阴性菌.20.细菌素:细菌素是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其作用范围窄,仅对有近缘关系的细菌有杀伤作用.可用于细菌分型和流行病学调查.21.培养基:培养基是由人工方法配制而成的,专供微生物生长繁殖使用的混合营养制品.22.消毒:消毒是指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并不一定杀死芽胞和非病原微生物.23.灭菌:灭菌是指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病原微生物的繁殖体,芽胞和非病原微生物.24.无菌和无菌操作:无菌是指不存在活菌.无菌操作指防止细菌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技术.25.防腐:防腐是防止或抑制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26.滤过除菌法:滤过除菌法是用物理阻留的方法将

医学微生物复习资料全

第三十一章~疱疹病毒 可通过性传播的病毒:HSV-2(单纯疱疹病毒),HHV-3/VZV(水痘-带状疱疹病毒),HHV-5/HMCV(人巨细胞病毒),EBV(EB病毒),HIV(艾滋病) 名词解释: 疱疹病毒:有包膜的线性DNA病毒,具有相似生物学特性,归类于疱疹病毒科 VZV: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儿童初次感染表现为水痘,成年后复发感染为带状疱疹 整合感染:病毒基因组一部分整合到宿主细胞,使宿主细胞的遗传特性发生改变,可导致细胞的转化或癌变 潜伏感染:病毒感染细胞后,病毒基因受到抑制,此时病毒不增殖,也不引起细胞的损伤,与细胞处于一个动态平衡,受到某种理化因素后,病毒基因可激活,复制增殖引起多种临床表现。 第三十五章~真菌学总论 问:菌丝和孢子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孢子是真菌的生殖结构,菌丝是由孢子长出芽管,向外延生形成呈细丝状。 有隔菌丝:多数是致病性真菌 病例 一个27岁AIDS患者剧烈头痛已有2个月,目前出现发热,恶心,说话含糊不清,颈项强 直。脑脊液中含淋巴细胞和有荚膜酵母菌。 1 患者上述症状和体征最可能是哪种病原体感染? 新型隐球菌 2 该病原体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 经呼吸道传染,蔓延至肺部,散播至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慢性脑膜炎 问: 1.fungus菌落有哪几种? 酵母型菌落:由单细胞真菌产生的表面光滑,湿润,柔软,致密的菌落 类酵母型菌落:由单细胞真菌产生的菌落,类似酵母型菌落的,另外其还有向下生长的假菌丝 丝状菌落:由多细胞真菌产生的绒毛状,絮状或粉末状的菌落,菌落的正反面不同颜色。 2. Cryptococcus neoformans形态结构特点如何? 新型隐球菌,用墨汁负染可见具有厚荚膜,是普通荚膜的1-3倍 3. candida albicans形态结构如何? 白假丝酵母菌,圆形或椭圆形单细胞真菌,革兰阳性菌,在SDA培养基上看见其光滑湿润,,灰白色或者奶油色,向下生长假菌丝 致病性:皮肤黏膜鹅口疮,霉菌性阴道炎 脏感染:肺炎,脑炎,膀胱炎,肾盂肾炎 中枢神经系统:脑膜脑炎,脑脓肿 个人疑问,酵母菌的结构是什么? 为什么单细胞真菌没有菌丝,多细胞真菌才有菌丝 4.真菌的致病性。 真菌素感染 真菌性超敏反应 真菌感染 名词解释: 营养菌丝:是多细胞真菌用于吸取营养的结构,可伸入培养基吸取营养 生殖菌丝:是多细胞真菌的生殖结构之一,露出培养基表面(气生菌丝),可产生孢子 大分生孢子:无性孢子,体积较大,多细胞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复习资料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资料汇总 绪论 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 到的微小生物。 3、病原微生物:少数具有致病性,能引起人类、植物病害的微生物。 机会致病性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导致疾病的微生物。

