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盎格鲁-撒克逊模式

盎格鲁-撒克逊模式

盎格鲁-撒克逊模式
盎格鲁-撒克逊模式

美欧模式,孰优孰劣?

□陈德照

当今世界,国际竞争很大程度上是经济体制和市场模式的竞争。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由于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机制结合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经济模式。美欧两种社会经济模式,代表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发展方向,以及在体制、结构、思维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一些带有根本性的特点。人们常常用“盎格鲁-撒克逊模式”或者“自由市场经济”、“放任的资本主义”等来称呼美国模式,而用“莱茵模式”、“社会市场经济”、“福利资本主义” 等来称呼欧洲模式。

“两家”模式各具特色

人们最关心的并不是用什么名称来概括美欧的发展,而真正想了解的是美欧的社会经济模式有什么不同。

首先,无论是美国还是欧洲的发展模式都实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但美国不仅实行市场经济,还实行市场社会。欧洲虽然也实行市场经济,但对市场社会发展有较多限制。美国强调的是效率,欧洲信奉的是“效率+公正”。欧洲比美国更强调用发达的社会保障制度来平衡自由竞争和按资分配带来的社会不公问题。1997年6月16日,欧盟15国首脑签署的《阿姆斯特丹条约》特别将保障“就业与公民权利”作为欧洲联盟的核心任务,认为这是欧盟的“基本宗旨”之一。早在1909年,德国就颁布了《反对不正当竞争法》,对“不正当竞争”作出了比较明确的规定,该法虽然经过多次修改,但至今仍然有效。这些规定涉及的不仅仅是经济竞争本身,并且对“自由竞争”可能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做了各种限制和规定。

其次,美国强调自由经济原则,政府对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等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干预明显少于欧洲。这一差别表现在许多方面。比如在所有制形式上,美欧都崇尚私有制,但美国在原则上对公有制采取排斥的态度,公有制企业的比重也明显低于欧洲。1998年,德国和法国国有企业就业人数分别占就业劳动力总数的5.52%和5.94%,而美国只占1.40%。美国不制定国民经济计划,主要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德国和法国等国家则制定国民经济计划,但这种计划是指导性的,注重的是市场走势与行情的分析。税收是体现国家分配政策的重要方面。无论在公司税和个人所得税税率方面,欧洲都明显高于美国。上世纪末,法国的企业税达37%,意大利更高达41.3%。美国个人所得税的最高税率从上世纪70年代的70%降到2001年的35%,而德国的相应税率只从1987年的56%降到1999年的53%。

再次,美国更支持企业,更倾向雇主;欧洲则强调雇主和雇员利益均衡。美国企业的工资政策主要是由企业决定的,工会等组织的作用不如欧洲那么大。在经济不景气时,裁员多少以及什么时候裁员由企业决定,劳资政策比较灵活。在欧洲各国普遍存在比较强大的工会组织,有组织的员工拥有直接参与劳资谈判的

能力和权力。雇主一旦聘用了一个工人,很难轻易解雇他。员工的工资由工会和雇主协会通过“自主谈判”决定,政府不予干预。

最后,在公司治理方面,美国和欧洲都实行股份制管理,但美国模式股东制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它的高度分散化。由于股权分散,股东在公司决策中的作用是有限的。股东关心更多的是股市的涨落,而不是直接参与公司的管理。基于这种情况,有人认为,美国的股东是通过买卖股票来参与公司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这也被称为“用脚投票”。持股者为了通过股市投机获利,不断地进行各种股票的买卖,这就给美国的公司带来股东流动性强于欧洲的特点。

欧洲和美国不同,公司的股东是相对集中和稳定的。法国米歇尔·阿尔贝尔在其所著《资本主义反对资本主义》一书中说:在实行欧洲模式的国家,“资金既不是掌握在轻浮狂妄的金童子手里,也不是被气喘吁吁的投机气氛所笼罩,而是基本上操纵在银行的手里”。大银行往往是公司和企业的最大股东。这使银行成为公司和企业最大的利益相关者。银行家与一般的投机者不同,更多关心公司和企业的长期业绩,而不是短期的盈利和股价。

多有短长伯仲难分

美国和欧洲的社会经济模式各有优劣,不存在一种模式优于另一种模式的问题。

美国模式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美国社会经济模式更加激励个人和企业在市场中进行剧烈的竞争,美国社会比较习惯于弱肉强食的竞争法则,认为胜利者制人,失败者制于人,失败者向胜利者“学习”是天经地义和非常公平的事。因此,美国社会比较热衷于变化和变革,比较热衷于出奇和创新。信息革命在美国首先获得成功,信息技术能够在美国迅速推广,与此不无关系。2000年,美国2.7亿人口中有1.641亿人使用电脑,而同期在德、法、英、意2.6

亿人口中使用电脑的人数总共只有0.959亿人。二是美国经济具有较强的灵活性,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比较灵活。由于劳动力的流动性大,有利于公司和企业降低成本和提高生产率,也使企业能够为开发全新的生产线雇用到足够的劳力。三是美国模式能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美国模式中政府对社会经济生活的较少干预,既有利于资本和商品流入美国市场,也有利于资本从美国向世界各地流转。同欧洲相比,美国对资本跨国流动限制较少和较低的税率是促使资本向美国流动的重要原因。

美国社会经济模式的最大缺陷是两条。一是过于强调自由竞争和个人主义,结果导致贫富差距迅速扩大。据统计,从1980年到2000年,美国高层管理人员的收入同工人收入之比从42倍扩大到了531倍。美国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但也是社会两极分化非常突出的国家。在发达国家中,美国最低收入层的平均收入居第13位。二是经济增长的不稳定性非常明显。2001年3月起,美国经济陷入衰退,连续两个季度经济负增长,到2003年下半年又强劲回升,三季度经济增长8%,全年可增3%以上。美国股市大起大落是世界股市严重动荡的主要原因。过去,我们对美国社会的两极分化比较注意,对经济的不稳定性及其对世界的影响却关注得不够。但21世纪的世界不但需要发展,更需要可持续的、稳定的发

展。因为只有稳定的、可持续的发展才能在21世纪为世界人民带来最大的福祉和利益。

欧洲社会经济模式的优点主要也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注意效率的同时比较注重社会的公正和公平,所以欧洲的贫富差距没有美国那样悬殊。二是在实行经济增长的同时,注重社会的稳定发展。三是劳动者的利益得到较大的重视和保护,弱势群体也得到较多的照顾。

欧洲模式的弱点主要表现在几个“过分”和几个“不够”上。一是在“效率+公正”的关系上过分强调公正,而对效率关注不够。二是在“增长与稳定”的关系上过分强调稳定,而对增长关注不够。三是在“联合与改革”的关系上过分强调联合,而对改革关注不够。正是这三个“过分”和“不够”造成了欧洲规制过多和制度的僵化,其中特别是福利制度和劳动力市场的僵化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消极影响表现得更加突出。据统计,90年代末,欧盟的社会福利费用占GDP 的比重平均高达28%。2002年中,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对来访的中国学者说:过去20年,法国5个人工作养活一个人,现在是一个人工作要养活2~3个人。人们一旦失业,初期得到的补助和工作时的收入相差无几。有的时候,一个人不劳动反而比劳动能得到更多的收入。法国大约有三分之二的家庭可以享受廉租住房补贴。这些不但给财政造成重大负担,并且“形成一种社会的惰性,侵蚀着欧洲的社会机体,成为欧洲经济增长的一种障碍”。

