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说木叶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说木叶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说木叶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说木叶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说木叶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说“木叶”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恽( ) 灼灼( ) 寒砧( ) ?O?@( ) 筌( ) 冉冉( ) 翩翩( ) 征戍

( ) 2.辨析下列字形并组词。袅枭朗

琅蛊盅燥噪躁

迢诏苕褐竭羯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2)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4)“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5)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4.辨析下列近义词,选择最恰当的填空。 (1)钟爱喜爱①陈赓大将军当年对孩子要求很严格,就连他最______的女儿穿的都是带补丁的衣服。②这时候的小鱼是最开心的,它们互相追逐着,不时在水草中玩起捉迷藏的游戏,就像一个个调皮的孩子,真是惹人______。

(2)飘零飘落①无数的星辰亮起,在天空写下你的名字,当雪花

______时,就能将我的思念与祝福传送给你。②今天,我是一片在天空中孤独______的枯叶,不知会落到谁家庭院。

1.结合课文,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指代对象。 (1)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

(2)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2.作者引用《橘颂》《招隐士》、无名氏的诗句,想表达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7题。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

发展;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而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恽、王褒、沈?缙凇⒍鸥Α⒒仆ゼ幔?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

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

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

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3.根据第一段的意思,写出“落叶”与“落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第二段中说“当然也可以”,又说“‘木’在这里要比‘树’更

显得单纯”。二者是否矛盾?为什么?

5.根据第二段的内容,概括“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6.作者指出,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把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从而富有感染性启发性。根据以上观点,完成下列问题。(1)“高树”的暗示性是什么?(2)“高木”的暗示性是什么?

7.在习惯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为什么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而“木叶”却比较常见?

基础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袅袅(niǎo)漂泊(bó)不落于言筌(quán) B.皎皎(jiǎo) 橘颂

(jú) 心有余悸(jì) C.?O?@(sū) 桅杆(wéi) 蛊惑人心(?括?) D.寒砧(diàn) 迢远(tiáo) 接踵而至(zhǒn??) 2.下列词语书写

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绵密灼热歧路箫瑟 B.聒噪纱

锭漂零沼泽 C.传诵涔涔饱满关键 D.钟爱潜藏捣衣干躁3.依次填入下面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随

着北半球地区暑热______、秋凉渐近,甲型H1N1流感正进入了新的

蔓延期。为此,世界卫生组织呼吁高度警惕甲型流感的“第二波”蔓延。 (2)他根据x疆区域特点,推行乔、灌、草结合的农田防护林体系,有效______了沙漠化的推进,稳定和扩大了绿洲,使局部地方出现了人进沙退的局面。 (3)面对鄂尔多斯盆地复杂的地质条件,她率

领科技人员克服了病痛的折磨,在______的工作环境中,为油气田的开发作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贡献。 A.消逝遏止艰苦 B.消失遏止坚苦 C.消失遏制艰苦 D.消逝遏制坚苦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 ) A.阿巴斯与穆巴拉克讨论了重启巴内部和解对话的相关议题。阿巴斯说,埃及方面保证将继续周旋,力争促使巴内部和解对话尽快展开。 B.中行近日与泛美开发银行IDB签约了贸易融资便利项目协议,此协议旨在解决国内企业开拓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市场的过程中的融资和担保问题。 C.由于朝鲜当局无法保证必要的粮食供给,朝鲜居民很难度过这个冬天。另外,朝鲜年后将迎来金正日67岁的生日,在准备节日所必需的特别食品方面朝鲜捉襟见肘。 D.该项目产品实现产业化后,国内半导体照明产业将真正掌握技术主动权和制高点,LED芯片生产投资成本将大大降低,国内甚至国外的LED封装产品价格下降将马到成功。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据悉,新基地建成后将会为驻中东以及亚洲的美军提供讯号及情报。其实,一方面美军靠卫星大肆获取他国情报,另一方面也紧紧盯住其他国家的卫星动向。 B.中国付出巨大教育成本培养,在科、教、研领域,特别是能够创造高附加值的知识经济领域为移居国工作,对急需发展人才的中国无疑是一种损失。 C.国家要加大对南水北调中线引水工程水源涵养林建设的力量,同时给予陕南地区农村以更多的资金扶持和政策优惠。 D.中国乃至亚洲的管理软件在继续研究和吸取国际先进管理思想和模式

的同时,更需要加强与中国和亚洲地区先进企业的结合,进行联合创新。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说说“律师” 韩栋“律师”一词出现很早。汉武帝征服西域后,佛教就开始传入我国,一开始得来的全是梵文佛经。汉桓帝时才出现汉文佛经,佛经中的借词、译词随之进入汉语系统。“律师”也是其中之一,《涅??经?金刚身品》云:“如是能知佛法所作,善能解说,是名律师。” 这时的“律师”与法律没有任何关系,只是一个意译的佛教用语,是对通晓律藏僧人的称呼。佛经主要包括经藏(释迦牟尼说法的言论汇集)、律藏(佛教戒律和规章制度的汇集)、论藏(释迦牟尼后来的弟子对其理论、思想的阐述汇集),称三藏经。僧人对佛经的习得各有所

长,水平较高的根据具体情况有不同的称呼。“经师”主要是通晓“经藏”或善于诵读经文的僧人,“论师”偏重于称呼精通“论藏”的僧人,“律师”则是通晓“律藏”的僧人。可见,“律师”最初进入汉语词汇系统是对僧人的一种称呼,而且因佛教的存在而存在,并一直沿用至今。“律师”一词发展到唐代,外延扩大了,不仅佛教

僧人有“律师”的称呼,道士也可称“律师”,《唐六典?祠部郎中》云:“而道士修行有三号:其一曰法师,其二曰威仪师,其三曰律师。”直到清代,才把传授法律知识的人称之为“律师”,与法律有了一丝联系。但是,它还不是现代法律意义上的“律师”。直到鸦片战争

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特别是1898年的戊戌变法前后,变法的中心人物和一些开明人士把西方民主主义理论和西方文化传

播进来,汉语词汇中增加了大量哲学、政治、经济上的名词术语,其中,有一个旧瓶装新酒的意译词“律师”,它才是今天法律意义上“律师”的源头。律师源于古罗马的辩护人,他们精通法律,为当事人辩护,并不收取报酬,这是现代律师的雏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律师成为一种职业,并有律师制度的保障,中国是在清末起草的《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中才首次提到“律师”。“律师”一词是一个意译词,英文为“lawyer”,法律翻译为“law”,为什么在意译时“lawyer”翻译成“律师”而不是“法官”和“法师”呢?法,《说文解字》:“刑也,平之如水,从水;所以触不直

