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恶性血液病的细胞遗传学讲义

恶性血液病的细胞遗传学讲义

恶性血液病的细胞遗传学讲义
恶性血液病的细胞遗传学讲义

一、背景

染色体发展历史

染色体检查在恶性血液病中的应用价值

国内外发展动态

染色体分析发展历史

1960-1971:非显带时期

1971-1980:显带、高分辨

1980-至今: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时期,分子细胞遗传学(FISH)

意义

诊断与分型

疗效判断

验证移植成功与否或确定白血病的复发及其来源。

预后分析与指导治疗

查找新的致病基因,探讨发病机制

国内外发展动态

国外:广泛开展,白血病与淋巴瘤必查项目

国内:相对薄弱

原因

技术

劳动强度大

价格

患者经济

开展染色体检查要素

技术

合理的价格

规模化: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缩短报告时间

二、人类细胞遗传学命名

根据1995版人类细胞遗传学国际命名体制,正常核型男:46,XY;

女:46,XX。

异常核型包括体质性和获得性:体质性异常;获得性异常

表1 核型命名常用的缩写符号

染色体倒位(inv)

指同一染色体上的两个断点之间的片段发生180o旋转,如发生于单一臂内称为臂内

1

本科医学遗传学复习题答案复习课程

遗传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遗传病:指由于遗传物质结构或功能改变所导致的疾病。 核型:一个细胞内的全部染色体所构成的图像。 染色体显带:通过现带染色等处理,分辨出染色体更微细的特征,如带的位置、宽度和深浅等技术,常见有G带、Q带、C带和N带。 基因突变:指基因内的碱基组成或顺序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并且常能导致表型的改变。断裂基因:真核生物结构基因,由若干个编码区和非编码区互相间隔开但又连续镶嵌而成,启动子:位于转录起始点上游约100bp左右,是与RNA聚合酶特异结合使转录开始的DNA 序列。 系谱:指从先证者入手,追溯调查其所有家族成员(包括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某种遗传病(或性状)的分布等资料,将调查的资料按一定的格式绘制成的简图。 复等位基因:在同源染色体相对应的基因座位上存在两种以上不同形式的等位基因。 共显性:如果双亲的性状同时在F1个体上表现出来,即一对等位基因的两个成员在杂合体中都表达的遗传现象。 交叉遗传:男想X染色体(及其连锁基因)只能从母亲传来,并且必定传给女儿,不能传给儿子的这种遗传方式。 染色体畸变:在不同因素作用下产生的染色体数目及结构异常。 嵌合体:指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染色体组成的细胞系的个体。 易患性:一个个体在遗传基础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患某种多基因病的风险。 遗传度:人体性状或者疾病由基因决定程度,一般用百分比表示。 二、问题 1. 遗传病有什么特点?可分为几类?对人类有何危害? 答:遗传病一般具有先天性、家族性、垂直传递等特点,在家族中的分布具有一定的比例;部分遗传病也可能因感染而发生。①先天性:许多遗传病的病症是生来就有的,如白化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婴儿刚出生时就表现有“白化”症状;②家族性:许多遗传病具有家族聚集性,如Hutington舞蹈病患者往往具有阳性家族史。③垂直传递:具有亲代向子代垂直传递的特点,但不是所有遗传病的家系中都可以观察到这一现象,有的患者是家系中的首例,还有些遗传病患者未活到生育年龄或未育。 分类:单基因病、染色体病、体细胞遗传病。 危害:①遗传病是造成人类死亡的重要因素。资料显示,我国15岁以下死亡的儿童中,约40%是由遗传病和先天畸形所致,遗传病已经成为当前危害人类健康最为严重、病死率最高之一,而且有些肿瘤和心血管疾病也属于遗传病。 ②遗传病总数占人类疾病总数的四分之一,其中有很多属于常见病和多发病,一部分严重危害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都与遗传病有关。 ③遗传病不仅影响患者本身的生活和生存,同时也给家庭及其他成员带来许多精神和经济负担,既影响家庭幸福,又给社会造成许多负面影响,并且还直接影响民族的健康素质和国家的兴旺发达。 2. 简述基因概念的沿革,基因的现代概念。 答:①.19世纪:生物性状——遗传因子 ②.20世纪初:染色体学说:基因位于染色体上,遗传功能单位、突变单位、交换单位 ③.20世纪中:基因是有遗传功能单位的DNA片段,由“一个基因,一种酶”发展到“一

