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土壤肥料学通论

土壤肥料学通论

土壤肥料学通论
土壤肥料学通论

土壤肥料学通论整理

(土壤学部分)

第一章绪论

1. 土壤:陆地表面由矿物、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且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2. 肥料:凡是能够直接供给植物生长的必需的营养元素的物料。分为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

3. 土壤肥力:在植物生活的全过程中,土壤具有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根据肥力产生的原因,可以将土壤肥力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四因素:空气、温度、养分、水分。

第二章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

1. 土壤的三相组成:固相(固体土粒,包括矿物质和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和可溶性物质)、气相(土壤空气)。

2. 矿物:自然产生于地壳中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和内部构造的单质或化合物,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原生矿物:在风化过程中没有改变化学组成而遗留在土壤中的一类矿物。次生矿物:原生矿物风化和成土过程中经化学变化,或由分解产物重新结合而成的矿物。

2. 成土岩石:一种或数种矿物的集合体。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3. 风化作用:岩石、矿物在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发生崩解和分解的过程。按照其作用因素和风化的特点可以分为物理风化(温度作用、结冰作用以及水流和大风的磨蚀作用)、化学风化(溶解、水化、水解和氧化)、生物风化三种类型。

4. 成土因素:气候、母质、地形、生物、时间因素。

5. 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粒级土粒含量(质量)百分率的组合,及其所表现的粘砂性质。分为砂土类(透水性强、通气性好、热容量较小、养分少、松散易耕)、壤土类(通气透水性良好、保水保肥、耕性较好、宜耕期较长)和粘土类(透水性差、通气性差、热容量较大、养分较丰富、宜耕期短)。

6. 土粒分级:石砾、砂粒、粉砂粒和粘粒。

7. 土壤质地的改良措施

a. 增施有机肥料:有机质的粘结力比砂粒强,比粘粒弱。

b. 掺砂掺粘、客土调剂:泥入砂,砂掺泥,以改良质地,改善耕性

c. 翻淤压砂、翻砂压淤:下层砂土或粘淤土翻到表层使砂粘混合,改良土性

d. 引洪放淤、引洪漫沙:利用洪水中泥沙改良土质

e. 根据不同质地采用不同的耕作管理措施。

砂土:深播种,多次少量施肥;粘土:深沟,精耕,适量施肥

8. 土壤生物: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蚯蚓、线虫等)和植物等的总称。栖居在土壤中的活的有机体。土壤微生物包括:细菌(占土壤微生物总数量70%-90%)、放线菌(数量仅次于细菌,适宜于有

机质含量高、偏碱性土壤环境)、真菌(大多好气,喜酸性土壤)藻类(数量少于细菌、真菌等当与真菌共同生长,可风化岩石)、原生动物。

9. 土壤有机质: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化合物。它的来源主要包括土壤中各种动物、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化合物。其形态有新鲜有机质、半分解的有机质、腐殖质。主要元

素组成:C OH、No有机质类型:糖类化合物;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含N化合物(蛋白质、

氨基酸);脂肪、树脂、蜡质和单宁;灰分物质。

10. 土壤有机质的转化

㈠矿化作用: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为简单无机化合物的过程,最终产物为CQ、H2O等,而N P、S等以矿质盐类释放出来,同时放出热量,为植物、微生物提供养分和能量。包括糖类化合物的转化;

含氮有机物的转化(氨基化(水解)、氨化、硝化和反硝化);含磷、含硫有机物的转化。

㈡腐殖质化过程:进入土壤中的生物残体,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合成为腐殖质的过程。腐殖质的组成:胡敏酸、富里酸、胡敏素。腐殖质的性质:带电性、吸水性、稳定性。植物物质形成学说:最初形成的腐殖物质是胡敏素。在胡敏素经过微生物的降解后才形成胡敏酸。胡敏酸进一步降解才形成富里酸。

11. 腐殖化系数:通常把每克干重的有机质经过一年分解后转化为腐殖质(干重)的克数。

12. 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有机质的碳氮比和物理状态;土壤水、热状况;土壤通气状况;土壤酸碱性。

13. 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作用:1)是土壤养分的主要来源;2)促进土壤结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

性质;3)提高土壤的保肥能力和缓冲性能;4)腐殖质具有生理活性,能促进作物生长发育;5)腐殖

质具有络合作用,有助于消除土壤的污染。

14. 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调控: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料;秸秆还田;调节土壤水热状况。

15. 土壤水分的类型(土壤水分受力:吸附力、毛管引力、重力)

㈠土壤吸湿水:固相土粒靠其表面的分子引力和静电引力从大气和土壤空气中吸附气态水,附着于土粒表面成单分子或多分子层。

㈡土壤膜状水:吸湿水达到最大后,土粒还有剩余的引力吸附液态水,在吸湿水的外围形成一层水膜。凋萎系数:作物无法从土壤中吸收水分而呈现永久凋萎,此时的土壤含水量就称为凋萎系数。

㈢土壤毛管水:当土壤水分含量超过最大分子持水量后,水分不再受土粒引力的左右成为可以自由移动的水。靠毛管力保持在土壤空隙中的水分。

①毛管支持水:地下水层藉毛管力支持上升进入并保持在土壤中的水分。毛管支持水达到最大量时土壤含水量称土壤毛管持水量。

②毛管悬着水:地下水埋藏较深时,靠毛管力保持在土壤上层未能下渗的水分。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量时的土壤含水量称田间持水量。

㈣土壤重力水:指土壤水分含量超过田间持水量之后,过量的水分不能被毛管吸持,而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大孔隙向下渗漏成为多余的水。

16. 水分含量的表示方法

①土壤质量含水量:是指土壤中保持的水分质量占土壤质量(一般为土壤干重)的分数,单位g/kg 。

②土壤容积含水量:指土壤水分容积与土壤容积之比。

③土壤相对含水量:某一时刻土壤含水量占该土壤田间持水量的百分数称为相对含水量。

④水层厚度:指一定深度土层中的水分总量相当于若干水层厚度。

17. 土壤水势:基质势、压力势、溶质势、重力势。

18. 土壤水吸力:指土壤水因受土壤基质的吸附和毛管作用,表面形成一个凹形弯月面,形成土壤水的

负压力。

19.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又称土壤持水曲线,它是指土壤水的基质势或土壤水吸力与含水量的关系曲线。它能表征土壤水分的能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是研究土壤水分的保持和运动,反映土壤水分基本特征的曲线。

20. 土壤空气的组成:组成与大气相似,但有差别。表现在:CQ含量高;Q含量低;相对湿度高;含还

原性气体;组成和数量处于变化中。

21. 土壤通气性:是指土壤空气与近地层大气进行气体交换以及土体内部允许气体扩散和流动的性能。

22. 土壤呼吸:土壤空气与大气间通过气体扩散作用不断地进行着气体交换,使土壤空气得到更新的过程。

23. 土壤通气的机制

①土壤空气扩散:指某种气体成分由于其分压梯度与大气不同而产生的移动。

②土壤空气整体交换:也称土壤气体的整体流动,是指由于土壤空气与大气之间存在总的压力梯度而引起的气体交换,是土体内外部分气体的整体相互流动。

24. 土壤热容量:指单位容积或单位质量的土壤在温度升高或降低 1 C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25. 土壤导热率:评价土壤传导热量快慢的指标,它是指单位厚度(1cm)土层,温度相差1 C时,每秒

钟经单位断面(1cm2)通过的热量焦耳数。

26. 土壤导温率:指在标准状况下,当土层在垂直方向上每cm距离内,1J的温度梯度下,每秒钟流入

1cm2土壤断面面积的热量,使单位体积(1cm3)土壤所发生的温度变化。

27. 土壤氧化还原电位:是指土壤中氧化剂和还原剂在氧化还原电极上所建立的平衡电位。

28. 水、气、热等的调节

㈠土壤水分调节:①控制地表径流,增加土壤水分入渗;②减少土壤水分蒸发;③ 合理灌溉;④ 提

高土壤水分对作物的有效性;⑤多余水的排除。

㈡土壤空气调节:合理耕作、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结构,增大土壤孔隙度;加强土壤水分管理,建立完整的排水系统,降低地下水位,及时排除渍涝,控制通气状况。

㈢土壤温度调节:包括土壤热量平衡调节和热特性调节,措施主要有:①合理耕作与施用有机肥;②以

水调温;③覆盖与遮荫。

㈣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调节:核心是水、气关系,通常通过排灌和施用有机肥等来实现。

