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兴安岭塔源铅锌铜矿床成矿模式

大兴安岭塔源铅锌铜矿床成矿模式

大兴安岭塔源铅锌铜矿床成矿模式

铅锌矿的矿床类型

铅锌矿的矿床类型 1959年郭文魁等将中国铅锌矿床按成因划分为内生与外生两大类。内生矿床按其生成的温度下降顺序分为8个建造。其中,建造1~3为高温矿床,建造4~7为中温矿床,建造8为低温矿床;外生矿床只有一种建造,即菱锌矿-白铅矿-铅矾建造。 1979年涂光炽对我国铅锌矿床作了成因分类:①与侵入岩浆活动有关的矿床;②与海相、陆相火山活动有关的矿床;③与沉积作用、沉积改造作用及后成作用有关的铅锌矿床; ④与区域变质、混合岩化作用有关的铅锌矿床;⑤砂铅矿床。 1983年王育民将我国铅锌矿床类型分为“四系十二型十九式”。 1989年涂光炽等在《中国矿床》专著中对中国铅锌矿床进行综合因素的分类,这个分类方案是根据中国地质条件,在全面考虑铅锌矿床产出的地质背景、成矿环境、含矿岩系、物质组成、成矿物理化学条件的基础上,以含矿岩系和主导成矿作用命名的方式,划分出了8个类型,即花岗岩型、夕卡岩型、斑岩型、海相火山岩型、陆相火山岩型、碳酸盐岩型、泥岩-细碎屑岩型、砂砾岩型。该分类的优点在于含矿岩系集中地反映了地质背景、成矿环境和形成方式等,是对过去以矿床围岩命名的发展,也有利于找矿,具有特色。 上述8类铅锌矿床的基本特征如下: 花岗岩型、夕卡岩型、斑岩型铅锌矿床这类矿床因成矿物质来自花岗岩类,故通常称之与花岗岩类有关的铅锌矿床。它们可能是花岗岩类结晶分异的气液产物,但也可能是成岩后在另一次地质事件或地壳运动中受到地下热水(大气降水成因为主)的活化淋滤,使花岗岩类

中的分散成矿物质富集起来形成的矿床。 这类矿床可与中性、中酸性、酸性或碱性侵入岩有关。岩体可大可小。一般的情况,如果铅锌矿床是地下热水淋滤成因,它们常赋存于面积较大的岩基中;如果是岩浆气液成因,则常与小岩株、岩瘤有关。矿床多产于岩体内,或内外接触带,或距岩体一定距离。矿床围岩蚀变通常较为强烈。 这类矿床矿石物质成分复杂,除铅锌外,还共伴生钨锡钼铋铜等元素。从赋矿岩石类型来看,与铅锌钨锡矿床有关的花岗岩,属壳源花岗岩类;与铅锌铜矿床有关的花岗岩,属壳幔源花岗岩类。地下热水成因的铅锌矿床常伴生金、银等元素。 这类矿床国内典型实例:花岗岩型铅锌矿床有广西新华铅锌银矿床、广东锯板坑钨锡铅锌多金属矿床、湖南东坡钨锡铅锌多金属矿床等;夕卡岩型铅锌矿床有湖南水口山铅锌矿床、黄沙坪铅锌矿床和辽宁桓仁铜锌矿床等;斑岩型铅锌矿床有江西冷水坑铅锌银矿床、云南姚安铅矿床、山东香夼铅锌矿床。 海相火山岩型铅锌矿床这类矿床的含矿岩系中火山岩及火山沉积岩很发育,特别是下盘岩石常是火山熔岩和凝灰岩。成矿物质来源与海底火山岩系有关。国外称这类矿床为块状硫化物铅锌矿床或黄铁矿型铅锌矿床。矿床物质成分复杂,常与铜矿共生或伴生大量的金、银和稀散元素,综合利用价值巨大。我国产于海相火山岩中的铅锌矿床,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区域变质作用,如甘肃白银厂铜铅锌矿床等,有的还受到混合岩化作用,如辽宁红透山铜锌矿床等。属于海相火山岩型铅锌矿床典型实例有白银厂小铁山矿床、青海锡铁山铅锌矿床等。 陆相火山岩型铅锌矿床这类矿床常分布在火山断陷盆地边缘,受断裂控制。含矿岩系多