者去之,从去。”说明法能够主持公正,惩恶扬善。法形成于春秋晚期战国早期,法是公之于众的法典。律,《尔雅》的解释是律的本质,《说文解字》是讲律的命名,段注“律者,所以范天下之不一而归于一,故曰均布也”。律主要指定罪量刑的刑法典。“律”多指具体的条文,“律”比“法”更具体。佛教中“律”多为“戒律”,佛教中的“律宗”是依律修行的教派。因而,律师是解释“律”的人。现代意义上的“律师”是依照法律条文为当事人辩护的人,而非依“法”定罪的人,依“法”裁定是非并定罪的是“法官”。这也许就是现代汉语中“律师”和“法官”得名的主要原因。法、律在法律义上是

同义的,区别只是在于时代。春秋末期,“法”字广泛使用,如李悝作《法经》,后来秦商鞅把《法经》的“法”改称为“律”,以后各

代皆把“律”作为法典名称,把“法”改称为“律”,如秦律、汉律、魏新律、晋泰始律、梁律、陈律、北魏律、北周律、北齐律、隋开皇律、唐律、明律、大清律。今天,习惯上又改称“律”为“法”,然而,“法”字又有“法术”之义,“法师”多指后一义。由于“律师”意义较为单纯,“法师”意义多,加之国人的惯常思想,佛、道、巫皆可称作“法师”,易产生歧义,所以在意译“律师”时舍“法师”而留“律师”。以上是现代“律师”一词的由来及演变。汉语系统

本身是一个相对较开放的系统,汉语中有些看似平常的简单词语,背后却是暗流涌动,如不细细探究,难免张冠李戴,只有溯源分流,理清脉络,方得真理。 (选自《文史知识》,有删节) 6.关于“律师”的解说,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律师”一词最早源于佛经,在汉武帝时期就进入了汉语系统。 B.佛教中“律师”是依律修行的教派。 C.清代把传授法律知识的人称为律师,这已是现代法律意义上的“律师”。 D.现代意义上的律师是依照法律条文为当事人辩护的人。 7.下列对“意译‘lawyer’翻译成‘律师’的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法形成于春秋晚期战国早期,而律师是汉代才有的词汇。 B.“法”是公之于众的法典,而“律”比“法”具体,多指具体条文,比较符合现代意义上律师的职业特征。 C.尽管“法”和“律”在法律义上是同义的,只是在各个时代称呼不同,但“法师”中的“法”多含“法术”之义。 D.“法师”一词在佛、道、巫中都有此类称谓,为了区别于人们的惯常思维,避免混淆,故取“律师”而舍“法师”。 8.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律师”一词是一个意译词,是在西方民主主义理论和西方文化传播到中国时,汉语词汇中新增的一个名词术语。 B.“律师”一词与法律有联系最早出现在清代,在此之前,律师只是对佛教僧人的一种称呼。 C.“律师”最初进入汉语词汇系统是对通晓经藏僧人的一种称呼。 D.现代律师的雏形出现在古罗马,他们精通法律,为当事人辩护且不收取报酬。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律师”一词出现在汉代,随佛教的传入而存在,汉代以前佛教没有在我国出现。 B.在中国,律师成为一种职业,并有律师制度的保障,可能出现在清末戊戌变法前后。 C.“律师”

当初是一个意译的佛教用语,随着时间的发展,它已经成为法律意义上的一个专有名词。 D.由“律师”一词的由来与演变,可以看出汉语系统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大量借词、译词还将进入汉语系统。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青与绿林庚“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草与柳在古代诗词中一直经常这样地同现,要说明其间的缘故,根本上还是因为都涉及春天。“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柳树是代表着春风的,而草则又与春风共其命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春回大地的信息,首先就体现在草与柳的变化上。“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只是那么一星星若有若无的草的痕迹,便宣告了春天的来临。“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柳枝上刚萌发出点点的细叶,料峭的春风便已来到了人间。这个细叶,诗词中又称为“柳眼”,仿佛在说碧玉妆成的柳树,忽然从睡梦中一觉醒来,睁开了眼睛,同时也就是春天的开始了。所谓“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草透出了绿意,柳睁开来眼睛,这是多么富于生意的绿色世界啊。世界是绿色的,可是诗人却爱说“青青河畔草”“青青夹御河”“渭城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色新”。“柳色新”自是嫩绿色,所谓“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可是却非说“青春”不可。春天叫做青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复随冠冕入,紫禁正耐烟花绕”。而春游也叫做踏青,却不说踏绿。春天唤做青阳,春神名曰青帝,少年称为青年,那么到底是谁代表着春天呢?绿与青原是相近的颜色,所以青天又称碧落、碧空,碧也就是绿。绿草可以称为青草,绿柳却不能称为青柳,但是“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却又正是好诗。“春晚绿野秀”,这绿野却很少称之为青野。大概由于绿指的是具体的现实的世界,而青则仿佛带有某种概括性的深远意义。绿原是一种谐和的色调,在万紫千红的春天,绿乃是多样统一的典范。而青则更为单纯,凝净,清醒,永久,松树因此就都称为青松。所谓青山绿水,何尝不正是两种性格的说明呢?这里或者会给我们带来一点生活中的启发吗?谁不愿意青山不改、青春常在呢?但这只是一种理想,从现实到

理想,从具体性到概括性,本来是绿的却说成是青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青青。写于1983年立春 (选自《唐诗宗论》,人民文学出版

社1987年版) 10.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 (2)渭城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色新。( )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 11.在描写山野草树时,诗人较多用“青”而较少用“绿”,请结合诗歌创作中的意象问题说说其中的缘故。

12.怎样理解“青”比“绿”“更为单纯,凝净,清醒,永久”? (1)说“青”比“绿”“更为单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青”比“绿”“更为……凝净,清醒”,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青”比“绿”“更为……永久”,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青山绿水”“山清水秀”两个成语,结构有什么不同?从表意角度分析两个“qīn?馈钡淖中挝?什么必须两样? (1)两个成语结

构上的不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个

“qīn?馈弊中斡斜鸬脑?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仿照例句,

在横线处填上结构相同的语句,要求文意贯通,并要构成排比句。例句:欣赏音乐作品,我们虽手不操琴,却能聆听琴瑟琵琶,神游“古典”“浪漫”,品味优美旋律;还能够在《命运》中与贝多芬切磋,在《天鹅湖》边和柴可夫斯基相伴,在《大峡谷组曲》里同格罗菲探险……音乐能够培养我们的美感,陶冶我们的情操,铸造我们的灵魂。仿写: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虽足不出户,却可以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可以在塞纳河畔与雨果散步,在皇村学校里同普希金畅谈,在茫茫大海中和海明威拼搏……文学作品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15.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在括号内写出四个关键词。据报道,我国国家图书馆浩瀚的馆藏古籍中,仅1.6万卷“敦煌遗书”就有5 000余米长卷需要修复,而我国从事古籍修复的专业人员不过

