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热性惊厥临床表现

热性惊厥临床表现

热性惊厥临床表现
热性惊厥临床表现

热性惊厥

【定义】惊厥是以强直或阵挛等骨骼肌运动性发作为主要表现,常伴意识障碍。惊厥为儿科临床常见急症,发生率高,易有频繁或严重发作,甚至惊厥持续状态,热性惊厥为小儿时期最常见的惊厥性疾病。

【临床表现】:

单纯性热性惊厥的临床表现为:

1.(1)多见于6个月到3岁的婴幼儿; (2)典型发作多在体温突然升高时,体温多在39~40℃以上; (3)发作形式多为强直阵挛发作,少数为强直、阵挛或失神发作,无先兆,一般在1次发热中仅发作1次,少数可发作多次,大多在数分钟清醒,不遗留任何神经系统体征; (4)脑电图检查,在发作1周内有20%~60%患儿脑电图可见非特异性慢活动增多,l周后恢复正常。

2.复杂性热性惊厥的临床表现与单纯性热性惊厥比较则有以下特点:低热(<38℃)也发作,持续时间较长,一次发作持续15分钟以上;24小时内反复发作大于等于2次,局灶性或不对称,发作后可有神经系统异常体征,可反复发作,发作停止后7~10天脑电图仍明显异常。50%可转化为癫痫。

【辅助检查】

血尿便常规、血生化、C反应蛋白、抗链“O”、心电图、脑电图、头颅CT

【诊断】

1.好发于年龄6个月—6岁

2.发热24小时内、体温突然升高时出现惊厥,发作后不遗留任何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3.除外其他惊厥性疾病

4.有热性惊厥既往史更支持本病诊断。

【治疗】:

1.一般治疗:应置患儿于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

2、止惊:立即静脉缓慢注入地西泮(安定),每次0.1~0.3mg/kg,或用0.5-1.0mg/kg 的地西泮(安定)灌肠,如20~30分钟仍不见效,可重复1次。

3、如有多次癫痫病发作或惊厥状态,应于地西泮(安定)控制发作后,立即1次负荷剂量的苯巴比妥钠10~12mg/kg,然后口服维持剂量苯巴比妥钠每曰3~6mg/kg。

4、病因治疗:积极寻找发热原因,治疗原发病。

秋季腹泻

【定义】在未明确病因前,大便性状改变与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每日3次以上),统称为腹泻病。腹泻病是多病因、多因素引起的一组疾病,是儿童时期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临床表现】轮状病毒性肠炎常发生于秋季,习惯称为"秋季腹泻".起病急,常伴有上呼吸道感染如发热、上感、呕吐等症状,一般无明显的中毒症状。大便次数增多,量多、水多、色黄。大便呈水样或蛋花汤样,有少量黏液,无腥臭,镜检白细胞极少或无。腹泻重者可出现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症状,轮状病毒是最常见的病原,多见于6个月~2岁的婴幼儿。抗生素治疗无效,病程约为5~7天。

【辅助检查】血尿便常规、血生化、轮状病毒抗体检测、便培养、腹部B超

【诊断】

1.根据患儿大便形状改变和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的主诉可作出腹泻诊断。

2.根据病程分类:

急性腹泻病:病程在2 周以内;

迁延性腹泻病;病程在2周—2个月;

慢性腹泻病:病程在2 周以上。

3.对腹泻病患儿须评估有无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4.根据患儿粪便性状、粪便的肉眼和镜检所见、发病季节、发病年龄及流行情况初步估计病因

5. 对慢性腹泻病还须评估消化吸收功能、营养状况、生长发育等。

【鉴别诊断】

(1)四种类型大肠埃希菌肠炎。①致病型大肠埃希菌肠炎:潜伏期约1~2天。起病较缓,大便呈黄绿色蛋花汤样,有腥臭味,可发生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大便镜检偶见白细胞。②产毒性大肠埃希菌肠炎:潜伏期1~2天,起病较急,病情轻重不一。症状与致病型大肠埃希菌肠炎相似。③侵袭性大肠埃希菌肠炎:潜伏期18~24小时,起病急,发热、腹泻频繁,大便粘冻样含脓血,常伴恶心、呕吐,腹痛和里急后重,可出现全身中毒症状甚至休克。大便镜检与菌痢不易区别。④出血性大肠埃希菌肠炎:大便开始为水样便,后转为血性。体温可正常,可有腹痛。大便镜检有大量红细胞,常无白细胞。

(2)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多继发于长期大量口服广谱抗生素之后。起病急,发热、频泻、大便腥臭、海水样便,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和中毒症状,严重者有休克,大便镜检可见多量脓细胞和革兰阳性球菌。大便培养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凝固酶试验阳性。

(3)真菌性肠炎。常为白色念珠菌,多发生于体弱、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或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病儿,多伴有鹅口疮。大便稀黄,泡沫较多,有时可见豆腐渣样细块。大便镜检可见真菌孢子及假菌丝。

【治疗】腹泻的治疗原则是预防脱水、纠正脱水、继续饮食、合理用药。

1. 预防脱水、治疗脱水:

⑴预防脱水:从患儿腹泻的一开始,就给口服足够的液体以预防脱水。母乳喂养儿应继续母乳喂养,并且增加喂养的频次及延长单次喂养的时间;混合喂养的婴儿,应在母乳喂养基础上给予ORS或其他清洁饮用水;非母乳喂养(人工喂养)婴儿,应选择ORS或食物基础的补液如汤汁、米汤水和酸乳饮品或清洁饮用水。建议在每次稀便后给予补充一定量的液体(<6月,50ml;6-2岁,100ml;2-10岁150ml;10岁以上的患儿或成人能喝多少给多少)直到腹泻停止。

⑵治疗脱水:

a、轻—中度脱水:口服补液及时纠正脱水,应用ORS ,用量(ml) =体重(kg) ×(50~

75) , 4小时内服完;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并辅导母亲给患儿服用ORS 液

b、重度脱水:①静脉输液首先以2:1等张液20 ml/kg,于30-60分钟内静脉推注或快速滴注以迅速增加血容量,改善循环和肾脏功能;在扩容后根据脱水性质(等渗性脱水选用2:3:1液,低渗性脱水选用4:3:2液)按80ml/kg继续静滴,先补2/3量,婴幼儿5h,较大儿童2.5h;在补液过程中,每1-2小时评估一次患者脱水情况,如无改善,则加快补液速度;婴儿在6小时后或较大儿童在3小时后重新评估脱水情况,选项择适当补液的方案继续治疗;一旦患者可以口服,通常婴儿在静脉补液后3-4小时后,儿童在1-2小时后,即给予ORS。

2.继续喂养

⑴调整饮食:母乳喂养儿继续母乳喂养,年龄在6个月以下的非母奶喂养儿继续喂配方乳,年龄在6个月以上的患儿继续食用已经习惯的日常食物,如粥、面条、烂饭、蛋、鱼末、肉未、新鲜果汁。鼓励患者进食,如进食量少,可增加喂养餐次。避免给患儿喂食含粗纤维的蔬菜和水果以及高糖食物。病毒性肠炎常有继发性双糖酶(主要是乳糖酶)缺乏,对疑似病例可暂时给予改为低(去)乳糖配方奶,时间1-2周,腹泻好转后转为原有喂养方式。

⑵营养治疗:强调腹泻患儿继续喂养,饮食需适应婴儿的消化吸收功能,根据个体情况,分别对待。并适当补充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母乳喂养者应继续母乳喂养,暂停辅食,缩短每次喂乳时间。少数重症病例,不能耐受口服营养物质、伴有重度营养不良及低蛋白血症者给予静脉营养。

3.补锌治疗:急性腹泻病患儿能进食后即予以补锌治疗,6个月龄以上,每天补充含元素锌20mg,6个月龄以下,每天补充元素锌10mg,共10-14天。

4. 慎用抗生素

5.其他治疗方法

⑴肠粘膜保护剂:如蒙脱石散

⑵微生态疗法给予益生菌如双歧杆菌、布拉氏酵母菌等;