4,郭霍法则:①特殊的病原菌应在同一种疾病中查见,在健康人中不存在;②该特殊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得纯种;③该纯培养物接种至易感动物,能产生同样病症;④自人工感染的实验动物体内能重新分离得到该病原菌纯培养。 5、免疫学:㈠主动免疫;㈡被动免疫。 第一篇细菌学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第一节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1、观察细菌常采用光学显微镜,一般以微米为单位。 2、按细菌外形可分为: ①球菌(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 ②杆菌(链杆菌、棒状杆菌、球杆菌、分枝杆菌、双歧杆菌) ③螺形菌(弧菌、螺菌、螺杆菌) 第二节细菌的结构 1、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 2、革兰阳性菌(G+):显紫色;革兰阴性菌(G-):显红色。 3、

细胞壁结构革兰阳性菌G+革兰阴性菌G- 肽聚糖组成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 联桥构成坚韧三维立体结构 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构成疏 松二维平面网络结构 肽聚糖厚度20~80nm 10~15nm 肽聚糖层数可达50层仅1~2层 肽聚糖含量占胞壁干重50~80% 仅占胞壁干重5~20% 磷壁酸有无 外膜无有 4、G-菌的外膜{脂蛋白、脂多糖(LPS)→【脂质A,核心多糖,特异多糖】、脂质双层、} 脂多糖(LPS):即G-菌的内毒素。LPS是G-菌的重要致病物质,使白细胞增多,直至休克死亡;另一方面,LPS也可增强机体非特异性抵抗力,并有抗肿瘤等有益作用。 ①脂质A:内毒素的毒性和生物学活性的主要成分,无种属特异性,不同细菌的脂质A骨架基本一致,故不同细菌产生的内毒素的毒性作用均相似。 ②核心多糖:有属特异性,位于脂质A的外层。 ③特意多糖:即G-菌的菌体抗原(O抗原),是脂多糖的最外层。 5、细胞壁的功能:维持菌体固有的形态,并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环境。 G-菌的外膜是一种有效的屏障结构,使细菌不易受到机体的体液杀菌物质、肠道的胆盐及消化酶等的作用。 6、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菌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为细菌细胞壁缺陷型。 原生质体:G+菌细胞壁缺失后,原生质层仅被一层细胞膜包住 原生质球:G-菌肽聚糖层受损后尚有外膜保护 ■细菌L型的诱发因素,如:溶菌酶,青霉素,溶葡萄球菌素,胆汁,抗体,补体等。 溶菌酶:能裂解肽聚糖中N-乙酰葡萄胺和N-乙酰胞壁酸之间的β-1,4糖苷键,破坏聚糖骨架,引起细菌裂解。 青霉素:能与细菌竞争合成肽聚糖过程中所需的转肽酶,抑制四肽侧链上D-丙氨酸与五肽桥间的联结,使细菌不能合成完整的肽聚糖,在一般渗透压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提纲

