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古代书法珍品解析:陆机与《平复帖》

中国古代书法珍品解析:陆机与《平复帖》

中国古代书法珍品解析:陆机与《平复帖》
中国古代书法珍品解析:陆机与《平复帖》

中国古代书法珍品解析:陆机与《平复帖》

《平复帖》内容是写给友人的一个信札,其中有病体“恐难平复”字样,故名。字为章草,但无挑波,和《淳化阁帖》所收卫瓘《顿首州民贴》体段相近。[3]《平复帖》是西晋时陆机向友人问候疾病的一通信札,草书九行,计八十四字,秃笔枯锋,用笔朴质古雅,为传世最早的草书真迹,历来为世所宝,现藏故宫博物院,帖尾有明代书家董其昌的题跋,有墨迹的影印普及本出版。曾摹刻入《秋碧堂帖》、《南雪斋帖》等多种丛帖中,学习书法当以墨迹印本为好。

----《古代碑帖鉴赏》费声骞

释文一

彦先羸瘵,恐难平复。微居得病,虑不衍计,计已为苍。年既至男事复失,甚忧之。屈子杨往得来主,吾云能惠。临西复来,威仪详跱,举动祭观,自躯体之盖如思。识黟之迈,甚执所念,意宜稍之旻伐棠。棠寇乱之际,闻问不悉。

释文二

彦先羸瘵,恐难平复,往属初病,虑不止此,此已为庆。承使唯男,幸为复失前忧耳。吴子杨往初来主,吾不能尽。临西复来,威仪详跱。举动成观,自躯体之美也。思识□量之迈前,势所恒有,宜□称之。夏伯荣寇乱之际,闻问不悉。

绞转用笔

《平复帖》是章草的代表作,它与居延汉简保持亲密的血缘关系,只是《平复帖》中大大增强了点画的连续性,如“口”形,汉简中用三笔,《平复帖》用两笔。帖中还有不少字,把许多点画连为一笔,显示了用笔技巧的长足进步。点画连续,意味着笔锋运动轨迹的弯折增加。绞转能很好地适应这种频繁的弯折,同时频繁的弯折又促使绞转获得了充分的发展。

笔法渊源

《平复帖》的体势及其笔法有其历史的渊源和时代书风的基础。从《敦煌汉简》中所见西汉章草,如《责未报闻简》等,又如《居延汉简》中所见东汉《甲渠侯官粟君所责寇恩事册》、《误死马驹册》等,其中有些简虽为章草,但其笔势和字与字间的贯气形式已呈现今草迹象。在日本《书道全集3·中国3》所载《楼兰出土魏晋简》中,这样的章草和介于章、今两体之间的过度形态更为多见,并且有与《平复帖》笔法、体势及意趣十分接近的残纸墨迹,如《〈为世主〉文书》,更有基本脱离章草体势,近乎王羲之的草书残纸墨迹出现,其中已见上下两字实线相连的草法,由此可证,在魏晋民间日常的文书手札中,草体笔法的发展是走在上层文人士大夫的前面的,这正合书法发展的历史规律。这是陆机《平复帖》的书法体势风格赖以产生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基础。

点画特点

陆机所写的(《平复帖》)草书,点画简率,……横向的笔画短促,有俯仰之势;纵向的笔画长,是向左背右的弧形;偏长的字形,上宽下窄,呈左高右低的欹斜状,但斜而能稳,颇有奇趣。

书法风格

《平复帖》除了晋人特有的古朴、自然、淳厚的气质外,还略带竹木简章草书的意味。以秃笔枯锋为之,笔随势转,平淡简约,奇崛而古质,评者云“非中古人所能下笔”。结构上随意洒脱,表现出一种轻松自如、信手拈来的自由状态。[13]《平复帖》通篇是章草的古意盎然,散发着古朴、淳厚、深沉、凝重的气息。陆机受着秦、汉、三国时古厚书风的熏染,用笔以按为多,轻提为主,线条大都粗细相近,浑圆为本,没有那种潇洒飘逸的挥洒。造型也以包含、收束为主,不使线条游荡过远,如同一个花蕾正待展开,尚未展开到位,却又收合起来了。草书在陆机手中,还未曾成为大起大合的形式,书法家专注于一个个体的单字,务求书写成形,却还未能尽情挥洒连绵而下。也正是由于这种控制,犹人乘骐骥,以衔勒制之,显出含蓄蕴藉之美。含而不露,如盘马弯弓惜不发,这似是一种相对静止状态,却比马狂奔、箭离弦更令人期待。古来就有“藏锋”之说,就是不让尖锐的笔锋过多出现,甚至遁迹如

剑在鞘中,锐气不泄。作为书法家的表现,应如明人陆石雍所说:“吞吐深浅,欲露还藏,便觉此衷无限。”这一点,《平复帖》正是范本。

明人詹景凤评价:“路士衡《平复帖》以秃笔作稿草,笔精而法古雅。真迹也。”明代张丑云:“云间陈仲醇谓其书极似索靖笔诗。”又云:“《平复帖》最奇古,与索幼安《出师颂》齐。惜剥蚀太甚,不入俗子眼。然笔法圆浑,正如太羹玄酒,断非中古人所能下手。”清代安岐《墨缘汇观》评价:“相传平原精于章草,然此帖大非章草,运笔犹存篆法。”清代杨守敬说《平复帖》:“系秃颖劲毫所书,无一笔姿媚气,亦无一笔粗犷气,所以为高。”《平安帖》在中国书法史上的特殊意义在于——它是第一件流传有绪的法帖墨迹。由于古代书家如李斯、钟繇、张芝等,虽是流传有绪的人物,但无可靠的墨迹流传。而石刻作品,因是翻版,加之刻手的原因、风化剥蚀等,与墨迹多半相去较远;再者,此前墨迹虽有不少,但书家皆不署名,无法考证。因此愈显《平复帖》在书法史上的意义。

根据尾纸董其昌、溥伟、傅增湘、赵椿年题跋,可得知《平复帖》历代递藏情况:宋代入宣和内府,明万历间归韩世能、韩逢禧父子,再归张丑。清初递经葛君常、王济、冯铨、梁清标、安岐等人之手归入乾隆内府,再赐给皇十一子成亲王永瑆。光绪年间为恭亲王奕欣所有,并由其孙溥伟、溥儒继承。后溥儒为筹集亲丧费用,将此帖待价而沽,经傅增湘从中斡旋,最终由张伯驹以巨金购得。张氏夫妇于1956年将《平复帖》捐献国家。

晋武帝太康十年(公元289年)秋,29岁的陆机携弟陆云从故乡华亭(今上海松江区)出发,一路北行。

龙跃云津凤鸣朝阳

两个出身名门而少有异才的文人,在西晋灭吴后退居故里闭门读书10年,抚平了心头亡国的伤痛,复活了济世安邦的大志,满怀着希望,走进了城墙逶迤的京都——洛阳。史载:“陆机兄弟志气高爽,自以吴之名家,初入洛,不推中国人士。”一方是被征服者,另一方是征服者,陆机、陆云,既要保持做人的尊严,又要在他人屋檐下生存,日子并不一定好过。

幸运的是,他们遇上了张华。这个策划和推动西晋灭吴的重要人物,这时正做着太常的高官,成了辅佐朝政的重臣。张华爱才,“二陆”的投奔,让他喜出望外,认为是攻打东吴之役中最大的收获,常以“龙跃云津”、”凤鸣朝阳”一类的词语夸奖他们。由于张华的举荐,陆机担任了祭酒,陆氏兄弟在京城获得很大声誉,一时有“二陆入洛,三张(张载、张协、张亢)减价”之说。

