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笔记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笔记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笔记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笔记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笔记

第一节关于变态心理学(P289)

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之间,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这一可能性,就是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在人群中永远并存的依据。

第二单元学科简史 (P290)

(一) 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 (P291)

1、是从两个命题出发的,用弗洛伊德自己的话来说就是1)精神分析第一个令人不快的命题是: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2)第二个命题也是精神分析的创见之一,认为性的冲动,广义的和狭义的,都是神经症。

2、依据上述两个命题,弗洛伊德又推演出以下的判断:

(1)人类的生物本能,是心理活动的动力,“力比多”;

(2)“力比多”自出生起到发展结束,有三个发展阶段:口腔欲、肛门欲和生殖器欲阶段。(3)人的心理结构由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构成;与此相对应的人格则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

(4)本我是按“快乐原则”活动,“自我”是按“现实原则”活动,“超我”是按“道德原则”活动。

(5)人们为了冲突引起焦虑,具有防止焦虑的能力,这种能力叫做“防御机制”。

3、精神分析的理论对心理异常现象的说明

4、弗洛伊德的历史功绩不在心理方面,而是在哲学方面。

(三)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解释 (P292)

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首先提出“潜能”概念,并同时赋予它一种性质,即“潜能”不论就生理方面或心理方面,都具有趋向完善的性质和特点。之后,便断定心理问题和心理异常就是由于“潜能”趋于完善的特征受到了阻碍,是“自我”无法实现的结果。

第二节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概念

第一单元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概念

一、心理的正面,即正常的心理活动,具有三个功能:(P293)

1、保障人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

2、保障人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地肩负责任,使社会组织正常运行;

3、使人类正常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与其规律性。

第二单元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

一、心理学的区分原则(P294)

确定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依据的三条原则:(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二)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三)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第三节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

第一单元认知障碍

一、感知障碍(P296)

(一)感觉障碍

1、感觉过敏:病理性或功能性感觉阈限降低而对外界低强度刺激的过强反应。

2、感觉减退:由于病理性或功能性感觉阈限增高而对外界刺激的感受迟钝。

3、内感性不适:躯体内部性质不明确、部位不具体的不舒适感,或难以忍受的异常感觉。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二)知觉障碍

1、错觉: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正常人偶有错觉发生,但经现实验证后,可加以纠正。精神疾病患者的错觉不能接受实现检验,在意识障碍的谵妄状态时,错觉常带有恐怖性质。

2、幻觉:无对象性的知觉。感知到的形象不是由客观事物引起。幻觉时一种很重要的精神病性症状。根据感受器官不同,幻觉可分为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和内脏性幻觉。临床上最为常见的是幻听,幻视次之,其他种类的幻觉较少出现。

(1)幻听:包括言语性和非言语性的幻听。言语性幻听又可分为:命令性幻听、评论性幻听、争论性幻听。可见于多种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器质性、心因性、功能性精神障碍。(2)幻视:可见于精神分裂症,脑器质性疾病和高热患者。

(3)幻嗅:患者嗅到的异味感。常见于精神分裂症,颞叶癫痫或颞叶肿瘤时也有时可见。(4)幻味:患者在事物或水中尝到某种特殊的怪味道。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

(5)幻触:患者感到皮肤或粘膜上有虫爬、针刺、电灼等异常感觉。常见于精神分裂症和癫痫等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6)内脏性幻觉:患者躯体内部有性质很明确,部位很具体的异常感觉。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或严重抑郁症发作。

按幻觉体验的来源,有真性幻觉和假性幻觉两种。

(1)真性幻觉:患者的幻觉形象清晰、生动、位置精确,与客观事物一样,并引起相应的情感和行为反应。

(2)假性幻觉:幻觉形象模糊、不生动、位置不精确,与客观事物不一样。

按幻觉产生的特殊条件,又有功能性幻觉、思维鸣响、心因性幻觉等。

(1)功能性幻觉:在某个感觉器官处于功能活动状态的同时发现的幻觉。

功能性幻听与正常知觉同时出现、同时存在、同时消失、两者互不融合。多见于精神分裂症。(2)思维鸣响:又叫思维回响,是特殊形式的幻觉。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3)心因性幻觉:是强烈的精神刺激引发的幻觉。幻觉内容与精神刺激因素有密切的联系。仅仅见于应激相关的精神障碍、癔症等。

(三)感知综合障碍该症状分为“视物显大症”“视物显小症”。统称为视物变形症。

二、思维障碍(P298)

(一)思维形式障碍

1、思维奔逸:一种兴奋性的思维联想障碍,主要指思维活动量的增加和思维联想速度加快而言。患者表现为语量多,语速快,多见于狂躁状态或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

2、思维迟缓:一种抑制性的思维联想障碍,与上述思维奔逸相反,以思维活动显著缓慢,联系困难,思考问题吃力,反应迟钝为表现,语速慢,多见于抑郁状态或情感性精神障碍抑郁发作。

3、思维贫乏:患者思想内容空虚,概念和词汇贫乏,对一般性的询问往往无明显的应答性反应或回答得很简单。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或器质性精神障碍痴呆状态。

4、思维松弛或思维散漫:患者的思维活动表现为联想松弛,内容散漫。“答非所问”可见于精神分裂症。

5、破裂性思维:患者在意识清醒的情况下,思维联想过程破裂,谈话内容缺乏内在意义上的连贯性和应有的逻辑性。

6、思维不连贯:严重的破坏性思维。多见于脑器质性和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有意识障碍时。

7、思维中断:患者无意识障碍,又无明显的外界干扰等原因,思维过程在短暂时间内突然中断,常常变现为言语在明显不应该停顿的地方突然停顿。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8、思维插入和思维被夺:患者在思考的过程中突然出现一些与主题无关的意外联想,患者对这部分意外联想有明显的不自在感,认为这种思想不是属于自己的,是别人强加给他的,不受其意志的支配,称思维插入。若患者在思考的过程中突然认为自己的一些思想被外界的力量夺走了,称思维被夺。两者多见于精神分裂。

9、思维云集:又称强制性思维,是指一种不受患者意愿支配的思潮,强制性地大量涌现在脑内,内容往往杂乱多变,毫无意义,毫无系统,与周围环境也无任何联系。多见于精神分裂症,也可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10、病理性赘述:患者在与人交谈过程中不能简单明了、直接了断地回答问题,在谈话过程中夹杂了很多不必要的细节。多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11、病理性象征性思维:指患者主动地以一些普通的概念、词句或动作来表示某些特殊的、不经患者解释别人无法理解的含意。

12、语词新作:患者自己创造一些文字、图形成符号,并赋予其特殊的含意。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13、逻辑倒错性思维:以思维联想过程中逻辑性的明显障碍为主要特征。多见于精神分裂症。(二)思维内容障碍(P301)

1、妄想:妄想是一种脱离现实的病理性思维。荒诞离奇、毫无根据、坚信不移、不可说服。临床上主要按妄想的主要内容归类,常见的有:

(1)关系妄想:患者把实际与他无关的事,认为与他本人有关系。多见于精神分裂症。(2)被害妄想:患者坚信周围某人或某些团伙对他进行跟踪监视、打击、陷害,甚至在其食物和饮水中放毒等。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和偏执性精神分裂症。

(3)特殊意义妄想:患者认为周围人的言行,日常的举动,不仅与他有关,而且有一种特殊的含义。

(4)物理影响妄想:患者认为自己的思维、情感、意志行为活动受到外界某种力量的支配、控制和操作,患者不能自主,称影响妄想。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5)夸大妄想:患者夸大自己的财富、地位、能力、权利等。可见于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精神分裂症和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6)自罪妄想:又称罪恶妄想。患者毫无根据地认为自己犯了严重错误和罪行,甚至自己是罪大恶极,死有余辜,应受惩罚,以至拒食或要求劳动改造以赎其罪。主要见于情感性精神障碍抑郁发作,也可见于精神分裂症等其他精神疾病。

(7)疑病妄想:患者毫无根据地坚信自己患了某种严重躯体疾病或不治之症,因此到处求医,即使通过一系列详细检查和多次反复的医学检证都不能纠正其歪曲的信念,多见于精神分裂症,也可见于更年期和老年期精神障碍。

(8)嫉妒妄想:患者坚信配偶对其不忠,另有外遇。因此,患者跟踪监视配偶的日常活动,甚至检查配偶的内裤等,想法设法寻找所谓的证据。多见于精神分裂症、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更年期精神障碍等。

(9)钟情妄想:这一种妄想实际是一种被钟情妄想,患者坚信某异性对自己产生了爱情,即使遭到对方严厉拒绝,反而认为对方是在考验自己对爱情的忠诚。多见于精神分裂症。(10)内心被揭露感:又称被洞悉感。患者认为其内心的想法或者患者本人及其家人之间的隐私,未经患者语言文字的表达,别人就知道了。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11)其他如被窃妄想、变兽妄想、非血统妄想等。