恶性血液病细胞遗传学检测的标准方法及流程

J Diagn Concepts Pract 2009,Vol.8,No.4 恶性血液病进行细胞遗传学检测的重要性包括常规核型分析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 )分析在内的细胞遗传学检测在恶性血液病的诊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①其有助于恶性血液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分型。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 )发表了关于淋巴和造血系统肿瘤的新分型,将t(8;21)、t(15;17)、inv(16)和del/t(11q23)作为4种急性髓系白血病(AML )亚型的诊断标志,以上4种亚型均伴有不同再现性遗传学异常[1]。②其有助于判断恶性血液病患者的预后。如按照核型可将 AML 患者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3个不同的预后 等级[2]。③其有助于医师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特别 是在发展针对不同遗传学亚型的个体化靶向治疗中,如费城(Ph )染色体(+)的慢性髓系白血病(CML )可采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治疗,伴t (15;17)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 )可采用全反式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治疗。可见,目前细胞遗传学检测已成为恶性血液病诊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采用标准的细胞遗传学检测方法的必要性以往,国际上关于细胞遗传学检测的方法缺少一致认可的准则。而最近,欧洲细胞遗传学协作组提出了恶性血液病细胞遗传学检测标准方法的建议[3]。笔者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对其作了必要的修订和补充。只有采用标准的细胞遗传学检测方法, 才能既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可靠和检查的经济、省 时,又可避免不必要的检查和不恰当的治疗。 根据恶性血液病的类型采用不同的 细胞遗传学检测方法及流程 由于恶性血液病的类型不同,其细胞对于培养条件的要求也不相同,且其各自具有不同的特征性遗传学异常,如进行FISH 检测时要求采用不同的探针,故应根据恶性血液病的类型采用不同的细胞遗传学检测标准方案。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 )、CML 、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CMPD )[骨髓增殖性肿瘤(MPN )]、AML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淋巴瘤和多发性骨髓瘤(MM )的细胞遗传学标准检测方法及流程分别见图1~8。 细胞遗传学检测方法中涉及的10个关键问题在细胞遗传学检测中需注意的10个问题。①细胞遗传学检测的标本除CLL 患者可采用外周血细 胞外,大多数恶性血液病要求采用骨髓细胞进行检测。只有当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0000/mm 3,且含有10%以上的幼稚或原始细胞时,方可考虑采用外周血作为检测标本。淋巴瘤患者则应取受累淋巴结作为检测标本,当疾病晚期侵犯骨髓时则可采用骨髓细胞检测。②标本采集量视细胞密度而定,细胞密度越低,则需采集的标本量越多。一般要求·专家来信· 恶性血液病细胞遗传学检测的标准方法及流程 薛永权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 江苏省血液研究所,江苏苏州215006) 关键词:恶性血液病;细胞遗传学; 诊断 中图分类号:R446.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870(2009)04-0390-03 编者按:近期有关专家来信提示本刊,有关论文中涉及恶性血液病细胞遗传学检测方法及结果的描述存在一些错误或不规范之处。为使相关临床医师和科研人员进一步了解和掌握血液病细胞遗传学的检测方法及流程,提高科研及写作能力,我刊特邀请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江苏省血液研究所薛永权教授撰写“恶性血液病细胞遗传学检测的标准方法及流程”一文,并予刊出,旨在规范恶性血液病的细胞遗传学检测方法及流程。 390··

遗传学第一章遗传学细胞基础知识点

第一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本章要点 ?真核细胞的结构及功能。 ?染色体的形态特征。 ?染色质的基本结构与染色体的高级结构模型。 ?多线染色体的形成原因。 ?有丝、减数分裂染色体形态、结构、数目变化及遗传学意义。 ?无融合生殖及其类型。 ?高等动植物的生活周期。 ?染色质、染色体、同源染色体、异固缩现象、核型、核型分析、双受精、直感现象、世代交替。 ?真核细胞的结构及功能: 1.细胞壁。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及穿壁胞间连丝。 成分: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质。 功能:对细胞的形态和结构起支撑和保护作用。 2.细胞膜 成分:主要由磷脂和蛋白分子组成。 功能:选择性透过某些物质;提供生理生化反应的场所;对细胞内空间进行分隔,形成结构、功能不同又相互协调的区域。 3.细胞质 构成:蛋白分子、脂肪、游离氨基酸和电解质组成的基质。 细胞器:如线粒体、质体、核糖体、内质网等。 线粒体:双膜结构,有氧呼吸的场所,有自身的DNA,和植物的雄性不育有关。 叶绿体:双膜结构,光合作用的场所,有自身的DNA,绿色植物所特有。 核糖体:蛋白质和rRNA,合成蛋白质的主要场所。 内质网:平滑型和粗糙型,后者上附有核糖体。 高尔基体:单膜结构,分泌、聚集、贮存和转运细胞内物质的作用。 中心粒:动物及低等植物,与纺锤体的排列方向和染色体的去向有关。 4.细胞核 功能:遗传物质集聚的场所,控制细胞发育和性状遗传。 组成:1. 核膜;2. 核液;3. 核仁;4. 染色质和染色体。 ?染色体的形态特征: 间期细胞核里能被碱性染料染色的网状结构称为染色质。 在细胞分裂期,染色质卷缩成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碱性染料染色很深的物质,染色体。 二者是同一物质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所表现的不同形态。 ?不知道是什么

CAR-T治疗恶性血液病至今临床数据解读

迄今为止靶向CD19的CAR-T治疗恶性血液病临床试验结果解读 摘要 靶向CD19的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在治疗B细胞恶性肿瘤患者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尽管这CAR修饰的T细胞靶向相同的抗原,其CAR分子设计不同,并且临床研究的关键环节已被研究。目前还不清楚这些差异是否会对临床结果和治疗相关毒性产生影响。在此,我们根据CAR分子设计和制备的不同,回顾了靶向CD19的CAR-T细胞在治疗B细胞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研究结果,比较这些研究之间的内在局限性并进行概述。 引言 嵌合抗体受体修饰的自体T细胞在治疗难治性B细胞恶性肿瘤获得了较高的缓解率。CAR是由胞外单链可变区(scFv)抗体衍生物构成的重组受体,与胞内T细胞受体信号域连接,使T细胞独立于HLA 对肿瘤具有特异性。幼稚T细胞的增殖与分化,需要两种特异性抗原肽的相互作用:MHC与T细胞受体结合(第1信号)以及T细胞表面共刺激受体与靶细胞或特定的抗原呈递细胞相应配体相互作用的共刺激信号。 已经有数代CAR被开发并进行了临床试验研究。第一代CAR为连接在T细胞受体/CD3复合体的CD3ζ内切域的靶向特异性scFv。第一代CAR-T细胞表现出有限的扩增性和持久性,以及有限的抗肿瘤效应,第二代CAR加入了共刺激分子(如CD28、4-1BB)以提供第二信号,第三代CAR则是串联多个共刺激域。

