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豫剧

浅谈豫剧

浅谈豫剧
浅谈豫剧

暨南大学

本科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浅谈豫剧的基本概况

学院:

学系:

专业:

课程名称:古代戏剧研究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李亦非

2011 年12 月12 日

浅谈豫剧的基本概况

[摘要] 本文主要是对豫剧的发展历史、发展现状以及其组成成分进行介绍。豫剧形成历史有三百多年,在这期间豫剧逐步发展壮大,新中国成立后,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经过几代老一辈艺术家的不断改革和创新,正式更名为豫剧。在声腔上,豫剧属梆子腔系,豫剧划分主要有五大流派:“祥符调”、“豫东调”、“豫西调”、“沙河调”、“现代流派”。豫剧的声腔板式包括慢板、二八板、流水板和非板;角色行当由“生旦净丑”组成。按一般的说法是四生、四旦、四花脸;豫剧的传统剧目有1000多个,其中很大一部分取材于历史小说和演义。

[关键词]豫剧;梆子腔;声腔板式;角色行当;剧目

On a basic overview of Henan Opera [Abstract]This article introduced Henan Opera's history, development status and its components .Henan Opera's formation history is more than300 years, During this period, the gradual development and growth of Henan. After the new China was founded, based on the clapper in Henan,After several generations of older artists continue to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ficially changed its name to Henan Opera. In tune, the Opera is clapper System,Department of Henan Opera are mainly divided into five schools: "The Xiangfu," "The eastern Henan ," "The western Henan," "The River Transfer," "The modern genre." Henan Tune Rhythm including Adagio, two eight boards, water boards and non-board; the roles of line played by the "sheng dan jing chou" component. As a general argument is that four sheng, four dan , four painted face; Henan Opera more than 1,000 traditional repertoire, much of it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novel and Romance.

[Keywords] Henan Opera;Clapper Accent;Tune Rhythm;The roles;Repertoire

1.绪论

1.1文献综述

1.1.1豫剧的发展历史

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幅员广阔、历史悠久,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河南豫剧就是其中之一。豫剧,前身河南梆子,是河南省地方戏最大的剧种,也是全国四大剧种之一,因河南简称“豫”。故把河南的代表戏曲成为豫剧。

豫剧的形成大概有三百年历史了,与我国的昆曲相比闻世较晚些,据老一代艺人的传说和某些记载,受昆曲梆子戏(陕西、山西)的影响,加之地方口音的民间小调逐步发展形成的,大约在明朝末年,清朝初年开始流传于民间。形成河南之腔(梆子腔)。新中国成立后,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经过几代老一辈艺术家的不断改革和创新,正式更名为豫剧,这标志着豫剧艺术产生了飞跃性的发展和变化,也标志着一门戏曲艺术新的开始全面繁荣。

1、1、2豫剧的现状

豫剧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居全国各地方戏曲之首。2006年,国家文化部门统计国有专业豫剧团体数量为167个,是全国拥有专业戏曲团体和从业人员数量最多的剧种!

豫剧旧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由于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曾叫“河南讴”。“豫剧”之名最早泛指河南各剧种,直到1947年秋,开封、兰州、西安三地报界方以此称谓专指河南梆子。

新中国成立后,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经过几代老艺术家的不断改革和创新,正式更名为“豫剧”。标志着豫剧艺术产生了质的飞跃,也标志着一门成熟的戏曲艺术开始全面繁荣!

所以,河南梆子是豫剧的前身,两者的概念不尽相同!

豫剧流行于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湖北、陕西、甘肃、新疆、台湾等十几个省区,是我国最有影响的剧种之一。

在声腔上,豫剧属梆子腔系,豫剧划分主要有五大流派:以开封为中心的唱法称“祥符调”;以商丘为中心的唱法称“豫东调”,又称“东路调”;以洛阳为中心流传的唱法称为“豫西调”,又称“西府调” ;流行于豫东南的称“沙河调”,又叫“本地梆”;建国后,在杨兰春等的领导下,对豫剧四大地域流派唱腔进行了综合吸收和大幅改革,运用科学的发音,融入了歌剧元素,形成了“现代流派”,又称“现代戏流派”。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豫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具体介绍

2.1豫剧的基本声腔板式

2.1.1慢板:慢板是豫剧中常用的板眼之一,它的节拍是一板三眼,即4/4拍

子。因为它的速度较为缓慢,所以就叫它“慢板”。

慢板的结构是由上韵和下韵所构成的一个基本乐段,乐段和乐段相连就构成了大板唱腔,慢板的开始是有过门的,或是六梆过门(即大过门)或是四梆过门,再者是迎风板。慢板的乐句一般都是从眼起(即第三拍起)在板上落(即在第一拍上落)。慢板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接续别的板类,比如“滚白”等。

慢板的旋律优美动听,变化多种多样,唱腔非常丰富,最适合表现各种抒情场面,加上速度和强弱的变化,慢板所能表现的情感面就更宽了。

慢板中间的交织板(上下韵的唱法)就有三句腔:低音过板,下行腔过板,上行腔过板,双过板,单过板,简过板,高音过板,花腔过板等,变化板有:迎风、金钩挂、反金钩挂、连环扣、五音、七折、哭剑、拐头钉、导板等。慢板的速度伸缩性较大,可以随其内容情绪的变化用快、中、慢的速度来运用。

2.1.2二八板:

除了慢板和流水,二八板也是豫剧中常用的一种板眼,它的节拍是“一板一眼”,只是变化形式有用“有板有眼”或“无板无眼”的节拍,二八板的上韵下韵各有八板(八个小节),所以叫它“二八”。由于唱腔的不断发展和革新,现在二八板不再严格是两个八板。

二八板的结构是由上下韵所构成的基本段落,段与段相连构成大的唱腔,二八的开始有大过门,唱腔中有很多小过门,上下韵之间没有较大的过门,二八过门中常结合打击乐的特别多,这是二八与慢板、流水不相同的地方。所以,二八是一个旋律变化丰富多彩、具有较强表现力的板眼。

二八板的变化板有:二八连板、快二八、踢脚靠、二八垛子、紧二八、五音连环、呱哒咀、狗撕咬、道三梆等,因过去是由两个八板(八小节)组成的一个乐段,循环反复使用而得名,伴随着表现内容的不断丰富,这种固定呆板程式已被突破,如今二八板结合了豫东调、豫西调两大流派的唱法而构成,也可构成上百句的大唱段,主要用于叙事,又可根据剧情和人物情感变化的需要有不同变化,即能表现明快、爽朗、喜悦,也能表现急切、紧张和激愤悲痛的情景。

2.1.3流水板:

流水也是豫剧中最常用的板眼之一,2/4拍子,传统称之为一板一眼,有慢速、中速、快速之分,总的来说流水板唱起来上下韵均是一气呵成,犹如流水一般的轻松自如,故称为“流水板”。流水板的结构由上韵和下韵构成基本乐段,段与段相连构成大段唱腔,流水开始有大过门,上韵和下韵之后各有过门,结束时有落腔过门。流水板的乐句一般都是起眼落板,即从弱拍起在强拍结束。流水也分豫东调和豫西调两种,流水的终止式和慢板相同,上韵落在主音以外音,下韵落在主音或属音。

2.1.4非板

“非板”的意思是“无”就是没有的意思,老一辈艺人称非板的含义是无板无眼,不用

梆子的一种唱法,节奏比较自由,唱腔中带有许多朗诵成分的板类,曲调亦比较婉转,即可表现悲痛,伤感等情绪。又可表现愤怒激昂等感情。前辈艺人在多年的实践过程中在非板的基础上也发展演变了不少其他唱法如滚白、载板、大起板等。滚白:和非板性质相同的板类,又叫“哭滚”,它无板无眼,节奏自由,常用于极度悲伤的场面。滚白的大过门较长和非板不同。但它的唱腔中用的过门则很短,常常跟着唱腔的话音奏一个音或者奏两锣。

2.2豫剧角色行当

由“生旦净丑”组成。按一般的说法是四生、四旦、四花脸。戏班组织也是按照“四生四旦四花脸,四兵四将四丫环;八个场面两箱官,外加四个杂役”。“四生”即老生、大红脸(红生)、二红脸(武生)、小生;“四旦”即正旦(青衣)、小旦(花旦、闺门旦)、老旦、帅旦;“四花脸”是黑头(副净)、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丑)。也有五生、五旦、五花脸的说法。演员一般都有自己专工行当,也有一些演员则一专多能,工一行外,兼演他行。