按妄想的起源以及妄想与其他精神症状的关系分类,将妄想分为

(1)原发性妄想是突然发生,内容不可理解。

(2)继发性妄想是指以错觉、幻觉、逻辑推理障碍等在某些幻想的基础上产生另一种妄想。

2、强迫观念:又称强迫性思维,是指某一种观念或概念,反复地出现在患者的脑海中。患者自己知道这种想法是不必要的,甚至是荒谬的,并力图加以摆脱。但事与愿违,想摆脱,又摆脱不了,患者为此而苦恼。强迫观念可以表现为反复回忆某些事情经过(强迫性回忆)、反复思索某些毫无意义的问题(强迫性穷思竭虑)、反复对高层楼层进行计数(强迫性计数)、总是怀疑自己的行动是否正确(强迫性怀疑)、脑中总是出现一些对立的观念(强迫性对立的观念)。强迫观念常伴有强迫动作。强迫观念多见于强迫症,强制性思维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3、超价观念:是一种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有一定事实基础,但观念是片面的,与实际情况有出入。多见于人格障碍和心因性精神障碍患者。

三、注意、记忆与智能障碍(P304)

(一)注意障碍注意减弱注意狭窄

(二)记忆障碍:

1、记忆增强:是一种病理的记忆增强,表现为病前不能够并且不重要的事情都回忆起来。见于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或抑郁发作,也可见于偏执状态。

2、记忆减退:临床上较多见,可以变现在远记忆力和近记忆力的减退。主要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3、遗忘:对局限于某一事件或某一时期内的经历不能回忆,称遗忘。

4、错构:是记忆的错误,对过去曾经经过的事情,在发生的时间、地点、情节上出现错误的回忆,并坚信不移。多见于脑器质性疾病。

5、虚构:患者在回忆中将过去事实上从未发生过的事情,说成是确有其事。当患者同时出现记忆减退、错构、虚构以及定向力发生障碍时则称为柯萨可综合症,又称遗忘综合症。多见于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以及其他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三)智能障碍

1.精神发育迟滞:多种因素的影响,可使大脑发育不良或发育受阻,使其智能明显低于正常的同龄人。

2.痴呆:是一种综合症,是意识清楚情况下后天获得的记忆、智能的明显受损。

四、自知力障碍:自知力是指患者对其自身精神病态的认识和批判能力。

第二单元情绪障碍(P306)

一、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绪障碍

1情绪高涨:患者经常面带笑容,自诉心理高兴,就像过节一样。多见于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患者易激惹。

2情绪低落:患者经常面带愁容表情痛苦悲伤。自诉精力不足,失眠。原因是患者由于思维迟缓对社会交往变得顾虑重重。

3焦虑:患者在缺乏充分的事实根据和客观因素的情况下,对其自身健康或其他问题感到忧虑不安,紧张恐惧,顾虑重重,犹如大祸临头,惶惶不可终日,即使多方解劝也不能消除其焦虑。多见于焦虑症、惊恐障碍。

4恐怖:患者遇到特定物时,随即产生一种紧张恐惧的心情,明知没必要,却无法摆脱。多见于恐怖症。

二、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感障碍

(一)情绪迟钝:患者对一般情况下能引起鲜明情感反应的事情反应平淡,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见于精神分裂症早期以及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二)情绪淡漠:指患者对一些能引起正常人情感波动的事情以及与自己切身利益有密切关系的事情,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多见于精神分裂症衰退期和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三)情绪倒错:患者的情感反应与现实刺激的性质不相称。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三、脑器质性损害的情绪障碍

(一)情绪脆弱:患者常常因为一些细小或无关重要的事情而伤心落泪或兴奋激动,无法克制。(二)易激惹:患者很容易因为一些细小的事情而引起强烈的情感的情感反应。常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持续时间一般较短。也可见于躁狂状态等功能性精神疾病。

(三)强制性哭笑:患者在没有任何外界因素的影响下,突然出现不能控制的、没有丝毫感染力的面部表情。

(四)欣快:是在痴呆基础上的一种“情绪高涨”。见于麻痹性痴呆和脑动脉硬化性精神障碍。第三单元意志行为障碍(P310)

一、意志增强:意志活动的增多,不同的精神障碍变现不尽相同。

二、意志缺乏:表现为患者缺乏应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行动被动,生活极端懒散,个人及居室卫生极差。

三、意志减退:患者的意志活动减少。

四、精神运动性兴奋:常区分为协调性和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两种。

五、精神运动性抑制:

(一)木僵:指患者不言不语、不吃不喝、不动,言语活动和动作行为处于完全的抑制状态。(二)违拗:患者对于别人要求他做的动作,不但不执行,反而做出与要求完全相反的动作。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

(三)蜡样屈曲:患者不仅表现为木僵状态,并且患者的肢体任人摆布,即使被放在一个很不舒服的姿势,也可在较长时间内像蜡塑一样维持不动。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

(四)缄默:患者缄默不语,也不回答问题,但有时可以用手势或点头、摇头示意,或通过写字与别人进行交流。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和癔症患者。

(五)被动性服从:患者被动地服从医生或其他人的命令和要求,即使是完成别人所要求的动作对他不利,会使他难受,患者也绝对服从。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

(六)刻板动作:指患者机械刻板地反复重复某一单调的动作,常与刻板语言同时出现。多见于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

(七)模仿动作:指患者无目的的模仿被人的动作,常与模仿言语同时出现,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多见于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

(八)意向倒错:患者的意向活动与一般常情相违背,导致患者的行为活动无法为他人所理解。见于精神分裂症青春型。

(九)作态:患者做出幼稚愚蠢、古怪做作、动作、步态与表情。多见于精神分裂症青春型。(十)强迫动作:是一种违反本人意愿,反复出现的动作。多见于强迫症。

第四节常见精神障碍(P313)

第一单元精神分裂症及其他妄想性障碍(P313)

一、精神分裂症:具有感知、思维、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精神活动的不协调或脱离现实为特征。通常意识清晰,智能完好,患病期自知力基本丧失。分青春型、偏执型、紧张型、单纯型。

二、妄想性障碍:以系统妄想为突出临床表现的精神性障碍。内容有一定现实性,并不荒谬。

三、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

第二单元心境障碍(P313)

一、躁狂发作:特点是情绪高涨、思维奔逸、精神运动性兴奋。

二、抑郁发作:特点是情绪低落、思维缓慢、语言动作减少和迟缓。

三、双相障碍:表现为情绪高涨与情绪低落交错发生。

四、持续性心境障碍:情绪性并常有起伏的心境障碍。

第三单元神经症(P314)

神经症,一种精神障碍。

神经症特点:意识的心理冲突;精神痛苦;持久性;妨碍病人的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没有器质性病变。

心理冲突常形特点:与现实处境直接联系,涉及大家公认的重要生活事件;有明显的道德性质。心理冲突变形特点:与现实无关或仅为小事;不带道德色彩。是神经症性的。(P315)

一、恐怖症:分为场所、社交、特定恐怖三种类型。

二、焦虑症:分为急性和慢性焦虑症。

三、强迫性障碍:分为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两类。

四、躯体形式障碍:分为躯体化障碍、疑病症、躯体形式的植物功能紊乱和躯体形式的疼痛障碍。

五、神经衰弱:以脑和躯体功能衰弱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症。

第四单元应激相关障碍(P316)

一、急性应激障碍: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刺激后数分钟或数小时发作。表现为意识障碍、意识范围狭窄,定向障碍,言语缺乏条理,对周围事物反应迟钝;可出现人格解体,有强烈恐惧,精神运动型兴奋或抑制。

二、创伤后应激障碍(延迟性心因性反应):遭受强烈的或灾难性精神创伤事件后,数月或半年内出现的精神障碍。创伤性体验反复出现;创伤性经历选择性遗忘;麻木、迟钝、疏远人;植物神经兴奋,警觉、失眠;焦虑、抑郁、自杀观念。

三、适应障碍:遇到了应激性事件,出现了反应性情绪障碍,适应不良性行为障碍和社会功能受损。遭遇1月内起病,病程不超6个月。

适应障碍表现:抑郁心境、焦虑、烦恼,或情绪混合;无力应付感觉,无从计划或难以维持现状;一定程度处理日常事务能力受损;可伴随品行障碍,尤其青少年。(P317)

第五单元人格障碍(P281)

一、人格障碍: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这种模式明显影响其社会功能和职业功能,可造成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不良,病人为此感到痛苦。

临床常见的人格障碍有:偏执性人格障碍、分裂样人格障碍、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冲动性人格障碍、表演性人格障碍、强迫性人格障碍、焦虑性人格障碍、依赖性人格障碍。

第六单元心理生理障碍(P318)

一、进食障碍:包括神经性厌食症、神经性贪食及神经性呕吐。

二、睡眠障碍:包括失眠症、嗜睡症和某些发作性睡眠异常情况。

三、性功能障碍:

第七单元癔症(P318)

癔症——歇斯底里:分离性障碍、转换性障碍

第五节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

第二单元评估心理健康地标准(P319)