无论是美国还是欧洲的发展模式,都是在一个长时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们的形成同各自所处的国内外环境和文化传统以及价值观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是上述模式所以具有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与欧洲国家不同,美国不是从一个封建专制国家演变而来的,它没有封建主义的历史包袱。在美国,由于国家体系的形成是先有州府后有国家,国家在做出重大决策时不得不把地方利益放在重要的位置。美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种族复杂,横跨50个州和7个时区,拥有几万个地方社区,实行分散的教育制度的国家。法国移民赫克托·圣约翰在《美国农民书简》一书中提出了一个有关美国民族性的经典问题:“美国人这种新人究竟算什么人?要么是欧洲人,要么是……具有一种奇特的混合血统, 那是在任何别的国家都无法看到的。我可以向你点出这样的家庭,祖父是英吉利人,他的妻子是荷兰人……现有4个儿子的4个妻室都属于不同民族。他们都是美国人。他们已把祖传的所有偏见遗忘,完全投身于新的生活方式……” 这样的国家和民族比较容易适应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比较容易适应信息化时代带来的各种变化和改革。

欧洲则不同。欧洲不但经历了历史上的封建统治和资本主义的启蒙教育及产业革命,并且有过无数次的战争。近百年中,法国和德国之间发生过三次大战。历史上几百年的战乱,在欧洲国家间播下了仇恨和猜忌的种子。欧洲国家多数是一些小国。二次大战结束后,为了同当时的苏联抗衡,也为了拯救被战争破坏了的经济,欧洲各国发出了加强联合的呼声,认为只有联合才有出路。联合本身也是改革,在当时那样的历史背景下,欧洲把联合和一体化放在首位是从欧洲的实际出发,符合欧洲的总体利益的。

欧洲又是社会民主主义思想和社会民主党的发源地。欧洲有用发达的社会保障制度来平衡自由竞争带来的社会不公的传统。因此,从基本原则和大的轮廓看,美国和欧洲的社会经济模式及其不同特点是各自的社会经济情况决定的,是美国和欧洲不同社会的产物。它们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这种情况说明,即使在发达国家内部,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也是各不相同的,这种多样性和差异性是世界多样性和差异性的一种表现。

发展前景难以预料

冷战结束后,国际上越来越多地出现一种说法,认为美国的制度和模式就是全世界未来的制度和模式,“全人类都将实行美国式的民主和自由经济”。进入21世纪后,持这种观点的人更用近十年来美国经济的较快增长和近些年欧盟经济的增速下降来证明这一点。久已存在的社会经济模式之争变成美国推行单边主义的一种手段和借口。

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社会经济模式,对于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自然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但我们不能把一个时期中经济增长速度的高低作为衡量模式优劣的标准,更不能因为一个国家经济增长速度较高就认为世界都应当实行这样的模式。

如果我们不是从上世纪90年代这一特定的时期,而是从二次大战后半个世纪这样一个较长的历史时间段来看问题,那么就可以看到,无论是美国还是欧洲,就经济增长的表现来说,都曾有过辉煌的纪录,也都有过徘徊和低迷的时期。世人在赞扬20世纪90年代或者21世纪某个时期美国经济的增长业绩时,千万不要忘记,20世纪70和80年代,美国经济陷于滞胀时的窘况。那时,全世界讨论的可不是美国经济的辉煌,而是美国的衰落。连美国著名的《时代》周刊封面照片上的自由女神像也改穿上了日本民族服装和服。《被卖掉的美国》一时成了风靡全世界的畅销书,这本书详细地描述了日本和联邦德国的崛起以及日本和西欧的资本如何兼并美国的公司。从1950年到1994年,德国人均GDP增长了346%,而美国只增长136%,远远地落在德国的后面。人们或许会说,选择1950年为基期是不准确的,因为那个时候联邦德国正处在战后的恢复时期。那么我们就选1973年为基期来做比较,结果仍然是一样的。1973~1994年,德国人均GDP增长75%,美国只增长36%。

任何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还都应该从动态的角度来考察。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的振兴,同80年代末美国的战略反省和调整有着密切的联系。经历了长期的经济滞胀后,美国成立了特别的总统委员会,在反省过去的基础上,对国家的发展战略做了大的调整。决定在全国建设“信息高速公路”,以信息产业来带动美国经济的发展就是这一调整的一个核心内容,从此开始了美国经济结构的一次新的革命。后来有人把这种调整称为美国一次新的产业革命。

在美国进行革新的时候,欧洲正致力于内部的联合和一体化建设。这种“一体化”也必然包含改革的深刻内容,但其效应主要不表现在经济的增长速度上,而表现在欧洲整体力量的增强上。欧洲整体力量的增强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了增长速度的差别造成的同美国的经济差距。

对于欧盟经济发展中体制僵化等问题和需要采取的措施,近年来欧盟以及成员国政府和公众已经基本取得共识,并采取多方面的改革措施。这些改革一旦付诸实施,将使欧洲的社会经济变得更加灵活和更具活力。21世纪,美欧两种社会经济模式将在改革中前进,不会出现一种模式“吃掉”另一种模式的局面。

国际关系基本理论-自由主义

什么是自由?什么是自由主义? 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区别与联系? 自由主义推崇科学的量化方法 区别:具体的理论观点,无政府状态对国际制度的作用和国际法的作用;细节上 第一节、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思想渊源 1、格劳修斯的国际关系思想 ●自然法与国际法思想 ●正义战争观 ●国际社会观念 1)国际社会说:无政府状态不等于无需的混乱状态,国际法是维持 国际社会秩序的重要条件。 2)国际法在规范国家战争行为方面的重要作用,正义战争是被允许 的,3个正当理由:自卫、收复财产和惩罚。 3)国家之间的合作是可能的。国际法的确立和有效实施都需要主权 国家在一定程度上转让部分主权。 2、洛克的国际关系思想 启蒙运动的著名政治思想家和哲学家。《政府论》、《人类理解论》、《基督教的合理性》等。 财产的国际分配 国家之间的和平战略 3、康德的永久和平论 《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 康德的战争观: ●战争的根源:逐利的本能与过度的虚荣感 ●战争的意义:战争使人民分散到地球各个角落,战争能够促进民

族的团结与联合;战争的灾难加强了和平意识。 ●反对外来干涉和统治 ●欧洲联合思想 每个国家的公民体制都应该是共和制 国际权利应该以自由国家的联盟制度为基础民主和平论 世界公民权利将限于以普遍友好为条件 【民主和平论】的鼻祖: 民主国家之间从不或很少发生冲突。 即使发生冲突,彼此也不会使用武力或者以武力相威胁。 专制国家之间或者民主国家与专制国家之间更容易发生冲突,而且更容易以武力解决争争端。 4、边沁的国际关系思想 功利主义原则: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政府的目的:促进社会的幸福 国际法:法律是必要的恶 1、第一次提出了国际法的概念,认为国际法的目标在于确保主权国家之间互互 不侵害、相互促进最大利益、限制并禁止战争。 2、边沁也提出了实现普遍追求永久和平的计划,强调要最大限度的裁减军备、 设立国际法庭、公开的通过外交谈判缔结条约等。 亚当?斯密:鼓励以绝对优势为基础的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认为各国之间不是必然的敌对,国家关系和谐是可能的。 理查德?科布登(Rechard Cobden):自由贸易将促进世界和平 第二节理想主义 1.国际关系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 理论、研究需要、学术共同体(杂志、刊物、从事相关研究的机构、培养学科的人才培养体系) 2.为什么首先是理想主义? 3.为什么首先在欧洲? 一、齐默恩的国际关系思想 《民主的前景》、《国联与法权》 1)公共教育的重要性