不同机构构建的靶向CD19的CAR-T细胞在治疗儿童和成人复发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和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表现出稳定高效的抗肿瘤效力。各机构产品在CAR的设计、T细胞活化与转导方法以及细胞剂量上有所不同(表1)。此外,异质患者群体CAR-T细胞注射剂量,淋巴细胞删除性化疗方案。在本综述中,我们侧重于一些CD19-CAR-T治疗恶性血液疾病成熟和初步的临床研究,注重临床结果,相关毒性和体内T细胞的持久性,并根据治疗方案的差异对观察到的结果进行分析。 CD19-CAR-T在治疗B细胞恶性血液肿瘤中临床疗效 CD19-CAR-T产品特点,淋巴细胞删除性化疗以及相关的临床结果总结与表1. 靶向CD19 CAR-T细胞治疗成人B-ALL 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MSKCC)和费雷德记癌症研究中心(FHCRC)公布的CD19-CAR-T治疗成人复发性B-ALL研究数据最多。MSKCC团队在美国血液学会(ASH)公布了他们利用CD28共刺激域(19-28ζ)CAR治疗46例成人患者阶段性成果。患者高风险特点包括≥3次的一线治疗(n=26),接受过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n=18)以及费城染色体阳性(n=14)。T细胞输注前,25例患者具有形态学的疾病负荷(骨髓原始细胞≥5%或髓外浸润),21例患者有微小残留(骨髓原始细胞<5%),45例可评估患者中有37例达到或维持形态学完全缓解(CR),36例可评估患者中有30例经流

高三生物遗传学知识点总结

高三生物遗传学知识点总结 一仔细审题:明确题中已知的和隐含的条件,不同的条件现象适用不同 规律:1基因的分离规律:a只涉及一对相对性状;b杂合体自交后代的性状 分离比为3∶1;c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2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a 有两对(及以上)相对性状(两对等位基因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b两对相 对性状的杂合体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9∶3∶3∶1c两对相对性状的测交 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1∶1。3伴性遗传:a已知基因在性染色体上b♀♂ 性状表现有别传递有别c记住一些常见的伴性遗传实例:红绿色盲血友病果 蝇眼色钟摆型眼球震颤(x-显)佝偻病(x-显)等二掌握基本方法:1最基础 的遗传图解必须掌握:一对等位基因的两个个体杂交的遗传图解(包括亲代 产生配子子代基因型表现型比例各项)例:番茄的红果r,黄果r,其可能的 杂交方式共有以下六种,写遗传图解:p①rrrr②rrrr③rrrr④rrrr⑤rrrr⑥rrrr★注意: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和基因都成对存在,配子中染色体和基因成单存在 ▲一个事实必须记住:控制生物每一性状的成对基因都来自亲本,即一个来 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2关于配子种类及计算:a一对纯合(或多对全部基 因均纯合)的基因的个体只产生一种类型的配子b一对杂合基因的个体产生 两种配子(dddd)且产生二者的几率相等。cn对杂合基因产生2n种配子, 配合分枝法即可写出这2n种配子的基因。例:aabbcc产生22=4种配子:abcabcabcabc。3计算子代基因型种类数目:后代基因类型数目等于亲代各对基因分别独立形成子代基因类型数目的乘积(首先要知道:一对基因杂交, 后代有几种子代基因型?必须熟练掌握二1)例:aaccaacc其子代基因型数目?∵aaaaf是aa和aa共2种[参二1⑤]ccccf是cccccc共3种[参二1④]答案 =23=6种(请写图解验证)4计算表现型种类:子代表现型种类的数目等于

硼替佐米在恶性血液病治疗中的应用

硼替佐米在恶性血液病治疗中的应用 蛋白酶体是存在于所有真核细胞中的多功能催化蛋白酶,它能够降解肿瘤抑制蛋白和促凋亡蛋白,在许多恶性肿瘤中其功能是失控的。这使得针对蛋白酶体的靶向治疗成为治疗的一种新策略。硼替佐米对于26S蛋白酶体的抑制有着高度特异性,是首个进行临床研究的蛋白酶体抑制剂。我们将就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Bortezomib,PS-341,Velcade)的作用机制、在血液肿瘤的临床应用及其主要不良反应等方面作一评述。 1.抗肿瘤作用机制 研究发现蛋白酶体抑制剂具有以下效应:①对恶性肿瘤细胞具有选择性杀伤作用;②与其他搞癌药物联合应用具有协同作用;③具有放疗增敏作用;④可诱导Bcl-2过表达细胞凋亡。抗肿瘤作用机制在于:硼替佐米能够打破抗凋亡信号和促凋亡信号间的平衡,抑制Bax的降解以及增加p53介导的转录,增强Bax与Bcl-2和Bcl-xL的相互作用;抑制蛋白酶体对tBid的降解,tBid诱导Bak 构象改变,促进线粒体细胞色素C的释放,从而诱导细胞凋亡。硼替佐米能够引起细胞周期的阻滞,富集p21和p27,诱导细胞停滞于G1/S期,诱导凋亡。该药物也能够抑制p53的降解,提高p53蛋白的稳定性以及上调依赖p53的细胞周期抑制蛋白(如p21)和促凋亡蛋白(如Bax)的转录。 2.血液肿瘤的临床应用 2.1.多发性骨髓瘤 2.1.1.临床前研究研究发现:硼替佐米对于化疗敏感或不敏感、地塞米松耐药的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增殖均能起来抑制作用。硼替佐米还能够通过NF-κB途径的抑制使得间质细胞分泌的IL-6水平下降,而其往往对于肿瘤细胞的生长分化起到关键的作用。所以该药物可以从MM细胞和骨髓微环境2个方面入手治疗MM。该药物同样使得CDK抑制因子p21和p27水平上调,并能够打破抗凋亡信号和促凋亡信号间的平衡,诱导MM细胞的凋亡。小鼠动物实验对于上述观点给予了进一步证实。 2.1.2.临床研究目前,硼替佐米已被FDA批准用于复发或难治的MM患者的治疗。这期间进行了多项临床研究。 在Ⅰ期临床研究中,分别有2种给药模式:每周给药2次连续4周,随后停药2周,此时患者对药物的最大耐受剂量为1.04㎎/㎡;而当改为每周给药2次连续2周,随后停药1周时,患者的药物最大耐受剂量可较前提高。因此,在随后进行的Ⅱ期临床研究中,研究者选用了后一种给药模式。Ⅰ期临床研究得出的2点重要的结论为:①硼替佐米能够被很安全地应用于患者;②该药物能够在治疗MM中取得较好的疗效。 Richardson等随后进行的Ⅱ期临床研究表明:硼替佐米治疗难治或复发MM患者有效率达到35%(EMBT标准)。有效率不受以下因素的影响:性别、骨髓瘤类型、血清β2-MG水平、13号染色体缺失或以前用药情况,而与年龄和骨髓中浆细胞百分比有关。年龄≤65岁的患者较年龄>65岁的患者有着更高的有效率。浆细胞比例≤50%的患者在有效率方面高于浆细胞比例>50%的患者。 Jagnnath等在另外一项Ⅱ期临床研究中比较了硼替佐米不同给药剂量时MM患者的有效率。总共有54例一线治疗方案失败的患者,随机接受硼替佐米1.3㎎/㎡或1.0㎎/㎡的治疗。其中接受