在智商正常范围内,一个人的智力水平高或低,与他的心理健康水平并无显著地相关

一、评估心理健康地三标准:体验标准(良好心情和恰当的自我评价),操作标准(个人的心理活动效率和社会活动效率或社会功能),发展标准(认得个体发展状况纵向分析)

二、心理健康水平的十标准

(一)心理活动强度: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

(二)心理活动耐受力:对突然地强大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

(三)周期节律性:以注意力品质的好坏为客观指标。(七年之痒)

(四)意识水平(五)暗示性(六)康复能力(七)心理自控力

(八)自信心(九)社会交往(十)环境适应能力

第三单元相关概念的区分及内涵(P322)

心理正常、心理异常问题的图示

心理正常心理不正常

心理健康心理不健康

(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

理问题,神经性犀利问题

含部分可疑神经症)含变态人格,确诊的神经症,其他各类精神障碍

神经症与正常的分界线

一、病程:不到三个月为短程,评一分;三个月到一年为中程,评2分;一年以上为长程,评3分。

二、精神痛苦的程度:轻度者病人自己可以主动设法摆脱,评1分;中度者病人自己摆脱不了,须靠别人的帮助或处境的改变才能摆脱,评2分;重度病人几乎完全无法摆脱,评3分。

三、社会功能:能照常工作学习或者工作学习以及人际交往只有轻微妨碍者,评1分;中度社会功能受损害者,工作学习或人际交往效率明显下降,不得不减轻工作或改变工作或只能部分工作,或某些社交场合不得不尽量避免,评2分;重度社会功能受损害者完全不能工作学习,不得不休病假或推卸,或某些必要的社会交往完全回避,评3分。

如果总分为3,可以认为不够诊断为神经症。如果总分不小于6,神经症的诊断是可以成立的。4~5分为可疑病例,需进一步观察确诊。

第六节心理不健康分类(P324)

第一单元概述(P328)

心理健康咨询的工作对象,只是心理不健康的各类状态。

效度:就是确定“心理不健康状态”真实存在的标尺。

第二单元心理不健康地分类(P328)

一、心理不健康的第一类型—一般心理问题

诊断为心理问题,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由于现实生活、工作压力、处事失误等因素而产生内心冲突,冲突是常形的,并因此而体验到不良情绪(如厌烦、后悔、懊丧、自责等)。

不良情绪不间断地持续满一个月,或不良情绪间断地持续两个月仍不能自行化解;

不良情绪反应仍在相当程度的理智控制下,始终能保持行为不失常态,基本维持正常生活、学习、社会交往,但效率有所下降。两个月内。

自始至终,不良情绪的激发因素仅仅局限于最初事件;即便是与最初事件有联系的其他事情,也不引起此类不良情绪。没有泛化。

综合描述“心理问题”,可概括为如下几点,并给出如下定义:

“心理问题”是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之下,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情绪反应尚未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

二、心理不健康的第二类型—严重心理问题

是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内心冲突常形、持续半年之内、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

三、心理不健康的第三类型—神经症性的心理问题(即“可疑神经症”)

躯体疾病患者的一般心理特点

(一)对客观世界和自身价值的态度发生改变

(二)患者把注意力从外界转移到自身的体验和感觉上

(三)情绪低落

(四)时间感觉发生变化

(五)精神偏离日常状态

分为客观性、神经性、道德性焦虑。

临床变现:

(1)焦虑是一种情绪状态,病人基本的内心体验是害怕,如提心吊胆,忐忑不安,甚至极端惊恐或恐怖。

(2)这种情绪是不快的和痛苦的,

(3)这种情绪指向未来,

(4)实际上并没有任何威胁和危险

(5)有躯体不适感

焦虑症状包括三个方面:

(1)与处境不相称的痛苦情绪体验

(2)精神运动性不安

(3)伴有身体不适感的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焦虑神经症有两种主要的临床形式,但二者之间并无截然的分界线,互相过度和重叠的情况并不少见。一种是广泛性焦虑,一种是急性焦虑发作,也称为惊恐障碍。

烦恼与焦虑的不同:烦恼主要是对过去的事后悔和对现状不满,而焦虑几乎完全是对未来的可能性的恐惧。

焦虑症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焦虑的情绪体验,另一方面是焦虑的身体表现(运动性不安和植物功能障碍)。

焦虑与抑郁的区分:焦虑和抑郁都是有密切关系的两种精神病理状态。在等级制度诊断系统中,抑郁症是较高等级,焦虑症是较低等级。诊断焦虑症必须排除抑郁症,而诊断抑郁症时无需排除焦虑症。先有焦虑后出现抑郁的病人,即最初诊断为焦虑症的病人,症状较持久,总的预后较差。

第八节压力与健康

第一单元从心理学角度看压力(P335)

压力是压力源和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过程。任务——个体态度

心理学中所说的压力,是人的内心冲突和与其伴随的强烈情绪体验。

一、压力源的种类:(按对主体影响分)先要看妨碍了哪种需求。

1.生物性压力源: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生存与种族延续的事件。

2.精神性压力源: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正常精神需要的内在和外在事件。

3、社会环境性压力源:分为纯社会性和由自身状况造成的人际适应问题。

勒温按冲突形式分类内心冲突:双趋冲突、趋避冲突、双避冲突、双重趋避冲突。

第二单元压力的适应(P338)

一、压力的种类:

1、一般单一性生活压力

2、叠加性压力:同时性叠加压力(四面楚歌)、继时性叠加压力。(祸不单行)

3、破坏性压力:又称极端压力,包括战争、大地震、空难、遭受攻击、被绑架、被强暴,等等。(天灾人祸)

创伤后压力失调:对外界反应减少,情绪沮丧或过度过敏,失眠、焦虑等。

灾难症候群(强大自然灾害后的心理反应)分三个阶段:1、惊吓期,2、恢复期,3、康复。

在康复之后,心理重新达到平衡。

二、压力的适应

适应压力的三个阶段(人的生理、心理、行为状态应激三阶段):

1、警觉阶段

2、搏斗阶段

1)警觉阶段的生理、生化指标在表面恢复正常,外在行为平复,但这是一种表面现象,是一种被控制的状态。

2)个体内在的生理和心理资源被大量消耗。

3)由于调控压力而大量消耗能量,所以个体变得敏感、脆弱。

3、衰竭阶段,

第三单元压力的临床后果和中介系统(P340)

一、压力的临床后果

(二)从压力源到临床相的逻辑过程:

1.对压力源的响应阶段。只有被个体察觉、与个体生活相关并引起响应的事件,才对个体构成压力。

2.中介系统的增益或消解过程。

1)认知系统的作用。2)社会支持系统。3)生物调节系统(主要包括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生物调节系统作为压力的中介系统,是主要的免疫系统。

3.临床相阶段。及时型症状和滞后型症状。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不得不说,社会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有着独特而不同的视角,从这个社会性角度上看,心理学脱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也从关注自身转向了关注环境对个体的影响。实际上,在我个人认为,这种立足于社会影响的心理学更具有实际的生活意义。作为一种课余读物,对个人的增益良多。 心理学上分支繁多,但是多数关注的都在个体自身。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关注的是潜意识和力比多对人的影响;荣格的传承与发展下,人格心理学也是在个体心理上的探讨和类分。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阿德勒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乃至后期发展的认知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甚至变态心理学,归根结底都是关注个体的心理动因。围绕着个体的心理机制,去解释个体行为、情感和思想,尽管这些都是我们了解自身的途径,但是作为非专业人士,容易“误入歧途”,不仅无法达到自身目的,反而会使自己变得敏感多疑。也因为如此,比较关注于社会影响和社会关系的社会心理学,实际地运用起来会好得多。 迈尔斯是心理学界的名家,他的《心理学与生活》更被广泛推荐为心理学的入门读本。《社会心理学》也是备受推崇的读物,通过这本书,我粗略地了解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社会影响力。阅读的时候,

经常会因为书中的描述激起自己的生活经验,在回首的时候也发现了的确在有意无意之间,我受到了许许多多的来自社会和他人影响。原来心理学真的就在身边,而且时时刻刻在塑造着你的生活。 《社会心理学》里囊括了较多的内容,也不乏有趣又惊人的发现。但是最让我印象深刻而且引发最多思考的,应该是从众心理。 在此前,读过《乌合之众》,深深了解了人类从众的心理盲目性,也惊讶于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并非出自个人意愿或者“我”的立场做出相应的行为。无形之中我们也经历着被引导、被控制的过程。在《社会心理学》里,尽管来自集体和他人的影响与暗示没有被描述得那么恐怖,但是想来还是不禁让人打几个寒颤。 在社会心理学领域,我们的从众主要来自两种社会影响:规范性社会影响和信息性社会影响。规范性社会影响是我们为了得到他人认同,获得他人接受而做出相应的从众行为,此时尽管你不一定同意他人的意见,但是为了获得认同而不得不从众。在学校社团生活中经常会有类似的情况出现,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社团里面总是只有几个意见提出者,在他们的活跃下,其他人碍于情分经常会接受自己并不是十分认同的某些决定。这种情况下从众会导致我们的心理抵触,应该称得上是坏影响。但并不是所有规范性社会影响都是坏的,有时它是好的,比如在一个十分清洁干净的场所,看到他人自律自爱,你也会主动地保持好环境卫生;有时它并无关紧要,比如当你和几个朋友出去吃饭,她们七嘴八舌地决定了去哪里之后你在没有任何偏好的情况下选择顺从了。比起规范性社会影响,信息性社会影响显得更加简

