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黄执中辩论的

黄执中辩论的

黄执中辩论的
黄执中辩论的

关于态度和努力一、

学辩论,就像学英文,除了多听多练,其实没什么特别的诀窍。

不过同样的,学辩论,就像学英文,即使是多听多练这么简单的一件事,都很少有人能真正的做到。而且依我个人的经验,那些做不到的人,最喜欢夸那些做的到的人「头脑好好喔」或「好聪明喔」……好像只要确认了对方的本事是一种「聪明」,那自己就没责任了(笑)。

所以,学弟,以下三件事,你做过几条?

一、比赛后,你有没有录像或录音?打完后,不论输赢,你有没有再回头去看去听?听的时候,你是直接跳到自己上场的那段,还是有耐着性子,整场比赛从头到尾的听?听完后,你有没有继续假装自己是裁判,然后再听一遍?有没有假装自己是对手,然后再听一遍?有没有假装自己是不懂辩论的观众,然后再听一遍一遍又一遍?你一边听,有没有一边想?有没有每听一段就停下来,想着如果再一次,自己该怎么问?该怎么申论?

在账面上,我打比赛的经历不到两百场,但在心理上,不夸张,我的「经历」会是这个是数字的四、五倍──就是这个原因。

二、比赛前,你是怎么讨论的?你是想讨论出一个「完美的论点」而熬夜到通宵?还是花时间将「有缺陷的论点」练到精熟?你是不是常为了跟队友争辩出一个完美的论点搞的天昏地暗睡眠不足只有精神因紧张而异常亢奋然后第二天用这个「极陌生的完美」上台去支支吾吾?然后输了再哀叹昨晚的攻防没用到或是裁判听不清楚?直叙、倒述、举例、譬喻、类叠、一句讲完

或延伸到一分钟……你会用几种方式讲你的架构?每种方式,你讲过几次?你有没有试过每个论点要讲多久?

练习要足,记得睡饱(打两岸杯时,比赛前一个小时我都会跑去睡午觉)。论点是没有无敌的,所以在抓出大方向后,时间要放在「人」身上,而不是放在论点的细节上。

三、比赛中,你的注意力放在哪?是放在「比赛」上?还是放在「自己的论点」上?你有没有专心去听对方讲话?你知不知道对方为什么要在这个时间点讲这段话?你有没有专心听自己的队友讲话?你知不知道你的队友在你上台前讲过了哪些话?听人家说话时,你会不会抓关键字?你会不会想要去厘清或确认某些意义模糊的字词?厘清后,你能不能正确的总结或归纳他们的话?你能不能告诉裁判比赛现在进行到哪?

别人说的听不懂,自己上台就说不通。所以别因为对方的用语陌生,一时听不懂,就选择回避或自行理解,然后一头躲进你的「说」里去自言自语……不懂就要问,质询时间就是拿来给你干这件事的!

多听!多练!睡饱!能做到这三项,一般高中生学辩论的第一个瓶颈,应该就能突破。

少爷谈定义

辩题之所以会有争议,乃是在「一般人的理解」里,这个题目两边都合理,两边都难以取舍。

想打破这个僵局,只有两个方法,一是新信息、一是新观念。

(如死刑误判的实例,或全面禁烟的机会成本),好为天平的一端添砝码,让他们在恍然受教之余,做出取舍。

这在辩论政策时常用,在辩论价值时,不容易。

新观念,则是重新诠释辩题中的那个「一般人的理解」,从中挖出一层新意义(如广告对消费者,或创业对大学生的意义),好在砝码不变的情况下,改变支点,让他们觉得「喔,原来我还可以这样看!」

需要去定义的,都是需要去诠释、去说服的。至于那些温温吞吞、理所当然的定义,不如干脆大方点放掉,别费工夫了──大家都同意的定义,只会回到辩题那个大家都知道的两难。

这在辩论价值时常用,在辩论政策时,不容易。

对己方有利,不是指「在此定义下,我会赢」,而是指「在此定义下,辩题会有新意义!」

而我方的立场,只是「碰巧」符合了这层新意义(摊手)。

观众是受了新意义的吸引,才愿意接受我方的定义……是接受了我方的定义,才碰巧让我方赢。

我们那颗想赢比赛的心,是很被动、很低调的。

所以,我们只好花点心思,把「爱情」诠释的更清楚一点。

所以爱情中的自私,跟一般人的自私不一样。

一般人说的自私,是以「我」为核心。但爱情中的「私」,是以「我们」为核心。

爱情中的「非我」,一般的认知叫无私。但爱情中除「我们」之外,极

为自私。

最后,切定义的手法,其实并不适用于比较性的辩题,然为解释新观念的操作,不得不以此案例一试。

下评论时,每个人都是从常理出发。另有苦衷?那是你(你)家的事,别人可没有理解的义务!