中国铜矿床的主要类型及分布

中国铜矿床的主要类型及分布 (一)中国铜矿床分类 矿床是指由地质作用形成的,有开采利用价值的有用矿物聚集体。地质矿业工作者为了研究矿床的成因和开发利用则进行矿床分类。中国铜矿床分类有文献记载的最早是丁文江(1917)将我国铜矿床划分为五种类型,其中将斑岩铜矿归入浸染型铜矿,并提出山西中条山铜矿产于“前寒武纪结晶岩中”,属“低品位浸染状矿石”。其后,朱熙人(1935)也讨论过我国铜矿类型和分布,并提出长江中下游和云南为我国铜矿有希望的产地。新中国成立后,对铜矿床的分类做了进一步地研究。1953年,孟宪民、宋叔和等研究了我国铜矿的成矿地质条件、分布情况,提出普查勘探方向,并按工业类型将我国铜矿床分成斑岩铜矿型、黄铁矿型、层状交代矿床、接触交代矿床、多金属含铜矿床、石英含铜矿脉、铜镍矿床、含铜砂页岩、自然铜矿型、钛钒矿脉、铜钴矿层等类型。1957年,谢家荣对中国铜矿床进行成因分类,划分为岩浆矿床、表生矿床、变质矿床等三大类,进而又分6类22式。1959年,郭文魁对我国铜矿工业类型及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并按各类型占有储量排列,提出中国铜矿工业类型划分为八大类:层状铜矿(东川式)、细脉浸染型铜矿、接触交代夕卡岩型铜矿、黄铁矿型铜矿、脉状及复脉带铜矿、铜镍矿床、含铜砂页岩、安山玄武岩中之铜矿等,八大类中又按矿石建造、金属组合、矿体形状及产状和矿化时代等又进一步划分若干亚类。 70年代以来,铜矿床的分类从单纯以产状、成因及工业类型划分,转向结合矿石商品价值、成岩成矿作用等综合研究进行铜矿床分类。其中有代表性的,郭文魁于1976年将我国铜矿床分为六大类:①与海相火山作用有关的铜矿床,进一步分为块状硫化物型铜矿(含铜黄铁矿型铜矿)及条带状浸染状铜矿两个亚类;②与基性-超基性岩体有关的铜镍硫化物矿床;③与中酸性火山-深成杂岩或浅成侵入岩有关的斑岩铜矿;④与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夕卡岩型铜矿;⑤陆相沉积作用为主的铜矿床;⑥与海相沉积作用有关的铜矿(层状铜矿)。 1989年,《中国矿床》(宋叔和主编,1989)推出的中国铜矿床分类,在前人分类基础上,着重考虑两个基本因素:一是矿床形成的地质因素,即产出的地质环境、控矿因素及其成因;二是商品矿石的经济意义,即矿床必须在现阶段能够被开发利用,而且要有一定规模。以这两个原则将中国铜矿床划分为六类:①铜镍硫化物型矿床;②斑岩型铜矿床;③夕卡岩型铜矿床,④火山岩型铜矿床,⑤沉积岩中层状铜矿床,⑥陆相砂岩型铜矿床。至于石英脉型铜矿、自然铜矿床等,目前我国尚未发现大中型矿床,不是开采的主要对象,故未归入本分类。 近年来,国内外对铜矿床分类趋于以容矿岩石为基础,并考虑到矿床产出地质环境和经济开采价值进行分类。如王之田等(1994)将中国铜矿床类型划分为七类,并对已知的大型铜矿床类型及地质时代占有储量进行了统计,反映矿床类型经济意义。芮宗瑶等(1993)也以容矿岩石为主线,兼顾成矿环境、矿床成因等将中国铜矿床分成五大类10小类,并列举每个类型的容矿岩石、矿石建造、矿体形态、成矿作用、矿质来源、成矿环境以及矿床实例等。 (二)中国铜矿矿床类型简述 中国铜矿具有重要经济意义、有开采价值的主要是铜镍硫化物型矿床、斑岩型铜矿床、夕卡岩型铜矿床、火山岩型铜矿床、沉积岩中层状铜矿床、陆相砂岩型铜矿床。其中,前4类矿床的储量合计占全国铜矿储量的90%。这些类型矿床的成矿环境各异,有其各自的成矿特征。根据芮宗瑶等(1993)、王之田等(1994)等研究成果,按各类型矿床占有储量比例依次简述如下: 斑岩型铜(钼)矿 该类型是我国最重要的铜矿类型,占全国铜矿储量的45.5%,矿床规模巨大,矿体成群成带出现,而且埋藏浅,适于露天开采,矿石可选性能好,又共伴生钼、金、银和多种稀散元素,可综合开发、综合利用。其成矿特点:

中国铜矿矿床时空分布及成矿规律

中国铜矿矿床时空分布及成矿规律 中国铜矿床时空分布及成矿规律有以下特征: (一)成矿时代相对集中 中国铜矿成矿时代虽然从太古宙至第三纪都有不同程度的分布,但主要集中于中生代,其次是中新元古代和新生代。从探明的大中型矿床的储量在时代占有情况来看,据王之田(1988)统计的各时代铜矿储量比例:太古宙0.6%,古元古代7.8%,中-新元古代16.5%,早古生代3.5%,晚古生代6.2%,中生代49.8%,新生代15.3%。 从各期的地壳运动来看,自寒武纪以来,历经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各期的地壳运动,每期虽然都有相应的铜矿成矿作用,并形成矿床,但以燕山期生成的矿床最多。据郭文魁主编的1∶400万中国内生金属成矿图说明书(1987)统计了115个铜矿的床(点)在各成矿期的比例,其中燕山期占46%。可见铜矿床的形成在整个地史成矿期中,燕山期成矿作用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二)成矿空间分布相对集中 从成矿环境来看,中国地处欧亚板块的东南部,东与太平洋板块相连,南与印度板块相接。地层发育较齐全,沉积类型多样,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变质作用也较强烈。这种复杂多样的地质环境,形成了多种铜矿类型,主要分布在赣东北、长江中下游、祁连山及邻区、中条山、西昌-滇中、三江地区以及黑龙江嫩江和内蒙古东部地区等。在这些成矿区带已探明的铜储量占全国铜总储量的80%以上。 (三)主要铜矿类型的成矿环境 从板块构造成矿环境来看,据王之田等人研究认为,斑岩型铜矿产于会聚板块边界,包括大陆边缘(含活动陆内古板边)和岛弧环境挤压弧系里,都与发生大幅度相对运动正负构造单元之间的区域性深大断裂有关;夕卡岩型铜矿与斑岩型铜矿成矿环境基本类似,但成矿围岩有所不同;海相火山岩块状硫化物型铜多金属矿在离散板块边缘和会聚板块边缘以及岛弧环境等均有产出,主要为大陆边缘斜坡已跨上洋壳部位的优地槽,或经洋壳俯冲送到海沟地带的原来生成在洋中脊的蛇绿岩套环境;海相沉积岩块状硫化物型铜矿,产于大陆壳海西-印支期海相断裂拗陷带环境,并受中生代岩浆岩的活化改造富集;海相沉积(变质)岩型