心理笔记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 变态心量学概述 人的心理活动有: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它们可以相互转化。 变态心理学的对象 变态心理学是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像的心理学分支学科。主研究如何定义心理异常,心理异常的发生、种类、性质和特点。具体表现形式及心理异常造成的痛苦体验、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损伤等。 变态心理学研究的对像也是精神病学的对介。不过二门学科有侧重点,变态心理学侧重研究说明心理异常的基本性质与特点,个体心理差异及生存环境对心理异常发生发展的影响。精神病学着重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归与预后以后精神障碍康复。 学科简史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 正常心理活动的功能 有三个方面: 保障人顺利的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 保障人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地肩负责任、使社会组织正常运行。 保障人正常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 变态心理学把丧失了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称为异常。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 标准化的区分(李心天1991年提出的四类标准) 医学标准:神神障碍是躯体疾病。如人的某种心时或行为疑为有病就需找到它的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根据,在此基出厂上认为该人有精神障碍。其民证明或行为表现,刚被视为疾病的症状,产生原因归结为脑功能失调。 病理的变化,是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依据。 统计学标准人的心理正常或异常可根据统计学正态分布中的其偏离平均值的程度来决定。多以心理测验为工具确定正常与异常的界限。 标准的缺陷:如智力超常或有非凡创造力的人很少,很少就会被认为病态。心理特征和行为也不一定服从正态分布,心理测量内容受社会文化的制约。故统计学标准的普遍性也只是相对的。 内省经验标准 内省经验涵盖二方面:病人的内省经验,自我觉得有焦虑、抑郁或说不出的不舒适感,自认为不能控制自己行为。二是观察者的内省经验。如观察者把自己看到的行为与过往经验相比,从而对被观察者做出心理正常还是异常的判断(判断有主观性)。 社会管适应标准 人能维持生理和心理活动的稳定状态,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和改造环境,因些说他的行为是一种社会适就性行为。如果器质或功能缺陷,使某个人的社会行为能力受损,不能照社会认可方式行事,我们认为此人有精神障碍(人的行为与社会行为的比较得出)。 心理学的区分原则

2015北大心理学考研 变态心理学笔记汇编(经典版)

2015北大心理学考研变态心理学笔记汇编(经典版)一名词解释 1 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异常的心理现象与行为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的科学。 2 心理异常:是在大脑生理生化功能障碍和人与客观现实关系失调的基础上产生的对客观现实的歪曲的反映。 3 高危设计:选择那些更可能出现某种心理异常的人进行前瞻性研究。 4 血亲设计:这种设计仍属病例控制抽样,但同时对病例组被试的亲属进行评定,这种研究设计的主要目的试探讨心理异常的传递。 5 催眠时相:指大脑皮层从觉醒(或睡眠)到睡眠(或觉醒)状态过渡的一种机能状态,包括四种不同的时相:正常相均等相反常相超反常相 6 孤立病灶:又称病理惰性,是指高级神经活动机能出现个别的病变点,但其他高级神经机能仍很正常,这种病灶可能是过去经受的精神床上的后果,遗留下来而成为产生心理异常的原因。 7 实验性神经症:兴奋和抑制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但如果兴奋和抑制不能协调,就会造成大脑机能的混乱,从而产生行为的混乱,称之为实验性神经症。 8 泛化:当某一反应与某种刺激形成条件联系后,这一反应也会与其它类似的刺激形成某种程度的条件联系,这一过程称为泛化。 9 辨别:即个体学会对相似的刺激进行分辨,并做出不同反应的过程。 10 神经症:指在面对日常生活种的问题时,由于过去不良的学习经验的影响而产生的持续性焦虑和恐惧情感。 11 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种以焦虑为基础的神经症模式,病人报告躯体症状,似乎躯体某方面出现问题,但去不能找到任何的器质性病变基础,因此又称心里生理障碍。 12 转换性障碍:以前称做癔病(症)或歇斯底里,其特点为在没有器官病变的基础上出现某种机体机能障碍或失去控制能力。 13 恐怖症:指对某种客观或情境表现出一种持久的恐惧,但客体或情境并没有

变态心理学试题及其规范标准答案

变态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每小题1分,共10分) 1.把心理异常解释为体内四种体液的不平衡的学者是( B ) A 盖伦 B 希波克拉底 C 克雷佩林 D 高尔登 2.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是( D ) A 美国 B 墨西哥 C 日本 D 匈牙利 3.在金赛等人提出的同性恋-异性恋比例表中,单一的异性恋和单一的同性恋在人群中所占的比例分别是( ) A 35%,1% B 35%,4% C 80%,4% D 80%,10% 4.智力迟滞的边缘状态所指的智商(IQ)分数为( C ) A 70----84 B 75----84 C 70---79 D 65---79 5.人本主义理论认为,造成情感障碍的原因是( D ) A 自我惩罚 B 习得的无助感 C 高度的成就感 D 难以处理的独立状态 6.具有神经症行为风格的人在人际关系中通常带有明显的( A ) A 依赖倾向 B 暴力倾向 C 合作倾向 D 隐瞒倾向 7.心理防御机制中,不包括( C ) A 否认 B 合理化 C 学习 D 升华作用 8.被看作是心理治疗的“第三势力”的心理疗法是( B ) A 行为疗法 B 人本主义心理治疗 C 精神分析 D 认知治疗 9.若某患者经过长期训练可学会基本卫生习惯,但即使经过训练也很难达到自理,需要他人照顾,基本丧失学习能力,情感幼稚,情绪反应容易过头,那么该患者属于( B ) A 极度智力迟滞 B 重度智力迟滞 C 中度智力迟滞 D 智力迟滞的边缘状态 10.先天愚型的智力迟滞又叫 ( B ) A 猫叫综合症 B 唐氏综合症 C 特纳综合症 D 弗伶综合症 二.多选(每小题1分,共5分)

《沉默羔羊》读书笔记

《沉默的羔羊》不是我看的第一部惊悚作品,但是它留给我的却是最深印象,像是在我的脑海中生根发芽,驻扎了下来。无论是电影作品再细到文字,不腻地回味了一遍又一遍。 年轻的实习探员Starling从一个“简单”的任务——访谈Dr.Lecter——开始,在Dr.Lecter 的提示下从案件卷宗中发掘追捕野牛比尔的线索。其中条分缕析的推理过程,掩藏在Dr.Lecter的嘲弄、Starling的回忆、Chilton和众人的干扰中,需要读者也像史达林一样,一步步抽丝剥茧,看到结果。Starling所面对的恐惧与残暴,Dr.Lecter的“犯罪艺术”,伽姆先生的恶心动机,一步步将游客引入到那个紧张二充满恐惧的世界,使读者的感情与书中人物的情绪一起高低起伏。 书中的Dr.Lecter,是精神病学博士,同时其本人也是一个罕见的有着异常心理症结的心理学研究对象。而其它两位系列杀人凶手自然也是心理疾病患者。Abnormal Psychology 最初曾被翻译为“变态心理学”,出于人们的猎奇心理,描写“心理变态”的作品从来都是很吸引人的。所以《沉默的羔羊》系列成为为大众所喜爱的惊悚悬疑推理作品。 在心理学诸多流派中,Freud(弗洛伊德)所开创的精神分析学派无疑是最为大众所周知的。基于精神分析理念的小说和影视作品要远远多于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学派等其它心理学流派。一方面是精神分析学派具有挥之不去的神秘色彩(反科学性?)从而更能贴合通俗娱乐的口味,另一方面则是在融合了多种心理学视角的作品中精神分析理论的鲜明特征使得其血统更容易被分辨出来。 “羔羊沉默”系列就是一组带有明显精神分析思想的作品。童年经历、创伤、潜意识,这几个Freud的核心关键词,在该系列作品中随处可见。 作者并不仅仅将镜头只对准心理异常的凶手,对于其它角色的心理同样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剖析。Starling对自己出身和家境的自卑、对正义的追求和对弱者的怜悯、以及隐藏在潜意识中的对父亲的依恋和父爱缺失的代偿,是该系列作品一条重要的主线。此外,Graham 敏感的神入(empathy)、Chilton自大的判断、Barney憨厚的细心、Pazzi敏锐的贪婪,在作品中描写得同样精彩。 我敬佩但痛惜Starling这个形象。在Starling的内心深处,父亲的死和羔羊的嘶鸣是两个带有象征意义的巨大烙印,她的理智和高效、她的正义和怜悯、她在面对恐惧时鼓出来的勇气,无不源自她年幼时的经历和记忆。父亲在巡夜时被劫匪打死,只能由母亲一力担起养育家庭的重担,而且作为最大的孩子不得不被送往亲戚家抚养,童年因听到屠宰羔羊时羔羊的嘶叫声心中留下严重的阴影。所以她渴望强大,用力量来保护自己;同时对于弱者有着缘自共感的强烈同情。Starling曾认为增强力量、击毙罪犯、解救人质可以让羔羊不再鸣叫,在那段时间里她确实做到了;在接触Dr.Lecter后,她明白了现实的复杂和无奈迫使她对正义的绝对信仰。但是她继承了母亲的内在品质,使她适应了应对世俗的委曲求全。她努力在弗吉尼亚大学修心理学和犯罪学的双学位,而当机会来临得以参与到野牛比尔的案子中时,她宁可课程重修也要在案子中竭尽全力。巴尔的摩犯罪精神医院的恐怖地牢、老鼠横行的旧仓库、冰冷的殡仪馆、野牛比尔的地下迷宫,在面对这些的时候,她努力克服心中的恐惧,但是那一声声羔羊的嘶叫还是会在她心中回响。 而作为令人难以触摸的恶魔Lecter,喜欢捕捉人心中的恐惧,因其对Starling的羔羊的嘶叫升产生兴趣后,在少有的两个能够与之交谈的访客中,Lecter与Starling的互动远比与Graham的交流更精彩生动。不仅仅是因为Graham抓获了他而导致的敌意,也不仅仅是因为他和Starling异性相吸,还有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他和她是同样的人——同样受一个生命的问题所困扰。很多年以后,Lecter都还记得Starling欠他的一个回答:羔羊停止鸣叫了吗? 即使Lecter是一个残忍的恶魔,但是不能否认的是他的才能。Lecter在许多领域如古意大利的文学和历史、古典音乐、香味、酒和烹饪都有着惊人的造诣。苏格拉底说:"人的一种品质未必能抹掉他的另一种品质,他们可以共存,可以是既是善良又是可怕."也许就是这个原

