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盎格鲁-撒克逊人

盎格鲁-撒克逊人

盎格鲁-撒克逊人
盎格鲁-撒克逊人

盎格鲁-撒克逊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此条目或章节需要精通或熟悉本主题的专家参与编辑。

请协助邀请适合的人士,或自行改善这篇条目。更多的细节与详情请参见讨论页。

关于“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其他意思,详见“盎格鲁-撒克逊”。

在萨顿胡(Sutton Hoo)发现的约625年的著名头盔,可能属于东盎格利亚的雷德沃尔德。在罗马

头盔的设计基础上(一个称作“星形盔”(spangenhelm)的普遍样式),其上的装饰类似在老奥

普撒拉(Old Uppsala)发现的同时代苏格兰头盔(大英博物馆馆藏)。

盎格鲁-撒克逊(Anglo-Saxon)是一个集合用语,通常用来形容五世纪初到1066年诺曼征服之间,生活于大不列颠东部和南部地区,在语言、种族上相近的民族。[1]他们使用非常相近的日耳曼方言,被毕德认为是三个强大的日耳曼部族-源自日德兰半岛的盎格鲁人(Angles)和朱特人(Jutes)以及来自之后称作下萨克森地区的撒克逊人(Saxons)的后裔。盎格鲁人有可能来自Angeln,毕德描述他们的整个国家都来到了不列颠,留下他们空空的古老大地。[2]

地名显示出一些其他的日耳曼民族曾经来到:弗里斯兰人(Frisians)在弗兰斯汉(Fresham)、

弗瑞斯顿(Freston)和弗理斯顿(Friston);佛兰芒人(Flemings)在佛兰普顿(Flemptom)和

佛林比(Flimby);士瓦本人(Swabians)在士瓦弗汉(Swaffham);或许法兰克人(Franks)在

法兰克顿(Frankton)和法兰克雷(Frankley)。

可能在麦西亚国王奥发(755年-759年在位),或是阿佛列大帝(755年-759年在位)与他的继承

者之下,盎格鲁-撒克逊的数个王国陆续建立。在艾塞斯坦(924年-937年在位)统治下,盎格鲁-

撒克逊王国形成英格兰。

目录[隐藏]

1语源

2盎格鲁-撒克逊历史

2.1起源(西元400年-600年)

2.2七大王国时期(600年-800年)

2.3维京时期(800年-1066年)

[编辑]语源

盎格鲁-撒克逊一词出自阿佛列大帝时代的拉丁文件。在文件中,他似乎频繁使用rex Anglorum Saxonum或rex Angul-Saxonum这一称呼。

古英语词汇?nglisc和Angelcynn("Angle-kin", gens Anglorum)的意义已被证实与其专指盎格

鲁人而排除撒克逊人的原意不同,早期的纪录显示其指五世纪后迁徙至英格兰的条顿民族。

八世纪初,毕德在他的《英格兰教会及人民史》(Historia ecclesiastica gentis Anglorum)中

提出:

*.多数英格兰北部王国(东盎格利亚、麦西亚、诺森布里亚)的人是盎格鲁人,他们来自(德国的)什列斯威-好斯敦(Schleswig-Holstein)的Angeln半岛,因而得名。

艾塞克斯,萨西克斯和韦塞克斯的人是撒克逊人,他们来自(德国的)古撒克森尼地区。

肯特和南哈姆郡的人属于朱特人部落。

其他古代文人没有提供相关的区别。尽管与其他王国相比,肯特王国的风俗显著不同。西撒克逊的

文人常称自己的国家是Angelcyn的一部分,而自己的语言是Englisc,而西撒克逊的王室们则宣

称他们是北方伯尼西亚王国(Bernicia)的后裔。从另一方面看,毕德对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区分

很有可能完全取自于像艾塞克斯(东撒克逊人)和东盎格利亚(东盎格鲁人)这些地名。至少,毕

德所设想的英格兰人(gentis Anglorum and Anglorum populi)证实了盎格鲁-撒克逊一词在公元

八世纪时已经出现人们的口中了。

伦巴底史学家保罗执事写的欧洲大陆的文献中似乎首先用到“盎格里—撒克森尼”(Angli Saxones)一词,它比阿佛列大帝时代的拉丁文件早了近一百年。但是,既是如此,没人怀疑这个

词是被用来指“欧陆的古萨克森人”而不是指“英格兰的撒克逊人”。

[编辑]盎格鲁-撒克逊历史

主条目:盎格鲁-撒克逊英格兰历史

盎格鲁-撒克逊英格兰历史从五世纪罗马帝国统治结束和盎格鲁-撒克逊众王国的建立到1066年诺

曼人征服为止,大体上涵盖整个中世纪初期的英格兰历史。

[编辑]起源(西元400年-600年)

更多资料:罗马时期英国#盎格鲁-撒克逊人迁徙

2世纪到5世纪迁徙简图

日耳曼人据信于五世纪从现今德国北部和斯堪地那维亚南部迁徙至不列颠。(e.g.Undley bracteate).[3]根据毕德的《英格兰教会及人民史》一书,迁入的人口传统上分为盎格鲁人、撒

克逊人和朱特人,但是他们的组成并不十分明确,可能包含弗里斯兰人和法兰克人。The Parker Library拥有包含可能是日耳曼部族迁移至不列颠的最早纪录的《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

(Anglo-Saxon Chronicle)。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在150年希腊托勒密的《地理学指南》(Geographia)里被纪录为一个联盟。

[编辑]七大王国时期(600年-800年)

主要的盎格鲁-撒克逊王国,大约600年

主条目:七国时代

盎格鲁-撒克逊王国的基督教化从约西元600年开始,并实质上于八世纪中叶完成。整个七世纪到

八世纪,较大的王国之间互相争夺权力。根据毕德的纪录,肯特王国的艾特尔伯特于六世纪末掌握

统治权,但权力后北移至诺森布理亚。'麦西亚霸权'(Mercian Supremacy)于八世纪统治,但还

是没有延续下去。肯特国王艾特尔鲍尔德和麦西亚国王奥发两位最强大的国王,达到最高统治地位。这个时期被形容为七国时代(Heptarchy),但这名词现今于学术上已不使用。这个词汇建立在南

不列颠主要七国-肯特(Kent)、萨西克斯(南撒克逊,Sussex)、韦塞克斯(西撒克逊,Wessex)、艾塞克斯(东撒克逊,Essex)、诺森布里亚(Northumbria)、东盎格利亚(East Anglia)和麦西亚(Mercia)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学术研究显示其他几个王国也在此时期占有重

要地位,包括:赫威赛(Hwicce)、麦肯赛特(Magonsaete)、林赛(Lindsey)和中盎格利亚。[编辑]维京时期(800年-1066年)

主条目:维京时期和丹麦区

九世纪,维京人的侵扰成为一个重大的问题。阿佛列大帝878年于埃丁顿的胜利带来短暂的和平,

但诺斯人和Jórvík的建立让他们在不列颠获得永久的立足点。

九世纪的重大发展在于韦塞克斯王国的兴起,在阿佛列统治的末期,他被南方其他王国推举为最高

君主。艾塞斯坦是第一位达成直接统治现今英格兰地区的国王。

在十世纪末,斯堪地那维亚人重新对英格兰产生兴趣,丹麦的斯韦恩和他的儿子卡纽特大帝征服了

这个地区。在许多次的权力更迭后,于1066年,一群宣称拥有英格兰王位的人经过两次入侵行动

和战役:斯坦福桥战役(Battle of Stamford Bridge)和黑斯廷斯战役(Battle of Hastings),开启了盎格鲁-诺曼对不列颠的统治。