10人;各地图书馆、博物馆收藏的古籍文献共计3 000万册,残损

情况也相当严重,亟待抢救性修复,但全国的古籍修复人才总共还不足百人。以这样少的人去完成如此浩大的修复工程,即使夜以继日地工作也需要近千年。 ( )( )( )( ) 16.在我国诗歌中,有些意象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例如课文中的“木叶”);而有些意象,则在不同的语境里表达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下面诗词中“梅”这一意象,表达的感情就不尽一致,请作一点辨析。梅花王安石墙

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答案与解析基础积累 1.yùn zhuózhēn xī sū

quán rǎn piān shù 2.袅袅/枭雄疏朗/琳琅蛊惑/酒盅干燥/噪音/急躁迢迢/下诏/红苕褐色/竭尽/羯羊 3.(1)形容微风吹

拂的样子。 (2)形容明亮。 (3)文中形容草木摇落的声音。(4)“稀疏透明、通透明亮”的意思。 (5)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4.(1)答案:①钟爱②喜爱解析:钟爱:特别爱(子女或其他晚辈中的某一人)。爱的程度较深,书面色彩更浓一些。喜爱:对人或事

物有好感或感兴趣。爱的程度较浅,口语色彩更浓一些。 (2)答案:①飘落②飘零解析:飘零:(花、叶等)坠落;比喻失去依靠,生

活不安定。书面色彩更浓些。飘落:飘着降下来。使用对象范围较广。文本研读 1.(1)“这样”指代:“树叶”从来就无人过问,至少从

来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2)“这”指代:从屈原创造的“木叶”,到“木叶”广泛应用,再到杜甫等创造的“落木”等文学现象。 2.古代诗歌中虽少见“树叶”,但“树”倒是常见的。 3.所指对象相同,但给人的感受不同。“落叶”是一般概念,意义具体而可观,内涵比较单一;“落木”是特殊的概念,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具有较多的感情色彩,内涵比较丰富。 4.不矛盾。说“当然也可以”,是从二者所指对象的角度,说明二者没有区别。说“‘木’在这里比‘树’更显得单纯”,是从艺术欣赏的角度看待它们,“木”比“树”更有

韵味。 5.“木”除了作为一般概念树的意义之外,还隐含有“落叶”“木头”“木料”“木板”的影子,潜藏着树干的意义。 6.(1)暗示了满树叶子在吹动。 (2)暗示了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 7.因为“树”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的浓阴的联想,“树”与“叶”的形象有太多的一致。“树叶”也不会比一个单独“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古典诗歌习惯用单词,因此就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而“木”则使人容易想起树干,具有暗示性,使读者产生较多的联想,所以“木叶”就比较常见。能力提升 1.D 解析:“砧”应读“zhēn”。 2.C 解析:A项,“箫”应为“萧”;B项,“漂”应为“飘”;D项,“躁”应为“燥”。 3.A 解析:消逝:用于抽象事物消失至无,如声音、时间等;消失:逐渐减少以至看不见,一般用来指具体事物。遏止:用力阻止,对象多是“战争”“暴动”“洪流”等来势凶猛而且突然发生的重大事件;遏制:是压抑控制,使不发作,对象多是自己的情绪,有时也指敌人或某种力量。艰苦:艰难困苦,常用来描述条件较差的客观情况;坚苦:坚忍刻苦,常用来形容工作精神和工作作风。 4.C 解析:捉襟见肘:比喻十分穷困,也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A项,“周旋”是“应酬、打交道”的意思。此处应该用表示从中调解的“斡旋”。B项,“签约”是“签订条约或合约”的意思,后面不带宾语。此处可换用能够带宾语的表示在重要文件、条约上正式签字署名的“签署”。D 项,马到成功:形容事情顺利,刚开始就取得成功。此处使用不当。5.D 解析:A项“一方面”应放在“美军”之后。B项成分残缺,在“中国付出巨大教育成本培养”之后加上“的人才”。C项搭配不当,“加大”与“力量”不搭配,应改为“力度”。 6.D 解析:A 项,“律师”进入汉语系统是在汉桓帝时;B项,佛教中的“律宗”是依律修行的教派;C项,清代传授法律知识的人还不是现代法律意义上的律师。 7.A 解析:A项与题干没有关系。 8.D 解析:A 项中“律师”一词是旧瓶装新酒,不是新增了一个名词术语;B项不只是对佛教僧人的一种称呼,唐代“道士”也可以称律师;C项是对通晓律藏僧人的一种称呼。 9.C 解析:第二段中说“‘律师’……因佛教的存在而存在,并一直沿用至今”,可见,今天的律师并非法

律意义上的一个专有名词。 10.(1)传出,发出(2)嫩绿(3)应当11.因为“绿”只是对现实世界中某些色彩的描摹,而“青”则加进了诗人热情赞美的情感因素。 12.参考答案:(1)“绿”是活生生客观世界“搀杂”其他事情的带有一定综合性的色彩,是“多样统一的典范”,而“青”仅仅是诗人从“万紫千红”的客观世界中抽象出其中特别喜爱的一种色彩。(2)“青”倾注并沉淀了诗人的主观感受,它不是处在“无名状态”,而是有了“觉解”。(3)“青”这种色彩是诗人思想升华的结果,况且这种色彩不随自然界的转换而变换。解析:(1)点到“抽象”就算对;(2)点到“主观感受”就算对;(3)点到“思想升华”就算对。 13.(1)“青山绿水”是由两个偏正式合成词“青山”与“绿水”构成的成语;“山清水秀”是由两个主谓式短语“山清”与“水秀”构成的成语。(2)“青山绿水”的“青”跟“绿”对举,都是揭示色彩的;而“山清水秀”的“清”跟“秀”对举,都是描写性质状态的。“青山”是常用词,意为“青色的山”,但不能说成“山青”。“山”在前,后面则需陈述“山怎么样”,须用形容词来形容它,故必须写成“山清水秀”。 14.答案示例:纵横古今中外漫游名山大川领略异国风情开阔我们的眼界丰

富我们的知识完善我们的人格解析:该题是结合句式的理解进行仿写,在仿写中考查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手法。解答此题关键在于仿照例子,选择三个结构相似、内容相关的句子构成排比。 15.馆藏古籍亟待抢救修复工程人才奇缺 16.写作提示:本题旨在引导学生借鉴课文分析诗歌的方法,提高欣赏诗歌尤其是我国古代诗歌的能力。题干中已指出这三首诗词中的“梅”这一意象,作者所表达的感情是不同的,分析时可以指明每首诗词所表现的“梅”的品质。答案示例:在我国诗歌中,“梅”是诗人喜欢吟咏的对象之一。但作者表达的感情不尽一致。王安石的《梅花》,表现了梅花“凌寒独自开”的高贵品格。我国古代把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是高贵圣洁的象征,这首《梅花》的意象表现的就是我国这种传统文化精神。陆游《卜算子?咏梅》表达的是“寂寞开无主”的无奈、“黄昏独自