钱铭怡版变态心理学

钱铭怡版《变态心理学》课堂笔记 第一章什么就是变态心理学 (简答)变态心理学又称病理心理学,就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人类各种心理活动,包括认识活动,情感活动,动机与智力,意志活动及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异常表现及其原因;对这些就是异常进行分类与解释,阐明心理异常的发生、发展、转归的原因与规律;并把这些科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简单地说,变态心理学就是研究异常的心理现象与行为活动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的科学。) (名词)变态心理学就是探索、理解与预测人类心理异常的一门科学。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心理异常的实质,即异常心理的原因、机制与心理结构问题。 (2)正常与异常的区别以及判断标准。 (3)心理异常的分类与表现特点。 (4)解释心理异常的心理学理论,都以各种学派对正常人格的观点为基础。 变态心理学与精神病学的联系与区别: 变态心理学偏重于对异常心理活动规律性的认识,并为心理治疗提供理论基础,这种认识对精神病学也就是一种有益的促进。而精神病学侧偏重于对精神疾病的诊断、临床治疗以及护理与预防,它也就是变态心理学的基础之一,它的临床实践可丰富变态心理学的内容,验证变态心理学的某些理论与假设。 心理异常的类别与范畴: (1)严重的心理异常;(2)轻度的心理异常;(3)心身疾病;(4)心身障碍:主要表现为躯体功能障碍,但无病理形态学变化的基础,也无明显的精神活动障碍的一组疾病;(5)大脑疾患与躯体缺陷时的心理异常;(6)行为偏离与人格障碍;(7)药物依赖及儿童青少年障碍。

严重心理异常与轻度心理异常的区别 严重心理异常轻度心理异常 精神病症状重轻 社会适应丧失(严重适应不良) 部分丧失 人格改变明显部分 自知力没有有 主动求治不会会 心理异常就是在大脑生理生化功能障碍与人与客观现实关系失调的基础上产生的对客观现实的歪曲的反映。 心理异常的实质: 首先,异常的精神活动的就是大脑机能障碍的表现,这种障碍也有其物质基础。 其次,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即大脑的发展水平越高,症状就越丰富,但这种观点不应把大脑的高级机能与低级机能截然分开,两者就是有机联系的。 再次:从反映论的角度来瞧,心理异常就是不健全的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歪曲反应,所有症状都来源于客观现实,取材于现实生活。 变态心理学的基本任务:就就是揭示心理异常现象的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提供划分心理异常的标准与有效的方法,并为各种临床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将有助于探明人类的心理活动的实质。从实践上说,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有利于推动心理健康事业的发展。 对心理异常的各种解释 首先,从统计意义上讲,心理异常就是指与某个确定的常模的偏离,当代很多作者都把统计上的偏离作为判断心理异常的标准。 第二,心理异常也被理解为就是对某一文化常模的偏离。

变态心理学笔记整理

变态心理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变态心理学:历史上的观点 变态行为的定义 ?违反社会标准(norm violation) 准则(norm):告诉我们何为对错、何时何地应与谁在一起的规则 被接受和不被接受的行为,其分界线在哪里 什么样的不被接受的行为才被认为是“失调(disorder)” 准则是十分可变的,但在定义变态中又相当重要 ?统计标准(statistical rarity) 正态分布曲线,处于“黄金平均数”(大多数人)之外的就是变态;E.g. 精神发育迟滞 缺陷:没甚价值。无法区分优劣,分数论本身也是危险的,不应以分数完全评判一个人 ?个体不舒适感(这条标准应用最广泛)E.g. 判断青年吸毒成瘾者 个体会被自己的想法或行为所折磨,故可以让人们自己判断是否变态 缺陷:评估行为时没有标准 ?行为适应不良 一个人能否运用他的方式来适应他的生活,与违反社会标准有所重叠 关注实际中的行为,故很有效,但应适用范围广就意味着价值不高 ?综合标准(要全面考虑) 注重价值(value):norm violation & 个体不舒适感 注重事实(facts):统计标准、行为适应不良 与群体有关的变态行为 不同群体间1)失调的分布不同;2)对心理失调的经历和表达方式不同;3)参照的准则不同会影响诊断 ?文化和种族之间的差异 美国的抑郁率是台湾农村的4倍,是新西兰的三分之一 ?性别差异 抑郁的男性—远离人群;抑郁的女性—依赖人 女性:抑郁、饮食障碍、焦虑更普遍;男性:滥用药物、反社会、偏执狂 变态行为的解释 ?医学模式(治疗变态行为最好由医生来进行;要住院、服药,而且所有术语都是医学的) 变态行为是一种病,每种行为都有具体的病因和一系列症状 变态行为是生物原因的,由身体功能损害而造成 批判:1)大多数变态行为仍未找出生物原因;2)医学模式助长了严重的恶习 发展成神经科学 ?心理学的方法 把异常归于个人在和环境互相作用中的心理过程 起因:忽视教育、创伤经历、社会知觉偏差、太多压力等 1.心理动力学:变态行为来源于童年的潜意识心理冲突 2.行为主义:来源于不良的学习,适应不良的行为得到强化,适应良好的行为却没被强化 3.认知理论:变态行为是对自己和环境的知觉和想法不适应所导致的 4.人际关系理论:是人际关系混乱的结果 5.是社会和文化力量的产物,关注影响到诊断的歧视 变态行为的治疗:最好是综合治疗 影响因素:1)社会的性质(大v.小);2)如何解释这样的行为(不同解释引向不同治疗模式)

