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复习提纲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复习提纲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复习提纲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复习提纲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第六学习主题: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1课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

一、隋朝

1、建立

时间:581 年(589年灭陈统一)

都城:长安

建立者:隋文帝杨坚

年号:开皇

3、隋文帝治国措施:

①改革政权机构;②重视选拔人才;③大力发展农业;④减轻赋税徭役;⑤倡导节俭;

4、开皇之治:

开皇年间,隋文帝勤勉治国,锐意革新,形成国家富庶、社会繁荣的盛世局面,史称“开皇之治”。

5、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二、贞观之治

1、建立

时间:618年人物:李渊地点:长安

2、贞观之治:

时间:626年人物:李世民(唐太宗)年号:贞观

治国措施:

(1)政治上:①吸取隋亡教训,广开言路,选用良吏,提高行政效能;

②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允许农民用实物代替徭役)

③简法轻刑,修订法律;(《贞观律》)

④重视教育,大力培养人才。(国子学、太学)

⑤实行恩威并施的政策(和亲、封赏、迎击),改善民族关系。(天可汗) 表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国力强盛,史称贞观之治。奠定了唐朝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第2课走向全盛时期的唐朝

一、女皇武则天(上承贞观,下启开元)

1、时间:690年

国号:周

意义: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统治措施:①打击皇室和贵族集团

②招揽人才,提拔了姚崇、宋王景等有才干的人;

③组织编写农书,指导农业生产;

④鼓励兴修水利、栽桑养蚕;

⑤减免赋税徭役

3 作用:经济文化继续发展,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二开元盛世

1、时间:712年,

人物:李隆基(唐玄宗)

年号:开元

2、治国措施:①任用贤能(姚崇、宋璟)

②采取措施发展生产

③下令整理财政,清理土地和户口;

④实行“宽仁”政策,废除了武则天的酷刑苛法;

⑤倡导节俭

3、表现: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第3课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1、三国两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2、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下令“分科举人”。

3、隋炀帝:开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产生。

4、科举制度在唐朝时进一步完善

特点:①分科考试;②择优录取。③常科和制举两大类。

常科:进士科(重要),明经科(其次);

制举:皇上为选拔“非常之人”而设臵的特科,名目繁多,变化很大。

固定程序:常科先参加州府的初试,再参加尚书省的“省试”。进士科连考三场。

量才任用:体貌伟壮、能言善辩、书法精良、擅长撰写和处理司法文书。

5、影响:①我国选官制度转变为以考试为主;

②使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人进入各级政权;

③促进了教育事业和文学艺术的发展;

④前后沿用了1300年(到清朝末年被废除)

科举制度的实施与唐朝的繁荣有何关系?

(答案:①满足了中小地主参政的愿望,缓和了阶级矛盾。有利于统治者政权的巩固和国家的统一。②国家掌握了选拔官吏的权利,选拔了一批促进国家发展的优秀人才。

③激发了教育的发展。④看重诗赋文章,促成了唐朝文学的繁荣。)

第4课唐朝的民族关系

一、唐与吐蕃

1、生活在青藏高原,是藏族的祖先。吐蕃的首领称赞普。

2、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吐蕃。定都逻些。

3、关系

和亲:①唐太宗嫁文成公主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②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入藏。尺带珠丹上书说唐蕃“和同为一家”

会盟:823年,唐蕃正式结盟,立会盟碑在拉萨大昭寺门前。

二、唐与南诏

1、生活在云南洱海一带的南诏是彝族、白族的祖先;

2、蒙舍诏统一各诏,建立南诏政权。太和城(云南大理太和村)

3、唐玄宗册封皮罗阁为云南王。

三唐与回纥

1、回纥是维吾尔族的祖先。

2、关系:①唐太宗贞观年间,回纥出兵助唐灭东突厥。

②唐玄宗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③安史之乱时回纥出兵助唐收复长安洛阳。

3、唐朝采取哪些方式来加强与少数民族的联系:

经济文化交流、册封、和亲、会盟、直接管理

第5课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

一、唐与日本

1、唐朝时,日本派使节到唐朝

目的:密切两国关系,学习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

代表人物:空海、阿倍仲麻吕、吉备真备。

2、鉴真:唐朝时为中日两国交流作出突出贡献的僧人。他六次东渡日本,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

二、唐与天竺

1、中国古代称印度半岛为天竺。

2、①玄奘从长安出发,到天竺。

②他学习佛学,求取佛经,他和他的弟子还把旅途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

③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突出贡献。

④玄奘是著名高僧、旅行家和佛学翻译家。

第八学习主题: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10课明清专制集权的加强

一、明朝的建立与君权的加强

1、明朝建立: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称帝,建立了明朝,年号洪武。朱元璋就是明

太祖。

2、明朝加强君主权力的措施

①政治上: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把进行政务分别交给六部处理。明成祖

时,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②特务统治:利用厂卫制度实行恐怖专政,强化君权。(朱元璋)锦衣卫、(之后)

东厂、西厂

③文化上:用八取士来培养和选拔皇帝忠顺的奴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④思想上:大兴文字狱,加强思想控制。

二、清朝建立与君权的加强:

1、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族,建立金国,史称后金。皇太极改女真为满洲。

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今辽宁沈阳)称帝,改国号为清。1644年顺治帝迁都北京。

2、雍正帝设立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

乾隆帝时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三、八股取士与文字狱

1、从明朝开始实施,考试题目选自四书五经,考生答卷必须按呆板固定的格式来写,内容必须遵循朱熹《四书集注》的观点,不能有自己的见解。

危害: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发展。

2、统治者刻意挑剔文字的所谓错误而兴起的大狱。它在历朝都发生,明清时最厉害,清朝达到顶峰。

危害:文字狱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

四、明清加强皇权的措施:

①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和中书省,把朝廷政务交给六部,皇帝直接控制朝廷军政大权。

②明成祖设立内阁,后来成为协助皇帝决策的中枢机构。

③明朝利用厂卫制度实行恐怖专政, 强化君权。

④雍正时设立军机处,乾隆时进一步加大了其权力,军机处成为清朝皇帝专权的重要工

具。

⑤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明清时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

第11课明朝的对外文化交流

一、郑和下西洋

1、目的:明成祖朱棣时,为加强与海外的联系,并宣扬国威。

2、概况:1405年,郑和船队从刘家港出发,经占城、爪哇、苏门答腊等地,第一次出使西洋。郑和七次下西洋,到过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3、影响:①扩大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文化交流,使明朝与30多个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②比哥伦布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是世界杰出的航海家。③郑和下西洋后,更多的中国人到南洋。

二、华侨对南洋的贡献:

早在唐朝时,我国就有人到南洋谋生,明朝后加快。大多来自东南沿海一带,有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为南洋的开发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第12课明清时期的反侵略斗争

一、戚继光抗倭:

①倭寇:元末明初,日本海盗、武士勾结不法商人,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走私、劫掠,称之为倭寇。

②戚继光奉命抗倭,组建“戚家军”。

③抗倭业绩:1561年“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基本扫除了浙江沿海的倭寇;前往福建、广东配合当地明军剿灭倭寇。几年后,东南沿海倭患基本平息。

④评价:戚继光是民族英雄。

二、郑成功收复台湾:

①17世纪20年代,荷兰霸占台湾。

②1662年,郑成功率军打败荷兰殖民者,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③评价:郑成功是民族英雄。

三、反击沙俄侵略:

①17世纪中叶,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以雅克萨、尼布楚为据点。

②康熙帝组织反击,1685年和1686年两次围攻雅克萨,打败俄军。

③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是划定中俄边界的第一个条约。规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大片地区是中国的领土,从法律上划定了中俄东段的边界。

第13课清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

一、对西藏的管理:(西部)

1、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

2、雍正时,设臵驻藏大臣,①代表中央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②享有行政、军事、财政、外交等方面的大权。③通过“金奔巴瓶”制度确定达赖、班禅继承人。

3、进一步加强了清廷对西藏的管理,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二、对台湾的管理(东南部)

1684年,清朝设臵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巩固了清朝对东南边疆的统治。

三、对北部和西北边疆的管理:

①17世纪平定噶尔丹叛乱,设臵了乌里雅苏台将军。

②18世纪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臵了伊犁将军。

意义:对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起了重要的作用

四、清朝的疆域

清朝前期,我国疆域西跨葱岭,西北抵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达外兴安岭及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至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赤尾屿等,是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

五、明清两朝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1、抵御外来侵略:①明朝时,戚继光组建“戚家军”在东南沿海抗倭;②清朝时,康

