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皮肤性病学名词解释2

皮肤性病学名词解释2

皮肤性病学名词解释2
皮肤性病学名词解释2

1、Epidermal melainin unit:表皮黑素单元。1个黑素细胞可通过其树枝状突起向周围的10~36个角质形成细

胞提供黑素,形成1个黑素单元。

2、Desmosome:桥粒。是角质形成细胞间连接的主要结构,由相邻的细胞膜发生卵圆形致密增厚而共同构成。

3、Hemidesmosome:半桥粒。是基底细胞与与下方基底膜带之间的主要

结构,由角质形成细胞真皮侧胞膜的不规则突起与基底膜带相互嵌合而成,其结构类似于半个桥粒。

4、丘疹:为局限性、充实性、浅表性皮损,隆起于皮面,直径小于1厘米,可由表皮或真皮浅层细胞增殖、代谢产物聚集或炎性细胞浸润引起。

5、斑疹:皮肤粘膜的局限性颜色改变。皮损与周围皮肤平齐,无隆起或凹陷,大小可不一,形状可不规则,直径一般小于2厘米。

6、苔藓样变:也称苔藓化,即局限性皮肤增厚,常由搔抓、摩擦及皮肤慢性炎症所致。表现为皮嵴隆起,皮沟加深,皮损界限清楚。见于慢性瘙痒性皮肤病(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等)。

7、尼氏征:又称棘层松解征,可有四种阳性表现:手指推压水疱一侧,可使水疱沿推压方向移动;手指轻压疱顶,疱液可向四周移动;稍用力在外观正常皮肤上推擦,表皮即剥离;牵扯已破损的水疱壁时,可见水疱以外的外观正常皮肤一同剥离。常见于天疱疮。

8、斑丘疹:形态介于斑疹与丘疹之间的稍隆起皮损称斑丘疹。

9、角化不良:是指表皮或附属器中个别细胞过早角化,表现为胞核浓缩变小,胞浆嗜伊红深染。可见于良性疾病如毛囊角化病,也可见于恶性疾病如鳞状细胞癌。

10、角珠:鳞状细胞癌中角化不良细

胞呈同心圆排列,近中心部逐渐角化,称为角珠。

11、假上皮瘤样增生:表皮不规则增生,棘层高度肥厚,表皮突不规则延伸可达汗腺水平,常见于慢性感染灶边缘。

12、海绵水肿:棘细胞间水肿,细胞

间液体增多,细胞间隙增宽,细胞间桥拉长而清晰可见,形似海绵,故名海绵水肿。

13、棘层松解:由于表皮细胞间桥变性,细胞间粘合力丧失,细胞失去紧密联系而呈松解状态,致使形成表皮内裂隙、水疱或大疱。可见于天疱疮等。

14、基底细胞液化变性:基底细胞空

泡化或破碎,重者基底层消失。广泛基底细胞液化变性可形成表皮下水疱。见于扁平苔藓、红斑狼疮等。15、Kogoj海绵状脓疱:在海绵形成

的基础上颗粒层或棘层上部嗜中性粒

细胞聚集形成的多房性脓疱。见于连续

性肢端皮炎等。

16、Munro微脓肿:由角质层和颗粒

层内嗜中性粒细胞聚集形成。见于银屑

病等。

17、Pautrier微脓肿:表皮内或外毛

根鞘三个或三个以上淋巴样细胞聚集

形成。见于蕈样肉芽肿。

18、色素失禁:基底细胞或黑素细胞

受损后,黑素脱落至真皮内,或游离于

组织间隙,或被组织细胞吞噬。见于扁

平苔藓等。

19、嗜碱性变性:真皮上部结缔组织

失去正常嗜伊红性而呈无定形、颗粒状

嗜碱性变化,明显时呈不规则卷曲的嗜

碱性纤维。见于日光性弹力纤维病等。

20、粘液变性:胶原纤维基质中粘多

糖增多,胶原纤维束间粘液物质沉积而

使间隙增宽,HE染色呈浅蓝色。见于

胫前粘液性水肿等。

21、肉芽肿:指各种原因导致的慢性

增殖性改变,以组织细胞为主的浸润、

病变中可含有组织细胞(上皮样细胞、

巨噬细胞)、多核巨细胞、淋巴细胞、

浆细胞、中性粒细胞等。见于结核、麻

风、梅毒和各种深部真菌病等。

22、渐进性坏死:某些肉芽肿性皮肤

病中,真皮结缔组织结构轮廓仍存在,

但真皮结缔组织纤维及其内血管等失

去正常着色能力,边缘可见成纤维细胞、

组织细胞或上皮样细胞呈栅栏状排列,

胶原纤维排列紊乱。见于环状肉芽肿、

类脂质渐进性坏死、类风湿结节等。

23、光化学疗法:是内服或外用光敏

剂后照射UVA的疗法。

24、热驰豫时间:靶组织吸收光能后

所产生的热能释放50%所需的时间。

25、乳剂:油和水经乳化而成的剂型。

26、糊剂:含25-50%固体粉末成分的

软膏。

27、洗剂:粉剂按一定比例与水混合

而成的混合物。举例...

28、皮肤光老化:是指皮肤长期受到

光照而引起的老化,主要由UVA、UVB

照射引起皮肤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异

常,氧自由基产生过多,胶原纤维、弹

力纤维变性、断裂和减少,黑素合成增

加,从而使皮肤松弛、皱纹增多、皮肤

增厚粗糙、色素沉着、毛细血管扩张,

并易发生皮肤肿瘤。

29、干性皮肤:又称干燥型皮肤,其

角质层含水量低于10%,PH>6。5,

皮脂分泌量少,皮肤干燥,缺少油脂,

皮纹细,毛孔不明显,洗脸后有紧绷感,

对外界刺激敏感,易出现皮肤皲裂、脱

屑和皱纹。干性皮肤与先天因素、风吹

日晒、过多使用碱性洗涤剂有关。

30、中性皮肤:也称普通型皮肤,为

理想的皮肤类型。其角质层含水量为

20%左右,PH为4。5~6。5,皮脂分

泌量适中,皮肤表面光滑细嫩,不干燥,

不油腻,有弹性,对外界刺激适应性较

强。

31、油性皮肤:也称多脂型皮肤,多

见于中青年及肥胖者。其角质层的含水

量为20%左右,PH<4。5,皮脂分泌

旺盛,皮肤外观油腻发亮,毛孔粗大,

易黏附灰尘,但弹性好,不易起皱,对

外界刺激一般不敏感。油性皮肤与雄激

素分泌旺盛、偏食高脂食物及香浓调味

剂有关,易患痤疮、脂溢性皮炎等皮肤

病。

32、混合性皮肤:是干性、中性或油

性混合存在的一种皮肤类型。多表现为

面中央部位(即前额、鼻部、鼻唇沟及

下颏部)呈油性,而双面颊、双颞部等

表现为中性或干性皮肤。

33、敏感性皮肤:也称过敏性皮肤,

多见于过敏体质者。皮肤对外界刺激的

反应性强,对冷、热、风吹、紫外线、

化妆品等较敏感,易出现红斑、丘疹和

瘙痒等表现。

34、皮脂膜:是覆盖于皮肤表面,由

皮脂、汗液和表皮细胞分泌物互相乳化

而形成的半透明乳状薄膜,含有脂肪酸、

固醇类、中性脂肪、游离氨基酸、乳酸、

尿酸和尿素等。皮脂膜中的游离氨基酸、

乳酸盐、尿酸和尿素为天然保湿因子,

可对皮肤起保湿作用;皮脂膜还可防止

皮肤水分丢失、阻止外界有害物质进入

皮肤及抑制细菌在皮肤表面生长。

35、Ramsay-Hunt综合征:当水痘

-带状疱疹病毒侵犯膝状神经节,累及

面神经的运动和感觉纤维时,可出现面

瘫、耳痛及外耳道疱疹三联征,称为

Ramsay-Hunt综合征。

36、SSSS: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

合征(staphylococcal scalded skin

syndrome),由凝固酶阳性、噬菌体Ⅱ

组71型金葡菌所产生的表皮剥脱毒素

导致。多累及出生后三个月内的婴儿。

起病前常伴有上呼吸道感染或咽、鼻、

耳、鼓膜等处的化脓性感染,皮损常由

口周和眼周开始迅速波及躯干和四肢。

特征性的表现是在大片红斑基础上出

现松弛性水疱,尼氏征阳性,手足皮肤

可呈手套、袜套样剥脱,口角周围可见

放射状裂纹,但无口腔黏膜损害。重者

可因并发败血症、肺炎而危及生命。

37、疖病:疖一般为单发,若数目较

多且反复发生、经久不愈,则称为疖病,

多见于免疫力低下患者。

38、麻风反应:某些麻风患者病程中

可突然出现原有皮损或神经炎加重,同

时出现新皮损和神经损害,并伴有畏寒。

发热、乏力、全身不适、食欲减退等症

状,称为麻风反应。分为两型,Ⅰ型为

细胞免疫型,主要发生在免疫状态不稳

定的界线类患者,其反应慢,消退也慢;