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

人类历史中自从有了权力政治理论,也就出现了与此相对应的道德政治思想及理论。于是有了前面我们谈到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三次论战。修昔底德等的古典现实主义和斯多葛学派古典自由主义理论的论战;摩根索、基辛格等的传统现实主义和康德、威尔逊传统自由主义理论的论战;以及以及今天我要说到的沃尔兹(提出“人、国家与战争”三概念)、吉尔平等的新现实主义和基欧汉、罗斯克莱斯等的新自由主义的论战 最早以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对峙来概述第三次论战的是约瑟夫·奈《世界政治》上发表的文章:《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之后1993年,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戴维·鲍德温主编的《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当前的论战》一书是关于国际关系理论第三次论战最系统最全面的总结。鲍德温在书中撷取六个要点对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进行比较分析:(这里我们只大致浏览下。就不做详细介绍了,大家有兴趣可以自己去看一看) 1.关于无政府状态的性质和结果。2.关于国际合作。3.相对收益与绝对收益。4.关于国家的优先目标。5.关于意图和实力。6.关于制度与机制。 这次论战的主题有许多,这里将主要从人、国家与国际社会这三个层面分析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国际政治观。 首先来总体看下两方的大致观点①新现实主义认为人性是恶的,而新自由主义理论则抛弃了传统自由主义人性善的观点,认为人性并非纯粹恶,人的本质是不完美的。②新现实主义仍然是一种“国家中心”理论,而新自由主义者除了承认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主体作用外,还强调非国家行为体的作用。由于这两种理论对人和国家的看法不同,导致二者在国际关系,也就是③对战争与和平态度的不同,新现实主义持悲观态度,而新自由主义则持乐观态度。下面我们来具体看下 一、人。新现实主义继承了传统现实主义关于人性恶的基本观点,对人的本质持悲观态度,认为人的本性是邪恶的、被欲望驱使的、甚至是残暴的,所以,人一直生活在冲突之中。人类的冲突甚至战争是自然的,是正常的,人类的问题深植于人的潜意识中,远不是人们之间的误解造成的,也远非以理性的对话和劝解能解决的。顽固的问题需要强有力的手段从物质和心理上来解决,也就是说使用强力迫使人屈从。这就是新现实主义对人性及人类冲突的看法●而队于新自由主义,它抛弃了传统自由主义人性善的观点,但又不像现实主义者那样认为人性是纯粹恶的,他们承认人的本质是不完善的,人是有缺点的,有脆弱和半理性的一面,但有潜在的能力控制自己的欲望,并在合理的环境下有能力使自己变得有理性。人不是实现集体目的的手段,人本身就是目的,人在群体生活中有能力创造适合自身发展的习俗、规则及价值观,人可以通过伦理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基欧汉强调人有足够的智慧与别人以任何方式进行贸易交易,人有能力衡量自己的利益和得失并有能力与他人竞争,有能力作出理性的选择。竞争很像游戏或体育比赛,是有规则的,比赛的规则就是公益(公共利益)。确保每一个选手的存在,然而每一个选手并不是为所有的人去竞争,而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行为者追求个人的利益,不涉及他人利益,这样则自动地满足了他人的目的。”这种竞赛不是零和博弈而很像非零和博弈(这里要说下,所谓零和博弈,就是指不是一人所得便是所有人所失的博弈,其中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损失相加总和永远为“零”。双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而非零和博弈是一种合作下的博弈,博弈中各方的收益或损失的总和不是零值,也就是说存在双赢的可能)。基欧汉与罗斯克莱斯等新自由主义者都认为非零和博弈的结果导致竞赛者获得绝对利益③,而不是相对利益。 二、国家。新现实主义关于人的概念是与国家概念有直接联系的,新现实主义者认为人自身没有挽救自己的能力,只有在自身以外,在集体中及国家内才能实现这一愿望。国家弥补了人的这一缺陷。人是冲动的,国家则是人格化的,是强大的;人缺乏真正的“人格”,国家则是理性的;人具有理智和愿望,而国家有智能和愿望以求生存,国家是理性主体。这样就形成了以国家为中心的国际政治观。他们认为人创造国家,而国家也造就了人。新现实主义继承霍布斯的“战争状态”的理论观点,认为国家都是为了自己的国家利益,很难在国家间建立一种有序的、

一、现实主义理论范式

一、现实主义理论范式: 1.物质主义的本体论materialism 哲学上强调知识可以经由感官、经验得自现实的自然世界。 政治上强调现实而不是义务,×道德伦理、发动舆论、尊重国际法→世界和平(!安全) √理性、精明、谨慎地面对现实,反对狂热和意识形态2.权力至上,国家利益至上(寻求对其他国家在思想和行为上的控制) 新现实主义大师吉尔平:※地理、资源、工业、战备、人口(国家的本质:垄断暴力)早期现实主义大师卡尔:※军事和经济力量 传统现实主义者摩根索:※主权(意味着平等) 3.物质→权力→主权→平等→无政府状态的国际社会 国家主权意味着各国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存在超越国家之上的中央权力。 国际社会:水平的、无政府的 国内社会:垂直的、有政府的 4. 如何保证国际社会在无政府状态下正常运转?→有限国家理性 ①有限的 ②基于生存欲望而非自私自利 ③大多数国家都是理性的 5.国际社会→结构(新)现实主义者沃尔兹:国际结构 视角:×个人、政治家,×国家层面,√国际层面 结构关系:实力关系(国际结构)、功能关系(人体结构) 系统论:×单元的简单相加 结构的三个内涵:(无政府状态下,单个国家之间实力对比的状态) (1)国际体系的排列原则(无政府的:暴力冲突难以根除) (2)体系单元的功能分化(单个国家之间:功能相似) (3)体系单元间的实力分配(实力对比:决定国际事件结果的因素) 6.国际结构:单极、两极、多极,三种结构稳定论 国际结构相对稳定:无政府状态难以改变、国家实力对比变化的缓慢 (1)多极结构稳定论: 优点: 联盟具有灵活性势力均衡 缺点: 灵活性必须随时存在,敌我状态不能稳定需要一个强大的平衡者 需要充分的信息 大国数目多,利益关系复杂,误解误判↑ E.g 19世纪欧洲均势:最强大的英国愿意推行“均势”政策 1815-1914 总体保持稳定,但最后导致的结果却是一战(2)两极结构稳定论(↑沃尔兹): 优点: 两个大国相互制约优于单极主导沟通方便,利益清楚 维持体系稳定是两个大国共同利益 缺点: 冷战期间两极格局受核威慑制约 古希腊地区内部两极格局,受外部影响 (3)单极结构稳定论: 先进工业部门产值达到世界一半以上,军力达到世界一半以上 无论多强大也难以控制世界;可以控制或破坏世界稳定;引发其他地区性冲突和战争。