2.3豫剧剧目

豫剧的传统剧目有1000多个,其中很大一部分取材于历史小说和演义。如封神戏、三国戏、瓦岗戏、包公戏、杨家将戏和岳家将戏,还有很大一部分描写婚姻、爱情、伦理道德的戏。新中国成立之后,出现了不少描写现实生活的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使豫剧事业又有了新发展。如《朝阳沟》、《小二黑结婚》、《人欢马叫》、《倒霉大叔的婚事》、《试夫》、《苹果,红了》、《泪洒相思地》等等。

据1956年统计,传统剧目有647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对花枪》、《三上轿》、《宇宙锋》、《地塘板》、《提寇》、《铡美案》、《十二寡妇征西》、《春秋配》等。1949年以来,整理、改编的传统戏有《红娘》、《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破洪州》、《唐知县审诰命》、《打金枝》、《三哭殿》等;创作改编的现代戏有《朝阳沟》、《刘胡兰》、《李双双》、《人欢马叫》,移植演出的《小二黑结婚》、《罗汉钱》、《祥林嫂》、《五姑娘》、《红色娘子军》等许多剧目。等。其中《花木兰》、《花打朝》、《穆桂英挂帅》、《梵王宫》、《洛阳桥》、《唐知县审诰命》、《七品芝麻官》、《秦香莲》、《包青天》、《朝阳沟》、《人欢马叫》等几十部均摄制成影片。

进入21世纪,豫剧又涌现出了许多新作品,如《铡刀下的红梅》、《常香玉》、《新白蛇传》、《村官李天成》、《程缨救孤》、《清风厅上》、《香魂女》等,能否经得住历史的考验,需要主创人员深思。

2.4代表人物

豫剧的代表人物有陈素真、常香玉、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桑振君“豫剧六大名旦”,代表六大风格旦角流派,旦角流派还有“台湾豫剧皇太后”张岫云创立的张派,宋桂玲的宋派,王秀兰的王派,安金凤的安派等;小生赵义庭、王素君、王希玲,代表三大风格小生流派,须生唐玉成、唐喜成、刘忠河、刘新民和李树建,代表五大风格须生流派,黑脸李斯忠的李派,丑角牛得草的牛派也很有特色。建国后的现代戏创作又涌现出高洁、马琳、魏云、王善朴、柳兰芳等“豫剧五大主演”。1993年评选出“93今日中国豫剧十大名旦”:张宝英(河南)、汪清芬(河南)、虎美玲(河南)、牛淑贤(河北)、李喜华(湖北)、菅爱梅(河南)、朱巧云(河南)、李金枝(河南)、陈淑敏(河南)、马莉(河南)、胡小凤(河北)、章兰(山东)等。

3赏析大型原创豫剧《苏武牧羊》

3.1观后整体感觉

对于只看过《闺中的女人》(上课播放)的我来说,赏析一部戏剧还是很有难度的,但当我静下心来细细品,其实这些传统文化我们还是可以粗略地感受的。特地上网找了一部《苏武牧羊》来看,觉得还不错,整理这篇论文的资料时对豫剧的有了初步的认识,正好可以有的放矢地小谈一下自己的观后感。

《苏武牧羊》和传统戏相比有了很大的创新,非戏迷也能很享受很投入地欣赏,但看完到时觉得似乎豫剧的味道有点淡化了,或者说是有点趋向于现代版。《苏武牧羊》大胆融合了舞剧、歌剧、话剧等艺术元素,拓宽了豫剧艺术的表现领域,呈现了豫剧的另一种风格,极具视觉冲击力令人颇有新鲜感,出色的表演是艺术的灵魂,人物是舞台的中心,《苏武牧羊》最打动人的正是人物的表演。此外,经典唱段唱出了人物内心的纠结,催人泪下,很有魅力。借用《中国戏剧》竹片姜志涛的话来形容这部戏“大场面、大调度、大歌舞、大气魄、大制作”。

美中不足的食,这部戏剧主人公动不动就下跪、摔倒,又不是演喜剧,这个还是觉得很不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下跪、摔倒带来的感染力;在武打方面,有点拖沓,让我感觉似乎是在慢动作回播。

4结论

由于河南是个大省,语言比较复杂,就以郑州开封为中心,东西南北地区的语句唱腔各有不同,加之艺人本身条件的差异,无形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如豫剧大师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阎立品、马金凤以及赵义庭、李斯忠、唐喜成、刘忠河等著名表演艺术家,以精湛的艺术独特风格特色,形成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也形成了各自的豫剧流派,后总结为豫剧四大流派,即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四种。已开封为中心的唱法称为“祥符调”,以商丘为中心的唱法称为“豫东调”又称“东路调”,以洛阳为中心的唱法称为“豫西调”又称“西府调”,靠山簧,以许昌以南以南鄢陵,扶沟一带沙河流域唱法称为“沙河调”。

后期艺人打破了流派之间的隔阂,互相吸收自己可去的东西,又创出不同流派结合的唱法,大大丰富了豫剧的育乐语江,增强了表现力,在豫剧历史上也是一个飞跃,建国以后,大量的新文艺音乐工作者,如王基笑老师设计的豫剧现代戏《朝阳沟》;王豫生老师的《泪洒相思地》;朱超伦老师的《掘公公与犟媳妇》等等。从事豫剧的音乐工作者,在豫剧传统的基础上大胆革新,发展创造除了不少塑造现代戏音乐形象的唱腔,在语句的发展史上又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参考文献

[1] 陈建华.戏剧影视文化散论.武汉:武汉人民出版社,2011.04

[2] 黎耀祥著 . 戏剧浮生.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

[3] 谭静波著.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2008

浅析河南豫剧的现状及其发展

浅析河南豫剧的现状及其发展 摘要:河南豫剧是我国戏曲大家庭中一朵盛开的奇葩,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也占有重要的角色。河南豫剧具有自身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其唱腔优美动听,剧情的设计更是雅俗共赏、容易激起人们的共鸣,更重要的是它表现和反应的就是大众的生活,从某种意义上将河南豫剧就是河南地区居民生活的再现和还原,也是他们自身情感的表达方式。河南豫剧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在新时期新背景下,其健康发展遭遇了瓶颈。本文在阐述河南豫剧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进而探讨其相应的对策,以期和大家交流。 关键词:河南豫剧现状对策戏曲 河南豫剧是一个我国戏曲大家庭中较为古老的一个剧种,产生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对于其他兄弟剧种的产生和发展都曾经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影响,是我国戏曲大花园中一朵灿烂的奇葩,更重要的是经过很多人的努力和付出,当下的河南豫剧依然方兴未艾,其发展中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喜人状况,突出表现在河南豫剧近年来自身艺术的不断发展上,也表现在河南豫剧在大众中的普及情况上,这是我们看到的较为喜人的方面。但是我们也知道,包括河南豫剧在内的中国其他戏曲剧种的总体发展状况是不理想的,在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影响下,大众的娱乐形式正在多样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河南豫剧的发展确实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市场萎缩、观众流失及人才储备不足等问题非常严峻,在这样的状况下我们要找准问题所在,采取有效措施,使得河南豫剧这一宝贵的传统文化能够在新时期得到较好的发展。以下笔者将紧紧围绕河南豫剧探讨相关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河南豫剧在新时期发展中的问题。 河南豫剧是我国第一大剧种,在近三百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意识特点,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在新时期新背景下河南豫剧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剧团资金有限,生存困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管是政府的集团还是完全民营的剧团更多的要面向市场,在市场中求得生存和发展,这是大势所趋。但是我们看到各个豫剧团在资金方面遇到的问题比较大,严重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直接造成豫剧在市场经济中生存困难。 2、豫剧人才流失比较严重,人才储备不足。戏曲的良性发展最终要通过人才去实现,人是其中的主体,但是我们看到由于近年来戏曲市场的不景气,河南豫剧演员的收入有限,导致一些相关人才的流失问题比较严重,各个剧团都存在人才不断流失的情况。再者,河南豫剧人才的后续培养工作也相对比较滞后,导致戏曲演员和相关方面人才的严重匮乏,青黄不接,大多数剧团都存在演员年龄结构不合适的情况,条件比较理想的学生一般不会选择艺校学习河南豫剧,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浅谈豫剧的基本概况与发展