第三章土壤的基本发性质

1. 土壤孔性:土壤孔隙度和土壤孔隙类型。

2. 土壤孔隙度:单位容积土壤中孔隙容积占整个土体容积的百分数。土壤相对密度(土壤比重):单位

容积固体土粒(不包括粒间空隙)的干重与 4 C时同体积水重之比。土壤容重:是指单位容积土体(包

括孔隙在内的原状土)的干重。土壤孔隙比:是指土壤中孔隙容积与土粒容积的比值。

3. 土壤孔径(当量孔径): 是指与一定的土壤水吸力相当的孔径, 它与孔隙的形状及其均匀性无关。

4. 土壤孔隙类型:非活性孔、毛管孔隙、通气孔隙。

5. 土壤结构性:块状结构、片状结构、柱状结构、核状结构、团粒结构。

6. 团粒结构:通常指土壤中近于圆球状的小团聚体,直径0.25-10mm。团粒结构经水浸泡较长时间不松

散者称为水稳性团粒结构,它对调节土壤中水肥矛盾作用较大。

7. 团粒结构对土壤肥力的作用:协调水分和空气的矛盾;能协调土壤有机质中养分的消耗和积累的矛盾;能稳定土壤温度,调节土热状况;改良耕性和有利于作物根系伸展。

8. 团粒结构的形成(两个阶段):㈠土粒的粘聚:①胶体的凝聚作用;②水膜的粘结作用;③胶结作

用。㈡成型动力:在土壤粘聚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作用力才能形成稳定的独立结构体。①生物作用;

②干湿交替作用;③冻融交替作用;④土壤耕作的作用等。

9. 土壤耕性:是指土壤在耕作时所表现的特性。

10. 土壤物理机械性:是多项土壤动力学性质的统称。它包括粘结性、粘着性、可塑性、胀缩性以及受其它外力作用后而发生形变的性质。

①土壤粘结性: 指土粒与土粒之间由于分子引力而相互粘结在一起的性质。这种性质使土壤具有抵抗外力破碎的能力,也是耕作产生阻力的原因。

②土壤粘着性: 是土壤在一定含水量的情况下,土粒粘着外物表面的性能。

③可塑性:土壤在一定含水量范围内,可被外力任意改变成各种形状,当在外力解除和土壤干燥后,仍能保持其变形的性能称为可塑性。

④胀缩性:土壤吸水后体积膨胀,干燥后体积收缩的特性。

11. 土壤胶体:土壤中最细微的颗粒,胶体颗粒的直径一般在 1 nm?100 nm之间(长宽高至少一个方向

在此范围内),实际上土壤中小于1000nm的粘粒都具有胶体性质。分为:无机胶体、有机胶体、有机

无机复合胶体。

12. 同晶替代:原来晶格中的中心原子可被其大小相近且电性符号相同而原子价较低的原子所代换。

13.1 : 1型晶格:由一层硅氧片和一层铝氧片组成一晶层,属 1 : 1型晶格,如高岭石、埃洛石等。

14.2 : 1型晶格:由二层硅氧片夹一层铝氧片结合而成一晶层,属 2 : 1型晶格,如蒙脱石、蛭石和伊利

石等。

15. 土壤胶体:分为胶核和双电层,其中双电层包括决定电位离子层(内层)和补偿离子层(非活性层、扩散层)。

16. 土壤胶体电荷

①永久电荷:它是由于粘粒矿物晶层内的同晶替代所产生的电荷。该电荷一旦产生即为该矿物永久所有,所以成为永久电荷。

②可变电荷:电荷的的数量和性质随介质pH而改变的电荷。

③土壤的pH值:土壤的可变正、负电荷数量相等时的pH值,或称为可变电荷零点、等电点,是表征其

可变电荷特点的一个重要指标。

17. 胶体有两种状态:

①溶胶状态:胶粒带同种电荷,彼此互相排斥,所以可以稳定地分散在介质中。

②凝聚状态:胶粒与胶粒之间互相凝聚在一起形成絮状或无定形沉淀。

18. 土壤吸收性能:土壤能吸收和保留土壤溶液中的分子和离子,悬液中的悬浮颗粒、气体以及微生物的能力。

19.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 :是指在一定pH值条件下每1000g干土所能吸附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

厘摩尔数(cmol/kg )。可以作为土壤保肥力的指标。影响CEC的因素:a、胶体数量;b、胶体类型;

c、土壤pH值。

20. 盐基饱和度:土壤中交换性盐基离子总量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依据盐基饱和度将土壤分为盐

基饱和土壤(土壤胶体吸附的阳离子,80%以上为盐基离子)和盐基不饱和土壤(盐基饱和度在80%以下,

H+、Al 3+等离子含量较多)。

21. 交换性阳离子种类:腐殖质、蛭石、脱石、水云母、高岭石、含水氧化铁、铝。

22. 影响交换性阳离子有效性的因素:交换性阳离子的饱和度;无机胶体的种类;陪伴(补)离子效应;阳离子的非交换性吸收。

23. 专性吸附(矿物固定、晶穴固定):NH+、K+离子被固定在硅氧四面体联成的六边型晶穴中,不能被

交换出来的现象。

24. 土壤活性酸:是指土壤溶液中游离的H+所直接显示的酸度。常用pH值表示。

25,潜性酸:指土壤胶体上吸附的H+、Al 3+所引起的酸度。它们只有在转移到土壤溶液中,形成溶液中的H+时,才会显示酸性,故称为潜性酸。通常用1000g烘干土中氢离子的厘摩尔数来表示。土壤中潜性

酸的大小常用土壤交换性酸度和水解性酸度表示。潜性酸的分类:交换性酸度、水解性酸度。

26. 土壤缓冲作用的机制:土壤胶粒上的交换性阳离子;土壤溶液中的弱酸及其盐类的存在;土壤中两性物质的存

在;酸性土壤中铝离子的缓冲作用。

第五章农田土壤生态与保护

1 、高产肥沃土壤特征:良好的土体结构;适量协调的土壤养分;良好的物理性质。其培肥措施:①增

施有机肥料,培育土壤肥力;②发展旱作农业,建设灌溉农业;③合理轮作倒茬,用地养地结合;④合理耕作改土,加速土壤熟化;⑤防止土壤侵蚀,保护土壤资源。

2、土壤污染源:污水灌溉、施肥、施用农药、工业废气、工业废渣。其防治措施:加强对土壤污染源

的调查和监测;彻底消除污染源;增施有机肥料及其他肥料;铲除表土或换土;生物措施;采用人工防治措施。

土壤肥料学通论整理

(肥料学部分)

第六章植物营养与施肥的基本原理

1. 确定必需营养元素的标准

①必要性:缺少该元素植物无法完成其生命周期;

②不可替代性:缺少该元素,植物出现特有的缺素症;

③直接性:直接参与新陈代谢,对植物起直接营养作用。

2. 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分组

大量元素:C、H、O、N、P、K

中量元素:Ca、Mg、S

微量元素:Fe、B、Mn、Cu、Zn、Mo、Cl 、Ni

3. 肥料三要素:氮、磷、钾。

4. 同等重要和不可替代律:不同的必需营养元素对植物的生理和营养功能各不相同,但对植物生长发育

都是同等重要的;植物的每一种必需营养元素都有特殊的功能,不能被其它元素所代替。

5. 有益元素:对某些种类植物的生长发育有益,或植物在特定环境下生长所必需的元素。

6. 根系对养分的吸收形态

气态:O2, CO 2, H 2O

离子态:几乎所有的矿质营养元素都是以离子态吸收的分子态:尿素,氨基酸,糖类,植酸,生长素,维生素和抗生素等

7. 土壤中养分到达根表有两种机理:其一是根对土壤养分的主动截获;其二是在植物生长与代谢活动(如蒸腾、吸收等)的影响下,土壤养分向根表的迁移。有两种方式:即质流和扩散。

8. 根对无机养分吸收的方式:被动吸收和主动吸收。被动吸收(代谢吸收):溶质分子或离子无选择性地顺着浓度差梯度或电化学势梯度进入细胞的过程。主动吸收是指溶质分子或离子有选择性地逆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而进入细胞膜内的过程。

9. 根外营养的特点:快、强、省。

10. 影响根外营养的因素:溶液的组成、溶液浓度及pH、叶片类型及结构、溶液湿润叶片的时间、喷施部位及次数。

11. 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条件

内因: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生育特点。

外因(环境因素):光照、温度、水分和通气条件(Eh)、酸碱度、离子浓度、离子间的相互作用。离子拮抗作用:介质中某一离子的存在能抑制另一离子的吸收。离子协助作用:介质中某一离子的存在能促进另一离子的吸收。

12. 矿质营养学说:土壤中矿物质是一切绿色植物唯一的养料。

13. 养分归还学说:为恢复地力和提高作物单产,通过施肥把作物从土壤中摄取并随收获物而移走的那些养分归还给土壤的学说。

14. 最小养分律:植物产量受土壤中某一相对含量最小的有效性因子制约的规律。

15. 报酬递减律:在其它生产条件相对稳定的前提下,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单位肥料的作物增产量却呈递减的趋势。