愁”的凄凉心境以及“只有香如故”的孤傲和清高。毛泽东的词与陆游的词,词题、词调相同,意境却截然不同,毛词巧妙地把陆游词中对梅花不幸遭遇的倾诉和孤芳自赏的表露化为对她达观坚定的描述和高贵纯洁的赞颂,词中有一种超越时空的壮美,豪放乐观,振奋人心。

三峡 同步练习题 含答案

三峡同步练习题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阙.处( ) 叠嶂.( ) 曦.月( ) 襄.陵( ) 沿溯.( )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自.三峡七百里中( ) (2)重岩叠嶂.( )(3)夏水襄.陵 ( ) (4)沿.溯阻绝 ( )(5)或王命急宣. ( ) (6)其.间千二百里( ) (7)飞漱.其间 ( ) (8)林寒涧肃. ( )(9)属引.凄异 ( ) (10)猿鸣三.声泪沾裳( ) 3.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自/三峡七百里中 B.至于/夏水襄陵 C.猿鸣/三声泪沾裳 D.每至/晴初霜旦 4.按要求默写。 (1)描写春冬之时三峡水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直接描写三峡山势高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表现夏季时三峡水流之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直接描写高猿长啸情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填空。 (1)三峡是指长江上游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总称。 (2)《三峡》选自《_______》一书,作者_______, _____(朝代)的_________家、______家。6.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抓住景物特点来写景,描绘了三峡的壮丽风光。 B.本文布局匠心独运,先写七百里山势,再写夏水迅猛,接下来依次描绘秋、冬、春三季的景物。C.作者描写景物时,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如写山为静,写夏水为动。 D.本文语言简洁生动,内容丰富,可谓穷三峡风光,尽四时景物。 (一) 阅读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7.翻译下面的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8.“清荣峻茂”是对_______________四个对象的描写。 9.根据理解用原文填空。 (1)描写三峡群山连绵不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侧面烘托三峡群山险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描写夏季水势大、交通断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4)总括三峡春冬之时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10.作者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有什么作用? 11.作者写景时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试举例分析这种手法的作用。 (二)

《3.1认识氧气》同步练习及答案

《3.1认识氧气》同步练习及答案 我夯基我达标 1.下列说法中,能准确表述氧气化学性质的是( ) A.氧气在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B.液态氧呈淡蓝色 C.氧气可以支持燃烧,具有可燃性 D.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具有氧化性 思路解析:A、B选项属于物理性质。氧气不具有可燃性,所以C错。 答案:D 2.下列氧气的作用,利用了氧气可支持燃烧并放出热量性质的是( ) A.气焊 B.炼钢 C.医疗 D.潜水 思路解析:该题考查氧气的用途。注意区分气焊和炼钢。炼钢主要利用氧气的氧化性除去生铁中的杂质,而不是利用氧气支持燃烧。 答案:A 3.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的是( ) A.碳 B.铁 C.镁 D.红磷 思路解析:做好本题需要同学们记忆氧气性质实验的反应现象。 答案:B 4.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能产生明亮蓝紫色火焰的是( ) A.木条 B.硫 C.铝 D.磷 思路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现象的准确描述。所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的只有硫。 答案:B 5.有关氧气化学性质的描述中,不十分准确的是( ) A.氧气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 B.氧气能供给动植物呼吸 C.氧气能支持常见可燃物燃烧 D.氧气具有氧化性 思路解析: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它在氧化反应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是一种常见的氧化剂。氧气能供给动植物呼吸和支持常见可燃物燃烧。 答案:A

6.氧气的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无色、无味 B.密度比空气大 C.能支持燃烧 D.不易溶于水 思路解析:判断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关键是看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A、B、D三项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故都属于物理性质。C项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故属于化学性质。 答案:C 7.装满氧气的甲、乙两个集气瓶,按图3-1所示,用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以甲、乙两种方式缓缓由瓶口伸入瓶底,发现木条复燃,且在甲中比在乙中燃烧旺且时间长。上述实验说明了氧气具有的性质是 图3-1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解题时先要比较甲、乙两种实验方式有什么不同,再比较甲、乙中实验现象有什么相同和差异,由此推断出氧气的有关性质。 答案:(1)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 (2)氧气具有助燃性。 我综合我发展 8.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研究外界条件对水中氧气含量的影响。他们利用仪器测得以下数据: 表1 某日的不同时间,长有水生植物的人工湖的水样 :30

人教版英语八年级下册第4单元 SectionB 同步强化练习题

Unit4 B 同步强化练习题 第一课时 I、根据句意及汉语提示填写单词。 1. I am a________ (成员) of the swimming club. 2. I am not afraid to _______ (对抗) with other players. 3. Too much ______ (压力) really made me uncomfortable. 4. He used to ______ (打架) with his little sister when he was a child. 5. My sister always helps me to ______ (提高)my spoken English. Ⅱ.用括号内所给单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6. My parents give me a lot of _______ (press). 7. There are many after-school _______ (activity) now. 8. We should study hard _______ (get) better grades. 9. _______ (hang) out with your friends is a good way to relieve your sadness. 10. Don't bebe ______ (worry) about that. I can do it by myself. Ⅲ.单项选择。 ()11.-Why are you so nervous? —Because___ pressure makes me uncomfortable. A. too many B. too much C.much too D. many too ()12. His parents don't allow him out___ with his friends after school. A. hung B. to hang C. hanging D. hangs ( )13. ——_________ Mr Green was very tired, he stayed up late to finish his work.