⑶补充维生素;如锌、铁、烟酸、维生素A、B12等

⑷中医治疗:采用辨证方药、针灸、穴位注射及推拿等方法。【预防】

1.注意饮食卫生、环境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提倡母奶喂养

3.积极防治营养不良

4.合理应用抗生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

5.接种疫苗:目前认为可能有效的为轮状病毒疫苗。

上呼吸道感染

【定义】系由各种病原引起的上呼吸道急性感染,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

【临床表现】对于不同的患儿及病程的不同阶段,轻重程度有很大的差别,一般年长儿较轻,婴幼儿时期则重症较多;起病早期较轻,而延误治疗则可引起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对于一般的患儿,早期轻症时仅有流涕、鼻塞等鼻部症状和轻微的咽部不适,有时淋巴结可稍肿大。部分患儿发病早期出现脐周疼痛,与发热所致反射性肠蠕动增强或肠系膜淋巴结炎有关,一般1周内可自然痊愈。如在此期未得到充分治疗或是并发了细菌感染,则症状明显加重,出现寒战、高热(可诱发高热惊厥),伴有头痛、全身无力,不久即可因鼻咽部分泌物引起较频繁的咳嗽。同时,咽痛和全身症状均加重。如出现并发症,如中耳炎、败血症等,则会出现相应的症状。

【辅助检查】血尿便常规、X线胸片、血生化、咽拭子培养

【诊断】

1.有受凉、受潮或有与本病患者接触史。

2.年长儿仅有鼻塞、流涕、微热及咽部干痛或有恶心、呕吐、腹痛等,婴幼儿患者可因鼻塞而拒奶或呼吸急促。

3.咽部充血,有的扁桃体充血、肿胀。

4.体征除具有咽部有不同程度充血外,余均正常,有时有痰鸣音,咳嗽后消失。

5.一般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减少或接近正常,早期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可稍高,并发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可增高。

6.X线检查阴性,并咽部分泌物细菌培养或病毒分离、双份血清抗体效价测定或荧光免疫检查可有阳性发现(必要时做)

【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1)、注意休息,多饮开水,补充大量维生素C。

2.抗感染治疗

(1)、抗病毒治疗:利巴韦林10—15mg/(kg.d),

(2)、抗生素:常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

3.对症治疗高热者可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亦可冷敷或酒精擦浴。

高热惊厥者可以镇静、止惊处理。咽痛者可含服咽喉片。中成药治疗。

急性支气管炎

【定义】指由各种病原引起的支气管粘膜感染

【临床表现】急性支气管炎起病大多较急,大部分患儿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如鼻塞、流涕、喷嚏、咽痛,全身可有发热、轻度畏寒、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等不适症状。当感染累及气管时,出现刺激性咳嗽,多为干咳或痰少,以后渐有支气管分泌物,痰量增多偶夹血丝,严重时可伴恶心、呕吐及胸痛。咳嗽在早晚、夜间及吸入冷空气时较重。咳嗽大约持续7~10天。

婴幼儿不会咯痰,多经咽部咽下。全身症状或轻或重,重者体温可达39℃~40℃,经治疗后,多在2~3日热退。胸部听诊,大多为中等水泡音,主要散在下胸部,罗音的部位不恒定,咳出分泌物后,罗音可暂时减少或消失。血常规: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若偏高者,则为继发细菌感染;因寄生虫移行于肺引起的急性支气管炎,可有嗜酸粒细胞增多。

x线透视或胸片:肺纹理增多。

【辅助检查】血尿便常规、X线胸片、血生化、咽拭子培养

【诊断】根据患儿的呼吸道症状、体征、结合辅助检查多可诊断,但应注意与支气管异物、肿瘤压迫、肺炎早期等疾病相鉴别。

【治疗】

1.一般治疗:注意休息,给予易消化食物,卧室温暖、湿度要适宜。一般不用镇咳药,咳嗽重,妨碍休息者可适量给予镇静药物。痰多者可口服止咳化痰剂,也可给予雾化吸入治疗。

2.其他治疗并发细菌感染者,可选用适当抗生素,局部理疗也可。

3.微波、脉冲治疗。

4.预防:加强体育锻炼,多做户外活动,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增强营养和身体抵抗力,防止病原体入侵。根据气候不好适当增减衣服,加强护理,合理喂养。

支气管肺炎

【定义】是累及支气管壁和肺泡的炎症,2岁以内儿童多发。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临床表现】支气管肺炎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加快,重者可以累及其他部位,如累及心脏,可出现面色苍白、发灰、烦躁不安、尿少或无尿、颜面水肿,如果累及大脑,可出现烦躁、嗜睡、抽搐、神志不清,如果累及胃肠道,可以出现呕吐、腹泻、腹胀、食欲不振等,甚至出现消化道出血,呕吐咖啡样物质,或大便发黑、发红。

【辅助检查】血尿便常规、X线胸片、血生化(肝肾功、心肌酶、电解质)、咽拭子培养

【诊断】首先根据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如一起病或略有上感症状即出现持续高热,抗生素治疗无效。早期出现全身中毒症状和多系统受累表现,肺部体征出现晚,肝脾肿大和易出现心衰,6月-2岁小儿多见等,结合X线和实验室检查即可诊断

【鉴别诊断】

1.腺病毒肺炎:潜伏期2-7天,发热一般39℃以上,病初即有全身中毒症状,如面色苍白或青灰等。咳嗽出现早,呈单声咳嗽、频咳或阵咳。心率加快,严重者可合并有心衰,少数可并发心肌炎,多数伴有呕吐和腹泻,肝脾肿大常见。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可减少、增多或正常,咽式子等多种排泄物可分离出病毒。

2.支原体肺炎:大多起病不甚急,有发热、厌食、咳嗽、畏寒、头痛、咽痛、胸骨下疼痛等症状。体温在37~41℃,大多数在39℃左右,可为持续性或弛张性,或仅有低热,甚至不发热。多数咳嗽重,初期干咳,继而分泌痰液(偶含小量血丝),有时阵咳稍似百日咳。偶见恶心,呕吐及短暂的斑丘疹或荨麻疹。一般无呼吸困难表现,但婴儿患者可有喘鸣及呼吸困难。肺炎支原体肺炎不仅见于年长儿,婴幼儿感染率也高达25%-69%.临床常有发热、热型不定,热程1-3周。刺激性咳嗽为突出表现,有的酷似百日咳,可咳出粘稠痰,甚至带血丝。年长儿可诉咽痛、胸闷、胸痛等症状,肺部体征常不明显。婴幼儿则起病急,病程长,病情重,以呼吸困难、喘憋和双肺哮鸣音较突出,可闻及湿罗音。部分患儿有多系统受累,如心肌炎、心包炎、血小板减少、脑膜炎、肝炎、肝脾肿大、各种皮疹等。可直接以肺外表现起病,也可伴有呼吸道感染症状。有人认为儿童若发热、咳嗽,同时有其他器官受累,血沉增快,但中毒症状不重,应考虑肺炎支原体感染,必须进一步做相应实验室检查。

【治疗】1.一般治疗

(1)休息和护理: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并保持适当的室温和湿度,保持呼吸道通畅,且常翻身及更换体位

(2)饮食供给充足水分,宜给热量丰富,含有较多维生素并易于消化食物。

2.支持疗法:病情较重、病程较久的、体弱、营养不良者可考虑输血浆或免疫球蛋白

3.抗生素治疗先经验治疗,待细菌学诊断及药敏结果后选用敏感抗生素

4.对症治疗: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咳嗽者用止咳祛痰剂。低氧血症者吸

氧。腹胀者给予生理盐水灌肠。危重患儿中毒症状明显,可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预防:1.广泛进行卫生宣传教育,是父母及儿童工作者都有正确的育儿知识及各种常

见传染病的预防知识。

2.坚强小儿体格锻炼。

3.在流感及呼吸道流行季节少到公共场所。

4.积极治疗小儿上感、气管炎等疾病

5.微波、脉冲治疗。

6.疫苗的应用。如流感疫苗。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超、头颅CT

【诊断】新生儿黄疸的诊断应为随胎龄、日龄和出生体重而变化。详见治疗。

【鉴别诊断】注意寻找病因如感染、窒息、头颅血肿等,注意病因治疗。

【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治疗应建立在病史、病程、体检和权衡利弊的基础上。

1.首先评估形成胆红素脑病的高危因素,新生儿处于某些病理情况下,如新生儿溶血、窒息、缺氧、酸中毒(尤其高碳酸血症)、败血症、高热、低体温、低蛋白血症、低血糖等,易形成胆红素脑病,如有上述高危因素应尽早干预。

2.24h以内出现黄疸者,应积极寻找病因,并给予积极的光疗措施。

3.24~72h,出院前出现黄疸者至少要检查1次血清胆红素,出院后48h应于社区或医院复查胆红素,以监测胆红素水平。

4.出生后7d内(尤其是出生后3d内)接近但尚未达到干预标准者,应严密监测胆红素水平,以便得到及时治疗。无监测条件的地区和单位可适当放宽干预标准。

5."考虑光疗"是指在该日龄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可以根据临床病史、病程和体检做出判断,权衡利弊,选择光疗或严密监测胆红素。