16. 植物营养临界期:此期作物对某种养分需求并不多,但需要的程度却很迫切。如果缺乏这种养分,作物生长发育明显受影响。即使以后补施这种养分也难以恢复或弥补损失。

17. 肥料最大效率期:在植物的生长阶段中所吸收的某种养分能发挥最大效能的时期。这一时期作物不仅需要的养分数量多,而且养分吸收能力非常强。如能及时满足作物对养分的需要,增产效率最高。此时肥料的作用明显。也称肥料的最大效率期。

18. 生理酸性肥料:化学肥料施入土壤后,肥料中离子态养分经植物吸收利用后,其残留部分导致截至酸度提高的肥料。

19. 基肥:播种前结合土壤耕作施入的肥料,培肥和改良土壤,给植物提供整个生长发育时期所需要的养分。

20. 种肥:播种时施在种子附近或与种子混播的肥料。

21. 追肥:在植物生长发育期间施入的肥料,能够及时补充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所需的养分。

22. 理解营养元素在植物营养中地位是同等重要、但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差异却很大。第七章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及化学氮肥

1. 矿化作用(氨化作用):在微生物作用下,土壤中的含氮有机质分解形成氨的过程。

2. 吸附固定:由于土壤粘土矿物表面所带负电荷而引起的对NH*的吸附作用。

3. 晶格固定:NH*进入2: 1型膨胀性粘土矿物的晶层间而被固定的作用。

4. 氨的挥发损失:在中性或碱性条件下,土壤中的NH*转化为NH而挥发的过程。

5. 硝化作用:好氧条件下,土壤中的NH4+,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氧化成硝酸盐的现象。

6. 反硝化作用:硝酸盐或亚硝酸盐还原为气态氮的过程。

7. 生物固持:土壤中的铵态氮和硝态氮被微生物同化为其躯体的组成成分而被暂时固定的现象。

8. 缺氮植株状况:蛋白质、叶绿素形成受阻,细胞分裂减少;生长过程缓慢;叶片黄化;根冠比较大;分枝分蘖少;谷类作物穗数及穗粒数减少,千粒重下降,产量降低;缺素首先出现在老叶上。

9. 氮素过剩状况:导致氮素奢侈吸收,非蛋白质氮合成增加。植物枝叶茂盛,群体过大,通风透光不好,碳水化合物消耗太多,使茎杆细弱,机械强度小,容易倒伏;体内可溶性氮化合物过多,容易遭受病虫害;贪青晚熟,结实率下降,产量降低;瓜果的含糖量降低,风味差,不耐贮藏,品质低;叶菜类植物中硝酸盐高,危害健康。

10. 铵态氮肥包括:液氨、氨水、碳酸氢铵、氯化铵、硫酸铵。共同特性(均含有NH4+):易溶于水,易被作物吸收;易被土壤胶体吸附和固定;可发生硝化作用;碱性环境中氨易挥发;高浓度对作物,尤其是幼苗易产生毒害;对钙、镁、钾等的吸收有拮抗作用。

①碳酸氢铵合理施用:不离土不离水,先肥土后肥苗;贮存时要防潮,低温,密闭;使用时应深施

(10cm 左右)覆土;做基肥和追肥均可,但不可做种肥;避开高温季节和高温时间施用。

②硫酸铵:使土壤酸化,pH下降、土壤板结。合理施用:可以做追肥和种肥,也可做基肥,适于多种作

物;酸性土上做基肥时,要配施石灰和有机肥;中性或微碱性土,要配施有机肥;在石灰性土壤上施

用一定要深施覆土(防止挥发);稻田最好不用(老朽田)。

③氯化铵:使土壤酸化、pH 下降、脱钙板结。合理施用:性土上做基肥时,要配施石灰和有机肥;中

性或微碱性土,要配施有机肥;在石灰性土壤上施用一定要深施覆土;追肥;适于稻田和一般作物;不宜做种肥;不

宜忌氯作物(茶,烟草,马铃薯,甘薯,亚麻等);盐碱地不宜施用;NH4Cl 不宜在保护

地施用。

11. 硝-铵态和硝态氮肥包括:硝酸铵、硝酸钠、硝酸钙、硝酸钾。共同特性(均含有NO3-):易溶于

水,易被作物吸收(主动吸收);不被土壤胶体吸附,易随水流失;易发生反硝化作用;促进钙镁钾等的吸收;

吸湿性大,具助燃性(易燃易爆);硝态氮含氮量均较低。

12. 酰胺态氮肥尿素基本性质:有机物,纯品为白色针状结晶,肥料为颗粒状,易溶于水,呈中性。因含有缩二

脲,一般不宜作种肥; 可作基肥、追肥,深施覆土宜作根外追肥。合理施用:尿素分子体积小,易透过细胞膜;尿

素溶液呈中性,电离度小,不易引起质壁分离;尿素具有一定的吸湿性,能使叶面保持湿润状态,以利叶片吸收;尿

素进入细胞后很快参与同化作用,肥效快。

13. 缓释肥料:由化学或物理法制成能延缓养分释放速率,可供植物持续吸收利用的氮肥,包括有机长效氮肥和包

膜氮肥两大类。

14. 控释肥料:通过包被材料控制速效氮肥的溶解度和氮素释放速率,从而使其按照植物的需要供应氮素的一类肥

料。

15. 提高氮肥利用率的途径:①合理确定施氮量(平衡施肥,测土配方施肥);②控制氮肥损失的途径

③深施,不要使氮素在土表大量累积;④合理确定施肥时期;⑤田间水肥综合

管理;⑥氮肥增效剂的使

用;⑦长效氮肥的施用。

第八章土壤与植物磷、钾素营养及化学磷、钾肥

1. 磷的固定:土壤中可溶性磷化合物转变为不溶性或缓效性的过程。固定机制:化学固定作用、吸附

作用、生物固定作用。

2. 植物缺磷症状:各种代谢过程受抑制,植株生长迟缓,延迟成熟;叶色暗绿或灰绿;缺磷严重时,玉米、番茄、油菜等的茎叶出现紫红色斑点或条纹。

3. 磷肥的种类

①酸制法一一水溶性磷肥(H2PQ-)

②热制法一一高温;弱溶性磷肥(HPQ2-或Ca3(PQ)2);

③机械法——难溶性磷肥。

4. 合理施用磷肥:①合理确定施用时间;②以基肥施用较好,不宜做追肥;③施肥方式以条施或穴施等集中施用方

法。

5. 植物缺钾症状:下部老叶失绿并坏死,根系不发达,易倒伏。

6. 钾肥的种类:①化学钾肥:KCl、K z SQ;②农家肥料:草木灰;③工业副产品:窑灰钾肥。

7. 合理施用钾肥:宜深施,相对集中施;条施、穴施;与氮、磷肥配施。

8. 缓效性钾(非交换态钾):主要指被2:1 型层状粘土矿物所固定的钾离子以及黑云母和部分水云母的钾,它是反

应土壤钾潜力的主要指标。

9. 速效钾:指土壤胶体负电荷位点上吸附的钾离子及位于云母类矿物风化边缘楔形带内可以被氢离子和铵离子交换

但不能被钙、镁水化半径大的离子所交换的特殊吸附的钾。

10. 枸溶性磷肥:弱酸溶性磷肥,养分标明量主要属弱酸溶性磷的磷肥。

11. 草木灰:植物燃烧后,剩余的灰烬,其中90%的钾为K2CO3其次

是硫酸钾和少量氯化钾,若高温

土壤肥料学复习模拟题肥料部分111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土壤肥料学复习模拟题(肥料部分) 被动吸收 最小养分律 拮抗作用 协助作用 叶部营养 厩肥 扩散 微量元素 有益元素 复合肥料 过磷酸钙的退化作用 沤肥 生理酸性肥料 生理碱性肥料 反硝化作用 氮肥利用率 植物营养的最大效率期 植物营养临界期 绿肥 陪补离子效应 潜性酸度 岩石的物理风化 养分的截获 永久负电荷 种肥 追肥 二、填空题 1 ?李比西提出的三大学说是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植物必需营养元素有 16 种;其中大量营养元素有 ______ 种;微量营养元素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 _______ 种。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主要作用有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K +与NH 4+因带同种电荷且 相同,两者之间有拮抗作用。 5 ?作物吸收氮的形态主要为 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 。 6 ?环境反应偏 _____ 性时,有利于根系对阳离子的吸收; 环境反应偏 ____ 性时, 有利 于根系对阴离子的吸收。 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系的阳离子代换量(CEC )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吸收关系密切;CEC 大的则吸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离 子多,CEC 小的则吸收 ____________ 离子多。 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某兀素是不是植物必需营养兀素的标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绿肥作物种植方式有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10.植物生长的盛期蒸腾作用 ______________ ,离子向根部迁移主要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根的阳离子代换量 硝化作用 长效N 肥 闭蓄态磷 有机肥料 生物固氮 化学固定 生物固定 饼肥 化成复合肥 基肥 离子间的拮抗作用 一、名词解释 肥料 归还学说 矿质营养学说 主动吸收 质流 维茨效应 营养元素的同等重要律和不可代替律 过磷酸钙的异成分溶解 堆肥 阳离子交换能力 ____________________ 共