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史 一、名词解释: 1、《拉辛与莎士比亚》 司汤达的《拉辛与莎士比亚》是一八二三年与一八二五年出版的反对学院古典主义论战的两本小册子的合集,是司汤达的重要理论著作,也是法国现实主义文献之一。司汤达认为古典主义因循守旧,认为现实主义适合现在的时代。他提出“文艺像一面镜子”的著名主张,成为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 2、人物再现法 又称人物复现法。是巴尔扎克艺术上的独创。他认为, 一个人物的一生在一部小说中往往难以表现完整, 仅仅是某个生活阶段或一个侧面的显示。因此他让同一个人物,在不同作品中连续出现。每出现一次,就展示其性格的一个侧面,最后,将这些作品情节贯穿起来,就形成了人物的思想发展轨迹,从而多角度,多层次地再现其性格的全部。 3、私人生活场景 《人间喜剧》里风俗研究的一部分,私人生活场景是巴尔扎克描写风俗 研究的一个内容,它描写一些人的生活状况,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来展现《人间喜剧》一些人的生活。 4、风俗研究: 是巴尔扎克在他的《人间喜剧》中把90多部作品构成一个宏伟的文学大厦,利用分类整理法将其分为三大类: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分析研究、风俗研究是这三大类中最重要的部分,作品最多并又分为六大场景:外省生活场景、巴黎生活场景、政治生活场景、军队生活场景、农村生活场景、私人生活场景。 5、小人物 小人物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一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被剥削、被欺凌者的典型形象。他们地位低下,生活困苦,但又逆来顺受,安分守己,胆小怕事,因此成为"大人物"统治下被侮辱、被损害的牺牲者。普希金以其短篇小说《驿站长》开了俄国文学中描写"小人物"的先河。 6、多余人形象 多余人形象是俄国贵族革命时期文学中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们出身贵族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厌倦了上流社会纸醉金迷的生活,想要有所作为,但又缺乏奋斗的目标和实现理想的意志。最后既不能投身革命接近人民,又不肯与反动势力同流合污,只能成为多余的人,例如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摩夫。 7、宪章派诗歌 宪章派文学是无产阶级文学的最初成就之一。是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宪章运动的产物,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无产阶级性质的文学,主要成就就是诗歌。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强烈的战斗性和广泛的群众性。最有名的宪章派诗人有琼斯和林顿。 8、威塞克斯小说 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家哈代的小说都是以他的故乡即小说中的威塞克斯农村地区为背景,所以这些小说又统称为“威塞克斯小说”。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侵入农村后小农经济破产的悲惨命运,深刻揭露了使人窒息的资产阶级道德和法律

盎格鲁撒克逊有一套培养精英的办法

盎格鲁撒克逊有一套培养精英的办法,避免了中国那种“富不过三代”的宿命。 北大建高尔夫练习场不了了之,但高尔夫风却刹不住。厦门大学最邪乎,要让高尔夫成为几个专业的必修课。上海财经大学稍微理性一些,仅开设了高尔夫选修课,结果此课在校园中热得烫人,学生要在电脑上随机抽取才能获得选课的权利。这无疑给推动高尔夫教育的人打了一剂强心针:大学不是要为学生服务吗?这是学生的要求! 中国人多地少,基本的体育用地也没有,哪里有地方打高尔夫?如今大学生失业率奇高,起薪接近民工。无论是厦门大学还是上海财经大学,即使在中国也属于二流。校方不操心改进教学,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学生不好好修练本领,想想毕业怎么谋生,大家为什么不约而同地对高尔夫有这么大的热情?说到底,还是精英情结在起作用。厦门大学直言不讳:高尔夫是精英教育的一部分。在上海,中高阶层不惜重金把自己六七岁的孩子送进贵族学校进行高尔夫训练。财大学生的举止,也就不奇怪了。 希望成为精英,并不是非分的野心。相反,大学本应该培养未来社会的领袖。而能否培养堪当大任的精英,也关系到一个民族和文明的兴衰。我这两年连续写了两本书:《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的》,《精英的阶梯:美国教育考查》,集中探讨的,就是以美国为中心的盎格鲁撒克逊的精英教育的传统。 在我看来,现代社会的形成,和盎格鲁撒克逊民族的崛起直接相关。从大英帝国到今天的美国,这一传统主宰世界将近三百年,至今仍然看不到终结的苗头。人家能够如此长盛不衰,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有一套培养精英的办法,避免了中国那种“富不过三代”的宿命。如今美国种族和文化多元,犹太人、黑人、亚裔纷纷崛起,打破了盎格鲁撒克逊对精英教育的垄断。但是,盎格鲁撒克逊的文化精神,还是给美国的精英教育提供了最基本的框架。研究这种精英教育,是发展中国精英教育必不可少的步骤。 你是不是精英,不在于你有多么高贵的嗜好,而在于你对周围的人有没有感召力。 那么,美国精英教育的核心是什么呢?以我观察,一个最基本的核心,就是打破精英的entitlement的意识。所谓entitlement,直译是“资格”,实际上在中文中很难找到对应的概念。这大概和我们的文化中缺乏类似的意识有关吧。Entitlement实际上是指一种“理所当然的权利”。这就像“老子英雄儿好汉”一样,当爹的是条龙,儿子当然就不能是一条虫。有了这种entitlement的意识和优越感,儿子就容易躺在老子的业绩中坐享其成。几代之内,祖先艰苦创业留下的遗产就会被挥霍干净。 盎格鲁撒克逊的传统虽然起源于贵族文化,但对这种entitlement的祸害却防范很严,孩子从小不娇生惯养,要经过跌打。同时,西方古典的传统,特别是古希腊的文化,对启蒙主义以来的盎格鲁撒克逊民族有强大的塑造力量。在古代雅典,平等是立国之本。这一平等的精神,即使是盎格鲁撒克逊的贵族也无法抵挡。特别是后来盎格鲁撒克逊文明在美国开花结果,创造了一个平民主义社会,平等就更加成为主流的意识形态。 当今美国的精英文化和培养精英的方式,必须放在这一平等的传统中来理解:不管你出生于什么家门,作为一个人,你和任何一个其他人都是平等的。这不仅体现在法律上,也体现在一人一票的政治权利上。所以,你是不是精英,不在于老子给你留下了什么,不在于你有多么高贵的嗜好,而在于你对周围那些和你享受平等权利的人有没有感召力,人家愿不愿意跟随你。也就是说,别人愿不愿意推举你为他们的领袖。不管是从政还是做生意,这种能和大众沟通的“人气”是成功的前提。 那么,怎么让人家把你推举为领袖呢?首先要对被你领导的人们有深刻的理解和真诚的关心。美国人的教育,从学前班开始就灌输精英理念,你到处可以听到“领袖才能”(leadership)这类字眼。但人家这种精英意识和我们大为不同。比如,有一次我参加女儿的一个活动,每个家长要当众表彰自己的孩子的“业绩”,以鼓励好的品行。一位家长讲自己的女儿:“奥利维亚组织小朋友演节目。录音机打开后,她特别摁了暂停键,要确定所有