6."光疗失败"是指光疗4~6h后,血清胆红素仍上升8.6μmol/L[0.5mg/dl],如达到上述标准可视为光疗失败,准备换血。

(一)光照治疗

1.光源:蓝光最好(主峰波长为425~475nm),也可选择白光(波长550~600nm)或绿光(波长510~530nm)。

2.方法:单面光疗法、双面光疗法。

3.时间:分连续和间歇照射。前者为24h连续照射;后者是照10~12h,间歇14~12h。不论何法,应视病情而定。

4.光疗期间需密切监测血清胆红素浓度,一般12~24h测定1次,对溶血病及血清胆红素浓度接近换血指征者,应每4~6h测定血清胆红素和红细胞压积。光疗结束后,连续监测2d,以观察有无反跳现象。当反跳值超过光疗前水平时,需再次光疗。

二、换血疗法

(一)血液的选择

1.Rh血型不合时,采用Rh血型与母同型,ABO血型与新生儿同型或O型血。在Rh(抗D)溶血病无Rh阴性血时,也可用无抗D(IgG)的Rh阳性血。

2.ABO血型不合时,最好采用AB型血浆和O型红细胞混合后换血,也可选用O型或与子同型血液换血。

3.对有明显心力衰竭的患儿,可用血浆减半的浓缩血来纠正贫血和心力衰竭。

我院暂无换血治疗条件,需换血者建议转院。

热性惊厥诊疗指南最新

第五节热性惊厥 【ICD-10编码】 R 56.0 【定义】 为小儿时期最常见的惊厥原因,主要见于婴幼儿时期(3个月至6岁)。惊厥大多在发热性疾病初期,70%的热性惊厥发病与上呼吸道感染有关,少数伴发于中耳炎、胃肠道感染或出疹性疾病初期。惊厥多于发热24小时内、体温骤然上升时发生。 【病因】 高热引起惊厥的机制可能与下面3个因素有关: 1.发热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过度兴奋状态,使脑细胞对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的敏感度增高。 2.发热可使神经元代谢率增高,耗氧量增高,糖代谢增高,使脑细胞功能紊乱,导致异常放电,引起惊厥。 3.发热惊厥有特异性遗传倾向,为单一基因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子代为杂合子,可遗传。 【诊断要点】 1. 症状与体征: 热性惊厥分为单纯型热性惊厥和复杂型热性惊厥。 (1)单纯型热性惊厥:约占热性惊厥80%。①初次发作在6个月至3岁之间,末次发作多数不超过4岁;②大多数惊厥发生在38.5℃以上、在高热24小时内; ③同一热程中仅发作1次;④惊厥发作形式主要为全身性发作;⑤发作每次持续数十秒至数分钟,很少超过10分钟;⑥发作后意识较快恢复,发作后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⑦惊厥发作10天后脑电图无异常。⑧总发作次数不超过5次。 (2)复杂型热性惊厥:约占热性惊厥20%。①可见于任何年龄;②38℃以下也可发作;③同一热程中可发作2次或以上;④惊厥发作较长,可达15分钟以上;⑤发作形式可为全身性,也可为局限性;⑥发作后神经系统可遗留不同程度异常体征;⑦总发作次数大于5次。 (3)简单型热性惊厥和复杂型热性惊厥明确诊断前,需排除颅内感染和其他

导致惊厥的器质性或代谢性异常;既往若有热性惊厥史更支持本病诊断。 2.辅助检查 (1)常规检查血常规、大便常规、尿液分析,快速C反应蛋白(CRP)、心电图、胸片等 (2)临床需排除电解质紊乱、代谢紊乱,可行血气分析、血电解质、血生化、血糖、血氨、血乳酸、微量元素、遗传代谢病筛查(尿有机酸分析、血氨基酸分析、酰基肉碱等)检查。 (3)疑似颅内感染者应作脑脊液、病原学、脑电图、头颅CT或MRI、经颅多普勒等方面检查。 (4)脑电图抽搐后及发热与抽搐停止10天后分别作脑电图检查,以对比协判预后。 【鉴别诊断】 (1)中枢神经系统急性感染热性惊厥一般发生在发热的早期,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多于疾病极期出现惊厥,此外,在单次发热期间惊厥一般仅发作一次;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发生惊厥者,惊厥常反复发作,并常伴有淡漠、嗜睡等意识改变。脑脊液检查及颅压测定对鉴别诊断有很大帮助。 (2)急性传染病初期急性传染病初期,如中毒性细菌性痢疾,常在疾病初期发生惊厥,但中毒性细菌性痢疾患儿常有循环衰竭和意识障碍等全身中毒症状,惊厥也较严重,可反复发作。及时取粪便化验可鉴别。 (3)全身代谢紊乱引起的惊厥代谢紊乱,如:低血钠、低血钙、低血镁、低血糖等也是引起婴儿惊厥的常见原因,相应检查可鉴别。先天性代谢异常也常在婴儿期开始有惊厥发作。某些药物及重金属等中毒也是小儿惊厥的常见原因。 【治疗】 1.一般治疗 (1)护理:有发作预兆的病人,将病人移至床上,如来不及可顺势使其躺倒,防止意识突然丧失而跌伤,迅速移开周围硬物、锐器,减少发作时对身体的伤害。将缠有纱布的压舌板放在病人上、下磨牙之间,以免咬伤舌头。使病人平卧,松开衣领,头转向一侧,以利于呼吸道分泌物及呕吐物排出,防止流入气管引起呛咳及窒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锻炼身体,提

热性惊厥(儿科)

热性惊厥临床路径 (2010年版) 一、热性惊厥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热性惊厥(FS)(ICD-10:R56、0)。 (二)诊断依据。 根据《尼尔森儿科学》(Richard E、Behrman主编,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年,第七版)、《临床诊疗指南-癫痫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初次发作在3个月至4-5岁之间。 2、体温在38℃以上时突然出现惊厥。 3、排除颅内感染与其她导致惊厥得器质性或代谢性异常。 4、既往没有无热惊厥史。 5、临床分型:简单FS与复杂FS。 (简单FS:惊厥持续时间在15分钟以内,惊厥发作类型为全面性,24小时惊厥发生得次数1次;复杂FS:惊厥持续时间在15分钟以上,惊厥发作类型为部分性,24小时惊厥发生得次数≥2次)。

(三)治疗方案得选择。 根据《尼尔森儿科学》(Richard E、Behrman主编,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年,第七版)与《临床诊疗指南-癫痫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急救治疗:退热,惊厥持续5分钟以上进行止惊药物治疗,一线药物为苯二氮卓类,静脉注射。 2、预防治疗:有高危因素者长期抗癫痫药物预防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5天内。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R56、0热性惊厥疾病编码。 2、符合需要住院指征:惊厥持续时间长、反复发作、惊厥缓解后仍存在意识障碍或精神状况欠佳者。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她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得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明确诊断及入院常规检查需2-3天(工作日)。 1、必需得检查项目:

热性惊厥护理

一、上策:保持健康 1.控制饮食,膳食平衡,防止积食。早饭吃好,午饭吃饱,晚饭吃 少。定时定量,克服挑食;保证食物健康清洁,保持食物种类丰富。 2.防止上火,不吃辛辣,干燥等易上火食物;多吃水果蔬菜防止便 秘;每日足量饮水。 3.培养讲卫生的习惯,防止病菌病毒感染;不把脏手放口中,不用 脏手揉眼抠鼻孔;饭前便后洗手;不吃存在致病危险的食物,不喝存在致病危险的水。 4.提高获得性免疫能力,没有致病危险的情况下,不必过于干净。 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慎用抗生素类药物。身体健康的情况下,按时按规接种疫苗,不接种疫苗的风险更大。 5.视环境天气情况多进行户外活动,适量晒太阳,适量运动。 6.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自然睡自然醒。睡眠时间参考:新生儿 20-22小时,2月婴儿18-20小时,1岁15小时,2岁14小时,3-4岁13 小时,5-7岁12 小时,8-12岁10 小时,12-18岁9 小时。 7.关注温度,湿度,天气等生活环境,调整穿衣盖被。暖要后背无 汗,冷要手脚不凉。头要凉,背腹足要暖,穿衣基本与大人相当。 8.不去人流量大,空气污浊,儿童游乐场等易患传染病的场所;去 医院尽量采取避免交叉感染的措施;与其他传染性疾病患者保持距离,采取必要隔离措施。 9.教育讲究方式方法,创造轻松愉悦的氛围,在不触及底线的前提

