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心理学基础综合

心理学基础综合

心理学基础综合
心理学基础综合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705] 考试科目名称:心理学基础综合1(含西方心理学史、社会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一)西方心理学史50分

(二)社会心理学50分

(三)普通心理学50分

4)题型结构

西方心理学史、社会心理学:

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简答题:6小题,每小题10分,共60分

分析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普通心理学:

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简答题:3小题,每小题7分,共21分

综合题:1小题,每小题11分,共11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西方心理学史

考试目标:

1、系统掌握心理学流派的形成基础、发展脉络、具体内容和各自特点。

2、学会和理解心理学流派更迭的内在逻辑,品评各流派的是非功过。

3、能对心理学各流派的发展趋势有所了解,并据此指导当前的心理学研究。

考试内容:

一、心理学流派概述

(一)心理学流派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西方心理学流派研究的对象,西方心理学流派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学习和研究西方心理学流派的意义。

(二)心理学流派研究的具体内容

西方心理学发展的阶段,西方心理学流派的特点,西方心理学流派的主要内容。

二、西方心理学的起源与建立

(一)西方心理学的哲学起源

古希腊哲学心理学,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哲学心理学,近代哲学心理学及其对心理学流派的影响。

(二)西方心理学的科学起源

古代医学和生理学,天文学,生理学、心理物理学与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三、内容心理学

(一)内容心理学概述

内容心理学诞生的社会背景、哲学基础、科学基础,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二)内容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冯特内容心理学关于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冯特内容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冯特的内容心理学具体思想,其他内容心理学家及其思想。

(三)内容心理学的评价

内容心理学的贡献与局限。

四、意动心理学

(一)意动心理学概述

意动心理学诞生的社会背景、哲学基础、科学基础,主要代表人物。

(三)内容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布伦塔诺、斯顿夫形质学派的具体思想。

(三)意动心理学的评价

意动心理学的贡献与局限。

(四)二重心理学

二重心理学的基本内涵、产生的背景、二重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五、詹姆斯的实用主义心理学

(一)詹姆斯的生平与著作

詹姆斯的生平,詹姆斯实用主义思想的来源,詹姆斯的主要著作。

(二)实用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意识流的定义、特点,与冯特内容心理学的异同。本能论与习惯论,詹姆斯情绪学说,詹姆斯自我理论。

(三)实用主义心理学的评价

詹姆斯对美国心理学的贡献与局限。

六、构造主义与机能主义

(一)铁钦纳构造主义

构造主义的由来。构造主义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内容。构造主义的贡献与局限。

(二)芝加哥机能主义

芝加哥机能主义的形成、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基本思想。芝加哥机能主义与构造主义的争论。

(三)哥伦比亚机能主义

哥伦比亚机能主义是美国心理学发展的总趋向。哥伦比亚机能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哥伦比亚机能主义的共同特点。机能主义的贡献与局限。

七、早期行为主义

(一)行为主义产生的背景

行为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机械论、实证主义、实用主义的影响。行为主义产生的动物心理学基础。行为主义是机能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体系

行为主义的形成的标志。华生行为主义的对象与方法。华生行为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对本能、习惯、情绪、人格、思维等问题的观点。华生的环境决定论。

(三)华生行为主义的评价

华生行为主义的贡献与局限。

八、新行为主义

(一)格思里联想行为主义

格思里的生平与著作。格思里联想行为主义的基本原理。格思里关于学习的基本观点。格思里行为消退的三种方法。对格思里的评价。

(二)赫尔逻辑行为主义

赫尔的生平与著作。赫尔假设演绎系统的原理。赫尔行为主义的基本原理。赫尔关于强化的观点。赫尔在心理学中的地位。

(三)托尔曼认知行为主义

托尔曼的生平与著作。托尔曼行为主义的基本原理。托尔曼符号格式塔学习理论。托尔曼心理学的贡献与局限。

(四)斯金纳操作行为主义

斯金纳的生平与著作。操作性行为与应答性行为的区别。斯金纳操作强化理论的基本原理。斯金纳的影响。

九、新的新行为主义

(一)从新行为主义到新的新行为主义

新的新行为主义产生的基础。新的新行为主义的特点。

(二)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生平与著作。观察学习的基本原理及其与尝试错误学习、强化学习的区别。班杜拉的交互决定论与自我效能轮。对班杜拉的评价。

十、古典精神分析

(一)精神分析运动的历史背景

精神分析产生的社会、哲学、科学、心理病理学背景。

(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主要理论

弗洛伊德的生平与著作。弗洛伊德思想形成的背景。弗洛伊德的关于心理学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的观点。弗洛伊德人格理论、本能理论、焦虑论及社会文化观。

(三)弗洛伊德的贡献与局限

弗洛伊德的贡献与局限。

十一、其他早期精神分析家

(一)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荣格的生平与著作。荣格的人格结构论、集体潜意识理论、人格的动力与发展阶段的理论。荣格的贡献与局限。

(二)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阿德勒的生平与著作。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产生的背景。阿德勒人格发展的动力思想。阿德勒生活风格、社会兴趣理论。阿德勒的贡献与局限。

十二、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

(一)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的形成

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形成的四个阶段。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家安娜关于自我与伊底的关系、自我防御机制及发展线索概念的理论。

(二)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的主要思想。

哈特曼与自我心理学的建立。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对自我心理学的贡献。

十三、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

(一)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形成

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形成的社会背景。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特点。

(二)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主要观点

霍妮社会文化的神经症理论及其评价。沙利文精神医学的人际理论及其评价。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理论及其评价,

十四、格式塔学派

(一)格式塔学派的形成

格式塔学派产生的社会背景、哲学背景及心理学背景。格式塔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二)格式塔学派的主要思想

格式塔心理学家对似动现象的解释。格式塔学派关于心理学研究对象鱼研究方法的理论。格式塔学派的知觉学说。格式塔学派的身心关系学说。格式塔的学习理论。

(三)勒温的拓扑心理学

勒温的生平与著作。勒温的心理动力场理论。勒温的群体动力学思想。对勒温的评价。

(四)格式塔学派的贡献与局限

格式塔学派的贡献。格式塔学派的局限。

十五、皮亚杰学派

(一)皮亚杰生平与著作

(二)皮亚杰的主要思想

皮亚杰的认知结构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对皮亚杰的评价。

十六、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

(一)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产生

(二)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及其评价

十七、人本主义运动

(一)人本主义运动的的产生

人本主义运动产生的社会背景。人本主义运动产生的哲学背景。人本主义运动产生的心理学背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与方法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性观。与价值观。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十八、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一)马斯洛的生平与著作

(二)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马斯洛动机论与自我实现理论。马斯洛高峰体验论与存在性认知学说。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方法论。

(三)马斯洛人本主义的评价

马斯洛的贡献与局限。

十九、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一)罗杰斯的生平与著作

(二)罗杰斯人本主义的主要观点

罗杰斯的人性观、自我理论、以来访者为中心疗法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

(三)罗杰斯的贡献与局限。

罗杰斯的贡献与局限。

二十、罗洛·梅的存在分析理论

(一)罗洛·梅的生平与著作

(二)罗洛·梅主要观点

罗洛·梅的存在分析观、焦虑理论与人格理论。对罗洛·梅的评价。

二十一、总结与展望

总体把握西方心理学的发展脉络与发展趋势。尝试总结西方心理学的发展规律。

三、参考书目

叶浩生主编: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社会心理学

考试目标:

1、系统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2、能运用社会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来分析社会心理现象。

考试内容:

一、社会心理学概论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这里所说的人,既包括个体也包括群体,而所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则是指个体或群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对于来自社会规范、群体压力、自我暗示、他人要求等社会影响所作出的内隐和外显的反应。

2、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从研究对象的角度可以把社会心理学的体系划分为个体心理和个体行为、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群体心理以及应用社会心理学等4个层面。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社会心理学的方法论问题

辨证唯物论(包括历史唯物论)是社会心理学的方法论问题,这也是从事其他科学研究的最高指导原则。

2、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常用术语

(1)变量

(2)效度

(3)信度

3、社会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实验法

(3)调查法

(4)档案研究法

4、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偏向及伦理问题

(1)研究者偏向

(2)被试者偏向

(3)伦理问题

二、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理论

(一)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历史

1、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

社会心理学同心理学、社会学一样,在其形成之前都依附于西欧思辩哲学

的母体之中,因此也叫“社会哲学阶段”。

2、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

3、社会心理学的确立时期

(二)近50年来的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1、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的社会心理学