考试资料与重点-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定义: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和揭示心理异常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研究方法:观察法:观察法是主试通过直接观察或在谈话中的观察对被试的心理,行为表现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了解。 个案调查法:个案调查法是把被试作为一个单一的案例进行全面,深入,系统,详细的调查研究。个案材料的来源可能是被试者的自述或他人报告。优势:内容丰富详实,记载独特的案例,启发新的理论观点。不足:结论无法推广,结果无法重复,访谈报告存在偏差。 实验法:实验法是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主动引起需要考察的现象,并能对结果作数量化的分析和反复的验证。(病程实验,病人的治疗性实验,儿童自然实验,动物实验) 认知心理障碍: 记忆障碍: 记忆增强:指人处在兵力情况下或其他特殊情况下,对过去已经遗忘了的,久远的经验或根本记不去来的事情,都能记得起来,而且记得很清楚。 记忆减退:指病人的记忆能力普遍降低的表现,即病人识记,保持,回忆和再现这四个环节的能力比一般常人或比本人发病以前都有不同程度的减退。 遗忘症:对既往经验过的重大事件或某一段时间内的经历,出现完全性遗忘,则表明记忆有严重障碍,则称为遗忘症。 进行性遗忘:由于大脑病态而引起大脑弥散性损害的病人,在大脑疾病不断加重的过程中,记忆的损害也会进行性的加重,并伴有日益加重的痴呆和淡漠。 逆行性遗忘:病人对于疾病或受伤以前一段时间所发生的事情不能回忆。 顺行性遗忘:病人在受伤或发病当时及以后一段时间内的经历不能回忆。 再认错误:旧事如新症:病人对过于已经认知过的事物不能正确地进行再认 似曾相识症:病人对过去并没有认知过的事物或情景,却认为是曾经认知过的。 记忆错乱:错构症:是指并在将过去可能在生活中经历过,但在他指的那段时间里并没有发生过的事情,错误地作为当时的一件真事来诉说,不自觉地加以歪曲和渲染,并坚持自己所说的事情是真的。 虚构症:指病人在回忆中将过去从未发生过而可能是纯属幻想的事件,当作亲身经历,并坚信确有其事。 思维过程障碍: 抽象和概括过程障碍:抽象概括水平下降:主要表现为病人对于现实事物和现象的判断以直接的表象为主要依据的,这称为直观形象式或直观情境联合的形式 抽象概括歪曲:病人所概括的往往只是事物或现象的偶然或次要的联系,而抛弃了本质的东西。 联想过程障碍: 思维奔逸:思维活动量的增加和思维联想速度加快 思维迟缓:联想抑制,思维活动显著减慢 联想困难:思考问题吃力,反应迟钝,语量少,语速慢 思维贫乏:思想内容空洞,概念词汇贫乏,回答非常简单,但语速并不减慢 思维散漫:思维的目的,连贯,逻辑性障碍,思维活动表现为联想松弛。 思维破裂: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思维联想过程破裂 思维中断:无意识障碍,又无明显的外界干扰,思维内容在短暂的时间内突然中断,不受患者意愿的分配,可伴有明显的不自主感。 思维云集:不受患者意愿支配的思维,强制性的大量涌现在脑内,内容紊乱多变毫无意义,

变态心理学知识框架

变态心理学得定义与对异常心理得解释 第二节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及其区分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及其区分 第三节常见异常心理得症状 精神障碍症状学总表

感知障碍得分类

概念辩析:错觉与幻觉 错觉有生理性与病理性之分,幻觉一般都就是病理性得。错觉就是有对象性得知觉,只不过知觉发生了错误,而幻觉就是无对象性得知觉。 概念辩析:内感性不适与内脏性幻觉 内感性不适就是感觉障碍,而内脏性幻觉就是知觉障碍。内感性不适得性质不明确,部位不具体,而内脏性幻觉性质明确,部位具体。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内感性不适与内脏性幻觉哪个更严重?答案就是内脏性幻觉,因为内脏得痛觉(见基础心理学)本身就具有性质不明确与放射性得特点,所以内感性不适更接近于内脏得生理感受,也更接近于正常 概念辩析:思维鸣响就是思维障碍吗? 思维鸣响在有得教科书里放到思维障碍中,有得教科书放到知觉障碍中,笔者认为思维鸣响虽然有“思维”二字,但从定义上讲还就是一种特殊得幻觉 思维障碍得分类

概念辩析:思维迟缓与思维贫乏 思维迟缓与思维贫乏得思维活动都减少,但后者语速不减慢 概念辩析:强制性思维与强迫性思维 两个概念虽然一字之差,但就是强制性思维见于精神分裂症,强迫性思维见于强迫症 概念辩析:思维插入、思维被夺与思维云集 思维插入与思维被夺得思维中还有属于患者自己得思维,受患者自己支配;而思维云集得思维活动完全不受患者本人支配,没有属于自己得思维内容 概念辩析:关系妄想与其她妄想 其她类型得妄想也都含有关系妄想得成分,比如被害妄想得实质也就是关系妄想,特殊意义妄想得实质也就是关系妄想,但就是如果符合典型得被害妄想得表现就不再诊断为关系妄想,而就是诊断为被害妄想 注意障碍、记忆障碍与智能障碍得分类

《变态心理学(一)》自考笔记(九)

第九章性功能与性心理障碍 第一节几个重要概念 1.性别差异:男性和女性的性别差异表现在行为和态度上。 2.性别角色:性别角色是对性别认同感的公众表达,个体的言行表明了他的性别。 3.文化差异:被一种文化视为正常的性行为在另一种文化里不一定也是正常的。 4.性爱的五个层次:人类的性爱分为五个层次,性行为问题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层次上。 这五个层次分别为:性别认同、性取向、性偏好、性别角色和性功能。 第二节性功能障碍 1.人类正常的性反应:性反应足由五个阶段组成的;欲望期、唤起期、高原期、高潮期、恢复期。 2.性功障碍的概念和类型 (1)性欲障碍:性欲障碍的主要类型为长期性欲缺乏和性交恐惧障碍。长期性欲缺乏的个体,对任何形式的性行为都没有兴趣;性交恐惧障碍的个体,对关于性的想法或者偶然接触到性都会感到害怕、恐慌或厌恶。 (2)性唤起障碍:性唤起障碍可以分为男性勃起障碍和女性性唤起障碍。很多性唤起障碍的个体对性有频繁而强烈的欲望和幻想,但是,男性很难达到或维持勃起,女性不能达到或维持润滑。 (3)性乐高潮障碍:是一种在女性中最为普遍的性功能障碍。男性的性乐高潮障碍分为两种:早泄和射精延迟。 (4)性交疼痛障碍:个体发生性交时伴随有强烈的疼痛感,以致干扰了正常的性行为。只有当没有发现任何医学原因时,才可以被诊断为性交疼痛障碍。 3.性功能障碍的可能原因 (1)生物因素:药物的使用、衰老可能导致性欲的失去;神经系统疾病和其他影响中枢神经的疾病也会引发性功能障碍。 (2)心理因素:心理因素可以显著影响性欲和性兴奋感,心理问题也可能会引发性失调。不同心理学流派对性机能障碍的解释有所不同。. (3)社会文化因素:亲密关系的显著恶化是最常见的影响因素。 (4)心理和生理因素的交互作用:几乎没有一种性功能障碍是由单独的生理或者心理因素引起的,更多的时候,这些障碍是由各种因素间的微妙关系引发的。 4.性功能障碍的治疗:性功能障碍的治疗包括教育、心理社会治疗、生物治疗等。 第三节性别认同障碍 1.性别认同障碍的概念:性别认同障碍是指一种强烈的、持续的、相反的性别认同。病人会持续对自身的性别或性别角色不适宜的观念感到不舒服。性别认同障碍要与异装癖、雌雄同体,同性恋等相区别。

变态心理学考试(05626)复习应考小资料(知识点)