下,尽量让孩子快乐度过每一天。 10.注意饮食,排便,体温,舌苔,喉咙,口气,精神状态等表现, 疾病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二、中策:发烧护理 1.发烧适量补充糖盐水;须大量补充水分,多喂白开水,煮梨水, 煮苹果水,稀释果汁等。 2.发冷阶段:可用暖水袋温暖冰凉的手脚,注意保暖。 3.发热阶段:减少衣物和被褥,注意散热。 4.物理降温:温水擦拭额头,后背,颈部,腋下,腹股沟,手部。 不要擦拭胸口,腹部和足部。 5.药物降温:体温在38度以下的,可以用小儿柴桂退热颗粒,柴黄 颗粒、热速清口服液等。体温达到38度即可按说明使用美林(布洛芬)或者泰诺林(对乙酰氨基酚)等安全退烧药物,同时小儿柴桂退热颗粒等也可以继续服用。 6.发烧时勤量体温,采取物理或药物降温措施控制体温。 7.查明发烧原因,对症采取治疗措施。 8.发烧情况下,预防惊厥是否临时使用安定类药物,有医生建议使 用,认为惊厥对大脑有损伤,发作频繁有可能会导致癫痫;有医生不建议使用,认为惊厥是大脑的良性反应,预后良好,无后遗症。家长需要意识到安定类药物抑制呼吸等副作用。常用西药有鲁米那(苯巴比妥),安定(地西泮),德巴金,开浦兰等,常用中药有羚羊角颗粒,紫雪散,安宫牛黄丸,回春颗粒等。

小儿高热惊厥的紧急处理

小儿高热惊厥的紧急处理 小孩子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一旦突然高烧上了 39 ℃,就容易出现双眼上翻、紧咬牙关、全身痉挛甚至丧失意识的 症状,这有个医学名词叫 “ 小儿高热惊厥 ” 。家长往往吓得魂飞魄散,恨不得瞬间飞到医院。 可行动再迅速,从家里到医院少说也要十几二十分钟,有些等 120 来急救的,时间可能花得更多。在这么漫长 的等待里,如何给孩子适当的护理,从而稳定症状,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呢? 高热惊厥的紧急处理 第一步:患儿侧卧或头偏向一侧。 立即使患儿侧身俯卧,头稍后仰,下颏略向前突,不用枕头。或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切忌在惊厥发作时给患 儿喂药 ( 防窒息 ) 。 第二步:保持呼吸道通畅。 解开衣领,用软布或手帕包裹压舌板或筷子放在上、下磨牙之间,防止咬伤舌头。同时用手绢或纱布及时清除患 儿口、鼻中的分泌物。

第三步:控制惊厥。 用手指捏、按压患儿的人中、合谷、内关等穴位两三分钟,并保持周围环境的安静,尽量少搬动患儿,减少不必 要的刺激。 第四步:降温。 冷敷 ——— 在患儿前额、手心、大腿根处放置冷毛巾,并常更换;将热水袋中盛装冰水或冰袋,外用毛巾包裹后放 置患儿的额部、颈部、腹股沟处或使用退热贴。 温水擦浴 ——— 用温水毛巾反复轻轻擦拭大静脉走行处如颈部、两侧腋下、肘窝、腹股沟等处,使之皮肤发红,以 利散热。 温水浴 ——— 水温 32~36 ℃,水量以没至躯干为宜,托起患儿头肩部,身体卧于盆中,时间以 5~10 分钟为宜,要 多擦洗皮肤,帮助汗腺分泌。 药物降温

——— 口服退烧药,或将宝宝退热栓塞到肛门。 第五步:及时就医。 一般情况下,小儿高热惊厥 3-5 分钟即能缓解,因此当小孩意识丧失,全身性对称性强直性阵发痉挛或抽搐时, 家长不要急着把孩子抱往医院,而是应该等孩子恢复意识后前往医院。经护理,即使患儿惊厥已经停止,也要到医院 进一步查明惊厥的真正原因。但患儿持续抽搐 5-10 分钟以上不能缓解,或短时间内反复发作,预示病情较重,必须急 送医院。就医途中,将患儿暴露在外,伸直颈部保持气道通畅。切勿将患儿包裹太紧,以免患儿口鼻受堵,造成呼吸

一例高热惊厥患者的护理查房

一例高热惊厥患者的护理 查房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一例高热惊厥患者的护理查房 时间:2016年8月27日 地点:急诊科医护办公室 内容:高热惊厥的护理查房 主持人:陈英华 参加人员:全科护士 陈英华护士长:今天我们进行一个有关高热惊厥的护理查房。热性惊厥是小儿期较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异常的紧急症状,婴幼儿更为多见,好发年龄为6个月~5岁,以9个月~20个月为高峰,其发病率约为2%~4%。热性惊厥大多由于各种感染性疾病引起,以上呼吸道感染最为多见,其发作的典型临床表现是:意识突然丧失,多伴有双眼球上翻,凝视或斜视,面肌或四肢肌强直,痉挛或不停地抽动。发作时间可由数秒至几分钟,有时反复发作,甚至呈持续状态。严重的热性惊厥可遗留神经系统的后遗症。简要介绍一下后,接下来请责任护士汇报病史。 责任护士汤海燕:首先,我简要介绍一下病人的情况:1床,刘子媛,女,2岁,因“发热一小时,惊厥一次”拟诊为惊厥待查:高热惊厥于6月25号入院,入院时患儿体温:40.7℃,脉搏:110次/分,呼吸:26次/分,患儿神志清醒,热性面容,无皮疹,有寒战,四肢凉,心律齐,家属诉患儿在门诊就诊时突然惊厥一次,表现为双眼上翻,口唇发绀,牙关紧闭,四肢抽动,立即予物理降温,10min后缓解。入院后未有抽搐现象,腹软,无呕吐,大小便外观无异常。入院后医嘱予一级、普食,头孢曲松、炎琥宁、利巴韦林抗感染治疗,完善三大常规,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心肌酶,等检查,其中白细胞×109/L,中性粒细胞%。患儿既往无家族遗传史,生长发育与同龄儿相仿,预防接种按计划进行。现在是患儿入院的第2天,根据问诊和体格检查,现汇报如下:患儿至今仍有发热,无抽搐,无咳嗽,无皮疹,咽部充血,腹软,无呕吐,胃纳可。根据患儿病情有以下护理问题: 1、体温过高与病毒感染有关 2、潜在并发症:有窒息的危险与惊厥时意识不清,可发生误吸有关 3、潜在并发症:脑疝与颅内压增高有关 4、有受伤的危险与惊厥发生时意识障碍,可能跌伤或咬伤有关 5、恐惧与家长缺乏急救的护理及预防知识有关 我对这个患儿的护理措施有以下几点:

热性惊厥诊疗指南

热性惊厥诊疗指南 【概述】 热性惊厥( Febrile Seizures, FS )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惊 厥病因,儿童期患病率2%~5%,在小儿各类惊厥中占30%。热性惊厥的发作与颅外发热性疾病中体温骤然升高有关, 70%以上的热性惊厥发生于上呼吸道感染初期。目前热性惊厥的定义尚未完全统一,一般认为3个月~5岁的婴幼儿(常见发病年龄为6个月~3岁,高峰年龄为生后18个月,),体温在38℃以上时突然出现惊厥,并排除颅内感染和其他导致惊厥的器质性和代谢性疾病,既往无热惊厥史者,可诊断为FS。 大多数FS的临床经过及预后良好,大约30%~40%的患儿可出现FS复发,严重的FS(如热性惊厥持续状态)也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脑损伤,导致脑组织水肿、海马硬化萎缩及神经元变性坏死等,与日后情感行为异常、学习困难、智能发育落后及颞叶癫痫等存在一定的联系。 每例FS患儿复发情况变化很大,取决于遗传和环境因素(如反复感染高热)的相互作用。大多研究认为FS复发的危险因素有:①有FS或癫痫家族史;②首次FS的年龄<18个月;③低热出现惊厥;④发热早期出现惊厥。发生FS持续状态的危险因素包括:①首次FS年龄小;②首次FS为部分性发作;③有癫痫家族史。如果首次FS持续时间长,FS复

发往往持续时问也长。部分FS患儿可能继发癫痫,尤其是具有以下危险因素者:①复杂性热性惊厥;②有癫痫家族史; ③惊厥发作前已经有运动智能发育落后。具有的危险因素越多,FS复发或继发癫痫的可能性越大。 【病史要点】 1、发热初期(常在发热24小时内)体温骤升时突然出现的急性惊厥发作。 2、初发年龄、惊厥前后体温、惊厥发作形式、持续时间、一次热程中的惊厥次数及惊厥发作后表现。 3、复发者应询问复发次数、每次复发时的惊厥类型及持续时间。 4、是否伴有头痛、呕吐、持续意识障碍、肢体活动障碍等脑病症状。 5、伴随感染(如上呼吸道感染、腹泻、出疹性疾病、中耳炎等)及全身情况。 6、有无围生期脑损伤、有无颅内感染及外伤史,有无智力、运动发育的障碍。 7、有无热性惊厥、癫痫、智力低下及其他遗传代谢病家族史。 【体检要点】 1、一般体检中注意体温、呼吸、心率、血压,注意有无循环衰竭。