2、社会心理学的现状

(三)社会心理学的理论

1、精神分析理论

2、符号互动论

3、社会学习理论

4、社会认知理论

三、社会化

(一)社会化的含义

1、社会化的定义

社会化是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2、社会化的种类

(1)基本社会化、

(2)预期社会化

(3)发展社会化

(4)再社会化

前两种指个体出生到成年的社会化的初步完成阶段,后两种指成年期后的社会化阶段。

3、社会化的内容和类型

(二)社会化的基本特征

1、以遗传素质为基础

2、具有独特的个性

3、具有普遍的共性

4、具有能动性

5、贯穿人生全程

(三)社会化的因素

1、遗传因素

2、社会环境因素

四、社会认知

(一)社会认知概述

1、社会认知的定义

社会认知是个体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观察、了解他人并形成判断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来推测、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

2、社会认知的特征

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过程,社会认知具有如下几个特性,如选择性、认

知反应的显著性、防御性和认知的完形特征。

(二)社会认知的基本范围

1、对他人外部特征的认知

外部特征包括一个人的仪表、表情等肉眼可见的特性,其中表情可以分为面部表情、身段表情、眼神和言语表情。

2、对他人性格的认知

性格除了包括情绪反应的特征,还包括意志反应的特征,人们对他人的认知

更多的是通过与他人的实际交往而实现的,因此认真的交往是实现性格认知的基本条件。

3、对人际关系的认知

这种认知包括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认知和他人与他人关系的认知。

(三)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1、认知者因素

认知者因素包括原有经验、价值观念、情感状态和认知偏见,其中认知偏见

中又包括光环作用、相似假定作用、类化作用、积极偏见、隐含人格理论和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2、认知对象因素

认知对象因素包括魅力、知名度和自我表演。

3、认知情景因素

认知情景因素包括空间距离和背景参考。

(四)印象的形成

1、印象形成的一般原则

印象形成的一般原则包括一致性、评价的中心性和中心特性作用。

2、印象形成的基本模式

印象形成的基本模式包括平均模式和增加模式,平均模式表明人们是以特性的平均价值来形成对别人的印象;增加模式是人们形成印象并不是以特

性的平均价值,而是以特性价值的总和为依据的。

印象形成的心理效应

印象形成的心理效应有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晕轮效应、投射效应、宽大效应和刻板印象等。

(五)社会判断

1、背景的影响

背景对社会判断的影响主要有参照点与对比效应、先入为主、决策的形成方式、信息的数量等。

2、图式及其作用

(1)图式的分类(Taylor & Crocker,1981):人的图式、自我图式、角色图式和事件图式。

(2)图式的作用:回忆和解释这个世界。

3、启发式判断

人们常用的启发式判断有代表性启发、可用性启发、锚定与调整性启发和态度性启发。

(六)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

1、海德的朴素心理学

海德是归因理论的创始人,他提出在日常生活中每一个人,不光是心理学家,都对各种行为的因果关系感兴趣,力图弄清人们行为的前因后果。这种“研究”的结果就是海德所要分析的朴素心理学。

2、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论说

“对应推论”是人们对行为进行归因的一种方式,当人们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与其持有的内在属性(动机、品质、态度、能力)相一致时,就是进行对应推论,它由琼斯和戴维斯提出。

3、凯利的归因理论

凯利的归因理论也叫三度理论,他指出人们在试图解释行为时可能的三种形式,即归因于行为者、客观刺激物和归因行为者所处的情境或关系。

4、维纳的归因理论

维纳研究了人们对成功与失败的归因,他同意海德提出的尺度,把原因分为外在、内在两种,同时还提出了另外一种划分方法,即区分为暂时、稳定的两个方面。

5、归因偏差

在归因理论中基本都假定归因是一种合理的有逻辑的过程。但是学者们指出,人们在许多情况下对行为原因的解释是武断的不和实际的偏见,如过高估计内在因素、行为者和观察者的归因分析、忽视一致性信息、自我防御性归因。

五、社会态度

(一)态度概述

1、态度的定义及其特征

所谓态度是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它具有社会性、主观经验性和动力性的特征。

2、态度的构成要素

态度的构成要素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倾向成分。

3、态度、价值和信念

个体所持有的态度与个体观念世界中的价值和信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方面个体的态度往往反映和体现出个体的信念和价值观;另一方面个体的信念和价值观又影响和决定着个体所持有的态度。

(二)态度与行为

1、影响态度和行为关系的因素

人们通常认为一个人的态度和行为是一致的,有什么样的态度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但是,从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专门研究发现,态度和行为并非总是一致的。对影响态度和行为关系的因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予以考察,如从个体持有某一种态度的角度、从行为反应所具有的特点来看、从个体自身方面的各种条件和情况来看。

2、测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虽然比较复杂,但不是无章可循的,菲什拜因和埃杰就对此作过研究并提出单一行为准则和多重行为准则两条细则。

(三)偏见

1、产生偏见的原因

偏见是对某一个人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由于偏见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独特的态度,因而也包括态度的三个主要成分即情感、认知、意向。其中造成偏见产生的原因是社会群体间的利害冲突、社会化、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因素。

2、偏见产生的后果

偏见会给社会生活的协调和谐早造成破坏性的后果,而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最引起人们重视的是偏见给受害者带来的心理后果,如自我实现的预言、性别角色和疏离。

3、消除偏见的途径

在我们的社会中,偏见是普遍存在的,并且产生着各种各样的消极后果,但是偏见并不是不可消除的。社会心理学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各种解决措施,如消除刻板印象、增加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共同命运与合作奖励和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

(四)态度的测评

1、量表法

2、问卷法(又称自我报告法)

3、投射法

4、行为观察法

5、生理反应法

六、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一)态度的形成

1、环境因素的影响

个体所持有的各种态度都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环境中通过学习而逐渐形成

的。因此,个体态度的形成受到社会生活环境中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社会环境的影响、家庭的影响、同伴的影响和团体的影响。

2、个体的学习

个体态度的习得是通过联想学习、强化学习和观察学习而得以实现的,这三

种形式的学习分别以古典条件作用理论、工具性条件作用理论、模仿与观察学习的社会学习为基础。

(二)态度改变的理论

1、学习理论

2、社会判断理论

3、认知失调理论

4、功能理论

5、态度改变的三阶段理论

(1)服从

(2)认同

(3)内化

(三)态度改变的方法

1、劝说宣传法

这是一种借助与语言、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广告等各种传播媒

介来传播信息,影响人们,使之态度发生改变的方法,是一种极为常见和广泛使用的方法。它包括传播者的特性、信息的传播、被劝说者因素、情境因素。

2、角色扮演法

这种方法是以角色理论为依据的,角色理论的核心原则即个体的行为应与

所承担的角色相一致,应该符合这一角色身份的要求。角色扮演法是通过角色对承担角色的个体所具有的约束和影响来改变个体态度的。

3、群体影响法

通过团体对个体所具有的影响也可以有效地改变人们的态度,团体的影响来自于团体的规范和准则,这种规范和准则对团体成员具有着一种无形的约束力,促使团体中每个人的一言一行与团体的规范准则的要求,就会受到团体的接受、承认和赞同。正因为如此,通过将他们组织进一定的团体,并指定相应的规范准则来影响和约束他们的一言一行,就能有效地改变他们的态度。

4、活动参与法

这种方法是通过引导人们参加与态度改变有关的活动来改变人们的态度。

七、人际关系

(一)人际关系概述

1、什么是人际关系

人们社会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建立在个人情感基础上的相互联系就是人际关系。在所有关于人际关系的理论研究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社会关系与人际关系的关系问题,这也是一个直接关系到如何理解人际关系的本质问题。

2、人际关系的特点

通过对人际关系本质的分析,不难看出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

系,比之于社会关系,人际关系有其自身明显的特点,如个人性、直接性、情感性。

3、人际关系的类型

人际关系遍布于社会活动的一切领域,由于人们社会活动的复杂性和人们交往行为的多样性,使人际关系也呈现出千姿百态。心理学家雷维奇利用“雷维奇人际关系测量游戏”方法,通过一千对夫妇进行研究,把人际关系归纳为八种类型,即主从型、合作型、竞争型、主从—竞争型、主从—合作型、竞争—合作型、主从—合作—竞争型、无规则型。