熙帝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击败沙俄侵略者。

2、加强管理:①顺治和康熙先后册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设臵驻藏大臣,与达赖、

班禅共同管理西藏通过金奔巴瓶制度确定达赖、班禅的继承人。

②1683年,统一台湾,1684年,设立台湾府,巩固了对东南边疆的统

治;

③平定噶尔丹叛乱后,设立乌里雅苏台将军管理北方;平定大小和卓叛

乱后,设立伊犁将军管理西北边疆。

第14课封建帝国的危机

一、盛世与危机

1、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康乾盛世”。

2、表现为:

A农业方面:①水稻等粮食作物产量进一步提高;②棉花种植面积扩大;③甘薯、玉米、马铃薯、烟草等作物的种植不断推广。

B手工业:①制瓷中心景德镇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工艺水平有了新突破。②南京成为新兴的丝织业中心。③松江、无锡等地棉布畅销各地。

C商业:商品流通更广泛,商业更发达。

3、危机

衰落的原因:乾隆中期以后,①土地兼并严重,②统治集团奢侈,③吏治败坏,④军队腐朽,⑤阶级矛盾日益加剧。强大的清王朝迅速走向衰落。

二、闭关锁国政策

原因:①根本原因是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比较稳定,清政府认为无需与外国贸易

②为了打击郑成功等沿海抗清力量

③为了抵御西方国家的入侵。

表现:清朝初年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禁止商民出海;到乾隆年间只开放广州一处,并颁行限制外商活动和国内商民出海贸易的条例、章程,形成了严厉的闭关锁国政策。

影响:①曾在抵御外国侵略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

②阻碍了中外联系,影响了中国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阻碍了中国经

济文化的发展,是中国近代社会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清朝前期对外实行什么政策?清政府为什么要实行这种政策?实行些政策造成的影响是什么?

①清朝前期实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

②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是:第一,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主要地位,统治者认为天朝的物产丰盈,无须同外国互通无关;第二,害怕外国商人和沿海人民往来会滋扰生事,威胁其统治。第三,为了打击郑成功等抗清力量。

③曾在抵御外国侵略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但这一政策的长期推行阻碍了中外联系,影响了中国吸收世界先进的文化和科学技术,阻碍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中国近代社会落伍的重要原因。

第九学习主题中国古代文化(下)

第15课印刷术、指南针与火药

一、印刷术

1、隋唐时发明了雕版印刷术,成都、江淮新兴。宋朝时进入了全盛时期。世界现存最

早的标有确切年代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刻印的《金刚经》。

2、北宋中期,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多年。是印刷技术的一次重大飞跃。

3、北宋时活字印刷术传到日本、朝鲜,元朝时传到欧洲。

二、指南针:

1、战国时制成司南。

2、北宋时,指南针发明,并开始用于航海。南宋初期制成“罗盘针”(罗盘)。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把指南针用于航海业的国家。

4、12世纪,指南针经阿拉伯传入欧洲、促进了世界航海业的发展。

三、火药

1、唐朝时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了火药(硫磺、木炭和硝石)。

2、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3、宋元时期,火器运用广泛。

4、13世纪至14世纪,火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四、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对世界的影响(贡献):

1、火药:通过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导致欧洲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新兴资产阶级凭借火器战胜了落后的封建势力,火药在生产上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指南针:指南针传到欧洲后,成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船队环航全球的重要条件;

3、印刷术: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知识的传播与交流。

第16课建筑奇观

一、赵州桥

隋朝时,李春设计和主持建造了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大型石拱桥。

二、大运河

1、隋炀帝时,开凿了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东南起余杭(今杭州),北达涿郡(今北京),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2、元朝又开凿了会通河,通惠河。

3、大运河的作用:大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流域,加强了南北的交流,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三、明长城:

目的:加强对蒙古族和女真族的防御。

起止点: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

意义:明长城是历代规模最大、防御设施最完善的城防工程。是古代世界的伟大工程,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四、故宫

1、明清时北京城由宫城、皇城和京城构成。宫城又称紫禁城,今天称为故宫。

2、分为前朝和内廷:

南半部—前朝:太和殿(金銮殿,最大)、中和殿、保和殿。辅以文华、武英。(举行大典、筵宴)

北半部—内廷: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辅以东西六宫、御花园。(处理政务、居住)

3、故宫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全面反映了我国古代建筑,特别是木结构建筑的杰出成就。

第17课科技巨著与史学巨著

一、《本草纲目》

1、是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编著的一部药物学巨著。

2、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成就。为世界医药学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天工开物》

1、明朝末年的科学家宋应星的代表作。

2、广泛记载了各地农作物的品种、特性、栽培方法。

3、着重叙述了纺织、造纸、烧瓷、采矿、冶炼等手工业生产的过程和手艺。

4、全面反映了当时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发展状况,被外国人称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三、《资治通鉴》

1、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成的一部编年体史学巨著,记载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1300多年的历史。

2、史料翔实丰富,为后人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第18课唐诗与宋词

一、唐诗

唐诗是我诗歌发展的巅峰。有边塞诗、田园诗、浪漫主义诗歌、现实主义诗歌。

①李白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蜀道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

②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称“诗史”,风格“沉郁顿挫”,人称“诗圣”。“三吏三别”

③白居易是唐代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通俗易懂,寓意深刻,达到了通俗的最高境界。《瑟琶行》、《长恨歌》等是他的代表作。

二、宋词

1、宋词有婉约词、豪放词。婉约词代表人物是柳永和李清照。

①柳永突破小令格式,扩展词的篇幅,加大词的容量,完成了北宋词的第一次转变。

2、北宋苏轼、南宋辛弃疾是豪放词的代表人物,人们将辛弃疾和苏轼并称为“苏辛”。

①苏轼扩大词的表现功能,使词摆脱乐曲附庸地位,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水调歌头》《念奴娇》

②歌颂征战,希望完成统一大业是辛词的基调。

第19课明清小说

一、明代小说

1、为适应商品经济发展后壮大的市民阶层的需要,小说文学体裁在明代繁荣起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并称明代“三大奇书”。

2、《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在史书《三国志》和民间传说的基础写成的长篇历史小说。

3、《水浒传》是施耐庵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写成的长篇英雄传奇小说。

4、《西游记》是吴承恩根据民间广为流传的神话故事创作的浪漫主义长篇神话小说。

被外国学者赞扬可以与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和陀斯耶夫斯基的作品相提并论。二、《红楼梦》

1、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是我国最优秀的古典小说。

2、全书以贾府的盛衰为主线,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为核心。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

第一学习主题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

一、鸦片战争(1840.6道光1842.8)

(一)历史背景

1、国外:欧美资本主义发展处在上升阶段,尤以英国最为强大

2、国内:①清王朝由盛转衰,封建统治危机四伏。

②鸦片大量输入中国,泛滥成灾。

列强鸦片输入的直接目的:牟取暴利/改变贸易不利地位

列强鸦片输入的根本目的:把中国变为其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

鸦片输入的危害:A、白银大量外流,物价上涨,严重影响清政府的财政收入。B、加重了人民的负担。C、使清政府政治更加腐败。D、军队的战斗力进一步削弱。E、严重摧残国民的身体健康。

(二)导火线/发动战争借口: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

1、道光帝为维护清朝统治,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东禁烟。

▲2、虎门销烟:1839年6月3日起,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英美商人的110多万千克鸦片,在广州虎门海滩全部当众销毁。

历史意义:①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振奋了民族精神,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意志。②林则徐出色地领导了禁烟运动,是近代史上的民族英雄。

(三)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目的)

1、打开中国大门,把中国变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注:这也是根本原因和主要目的)

2、维护可耻的鸦片贸易。

(四)爆发及结果:

爆发:1840.6 英军封锁珠江口

结果:中国战败,签定《南京条约》

1、中国战败的原因:①清朝政治腐败,经济和军事技术落后。②道光帝举棋不定,忽战忽和。③英国国力强盛,武器先进。(其中“清朝政治腐败”是主要原因,也可以说为:腐朽的封建制度阻挡不了新兴的资本注意的进攻)(说明了:落后必然挨打。)

▲2、中英《南京条约》(1842. 8;南京长江江面英舰“皋华丽”)

(1)历史地位: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2)主要内容:①割让香港岛给英国。②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③赔款2100万银元。④允许英国派驻领事。⑤英商货物进出口关税由两国协商。https://www.wendangku.net/doc/d22012503.html,

3、《南京条约》的附件:(1843)

英国获三特权:①领事裁判权/治外法权。②片面最惠国待遇。③在通商口岸租地造屋、永久居住(即“在通商口岸建立租界”)。

(五)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①政治上: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②经济上:中国逐渐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封建经济开始解体。③社会性质上: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大影响)④地位上: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0咸丰1860.11)

(一)原因(目的):扩大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二)过程:

1、1856.10,英军炮轰广州,战争爆发。

2、1857,英法联军攻陷广州,直逼天津,威胁北京。

▲3、1860.10,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抢劫、破坏、烧毁;暴露了:侵略者的凶残本质),攻占北京。(注:这是近代史上中国的首都第一次被外国侵略者攻占。)

(三)结果:中国战败

签订《北京条约》(1860)

主要危害: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半殖民地化加深。

(四)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1、1858—1881,共侵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注:《瑷珲条约》是近代割地最多的条约)

2、复习:P10表格、P11地图《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五)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1、太平天国运动(农民运动/起义)爆发:洪秀全 1851年都城:天京(今:南京)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

2、洋枪队:为对抗太平军,盘踞在上海的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组建了由美国人华尔任领队的洋枪队。

▲3、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事迹:

①1860.8,李秀成太平军在青浦大败洋枪队,伤华尔。

②1862.9,太平军在浙江慈溪再败洋枪队,死华尔。

③1864,太平军在金坛大败洋枪队,伤戈登。

三、甲午中日战争:(1894光绪1895.4)

(一)爆发:1894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该年是旧历甲午年,史称为“甲午中日战争”(二)过程:新课标第一网

1、1894.9.17,中国海军提督丁汝昌率舰队迎战

▲2、黄海海战:1894.9.17 邓世昌(率致远舰全舰官兵英勇奋战,冲撞日“吉野”舰,舰中鱼雷而沉,壮烈牺牲)(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光绪悼邓世昌)3、威海卫战役:1895初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三)结果:中国战败,签订中日《马关条约》

1、时间、人物:1895.4 李鸿章日本马关伊藤博文

▲ 2、内容:①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②增开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通商口岸。(表明:外国势力深入到内地/长江中上游/西部)③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表明:日本最早获得投资办厂合法权)

▲3、危害: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刺激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左宗棠收复新疆▲

(一)背景:

1、1865,阿古柏(中亚浩罕国军事头目)率军入侵新疆。

2、英、俄承认阿古柏政权,在新疆获得许多侵略权益。

3、沙俄出兵占领伊犁地区。

(二)过程:

1、1876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率大军讨伐阿古柏。

2、在新疆人民支持下,打败阿古柏,收复除伊犁地区以外的新疆全部领土。

(三)意义:

左宗棠收复新疆,粉碎了俄、英企图肢解中国的阴谋,捍卫了祖国领土的完整。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6光绪1901.9)

(一)背景:19世纪末中国爆发义和团运动,引起帝国主义的恐慌。

(二)八国联军侵华的目的:

1、直接目的:镇压义和团运动

2、主要目的:保护和扩大在华利益

(三)过程

1、1900.6,俄日英法、美德意奥八国组成联军,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从大沽经天津向北京进犯。

2、义和团和清军的抵抗:

①义和团和清军在廊坊、杨村车站围歼侵略军。

②在天津:A、义和团同清军激战老龙头车站;

B、张德成率领义和团一度攻打紫竹林租界;清军将领聂士成腹破肠出仍不下战场,最后壮烈牺牲。

3、1900.8,攻入北京(暴露了:侵略者的凶残本质)

注意:①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是近代史上中国的首都第二次被外国侵略者攻陷。②义和团运动的性质:是一场反帝爱国的农民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四)结果:中国战败,签订《辛丑条约》

1、时间、地点:1901.9 北京

2、签订双方:清政府与俄日英法、美德意奥、比西荷11国

▲3、内容:①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39年付清,本息共9.8亿两。(注:这是赔款最多的条约——4.5亿两;称为:庚子赔款)

②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表明: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危害最大的一款)https://www.wendangku.net/doc/d22012503.html,

③拆毁大沽炮台和北京至大沽沿途各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重要地区。

④在北京东交民巷设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在区内居住。

▲4、危害:①极大地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②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③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结合《辛丑条约》的内容分析危害

☆归纳:1、外国列强的历次侵华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内因:清王朝的腐败无能。(主要原因)

外因:西方资本主义力量强大,超过了陈旧落后的封建制度。

☆归纳:2、李鸿章签订的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第三学习主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五四运动及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期(1919.5—1924.1)

一、“五四运动”:(1919.5.4——6.5—)

(一)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说明:弱国无外交

(二)过程:

1、第一阶段:1919.5.4—6月初北京青年学生

爆发:1919.5.4 北京大学等3000多学生天安门示威游行

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还我山东”、“拒绝和约签字”(“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反应了反帝反封要求,为近代中国最完整的口号;只有“拒绝和约签字”实现)

2、第二个阶段:1919.6月初起上海工人阶级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六三”前后的变化:1919.6.5,上海工人罢工,为五四运动的转折点中心:北京上海主力:青年学生工人阶级

◇五四运动出现了“三罢”斗争: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三)结果: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1、释放被捕学生;

2、撤消三个卖国贼(曹、陆、章)职务;

3、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直接目的达到)

(四)历史意义:“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群众)运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概括地讲,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21.7.23—7.31)

(一)历史条件

1、阶级条件: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及工人运动的发展

2、思想条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3、干部、组织条件:各地共产主义早期组织的建立

1920.8陈独秀在上海建立最早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后来北京、武汉、长沙、日本、法国等都建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21.7.23—7.31

▲1、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大会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参加大会的有毛泽东、董必武等13人,代表全国50多名党员)

2、中共“一大”的主要内容/决议:①通过了中共的第一个党纲(党名;奋斗目标)。

②大会确定了党的中心工作: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③大会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3、历史意义:中共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从此有了代表中华民族利益的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国民)大革命时期/北伐战争时期/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4.1—1927.7)三、国民大革命:1924.1—1927.7

(一)黄埔军校的创建:▲

1、1924.6在共产党建议下孙文在广州黄埔创建“陆军军官学校”

2、孙中山任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3、作用: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

(二)北伐战争:1926.7—1927初▲

1、目的:推翻北洋军阀,实现全国的统一

2、组织:国共两党联合推动

3、主力:以黄埔军校学生为骨干的国民革命军

4、革命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5、战场:①两湖地区(主战场);②江西;③福建和浙江

6、北伐军胜利进军:①北伐军先后夺取汀泗桥、贺胜桥、武昌;②叶挺独立团为第四军赢得“铁军”的称号;③1926.9冯玉祥率部参加国民革命军,挥师南下,同北伐军遥相呼应;④1927年,国民政府从广州迁至武汉。(说明:国民政府于1925.7在广州

成立)

原因:国共合的实现;国民革命军将士尤其是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浴血奋战;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冯玉祥的配合;战争的正义性

7、北伐的主要成就:打跨了吴佩孚、孙传芳;不到半年由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阶段性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

(三)国民革命失败

1、失败:①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②1927年汪精卫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标志国民革命失败

失败原因:主观:陈独秀犯严重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根本原因);党成立不久,力量弱小,斗争经验不足;客观: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2、经验教训:①要坚持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②要坚持走武装斗争的道路。(四)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1927.4.18 蒋介石▲

1、性质: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权(1927.4.18 22年1949.4.22)

2、政策:坚持实行反共反人民的政策第一号命令:清党通缉令

土地革命时期/十年内战时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7—1937.7)

四、人民军队的建立

(一)▲南昌起义:1927.8.1

1、背景、目的:国民革命失败后,面对敌人的白色恐怖,为了挽救革命,中国共产党决定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

2、领导机构:前敌委员会

3、领导人:周恩来(书记)、贺龙(起义总指挥)、叶挺朱德、刘伯承

4、意义:①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共独立领导军队进行武装斗争的开始,是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②8月1日成为人民军队诞生的纪念日。

(二)井冈山会师

1、“八七会议”:1927.8.7 汉口中共中央紧急会议

内容: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注:会后,毛泽东受党的派遣,到湖南领导秋收起义。

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1928年,毛泽东建立了以宁冈为中心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3、井冈山会师

(1)概况:1928.4,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的工农武装在砻市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两军的全体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

(2)意义:形成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部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

五、▲红军长征:1934.10—1936.10

(一)原因和开始

1、原因:“左”倾冒险主义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2、出发:1934.10,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如:江西瑞金)。

(二)遵义会议:1935.1 贵州遵义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1、召开原因:“左”倾冒险主义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长征;长征初期,继续犯“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红军损失惨重

2、内容/决议/成就:①批判了党中央领导人在军事上、组织上的错误。②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增选其为政治局常委。

2、意义:①结束了“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②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③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三)长征的经过(主要指红一方面军)(联系教材上的图片和长征路线图)

1934.10出发→突破四道封锁线→1935.1遵义会议→强渡乌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标志红军摆脱了国民党几十万人围追堵截,掌握了作战主动权)→通过大凉山彝族地区→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吴起镇会师