匆草尺牍弥足珍贵

想起陆机,自然而然地想起了他的《平复帖》(见右下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抚摸着这一件1700年前的珍翰,遥远的时空背景早已深隐于历史的苍茫之中,我显然无法顺利进入陆机当时的创作情景。字那么小,又那么简约,或者说有点漫不经心随意挥洒的潦草,不断地出现破锋、枯笔,同时因为时间久远,有些笔画已漫漶不清,很难让人辨认所有的文字。《平复帖》从文字处理到书写,都是

极其随意而且质朴无华的,字形的大小倾侧,笔画的粗放,流露着他未经雕琢的急切情绪,与《文赋》的精心和华丽相比,简直判若两人。由于陆机的文名、书名,在当时就有“尺牍必珍”的名人效应。可以想象,他的那位朋友收到这个帖时,一定是眼睛一亮而倍加爱惜的。然后,它又被一代又一代人收藏而流传至今。

陆机《平复帖》在中国书法史上的意义,借用陈振濂先生的说法:第一件流传有绪的法帖墨迹;第一位让人一瞻风采的书家。关于前一个第一件,王世襄先生有《平复帖流传考略》,这里不赘。关于后一个第一件,想多说几句。

秦始皇统一文字而创小篆,因为笔画繁复而演变为隶书,后来为了追求简捷,大约在秦末汉初,又出现了草隶、章草。章草,是隶书的快写。它一方面承袭隶书的起笔与收笔方法,特别是“捺”画的末尾皆作波磔;另一方面,虽字字独立,然每一个字之间的笔画有了呼应,同时萦带出下一个字的笔势。据传,汉代的张芝是最善于写章草的,同时又是今草的开创者。封建时代的士大夫,因为忙碌,又有各种各样的应酬,“匆匆不暇,草书”。这样就使得章草大行。历史上有名的章草书家史游、皇象、索靖、张芝只留下了石刻而无缘让我们一睹他们的真迹。

陆机是幸运的。他留下了《平复帖》。在个性化的书斋个性化的书写中,它让我们揣摩着当时他“匆匆不暇,草书”的一种心态。真正的书写是为表达而存在的。当需要表达而无暇匠心经营的时候,这样的书写也就进入了完全自由的状态。

千古犹闻华亭鹤鸣

陆机跻身于西晋的官僚阶层,如果只做一个“帮闲文人”,文坛领袖也就罢了。可是,他生性要强,自以为文韬武略集于一身,硬是不肯人后,千方百计要表现自己。为了实现往上爬的目的,又削尖脑袋投机钻营。他先投靠操持权柄的贾谧,成为其门下的“二十四友”。贾谧与贾后废太子,引起东宫将士和诸王的不满,赵王司马伦发动兵变,谋杀贾谧,废贾后为庶人。身为中书郎的陆机因为参与谋杀贾谧有功而赐爵关中侯。西晋有“王、公、侯、伯、子、男六等之封”。论官,他已做得不小了,又有了自己的一片领地。如果见好就收,从此抽身官场之争,明哲保身,归隐田园,也许能够获得一个善终。事实证明,一个文人,一旦被地位名利蒙蔽了眼睛,头脑是很容易发热而膨胀起来的,以至于利令智昏。永宁一年(公元301年),赵王司马伦篡位,自立为帝,从此宫廷政变转变为皇族争夺政权的战

争,史称”八王之乱”。在“城头变幻大王旗”的那些日子里,陆机作为成都王与河间王的讨伐大军的河北大都督又一次披挂上阵,统率20万军马,与长沙王司马乂的军队大战于鹿苑,终因败北而被人构陷,以异志谋反罪被成都王司马颖逮捕而处死。

陆机之死,除了他自身的原因以外,还有一个原因,即陆逊是他的祖父。陆逊是东吴的大都督,一个羽扇纶巾谈笑间的人物。这样一个家庭背景,因为东吴的灭亡而丧失了他的荣耀,因此光宗耀祖重振家声的愿望远比出身普通人家的子弟,有着更急切的功利性与目的性。当年,陆机曾写《辩亡论》二篇,除了抒发东吴灭亡的感慨,追忆家祖的功业以外,最根本的想法,恰恰是对建功立业的一种渴望。这两个方面的原因,注定了陆机的最后命运。

陆机只活了43岁。因为他而受到株连的有他的两个儿子,还有比他年轻一岁的弟弟陆云。

据说,司马颖当年派兵逮捕陆机的时候,惊角鼓吹,众皆失色,陆机反而是很平静的。他挽了挽有点零乱的头发,抬起眼睛,望向天空,天空寂寞,没有白鹤飞过;然后他望向远方的故乡,似乎听见了它们的悲鸣。不知什么时候又下起了雨,远山、田野,等待着他归去的白鹤,仿佛都站在往事中,他说了一句懊悔不已的话:“从今以后,再也听不到家乡华亭的鹤鸣了。”庾信《思旧铭》说:“美酒酌焉,犹思建业之水;鸣琴在操,终思华亭之鹤。”——那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教训——一个无法抹去的记忆。

中国古代九大书法名家毛笔字书法作品欣赏

中国古代九大书法名家毛笔字书法作品欣赏 1.兰亭序(王羲之) ★《兰亭序》是书圣王羲之最有名的作品。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在这篇序文中得到了酣畅淋漓的发挥,文中,凡有相同的字,笔法姿态必不相同,如出现的20个“之”字,竟然无一雷同,成为书法史上的一绝。当中章法、结构、笔法都极其完美,被历代书法家尊为“书法第一”,成为读书人写字必习的范本。 ★王羲之对真书、草、行诸体书法造诣都很深。他的真书势形巧密,开辟了一种新的境界;他的草长浓纤折衷;他的行书遒媚劲健。人们称他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 2.中秋帖(王献之) ★大清乾隆帝称道的“三稀”墨宝之一,笔势纵逸豪放,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脉不断,为王献之独创. 3.颜真卿书法 ★《多宝塔碑》为其独创“颜体”楷书的代表作,字体匀称丰腴,庄重劲美,气势雄厚。 4.郑板桥 兰竹圣手书画怪杰。清代诗人,书画家,摇晃“扬州八怪”之一。为人恃才傲物。他的书画以“清、劲、怪”遗世,给了后人很独特的美学启示。他的书法很“另类”,筛检真草隶篆用笔,独创一体,自称“六分半书”;字形变化多端,章法诡谲有致,摇曳多姿,真可谓是书中奇宝,性情大自由的“表演秀”。 5.刘墉 心口锦绣的“罗锅宰相”。清代乾隆年间宰相,善书好文。书法与王、梁、翁并称“清初四大家”;初师从赵孟兆页、董其昌,深得其中三昧。中年学颜、苏,晚年又潜心于北朝碑版,终于凭借坚实的功力,蜕变成独具个性的一人大家。刘墉书法笔短墨厚,体势少变,曾遭行内非议,甚至讥之为“墨”。这说明认识刘墉书法是需要很高眼力的。清代习颜者众,大多得其形意,而真正夺其神髓者仅刘墉一人。用颜字距度而略作柔婉,正得魏晋小楷精华蕴蓄的风致;墨浓势厚而结体宽舒,更显从容不迫包罗万有之佳妙. 6.唐伯虎 江南第一风流才子。明代书画家,在民间颇富传奇色彩。唐氏绘画初师周臣,尤精山水人物,与沈、文、仇合称“明四家”。书法源于赵孟兆页,写得圆转遒丽丰润优雅,形成劲骨于内美