(二)人际吸引

1、能力与喜欢

一个人的能力大小与使他人喜欢程度的高低有密切的关系,一般说来,在其

他条件相当时,一个人越有能力就越受人喜欢,但是,能力与喜欢并不永远成正比。

2、外貌与喜欢

外貌在人际吸引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一般说来,人们更加喜欢那些外

貌漂亮的人,然而,随着人际交往的不断深入,外貌的作用会不断减弱。

3、报酬与喜欢

报酬与喜欢之间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喜欢的相互性。

4、相似、互补与喜欢

人们彼此之间的某些相似特征是导致相互喜欢与吸引的重要因素;相似固然

对人际吸引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有时同不相似的人相互作用会得到更多的报偿。

5、邻近、熟悉与喜欢

在空间上的邻近也是导致人们之间相互吸引的重要条件。

(三)人际关系的测量

1、人际关系的社会测量法

社会测量是一种测定个体在人际交往与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喜欢、冷淡或

反感的数量指标的方法。1934年莫里诺首次使用了这种方法,它包括社会测量标准、社会测量图解。

2、人际关系的参照测量法

前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发展了莫里诺的社会测量法,提出了参照

测量法,彼得罗夫斯基认为,被人们所喜欢的人不一定是群体中最能发挥作用和最有威信的人,莫里诺的测量方法难以发现这种最能发挥作用的人,参照测量方法则能解决这个问题。

(四)人际关系的改善

1、海德尔的平衡理论

海德尔的平衡结构理论,即为“P-O-X”模式,在此P代表一个知觉主体,O

代表另外一个知觉主体,X代表知觉对象。海德尔认为,P、O、X 三种成分的相互作用可以组成一个认知场。对于知觉者来说,这个认知场有时是平衡的、稳定的,有时是不平衡的、不稳定的。

2、纽科姆的沟通活动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纽科姆把海德尔的理论推广到了人际沟通的领域。因此,在纽

科姆的理论中就更加明确地讨论了人际关系的改善问题,他的理论被称为“A-B-X”模式,A表示知觉主体,B表示另一个主体,X 表示与A、B都有关系的客体。

3、小组训练法

人际关系的改善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实践问题,除去以上的一般理论原则之外,还有一些具体的操作技术,T小组训练法就是一种常见的改善人际关系的方法。T小组方法又叫做“敏感性训练”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勒温于1946年创造的,目的是让接受训练者学会怎样有效地交流,细心地倾听,了解自己和别人的感情。

八、利他行为

(一)利他行为概述

1、什么是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是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从利他行

为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利他行为有如下几个特点:以利他为目的;不期望有精神的或物质的奖励;自愿的;利他者本身会有所损失。

2、利他行为研究的内容

社会心理学对利他行为的研究主要包括不同的利他行为,其中最常见的

是一般人在看到陌生人遭遇困难时所表现出来的利他行为、人们对犯罪行为的制止和干预、个人节制自己、偿还行为。

(二)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1、利他行为的唤起

根据一些心理学家的分析,旁观者在决定是否介入某种事件之前必须做出一系列的决定。旁观者必须观察某件事是不是真的发生;判断所发生的事是不是紧急的,或者是不是一种需要帮助的情境;决定承担责任、采取行动;确定哪种形式的行动是可行的和适当的;决定如何完成这一行动。

2、助人的得与失

在紧急的情况下非常明显和严峻时,有能力提供帮助时,为什么还有人见死

不救、漠然视之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旁观者考虑靠自己如果给予帮助可能造成的损失。

3、求助人的特点

许多事实和实验研究证明,求助者的性别以及个体与他的交往关系与个体是

否发生助人行为有关系;外貌有吸引力和人品好的人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求助者对目前困境所应承担的责任也是影响他人是否给予帮助的一个重要因素;旁观者对某人所陷困境的责任也是决定他们是否机遇帮助的原因。

4、助人者的特点和当时的心境

研究表明,影响人们利他行为的个人因素有本人的个性、早期的社会化状况、

以前利他行为的经验、当时的身体和心理状况以及本人的人生哲学或思想意识等。其中较为关键的是家庭中的社会化和榜样的作用、人格因素利他者的性别因素、利他者心境的作用。

5、影响利他行为的环境和情境因素

包括自然环境对利他行为的影响和社会环境对利他行为的影响。

(三)利他行为的理论分析

1、利他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达尔文指出,经过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有利他天性的生物可能使得它们

的物种留存下来;西方许多社会心理学家对年有儿童的观察研究也证明了人类天生有利他行为的倾向。

2、社会文化对利他行为的规范

所谓社会规范就是行为、态度和信仰的模式。利他行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

中大不相同,在社会责任规范中也显示出不同的文化差异。

3、利他行为的模仿与学习

按照传统的学习理论,利他行为是通过强化而建立的。

4、利他行为的模式

九、侵犯行为

(一)侵犯行为的定义和种类

1、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况

任何行为都发生在一定的社会情境或环境之中,各种不同的环境可以提供

行为者有关动机和意图的线索。

2、行为者的社会角色

教师训斥学生,父母打孩子都是社会所认可的角色行为,不会被认为是有

意的侵犯,假如颠倒了角色,学生骂老师、孩子打父母就会被认为是有意的侵犯。

3、行为发生前的有关线索

某人骑车撞人,无论前者如何为自己辩解,一旦人们知道两人在此之前就关系

紧张,被撞者曾伤害过撞人者,而后者又多次扬言要报复时,人们就倾向于推断这是一次有意的攻击他人的行为。

4、行为者的身份特征

经济地位、性别、种族背景、教育程度以及职业地位等等也可以、提供判定行为者动机的线索。

(二)对侵犯行为的生物学解释

1、弗洛依德的本能论

弗洛依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人有两种本能,一是生的本能,

弗洛依德称之为“力比多”;二是死的本能,弗洛依德称之为“达那多斯”,他认为侵犯是人的本能所致。

2、洛伦兹的本能论

著名的动物行为学家洛伦兹把人的侵犯行为与动物的侵犯行为相比较人动物的侵犯行为有两种:一是掠食行为,二是争斗行为。

3、侵犯的生物学因素

雄性荷尔蒙的作用;

遗传基因的作用。

(三)挫折——侵犯理论

1、挫折——侵犯理论及其实验研究

所谓挫折是指一个人在为达到某种目标进行努力时遭受到干扰或破坏,致

使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时的情绪状态。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多拉德提出认得侵犯行为乃是因为个体遭受挫折而引起的,这就是所谓的挫折——侵犯理论

2、挫折——侵犯理论的修正

社会心理学家贝克威兹认真考察了几个并不完全支持挫折——侵犯理论的研究后,对多拉德提出的挫折——侵犯理论提出了修正的观点,他认为个体在遭受到挫折之后将做出什么反应,表现怎样的行为,是由环境内在的线索或者说环境提供的刺激来引导的。

(四)社会学习理论

1、模仿学习

认为个体受到挫折之后的反应决定于过去的学习经历或可以经由学习历程而改变之。

2、侵犯与大众传播

(五)侵犯行为的转移与消除

1、渲泄

弗洛伊德认为侵犯是一种本能,是人与生俱来的驱动力;洛沦兹的观点是,

侵犯是人的本能,是人类生活不可避免的组成部分。

2、习得的抑制

所谓习得的抑制是指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学到的对侵犯行为的控制,主要有以

下几点:社会规范的抑制、痛苦线索的抑制、对报复的畏惧。

3、置换

对与他遭受挫折者相似的人表现的侵犯行为。

4、寻找替罪羊

用置换对象来表现自己的侵犯行为一般发生在挫折的来源很明确的情况下,但如果不明挫折来源,就会倾向于寻找替罪羊,从而把自己的不幸归咎与他人。“替罪羊”的特性:软弱性和特异性。

十、社会影响

(一)他人在场

1、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一个人从事某项活动的时候,如果有其他人在场,他就会感到一种刺激,这种刺激会促使他的活动的完成。这种作用被社会心理学家称为社会促进;他人在场既能产生促进作用,又能产生抑制作用。

2、关于他人在场的理论解释

查荣克的“优势反映强化说”认为在有他人在场的情况下,一个人的动机水

平将会提高,因此他的优势反应能够轻易表现出来,而较弱的反应会受到抑制。所谓优势反应,是指那时写已经学习和掌握得相当熟练,不假思索就可以表现出来的动作。

(二)相符与服从

1、相符现象

相符现象也称遵从或从众,是指通过向社会压力让步以使自己的认知以及行为符合群体的、社会的标准和规范。

2、影响相符的因素

影响相符的因素可以从个体的特点、群体的特点和刺激物的特点等方面

说明,如个体的特点(获得正确信息的愿望、不愿意被他人视为越轨者、性别差异);群体的特点(群体的一致性、群体的规模、群体成员的身、群体接纳个体的程度);刺激物的性质。

