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毛概简答题问题及答案

毛概简答题问题及答案

第一章

1、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基本要求和重大意义?

答:(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其核心是以人为本。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切实做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第一,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第二,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第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四,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2)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一,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第二,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发展。协调发展,就是要努力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第三,科学发展观主张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3)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第二,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

第三,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2、怎样才能使我们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共命运?

答:要使我们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共命运,就必须全面创新,与时俱进。任何党、任何思想都必须在创新和前进中获得发展,我们党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创新发展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样,是发展的、前进的,不是凝固不变的。它要随实践的变化而发展。因此,全党必须在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才能与时俱进。只有不断创新进取,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体现在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才能使我们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共命运。

3、如何科学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答:(1)能否科学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关系到怎样看待党和国家过去几十年奋斗的成就,关系到党的团结、国家的安定,也关系到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前途,不仅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关于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的问题上,存在过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认为凡是毛泽东的一切决策、指示,都必须坚决维护、始终遵循;另一种是借口毛泽东晚年犯了严重错误,全面否定毛泽东的历史地位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和指导作用。

(3)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

放和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由于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崭新的实践,人们还缺少规律性认识,加上复杂的国际环境的影响,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发生过曲折。毛泽东晚年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确犯有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原苏联模式有何原则区别?

答:首先,在对待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和如何构建新社会的问题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存在原则区别。

其次,在对待商品市场和资本主义的问题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存在原则区别。第三,在发展观上是坚持“民本”思想还是坚持“国家至上”(实质是“君本”思想),是坚持科学发展还是坚持“唯意志论”发展,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存在的另一原则区别。

第二章

5、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为什么要继续解放思想,怎样科学的理解理论创新?

答:解放思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实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拓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之所以呢个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恢复和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重要的思想基础。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精髓。然而,如果不解放思想,就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继续解放思想。回顾党的奋斗历程,我们在实践上的每一个重大发展,理论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工作上的每一个重大进步,都离不开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精神,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的与时俱进,要特别重视理论创新。

在理论创新问题上,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是错误的、有害的。

在理论创新问题上,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

要注意的是,并非任何标新立异的观点都是理论创新,有的可能是已经被实践否定的旧的理论观点的沉渣泛起,有的可能是适合某些西方发达国家历史发展条件的理论观点的简单照抄,也有的可能仅仅是杜撰的新名词的堆砌和脱离实际的空想。

第三章

6、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今天,如何看待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艰辛探索?

答: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最早的探索者和开拓者。虽然最终未能在这一伟大而艰巨的任务上取得重大突破和成功,但他在探索中取得的初步成果,对后来者却具有基础性、铺垫性的作用,在内容上、理论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毛泽东在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上取得的探索上的初步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重要内容。第二,毛泽东探索的初步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一条正确的思想路线。第三,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若干重大理论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敢于创新的精神和理论品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开辟具有明显的示范作用。

探索是一种开拓,总会有成功和失误,探索本身是弥足珍贵的历史遗产。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存在这一种连续性、继承性和发展性的关系。

第四章

7、如何认识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的划时代历史巨变。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越过漫长的资本主义发展,进入到社会主义新时代,为中国后来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基础。

第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今天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都离不开选择并且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第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这是中国几千来阶级关系的最根本变革。

第三,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第四,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8、如何认识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答:(1)我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由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的

(2)我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力量不足客观使然

(3)我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趋势的必然结果

(4)我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与新中国面临威胁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威胁密切联系的

(5)我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受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和影响

(6)我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与党的性质和奋斗目标密切相关的

第五章

9.为什么说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答: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一再强调了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性。1992年他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

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对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的选择,而人民之所以选择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它能够领导中国实现民富国强、振兴中华。只有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才能实现自己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承担起自己的历史责任。

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历史性成就充分证明,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就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第六章

10、为什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更要强调公平正义?