医学微生物学 病原微生物部分 备注:可直接作为复习资料使用,也可作为见习简易参考资料-107cly 概述 二、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 1、正常菌群(名解1):在人体的体表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寄居着不同种类、数量的微生物,一般情 况下,它们对人体无害而有益 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1)生物拮抗作用 2)营养作用:例如大肠埃希菌产生VB VK 3)免疫作用:例如双歧杆菌诱导产生SIgA 4)抗衰老作用:例如双歧杆菌 2、条件致病菌(名解2):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在一定条件影响下而引起疾病的细菌 临床上由条件致病菌引起的感染成为机会性感染/内源性感染(填空) 1)菌群失调是指正常菌群中各菌种的比例失调。 2)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3)定位转移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一、细菌的形态 2、形态 1)球菌:球形、近球形;排列方式:双球菌(奈瑟菌)、链球菌、葡萄球菌 2)杆菌 3)螺形菌:弧菌、螺菌 二、细菌的基本结构(重点) 1、细胞壁: 2)作用:(1)参与胞内外物质交换;(2)承受胞内渗透压;(3)维持细菌一定形态 (4)与细菌抗原性、致病性、药敏性有关 能性,为荷包蛋样 2、细胞膜 5)中介体:多见于G+菌,增大细胞膜面积,具有拟线粒体之称 3、细胞质: 1)核糖体 (3)作用: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4)常是抗菌药物选择作用的部位: 2)胞质颗粒 (1)作用:暂时储存的营养物质 (2)染色为异染颗粒,多见于白喉杆菌(异染颗粒在两端,有鉴别意义) 3)质粒:是细菌核质外的环状DNA双链 (1)作用:控制非细菌所必需的性状,如耐药性、毒素、性菌毛 (2)特点:①自我复制 4、核质: 2)作用: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三、细菌的特殊结构:仅在某些种类的细菌才出现的结构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重点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重点 绪论 一.微生物的种类与分布 1.非细胞型微生物: 就是最小的一类微生物。 特点:无典型细胞结构,无能量产生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增殖;核酸类型为DNA或RNA。 代表生物:病毒属于此类微生物。 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特点:核呈环状裸DNA团块,无核膜、核仁;细胞器不完善,只有核糖体;DNA 与RNA 同时存在。 代表生物:分古生菌与细菌二大类。细菌的种类繁多,包括: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与放线菌。 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特点: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与核仁;细胞器完整。 代表生物:真菌属于此类微生物。 4.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极为广泛 江、河、湖泊、海洋、土壤、矿层、空气及人类、动物与植物的体表、与外界相通的腔道,都有数量不等、种类不一的微生物存在。其中以土壤中的微生物最多。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一、细菌的大小与形态:细菌一般以微米(μm)为单位;按期外形区分主要有球菌、杆菌与螺形菌三大类。 二、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1、细胞壁:

用革兰染色法可以分为两大类,即革兰阳性(G+染成紫色)菌与革兰阴性(G-染成红色)菌。两类细菌细胞壁的共有组分就是肽聚糖,但分别拥有各自的特殊组分。 (1)肽聚糖:就是细菌细胞壁的共同组分,为原核细胞所特有,又称为粘肽或胞壁质。G+菌的肽聚糖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与五肽交联桥三部分组成,G-菌的肽聚糖仅由聚糖骨架与四肽侧链两部分组成。 聚糖骨架:由N-乙酰葡萄糖胺与N-乙酰胞壁酸交替间隔排列,经β-1,4糖苷键(溶菌酶作用点)联结而成。 五肽交联桥:青霉素的作用点,所以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敏感。 (2)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特殊组分 G+细菌的细胞壁较厚,肽聚糖(G+主要成分)与磷壁酸(特有成分)还有少数就是磷壁醛酸。磷壁酸具有抗原性及黏附素活性,具有黏附作用,与细胞的致病性有关。 (3)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特殊组分 G-细菌细胞壁较薄,除了肽聚糖以外,还有外膜(G-主要成分),外膜由脂蛋白、脂质双层与脂多糖三部分组成。由脂质双层向细胞外伸出的就是脂多糖(LPS)。LPS由脂质A、核心多糖与特异多糖三部分组成,即G-菌的内毒素。 ●脂质A: i.不同种属细菌的脂质A骨架基本一致 ii.脂质A就是内毒素的毒性与生物学活性的主要组分,无种属特异性。 iii.耐热,毒性反应为发热 ●核心多糖:有属特异性,同一属细菌的核心多糖相同 ●特异多糖:就是G-的菌体抗原(O抗原),具有种特异性。