Ⅱ型与体液免疫有关,又称血管炎型或

免疫复合物型,主要见于LL或BL。

39、白癣:头癣的一种类型,,由犬

小孢子菌和石膏样小孢子菌感染引起。

皮损为圆形或椭圆形灰白色鳞屑斑,病

发高出头皮2~4mm 处折断,残根部

包绕灰白色套状鳞屑(菌鞘),后者由真

菌寄生于发干所致。白癣不破坏毛囊,

至青春期可自愈,愈后不留瘢痕。

40、脓癣:为亲动物性皮肤癣菌引发

的头皮强烈感染性变态反应。皮损初起

为成群的炎性毛囊丘疹,渐融合成隆起

的炎性肿块,表面有蜂窝状排脓小孔,

可挤出脓液。常伴耳后、颈、枕部淋巴

结肿大。愈后常引起永久性秃发和瘢痕。

41、癣菌疹:是皮肤癣菌感染灶出现

明显炎症时,远隔部位皮肤发生的多形

性皮损,是机体对真菌代谢产物的一种

变态反应。常见类型有疱疹型、湿疹样

型、丹毒样型等。

42、鹅口疮:及急性假膜性念珠菌病,

为最常见的口腔念珠菌病,在颊黏膜、

上颚、咽、齿龈、舌等黏膜部位出现凝

乳状白色斑片(假膜),紧密附于黏膜表

面,不易剥除,用力剥离后露出糜烂性

潮红基底。

43、花斑癣:又名汗斑,由马拉色菌

侵犯皮肤角质层所致。好发于青壮年男

性的颈、前胸、肩背、上臂、腋窝等皮

脂丰富部位。皮损为褐色、淡红色或白

色甲盖大小圆形或类圆形斑疹,表面附

糠秕状鳞屑。

44、阴虱病:由阴虱寄生于阴毛引起

的皮肤病,可通过性接触传播。皮损为

表皮剥蚀、抓痕或毛囊炎,自觉瘙痒剧

烈,在阴毛上常可找到成虫或虫卵。

45、毛虫皮炎:是指毛虫的毒毛或毒

刺刺伤皮肤后,其上的毒液引起的瘙痒

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夏秋季,表

现为接触毒毛数分钟至数小时后,接触

部位剧痒,继而出现豆大红斑、风团、

丘疹或水疱,皮损可数个至数百个不等。

一般3~7天后渐消退,少数延至数月。

46、挪威疥:即结痂型疥疮,常发生

在身体虚弱、感觉神经病变、麻风和艾

滋病患者,与患者免疫功能异常有关,

表现为大量结痂、脱屑,有时呈红皮病

样外观,脱痂中有大量疥螨,传染性极

强。

47、职业性皮肤病:是指个体在职业

活动中因接触化学性、物理性及生物性

物质引起的皮肤及附属器的疾病。

48、油痤疮:与长期接触石油、煤焦

油及其分馏产物有关。好发于接触暴露部位。皮损为黑头粉刺或毛囊炎,毛囊口扩大,毳毛在毛囊口折断,可呈角化性痤疮样皮损,也可出现脓疱、囊肿等改变。

49、“鸟眼状”溃疡:为职业性皮肤溃

疡的临床特征。多累及长期接触铬、铍、砷等化合物者,多为局部皮肤接触刺激物后发生的腐蚀性损害。典型皮损为绿豆至黄豆大小溃疡,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常有少量分泌物或干燥的灰黑色痂,边缘清楚,溃疡周围组织稍增生隆起,呈鸟眼状。

50、迟发型变态反应:又称Ⅳ型变态

反应,是指机体接触抗原物质后形成致敏T淋巴细胞,当再次接触相同致敏物后,则使组织受损、生理机理紊乱或产生炎症反应,由于这一过程缓慢,故称迟发型变态反应。

51、斑贴试验:用标准的经过筛选的

变应原,通过一特殊装置接触皮肤,人为产生Ⅳ型变态反应,观察接触部位皮肤反应,对接触性皮炎、湿疹等有诊断意义。

52、苔藓样变:为皮肤局限性浸润肥厚,皮沟加深,皮嵴隆起,表面粗糙、似皮革,为搔抓、摩擦所致。

53、异位性:是指家族或个人有哮喘、过敏性鼻炎等过敏史或对异性蛋白过

敏史,或血中IgE浓度高,外周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等现象称异位性。

54、延缓苍白反应:以1:1万乙酰胆碱0。1ml皮内注射15秒钟,正常人局部出现潮红,多汗及鸡皮征持续4-5分钟消退,而患者在皮试后3-5分钟,局部出现苍白区,可持续15-30分钟。此现象称延缓苍白反应。

55、白色划痕征:以钝器摩擦皮肤后,正常人在摩擦部位发红隆起,而患者则呈苍白色隆起称白色划痕征。

56、风团:由真皮浅层急性水肿引起

的隆起损害,消退不留痕迹。

57、皮肤划痕试验(三联反应):以钝器用适当压力划过皮肤,可出现三联反应,①划后3-15秒出现红色线条;②15-45秒后,红色线条两则出现红晕;③划后1-3分钟,划过处隆起,苍白风团线条,此三联反应称~。

58、药物性皮炎:药物通过内服、注射、灌注、外用等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引起的皮肤、黏膜的炎症反应,严重者可累及机体其他系统。