答:公平正义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它反映的是人们从道义上、愿望上追求利益关

系特别是分配关系合理性的价值理念和价值标准。

社会的公平正义,首先表现为公民个人法律地位的平等,表现为每一位公民都能平等地享有宪法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如果缺乏上述平等,就没有起点意义上的公平,也谈不上正义。

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有所提升,但也要看到贫富差距有扩大趋势,教育、医疗、住房、社保等公共产品供求失衡等问题凸显。与财富差距相连的,是人们的发展起点、发展机会、表达意愿与享受社会公共资源和服务的不平等,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成果不能惠及全体人民,部分贫困人群甚至被社会排斥而日益边缘化。

所以,当前如果我们不能妥善处理因公平正义问题产生的种种社会矛盾,不能解决公众关心的民生问题,不能保证公众民主权利的有效实现,那么,经济发展的可持续也很难实现。总之,公平正义和发展生产力犹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尤其在社会财富分配分化的当下,更需要通过公平正义来弥合大众心理的“不公平感”。

11、简述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答:一是人均GDP 翻两番。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二是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十七大报告中将建设创新型国家明确提出来,具有重大现实指导意义。

三是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

四是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五是社会公平正义。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六是文化建设。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

七是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

八是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九是人病有所医。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十是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

第七章

12、怎样看待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及如何应对?

答:全球化的积极作用:

①促进发展模式创新。全球化促进生产、资源、人员、贸易、投资和金融等生产要素全球化配置、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

②促进国际利益融合。利益融合既表现在经济领域,有表现在其他领域;既表现在双边领域有表现在多变领域。

③促进安全内涵扩展。安全已从传统安全领域扩展到非传统安全领域。恐怖主义、经济安全、环境恶化、气候变暖、疫病蔓延、移民浪潮和跨国犯罪等传统安全问题威胁增大。

④促进国家主权转移。全球化促进了国际组织的发展。

⑤推进了国际体系转型。现行国际体系的主要特征是:由西方特别是美国主导、国家间名义上平等而事实上不平等、国际组织作用有限、霸权主义和“问题国家”得不到有效制约。看到全球化积极作用的同时,对其逐渐积累的负面作用也不能忽视:

①经济危机。随着全球化经济链条日益紧密,能源价格大幅攀升,金融秩序严重失控,大国经济明显衰退,诱发全球经济衰退甚至危机的可能性增大。

②社会动乱。全球化导致国家间和国家内部贫富差距扩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内部的

社会矛盾都有可能激化。

③大国对抗。有的国家仍然搞霸权主义和战略扩张,没有放弃搞军备竞赛,没有放弃遏制其他新兴大国。

④地区动荡。全球化中边缘化的国家、霸权主义、恐怖主义、核扩散等。

如何应对:置身全球化浪潮,要增强机遇意识、创新意识和全球战略意识。完善国家发展观、利益观、安全观、主权观和国际秩序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搞好五个统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全球发展间良性互动。增强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能力。要善于利用全球化机遇促进国内发展,善于利用全球化压力推进国内制度创新,善于规避全球化风险维护自身安全,善于防范国内问题冲击地区和全球安全与发展。

第八章

13、如何理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意义?

答:(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大意义。

第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可以节省资金和资源消耗,提高资金和资源的使用效用,从而缓解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不足的矛盾;

第二,可以提高消费品的档次和质量,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第三,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四,可以促进科技进步,提高产品的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国际竞争能力。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

第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

第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3)统筹区域发展的重大意义。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

(4)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意义。

第一,我国人口多好给资源环境带来众多压力,人口过多,大大增加了对资源的索取量和对自然界的排放量,从而使人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与日俱增。

第二,我国资源相对不足、资源消耗高。资源利用效率低已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三,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威胁着人的生存和发展。

14、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功能说明,为何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体现着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本质和核心?

答:社会保障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优抚安置等几方面的内容。社会保障的内容与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和切身利益直接相关,是这些需要在不同群体、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和最现实的问题。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依靠人民,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不断满足人民多方面的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正是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这一本质和核心。

15、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全面发展?