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国际合作观之比较

由吉尔平、基欧汉国际合作思想比较看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 主义之国际合作观 国际关系学院 王兴 2011200690 摘要罗伯特·吉尔平与罗伯特·基欧汉分别是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本文旨在通过对两者国际合作思想的比较,试图发现、分析、总结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在国际合作观的相同与差异并加以评述。 关键词国际合作观罗伯特·基欧汉罗伯特·吉尔平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 一、两位学者的简要介绍及研究前提 罗伯特·吉尔平和罗伯特·基欧汉均是当代西方著名的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经济学学者,分别为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其观点在学界也颇具代表性。笔者对于两者国际关系思想的讨论虽集中于国际合作观上,但对与国际合作观有关的一些内容也有所涉及。由于时间所限,笔者对两者国际合作思想进行考察所参考的文献主要为吉尔平所著的《全球政治经济学:解读国际经济秩序》和基欧汉所著的《霸权之后》。之所以选择这两本文献,是因为笔者认为这两本著作较有代表性:较之于1987年发表的《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全球政治经济学》(2001年出版)是吉尔平较新的作品,其中对于国际合作的思想更为新颖和完善;基欧汉的《霸权之后》是一本专门系统论述国际合作的专著,全面、系统地体现了作者的国际合作观,也是新自由制度主义的经典代表作。 二、两者国际合作思想比较 1.国际合作思想的产生背景

由于国际背景对于国际关系思想的巨大影响,所以首先考察吉尔平和基欧汉这两者国际合作思想产生的背景是十分必要的。笔者的考察发现,虽然分属不同的思想流派,吉尔平与基欧汉的国际合作思想产生的背景是非常相似的。其背景主要包括:在二战之后,国际政治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世界各国在经济上更加相互依赖;美国虽然有所衰落,但仍是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掌握着世界霸权;经济问题在国际和各国国内议程中的地位大大上升,成为各国家在内政外交中考虑的重要因素;世界大致保持和平状态,各国开展了多方面的卓有成效的国际合作,但国家间在各领域内的国际冲突也从未停息;在政治、经济、安全等方面国际机制逐渐建立并初具雏形,但仍存在许多弱点和不完善之处;等等。虽然在基本背景上大体相似,由于成书时间的不同,两者的背景存在一些差异:《霸权之后》的成书时间较早,在当时两极格局尚未结束,全球化的速度与影响较小,美国处于相对衰落趋势;《全球政治经济学》成书于21世纪初,国际形势已有所变化:冷战已经结束,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刚刚经历了经济复苏与繁荣近十年的美国霸权地位十分明显。这些背景的一致与差异体现在他们的著作和思想中,比如:世界经济的发展与经济事务在国际政治舞台地位的重要性上升使得两者都对国际政治经济学有着广泛而深刻的研究;美国的霸权地位使得两者都对霸权稳定论给予了相当程度的关注;美国霸权的相对衰落趋势使得基欧汉探讨霸权之后国际合作的可能性而美国霸权在21世纪的复兴使得吉尔平再次强调霸权稳定论的价值;等等。考察这些背景能够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更全面、客观地比较这两位学者的国际合作思想。 2.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民族国家的主体地位与国际合作 笔者在阅读两位学者的著作后发现:在对国际社会的状态和行为主体的认识上,两者的观点基本一致。在对于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的认识上,两位学者的看法基本一致,都认为当前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之中。他们都认为,国际社会处于一种“无政府状态”或“无序状态”,缺乏比国家“更高一级的权威机构”。因此,在国际关系中,“不确定性是普遍存在的,达成协议是困难的,而且没有可靠的屏障可以阻止军事和安全问题对经济事务造成损害”1。虽然指出了在国际社会无政府状态下进行国际合作的困难,但两者也并不认为实现国际合作是不

盎格鲁撒克逊模式介绍

盎格鲁撒克逊模式 盎格鲁—撒克逊模式又称“新美国模式”,是指80年代里根和撒切尔夫人发动新保守主义革命后发展起来的经济模式;“莱茵模式”是指莱茵河流经的国家,即瑞士、德国、荷兰等西欧国家,也包括斯堪的纳维亚国家所奉行的经济模式。欧元区的国家属于这个模式的范畴。 “新美国模式”和“莱茵模式”的差别,可以从宏观经济、中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三个方面分析。从宏观经济看,美国赋税水平低,欧洲赋税水平高(两者的税收收入大约各占GNP 的30%和40%);从中观经济看,两种模式对企业的投资方式不同,美国企业主要是金融市场融资(约占80%),欧洲企业主要是通过银行贷款(约占60%—65%);从微观经济看,企业的领导方式不同,美国是股东领导企业,欧洲则是合作管理制。“新美国模式”体现了新保守主义所倡导放弃管制、削弱国家作用的所谓“国家最小化,市场最大化”原则,“莱茵模式”则是社会民主主义思潮的产物,德国奉行的社会市场经济是“莱茵模式”的典型。盎格鲁-撒克逊模式又称新美国模式,该模式信奉尽量少的政府干预、鼓励自由竞争、推动贸易自由化和资本流动的便利化。在过去的20年中,这一模式推动了整个美国经济保持了相对较快的增长速度,受到了政治家和学者们的大力推崇。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推动的“华盛顿共识”,实质就是在推广这一发展模式。上世纪九十年代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盎格鲁-撒克逊模式更是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学习的教材,没想到的是,学生尚未毕业,老师出了问题。 在次贷危机滋生、演变和爆发的整个过程里,处处可以看到盎格鲁-撒克逊模式的影子。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的金融自由化速度开始加快,严格遵守多年的清规戒律纷纷被打破,政府对于金融部门的控制更多转向了推动金融发展,金融企业利润在上市公司中所占比例逐步上升,最高峰时达40%。利润激增更加刺激了华尔街大佬们的野心,各种各样的衍生产品充斥市场,随之而来的是利润的更快增长。 金融行业的超常规发展不但冲昏了从业者的头脑,也蒙住了监管者的眼睛。监管者开始相信市场可以解决一切,金融机构的自律行为完全可以防范风险。于是,对于金融机构的监管逐渐放宽,金融机构的杠杆比率不断上升,金融衍生产品的复杂程度不断提高。但此次贷危机爆发的事实最终证实,这些玩意很不靠谱。

现实主义理论及其超越

现实主义理论及其超越 ” 内容提要: 现实主义在国际关系理论界始终保持着其地位。但是,其理论贡献和缺失并存,给予其他学派生存的空间,并使国际关系理论走向新的综合成为可能和必要。 关键词: 现实主义国际关系 一作为理想类型的现实主义 理想类型是社会科学中以终极的或纯粹的形式阐述事物特性的一种概念,它常常反映出现实的某些方面,人们通常把它当作判断、解释或调查现实的基础。象其他类型一样,理想类型也是一种抽象。在现实世界中即使能够发现这种概念所指的事物现象,也会是很少的。众所周知,“理想类型”概念是由韦伯创立的,后来为其他社会科学家所运用。韦伯最著名的理想类型是关于权威的,即传统权威、超凡魅力式权威和法定—理性权威。韦伯认为,在历史上并不存在这些理想类型所描述的“纯粹形式”,但它们提供了历史上可以见到的不同权威体系的典型特点。据此,学者可以估计社会生活中发现的一种权威体系与这三种类型的相对类似或差异。作为一种启发式设计,它还有助于提出新的研究途径。 政治现实主义也可以视为一种理想类型。在政治生活中很难发现一种“纯粹形式”的现实主义,所谓“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都属于理想类型,而政治生活的实际往往要复杂得多,绝非那么“纯粹”,于是便有人揶揄说,制造这些术语、流派为很多人谋得了在大学里的终身教职。话虽如此,现实主义作为一种理想类型显然提供了一个参照系,帮助人们理解和考察经验现实中一国行为的逻辑。不可否认的是,经过多年之后,现实主义的生命力依然在延续。 二政治现实主义的理论脉络 在国际政治理论与实践的论争中,现实主义长期来处于中心地位。在理论史上,它虽屡次遭到挑战,但依然保持着主流地位。国际政治理论中的现实主义具有丰富的思想传统,可谓源远流长,人们一般将其追溯到古希腊的修昔底德及其《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生活在公元前五世纪的修昔底德是西方现实主义思想之父,而马基雅维利、霍布斯、卢梭等则延续和发展了这一思想传统。在当代,这一思想线索贯穿于E·H·卡尔、莱因霍尔德·尼布尔、汉斯·摩根索、乔治·凯南等人组成的这一脉,其中摩根索是公认的理论上集大成者。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国际关系理论流派的核心观念包括:

从现实主义的核心假设看现实主义

从现实主义的核心假设看现实主义 世界政治和国际关系正深刻的影响着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因此每个人都有了解和认识国际关系的必要。科学研究的最大成果就是形成理论。在当前的国际关系学界,最有影响力的三种理论视角分别是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本文主要从现实主义的三个核心假设谈一谈对现实主义的认识。 首先,现实主义的第一个核心假设是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状态。具体的说,也就是国际社会是由主权国家构成的,而主权国家在各自领土范围内都是至高无上的法律机构。在国际社会中,不存在一个制定法律和强制实施法律的中央权力机构。这种无政府状态使国家之间的信赖度极低,使国家为了生存只能依靠自身的实力增长,使国家之间不断的爆发冲突。现实主义的这个观点很好的解释了几千年以来人类社会不断的爆发冲突,不断的爆发战争的现象。无政府状态下的国家关系,更像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大自然中的各种物种之间的关系:不断的淘汰弱者,诞生新的强者。无政府状态的假设,为现实主义对国际关系的研究确定了大的背景。 其次,现实主义的第二个核心假设是主权国家是国际体系中的最重要行为体。不同于自由主义对非国家行为体的重视,现实主义者认为国际关系的主要内容是主权国家之间的交往。主权国家的功能和权威确定了主权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主导地位。对主权国家的重视使现实主义将国家作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单元。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各种非国家行为体如联合国、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等等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他们发挥的作用我认为是不可忽视的。仅仅关注主权国家之间的关系来研究国际关系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了。 再次,现实主义的第三个假设是主权国家是单一的、理性的行为体。在国际舞台上,国家是一个超个人、超阶级的统一的整体。任何政策的制定都是与国家的利益相同的,都是为了实现国家的目标而形成的最佳手段。现实主义的这种假设把国家看成是绝对理性的行为体,为研究国际关系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方便。但如果国家都是单一理性的行为体,那就不应该存在任何失败和愚蠢的决策了。国家应该是一个复杂的行为体,不仅受到国内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也受到来自国际各个方面压力的影响。一个国家行为决策的诞生并不一定是理性的,是各方共同作用的结果。我认为现实主义的这种假设并不能很好的解释国际关系中的很多现象。 最后,现实主义的最后一个核心假设是国家的根本利益是追求权利和安全。基于现实主义的第一种假设,所有国家在这样一个危机四伏的国际社会中,保卫自己生存和安全的最直接方式就是增强国力,增强军事实力。所有国家都相信只有使自己变的强大才能避免被淘汰。但现实主义并不是认为要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霸权,他们认为国家的目的在于自保而不是兼并他国,反对过度的扩张和无事生非。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研究国际关系的基本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们的真实的生活世界,为我们研究国际关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平台。但随着国际关系的不断发展,现实主义并不能很好的解释国际社会中的合作行为和国际社会中存在的一定秩序。我们在研究国际关系的时候往往从需要多个角度出发看待问题,这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理解国际关系。 郭孝先 5100159046

“盎格鲁-撒克逊模式”(英美模式)_VS_“莱茵模式”(德法模式,_又称大陆模式)

“盎格鲁-撒克逊模式”(英美模式)VS“莱茵模式”(德法模式,又称大陆模式) 盎格鲁·撒克逊模式,自然以英美,尤其以美国为标本。盎格鲁-撒克逊族人是日耳曼的一支,北欧海盗的后裔。给英国带去了日耳曼习惯法,使之在“三R运动”(文艺复兴、罗马法复兴和宗教改革)中一直避免受到罗马法复兴的冲击,因而形成了与欧陆迥异的文化传统。大英帝国海外扩张,盎格鲁-撒克逊族人的后裔也以他们的模式统治了世界其他地区如美国,澳洲。直到今天,习惯上仍然把美国的主流社会称为“W ASP”,意为白种的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这个链接可以了解更具体,其实,anglo-saxons文化对于现代英美人就像先秦文化对现代中国人一样;是文化传统的源头。https://www.wendangku.net/doc/e26703284.html,/history/ancient/anglo_saxons/)。莱茵模式,以德国为首,北自瑞典、下到意大利,莱茵河流经的国家瑞士、德国、荷兰等西欧国家大都囊括;也包括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瑞典,挪威,丹麦,芬兰)。欧元区的国家属于这个模式的范畴。另外加一个体外受孕的杰出代表日本。 A.从历史文化看 盎格鲁-撒克逊模式和莱茵模式的差别,不放在整个西方历史文化中是看不分明的。两种模式区分之大,超过国共两党的歧见。 1).归结到哲学上讲,德法的启蒙精神重先验,重建构理性,因而浪漫、激进,立法要编法典,哲学要成体系,革命也要上断头台。黑格尔集其大成;苏格兰的启蒙精神重经验、好怀疑,重演绎理性,反感暴力,任运自在,而略显保守。如休谟、马赫。 2).以社会契约论为例,“莱茵模式”多重卢梭,强调在个人让渡出权利之后,对国家的绝对服从。因为那是“公意”,服从它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这种论调与黑格尔一样,强调国家和主权者的神圣至上和不可分割;强调那伟大的立法者。持这种信念的人对于绝对真理的地理位置都毫不怀疑,把自己当作精神界最优秀的特种部队和百发百中的神枪手。所以时下多以为卢梭是大革命和乌托邦的思想源头,是暴力运动走向极权的渊薮。“盎格鲁-撒克逊模式”多重洛克、霍布斯,反复强调个人神圣的缔约者地位,更多地将社会契约的政治理论假设看作普通的私人契约,去掉了道德家的激情,用一种商人般的眼光,指出个人权利是国家权力的来源和界限,指出那些在政治契约里个人没有让渡、也决不让渡的“自留地”,才是现代民主社会的根基。并由此甚而发展出公民的不服从和对立法的“合法性”进行监督的违宪审查制度。所以国家至上的理念在英美从来没有多少的市场占有率。 3).从法律上看,盎格鲁-撒克逊模式重判例,法从例出显示出鲜明的经验论立场。用休谟的话讲:“明天太阳一定会升起吗?对不起,我不知道!”重程序,认为权利只能存在于明确的和正当的程序之中,程序之外没有真正可靠的权利可言。法官的角色只是程序意义上的,并不对实体的对错负责。等于承认人类的理性有限,除了上帝没有谁可以充当实体和绝对意义上的裁决者。因而把司法的公正性建立在游戏规则的正当和透明之上,把法官从福尔摩斯降为球场上的裁判;重个人的自由和选择,采用以当事人为主角的对抗制诉讼,表明把关于绝对意义上的所有问题交给双方当事人自己去扛,由他们的努力去导出最后的结果。因此英国有一句名谚,“民主的最好训练所是中学的足球场”。因为在那里,能够从小学会对程序(游戏规则)和对结果的尊重。重公正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Justice must not only be done,but must be seen to be done);莱茵模式则刚刚相反,重威权,多用以法官为导