土壤肥料学通论整理

土壤肥料学通论整理 (土壤学部分) 第一章绪论 1. 土壤:陆地表面由矿物、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且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2. 肥料:凡是能够直接供给植物生长的必需的营养元素的物料。分为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 3. 土壤肥力:在植物生活的全过程中,土壤具有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根据肥力产生的原因,可以将土壤肥力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四因素:空气、温度、养分、水分。第二章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 1. 土壤的三相组成:固相(固体土粒,包括矿物质和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和可溶性物质)、气相(土壤空气)。 2. 矿物:自然产生于地壳中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和内部构造的单质或化合物,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原生矿物:在风化过程中没有改变化学组成而遗留在土壤中的一类矿物。次生矿物:原生矿物风化和成土过程中经化学变化,或由分解产物重新结合而成的矿物。 2. 成土岩石:一种或数种矿物的集合体。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3. 风化作用:岩石、矿物在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发生崩解和分解的过程。按照其作用因素和风化的特点可以分为物理风化(温度作用、结冰作用以及水流和大风的磨蚀作用)、化学风化(溶解、水化、水解和氧化)、生物风化三种类型。 4. 成土因素:气候、母质、地形、生物、时间因素。 5. 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粒级土粒含量(质量)百分率的组合,及其所表现的粘砂性质。分为砂土类(透水性强、通气性好、热容量较小、养分少、松散易耕)、壤土类(通气透水性良好、保水保肥、耕性较好、宜耕期较长)和粘土类(透水性差、通气性差、热容量较大、养分较丰富、宜耕期短)。 6. 土粒分级:石砾、砂粒、粉砂粒和粘粒。 7. 土壤质地的改良措施 a. 增施有机肥料:有机质的粘结力比砂粒强,比粘粒弱。 b. 掺砂掺粘、客土调剂:泥入砂,砂掺泥,以改良质地,改善耕性 c. 翻淤压砂、翻砂压淤:下层砂土或粘淤土翻到表层使砂粘混合,改良土性 d. 引洪放淤、引洪漫沙:利用洪水中泥沙改良土质 e. 根据不同质地采用不同的耕作管理措施。 砂土:深播种,多次少量施肥;粘土:深沟,精耕,适量施肥 8. 土壤生物: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蚯蚓、线虫等)和植物等的总称。栖居在土壤中的活的有机体。土壤微生物包括:细菌(占土壤微生物总数量70%-90%)、放线菌(数量仅次于细菌,适宜 于有机质含量高、偏碱性土壤环境)、真菌(大多好气,喜酸性土壤)藻类(数量少于细菌、真菌等当与真菌共同生长,可风化岩石)、原生动物。 9. 土壤有机质: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化合物。它的来源主要包括土壤中各种动物、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化合物。其形态有新鲜有机质、半分解的有机质、腐殖质。 主要元素组成:C、O H N。有机质类型:糖类化合物;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含N化合物 (蛋白质、氨基酸);脂肪、树脂、蜡质和单宁;灰分物质。 10. 土壤有机质的转化 ㈠矿化作用: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为简单无机化合物的过程,最终产物为CO2、H2O 等,而N、 P、S 等以矿质盐类释放出来,同时放出热量,为植物、微生物提供养分和能量。包括糖类化合物的转化;含氮有机物的转化(氨基化(水解)、氨化、硝化和反硝化);含磷、含硫有机物的转化。 ㈡腐殖质化过程:进入土壤中的生物残体,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合成为腐殖质的过程。腐殖质的组成:胡敏酸、富里酸、胡敏素。腐殖质的性质:带电性、吸水性、稳定性。植物物质形成学说:最初形成的腐殖物质是胡敏素。在胡敏素经过微生物的降解后才形成胡敏酸。胡敏酸进一步降解才形成富里酸。 11. 腐殖化系数:通常把每克干重的有机质经过一年分解后转化为腐殖质(干重)的克数。 12. 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有机质的碳氮比和物理状态;土壤水、热状况;土壤通气状况;土壤酸碱性。 13. 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作用:1)是土壤养分的主要来源;2)促进土壤结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质;

土壤肥料学

绪论 1.什么是土壤?有哪些部分组成?各有何作用? 2.什么是土壤肥力?肥力的四大因素是什么? 3.土壤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4.试述现代土壤学的三大基本理论? 5.如何理解“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 第一章土壤母质与矿物质 解释名词:风化作用与成土母质;原生矿物与次生矿物;四面体与八面体;土壤粒级与土壤质地;2:1型与1:1矿物 问答题: ? 1.岩石按成因可分哪三大类,其风化产物对土壤理化性质的 影响有哪些? ? 2.风化作用可分哪三大类?分析其影响因素? ? 3.举例说明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在土壤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 4.土壤粒级可分哪四类,并分析每一粒级的特征? ? 5.土壤质地可分哪三大类,分析质地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 6.如何对土壤质地进行改良? ? 7.什么样的土壤被农民称为蒙金土,为何被农民喜欢? ? 8.试述山东省的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分布? ? 9 比较棕壤与褐土的特点及其利用与改良?

第二章土壤有机质 解释名词: 1. 土壤有机质 2.土壤腐殖质 3. 矿化作用 4. 腐殖化作用7. 腐殖化系数8. C/N 9. 激发效应 问答题: 1. 什么叫土壤有机质?包括哪些形态?其中哪种最重要? 2. 调节土壤有机质的方法有哪些?你认为最有效是哪种? 3. 叙述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和生态环境上的各种作用? 4.土壤有机质矿化影响因素,秸秆还田为何施适量氮肥? 5. 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条件是什么?其中最主要条件是哪一种?为什么? 第三章土壤孔性、结构性和耕性 解释名词: 1.土壤密度 2.土壤容重 3.土壤孔性 4.当量孔隙 5.团粒结构 6.土壤结构性 7.土壤耕性 问答题: 1.如何利用土壤容重进行相关计算? 2.团粒结构与土壤肥力的关系如何? 3.衡量耕性好坏的标准是什么?如何改善土壤耕性? 4.为什么说团粒结构是农业生产上比较理想的结构?培育良好结构的有效途径是什么? 5.已知一公顷(10000m2)耕层土壤20cm深度的湿土重为3×109g,测定水分