3、服从权威的实验

米尔格拉姆的实验。

4、关于服从实验的讨论

权威认为与服从权威有关的因素:命令者的权威性、被试的道德水平、诱骗入门的策略、权威的靠近程度、受害者的靠近程度。

(三)依从

依从行为的原因;依从诱导策略。

十一、群体心理

(一)群体心理概述

1、群体的含义

群体是指那些成员相互依赖、彼此存在互动的集合体。

2、群体的分类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成员群体和参照群体。

3、群体的功能

群体的功能可以分为对个人的功能和对组织的功能。

4、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可以分为正式规范和非正式规范;一般的社会规范和反社会的规范。

(二)群体凝聚力

1、群体结构

群体内部成员间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些群体结构因素,群体结构是指

群体界限、群体规模、群体内的沟通网络。

2、群体凝聚力的维持

成员在群体内的互动方式也是影响群体凝聚力的重要因素,竞争与合作是群体内两种主要的互动方式。

(三)群体压力与效力

1、群体压力

群体规范形成以后,群体成员会自动地、不加思索地与群体行为保持一直,所谓自动和不假思索实际上是群体规范内化的结果,群体借助规范的力量形成了一种对成员的心理上的强迫力量,一达到对其行为的约束作用,这种力量就是群体压力。

2、群体效力

任何一个群体若能同时完成执行任务与满足个人需要两种目标,该群体就是高效力的群体,所以群体的有效性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衡量,一是群体任务的完成情况,二是群体能使其成员欲望满足的多寡程度。

(四)群体领导与决策

1、群体领导

领导的本质在于一个人(领导者)与群体的人际关系,不仅指人与人之间的

关系,而且包括人与工作、人与群体目标之间的关系。领导的产生有品质论和时势论两种说法,对于领导的方式,则可以划分为专制、自由放任的领导方式;注重任务的领导方式和注重关系的领导方式

2、群体决策

群体决策是群体成员的主张和意志对群体行为的作用过程。

三、主要参考书

金盛华主编:《社会心理学》(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普通心理学

考试目标:

1、系统掌握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2、能运用心理活动的基本规律理解和解释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

3、了解心理学的最新理论与发展。

考试内容:

一、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进行研究

(一)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个体心理;个体心理现象与行为;个体意识与无意识;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

(二)如何研究心理学

心理学要探索什么;心理学研究的类型;研究心理学的意义;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心理学在科学大家庭中的地位。

(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客观性;科学态度与方法;几种主要的研究方法。

(四)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

现代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心理学派别;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中国心理学的发展道路。

二、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一)脑的进化

神经系统的发生;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低等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高等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二)神经元

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神经冲动的传递;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神经回路。

(三)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大脑的结构和机能;神经系统的发育。

四、脑功能的各种学说

定位说;整体说;机能系统学说;模块说。

八、内分泌腺和神经—体液调节

内分泌腺的概念;内分泌的分类及机能;神经—体液调节。

三、感觉

(一)感觉的一般概念

什么是感觉;近刺激和远刺激;感觉的编码;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二)视觉

视觉刺激;视觉的生理机制;视觉的基本现象。

(三)听觉

听觉刺激;听觉的生理机制;听觉的基本现象。

2、其他感觉

皮肤感觉;嗅觉和味觉;内部感觉。

(四)知觉

(一)知觉的一般概念

什么是知觉;知觉中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加工;知觉的生理机制;知觉的种类。

(五)知觉的特性

知觉的对象与背景;知觉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理解在知觉中的作用;知觉的恒常性;知觉适应。(三)空间知觉

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和距离知觉;方位定向。

(四)时间知觉与运动知觉

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五)错觉

什么叫错觉;错觉的种类;错觉理论。

(四)意识和注意

(一)意识的一般问题

什么是意识;什么是无意识;意识的局限性及能动性;生物节律的周期性与意识状态。

五、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睡眠与梦;催眠;白日梦与幻想。

(三)注意的一般概述

注意的基本概念;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选择性注意、持续性注意与分配性注意。十一、注意的生理机制及认知理论

注意的生理机制;注意的认知理论。

六、记忆

(三)记忆的一般概念

什么是记忆;记忆的作用;记忆的分类;记忆结构及其加工过程。

(二)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

记忆的脑学说;记忆的脑细胞机制;记忆的生物化学机制。

(三)感觉记忆

感觉记忆的编码;感觉记忆的保持;感觉记忆向短时记忆的转换。

(四)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的编码;短时记忆信息的存储和遗忘;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

(五)长时记忆

什么是长时记忆;长时记忆的编码;长时记忆的信息存储;长时记忆的信息提取;长时记忆中信息的

遗忘。

(三)内隐记忆

内隐记忆的一般概念;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关系。

七、思维

(一)思维的一般概念

思维的概念及特征;思维的过程;思维的种类。

(二)表象与想像

表象;想像。

(三)表象和思维的脑机制

表象的脑机制;问题解决的脑机制;推理的脑机制。

(四)概念与推理

概念的含义和种类;概念结构的理论;概念形成的实验研究;推理。

(三)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的概念;问题解决中的策略;知识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专家与新手的区别;影响问题解决的其他心理因素;创造性。

八、语言

(一)语言的一般概念

语言的概念及其特征;语言的结构;语言的种类;语言的表征与加工过程;研究语言的意义。

三、动机

(一)动机的一般概念

动机的涵义及其功能;动机与需要;动机与行为效率;动机与价值观、意志。

(四)动机的理论

本能理论;驱力理论;唤醒理论;诱因理论;动机的认知理论。

(三)动机的种类

动机的一般分类;生理性动机;社会性动机。

(四)意志行动

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意志行动中的冲突;意志行动中的挫折;意志的品质。

十、情绪和情感

十三、情绪和情感的概述

情绪和情感的性质与功能;情绪的维度与两极性;情绪和情感的分类。

(二)情绪与脑

情绪的脑中枢机制;情绪的外周神经机制;情绪与唤醒模式。

(三)情绪的外部表现──表情

面部表情;姿态表情;语调表情;感觉反馈。

七、情绪的理论

情绪的早期理论;情绪的认知理论;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五)情绪的调节

什么是情绪调节;情绪调节的类型;情绪调节的基本过程;情绪调节中的个体差异;情绪调节与身心健康。

十一、能力

(一)能力的一般概念

什么是能力;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能力、才能和天才。

(二)能力的种类和结构

能力的种类;能力的结构。

(三)能力的测量

一般能力测量;特殊能力测验和创造力测验。

(四)能力发展与个体差异

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能力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十、人格

(一)人格的一般概念

什么是人格;人格的结构。

(二)人格理论

特质理论;类型理论;层次理论。

(三)认知风格

场独立性—场依存性;冲动—沉思;同时性—继时性。

(四)人格测验

自陈量表;投射测验;情境测验;自我概念测验。

(五)人格成因

生物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家庭环境因素;早期童年经验;自然物理因素。

三、主要参考书

彭聃龄. 普通心理学.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6

2019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

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 新东方在线 Ⅰ.考试性质 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心理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心理学学科大学本科阶段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心理学学科优秀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 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内容涵盖心理学导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与测量等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心理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考查内容结构 心理学导论约100分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约70分 实验心理学约60分

心理统计与测量约7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65小题,每小题2分,共130分 多项选择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简答题5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综合题3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Ⅳ.考查内容 心理学导论 【考查目标】 1.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了解当代心理学的发展趋势。2.能够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一、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实验法 3.测验法 4.调查法 5.个案法 (三)主要的心理学流派 1.构造主义心理学 2.机能主义心理学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一.心理学的含义: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人的心理活动:分为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 三.心理学流派: 1.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2构造主义:构造主义的奠基人为冯特,著名的代表人物为冯特的学生铁钦纳。构造主义学派主张心理学应研究人们的意识,即人对直接经验的觉知。 3机能主义: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在20世纪初创立,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而不是它的结构。 4格式塔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有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认为人的知觉经验虽然起源与分离零散的外在刺激,但人所得到的知觉却是有组织的。 5认知心理学: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将当时各种研究成果加以总结,写出了《认知心理学》,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6.行为主义: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的论文,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详见书P11\12\14) 7.精神分析学派:由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 8.人本主义心理学: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 第三章 行为动力 一.需要的含义: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详见书P68) 三.动机的含义:推动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原因。具体说,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四.动机冲突的主要种类(详见书P78) 五.动机与行为效果(详见书P78) 六.归因理论主要内容(P83) 第四章 认知过程 一.注意的特征:稳定性(时间特征)、广度(注意范围)、分配(指向不同对象)、转移(根据新的任务转移注意) 二感觉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后像: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而是逐渐减弱,这种感觉残留的现象叫做感觉的后像。 三.知觉特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四.记忆的过程: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识记(前提、输入)、保持(中间环节)、再认或回忆(提取、恢复)是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 五.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详见书P126) 环境→感觉记忆(输入、暂时存储)→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 ↓ 信息丧失 信息丧失 复述 提取