斑岩型铜矿床模式

斑岩型铜矿床模式 地质构造背景 构造位置大陆板块钙碱性岩浆活动强烈的边缘火山岩浆深成弧及岛弧,深大断裂带附近。 成矿环境矿床的形成与板块俯冲过程中钙碱质中酸性岩浆的高侵位斑状 侵入体有关,矿床形成于地壳浅部,成矿温度属高-中温。 含矿岩体为钙碱系列的小型(多<1km2)中性及中酸性复式岩体。岩石类型多为花岗闪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石英闪长岩,可见闪长岩、石英斑岩、花岗斑岩。岩体形状为岩株状、岩筒状,可见岩墙状、脉状。 成矿时代可形成于不同地质时代的板块俯冲时期,但目前发现的矿床多为中、新生代。 伴生矿床矽卡岩型铜(钼)矿床、脉状铅锌矿床及金矿床。 矿床特征 矿体特征矿体产于斑岩体上部、边部及内外接触带附近。常见的矿体形态有柱状、筒状、板状(全岩矿化)分布于斑岩体的上部,呈环状产于岩体的边部或成脉状、凸镜状沿裂隙带分布。 矿石矿物组合常见金属矿物为黄铁矿、黄铜矿、斑铜矿、黝铜矿、辉钼矿、方铅矿、闪锌矿、磁铁矿及金银矿物等。常见脉石矿物为石英、长石、重晶石、绢云母及粘土矿物等。 从中心向上向外矿化从钼(铜)矿化→铜(钼)矿化→铅锌矿化→金矿化 矿石结构构造常见他形及半自形粒状结构、交代结构,浸染状构造、细脉-浸染状构造、条带状构造和角砾状构造等。从斑岩体中心向上、向外,矿石及矿化类型从浸染状→细脉浸染状→细脉状→脉状 围岩蚀变从岩体中心向上、向外,蚀变类型从钾(钾长石、黑云母)化带→石英绢云母化带→泥化带→青盘岩化带,铜的矿化位于石英绢云母化带。(图28)

图28斑岩铜矿主要蚀变分带及国内外斑岩铜矿形成相对深度示意图(翟裕生等,1979) 矿床规模此类矿床往往有重要工业意义,在世界铜的探明储量中居首位,具有规模大,品位低的特征。对世界各地208个矿床的统计结果见图29。 矿床实例(江西)德兴、(内蒙)白乃庙、(黑龙江)多宝山、(西藏)玉龙、(智利)El Salvador、(美)Bingham。 图29斑岩型铜矿床的吨位(A)和品位(B)(据Donad A.singer等人,1986) 矿床成因

铅锌铜伴生银矿石的选矿实例

铅锌铜伴生银矿石的选矿实例 2011-9-26 15:48:59 互联网浏览76 次收藏我来说两句 根据地质调查资料,我国银矿主要伴生在铜、铅、锌的各种热液充填交代型矿床、接触交代型矽卡岩矿床、层状或似层状型矿床、黄铁矿型和硫化铜镍矿床中。据初步统计,银伴生在铅锌矿床中的占57.4%、在铜矿床中的占34.g%、在石英脉状矿床中占1.7%,其他占6%。目前对铅锌铜伴生银矿石的选矿,一般是按其主金属的工艺条件和药剂制度进行选别,并不选出单一银精矿,通常是将银富集于铅、锌、铜精矿中,然后通过冶炼回收。但在冶炼过程中,铅精矿中的银随主金属进入粗铅;铜精矿中的银进入冰铜,其回收工艺简单,成本低,回收率高。而锌精矿中的银,无论是采用火法还是湿法工艺,均进入渣中,用烟化法回收工艺复杂,成本高,回收率低。因此,选矿应尽量将银富集于铅、铜精矿中。 铅锌铜矿石中银矿物的赋存状态及特性 银主要呈独立的银矿物形式存在。银与硫、铜、铅、锡、锑、碲、硒、砷等元素形成的各种化合物在各种矿床中出现,常见的有:辉银矿一螺状硫银矿、辉铜银矿、深红银矿、脆银矿、淡红银矿、硫锑铜银矿、硫锑铅银矿、辉锑铅银矿、碲银矿、硒银矿等。有小部分银呈少部分银在矿石中没有独立的形态,而是在其他矿物的晶格中形成类质同象,如银金矿、银黝铜矿等。银以各种不同的矿物形态赋存在各种不同类型的铅锌矿或含铜铅锌黄铁矿中。 各种银矿物与铅、锌、铜等硫化矿物紧密共生,并多呈微细粒嵌布,其粒度几乎都在0.04毫米以下,绝大多数银矿物的粒度为0.04~0.02毫米,最细者只有0.001毫米,颗粒微细的银矿物以连生体、包裹体、显微体等形式分布在方铅矿、闪锌矿、硫化铜矿物中。在浮选过程中,那些与银矿物关系密切的硫化矿物便成为其载体,将银富集到各种精矿产品中。因此,银矿物的赋存状态、嵌布特性对银的综合回收有重大影响。 提高铅锌铜矿石中银回收率的实践 近年来,由于白银需要量的迅速增加和银价的上涨,引起了人们对铅锌铜多金属硫化矿伴生银综合回收的广泛重视。为了取得选矿综合回收的最佳技术经济指标,人们加强了银矿物工艺学的研究,不断改进选矿工艺流程和药剂制度,使铅、锌、铜等硫化矿的选矿指标保持在原水平或有所提高的基础上,伴生银的回收率由30%~50%提高到60%~80%,伴生银的产量和综合回收技术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改革磨矿工艺、提高磨矿细度是提高伴生银回收指标的主要措施之一。各种银矿物在铅锌铜多金属矿中多呈微细粒嵌布,紧密共生,现有的磨矿条件多是从回收铅锌铜硫化矿物的角度考虑的,难以使银矿物充分单体解离。为了提高伴生银的回收指标,必须改革原有磨矿工艺,提高磨矿细度。当然磨矿工艺流程和细度的选择,既要考虑技术的可能性和工艺的