59、交叉过敏:指药疹治愈后,如再

用与致敏药物化学结构相似或有共同

化学基团的药物亦可诱发药疹的现象。60、多价过敏:指药疹患者处于高敏

状态时,甚至对平时不过敏、与致敏药

物化学结构不同的药物也出现过敏的

现象。

61、物理性皮肤病:是由各种物理因

素包括各种光、温度、机械力及各种放

射线等引起的皮肤病。

62、光变态反应:是一种由光能参与

的免疫反应,只发生于少数具有光敏素

质的个体。某些光敏物质吸收光能后可

形成半抗原,并与体内大分子结合形成

完全抗原,后者诱导淋巴细胞介导的迟

发性超敏反应。

63、胼胝:与长期机械刺激引起的角

质层过度增生有关。多对称发生于手足,

皮损为蜡黄色、扁平或稍隆起的局限性

角质肥厚斑块。

64、光斑贴试验:用可疑的光敏物或

标准光斑试剂于背部两侧做密封斑试,

24小时后(保留一处做对照)分别用

UVA和UVB以亚红斑量照射,24、48

和72小时后观察反应,以确定光敏感

的存在与否。

65、Hebra痒疹:即小儿痒疹,常发

生在丘疹性荨麻疹或荨麻疹后,初为风

团或风团样丘疹,渐增多,风团消退后

可遗留痒性结节,瘙痒剧烈。本病多发

生在3岁以前的儿童,好发于四肢伸侧,

慢性病程。

66、痒性横痃:在小儿痒疹患儿,可

以出现腹股沟淋巴结肿,不痛、不红、

不化脓,此即痒性横痃。

67、Auspitz征:银屑病皮损被刮去鳞

屑和透明薄膜后可见点状出血,即

Auspitz征。是由于真皮乳头顶部迂曲

扩张的毛细血管被刮破所致。

68、同形反应:某些皮肤病如银屑病、

扁平苔藓等,外观正常的皮肤被针刺、

搔抓、手术等损伤后可出现类似病变区

样的皮损。

69、Stevens-Johson综合征:即重

症多形红斑。病情急、重,特征皮损为

迅速扩大的水肿性虹膜样红斑,其上有

水疱,大疱或血疱,尼氏征阳性。患者

常发热,黏膜和内脏可受累。

70、母斑(前驱斑):是玫瑰糠疹的初起

皮损,为孤立的玫瑰色淡红色斑,直径

可扩大至2~3cm,附有细薄鳞屑。

71、ANA:是机体针对细胞核各种成

分产生的抗体的总称,抗原有双链DNA、

单链DNA、可提取性核抗原(ENA)。

72、Gottron征:皮肌炎患者手指以

及肘、膝关节侧面对称性散在扁平的紫

红色、糠状鳞屑性丘疹称为Gottron征,

为皮肌炎特征性皮损,约见于1/3的患

者。

73、雷诺现象:系对称性的血管收缩

病变,即四肢间歇性苍白或紫绀色发作,

由寒冷或情绪激动引起,可引起四肢疼

痛,见于许多疾病,如雷诺病、系统性

红斑狼疮、系统性硬皮病、皮肌炎等。

74、混合结缔组织病:系临床上具有

类似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硬皮病及

多发性肌炎等的有关症状,血清中有高

滴度的抗核糖核蛋白(RNP)抗体,对皮

质类固醇反应良好的一组结缔组织疾

病。

75、尼氏征:由于表皮细胞发生棘刺

松解,当轻压水疱时水疱易向四周扩大,

当轻轻摩擦外观正常的皮肤时可使表

皮剥脱或形成水疱,这种现象称尼氏征。

76、天疱疮细胞(Tzank细胞):对天

疱疮进行细胞学检查,用钝刀轻刮糜烂

面并涂片,然后固定、染色,可以发现

细胞间桥消失的圆形或卵圆形嗜碱性

细胞,核较大,细胞质在核周较空,在

细胞周缘较密。这种细胞为天疱疮细胞

或Tzank细胞。

77、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是指侵犯

真皮上部毛细血管及小血管的坏死性

血管炎。病理改变主要是小血管周围

的纤维蛋白样坏死及中性粒细胞浸润

与核破碎。

78、白塞病:又称白塞综合症,是一

种以血管炎为病理基础的多系统疾病。

口腔,眼,生殖器皮肤为本病的好发部

位,可累及多个系统,病情呈反复发作

和缓解交替。

79、过敏性紫癜:是一种过敏性血管

和细小血管炎,其特征为非血小板减少

性紫癜,可伴有关节痛,腹疼和肾脏的

改变。

80、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是一组临

床和病理表现类似的毛细血管炎性疾

病,以针头大紫红色至黄褐色瘀点为特

征,包括进行性色素性紫癜性皮病,色

素性紫癜性苔藓样皮炎及毛细血管扩

张性环状紫癜。

81、聚合性痤疮:为痤疮的一种特殊

类型或独立疾病,表现为严重的结节,

囊肿,窦道和瘢痕多种损害并存。多

有家族史。常见于青年男性。

82、斑秃和全秃:斑秃为一种突然发

生的非炎症性,非瘢痕性的局限性片状

脱发,可发生与身体任何长毛的部位。

头发全部脱落成为全秃。

83、暴发性痤疮:表现为患轻度痤疮

数月或数年后,病情突然加重并出现发

热,关节痛,贫血等全身症状。

84、酒渣鼻:是一种发生在颜面中部,

以皮肤潮红,毛细血管扩张及丘疹,脓

疱,结节为表现的慢性皮肤病,多见于

中年人,病因不明,可能与精神因素,

嗜酒,食用辛辣食物,高温及寒冷刺激,

肠胃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及毛囊蠕形

螨感染有关。

85、Riehl黑变病:(Riehl melanosis)

是发生在以面部为主的灰褐色色素沉

着病,多见于中年女性,可能与长期接

触焦油、沥青、石油及其衍生物、化妆

品有关,受损皮肤为褐色或蓝灰色,其

边缘有毛囊周围的小斑点,常累及暴露

部位如额、颈部、胸部及手背等。

86、Hailey-Hailey病:即家族性慢性

良性天疱疮,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显

性遗传病,其临床特点是在颈、腋窝和

腹股沟反复出现水疱、糜烂,无全身症

状,慢性经过,病理变化为表皮内棘刺

松解水疱。

87、干皮症:是寻常型鱼鳞病的一种

轻型表现,表现为仅冬天皮肤干燥粗糙,

有细碎的糠样鳞屑。

88、遗传性皮肤病:是由于遗传物质

的改变所引起的,具有上下代之间呈垂

直传递或家族聚集性以及终身性的特

点,包括单基因病和多基因病。

89、毕脱氏斑:是指由于角膜上皮的

堆积而形成的角膜干燥斑,主要见于维

生素A缺乏病。

90、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是指淀粉

样蛋白沉积于正常的皮肤组织中而不

累及其他器官的一种慢性皮肤病,临床

上分为苔藓状和斑状两型。

91、Paget病:又名湿疹样癌,位临

床上表现位湿疹样皮损,病理上表皮内

又大而淡染的异常细胞(paget细胞)位

特点的一种特殊型癌。临床上可分为二

型:①乳房paget病,发生于乳头和乳

晕部。②乳房外paget病,常见于顶泌

汗腺分布区,如女阴,男性生殖器,肛

周,和腋窝。

92、MF:即蕈样霉菌病,又称蕈样肉

芽肿是指T淋巴细胞特别是T辅助细胞

亚群起源的一种原发于皮肤的皮肤T

细胞淋巴瘤(CTCL)。

93、亲表皮现象:真皮内浸润细胞往

往侵入表皮甚至毛囊上皮,即所谓亲表

皮现象,侵入的表皮的单一核细胞,周

围有晕,并有聚集形成Pautrier微脓肿

的趋势。这种现象是MF的诊断的重要

依据之一。

94、SID:为性传播疾病的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缩写简称,是由

性接触类似性行为及间接接触所感染

的一组传染性疾病,主要有梅毒、淋病、

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炎、性病淋

巴肉芽肿、软下疳和爱滋病等

95、NAG:为非淋菌性尿道炎nongonococcal urethritis的缩写形式,是通过性接触传染的一种临床上有尿

道炎的表现,但尿道分泌物中查不到淋球菌的性传播疾病。常见的病原体有沙眼衣原体、解脲支原体等。

96、AIDS: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的简称,是1981年才被认识的一种新的性传播疾病,现已证明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故又称为“人类免疫缺

陷病毒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多数

患者最终死于继发感染或肿瘤。

97、非淋菌性尿道炎通道:是通过性

接触传播的一种临床上有尿道炎的表现,常指男性在性交后几天或几周内,出现尿道粘液脓性或浆液性分泌物,并且伴有尿痛;尿道分泌物中含有大量脓细胞,但革兰氏染色镜检或培养均查不到淋球菌。主要病原体是沙眼衣原体和分解尿原体.潜伏期为1-3周.