心理学基础综合复习

16 级心理学基础综合复习 人格: 人格心理特征和人格倾向构成一个人的人格。 : 研究人们对信息的获得,贮存,提取和应用的过程。 指个体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又时也叫自动的无 识记忆。 定势: 指问题解决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对当前问题的心理准备状态。 有意后注意: 指事先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转移: 指根据新任务的需要,人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有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 心境: 一种使人的整个精神活动都染上某种色彩的、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情绪智力: 识记和理解自己和他人的精神状态并利用这些信息来解决问题和调解行为的能力。 应激: 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紧张的情绪状态。 道德感: 是人根据社会的道德行为准则,对自己和他人的言行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挫折承受力: 指个体遇到挫折时能够摆脱困扰以避免心理与行为失常的能力。 成就动机: 个体在完成某种任务时力图取得成功的动机。 内归因: 归因者认为自己可以左右环境,失败或成功都是由于内在原因造成的。 自我效能感: 指人对自己能否有效地进行某一行为的判断。 自我实现: 指人都需要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只有当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并表现出来时,人们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 A 型性格: 主要特点是性情急躁,缺乏耐性,成就高,上进心强,有苦干精神,工作投入,做事认真负责,时间紧迫感强, 富有竞争意识,外向,动作敏捷,说话快,生活常处于紧张状态,但办事匆忙,社会适应性差,属于不安定型性格。(倔强,理智,谨慎,责任心强,情绪易波动) 首要特质:一个人最典型最有概括性的特质,它影响到一个人各方面的行为。 根源特质:指那些相互联系而以相同原因为基础的行为特质。 认知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 对最理想的人类机能进行科学的研究。 情绪记忆: 指个体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内隐记忆: 创造性思维: 以新颖,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推荐几本心理学入门书籍

推荐几本心理学入门书籍 必看的: 1.心理学导论 《心理学与生活》《心理学-一条整合的途径》 《人格心理学》(轻工业出版社) 《图解心理学》日本图片简易版 读这类书可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各种心理学理论,是心理学入门必读的。 2.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轻工业出版社) 介绍各种人类心理现象,日常生活中你可能已经意识到人有一些固定的行为模式,社会心理学用更精确的语言描述的这些行为模式。社会心理学在整个心理学体系中扮演的是一个数据收集者的角色。 3.进化心理学《进化心理学-心理的新科学》《Introducing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进化心理学解释了人类心理现象的由来,是目前唯一能够将所有心理学理论贯穿在起来的核心理论,以其目前的发展速度进化心理学完全有能力在不久的将来一统整个心理学理论体系。 这门学科不是很出名,因为绝大多数人甚至许多学者都不能接受把人类行为和动物行为进行类比,在这一点上21世纪的人相对于和Darwin时代的人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进步。 4.心理学方法论《与“众”不同的心理学》《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社会学研究方法》 《与众不同的心理学》讲的是科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好很强大。 《40项研究》讲的是心理学史上的一些重大发现。《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这本虽然只读了第一章,但是可以感觉到作者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解非常的到位。大致翻了一下,全书的核心内容应该是讲统计学研究方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从科学哲学的角度讲,人类获取知识的任何方法都是基于统计学的,包括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强烈推荐这本书。 5.神经科学《神经科学-探索脑》 讲的是人类神经系统的生物学原理,或者说是人类心理的物质基础,个人觉得对理解心理学是十分必要的。 6.咨询方面 《登天的感觉》 相信这本书是很多人想做心理咨询师的理由。 --------------------------------------- 这些书豆瓣都有,直接搜类别名字(比如"进化心理学")即可 最好去看看wiki上的"心理学"条目 入门之前读书的基本原则: 1.暂时不看以下几种书:解梦/精神分析/人格理论/心理咨询/心理治疗 2.不看声称能快速解决具体问题的书:领导力/3秒钟看透人心/测试你的XX能力/投资心理/让别人喜欢你 3.能分辨书的好坏前只看翻译的,暂时不看国内作者写的书,除非有人强烈推荐

2020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612心理学基础综合考研精品资料

2020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612心理学基础综合考研精品资料 说明:本套考研资料由本机构多位高分研究生潜心整理编写,2020年考研初试首选资料 一、考研真题汇编及重点名校真题及考研大纲 0.北京航空航天大学612心理学基础综合(回忆版)2016年考研真题,暂无答案。 说明:分析历年考研真题可以把握出题脉络,了解考题难度、风格,侧重点等,为考研复习指明方向。 1.重点名校:心理学专业综合2013-2018年考研真题汇编(暂无答案) 说明:赠送重点名校考研真题汇编,因不同院校真题相似性极高,甚至部分考题完全相同,建议考生备考过程中认真研究其他院校的考研真题。 2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612心理学基础综合考研大纲 ①2017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612心理学基础综合考研大纲。 ②2018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612心理学基础综合考研大纲。 说明:考研大纲给出了考试范围及考试内容,是考研出题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分清重难点进行针对性复习的首选资料,本项为免费提供。 二、2020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612心理学基础综合考研资料 3.彭聃龄《普通心理学》考研相关资料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笔记+课件+提纲] ①北京航空航天大学612心理学基础综合之彭聃龄《普通心理学》考研复习笔记。 说明:本书重点复习笔记,条理清晰,重难点突出,提高复习效率,基础强化阶段首选资料。 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612心理学基础综合之彭聃龄《普通心理学》本科生课件。 说明:参考书配套授课PPT课件,条理清晰,内容详尽,版权归属制作教师,本项免费赠送。 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612心理学基础综合之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复习提纲。 说明:该科目复习重难点提纲,提炼出重难点,有的放矢,提高复习针对性。 (2)彭聃龄《普通心理学》考研核心题库(含答案) ①北京航空航天大学612心理学基础综合考研核心题库之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单项选择题精编。 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612心理学基础综合考研核心题库之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多项选择题精编。 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612心理学基础综合考研核心题库之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简答题精编。 ④北京航空航天大学612心理学基础综合考研核心题库之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分析论述题精编。 说明:本题库涵盖了该考研科目常考题型及重点题型,根据历年考研大纲要求,结合考研真题进行的分类汇编并给出了详细答案,针对性强,是考研复习首选资料。 (3)彭聃龄《普通心理学》考研模拟题[仿真+强化+冲刺] ①2020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612心理学基础综合之普通心理学考研专业课六套仿真模拟题。 说明:严格按照本科目最新专业课真题题型和难度出题,共六套全仿真模拟试题含答案解析。 ②2020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612心理学基础综合之普通心理学考研强化六套模拟题及详细答案解析。 说明:专业课强化检测使用。共六套强化模拟题,均含有详细答案解析,考研强化复习首选。 ③2020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612心理学基础综合之普通心理学考研冲刺六套模拟题及详细答案解析。 说明:专业课冲刺检测使用。共六套冲刺预测试题,均有详细答案解析,最后冲刺首选资料。 4.郭秀艳、杨治良《实验心理学》考研相关资料 (1)郭秀艳、杨治良《实验心理学》[笔记+课件+提纲]

2018-2019年考研心理学基础综合真题及答案

2018考研心理学基础综合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65小题,每小题2分,共13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神经冲动的传导形式有( ) A化学传导和声传导B电传导和光传导 C化学传导和电传导D光传导和热传导 2、根据鲁利亚的观点,由边缘系统与脑干网状结构等组成的机能系统是( ) A平衡系统B调节系统 C动力系统D信息接受、加工和存储系统 3、人们在加工和处理与自己有关的信息时效率会更高,该现象被称为 A自我图式B自我意识C自我确认D自我参照效应 4、当个体在弱光条件下直接观察物体时,往往看不清楚,但稍微移动一下物体,使其成像在视网膜边缘,则会看得清楚些。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视网膜边缘棒体细胞更多 B视网膜边缘椎体细胞更多 C视网膜中央窝对弱光最敏感 D视网膜边缘对强光最敏感 5、在阳光照射下,个体对波长为560nm的黄绿色光最敏感,而在黄昏时,对波长为505nm 的蓝绿色光最敏感,这种现象被称为( ) A.马赫带现象 B.普肯耶现象 C.闪光融合现象 D.视觉掩蔽现象

6、下列关于感觉和知觉关系的表述,错误的是( ) A.知觉以感觉为基础 B.知觉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累加 C.知觉与感觉都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反映 D.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7、学生很容易在作业本上看到教师用红笔写的评语,这体现的知觉特性是( ) A随意注意B不随意注意C随意后注意D随意前注意 8、一个学生在解题时,被其他同学谈论的奇闻轶事所吸引,这种注意是( )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后注意 D.随意前注意 9、在睡眠的第二阶段中间或出现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是( ) A.α波 B.β波 C.Δ波 D.纺锤波 10、根据系列位置效应,个体按顺序学习一个由30个词组成的词表后,回忆正确率较低的部分是( ) A开始B结尾C中间D开始和结尾 11、一位老人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当他走到村头时,触景生情,想起了童年往事,这个例子主要说明了() A 痕迹衰退对于回忆的影响