峡》同步练习题及答案[1]

《三峡》同步练习题 、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字注音。(5分) 阙()湍() 涧() 曦()啸() 溯()漱() 嶂() 襄()属() 2.填空题。(13分) ①《三峡》选自三峡是、、和的总称,在重庆市和湖北宜昌之间。作者____________ ,字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学家。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峡》一文中总写三峡地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渔者歌曰:“ __________________ , 0 ” 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11分)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③绝巘多生怪柏()() ④至于夏水襄陵,沿遡阻绝()() ⑤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⑥猿鸣三声泪沾裳() ⑦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⑧自三峡七百里中() 4. 区别下列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6分) ①自非亭午夜分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 ②或王命急宣古义: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 ③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

说木叶导学案

《说“木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能力。 2、引导学生抓关键信息,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理解作者通过对实例比较分析的说理方法。 3、培养学生把握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感情色彩,比较同一意象在不同诗作中的细微差别,提高诗歌赏析的能力。 【自主学习】 一、作者作品简介 林庚(1910--2006),字静希。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同年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在唐诗和楚辞的研究中卓有建树,提出了著名的“盛唐气象”。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史》等。 二、自练自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袅.袅()照浦.()褒.扬()灼.灼() 亭皋.()寒砧.()涔.阳()万应锭.() 言筌.()窸窣 ..()()迢.远() 2、词语释义。 (1)万应锭: (2)不落于言筌: (3)相去无几: (4)一言难尽: 3、积累名句。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 (2)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古诗十九首》) (3)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 (4)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 (5)日暮风吹,叶落依枝。(吴均《青溪小姑歌》) 4、质疑问难 通过预习本文,你有什么问题?请写在下面。

【课堂导学】 一、解题 文题为“说木叶”,速读课文,弄清楚什么是“木叶”?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默读课文,找出文中难懂的诗句和段落中的关键句,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段意并划分层次。 三、重、难点突破。 1、潜心默读课文,摘录出课文中所引用的诗句,并揣摩老师分列排列的用意:(板书或多媒体显示)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木叶下,江连波,秋月照浦云歇山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皎皎云中月,灼灼叶中华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处征戍忆辽阳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午阴嘉树清圆 2、引导学生理解上述诗句,体会总结“木”与“树”的区别,初步领会作者引用诗句阐明问题的写法: (1)比较一下,看上面两列诗句按什么规律排列? (2)、上述左边一列运用了“木叶”或“落木”的诗句,有什么共同特点?(3)、上述右边一列运用了“树”、“绿叶”、“落叶”的诗句,有什么共同特点?

Java基础强化练习题2(附答案)

1. 下列代码的输出结果是: public class Yikes { public static void go(Long n) { System.out.println("Long "); } public static void go(Short n) { System.out.println("Short "); } public static void go(int n) { System.out.println("int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hort y = 6; long z = 7; go(y); go(z); } } A. Long Long B. Short Long C. int Long D. int int 正确答案:C 2. 下面不属于接口的是:()。 A. java.sql.Connection B. java.sql.Driver C. java.sql.DriverManager D. java.sql.ResultSet 正确答案:C 3. synchronized关键字做同步,可以使用在:()。 A. 方法上 B. 接口上 C. 变量上 D. 类上

正确答案:A 4. 类A的定义如下: class A { protected void f() throws FileNotFoundException { ……… } } 下列代码段没有编译错误的是:()。 A. class B extends A { public void f() throws Exception { ……… } } B. class B extends A { public void g() throws IOException { f(); } } C. class B extends A { public void g() { try{ f(); ……… } catch(IOException e) { ……… } catch(FileNotFoundException e1) { ……… } } } D. class B extends A { public void g() { try { f(); } catch(FileNotFoundException e) {

三峡同步练习题及答案完整版

三峡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三峡》练习题 1.给下列字注音。(5分) 阙()湍()涧()曦()啸() 溯()漱()嶂()襄()属() 2.填空题。(13分) ①《三峡》选自,三峡是、、和的总称,在重庆市和湖北宜昌之间。作者,字,学家。 ②《三峡》一文中总写三峡地貌的句子是: ③故渔者歌曰:“ ,。”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 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11分)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③绝巘多生怪柏() () ④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⑤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⑥猿鸣三声泪沾裳()⑦空谷传响,哀转久绝()⑧自三峡七百里中() 4.区别下列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6分) ①自非亭午夜分古义:,今义:②或王命急宣古义:,今义: ③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古义:,今义: 5.解释下列词句。(7分) ①重岩叠嶂:②素湍绿潭: ③清荣峻茂:④林寒涧肃: ⑤晴初霜旦: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⑦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一)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6.解释词语含义。(4分)①略无②嶂③蔽④曦 7.本段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2分) 8.结合有关语句,说一说三峡两岸山有什么特点。(试用两个字概括)(2分) 9.“重岩叠嶂”和“隐天蔽日”两句写景角度有什么不同(2分) (二)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0.试分析一下第一段是怎样描写夏天水势特征的。(3分) 11.理清第二段作者的写作思路。(3分) 12.作者写三峡秋景抓住了什么事物突出了什么气氛(3分) 13.《三峡》一文中有“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两句,由此我们可以联想起李白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内容是什么请在下面默写出来。(2分) 14.讨论:作者写三峡四季景色时,为何没有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而先写夏季景色。(3分)15.用“/”标出下面句中的两处停顿。(2分)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6.下列加点词有多个义项,请选出在该句中释义恰当的一项。(只填序号) (3分) ①沿溯阻绝绝:A.断绝B.极、最 C.缺乏 D.穿过 ②有时朝发白帝发:A.射出 B.揭露 C.启发 D.出发 ③水落而石出者而:A.如果 B.表承接 C.表转折 D.通“尔” 答:①绝:②发:③而: (三)回忆《三峡》《答谢中书书》两篇短文,回答问题。 17.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请从文中各摘录一句直接抒发这种情感的句子。(2分) 18.两文都写到了“猿呜”,请分别说明“猿鸣”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3分) 19.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个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理由1:原句: 理由2:原句: 背诵默写 1.描写三峡连山之密的句子: 2.描写三峡两岸山峰高耸的句子: 3.从侧面交代三峡两岸山势之高的句子: 4.描写夏季三峡水势浩大的句子: 5.交代水流湍急,行船速度之快的句子: 6.形容三峡江水澄清、风光妩媚的句子: 7.最能表现三峡秋季特点的句子: 8.借猿啼和渔歌表现三峡凄凉景象的句子: 9.《三峡》中以快马和疾风来衬托行船速度之快的句子: 10.《朱元思书》中有“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借比喻突出了江水流速极快,本文中与此相似的句子: 文章①段总写,描述了地势。 4.②、③、④段写,分别写出了三峡、、,四季变化不同奇景,突出了三峡的总特征。 5.第②段写三峡;第③段写三峡;第④段写三峡。

《说木叶》导学案

高二语文编号: 19 编制:小组:姓名:评价: 《说“木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征,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重点) 2.能运用本课所学的知识分析诗歌中的同类现象。(难点) 3.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唤起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学法指导】本文的学习用二课时。第一课时:在预习的基础上,完成本导学案。第二课时,首先在老师的指导下,以预习案为序,完成知识积累;然后,按121课堂模式,进行讨论探究,进行展示交流与点评,完成学习目标。 预习案 一、背景知识 “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木叶”即“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由于作者是一个学者,也是诗人,有着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联想力,因而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使我们对古诗词艺术中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值得我们借鉴。学习这篇课文需要我们逐字逐句认真、细致地读,把整篇文章贯穿起来,各个部分融会贯通,就可以把握文意。 二、文学常识 林庚(1910年2月22日-2006年10月4日),字静希。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福建闽侯人。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后留校任教,编文学刊物。1933年初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以后又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1937年到厦门大学任教十年,1947年为燕京大学教授,1952年起为北京大学教授。曾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早年以诗闻名于世,与戏剧家曹禺、小说家吴组缃,并称“清华三才子”,是著名的唐诗楚辞研究专家。对明清小说也很关注,并提出颇多精辟的创见。著有《唐诗综论》《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和《中国文学简史》