陆机《平复帖》赏析

陆机《平复帖》赏析 陆机《平复帖》赏析 来源/鸿墨轩3dec的收藏复制·编辑/塞上齐翁 《平复帖》,晋,陆机书,纸本,手卷,纵23.7cm,横20.6cm 。草隶书9行86字。(图一) 释文:“彥先羸瘵,恐難平復,往屬初病,慮不止此,此已爲慶。承使唯男,幸爲複失前憂耳。吳子楊往初來主,吾不能盡。臨西複來,威儀詳跱。舉動成觀,自軀體之美也。思識□量之邁前,勢所恒有,宜□稱之。夏伯榮寇亂之際,聞問不悉。”(释文据启功《〈平复帖〉说并释文》)《平复帖》内容涉及三个人物,贺循,字彦先,是陆机的朋友,身体多病,难以痊愈。陆机说他能够维持现状,已经可庆,又有子侍奉,可以无忧了。吴子杨,以前曾到过陆家,但未受到重视。如今将西行,复来相见,其威仪举动,自有一种较前不同的气宇轩昂之美。最后说到夏伯荣,他因寇乱阻隔,没有消息。 《平复帖》的书写年代距今已有1700余年,是现存年代最早并真实可信的西晋名家法帖。它用秃笔写于麻纸之

上,笔意婉转,风格平淡质朴,其字体为草隶书。《平复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对研究文字和书法变迁方面都有参考价值。 根据尾纸董其昌、(图二)溥伟、傅增湘、赵椿年题跋,可得知《平复帖》历代递藏情况。此帖宋代入宣和内府,明万历间归韩世能、韩逢禧父子,再归张丑。清初递经葛君常、王济、冯铨、梁清标、安岐等人之手归入乾隆内府,再赐给皇十一子成亲王永瑆。光绪年间为恭亲王奕訢所有,并由其孙溥伟、溥儒继承。后溥儒为筹集亲丧费用,将此帖待价而沽,经傅增湘从中斡旋,最终由张伯驹以巨金购得。(图三)张氏夫妇于1956年将《平复帖》捐献国家。 清吴其贞《吴氏书画记》、顾复《平生壮观》、安岐《墨缘汇观》等书著录。 《平复帖》何以为“墨皇”--新民晚报毛笔实在是可称得上中国的国粹了。刚结束的东亚峰会上,十六国首脑在签署《吉隆坡宣言》时,温家宝总理拿出了自备的毛笔,不料邻座的日本首相小泉竟然演出了一场“借笔秀”,故作姿态,哗众取宠,图借笔生辉,孰料中国的典籍上只留下妙笔生辉的成语。旧历冬至,沪上各报都刊载了东晋陆机《平复帖》等故宫一批镇馆之宝的书画作品同市民谋面的消息,时值北寒南下,正应了“雪夜闭门赏家宝”的宋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 1,中国画的分类: 技法不同:工笔画,写意画 题材不同: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 2,中国古代绘画的艺术特点: 人物画:传神写照 山水画: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 花鸟画: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知识补充]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鉴赏(一) 在人类早期活动中,文字还远未形成以前,就已有了绘画的萌芽。大约在距今八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在彩色陶器上画上各种图案花纹,或一些动物的形象。把过去的历史记载和近年来考古发掘中出上的文物对照来看,我国的绘画艺术在战国时期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最突出的例子便是1949年在湖南省长沙市陈家大山楚墓中 出土的一帼晚周帛画。画着一个侧身而立的细腰长裳的女子,合掌敬礼,左上方为乘龙跨凤升天之像。画家运用细劲有力的线条,生动地描绘了仪态端庄的女子,矫健腾飞的龙凤,表现了作者杰出的艺术才能。但汉以前的绘画,笔墨简略,构图还未臻复杂。

秦汉时代,对画工和画家作了不少记述。汉元帝时的 御用画工毛延寿,就是一个很好的肖像画家,把人物的像貌和年龄特质都能画得很逼真。同时汉代石刻如画像石、画像砖等,存世很多,所以汉代又可以石刻艺术为其特征。另外在辽宁的辽阳、营城子,河北望都等地发现许多汉墓壁画,说明汉朝的壁画也开始盛行。从汉墓壁画的表现手法和特点来看,大都以朴实的墨线,勾出形象的轮廓,然后用朱、青、黄等明快的原色加以点染,具有技法古拙而风格鲜明的特点。 东晋时期顾恺之的《文史箴图》,是为西晋诗人张华《女史箴》一文作的几段插图,在我国是最早的卷轴绘画,在中国和世界画史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魏晋南北时期,是中国文化艺术的勃兴期。曹不兴、卫协、顾恺之、陆探微、张僧西等大画家,蔚然并起,他们继承秦汉艺术的传统,并大大发扬创造,后人对他们的评语是:“张得其肉,陆得 其骨,顾得其神。”说明三人各有其独特的绘画风格。顾画中的线条,具有连绵不断、悠缓自然、非常匀和的特点。历代画家称顾的用笔“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或是“青云浮空,流水行地”。陆是顾的学生,画中的线条有连绵不断之状,而被人称为 “一笔画”。从文献记载获知张僧繇作画时, “笔才一二,像已应焉,”有点像后来的速写法,后来人将此种画法与顾、陆连绵不绝的一笔画加以比较,则

中国古代书法史讲义

中国古代书法史讲义A绪论 一书法 1 谈谈你对书法的认识: 古人说: 1,书,心画也. 2,书者,法象也. 3,书法即心法也. 4,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其人而已. 今人说: 造型艺术 线条艺术 抽象艺术 表现艺术 书法:是通过汉字书写表现情感意象的艺术. 其内涵: 表现对象:汉字 表现内容:书写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 表现形式:书写 2请你谈谈书法在历代的称谓: 汉代以前:书 东汉后期:书艺 魏晋南北朝:书道 唐朝:书法 宋朝:法帖 日本:书道 二书法发展的几个时期: 1 原始萌生时期:史前至夏 2 发展期:殷商至西汉 3 成熟期:东汉至南北朝 4 繁荣期:隋唐至清朝

三有关造字的传说: 1 伏羲画卦说. 2 神农结字说. 3 仓颉造字说. 四汉字结构: 六书:指前人分析汉字结构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 东汉班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东汉郑众: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东汉许慎: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现在通用的六书说指许慎的“六书”. 许慎六书的含义: 1 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2 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3 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 4 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5 转注:转注者,同意相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6 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B 原始萌生期: 史前书法(夏以前至夏) ●汉字刻划符号,是史前的书法艺术,首先出现在陶器上.陶是人类历史有史以来第一次人工合成的材料,其本身就包含有审美意味,先民们在制陶时,把均衡、对称、和谐、变化、节律等作为造型艺术的朦胧审美意识,又把游戏模仿等原始艺术形式,用简单刻划的线条形式装饰在陶器上. C 发展期:殷商至西汉 ●甲骨文:指上古时期(目前发现的主要是殷商时期的)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全称“龟甲兽骨文字”.多为当时王室贵族占卜的记录.1889年,由王懿荣、刘鹗发现. 甲骨文主要出现在殷商时代,金文则兴盛于周代.金文从汉代就开始出土,唐代已有专门收集金石文字的著作,宋代出了专门的金石学著作,清代金石学大盛. ●金文:指铸或刻在青