(完整版)病原生物学笔记重点提纲医学生复习资料

第八章第二节寄生现象与人体微生态系 正常菌群:在正常人体体表与外接相同的腔道粘膜寄居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当人体 免疫正常时,这些微生物对宿主无害,有些对人体还有利,通称正常菌群。 机会致病菌:在某些情况下,正常菌群与宿主之间的生态平衡被打破,原来不致病的正常菌 群可引起致病,成为机会致病菌。 正常微生物群的生理作用:生物拮抗、营养作用、免疫作用(如双歧杆菌能刺激肠粘膜下淋巴细胞增殖,诱导SIgA【分泌型免疫球蛋白】等产生)、延缓衰老抗肿瘤。 微生态失调与条件致病的主要原因:(1)寄居部位改变(2)宿主免疫低下(3)菌群失调 第四节病原生物的控制 消毒:杀死物体上或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并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胞或非病原微生物。 灭菌: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杀灭细菌芽胞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的方法。 无菌操作:医学上将防止病原微生物进入人体或者物品的操作技术或措施成为无菌操作。 病原微生物的控制方法: 【物理方法】 热力灭菌法:干热灭菌法、湿热灭菌法(煮沸消毒法、流通蒸汽灭菌法)、高压蒸汽灭菌法(为实验室及生产中最常用的灭菌方法)、巴氏消毒法(饮品加热至62℃,维持30min)。辐射:红外线与微波、紫外线(波长200-300nm,其中波长260nm杀菌力最强。用途:适 用于空气及物品表面消毒。特点:穿透力弱)、电离辐射(优点:能量大、穿透力强、不需 加热、方法简便、不污染环境、无残留毒性) 其他方法:滤过除菌法、干燥与低温、臭氧消毒法。 影响消毒与灭菌效果的因素: 病原生物的种类、生活状态与数量(芽胞对理化因素的耐受力远大于其繁殖体,炭疽杆菌繁 殖体在80℃只能耐受2-3分钟,但其芽胞在湿热120℃ 10分钟才能被杀灭) 消毒灭菌的方法、强度及作用:PS 70%-75%的乙醇消毒效果最好。 第九章医学病毒 第一节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病毒体:完整的成熟病毒颗粒,是细胞外的结构形式,且具有典型的形态、结构和感染性。 病毒的结构:由核心和衣壳组成,称为核衣壳。有些病毒在核衣壳的外表面有一层包膜包裹 衣壳:(1)螺旋对称型(2)20面体立体对称型(3)复合对称型:衣壳具有抗原性 包膜意义:(1)具有保护病毒核衣壳的作用(2)包膜能吸附或融合易感细胞,有助于病毒 的感染(3)包膜构成病毒的表面抗原,具有抗原性 第二节病毒的增殖与培养 病毒的复制:病毒在宿主细胞中增殖的过程称为病毒的复制。 病毒的复制周期:1.吸附2.穿入3.脱壳4.生物合成5.装配6.成熟7.释放 病毒的人工培养:动物接种、鸡胚培养、细胞培养。 第四节病毒的感染与抗病毒免疫 病毒传染源:1.病人:潜伏期2.病毒携带者3.被病毒感染的动物或携带病毒的动物(包括 媒介节肢动物) 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垂直传播、水平传播 持续性病毒感染:【概念】可在机体内长期携带病毒,可出现/不出现临床症状,可称为重 要的传染源【包括】1.潜伏性病毒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发水痘,免疫下降时引起带 状疱疹2.慢性病毒感染:慢性HBV/HCV 3.慢发病毒感染:HIV 4.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并发症:麻疹引发的SSPE(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医学微生物学第七版重点知识

医学微生物学 绪论 1.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2.微生物的分类: 3、病原微生物:少数具有致病性,能引起人类、植物病害的微生物。 机会致病性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导致疾病的微生物。 4,郭霍法则:①特殊的病原菌应在同一种疾病中查见,在健康人中不存在;②该特殊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得纯种;③该纯培养物接种至易感动物,能产生同样病症;④自人工感染的实验动物体内能重新分离得到该病原菌纯培养。 5、汤飞凡 6.诺贝尔奖