所以遇上这种状况,一般而言,有三个选择:一是勉强自己,遵循常理。二是赌赌例外,万一被抓,就认了。三是奋力抢夺发言空间,让大家都明白你(你)的苦衷。

辩论的题目,虽然层出不穷,但核心的「大争议」,其实并不多──主客观之辩,就是最典型的一种。

大争议,是基本价值对立;辩题,是个别案例应用。

认知,该是主观还是客观?行为,该重目的还是手段?判断,该看群体还是个体?自古至今,像这类的大争议总是反复出现,吸引了无数精采的论述围绕于其上。大争议中的双方,没什么对错之分,争议留下的,是一系列细腻的进退与推论。

打比赛,是接触个案;接触个案,是为了更理解个案背后的争议内涵;内涵摸熟了,久而久之,面对人基本的价值矛盾,脑中自然就会建立起一套套彼此对立(对话)的模型来。

平时读书,左一段右一段,观念都是散的,但脑中的几个冲突模型一旦建立后,便很容易能看出哪段话是在对应或补强哪条思路,脉络一通,左右逢源。

学辩论,学的是一套求知识的方法论。

幸福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强调幸福是主观的一方,把「人的感受」当成幸福的主体。

强调幸福是客观的一方,把「人的意义」当成幸福的主体。

他们认为若把感受当成目的,则人类一切的行为,都将是「不自主」的。

比如饿的时候,你会对「吃」感到愉悦──但这不是因为你「要」感到愉悦,而是本能的驱使,让你「不由自主地」感到愉悦。

等吃饱了撑了,你又会对「吃」感到厌恶──但这也不是因为你「希望」觉得厌恶,而是相同本能的节制,让你「不由自主地」感到厌恶。

你之所以会「喜欢」吃螃蟹,是因为比起别的食物,螃蟹「让」你感觉比较美味。所以,当你吃饭时选螃蟹而不选虾,玩社团选辩论而不选吉他,迷偶像选苏菲玛索而不选安心亚……探其究竟,都是你服从于感受后,驱乐避苦的必然结果。

无法让意志脱离于主观感受,则所谓的选择,便只是假象。这样的人,是感官的奴隶,不是自由人。

这样的乐,不能叫幸福。

。。。。。。。。。。。。

要求真幸福,就要把属于人的自主性给找回来:感到愉悦的,未必该追求,感到厌恶的,未该逃避。有些事,虽然会让你觉得痛苦,但借着人所独有的理性,你却可以让自己「选择认为」什么是该做的。于是,你强忍着主观的痛楚,克制着主观的期盼,牺牲着不愿牺牲的牺牲──去做一件客观上,该做的事。

幸福的可贵,就在于它从这样的抗拒与承担中,让我们发现「自己的存在」。

你是选择要流泪的「人」,不是欢愉所操控的木偶。

这,才是人该追求的真幸福。

老辩棍的战术

那场比赛,我们发现了一个重点:那就是如果双方都是老经验的辩手时,则自由辩千万不要问,只要答!

因为对像路、胡、周这样的老家伙而言,自由辩这种单点抛问式的攻击,已经没有什么是「接不住」或「说不通」的了。故一直提问,只会给他们各种妙答机会去澄清譬解,如此一来,观众对其架构的理解反而越来越深。

反之,攻击的一方则要不断的想问题丢过去,问题越犀利,只会让他们待会反唇相讥的效果越好──等于是一直做球给他们杀,非常累!

当年那场比赛的前半段,双方还算正常,彼此有问有答。但到中途,对面那些心术不正的老家伙们就率先发现了这个甜头,于是开始完全不抛问,站起来,答完问题,就坐下。

如此一来,由于他们没提问,所以我们这一方就只好被迫再发问,然后他们再站起来,答完问题,得掌声,又坐下──就像郭靖站到了天罡北斗阵的北极星位,驱的我们这一方手忙脚乱!