中国古代九大书法名家

中国古代九大书法名家 1.兰亭序(王羲之) 《兰亭序》是书圣王羲之最有名的作品。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在这篇序文中得到了酣畅淋漓的发挥,文中,凡有相同的字,笔法姿态必不相同,如出现的二十个“之”字,竟然无一雷同,成为书法史上的一绝。当中章法、结构、笔法都极其完美,被历代书法家尊为“书法第一”,成为读书人写字必习的范本。 王羲之对真书、草、行诸体书法造诣都很深。他的真书势形巧密,开辟了一种新的境界;他的草长浓纤折衷;他的行书遒媚劲健。人们称他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龙跳天门,虎卧凰阁”。 2.中秋帖(王献之) 大清乾隆帝称道的“三稀”墨宝之一,笔势纵逸豪放,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脉不断,为王献之独创。 3.颜真卿书法 《多宝塔碑》为其独创“颜体”楷书的代表作,字体匀称丰腴,庄重劲美,气厚。 4.张旭书法 在书坛以“颠张醉素”并称于世,其狂草代表了草书最高境界,汪洋恣肆,个性张扬,独成一格。 5.郑板桥 兰竹圣手书画怪杰。清代诗人,书画家,摇晃“扬州八怪”之一。为人恃才傲物。 他的书画以“清、劲、怪”遗世,给了后人很独特的美学启示。他的书法很“另类”,筛检真草隶篆用笔,独创一体,自称“六分半书”。字形变化多端,章法诡谲有致,摇曳多姿,真可谓是书中奇宝,性情大自由的“表演秀”。 6.刘墉 心口锦绣的“罗锅宰相”。清代乾隆年间宰相,善书好文。书法与王、梁、翁并称“清初四大家”;初师从赵孟頫、董其昌,深得其中三昧。中年学颜、苏,晚年又潜心于北朝碑版,终于凭借坚实的功力,蜕变成独具个性的一人大家。刘墉书法笔短墨厚,体势少变,曾遭行内非议,甚至讥之为“墨”。这说明认识刘墉书法是需要很高眼力的。 清代习颜者众,大多得其形意,而真正夺其神髓者仅刘墉一人。用颜字距度而略作柔婉,正得魏晋小楷精华蕴蓄的风致;墨浓势厚而结体宽舒,更显从容不迫包罗万有之佳妙。

中国古代十大书法家简介图

中国古代十大书法家简介(图) 1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后迁居会稽(绍兴),东晋书法家。官拜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王羲之擅长书法,博采众长,精研体势,一变汉魏以来波挑用笔,独创圆转流利之风格,隶、草、正、行各体皆精,被奉为“书圣”。其作品真迹现已无存,传世者均为临摹本。其行书《兰亭集序》、《快雪时晴帖》、草书《初月帖》、正书《黄庭经》、《乐毅论》最为着名。 2 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汉族,潭州临湘(今长沙)人,唐代书法家。欧阳询的书法学自王羲之父子,参以隶法,劲险刻厉,于平正中见险绝,于规矩中见飘逸,后人称为“欧体”。代表作楷书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兰亭记》,行书有《行书千字文》。欧阳询所撰《传授诀》、《用笔论》、《八诀》、《三十六法》等都是他自己学书的经验总结,总结了书法用笔、结体、章法等书法形式技巧和美学要求,是我国书法理论的珍贵遗产。 3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楷书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其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与欧阳询、柳公权、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 4 怀素(725-785),字藏真,僧名怀素,俗姓钱,汉族,永州零陵(湖南零陵)人,唐代书法家。幼年好佛,出家为僧。怀素是中国历史上领一代风骚的草书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和另一草书家张旭齐名,后世有“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之称。其草书作品有《自叙帖》、《食鱼帖》、《苦笋帖》、《圣母帖》等。 5 柳公权(778-865),字诚悬,汉族,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书法家。柳公权封河东郡公,后亦称“柳河东”。柳公权书法以楷书着称,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柳公权初学王羲之,后吸取颜真卿、欧阳询之长,在晋人劲媚和颜书雍容雄浑之间,形成了自己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他一生作品很多,主要有《大唐回元观钟楼铭》、《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神策军碑》等。 6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北宋大文豪。其在诗、词、赋、散文等方面,均有极高成就,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苏轼擅长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7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乃江西诗派祖师。黄庭坚的书法别树一格,

张丑与明末书画收藏、赏鉴、著录之风汇总

张丑与明末书画收藏、赏鉴、著录之风 [晋] 陆机平复帖纸本故宫博物院藏 草庵如笠拟藏身,向往襄阳宝晋人。箧秘墨皇《平复》古,壁悬《华盖》乙僧神。浣花旧句勤雠定,典午遗文恣讨论。五十潜修心自佘,千秋业就岂长贫!① 这是明代著名书画评论家赵裦光(1559~1625年)的诗,题赠对象是书画收藏家、鉴赏家张丑。 张丑(1577~1643年),原名谦德,字叔益。10岁时改名丑,字广德。别署青父、青甫、亭亭山人、清河牛郎,斋名有真晋斋②、宝米轩等,晚号米庵③。江苏昆山玉峰人,徙居苏州。 张丑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聪慧,十几岁就中了秀才。他年轻时作《名山藏》二百卷,王登作序,把他的才华比作扬子云、司马相如。但张丑考举人却屡试不中,于是不再抱功名之想,自在读书并致力于书画、古器的收藏和研究,成为一代书画收藏、赏鉴、著录大家。 一、收藏名迹如“波斯聚宝船” 张丑出生于收藏世家,自幼受到古书画的熏陶。从张丑的高祖、曾祖以来,世有画癖,曾祖子和与沈周(1427~1509年)、祖父约之与文徵明(1470~1559年)分别都有交往。家有春草堂、兰香堂、孝友馀庆堂、秋山阁,是文人雅集吟诗作画之所。沈周曾为其曾祖作《春草堂图》,文徵明为其祖父作《少峰图》。家中的书籍、书画,从高祖、曾祖开始积聚,到他父亲茂实,与文彭(1498~1573年)、文嘉(1501~1583年)“称通家姻娅,朝夕过从。无间寒暑,寻源溯流,订今考古,一时家藏珍图法墨甲于中吴。”④张丑说“先子茂实与寿承(文彭)、休承(文嘉)称莫逆交,故评定国朝名公书画,万不失 一”⑤,张茂实通过不断地向文彭、文嘉学习,已经具有很高的鉴赏水平,这对张丑的影响是巨大的。张丑的书画收藏经五代人的积聚,名品累累,自诩如“波斯聚宝船”。在《清河秘箧书画表》中记载其家累世收藏历代名迹有书法49件、绘画115件,如陆机《平复帖》、王羲之《二谢帖》、王献之《中秋帖》、展子虔《游春图》、张旭《春草帖》、颜真卿《刘中使帖》、黄庭坚《伏波神祠诗》、李成《层峦萧寺图》、米芾《小楷宝章待访录》、赵子昂《胆巴碑》等,这为他的书画鉴定提供了丰富的实物参照。 二、赏鉴独取神奇 书画鉴定与书画创作不同,需要专门的系统的知识,才能对历代传世书画的真伪优劣作出判定。北宋米芾、米友仁父子,元代赵孟緁、虞集、柯九思,都是世所公认的著名鉴赏家。明代伴随着书画收藏热,作伪之风也大盛,