[编辑]文化

[编辑]建筑

主条目:盎格鲁-撒克逊建筑

早期不列颠的盎格鲁-撒克逊建筑一般而言颇为简单,通常使用木材和茅草做为屋顶。盎格鲁-撒克

逊人通常不喜欢居住在古罗马城市里,他们在其农耕中心旁建立小城镇。在每一个城镇中心里会有

一个主要会堂。

[编辑]艺术

主条目:盎格鲁-撒克逊艺术

[编辑]语言

主条目:古英语

盎格鲁-撒克逊语,又称古英语,是在阿佛列大帝统治之下通行的语言并延续形成英格兰(非丹麦区)的通用语言,直到1066年诺曼征服后,受到诺曼统治阶级的盎格鲁-诺曼语影响,在1150年

到1500年之间大致转变为中古英语。

盎格鲁-撒克逊语比起中古英语跟早期日耳曼语较为相近。它较不拉丁化,并且保有许多十二到十

四世纪之间消失的时态特点(动词和名词变化)。今日最接近古英语的语言是在荷兰和德国北部几

百万人使用的弗里西语。

在口语“古英语”或拉丁语文化广为传播前,古代北欧字母,称作futhorc(又称作futhark)被

用来纪录。当文明变得广泛后,一种拉丁纪录的形式和几个futhork派生字母: 'Eth、' 'Wynn、

'和'Thorn'开始被使用。

以下字母常用来编辑和印刷古英语文字:

*.a ? b c d e e f g h i l m n o p r s t t u w x y

和极少使用的j,k,q,v, andz。

[编辑]法律

主条目:盎格鲁-撒克逊法律

极少的法典从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留下至今,其法律文化受罗马法的影响颇大。这个法律文化除了

诺曼征服之后的发展,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发展对于了解同时代来说非常重要。

史诗贝奥武夫的第一页

[编辑]文学

主条目:盎格鲁-撒克逊文学

盎格鲁-撒克逊文学包含史诗、圣徒言行录、训诫、圣经的翻译、法律文件、编年史、谜语等类型。目前大约有400本该时期留存至今的手抄本,这些手抄本对于研究以及建立盎格鲁-撒克逊语料库

来说非常重要。

盎格鲁-撒克逊时期最著名的作品当属史诗《贝奥武夫》(Beowulf),其在不列颠有着民族史诗的

地位。《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Anglo-Saxon Chronicle)是对早期英格兰历史的重要整理。七

世纪的《卡德蒙的赞美诗》(C?dmon's hymn)被认为是现今最古老的英语文字纪录。

[编辑]信仰

参见:盎格鲁-撒克逊多神教

参见:盎格鲁-撒克逊基督信仰

[编辑]同时代含义

“Anglo-Saxon”仍然使用在西日耳曼语支演变成英语,现今语言学者通常会称为古英语。在19世纪"Anglo-Saxon"广泛于语言学使用,现今仍未弃用。

在美国及加拿大的流行用语“Anglo-Saxon"”(as in "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 or "WASP") 在学业证明上被政治化。

法国使用“Anglo-Saxon”代表英语圈,包括美国、英国,有时亦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

及南非。广义而言,是包括英语、文化、科技、资产、市场及经济。

[编辑]参见

盎格鲁-撒克逊入侵和入主不列颠时间轴

盎格鲁-撒克逊军事

盎格鲁美洲(英语美洲)

[编辑]注解

^BBC - History - Anglo-Saxons

^English and Welsh are races apart

^Ancient Britain Had Apartheid-Like Society, Study Suggests

[编辑]参考

*.Oppenheimer, Stephen.The Origins of the British(2006). Constable and Robinson, London.ISBN 1-84529-158-1

[编辑]延伸阅读

*.D. Whitelock,English Historical Documents c.500–1042, (London: Eyre and Spottiswoode, 1955)

*.Bede,Ecclesiastical History of the English People, trans. L. Sherly-Price, (London: Penguin, 1990)

*.F.M. Stenton,Anglo-Saxon England, 3rd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1)

*.J. Campbell et al,The Anglo-Saxons, (London: Penguin, 1991)

*.E. James,Britain in the First Millennium, (London: Arnold, 2001)

*.M. Lapidge et al,The Blackwell Encyclopaedia of Anglo-Saxon England, (Oxford: Blackwell, 1999)

*.Donald Henson,The Origins of the Anglo-Saxons, (Anglo-Saxon Books, 2006)

[编辑]外部链接

盎格鲁-撒克逊国王的信仰(Fides Angliarum Regum: the faith of the English kings)(英文)盎格鲁-撒克逊起源:神话的事实(Anglo-Saxon Origins: The Reality of the Myth)byMalcolm Todd(英文)

不列颠语言的起源:另类观点(Origins of the British language: an alternative view)(英文)

盎格鲁-撒克逊辞典(An Anglo-Saxon Dictionary)(英文)

赛门·肯恩的盎格鲁-撒克逊参考书目(Simon Keynes' bibliography of Anglo-Saxon topics)(英文)

9个分类:盎格鲁-撒克逊民族|日耳曼信仰|入侵英格兰|西日耳曼人|日耳曼人|英格兰历史|英国历

史|古代族群|欧洲民族

条目讨论编辑本页历史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港澳繁體马新简体台灣正體

登录/创建账户

搜索

本页面最后修订于2009年2月18日 (星期三) 07:41。本站的全部文本内容在GNU自由文档许可

证之条款下提供(详情)。

Wikipedia?和维基百科标志是维基媒体基金会的注册商标;维基?是维基媒体基金会的商标。

维基媒体基金会是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登记的501(c)(3)免税、非营利、慈善机构。

隐私政策关于维基百科免责声明

“盎格鲁—撒克逊”时代

“盎格鲁—撒克逊”时代 “盎格鲁—撒克逊”时代总是以刻板的编年史的面貌出现,久而久之难免令人生厌,所以这次一我想从这一时代的史书谈起。现在一般公认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的第一部史书是威尔士修道士吉尔达的“Liber querulus de excidio britanniae”《哀诉不列颠的毁灭》其完成的年代约在公元540年,然而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它都称不上是一部良史。它的价值在于,在有关盎格鲁.撒克逊人征服不列颠的历史材料中,它是最接近那个时代的。不过它的历史价值很小,因为它是“对不列颠诸候和教士邪恶的一部冗长的控诉”(《英国历史评论》),而不是一部严肃的历史。在盎格鲁.撒克逊时代最值得一提的历史著作无疑是比德的《英国教会史》。人称“英国历史之父”的比德可以说是第一个将盎格鲁.撒克逊时代入侵的传说作为信史来记述的人。吉尔达在其著作中将盎格鲁.撒克逊的入侵作为上帝对不列颠人罪恶的报应,这一主题在比德的著作中也再三的被重复。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吉尔达的记述中,盎格鲁.撒克逊人和土著的不列吞人在他的那个时代并未处在敌对的状态。我们现在可以肯定的是,罗马时代的不列吞人在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入侵中大都安然无恙,绝大多数的现代英格兰人都是他们的后裔。换句话说,作为入侵者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在人数上是远少于土著不列