热性惊厥诊疗指南最

第五节热性惊厥 【ICD-10编码】R56.0 【定义】 为小儿时期最常见的惊厥原因,主要见于婴幼儿时期(3个月至6岁)。惊厥大多在发热性疾病初期,70%的热性惊厥发病与上呼吸道感染有关,少数伴发于中耳炎、胃肠道感染或出疹性疾病初期。惊厥多于发热24小时内、体温骤然上升时发生。 【病因】 高热引起惊厥的机制可能与下面3个因素有关: 1.发热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过度兴奋状态,使脑细胞对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的敏感度增高。 2.发热可使神经元代谢率增高,耗氧量增高,糖代谢增高,使脑细胞功能紊乱,导致异常放电,引起惊厥。 3.发热惊厥有特异性遗传倾向,为单一基因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子代为杂合子,可遗传。 【诊断要点】 1.症状与体征: 热性惊厥分为单纯型热性惊厥和复杂型热性惊厥。 (1)单纯型热性惊厥:约占热性惊厥80%。①初次发作在6个月至3岁之间,末次发作多数不超过4岁;②大多数惊厥发生在38.5℃以上、在高热24小时内;③同一热程中仅发作1次;④惊厥发作形式主要为全身性发作;⑤发作每次持续数十秒至数分钟,很少超过10分钟;⑥发作后意识较快恢复,发作后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⑦惊厥发作10天后脑电图无异常。⑧总发作次数不超过5次。 (2)复杂型热性惊厥:约占热性惊厥20%。①可见于任何年龄;②38℃以下也可发作;③同一热程中可发作2次或以上;④惊厥发作较长,可达15分钟以上;⑤发作形式可为全身性,也可为局限性;⑥发作后神经系统可遗留不同程度异常体征;⑦总发作次数大于5次。 (3)简单型热性惊厥和复杂型热性惊厥明确诊断前,需排除颅内感染和其他导致惊厥的器质性或代谢性异常;既往若有热性惊厥史更支持本病诊断。

儿科诊疗规范[1]

儿科诊疗规范 儿科诊疗规范 营养不良 【病史采集】 1.入院24小时完成病历。 2。出生史、喂养史、生长史。 3.相关疾病史(急慢性感染、慢性代谢性疾 病、长期消化功能紊乱等),病情发生发展过程. 4. 合并症及治疗经过。 【检查】 1。入院后1小时必须完成体格检查,除常规体格 检查外,应注意皮下脂肪减少部位、程度、水肿、精神状态及心肺功能。 2.实验室检查:根据营养不良的程度,作血常规、血电解质、血糖、血清总蛋白及白蛋白等相关检查,针对原发病作相关检查及心电图、肝脏超声、X线检查,有条件者可作血游离氨基酸、血清酶、血微量元素及各 种维生素含量测定. 【诊断】 1. 根据临床症状及有关实验室检查确定营养不良的类型(消瘦型、水肿型、混合型)和程度(轻、中、重)。 2。尽力找出原发疾病. 3.寻找可能的合并症。 【治疗原则】 1。迅速纠正严重合并症:如水电解质紊乱、低血糖、严重感染等。 2.及时处理各种原发疾病。 3. 调整饮食,合理喂养。 4.可选用各种消化酶、蛋白同化类固醇如苯丙酸诺龙;补充各种营养素,如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微 量元素、矿物质. 5. 病情严重、血浆蛋白过低或有严重贫血者,可输全血或血浆。 6. 病情复杂,处理困难,需请相应专科或上级医生 会诊或转上级医院。 【疗效标准】 1.治愈:体重增长至相应身高体重标准第三个 百分位以上,各项化验检查恢复正常,各项并发症均已治愈。

2. 好转:体重增长,各项化验指标基本恢复正常,各种并发症好转。 3. 未愈:未达到上述指标者。 【出院标准】 凡达到临床治愈或好转,病情相对稳定者可出院。 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 【病史采集】 1. 入院24小时内完成病历。 2。喂养史、疾病史。 3。抽搐发作状态、持续时间、是否伴有喉鸣及意识障碍、有无发热等诱因。 4. 治疗经过和治疗反应. 【检查】 1. 入院后15分钟必须完成体格检查,重点注意面神经征、腓反射、止血带征。 2。实验室检查:血清钙等电解质及碱性磷酸酶。 【诊断】 1. 根据发生年龄、无热、手足搐搦、喉痉挛及佝偻病体征而无其它神经系统表现,血清钙低于1。75~1.88mmol/L可诊断. 2. 本病应与其它无热惊厥的疾病如婴儿痉挛症、低血糖症、低镁惊厥、颅内出血等病鉴别。 3. 喉痉挛的患儿应与急性喉炎、先天性喉鸣鉴别。 4。伴有发热者应注意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鉴别。 【治疗原则】 首先控制惊厥或喉痉挛,然后或同时予以病因治疗。 1. 紧急处理:保持呼吸道通畅,持续抽搐者应立即选用安定或苯巴比妥等药控制惊厥,严重喉痉挛可进行气管插管。 2.补充钙剂选用10%葡萄糖酸钙加等量10%葡萄糖液稀释后进行缓慢静脉注射或滴注,注意监测心率,如发生心动过缓,即应减慢注入速度或停止注射。 3。及时应用维生素D制剂。 4. 病情复杂,处理困难,需请相应专科或上级医生会诊。 【出院标准】 临床症状消失,血钙恢复正常,病情稳定者可以出院。 迟发性维生素K依赖因子缺乏症 【病史采集】 1。入院24小时内完成病历。

热性惊厥(儿科)

热性惊厥临床路径 (2010年版) 一、热性惊厥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热性惊厥(FS)(ICD-10:R56.0)。 (二)诊断依据。 根据《尼尔森儿科学》(Richard E.Behrman主编,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年,第七版)、《临床诊疗指南-癫痫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初次发作在3个月至4-5岁之间。 2.体温在38℃以上时突然出现惊厥。 3.排除颅内感染和其他导致惊厥的器质性或代谢性异常。 4.既往没有无热惊厥史。 5.临床分型:简单FS与复杂FS。 (简单FS:惊厥持续时间在15分钟以内,惊厥发作类型为全面性,24小时惊厥发生的次数1次;复杂FS:惊厥持续时间在15分钟以上,惊厥发作类型为部分性,24小时惊厥发生的次数≥2次)。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尼尔森儿科学》(Richard E.Behrman主编,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年,第七版)和《临床诊疗指南-癫痫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急救治疗:退热,惊厥持续5分钟以上进行止惊药物治疗,一线药物为苯二氮卓类,静脉注射。 2.预防治疗:有高危因素者长期抗癫痫药物预防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5天内。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R56.0热性惊厥疾病编码。 2.符合需要住院指征:惊厥持续时间长、反复发作、惊厥缓解后仍存在意识障碍或精神状况欠佳者。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明确诊断及入院常规检查需2-3天(工作日)。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检测; (3)脑电图检查。 2.疑有颅内感染,特别是<1岁婴儿,腰穿脑脊液检查。 3.疑有感染或其他颅内病变者可选择:病原微生物检查、影像学检查。 (七)治疗开始于诊断第1天。 (八)选择用药。 1.急救治疗。

热性惊厥症状诊疗常规

热性惊厥症状诊疗常规 【临床表现】 (一)发热 癫痫经常是热性疾病的首发症状。 (二)癫痫 1.全身性强直一阵挛性发作是最常见的类型 (1)在急性发热高峰时发生。 (2)先哭泣一声,继而意识丧失。 (3)强直阶段 1)肌紧张。 2)可能和窒息及尿失禁有关。 3)惊厥有自限性.持续仅几分钟。 2.其它癫痫类型直凝视,无力,无先发强直的反射动作。【病因及主要病理生理改变】 (一)病因学 常见的儿童感染:上呼吸道感染,中耳炎,玫瑰疹,消化道感染.志贺氏胃肠炎。 (二)病理生理学改变 1.3个月至5岁时的发热易导致惊厥 (1)无颅内感染征象及其他明确的原因。 (2)平均发病年龄为18~22月。 (3)以往有非热性惊厥发作的患儿应排除。