答: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全面发展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呼唤人的全面发展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双重效应——

1)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有积极地促进作用:为个人能力的发展提供广大的舞台,使人成为创新的人,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普遍交往,丰富了人的社会关系,是人成为开放的人

2)他也不是万能的,会产生消极的负面影响

克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负面效应的对策: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最大限度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使人摆脱对物的依赖性,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体制上解决对人的负面影响。

第九章

16、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答:(1)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情况说明,任何一种民主的本质、内容和形式,都是随着本国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并不存在唯一的、普遍适用的和绝对的民主模式。

(2)民主的形式是多样的,没有统一的标准。民主的形式很重要,没有特定的形式,民主的实质性内容就体现不出来。但是同民主的实质相比,形式毕竟是第二位的。

(3)社会主义民主是多数人的民主,是迄今为止为类历史上最高形态的民主,它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

(4)民主建设是逐步发展的历史过程,它的发展程度同一定的经济文化状况相关联。

(5)自由同样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有其实际的内容。

(6)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主义自由解决了资本主义自由无法解决的最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实际行使自由权利的问题。

(7) 人权作为权利的一般表现形式,是社会的产物。我们强调,人权不仅包括个人权利,还包括集体人权,不仅包括政治权利,而且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公民权利。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人权。

(8)人权是具体的、相对的,不是抽象的、绝对的,与一个国家的政治状况、经济发展、历史传统、文化结构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民主、自由、人权,核心是民主。公民权利的实现和发展,都要通过国家政权,依赖国家政权。只有人民掌握政权,巩固和发展政权,人民才会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民主、自由和权利。

总之,社会主义的民主、自由和人权本质上优于和高于资本主义,在实现民主、自由和人权方面不受资本和金钱的束缚。但如同社会主义本质的充分实现需要一个过程一样,社会主义的民主、自由和人权的充分实现也需要有一个历史过程,需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逐步创造条件,同时需要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自由和人权的具体实现形式,以保障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当家作主。

第十章

17.如何理解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

答: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只有分清是非荣辱,明辨善恶美丑,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是对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们这样一个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发展中大国,实现事业发展、社会和谐的目标和追求,必须确立普遍奉行的价值准则和道德要求,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风尚。社会主义荣辱观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树起了新的标杆。

18、为什么要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

答:(1) 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是构成一个民族精神状态,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的核心内容,是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基础和渊源,时代精神则是民族精神在当代的继承和发展,

(3) 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是中国五千年以来的生生不息和不断壮大的精神动力,也是

中国人民在未来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

第十一章

1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答: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第一,构建和谐为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第二,构建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三,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和谐社会进行研究并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第二,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中国要战略机遇期。第三,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利益的问题,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四,社会和谐适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20、怎样认识社会建设以解决民生为重点的意义?

答:民生问题是社会建设的基本内容和中心任务。社会建设是民生问题的制度和体制保障。表明我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容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 表明我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清楚;表明我党对人类发展规律的认识越来越科学、全面。认识到经济建设是前提和基础,政治建设是保障和方向,文化建设是精神支柱,社会建设是根本落脚点。四方面相互依存,互为动力,不可分割。

第一,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第二,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体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第三,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体现了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

第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和要求。

21、如何认识构建和谐社会与利益关系的调整?

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社会各主体之间利益关系的协调。因此,在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中,首要和关键的是要研究利益关系不协调的表现及其产生的根源,并通过政策措施及制度建设逐步加以调整。(1)当前利益关系不协调的主要表现:一是城乡利益关系;二是区域利益关系;三是行业利益关系;四是群体利益关系;五是非公有经济成分中的劳资利益关系。(2)利益关系不协调的根源:第一,从产业结构来看,工业化过程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比重提高,而在参与非农已发展方面,人群之间、地区之间的发展能力和发展条件不同,因而不能实现齐头并进的发展和致富;第二、我国的工业化过程,同时伴随着市场化过程,相对于传统的计划经济而言,市场化无疑在相当程度上导致收入差距的扩大;第三,工业化初级阶段也是城市化快推进的阶段,必然伴随收入差距的扩大。另外还有市场竞争的条件和机会不平

等;调节收入分配的制度不完善;保护困难群众权益的制度不健全;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不到位;各种违法腐败问题。(3)调整社会利益关系需要制度保证:一是公平的市场竞争制度;二是通畅的利益表达机制;三是有效的利益调整制度;四是健全的权益保障制度;五是完善的社会救助制度;六是及时有效的矛盾化解机制。

第十二章

22、怎样认识香港回归后的成就及问题?