中国铜矿矿床类型

中国铜矿矿床类型 (一)中国铜矿床分类 矿床是指由地质作用形成的,有开采利用价值的有用矿物聚集体。地质矿业工作者为了研究矿床的成因和开发利用则进行矿床分类。中国铜矿床分类有文献记载的最早是丁文江(1917)将我国铜矿床划分为五种类型,其中将斑岩铜矿归入浸染型铜矿,并提出山西中条山铜矿产于“前寒武纪结晶岩中”,属“低品位浸染状矿石”。其后,朱熙人(1935)也讨论过我国铜矿类型和分布,并提出长江中下游和云南为我国铜矿有希望的产地。新中国成立后,对铜矿床的分类做了进一步地研究。1953年,孟宪民、宋叔和等研究了我国铜矿的成矿地质条件、分布情况,提出普查勘探方向,并按工业类型将我国铜矿床分成斑岩铜矿型、黄铁矿型、层状交代矿床、接触交代矿床、多金属含铜矿床、石英含铜矿脉、铜镍矿床、含铜砂页岩、自然铜矿型、钛钒矿脉、铜钴矿层等类型。1957年,谢家荣对中国铜矿床进行成因分类,划分为岩浆矿床、表生矿床、变质矿床等三大类,进而又分6类22式。1959年,郭文魁对我国铜矿工业类型及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并按各类型占有储量排列,提出中国铜矿工业类型划分为八大类:层状铜矿(东川式)、细脉浸染型铜矿、接触交代夕卡岩型铜矿、黄铁矿型铜矿、脉状及复脉带铜矿、铜镍矿床、含铜砂页岩、安山玄武岩中之铜矿等,八大类中又按矿石建造、金属组合、矿体形状及产状和矿化时代等又进一步划分若干亚类。 70年代以来,铜矿床的分类从单纯以产状、成因及工业类型划分,转向结合矿石商品价值、成岩成矿作用等综合研究进行铜矿床分类。其中有代表性的,郭文魁于1976年将我国铜矿床分为六大类:①与海相火山作用有关的铜矿床,进一步分为块状硫化物型铜矿(含铜黄铁矿型铜矿)及条带状浸染状铜矿两个亚类;②与基性-超基性岩体有关的铜镍硫化物矿床; ③与中酸性火山-深成杂岩或浅成侵入岩有关的斑岩铜矿;④与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夕卡岩型铜矿;⑤陆相沉积作用为主的铜矿床;⑥与海相沉积作用有关的铜矿(层状铜矿)。 1989年,《中国矿床》(宋叔和主编,1989)推出的中国铜矿床分类,在前人分类基础上,着重考虑两个基本因素:一是矿床形成的地质因素,即产出的地质环境、控矿因素及其成因;二是商品矿石的经济意义,即矿床必须在现阶段能够被开发利用,而且要有一定规模。以这两个原则将中国铜矿床划分为六类:①铜镍硫化物型矿床;②斑岩型铜矿床;③夕卡岩型铜矿床,④火山岩型铜矿床,⑤沉积岩中层状铜矿床,⑥陆相砂岩型铜矿床。至于石英脉型铜矿、自然铜矿床等,目前我国尚未发现大中型矿床,不是开采的主要对象,故未归入本分类。 近年来,国内外对铜矿床分类趋于以容矿岩石为基础,并考虑到矿床产出地质环境和经济开采价值进行分类。如王之田等(1994)将中国铜矿床类型划分为七类,并对已知的大型铜矿床类型及地质时代占有储量进行了统计,反映矿床类型经济意义(表3.7.4)。芮宗瑶等(1993)也以容矿岩石为主线,兼顾成矿环境、矿床成因等将中国铜矿床分成五大类10小类(表3.7.5),并列举每个类型的容矿岩石、矿石建造、矿体形态、成矿作用、矿质来源、成矿环境以及矿床实例等。 (二)中国铜矿矿床类型简述 中国铜矿具有重要经济意义、有开采价值的主要是铜镍硫化物型矿床、斑岩型铜矿床、夕卡