记忆方法:乌江天险重飞渡四渡赤水出奇兵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四)长征的胜利

1、1935.10,红一方面军与陕北红军在吴起镇会师。(历时一年)

2、1936.10,红一方面军分别与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静宁将台堡会师,标志长征胜利结束。(历时两年)

(五)意义:

①长征锻炼和考验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留下了光荣的革命传统。②长征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红军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归纳:▲1、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

①1894年领导成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武力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②1905.8,推动成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提出十六字纲领,担任同盟会总理。

③1911—1912年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

④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⑤1924年召开国民党“一大”,与共产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⑥1924年创建黄埔军校,兼任总理。

☆归纳:2、中共领导的三次会师

①1928.4井冈山会师:南昌起义部队和秋收起义部队。

②1935.10吴起镇会师:红一方面军和陕北红军。

③1936.10甘肃会宁、静宁将台堡会师:红一方面军分别与红二方面、红四方面军。☆归纳:3、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

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

起止时间 1840年—1919年 1919年—1949年

革命任务反侵略反封建反帝反封建

领导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

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归纳:4、红军长征胜利的原因:

①遵义会议拨正了航向,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②遵义会议后采取了正确的作战方针和策略。③广大红军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④各族人民的支持。(⑤长征途中同张国焘的分裂主义作斗争。)八年抗战时期/抗日战争时期(1937.7.7—1945.9.2)

第四学习主题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抗日救亡运动

(一)“九一八事变”/柳条湖事件:1931.9.18 南满铁路沈阳柳条湖

1、原因/目的:日本转移29—33年经济危机打击

▲2事情经过:1931.9.18,日本关东军策划炸毁南满铁路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接着炮轰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占领沈阳城。不到半年,东北三省全境沦陷。这就是“九一八”事变。(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

3、结果:由于蒋介石下令“绝对不抵抗”,不到半年,东北三省全境沦陷。1932年,日本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以长春为“都城”,溥仪任“执政”。

(二)西安事变/双十二事变

1、背景:①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华北,使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②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使国民党内部进一步分化。③经过中共的大力争取,张、杨接受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④蒋介石拒绝抗日。▲概况:1936.12.12,张学良、杨虎城派兵到西安华清池逮捕了蒋介石,囚禁了城内一些国民党高级将领,接着通电全国,呼吁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这次逼蒋抗日的行动,史称“西安事变”。

3、性质:逼蒋抗日的军事行动。(注:不是以推翻蒋介石统治为目的的兵变)

4、中共态度:中共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正确方针。(解决的依据:民族矛盾开始上升,抗日成为当前的主要任务。)

5、结果/西安谈判:在中共代表(周恩来、秦邦宪、叶剑英)与张学良、杨虎城共同努力下,蒋介石被迫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合红军抗日等条件。

▲6、影响/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的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促进了国共合作抗日局面的出现。(注:不可理解为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归纳:中共主张和平西安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

①日本大举入侵中国,民族危机严重,“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是全国人民的共同要求。

②西安事变后,国内外出现错综复杂的形势。③中共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的主张。

二、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1937.7.7—1945.9.2

(一)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7.7.7

▲1、概况:1937.7.7,日本侵略军向驻北平西南卢沟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挑起了全面侵略中国的战争。这就是“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2、影响:卢沟桥的烽火,揭开了中华全民族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序幕。

(二)▲南京大屠杀:(1937.12.13起六个星期)

1、1937.12.13起持续6个星期的针对和平居民的大屠杀,杀害我国同胞30多万。其中19万人被集体屠杀。

2、其中,日寇把关在幕府山的5.7万人驱至下关草鞋峡,集体枪杀。(这是日寇制造的最大的一次集体屠杀)

(▲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联系:日本右翼分子制造教科书问题,至今仍否定南京大屠杀等史实的目的是什么?否定、掩盖侵华史实(如南京大屠杀),复活军国主义/为军国主义招魂,为侵华战争涂脂抹粉。

三、国共合作抗日

(一)台儿庄战役(1938.3——1938.4)

1、抗战之初,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四次大会战。

2、徐州会战

①为保卫徐州,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军队在临沂与日军备战七天;

②在保卫滕县的战斗中,122师师长王铭章牺牲。

③1938.3—1938.4,国民党取得台儿庄大捷,这是自抗战以来国民党正面战场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但是这一战役没有能够扭转国民党正面战场被动的局面)

(二)百团大战(1940.8—1940.12)

1、抗战开始后,中共坚持实行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的全面抗战路线。

2、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的重心。

敌后抗日根据主要有:①聂荣臻—晋察冀(最早的抗日根据地);②刘伯承、邓小平、徐向前—晋冀鲁冀;③贺龙、关向应—晋绥;④陈毅—苏南;⑤张云逸—江北;⑥陕甘宁边区—全国的抗战中心

3、百团大战:

(1)目的:粉碎日军对华北根据地的“扫荡”和“囚笼”政策

(2)概况:1940年8—12月,八路军105个团20万人在彭德怀指挥下,在华北进行了一场以破坏敌人交通线为主要目标的战役,史称“百团大战”。

(3)结果:歼敌2.5万多人,摧毁了大量的敌碉堡和据点。

(4)意义:沉重地打击了日寇,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是抗日战争时期一次重大的军事胜利。

(▲讲述中国军队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等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四、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中共七大:1945.4—6 陕西北部延安(5—1=4;5+1=6;5+4+6/3=5)

1、背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

2、目的:为了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并在抗战胜利后,建设一个独立、自由、民族、统一、富强的新中国

①通过了毛泽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

②制定了“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

▲3、内容/决议: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的党的七大政治路线

③通过了新的党章,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④选举了毛泽东为主席的新的党中央委员会。

4、意义:这次大会在历史的转折关头制定了党的正确路线,使全党在毛泽东思想的旗臶下实现了空前的团结,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坚强的中央领导集体,为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二)抗日战争的胜利

1、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945.8.15

2、日本投降签字仪式—日本正式向反法西斯同盟国投降:1945.9.2 东京湾美舰“密苏里号”(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二战结束)(中国的一个民主党派—“九三学社”就是为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而更名的)

3、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全民族团结抗战、浴血奋战。(主要原因)②中共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③苏联、美国等反法西斯同盟的援助。

④抗日战争是一场正义的战争,正义的战争必胜。⑤爱国华侨和世界友好人士的支持援助。

注:中共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是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是取得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力量。

▲4、抗战胜利的意义:①中华民族100多年来反抗外来侵略取得的第一次伟大胜利,洗雪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②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归纳:为什么说中共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是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是取得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力量?

①中共发起、领导和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迫使蒋介石走上了联共抗日的道路;

②中共提出了正确的政治主张和军事战略策略,为抗战的胜利指明了道路,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③中共领导军队建立了抗日根据地,开辟敌后战场,抗击大部分日军和全部伪军,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所以说中共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对抗战的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

三年解放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1945.10—1949.4.23)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3课 盛唐的社会景象练习 川教版

第3课盛唐的社会景象练习 一、选择题 1.归纳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正确是 ①都是在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时出现的②统治者都注意调整统治政策 ③都在思想文化上实行高压政策④都重视生产技术的改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唐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在中国封建时代是空前的。下列唐朝统治者在位的先后顺序应是( ) A..①⑤③④② B.①③⑤④② C.①⑤③②④ D.⑤①③④② 3. 不是发生在唐玄宗统治时期的事件有 A.鉴真东渡日本 B.玄奘西游 C.南诏首领被封为云南王 D.任用富于改革精神的姚崇当宰相 4. 在美国旧金山、纽约等地,人们把华侨、华人聚居的地方称为“唐人街”,可见唐朝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康乾盛世 D.开元盛世 5. 下列能够准确概括隋唐时期历史特征的词语是:( ) A.纷争与变革 B.分裂与融合 C.繁荣与开放 D.交流与冲突 6. 唐代诗人杜甫在《忆昔》诗中写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该诗称颂的“封建盛世”是 A.文景之治 B.开皇之治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7. 唐朝政局可用下图表示,图中的“?”处应为 A.唐太宗统治前期 B.唐太宗 统治后期