历代书法名家作品鉴赏

历代书法名家作品鉴赏 法鉴赏_书画 三国钟繇 钟繇(151-230),字元常,颖川长社人。明帝时受太傅衔,故世称"钟太傅"。其书学曹喜,蔡邕,刘德升等人。能书隶、草、真、行诸体,尤以真书绝世。唐张怀瑾《书断》称他:"真书绝妙,乃过于师,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泰汉以来,一人而已。"存世墨迹,最著名的有以王羲之临本翻刻的《宣示表》、《荐季直表》等。《荐季直表》"纸墨奇古,《三希堂法贴》以此冠首。笔法深沉。" 西晋索靖月仪贴 索靖,(239-303)字幼安,敦煌人。草圣张芝之姊孙。他博通经史,有逸群之量。《月仪贴》是他的代表作。字数逾干,其书法法度森严,锋芒尖锐,骨力非凡。张怀瑾《书断》将索靖书法列入神品。 摩诃般若波罗密经 在甘肃敦煌藏经洞发现。此为卷第十四。此经卷书法尚存隶意,茂密淳朴,实在两晋风范。 东晋王羲之兰亭序(神龙本) 东晋王羲之集王圣教序碑 受禅表碑 三国魏黄初(202年)刻。在河南许昌县,额篆书题"受禅表"。字方正,渐开唐隶之门。 天发神谶碑

三国吴天玺元年(276年)七月立。原碑为幢形。刻于江宁(今南京)天禧寺。此碑文字似篆似隶,厚重雄浑,奇异雄伟,在书法史上是史无前例的特例。张叔韦说此碑:"雄奇变化,沉着痛快,如折古刀,如断古钗,为西汉以来不可无一,不能有二之第一佳迹。" 西晋陆机平复贴 释文:彦先赢疗恐难平复往属初病虑不止此此已为庆承使口男幸为复失前忧耳口子杨往初来主吾不能尽临西复来威仪详举动成观自躯体之美也恩识口量之迈前执所恒有宜口称之夏口荣寇乱之际闻问不悉。 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亭上海市松江人。陆机"少有异才,文章冠世。"善行草书。《平复贴》为写给朋友的一封信,是传世文人中最早的一件。书体为章草。此帖使用秃笔,质朴志健,自然畅达,对书法考古和研究有重要价值。 王兴之夫妇墓志 《王兴之夫妇墓志》为同一块墓石两面分别刻夫妇两志,分别刻于340年和348年,字迹相同,出土于南京燕子矶人台山其墓志笔画挺直,棱角方整,如刀削状,有稚拙厚重之书风,与北朝碑刻有相近之处。 东晋王羲之孔侍中帖 东晋王王旬伯远帖 王王旬,(350-401),字元琳,小名法护。祖籍琅琊临沂。官至尚书令。是王献之族兄弟,王导是其祖父,父王洽,弟王珉,均有书名。《伯远帖》,清代收入清宫,乾隆将此帖与王羲之《快雪时晴》、王献之《中秋帖》视为三件"希世之宝",使此帖成为著名的"三希"之一。此帖结字严谨,有文人风韵文采。董其昌评:"王王旬潇洒古澹,东晋风流,宛然在眼。" 爨宝子碑局部 中岳嵩高灵庙碑

高中历史 2.2《中国的古代艺术》学案 人民版必修3

中国的古代艺术 课标要求 1. 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2. 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目标分解 1. 掌握汉字书法、绘画的起源、发展以及特征 2. 了解掌握中国音乐、舞蹈艺术的发展历程以及各自特点 中国书法、绘画艺术历史悠久,历代书画家创作了大量的书画作品,其中不少既是精湛的艺术品,又是珍贵的文物。其中《清明上河图》(局部)(上图)是我国绘画史上的无价之宝,它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同时也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自然、人文景观的秀丽景色,是世界文化最伟大的文化遗产之一。 中国古代书法绘画艺术发展成就如何?有何特点?除此之外,中国古代音乐、舞蹈、戏曲等方面有何成就? 本课建议教师帮助学生理清书法、音乐、舞蹈、戏曲等问题的基本线索。关于绘画,教师可以结合中国具体的绘画分析理解绘画几大类别特点。另外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几个问题: 一、充分利用各种资料说明历史现象。本课有传说资料、文字资料、实物资料,应充分有效利用。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教学的基本特点。 二、注意处理好脉络清晰与血肉丰满的关系。本课理清了作为文化现象的汉字与书法的自身发展脉络,又提示了一定的文化现象与特定时代政治经济的关系。因此,必须把汉字与书法这种文化现象放在当时特定的政治经济环境中去认识,这样才是讲艺术等历史课程的特点。但要注意本课的重点是文化,而不是政治经济。 三、侧重从历史的角度赏析。对书法和绘画艺术作品要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赏析,并能从中获取历史信息而不是单纯地记忆或单纯地从艺术的角度赏析。 四、帮助学生增强欣赏、发现与鉴赏美的能力,丰富其人生观与价值观,同时也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以及让学生通过欣赏艺术精品,潜移默化,提高学生自身修养。激发他们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一、“出鬼入神”的书法艺术 1.中国书法艺术的特点:

书法理论 术语

最近太原易可书法培训整理了一些古代书法理论中的专业术语,虽然有些名词比较生僻,但一定程度上可以让大家更好的了解书法,让大家一起来学习古代书法理论,以高屋建瓴,为迈入更高的书法殿堂打好基础。 万毫齐力 指作书时非但主毫要丝丝得力,而且要调动副毫的作用,使笔毛一无扭结地聚结运动。这样写出的点画才力量弥满,圆健得势。南朝梁王僧虔《笔意赞》:“剡纸易墨,心圆管直,浆深色浓,万毫齐力。” 内擫外拓 书法术语。内擫,指意在收敛的笔势;外拓,

指意在纵放的笔势。近人沈尹默认为:“大凡笔致紧敛,是内擫所成;反是,必然是外拓。后人用内擫外拓来区别二王书迹,很有道理,说大王(羲之)是内擫,小王(献之)则是外拓。试观大王之书,刚健中正,流美而静;小王之书,刚用柔显,华而实增。”并指出:“内擫是骨(骨气)胜之书,外拓是筋(筋力)胜之书。” 屋漏痕 书法术语。比喻用笔如破屋壁间之雨水漏痕,其形凝重自然,故名。唐代陆羽《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载:颜真卿与怀素论书法,怀素称:“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如壁坼之

路,一一自然。”颜真卿谓:“何如屋漏痕?”怀素起而握公手曰:“得之矣!”又,南宋姜夔《续书谱》称:“屋漏痕者,欲其无起止之迹。” 折钗股 书法术语。比喻用笔的一种技法。钗原系古代妇女头上的金银饰物,质坚而韧:后被借以形容转折的笔画,虽弯曲盘绕而其笔致依然圆润饱满。南宋姜虁《续书谱》称:“折钗股者,欲其屈折,圆而有力。”马宗霍《书林记事》载:“相传鲁公与怀素同学草书于邬兵曹(彤),或问曰:‘张长史见公孙大娘舞剑器得低昂回翔之状,兵曹有之乎?’怀素以古钗脚(折钗股)为对。鲁公曰:‘何如屋漏