吞人的。那为什么盎格鲁.撒克逊人以如此之少的人数却能最终成为人多势众的不列吞人的主宰呢?约翰.戴维斯部分解决了这个问题,他指出被盎格鲁.撒克逊人所征服的恰恰是那些罗马化程度最高的地区。罗马帝国四个世纪的统治即给不列吞人带来了文明又使得他们处处依赖帝国政府,因此在失去了罗马军团的保护后,不列吞人在政治和军事上都无法自立。因而肯特和苏塞克斯等东南部的土著面对着极少数的盎格鲁.撒克逊入侵者所做出的唯一反应也就是屈服。戴维斯的另一种解释引人注目:不列吞人被迅速征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瘟疫。六世纪时不列颠遭到了发源于埃及而后席卷整个地中海周边国家的瘟疫袭击。瘟疫是由来不列颠贸易的东方商人传入的。如果说这场瘟疫真的在不列颠流行的话,对于不列吞人而言绝对是一次毁灭性的打击。从现在的研究来看,盎格鲁.撒克逊之入据不列颠更有可能是一个在数百年间逐步完成缓慢进程。当然这一进程有时是平和的有时也会有流血冲突发生,在诸多的武装冲突中不仅有盎格鲁.撒克逊人和不列吞人的还有凯尔特人、皮克特人和盎格鲁.撒克逊人的。所谓的大破坏和大屠杀更多是古代作家的夸大其词,没有证据表明曾经发生过一场盎格鲁.撒克逊人对不列吞人的决定性战役。故而有关瘟疫导致征服的论断也就不那么深入人心了。 五世纪和六世纪不列颠的历史今天我们了解的很少,传说中

英国历代国王一览表

英国历代国王一览表

(二)大不列颠联合王国 GREAT BRITAIN

【注1】 (1) Anglo-Saxon 盎格鲁-撒克逊人:日耳曼民族,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的一支,5世纪和6世纪居住在英国 (2) Normandy诺曼底:英吉利海峡的历史地区,以前为法国西北一个省。古代高卢的一部分,这一地区相继被罗马人、弗兰克人和诺斯人征服,诺曼人征服(1066年)后和英法百年战争期间(1337-1453年)归属英格兰,于1450年归还法国。二战中联军登陆(1944年6月6日)地点即为诺曼底海滩 (3) Plantagenet (1).金雀花王朝:从亨利二世到理查德三世(1154-1485年)的一系列英王的家族名称 (2).[英]【史】金雀花王朝的, 安茹王朝的, 不兰他日奈王朝的(指由12世纪亨利二世即位至15世纪查理三世死的王朝) (4) Lancaster兰开斯特王朝:从1399年至1461年的英格兰王朝,产生过三位英格兰国王,亨利四世、亨利五世和亨利六世。在玫瑰战争期间它的标志是一朵红玫瑰(5) York约克王朝:英国统治王朝(1461—1485年),包括爱德华四世、爱德华五世和理查德三世,在玫瑰战争期间其标志是白玫瑰 (6) Tudor都铎王朝:英格兰统治王朝(1485-1603年),包括亨利七世及其后代亨利八世、爱德华六世、玛丽一世和伊丽莎白一世 (7) Stuart斯图亚特王朝:统治苏格兰(1371年-1603年)及英格兰和苏格兰(1603-1649年和1660年-1714年)的王室 (8) Hanover汉诺威:英国统治家族(1714-1901年)。当1837年维多利亚登上王位时,汉诺威与大不列颠的王权相分离 (9) Windsor温莎:英国的统治家族(从1917年始),包括1917年采用这个名字的乔治五世及他的后继者,爱德华八世、乔治六世和伊丽莎白二世 【注2】 (1)盎格鲁-撒克逊王朝时期(802 - 1066)对应中国唐朝(618 - 907)至北宋(960 - 1127)时期 (2)诺曼底王朝时期(1066 – 1154)对应中国北宋(960 - 1127)至南宋(1127 - 1279)时期 (3)金雀花王朝时期(1154 – 1359)对应中国南宋(1127 - 1279)至元朝(1271 - 1368)时期 (4)兰开斯特王朝时期(1399 – 1461)对应中国明(1356 - 1644)初时期 (5)约克王朝时期(1461 – 1485)对应中国明(1356 - 1644)初时期(6)都铎王朝时期(1485 – 1603)对应中国明朝(1356 - 1644)时期(7)斯图亚特王朝时期(1603 – 1714)对应中国明末至清(1636 - 1911)初 (8)汉诺威王朝时期(1714 – 1910)对应中国清初至清晚期 (9)温莎王室时期(1910 - )对应中国民国至今 【注3】

盎格鲁撒克逊模式介绍

盎格鲁撒克逊模式 盎格鲁—撒克逊模式又称“新美国模式”,是指80年代里根和撒切尔夫人发动新保守主义革命后发展起来的经济模式;“莱茵模式”是指莱茵河流经的国家,即瑞士、德国、荷兰等西欧国家,也包括斯堪的纳维亚国家所奉行的经济模式。欧元区的国家属于这个模式的范畴。 “新美国模式”和“莱茵模式”的差别,可以从宏观经济、中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三个方面分析。从宏观经济看,美国赋税水平低,欧洲赋税水平高(两者的税收收入大约各占GNP 的30%和40%);从中观经济看,两种模式对企业的投资方式不同,美国企业主要是金融市场融资(约占80%),欧洲企业主要是通过银行贷款(约占60%—65%);从微观经济看,企业的领导方式不同,美国是股东领导企业,欧洲则是合作管理制。“新美国模式”体现了新保守主义所倡导放弃管制、削弱国家作用的所谓“国家最小化,市场最大化”原则,“莱茵模式”则是社会民主主义思潮的产物,德国奉行的社会市场经济是“莱茵模式”的典型。盎格鲁-撒克逊模式又称新美国模式,该模式信奉尽量少的政府干预、鼓励自由竞争、推动贸易自由化和资本流动的便利化。在过去的20年中,这一模式推动了整个美国经济保持了相对较快的增长速度,受到了政治家和学者们的大力推崇。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推动的“华盛顿共识”,实质就是在推广这一发展模式。上世纪九十年代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盎格鲁-撒克逊模式更是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学习的教材,没想到的是,学生尚未毕业,老师出了问题。 在次贷危机滋生、演变和爆发的整个过程里,处处可以看到盎格鲁-撒克逊模式的影子。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的金融自由化速度开始加快,严格遵守多年的清规戒律纷纷被打破,政府对于金融部门的控制更多转向了推动金融发展,金融企业利润在上市公司中所占比例逐步上升,最高峰时达40%。利润激增更加刺激了华尔街大佬们的野心,各种各样的衍生产品充斥市场,随之而来的是利润的更快增长。 金融行业的超常规发展不但冲昏了从业者的头脑,也蒙住了监管者的眼睛。监管者开始相信市场可以解决一切,金融机构的自律行为完全可以防范风险。于是,对于金融机构的监管逐渐放宽,金融机构的杠杆比率不断上升,金融衍生产品的复杂程度不断提高。但此次贷危机爆发的事实最终证实,这些玩意很不靠谱。