土壤肥料学重点复习资料

. 土壤肥料学重点复习资料 绪论 名词解释 土壤: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一层疏松多孔的物质,它具有肥力,在自然和人工栽培条件下,能够生产植物,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生态条件。 土壤肥力:是土壤经常地、适时适量地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温度、扎根条件和无毒害物质的能力。 肥料:是指施用于土壤和植物地上部,能够改善植物营养条件的一切有机和无机物质。 填空题 1.土壤由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和________ 5种物质组成。(矿物质有机物质生物水分空气) 2.土壤肥力分为________ 和________ ,或________ 和________ 。(自然肥力人工肥力有效肥力潜在肥力) 3.土壤四大肥力因素是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和________ 。(水肥气热) 问答题 什么是土壤自然肥力、人工肥力?什么是有效肥力,什么是潜在肥力? 自然肥力是指土壤在各种自然因素作用下形成的肥力;人工肥力则是在前者的基础上,经过人类生产活动而形成的土壤肥力,农业土壤的肥力就是人工肥力;有效肥力是指水、肥、气、热都能够发挥作用,满足当前作物生长发育需要的能力;而潜在肥力则是指土壤中某些肥力因子,在当前条件下没有发挥作用,一旦条件适合就会发挥作用。 第二章 名词解释 粒级:大小、成分及性质基本相近的矿质土粒。 同晶替代:在粘土矿物形成过程中,硅氧片和铝氧片中的硅和铝等离子常常被大小、性质相近的离子替代,导致电荷不平衡,但其晶体结构并不改变。 土壤质地:各种不同粒级土粒的配合比例,或在土壤质量中各粒级土粒的质量分数。 矿质化系数:在一定条件下,单位时间(一般为一年)土壤中复杂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的数量。 腐殖质化系数: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单位有机物质经过一年后形成的腐殖物质数量。 土壤有机质:有机物质在以微生物为主体的作用下,形成一类特殊的、复杂的、性质比较稳定的多种高分子有机化合物,一般包括部分半腐解的有机物质和全部的腐殖质。 土壤腐殖质:在以微生物为主导的作用下,土壤中多种芳环结构的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经多种缩合作用,重新合成一类性质更稳定、结构更复杂的高分子物质,包括胡敏素、胡敏酸、富里酸等。 填空题 土壤颗粒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4个不同等级。(石砾砂粒粉粒粘粒) 土壤物理性沙粒与物理性黏粒的分界点是________毫米。(0.01) 根据成因,土壤中的矿物可分为________ 和________ 两大类。(原生矿物次生矿物) 土壤中的次生矿物主要包括________ 、________ 和________ 三大类。(层状硅酸盐类简单的盐类含水氧化物类) 我国土壤学家将我国土壤质地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3大类。(砂土壤土粘土) 土壤中有机物质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新鲜的有机物质半腐解的有机物质腐殖物质) 土壤有机物的转化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完全对立的过程。(矿物质化腐殖质化) 土壤中腐殖物质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3个组成成分。(胡敏酸胡敏素富里酸) 一般有机质含量高于________的土壤称为有机质土壤。(20%) 砂粒质量分数大于________的土壤为砂土,粗粉粒质量分数大于________的土壤为壤土,黏粒质量分数大于________的土壤为黏土。(50%30%30%) 单项选择题: 当土壤颗粒的粒径大于0.01mm 时(B)。 A 吸附能力比较强 B 吸附能力比较弱 蛭石是(A)。A 次生矿物 蒙脱石比高岭石的吸附能力(A)。A 强 砂土的砂粒质量分数一般在(A)。A 50%以上 黏重的土壤一般含有(B)。B 比较多的次生矿物 土壤质地主要取决于土壤(D)。D 大小不同的土粒组合比例 土壤有机质中的主要成分是(B)。B 腐殖酸 有机物质分解的最终产物是(B)。B CO2和H2O等 一般来说腐殖质的吸附能力(A)。A 比黏土矿物强 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D)。D 吸附能力强 问答题: 土壤中的次生矿物有哪些类? 答:土壤中的次生矿物主要有以下几类:(1)简单的盐类如碳酸盐、硫酸盐和氯化物等,(2)含水的铁、铝和硅等氧化物类,(3)层状硅酸盐类如高岭石、蒙脱石和水化云母类等。大多数土壤中的次生矿物主要是层状硅酸盐矿物,其基本结构单元是铝氧片和硅氧片。 如何改良土壤质地? 答:土壤质地的改良途径:掺砂掺粘,客土调剂、翻淤压砂或翻砂压淤、引洪漫淤或引洪漫砂、增施有机肥、种树种草,培肥土壤。 影响土壤有机物质转化的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包括:土壤条件、有机质组成及状态。 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有些什么影响? 答:提供农作物需要的养分、增强土壤的保肥保水能力和缓冲性能、促进土壤团聚体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状以及其他方面的作用。有些什么途径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 答:大量施用有机肥;种植绿肥;秸秆还田;其他途径如施用河泥、塘泥,利用城市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堆制的垃圾肥,将农产品加工厂的废渣和食品工业的废弃物作有机肥料等。 第三章 名词解释 永久电荷:由于层状硅酸盐矿物的同晶代换作用、矿物晶格边缘或边角上发生离子的丢失而断键,从而产生了剩余的价键,即带有电荷。以这种方式产生的电荷,不随土壤环境pH的变化而变化。 活性酸:指土壤溶液中氢离子的数量,一般用pH来表示。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土壤能吸附的交换性阳离子的最大量,一般在pH=7的条件下测定。法定单位为:mmol?kg-1。 土壤钠离子饱和度:交换性Na+与全部土壤交换性阳离子的摩尔比。

土壤肥料学总结肥料部分重点笔记

第六章植物营养概论 二、植物营养学的主要领域 植物营养学: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的规律及植物与外环境之间的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科学。 植物营养学与多个学科交叉,目前其主要领域包括如下: 1.植物矿质营养生理学 2.根际微生态系统中的物质环境及其调控 3.逆境植物营养生理学 4.作物产量生理学 5.植物营养生态学 6.植物矿质营养遗传学 7.植物土壤营养 8.肥料学与优化平衡施肥 三、植物营养学的研究方法 1.田间生物方法 1)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2)接近于生产条件 3)比较客观地反映农业实际 4)结果对生产更有实际的和直接的指导意义 5)其他试验结果在应用于生产以前,都应该通过田间试验的检验 2.模拟研究方法 通常叫盆栽试验或培养试验 特点:在人工严格的控制条件下,在特定的营养环境下对植物的营养问题进行研究。 优点:便于调控水、肥、气、热和光照等因素,有利于开展单因子的研究和开展在田间条件下难于举行的探索性试验。 -----结果都停留在理论阶段,只有通过田间试验进一步检验,才能应用于生产。 方法:土培、砂培和水培(溶液培养)等 3.植物根系和根际研究方法 根系:摄取、运输和储存营养物质以及合成一系列有机化合物的器官,是植物的地下生长部位。 根系研究近年来发展迅速。 主要领域有:根系生态学、根系生理学、根系解剖学 根际是受植物根系生理活动的影响,在物理、化学和生理学特征上不同于原土体的特殊区域,是土壤-植物根-微生物三者相互作用的场所。根际研究在理论及生产实践上都有重大意义。 4.生物统计和生物数学的方法 在近代植物营养研究中,数理统计已成为指导试验设计、检验试验数据资料不可缺少的手段和方法。 优点:能正确对试验方法进行设计和研究试验误差出现的规律性,从而确定误差的估计方法,帮助试验者评定试验结果的可靠性,能客观地认识试验资料,合理地判断试验结果,从而做出正确的科学结论。 近态: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数学模拟、数学模型 其它:p166-167 5.近代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和仪器分析方法

土壤肥料学重点复习资料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土壤肥料学重点复习资料 绪论 名词解释 土壤: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一层疏松多孔的物质,它具有肥力,在自然和人工栽培条件下,能够生产植物,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生态条件。 土壤肥力:是土壤经常地、适时适量地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温度、扎根条件和无毒害物质的能力。 肥料:是指施用于土壤和植物地上部,能够改善植物营养条件的一切有机和无机物质。填空题 1.土壤由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和________ 5种物质组成。(矿物质有机物质生物水分空气) 2.土壤肥力分为________ 和________ ,或________ 和________ 。(自然肥力人工肥力有效肥力潜在肥力) 3.土壤四大肥力因素是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和________ 。(水肥气热)问答题 什么是土壤自然肥力、人工肥力?什么是有效肥力,什么是潜在肥力? 自然肥力是指土壤在各种自然因素作用下形成的肥力;人工肥力则是在前者的基础上,经过人类生产活动而形成的土壤肥力,农业土壤的肥力就是人工肥力;有效肥力是指水、肥、气、热都能够发挥作用,满足当前作物生长发育需要的能力;而潜在肥力则是指土壤中某些肥力因子,在当前条件下没有发挥作用,一旦条件适合就会发挥作用。 第二章 名词解释 粒级:大小、成分及性质基本相近的矿质土粒。 同晶替代:在粘土矿物形成过程中,硅氧片和铝氧片中的硅和铝等离子常常被大小、性质相近的离子替代,导致电荷不平衡,但其晶体结构并不改变。 土壤质地:各种不同粒级土粒的配合比例,或在土壤质量中各粒级土粒的质量分数。 矿质化系数:在一定条件下,单位时间内内(一般为一年)土壤中复杂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的数量。 腐殖质化系数: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单位有机物质经过一年后形成的腐殖物质数量。 土壤有机质:有机物质在以微生物为主体的作用下,形成一类特殊的、复杂的、性质比较稳定的多种高分子有机化合物,一般包括部分半腐解的有机物质和全部的腐殖质。 土壤腐殖质:在以微生物为主导的作用下,土壤中多种芳环结构的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经多种缩合作用,重新合成一类性质更稳定、结构更复杂的高分子物质,包括胡敏素、胡敏酸、富里酸等。 填空题 1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2017年南京农业大学 南农大 909 土壤肥料学通论硕士招生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目