第一篇细菌学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第一节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1、观察细菌常采用光学显微镜,一般以微米为单位。 2、按细菌外形可分为: ①球菌(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 ②杆菌(链杆菌、棒状杆菌、球杆菌、分枝杆菌、双歧杆菌) ③螺形菌(弧菌、螺菌、螺杆菌) 第二节细菌的结构 1、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 2、革兰染色法将细菌分为:革兰阳性菌(G+):显紫色;革兰阴性菌(G-):显红色。两类细菌细胞壁共有组分为肽聚糖,为原核生物所特有。聚糖骨架由N-乙酰葡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交替排列,经β-1,4糖苷键联结而成。 3、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特有组分为磷壁酸(膜磷壁酸和壁磷壁酸) 磷壁酸的功能:①维持菌体内离子平衡,稳定细胞壁 ②抗原性强,是阳性菌表面特有抗原 ③与细菌的粘附作用有关 4、G-菌特有组分……外膜{脂蛋白、脂多糖(LPS)→【脂质A,核心多糖,特异多糖】、脂质双层、} 脂多糖(LPS):即G-菌的内毒素。 ①脂质A:内毒素的毒性和生物学活性的主要成分,无种属特异性,不同细菌的脂质A骨架基本一致,故不同细菌产生的内毒素的毒性作用均相似。 ②核心多糖:有属特异性,位于脂质A的外层。 ③特意多糖:即G-菌的菌体抗原(O抗原),是脂多糖的最外层。 在G-菌的细胞膜与外膜的脂质双层之间有一空隙称为周浆间隙 5. 细胞壁结构革兰阳性菌G+革兰阴性菌G- 肽聚糖组成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 联桥构成坚韧三维立体结构 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构成疏 松二维平面网络结构 肽聚糖厚度20~80nm 10~15nm 肽聚糖层数可达50层仅1~2层 肽聚糖含量占胞壁干重50~80% 仅占胞壁干重5~20% 磷壁酸有无 外膜无有 6、细胞壁的功能:①维持菌体固有的形态②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环境③参与菌体内外的物质交换④有多种抗原决定簇,决定了菌体的抗原性 7、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菌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为细菌细胞壁缺陷型。 原生质体:G+菌细胞壁缺失后,原生质层仅被一层细胞膜包住。不易成为细菌L型 原生质球:G-菌肽聚糖层受损后尚有外膜保护。易成为细菌L型 细菌L型的形态:①高度多样性,大小不一,有球形、杆状和丝状等 ②无论其为G﹢菌或Gˉ菌,形成细菌L型大多染成革兰阴性 ③具有可滤过性,能通过滤菌器

医学微生物考试重点

1、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 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菌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为细菌细胞壁缺陷型。 2、热原质:又称致热原,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 物质,大多数革兰阴性菌能产生热原质,本质为其细胞壁的脂多糖(LPS),耐高温,高压蒸汽灭菌不破坏,250℃高温干烤才能破坏。 3、转化: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游离的DNA片段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过程称为转化。 4、转导:是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一段DNA转移到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根据转导基因片段的范围,可将转导分为两类:普遍性转导、局限性转导。 5、接合:是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沟通,将遗传物质(主要是质粒DNA)从供体菌 转移给受体菌。能通过结合方式转移的质粒称为接合性质粒,不能通过性菌毛在细菌间转移的质粒为非接合性质粒。 6、侵袭力: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皮肤、黏膜生理屏障,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繁殖扩散的能力。主要包括黏附素、荚膜、侵袭素、侵袭性酶类和细菌生物被膜等。 7、溶原性转换:是指温和噬菌体感染宿主菌后,以前噬菌体形式与细菌基因组整合,成为溶原性细菌,从而获得由噬菌体基因组编码的某些性状。 8、隐性感染:或称亚临床感染,当机体抗感染免疫力较强或入侵的病菌数量不多、 毒力较弱,感染后损害较轻,使机体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者。一般在一次传染病流行中,大多数人为隐性感染,如结核。 9、显性感染:当机体抗感染免疫力较弱或入侵的病菌数量较多、毒力较强,以致 机体的组织细胞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生理功能也发生改变,并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 10、毒血症:致病菌侵入机体后,只在局部生长繁殖,不侵入血循环,其产生的外毒素入血。外毒素经血到达易感的组织及细胞,引起特殊的中毒症状。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整理