细胞遗传学复习资料

细胞遗传学复习资料 第二章染色体的形态结构 Chromosome: A molecular of DNA, and associated protein bound together. Each chromosome contains: Centromere, Kinetochore, Telomere, Euchromatin and Heterochromatin. 染色质(Chromatin):在尚未分裂的细胞核中,显微镜下可见的可被碱性染料染色较 深的、纤细的网状物。 染色体(Chromosome): 细胞分裂时,由染色质卷缩(螺旋化)而形成的呈现为一定数目 和形态的细胞结构,是遗传物质的最主要的载体。 研究染色体形态最适合的时期: ?有丝分裂中期 ?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前期I的粗线期 第一节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 大小:不同物种间染色体的大小差异很大,长度的变幅为(0.20-50 μm),宽度的变幅为(0.20-2.00 μm)。(显微镜的最小分辨率δ=0.61λ/ NA ,λ=0.55 μm NA=1.4,δ约为0.25 μm。NA为物镜的数值孔径) 同一物种不同染色体宽度大致相同,其染色体大小主要对长度而言。 小麦:染色体平均长度11.2 μm,总长235.4 μm。 在细胞周期中,染色体处于动态的收缩过程中。 绝对长度:实际测量值。 相对长度:特定染色体的长度在单倍染色体组总长度中所占的比例。 染色体大、数目少的物种是细胞遗传学研究的优良实验材料,如果蝇(2n=8)、玉米、蚕豆、洋葱、麦类。 着丝粒(Centromere):A specialized chromosome region to which spindle fibers attach during cell division. 着丝粒是细胞分裂时,纺锤丝附着(attachment)的区域,又称为着丝点。 着丝粒不会被染料染色,所以在光学显微镜下表现为染色体上一缢缩部位(无色间隔点),所以又称为主缢痕(primary constriction)。 着丝粒所连接的两部分称为染色体臂(arm)。 着丝点:具有聚合微管蛋白的作用,是微管组织中心(microtubule organized center, MTOC),因而与细胞分裂过程中牵引染色体移动的驱动力有关系。 1.按着丝粒位置将染色体分为几种类型: 1)中着丝粒染色体 2)近中着丝粒染色体 3)亚中着丝粒染色体 4)亚端着丝粒染色体 5)近端着丝粒染色体 6)端着丝粒染色体 臂比(arm ratio,A)=长臂/短臂(q/p或L/S) 着丝粒指数(Centromeric Index,C)=短臂长度(p)/染色体长度(p+q)×100% 动粒(Kinetochore): 为着丝粒的外层结构,是细胞分裂时纺锤体微管附着部位。 动粒的类型: ?固定位置动粒( localized kinetochore)