C.唐玄宗统治前期 D.唐玄宗统治后期 8.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时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之为 A.“文景之治” B.“开皇之治”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9.图名叫《唐玄宗走马任姚崇》,从中能直接体现唐玄宗 A.任用贤 才 B.重视地方吏治 C.重视发展生产 D.提倡节俭 10.下面为我国某一朝代的户数统计示意图,从中我们不能得到的信息是() A.这是有关唐朝前期的户数统计示意图 B.唐朝前期统治者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 C.展示了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时期的社会状况 D.唐朝前期的社会经济从总体上看是向前发展的 11.唐代诗人陆龟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来形容素雅润的唐代某种瓷器,你知道这是对下列哪种瓷器的由衷赞美吗?() A.唐三彩 B.白瓷 C.青瓷 D.景德镇瓷器 12.如图城市平面图反映的是() A.汉朝都城长安 B.唐朝都城长安 C.隋朝都城长安 D.北宋都城 东京 13.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前期在治理国家方面的共同点是() A.轻徭薄赋 B.减轻刑法 C.重视人才 D.善于纳谏 14.唐朝时,人们创造了一种新的灌溉工具,它可随水流自行转动,把水从低处汲到高处,你知道这种灌溉工具是什么吗?() A.曲辕犁 B.筒车 C.翻车 D.水排 15.教材“动脑筋”中,介绍了阿拉伯商人在广州看到了“唐朝官员穿了五件丝绸衣服,显露出胸前有粒黑痣”的故事,说明()

2019-2020年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 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练习题六十九

2019-2020年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练习题六十九 第1题【单选题】 17、18世纪,当欧洲上空的“理性之光”将人们引向光明时,东方的中国人正逐步被禁锢于“思想的牢笼”。“思想的牢笼”指的是( ) A、焚书坑儒 B、民主与科学 C、八股取士、文字狱 D、闭关锁国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这一机构的办事特点是“勤、速、密”,且“只供传述错误,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决策权由皇帝控制.该机构是( ) A、锦衣卫 B、军机处 C、中书省 D、六部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我国科举制度在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其被废除的时间是( )

A、宋朝末年 B、明朝末年 C、元朝末年 D、清朝末年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实质上反映了( ) A、皇帝的辛劳 B、君权的强化 C、地方的无权 D、仪式的完善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雍正时,设立军机处,处理军政大事.关于军机处认识正确的是( ) A、军机大臣由议政王大臣会议选派 B、军机大臣有军国大事的决定权 C、军机处的设置降低了办事效率 D、军机处的设置,使皇权进一步加强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某校七年级历史活动课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搜集了明太祖废除丞相、明成祖设立东厂,雍正设立军机处等方面的资料。由此可知,研究性学习的主题可能是( ) A、明朝的经济的发展 B、历史上有作为的皇帝 C、君主专制的强化 D、统一多民族的巩固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实质上反映了( ) A、皇帝的辛劳 B、君权的强化 C、地方的无权 D、仪式的完善 【答案】: 【解析】:

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完整教案2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川教版) 第三课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科举制创立的时间和标志,了解隋唐科举制的主要内容,理解科举制在隋唐时期的进步作用。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学习科举制,认识这一制度既有利于隋唐统治者控制人才,又为隋唐的繁荣提供了人才,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法;通过比较古今考试制度,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科举考试制度是促进唐朝繁荣的原因之一,认识符合社会发展的考试制度的进步性,从而理解我国当今改革考试制度的正确性;通过了解我国科举制度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科举制的创立及在唐朝的发展 二、难点:唐朝科举制的作用 教学方法: 讲解、讨论、归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展示唐诗一首孟郊《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此诗反映了古代读书人登科之后的巨大变化,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隋唐朝的科举制的历史话题。 二、讲授新课: (一)、科举制的创立 1、科举制产生的背景:九品中正制已经不适应需要,许多地主知识分子要求参与政权,隋朝统一全国后需要大量的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2、科举制正式创立的标志及其产生的作用?科举制的创立从地主知识分子中选拔了大量的人才,缓和了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扩大了统治基础。隋文帝下令“分科举人”。 3、科举制创立的意义:改革了封建选官制度,使科举制在后世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隋朝在选官制度的改革方面功不可没。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 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给学生提供阅读提纲: 1、唐朝的科举制度主要分为哪两大类?其下设的科目有哪些? 2、你怎样理解唐代“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3、唐代的科举考场有哪些规定? 师生共同归纳基础知识: 唐朝科举制度:常科(明经、进士等)和制举 明经:重在考查儒家经书的记忆和理解,省试合格后录用。 进士:重在考核诗赋、时务策写作,考中很不容易。 制举:为皇帝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科目繁多,生源比常科更广。不再经“省试”直接录用。 活动讨论:古今考试制度比较 相同点:公平竞争使有能力的人有施展才能的舞台;按开始成绩选拔人才,择优录用;考试纪律严格。 不同点: 项目隋唐科举考试当今学校考试 科目设置偏重文科有文理科,设置较合理 考试内容偏重经书、诗赋,较脱离现实结合学生实际,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选拔人才 考试的根本目的为封建统治者选拔人才,以缓和其矛盾, 巩固其统治。 同学们对我们现在的考试及考试制度有何建议呢?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 先由学生自主学习,然后教师概括讲解。 1、让学生感悟我国科举制度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正确认识科举制,科举制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性,但隋唐统治者实行科举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控制人才巩固其统治。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的弊端和危害也越来越突出。 三、巩固小结: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四、学习与探究:P17了解曲江盛会与雁塔题名 五、课堂作业:学习辅导该节作业 教学后记: 第四课唐朝的民族关系

2021年初二下学期历史教学计划范本

初二下学期历史教学计划范文 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这里豆花问答网给大家一些关于初二下学期历史教学计划,供大家参考。 初二下学期历史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学校工作计划要点为指导,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转变观念,加强课堂教学,强化质量意识,坚持教育创新。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自主学习的实践能力为目标,扎实开展教与学的实践活动,争当名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以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为中心,坚持教育创新。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期继续任教八年级2班历史,八年级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学生对历史虽有一定的兴趣,但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学习上还存在以下问题①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认识不够,学习态度不端正。②部分学生求知欲强,思维灵活,但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目的不明确③有些学生有偏科现象④缺乏分析归纳能力,学习主动性有待加强⑤综合分述史实的能力较差有待在方面提高。 三、教学目标 1、教学任务 完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都比上学期有所上升。 2、长远目标 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引领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的辩证认识,倡导学生向伟人学习,从平凡的小事做起,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3、课标要求

最新精选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第十一课 秦朝的统一课后练习第三十八篇

最新精选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第十一课秦朝的统一课后 练习第三十八篇 第1题【单选题】 穿越时空你已经来到秦始皇统治时期的秦朝,展开合理想象,你可能会遇到下列哪些事情?( ) ①看见旅店门口挂着小篆字体的招牌 ②人们纷纷议论秦朝都城迁到了殷 ③在集市使用圆形方孔的半两铜钱买了一匹布 ④听说御史大夫家里宴请宾客,锣鼓喧天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秦朝统一中国的时间( ) A、公元前2070年 B、221年 C、公元前221年 D、589年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秦汉时期,面对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冲突,为了保卫自己的文明体系,帝国采取“用制险塞”的隔绝固守、“导途凿空”的外拓、“互通并举”的措施。这表现在( ) A、北讨匈奴、南征北战、开凿灵渠 B、联络月氏、北击匈奴、通婚和亲 C、修筑长城、通使西域、开辟丝路 D、修筑驿道、收复河套、开发象郡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下面四幅关于中国古代历史上皇权势力消长的示意图,哪一幅是最准确的?( ) A、 B、 C、

D、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时间是( ) A、公元221年 B、公元前221年 C、公元前207年 D、公元207年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西安碑林博物馆陈列着一方《峄(yì)山刻石》,这方刻石刻有“皇帝立国…灭六暴强…壹家天下…”。该内容称颂的皇帝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中国历史上结束分裂走向统一的王朝有( ) A、秦隋宋 B、秦隋元 C、宋元明 D、唐宋元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秦朝时期加强思想文化专制统治的举措是( ) A、皇帝制度 B、焚书坑儒 C、统一度量衡 D、修筑长城 【答案】: 【解析】: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期末试卷

岳池县2006-2007学年度下期七年级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 相信你,觉着、冷静,用睿智的大脑和灵巧的小手,书写一份满意的答卷.满意的答案需要日常的勤奋,坚韧的毅力和脚踏实地的学习。 一、请你选择最有说服力的一项。(50分) ( ) 1. 589年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使南北重归统一的是 A B C D ( ) 2. 唐太宗被各族首领拥戴为“天可汗”,主要是 A. 轻赋省刑 B. 开明的民族政策 C. 广开言路 D. 任用贤能,提高行政效能 ( ) 3. 隋大运河的中心是 A. 涿郡 B. 洛阳 C. 余杭 D. 江都( ) 4. 唐朝三省六部制中,拥有决策权的是 A. 中书省 B. 尚书省 C. 门下省 D. 宣政院( ) 5. 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中心是 A. 两宋 B. 汉朝 C. 唐朝 D. 明朝( ) 6. 我国的四大发明为世界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北宋中期,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是 A. 毕昇 B. 吴道子 C. 赵孟兆页 D. 吴承恩( ) 7. 岳飞《满江红》中的“靖康耻”指公元1127年,攻占北宋都城东京,掳走徽宗钦宗二帝,标志着 A. 北宋灭亡 B. 辽灭亡 C. 元灭亡 D. 清灭亡( ) 8.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我国元朝时形成的一个新的少数民族是 A. 回族 B. 突厥族 C. 吐蕃族 D. 回纥( ) 9. 中国是一个有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历史的国家,明清统治者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措施是 A. 焚书坑儒 B. 八股取士 C. 设军机处 D. 厂卫制度( ) 10. 明朝前期,我国是一个繁荣开放、统一的国家。扩大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是 A. 玄奘西游 B. 鉴真东渡 C. 郑和下西洋 D. 张骞通西域