98、女性非特异性生殖道感染:指性

伴侣有非淋,本人出现阴道分泌物增多、尿痛以及宫颈、阴道、尿道和前庭大腺炎症。有的可发生上行性感染,导致盆腔炎。

99、复发性单纯疱疹:原发感染一旦

发生后,有某些因素如发热性疾病、胃肠功能紊乱、月经、过度疲劳等诱发下,往往引起疱疹多次复发,且常复发于同一部位,称为复发性单纯疱疹。

100、第四性病:又称性病性淋巴肉芽肿,系沙眼衣原体通过性接触感染而引起的性传播疾病之一,主要表现为外生殖溃疡、腹股沟淋巴结化脓、穿孔以及晚期外生殖器橡皮肿和直肠狭窄等症状。

101、HIV: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是一种RNA逆转录病毒,由单链RNA、

逆转录酶和结构蛋白组成,分两型:HIV-1和HIV-2,其传播途径有三个: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主要破坏CD4+T细胞,使机体的免疫功

能部分或全部丧失,继而发生机会感染、恶性肿瘤等。

102、AIDS: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

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的简称,由人类免

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引起,临床表现主要为多种机会性感染如卡氏肺囊虫肺炎(PCP)、鹅口疮、隐球菌感染、弓形体病,最常合并的恶性肿瘤为Kaposi肉瘤。实验

室检查血清抗HIV抗体阳性,CD4+T

细胞明显下降,低于0.2×109/L,

CD4+T/CD8+T比值<1。103、window period:即窗口期,指从感染艾滋病病毒到抗体可测出的

这段时间。其时间长短因病毒的致病性和宿主的免疫应答不同而异,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所采用检验方法的敏感度,一般为2~4周。

104、latent period:即潜伏期,指从感染HIV起,至出现艾滋病症状和体征的时间,一般是2~15年,平均7~10年。

105、多形红斑:是一种以多形性皮疹和虹膜样红斑特征的自限性炎症性皮

肤病,常有黏膜损害及全身症状。临床分:红斑-丘疹型、水疱-大疱型、重症型。

106、Ramsey—Hunt综合症:头面部的皮疹可累积眼角膜,引起病毒性角膜炎。可引起面瘫、耳痛、外耳道疱疹三联征。

107、CREST综合征:即钙质沉着(C)、雷诺现象(R)、食管受累(E)、指硬皮症(S)和毛细血管扩张(T)症状。

108、Huchinson三联征:实质性角膜炎、神经性耳聋、哈钦森齿。是晚期先天梅毒的标志性损伤。

109、潜伏梅毒:凡有梅毒感染史,无临床症状或者临床症状已消失,除梅毒血清阳性外,无任何阳性体征为潜伏梅毒.

110、生殖器疱疹:主要是由单纯疱疹病毒二型通过性接触感染的一种常见,易复发的,难治愈的性传播疾病.

遗传学名词解释

1 Chromosomal disorders: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异常而导致的疾病。如Down’s综合征(+21),猫叫综合征(5p-)。 2 Single gene disorders: 由于控制某个性状的等位基因突变导致的疾病称之。 3 Polygenic disorders: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发生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遗传因素中不是一对等位基因,而是多对基因共同作用于同一个性状。 4 Mitochondrial disorders:是指线粒体DNA上的基因突变导致所编码线粒体蛋白质结构和数目异常,导致线粒体病。线粒体是位于细胞质中的细胞器,故随细胞质(母系)遗传。 4 Somatic cell disorders: 体细胞中遗传物质突变导致的疾病。 5 分离律 (Law of segregation)基因在体细胞内成对存在,在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成对的基因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生殖细胞。细胞学基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6 自由组合律(law of independent assortment)在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不同的非等位基因,可以相互独立的分离,有均等的机会组合到—个生殖细胞的规律性活动。 7 连锁与互换定律-(law of linkage and crossing over)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两个基因,在生殖细胞形成时,如果它们相距越近,一起进入同一生殖细胞的可能性越大;如果相距较远,它们之间可以发生交换。 8 Gene mutation: DNA分子中的核苷核序列发生改变,导致遗传密码编码信息改变,造成基因表达产物蛋白质的氨基酸变化,从而引起表型的改变。 9 Point mutation:指单个碱基被另一个碱基替代。转换(transition):嘧啶之间或嘌呤之间的替代。颠换(transversion):嘧啶和嘌呤之间的替代。 10 Same sense mutation:碱基替换后,所编码的氨基酸没有改变。多发生于密码子的第三个碱基。 11 Missense mutation:碱基替换后,改变了氨基酸序列。错义突变多发生于密码子的第一、二个碱基 12 Nonsense mutation:碱基替换后,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变为终止密码子(UAA、UGA、UAG),多肽链合成提前终止。 13 Frame shift mutation:在DNA编码序列中插入或丢失一个或几个碱基,造成插入或缺失点下游的DNA编码框架全部改变,其结果是突变点以后的氨基酸序列发生改变 14 dynamic mutation :人类基因组中的一些重复序列在传递过程中重复次数发生改变导致遗传病的发生,称动态突变。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1病理生理学:研究疾病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和机制的学科。其任务是研究整个疾病过程中人体功能和代谢的动态变化和变化机制,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按照。 2疾病:这是由体内平衡调节失调引起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由致病因子的破坏和机体的抗损伤作用所致。此时,机体发生了一系列的功能、代谢和形态变化。临床上出现许多不同的症状和体征,身体与外界环境的协调性受到损害。 三。脑死亡:指整个大脑在孔上方死亡,大脑、小脑和脑干的功能永久消失。 4高渗性脱水:指体液体积减少,失水大于钠丢失,血清钠浓度>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 5水中毒:指患者肾引流功能减弱,或大量补水,使细胞内外液量增加,血钠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又称高血容量低钠血症。 6水肿:在组织空间或体腔中积聚过多液体的病理过程,称为水肿。

7酸碱失调:在一定的病理条件下,由于酸碱负荷过多或不足或调节机制紊乱,会破坏体液的酸碱稳定性,形成酸碱平衡紊乱。 8以酸中毒为特征的[O3-H]代谢紊乱,其特征是细胞外酸碱平衡失调。 9呼吸性酸中毒(Respirative Acidiosis):指由于二氧化碳排放紊乱或过量吸入而导致血浆H2CO3(或Paco3)升高的酸碱平衡紊乱。 10代谢性碱中毒:指因细胞外H+丢失或过量碱而引起血浆HCO3浓度升高的酸碱性疾病。 11呼吸性碱中毒是一种酸碱平衡紊乱,其特征是过度的肺通气导致血浆H2CO3浓度(或PaCO2)下降。 12缺氧:由缺氧或组织利用障碍引起的代谢、功能、形态和结构改变的病理过程称为缺氧。 13紫癜:当脱氧血红蛋白超过50g/L时,病人的皮肤和粘膜会出现紫绿色。

遗传学名词解释大全

autoregulation 自我调节:基因通过自身的产物来调节转录。 autosome 常染色体:性染色体以外的任何染色体。 auxotroph 营养缺陷型:微生物的一种突变体,它不能合成生长所需的物质,培养时必须在培养基中加入此物质才能生长。 back mutation 回复突变:见reversion bacteriophage (phage) 一种感染细菌的病毒。 balance model 平衡模型:关于遗传变异比例的一种模型,它认为自然选择维持了群体中大量遗传变异的存在。 balanced polymorphism 平衡多态现象:稳定的遗传多态现象是由自然选择来维持的。 Barr body 巴氏小体:在正常雌性哺乳动物的核中有一个高度凝聚的染色质团,它是一个失活的X染色体。 base analog 碱基类似物:一种化学物质,其分子结构和DNA的碱基相似,在DNA的代谢过程中有时会取代正常碱基,结果使DNA的碱基发生突变。 bead theory 串珠学说:已被否定的学说,认为基因附着在染色体上,就象项链上的串珠。它既是突变单位又是重组单位。 binary fission 二分分裂:一个细胞分裂为大小相近的两个子细胞的过程。binomial distribution 二项分布:具有两种可能结果的 biparental zygote 双亲合子:又称双亲遗传(biparental inheriance),衣藻(chlamydomonas) 的合子含有来自双亲的DNA。这种细胞一般很少见。 biochemical mutation 生化突变,见自发突变(autotrophic mutation)。bivalent 二价体:在第一次减数分裂时彼此联合的一对同源染色体。bottleneck effect 瓶颈效应:一种类型的漂变。当群体很小时产生这种效应,结果使基因座中有的基因丢失了。 branch-point sequence 分支点顺序: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保守顺序:YNCURAY(Y: 嘧啶,R:嘌呤, N:任何碱基),位于核mRNA内含子和II 类内含子3'端附近,其中的A可通过5'-2'连接的方式和内含子5'端相连接,在剪接时形成套马索状结构。 broad-sense heritability 广义遗传力:表型方差中所含遗传方差的百分比。cotplot 浓度时间乘积图:一个样本单位单链DNA分子复性动力学曲线。以结合为双链的量为纵坐标,以DNA浓度和时间的乘积为横坐标作出的DNA复性动力学曲线 C value C值:生物单倍体基因所含的DNA总量。 CAAT element CAAT元件:真核启动子上游元件之一,常位于上游-80bp附近,其功能是控制转录起始频率,保守顺序是 5'-GGCCAATCT-3'。 cancer 癌:恶性肿瘤,细胞失控,异常分裂且在生物体内可播散。 5'-capping -5'加帽:在 mRNA加工的过程中在前体 mRNA分子的5'端加上甲基核苷酸的“帽子”。 catabolite repression (glucose effect) 分解代谢物阻遏(糖效应):当糖存在时能诱发细菌操纵子的失活,即使操纵子的诱导物存在也是如此。 cDNA 互补DNA:以mRNA为模板,以反转录酶催化合成的DNA的拷贝。 cDNA clone cDNA分子克隆:将cDNA片段装在载体上转化细菌扩增出多克隆的过程,最终可建立cDNA文库。