血液病中的融合基因

一、Ph染色体相关白血病的检测 Ph染色体最初在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中发现,其发生率达到90%以上,成为慢粒的细胞遗传学标志。该染色体是由于第9号染色体长臂3区4带(9q34)和22号染色体长臂1区1带(22q11)相互易位所致,其后果使位于9q34的原癌基因C-ABL和位于22q11的BCR基因发生融合,形成BCR-ABL融合基因,并表达为BCR-ABL融合mRNA,翻译成融合蛋白质。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部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也发现有Ph染色体,占ALL的5%(儿童)~25%(成人)。近年来由于PCR技术的不断发展,对Ph染色体阳性白血病的诊断和残留白血病细胞的检测有了很大的进展。 应用筑巢式逆转录酶/多聚酶链反应技术(RT/PCR)检测BCR—ABL融合基因转录本,发现了3种BCR-ABL异构体,这种异构体的形成是由于BCR基因断裂点的位置不同所致。慢粒患者在BCR基因的断裂点主要集中于经典的bcr区域,即M-BCR区域,而伴有Ph染色体急性白血病中,约50%的患者BCR基因断裂点与慢粒患者相同,而另50%患者的断裂点位于BCR 基因的第1个内含子,ABL基因的断裂点主要位于第1或第2个内含子,第22号染色体的断裂点位于M-BCR2内含子,即M-BCR第二外显子与ABL基因第二个外显子相融合(简称b2a2转录本)。如果断裂点于M-BCR第三外显子即形成b3a2转录本,如果BCR基因的断裂点位于基因的第一内含子,则形成e1a2转录本,后者主要见于Ph染色体阳性的急性白血病患者。 二、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的检测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中95%以上具有特异的染色体易位t(15;17)(q22;q21),易位的结果使第15号染色体长臂2区2带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基因(PML)和第17号染色体长臂2区1带的维A酸受体α(RARα)基因形成PML-RARα融合基因转录本。由于该融合基因对APL具有高度特异性,因此可以作为APL诊断的分子标志。近年来各国科学家有在少数APL患者中陆续发现了变异型染色体易位t(5;7)、t(11;17)、dup(17)形成的NPM-RARα、PLZF-RARα、NμMA-RARα、STATSB-RARα融合基因,这对进一步研究APL的发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APL患者的鉴别诊断和治疗上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M2b)的检测 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M2b)型患者中90%存在特异的t(8;21)(q22;q22)染色体易位,伴该染色体易位的白血病细胞具有一定程度的分化能力,能分化至较成熟的嗜中性和嗜酸性细胞,且对化疗反应较敏感。目前已经发现该染色体易位使8号染色体的ETO/MTG基因和21号染色体的AML1基因融合形成AML1-ETO融合基因,从而导致产生AML1-ETO嵌合转录子,这种异常转录因子有可能参与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生,因此检测该融合基因转录本对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M2b)型患者的诊断、微小残留病变监测等具有重要意义。 四、AML-M4伴嗜酸性细胞增多症中inv(16)导致CBF-MHY11融合基因的检测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在AML-M4伴嗜酸性细胞增多症中inv(16)(p13;q22)的结果使16号染色体长臂的CBF(核心结合因子)β链基因和短臂的MYH11基因发生融合,形成两种形式的融合基因,即CBFβ-MHY11和MHY11-CBFβ融合基因,其中前者对M4Eo的致病可能更为重要。研究结果提示CBFβ基因的断裂点恒定于靠近3′端编码区的17个氨基酸处,而MYH11基因的断裂点存在着至少3种不同的方式,同进这些重排仍然保持融合基因转录本的开放阅读框架。与其他类型的白血病发生的分子机制相似,CBFβ-MYH11融合蛋白的产生将促使白血病的发生。特别有意义的是,本型白血病中的inv(16)与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M2b)型中的t(8;21)(q22;q22)染色体易位分别累及CBFα和β链,进一步说明了转录因子异常在白血病发病机制中的特殊地位。 与用PCR检测CBFβ-MYH11融合基因时,必须检测所有可能的CBFβ-MYH11融合基因转录

恶性血液病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的意义

恶性血液病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的 (作者:单位:邮编: 作者:赵应斌,吕桂桦,黎华连,丁燕玲 【摘要】目的研究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血液系统恶性疾病中增高的意义。方法对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MDS)多发性骨髓瘤(MM)骨髓转移癌、再生障碍性贫血(AA)6 类恶性血液病进行hs-CRP检测,观察各类恶性血液病hs-CRP增高所占比例,将各类恶性血液病hs-CRP增高率和hs-CRP值与正常人比较。结果110例恶性血液病中有98例增高(89.09%),增高率由高至低依次为:骨髓转移癌、AA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MDS MM各类恶性血液病hs-CRP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均0.01)。结论各类恶性血液病hs-CRP增高率及值均高于正常对照组,hs-CRP可作为血液病的筛查指标。 【关键词】血液病;超敏C反应蛋白 C反应蛋白(CRP)是一种经典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机体在炎症、损伤时增高,运用超敏方法检测CRP称为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近年来广泛应用于感染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及监测。作

为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恶性血液病等也应有相应的改变,但此类报道甚少,故我们对2006年5月?2008年8月我院110例血液病患者进行hs-CRP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10例患者均为我院住院患者,其中男62例,女48例,年龄2?85岁。急性白血病67例,慢性白血病12例,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MDS)8例,多发性骨髓瘤(MM)13例,骨髓转移癌6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4例。 1.2血液病诊断 按《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标准]1],所有病例均经骨髓细胞 形态学和细胞化学染色检查,部分白血病病例做细胞免疫学、染色体检查;MM病例做免疫电泳、X线检查,同时排除存在感染的状况。 1.3 hs-CRP 检测 取静脉血,用日本TOSHIB公司ACCUT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试剂由北京九强公司提供。以6mg/L为正常参考范围。全部血液病患者均为首次诊断,未做化疗前进行采血。 1.4观察方法 取同期健康体检正常者2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男、女各10 例, 年

高中生物遗传知识点总结(精选.)

高中生物伴性遗传知识点总结: 伴性遗传的最大特点就是性状与性别的关联,这部分常考题目主要有伴性遗传的判断和相关计算。判断是伴性遗传还是常染色体遗传,常用同型的隐形个体与异型的显性个体杂交,根据后代的表现型进行判断。以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为例,如果为伴X隐性遗传,雌性隐性个体与雄性显性个体杂交,如果后代雄性个体中出现了显性性状,即为常染色体遗传,否则即为伴X遗传。 3.常见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1) 单基因遗传: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并指、多指;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白化病、失天性聋哑 X连锁隐性遗传:血友病、红绿色盲; X连锁显性遗传:抗维生素D佝偻病; Y连锁遗传:外耳道多毛症; (2)多基因遗传:唇裂、先天性幽门狭窄、先天性畸形足、脊柱裂、无脑儿; (3 )染色体病:染色体数目异常:先天性愚型病; 染色体结构畸变:猫叫综合症。 单基因遗传病

单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较常见的有红绿 色盲、血友病、白化病等。根据致病基因所在染色体的种类,通常又可分四类: 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致病基因为显性并且位于常染色体上,等位基因之一突变,杂合状态下即可发病。致病基因可以是生殖细胞发生突变而新产生,也可以是由双亲任何一方遗传而来的。此种患者的子女发病的概率相同,均为1/2。此种患者的异常性状表达程度可不尽相同。在某些情况下,显性基因性状表达极其轻微,甚至临床不能查出,种情况称为失显。由于外显不完全,在家系分析时可见到中间一代人未患病的隔代遗传系谱,这种现象又称不规则外显。还有一些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病情表现上可有明显的轻重差异,纯合子患者病情严重,杂合子患者病情轻,这种情况称不完全外显。 常见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病因和临床表现 1、多指(趾)、并指(趾)。临床表现:5指(趾)之外多生1~2指(趾),有的仅为一团软组织,无关节及韧带,也有的有骨组织。 2、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病因:珠蛋白肽链合成不足或缺失。临床表现:贫血。