营销心理学课程标准

《营销心理学》课程标准 1.前言 1.1课程定位 《营销心理学》是市场营销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程,它的产生和发展与普通心理学、市场营销学、社会学、商品学、管理学、经济学及广告学等学科密切相关,同时又形成了自己独立的知识体系,是一门多学科交融的应用性很强的边缘学科。 本课程旨在把心理学理论应用到市场营销领域,研究营销过程中的一般心理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规律。随着中国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营销者和消费者的心理日趋多样化、动态化,营销心理学对于开展市场营销活动的重要新日益普及和深化。 1.2设计思路 依据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适应中职教育发展的需要,本课程打破章节顺序,以心理健康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从学生心理发展需求和市场营销专业的实际工作入手,将心理学和市场营销学的知识和技能融为一体,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本课程共分3个模块,主要包括:认识心理学、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心理学在市场营销中的应用,降低理论难度,增强实用性;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职业素养,培养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 本课程建议课时数68学时,其中实训课时22课时。 2.课程目标 2.1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能够了解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能够掌握营销心理的表现和发展应用规律,更有效地开展营销分析策划、促销、开拓市场等,并为学习系列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奠定心理机能基础。 2.2知识目标 (1)了解心理、心理学的内涵、发展历史、重要性; (2)掌握个性心理的内容、概念、表现等基础知识; (3)掌握认知过程的概念、特征、分类、过程等基础知识; (4)掌握情感过程的概念、特征、分类等基础知识;

心理学基础知识

心理学基础知识

心理学基础知识 ●心理学概述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认识过程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 心理过程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心理现象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 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和性格 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冯特的构造主义心理学、詹姆斯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魏特海墨等的完形心理学、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西蒙等的认知心理学以及神经心理学的各种研究与发展。 ●感知与注意 (一)感觉 1、什么是感觉:人脑在客观刺激物的直接作用之下,对其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觉的种类 外部感觉五种: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肤觉。内部感觉:机体觉、运动觉和平衡觉。 (二)知觉 1、什么是知觉:人脑在客观事物的直接作用之下对其整体属性的反映。 2、知觉的种类: 空间知觉:是指人脑对物体的空间特征的反应。它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和深度知觉。 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感知。 运动知觉: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有真动知觉、似动知觉、诱动行觉和自主运动知觉。 错觉:指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知觉。 3、知觉的基本特性 (1)选择性: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 (2)整体性: (3)理解性: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它,并把它用词语标志出来,这种感性认识阶段的理解就叫知觉的理解性。 (4)恒常性:在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 4、知觉的组织原则 接近性、相似性、连续性、封闭性。 (三)注意 1、注意概述

心理学基础课程大纲

心理学基础课程大纲 Ⅰ. 课程性质 心理学基础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是培养未来教师师范素质的一门重要课程。可为教育学、各科教学法等课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心理学理论基础。 Ⅱ.教学目的及要求 课程的总目标是:使高师生通过心理学的学习,比较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把握未来工作对象的的心理发展规律,并学会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和解决存在于教学、教育中的常见问题,以便适应21世纪中学教师素质与教育改革的要求。 Ⅲ. 学时 本课程教学总时数为54学时。 Ⅳ. 教学内容 第一章: 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进行研究 ?本章主要内容: 1.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2. 如何研究心理学 3. 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4. 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 一、教学目的 1.知识掌握:使学生理解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了解心理的多样性、复杂性及其本质,掌握心理现象的研究方法及心理科学的形成与发展状况2.了解学习心理学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心理学的兴趣和动机。 二、教材分析 1.本章重点: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3)心理科学的形成与发展状况 2.本章难点: (1)心理学的研究类型(2)心理学的主要流派(3)心理的本质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 1.多媒体教学 2.讲授法 3. 问题讨论 四、教学时数6学时 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本章主要内容 1. 心理的起源

2. 心理的实质 3. 神经元与神经系统 ?脑功能学说 ?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内分泌腺和神经一体液调节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脑的进化过程、脑功能的各种学说、了解神经元、神经系统、内分泌和神经体液调节。 二、教材分析 1.本章重点 (1)大脑的机能区(2)脑功能的各种学说(3)心理的实质 2.本章难点 (1)大脑的机能区(2)高级神经活动的学说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 1.多媒体教学 2.讲授法 3. 问题讨论 4.习题辨析 四、教学时数:6学时 第三章感觉 ·本章主要内容 1. 感觉的一般概念 2. 视觉 3. 听觉 4. 其他感觉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感觉的一般概念、规律,掌握视觉、听觉相关知识及了解其他感觉;运用感觉的规律分析实际问题。 二、教材分析 1.本章重点: (1)感觉的概念、规律(2)色觉理论、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 2.本章难点: (1)色觉理论(2)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3)感觉现象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

课程的心理学理论基础——《课程论》

2020.5.17 20:32 《课程论》施良方著学习笔记 第一编课程的基础 课程的基础:影响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的基本领域-课程的基础学科对此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和提法: ?泰勒:课程目标的来源——对学生的研究;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的建议 ?坦纳夫妇、塞勒——有效课程的基础是社会、学生、知识 ?劳顿、史密斯、洛瓦特——心理学、社会学、哲学 ?泰勒与理查兹——学科内容、学生、环境、教师以及组合的关系——心理学、社会学、哲学 ?黄炳煌——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和知识之结构 了解课程的基础学科有助于对课程进行更系统深入的思考,在实践工作中少走弯路。 只有在对课程基础学科的研究成果及其课程关系有较为全面了解基础上,才可能做出明智的课程决策。 因此,对课程的三个基础学科从历史的考察、现代理论流派的分析以及他们对学校课程的影响几个维度,为读者提供全面的理论框架。 1.课程与心理学 (教育要促进个体发展,需要了解个体的发展及其学习过程的本质) 1.心理学与课程关系的历史考察 ? 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最早把心理学引入对教育的讨论——按儿童年龄阶段划分教育的阶段并设置相应课程 灵魂是生命之源、能动的本源;灵魂的组成部分:植物的——体育、动物 的——德育、理性的——智育。主张和谐发展,但提出教育最终目的在于 发展理性官能。 ?形式训练说(形成于17C,盛行于18C和19C)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代表人物:洛克 人天生具有诸多能力,但只有经过锻炼才能获得能力和技巧。人的官能像 身体一样能通过锻炼得到改进。设置课程不是为了学科本身的价值,而是 在于这些学科对心智的训练价值。 ?赫尔巴特是教育史上最早真正试图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人。 否定心灵的与生俱来的官能,认为心灵的发展是以与环境接触而获得的观 念构成的。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观念及其相互关系。提出统觉——把分散 的观念联合成一个整体,用已有的观念去解释和融化新观念的过程。 教育的目的不是训练官能,而是提供适当观念充实心智;官能心理学只重 视课程的训练作用,而观念联合论重视课程的选择和内容的扩充(根据儿 童多方面兴趣选择教学内容,重视知识的整体,兴趣能使新旧观念联合起 来);注重教材的排列和教学的步骤 ?【评论】官能心理学与观念联合论及建立在这两种心理学基础上的形式训练说与实质教育论,曾经产生重大影响;但处于前科学阶段,缺乏科学依据。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20年6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

6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 【发布日期:2019-09-12 】 6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 一、考试要求 要求考生系统掌握心理学导论、发展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心理测量学等心理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二、考试主要内容 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范围涵盖心理学导论、实验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统计、心理测量学等学科基础课程的基本概念、理论、方法和技能。要求考生熟练掌握大纲中规定的主要内容,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灵活运用。 考试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心理学基础理论部分:主要考查考生对心理学基本概念和理论、重要研究成果以及重要研究范式的了解,考试侧重对知识点的掌握和利用相关理论分析心理现象的能力。主要内容包括心理学发展史、主要研究方法、神经基础以及认知心理学的各个主题(如注意、意识、学习、记忆、语言与决策等)、动机、人格、智力及测量、发展心理学等。 (二)心理学研究方法部分: 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和心理测量。 1、实验心理学:要求了解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基本问题、如何读写研究报告;掌握具体的实验设计方法,会根据实际问题设计实验。 2、心理统计:要求正确理解和掌