国际关系理论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分析与比较

理论硬核是核心概念加主要逻辑,主要逻辑是核心概念对主要问题的回答新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 新现实主义学派是第二次论战的延伸和演变的产物,它是以传统现实主义为基础,力求对其进行科学的修正和发展,主张在方法论上实现传统主义学派和科学行为主义学派的渗透与融合。 1979年肯尼斯·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一书的出版标志着新现实主义的兴起。他在书中提出了新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为新现实主义的发展开了先河。因此肯尼斯·华尔兹成为新现实主义杰出代表,新现实主义也成为结构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其“新”,主要在于它的科学化程度,它以理性主义为宏观理论假定,以国际体系为研究层次,以体系结构为主要自变量,以国家行为为主要因变量,以国际体系无政府性为基本体系条件,构建了一个现实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 一一、新现实主义的理论体系(秦亚青) 三项内容构成了新现实主义大厦的重要支柱,即:国际关系的实质、国际行为体 的意义、影响国际行为体行为的重要因素。前两个因素是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 共有的假定,但在新现实主义那里得到了更加明确的界定和阐述;第三个则是新 现实主义的创新和发展。 1、国际关系的实质:无政府条件下为权力的斗争。 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的核心概念都是权力。WALTZ认为,国际关系与国内关系最根本的不同在于体系中各个单位之间的关系不同。国内社会是等级体系,国际社会是无政府体系,体系中各个单位之间是等同关系,每个单位的功能相似,不存在世界权威或政府。在无政府状态下,国家虽然面临威胁,但是还没有达到无法容忍的程度,因此国家及其主权者并没有建立某种世界政府的迫切感。——无政府状态还会带来国家间普遍缺乏互信,信息不透明和囚徒困境,从而阻止各个国家合作的意愿。国际关系中的无政府状态意味着国际社会的冲突、暴力和战争难以根除。 因此国际体系只能是自助体系,而自我保护的方式只有增强国力。现实主义对国际关系的分析中有三个相互关联的重要理论环节:自私的人性,无政府状态的国际体系以及自助的体系单位---国家。这三个理论环节的核心是国家权力,因此国际关系的实质是为权力而斗争。 2、国际关系行为体:民族国家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认为民族国家是国际关系 的主导行为体。 新现实主义关于国家的第一个假说是国家中心说,沃尔兹认为当我们讨论实力对比时,只有单个国家才应该列入,而其他许多学者主张的国家联盟或国家集团不应该作为考察实力对比的单元。 民族国家仍然是国际关系中最具实质意义的行为体;第二个假说是单一国家说,认为国家是一个一元社会整体,能够独立地确定国家利益,制定并执行国家的对外政策;第三个假说是理性国家说,认为国家行为体在某一给定环境中,能够确立国家目标,考虑多种政策方案的可行性和可能导致的后果,然后选择能够最大限度实现国家目标的政策方案。新现实主义关于国家的理论假说对这一理论体系有着重要意义:国家中心说确立了国际关系的基本研究单位;单一国家说指明了国家利益在特定时空断面上的单一性和相对稳定性;理性国家说则强调了国

现实主义的发展

国 际 关 系 流 派 概 论 姓名:周彬 学号:1011424049 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古典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几位主要代表人思想 摘要:霍夫曼在谈到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时说“国际关系理论是一门既年轻又古老的学科。”说“年轻”,是指国际关系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才逐步形成的,至今只有几十年历史,说“古老”是因为国际关系理论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的修昔底德,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在以后的历史长河中有众多的理论流派产生,其中现实经历了从古典到新现实主义的转变,可以说国际关系理论在不断地完善和探索中。 关键词:国际关系古典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 国际关系理论兴起于西方,兴盛于西方,在国际关系发展的历程中,现实主义一直是其中重要的一种理论。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修昔底德,马基雅维利,霍布斯,黑格尔等思想家或哲学家被视为现实主义理论的奠基者,其深邃的思想形成了现实主义的理论传统。之后又有像摩根索,卡尔为代表的古典现实主义者继承了修昔底德,马基雅维利等的思想衣钵。现实主义是国际关系的重要理论。 从古典现实主义到新现实主义 在古典现实主义中,有4个较重要的代表人物:一个是修昔底德,这是最早的源头,即提出了最早的古代论证;一个是马基雅维里,他对现实主义提出了最早的现代认证;再一个是卡尔,他是国际关系研究重点从理想主义转向现实主义的一位标志性人物;最后是摩根索,他对古典现实主义提出了最全面系统的论证,是集大成者。 1.卡尔的思想 他通过重新发现权力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摧毁了理想主义对道德普遍性和“利益自动和谐”的“乌托邦”信仰,从而完成了对理想主义国际关系学说的批判,奠定了现代现实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基础,使得国际关系学走上科学发展阶段,他本人也被称为“政治现实主义的奠基人”。卡尔的历史思想对其国际关系思想影响深刻。通过对历史事实、历史研究中的主客观性以及历史进步性的精细分析,他明确指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存在不同之处,两者的产生都是为了实现某种目的,但是社会科学中的主体与客体不能够像自然科学中那样截然分离。因此,社会科学在经历了“愿望”主导研究的幼稚阶段之后,必然会向注重研究现实的阶段发展。国际关系学的发展历程同样如此。从这一点出发,卡尔提出

盎格鲁·撒克逊计划

比尔·瑞恩(B): 我很感谢你带来这些东西,我一看到你的书面汇报就立刻清楚了,你有一些有重大意义的信息需要和大家分享。我们我们卡米洛特工程的工作就是帮助别人听到你的声音,他们有足够的信息和知识能够理解你所说的内容以及重要性。然后在一个更大的范围上综合他们所知道的相关信息(统一分析),使我们大家看地更透彻。 作为一个开场介绍,我想你能不能大概讲一下你想要说的内容,关于你的背景啦,过去啦...大概讲一下你觉得可以告诉我们的就行,比如你今天要讲的这些内容你是作为一个什么身份的人得到的。 证人(W): 好的。那些东西我已经和你说过了。我觉得这到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我觉得相当一部分人已经在互联网上得到相关信息了。 如果说我说的这些内容有什么特别的话,就是我的信息都是第一手信息,并且我把它传给了你,你继续传播好让更多的人了解。我想这就是我的初衷。 我在军队里待了很长时间,在伦敦市也有一个比较高的职位。在以上两个部门里,我对一些被秘密计划的,使一个团体里的人受益的事件很了解。我不能说那些事件是基于整个国家或者整个社会考虑的,因为根本就不是-- 那些事件是和一个只在乎他们自己利益的团体相关的,而且他们迫使了一系列事件发生。 事后看现在,我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他们一直努力在做的都相当成功。而且我觉得,就我所知道的事情来说,他们的所剩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因此,我要描述的时间表有点... 真的是一个恰当的标题,因为一个时间表肯定是开始于某处然后结束于某处--这些人对这个开始和结束都了解地很。 我们现在已经到了一个关键时刻,目前人人都在讨论的这些问题。我非常清楚这一点。但我带来的信息估计就像在骨头上增添一点肉(提供些更多的实质性的材料),让其他人自己可以去思索。 至于它的真实性,我只能告诉你,我要告诉你的是真实的,尽管许多人可能认为这只是一种看法。他们这么想我也很高兴,但这的确是我的经历,并且是我要分享的经历。 B: 是的。如果你能把你当时坐在那里开会时得到的一手信息和你自己的一些主观看法(虽然你很有把握)区分出来给大家就好了。区分一下信息的来源是很重要的。不过对你自己,和对大家来说,结果都是形成了一副完整的画卷,对吧? W: 是的。我也觉得那个是很重要。这类事情肯定是要有一个整体的信息把握。不过,我说的里面肯定还是会有我的主观因素,这个我不否认。但是,你知道,