中国古代九大书法名家毛笔字书法作品欣赏

中国古代九大书法名家作品欣赏一.王羲之 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东晋升平五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 中文名:王羲之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公元303年,一作321年 逝世日期:公元361年,一 作379年 主要成 就: 书法 代表作 品: 《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 兰亭集序》、《初月帖 所处时 代: 东晋 称号:书圣 1.人物简介 王羲之他出身于名门望族(琅琊王氏),从曾祖王览与《二十四孝图》中的王祥为同父异母兄弟,王览官至大中大夫,王祥官至太保。从伯父王导官至太尉,父亲王旷官淮南太守。14岁时,家族助晋室南渡建立东晋于江南建康(今南京市),与陈郡谢家同为东晋著名家族,唐诗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句。羲之16岁时,被太尉郗鉴相中为“东床快婿”。初为秘书郎,后

由征西将军庾亮荐为宁远将军,改任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今浙江绍兴)内史。因与扬州刺史王述有矛盾,辞官不再出任。

王羲之任江州刺史时(公元345-公元347),曾置宅于临川郡城东高坡,名曰“新城”(今抚州市临川区文昌学校内),宅内挖有生活用井和练习书法用的洗墨池,对此南朝刘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临川内史荀伯子的《临川记》和宋朝文学大家曾巩的《墨池记》均有记述。《墨池记》全文285字,介绍了墨池来历,颂扬了王羲之苦练书法的精神。“文革”期间,墨池遭毁。2002年6月,抚州市政府引进外资500万元,重建洗墨池,恢复旧貌,供游人观赏。 王羲之擅长书法,少从卫夫人(铄)学书法,后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博采众长,精研体势,一变汉魏以来波挑用笔,独创圆转流利之风格,隶、草、正、行各体皆精,被奉为“书圣”。其作品真迹无存,传世者均为临摹本。其行书《兰亭集序》、草书《初目贴》、正书《黄庭经》、《乐毅论》最著名。 在《王羲之集》中,有一则《临川帖》:“不得临川问,悬心不可言。子嵩之子来,数有使,冀因得问示之。”表达了对临川的牵挂情怀。他在临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墨池”精神,一直鼓舞着临川学子。 2.作品风格 王羲之代表作品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王羲之书法作品(11张) 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初月帖》等。其中,《兰亭集序》王羲之的兰亭序(20张) 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

平复帖释文及作者考辩

平复帖释文及作者考辩 文/张忠田 《平复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传为晋陆机(公元262——303)作书,凡9行,上有宋徽宗赵佶泥金题签和“宣和”、“政和”二印,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惜距今1700多年,纸面损伤,有些字已分辩不出来了。古代法书典籍《墨缘汇观录》、《大观录》等虽有记录,少见释文。据有关资料,明代张丑曾释出“羸、难、平、复、病、虑、观、自、躯、体、闵、荣、寇、乱”等14字。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先后有启功、张伯驹、郑春松、缪关富等对其释文进行研究,散见于《文物天地》、《书法》、《书法导报》等。公认比较完整准确的是启功先生释文: “彥先羸瘵 ,恐難平復,往屬初病,慮不止此,此已爲慶。承使唯男,幸爲複失前憂耳。吳子楊往初來主,吾不能盡。臨西複來,威儀詳跱。舉動成觀,自軀體之美也。思識□量之邁前,勢所恒有,宜□稱之。夏伯榮寇亂之際,聞問不悉。”(出自《启功丛稿》中《<平复贴>说并释文》) 但对启功先生释文,郑春松曾提出疑义。见《再议《平复帖》释文——与启功先生商榷》(郑春松 2004-12-25)。郑氏文:“彦先羸瘵,恐难平复。微居得病,虑不衍计,计已为苍。年既至男事复失,甚忧之,屈子杨往得来主,吾云能惠。临西复来,威仪详跱。举动祭观,自躯体之盖如思。识黟之迈,甚执所念,意宜稍之旻,伐棠。棠寇乱之际,闻问不悉。” 对于一件历史上的书法杰作,弄明白它的来龙去脉,读懂它的释文,对于书法学习意义重大。本人通过反复临习《平复帖》并查阅有关资料,认为启功先生的释文虽已较为完整,但仍有瑕疵,郑春松对启功先生释文的个别地方提出异议,有一定道理,但仍难以释通。我的释文如下: 彦先羸瘵,恐难平复。往属初病,虑不止此,此已为节年使至。男幸有复失,甚忧耳。舍(或庶)子杨往,初来至,吾不能起。临西复来,威仪详跱,举动成观。自躯体之恙也,思识梦之迈甚,执所恒与君。稍之闵凶,棠寇乱之际,闻问不悉(或多)。 启功先生的“此已为庆”是解释不通的。郑春松之“虑不衍计,计已为苍”更是不知所云。而 “此已为节年使至”,節字的竹头和阝部清晰可辩,“年”字清楚,“使”字的草写也接近,节年,也为积年的

中国古代书法家简介

1. 张芝 (2) 2. 蔡邕 (2) 3. 刘德升 (2) 4. 钟繇(you) (2) 5. 胡昭 (2) 6. 王羲之 (3) 7. 王献之 (3) 8. 张旭 (3) 9. 颜真卿 (3) 10. 柳公权 (4) 11. 欧阳询 (4) 12. 孙过庭 (4) 13. 虞世南 (4) 14. 薛稷 (4) 15. 褚遂良 (4) 16. 李邕 (5) 17. 怀素 (5) 18. 苏轼 (5) 19. 黄庭坚 (5) 20. 米芾 (6) 21. 蔡襄 (6) 22. 赵佶 (6) 23. 鲜于枢 (6) 24. 赵孟頫 (6) 25. 文徵明 (7) 26. 董其昌 (7) 27. 祝允明 (7) 28. 王宠 (7) 29. 宋克 (7) 30. 徐渭 (8) 31. 王铎 (8) 32. 金农 (8) 33. 刘墉 (8) 34. 梁同书 (8)

1.张芝 中国东汉书法家。字伯英。敦煌酒泉(今甘肃酒泉)人。张芝擅长草书中的章草,将古代当时字字区别、笔画分离的草法,改为上下牵连富于变化的新写法,富有独创性,在当时影响很大,有草圣之称。书迹今无墨迹传世,仅北宋《淳化阁帖》中收有他的《八月帖》等刻帖。 2.蔡邕 蔡邕,字伯喈,陈留(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圉人,东汉书法家。 灵帝命工修理鸿部门(东汉时称皇家藏书之所为鸿都),工匠用扫白粉的帚在墙上写字,蔡邕从中受到启发而创造了“飞白书”。这种书体,笔画中丝丝露白,似用枯笔写成,为一种独特的书体,唐张怀瓘《书断》评论蔡邕飞白书时说“飞白妙有绝伦,动合神功”。 3.刘德升 字君嗣,颍川(今禹州市)人,东汉桓帝、灵帝时著名书法家。纡书书法创始人,因创造了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行书”字体,又被后世称为“行书鼻祖”。德升的纡书法虽草创,但字迹妍美,风流婉约,务求简易,笔划从略,离方遁圆,浓纤间书,如行云流水,非常局面捷,被后人列为“妙品”,独步当时。 4.钟繇(you) 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工书法,博取众长,自成一家,尤精于隶、楷。书若飞鸿戏海,舞鹤游天。后人评其隶行入神,八分入妙,和大书法家胡昭并称“胡肥钟瘦”。与晋王羲之并称“钟王”。钟繇的书法古朴、典雅,字体大小相间,整体布局严谨、缜密,历代评论成就极高 5.胡昭 字孔明,颍川(治今河南禹州)人。中国三国时期隐士、书法家。胡昭在书法上,师承刘德升并推陈出新,将行书书法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因此,他与三国时的另一书法家钟繇齐名,