第三章消毒灭菌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一、消毒灭菌的常用术语 ⑴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灭菌比消毒要求高,包括杀灭细菌芽胞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 生物。 ⑵消毒: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并不一定能杀死含芽胞的细菌或非病原微生物。用以消毒的药品称为消毒 剂。⑶抑菌:抑制体内或体外细菌的生长繁殖。常用的抑菌剂为各种抗生素。⑷防腐:防止或抑制体外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细菌一般不死亡。⑸无菌:不存在活菌,多是灭菌的结果。⑹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进入人体或物体的操作技术。⑺清洁:是指通过除去尘埃和一切污秽以减少微生物数量的过程。 二、热力灭菌法原理: ⑴干热灭菌法:通过脱水、干燥和大分子变性。一般细菌繁殖体在干燥状态下,80-100℃经1小时可被杀死,芽 胞则需要更高温度才能被杀死。包括:焚烧、烧灼、干烤、红外线。 ⑵湿热灭菌法:最常用,在相同温度下湿热灭菌法比干热灭菌法效果更好,因为:①湿热中细菌菌体蛋白较易凝 固变性;②湿热的穿透力比干热大;③湿热的蒸汽有潜热效应存在。包括:巴氏消毒法(加热至61.1-62.8℃30分钟,71.7℃经15-30秒)、煮沸法、流动蒸汽消毒法、间歇蒸汽灭菌法、高压蒸汽灭菌法(压力103.4KPa (1.05Kg/cm2)、温度121.3 ℃、时间—15-20min;效果:杀灭包括芽孢在内所有微生物;应用:所有耐高温、高压、耐湿的物品)。 三、辐射杀菌法紫外线 原理:波长200-300nm的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其中260~266nm波长UV与DNA吸收光谱一致。其主要作用于DNA,使一条DNA链上相邻的两个胸腺嘧啶共价结合形成二聚体,干扰DNA复制与转录,导致细菌变异和死亡,并可杀灭病毒。特点:穿透力较弱。应用:物体表面及空气消毒 四、滤过除菌法 用物理阻留的方法除去液体或空气中的细菌, 真菌。特点:只能除去细菌,真菌, 不能除去病毒、支原体、L型细菌。应用:用于一些不耐高温灭菌的血清、毒素、抗生素,以及空气的除菌。 五、口腔黏膜消毒可用3%过氧化氢;冲洗阴道、膀胱、尿道等可用0.1%~0.5%氯已定或1g/L高锰酸钾。 六、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一、二级实验室不得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 三级、四级实验室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 第四章噬菌体 一、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基本特点★个体微小,可以通过细菌滤器;★无细 胞结构,主要由衣壳(蛋白质)和核酸组成;★只能在活的微生物细胞内复制增殖,是一种专性胞内寄生的微生物。★噬菌体分布极广。 二、噬菌体感染细菌有两种结果: ①毒性噬菌体:能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菌,建立溶菌周期。②温和噬菌 体:噬菌体基因与宿主染色体整合,成为前噬菌体,细菌变成溶原性菌,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但噬菌体DNA能随细菌DNA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传代,建立溶原性状态。 三、溶原性细菌温和噬菌体的基因组能与宿主菌基因组整合,并随细菌分裂传至子代细菌的基因组中,不引起细菌裂 解。整合在细菌基因组中的噬菌体基因组称为前噬菌体。带有前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称为溶原性细菌。 第五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一、细菌变异的类型:表型变异与基因型变异。 二、细菌变异的机理:?突变的概念,规律及分子基础。遗传性变异是细菌DNA的结构发生了改变而引起的,改变了 的性状能相对稳定地遗传给子代。 三、基因转移:外源性的遗传物质由供体菌进入某受体菌细胞内的过程。 基因重组:转移的基因与受体菌DNA整合在一起,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某些特性。 细菌的基因转移和重组方式: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原生质体融合。 四、转化:是供体菌裂解释放的DNA被受体菌直接摄取,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 转导:是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DNA转入到受体菌,使受体菌获得供菌的部分遗传性状。根据转导基因片段的范围,可将转导分为两类:普遍性转导和局限性转导。 溶原性转换是指温和噬菌体感染宿主菌后,以前噬菌体形式与细菌基因组整合,成为溶原性细菌,从而获得由噬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