盎格鲁撒克逊有一套培养精英的办法

盎格鲁撒克逊有一套培养精英的办法,避免了中国那种“富不过三代”的宿命。 北大建高尔夫练习场不了了之,但高尔夫风却刹不住。厦门大学最邪乎,要让高尔夫成为几个专业的必修课。上海财经大学稍微理性一些,仅开设了高尔夫选修课,结果此课在校园中热得烫人,学生要在电脑上随机抽取才能获得选课的权利。这无疑给推动高尔夫教育的人打了一剂强心针:大学不是要为学生服务吗?这是学生的要求! 中国人多地少,基本的体育用地也没有,哪里有地方打高尔夫?如今大学生失业率奇高,起薪接近民工。无论是厦门大学还是上海财经大学,即使在中国也属于二流。校方不操心改进教学,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学生不好好修练本领,想想毕业怎么谋生,大家为什么不约而同地对高尔夫有这么大的热情?说到底,还是精英情结在起作用。厦门大学直言不讳:高尔夫是精英教育的一部分。在上海,中高阶层不惜重金把自己六七岁的孩子送进贵族学校进行高尔夫训练。财大学生的举止,也就不奇怪了。 希望成为精英,并不是非分的野心。相反,大学本应该培养未来社会的领袖。而能否培养堪当大任的精英,也关系到一个民族和文明的兴衰。我这两年连续写了两本书:《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的》,《精英的阶梯:美国教育考查》,集中探讨的,就是以美国为中心的盎格鲁撒克逊的精英教育的传统。 在我看来,现代社会的形成,和盎格鲁撒克逊民族的崛起直接相关。从大英帝国到今天的美国,这一传统主宰世界将近三百年,至今仍然看不到终结的苗头。人家能够如此长盛不衰,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有一套培养精英的办法,避免了中国那种“富不过三代”的宿命。如今美国种族和文化多元,犹太人、黑人、亚裔纷纷崛起,打破了盎格鲁撒克逊对精英教育的垄断。但是,盎格鲁撒克逊的文化精神,还是给美国的精英教育提供了最基本的框架。研究这种精英教育,是发展中国精英教育必不可少的步骤。 你是不是精英,不在于你有多么高贵的嗜好,而在于你对周围的人有没有感召力。 那么,美国精英教育的核心是什么呢?以我观察,一个最基本的核心,就是打破精英的entitlement的意识。所谓entitlement,直译是“资格”,实际上在中文中很难找到对应的概念。这大概和我们的文化中缺乏类似的意识有关吧。Entitlement实际上是指一种“理所当然的权利”。这就像“老子英雄儿好汉”一样,当爹的是条龙,儿子当然就不能是一条虫。有了这种entitlement的意识和优越感,儿子就容易躺在老子的业绩中坐享其成。几代之内,祖先艰苦创业留下的遗产就会被挥霍干净。 盎格鲁撒克逊的传统虽然起源于贵族文化,但对这种entitlement的祸害却防范很严,孩子从小不娇生惯养,要经过跌打。同时,西方古典的传统,特别是古希腊的文化,对启蒙主义以来的盎格鲁撒克逊民族有强大的塑造力量。在古代雅典,平等是立国之本。这一平等的精神,即使是盎格鲁撒克逊的贵族也无法抵挡。特别是后来盎格鲁撒克逊文明在美国开花结果,创造了一个平民主义社会,平等就更加成为主流的意识形态。 当今美国的精英文化和培养精英的方式,必须放在这一平等的传统中来理解:不管你出生于什么家门,作为一个人,你和任何一个其他人都是平等的。这不仅体现在法律上,也体现在一人一票的政治权利上。所以,你是不是精英,不在于老子给你留下了什么,不在于你有多么高贵的嗜好,而在于你对周围那些和你享受平等权利的人有没有感召力,人家愿不愿意跟随你。也就是说,别人愿不愿意推举你为他们的领袖。不管是从政还是做生意,这种能和大众沟通的“人气”是成功的前提。 那么,怎么让人家把你推举为领袖呢?首先要对被你领导的人们有深刻的理解和真诚的关心。美国人的教育,从学前班开始就灌输精英理念,你到处可以听到“领袖才能”(leadership)这类字眼。但人家这种精英意识和我们大为不同。比如,有一次我参加女儿的一个活动,每个家长要当众表彰自己的孩子的“业绩”,以鼓励好的品行。一位家长讲自己的女儿:“奥利维亚组织小朋友演节目。录音机打开后,她特别摁了暂停键,要确定所有

罗经国《新编英国文学选读》(第4版)教材-第1章 盎格鲁-撒克逊时期(450~1066)【圣才出品】

第1章盎格鲁-撒克逊时期(450~1066) 1.1 复习笔记 Ⅰ. Historical Background(历史背景) (1) The earliest settlers of the British Isles were the Celts, who migrated to the British Isles about 600 B.C. 不列颠群岛最早的定居者是凯尔特人,他们大约在公元前600年移民到不列颠群岛。 (2) From 55 B.C. to 407 A.D. the British Isles were under the rule of the Roman Empire. 从公元前55年到公元407年,不列颠群岛处于罗马帝国的统治之下。 (3) About 450 A.D., waves of the Angles, Saxons, and Jutes invaded the British Isles. They settled in England, and drove the Celts into Wales, Scotland, and Ireland. 公元450年左右,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占领了不列颠群岛。他们在英格兰定居,将凯尔特人驱逐到威尔士、苏格兰和爱尔兰。 (4) It was around 500 A.D., in the struggle against Cerdic, the founder of the kingdom of Wessex, that the Celtic King Arthur, a legendary figure, is said to have acquired his fame. 大约在公元500年,在与威塞克斯王国创始人塞迪奇的斗争中,传说中的凯尔特王亚瑟获得了他的名声。 (5) Beginning from the later part of the 8th century, the Danes, or the Vikings, came to invade England, at first, along the eastern coast, but later they threatened

“盎格鲁-撒克逊模式”(英美模式)_VS_“莱茵模式”(德法模式,_又称大陆模式)

“盎格鲁-撒克逊模式”(英美模式)VS“莱茵模式”(德法模式,又称大陆模式) 盎格鲁·撒克逊模式,自然以英美,尤其以美国为标本。盎格鲁-撒克逊族人是日耳曼的一支,北欧海盗的后裔。给英国带去了日耳曼习惯法,使之在“三R运动”(文艺复兴、罗马法复兴和宗教改革)中一直避免受到罗马法复兴的冲击,因而形成了与欧陆迥异的文化传统。大英帝国海外扩张,盎格鲁-撒克逊族人的后裔也以他们的模式统治了世界其他地区如美国,澳洲。直到今天,习惯上仍然把美国的主流社会称为“W ASP”,意为白种的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这个链接可以了解更具体,其实,anglo-saxons文化对于现代英美人就像先秦文化对现代中国人一样;是文化传统的源头。https://www.wendangku.net/doc/ce5814144.html,/history/ancient/anglo_saxons/)。莱茵模式,以德国为首,北自瑞典、下到意大利,莱茵河流经的国家瑞士、德国、荷兰等西欧国家大都囊括;也包括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瑞典,挪威,丹麦,芬兰)。欧元区的国家属于这个模式的范畴。另外加一个体外受孕的杰出代表日本。 A.从历史文化看 盎格鲁-撒克逊模式和莱茵模式的差别,不放在整个西方历史文化中是看不分明的。两种模式区分之大,超过国共两党的歧见。 1).归结到哲学上讲,德法的启蒙精神重先验,重建构理性,因而浪漫、激进,立法要编法典,哲学要成体系,革命也要上断头台。黑格尔集其大成;苏格兰的启蒙精神重经验、好怀疑,重演绎理性,反感暴力,任运自在,而略显保守。如休谟、马赫。 2).以社会契约论为例,“莱茵模式”多重卢梭,强调在个人让渡出权利之后,对国家的绝对服从。因为那是“公意”,服从它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这种论调与黑格尔一样,强调国家和主权者的神圣至上和不可分割;强调那伟大的立法者。持这种信念的人对于绝对真理的地理位置都毫不怀疑,把自己当作精神界最优秀的特种部队和百发百中的神枪手。所以时下多以为卢梭是大革命和乌托邦的思想源头,是暴力运动走向极权的渊薮。“盎格鲁-撒克逊模式”多重洛克、霍布斯,反复强调个人神圣的缔约者地位,更多地将社会契约的政治理论假设看作普通的私人契约,去掉了道德家的激情,用一种商人般的眼光,指出个人权利是国家权力的来源和界限,指出那些在政治契约里个人没有让渡、也决不让渡的“自留地”,才是现代民主社会的根基。并由此甚而发展出公民的不服从和对立法的“合法性”进行监督的违宪审查制度。所以国家至上的理念在英美从来没有多少的市场占有率。 3).从法律上看,盎格鲁-撒克逊模式重判例,法从例出显示出鲜明的经验论立场。用休谟的话讲:“明天太阳一定会升起吗?对不起,我不知道!”重程序,认为权利只能存在于明确的和正当的程序之中,程序之外没有真正可靠的权利可言。法官的角色只是程序意义上的,并不对实体的对错负责。等于承认人类的理性有限,除了上帝没有谁可以充当实体和绝对意义上的裁决者。因而把司法的公正性建立在游戏规则的正当和透明之上,把法官从福尔摩斯降为球场上的裁判;重个人的自由和选择,采用以当事人为主角的对抗制诉讼,表明把关于绝对意义上的所有问题交给双方当事人自己去扛,由他们的努力去导出最后的结果。因此英国有一句名谚,“民主的最好训练所是中学的足球场”。因为在那里,能够从小学会对程序(游戏规则)和对结果的尊重。重公正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Justice must not only be done,but must be seen to be done);莱茵模式则刚刚相反,重威权,多用以法官为导