答:成就:(1)“一国两制”经受了考验,并在实践中得到丰富与发展。回归后,民众的抗议活动有所增加,但不论动机如何,基本上均能依法行事,未引起严重社会冲突,避免了在民主政治改革过程中的社会动乱的出现。自由市场经济制度得到维护和发展。香港经济体制不仅没有受到影响,而且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维持了香港作文集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信息中心与商务中心服务地位。(2)香港经济在困难与调整中获得可喜发展。问题:制度建设与政改纷争问题日益突出,是香港民主政治发展中的问题。香港特区政府为了提高指执政效率实施了“主要官员问责制”。在落实《基本法》关于制订“国家安全条例”问题上社会争议大,引发了群众大规模抗议游行。在香港行政长官与立法会选举问题上,香港内部争议更大。

第十三章

23、如何正确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

答:(1)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第一,世界格局多极化是国际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第二,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

第三,但也要看到,世界多极化的最终形成将经历一个漫长、曲折、复杂的演进过程。

第四,在世界格局多极化与单边主义的斗争中,军事力量仍然是关键因素。

第五,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经济技术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2)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

第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世贸组织的建立,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

第二,经济全球化是在国家经济秩序仍存在不公平不合理因素的情况发生和发展的,是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第三,经济全球化是全球经济市场化的过程。

第四,经济全球化趋势使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日益加深。全球化的经济需要全球性的合作。

第十四章

24、如何理解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

答: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表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结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一个巨大的优势。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统一战线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新时期它的实质就是在一个共同目标的带领下,实现全国各民族各党派各方面的人民最广泛的团结,统一战线仍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总路线和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和改革事业的重要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十分艰巨的事业,需要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也需要团结各方面的力量。统一战线历来是为党的总路线总任务服务的,统一战线的工作就是争取

人心,凝聚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党是否能动员千千万万的人同心同德地为之奋斗。我们要永远发扬中华民族的团结精神,认真做好统一战线的工作,最广泛最充分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一切可团结的力量团结起来,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和谐相处的局面,使统一战线在推动我国全面经济建设和祖国统一方面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25、如何认识在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国防和人民军队建设的重要意义?

答:进入新阶段,胡锦涛对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做出了“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科学定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保卫社会主义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1.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

2.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捍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

3.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25.如何认识在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国防和人民军队建设的重要意义?

答:在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国防和人民军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保卫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加强人民军队建设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第一,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在我国,虽然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但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会激化。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稳定,为了切实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对极少数敌对分子进行专政,必须以人民军队为坚强后盾。

第二,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捍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虽然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是国际环境复杂多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战争威胁并未根本消除。为了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和发展,必须加强和巩固我国的国防。

第三,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搞好军队建设,增强国防实力,是全面增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26、在八十年的顽强奋斗中,人民解放军培育和形成了哪些优良革命传统?

答、紧紧地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这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宗旨。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就是优良革命传统:三大纪律是:一切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切缴获要归公。八项注意是: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不打人骂人,不损坏庄稼,不调戏妇女,不虐待俘虏。

第十五章

27.怎样才能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答: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应该落实到党和国家的制度和与实施方针政策的工作中去,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首要的问题是必须保证决策和决策的执行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要保证决策正确,执行有力,必须建立和健全民主决策制度。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把那些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人选拔到各级领导班子中来。为此,就要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步伐,完善制度,健全机制,推进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还要改革和完善监督制度,建立健全对权力的约束机制。要使权力与责任对等,权力与监督对等,干部掌握多大权力,就应负有多大责任,接受多大程度的监督。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加大反腐败工作力度。党风正则干群和,干群和则社会稳。反腐倡廉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大任务,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促进社会和谐的紧迫任务。

28、怎样理解“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答:第一,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二,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中国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三,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把亿万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五,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的挑战,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9、为什么说要坚持党的领导,就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改善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这是因为:

第一,当今世界正处在历史性大变动之中,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当今世界形势复杂,竞争激烈。只有改善党的领导,党才能更好地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带来的严峻挑战,团结和领导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是中华民族一崭新的姿态屹立于是界民族之林,。

第二,中国正处在历史性的伟大变革之中,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党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党的领导方式、工作作风和具体制度不佳改进和完善,党就难以适应新的要求。第三,目前,我们党的实际状况同肩负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荣使命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所有这些,都需要通过改善党的领导加以解决。

3.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基本要求和重大意义?

答:(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其核心是以人为本。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切实做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第一,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第二,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第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四,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2)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一,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第二,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发展。协调发展,就是要努力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第三,科学发展观主张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3)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第二,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

第三,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