[古今书法名家作品]书法名家作品

[古今书法名家作品]书法名家作品 在古代我国有很多的知名书法家,而书法传承至今,我国同样是出现了很多的知名书法家,那么古今书法名家的作品各有什么的特点。下面是为你的古今书法名家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自古以来,书法这门艺术,以文字为凭借,以书写为基础,以文学为彰显,以生活为内容。20世纪换第一次“换笔”,从毛笔换成钢笔,21世纪第二次“换笔”,从写字变成敲字。两个世纪、涉及亿万人的两次“换笔”, __改变了书法的生存环境、生存形态、生存意义和生存价值。 于是,一个严酷的现实摆在我们眼前,书写的基础已经不在,那么书法大家何以产生?曾有人问我,问的很有意思,他说:“你说为什么古代大书法家的字也不整齐?字,好坏我不懂,但一行一行写得齐不齐我看得清。我一看,挺大的书法家的墨宝遗存,怎么把字行写歪斜了呢,你说他为什么写不正?!”这就触及到一个书法艺术本质的问题,很关键的问题。古人书法,是有话要说;今人书法,是有字要写。 于是,古人—大师级的书法家也会把字行写歪斜了,比如《伯远帖》。东晋王珣确实没有把字行写正,却有正当理由,他当时不是在笔会现场“做字”,而是在写信。今人——赶场做书法表演的“大

师们”,是断然不会把字行写歪斜了,否则是卖不出大价钱的。所以说,书法为物,鉴赏不难,天然为上,做作为下。“有话要说”而形成的书法作品,从生活中来,由心灵涌动,带着一片真纯、诚挚的情感信息,会让我们感到生命浸润其间的特殊魅力。 而“有字要写”才制作的书法作品,很难称之为艺术作品,只不过是产品而已,它没有自然而然的生活流动,不见由内而外的情绪宣泄,更谈不上生机郁勃与血性张扬。 当社会上、生活中书写的基础已经普遍动摇,我们的书法如何根深蒂固,并且枝繁叶茂?这的确值得书法家和热爱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人们去认真思考。古代书法艺术繁盛,流派炫彩,名家辈出,大作频仍,概因民间知识阶层以笔墨为生,朝廷科举制度取士以书写为凭,更有唐玄宗、宋徽宗、南唐李煜、清乾隆等许多皇帝痴迷翰墨,追星于文场巨擘。 从奠定书法艺术地位的秦代政治家、文学家李斯开始,两千两百多年来,历史上鲜见没有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画家身份的书法家存在。蔡邕、陆机、王羲之、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蔡襄、苏轼、米芾、文徵明、董其昌、陈继儒、朱耷、傅山、姚鼐、翁同龢……并非只是字以人贵,而是字因人异。天赋异禀之人,势必挥洒淋漓。故而世间书法传世之作,大多出自历史功勋、才华彪

《我国书法理论诞生较早,始见于汉代》的阅读习题及答案

《我国书法理论诞生较早,始见于汉代》的阅读习题 及答案 我国书法理论诞生较早,始见于汉代。崔瑗所谓“观其法象,俯仰有仪”,蔡邕所谓“书肇于自然”的书法评论,可算是书法理论的萌芽。此后,“自然”二字出现频率极高,且在不同时段、不同理论家的认知中有着不同的内涵。 汉代的书论中,“观物取象”意识普遍存在。在此观念下,当时的书论家不但关注汉字点画形状的书写方法,而且注重以自然物象来对应说明点画的形状与相貌。到了魏晋,书论对点画的描述更加微观细致。卫夫人《笔阵图》中提到“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峰坠石”,以自然之形比附书法之形;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中的“屈脚之法,弯如角弓之张”,则提醒了书法点画形状与自然物象之间的相似性。这种从形状上把自然物象与书法点画严密相连的理论,属于第一自然——“眼中自然”。在后世有关“永字八法”的讨论中,这种理论被进一步细化,但对自然内涵的拓展上并没有多大进展。用这一自然概念理解书法,详细可感,真实可信,但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毕竟有限。因为,它只能停留在书法详细点画外形的层面,一旦超出点画外形,进入到点画姿态以及整个字的造型与姿态问习题时,这种以物对应的规定就陷入了为难。于是,书法理论的构建中就出现了“第二自然”,即“胸中自然”。 “胸中自然”基于生命意识与书法审美。魏晋南北朝书论中用自

然物象来喻说书家的个人风格,并以此来表达不同书家作品中流露出来的生命意象,如梁武帝说“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韦诞书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到了唐代,孙过庭《书谱》中讲到书法“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这就是说,书法与自然的关系不是简单的视觉感官上的相似性,而是自然与人心妙合的产物,需要感受与体悟。 怎样将胸中的“第二自然”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呢?这就进入了基于法道观念与心性表现的“第三自然”——“手中自然”。宋代以后,在尚意思潮的影响下,书法的主要追求已经不是妙悟自然,更不是眼观自然,而是心性的自然流露,以及表达方式上的“自然而然”。苏轼的书写状态“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即是他本人真性情、真情感的流露。此类作品,字如其人,人如其字,一切都自然而然。自然而然即为自由自在,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必然是书法的最高境界。 历代书家正是在观察、体悟、回归自然的过程中,提炼了书法的点画样式,丰富了书法的生命意象,升华了书法的审美境界,终将书法内化为书家的人格修养和心性表达。 (摘编自史忠平《中国古代书论中的“自然”变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代崔瑗的“观其法象,俯仰有仪”、蔡邕的“书肇于自然”的书法评论,可证明我国书法理论在很早以前就诞生了。 B.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从形状上把自然物象与书法点画严

小度写范文[古代书法名家作品鉴赏]名家书法作品集模板

[古代书法名家作品鉴赏]名家书法作品集 古代书法名家的书法作品鉴赏,我们能从他们的书法作品当中学到什么样的书法艺术技巧呢?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古代书法名家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古代书法名家作品欣赏 古代书法名家作品图片1 古代书法名家作品图片2 古代书法名家作品图片3 古代书法名家作品图片4 古代书法名家各自的字的特点 1、王羲之 书圣王羲之,以其冠绝古今的书法艺术,成为中国书法艺术星空中最耀眼的辰星。他的书法,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历代许多著名的书家几乎无不深受其遗泽。 2、王献之(344-386) 收藏鉴定王献之书法可将其和王羲之比较,父子在书法上各有千秋,羲以真行为显,献则以行草为能。二王最有创新意义和存在价值的,是其流美飘逸的行草书。王献之不为其父所囿,别创新法,英俊豪迈,自成一家,令人刮目相看。可惜天妒其才,42岁就过早病卒。王献之有章草《七月二日帖》,其小楷书以《洛神赋十三行》为代表,用笔外拓,结体匀称严整,如大家闺秀,姿态妩媚雍容。其行书以《鸭头丸帖》最著。