英国历代国王一览表

英国历代国王一览表 (一)英格兰王国 ENGLAND

(二)大不列颠联合王国 GREAT BRITAIN

【注1】 (1)Anglo-Saxon 盎格鲁-撒克逊人:日耳曼民族,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的一支,5世纪和6世纪居住在英国 (2)Normandy诺曼底:英吉利海峡的历史地区,以前为法国西北一个省。古代高卢的一部分,这一地区相继被罗马人、弗兰克人和诺斯人征服,诺曼人征服(1066年)后和英法百年战争期间(1337-1453年)归属英格兰,于1450年归还法国。二战中联军登陆(1944年6月6日)地点即为诺曼底海滩 (3)Plantagenet (1).金雀花王朝:从亨利二世到理查德三世(1154-1485年)的一系列英王的家族名称 (2).[英]【史】金雀花王朝的, 安茹王朝的, 不兰他日奈王朝的(指由12世纪亨利二世即位至15世纪查理三世死的王朝) (4)Lancaster兰开斯特王朝:从1399年至1461年的英格兰王朝,产生过三位英格兰国王,亨利四世、亨利五世和亨利六世。在玫瑰战争期间它的标志是一朵红玫瑰 (5)York约克王朝:英国统治王朝(1461—1485年),包括爱德华四世、爱德华五世和理查德三世,在玫瑰战争期间其标志是白玫瑰 (6)Tudor都铎王朝:英格兰统治王朝(1485-1603年),包括亨利七世及其后代亨利八世、爱德华六世、玛丽一世和伊丽莎白一世 (7)Stuart斯图亚特王朝:统治苏格兰(1371年-1603年)及英格兰和苏格兰(1603-1649年和1660年-1714年)的王室 (8)Hanover汉诺威:英国统治家族(1714-1901年)。当1837年维多利亚登上王位时,汉诺威与大不列颠的王权相分离 (9)Windsor温莎:英国的统治家族(从1917年始),包括1917年采用这个名字的乔治五世及他的后继者,爱德华八世、乔治六世和伊丽莎白二世 【注2】 (1)盎格鲁-撒克逊王朝时期(802 - 1066)对应中国唐朝(618 - 907)至北宋(960 - 1127)时期 (2)诺曼底王朝时期(1066 – 1154)对应中国北宋(960 - 1127)至南宋(1127 - 1279)时期(3)金雀花王朝时期(1154 – 1359)对应中国南宋(1127 - 1279)至元朝(1271 - 1368)时期(4)兰开斯特王朝时期(1399 – 1461)对应中国明(1356 - 1644)初时期 (5)约克王朝时期(1461 – 1485)对应中国明(1356 - 1644)初时期 (6)都铎王朝时期(1485 – 1603)对应中国明朝(1356 - 1644)时期 (7)斯图亚特王朝时期(1603 – 1714)对应中国明末至清(1636 - 1911)初 (8)汉诺威王朝时期(1714 – 1910)对应中国清初至清晚期 (9)温莎王室时期(1910 - )对应中国民国至今 【注3】 (1)Anglo-Saxon 盎格鲁-撒克逊人:日耳曼民族,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的一支,5世纪和6世纪居住在英国;Danish 丹麦的,Dane 丹麦人:9-11世纪入侵英格兰的北欧人(维京人:Viking);Wessex 威塞克斯:古英格兰地名;Scotland 苏格兰,,在公元 5世纪后分裂成许多小的王国。到了9世纪,绝大部分苏格兰都被合并成一个国家,但是与英国人在南方的冲突很快就爆发了,从而导致了一系列血腥战争。当苏格兰王子詹姆斯六世(即斯图亚特王朝的詹姆斯一世)的玛丽女王在1603年继承了英国王位后,这两个国家合并了。通过1707的议会法

anglo-saxon央格鲁撒克逊人,英国学统的人,纯粹的英语,安格鲁撒克逊人的

萨克森人的头盔 萨克森人,英语Saxon;德语Sachsen,又名撒克逊人,原属日耳曼蛮族,早期分布于今日德国境内的尼德萨克森(Niedersachsen)地方。西元5世纪中期,大批的日耳曼人经由北欧入侵大不列颠群岛,包括了盎格鲁人(Anglo)、萨克森人(Saxons)、裘特人/朱特人(Jutes),经过长期的混居,逐渐形成现今英格兰人的祖先。 目录 简介 盎格鲁—撒克逊”时代 简介 盎格鲁-萨克森人(Anglo-Saxon)的祖先来自欧洲大陆,是日耳曼人中的盎格鲁人、萨克森人。大不列颠岛的土著居民是来自比利牛斯半岛的伊比利亚人,他们以创造了巨石文化而著称。后来,克尔特人中的不列颠人、别尔格人等从大陆进入大不列颠岛,同化了土著居民,形成盎格鲁-萨克森人的最早基础。从公元5世纪起,盎格鲁人、萨克森人进入不列颠。他们同化、消灭了一部分凯尔特人,将另一部分凯尔特人驱赶到西南和西北部的山区。9世纪,丹麦人对不列颠的侵略,促进了盎格鲁-萨克森人的形成。1066年,来自法国的诺曼人征服了不列颠,他们在英法百年战争后融合在盎格鲁-萨克森人中。 盎格鲁—撒克逊”时代 总是以刻板的编年史的面貌出现,久而久之难免令人生厌,所以这次一我想从这一时代的史书谈起。现在一般公认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的第一部史书是威尔士修道士吉尔达的“Liber querulus de excidio britanniae”《哀诉不列颠的毁灭》其完成的年代约在公元540年,然而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它都称不上是一部良史。它的价值在于,在有关盎格鲁.撒克逊人征服不列颠的历史材料中,它是最接近那个时代的。不过它的历史价值很小,因为它是“对不列颠诸侯和教士邪恶的一部冗长的控诉”(《英国历史评论》),而不是一部严肃的历史。在盎格鲁.撒克逊时代最值得一提的历史著作无疑是比德的《英国教会史》。人称“英国历史之父”的比德可以说是第一个将盎格鲁.撒克逊时代入侵的传说作为信史来记述的人。吉尔达在其著作中将盎格鲁.撒克逊的入侵作为上帝对不列颠人罪恶的报应,这一主题在比德的著作中也再三的被重复。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吉尔达的记述中,盎格鲁.撒克逊人和土著的不列颠人在他的那个时代并未处在敌对的状态。我们现在可以肯定的是,罗马时代的不列颠人在盎格鲁.撒