铜矿床类型

铜矿床类型 一、铜矿床分类 矿床是指由地质作用形成的,有开采利用价值的有用矿物聚集体。地质矿业工作者为了研究矿床的成因和开发利用则进行矿床分类。中国铜矿床分类有文献记载的最早是丁文江(1917)将我国铜矿床划分为五种类型,其中将斑岩铜矿归入浸染型铜矿,并提出山西中条山铜矿产于“前寒武纪结晶岩中”,属“低品位浸染状矿石”。其后,朱熙人(1935)也讨论过我国铜矿类型和分布,并提出长江中下游和云南为我国铜矿有希望的产地。新中国成立后,对铜矿床的分类做了进一步地研究。1953年,孟宪民、宋叔和等研究了我国铜矿的成矿地质条件、分布情况,提出普查勘探方向,并按工业类型将我国铜矿床分成斑岩铜矿型、黄铁矿型、层状交代矿床、接触交代矿床、多金属含铜矿床、石英含铜矿脉、铜镍矿床、含铜砂页岩、自然铜矿型、钛钒矿脉、铜钴矿层等类型。1957年,谢家荣对中国铜矿床进行成因分类,划分为岩浆矿床、表生矿床、变质矿床等三大类,进而又分6类22式。1959年,郭文魁对我国铜矿工业类型及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并按各类型占有储量排列,提出中国铜矿工业类型划分为八大类:层状铜矿(东川式)、细脉浸染型铜矿、接触交代夕卡岩型铜矿、黄铁矿型铜矿、脉状及复脉带铜矿、铜镍矿床、含铜砂页岩、安山玄武岩中之铜矿等,八大类中又按矿石建造、金属组合、矿体形状及产状和矿化时代等又进一步划分若干亚类。 70年代以来,铜矿床的分类从单纯以产状、成因及工业类型划分,

转向结合矿石商品价值、成岩成矿作用等综合研究进行铜矿床分类。其中有代表性的,郭文魁于1976年将我国铜矿床分为六大类:①与海相火山作用有关的铜矿床,进一步分为块状硫化物型铜矿(含铜黄铁矿型铜矿)及条带状浸染状铜矿两个亚类;②与基性-超基性岩体有关的铜镍硫化物矿床;③与中酸性火山-深成杂岩或浅成侵入岩有关的斑岩铜矿;④与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夕卡岩型铜矿;⑤陆相沉积作用为主的铜矿床;⑥与海相沉积作用有关的铜矿(层状铜矿)。 1989年,《中国矿床》(宋叔和主编,1989)推出的中国铜矿床分类,在前人分类基础上,着重考虑两个基本因素:一是矿床形成的地质因素,即产出的地质环境、控矿因素及其成因;二是商品矿石的经济意义,即矿床必须在现阶段能够被开发利用,而且要有一定规模。以这两个原则将中国铜矿床划分为六类:①铜镍硫化物型矿床;②斑岩型铜矿床;③夕卡岩型铜矿床,④火山岩型铜矿床,⑤沉积岩中层状铜矿床,⑥陆相砂岩型铜矿床。至于石英脉型铜矿、自然铜矿床等,目前我国尚未发现大中型矿床,不是开采的主要对象,故未归入本分类。 表1 中国已知大型铜矿床类型及地质时代占有储量百分比① 近年来,国内外对铜矿床分类趋于以容矿岩石为基础,并考虑到

铜矿床的主要工业类型

一、斑岩铜矿 1、成矿地质特征:产生在各种斑岩(花岗闪长斑岩、闪长斑岩、斜长花岗斑岩等)岩体及其周围岩层中 2、常见金属矿物:以黄铜矿为主,少量辉铜矿、斑铜矿、黄铁矿、辉钼矿等 3、矿体形状:层状、似层状、空心筒状、巨大透镜体等 4、规模及品位(质量分数):中、大型至巨大型,品位一般偏低 5、伴生组分:钼、硫、金、银、铼、铅、锌、钴等 6、矿床实例:江西德兴富家坞铜厂,西藏玉龙,黑龙江多宝山,山西铜矿峪,内蒙古乌努格吐等 二、矽卡岩型铜矿 1、成矿地质特征:沿中酸性侵入岩和碳酸盐类岩石接触带的内外或离开岩体沿围岩的岩层产出 2、常见金属矿物:以黄铜矿、黄铁矿、磁铁矿、磁黄铁矿为主,少量辉钼矿、辉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白钨矿、锡石等 3、矿体形状:以似层状、透镜状、扁豆状为主,还有囊状、筒状、脉状等 4、规模及品位(质量分数):大、中、小型均有,品位一般〉1% 5、伴生组分:铁、硫、钨、钼、铅、锌、锡、铍、镓、铟、锗、镉、金、银、硒、碲、铊、铼、钒、铂族 6、矿床实例:安徽铜官山,湖北铜录山,江西永平、城门山,辽宁华铜,黑龙江弓棚子,河北寿王坟 三、变质岩层状铜矿 1、成矿地质特征:在变质岩(白云岩、大理岩、片岩、片麻岩等)中沿层产出 2、常见金属矿物:以黄铜矿、斑铜矿、黄铁矿为主,少量辉铜矿、辉砷钴矿、方铅矿、闪锌矿、辉钼矿、磁铁矿等 3、矿体形状:层状、似层状、透镜状、扁豆状 4、规模及品位(质量分数):大、中型为主,品位一般大于1% 5、伴生组分:硫、铅、锌、砷、钼、镍、钴、金、银、硒、铋、铂族 6、矿床实例:云南东川汤丹、易门狮山、三家厂,山西中条胡家峪 四、超基性岩铜镍矿 1、成矿地质特征:产于超基性岩(纯橄榄岩、辉橄岩、橄辉岩等)岩体的中、下部或分布在脉状岩体中 2、常见金属矿物:黄铜矿、方黄铜矿、磁黄铜矿、镍黄铁矿、紫硫镍铁矿等 3、矿体形状:似层状,不连续大透镜状、大脉状 4、规模及品位(质量分数):大、中、小型均有,品位一般小于1% 5、伴生组分:铂族、钴、金、银、硒、碲等 6、矿床实例:甘肃金川,吉林磐石红旗岭,四川力马河,云南金平,新疆克拉通克、黄山 五、砂岩铜矿 1、成矿地质特征:在红色砂岩中的灰至灰绿色砂岩(浅色砂岩)中沿层产出 2、常见金属矿物:以辉铜矿为主,少量斑铜矿、黄铜矿、自然铜、黄铁矿、方铅矿等 3、矿体形状:似层状、扁豆状、透镜状 4、规模及品位(质量分数):中、小型为主,品位大部分大于1% 5、伴生组分:硫、铅、银、钼、钨等