遗传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8分) 1、外显子:把基因内部的转译部分即在成熟mRNA中出现的序列叫外显子。 2、复等位基因:在种群中,同源染色体的相同座位上,可以存在两个以上的等位基因,构成一个等位基因系列,称为复等位基因。 3、F因子:又叫性因子或致育因子,是一种能自我复制的、微小的、染色体外的环状DNA分子,大约为大肠杆菌全长的2%,F因子在大肠杆菌中又叫F质粒。 4、F'因子:把带有部分细菌染色体基因的F因子叫F∕因子。 5、母性影响:把子一代的表型受母本基因型控制的现象叫母性影响。 6、伴性遗传:在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与性别相连锁,这种遗传方式叫伴性遗传。 7、杂种优势:指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杂种一代在生长势、生活力、繁殖力、抗逆性以及产量和品质等性状上比双亲优越的现象。 8、隔裂基因:真核类基因的编码顺序由若干非编码区域隔开,使阅读框不连续,这种基因称为隔裂基因,或者说真核类基因的外显子被不能表达的内含子一一隔开,这样的基因称为隔裂基因。 9、细胞质遗传:在核外遗传中,其中由细胞质成分如质体、线粒体引起的遗传现象叫细胞质遗传。 10、同源染色体:指形态、结构和功能相似的一对染色体,他们一条来自父本,一条来自母本。 11、跳跃基因(转座因子):指细胞中能改变自身位置的一段DNA序列。 12、基因工程:狭义的遗传工程专指基因工程,更确切的讲是重组DNA技术,它是指在体外将不同来源的DNA进行剪切和重组,形成镶嵌DNA分子,然后将之导入宿主细胞,使其扩增表达,从而使宿主细胞获得新的遗传特性,形成新的基因产物。 13、性导:利用F∕因子形成部分二倍体叫做性导(sex-duction)。 14、转导:以噬菌体为媒介,将细菌的小片断染色体或基因从一个细菌转移到另一细菌的过程叫转导。 15、假显性:(pseudo-dominant):一个显性基因的缺失致使原来不应显现出来的一个隐性等位基因的效应显现了出来,这种现象叫假显性。 16、核外遗传:由核外的一些遗传物质决定的遗传方式称核外遗传或非染色体遗传。 17、常染色质与异染色质:着色较浅,呈松散状,分布在靠近核的中心部分,是遗传的活性部位。着色较深,呈致密状,分布在靠近核内膜处,是遗传的惰性部位。又分结构异染色质或组成型异染色质和兼性异染色质。前者存在于染色体的着丝点区及核仁组织区,后者在间期时仍处于浓缩状态. 18、等显性(并显性,共显性):指在F1杂种中,两个亲本的性状都表现出来的现象。 19、限性遗传与从性遗传:限性遗传:是指位于Y染色体(XY型)或W染色体(ZW型)上的基因所控制的遗传性状只限于雄性或雌性上表现的现象。从性遗传:指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在表型上受个体性别影响的现象。 20、连锁群:存在于一个染色体上的各个基因经常表现相互联系,并同时遗传于后代,这种存在于一个染色体上在遗传上表现一定程度连锁关系的一群基因叫连锁群。 21、核型与核型分析:通常把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形态、大小和数目称为核型,通过细胞学观察,取得分散良好的细胞分裂照片,就可测定染色体数目、长度、着丝粒位置、臂比、随体有无等特征,对染色体进行分类和编号,这种测定和分析称为核型分析。 22、位置效应:基因由于变换了在染色体上的位置而带来的表型效应改变的现象。 23、平衡致死品系:两个连锁的隐性致死基因,以相斥相的形式存在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由于倒位抑制交换作用,永远以杂合状态保存下来,表型不发生分离的品系叫做平衡致死品系,也叫永久杂种。24、基因突变:是染色体上一个座位内的遗传物质的变化,从一个基因变成它的等位基因。也称点突变。从分子水平上看,基因突变则为DNA分子上具有一定遗传功能的特定区段内碱基或碱基顺序的变化所引起的突变,最小突变单位是一个碱基对的变化,是产生新基因的源泉,生物进化的重要基础,诱变育种的理论依据。 25、部分二倍体:含一个亲本的全部基因组和另一亲本部分基因组的合子叫部分二倍体或部分合子。 26、移码突变:在DNA复制中发生增加或减少一个或几个碱基对所造成的突变。 27、镶嵌显性:指在杂种的身体不同部位分别显示出显性来的现象. 28、表型模写(拟表型):有时环境因子引起的表型改变和某基因突变引起的表现型改变很相似,这叫表型模拟或拟表型。 29、等位基因:等位基因是指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占有同一位点,但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同一性状发育的两个基因。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1.休克(shock):机体在各种强烈致病因素作用下时发生的一种 以全身有效循环血量下降,组织血液灌流量减少为特征,进而 有细胞代谢和功能紊乱及器官功能障碍的病理过程。 2.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是指由于心脏泵血功能障碍, 心排出量急剧减少,有效循环血量下降而引起的休克,如得不 到有效的治疗,死亡率极高。见于大面积心肌梗死,心肌病, 严重的心律失常及其他严重心脏病的晚期。 3.血管源性休克;分布异常性休克(maldistrubutive shock):由于 广泛的小血管扩张,血管床容积增大,大量血液淤滞在舒张的 小血管内,使有效血量减少而引起的休克,见于感染性,过敏 性,神经源性休克等。 4.MO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是指在严重的创伤,感染和休 克时,原无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同时或在短时间内相继出现两 个以上器官系统的功能障碍以致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必需靠临 床干预才能维持的综合征。 6.ARDS(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急性呼吸窘迫综 合征;休克肺:休克时所出现的急性呼吸功能衰竭,是指肺 内、外严重疾病导致以肺毛细血管弥漫性损伤、通透性增强 为基础,以肺水肿、透明膜形成和肺不张为主要病理变化, 以进行性呼吸窘迫和难治性低氧血症为临床特征的急性呼 吸衰竭综合征。ARDS是急性肺损伤发展到后期的典型表现。