布丁考研网,在读学长提供高参考价值的复习资料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b5780405.html, “土壤肥料学通论 ”课程参考书如下: 参考书目 《土壤肥料学通论》,主编:沈其荣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书号ISBN:9787040091946。 考试大纲 《土壤肥料学通论》对土壤学、植物营养学、肥料与施肥技术以及农田土壤保护等多学科进行了有机整合。 主要了解土壤在自然环境和人类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土壤与土壤肥力的基本概念,土壤圈及其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地位以及土壤科学的发展及其研究方法。 了解土壤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掌握土壤生物的种类与特性、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和转化过程、土壤水分的类型与性质、土壤水分含量的表示方法、土壤水分的能态以及土壤水分的状况与作物生长的关系、土壤空气的组成和土壤通气状况与作物生长的关系;重点了解土壤热量及土壤水、气、热调节等内容。了解土壤的孔性、结构性和耕性;掌握土壤胶体与土壤吸收性能和土壤的酸碱性与氧化还原性的关系。了解土壤的形成因素和分布规律;掌握我国的自然条件与土壤分布规律的关系。 了解土壤质量的概念和评价指标;掌握土壤培肥的基本措施、土壤污染的来源与防治方法。 了解肥料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掌握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概念及其分组、植物根系与根外器官对养分的吸收运输和利用及影响植物吸收、分配养分的基因型差异和环境因素;了解合理施肥应遵循的基本原理,掌握确定施肥量、施肥时期和施肥方法的技术。 了解土壤中氮的形态与含量,掌握土壤氮素的转化过程及其有效性;了解植物体内的氮素含量分布及缺氮引起的植物缺素症状,掌握植物对氮素的吸收同化;掌握化学氮肥的种类、性质、施用方法与技术。了解土壤中磷钾的形态与含量,掌握磷钾在土壤中的转化;了解植物对磷钾的吸收及磷钾在植物生长中的生理功能及缺磷钾引起的植物缺素症状。掌握磷钾肥的性质、在土壤中的转化特征和合理使用技术。了解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形态及其转化特征、植物伸长发育过程中中、微量元素的功能及缺素症状,掌握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方法。 了解复混肥料的概念及特点,重点了解其养分含量的表示方法、配方设计及生产流程。 了解有机肥料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化肥和有机肥料的关系,重点了解有机肥料的主要类型,掌握有机肥料的腐熟原理与技术。

土壤肥料学知识-土肥要点整理

△1、铵态氮肥的共性有哪些?1. NH4+可被胶体吸附,可作基肥;2. 易溶速效,可作追肥; 3. 不能与碱性物质混合施用和贮存,以免造成氨的挥发损失;4. 在通气良好的土壤上,可经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作用转化为硝态氮,造成氮素淋失和流失;5. 氨浓度高时,易损害作物、种子,一次用量不能太大。 2、硝态氮肥的共性有哪些?1.易溶于水,速效养分;2.易流失、不被胶体吸附、只作追肥; 3.吸湿性强、易结块;4.水田及旱田缺氧条件易反硝化N20+N2;5.受热分解放氧,易燃易爆 3、铵态氮肥与硝态氮肥在性质和施用上各有什么异同点? 铵态氮素(NH4-N)硝酸态氮素(NO3-N) 带正电荷是阳离子;带负电荷,是阴离子; 能与土壤胶粒上的不能进行交换吸收而 阳离子进行交换而存在于土壤溶液中; 被吸附; 被土壤胶粒吸附后在土壤溶液中随土壤 移动性减少,不随水分运动而移动流动 水流失;性大,易流失; 进行硝化作用后转进行反硝化作用后, 变为硝酸态氮但不形成氮气或氧化氮气 降低肥效。而丧失肥效。 4、氨水(NH3.H2O)施用原则。a. 基肥,追肥;b. 深施覆土; c. 耐腐蚀性容器贮存,阴凉干燥保存; d. 施用时注意减少挥发。 △5、NO3-的吸收利用。NO3-是逆电化学梯度吸收、耗能,是主动吸收。还原后方可利用:NO3- +NADPH =NO2- +NADP 、NO2- +NADPH =NH4++NADP 6、缺氮症状1. 植株矮小、生长缓慢;2. 叶绿素含量低、叶片变黄,薄而小。禾本科分蘖少,茎秆细长,双子叶分枝少; 3.下部叶片首先黄化,逐渐向上部叶片扩展。 7、氮素过量危害1.降低植物体内糖分含量、作物抗性差;2.机械组织发育差,易倒伏;3.引起作物徒长、晚熟。 8、硼的营养作用1.促进植物体内碳水化合物运输和代谢2.影响酚类化合物、木质素和生长素的代谢3.影响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4.促进分生组织生长和核酸代谢5.参与半纤维素及有关细胞壁物质合成 9、缺硼症状1.生长点受害。根尖、茎尖生长点停止生长,严重时生长点萎缩死亡。2 .籽实不能正常形成。油菜“花而不实”、棉花“蕾而不花”、春小麦“穗而不实”、花生“存壳无仁”。10、硼过量的症状叶尖及边缘发黄焦,叶片上出棕褐色坏死斑块。 11、作物缺锌症状1、.植株矮小,节间缩短,生长受抑制2. 叶片失绿,光合作用减弱3. 玉米“白芽病”,水稻“矮缩病”,果树“小叶病”。 △12、植物缺铁的典型症状从幼叶开始,典型症状是叶片的叶脉间和细网组织中出现失绿症,叶片上叶脉深绿而脉间黄化,黄绿相间明显;严重缺铁时,出现坏死斑点;根生长受阻,产生大量根毛等。植物缺铁时根中可能有有机酸积累,其中主要是苹果酸和柠檬酸。 13、复合肥料按制造方法分为化成复合肥、混合复混肥、掺合肥料。 △14、化成复合肥:在生产工艺流程中发生显著的化学反应而制成的复合肥料。一般为二元型,无副成分。磷酸一铵、二铵、硝酸钾、磷酸二氢钾。 △15、掺合肥料〔BB(blend bulk)肥〕A、颗粒大小比较一致的单元肥料或化合复合肥作基础肥料,直接由肥料销售系统按当地养分特点和农作物需肥规律要求的配方,经称量配料和简单机械混合而成。B、随混随用,不做长期存放。 △16、复合肥的发展动向 高效化、复合化、液体化、多功能化、多元化、专业化。17、掺合肥料优点A、生产工艺简单、投资少、耗能低、直观、农民易于接受;B、配方灵活、针对性强,真正体现了平衡施肥的原则;C、减少了施肥对环境的污染。 18、有机肥的作用1. 提供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理化性质; 2. 提供养分和活性物质; 3. 活化土壤养分,提高养分利用率; 4. 提高作物品质,增强作物抗逆性; 5. 作为无土栽培的优良基质,替代不可再生的泥炭资源; 6. 供肥时间长,减少污染,化害为利。 19、有机肥与化肥特点比较 有机肥料无机肥料 1. 养分全面养分单一 2. 养分含量低养分含量高 3. 肥效缓慢肥效迅速 4. 含有机质, 可培肥改土无 5. 施用量大施用量小 6. 积造施用费力施用省力 20、种植绿肥的意义1. 增加了肥源绿肥能增加土壤有机质,提供氮磷钾养分(多为豆科植物,可固氮),分解快,肥效持久。2. 培肥地力,改良土壤?增加了地面覆盖,防止水田流失;?有机质使土壤形成良好的结构;?根系深、密集,富集和转化土壤养分。3. 促进农业的全面发展?绿肥植物一般富含蛋白质是优质饲料;?紫云英、苕子、苜蓿、草木樨花期长,是良好的蜜源植物。 21、不同作物磷素缺乏症状和中毒症状?1. 缺磷症状(1)植株矮小,叶片暗绿。?细胞变小程度大于叶绿素减少程度,叶绿素含量相对增加。?缺磷时,铁的吸收增加,间接促进

土壤肥料学通论

土壤肥料学通论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土壤肥料学通论整理 (土壤学部分) 第一章绪论 1.土壤:陆地表面由矿物、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且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2.肥料:凡是能够直接供给植物生长的必需的营养元素的物料。分为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 3.土壤肥力:在植物生活的全过程中,土壤具有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根据肥力产生的原因,可以将土壤肥力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四因素:空气、温度、养分、水分。 第二章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 1.土壤的三相组成:固相(固体土粒,包括矿物质和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和可溶性物质)、气相(土壤空气)。 2.矿物:自然产生于地壳中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和内部构造的单质或化合物,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原生矿物:在风化过程中没有改变化学组成而遗留在土壤中的一类矿物。次生矿物:原生矿物风化和成土过程中经化学变化,或由分解产物重新结合而成的矿物。 2.成土岩石:一种或数种矿物的集合体。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3.风化作用:岩石、矿物在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发生崩解和分解的过程。按照其作用因素和风化的特点可以分为物理风化(温度作用、结冰作用以及水流和大风的磨蚀作用)、化学风化(溶解、水化、水解和氧化)、生物风化三种类型。 4.成土因素:气候、母质、地形、生物、时间因素。 5.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粒级土粒含量(质量) 百分率的组合,及其所表现的粘砂性质。分为砂土类(透水性强、通气性好、热容量较小、养分少、松散易耕)、壤土类(通气透水性良好、保水保肥、耕性较好、宜耕期较长)和粘土类(透水性差、通气性差、热容量较大、养分较丰富、宜耕期短)。 6.土粒分级:石砾、砂粒、粉砂粒和粘粒。 7.土壤质地的改良措施 a. 增施有机肥料:有机质的粘结力比砂粒强,比粘粒弱。 b. 掺砂掺粘、客土调剂:泥入砂,砂掺泥,以改良质地,改善耕性 c. 翻淤压砂、翻砂压淤:下层砂土或粘淤土翻到表层使砂粘混合,改良土性 d. 引洪放淤、引洪漫沙:利用洪水中泥沙改良土质 e. 根据不同质地采用不同的耕作管理措施。 砂土:深播种,多次少量施肥;粘土:深沟,精耕,适量施肥