握有关心理统计分析的概念和原理,能够正确使用各种检验方法,并能正确解释统计分析结果;3、心理测量:要求了解心理测量的功能与性质,正确理解和掌握心理测验的基本知识和编制流程。 三、考试形式 考试分数及时间: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试卷考查内容结构:心理学导论、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心理测量、发展心理学等。 考试题型:主要包括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综合题等

心理学基础知识(自己整理)

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学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研究课题:如何学、如何教、学习与教学之间的相互作用。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作用:1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对教育现象提供不同于传统常识的新观点;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性指导;帮助学生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2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帮助教师应用研究的方法来了解问题;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创造性的持续的研究 发展概况:美国:初创:桑代克《教育心理学》,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发展:弗洛伊德。成熟:布鲁纳,人本主义思潮,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完善:皮亚杰&维果斯基发展了许多有效地教学模式。前苏联:产生: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是卡普杰列夫《教育心理学》(世界上第一步以……命名的专著)。发展:维果斯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最近发展区;布隆斯基《科学的心理学概论》;鲁宾斯坦确立了心理与活动相统一的原理。奋力前进时期注重结合教学和教育实际进行综合性研究。中国:起源:战国;产生和初步发展:清末随师范教育的兴起而兴起。第一本译著:方东岳译小原又一所的《教育实用心理学》,廖世承出版第一本《教育心理学》,陆志伟译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概论》。发展1949-1958马克思主义为指导;1959-1966纠正错误;1966-1976文革;1976以来恢复、迅速发展。 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特征:连续性和阶段性;定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瑞士):1建构主义的发展观: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所有有机体都有适应和建构的倾向,同时,适应和建构也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适应包括同化和顺应,个体的心理发展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2.认知发展阶段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过程中,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后期思维开始萌芽)、前运算阶段(2-7表象或形象图式,单维思维,不可逆,自我中心)、具体运算阶段(7-11有抽象思维,能进行逻辑推理,多为思维,可逆,去自我中心)、形式运算阶段(11-16思维以命题形式进行)。3影响因素: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4教育价值:1充分认识儿童不是小大人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本前提2遵循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是教育获得成效的根本保证。维果斯基: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各种活动、社会性相互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起源于社会的交往。2心理发展观: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步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该过程有四个表现: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心理活动的个性化3内化学说:强调教学的作用,认为儿童通过教学才能掌握全人类的经验并内化于自身的认知结构中。4最近发展区:儿童的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后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教学应着眼于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4对教学的影响:他的思想体系是当今建构主义发展的重要基石启发着建构主义者对学习和教育进行大量理论建设和实际探索。此外,他的思想也强烈影响到建构主义者对教学和学习的看法。教学不止局限在对教学结果和外部因素的强调,而且开始注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内在因素。 社会发展理论:埃里克森:人格的发展贯穿于个体的一生,整个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八个阶段:1学习信任的阶段(出生-18个月信任与不信任的矛盾:人格发展任务:获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2成为自主者的阶段(18月-4自主—羞怯与怀疑;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怀疑)3发展主动性的阶段(4-6主动性—内疚;获

《心理学基础》课程论文

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摘要 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从多个方面总结出学习的一系列规律与特点,在教育教学及个人学习方面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行为主义的一系列的理论都存在过于机械化、忽视人类复杂性的弊端。因此,应该辩证的看待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从而将它的作用尽可能大的发挥出来。 关键词 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发展局限性 一、概况 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主要是以动物实验为基础的,以可观察的行为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它的研究思路是以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假设为依据,即学习者的行为是其对环境刺激的反应,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所以,行为主义学派又被称为“刺激-反应”学派。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在20世纪初创立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格思里、赫尔、桑代克、斯金纳等的影响下,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美国占据主导地位长达半个世纪之久。斯金纳更是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推向了高峰,他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并对强化原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使强化理论得到了完善的发展。他根据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设计的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曾经风靡世界。 二、发展历程及应用 (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条件反射是个体通过模仿、学习,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典条件反射的现象可说是无处不有,如“望梅止渴”、“—朝被蛇咬,三年怕并绳”等;在学与教过程中,经典条件反射的例证也不少,其原理也早已被广泛运用。 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俄国生理学家伊凡·巴甫洛夫(Ivan Pavlov,1849-1936)是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人。巴甫洛夫自己并未宣称他的理论是联想主义或行为主义的,但是他认为,学习就是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2020试题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2020试题 200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心理专业基础综合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1~65小题,每小题2分,共13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某次抽样调查研究显示,学生每天看电视的时间越多,他们的学习成绩越差。该研究属于() A.因果研究 B.相关研究 C.个案研究 D.纵向研究 2.机能主义心理学派的创始人() A.詹姆斯 B.斯金纳 C.华生 D.惠特海默 3.神经元具有信息整合功能的部位是() A.树突 B.胞体 C.突触 D.轴突 4.人体的躯体感觉中枢位于() A.额叶 B.颞叶 C.枕叶 D.顶叶 5.以可见光波的长短为序,人类感觉到的颜色依次为() A.红黄绿紫 B.红绿黄蓝 C.紫红黄蓝 D.红紫蓝绿 6.耳朵最敏感的声音频率范围是() A.16~20000Hz B.50~5000Hz C.300~5000Hz D.1000~4000Hz 7.从高楼顶上看街道上的行人,尽管看上去很小,但人们不会把他们看作是小孩。这种现象体现的主要知觉特征是() A.大小恒常性 B.形状恒常性 C.方向恒常性 D.明度恒常性

8.一般而言,产生立体知觉重要的线索是() A.运动视觉 B.运动视差 C.双眼视差 D.空气透视 9.贾维克(Jarvik)和艾斯曼(Essman)的小白鼠跳台实验所支持的记忆学说() A.脑功能定位说 B.突触生长说 C.反响回路说 D.记忆分子说 10.机械复述与精细复述最主要的区别在于() A.知识经验参与的多少 B.是否有意识的参与 C.复述材料的数量不同 D.复述材料的的性质不同 11.库柏(L.A.Cooper)和谢帕德(R.N.Sherpard)的“心理旋转”实验结果表明,反应时最长时,字母旋转的角度是() A.60° B.90° C.180° D.240° 12.诵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诗句时,脑中浮现出来相关形象的过程是() A.创造想象 B.无意想象 C.再造想象 D.幻想 13.通常把解决问题有启示作用的相类似事物称为() A.原型 B.定势 C.迁移 D.变式 14.某患者能说话,能理解口头语言,能看到字形,却不能理解书面语言。其病变发生的区域通常是() A.布洛卡区 B.中央后回 C.角回 D.艾克斯勒区 15.发展性程度最高的言语形式是() A.独白语言 B.对话语言 C.书面语言 D.内部语言 16.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届于成长性需要的是

心理学各个基本分支领域简介

心理学各个基本分支领域简介 《普通心理学》概括了心理学研究的成果,介绍了最普遍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最一般的规律,是心理学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是学习其他心理学课程的基础; 《社会心理学(二)》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实验心理学》介绍了研究心理现象的实验方法和基本的研究成果。通过"实验心理学"的学习,让自考生初步了解设计研究课题实验方法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心理统计》介绍的是心理实验结果的统计处理方法; 《心理测量》介绍了制定心理测量量表的科学程序和常用的智力、特殊能力,以及人格测量量表; 《发展心理学》讲的是从婴幼儿到成人乃至一生的心理发展历程,重点是儿童心理的发展规律; 《应用心理学》概括地说明了心理学的各个应用领域及其基本内容; 《教育心理学》说明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及与其有关的心理现象和规律; 《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因素与人体健康和疾病的相互关系,也就是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的作用,为人的健康服务; 《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介绍了维护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方法,以及有关心理咨询的基本知识; 《组织管理心理学》研究针对组织进行管理的过程,它包括组织的计划、指导、激励和控制等,也就是要为组织提供正确的管理原则和有效的管理方法。 《生理心理学》讲述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让自考生了解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心理学史》介绍心理学思想产生与发展的概况,以及近现代各心理学派别的基本主张,帮助自考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学理论观点; 《心理实验设计》则侧重于培养自考生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认知心理学》是半个世纪以来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方向,它系统地探讨了人类的认知过程,并把心理学和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成为当前认知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认知心理学》对自考生了解心理学的新进展,学习和掌握