2.是小儿最常见的惊厥原因。 3.常在正常儿童发生。 4.以下情况发生率增高 (1)有神经系统疾病的儿童。 (2)男性。 5.分型 (1)简单热性惊厥 1)短暂、自限制发作,<10~15分钟,自然缓解。 2)全身性发作,无局部中枢神经系统发作的表现。 (2)复杂性热性惊厥 1)发作时间超过15分钟。 2)局部表现可能较明显。 3)24小时内有超过1次的发作。 6.第一次热性惊厥的危险因素 (1)高体温。 (2)家族热性惊厥史。 (3)父母发现患儿发育迟缓。 (4)血钠水平低。 7.复发的危险 (1)出现在30%的患儿; (2)早期出现; (3)有家族热性惊厥史;

(4)使用苯巴比妥及丙戊酸钠可使发作频率降低,这些药物在急诊无需使用; (5)没有行为、智力测试的改变; (6)小于5%的患儿将发展成为一种癫痫性疾病。 【院前急救】 l.保护气道。 2.给氧。 3.如需要行呼吸支持治疗。 4.当癫痫正发作时防止患儿受伤。 5.超量使用苯唑安定时将发生呼吸抑制和窒息。 6.简单热性惊厥是自限性的,无需抗癫痫治疗。 【急诊检查】 (一)基本检查 1.最重要的是临床检查。 2.详细的病史及查体可帮助明确诊断并排除其他病因。 (1)感染性疾病的症状; (2)使用药物治疗; (3)外伤; (4)发育水平; (5)热性惊厥及癫痫的家族史; (6)对惊厥详尽的描述; (7)假性脑膜炎的表现,紧张且突出的前额部;

常见病诊疗规范

中医常见病及优势病种诊疗常规 感冒 感冒是由于感触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其临床表现与西医学所称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相似。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咽炎、扁桃体炎、喉炎等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喷嚏等症状为主,多兼咳嗽,可伴咽喉痒或痛、呕吐、腹泻或高热惊厥。 2 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常因骤变而发病。 3 一般病毒感染者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单核细胞增加。细菌感染者白细胞计数增多,中性粒细胞增多。 [辨证论治] 1 风寒束表 症候:鼻塞声重,喷嚏,流清涕,恶寒发热或发热不甚,无汗,周身酸痛,咳嗽痰白质稀,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例方:荆防败毒散。 2 风热犯表 症状:发热或高热,微恶风,鼻塞喷嚏,流稠涕,汗出口干,咽喉痛,咳嗽痰稠,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例方:银翘散。 3 暑湿感冒 症状:发热,汗出热不解,鼻塞流浊涕,头昏重胀痛,身重倦怠,心烦口渴,胸闷欲呕,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例方:新加香薷饮。 4 虚体感冒 4.1 气虚感冒 症状:恶寒较甚,发热,无汗,头痛身楚,咳嗽,痰白,咯痰无力,平素神疲体弱,气 短懒言,反复易感,舌淡苔白,脉浮无力。 治法:益气解表

例方:参苏饮。 4.2 阴虚感冒 症状: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头昏,心烦,口干,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解表。 例方:加减葳蕤汤。 [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1.1 风寒证可口服午时茶、通宣理肺丸。 1.2 风热证可口服银翘解毒片,羚翘解毒片,桑菊感冒冲剂。 1.3 感冒兼见脾胃湿困诸症者可用藿香正气丸。 1.4 时行感冒可口服板蓝根冲剂。 2 中药针剂 风热证、暑湿证及表寒里热证均可用喜炎平、双黄连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内静滴,每日1次。 3 外治疗法 3.1大蒜液滴鼻,10%大蒜液每次1滴,每日滴3~5次。适用于各证型感冒。 3.2 拔火罐可取大椎、身柱、大杼、肺俞、风门等穴,每日1次。适用于风寒证。 [治法改进] 感冒轻证,或初起偏寒偏热俱不明显,仅稍有恶风、微热、头胀、鼻塞者,可予辛凉轻剂,疏风解表,药用桑叶、薄荷、防风、荆芥等微辛轻清透邪。咽痒咳嗽者,酌配前胡、牛蒡子、贝母、橘红、桔梗、甘草等清宣肺气。 [疗效标准] 1 治愈: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 2 好转:发热消退,临床症状减轻,实验室检查基本正常。 3 未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实验室检查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改善或加重。

热性惊厥用药指南

热性惊厥用药指南 【定义】 热性惊厥(febrile seizure),又称为高热惊厥。为小儿时期是常见的惊厥原因,主要见于婴幼儿时期(6个月至3岁)。惊厥大多在发热性疾病初期,70%的热性惊厥发病与上呼吸道感染有关,少数伴发于中耳炎、肠胃道感染或出疹性疾病初期。本症不包括由颅内疾病引起的发热惊厥。 40%以上的本病患儿近亲中有惊厥史。绝大多数热性惊厥的发生呈多基因遗传、常染色体显性或常染色体隐性等多种遗传方式。通过基因连锁分析,多数认为基因位点包括:19p13.1;5q14-15;2q23-24和8q13-21。 【诊断依据】 1.好发年龄 6个月~6岁。 2.发热24小时内、体温突然升高时出现惊厥,发作后不遗留任何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3.多为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少数为消化道感染或出疹性疾病所引起。 4.除外其他惊厥性疾病。 5.若有热性惊厥既往史更支持本病诊断。 【治疗】 1.急救措施 (1)一般处理①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必要时做

气管切开。②防止意外损伤。③防止缺氧性脑损伤。 (2)控制惊厥①针刺法:针刺人中、合谷、十宣、内关、涌泉等穴。2~3分钟不能止惊者可用下列药物。②止惊药物:安定常为首选药物,每次0.1~0.3mg/kg,(最大剂量不超过10mg)。稀释一倍,静推速度要慢。必要时30分钟后可再用一次。极个别患儿可因特异体质反应在用药初发生呼吸骤停,故推注中应密切观察患儿呼吸节律,做好人工呼吸的抢救准备。但应注意本药对呼吸、心跳有抑制作用。苯巴比妥钠肌内或静脉注射。 2.一般处理 使患儿侧卧,解开衣领,清除口、鼻,咽喉分泌物和呕吐物,以防吸入窒息,保持呼吸道通畅。在上、下磨牙间安放牙垫,防止舌咬伤。严重者给氧,高热者物理降温或给解热药物。 3.控制感染:感染性惊厥应选用抗生素。 4.病因治疗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治疗措施。惊厥持续状态的处理: (1)立即止惊:同一般惊厥处理。 (2)控制高热:可用物理降温(头部冰帽或冷敷)和药物降温(双氯芬酸钾栓)。 (3)加强护理:密切观察患儿体温、呼吸、心率、血压、肤色、瞳孔大小和尿量。 (4)降低颅内压:抽搐持续2个小时以上,易有脑水肿,

【实用】-热性惊厥护理常规

热性惊厥 高热惊厥是指小儿在呼吸道感染或其他感染性疾病早期,体温升高时发生的惊厥,并排除颅内感染及其它导致惊厥的器质性或代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全身或局部肌群的强直性或阵挛性抽搐,双眼球凝视、斜视、发直或上翻,伴意识丧失。是儿科常见的急症,发生率很高,尤以婴幼儿多见。 1.护理问题 1.1有窒息的危险 1.2有受伤的危险 1.3体温过高 1.4潜在并发症 2.护理措施 2.1控制惊厥发作 2.1.1让患儿安排在环境安静、光线柔和舒适的病房内,尽量减少亲友探视,治疗及护理时,应动作轻柔、敏捷,减少一切不必要的刺激及来回搬动。2.1.2让患儿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选人中穴位给予强刺激,迅速用止惊药物,如地西泮、苯巴比妥、水合氯醛等,观察用药后反应并记录。 2. 1.3床头备吸痰器,防止惊厥发作时窒息,必要时吸痰。 2.2防止外伤 2.2.1惊厥时将缠有纱布的开口器或压舌板放于上下门齿之间,以免舌咬伤,当牙关紧闭时不必强力撬开,以免损伤牙齿。 2.2.2抽搐时应及时移开可能伤害患儿的一切物品,切勿用力强行牵拉或按压患儿肢体,以免骨折或脱臼。 2.2.3给予适当的保护性约束,拉起床档,防止坠床。 2.3控制体温 2.3.1采用头部放置冰袋或冰枕,同时用温水或30%~50%的酒精擦四肢、颈部腋窝、大腿根部等。遇寒冷天气,应注意保暖,以防感冒诱发肺炎。 2.3.2根据医嘱给予药物降温,观察用药后效果并及时记录。 2.4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2.4.1经常巡视病房,了解惊厥的病因,针对病因进行观察,特别注意呼吸、