最新土壤肥料学重点整理

土壤肥料学重点整理

土壤肥料学重点整理 绪论 1.土壤具备植物着生条件和供应水分、养分的能力 2.土壤生态系统的特点: (1)土壤是一个可家剖的样块或实体 (2)土壤是一个开放系统 (3)土壤是一个能量转换器或者是一个具有机能的自然体 第一章 1.露出地表的岩石经风华后,变成了在地表广泛堆积的疏松的风化产物,而这些堆积物的表层即是形成土壤的重要物质基础--------成土母质 2.元素大部分不都一样话务形式存在与地壳中 3.成土的主要矿物类型:①长石类②铁镁类矿物③云母类④氧化硅类矿物⑤碳酸盐类矿物 ⑥硫化物⑦磷灰石⑧铁矿⑨黏土矿物 成土岩石类型: 1.岩浆岩:又称火成岩,指地球内部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面冷凝结晶而形成的岩石,前者称侵入岩,后者称喷出岩。 主要有花岗岩、流纹岩、闪长岩、辉长岩、玄武岩橄榄岩,等等。 2.沉积岩:又称次生岩是裸露于地表的各种类型的岩石经风化作用而破坏,经各种地质动力作用搬运后沉积,再经压力胶结作用重新固结成岩,也有由生物遗体、残骸堆积沉积而成。 沉积岩分为: 机械性沉积岩指砂粒、粉粒、粘粒等物质机械堆积而成的岩石。 化学性沉积岩指原先为水溶性物质,后因外界条件改变结晶析出而形成的岩石,如石膏岩、部分石灰岩。 生物性沉积岩指水中生物的介壳及微生物遗体堆积成岩,如大部分石灰岩、白云岩、珊瑚岩、硅藻岩等。 沉积岩的特征是有层理,常可见化石。 3.变质岩:指各类岩石受高温作用或受岩浆侵入发生接触变质,使原来岩石中的矿物重新排列,重新结晶而成的岩石。特征是构造上具有定向排列,常见的有大理岩、片麻岩、片岩、板岩、石英岩等。 1、风化的概念与类型 风化作用是指地壳表层的岩石、矿物,在大气和水的联合作用以及温度变化和生物活动影响下,所发生的一系列崩解和分解作用. 风化过程是形成土壤母质的先决条件 ,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 (一)物理风化:指在物理因素作用下,岩石,矿物破碎崩解成大小不同的颗粒而不改变其化学成分的过程.它为进一步风化提供了条件。 影响物理风化的因素有如下几种:温度、结冰、风、流水 (二)化学风化:指在化学因素作用下,岩石、矿物等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分解的过程.化学风化的结果使岩石、矿物的化学成分、性质发生变化,并释放盐基、磷、铁、硫等养分,同时生成新的次生矿物. ①溶解作用:滴水穿石 ,1份滑石可溶于110000份水中

土壤肥料学通论知识点汇总

土壤肥料学通论整理 (土壤学部分) 第一章绪论 1.土壤:陆地表面由矿物、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且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2.肥料:凡是能够直接供给植物生长的必需的营养元素的物料。分为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 3.土壤肥力:在植物生活的全过程中,土壤具有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 的能力。根据肥力产生的原因,可以将土壤肥力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四因素:空气、温度、养分、水分。 第二章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 1.土壤的三相组成:固相(固体土粒,包括矿物质和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和可溶性物质)、气相(土壤空气)。 2.矿物:自然产生于地壳中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和内部构造的单质或化合物,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原生矿物:在风化过程中没有改变化学组成而遗留在土壤中的一类矿物。次生矿物:原生矿物风化和成土过程中 经化学变化,或由分解产物重新结合而成的矿物。 2.成土岩石:一种或数种矿物的集合体。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3.风化作用:岩石、矿物在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发生崩解和分解的过程。按照其作用因素和 风化的特点可以分为物理风化(温度作用、结冰作用以及水流和大风的磨蚀作用)、化学风化(溶解、水化、水 解和氧化)、生物风化三种类型。 4.成土因素:气候、母质、地形、生物、时间因素。成土母质:岩石矿物经过风化破碎形成的疏松堆积物。 5.土壤的机械组成:据机械分析,分别计算各粒级的相对含量。是划分土壤质地的依据。 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粒级土粒含量(质量) 百分率的组合,及其所表现的粘砂性质。分为砂土类(透水性强、通气 性好、热容量较小、养分少、松散易耕)、壤土类(通气透水性良好、保水保肥、耕性较好、宜耕期较长,理想 土壤)和粘土类(透水性差、通气性差、热容量较大、养分较丰富、宜耕期短)。 6.土粒分级:石砾、砂粒、粉砂粒和粘粒。 7.土壤质地的改良措施 a. 增施有机肥料:有机质的粘结力比砂粒强,比粘粒弱。 b. 掺砂掺粘、客土调剂:泥入砂,砂掺泥,以改良质地,改善耕性 c. 翻淤压砂、翻砂压淤:下层砂土或粘淤土翻到表层使砂粘混合,改良土性 d. 引洪放淤、引洪漫沙:利用洪水中泥沙改良土质 e. 根据不同质地采用不同的耕作管理措施——砂土:深播种,多次少量施肥;粘土:深沟,精耕,适量施肥 8.土壤生物: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蚯蚓、线虫等)和植物等的总称。栖居在土壤中的活的有机体。土 壤微生物包括:细菌(占土壤微生物总数量70%-90%)、放线菌(数量仅次于细菌,适宜于有机质含量高、偏碱性土壤环境)、真菌(大多好气,喜酸性土壤)藻类(数量少于细菌、真菌等当与真菌共同生长,可风化岩石)、 原生动物。 9.土壤有机质: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化合物。它的来源主要包括土壤中各种动物、植物残体,微生物 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化合物。其形态有新鲜有机质(土壤中未分解的动植物残体)、半分解的有机质 (有机质已被分解,多成分散的暗黑色小块)、腐殖质(有机残体在土壤腐殖质化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类褐色或暗 褐色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主要元素组成:C、O、H、N。有机质类型:糖类化合物;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含N化合物(蛋白质、氨基酸);脂肪、树脂、蜡质和单宁;灰分物质。 10.土壤有机质的转化 ㈠矿化作用: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为简单无机化合物的过程,最终产物为CO2、H2O等,而N、P、S等以 矿质盐类释放出来,同时放出热量,为植物、微生物提供养分和能量。包括糖类化合物的转化;含氮有机物的转 化(氨基化(水解)、氨化、硝化和反硝化);含磷、含硫有机物的转化。 ㈡腐殖质化过程:进入土壤中的生物残体,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合成为腐殖质的过程。腐殖质的组成:胡敏酸、富里酸、胡敏素。腐殖质的性质:带电性、吸水性、稳定性。植物物质形成学说:最初形成的腐殖物质是胡敏素。在胡敏素经过微生物的降解后才形成胡敏酸。胡敏酸进一步降解才形成富里酸。 分离方法: 11.腐殖化系数:每克干重的有机质经过一年分解后转化为腐殖质(干重)的克数。 12.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有机质的碳氮比和物理状态;土壤水、热状况;土壤通气状况;土壤酸碱性。 13.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作用:1)是土壤养分的主要来源;2)促进土壤结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质;3) 提高土壤的保肥能力和缓冲性能;4)腐殖质具有生理活性,能促进作物生长发育;5)腐殖质具有络合作用,有 助于消除土壤的污染。 14.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调控: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料;秸秆还田;调节土壤水热状况。