15本心理学入门书籍推荐

1.心理学导论 《心理学与生活》 《心理学——一条整合的途径》 《人格心理学》(轻工业出版社) 《图解心理学》日本图片简易版 读这类书可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各种心理学理论,是心理学入门必读的。 2.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轻工业出版社) 介绍各种人类心理现象,日常生活中你可能已经意识到人有一些固定的行为模式,社会心理学用更精确的语言描述的这些行为模式。社会心理学在整个心理学体系中扮演的是一个数据收集者的角色。 3.进化心理学 《进化心理学——心理的新科学》 《Introducing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进化心理学解释了人类心理现象的由来,是目前唯一能够将所有心理学理论贯穿在起来的核心理论,以其目前的发展速度进化心理学完全有能力在不久的将来一统整个心理学理论体系。 这门学科不是很出名,因为绝大多数人甚至许多学者都不能接受把人类行为和动物行为进行类比,在这一点上21世纪的人相对于和Darwin时代的人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进步。 4.心理学方法论 《与众不同的心理学》讲的是科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很好很强大。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讲的是心理学史上的一些重大发现。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这本虽然只读了第一章,但是可以感觉到作者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解非常的到位。大致翻了一下,全书的核心内容应该是讲统计学研究方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从科学哲学的角度讲,人类获取知识的任何方法都是基于统计学的,包括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强烈推荐这本书。 5.神经科学 《神经科学-探索脑》 讲的是人类神经系统的生物学原理,或者说是人类心理的物质基础,个人觉得对理解心理学是十分必要的。 6.咨询方面 《登天的感觉》相信这本书是很多人想做心理咨询师的理由。 《送给心理咨询师的礼物》心理咨询师的入门教材 7.趣味心理学 《怪诞行为学》人们的行为和决策常常偏离理性,远非你想象的那样完美! 《设计心理学》作者: Donald Norman 《魔鬼经济学》教会你如何用数据分析你所看到的世界;他将告诉你:真实的世界原来是这样的……

心理学入门初级知识

心理学入门初级知识 什么是心理?或者心理是什么?看似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实际上却是人类所有学科当中最难以确定的概念。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心理”的内涵本身使人难以把握。换句话说,什么属于心理,什么不属于心理,其间的界限是什么?一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谁也说服不了谁。大家知道,人是最复杂的,而心理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一种东西,各个心理学流派对心理这个概念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研究的内容和重点就更不同了。 每当人们提到心理学的时候,第一想到的就是心理疾病、精神分裂、心理咨询以及心理医生,而事实上真正了解的心理学到底是什么的人寥寥无几,多数考生在选择心理学这个专业的时候,其实并不了解这个专业,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一种盲目性,那么心理学到底是研究什么的呢? 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1879 年,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使得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而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心理学之所以能成为一门科学,在于它的任务是从人们的千差万别的心理活动中发现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 心理学的研究,一般总提出两个问题。一个是身心关系问题,即生理和心理的关系问题;另一个是客观和主观的关系问题,即客观世界怎样才能被人认识的问题。如同所有的哲学派别都要回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一样,所有的心理学派也必须回答这两个问题。心理

学中有一个常提到的说法:“心理学有很长的过去,但只有很短的历史”。 西方哲学开始于古希腊时期,当时有三位有名的哲学家,其心理学思想有一定的代表性。一位是德谟克里特(约公元前460~370)是唯物主义哲学家,其哲学是原子论,认为世界万物都是院子构成的,是公开否认灵魂不灭的思想家;另一位哲学家柏拉图(约公元前427~347)是个唯心主义者,认为灵魂与肉体完全不同,灵魂是永存不死的,它指导肉体,可独立于肉体而存在;第三位哲学家是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他在灵魂问题上和德谟克里特相似,认为灵魂不能单独存在。到文艺复兴时期以后,出现了笛卡尔的二元论,认为身心二者互不相干。 中国古代哲学中,很早就有关于身心关系的论述。荀况(约公元前298~238)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他认为先有身体而后有精神,精神依附于身体;王充(27~99)也是一个唯物主义者,认为人的生理、意识不能脱离身体;范缜(450~515)进一步发展了身和心的关系的唯物主义思想,他明确了身体是主体,而精神只是身体的作用。中国古代医书中也有关于脑和精神关系的讨论。心理学主要流派介绍一、构造主义 科学的心理学创始于十九世纪末,1879年是现代心理学创始的一年,心理学的创始者是德国的一位哲学家、生理学家冯特(1823~1920),他作为独立科学的心理学的创始人,建立了现代心理学第一个学派--构造主义,该学派从1879年开始,兴盛了二、三十年。构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普通心理学)模拟试卷62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普通心理学)模拟试卷 62 (总分:56.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6,分数:32.00) 1.人与人之间存在的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差异被称作 (分数:2.00) A.认知差异 B.情绪差异 C.意志差异 D.个性√ 解析:解析:人在信息加工过程中,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特性,显示出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差异。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差异或心理特性,叫个性心理特性或个性。因此本题选D。 2.“植物人”受损的部位是 (分数:2.00) A.下行网状结构 B.上行网状结构√ C.边缘系统 D.大脑 解析:解析:上行网状结构也叫上行激活系统,它控制着机体的觉醒或意识状态,与保持大脑皮层的兴奋性,维持注意状态有密切的关系。如果上行网状结构受到破坏,人将会陷入持续的昏迷状态,不能对刺激作出反应,成为“植物人”。因此本题选B。 3.大脑半球的表面覆盖的大量神经细胞和无髓鞘神经纤维被称作 (分数:2.00) A.灰质√ B.白质 C.脑回 D.脑裂 解析:解析:大脑半球的表面由大量神经细胞和无髓鞘神经纤维覆盖着,呈灰色,叫灰质,也就是大脑皮层,它的总面积约为2200平方厘米。脑回和脑裂是大脑半球表面的外观结构。因此本题选A。 4.布劳恩(Braun,1998)采用PET技术,发现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 (分数:2.00) A.边缘系统被激活,前额皮层被激活 B.边缘系统和前额皮层都没有被激活 C.边缘系统被激活,前额皮层没有被激活√ D.边缘系统没有被激活,前额皮层被激活 解析:解析:布劳恩(Braun,1998)采用PET技术,考察了个体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的皮层激活情况,发现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视觉皮层与边缘系统之间的通路被激活,而前额皮层没有被激活。边缘系统与,隋绪、动机等认知功能有关,而前额皮层主要负责监控。这能够解释梦的某些特征,如高度情感化、非逻辑性、荒诞性等。因此本题选C。 5.在水里放15克糖,要使水的甜味尝起来刚好有差异,需要增加3克糖。根据韦伯定律,如果最初放20克糖,要使水的甜味刚好有变化,则需要加糖 (分数:2.00) A.4克√ B.5克 C.6克

《心理学基础》课程教案

《心理学基础》(Psychol ogy) 课程教案 教案

《心理学基础》教案 专业课程名称:《心理学基础》(Psychology) 授课对象: 授课时间: 授课时数:34 学时 授课教师:朱晓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教育科学学院院,心理学系主任) 总评成绩:平时作业(40%) + 闭卷考试(70%) 注意事项:迟到或早退一次,扣总评分5分。 上课缺席一次,扣总评分15分。 主要教材: :《大学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主要参考书目: 1.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 [英]朱莉娅.贝里曼等:《心理学与你》,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 [美]罗伯特.索拉索:《21世纪的心理科学与脑科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 墨顿.亨特:《心理学的故事》(上、下),海南出版社,1999年版。 5. [美]加德纳.墨菲:《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6. [美]E.G.波林:《实验心理学史》,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主要学术期刊:

1. 《心理学学报》(中科院) 2. 《心理学新进展》(中科院) 3. 《心理科学》(华东师范大学) 4. 《心理发展与教育》(北京师范大学) 5. 《心理学新探》(江西师范大学) 6. 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 7. Educational Psychology(美国)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加德纳.墨菲)第一版前言: 心理学,就探讨精神的本质及其活动的意义来说,是一门历史非常悠久的学科,一门在古希腊就已达到高水平并随着欧洲文明每一发展阶段一直延续到今天(与哲学密切相关联)的学科。 1. 构造主义心理学 研究意识的结构,认为意识内容可以分解为基本要素。 2. 机能主义心理学 研究意识的功能,认为意识体验的适应性目的要比结构更重要。 3. 格式塔心理学 研究意识的组织,认为意识体验与知觉大于部分之和。 4. 行为主义心理学 研究环境对人和动物、外显行为的影响,认为只有可观察的外显行为可以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S-R) 5. 精神分析心理学 研究决定行为的无意识因素,认为儿童时期的无意识经验是人格特征与心理障碍的根源。 6. 人本主义心理学 研究人类所独有的特殊经验,认为人是自主的理性的动物,具有自我发展的潜能,与动物有本质的区别。 7. 认知心理学 研究思维等复杂的心理过程,认为不了解人如何获取、储存和对信息的加工,就不可能对人的行为有真正充分的理解。 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临床/咨询以及其它应用心理学; 认知神经科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