川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川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历史教案还可以给教师带来更多的反思,更好地促进历史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第2课《走向全盛的唐朝》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的姓名、唐玄宗前期的主要年号、唐朝的鼎盛时期,知道武则天、唐玄宗治国的基本史实,理解开元时代唐朝乃至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以及盛世形成的原因。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学习武则天、唐玄宗治理国家、发展生产的措施,比较唐玄宗与唐太宗的政绩,提高学生的归纳、比较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与鉴赏能力;通过对武则天的评价,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正确评价人物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武则天、唐玄宗任用贤才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德才兼备的人才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明白当今国家主张尊重人才,重视发现、培养人才的道理;通 过了学生领悟崇尚节俭、抑制奢侈是国家积累财富、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而自觉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开元盛世" 二、难点:评价武则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问题回忆"贞观之治"的有关内容 1、"贞观之治"时代的皇帝名字叫什么?他治理的时期为什么可以达到这样的一个盛世? 2、请你对这个李世民做出评价? 学生回答: 1、答:李世民,他治理的时候是因为:一是唐太宗吸取历代、特别是隋朝灭亡的教训,调整了统治政策。唐太宗认识到秦朝灭亡于秦始皇及秦二世的暴政,汉朝衰于汉武帝的骄矜,隋朝灭亡于隋炀帝的暴虐。明白"君依于民,民依于国。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的道理。因此,他经常与臣下商讨前代兴亡的经验教训,权衡得失调整、制定治国方针。二是唐太宗指定的有利于发展生产、巩固政权的措施直接产生的作用。入教材中唐太宗五个方面的治国政策。三是唐太宗本人的精明、能干,励精图治。四是国家统一,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所以可以达到盛世。 2、答: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制定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措施,促成"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唐朝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他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帝之一。但是在晚年时候骄傲自满,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初三历史说课稿【三篇】

初三历史说课稿【三篇】 1、本节课的出处和作用 《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二)》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历册第三单元《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的最后一课,也是世界古代历史部分的最后一课。本课从“杰出的科学家”、“文学与戏剧”和“建筑”等方面的几个代表人物和突出成就,集中体现了世界古代文明的发展和繁荣昌盛,也是对人类古代文明的总结。 科技和文化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丰富多彩的古代科学与思想文化成果是古代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人民劳动与智慧的结晶,反映了古代东西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与繁荣,还为近代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学习本课将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政治经济与文化的辩证关系的理解。 2、教学重点难点 ①根据古代文明的发展这个主题,我认为教学的重点是:阿基米德和他的主要贡献、《荷马史诗》、《天方夜谭》、麦增大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 之所以把它们作为本课的重点,是为了让学生通过了解这些科技和文化成果,体验古代文明的辉煌,充分感知古代人们的智慧与创造性,突出世界古代文明的多样性和持续“发展”这个主题。这也符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关于“感悟人类文明的多元性”,“理解到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树立准确的国际意识”,“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开放态度”的要求。 ②本课教学难点是:古代世界东西方建筑出现不同特点的主要原因,和对建筑艺术的发展反映不同时代人们社会生活、思想观点的变化的理解。

建筑艺术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多元化的具体体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和社会变化的见证物。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建筑是多姿多彩的,被誉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在学习“建筑”一目时,因为初中阶段思维水平的限制,学生只能通过课本上的图片对麦增大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高大、雄伟、庄严的特点有比较直观的了解,难以挖掘教材隐含的信息,即东西方建筑艺术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就需要实行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实行升华才能准确把握本课主题。 二、学生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的历史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因为年龄的和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现阶段,他们对抽象的、理论化的历史知识难以认知,而对形象、生动、具体的、有趣味性的和贴近他们学习和生活的历史知识易于且乐于接受。在本课的学习中,初三学生对古代科学家阿基米德的主要成就和古代文学与戏剧的代表作品,易于掌握和提起学习兴趣。 但初中学生毕竟还没有完全具备历史思维的水平,他们的思维往往存有分散性和孤立性,不能有机地实行前后知识的联系以及中外历史的比较。在学习“建筑”一目时,探寻东西方建筑艺术差异的主要原因超出了初中学生有限的知识和思维水平范畴,需要教师化繁为简用更加直观的方法协助他们获得新知。 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课内容,规划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水平 通过本课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杰出的科学家阿基米德;古希腊的《荷马史诗》、悲剧《俄底浦斯王》;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天方夜谭》;建筑麦增大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等基础知识。

2019-2020学年度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1课 清朝中期后的社会危机习题精选七十九

2019-2020学年度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1课清朝中期后的社会危机习题精 选七十九 第1题【单选题】 1793年,马戛尔尼来到中国,他在日记中记载:“他们毫不掩饰对我们航海技术的赞赏,然而,他们从未模仿我们的造船工艺或航海技术,他们顽固地沿用他们无知祖先的笨拙方法。”据此可知中国( ) A、开始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掠夺 B、实行闭关自守最终导致了落后 C、开始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 D、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思想文化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下列关于明朝时我国引种玉米和甘薯情况的猜测,最无可能的是( ) A、种子由欧洲人带到东南亚再传入中国 B、先在江南地区种植再向北方传播 C、种子由郑和的船队带回中国 D、来自于西班牙殖民地的可能性较大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列不属于明清商业发展新特点的是( ) A、商帮的形成 B、男耕女织的生产和生活 C、工商业市镇的发展 D、国际贸易的频繁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闭关锁国政策是一种严格限制对外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交流的国家政策。对清政府实行这一政策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使中国与世隔绝,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 B、归根到底,它是倾向倒退,眼光向里,防守和排外的 C、它对西方殖民者侵略活动,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D、“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范小静在《十三行故事》一书中写道:“鸦片战争打响,广州的林则徐给朝廷的奏折中这样分析敌情:那些英国人的装束,全身缠裹得紧紧的,腰和腿都僵硬得很,一跌倒在地上就爬不起来。中国人对付这种军队,不但一个士兵就可以撂倒他几个,即使是乡村和市井的平民也能要了他们的命。”产生这种认识的根源在于( ) A、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较大

精选2019-2020年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习题精选第三十篇

精选2019-2020年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习题精选第三十篇 第1题【单选题】 “我评此画如奇书,颜筋柳骨追欧虞”宋代诗人陆游这句诗中的“颜筋柳骨”是对哪两位书法家书体的合称( ) A、阎立本、柳公权 B、颜真卿、吴道子 C、颜真卿、柳公权 D、颜真卿、柳宗元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明长城的西端是( ) A、嘉峪关 B、山海关 C、鸭绿江 D、雁门关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两宋绘画的特色突出表现在( ) A、山水画出现并日益增多 B、风俗画出现并日益增多 C、花鸟画出现并日益增多

D、人物画出现并日益增多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诵读经典美文,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武松却又闪在一边。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捉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这些作品对应的文学体裁分别是( ) A、诗歌、散文、戏曲 B、诗歌、散文、小说 C、唐诗、宋词、戏曲 D、唐诗、宋词、小说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总结明代农业、手工业技术,反映明代手工工场生产面貌的科学著作是( ) A、《齐民要术》 B、《天工开物》 C、《农书》 D、《农政全书》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央视举办的中国诗词大会,掀起了一股全民鉴赏古典诗词的热潮,传统文化成为流行。下图文字的文学体裁是( ) A、汉赋 B、唐诗 C、宋词 D、元曲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重庆是古代巴族的主要活动地区,留下了丰富的遗迹和遗物。其中右图所示战国时期巴国编钟在1972年出土于( ) A、涪陵 B、云阳 C、巫山 D、忠县