现实主义

法国的普鲁东在《艺术的社会使命》中,最早作出“现实主义是批判的”论断。但正式提出批判现实主义并给它下定义的是高尔基。他指出:“资产阶级的‘浪子’的现实主义,是批判的现实主义;批判的现实主义揭发了社会的恶习,描写了个人在家庭传统、宗教教条和法规压制下的‘生活和冒险’,却不能够给人指出一条出路。批判一切现存的事物倒是容易,但除了肯定社会生活以及一般‘存在’显然毫无意义以外,却没有什么可以肯定的。”高尔基称它为"十九世纪一个主要的,而且是最壮阔,最有益的文学流派。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产生的原因: 1、社会基础:资本主义的彻底胜利,矛盾更加尖锐化;社会风气、思想意识随之转变。 2、科学、哲学基础:自然科学的巨大成就、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空想社会主义的传播。 3、文学基础:是以前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特别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和启蒙主义文学)的继承和发展;也吸收了浪漫主义作家的写作经验。 4、金钱成了衡量人的主要的或唯一的尺度;贫富的矛盾日益明显,劳资矛盾渐趋突出;人们纷纷从现实的角度去寻求改善人的生存处境的方法;要求务实,追求客观冷静地分析与解剖现实的社会心理和风气随之形成。于是一种写实性与批判性很强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就应运而生。 十九世纪自然科学重大成就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转化学说和进化论。这加强了唯物主义思想,使社会上形成了一种追求客观性、真实性、准确性、冷静与务实的风气。马克思主义诞生;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孔德、丹纳的实证主义哲学(这些都为作家提出了精确认识客观世界的时代要求。)人道主义(基教博爱思想) 现实主义起源与发展: 古希腊:亚里斯多德“摹仿说”。 文艺复兴:莎士比亚提倡“举起镜子照自然”。 古典主义:注重现实主义精神。 启蒙主义:要求文学为现实服务,注重社会分析,哲理性、讽刺性描写。 浪漫主义:心理描写的深刻性,历史题材的风俗画风格,描摹大自然时的细致入微。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是用现实主义的方法来揭露和批判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非人道的现实,其命名也由此而得。它也因此而成为资产阶级进步文学。但是由于阶级及时代的局限,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只能以人道主义为思想武器,企图以人道主义、改良主义来为社会病疴开药方,这就远不可能触动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更不可能正确指出社会发展的趋势和人民群众的出路。 30-40年代,产生、发展、中心在法国:斯丹达尔、巴尔扎克;俄:普希金等。 50-60年代,英国文学成为主流。狄更斯;福楼拜;果戈理、屠格涅夫。 70年代以后,中心在俄国:陀思妥耶夫斯基、列夫·托尔斯泰、契诃夫。 其他国家作家:易卜生、安徒生;美国:马克·吐温;英:哈代;法:自然主义及左拉、莫泊桑、都德等。 法国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诞生地。1830年司汤达发表长篇小说《红与黑》标志着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诞生。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以其鸿篇巨制《人间喜剧》实现了对法国当代社会的历史记载式的描绘,成为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福楼拜、莫泊桑、梅里美、都德等作家也以其精美的小说为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增添了新的瑰宝。 策源地,形成于30年代,40-50年代达到高峰; 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大多经历了浪漫主义创作阶段。 批判锋芒直指封建阶级、资产阶级。 浪漫主义向批判现实主义过渡阶段:司汤达梅里美 古典现实主义阶段:巴尔扎克 转向阶段:对客观、科学原则的强化。福楼拜左拉小仲马都德

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异同

转)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异同 (2011-12-12 19:30:26)转载▼ 分类:资料 标签:杂 谈 一、现实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的比较 现实主义又称“批判现实主义”,其文学作品表达出人们对正义战胜邪恶的坚定信心和斗志,激励人们为改造现实社会、争取自由幸福而不断斗争。而现代主义文学却反映出西方人心灵的迷惘和痛苦,对前途悲观绝望的情绪,体现出虚无主义的思想。 1、从产生到繁盛的时间看,现实主义文学在西方由来已久,文艺复兴以来,尤其是启蒙运动时期,文学艺术家就主张艺术必须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从19世纪30年代起,现实主义文学成为文学的主要潮流。现代主义文学兴起于19世纪晚期,20世纪20-30年代达到繁盛时期,并取代现实主义成为西方文坛的主流。 2、从兴盛的社会根源看,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是由于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开始大量暴露,社会问题日益突出的结果。现代主义文学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兴起,经济危机、世界大战等社会问题使人们对资本主义产生了普遍的危机感,他们迷茫、痛苦而找不到出路。 3、从创作特点看,现实主义强调真实具体地描写现实生活,详尽分析相互冲突趋势,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往往因对现实秩序不满而被称为批判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流派众多、风格各异的多元化文学,其共同点是集中表现自我,在艺术手法上反传统。 二、浪漫主义文学与现实主义文学的区别 1、描写对象 浪漫主义文学最本质的特征是它的主观性,往往把理想作为现实加以描写和歌颂,注重内心世界的描写。 现实主义文学却是以客观真实的生活作为描写对象,因此成为一种时代的记录。

2、表达对现实不满的方式 浪漫主义作家们对现实强烈不满,往往偏重于对理想的追求,把现实和理想对立起来,着重描写他们认为最好的、最美的,也是他们所追求的理想生活和艺术典型。 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不满表现为充分揭露和批判这个社会,探索导致社会罪恶的本质根源。 3、对自然与环境的态度 浪漫主义文学着力描绘自然景物,主张社会回到“自然状态”,以表达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城市文化和工业文化的厌恶。 现实主义文学则注重观察生活,仔细描写环境和生活细节,重视环境对塑造人物性格的决定作用,从而塑造出文学史上一大批典型人物形象。 三、浪漫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的比较 1、不同点 背景: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资产阶级革命高潮时代,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于垄断资本主义时代。艺术特点:浪漫主义文学属于传统文学的范畴,现代主义文学具有强烈的反传统特征。2、相同点 背景:都体现出对社会混乱和危机的不满。 艺术特点:都注重对人类情感世界的发掘,追求自由。 概括起来说,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30年代,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20世纪初,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于20世纪初,兴盛于五、六十年代。 各文学流派产生的时代背景:浪漫重感情(残酷的社会现象,使人们对现实不满,对启蒙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