细胞遗传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一、细胞遗传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细胞遗传学是遗传学与细胞学相互交叉与结合的一个遗传学的分支学科。它是用细胞学和遗传学的方法阐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及其表观规律的一门基础科学。 细胞遗传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 以高等动植物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任务:揭示染色体与生物遗传、变异和进化的关系。内容包括:染色体的数目、形态、结构、功能与运动等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各类变异对遗传传递、重组、表达与调控的作用和影响。 第二章染色体的形态特征和结构 §1.染色体的一般形态特征 一、染色体数目不同种类动植物染色体数目是相对恒定的。 二、染色体大小不同染色体之间大小有很大差异是染色体最明显的形态特征。 ●影响染色体大小变异的因素 1.与物种亲缘关系有关一般是亲缘关系越远,大小变异越明显。 科间﹥属间﹥种间﹥种内 2.与生长发育有关 3.与外界环境条件有关如化学试剂、温度影响 三、着丝粒及其超微结构 ●定义:着丝粒是一个细长的DNA片段(染色体主缢痕部位的染色质),不紧密卷曲,连接两个染色单体,是染色体分离与运动装置。缺少着丝粒的染色体不能分离并导致染色体丢失。 ●功能:着丝粒又称动原体,是染色体的运动器官,也是姐妹染色单体在分开前相互连接的部位。两侧为异染色质区,由短的DNA串联重复序列构成。着丝粒断裂、缺失,会使染色体运动受阻,造成染色体丢失。 ●类型根据着丝粒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和分布,分为: 1.有固定位置的着丝粒在染色体上着丝粒具有永久性的固定区域。 2.新着丝粒细胞分裂时除了正常着丝粒外,在染色体上出现的具有类似着丝粒功能的其他区域。 3.无固定位置的着丝粒指纺锤体附着点在染色体上没有固定的位置。 (1)多着丝粒在一个染色体上可附着多个纺锤丝,且着丝粒被非着丝粒片段隔开。 (2)全身性着丝粒染色体的每一点都表现有着丝粒的活性,即整个染色体上均有着丝粒分布现象,又称为分散型着丝粒。 四、次缢痕、核仁组织区和随体 ●次缢痕和核仁组织区 在一个染色体组中,除了主缢痕外,任何其他的缢痕都属于次缢痕。次缢痕与末期核仁的形成有关,并在间期和前期与核仁联系在一起,又被称为核仁组织区。 核仁的超显微结构: 1)纤维中心2)致密纤维组分3)颗粒组分 ●随体是指位于染色体末端的球形或圆柱形染色体片段,通过次缢痕区与染色体主体部分相连。 根据随体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分为两大类: ?端随体位于染色体末端,被一个次缢痕隔开。 ?中间随体位于两个次缢痕之间。 根据随体形状和大小分为四类:小随体、大随体、线状随体和串联随体。 五、染色粒 染色粒:是指局部染色质在减数分裂粗线期的染色体上形成的、染色较深的呈线性排列的念球状突起,是在核小体组装成染色体过程中,连续的DNA丝局部螺旋化产生的结构,是DNA和蛋白质的复合体,是染色体上重复DNA顺序密集的区域。 六、染色纽 染色纽:或染色质结或疖,是粗线期染色体上一种染色特别深的大染色粒。位置和数量对特定物种是恒定的。位置多在染色体的末端或亚末端。主要是由结构异染色质组成,遗传活性很低。