浅谈豫剧的基本概况与发展 发表时间:2011-09-28T11:33:33.157Z 来源:《时代报告》2011年7月供稿作者:陈丽娜[导读] 豫剧弦乐文场,最早传说月琴为主弦伴奏(也有说用大弦伴奏)后来用三弦(小三弦)为主弦伴奏,后期用板胡 陈丽娜 (洛阳文化艺术学校河南洛阳 471000)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41-1413(2011)07-0000-01 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幅员广阔、历史悠久,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河南豫剧就是其中之一。豫剧,前身河南梆子,是河南省地方戏最大的剧种,也是全国四大剧种之一,因河南简称“豫”。故把河南的代表戏曲成为豫剧。 豫剧的形成大概有三百年历史了,与我国的昆曲相比闻世较晚些,据老一代艺人的传说和某些记载,受昆曲梆子戏(陕西、山西)的影响,加之地方口音的民间小调逐步发展形成的,大约在明朝末年,清朝初年开始流传于民间。形成河南之腔(梆子腔)。新中国成立后,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经过几代老一辈艺术家的不断改革和创新,正式更名为豫剧,这标志着豫剧艺术产生了飞跃性的发展和变化,也标志着一门戏曲艺术新的开始全面繁荣。 豫剧音乐朴素大方、高亢奔放、乡土气息浓厚,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群众喜闻乐见。 豫剧的唱腔音乐结构属板式变化体,基本声腔板式有:慢板、二八板、流水板、非板这四大正板,但在这四大正板的基础上伴随着历史的发展,经过本剧种的前辈艺人无数次的发展和变化,形成了四大正板的各自的变化板。 一、慢板:慢板是豫剧中常用的板眼之一,它的节拍是一板三眼,即4/4拍子。因为它的速度较为缓慢,所以就叫它“慢板”。 慢板的结构是由上韵和下韵所构成的一个基本乐段,乐段和乐段相连就构成了大板唱腔,慢板的开始是有过门的,或是六梆过门(即大过门)或是四梆过门,再者是迎风板。慢板的乐句一般都是从眼起(即第三拍起)在板上落(即在第一拍上落)。慢板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接续别的板类,比如“滚白”等。 慢板的旋律优美动听,变化多种多样,唱腔非常丰富,最适合表现各种抒情场面,加上速度和强弱的变化,慢板所能表现的情感面就更宽了。 慢板中间的交织板(上下韵的唱法)就有三句腔:低音过板,下行腔过板,上行腔过板,双过板,单过板,简过板,高音过板,花腔过板等,变化板有:迎风、金钩挂、反金钩挂、连环扣、五音、七折、哭剑、拐头钉、导板等。慢板的速度伸缩性较大,可以随其内容情绪的变化用快、中、慢的速度来运用。 二、二八板:除了慢板和流水,二八板也是豫剧中常用的一种板眼,它的节拍是“一板一眼”,只是变化形式有用“有板有眼”或“无板无眼”的节拍,二八板的上韵下韵各有八板(八个小节),所以叫它“二八”。由于唱腔的不断发展和革新,现在二八板不再严格是两个八板了。 二八板的结构是由上下韵所构成的基本段落,段与段相连构成大的唱腔,二八的开始有大过门,唱腔中有很多小过门,上下韵之间没有较大的过门,二八过门中常结合打击乐的特别多,这是二八与慢板、流水不相同的地方。所以,二八是一个旋律变化丰富多彩、具有较强表现力的板眼。 二八板的变化板有:二八连板、快二八、踢脚靠、二八垛子、紧二八、五音连环、呱哒咀、狗撕咬、道三梆等,因过去是由两个八板(八小节)组成的一个乐段,循环反复使用而得名,伴随着表现内容的不断丰富,这种固定呆板程式已被突破,如今二八板结合了豫东调、豫西调两大流派的唱法而构成,也可构成上百句的大唱段,主要用于叙事,又可根据剧情和人物情感变化的需要有不同变化,即能表现明快、爽朗、喜悦,也能表现急切、紧张和激愤悲痛的情景。 三、流水板:流水也是豫剧中最常用的板眼之一,2/4拍子,传统称之为一板一眼,有慢速、中速、快速之分,总的来说流水板唱起来上下韵均是一气呵成,犹如流水一般的轻松自如,故称为“流水板”。流水板的结构由上韵和下韵构成基本乐段,段与段相连构成大段唱腔,流水开始有大过门,上韵和下韵之后各有过门,结束时有落腔过门。流水板的乐句一般都是起眼落板,即从弱拍起在强拍结束。流水也分豫东调和豫西调两种,流水的终止式和慢板相同,上韵落在主音以外音,下韵落在主音或属音。它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从慢板或其他板类转,无论是单独使用或者从另外的板类转过来,一般都需要有个催板,就是流水起腔乐句。这个起腔从结构上、过门上来看和一般的上韵都不同。 流水的节奏比较轻快、行腔不长、过门简短,它的唱腔变化很多,适用于一般的对话和叙事,如:一般流水、慢流水、快流水、流水连板等等,所以它能表现各种各样的感情。 什么是非板:“非板”的意思是“无”就是没有的意思,老一辈艺人称非板的含义是无板无眼,不用梆子的一种唱法,节奏比较自由,唱腔中带有许多朗诵成分的板类,曲调亦比较婉转,即可表现悲痛,伤感等情绪。又可表现愤怒激昂等感情。前辈艺人在多年的实践过程中在非板的基础上也发展演变了不少其他唱法如滚白、载板、大起板等。滚白:和非板性质相同的板类,又叫“哭滚”,它无板无眼,节奏自由,常用于极度悲伤的场面。滚白的大过门较长和非板不同。但它的唱腔中用的过门则很短,常常跟着唱腔的话音奏一个音或者奏两锣。以上四大板类的唱词一般都用“三、三、四”格律的十字句,或“二、二、三”格律的七字句,有时也用一些字数不等的长短句。板或拍节大体可分一板三眼即4/4节拍,如慢板,一板一眼即2/4节拍,如二八、流水,有板无眼即1/4节拍,如垛子板等,无板无眼,自有节奏,如非板、滚白等。 豫剧弦乐文场,最早传说月琴为主弦伴奏(也有说用大弦伴奏)后来用三弦(小三弦)为主弦伴奏,后期用板胡。在同一时期也有的用三弦,关于三件:一种说是大弦、二弦、三弦。一种说是月琴、二弦、三弦。五十年代以后,随着戏曲剧情的进一的发展和需要特别是样板戏的出现,文场增加了琵琶、竹笛、笙、闷子、大提琴、中提琴、小提琴及西洋铜管,木管乐器的组成,中西合成乐队。 豫剧乐队武场的打击乐器有边鼓、板、堂鼓、南堂鼓、大锣、手钗、小锣、小铙、1片镲、大铙、吊钗、碰钟、小云锣、梆子等。 豫剧锣鼓的用途大致分为三种,第一是配合身段动作的(包括人物的上、下场,起霸,趟马、走边亮相、开大等等)即为身段锣鼓。第二是加重语气,在念白的开头语结尾,或句与句之间,用以烘托于其上的昂扬顿挫;即标点符号作用,第三是作为开唱的入头和收尾,或唱与唱的衔接和出现的即唱腔锣鼓。

浅谈豫剧唱腔板式及其伴奏

浅谈豫剧唱腔板式及其伴奏 做为一个地方剧种,豫剧的音乐唱腔得到中原大地丰富文化底蕴的广泛滋润。在经过了几百年的漫长发展,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更是进入了一个高速的发展阶段。相继出现了以王基笑为代表的一大批音乐唱腔创作者,以及数十部享誉国内外戏曲舞台的戏曲音乐作品,为我国戏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豫剧的唱腔铿锵有力、刚柔相继、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深意长。伴奏乐器也从以前的三大件单声部,逐渐向具有浓郁民族及地方特色的民族交响音乐方向,做有效的尝试。在不断的进步当中开创性的解决了继承与发展之间的矛盾。乐队伴奏也有传统的单纯被动地伴奏,进而发展为积极、主动地演奏,特别是在描写环境、塑造形象、渲染气氛、刻画人物方面,都充分发挥了豫剧乐队的功能和伴奏水平,大大提高和发挥了它在塑造作品形象上的积极作用。下面我从一个侧面简要分析豫剧的唱腔结构及其伴奏。 一,豫剧唱腔板式的基本结构及表现力 豫剧的板式分析好多前辈都有不同版本的专著出版,真正从伴奏的角度阐述、分析板式结构的到目前还没有,或者说没有专著出版。 我这里也只能从现代乐理的角度做一些简要的分析,希望能为有为者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1、豫剧唱腔的节拍形式 传统的豫剧四大正板的板式结构基本可以说是比较简单明了的,分别是: 流水板、二八板、慢板、非板,按其节拍而言有: 、、和散节拍等四五种。 属于节拍的板式大概有二八板的变化板式和流水板的变化板式两种。二八板的变化板式中有:

快二八板(或叫铜器二八板)、垛子板、呱嗒嘴、狗撕咬、双跺脚、紧打慢唱等,记谱时使用节拍记谱。流水板中属于中速、快速节奏的板式以及它们的变化板式都使用节拍记谱。 属于节拍的板式有二八板的基本板式及唱法,流水板中速度比较慢的一些唱法和慢板中速度较快,情绪比较激动的一些唱法(传统唱腔慢板一般情况是不使用记谱的,使用记谱的大多是近些年创作的唱腔如《卖苗郎》《风流才子》。) 使用节拍记谱的只有慢板的基本板式和它的一些变化板式。 真正意义的散节拍只有非板及其变化板式。使用散节拍记谱的板式有: 非板及其变化板式。顾名思义,即没有固定的节拍形式、节奏比较自由的唱腔板式即非板,在伴奏时不加梆子,演唱也比较灵活。了秦香莲哀哀怨怨、如泣如诉的思想感情。 豫剧唱腔板式的表现方法并未拘泥于节拍节奏的固定模式,也未局限于板式的条条框框,而是根据内容的变化不断地赋予其新的内涵。总之,“内容决定形式”。 二,豫剧唱腔的伴奏 豫剧的伴奏乐器和其他剧种一样大致也分四大类,即弦乐器、管乐器、弹拨乐器和打击乐器。它们各自又代表一组乐器,而每一组甚至每一件乐器在伴奏过程中,都有各自不同的伴奏方法。在此以板胡为例,简述豫剧唱腔的伴奏方法。 板胡在豫剧乐队中的使用,细算起来也不到一百年的历史,其悦耳的音色和丰富的表现力,给豫剧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突破,同时也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戏曲工作者和无数的观众。豫剧板胡是豫剧乐队“四大件”之首,俗称“领弦”,它具有音色明亮高亢、地方特色鲜明的特点,能够准确、深刻地表现欢快热烈、悲伤愤怒等各种细腻的思想感情。其演奏技巧和伴奏手法主要突出在“打、滑、揉”和“托、包、衬、垫、对比、加花”等多种伴奏技术之上,充分发挥

豫剧常派艺术

常派艺术 豫剧“常派”唱腔字正腔圆,运气酣畅,韵味淳厚,格调新颖,以声绘情、以情带声,多彩多姿,雅俗共赏,表演刚健清新、细腻大方,内涵深邃、性格鲜明,在表达人物内在的思想感情上,细致入微,一人一貌,栩栩如生。代表作有《花木兰》、《拷红》、《断桥》、《大祭桩》、《人欢马叫》、《红灯记》等。 在艺术上广泛吸收京剧、评剧、秦腔、河南曲剧以及坠子、大鼓等艺术之长,同时把风格不同的各种豫剧唱腔--豫东调、祥符调、沙河调等,融会于豫西调中,独创新腔,成为豫剧中的一支主要流派。 创始人:常香玉,1922年9月生,2004年6月1日逝世。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中共党员。曾被选为第一、二、三、五、六、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中国文联荣誉委员,曾担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河南豫剧院院长、河南省戏曲学校校长、河南省文化厅顾问等职务;荣获全国劳动模范、文化部荣誉奖、中国文联优秀工作者等称号。 形成历史阶段 一、开封时期(1935年——1938年:常香玉13岁——16岁)为个性崭露,开始创新时期; 二、西安时期(1938年一1955年;常香玉16岁——33岁)为独立领班,形成流派时期; 三、1955年回河南以后,为再造辉煌,发扬光大时期。 主要作品:从1938年步入舞台开始,常香玉先后演出剧目100多部,代表作《花木兰》、《拷红》、《白蛇传》、《断桥》、《大祭桩》、《破洪州》、《三哭殿》、《杜十娘》、《五世请缨》和现代戏《漳河湾》、《母亲》、《人欢马叫》、《红灯记》、《杜鹃山》、《柳河湾》等唱腔特色 丰富的音色宽广的音域、纯净的音质、正确的运气方法、宏大的发声共鸣、精巧的吐字技术和娴熟的润腔手段。不管是表现高亢、激越、奔放之情,还是抒发细腻、柔美、典雅之意;不管是高低起伏还是轻重缓急抑或抑扬顿挫;等等,都显得明晰远达驾轻就熟,处处给人以字真、腔正、声圆、形美的艺术享受。音域宽广,行腔流畅,刚柔相济,吐字清晰,韵味醇厚,具有浓郁的特色和时代精神,以情送声,又以声传情,声情互载互融,又交相辉映。秃子、气口、真假声混合、板式组合、音色变化、润腔、创腔等各种技巧,演唱多姿多彩,用声腔刻画出不同的人物,不同感情的音乐形象,一人一貌,栩栩如生,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流派艺术 常派创始人常香玉,在对豫剧唱腔的创造与拓展上,将豫调深沉、浑厚、悲壮、缠绵的风格与豫东调高亢、奔放、挺拔。激越的特色相交融,冲破门户之见,有机结合,又自出机杼,成功地创作出了诸如《红娘》、《白蛇传》、《花木兰》等一批优秀剧目,不仅把豫剧的唱腔推上了一个新阶段,而且开创了30年代豫西调和豫东调两大声腔合流的新局面。不仅如此,在唱腔上,她善于吸纳多种不同素材和技法为我所用,例如《花木兰》中“自那日才改扮乔装男子”唱段里河南曲剧的旋律;《断桥》中“恨上来骂法海”唱段里用的是河北梆子的旋律;《拷红》中“尊姑娘稳坐在绣楼以上”唱段里吸收了京韵打鼓旋律等等,都收到准确传情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在板式的运用上,常香玉也富有锐意改革的精神。她饰演的人物,从不机械套用传统板式,而是根据人物的感情需要,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传统板式达到艺术表现的目的的。例如《大祭桩》中“恼恨爹爹心不正”的唱段里就很难把[二八板]和[流水板]截然分开,已经达到水乳交融的境地。再如该剧中“婆母娘且息怒”唱段中的一大段夹白:“哭一声我的婆母,再叫一声婆母娘,孩儿行走在三岔路口,你不问青红皂白,手持大棍,就是这样的责打......”

邢台地区豫剧艺术发展现状研究

邢台地区豫剧艺术发展现状研究 【摘要】豫剧是中国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特别是在邢台地区,豫剧文化基础深厚,演出团体繁多,受众群体广泛,但其生存状况不容乐观,打造邢台地区豫剧文化品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文化需求,使豫剧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繁荣,与时俱进,迎接豫剧创新、提高、发展、繁荣的新时代。 【关键词】邢台;豫剧;改革;发展 戏曲作为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具有为公众代言的大众性和广泛性,是了解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生活史、社会史和发展史的重要途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义所在。 豫剧发源于我国河南省,是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中国五大剧种之一,仅次于京剧,居中国各地方戏曲剧种之首。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韵味醇美、有血有肉、接地气,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而著称。曾在香港演出时,当地媒体将国剧京剧与豫剧相比称之为:“京剧是城市小姐,豫剧是农村姑娘”,非常的形象贴切。正因为它的唱腔好听、好学、好唱,整体亦俗亦雅,大众化的艺术特性而广受各界人士欢迎。豫剧在河南省乃至全国甚至海外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且一度是全国第一大剧种。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传