体温、心率、血压、瞳孔等,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2.4.2观察惊厥再次发作次数、部位、程度及诱发因素、每次发作时间等,及时通知医生,并做好记录。 3.健康指导 护士应给予家长耐心有效、正确的指导,讲解治疗的方法、发病原因、注意事项、预防、家庭护理等知识,避免焦虑、烦躁情绪。指导家长发热时及时控制体温的方法,。如惊厥发作时要就地抢救,按压人中,保持安静,以免加重惊厥发作造成机体损伤。 4.护理评价 4.1患儿惊厥得到控制,无窒息及外伤。 4.2患儿体温下降到安全范围,无惊厥发生。 4.3护理并发症预防处理及时、有效。 4.4急救药品、物品准备充分,患者发生意外时,抢救及时有效。

热性惊厥诊疗指南()

第五节热性惊厥 【ICD-10编码】 R 【定义】 为小儿时期最常见的惊厥原因,主要见于婴幼儿时期(3个月至6岁)。惊厥大多在发热性疾病初期,70%的热性惊厥发病与上呼吸道感染有关,少数伴发于中耳炎、胃肠道感染或出疹性疾病初期。惊厥多于发热24小时内、体温骤然上升时发生。 【病因】 高热引起惊厥的机制可能与下面3个因素有关: 1.发热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过度兴奋状态,使脑细胞对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的敏感度增高。 2.发热可使神经元代谢率增高,耗氧量增高,糖代谢增高,使脑细胞功能紊乱,导致异常放电,引起惊厥。 3.发热惊厥有特异性遗传倾向,为单一基因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子代为杂合子,可遗传。 【诊断要点】 1. 症状与体征: 热性惊厥分为单纯型热性惊厥和复杂型热性惊厥。 (1)单纯型热性惊厥:约占热性惊厥80%。①初次发作在6个月至3岁之间,末次发作多数不超过4岁;②大多数惊厥发生在38.5℃以上、在高热24小时内; ③同一热程中仅发作1次;④惊厥发作形式主要为全身性发作;⑤发作每次持续数十秒至数分钟,很少超过10分钟;⑥发作后意识较快恢复,发作后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⑦惊厥发作10天后脑电图无异常。⑧总发作次数不超过5次。 (2)复杂型热性惊厥:约占热性惊厥20%。①可见于任何年龄;②38℃以下也可发作;③同一热程中可发作2次或以上;④惊厥发作较长,可达15分钟以上;⑤发作形式可为全身性,也可为局限性;⑥发作后神经系统可遗留不同程度异常体征;⑦总发作次数大于5次。 (3)简单型热性惊厥和复杂型热性惊厥明确诊断前,需排除颅内感染和其他

导致惊厥的器质性或代谢性异常;既往若有热性惊厥史更支持本病诊断。 2.辅助检查 (1)常规检查血常规、大便常规、尿液分析,快速C反应蛋白(CRP)、心电图、胸片等 (2)临床需排除电解质紊乱、代谢紊乱,可行血气分析、血电解质、血生化、血糖、血氨、血乳酸、微量元素、遗传代谢病筛查(尿有机酸分析、血氨基酸分析、酰基肉碱等)检查。 (3)疑似颅内感染者应作脑脊液、病原学、脑电图、头颅CT或MRI、经颅多普勒等方面检查。 (4)脑电图抽搐后及发热与抽搐停止10天后分别作脑电图检查,以对比协判预后。 【鉴别诊断】 (1)中枢神经系统急性感染热性惊厥一般发生在发热的早期,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多于疾病极期出现惊厥,此外,在单次发热期间惊厥一般仅发作一次;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发生惊厥者,惊厥常反复发作,并常伴有淡漠、嗜睡等意识改变。脑脊液检查及颅压测定对鉴别诊断有很大帮助。 (2)急性传染病初期急性传染病初期,如中毒性细菌性痢疾,常在疾病初期发生惊厥,但中毒性细菌性痢疾患儿常有循环衰竭和意识障碍等全身中毒症状,惊厥也较严重,可反复发作。及时取粪便化验可鉴别。 (3)全身代谢紊乱引起的惊厥代谢紊乱,如:低血钠、低血钙、低血镁、低血糖等也是引起婴儿惊厥的常见原因,相应检查可鉴别。先天性代谢异常也常在婴儿期开始有惊厥发作。某些药物及重金属等中毒也是小儿惊厥的常见原因。 【治疗】 1.一般治疗 (1)护理:有发作预兆的病人,将病人移至床上,如来不及可顺势使其躺倒,防止意识突然丧失而跌伤,迅速移开周围硬物、锐器,减少发作时对身体的伤害。将缠有纱布的压舌板放在病人上、下磨牙之间,以免咬伤舌头。使病人平卧,松开衣领,头转向一侧,以利于呼吸道分泌物及呕吐物排出,防止流入气管引起呛咳及窒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锻炼身体,提

热性惊厥诊疗指南(最新)

第五节热性惊厥 【ICD-10 编码】R 56.0 【定义】 为小儿时期最常见的惊厥原因,主要见于婴幼儿时期( 3 个月至 6 岁)。惊厥大多在发热性疾病初期,70%的热性惊厥发病与上呼吸道感染有关,少数伴发 于中耳炎、胃肠道感染或出疹性疾病初期。惊厥多于发热24 小时内、体温骤然上升时发生。 【病因】 高热引起惊厥的机制可能与下面 3 个因素有关: 1. 发热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过度兴奋状态,使脑细胞对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的敏感度增高。 2. 发热可使神经元代谢率增高,耗氧量增高,糖代谢增高,使脑细胞功能紊乱,导致异常放电,引起惊厥。 3. 发热惊厥有特异性遗传倾向,为单一基因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子代为杂合子,可遗传。 【诊断要点】 1. 症状与体征: 热性惊厥分为单纯型热性惊厥和复杂型热性惊厥。 (1) 单纯型热性惊厥:约占热性惊厥80%。①初次发作在 6 个月至3 岁之间,末次发作多数不超过 4 岁;②大多数惊厥发生在38.5℃以上、在高热24 小时内; ③同一热程中仅发作 1 次;④惊厥发作形式主要为全身性发作;⑤发作每次持续数十秒至数分钟,很少超过10 分钟;⑥发作后意识较快恢复,发作后无神经系 统阳性体征;⑦惊厥发作10 天后脑电图无异常。⑧总发作次数不超过 5 次。 (2) 复杂型热性惊厥:约占热性惊厥20%。①可见于任何年龄;②38℃以下也可发作;③同一热程中可发作 2 次或以上;④惊厥发作较长,可达15 分钟以上;⑤发作形式可为全身性,也可为局限性;⑥发作后神经系统可遗留不同程度异常体征;⑦总发作次数大于 5 次。 (3) 简单型热性惊厥和复杂型热性惊厥明确诊断前,需排除颅内感染和其他

小儿高热惊厥的抢救及护理(内容清晰)

小儿高热惊厥的抢救及护理 惊厥是指由于神经细胞异曲常放电引起全身或局部肌群发生不自主收缩,以强制性或阵挛性收缩为主要表现,常伴有意识障碍.高热惊厥是儿科常见急症,好发于6个月至3岁的小儿,反复发作可引起脑组织缺氧性损害. 小儿高热惊厥的病因和特点 引起小儿高热惊厥的病因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 1.感染性病因: (1)颅内感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引起的脑膜炎脑炎及脑脓肿. 常表现为反复而严重的惊厥发作,大多出现在疾病初起阿或极期. 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和颅内压增高. (2)颅外感染:如热性惊厥,其他部位感染(重症肺炎细菌性痢疾)引起 的中毒性脑病败血症破伤风等.常于原发性的极期出现反复惊厥意识障碍及颅内压增高的症状. 2.非感染性病因 1)颅内疾病:如产伤脑外伤原发癫痫先天脑发育异常颅内占 位性疾病等.产伤与出血引起者表现为伤后立即起病反复惊厥 伴有意识障碍和颅内压增高的症状. 2)颅外疾病: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各内代谢性疾病(水电解质紊 乱肝肾衰竭中毒)等.缺氧缺血引起者表现为窒息后立即起病, 反复惊厥伴有意识障碍和颅内压增高.代谢性疾病引起者患儿