治疗恶性血液病的靶向药物临床研究进展

治疗恶性血液病的靶向药物临床研究进展 施亚斌 宋绪梅 朱雪红 赵玉国 寇 磊 刘 涛 何景生 作者单位:221131 江苏省徐州矿务集团第一医院血液肿瘤科 通讯作者:施亚斌,电子信箱:JS DTSY B@https://www.wendangku.net/doc/ce8817480.html, 最近几年,新型靶向药物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实践已表明了靶向治疗理论的正确性与可行性,把血液肿瘤的治疗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这里我们想就靶向治疗在白血病和淋巴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靶向治疗药物应用进展[1] 11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 ML )的靶向治疗药物有:伊马替 尼(STI 571)、高三尖杉酯碱、尼基转移酶抑制剂、低甲基化剂和组蛋白脱乙酰基酶抑制剂、新型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AMN107等。 21伊马替尼(STI 571)治疗C ML 的原理:C ML 是一种起源 于骨髓内异常多能干细胞的骨髓增生性疾病,以持续表达 BCR /ABL 融合基因为特征。这段融合基因的翻译产物P 210蛋 白具有增高的蛋白酪氨酸激酶活性,可以激活一系列下游信号传导通路。因而伊马替尼成为C ML 治疗的明确靶向。伊马替尼可竞争性结合ABL 酪氨酸激酶催化部位的ATP 结合位点,使该激酶不能与ATP 结合,从而失去催化活性。伊马替尼的临床应用使几乎所有慢性期的患者达到完全血液学缓解(CHR )和其中90%的早期患者达到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CR )。 31高三尖杉酯碱是一种从常青植物中提取的植物碱。 在临床上用于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疾病,疗效显著。有报道,a -干扰素治疗失败的患者用该药治疗后,CHR 达67%,遗传学缓解(C MR )达33%。由于体外实验证实高三尖杉酯碱与a -干扰素或阿糖胞苷联合应用具有协同作用,因而其可分别与二药联合用于早期C ML 的治疗。将高三尖杉酯碱、a -干扰素和阿糖胞苷联合应用于早期的C ML 患者,46%病人获得了主要细胞遗传学缓解 (MCR )。临床前研究表明,高三尖杉酯碱具有抗伊马替尼耐药 细胞的活性。在伊马替尼耐药细胞中,高三尖杉酯碱与联合应用具有协同和增效作用,能降低BCR /ABL 蛋白的表达水平。 41新型酪氨酸激酶抑制剂AMN107,即为将的伊马替尼 的N 甲基哌嗪簇这一环状结构进行替代的产物。研究证实, AMN107抑制BCR /ABL 的活性为伊马替尼的10~30倍。突 变基因的细胞转染实验和动物模型均证实,这一药物可以抑制大多数BCR /ABL 的伊马替尼耐药突变。 二、难治性急性髓性白血病靶向治疗药物进展[2~6] 11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 L )靶向治疗药物进展:(1)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 L )靶向治疗药物有全反式维甲酸(AT RA )和砷剂。(2)ATRA 治疗AP L 用法为:AT RA 40mg/d,分次口服,60天。1991年全国全反式维甲酸治疗AP L 经验交流会报告显示单用ATRA 治疗AP L 完全缓解(CR )率为85.3%。(3)AT RA 治疗AP L 不良反应有:不同程 度的白细胞增高,有不同程度的口唇干燥、口角皲裂、全身疼、头疼、腹胀、恶心,维甲酸综合征,无肝功能、肾功能、心脏不良反应。 21其他难治性急性髓性白血病靶向治疗药物进展:(1) 其他难治性急性髓性白血病靶向治疗药物:治疗AML 最重要的是C D33单克隆抗体。(2)C D33单克隆抗体治疗恶性血液发病机制及应用:造血细胞在发育分化过程中细胞表面抗原有所变化,有的具有系列特异性。目前已开发出多种抗免疫表型的单克隆抗体,用于治疗恶性血液病,其中有5种单抗获美国F DA 批准用于临床,在AML 治疗中最重要的是CD33。 AML 、正常粒系和单核系均高表达CD33(25%),AML 细胞表 面也有表达,正常HSC 和非造血组织不表达。单抗HUM195是重组人源化未结合抗CD33,I gG 经静脉注射进入体内后可以迅速与靶细胞结合,介导抗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实验证明HUM195无明显不良反应,耐受性好,作为单药治疗复发和难治性具有一定疗效,但局限于肿瘤负荷较小的患者。Siev 2 ers 等报道了142例60岁以上复发和难治性AML 患者用my 2l otarg 进行治疗,CR 率为30%。临床实验证明,myl otarg 在治 疗复发和难治性AML 中疗效确切,且相对标准化疗毒性大为降低,这表明将是继ATRA 和I m atinib 之后靶向治疗复发和难治性的理想选择。 三、多发性骨髓瘤的靶向治疗药物应用进展[7] 11多发性骨髓瘤(MM )的靶向治疗药物为波替单抗。波 替单抗是第一个被批准临床应用的蛋白酶体抑制剂,临床前试验表明其对许多肿瘤细胞株有效。Ⅰ期临床试验确定了最佳剂量与可处理的毒性;Ⅱ期试验(S UMM I T 与CREST )证明波替单抗治疗复发和(或)难治的MM 安全有效;Ⅲ期APEX 试验比较波替单抗与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复发的MM ,证实波替单抗能提高有效率、缓解持续时间和总生存期。研究者探索波替单抗与常规化疗和其他新药的联合。继续进行中的试验用波替单抗作为第一线药物治疗MM 结果令人鼓舞。波替单抗是第一个临床应用治疗复发或难治性MM 的蛋白酶体抑制剂。实验与临床研究证明其有抗肿瘤作用。波替单抗与化疗药联合能增强化疗敏感性。Ⅰ~Ⅱ期临床试验证实其有较高的RR 和可处理的毒性,波替单抗联合其他抗肿瘤药可提高 RR 。作为一线方案治疗MM ,初步报告RR >80%。2003年5 ? 89? ?综述与进展? J Med Res,Oct 2008,Vol .37No .10