名录。豫剧在清末民初吸收各派之长相互学习竞争,走向成熟。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无论从剧团数量、剧团分布,还是从演出人员、演出场次上来讲都拥有其他剧种在数量上无法相比的从业人员和观众,是21世纪的全国之最。对于一个地方剧种而言,这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它从全国300多个戏曲剧种中脱颖而出,是中国地方戏曲剧种之首。全国20多个省区都有专业豫剧(院)团分布,业余豫剧团体更是不计其数。豫剧正是以强大的娱乐和社会教化功能深得人们的喜爱而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一、邢台地区豫剧发展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人们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豫剧和其它许多剧种一样,也陷入不景气的状态,剧场冷清,观众锐减。 (一)豫剧团的生存现状与发展前景。除河南省外,与之搭界的河北省,其豫剧文化较之全国其他省份最为活跃。其中又属邢台一带的剧团颇多,受众群体也最多,邢台以北地区没有豫剧团体。邢台地区豫剧团的发展状况和全国一样,有两种存在形式,一种隶属于政府,一种属于民营。隶属于政府的又根据财政上是否完全依靠政府分为全供和差供两种;民营的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自发组织的非营利性团体,一种是以赢利为目的的团体。邢台地区的演出团体比如河北梆子团、杂技团都已合并改制,事业单位转为企

豫剧发展及前景

豫剧的发展及前景分析 在河水咆哮的黄河两岸,在广袤的华北平原,在田间地头,街头巷尾,中原人只要听一声这优美独特的唱腔,即便是身在异地他乡,也仿佛听到了亲人的呼唤。这就是豫剧。豫剧又名“河南梆子”、“河南高调”,是有产生于河南的中原特色民俗戏曲文化。豫剧在包括台湾和西藏在内的多个省区都有专业演出团体,是全国观众和专业演出团体最多的地方剧种。豫剧植根于民间的土壤,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有人说,一部豫剧史,就是一部中国历史的缩影。还有人说,不了解豫剧,就不了解中原。让我们和豫剧一起,了解中原悠久的民俗文化。 豫剧的形成与发展 豫剧前身河南梆子的起源已经很难考证。河南梆子的班社,据老艺人传说,过去的演员大多出于乾隆年间开封附近的朱仙镇蒋门和清河集徐门两家的科班。豫剧是从民间发展成长起来的,演出活动和演出剧目,多与民俗相关。旧时最为盛行的,一是迎神庙会的祀神戏。二是岁时节令的应节戏。三是还愿祈福的喜庆戏。四是殡葬亡人的丧葬戏。这样的风俗至今犹存。 辛亥革命以后,河南梆子更多地进入城市演出。当时开封较有名的茶社,均争相邀聘河南梆子班社。此后,郑州、洛阳等城市相继出现演出河南梆子的茶社、戏园。在农村,则每逢迎神赛会必演戏。 民国时期,河南梆子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一时期,开封先后建立了四个河南梆子剧场。1935年初,以樊粹庭为首成立了豫声戏剧学社。学社革除了旧戏班的一些不合理制度,对表演和舞台美术等进行革新。并开始演编现代戏。这一时期,豫东调、豫西调的合流,促进了河南梆子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河南梆子经过改革创新,正式更名为豫剧。1956年成立了河南豫剧院,逐渐形成各大豫剧流派,并出现了不少描写现实生活的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1990年后又举行了“93十大名旦”的评选和举办了中国豫剧艺术节,同时豫剧从河南周边向西北、西南、东北等地传播。近些年,豫剧事业在新一代领军人物的努力下,新作品屡次获得国内国际大奖,并且多次出国演出,使豫剧又有了新的发展。 角色行当、音乐结构,流派及代表人物 豫剧的角色行当由“生旦净丑”组成。按一般的说法是四生、四旦、四花脸。戏班组织也是按照“四生四旦四花脸,四兵四将四丫环;八个场面两箱官,外加四个杂役”。早期豫剧以“外八角”(四生四花脸)戏为主。但随女演员的逐渐增多与耀眼发展,旦行在豫剧中取得了主导地位。 在苦难深重的乡村,在空旷苍茫的田野上,在洪水过后的残垣断壁间,在一场大战后埋葬亲人尸骨的坟墓旁,一曲高亢而哀伤的旋律响起来,或是祭祀对敌作战中英勇牺牲的父兄;或是求祈老天开眼,年年都是风调雨顺;或是驱逐邪祟恶魔,让家人健康平安;或是讲述一段扣人心弦的故事,让弯腰劳作的脊背生出幻想的翅膀;或是来一段泥土味的幽默,让苦难的人暂时放下愁绪,开怀一笑。

谈点豫剧板胡演奏速成法

谈点豫剧板胡演奏速成法 笔者从事豫剧板胡演奏,投师在著名板胡大师、板胡教育家、板胡演奏家张一千老师门下,在原河南省戏曲学校专业修练五年,根据自己从事剧团乐队伴奏工作的经验,加上近三十年的板胡教学、观察学生们演奏水平的提高过程,关于怎样能够把板胡演奏水平科学有效的迅速修练出来,让初学者少走点弯路,谈点粗浅的看法,仅供板胡爱好者及各界同仁豫剧音乐爱好者和戏迷朋友们参考。 练琴前的准备 豫剧板胡在乐队中的重要性,我想大家都很清楚,在这里我就不再过多累赘。同一个乐队,不同水平的演奏员演奏这把主弦,其整个乐队的演奏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再说板胡它是弦乐家庭中的一名成员,它的音准问题是每一个板胡演奏者首要解决的问题,它要比键盘等其它乐器的难度大的多,因此要求板胡演奏者,一定规范有效的进行基础练习,养成良好正确的演奏习惯,早日成为一位水平高业务精的板胡演奏员。在这方面应该首先做好以下几点; · 1.定弦:在开始触弦练琴之前,一定先把板胡内外弦的纯四度关系调准确,一般外弦定“C”音和内弦定“G”音,呈纯四度关系,初学者可以借助电子校音器把外弦“C”音和内弦“G”音调正确,电子校音器非常科学,自己听音不好的话,只要看到校音器仪表的指示针照准中间位置“▼”既可,同时仪表上的背景灯光由红变绿,这说明四度关系已调正确,内外弦已成为协合的纯四度关系了。 2. 正确配戴指帽: 现在板胡一般都是使用金属弦,左手指必须配戴尼龙指帽或金属指帽,最好是尼龙指帽内再套上金属指帽,这种指帽外层含有韧性,内层又具有硬性和份量,使其左手指触弦既避免产生硬对硬的金属声,又能使指帽有力的按在琴弦上。另外,由于手指的形状并非圆形,而呈扁形或椭圆形,要想使指帽牢固戴在手指不脱落,一定把指帽修理成符合指头形状,这样手指与指帽内接触面较多,比较牢固不易脱落,当然这样的指帽市面上很少能买到,即使买得到也不一定符合你的左手指形,因此必须根据自己的指形大小,进行定做加工而成。指帽一定戴在超出指盖约有3-5mm处为最佳,若再往里处戴影响手指的灵活