西师大自考 变态心理学(5626)应考资料 一、名词解释: 环境决定论:洛克认为人类的身心特征、民族特性、社会组织、文化发展等人文现象受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支配的观点,是人地关系论的一种理论。简称环境决定论。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或信念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具有代表性的有埃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CT)和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等 幻觉是指没有相应的客观刺激时所出现的知觉体验。换言之,幻觉是一种虚幻的主观直觉体验,主体的感受与知觉相似。这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知觉障碍。 妄想是一种错误、委屈的病理性信念或判断,不理性与现实不符且不可能实现但坚信的错误信念。包括错误的判断与逻辑推理。 意向倒错:指患者的意志活动与正常人的意志相违背,难以理解。例如伤害自己等。 自知力是指病人对其自身精神状态的认识能力,即能否判断自己有病和精神状态是否正常,能否正确分析和识辨,并指出自己既往和现在的表现与体验中,哪些属于病态。自知力:指病人对自己精神疾病的认识,判断能力,它是临床上判定病情轻重和病情改善程度的重要指标。 刻板动作是指随意、重复、刻板、没有功能的(常是节律性的)运动,亦称刻扳性运动障碍。本身不能构成任何已知的精神或神经科诊断。属非自伤性质的有:摇动身体、摇头、拔毛、拧头发、作态、弹指和拍手等。属自伤性质的有:反复撞头、打自己耳光、刺自己眼睛,及咬手、嘴唇或身体其他部位。刻板动作最常见于精神发育迟滞,亦常是儿童癫痫与自闭症的早期症状。 情感淡漠是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即使对自己有密切利害关系的事情也是如此。患者对周围发生时事漠不关心、无动于衷,面部表情呆板,内心体验贫乏。多见于单纯型或慢性精神分裂症。 强迫观念或强迫性思维,指在患者脑中反复出现的某一概念或相同内容的思维,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思维内容障碍之一。思维内容障碍,主要表现为思维内容的荒诞,包括妄想、超价值观念和强迫观念。另外,国内临床医学专家将强迫症的表现分为强迫观念和强迫意向和行为两大部分,所以强迫观念也属于医学上的强迫症。 感知综合障碍指病人在感知某一现实事物时,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整体来说是正确的,但对该事物的个别属性,如大小形状颜色空间距离产生与该事物不相符合的感知。 木僵指患者不言不语、不吃不喝、不动,言语活动和动作行为处于完全的抑制状态,大小便潴留。由于吞咽反射的抑制,大量唾液积存在口腔内,侧头时顺着口角外流。 思维奔逸又称观念飘忽,一种兴奋性的思维联想障碍,指联想速度加快、数量增多、内容丰富生动。患者表现健谈,说话滔滔不绝、口如悬河、出口成章,诉述脑子反应快,特别灵活,好像机器加了“润滑油”,思维敏捷,概念一个接一个不断涌现出来,说话增多,语速加快,说话的主题极易随环境改变(随境转移),也可有音韵联想(音联)字意联想(意联)。多见躁狂症 惊恐障碍简称惊恐症是以反复出现显著的心悸、出汗、震颤等自主神经症状,伴以强烈的濒死感或失控 感,害怕产生不幸后果的惊恐发作为特征的一种急性 焦虑障碍。 恐惧症是以恐怖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所害 怕的特定事物或处境是外在的,尽管当时并无危险。 恐怖发作时往往伴有显著的植物神经症状。当事人极 力回避所害怕的处境,恐惧反应与引起恐惧的对象极 不相称,他本人也知道害怕是过分的、不应该的或不 合理的,但并不能防止恐怖发作。 广泛性焦虑障碍简称广泛焦虑症,是以持续的显著紧 张不安,伴有自主神经功能兴奋和过分警觉为特征的 一种慢性焦虑障碍。 强迫观念或强迫性思维,指在患者脑中反复出现的某 一概念或相同内容的思维,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 摆脱。思维内容障碍之一。思维内容障碍,主要表现 为思维内容的荒诞,包括妄想超价值观念和强迫观念 强迫行为是强迫症患者典型的症状”,是指按某种规 则或刻板程序做出重复的动作或活动,主要包括强迫 洗涤、强迫检查、强迫定式动作等。 癔症性躯体障碍系由于明显的心理因素,如生活事 件,内心冲突或强烈的情绪体验,暗示或自我暗示等 引起的一组病症。临床表现为感觉障碍,运动障碍等 而缺乏相应的机体器质性改变的基础。可由暗示诱 发,也可由暗示而消失,有反复发作的倾向。多认为 文化落后地区患病率较高,发病年龄在16-35岁之间 女性多于男性,少数病人超过40岁,心理暗示治疗 效果好。 癔症性精神障碍系由于明显的心理因素,如生活事 件,内心冲突或强烈的情绪体验,暗示等引起。临床 主要表现为意识状态改变、情绪暴发、遗忘、身体障 碍等。其症状表现可具有做作、夸大和富有情感色彩 等特点,可因暗示诱发或消失;有反复发作倾向。多 认为文化落后地区患病率较高,发病年龄多在16-35 岁之间,少数病人超过40岁女性多于男性。心理暗 示治疗效果好。 癔症,又称歇斯底里,是hysteria的译音。是一种常 见的精神障碍,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故有人称其为 “疾病模仿家”。由明显的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 内心冲突或情绪激动、暗示或自我暗示等而引起的一 组疾病,表现为急起的短暂的精神障碍、身体障碍(包 括感觉、运动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这些障碍没有 器质性基础。病因主要是心理因素及遗传,但性格牲 如情感丰富、暗示性强、自我中心、富于幻想等具有 癔病性格特点的人是癔病的易患因素。 PTSD是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指人在遭遇或对抗 重大压力后,其心理状态产生失调之后遗症。这些经 验包括生命遭到威胁、严重物理性伤害、身体或心灵 上的胁迫。有时候被称之为创伤后压力反应以强调这 个现象乃经验创伤后所产生之合理结果,而非病患心 理状态原本就有问题。又译为创伤后压力症、创伤 后压力综合症、创伤后精神紧张性障碍、重大打击后 遗症。 癔症性漫游症是分离性癔症的一种特殊形式,常在急 剧的精神刺激作用下发病,病人几乎总是从不顺心的 住所出走,到外地旅行,旅行地点可能是以往熟悉和 有情感意义的地方,此时病人意识范围缩小,但日常 的基本生活(如饮食起居)能力和简单的社交接触(如 购票、乘车、问路等)依然保持,他人看不出其言行 外表有明显异常,历时几十分钟到几天,清醒后对病 中经过不能回忆或仅能片断回忆。 急性应激障碍是由剧烈的、异乎寻常的精神刺激、生 活事件或持续困境的作用下引发的精神障碍。多数病 人发病在时间上与精神刺激有关,症状与精神刺激的 内容有关,其病程与预后也与及早消除精神因素有 关。本症不包括癔症、神经症、心理因素所致生理障 碍和精神病性障碍。可发生在各年龄期,多见于青壮 年,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适应性障碍是人群中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一般是因 环境改变、职务变迁或生活中某些不愉快的事件,加 上患者的不良个性,而出现的一些情绪反应、及生理 功能障碍,并导致学习、工作、生活及交际能力的减 退。此种心理障碍常见于入伍新兵、大学新生、移民 或灾民之中。 暴露疗法是指让病人暴露在各种不同的刺激性情境 之中,使之逐渐耐受并能适应的一类治疗方法。主要 分为两类:一类是快速暴露法,又称满灌疗法;另一 类是缓慢暴露法,即系统脱敏法。它是治疗恐怖症和 强迫症等神经症最常用的行为疗法。其治疗方式是使 用与应激有关的诱发刺激(如商场、公共车辆、会场 等),通过有步骤地反复暴露取得适应来消除病人的 应激反应。 分裂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以观念、外貌和行为奇特以及 人际关系有明显缺陷,且情感冷淡为主要特点的人格 障碍。这类人一般较孤独、沉默、隐匿,不爱人际交 往,不合群。既无什么朋友,也很少参加社会活动, 显得与世隔绝。他们虽然因此而痛苦,但并不能意识 到自身的问题。 分裂样人格障碍是以社会隔绝和情感疏远为特征的 一类人格障碍。最主要的特征是缺乏人际交往,有一 个普遍式的模式就是脱离了各类社会关系,很少与人 接触,常独处。 人格障碍,又称病态人格、变态人格、精神病态、人 格异常等。所谓人格障碍,是指儿童期或青少年期发 展起来的严重人格缺陷或病理人格改变,或者人格在 总体上不适应的一类心理疾病。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 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 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人格包括两部分,一个是性 格,而另外一个是气质。性格是人稳定个性的心理特 征,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上。气 质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上的特点,比如 说,同样是劳动,可是气质不同的人表现就不同:有 的人动作快,但质量不高,这可能是胆汁质的人; 有的人很细致,但动作缓慢,可能是黏液质的人。气 质和性格这样构成了人格。 双相情感障碍是精神科的一种分类,指的是患者既有 抑郁症也有躁狂症。抑郁症与躁狂症是两个不同的病 症,两者的外在表现相反,当抑郁症者出现了躁狂后, 就认为是双相情感障碍。出现这种状况一般是患者 先有抑郁症,抑郁症严重导致长时间失眠,接着就会 出现躁狂。 三元认知学说:贝克基于对大量抑郁症病人的治疗提 出的一种理论。他认为抑郁症是由于个体对自身、现 在的经历以及将来的消极观念所产生的 森田博士的人际关系疗法:是有意通过与他人进行语 言与非语言的积极交流,形成良好的情绪状态,以提 高心理激活水平的心理治疗方法。 心境障碍是一种以心境紊乱作为原发性决定因素或 者成为其核心表现的病理心理状态,原称“情感性精 神障碍”,现称“心境障碍”。本病实际上是多源的, 常见于精神科和内外科各科。心境障碍是指悲伤或情 绪高涨显得十分强烈,并且持久,超过了对生活事件 应激反应的程度。 环性心境障碍:是指情感高涨与低落反复交替出现,

变态心理学,课后复习题

变态心理学 课后复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心理障碍判断标准的是()。P3 C A.心理功能紊乱B.痛苦或损伤C.其他人感到不适D.非典型性反应 2.认为扭曲的思维方式会导致异常行为,而矫正这种扭曲的思维方式就会减轻甚至消除异常行为的是() P8 D A.心理动力学B.行为主义C.人本主义与存在主义D.认知学派 3.创造“患者中心治疗”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是()。P7 B A.马斯洛B.罗杰斯C.埃里克森D.华生 4.希波克拉底关于心理障碍的体液理论是一种()。P4 C A.超自然的观点B.心理学的观点C.生物学的观点D.都不是 5.在心理障碍的评估中,人格测验足一种()P11 C A.临床访谈B.行为评估C.心理测验 D. 脑成像技术 6.阿尔茨海期表现最容易与下面哪种疾病混淆? ()P181C A.焦虑症B.抑郁症C.血管性痴呆D.器质性遗忘 7.引起血管性痴呆的主要原因是()P181B A.药物滥用B.脑卒中C.酒中毒D.教育成就 8.以下关于精神发育迟滞的描述不正确的是()P158B A.特征为智力低下和社会适应困难B.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C.男性的患病率高于女性D.患病率约为l% 9.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孤独症病人的典型表现。()P161D A.运用和理解口语困难B.待人冷淡C.行为僵化D.容易冲动 10.儿童情绪障碍又叫做什么? ()P167A A.儿童神经症B.儿童期反应性障碍C.儿童情感失调D.儿童精神症 11.诊断学习障碍时需要与()相区别。P169D A.儿童情绪障碍B.多动症C.孤独症D.精神发育迟滞 12.下列不属于阿片类的是()P139A A.可卡因B.度冷丁C.海洛因D.可待因 1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P140C A.当酒依赖进展到一定阶段,全身所有器官系统都会受到损害,出现各种并发症 B.药物滥用者往往采用自身给药的方式,导致物依赖性的形成