盎格鲁-撒克逊人

盎格鲁-撒克逊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此条目或章节需要精通或熟悉本主题的专家参与编辑。 请协助邀请适合的人士,或自行改善这篇条目。更多的细节与详情请参见讨论页。 关于“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其他意思,详见“盎格鲁-撒克逊”。 在萨顿胡(Sutton Hoo)发现的约625年的著名头盔,可能属于东盎格利亚的雷德沃尔德。在罗马 头盔的设计基础上(一个称作“星形盔”(spangenhelm)的普遍样式),其上的装饰类似在老奥 普撒拉(Old Uppsala)发现的同时代苏格兰头盔(大英博物馆馆藏)。 盎格鲁-撒克逊(Anglo-Saxon)是一个集合用语,通常用来形容五世纪初到1066年诺曼征服之间,生活于大不列颠东部和南部地区,在语言、种族上相近的民族。[1]他们使用非常相近的日耳曼方言,被毕德认为是三个强大的日耳曼部族-源自日德兰半岛的盎格鲁人(Angles)和朱特人(Jutes)以及来自之后称作下萨克森地区的撒克逊人(Saxons)的后裔。盎格鲁人有可能来自Angeln,毕德描述他们的整个国家都来到了不列颠,留下他们空空的古老大地。[2] 地名显示出一些其他的日耳曼民族曾经来到:弗里斯兰人(Frisians)在弗兰斯汉(Fresham)、 弗瑞斯顿(Freston)和弗理斯顿(Friston);佛兰芒人(Flemings)在佛兰普顿(Flemptom)和 佛林比(Flimby);士瓦本人(Swabians)在士瓦弗汉(Swaffham);或许法兰克人(Franks)在 法兰克顿(Frankton)和法兰克雷(Frankley)。 可能在麦西亚国王奥发(755年-759年在位),或是阿佛列大帝(755年-759年在位)与他的继承 者之下,盎格鲁-撒克逊的数个王国陆续建立。在艾塞斯坦(924年-937年在位)统治下,盎格鲁- 撒克逊王国形成英格兰。 目录[隐藏] 1语源 2盎格鲁-撒克逊历史 2.1起源(西元400年-600年) 2.2七大王国时期(600年-800年) 2.3维京时期(800年-1066年) [编辑]语源 盎格鲁-撒克逊一词出自阿佛列大帝时代的拉丁文件。在文件中,他似乎频繁使用rex Anglorum Saxonum或rex Angul-Saxonum这一称呼。 古英语词汇?nglisc和Angelcynn("Angle-kin", gens Anglorum)的意义已被证实与其专指盎格 鲁人而排除撒克逊人的原意不同,早期的纪录显示其指五世纪后迁徙至英格兰的条顿民族。 八世纪初,毕德在他的《英格兰教会及人民史》(Historia ecclesiastica gentis Anglorum)中 提出: *.多数英格兰北部王国(东盎格利亚、麦西亚、诺森布里亚)的人是盎格鲁人,他们来自(德国的)什列斯威-好斯敦(Schleswig-Holstein)的Angeln半岛,因而得名。 艾塞克斯,萨西克斯和韦塞克斯的人是撒克逊人,他们来自(德国的)古撒克森尼地区。 肯特和南哈姆郡的人属于朱特人部落。 其他古代文人没有提供相关的区别。尽管与其他王国相比,肯特王国的风俗显著不同。西撒克逊的 文人常称自己的国家是Angelcyn的一部分,而自己的语言是Englisc,而西撒克逊的王室们则宣 称他们是北方伯尼西亚王国(Bernicia)的后裔。从另一方面看,毕德对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区分 很有可能完全取自于像艾塞克斯(东撒克逊人)和东盎格利亚(东盎格鲁人)这些地名。至少,毕 德所设想的英格兰人(gentis Anglorum and Anglorum populi)证实了盎格鲁-撒克逊一词在公元 八世纪时已经出现人们的口中了。

盎格鲁·撒克逊计划

比尔·瑞恩(B): 我很感谢你带来这些东西,我一看到你的书面汇报就立刻清楚了,你有一些有重大意义的信息需要和大家分享。我们我们卡米洛特工程的工作就是帮助别人听到你的声音,他们有足够的信息和知识能够理解你所说的内容以及重要性。然后在一个更大的范围上综合他们所知道的相关信息(统一分析),使我们大家看地更透彻。 作为一个开场介绍,我想你能不能大概讲一下你想要说的内容,关于你的背景啦,过去啦...大概讲一下你觉得可以告诉我们的就行,比如你今天要讲的这些内容你是作为一个什么身份的人得到的。 证人(W): 好的。那些东西我已经和你说过了。我觉得这到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我觉得相当一部分人已经在互联网上得到相关信息了。 如果说我说的这些内容有什么特别的话,就是我的信息都是第一手信息,并且我把它传给了你,你继续传播好让更多的人了解。我想这就是我的初衷。 我在军队里待了很长时间,在伦敦市也有一个比较高的职位。在以上两个部门里,我对一些被秘密计划的,使一个团体里的人受益的事件很了解。我不能说那些事件是基于整个国家或者整个社会考虑的,因为根本就不是-- 那些事件是和一个只在乎他们自己利益的团体相关的,而且他们迫使了一系列事件发生。 事后看现在,我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他们一直努力在做的都相当成功。而且我觉得,就我所知道的事情来说,他们的所剩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因此,我要描述的时间表有点... 真的是一个恰当的标题,因为一个时间表肯定是开始于某处然后结束于某处--这些人对这个开始和结束都了解地很。 我们现在已经到了一个关键时刻,目前人人都在讨论的这些问题。我非常清楚这一点。但我带来的信息估计就像在骨头上增添一点肉(提供些更多的实质性的材料),让其他人自己可以去思索。 至于它的真实性,我只能告诉你,我要告诉你的是真实的,尽管许多人可能认为这只是一种看法。他们这么想我也很高兴,但这的确是我的经历,并且是我要分享的经历。 B: 是的。如果你能把你当时坐在那里开会时得到的一手信息和你自己的一些主观看法(虽然你很有把握)区分出来给大家就好了。区分一下信息的来源是很重要的。不过对你自己,和对大家来说,结果都是形成了一副完整的画卷,对吧? W: 是的。我也觉得那个是很重要。这类事情肯定是要有一个整体的信息把握。不过,我说的里面肯定还是会有我的主观因素,这个我不否认。但是,你知道,