均有相应的临床表现及疾病基础. 小儿高热惊厥的临床表现 高热惊厥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惊厥性疾病,其发作均与发热性疾病中体温骤然升高有关.多见于6个月至3岁的儿童,男孩稍多于女孩,绝大多数5岁后不再发作.患儿多有热性惊厥的家族史.多发于上呼吸道感染的初起,当体温骤然升至38.5﹣40℃(大多39℃)时,突然发生惊厥.根据发作特点和预后可分为单纯型和复杂性两种: 1.单纯型(典型)热性惊厥的特点 1)多呈全身强直一阵挛性发作,持续数秒至十分钟,可伴有发作 后短暂嗜睡. 2)发作后,除原发病的表现外,一切如常,不留任何神经系统体 征. 3)在一次热性疾病中,大多只发作一次. 4)约有50﹪的患儿在以后的热性疾病中再次或多次发作. 2.复杂性热性惊厥特点 1)一次惊厥发作持续15分钟以上. 2)在24小时内发作≥2次 3)惊厥形式成局限性或不对称性 4)惊厥发作5次以上 多数热性惊厥的患儿随年龄增长而停止发作,部分患儿转换为癫痫,危险因素:

热性惊厥诊断治疗与管理专家共识(完整版)

热性惊厥诊断治疗与管理专家共识(完整版) 热性惊厥(febrile seizures,FS)是儿童惊厥最常见的原因。具有年龄依赖性,多见于6月龄~5岁,患病率为3%~5%[1]。2016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神经学组已制定《热性惊厥诊断治疗与管理专家共识(2016)》[2,3]。为进一步促进广大儿科医师和全科医师正确认识并掌握FS 的临床诊治,提高FS诊疗水平,合理利用医疗资源,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神经学组讨论并制定了此《热性惊厥诊断治疗与管理专家共识(2017实用版)》。 1 定义及分类 根据2011年美国儿科学会(AAP)标准,FS为一次热程中(肛温≥38.5 ℃,腋温≥38 ℃)出现的惊厥发作,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证据及导致惊厥的其他原因,既往也没有无热惊厥史[4]。FS通常发生于发热24 h内,如发热≥3 d才出现惊厥发作,应注意寻找其他导致惊厥发作的原因。部分FS患儿以惊厥起病,发作前监护人可能未察觉到发热,但发作时或发作后立即发现发热,临床上应注意避免误诊为癫痫首次发作[5]。 根据临床特征,FS分为单纯性FS和复杂性FS。其中单纯性FS占70%~80%,发病年龄多为6月龄~5岁,表现为全面性发作,持续时间<15 min、一次热性病程中发作一次、无异常神经系统体征;复杂性FS 占20%~30%,发病年龄多<6月龄或>5岁,发病前有神经系统异常,表现为局灶性发作或全面性发作,发作持续时间≥15 min或一次热程中发作≥2次,发作后可有神经系统异常表现,如Todd′s麻痹等[5]。

FS持续状态是指FS发作时间≥30 min或反复发作、发作间期意识未恢复达30 min及以上。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引起FS的常见病因包括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鼻炎、中耳炎、肺炎、急性胃肠炎、出疹性疾病、尿路感染及个别非感染性的发热疾病等,病毒感染是主要原因[6]。FS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主要系患儿脑发育未完全成熟、髓鞘形成不完善、遗传易感性及发热等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所致。本病具有明显的年龄依赖性及家族遗传倾向,常为多基因遗传或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伴不完全外显。已报道有多个基因和/或染色体异常与FS相关[7]。因此,对首发年龄小、发作频繁或有家族史者建议转诊至三级医院诊断治疗,必要时行遗传学检测。 3 临床诊断及评估 3.1 诊断与鉴别诊断 本病是排除性诊断,应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癫痫、中毒性脑病、代谢紊乱、急性中毒或遗传代谢病等其他病因所致的惊厥发作相鉴别。 3.2 辅助检查 为明确发热的病因,排除引起惊厥的其他疾病,同时评估复发及继发癫痫的可能性,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4,8]。应根据病情选择相应辅助检查,包括常规实验室检查、脑脊液检查、脑电图与神经影像学检查。 3.2.1 常规实验室检查 根据病情可选择性检查血常规、血生化、尿及粪常规,如夏秋季突发频繁惊厥者应检查粪常规,以鉴别中毒性细菌性痢疾。

热性惊厥临床表现

热性惊厥 【定义】惊厥是以强直或阵挛等骨骼肌运动性发作为主要表现,常伴意识障碍。惊厥为儿科临床常见急症,发生率高,易有频繁或严重发作,甚至惊厥持续状态,热性惊厥为小儿时期最常见的惊厥性疾病。 【临床表现】: 单纯性热性惊厥的临床表现为: 1.(1)多见于6个月到3岁的婴幼儿; (2)典型发作多在体温突然升高时,体温多在39~40℃以上; (3)发作形式多为强直阵挛发作,少数为强直、阵挛或失神发作,无先兆,一般在1次发热中仅发作1次,少数可发作多次,大多在数分钟清醒,不遗留任何神经系统体征; (4)脑电图检查,在发作1周内有20%~60%患儿脑电图可见非特异性慢活动增多,l周后恢复正常。 2.复杂性热性惊厥的临床表现与单纯性热性惊厥比较则有以下特点:低热(<38℃)也发作,持续时间较长,一次发作持续15分钟以上;24小时内反复发作大于等于2次,局灶性或不对称,发作后可有神经系统异常体征,可反复发作,发作停止后7~10天脑电图仍明显异常。50%可转化为癫痫。 【辅助检查】 血尿便常规、血生化、C反应蛋白、抗链“O”、心电图、脑电图、头颅CT 【诊断】 1.好发于年龄6个月—6岁 2.发热24小时内、体温突然升高时出现惊厥,发作后不遗留任何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3.除外其他惊厥性疾病 4.有热性惊厥既往史更支持本病诊断。 【治疗】: 1.一般治疗:应置患儿于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 2、止惊:立即静脉缓慢注入地西泮(安定),每次0.1~0.3mg/kg,或用0.5-1.0mg/kg 的地西泮(安定)灌肠,如20~30分钟仍不见效,可重复1次。 3、如有多次癫痫病发作或惊厥状态,应于地西泮(安定)控制发作后,立即1次负荷剂量的苯巴比妥钠10~12mg/kg,然后口服维持剂量苯巴比妥钠每曰3~6mg/kg。 4、病因治疗:积极寻找发热原因,治疗原发病。

热性惊厥诊疗指南(最新)(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第五节热性惊厥 【ICD-10编码】R 56.0 【定义】 为小儿时期最常见的惊厥原因,主要见于婴幼儿时期(3个月至6岁)。惊厥大多在发热性疾病初期,70%的热性惊厥发病与上呼吸道感染有关,少数伴发于中耳炎、胃肠道感染或出疹性疾病初期。惊厥多于发热24小时内、体温骤然上升时发生。 【病因】 高热引起惊厥的机制可能与下面3个因素有关: 1.发热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过度兴奋状态,使脑细胞对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的敏感度增高。 2.发热可使神经元代谢率增高,耗氧量增高,糖代谢增高,使脑细胞功能紊乱,导致异常放电,引起惊厥。 3.发热惊厥有特异性遗传倾向,为单一基因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子代为杂合子,可遗传。 【诊断要点】 1. 症状与体征: 热性惊厥分为单纯型热性惊厥和复杂型热性惊厥。 (1)单纯型热性惊厥:约占热性惊厥80%。①初次发作在6个月至3岁之间,末次发作多数不超过4岁;②大多数惊厥发生在

38.5℃以上、在高热24小时内;③同一热程中仅发作1次;④惊厥发作形式主要为全身性发作;⑤发作每次持续数十秒至数分钟,很少超过10分钟;⑥发作后意识较快恢复,发作后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⑦惊厥发作10天后脑电图无异常。⑧总发作次数不超过5次。 (2)复杂型热性惊厥:约占热性惊厥20%。①可见于任何年龄; ②38℃以下也可发作;③同一热程中可发作2次或以上;④惊厥发作较长,可达15分钟以上;⑤发作形式可为全身性,也可为局限性;⑥发作后神经系统可遗留不同程度异常体征;⑦总发作次数大于5次。 (3)简单型热性惊厥和复杂型热性惊厥明确诊断前,需排除颅内感染和其他导致惊厥的器质性或代谢性异常;既往若有热性惊厥史更支持本病诊断。 2.辅助检查 (1)常规检查血常规、大便常规、尿液分析,快速C反应蛋白(CRP)、心电图、胸片等 (2)临床需排除电解质紊乱、代谢紊乱,可行血气分析、血电解质、血生化、血糖、血氨、血乳酸、微量元素、遗传代谢病筛查(尿有机酸分析、血氨基酸分析、酰基肉碱等)检查。 (3)疑似颅内感染者应作脑脊液、病原学、脑电图、头颅CT 或MRI、经颅多普勒等方面检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