“2020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唐朝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第4课唐朝的民族关系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唐朝边疆主要少数民族及政权的名称。著名的少数民族首领及其被唐朝册封的称谓,了解唐朝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理解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概括唐朝与少数民族友好交往的史实,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通过对历史地图和其他图的阅读,培养学生从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通过学习唐朝与少数民族友好交往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各族之间虽有兵戎相见,但相互之间的友好交往仍是主流,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的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使学生认识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民族团结、祥和的重要前提;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都为祖国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唐朝与吐蕃的关系 二、难点:唐朝时汉族与少数民族关系迅速发展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问题导入: 师:你对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知道多少? 生:······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入新课。 二、唐与吐蕃的关系 1、出示P20《唐朝时期边疆各族分布图》帮助学生认识唐朝边疆各主要少数民族名称及分布。(东南西北四个方位) 2、指导学生按照教材进行学习。 ①先让学生了解吐蕃族生活的地区及其生活。指出吐蕃是今天我国藏族的祖先,又是7世纪到9世纪青藏高原上出现的少数民族政权名 ②给学生介绍吐蕃杰出首领松赞干布统一吐蕃,建立强大的奴隶制政权及其与唐朝通婚的史实。(介绍意义:两族的联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极为重大的历史意义。) ③通过教材小字部分介绍文成公主进藏的具体史实及其影响。 ④老师提问: 师:代表唐朝与吐蕃友好交往的史实有哪些? 生:1、唐中宗时,吐蕃赞普尺带珠丹与金城公主完婚;2、唐穆宗时,唐蕃双方会盟及建立会盟碑。 教师指导学生看辅栏P19《会盟碑》的话教师进行解释:不再作战,充满了亲情友好,难道不好吗? 通过这句话帮助学生领悟唐蕃之间愿友好相处,不再作战,永结亲情的愉悦心情。 师:那从我们刚才讲的来看唐蕃友好往来的两种重要形式是什么? 生:联姻与会盟,完全回避了“兵戈”战争。 师: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联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川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期中测试题

川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期中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唐太宗说“治安之本,唯在得人。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以下哪一名臣不属于他统治时期 A 姚崇 B 长孙无忌 C 房玄龄 D 杜如晦 2、右图是唐朝时期使用的农具——筒车,它的功能是 A 纺织 B 鼓风 C 灌溉 D 垦荒 3、《资治通鉴》评价此人:“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竟为之用”。 当代史学家郭沫若评价此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该皇帝是 A 隋文帝 B 唐太宗 C 武则天 D 唐玄宗 4、杜甫写到“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这段盛世出现在谁统治时期 A 唐高祖 B 唐太宗 C 唐高宗 D 唐玄宗 5、童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说出了察举制(通过推荐考察选拔人才)的害处,通过“分科举人”考试来选拔人才开始于: A 隋朝 B 唐朝 C 宋朝 D 元朝 6、白居易27岁考中进士,在长安大雁塔下题诗:“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欣喜之情溢于言表。白居易能够雁塔题名,下列哪一项他没有经历 A 熟读儒家经典 B 报名参加分科考试 C 参加州府的初试 D 参加在省城的“省试” 7、小李清明节到云南大理旅游,看到了大理崇圣寺三塔(如右图),唐朝时在云南大理建立政权的少数民族是 A 吐蕃 B 南诏 C 回纥 D 回鹘 8、7世纪,建造了布达拉宫,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首领是 A 松赞干布 B 尺带珠丹 C 皮罗阁 D 阿倍仲麻吕 9、《西游记》讲述了唐僧到西天取经的故事,唐僧的原形是 A 鉴真 B 玄奘 C 僧一行 D 怀素 10、中国人在世界常被称为“唐人”你推测下列叙述的原因中最有可能的是 A 中国人是唐朝人的后代 B 中国的对外交通特别发达 C 唐朝在世界享有较高的威望 D 唐朝时中国开始对外交往 11、下图能反映北宋时少数民族并立状况的是 A 12、“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飞率“岳家军”抗击的敌人是 A 辽 B 契丹 C 西夏 D 金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计划③篇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计划③篇. 一.学情分析 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对中国古代史已经有所了解,对学习历史的方法也基本熟悉,基本掌握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学习技巧。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是他们头疼的是历史时间的记忆和掌握,这个需要引导和理解记忆,这只是时间的问题,本学期我们将继续引导他们走进历史,爱上历史。 二.教学目标 1、要在上册历史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时期的基本特征以及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 2、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教育学生继承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养成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4、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不良习惯 5、从严治教,提高成绩。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课程一共包括三个单元: 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繁荣”与“开放”,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为了突出主题“繁荣与开放”,这一单元的课,对隋炀帝的暴政、隋末农民起义以及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包括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专权、唐末农民战争等传统教材经常写到的内容,较少涉及。 第二个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实际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主题。它们不像第一单元的“繁荣”与“开放”那样,从字面到内容都具有同一性。这里“民族关系的发展”,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内容,也有反映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矛盾的一面,都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影响。但要在有限的篇幅里简单明了地说明它们特别是后者与“经济重心的南移”之间的关系,却并非易事。因此,教科书调整了课标内容标准的顺序,采取了先概述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情况,后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列举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然后再剖析宋代的社会风貌、介绍元朝大一统的出现及民族大融合的发展情况。如此安排,既增强了课文内容的逻辑性,又为教学提供了方便。 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本单元课文在讲中外友好交往的同时,突出了明清时期中外的矛盾与冲突;在列举经济发展成就的时候,没有忽略“闭关锁国”给中国社会带来的隐忧。这种设计,与课标主题中“社会的危机”相呼应,也为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理解近代中国为何被动挨打作好铺垫。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第一学期素质测试题

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素质测试题 七年级历史(一) (第一学习主题) 姓名学号 一、单项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题后括号内,40分) 1.约170万年前,中国境内就有原始人类在活动,他们生活在() A.北京 B.云南 C.河南 D.陕西 2.“手脚已经分工,上肢与现代人极为相似;下肢与现代人也无多大区别,不过微微有点弯曲;……头部与现代人有明显的差别”这是对下面哪个远古人类的描述() A.蓝田人 B.元谋人 C.北京人 D.山顶洞人 3.人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人能制造和使用工具。结合你所学知识,请判断北京人会制造和使用下列哪种工具() A B C D 4.从总的体质特征看,元谋人和北京人属于() A.猿类 B.古猿 C.猿人 D.现代人 5.火的使用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中,已经懂得人工取火的是() A.北京人 B.元谋人 C.山顶洞人 D.蓝田人 6.考古工作者在一个山洞内发现了远古人类的活动痕迹,出土了一批带孔的石珠、兽牙和贝壳,据此推断在此处活动的远古人类最早可能是() A.元谋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居民 D.北京人 7.中国是世界栽培作物起源的主要中心之一,在世界上最早栽培了水稻.粟等重要农作物。在中国,已知最早开始种植粟的原始居民是() A.半坡居民 B.大汶口居民 C.河姆渡居民 D.七星岗居民 8.一位游客去半坡遗址参观,导游正在为他作介绍,在导游的介绍中不会出现的内容是() A.半坡原始居民过着原始农耕的生活 B.半坡原始居民经营着原始的畜牧业 C.半坡原始居民已经懂得用麻纺织麻布

D.在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中,渔猎仍占有重要地位 9.已经懂得制作简陋的小船作为交通交通工具的原始居民是() A.河姆渡 B.北京人 C.大汶口 D.半坡 10.从使用工具上划分,原始社会可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根据这种划分标准,下列原始遗址中不属于同一时代的是() A.河姆渡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大汶口遗址 D.半坡遗址 11.右图所示的尖底陶瓶形状非常特别,它是出土于() A.河姆渡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大汶口遗址 D.半坡遗址 12.大约在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的两个重要部落是 A.黄帝、炎帝部落 B.黄帝、蚩尤部落 C.蚩尤、炎帝部落 D.黄帝、夏部落 13.“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中的“轩辕”指() A.尧 B.禹 C.炎帝 D.黄帝 14.下列传说中与炎帝无关的是() A.教民耕种 B.制作农具 C.创制历法 D.发明陶器 15.中国是中草药的发源地,现有约12000种药用植物,相传中草药的第一位发现者和利用者曾遍尝百草,日中毒七十次,他就是传说中的() A.尧 B.炎帝 C.黄帝 D.禹 16.根据禅让传说,下列各项正确的是() A.尧—舜—禹 B.尧—禹—舜 C.舜—尧—禹 D.舜—禹—尧 17.传说中的“禅让”,首领地位顺利更替的实现方法是() A.民主推选 B.首领指定 C.自己推荐 D.按年龄大小 18.大禹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他治理的水域是() A.长江流域 B.渭河流域 C.黄河流域 D.洞庭湖流域 19.在人类演变的漫长历史长河中,下列事件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懂得磨制和钻孔技术②使用天然火③制造铜器④使用弓箭 A.②③④① B.②①④③ C.③②④① D.④②①③ 20.假若有个人生于公元前21年,去世时60岁,那么他去世于() A.公元前81年 B.公元前39年 C.公元39年 D.公元81年 二、识图填图题(25分) 21.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①在右图方框内填出原始农耕文化遗址名 称。(4分) ②A、B两处为重要的原始人类遗址发现地点, 写出相应的地名。(4分) A B