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

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与具体要求 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高尚的道德品质、坚实宽广的心理学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应用心理学专门知识,能胜任高等学校应用心理学教育和具有独立研究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具体要求: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掌握马克思主义原理和邓小平理论。 2、掌握系统的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和相关学科广阔的背景知识;了解应用心理学领域研究的主要成果和它的发展趋势。 3、具有较强的应用心理学科研能力和严谨踏实的学风。 4、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5、身体健康。 二、研究方向 1、社会发展与社会心理研究 2、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3、儿童发展与教育社会心理研究 三、学习年限 学制为三年。前两年用于课程学习、教学实践;后一年用于撰写硕士学位论文和通过答辩。

四、课程设置 分公共必修课(包括政治理论、外语、教学与社会实践)、业务必修课(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选修课)。必修课考试,选修课考查。各课课目、教时、学分及时间安排见教学计划。 五、培养方法 采用以自学为主,必要的课堂教学、系统读书和科研训练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课堂教学以“导读”为目的,注重理论和方法上的启发;读书务求做出系统的笔记,并在读书笔记基础上写作学期、学年论文(要求有论文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公开发表),以锻炼和提高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 指导方式为导师负责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既发挥导师个别指导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导师组集体培养的优势。 六、教学实践 在高等学校进行教学实践,课堂教学为两周(6~12课时),独立进行一个相对完整的单元教学。教学实践结束后,由导师根据教学内容、方法及效果评定成绩,合格得给予相应学分。 七、学位论文 在导师指导下,最迟于第三学期结束前确定论文选题,第四学期作开题报告,第五学期完成论文初稿,第六学期修改定稿,然后通过答辩。

变态心理学笔记

变态心理学 (Abnormal Psychology)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障碍与病理心理学 1、心理障碍 是一种不被某种特定文化所期待或非典型的行为反应,常常表现为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并伴随着痛苦和功能性损伤而出现。 定义心理障碍的三个标准:心理功能紊乱、痛苦或损伤、非典型性反应。 2、心理障碍的基本元素: ?痛苦(suffering) ?适应不良(maladaptiveness) ?不合理(irrationality) ?不可预知性和失去控制感(unpredictability and loss of control)?少见的和非传统性(rareness and unconditionality) ?观察者不适(observer discomfort) ?违背标准(violation of standards) 3、心理状态: 主要包括两大类:心理正常和心理不正常 从临床心理学角度出发,划分为: ①心理健康(健康心理); ②心理不健康(不健康心理):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部分可疑神经症 ③心理不正常(异常心理):变态人格、神经症、其他精神障碍

4、判定建议 注意判定标准的社会性,注意判定标准的主观性,注意判断这的不同角度,不要给自己贴标签。 二、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科学,是研究异常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及规律的科学。它不仅要对行为异常的各种表现加以描述、分类和解释,还要尽量阐明其发生的原因和机制,其研究的理论任务是帮助揭示正常心理活动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实践任务是促进人类心理健康事业的发展。 三、变态心理的定义 变态心理或心理障碍(psychological disorder),是一种伴随着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 第二章变态心理学的理论 一、生物学理论 1、生物理论学家认为异常行为是脑和身体其他系统的功能失调的结果。他们主要从遗传基因和神经科学的角度解释行为异常的现象。 2、生物理论学家认为脑的功能失常是导致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 ①脑部结构与心理障碍-海马控制情绪和记忆,杏仁核与恐惧有关等;亨廷顿氏病是一种典型脑部退化的疾病,表现为情绪爆发性、记忆力丧失、认知困难、自杀想法、不随意动作、以及怪异的想法。 ②神经递质与心理障碍

变态心理学重点与难点

《变态心理学》重点和难点 1、关于精神病的认识 现在尽量不用精神病这一说法。因为精神病这一概念是一个日常概念。界定的范围不明确。 现在的概念体系是:精神障碍包括精神病性障碍和非精神病性障碍。 所谓精神病性障碍是指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的各种心理障碍,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精神病,比如: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障碍等。 所谓非精神病性障碍是相对前者而来的,是指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各种心理障碍,比如:各种没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焦虑症和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等等。实际上,非精神病性心理障碍者是心理咨询(针对对象:心理不健康)和心理治疗(针对对象:情感性精神障碍和神经症)的主要工作对象。 2、常见异常心理的表现(症状)归类 教材上列举的症状有很多,对于学习者来说,难免容易混淆。首先要对总体

分类有一个大概的印象,就像抓住一棵树的树干一样: (一)认知障碍:感知障碍,思维障碍,注意记忆与智能障碍,自知力障碍。 感知障碍包括感觉障碍、知觉障碍和感知综合障碍。 思维障碍包括思维形式障碍和思维内容障碍。 (二)情感障碍: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感障碍,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感障碍, 脑器质性损害的情感障碍。 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感障碍:情感高涨,情感低落,焦虑,恐怖; 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感障碍:情感迟钝,情感淡漠,情感倒错; 脑器质性损害的情感障碍:情感脆弱,易激惹,强制性哭笑,欣快。 (三)意志行为障碍:意志增强,意志缺乏,意志减退,精神运动性兴奋,精神运动 性抑制。 归类中,一些常见的考点需要重点关注: (1)思维鸣响属于一种幻觉,而不属于思维障碍,谨防多选题中用来作干扰项; (2)语词新作、逻辑倒错属于思维形式障碍,被洞悉感属于思维内容障碍(妄想),这三个规律性不强的症状谨防考归类; (3)三个倒错:逻辑倒错属于思维形式障碍,情感倒错属于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感障碍,意向倒错属于精神运动性抑制(意志行为障碍)。 (4)两个强迫:强迫观念属于思维内容障碍,强迫动作属于精神运动性抑制(意志行为障碍)。 (5)精神运动性抑制包括木僵,违拗,腊样屈曲,缄默,被动性服从,刻板动作,模仿动作,意向倒错,作态,强迫动作。因规律性不强,谨防考归类多选题。

《心灵简札》之读书笔记

《心灵简札》之读书笔记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心灵简札》之读书笔记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让我得到了这本书。 最初想看这本书的原因是因为我对心理学的陌生和好奇,特别是在班主任工作中时常碰到学生的心理问题而无法合理有效地解决时感到无助。于是迫不及待的想看看这本书。 这是一本心理学出身的专业作家写的心理随笔,涉及心理现象与行为的各个方面,如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商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等。全书由100篇小组成,各篇相互独立,后面都有小练习让大家来一次头脑风暴。 在第一篇《科学家庭里的“灰姑娘”》里面,有一幅漫画,写着“不学不知道,

一学吓一跳”的文字,在没有看这本书之前就有了一种害怕、恐惧的感觉。再细看下去,对于“心理学”的概念越来越模糊了,对于专业的“心理学”出处有好多版本,在人们都还没有重视他的时候,在科学的大厦里根本没有“心理学”的位置,笔者是想给初学者泼泼冷水,这也是很有必要的,如果你对心理学的热情建立在想象的基础上。一直看到第三篇,才找到一段“心理学”的定义文字,还是借潘菽的一段话表述的:“心理学就是人类为了改造客观世界并改造自己而了解自己的一门必要的科学。 随着社会的前进和社会实践的发展,心理学的重要性将越来越明显。还有其他这样的科学,例如人体生理学、人体解剖学、人类学、人类起源学、语文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但心理学是关于人类的最重要的一门科学。”到这里才略微看清楚、好似看明白心理学是怎么一门学科。在末尾有一段话:“心理学事业需要这样一些人来参与:他们既清

楚它远大的前景,又知道它尴尬的现状,并准备用许多年的艰苦努力,把它的潜力逐渐转化为实力。如果没有这样的毅力与恒心,笔者建议你还是把心理学作为业余爱好,接触一下就行了。”原来作为专业的心理学家、学者也有这么多的难言之处,怪不得会有先前的漫画和泼冷水了。 刚刚还觉得看明白了一点,在第五篇又“走进了学科迷宫”。什么“普通心理学”、“基础心理学”、“特殊心理学”、“工业心理学”、“体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等。“上述种种研究都是针对所有人的,可以称为心理学的基础学科。当心理学与社会各领域相结合时,便产生了一大批应用学科。”“在所有应用心理学分支学科中,教育心理学最为成熟。”看到这里,才算一口气缓过来,看到了我想看到的。这些的分分支支,仿佛子公司和孙公司,让初学者有些不知所云了。 看来作为心理学的业余爱好者和初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