该病起病急骤,发展迅猛,预后极差,死亡率高达50%以上。 7.SIRS,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机体通过持续放大的级联反应,产生大量的促炎介质并进入循环,并在远隔部位引起全身性炎症,称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8.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由于某些致病因子的作用,以血液凝固性障碍为特征的病理过程。微循环中形成大量微血栓,同时大量消耗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同时引起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强,导致患者出现明显的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溶血性贫血等临床表现。 9.MHA,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DIC患者可伴有一种特殊类型的贫血,其特征是外周血涂片中可见一些特殊的形态各异的变形红细胞,称为裂体细胞,外形呈盔形,星形,新月形等,统称为红细胞碎片,该碎片脆性高,易发生溶血。 10.FDP:纤溶酶水解纤维蛋白原及交联纤维蛋白产生的各种片段,统称为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这些片段具有明显的抗凝作用,各种FDP片段的检查在DIC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11,3P试验:即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其原理是将鱼精蛋白加入患者血浆后,可与FDP结合,使血浆原与FDP结合的纤维蛋白单体分离并彼此聚合并凝固,这种不需要酶的作用而形成纤维蛋白的现象称为副凝试验。DIC患者往往呈阳性反应,但晚期有时也可为阴性。 12,IRI缺血-再灌注损伤:指在一定条件下缺血后再灌注,不仅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 1、稳态:正常情况下,机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能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状态称为稳态。 2、反射: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的规律性应答。 3、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称为负反馈。 4、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称为负反馈。 5、单纯扩散:脂溶性物质通过脂质双分子层由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 6、易化扩散:是指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小的物质,在细胞膜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从膜的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移动的过程。 7、主动转运:指需要细胞消耗能量,即动用分解ATP释放的能量,将物质逆浓度差和(或)逆电位差跨膜转运的过程。 8、受体:是指能与某种化学物质特异结合并能产生生物效应的特异蛋白质。 9、动作电位:是可兴奋细胞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受到一个适当刺激后产生的可向远处传播的电位变化过程 10、阈强度:指如果固定刺激持续时间和刺激强度—时间变化率,只改变刺激强度,即可找到刚能引起可兴奋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这个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 11、兴奋性:可泛指生物体或组织细胞受刺激后发生兴奋的能力;对可兴奋细胞来说,兴奋性即为其在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12、阈电位:膜去极化达到的可引发动作电位的膜电位临界值,称为阈电位。 13、局部兴奋:指由阈下刺激引起的局部细胞膜的微小去极化,由于单个局部兴奋达不到阈电位水平,因而不能引发动作电位。 14、终极电板:当乙酰胆碱通过接头间隙到达接头后膜(终板膜)时,立即与接头后膜上N2型乙酰胆碱受体阳离子通道膜外侧的受体结合,通过蛋白构想的改变使电压门控钙通道开放,从而允许钠离子和钾离子通过,但以钠离子内流为主,引起终板膜去极化,这一电位变化称为终板电位。 15、兴奋—收缩耦联:骨骼肌细胞兴奋后,要引起肌细胞收缩需经历一个中间过程,这个联系及细胞兴奋与收缩的中间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 16、收缩蛋白: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直接参与肌细胞的收缩,故称为收缩蛋白。 17、等长收缩:是指肌肉的张力增加而长度不变的收缩形式。 18、等张收缩:是指肌肉的长度缩短而张力不变的收缩形式。 19、血细胞比容:指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20、血浆晶体渗透压:由晶体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由蛋白质形成的叫胶体渗透压) 21、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或相近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 22、红细胞悬浮稳定性:正常情况下红细胞下沉的速度很慢,能相对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红细胞的这一特性称为红细胞悬浮稳定性。 23、红细胞沉降率:将经抗凝处理的血液放入一沉降玻璃管(分血计)中垂直静置,测定第一小时末红细胞下沉的距离以示红细胞沉降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 24、红细胞渗透脆性:是指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 25、生理性止血:指小血管损伤后血液流出,经过一段时间出血自然停止的现象。 26、血液凝固:指血液从流动的溶胶状态转变成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27、内源性凝血:是指参与血液凝固的所有凝血因子均来自血液,由血液接触带负电荷的异物表面(如玻璃、白陶土、硫酸酯、胶原等),FXII首先被激活,进而有序地激活一系列

遗传学名词解释

遗传学名词解释 11、性状:生物体或其组成部分所表现的形态、生理或行为特征称为性状(character/trait) 13、相对性状:不同生物个体在单位性状上存在不同的表现,这种同一单位性状的相对差异 称为相对性状 14、显性(dominate)性状:在子一代中出现来的某一亲本的性状。 15、隐性 (recessive)性状:在子一代中未出现来的某一亲本的性状。 17、基因型(genotype):指生物个体基因组合,表示生物个体的遗传组成,又称遗传型; 18、表现型(phenotype):指生物个体的性状表现,简称表型。 19、纯合基因型:具有一对相同基因的基因型称为纯合基因型(homozygous genotype),如 CC和cc;这类生物个体称为纯合体(homozygote)。 ●显性纯合体(dominant homozygote), 如:CC. ●隐性纯合体(recessive homozygote), 如:cc. 21、基因的分离定律:一对等位基因在杂合体中各自保持其独立性,在配子形成时,彼此分 开,随机地进入不同的配子,在一般情况下:F1杂合体的配子分离比 为1:1,F2表型分离比是3:1,F2基因型分离比为1:2:1 22、测交(test cross)法:即把被测验的个体与隐性纯合亲本杂交,根据侧交子代(Ft)的 表现型和比例测知该个体的基因型。 23、独立分配定律:支配两对(或两对以上)不同性状的等位基因,在杂合状态时保持其独 立性。配子形成时,各等位基因彼此独立分离,不同对的基因自由组合。 24、系谱分析法:用图解表明一个家族中某种性状(或遗传疾病)发生的情况,进而判断该 性状(或遗传疾病)的遗传方式。 27、外显率(penetrance):指在特定环境中,某一基因型(常指杂合子)个体显示出预期表型 的频率(以百分比表示)。就是说同样的基因型在一定的环境中有的 个体表达了,而有的个体可能没有表达,这样外显率就小于100% ——不完全外显。外显率为100%——完全外显 28、表现度(expressivity):是指具有相同基因型的个体之间基因表达的变化程度。 29、共显性/并显性:一对等位基因的两个成员在杂合体中都表达的遗传现象。 30、镶嵌显性:由于等位基因的相互作用,双亲的性状在子代同一个体的不同部位表现的镶 嵌图式。 31、隐性致死基因:在杂合时不影响个体的生活力,但在纯合时有致死效应的基因。 32、显性致死基因(dominant lethal gene):在杂合状态下即表现致死作用的致死基因 33、复等位基因:在群体中占据某同源染色体同一座位的两个以上的决定同一性状的基因 34、基因互作:基因在决定同一生物性状表现时,所表现出来的相互作用。 35、互补基因:两对非等位的显性基因同时存在并影响生物的某同一性状时才使之表现该性 状,其中任一基因发生突变都会导致同一突变性状出现,这类基因称为互补基因。 37、叠加效应:不同基因对性状产生相同影响,只要两对等位基因中存在一个显性基因,表 现为一种性状;双隐性个体表现另一种性状;F2产生15:1的性状分离比例。 这类作用相同的非等位基因叫做叠加基因 38、上位效应:影响同一性状的两对非等位基因中的一对基因(显性或隐性)掩盖另一对显 性基因的作用时,所表现的遗传效应称为上位效应,其中的掩盖者称为上位 基因,被掩盖者称为下位基因。 39、显性上位:在上位效应中,起掩盖作用的是一个显性基因,使另一个显性基因的表型被 抑制,孟德尔F2表型比率被修饰为12:3:1