中国豫剧崔派艺术的传承

中国豫剧崔派艺术的传承 中国豫剧一代宗师、戏曲教育家崔兰田在继承豫西调前辈艺人声腔艺术和表演艺术的基础上 创立了独树一帜的崔派艺术,并且培养出来了一批又一批的传承人。我的恩师张宝英就是崔 派第一代弟子中的杰出代表,并被专家和观众誉为崔派艺术的掌门人。现从崔兰田大师的表 演艺术风格和张宝英老师学习崔派艺术的成功经验谈起,浅谈一下中国豫剧崔派艺术的传承 问题。 崔兰田大师的艺术风格,可以概括为深沉浑厚、含蓄蕴藉,富于内在的感染力。她那鲜 明的艺术特色和令人叹服的艺术魅力,一直为中国豫剧界的广大观众们做喜爱。在豫剧的百 花园中,崔派艺术始终是一支绚丽的奇葩,宛若幽雅芳香的兰花。 大师创立的崔派唱腔素以豫西调(下五音)为体,兼用豫东调(上五音),并吸收融汇 秦腔、曲剧、河北梆子等剧种的音调,创造出自己独具风格、丰富多彩的唱腔旋律。崔派以 善演悲剧而著称,由于剧目内容的规定性制约了它的音乐发展,因而使它的唱腔自然形成了 自己深沉哀怨、委婉缠绵的特点。 崔派艺术的音域宽广。它以大本腔演唱、鼻腔共鸣为其传统的发声方法。后来又吸收了 高音区的头腔和低音区的上胸腔共鸣以及女声高音真假声兼用的方法。加上传统的丹田运气,使高音区音色清丽洁净,中音区甘美圆润,低音区浑厚深沉,扩大了音域,高、中、低三个 音区对比都很饱满,上扬下抑自如,属全能型嗓音。在唱腔旋律的发展和音色音区对比等音 乐表现诸手段方面,给予了崔派以更广阔的余地和更大的可能性。这是它有可能摆脱较多的 局限,创造出更多更丰富唱腔旋律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尽管崔派唱腔异常丰富多彩,但 它从不以无端端俏丽和花梢哗众,而常常是以令人叹服的朴实之美折服观众。崔大师曾说, 她演的戏大多是古代妇女的悲剧,如果在剧中人物悲痛的时候却唱些华丽的腔调,就和人物 的感情不吻合了。崔派最擅长运用质朴的唱腔表达人物复杂的内心情感,很少使用花腔,好 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诗句所形容的那样。这种唱腔在曲调上不着意渲染,如绘画 中的白描,听起来如泣如诉,动人肺腑,达到“文到无心始见奇”的艺术境地。例如,大师的《秦香莲》“接过来这杯茶,心中乱如麻”这一段脍炙人口的唱段,就是最好的证明。 大师多演端庄贤淑、善良坚贞而又命运悲惨的妇女形象,行腔注重曲情通神,其演唱“情真、情重、情深、情切、情动于中”,“气不暴,声不抢,字不逼,音不撞,行不露”。常 以尾音的下滑和上下小二度的小涟音回旋往复,着意润色,达到声腔丝丝入扣、缠绵悱恻的 感人效果,素有“豫剧‘程(砚秋)派’之唱风”。 幽咽深沉的鼻音是崔派唱腔中的一大特色。在表现人物极度痛苦之时,崔派常以鼻音和 集中饱满的大甩腔尽情抒发人物的激愤心情,继而当感情激越发展到顶点时,则常常煞住弦音,使用吟板,演员单独咏唱。唱腔时而激厉,时而低回,大幅度跌宕,给人一种悲痛欲绝 的凄厉之感。表现怨恨时,切齿音、牙音运用绝妙。由于崔派多演悲剧,因而此类字少声多 的悲怆怨恨唱腔和有声无字的鼻音哭诉唱腔较多。这些也正是它的长足之处。在作为过渡性 唱段,旋律枯竭、不宜衍展的“非板”和“滚白”中,崔派唱腔却表现了它非凡的特长,它不但 旋律充实丰满,甚至可以整场戏以主要唱段出现。如《桃花庵》中的“苦夫”一场,近一个小 时的唱腔几乎全用散板构成。这在其他豫剧唱腔中简直是闻所未闻的事,其间头腔、鼻腔、 混声、上胸声、切齿音、牙音等技巧发挥得淋漓尽致。 大师高音明亮、甜美、柔润,但她不轻易使用高腔。她曾说过,高低是比较而存在的, 如果过多地使用高腔,高腔的效果就出不来了。她的高腔总是用在剧情发展最需要的地方, 从而取得最佳效果。表演方面,她总是以丰富饱满的内心戏和精炼大方的外部动作恰到好处 的结合为准则,“基本上不采用大幅度的形体动作,而是在关键时刻画龙点睛地透露出人物的一点心机。

豫剧板胡内心独白

“豫剧板胡”的内心独白 我是河南豫剧伴奏的主要乐器,经过几代制琴师傅的辛苦钻研和制作,我的摸样那真是帅呆了。我身体各部件的尺寸参数,安装合成的工序比以前科学多了,制作我的材料,也有很多种,紫檀、小叶紫檀、黑檀、缅甸红或其它杂木等等,又把我原来的平头改成如意头、龙头、盘龙头、仰脸龙头、风头等等,真是举不胜举,品牌繁多,喜欢我的人真是挑得眼花缭乱,有的朋友家里都能把我们弟兄几个先后都买回来,但是买回来又觉得我们不够意思,说我们这把音量小了,那把音量又大了,这把声音太尖细了,那把声音又过量了,不钢了、不脆了等等找好多理由来排挤我们,我们真是有苦难言啊!今天我当着大家的面必须把肚里的苦水倒出来,不然非要把我憋死不行。 说我们不够意思,时常不出悦耳的声音,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我们自身确实存在着实际问题,要了解我们的发音部位在哪,发音体的形状,材质如何?说白了我们的音色音质就是取决于面板和琴筒,加上正确的演奏方法而获得。特别是面板的材质必须适合我们歌唱发音,可有的制琴师只知道把我们的身材制作好看一些,就是不知道如何跟我们搭配合适我们歌唱的面板。这很可怕呀!几乎每一个制琴师傅都觉得把我们做得够漂亮的了,但是很少有人能够很准确的给我们搭配上一张非常合适的面板。这一下子可坏了,尽管我们身材都比较好,但是仍然当不着我们

的主人跟我们动手术一而再再而三的更换面板,十张八张还找不到一张合适的。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奉劝喜欢我们的朋友们在购买我们时,除挑选我们的身体形态外,一定高度注意我们的琴壳和面板,最好请一位确实懂得我们内情的行手们帮助一下免得回到家在感觉我们不好那就晚了,特别是琴行和厂家他们的心态是只要你付了款把我们拿走,那他们可就万事大吉了。 二、即使我们有个好的发音体(琴壳与面板),但要想让我们发出理想的音色来,那就要从一下几个方面找原因。 1. 之所以大家觉得不好听,其最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音准”问题。由于您左手按弦的指位不准确或者说不正确,引起我们发出的音高不准确,这里主要牵涉的左手指按弦的指距未能分开,也就是说左手一、二、三、四指触弦的位置不准确,正确的方法应该是食指的位置首先要准确的固定下来,其余手指要自然分开,这就叫“食指定位法”(《豫剧板胡速成法》叶韵挺编著),只有食指定位了,其他三个手指才有了依靠,在你耳音或脑海音准概念还没有完全形成之前,只有依靠“食指定位法”才能逐步解决其他手指按弦的规范性。只要坚持不懈,反复练习才能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实夯稳的养成规范的触弦指型。直到脑海形成基本的音准概念,那才大功告成。既有规范的触弦指型,又有脑海音准的微调,演奏出来的板胡音基本上就算准确了。 2、音准问题解决了,仍感觉不好听。那就是音色的问题了。音色的好坏主要是右手运弓的问题了,当左手手指按准了音高位