3、张旭(675-750?) 张旭的书法以草书成就最高。他自己以继承二王传统为自豪,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张芝草书之艺,创造出潇洒磊落、变幻莫测的狂草,其状惊世骇俗。辽宁省博物馆藏有《草书古诗四首》墨迹本,传为张旭狂草之作。通篇笔画丰满,绝无纤弱浮滑之笔。行文跌宕起伏,动静交错,满纸如云烟缭绕,实乃草书颠峰之篇。 4、颜真卿(709-785) 颜真卿的楷书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他的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其楷书熔铸古今,传世墨迹有《祭侄文稿》、《刘中使帖》、《自书告身帖》等。雄浑豪迈,一幅盛唐气象。特别是《祭侄文稿》,其原迹藏台湾故宫博物院。写得凝重峻涩而又神采飞动,笔势圆润雄奇,姿态横生,纯以神写,得自然之妙。颜真卿的传世书迹极多,这值得收藏家和投资者重视,或许在民间会有新的发现,但要认真辨伪。 5、怀素(公元737-?) 投资怀素书法作品,鉴定时要了解他的风格并非全部相同,大致可分为3种:一是尚未完全摆脱前人作风的:如圣母、食鱼、苦荀、藏真、诸帖,保留晋法甚多,圣母帖且多有颜真卿作风。二是他自成一家的作品,如《清净经》、《四十二章经》、《自叙帖》(堪称标准的怀素书)。三是循和平澹的书风,如小草千字文,与其狂肆作风大异其趣,完全换过一番面目,也可说是他过人之处。鉴定时还可参照唐代文献中有关怀素的记载,如:运笔迅速,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随手万变,而法度具备。怀素的狂草千变万化,下笔连绵不绝,鼓荡而下,又不离魏晋法度。如《自叙帖》、《食鱼帖》、《苦笋帖》。他与张旭比肩,合称颠张狂素。其《圣母帖》、《小草千字文》,则冲和雍雅,尚有几分章草意味,可窥其草法变化之来源。 6、苏轼(1037-1101) 鉴定苏轼书法特点要把握两点:一是用笔多取侧势,二是结体扁平稍肥。这与他握笔的姿势也很有关系,苏轼执笔为侧卧笔,即毛笔侧卧于虎口之间,类似于现在握钢笔的姿势,故其字右斜,扁肥,代表作有《黄州寒食诗帖》、《新岁展庆帖》等。苏轼绝大部分的字都相当平实、朴素;虽然外形左低右高的特征和较为整齐的章法自李北海处来,但一股汪洋浩荡的气息是他个人的特点,就像他渊厚的学问一样。神龙变化不可测,他偶露一下手笔

中国古代九大书法名家毛笔字书法作品欣赏

中国古代九大书法名家作品欣赏 一.王羲之 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东晋升平五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 中文名: 王羲之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日期: 公元303年,一作321年 逝世日期: 公元361年,一作379年 主要成就: 书法 代表作品: 《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兰亭集序》、《初月帖 所处时代: 东晋 称号: 书圣 1.人物简介 王羲之他出身于名门 望族(琅琊王氏),从曾祖王览与《二十四孝图》中的王祥为同父异母兄弟,王览官至大中大夫,王祥官至太保。从伯父王导官至太尉,父亲王旷官淮南太守 。14岁时,家族助晋室南渡建立东晋于江南建康(今南京市),与陈郡谢家同为东晋着名家族,唐诗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句。羲之16岁时,被太尉郗鉴相中为“东床快婿”。初为秘书郎,后由征西将军庾亮荐为宁远将军,改任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今浙江绍兴)内史。因与扬州刺史王述有矛盾,辞官不再出任。 王羲之任江州刺史时(公元345-公元347),曾置宅于临川郡城东高坡,名曰“新城”(今抚州市临川区文昌学校内),宅内挖有生活用井和练习书法用的洗墨池,对此南朝刘宋时期着名文学家、临川内史荀伯子的《临川记》和宋朝文学大家曾巩的《墨池记》均有记述。《墨池记》全文285字,介绍了墨池来历,颂扬了王羲之苦练书法的精神。“文革”期间,墨池遭毁。2002年6月,抚州市政府引进外资500万元,重建洗墨池,恢复旧貌,供游人观赏。 王羲之擅长书法,少从卫夫人(铄)学书法,后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博采众长,精研体势,一变汉魏以来波挑用笔,独创圆转流利之风格,隶、草、正、行各体皆精,被奉为“书圣”。其作品真迹无存,传世者均为临摹本。其行书《兰亭集序》、草书《初目贴》、正书《黄庭经》、《乐毅论》最着名。 在《王羲之集》中,有一则《临川帖》:“不得临川问,悬心不可言。子嵩之子来,数有使,冀因得问示之。”表达了对临川的牵挂情怀。他在临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墨池”精神,一直鼓舞着临川学子。 2.作品风格 王羲之代表作品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 王羲之书法作品(11张) 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初月帖》等。其中,《兰亭集序》 王羲之的兰亭序(20张) 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传说王羲之小的时候苦练书法,日久,用于清洗毛笔的池塘水都变成墨色。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被后人誉为“书圣”。有关于他的成语有:入木三分…… 十七贴(局部) 快雪时晴贴 王羲之书法兰亭序欣赏 王羲之《兰亭序》

《中国古代书法艺术》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书画艺术》教学设计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高级中学毛宏良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1、内容标准: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2、知识能力:知道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宋代四大家等书法家以及顾恺之、吴道子、阎立本、张择端等画家。能概括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初步理解中国古代书画艺术功能和意义。 3、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增强欣赏,发现,鉴赏美的能力。提高在了解古代艺术形式的同时,积极主动的参与,体验、体会古代艺术的精神实质和丰富的内涵。相互之间要加强交流合作,取长补短。可以以作品,表演,介绍,等多种形式把自己的体会表达出来。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我国古代多姿多彩的艺术,提高欣赏美,发现美,鉴赏美的能 力。 丰富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对古代艺术的学习,观察,体验,或欣赏艺术精品,潜移默化,提高自身修养。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分析 重点:古代艺术的表现形式。了解中国古代艺术灿烂辉煌,表现形式多样。主要有书法 艺术;绘画艺术等多中表现形式。 难点:古代艺术发展的原因。在了解古代艺术发展原因的时候,要从古代社会的各个角度去分析。了解政治、经济、思想、民族交往、对外关系、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展的角度去了解艺术发展的原因。了解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特色,共同交汇成为中华文化艺术的长河。了解民族文化艺术的多样性。 另外现有教材有明显的缺点: 1、内容的偏、难:教材有关中国古代绘画的:工具;题材;表现技法;艺术风格。尤其绘画的表现技法、艺术风格、山水画的介绍远远超出了历史学科的能力,感觉就像美术课。 2、知识系统性不明显:历史是非常强调过程、脉络及阶段性特征。 二、学情分析杭州市余杭区是浙江省国家课程改革第一批试验区,余杭高级中学2008 届高一学生是课程改革后的第二届学生。 优势:第一、表现欲强,活跃,合作学习气氛浓。第二、知识面广,文科相对于理科来说强些。 弱势:第一、基础比较弱,初中学科知识,强调是面,知识缺少知识系统性。第二、活跃,合作学习气氛浓的另一面就是浮躁。 三、教学设计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培养人去适应社会,提高人的生命质量。 (一)原则 1、客观性原则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学生、教材实际出发。删除一些教材中偏、难的知识。如:中国古代绘画史中有关绘画的表现技法、艺术风格远远超出了历史学科的能力,感觉就像美术课的内容。“放弃是一种智慧,残缺是一种恩惠” 。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