遗传学名词解释

Explaining of genetics nouns 一、Explain the following terms and concepts. 1、heredity;(遗传)transmission of traits from one generation to another 2、transmission genetics;(传递遗传学)is the brand dealing with the transmission of genes and genetic traits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and how genes recombine 3、centromeres; (着丝点)each chromosome often has a constriction along its length 4、zygote;(合子)the cell produced by the fusion of male are female gametes 5、autosomes; (常染色体)chromosomes other than sex chromosome 6、sister chromatid; (姐妹染色单体)a chromatud denved from replication of one chromosome during interphase of the cell cycle 7、chromatin; (染色质)the mixture of DNA and protein 8、semiconservative replication;(半保留复制)a model of DNA replication in which a double-stranded molecule replocates in such a way that the daughter moleculars are composed of one parental(dd)and one nemly synthesized serand 9、the replication fork; (复制叉)the region where the helix unwinds and new DNA 10、replicon; (复制子)DNA replicated from a single origin 11、codon; (密码子)the DNA sequence of a gene is divided into a series of units of three bases 12、degeneracy; (简并)the number of codons is greater,all of the amino acids,with the exception of methionine and typtophan,are encodoned by more that one codon 13、hereditary traits; (遗传性状)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individual that one transmitted from one generation to another 14、Genotype; (基因型)the genetic constitution of an organism 15、phenotype; (表现型)is the observable properties(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of organism produced b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its genotype and the environment 16、pure-breeding lines; (纯种品系)this refers to organisms which have been inbred for many generations in which a certain phenotype remains the same 17、dominance;(显性)in hybrids between two individuals with different phenotypes only ine phenotype may be observed 18、testcross; (测交)is a cross of an individual of unknown genetype (usually expressing the dominant phenotype)with a known homozygous recessive individual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unknown genetype 19、the dihybrid cross;(双因子杂交)a cross involving two pairs of contrasting traits 20、complete dominance; (完全显性)is the phenoment in which one alleles is dominant to another,so that the neterozygote(F1)is the same as that of the homozygous dominant 21、incomplete dominance; (不完全显性)expression of heterozygous(F1)phenotype which is distinct from and often intermediate to that of either parent 22、multiple alleles; (复等位基因)three or more alleles of the same gene 23、epistasis; (上位作用)is a from of gene interaction in which one gene masks the phenotypic expression of another 24、linkage; (连锁)is the tendency of for alleles of two or more genes to be passed together from one generation to the next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85083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1.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规律和机制的科学,重点研究疾病中功能和代谢的变化。 2.病理过程pathologic process[?p?θ??l?d?ik ?pr?uses]:指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异常变化。 3.循证医学(EBM):指一切医学研究与决策均应以可靠的科学成果为依据,循证医学是以证据为基础,实践为核心的医学。 4.健康(health):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衰弱现象,而且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一种完全良好状态。 5.疾病(disease):在一定病因作用下,机体内稳态调节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6.病因:引起疾病必不可少的、赋予疾病特征或决定疾病特异性的因素。 7.遗传易感性(genetic susceptibility)遗传因素所决定的个体患病风险. 8.过敏反应免疫系统对抗原发生异常强烈的反应,致使组织细胞损伤和生理功能障碍。 9.完全康复(complete recovery):指疾病时所发生的损伤性变化完全消失,机体的自稳调节恢复正常。 10.不完全康复(Incomplete recovery):指疾病时的损伤性变化得到控制,但基本病理变化尚未完全消失,经机体代偿后功能代谢恢复,主要症状消失,有时可留后遗症。

11.死亡(death):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 12.脑死亡(brain death):全脑功能(包括大脑、间脑、脑干)不可逆的永久性丧失以及作为一个整体功能的永久性停止。 13.低渗性脱水(hypotonic dehydration):失钠多于失水,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伴有细胞外液量的减少,又称低容量性低钠血症(hypovolemic hyponatremia)。 14.高渗性脱水(hypertonic dehydration):失水多于失钠,血清Na+浓度>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细胞外液量和细胞内液量均减少,又称低容量性高钠血症(hypovolemic hypernatremia)。 15.脱水热:严重高渗性脱水时,尤其是小儿,从皮肤蒸发的水分减少,使散热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体温升高,称之为脱水热。 16.等渗性脱水(isotonic dehydration):钠水呈比例丢失,血容量减少,但血清Na+浓度和血浆渗透压仍在正常范围。 17.高容量性低钠血症(hypervolemic hyponatremia):血钠下降,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但体钠总量正常或增多,患者有水潴留使体液量明显增多,又称为水中毒(water intoxication)。 18.水肿(edema):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称为水肿。 19.低钾血症(hypokalemia):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称为低钾血症。

生理学 名词解释

第一章 1.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体内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细胞外液) 2.稳态(homeostasis):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3.反射(reflex):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4.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反馈作用与原效应作用相反,使反馈后的效应向原效应的相反方向变化 5.反馈(feedforward):在人体胜利功能自动控制原理中,受控部分不断地将信息回输到控制部分,以纠正或调整控制部分对受控部分的影响,从而实现自动而精确的调节,这一过程称为反馈 第二章 1.液态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膜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分子结构和生理功能的以α-螺旋或球形形式存在的蛋白质 2.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物质的分子或离子顺浓度梯度,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膜的低浓度一侧的跨膜转运过程 3.绝对不应期(absolute refractory period):指在细胞受到一次有效的刺激而发生兴奋的最初一段时间,对继之而来的无论多么强大刺激都不能使细胞再次兴奋的时期 4.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细胞在静息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也称为跨膜静息电位,简称膜中位(MP) 5.原发性主动转运(primary transport):指直接利用ATP提供的能量,通过离子泵,逆电-化学梯度将某些物质分子或离子进行主动转运的过程 6.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物质通过膜上的特殊蛋白质的介导,顺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过程 7.继发性主动转运(secondary transport):物质顺着电化学浓度梯度转运时,所发性主动转运:物质顺着电化学浓度梯度转运时,所需的能量不是直接来自ATP的分解,而来自纳泵运动所造成的膜内外Na+的势能储备 8.去极化(depolarization):以静息电位为准,膜内、外电位差向减小的方向的变化过程9.相对不应期:在绝对不应期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必须用阈上刺激才能引起细胞发生兴奋。 在时间上,它相当于去极化后电位的前半期,在此期,Na+通道处于部分复活,部分失活的状态。因此要引起细胞的兴奋,就需要更强的刺激 10.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指细胞膜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种分子或离子逆电-化学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 11.不完全强直收缩(incomplete tetanus):当连续刺激间隔时间很短,前一刺激引起肌肉收缩的舒张过程尚未结束,后一刺激落在其舒张期而引起新的收缩 12.钠泵(sodium pomp):钠-钾泵(Na+-K+-ATP酶)本质 13.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可兴奋细胞受外来的适当刺激时,膜电位在原有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一次短暂而可逆的扩布性电位变化 14.阈刺激(threshold stimulation):等于阈值的刺激 15.阈电位(threshold potential):能使Na+通道大量开放从而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值,通常比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小10~20mv 16.三联体(triad):每一横管和来自两侧的终末池构成的复合体 17.阈强度(threshold intensity):指引起组织兴奋所必需的最小刺激强度,又称阈值

遗传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遗传与变异:生物通过繁殖的方式来繁衍种族,保持生命在世代间的连续,保持子代与亲代的相似与类同,这种现象叫遗传,遗传的本质就是遗传物质通过不断地复制和传递,保持亲代与子代间的相似与类同,与此同时,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总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包括环境差异与遗传物质差异,这种差异就是变异。 2、遗传变异:变异不一定都能遗传,只有由遗传物质改变导致的变异可以传递给后代,这种变异叫遗传变异。 3、遗传学: 经典定义:研究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现代定义: (1)在生物的群体、个体、细胞和基因等层次上研究生命信息(基因)的结构、组成、功能、变异、传递(复制)和表达规律与调控机制的一门科学--基因学。 (2)研究基因和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的学科。 名词解释: 1、性状:在遗传学上,把生物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统称为性状。 2、相对性状:同一性状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叫相对性状。 3、显性性状:孟德尔把F1表现出来的性状叫显性性状,F1不表现出来的性状叫隐性性状。 4、性状分离现象:孟德尔把F2中显现性状与隐性性状同时表现出来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现象。 5、等位基因与非等位基因:等位基因是指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占有同一位点,但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同一性状发育的两个基因。非等位基因指位于不同位点上,控制非相对性状的基因。 6、自交:F1代个体之间的相互交配叫自交。 7、回交:F1代与亲本之一的交配叫回交。 8、侧交:F1代与双隐性个体之间的交配叫侧交。 9、基因型和表型 基因型是生物体的遗传组成,是性状得以表现的内在物质基础,是肉眼看不到的,要通过杂交试验才能检定。如cc,CC,Cc。 表型是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是基因型和内外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肉眼可以看到的。如花的颜色性状。 10、纯合体、杂合体 由两个同是显性或同是隐性的基因结合的个体,叫纯合体,如CC,cc。由一个显性基因与一个隐性基因结合而成的个体,叫杂合体,如Cc。 11、真实遗传 指纯合体的物种所产生的子代表型与亲本表型相同的现象。纯合体所产生的后代性状不发生分离,能真实遗传,杂合体自交产生的后代性状要发生分离,它不能真实遗传。 名词解释: 1、染色体与染色质:是指核内易于被碱性染料着色的无定形物质,是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及少量RNA组成的复合体,以纤丝状存在于核膜内面。当细胞分裂时,核内的染色质便螺旋化形成一定数目和形状的染色体。两者是同一物质在细胞分裂过程中表现的不同形态。核内遗传物质就集中在这染色体上。 2、常染色质与异染色质:着色较浅,呈松散状,分布在靠近核的中心部分,是遗传的活性部位。着色较深,呈致密状,分布在靠近核内膜处,是遗传的惰性部位。又分结构异染色质或组成型异染色质和兼性异染色质。前者存在于染色体的着丝点区及核仁组织区,后者在间期时仍处于浓缩状态, 3、核小体:是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直径10nm,其核心是由四种组蛋白(H2A、H2B、H3、H4各2分子共8分子)构成的扁球体。 4、同源染色体:指形态、结构和功能相似的一对染色体,他们一条来自父本,一条来自母本。 5、联会:分别来自父母本的同源染色体逐渐成对靠拢配对,这种同源染色体的配对称为联会。