豫剧现状

豫剧是河南的第一大剧种,同时也是全国的重要剧种之一。它以河南话为语言基础,具有浓重的河南地方特色。唱腔好听,好学,好唱,剧情通俗易懂,整体亦俗亦雅,曾在香港演出被当地媒体这样与国剧京剧比较“京剧是城市小姐,豫剧是农村姑娘”,非常的形象贴切。也正因此豫剧受到普便欢迎。不仅在本省,在全国甚至海外都有一定的知名度。且一度是全国第一大剧种。无论剧团数量、剧团分布,还是从演出人员、演出场次上来讲都一直是全国之最。 而就是这样一门优秀的传统艺术,在这个经济迅速增长,意识形态飞速变化的时代又是处于一种怎样的生存处境呢?它的发展前景如何呢? 正是怀着这样的疑问,我,于宏渤,张博,陈宇,谢文飞,王一航六人来到河南郑州、开封,进行为期两周的豫剧调查,通过采访了三个剧团,郑州开封的各个年龄段的群众,做了共617份问卷调查,对豫剧的生存现状和发展前景有了一定的认识,现分成五个方面说明如下: 一,从豫剧团的生存现状和发展前景上来说明 在我国剧团有两种存在形式,一种隶属于政府,一种属于民营。隶属于政府的又根据财政上是否完全依靠政府分为全供和差供两种;民营的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自发组织的非营利性团体,一种是以赢利为目的的剧团。我们实践期间一共采访了三个豫剧团,一全供,一差供,一民间非营利组织。现一一说明: 先说河南省豫剧三团,它是省级剧团,以排演现代戏为主,以锐意改革著称,在全国享有盛誉。它属于前面所说的差供类型,这本身就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三团的经济效益并不好,而我们的采访也印证了这一点。经济效益不好,一方面,也是最为根本的一方面,是因为豫剧身为传统戏剧在现代市场中薄弱的竞争力,演出少,演出收入低。而连省剧团都面临这样的困境,可想其他的市级剧团、县级剧团境况恐怕更糟了。另一方面,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作为一个行政部门,豫剧团在很多时候是政府的代言人,很多时候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为政府宣传政策,反应时政,来排那种经济效益不好但社会效益好的戏,这便加重了剧团原本就沉重的经济负担。于是,在剧团发展中,如何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成了一个重要课题,然当前尚没有公认的解决之道。 而最近,国家也加大改革力度,催促豫剧三团等省剧团拿出具体的改革举措。据称要将三个省剧团合并,推向市场。 再说郑州市豫剧院,它是市级剧团,属于全供,是在2000年由郑州市豫剧团与郑州市豫剧二团合并而成。这些同时也表明了,郑州市豫剧院的经济效益相对于河南省豫剧三团要差些,要靠政府财政才能“吃饱”,这同时也有赖于郑州市财政充裕。若是财政上不宽裕的地方,它的剧团情况恐怕就不妙了。而其经济效益不好的原因,与省剧团基本一样,但比之于省剧团,演出机会、费用要低,情况自然要逊一些。 然后是河南省夕阳红戏迷豫剧团,它属于民间组织,是有一些豫剧戏迷自发组织起来的,每周周日会固定的在郑州市人民公园进行免费演出。这些豫剧戏迷有不少是从专业剧院里走出来的。刘团长就是这样,她原来在一个地方剧团做专职演员,剧团因为效益不好解散后便走出来到郑州做生意,但放不下唱了十多年的戏,便和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组织了这个剧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许多地方剧团经济效益不好,地方财政补贴跟不上的话就难免合并或解散。据称,商丘市原有一百多公办剧团,现已只剩十几个了。于是,很多豫剧演员另谋出路,而把唱戏作为一种业余爱好。像夕阳红戏迷豫剧团这样每周末进行免费演出,服务自己,服务大众,服务豫剧事业。而每次演出都会吸引很多人观看,显然,对这种形式,大家也是喜闻乐见。 最后要说一下赢利性质的民营剧团,不乏有成功的例子,如《小皇后》豫剧团,靠着自己在市场上的打拼,已自负盈亏,取得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民营剧团虽规模小,未成气候,然其成功经验,是值得公办剧团认真学习的。 总体来说,豫剧团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发展前景不明朗,偏于不好。且县级的必市级的差,市级的比省级的差。在这种境况下,它既需要政府的扶持资助,又需要政府放权,走向市场,将内在机制搞活,使之渐富竞争力。二,从政府豫剧事业发展的协助方面认识豫剧的生存现状和发展前景。 政府一直在豫剧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制定方针引导豫剧事业发展,从财政等方面扶持豫剧团的发展,在经济发展、社会变革、豫剧渐处弱势的过程中,通过合并重组剧团来维持剧团的正常运作,豫剧事业的正常健康发展。更采取了不少措施来推广豫剧,其中不乏有显著成效的。 这其中最值得一提的要数河南省电视台《梨园春》栏目的推出了。它于1994年创办,那几年全省的豫剧发展事

浅谈河南豫剧的发展

浅论河南豫剧的发展 文秘1001班 1010412098 刘翠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男子打仗到边关,女子纺织在家园。白天去种地,夜晚来纺棉。不分昼夜辛勤把活干,将士们才能有这吃和穿。恁要不相信哪,请往这身上看。咱们的鞋和袜,还有衣和衫。千针万线可都是她们连哪!有许多女英雄,也把功劳建,为国杀敌是代代出英贤,这女子们哪一点不如儿男?”记忆里我应该五岁时就能完完整整的将《花木兰》中的这段唱词唱下来。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河南人,你要问我河南什么最有名,我定会眉飞色舞的跟你谈论豫剧,谈个个把小时应该没有问题,如果你有兴趣也可以学唱几句河南豫剧,感受河南戏剧博大精深的美感。 豫剧的发展应该源远流长,小时候生长在河南典型的农村,记得上到八九十岁的老人,小到四五岁的孩童都能够张嘴便来上那么几句字正腔圆韵味十足的河南豫剧,让您的耳朵享受到河南民众的热情与淳朴。具体发展史我查了一些资料:豫剧起源已经很难考证。一说明末秦腔与蒲州梆子传入河南后,与当地民歌、小调相结合而成;一说由北曲弦索调直接发展而成;一说是在河南民间演唱艺术,特别是自明朝中后期,在中原地区盛行的时尚小令基础上,吸收"弦索"等艺术成果发展而成。河南豫剧之所以称之为豫剧这其中也有一段历史。豫剧,原称“河南梆子”,也叫“河南高调”,因为河南省简称“豫”,解放后定名为豫剧。是河南省的主要剧种之一。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在我国十六个省市有专业豫剧团的存在。这些史料足以证明河南豫剧的源远流长与广泛传播,作为一个河南人,对于豫剧这个具有名族与地区代表的戏种深感自豪与骄傲。 中原是个大中原,河南将近一亿人口。河南的方言,首先要分区,因为河南的方言在不同的地区分歧很大。比如豫西和豫东就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基于河南方言的不同,河南豫剧的发音也存在很大的不同。豫剧形成以后,由于语音方言的不同,在各地流传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路流派:以开封为中心的唱法称“祥福调”;以商邱为中心的唱法称“豫东调”,又称东路调;以洛阳为中心流传的唱法称为“豫西调”,又称西府调、靠山簧;豫东南沙河流域流传的唱法称“沙河调”,又称本地梆。小学时段,特别喜欢豫剧,暑假时到郑州亲戚家报

浅谈豫剧板胡的演奏及定弦

浅谈豫剧板胡的演奏及定弦 唱腔的定调要根据豫剧音乐的特点和演员的嗓音条件来确定。所以,豫剧唱腔较多使用E调(基调),转调多用B调。其它调很少使用。 豫剧板胡定弦 1、bE调(也称正调)内弦定3,外弦定6;以下是转调变弦: 2、bB调(也称反调)内弦变为6,外弦变为2 3、bA调内弦变为7,外弦变为3 4、F调内弦变为2,外弦变为5不一一列举。 另外,豫剧板胡所用的弦,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也发生了变化。从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所用的弦内弦是皮弦,外弦是粗老弦。70年代时,有的演奏者尝试使用金属弦(俗称钢弦)。由于金属弦发音灵敏,声音更加清脆、嘹亮。所以,现在的演奏者大都使用金属弦。 伴奏的艺术 (一)正确处理伴奏与唱腔的关系 伴奏与唱腔就像绿叶衬红花一样。在唱腔中,豫剧板胡担当着伴奏任务,它必须服务于唱腔,不能喧宾夺主,它必须要突出“伴”字。豫剧板胡是领衔乐器,在乐队和唱腔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一定要根据剧中人物的感情变化来烘托气氛,恰到好处的处理好伴奏与唱腔的关系,以达到艺术的和谐统一。 (二)托腔 托腔是戏曲演唱中的一种伴奏方法,是处理伴奏与唱腔关系的一

种手段。托腔就是运用豫剧板胡的各种演奏技巧把唱腔托住、托牢。在演唱中是以唱为主,伴奏为辅。要根据演唱者的感情变化,唱腔的抑、扬、顿、挫,把唱腔紧紧的托住。在一般情况下,演唱时,伴奏力度要稍微轻一些,演奏过门时力度要大一些。但如果唱腔要劲的时候,伴奏一定要用力。(三)掌握各流派演唱特点,使伴奏富于个性豫剧板胡演奏者首先要学习并掌握各流派的演唱特点,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伴奏,以达到良好的艺术效果。下面,通过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的唱段,来谈一下伴奏的艺术手法。例如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常派)在《拷红》中红娘的唱段: 伴奏要十分灵活、巧妙而干脆,不能拖泥带水。要注意滑、闪、顿等特点,把演唱风格充分的表现出来。 在为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陈素真(陈派)的唱腔伴奏时,要注意陈派唱腔的细腻柔美、质朴娟秀的特点。例如《春秋配》中姜秋莲的一段唱腔: 伴奏时,要突出唱腔中的装饰音。运弓要平稳,旋律要柔美,并富于内涵。把姜秋莲含羞、低落的内心情感充分表现出来。 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马金凤(马派)的唱腔,简洁干脆,喷吐爽利,装饰音少。例如《穆桂英挂帅》中穆桂英的唱段: 伴奏要干脆利落,直截了当,每个音符都要演奏得饱满。又如穆桂英的唱段: 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崔兰田(崔派)擅演悲剧。它的唱腔哀怨深沉,缠绵宛转,感人肺腑。例如《抱琵琶》中秦香莲的唱段:

浅谈豫剧艺术

浅谈豫剧艺术 发表时间:2011-05-09T09:52:26.550Z 来源:《魅力中国》2011年3月上作者:李晓艳 [导读] 豫剧,原名“河南梆子”,是一个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大剧种。 李晓艳 (郑煤集团文工团河南郑州 452370)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3-0000-01 豫剧,原名“河南梆子”,是一个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大剧种。她具有光辉灿烂的成长历程:从清代乾隆年间诞生开始,不断发展壮大,不仅在省内的城镇乡村和平原山区生根、发芽、开花,结出了累累硕果,而且流传到了全国16个省区,专业剧团数量最多时达到39个。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时,从演出团体、从业人数和观众数量等诸多方面来衡量,豫剧均居全国360多个剧种之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东海之滨到青藏高原,从宝岛台湾到鸭绿江畔,神州处处有“戏迷”,家家户户爱“梨园”! 由于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曾叫“河南讴”。新中国成立后,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经过几代老艺术家的不断改革和创新,正式更名为“豫剧”。标志着豫剧艺术产生了质的飞跃,也标志着一门成熟的戏曲艺术开始全面繁荣! 豫剧以她漂亮的旋律,独有的中国风姿,丰实的传统剧目和艺术家的精深扮演而深受广阔观众的喜欢,特别在中原这块戏曲热土上,常香玉、陈素贞、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和桑振君六位巨匠级名旦的产生,使豫剧这朵艺苑奇葩愈加绚烂多姿,越来越受世人的关注。六位艺术家的演唱作风不同,各具特征而自成一派,深受广阔观众的赞誉和观赏。接下来我想从几个方面浅谈一下豫剧的艺术。 豫剧有祥符调、豫东调、沙河调、豫西调等多种地域流派。当代,豫剧的代表人物有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豫剧五大名旦”,代表五大风格流派,小生赵义庭、须生唐喜成、黑脸李斯忠也成为各具特色的名演员。建国后的现代戏创作又涌现出高洁、马琳、魏云、王善朴、柳兰芳等“豫剧五大主演”。活跃在当今国内豫剧舞台上的汤玉英、王清芬、虎美玲、李金枝、谷秀荣、陈淑敏、李树建、朱巧云、王红丽等11位豫剧表演艺术家先后摘取中国戏剧“梅花奖”。豫剧的特点是生活化、平民化,质朴本色,雅俗共赏。传统剧目有近千出,在今天比较流行的传统剧目有《抬花轿》、《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秦雪梅》、《大祭桩》、《秦香莲》等;现代戏剧目有《朝阳沟》、《李双双》、《小二黑结婚》、《倒霉大叔的婚事》等。《风流才子》、《试夫》、《能人百不成》、《王屋山下》、《红果,红了》、《都市风铃声》、《蚂蜂庄的姑爷》、《老子·儿子·弦子》等现代戏剧,都分别荣获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化部“文华奖”。全国各地剧种那么多,为什么河南豫剧却超越了地域限制,赢得了那么多的“粉丝”呢?我个人以为,至少有以下四方面的原因:首先是令人眼花缭乱的“行头”。金黄色的龙袍,紫或蓝色的官服,女孩的裙子像裤子,男孩的裤子像裙子。生角中,凡是达官显贵,均脚蹬一双白色高底黑靴,而平民百姓则一律是一双圆口布鞋;旦角中,凡是王妃贵妇人,三寸金莲上皆穿一双花头鞋,普通民女则是一双普通的绣花鞋。最有趣的是在女人头上缠一根布条,那就是表示有病了;而男性角色只要象征性的将马鞭一挥,十万八千里就算到达了。 其次是“浓墨重彩”的妆容。不论生旦净末丑何种角色,他们一律都用油彩上妆,而且画得很浓很浓。旦角一般都是杏核眼,眼线都快挑到了耳根;樱桃嘴,都是那么一点点。生角画的各有不同,各种各样的脸谱更是五花八门,惟妙惟肖。即使是那些看着素面朝天的白面书生,其实脸上也还是抹了一层厚厚的肉色油彩呢! 再次是他们铿锵有力的唱腔。我觉得这应该是天南海北的广大观众一致喜欢豫剧的深层次原因。和国粹京剧相比,虽然豫剧的唱腔也是一句十八弯,但京剧的唱腔节奏太慢,有时甚至如丝如缕,若有若无,时断时续的,而豫剧基本上字字铿锵,句句有力;唱到关键或高潮处,甚至有不换声气,一气唱出好多句的“绝活”!这种唱腔,既符合河南人民忠厚朴实的性格特点,又彰显中原地区节奏明快的文化底蕴,就像一个标志性的“中”字就囊括。 豫剧的行当早期为四生、四旦、四花脸。四生即是:大红脸(须生)、二红脸(马上红脸)、边生(二补生)、小生;四旦即是:正旦(青衣)、小旦(花旦、闺门旦)、彩旦、老旦:四花脸即是:黑头(净)、大花脸(净)、二花脸(净)、三花脸(丑)。豫剧的生、旦、净、丑各角色行当在演唱技巧上各有特色,用不同的音色和韵味表现了各类角色的性格特征和人物形象。 豫剧的每个行当在演唱技巧上都有其独特的方法,同一行当的不同演员在演唱细节的处理上也各有韵味,形成独特的风格和唱腔流派。多种发声方法和演唱技巧使各个角色行当有着丰富、变化的声音色彩。豫剧各行当的划分和其它剧种类似,但在演唱技巧上,每个角色行当都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演员的唱腔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因此构成了豫剧唱腔特色的重要因素。 豫剧是中原文化的代表,中原文化中的许多宝贵精神财富在豫剧剧目中都有所体现。如广为流传的愚公移山、木兰从军、岳飞刺字等剧目表现了顽强斗志和献身精神,民族精神和英雄气概。中原文化在发展实践中,传统与现代相互融合,在各区域文化中传播接受,那些能够广征博采、顺应时代发展、受到群众喜爱的剧种均能扩散发展。长期以来,豫剧塑造了一大批为广大戏曲观众所熟知和喜爱的戏曲人物形象。热情向上、充满理想的王银环、热心肠的二大娘、稳稳当当的栓保娘、老实巴交的栓保爹;质朴又狡黠的孙喜旺、心直口快、急公好义的李双双,等等,这些人物形象已经成为豫剧艺术的象征和标志。这种大众化、生活化的特点,使豫剧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在这里我也不得不说一下豫剧面临的尴尬局面。上世纪80年代,我国进入到了多元化发展的社会,老百姓的业余文化生活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提高变得日益丰富。戏曲艺术的表演形式因缺少相应的改进而变得日益陈旧,年轻的观众已不再被这种古老的传统艺术形式所吸引,而老一辈的观众群也在不断地萎缩,传统的戏曲艺术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戏曲艺术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尴尬局面。 豫剧作为戏曲艺术中一个重要的剧种,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但同样面临着时代的考验和人们审美需求的评判。《梨园春》以电视文艺媒体的方式出现,它的出现给河南戏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使豫剧艺术在艰难地奋力拼搏中显示出特有的生命力。《梨园春》的成功,为振兴发展豫剧带来新的思考。豫剧想要突破这种瓶颈式的发展,必须推陈出新,寻找出一条与时代接轨,易于被大众接受,符合大众审美欣赏标准的道路。 我从2000年学习豫剧,到现在已有十一年的时间,从最初的懵懂到现在对豫剧的深刻认识,也让我深深地爱上了豫剧艺术,从唱腔到表演,手眼身法步,样样都有讲究,为了进一步加强自己的专业知识,我在07年也特意去中央戏剧学院进修,在表演和唱腔方面都有进一步的提高。想成为一个好的豫剧演员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豫剧里面的学问深奥莫测,它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唱、做、念、打,短少哪一门都不行。要搞好豫剧工作,无论从哪方面说,最主要的离不开“理论”二字。从重复理论中积聚经历、深化生活、控制人物性格,用本人内心的冲动去打动欣赏者,从而达到生动鲜活、令人难忘的艺术情境是最终目的。豫剧艺术扮演程式的一招一式不只具有线条美和节拍美,而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