土壤肥料学笔记

土壤肥料学 陆欣《土壤肥料学》;黄昌勇《土壤学》;熊淳贵《基础土壤学》 理论33学时+实验15学时+实习2天平时35%+期末65% 实习(3.29和3.30)作业:8大类矿物各举10-20例;岩石矿物组成 实验:①2.21(2)吸湿水含量的测定(117)②2.28(3)有机质含量的测定③3.27(7)酸碱度的测定④4.10(9)土壤容重的测定⑤5.8(13)水解氮的测定 土壤:①组成:(三相五种物质)固相矿物质、有机质、生物;液相水分;气相空气 ②理化性质:理:结构性、物理机械性、耕性;化:胶体性质、酸碱性、氧化还原性 ③形成、分类、分布 肥料:植物营养特点; 氮磷钾的营养功能,在土体中的含量、种类; 各肥料的类型、性质、施入土壤后的转化及施用技术 1名词解释10*2’2填空20’-30’3判断并改错16*1.5’4简答5-7个 绪论 1温室农业,城市化,环境治理 2植物生长五大基本要素:日光、热量、空气、水分、养分 3土壤作用:营养来源,涵养水分,支撑作用,稳定和缓冲作用 土壤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中转站” 土壤是自然界中具有再生作用的自然资源:质量可变性,数量有限性,空间分布固定性 4两高一优:高产高效优质 5土壤: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结构表层 6土壤最本质的特性和基本属性:土壤肥力—土壤在某种程度上能同时不断的供给和调节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水肥气热) 类型:人工肥力、自然肥力;有效肥力、潜在肥力 7土壤生产力:土壤生产植物性产品的能力。 8土壤组成:(三相五种物质)固相矿物质、有机质、生物;液相水分;气相空气 9肥料:凡能直接供给植物所必需的养分,改善土壤性状以提高植物产量和品质的物质。 10近代土壤肥料科学发展的主要观点:①农业化学派,李比希,植物矿质营养学説②农业地质学派,法鲁,土壤是岩石、矿物的碎屑物③土壤发生学派,道库恰耶夫,威廉斯,土壤是在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五大自然成土因素共同作用下经岩石风化形成的④新观点,二高一优,持续农业,环境污染。 11土壤圈:四大圈层交界面上最富有生命活力的土壤连续体。 12土壤生态系统:从土壤生物和土壤为主体的部分或土壤—植物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系统总体 一土壤矿物质 1地壳元素:20种O(47%) Si(29%) Al Fe岩石→母质→土壤 2矿物:一类天然产生于地壳中且具有一定化学组成、物理特性和内部构造的化合物或单质。 ①原生矿物:直接来自火成岩或变质岩的矿物,提供矿质营养 ②次生矿物:原生矿物、火山灰或各种风化产物通过化学或生物作用而转变或重新合成新的粘土矿物和氧化物矿物 类型:8大类自然元素、碳酸盐类、卤化物类、硅酸盐类、硫化物类、硫酸盐类、氧化物类、含氧盐类 3主要成土矿物:(硅酸盐类)长石、云母、辉石、角闪石、(氧化物类)石英 4同晶代换: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土壤带负电荷 5岩石:由一种或数种矿物组成的天然集合体

土壤肥料学整理

土壤:是指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特征的,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物质层。 土壤肥力:土壤具有供给与调节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肥料:凡是直接提供给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需养分和改善土壤性状以提高植物产量和品质的物料。 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固相(矿物质、有机质、土壤生物)、液相(土壤水分)和气相(土壤空气)。 土壤矿物质是土壤的主要组成物质(占95%~98%),构成了土壤的骨骼。 风化作用:指地壳最表层的岩石在空气、水、温度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变化的过程 土壤生产力与肥力的关系:土壤的肥力只是土壤生产力的必要条件之一。生态上不同的植物,它们所要求的土壤生态条件也是不同的。即植物只有种植在适宜它生长的土壤中其肥力才是高的,种在不适宜它生长的土壤,即使该土壤肥力水平很高,对该植物来说也是不高的。在林业生产上,适地适树是植树造林中的一条重要原则。 原生矿物:指那些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未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的原始成岩矿物。 次生矿物:在岩石或矿石形成之后,其中的矿物遭受化学变化而改造成的新生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构造都经过改变而不同于原生矿物。 四面体:硅氧四面体(或简称四面体)是硅酸盐矿物的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不同的连接组合方式形成不同的硅酸盐矿物。 八面体:铝氧八面体,是层状硅酸盐晶体结构中的基本构造单元之一。它是铝离子等距离地配上六个氧,三个在上,三个在下,相互错开作最紧密的堆积,配位形成八面体的形式, 同晶替换: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硅铝铁率:SiO2分子数/(Fe2O3+Al2O3分子数) 粘粒矿物:组成粘粒的次生矿物叫粘粒矿物。 岩石化学风化的主要类型:溶解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氧化作用 母质与岩石、土壤的区别:与岩石相比母质初步具备了水肥气热条件,但是与土壤相比,母质水肥气热条件还不能很好的协调统一 海南土壤中的主要的次生粘土矿物类型是高岭石 矿物质土粒的机械组成土壤中各粒级矿物质土粒所占的百分数,也称颗粒组成。土壤质地是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 土壤质地:砂土、壤土、粘土 各质地土壤的土壤肥力特点:砂质土:蓄水力弱、养分含量少,保肥能力差、土温变化快,但通气性、透水性好,易耕作。粘质土:保水、保肥性好,养分含量丰富,土温比较稳定,但通气性、透水性差,耕作比较困难。壤质土:介于砂质土和粘质土之间的土壤类别,在性质上兼有砂质土和粘质土的优点,即它既有砂质土的良好通透性和耕性,发苗小等优点又有黏土对水分、养分的保蓄性、肥效稳而长等优点,是比较理想的土壤类别。 沙粒和粉沙粒的矿物组成:石英和原生矿物组成,粘粒为次生矿物组成 土壤有机质:土壤中的各种动植物残体,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形成的一类特殊的高分子化合物。

土壤肥料学通论试题库及答案

土壤肥料学试题库与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3 分) 1土壤肥力:土壤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养分和水、空气、热的能力。 2、植物营养元素的同等重要律和不可替代律: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在植物体内不论数量多 少都是同等重要的;任何一种营养元素的特殊功能都不能被其它元素所代替。 3、腐殖化过程:动植物残体被嫌气性微生物分解又合成,从而形成新的、较稳定的、大分 子的、复杂的有机化合物(腐殖质)的过程。 4、限制因子律:增加一个因子的供应,可以使作物生长增加,但是遇到另一生长因子不足 时,即使增加前一因子也不能使作物生长增加,直到缺乏的因子得到补充,作物才能继续增长。 5、氮肥利用率:氮肥利用率是指氮肥中氮素被当季作物吸收利用的百分率。 6、土壤容重:土壤容重是指单位容积原状土壤(包括孔隙)的烘干重量。单位g/cm ,t/m 1 土壤退化:土壤退化是指在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导致土壤生产力、环境调控潜 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过程。或指土壤数量减少和质量降低的过程。 7、土壤分布的垂直地带性:土壤垂直地带性分布是指山区的土壤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呈现 有规律的更替的现象。 9、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的最大量称为田间持水量,是在自然条件下,使土壤孔隙充满水分,当重力水排除后土壤所能保持的最大含水量。 10、养分归还学说:要点是:第一、随着作物的每次收获必然要从土壤中取走一定量的养分。第二、如果不正确地归还养分于土壤,地力必然会逐渐下降。第三、要想恢复地力,就必须 归还从土壤中取走的全部东西。第四、为了增加产量,就应该向土壤施加灰分元素。 11磷的固定:所谓磷的固定是指可溶性磷酸盐转变为难溶性磷酸盐,即有效态磷转化为无 效态磷的过程。其结果导致磷的有效性降低。 12、生理酸性肥料:生理酸性肥料是指化学上是中性的,但由于作物选择性地吸收养分离子,导致有些养分离子残留在土壤中,并使土壤变酸的肥料。 13、土壤沙化:土壤沙化指良好的土壤或可利用的土地,在风蚀和风力堆积作用下,变成含 沙很多的土壤或土地甚至变成沙漠的过程。 14、土水势:在标准大气压下,可逆并且等温地将无穷小单位数量的指定高度的纯水,移至 土壤中所必须做的功。 15、化学风化:成土岩石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改变其化学组成或内部构造的过程。 16、腐殖质:进入土壤的有机质在微生物的参与下被转化成的结构更复杂、性质更稳定的高 分子含氮有机化合物。 17、土壤热容量:单位数量的土壤温度升高或降低1 C所需吸收或放出的热能。 18、硝化作用:在通气良好的条件下铵离子或氨分子被硝化细菌氧化成硝态氮的过程。 19?配方施肥:配方施肥是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与肥料效应,在有机肥为基础 的条件下,产前提出氮、磷、钾和微肥的适宜用量和比例以及相应的施肥技术的的一项综合性科学施肥技术。 20.农家肥料:含有机物质,既能提供农作物各种无机有机养分,又能培肥改良土壤的一类 肥料。 21.追肥:在植物生长期间施用的肥料,它的作用及时补充植物所需的养分,一般用腐熟的有机肥料、速效性化肥作追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