4.3.1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同步练习(含答案)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章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一、选择题 1、下列哪项不是人体呼吸道的功能() A、保证气体顺利通过 B、温暧、湿润、清洁人体吸入的空气 C、气体振动发出声音 D、进行气体交换 2、在呼吸系统的结构中,有清洁、温暖、湿润吸入气体作用的器官是() A、气管 B、鼻 C、支气管 D、咽 3、生活在寒冷地区的北欧人比生活在赤道附近的非洲人鼻孔窄小,鼻梁高尖,这有利于() A、气体交换 B、温暖空气 C、气体扩散 D、气体顺畅通过 4、吃饭时随意谈笑,食物可能误入气管的原因是() A、声门裂未来得及关闭 B、会厌软骨盖住了食道入口 C、悬雍垂未阻住鼻腔内口 D、会厌软骨未盖住喉的入口 5、人体呼吸道能对吸人的气体进行处理,使到达肺部的气体()①温暖②湿润③干燥④清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③⑧④ 6、气管能保证气流顺畅通过的原因是() A、气管壁较硬 B、肌肉较松弛 C、有“C”型软骨支架 D、周围有肌肉牵拉 7、鼻腔能使吸入的空气变得湿润、清洁和温暖,与此功能无关的是() A、鼻黏膜能够分泌黏液 B、鼻黏膜内有嗅细胞

C、鼻腔内有鼻毛 D、鼻腔黏膜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8、哪项不是组成痰的成份() A、食物 B、尘粒 C、细菌 D、粘液 9、患感冒时,常感觉呼吸不畅,主要原因是() A、鼻黏膜分泌的粘液过多 B、气管、支气管分泌痰液过多 C、鼻粘膜充血肿胀 D、声带充血肿胀 10、下列哪一结构没有黏液腺,不能分泌黏液() A、气管 B、鼻 C、支气管 D、肺 11、下列不属于呼吸道的结构是() A、口腔 B、咽 C、气管 D、支气管 12、鼻腔对吸入的气体有温暖的作用,主要是因为鼻腔内() A、有鼻毛 B、内表面有粘膜,能分泌粘液 C、有咽 D、粘膜内分布着丰富的毛细血管 13、我们不能随地吐痰是因为痰中含有大量的病菌。痰生成的部位是() A、鼻腔黏膜 B、喉腔侧壁 C、口腔黏膜 D、气管和支气管 14、空气进入肺的正确顺序是()①鼻腔②支气管③喉④咽⑤气管 A、①②③④⑤ B、①④③⑤② C、①③②⑤④ D、①⑤③②④ 15、感冒时,常常感到呼吸困难,进食无味,是因为()

同步强化练习题

练习四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对财务信息作出虚假报告,可能源于管理层通过操纵利润误导财务报表使用者对被审计单位业绩或盈利能力的判断。对财务信息作出虚假报告不包括()。 A.对财务报表所依据的会计记录或相关文件记录的操纵、伪造或篡改 B.对交易、事项或其他重要信息在财务报表中的不真实表达或故意遗漏 C.将被审计单位资产挪为私用 D.对与确认、计量、分类或列报有关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故意误用 【答案】C 【解析】选项A、B、D是管理层对财务信息作出虚假报告的通常表现,选项C是侵占资产中的舞弊手段。 2.以下不属于舞弊风险因素的是()。 A.动机或压力 B.机会 C.只有舞弊者能够合理解释就说明舞弊有合理的理由 D.借口 【答案】C 【解析】审计准则第1141号第十二条,舞弊的发生通常涉及下列三个因素:“动机或压力;机会;借口”。 3.下列与虚假报告相关的舞弊风险因素中不属于舞弊的“机会”因素的是()。 A.组织结构复杂或不稳定 B.对管理层的监督失败 C.内部控制存在缺陷 D.管理层态度不端或缺乏诚信 【答案】D 【解析】选项A、B、C的舞弊风险因素说明的是舞弊的“机会”因素,选项D说明的是舞弊风险因素的“借口”因素。 4.注册会计师应当针对评估的舞弊导致的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确定总体应对措施,其中不恰当的是()。

A.考虑人员的适当分派和督导 B.考虑被审计单位采用的会计政策 C.实施风险评估程序 D.在选择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时,应当注意使某些程序不为被审计单位预见或事先了解 【答案】C 【解析】审计准则第1141号第五十四条,教材p.253。 5.下列与侵占资产相关的舞弊风险因素中属于“动机或压力”的是()。 A.对公司存在敌对情绪 B.某些资产容易被侵占的特性或特定情形 C.内部控制存在缺陷 D.管理层或员工不重视相关控制 【答案】A 【解析】选项B和C是舞弊风险因素的“机会”因素,选项D是舞弊风险因素的“借口”因素。 (二)多项选择题 1.在财务报表审计中,注册会计师通常关注以侵占资产为目的的舞弊行为有()。 A.管理层或员工在购货时收取回扣 B.将个人费用在单位列支 C.贪污收入款项盗取或挪用货币资金 D.盗取实物资产或无形资产 【答案】A、B、C、D 【解析】教材p.143。 2.下列与虚假报告相关的舞弊风险因素中说明了舞弊的“动机或压力”因素的有()。 A.财务稳定性或盈利能力受到不利经济环境、行业状况或被审计单位运营状况的威胁 B.管理层为满足外部预期或要求而承受过度的压力 C.被审计单位所从事业务或所处行业的性质提供了财务信息作出虚假报告的机会 D.管理层或业务人员受到更高级管理层或治理层对财务或经营指标过高要求的压力【答案】A、B、D