细胞遗传学完整版答案讲课教案

《细胞遗传学》复习题 第一章染色体的结构与功能+第三章染色体识别 1.什么是花粉直感?花粉直感是怎样发生的?作物种子的哪些部分会发生花粉直感? 花粉直感又叫胚乳直感,植物在双受精后,在3n胚乳上由于精核的影响而直接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 由雄配子供应的一份显性基因能够超过由母本卵核或两个极核隐形基因的作用,杂交授粉当代母本植株所结的种子表现显性性状。 胚乳和胚性状均具有花粉直感的现象。 2.什么叫基因等位性测验?如何进行基因等位性测验? 确定两个基因是否为等位基因的测验为基因的等位性测验。 将突变性状个体与已知性状的突变种进行杂交,凡是F1表现为已知性状,说明两对基因间发生了互补,属于非等位基因。若F1表现为新性状,表明被测突变基因与已知突变基因属于等位基因。 3.原位杂交的原理是什么?原位杂交所确定的基因位置与遗传学上三点测验所确定的基 因位置有何本质的不同? 根据核酸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将放射性或非放射性标记的外源核酸探针,与染色体经过变性的单链DNA互补配对,探针与染色体上的同源序列杂交在一起,由此确定染色体特定部位的DNA序列的性质;可将特定的基因在染色体上定位。 第一步,制备用来进行原位杂交的染色体制片;第二步,对染色体DNA进行变性处理;第三步,进行杂交;第四步,信号检出和对染色体进行染色;第五步,显微镜检查。 原位杂交是一种物理图谱绘制的方法,它所确定是特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物理位置;三点测验是绘制连锁图谱的实验方法,它是利用三对连锁基因杂合体,通过一次杂交和一次测交,确定三对基因在同一染色体上排列顺序以及各个基因的相对距离。 4.什么叫端粒酶(telomerase)?它有什么作用? 端粒酶是参与真核生物染色体末端的端粒DNA复制的一种核糖核蛋白酶,由RNA 和蛋白质组成,其本质是一种逆转录酶。 作用:它以自身的RNA作为端粒DNA复制的模版,合成出富含G的DNA序列后添加到染色体的末端并与端粒蛋白质结合,从而稳定了染色体的结构。 端粒起到细胞分裂计时器的作用,端粒核苷酸复制和基因DNA不同,每复制一次减少50-100 bp,正常体细胞染色体缺乏端粒酶活性,故随细胞分裂而变短,细胞随之衰老。人的生殖细胞和部分干细胞染色体具有端粒酶活性,所以人的生殖细胞染色体末端比体细胞染色体末端长几千个bp。肿瘤细胞和永生细胞系具有端粒酶的活性。端粒酶的活性是癌细胞的一种标誌,可以作为癌症治疗中的一个靶子。 5.染色质修饰和DNA修饰如何影响基因的表达? 染色质修饰包括: (1)组蛋白的化学修饰:组蛋白乙酰化使之对DNA的亲和力降低,降低了核小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异染色质中组蛋白一般不被乙酰化,而功能域中组蛋白常被乙酰化;组蛋白去乙酰化抑制基因组活化区域。 (2)核小体重塑:核小体的重塑影响基因的表达,核小体的重新排列,它可以改变核小体在基因启动子区域的排列,从而增加启动子的可接近性,调节基因的表达。基因激活伴随着DNA酶I敏感位点的形成,影响基因的表达。基因激活伴随着DNA酶I敏感位点的形成。DNA修饰包括:(1)DNA甲基化(2)基因组印记 甲基化是指在甲基化酶的作用下,将一个甲基添加在DNA分子的碱基上。DNA甲基化修

医学遗传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遗传病:人体生殖细胞或受精卵细胞内遗传物质改变而导致的疾病。 2、基因:是决定一定功能产物的DNA序列。 3、断裂基因:分为①编码区:外显子(exon):几段编码序列内含子(intron):无编码功能的序列②非编码区(侧翼序列):调控基因的表达(转录的起始和终止)。 4、外显子与内含子:外显子(exon):几段编码序列;内含子(intron):无编码功能的序列。 5、半保留复制:DNA复制结束后,两条模板链本身就分别成为DNA分子双链中的一条链,即在每个子代DNA分子的双链中,总是保留一条亲链的复制方式。 6、冈崎片段:以5’→3’亲链做模板时,首先在引发体的起始引发下,合成数以千计的DNA小片段,称为。 7、核小体:是由4种组蛋白(H2A\H2B\H3\H4各2个分子)组成的八聚体核心表面围以长约146bp 的DNA双螺旋所构成,此时DNA分子被压缩了6倍。 8、突变:遗传物质的变化及其所引起的表型改变称为突变 9、基因突变:基因组DNA分子在结构上发生碱基对组成或序列的改变称为基因突变 10、碱基替换:DNA分子中碱基之间互换,导致被替换部位的三联体密码意义发生改变 11、转换与颠换:嘧啶之间或嘌呤之间互换(最常见);颠换:嘧啶与嘌呤间互换 12、动态突变:串联重复的三核苷酸序列随着世代的传递而拷贝数逐代累加的突变方式称为动态突变 13、核型与核型分析:核型:一个细胞中的全部染色体,按其大小、形态特征顺序排列所构成的图象称为核型;核型分析:对构成核型的图象进行染色体数目、形态结构特征的分析称为核型分析14、单基因遗传病:如果一种遗传病的发病仅仅涉及到一对等位基因,其导致的疾病称为单基因遗传病。其遗传方式称为单基因遗传 15、携带者:带有隐性基因致病基因的杂合子本身不发病,但可将隐性致病基因遗传给后代 16、复等位基因:在同一基因座位上,有两个以上不同的成员,其相互间称为复等位基因。 17、交叉遗传:男性的X染色体及其连锁的基因只能从母亲传来,又只能传给女儿,不存在男性→男性的传递 18、半合子:虽然具有二组相同的染色体组,但有一个或多个基因是单价的,没有与之相对应的等位基因,这种合子称为半合子。 19、系谱:是从先证者或索引病例开始,追溯调查其家族各个成员的亲缘关系和某种遗传病的发病(或某种性状的分布)情况等资料,用特定的系谱符号按一定方式绘制而成的图解 20、先证者:该家族中第一个就诊或被发现的患病(或具有某种性状的)成员 21、数量性状(quantitative character):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相对性状之间变异呈连续的正态分布,受环境因素影响。Ex: 人的身高、各种多基因病 22、质量性状(qualitative character):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相对性状之间变异是不连续的不受环境因素影响。Ex: 抗原的有无、各种单基因病 22、易患性变异:在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一个体患某种多基因病的可能性。 23、发病阈值:由易患性所导致的多基因遗传病的最低限度。 24、遗传度:是在多基因疾病形成过程中,遗传因素的贡献大小 25、群体:广义:同一物种的所有个体,狭义:生活在某一地区同一物种的所有个体 26、医学群体遗传学:研究与疾病有关的遗传结构及其变化规律 27、染色体组:指配子中所包含的染色体或基因的总和。 28、嵌合体:指体内同时存在染色体数目不同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细胞系的个体,分为同源嵌合体和异源嵌合体。 29、同源嵌合体:体内不同chr数目(核型)的细胞群起源于同一合子。 30、平衡易位:仅有位置的改变而无明显的染色体片段的增减,通常不会引起明显的遗传学效应,也叫原发易位。 31、平衡易位携带者:具有平衡易位染色体但表现正常的个体。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