内蒙古铜矿资源报告

内蒙古铜矿资源报告 一、我国铜矿储量分布 2011年我国已探明铜矿累计查明资源储量8422.2万吨(国土资源部资料),占同年世界储量基础的12.1%,居智利和美国之后,列世界第3位。主要分布在30个省、市、自治区(未统计台湾),如图1所示。 图1 中国铜基础储量分布图 我国已开发利用的铜矿产地431处,保有储量2196.41万吨,仅占总保有储量的54.6%,可供近期设计利用和可供未来规划利用的矿产地282处,保有储量1787.50万吨,占保有储量的28.7%,暂难利用储量1050.24万吨,占总保有储量16.7%,在可供近期设计开发利用的矿产地中,有大型矿产地11处,保有储量620.04万吨,仅占总保有储量的9.9%,我国铜矿后备储备严重不足。二、内蒙古铜矿床成矿区

(一)、内蒙古铜矿床特征 内蒙古铜矿床成因类型较多,主要有斑岩型、沉积层控热液型、火山-次火山型、热液脉型、矽卡岩型及与超基性岩有关的铜镍硫化物型等6种类型。 斑岩型铜矿床以新巴尔虎右旗乌奴格吐山铜钼矿和四子王旗白乃庙铜金矿为代表;层控变质岩型铜矿床以乌拉特后旗霍各乞铜矿为代表;火山-次火山岩型以突泉县闹牛山铜多金属矿和乌拉特后旗欧布拉格铜金矿为代表;热液脉型为突泉县莲花山铜银矿为代表;矽卡岩型以浩布高铜矿为代表;超基性岩铜镍硫化物型以乌拉特后旗克布铜镍矿为代表。内蒙地区铜矿床特点如下:(1)中小型矿床多,大型、超大型矿床少。2002年,全区已探明储量的铜矿46处,其中,大型3个,中型8个,小型35个。 (2)贫矿多,富矿少。铜矿平均品位为0.87%,品位>1%的铜储量约占全区铜矿总储量的35.9%。在大型铜矿中,品位>1%的铜储量仅占13.2%。 (3)共伴生矿多,单一矿少。全区多数为共生和伴生矿床,独立铜矿矿很少,具有较大综合利用价值,如金、银、铅、锌、硫等。 (4)坑采矿多,露采矿少。目前,国营矿山的大中型矿床,多数是地下采矿,而露天开采的矿床很少,仅有乌拉特后旗霍各乞铜矿为露天兼地下开采。

四川拉拉式铜矿床成矿远景及找矿预测

2009年9月第29卷第4期 四川地质学报 Vol.29 No.4 Dec,2009 415 四川拉拉式铜矿床成矿远景及找矿预测 张文宽,文世涛,杨本锦 (四川省地矿局403地质队, 四川 峨眉山市 614200) 摘要:经过几辈地质工作者的努力,终于认识到拉拉地区地质构造不是简单的向南倾斜的单斜,而是一个 轴向近东西,向西缓倾的复式向斜。铜矿体大致沿前震旦系河口群落凼组分布,层位和构造控矿明显。这一新认识使与拉拉铜矿合作施工的第一个深孔见到厚大的铁、铜矿体。 关键词:铜矿;构造;预测;四川拉拉 中图分类号:P61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995(2009)04-0415-03 1 找矿历史 据四川《会理县志》记载,拉拉铜矿在明洪武年间(1368~1398)业已开采,清代更盛。至光绪十三年(1887)地表富矿开采殆尽,硐老山空而完全停办。1955后经原四川地质局403队、103队、104队勘查,发现了落凼、老羊汗滩沟、石龙等矿区。拉拉后成为四川已发现铜矿中,规模最大的矿床。 1956年2月文世涛、胡连英等对矿区及外围实测1:2000地层剖面12条,建立了河口组“拉拉变质 杂岩”的地层层序,为落凼矿区的地质研究以及找矿勘探工作提供了基础资料[1]。1995年 “八?五”国 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会理—会东地区铜多金属矿 产资源评价和远景预测”。明确提出了“落凼下面 找落凼”、“拉拉外围找拉拉”的找矿新认识。1997 年国家计委科技找矿项目“扬子地台西南缘盐源、 双会铜(金)矿靶区优选及综合评价”研究。提出 红泥坡—绿水、淌塘、通安老厂、铜厂顶及小街— 大坪子—野牛坪是寻找铜(金)矿的有利靶区。 2 矿床特征 2.1 容矿地层 拉拉式铜矿的特点应是海相火山沉积变质型 铜矿,赋存于早元古代海底细碧—角斑岩喷发形成 的河口群第二火山沉积旋回中,主要分布于拉拉铜 矿田及其外围红泥坡至姜驿等地。河口群海相火山 变质杂岩共划分为三个旋回: 1)上部火山旋回:包括天生坝组和新桥组, 以粉砂、泥质和碳酸盐沉积为主,形成细碧凝灰岩、 角斑岩和石英角斑岩。以天生坝组为主要赋矿层 位。 2)中部火山旋回:包括落凼组和大团箐组, 以砂泥质和碳酸盐沉积为主,出现大量凝灰质沉 积,并表现出火山岩多次喷发的亚旋回特征,形成 细碧质凝灰岩、角斑岩及熔岩。以落凼组为主要赋 矿层位。 3)下部火山旋回:包括小铜厂组和白云山组,以大量的砂质、粉砂质、碳酸盐和炭质沉积为主,火山岩多为钾质角斑岩,石英角斑岩和凝灰岩。 收稿日期:2008-12-04 作者简介:张文宽,(1954—),男,四川内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地质勘探与技术管理工作