「防御,就是最好的攻击」……这个发现,非同小可。

今年交流赛,对手里有思渊,所以我特别跟队友解释了这个经验,希望大家到时千万不要问,只要答。又由于我们是正方,因此得先努力吸引对方来攻击我们。

于是到了自由辩,第一个站起来的吴超,所提的第一个问题是:「今天的比赛,我方立场大家都知道了,想请问对方立场?」

嗯,虽然有点卑鄙,可是,干的好!

没想到,对方站起来的倏盈,回答的是:「我方的立场,大家也都知道了,所以还是想听听您方的反驳?」

喂喂,这就太卑鄙了吧!!

辩论的架构

常常比赛结束,裁判讲评时会说:这场比赛没有层次,或是这场比赛很有层次感……

学弟想请问学长,「层次」指的是什么样的概念?准备比赛时又如何准备这个「层次」?

。。。。。。。。。。。。

所谓比赛的层次,一般指的是辩士间的职责切换,与双方间整体举证责任的推移过程。

这种「层次」,显非单一辩士所能力致,得要靠场上每位选手的脑袋都清楚,才能合作打出一场转折分明、脉络井然的比赛。

至于辩士个人所能努力提升的,主要在于讲话的「层次」。

讲话的层次,就是「叙事的顺序」,更简单的说,就是「把你准备的内容让听众懂的顺序」。这个顺序安排的好,听你说话的过程就会变得很轻松、很自然,听完后,听众很容易进入状况,不用花力气自己再理解一遍。。。。。。。。。。。。。

辩论人最基本的叙事法,我称为「对方刚才说」:也就是先说一段对方论点(对方刚才说怎么怎么),然后再配一段己方的响应或反驳(但我方认为如何如何);接者换对方下一个论点(对方刚才又提出怎么怎么),然后再

响应或反驳(但我方却想反问如何如何)。

比起圈外人争论时动辄指东打西,想到哪说到哪,这种「单点钉单点」的叙事法显然条理清楚的多,新手学辩论,这是基本功。

但当你所要处理的论点超过三个,且论点间开始有轻重差异或因果关系时,光凭「对方刚才说」就不够用了,因为只讲单点攻防,会让听的人掌握不到你的「架构」。

是的,面对较复杂的争论,单点产出的结论,往往都太「偏」,得靠架构。

有些人辩论打久了,但一开口,用的却还是那种「单点钉单点」的基础叙事,以致于架构到手,却无法发挥它该有的威力,这是最常遇到的辩论瓶颈。

就像毒爆一波只能让你打到白银一样。

此时,你得熟悉进阶技巧。

。。。。。。。。。。。。

如果架构的核心,是一套逻辑性的检证程序,这时我们常用「退一步说」:也就是按着架构顺序(如需根解损),一步步的先确认(对方必须先证明怎么怎么),再削弱(但未必怎么怎么),然后转到下一层(退一步说,就算真的怎么怎么),再削弱(但也未必便那样那样),然后再转到下一层(再退一步说,就算真的那样那样),再削弱(但也未必就这般这般)。

比起单点碰撞,这种「走点到面」的叙事法,可以在层层攻防中,带着听众把整个大论述的环节「演示」一遍,让架构的逻辑性对听众发挥效用。是很考验辩士逻辑的手法。

。。。。。。。。。。。。

如果架构的关键,在于某个观念或定义的接受与否,这时我们常用「但从这个角度说」:也就是先标出要突破的「观念点」(大家好,有个想法很有趣,就是怎么怎么),站稳后,再用这个观念逐一清扫各个战场,提出诠释(了解了这点之后,让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看看今天场上的争论),让你的每次诠释,反过来印证并加深大家对「观念点」的理解(所以对方之所以会说那样那样,只是因为他们不了解如何如何)。

这种「头过身就过」的叙事法,好处是可以把表达的能量完全集中在一个点上,等该点突破了,接下来随之演绎,拿去扫战场时,听众就会有豁然开朗的效果。是很考验辩士单点表达的手法。