遗传学名词解释

一、遗传学名词解释 1、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围的核细胞,其遗传物质分散于整个细胞或集中于某一区域形成拟核。如:细 菌、蓝藻等。 2、真核细胞:有核膜包围的完整细胞核结构的细胞。多细胞生物的细胞及真菌类。单细胞动物多属于这 类细胞。 3、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时,能被碱性染料染色的线形结构。在原核细胞内,是指裸露的环状DNA分子。 4、姊妹染色单体:一条染色体(或DNA)经复制形成的两个分子,仍由一个着丝粒相连的两条染色单体。 5、同源染色体:指形态、结构和功能相似的一对染色体,他们一条来自父本,一条来自母本。 6、染色体组:在通常的二倍体的细胞或个体中,能维持配子或配子体正常功能的最低数目的一套染色体。或 者说是指细胞内一套形态、结构、功能各不相同,但在个体发育时彼此协调一致,缺一不可的染色体。 7、一倍体:具有一个染色体组的细胞或个体,如,雄蜂。 8、单倍体:具有配子(精于或卵子)染色体数目的细胞或个体。如,植物中经花药培养形成的单倍体植物。 9、二倍体:具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细胞或个体。绝大多数的动物和大多,数植物均属此类 10、二价体:一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联会配对的图象。 11、联会: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建立联系的配对过程。 12、染色质或染色体:指细胞间期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洋红、苏木精等)染色的纤细网状物质,现在是指真 核细胞间期核中DNA、组蛋白、非组蛋白、以及少量RNA组成的一串念珠状的复合体。当细胞分裂时,核内的染色质便螺旋化形成一定数目和形状的染色体。 13、超数染色体:有些生物的细胞中出现的额外染色体。也称为B染色体。 14、联会复合体:是同源染色体联会过程中形成的非永久性的复合结构,主要成分是碱性蛋白及酸性蛋白, 由中央成分(central element)向两侧伸出横丝,使同源染色体固定在一起。 15、姊妹染色单体:二价体中一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互称为姊妹染色单体。 16、反应规范:遗传型对环境反应的幅度(某一基因型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反应的范围。) 17、交叉的端化:交叉向二价体的两端移动,并且逐渐接近于末端的过程叫做交叉端化。 18、受精:雄配子(精子)与雌配子(卵细胞)融合为1个合子过程。 19、双受精:1个精核(n)与卵细胞(n)受精结合为合子(2n),将来发育成胚。另1精核(n)与两个极核(n+n) 受精结合为胚乳核(3n),将来发育成胚乳的过程。 20、胚乳直感:在3n胚乳的性状上由于精核的影响而直接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这种现象称为胚乳直感 或花粉直感。 21、果实直感:种皮或果皮组织在发育过程中由于花粉影响而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则另称为果实直感。 22、无融合生殖:雌雄配子不发生核融合的一种无性生殖方式。认为是有性生殖的一种特殊方式或变态。 23、细胞周期:从一次有丝分裂结束到下一次有丝分裂开始的时期。 24、无性生殖:通过亲本营养体的分割而产生许多后代个体,这一方式也称为营养体生殖。例如,植物 利用块茎、鳞茎、球茎、芽眼和枝条等营养体产生后代,后代与亲代具有相同的遗传组成。 25、无性生殖:通过亲本营养体的分割而产生许多后代个体,这一方式也称为营养体生殖。例如,植物 利用块茎、鳞茎、球茎、芽眼和枝条等营养体产生后代,后代与亲代具有相同的遗传组成。 26、性状: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27、单位性状:把生物体所表现的性状总体区分为各个单位,这些分开来的性状称为。 28、显性性状:当两个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时,子一代出现的一个亲本性状。 29、隐性性状:子一代未出现的另一个亲本的性状,即子一代处于隐蔽状态的性状。 30、基因位点(locus):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31、等位基因(allele):位于同源染色体上,位点相同,控制着同一性状的基因。 32、纯合体(homozygote) :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点上的两基因成员完全一致(双显或双隐) ,具这种基因 型的个体为纯合体。如:CC、cc。 33、杂合体(heterozygote):等位基因中的两个成员又一致的个体称为杂合体。 34、测交:是指被测验的个体与隐性纯合体间的杂交。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各章节)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1.基本病理过程: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如水肿,缺氧,休克 2.疾病概论(总论):疾病的概念、概括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普遍规律和机制。 3.健康:是指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在躯体、精神和社会上都处于完好状态。 4.疾病:是指在病因的作用下,机体自稳态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过程,并出现一系 列功能、代谢、形态结构以及社会行为的异常。 5.病因:病因学中的原因是直接引起疾病并赋予该疾病以特征的因素,常被称为病因。 6.条件:是指在原因的基础上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通常包括机体的内在因素 和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外部因素。 7.死亡:是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性停止。临床死亡的标志: 心跳停止、呼吸 停止、各种反射消失 8.脑死亡:枕骨大孔以上全脑功能的永久性停止。脑死亡的判定标准:颅神经反射消 失、不可逆性昏迷、大脑无反应性、自主呼吸停止、无自主运动、脑电波消失、脑 血液循环完全停止。脑死亡的意义有利于判定死亡时间、确定终止复苏抢救的界线、为器官移植创造条件。 ~ 1.脱水:体液容量明显减少。 2.高渗性脱水:细胞外液量减少,失水多于失钠,血清[Na+] >150mmol/L,血浆渗透压> 310mOsm/L为低容量性高钠血症。 3.低渗性脱水:细胞外液量减少,失钠多于失水,血清[Na+] < 130mmol/L,血浆渗透 压< 280mmol/L为低容量低钠血症 4.等渗性脱水:水钠等比例丢失,细胞外液量减少,细胞内液量减少不明显,血清[N a+] 仍维持在130- 150mmol/L,血浆渗透压280-310mmol/L,为正常血钠性容量不足。 5.水中毒:过多的液体在体内潴留,细胞内液量增加,体液增多伴低钠血症,血清[Na +] < 130mmol/L,血浆渗透压< 280mmol/L。为高容量性低钠血症,多因水潴留所 致,通常无钠的过度丢失。 6.低钾血症:血清钾浓度低于L的状态,体钾总量减少被称为缺钾或钾丢失。 7.高钾血症:血清钾浓度高于L的状态,一般将血清钾浓度高于l者成为轻度高钾血 症,高于7mmol/l者为重度高钾血症。 8.低镁血症:血清镁低于l。高酶血症:血清镁高于l 9.水肿:过多的体液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的病理过程。体腔中体液积聚被称为积 水。心性水肿是指心力衰竭诱发的水肿。肾性水肿是因肾原发性疾病引起的全身性 水肿。原发于肝病的体液异常积聚被称为肝性水肿。肺间质中有过量体液积聚和/ 或溢入肺泡腔的病理现象被称为肺水肿。脑组织的液体含量增多引起的脑容量和容 量增加为脑水肿。 、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