盎格鲁-撒克逊模式

美欧模式,孰优孰劣? □陈德照 当今世界,国际竞争很大程度上是经济体制和市场模式的竞争。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由于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机制结合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经济模式。美欧两种社会经济模式,代表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发展方向,以及在体制、结构、思维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一些带有根本性的特点。人们常常用“盎格鲁-撒克逊模式”或者“自由市场经济”、“放任的资本主义”等来称呼美国模式,而用“莱茵模式”、“社会市场经济”、“福利资本主义” 等来称呼欧洲模式。 “两家”模式各具特色 人们最关心的并不是用什么名称来概括美欧的发展,而真正想了解的是美欧的社会经济模式有什么不同。 首先,无论是美国还是欧洲的发展模式都实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但美国不仅实行市场经济,还实行市场社会。欧洲虽然也实行市场经济,但对市场社会发展有较多限制。美国强调的是效率,欧洲信奉的是“效率+公正”。欧洲比美国更强调用发达的社会保障制度来平衡自由竞争和按资分配带来的社会不公问题。1997年6月16日,欧盟15国首脑签署的《阿姆斯特丹条约》特别将保障“就业与公民权利”作为欧洲联盟的核心任务,认为这是欧盟的“基本宗旨”之一。早在1909年,德国就颁布了《反对不正当竞争法》,对“不正当竞争”作出了比较明确的规定,该法虽然经过多次修改,但至今仍然有效。这些规定涉及的不仅仅是经济竞争本身,并且对“自由竞争”可能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做了各种限制和规定。 其次,美国强调自由经济原则,政府对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等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干预明显少于欧洲。这一差别表现在许多方面。比如在所有制形式上,美欧都崇尚私有制,但美国在原则上对公有制采取排斥的态度,公有制企业的比重也明显低于欧洲。1998年,德国和法国国有企业就业人数分别占就业劳动力总数的5.52%和5.94%,而美国只占1.40%。美国不制定国民经济计划,主要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德国和法国等国家则制定国民经济计划,但这种计划是指导性的,注重的是市场走势与行情的分析。税收是体现国家分配政策的重要方面。无论在公司税和个人所得税税率方面,欧洲都明显高于美国。上世纪末,法国的企业税达37%,意大利更高达41.3%。美国个人所得税的最高税率从上世纪70年代的70%降到2001年的35%,而德国的相应税率只从1987年的56%降到1999年的53%。 再次,美国更支持企业,更倾向雇主;欧洲则强调雇主和雇员利益均衡。美国企业的工资政策主要是由企业决定的,工会等组织的作用不如欧洲那么大。在经济不景气时,裁员多少以及什么时候裁员由企业决定,劳资政策比较灵活。在欧洲各国普遍存在比较强大的工会组织,有组织的员工拥有直接参与劳资谈判的

盎格鲁-撒克逊时代英国崛起之路一

随着罗马()军队于公元世纪时(-年)最终撤出不列颠(,古凯尔特语,意为“五彩斑斓地土地”),不列颠岛南部随后进入了盎格鲁——撒克逊()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不列颠岛上南部地区帝国地余辉逐渐消亡殆尽,而耶酥()最终替代了恺撒(,对罗马皇帝地称呼),在年圣诞节地伦敦西敏寺( ,通译为威斯敏斯特教堂,伦敦地主要教堂,牛顿、达尔文等名人均葬于此地),随着诺曼底公爵威廉( ,:绰号“征服者威廉”)加冕为英格兰国王威廉一世( ),英格兰进入了中世纪.首先探讨盎格鲁——撒克逊时期地个国家情况. 一、时代发展脉络: 、史前时期:人们对于不列颠岛上地最早居民地了解很少(英国最早地人类化石出现于万年前,公元前年,第四纪冰期结束,海平面上升,不列颠成为岛屿),但这些居民在斯通亨格(,圆形石结构)和阿弗伯利()所遗留下来地巨石阵都证明史前期地岛上居民拥有一种相当程度发达地文明( ,巨石文明,来自北非,遍布于西班牙、法国和德国西部,以及英伦三岛),他们当时正处于青铜时代文化期.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凯尔特人时期:随后,在公元前世纪早叶时,首批凯尔特人(主要有四大部落:志留人占据威尔士,杜姆诺尼人占据英格兰西南部,肯特人占据英格兰东南部,爱西尼人占据英格兰东部)将欧洲大陆上地铁器时代文化带到了岛上.(其实在公元前-世纪,不列颠岛南部就已经出现了文明,属于初期铁器时代.该文明遍布当时地西欧和中欧,其名来自德语,指一种铁制长剑)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罗马征服时期:公元前年,恺撒( ,罗马将军)渡过英吉利海峡,对岛上地凯尔特人进行了几次征服战争,一般地看法是恺撒地目地是阻止岛上地凯尔特人对其刚征服地高卢()地区地侵扰.公元年,罗马帝国皇帝克劳迪乌斯(,通译克劳迪)再次对不列颠用兵,并在今天地伦敦以及科尔切斯特(,伦敦东北海港)设立了军事基地,到了公元年,罗马帝国在不列颠上地领土已经延伸到克莱得河以南.在罗马人征服不列颠岛地初期,凯尔特人发动了一系列反抗罗马人地起义,其中最著名地是波迪卡起义(,凯尔特人中地布立吞女王,爱西尼国王普拉苏塔古斯之妻.公元年发动反罗马皇帝尼禄地独立运动,一度攻占伦敦.次年起义失败,她服毒自尽),不过由于罗马人地血腥镇压而宣告失败.公元世纪时,罗马皇帝哈德良()下令在不列颠岛地北部修建了一道著名地军事防线——哈德良长城,其目地在于防止北部地皮克特人(,“绘画者”,古凯尔特部落,居住在英格兰北部,以喜好文身而得名)南下侵略.罗马统治时期,城镇在不列颠岛上发展起来,而为了确保军事行动能顺利开展而建设地道路网则把城镇接连起来,这些道路是英格兰地区陆路交通地基础设施.罗马人还建立了科尔切斯特、林肯()以及格洛切斯特()(此外最重要地是约克城,当时叫埃布拉库姆)这些殖民地以安置退伍老兵.这个时期,罗马统治下地不列颠和欧洲大陆上帝国地其他地区有着频繁地贸易往来——葡萄酒、橄榄油、陶器以及家具成为进口货物地大宗,而不列颠地铅、锡、铁、小麦和羊毛则通行整个大陆,但这种贸易随着罗马帝国末期地经济衰退以及罗马军团于公元世纪初撤离不列颠而没落.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盎格鲁——撒克逊时期:随着罗马军队地撤出,蛮族人对罗马化不列颠地侵扰越来越频繁,公元年时,自顾不暇地罗马帝国拒绝援助罗马化不列颠(公元年,西哥特国王阿拉里克攻陷罗马),罗马官员也接着离开了不列颠,于是在世纪下半叶日耳曼部落纷纷涌进了不列颠——它们分别是盎格鲁——撒克逊人(来自今德国西北部和荷兰)以及朱特人(,来自日德兰半岛).这些日耳曼部落打败了当地地凯尔特人,战败地凯尔特人逃到了现在地威尔士以及英格兰西南部地康沃尔()地区,他们中地一部分还越过英吉利海峡来到现在法国地布列塔尼()地区定居.作为战胜者地盎格鲁——撒克逊人以及朱特人慢慢组成了个小国,它们分别是撒克逊人地苏塞克斯(,“南撒克逊”)、埃塞克斯(,“东撒克逊”)、韦塞克斯(,“西撒克逊”);盎格鲁人地东盎格利亚( ,“东盎格鲁”)、诺森布里亚(,“北方地翁布里亚”,翁布里亚是意大利中部地一个省份)、默西亚()以及朱特人地肯特(以当地地原凯尔特住民“肯特人”命名).从世纪晚叶