。。。。。。。。。。。。

而如果辩题讨论的范围太广,战场开的太散漫,超过了架构范围,这时我们常用「大意是说」:也就是先尽量把同质且琐碎的战场整理起来(对方刚才说怎么怎么,大意就是在强调风险),各战场只归纳,不交锋(对方又说那样那样,意思其实也是在讲风险),最后并成损益比,一次解决(所以今天的比赛,比的只有一个,就是这个风险值不值得担)。

只要讲的人不搞栽赃的小动作,这种「抓大放小」的叙事法,能立即减轻所有观众的判断负担,为胶着的局势带来一种爽快感。但由于决胜点是在最后,所以前面的归纳得简单利落,不能拖太久,是很考验辩士临场判断力的手法。

。。。。。。。。。。。。

叙事手法,掌握的是信息呈现的次序与流量,不同的需求,有不同的适

用。

会的手法多了,「戏路」就广;手法熟练了,层次分明,节奏就会渐渐显现出来。

等节奏明确了,风格便成形。

最后,练习时,要练习的是临场写纲要,别写逐字稿。

不打辩论变强的方法

对辩论而言,所谓的「变强」,有几种意涵。

一种,是你的「批判思考」越来越强。所以你看事情会更敏锐、下判断会更严谨;面对问题时,脑袋里的思绪会越来越清楚。

想得到这种「强」,倒不一定要打比赛──只要多读些教逻辑的书(市面上太多了,挑你喜欢的就好),多练习书上的例题(几乎每本书都有),闲暇时,挑些社论的论点做分析。慢慢地,就会有成果。

另一种,是你的「辩证观」越来越强。所以你看事情会更相对、下判断会更包容;面对问题时,相较于对错,你更关心那背后的不得已。

想得到这种「强」,也不一定要打比赛──只要你愿意主动地,去接触这个世界上或左或右、或宏观或微观或主观或客观的各种持方:在读完傅利曼《选择的自由》的同时,也请去看麦可摩尔的《健保真要命》,念了黄仁宇的大历史,也请翻翻王鼎钧的回忆录。

再一种,是你的「表达力」越来越强。所以听你讲事情,旁人理解起来会很轻松;看你下判断,很容易就觉得理所当然。

想得到这种「强」,还是不一定要打比赛──只要你能找机会累积公众演说的经验(不要找可以长篇大论的机会,时间以四分钟到十五分钟为宜),

内容可以是简报、教学、致词、推销甚至是说一段笑话都好。演说时,别管书上教的技巧,只要你是真心想让大家懂你的意思,久了,风格自然就养成。。。。。。。。。。。。。

是的,拆开来说,想获得这些能力,都是有办法的。。。。。。。。。。。。。

但辩论真正让你变强的,却不只是批判的脑、辩证的心、表达的声。

而是在辩论中,你会因此学着,去面对另一个「这样的人」!

是的,另一个有着同样才华,受过同样训练,流过同样汗水,抱着同样渴望……

同样想成长、想变强的人!

很奇妙的:人生中所有「看的到」的能力,怎么学,其实书上都有写,学校都有教。

却唯有遇上另一个这样的人时,你,才会真正的变强!

唯有让自己遇上一个又一个想变强的人,你才会从对抗中,知道自己有多强?

才会知道,什么是「强」?

求全的批评

有一种批评,叫做「求全的批评」。这种批评的逻辑,就是「凡是不能『完全』解决问题的办法,都是烂办法」。而这种批评者的口头禅,则是「这根本治标不治本」!

举个例子吧:某甲失恋,终日郁郁。朋友们见他整天窝在家里愁眉苦脸的,也不是个办法,便彼此讨论,想凑钱帮某甲买张机票,送他出去走走,

换个心情,或许,能另有邂逅。

没想到此议一出,朋友间有一某乙马上变脸,义正辞严的说:「你们难道不懂吗?某甲真正的问题,是失恋!不是旅行!没有恋情,再多的旅行都没意义!你们想想看,花钱去旅行,难道能保证找回失去的恋情吗?旅游完,还不是在失恋?这样做,只是把钱丢进水里,根本就是治标不治本!」语毕,诸友相顾无言,纷纷感佩某乙毕竟见事明白,互相摊摊手,收起钱,此事遂罢。