甘肃白银长铜矿床矿区特征概述

甘肃白银长铜矿床矿区特征概述

目录 甘肃白银长铜矿床矿区特征概述 (2) 一、区域地质概况 (2) 二、矿床地质特征 (3) 1.矿体的形态、产状及规模 (3) 2. 围岩蚀变 (4) 3.床具有特征的分带 (4) 三、特征矿石 (5) 参考文献 (6)

甘肃白银长铜矿床矿区特征概述 摘要本文概括的描述了甘肃白银长铜矿床矿区的区域地质概况和矿区特征,同时展示了一些特征矿石的标本。 甘肃省白银厂铜矿床曾经是我国最大的铜-多金属的有色金属矿床,该矿床位于甘肃省白银市北约15km处,矿床规模很大,开采历史悠久。(图1) 1枚岩(phyllite); 2.流纹岩(rhyolite); 3.流纹质凝灰岩(rhyolitic tuff); 4.钠长斑岩(albitophyre); 5.安山 (andesite); 6.安山质凝灰岩(andesitic tuff); 7.玄武岩(basalt); 8.玄武质凝灰岩(basaltic tuff); 9.辉绿岩(dbase); 10.矿体(orebody); 11.中一下寒武统(Lower- Middle Cambrian) ; 12.采样位置(sample location) 图1白银矿区地质略图(据彭礼贵等改编,1995) 一、区域地质概况 白银矿田矿床位于北祁连加里东地槽褶皱带东段,祁、秦、贺三联裂谷系三联点上,是闻名国内外的铜多金属矿产地。矿田地层以古生代的地层为主,岩性主要为海底火山喷发沉积和海相碎 屑沉积岩,赋矿层为一套由基性到酸性分异明显的寒武纪火山岩系。 北祁连东段地区的地层主要受海相沉积建造影响。矿区出露地层为中寒武世的一套分异完善的从基性到酸性包括火山熔岩、凝灰岩的海底火山杂岩系和沉积碎屑岩系。赋矿层岩性主要为石英角斑凝灰岩、石英钠长斑岩、细碧玢岩等。(图2)

广西铅锌矿资源

广西铅锌矿资源 广西保有资源储量的铅锌矿矿产地60处,铅矿产地3处,锌矿产地14处,主要分布于河池市、梧州市、来宾市和桂林市,铅的保有资源储量分别占全区的54.75%、15.98%、13.17%和4.84%,锌的保有资源储量分别占全区的76.55%、5.71%、7.30%和2.66%。其中1 988年以来勘查的矿产地29处。 佛子冲铅锌矿龙湾矿段:位于岑溪市诚谏乡龙湾村。矿区地处云开隆起北西缘,博白—岑溪断裂北东段,出露地层为奥陶系、志留系碎屑岩夹中基性火山岩,有燕山期花岗闪长岩、英安斑岩分布。矿体产于奥陶系上部灰岩中,产状与地层一致,走向北东,长100—1000米。主矿体延深200—500米,矿石平均含铅3.12%、锌5.44%、铜0. 26%、银55.83×10-6。矿石金属矿物有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黄铁矿等,脉石矿物有透辉石、绿帘石、绿泥石、石英、方解石、重晶石等,半自形、它形粒状结构,块状、侵染状构造。矿床为沉积—热液改造层控型铅锌矿床,达中型规模。已开采。 佛子冲铅锌矿六塘矿段:位于岑溪市诚谏乡与安平乡交界处的六塘村。矿区地处云开隆起北西缘,出露地层为下古生界浅变质碎屑岩和泥盆系、石炭系泥质岩、硅质岩,有中新生代盆地红色沉积和多期活动的中酸性岩浆侵入与喷发形成的火山岩分布。矿体产于奥陶系中统上组灰岩夹层中,以似层状为主,部分为透镜状、不规则状,产状与地层基本一致。探明矿体2个,矿体长560—700米,延深200—3 50米,平均厚3.4米。矿石平均含铅4.43—7.44%,锌5.74%—5.78%,