人教统编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10课《三峡》同步练习

人教统编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10课《三峡》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共10题;共26分) 1.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 A. 或:或王命急宣或以钱币乞之 B. 林:青林翠竹林寒涧肃 C. 绝:哀转久绝沿溯阻绝 D. 素:素湍绿潭以调素琴 2.下列句子中“之”与“春冬之时”中的“之”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之至市,而忘操之 B. 故时有物外之趣 C. 是吾剑之所从坠 D. 鞭数十,驱之别院 3.下列语句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至于/夏水襄陵 B. 绝巘/多生怪柏 C. 虽/乘奔御风 D. 常有高/猿长啸 4.读课文《三峡》,体现三峡山河秀丽的句子() A.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B. 三峡七百里 C.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D.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5.读课文《三峡》,最能表现三峡秋季特点的句子() A.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B.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C.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D.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6.读课文《三峡》,下列各句翻译错误的是() A.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 B.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C.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很多趣味。 D.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7.读课文《三峡》,从侧面交代三峡两岸山势之高的句子() A.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B.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D.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8.对文章《三峡》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节的特点。 B. 文章使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清新俊逸。 C. 文章的第二段关于三峡江水的描写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D. 文章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特点。 9.文学常识填空。 《三峡》的作者是郦道元,________(朝代)地理学家。本文选自《________》,这是一部有很高文学价值的地理学专著。 10.根据课文《三峡》内容填空。 (1)用奔马、疾风来突出水流速度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与杜甫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意境相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共2题;共33分)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必修5《说木叶》导学案

语文必修五编号YW-BX--0301--09 《说“木叶”》导学案 编写人:阮景荷审核:刘凤时间:2013.4.6 班级:组别:姓名: 【学习目标】 1、积累诗词名句,理解古诗词语言富有暗示性的特点。 2、根据诗歌语言特点,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提高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理解“木”与“树”、“木叶”与“树叶”、“落木”与“落叶”、“落木”与“木叶”的不同意味。【学习课时】二课时 【学法指导】: 1、朗读法 2、举一反三,迁移应用 第一学时 一、走近文本 1、导入新课: 学生共同背诵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阐述个人对诗句的境界的感受。 杜甫的这两句诗历来以境界阔达闻名,在极其萧飒荒凉的景象中又充满着一种雄浑奔放的气势,重要的因素是“落木”传递出了这种意境。让我们一同走进林庚的《说“木叶”》,详细探究其中的奥妙。 二、走近作者 林庚先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1933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此后,林庚陆续出版了《春野与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林庚诗逊等诗集和诗、论合编的《问路集》及诗性哲理随笔《空间的驰想》。学生们这样回忆自己的老师:80年代初,林庚先生给那时的师兄师姐上了一堂“告别课”。为了这一堂课,林先生整整准备了一两个月。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生涯,本来已经不用备课,可是先生说要讲出最高的水准来,必须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好教案。讲完这节课,先生回家后大病一场。 人物评价: 燕园,少了一位良师;天堂,多了一位诗人。 ――载自北京大学校园网静希先生首先是一位诗人,是一位追求超越的诗人,超越平庸以达到精神的自由和美的极致。他有博大的胸怀和兼容的气度……他有童心,毫不世故;他对宇宙和人生有深邃的思考,所以他总能把握住自己人生的方向。——袁行霈学生活动:利用有关资料,对作者自然情况以及文学成就、创作主张进行自学了解 三、知识积累: 诵读课文,初步感知 (一)、基础自测(运用工具书自行解决识记字词,做好读书笔记) 1、注音: 万应锭()桅()杆接踵()而至寒砧()迢()远窸窣()沈佺.期()门闩 ( ) 心有余悸()姣姣()袅袅 ..()柳恽.() 2、阅读文本整体把握 思考:文题“说‘木叶’”表明了作者的论题,作者就此论题阐述了自己怎样的看法? 阅读文本,抓住关键语句。思考讨论并作出回答。 思路点拨:论题只是表明了论述的范围,并不是作者的观点体现。依据说理的思维格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再结合关键性的语句,可以很快的梳理出文章的脉络层次,便于理解作者的真实写作目的。

《三峡》同步练习题与答案

《三峡》练习题 1.给下列字注音。( 5 分) 阙()湍()涧()曦()啸() 溯()漱()嶂()襄()属() 2.填空题。( 13 分) ①《三峡》选自,三峡是、、和的总称,在重庆市和湖北宜昌 之间。作者,字,学家。 ②《三峡》一文中总写三峡地貌的句子是: ③故渔者歌曰:“,。”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 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1 分)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③绝巘多生怪柏()()④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⑤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⑥猿鸣三声泪沾裳()⑦空谷传响,哀转久绝()⑧自三峡七百里中() 4.区别下列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 6 分) ① 自非亭午夜分古义:,今义:②或王命急宣古义:,今义: ③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古义:,今义: 5.解释下列词句。( 7 分) ①重岩叠嶂:②素湍绿潭: ③清荣峻茂:④林寒涧肃: ⑤晴初霜旦: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⑦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一)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6.解释词语含义。( 4 分)①略无②嶂③蔽④曦 7.本段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2 分) 8. 结合有关语句,说一说三峡两岸山有什么特点。(试用两个字概括)( 2 分) 9.“重岩叠嶂”和“隐天蔽日”两句写景角度有什么不同?( 2 分) (二)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0.试分析一下第一段是怎样描写夏天水势特征的。( 3 分) 11.理清第二段作者的写作思路。( 3 分) 12.作者写三峡秋景抓住了什么事物?突出了什么气氛?( 3 分)

《说木叶》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说木叶》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学习目标: 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 意象的意蕴;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初步感悟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提高诗歌的阅读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 品味文中诗句意蕴,比较“木”与“树”的不同,从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学习难点: 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进行诗歌意象品味练习。 学习课时二课时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 一、知识链接诗歌鉴赏知识,鉴赏诗歌的意象 概念:意象就是融合了作者主观情感的景物形象。 诗歌鉴赏景物描写方法:

时空(远近、俯仰、早晚、四季等) 感官(嗅觉、触觉、听觉、味觉、视觉) 动静(动态、静态、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虚实(虚写、实写、虚实相生、化虚为实) 色彩 (色彩鲜明、色彩斑斓) 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用典等) 答题步骤 第一步、找到相关诗句,识别诗歌意象,结合诗歌分析意象特征。 (找意象并概括意象特点) 景 第二步、根据诗中诗句或体现景物特点的关键词语概括意象组合的特点。 (概括景象(意境)的氛围特点) 境 第三步、指出描绘意象的作用或效果。 (剖析作者思想及其情感) 情 二、快速阅读文章,完成下列问题。 1、给加点的汉字注音。

袅袅陆厥王褒橘徕服兮 淮南皎皎灼灼 陇首秋去飞柳恽寒砧征戍 沈佺期庾信涔阳 万应锭不落于言筌桅杆窸窣 歧路冉冉卢纶 照浦亭皋迢远 2、看拼音写汉字: 征shù()jú()颂得鱼忘quán()cén ()阳无fánɡ() lǒnɡ()首寒zhēn()wéi ()杆shū()朗xī()窣 秋风niǎo niǎo()tiáo()远zhuózhuó()其华piānpiān()起舞 洗lian( ) 万应ding( ) 干zao( ) 词zao()典故甜mi() 三、认真阅读文章、整体感知: 整篇文章作者从传统的意象“”入手,论述了古代诗歌语言具有的特点。 第1自然段:提出文章阐述的对象,即。