盎格鲁撒克逊”计划

盎格鲁撒克逊”计划 2010-07-28 18:36:10来自: Jack Vicious(弥赛亚) 21世纪前五十年将是人类历史的一个根本性转折点。 人类当前面临着极其巨大的全球性危机,只是我们中国人还在做着经济将无限增长的美梦。而对于迫在眉睫的众多危机视而不见。但是,任何国家都无法长期自我隔绝,置身世外。战争正在不知不觉中,向中国走进。危机的根源在于全球人口过快增长,当前已经接近地球负载的极限。 新中国建立时,1950年,地球上只有20多亿人。中国改革开放之初,1980年,世界上30多亿人。新世纪之初,2000年60亿人。今年已接近70亿人。目前全球每年仍至少增长1亿人,到2050年前后,地球人口将突破90—100亿人。 空气、水、能源、土地,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四大基本要素。西方未来学的研究表明,地球资源最大承载极限是100亿人之内,地球资源和生态无法承载超过100亿而且始终继续递增的人口。 愚蠢而短见的中国精英阶层并不关注人类前途,对日益逼近的生存危机麻木不仁或茫昧无知,不思应对。人们以为,历史永远是线性的——明天、后天将会是今天的继续。他们不相信也不懂得什么是“突变”或“灾变”。但西方的精英则已预察到人类终极危机的迫近,并且在筹谋并且操作着应对之策。最近有一系列征兆性事态出现: 1、今年初自伦敦共济会流传出来的“盎格鲁撒克逊”计划——伦敦共济会的一个种族主义战争文件。[英文原文见本文【附录】] 2、俄罗斯与北约走向结盟——谋求建立跨欧亚大陆的泛军事政治同盟。目标显然是共同遏制东方的中国。

3、希特勒的《我的奋斗》在德国被解禁。这是一部反犹太以及反人类的种族主义雅利安(白色人种)文典。 4、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试验成功,清洁核弹头研制成功。 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中把人类分为文明的创进者、保持者和破坏者三种。他认为,只有雅利安人种是文明的代表者。雅利安的使命是消灭劣等人口、劣等民族、劣等文化、劣等种族。 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要义,是鼓吹由西方列强对人类文明进行重塑。而文明冲突的实质是种族冲突。 回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题,是第一代工业国为划分世界势力范围而战。 第二次大战基本仍继续一战未完成的主题,但在欧洲战场上还出现了一个重要的新主题,就是发生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种族大清洗——消灭犹太人。 二战后,发生了冷战。中国自由派精英至今尚未读懂“冷战”的真实历史涵义。他们鹦鹉学舌地跟着西方叫——以为冷战只是美苏两大阵营的意识形态之战。殊不知,这只是表象。 冷战的真正实质是不发达国家对发达国家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革命的历史性意义也在于此)。冷战的失败者不仅是苏联阵营,也是所有的不发达国家,包括中国。冷战结束前,中国是不发达国家阵营众望所归的领袖。而在冷战结束后,中国陷入了几乎没有任何盟友和朋友的国际孤立之境。 冷战之所以仅仅只是冷战,没有打成全面热战——是由于美、苏、中三个核大国的核武器保持着可以互相毁灭的恐怖平衡。然而新世纪以来美国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建立,打破了这种恐怖平衡。单方面的核突击一旦成为可能——那么在未来30年内,必定会爆发新的全球性战争——第三次世界大战。 因此,核战争的危险正在日益上升。核战争已经不再仅仅是一种想象和叫嚣,而是现实的威胁。今年2月

概述盎格鲁-萨克逊时期的政治制度

概述盎格鲁-萨克逊时期的政治制度 11历史师范班范天文 201124143113 随着罗马(Roman)军队于公元5世纪时(401-410年)最终撤出不列颠(Britannia,古凯尔特语,意为“五彩斑斓的土地”),不列颠岛南部随后进入了盎格鲁-萨克逊(Anglo-Saxon)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不列颠岛上南部地区帝国的余辉逐渐消亡殆尽,而耶酥(Jesus)最终替代了恺撒(Caesar,对罗马皇帝的称呼),一时间群雄并立,你方唱罢我登场,扰扰嚷嚷几百年后,在1066年圣诞节的伦敦西敏寺(WestminsterAbbey,通译为威斯敏斯特教堂,伦敦的主要教堂,牛顿、达尔文等名人均葬于此地),随着诺曼底公爵威廉(WilliamofNormandy,theconqueror:绰号“征服者威廉”)加冕为英格兰国王威廉一世(WilliamIofEngland),英格兰进入了中世纪。 盎格鲁-萨克逊时代的中央政府由国王、王室官员和贤人会议组成。国王的前身是原始社会末期由民众大会选举产生的部落军事首领。在盎格鲁-萨克逊人入侵不列颠的过程中,因战争需要,军事首领的权力急剧扩大,任期越来越长,逐渐具有了国王的性能与特征。人们可以选举他们喜欢的人当国王。某个人一旦被选为国王便对人们拥有统治权,成为套在人们脖子上的不可解脱的枷锁除贤人会议选举外,出身与血统是王权合法性的另一重要前提,即王位继承人必须是王族成员,如果王族之外的某个大贵族单凭武力夺取王位,将遭到全社会的反对和舆论的谴责。在《盎格鲁-萨克逊编年史》中,凡是凭藉武力攫取王位者均被列为“非法篡位者”。正常情况是,在老国王死后,由贤人会

英国文学史盎格鲁撒克逊时期Part I

Part I. English Literature of the Anglo-Saxon Period (449-1066) 1.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Before the coming of the Anglo-Saxons, the Celtic tribes lived in what is now Britain. In the middle of the first century B.C., Roman troops led by Julius Caesar invaded Britain, then Claudius conquered it in A.D. 43 and Britain became a Roman province till the beginning of the fifth century. During their rule the Romans built roads, walls, garrisons, villas, etc., and the Celtic became either slaves or unfree cultivators of the land. Then, in early 5th century, as the Germanic races attacked and overran the Roman Empire, the Roman garrisons in Britain withdraw. Not long after that, in the mid-5th century, the tribes of Angles, Saxons and Jutes (later known simply as Anglo-Saxons) migrated to England from the European Continent, or more specifically from western Denmark and the northwest coast of Germany. They settled down there and soon ruled over the whole of England, enslaving some of the native Celts while driving the others to the hills north and west, to Wales and Scotland and even Ireland across the sea. Thus began the Anglo-Saxon period in English history. While still on the Continent, the Anglo-Saxons were in the later stages of tribal society. Their common occupation was agriculture, with a small number of them already set apart as professional soldiers or as hereditary military leaders. Some of these leaders gradually became thanes or the nobility and a few of them rose to be chieftains or even kings. Settlement in Britain hastened the disintegration of tribalism as the tribal chieftains and thanes had the possession of large tracts of land and grew in wealth and power while the free farmers became more and more dependent economically. By the 7th century, seven kingdoms of fairly large territories emerged out of more numerous smaller kingdoms and there were wars among them. Of the seven Mercia and then Northumberland in the north flourished particularly in wealth and culture in the 7th and 8th centuries, and Wessex in the south became a more important centre of military and political power and assumed supremacy in culture and learning in the 9th and 19th centuries. Beginning from late 8th century the Danes came to invade England and for more than a century they made intermittent raids on the eastern coast of Britain and occupied for fairly long periods of time large areas of northeastern England. In late 9th century King Alfred the Great (A.D. 840-901?) of the Kingdom of Wessex successfully led the English people in a protracted war against the invading Danes who were threatening to overrun the whole country. The invaders were repulsed and gradually all the kingdoms in England were united into one. In early 11th century the Danes again came to invade England and under Canute they conquered and ruled over all England for a quarter of a century (A.D. 1017-1042). Then, following the expulsion of the Danes the Normans from Normandy in northern France came to invade England in 1066, and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William the Duke of Normandy who claimed the succession to the English throne they succeeded in defeating the English troops and conquering the whole of England. The “Norman Conquest”marked the end of the Anglo-Saxon period.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