银49.55—100.5×10-6。为块状硫化物型矿石,主要金属矿物有方铅矿、闪锌矿、铁闪锌矿、黄铁矿等,脉石矿物有透灰石、绿帘石、石英、方解石、重晶石等。矿石为自形、半自形和它形粒状、交代残余及固熔分离等结构,浸染状、条带状和块状构造。矿床为沉积岩浆热液改造层控型矿床,资源储量达中型规模。已开采。 老厂铅锌矿:位于恭城县与阳朔县交界处的老厂。1993年完成详查。矿区地处海洋山凸起带,出露地层为寒武系复理石碎屑岩以及泥盆系、石岩系砂泥岩、碳酸盐岩,有新寨花岗岩体分布。含矿脉带产于断裂带及岩浆岩接触带。有含铅锌矿脉带8个,南西—北东向展布,脉带长3000—5000米,宽1—200米,厚1—300米,斜深大于500米,脉带间距500—1500米。脉体多倾向北面,倾角50—90度。矿体赋存于脉带中,多呈脉状、透镜状和扁豆状,沿走向、倾向舒缓波状起伏,并有膨大或缩小现象。主矿体长1000—1600米,斜深50—500米,厚0.8—6.0米,最厚22.4米,矿体平均品位含铅0.5—2%,锌2—7%。矿石金属矿物有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黄铜矿、黝铜矿等,脉石矿物有石英、绢云母、白云石、方解石等,氧化带常见褐铁矿、菱锌矿、水锌矿、铅矾、白铅矿、孔雀石等。矿石具半自形、它形、熔蚀残余、交代、乳蚀状、压碎等结构,角砾状、块状、网脉状、细脉浸染状、似条带状等构造。采用浮选工艺,矿石中锌、铅、铜的选矿回收率分别为90%、85%和32.28%。矿床为层控型后生改造复成因类型,资源储量锌为大型规模,铅为中型。

云南澜沧老厂银铅锌铜矿床地质特征_控矿要素及找矿靶区

第24卷第1期 Vo l.24,N o.1 2010年2月M IN ER A L R ESOU R CES A N D G EOL O GY F eb.,2010 云南澜沧老厂银铅锌铜矿床地质特征、 控矿要素及找矿靶区 李光斗 (云南省有色地质局,云南昆明 650051) 摘 要:澜沧老厂银铅锌铜矿床有明显的垂直分带,具“五楼一梯”的矿化结构。它是典型的多因复成矿 床,主要成矿作用包括早石炭世火山喷流沉积作用及喜山早期隐伏花岗斑岩热液成矿作用。主要控矿要 素包括火山机构、火山旋回、火山岩浆分异演化程度、隐伏花岗斑岩。通过对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的 详细研究,提出了找矿靶区。 关键词:银铅锌铜矿床;控矿要素;找矿靶区;老厂 中图分类号:P61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663(2010)01-0059-05 云南澜沧老厂银铅锌铜矿床大地构造位于滇西昌宁-孟连晚古生代大陆边缘裂谷系的澜沧裂谷北端,已有600多年的采矿历史。矿区累计探明铅金属量86.58万吨、锌33.55万吨、银1736.84吨、铜11.61万吨、硫铁矿283.61万吨及伴生金805kg。近年来,由于危机矿山接替资源项目的实施,老厂深部又发现细脉-浸染状钼(铜)矿化。 1 矿区地质概况 1.1 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为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其中石炭系为主要赋矿地层。泥盆系(D)为黄绿色、黄灰色砂页岩、千枚状板岩夹硅质岩,厚400m。石炭系下统(C1)为一套火山杂岩,主要岩性为集块岩、角砾岩、火山碎屑岩、凝灰岩及熔岩等,厚540~870m,可分为C11、C21 、C31、C41、C5+6 1、C71 、C81共八层,Ⅰ、Ⅱ、Ⅲ三个旋回。中上石炭统(C2+3)为白云岩、石灰岩夹泥晶灰 岩,厚310~430m。二叠系下统(P1-2 1)下部为块状石灰岩及白云质灰岩,厚210~280m;上部为生物灰岩,厚50~140m。 1.2 构造 矿区处于SN向构造带与NW向断裂交汇处,褶皱和断裂发育。褶皱自西向东有象山单斜、雄狮山向斜、老厂背斜、睡狮山向斜。老厂背斜又称火山穹隆,沿背斜轴部,火山机构明显。老厂银铅锌铜矿床即位于背斜倾伏端南西侧火山沉积洼地中。 断裂以SN向、NW向为主。SN走向断裂陡倾,自东往西有F8正断层,F1、F3、F11逆断层。3个逆断层为导矿和储矿构造。F2与F4为NW向缓倾斜层间滑脱构造,为Ⅱ1、Ⅱ2号矿体的储矿构造(图1)。 1.3 岩浆岩 矿区有酸性及基性-超基性岩浆活动。地表有石英钠长岩脉、辉绿岩脉及辉石云煌岩脉出露,深部有花岗斑岩脉穿插。在花岗斑岩脉附近有较强的矽卡岩化及铜、钼矿化。 2 矿床地质特征 2.1 矿体特征 目前控制矿带长1600m以上,宽200~400m,已揭露原生矿体138个,其中主要矿体有8个,占原生矿体总储量的92.5%,以Ⅰ1+2、Ⅱ2号矿体规模最大。原生矿体可分为Ⅰ、Ⅱ、Ⅲ、Ⅳ、Ⅴ、Ⅵ号共6个矿体群(图2)。 59 收稿日期:2009-03-10 作者简介:李光斗(1957-),男,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矿产地质勘查和管理工作。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