空气同步练习(有答案)

空气同步练习(有答案) 第一单元第一节空气同步练习一.我会选择(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每小题2分,共20分) 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A 二氧化碳 . B.水蒸气 C.氮气 D.氧气 2、减少污染,净化空气,“还我一片蓝天”,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声。下列气体会造成空气污染的是() A.一氧化碳 B.二氧化碳 C.氧气 D.氮气 3、夏天从冰箱中拿出一瓶饮料,放在空气中,外壁会潮湿,这说明空气中含有() A.二氧化硫 B.稀有气体 C.二氧化碳 D.水蒸气 4、下列图示所表示的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 监测点污染指数首要污染物空气质量状况南浦 57 可吸入颗粒物 II(良) 将军桥 48 I(优) 状元 66 可吸入颗粒物 II(良) 黎明西路 63 可吸入颗粒物 II(良) 5、右表是2008年5月7日温州市部分监测点的空气质量日报。从表中可知,该日空气质量最好的是() A.南浦 B.将军桥 C.状元 D.黎明西路 ]6、某同学采用燃烧法除去――瓶空气中的氧气,来得到较纯净的氮气,请你帮助该同学选取最适宜的物质()A.蜡烛 B.铝丝 C.木炭 D.红磷 7、已知在相同情况下,氧气密度大于空气密度,则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分数是() A、约等于21% B、大于21% C、小于21% D、无法确定 8、空气是一种宝贵资源。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氧气 B、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的质量约占空气质量的1/5 C、空气中分离出的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作食品保鲜的保护气 D、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的空气质量级别数目越大,空气质量越好 9、下列有关物质的用途,由物质的物理性质决定的是() A.用氧气急救病人 B.把氮气和氩气混合充入灯泡,使灯泡耐用 C.用氧气进行气焊D.将氧气、氮气从空气中分离出来 10、某市的《空气质量周报》,是环保部门对某地区空气污染程度所作的监测报告,主要有①总悬浮颗粒物、②二氧化硫、③氮的氧化物三项量化指标。下列情况中,能直接引起①②两项指标变差的是() A、随意扔弃难以分解的塑料垃圾 B、用煤炭做燃料放出大量烟气 C、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河中 D、农业上滥用化肥和农药 二.我会填空(每空2分,共24分) 11、2007年6月9日,“八

人教版新目标八年级下Unit 6 --unit8同步强化练习题含答案

Unit 6 一单项选择 ( )1. He is creative. He’s going to turn his car _____ a playroom for the children. A. with B. into C. in D. from ( )2. Stop _______ —you’re giving me a headache! A. shouting B. shout C. to shout D. shouted ( ) 3.Mr. Green is a kind man. He always tries his best to help ______ weak. A. a B. the C. an D. 不填 ( )4 The letter was personal, so he ______ it in the drawer. A. used B. shared C. hid D. swung ( )5. Jenny, you always ____ your baby too much before bedtime. In fact, it’s not good for his sleep. A. excite B. excited C. exciting D. excitement ( )6. It was _______ of her to go into the burning building to save the child. A. magic B. brave C. strange D. clever ( )7. These shoes don’t _______ me. I have to change them. A. fit B. touch C. develop D. push ( )8. Alex is ill, so I volunteer to water the trees ______ him. A. instead of B. instead C. because D. because of ( )9. Alex and Tom are outgoing so _______ of them is afraid of speaking at the meeting. A. neither B. none C. both D. all ( )10. His parents got ____ two years ago. A. marry B. marrying C. married D. to marry ( )11. She _______ the jacket as soon as she saw it, so she decided to buy it right now. A. took care of B. came up with C. fell in love with D. ran out of

《三峡》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三峡》练习题 1.给下列字注音。(5分) 阙() 湍( ) 涧()曦() 啸() 溯()漱( )嶂( )襄()属( ) ?2.填空题。(13分) ①《三峡》选自,三峡是、、和的总称,在重庆市和湖北宜昌之间。作者,字,学家。 ②《三峡》一文中总写三峡地貌的句子是: ③故渔者歌曰:“ ,。”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 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11分)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③绝巘多生怪柏( )()?④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⑤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⑥猿鸣三声泪沾裳()⑦空谷传响,哀转久绝()⑧自三峡七百里中()?4.区别下列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6分) ①自非亭午夜分古义:,今义: ②或王命急宣古义:,今义: ③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古义:,今义: 5.解释下列词句。(7分) ①重岩叠嶂: ②素湍绿潭: ?③清荣峻茂: ④林寒涧肃: ⑤晴初霜旦: 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⑦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一)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6.解释词语含义。(4分) ①略无②嶂③蔽④曦 7.本段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2分) 8.结合有关语句,说一说三峡两岸山有什么特点。(试用两个字概括)(2分) 9.“重岩叠嶂”和“隐天蔽日”两句写景角度有什么不同?(2分) (二)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0.试分析一下第一段是怎样描写夏天水势特征的。(3分) 1.作者写三峡秋景抓住了什么事物?突出了什么气氛?(3分) 11.理清第二段作者的写作思路。(3分)?2

导学案:说木叶

《说木叶》学案 编者审核 课堂导学 【学习目标】 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明确本文写作目的。 3.初步培养学生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 【预习导学】 一、背景知识 “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木叶”即“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由于作者是一个学者,也是诗人,有着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联想力,因而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使我们对古诗词艺术中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值得我们借鉴。学习这篇课文需要我们逐字逐句认真、细致地读,把整篇文章贯穿起来,各个部分融会贯通,就可以把握文意。 二、文学常识 林庚(1910年2月22日-2006年10月4日),字静希。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福建闽侯人。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后留校任教,编文学刊物。1933年初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以后又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1937年到厦门大学任教十年,1947年为燕京大学教授,1952年至今为北京大学教授。曾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早年以诗闻名于世,与戏剧家曹禺、小说家吴组缃,并称“清华三才子”,是著名的唐诗楚辞研究专家。对明清小说也很关注,并提出颇多精辟的创见。著有《唐诗综论》《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和《中国文学简史》等多部著作。获国家教委教材一等奖。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他数十年如一日,谆谆教导后学,桃李满天下。2006年10月4日林庚先生病逝于北京,享年97岁。 三、整体感知 1.“木”在形象上有几个艺术特征? 2、前三段“引子”中说,古代诗人多用“木叶”而不用“树叶”;第7段说,“木”与“树”在艺术形象上一字千里;而4、5、6这三段是解说原因的。那么,你认为解说清楚了吗?用自己的话解说。 四、课内纵横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