精选2019-2020年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六学习主题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1课 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

精选2019-2020年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六学习主题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1课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习题精选三十六 第1题【单选题】 敢于直言,向唐太宗进谏二百多次,被唐太宗比作自己的一面镜子的大臣是( ) A、姚崇 B、房玄龄 C、魏征 D、杜如晦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的根本目的是( ) A、当贤明君主 B、减少决策失误 C、笼络人才 D、维护封建统治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他在位期间成功地完成了统一,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他改革制度,注重吏治;他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使国家安定,经济繁荣。”这位皇帝应该是( )

B、隋文帝 C、隋炀帝 D、唐玄宗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唐太宗统治时期著名的谏臣是( ) A、长孙无忌 B、杜如晦 C、狄仁杰 D、魏征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的根本目的是( ) A、当贤明君主 B、减少决策失误 C、笼络人才 D、维护封建统治 【答案】:

第6题【单选题】 唐太宗认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据此,他采取的措施有( ) A、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B、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C、力倡节俭,禁造台榭 D、限制佛教,裁汰僧尼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隋朝运河“北通涿郡,南至余杭,商旅往返,船乘不绝。”这表明运河的直接作用是( ) A、有利于边疆经济开发 B、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C、加速了两岸城市发展 D、巩固了隋王朝的统治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我国封建社会历时最长的朝代是( ) A、西周 B、唐朝 C、西汉 D、元朝 【答案】: 【解析】: 第9题【判断题】 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A、正确 B、错误 【答案】: 【解析】: 第10题【填空题】 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______。 【答案】: 【解析】: 第11题【材料分析题】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川教版)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川教版) 第三课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科举制创立的时间和标志,了解隋唐科举制的主要内容,理解科举制在隋唐时期的进步作用。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学习科举制,认识这一制度既有利于隋唐统治者控制人才,又为隋唐的繁荣提供了人才,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法;通过比较古今考试制度,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科举考试制度是促进唐朝繁荣的原因之一,认识符合社会发展的考试制度的进步性,从而理解我国当今改革考试制度的正确性;通过了解我国科举制度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科举制的创立及在唐朝的发展 二、难点:唐朝科举制的作用 教学方法: 讲解、讨论、归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展示唐诗一首孟郊《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此诗反映了古代读书人登科之后的巨大变化,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隋唐朝的科举制的历史话题。 二、讲授新课: (一)、科举制的创立 1、科举制产生的背景:九品中正制已经不适应需要,许多地主知识分子要求参与政权,隋朝统一全国后需要大量的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2、科举制正式创立的标志及其产生的作用?科举制的创立从地主知识分子中选拔了大量的人才,缓和了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扩大了统治基础。隋文帝下令“分科举人”。 3、科举制创立的意义:改革了封建选官制度,使科举制在后世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隋朝在选官制度的改革方面功不可没。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 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给学生提供阅读提纲: 1、唐朝的科举制度主要分为哪两大类?其下设的科目有哪些? 2、你怎样理解唐代“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3、唐代的科举考场有哪些规定? 师生共同归纳基础知识: 唐朝科举制度:常科(明经、进士等)和制举 明经:重在考查儒家经书的记忆和理解,省试合格后录用。 进士:重在考核诗赋、时务策写作,考中很不容易。 制举:为皇帝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科目繁多,生源比常科更广。不再经“省试”直接录用。 活动讨论:古今考试制度比较 相同点:公平竞争使有能力的人有施展才能的舞台;按开始成绩选拔人才,择优录用;考试纪律严格。

2020秋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从西晋统一到南北对峙同步练习

《从西晋统一到南北对峙》练习 一,选择题: 1.这个朝代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短期政权之一,结束了三国鼎立局面,统一全国的是()A.魏国B.西晋C.蜀国D.东晋 2.西晋,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短期政权之一,其盛衰兴亡耐人寻味。对西晋“骤灭”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是() A.“七王之乱” B.定都洛阳 C.“八王之乱” D.西晋迁都 3.东汉末年,住在我国北部和西北部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这些内迁的少数民族不包括() A.匈奴 B.羯族 C.氐族 D.藏族 4.有许多成语与我国古代史上的历史事件有关,其中成语“风声鹤唳”源自于()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 D.巨鹿之战 5.为躲避战乱、灾荒和饥馑,中原人口纷纷南迁,大规模南迁的朝代是() A.西晋、东晋 B.东汉、东晋 C.西汉、东汉 D.东汉、西晋 6.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 A.江南统治者调整统治策略 B.北方农民南迁带来先进技术 C.南方战乱少,社会安定 D.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7.中国古代史上有多次战役不取决双方的兵力多少,而在于军事谋略是否得当。下列战争属于以少胜多的是() ①巨鹿之战②赤壁之战③官渡之战④淝水之战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8.“五胡闹中原”指的是曾经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它们开始内迁始于 A.三国时期 B.东汉末年 C.西晋末年 D.南朝时期 9.下列朝代有一个和其它不同,请选出这个朝代() A.西晋 B.曹魏 C.东汉 D.东晋 10.跨越历史时空,我们来到西晋,下列说法现象不可能看到的选项是() A. 为躲避战乱、灾荒和饥馑,中原人口纷纷向南迁移 B.恢复分封制,建立王国,埋下了分裂和动乱的祸根 C.各种矛盾激化,鲜卑族攻破洛阳,西晋灭亡

2019-2020年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 印刷术、指南针与火药练习题第三十三篇

2019-2020年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印刷术、指南针与火药练习题第 三十三篇 第1题【单选题】 弗兰西斯·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在文字方面,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这里的“第三种”指( ) A、指南针 B、造纸术 C、印刷术 D、火药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诸城是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故乡。他的旷世名作《清明上河图》体现出来的绘画风格是( ) A、山水画 B、文人画 C、风俗画 D、花鸟画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四位同学在做研究性学习时,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历史影响为题,各做了一个命题,你觉得下列主题适合的是( )

①大汉的文明传承——纸改变了西欧的文化进程②西方海外殖民地助跑器——指南针 ③火药——荡平了欧洲封建城堡的致命武器④印刷术——西方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产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文物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有“凝固的历史”之美誉。下列陶俑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宋人表演蹴鞠 B、宋人表演词朗诵 C、元代人表演杂剧 D、元代人表演杂技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下图内容记载的科技成就是( ) A、造纸术 B、活字印刷术 C、造船技术 D、指南针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史学家司马迁和司马光被称为“史学两司马”,他们编纂的《史记》和《资治通鉴》成为我国史书的典范。下列示意图中,哪一字母所代表时期的史实在这两部史书中都能查阅到( )

A、A B、B C、C D、D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下列哪一部绘画作品,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美景?( ) A、《游春图》 B、《送子天王图》 C、《墨葡萄图》 D、《清明上河图》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2019年精选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第六学习主题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川教版巩固辅导九十九

2019年精选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第六学习主题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川教版巩固 辅导九十九 第1题【单选题】 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兼并严重 B、过度役使民力 C、法律十分严酷 D、宦官跋扈专权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一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的推行直接相关( ) A、禅让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列遗址、遗迹中最能体现国内民族团结友好的是( )

A、秦兵马俑遗址 B、大昭寺会盟碑 C、唐招提寺鉴真坐像 D、敦煌莫高窟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下列历史人物与相关史实的搭配,正确的是( ) A、唐太宗----任用姚崇、宋璟为相 B、唐玄宗----将金城公主嫁到吐蕃 C、玄奘----到天竺学习佛经 D、毕昇----编著《本草纲目》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隋朝于公元六世纪未高调登场,却又匆忙谢幕。在历史长河中书写了一段宛若昙花绽放般短暂的辉煌。《昙花王朝-隋帝国的短暂与辉煌》一书详细介绍了这一段历史。书中不应出现的是( ) A、三省六部制 B、科举制的创设 C、开元盛世 D、大运河的开凿 【答案】:

第6题【单选题】 隋朝的统治类似于下列哪个朝代?( ) A、秦朝 B、东汉 C、西晋 D、东晋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高考作为我国高校选拔人才的主要形式,到2009年已经恢复32年了。那么,你知道唐朝主要采用什么制度选拔人才吗( ) A、世袭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八股取士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科举制度作为一种人才选拔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它正式确立是在( )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