求全者的批评,是所有反动者的秘密武器──反动者据此强调:他们的反对,其实不是因为不关心,也不是真的反对去解决问题,而是因为「目前的解决方案还不够完美」……故出于「对问题真正的关心」,反动者有责任去抵制一切「有可能浪费精力」的行为,好坐下来,等待「真正的」完美方案出现。

让中求胜

辩论中,正反两方,各有其「无可避免」的利弊,这是理所当然的。

故在台上,想向大家证明对方有百弊而无一利,或强调己方有百利而无一弊,就像女明星想向大家证明或强调自己的胸部是真的一样,都是无意义的事。

所以在辩论中,真正的学问不是「怎样打人」,而是「怎样挨打」──面对对方无可否认的优点,与己方无可避免的缺陷时,你因应的态度,将影响着你接下来整场比赛的说服力。

挨打时,常见的一种因应是「攻」,亦即「对方说我错,嘿,但对方也有错!」

于是,对方每讲一次你方缺陷,你就攻击十遍他方弊端(关键句是「我方倒是想请教对方什么什么」),问的越犀利火爆越义正辞严越好,最好是能逼到对方终于受不了,退去想解释他那无法解释的问题……那,你就没问题了。

在台上,这种手法传递的讯息很明显:没错!打辩论,不是要解决问题的,因为辩论的问题,都是无解的。所以我们来,只是来比谁反应快、气势强的。

而观众与裁判,则会以同样的心情,去看待他们在讲到己方利益时,那种貌似悲天悯人般的「价值升华」。

挨打时,常见的另一种因应是「守」,亦即「对方说我错,可是,我没错!」

于是,对方每讲一次你方缺陷,你就解释一次那不相关(关键句是「对方误解了我方的意思」),解释的越幽默风趣越理所当然越好。同一个问题,用同样几句话,解释了四五次后,就可以开始反过来责怪对方为什么老爱问这个问题……那,你就没问题了。

在台上,这种手法传递的讯息很明显:的确!打辩论,不是要解决问题的,因为辩论的问题,都是无解的。所以我们来,只是来比谁立场更坚定、更嘴硬的。

而观众与裁判,则会以同样的心情,去看待他们在讲到对方缺陷时,那种貌似痛心疾首般的忧国忧民。

。。。。。。。。。。。。

挨打时,常见的再一种因应是「走」,亦即「对方说我错,嘿,但我也

有对的!」

因此,对方每讲一次你方缺陷,你就把话题转到其他优点(关键句是「对方怎么老爱谈什么什么,都不看什么什么」),转的越词藻华丽越引经据典越好。凡是对方抛过来的质疑,一句都不要搭腔,等两三回后对方终于忍不住换了问题……那,你就没问题了。

在台上,这种手法传递的讯息很明显:对!打辩论,不是要解决问题的,因为辩论的问题,都是无解的。所以我们来,只是来比谁稿子更纯熟、更押韵的。

而观众与裁判,则会以同样的心情,去看待他们在讲到正经议题时,那种貌似旁征博引般的滔滔宏论。

。。。。。。。。。。。。

唉,辩论,就像人生……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

怎么去,就怎么回啊。

。。。。。。。。。。。。

因此挨打时,我最欣赏的因应是「受」,亦即「对方说我错,嗯,我是有错,那然后呢?」

哲耀这篇《让中求胜》,正是先将能受的,都受了,以此为前提,再去想架构。

这手法,学弟戏称是围碁的「让子」,少爷惯叫做柔道的「受身」,所指的,都是同一个意思:

辩论时,对方攻,坦然受,姿态比较好。

姿态好的人,再要讲什么话,听的人,就容易觉得中肯。

被质疑时,愿意受的一方,等轮到他去质疑对方时,对方再想「攻」、「守」、「走」,姿态就难看了。

正如子申在比赛中曾调侃的:「喂喂,我方都承认我方缺点了,怎么轮你们就怕成这样啊?」

更何况利弊这种事,有舍,才有得。

正因大方承认了「打工的确有很多好处」,之后,等你谈起「故得把这个好处留给更需要的人」时,就可以借力使力了。

承认缺点,换取姿态,再挟着姿态,推动角度,好让原本的缺点,变成另一个优点的理由──学妹啊,这既不是什么「下下之策」,也不是因为「势在必得」。

这,是剑宗。

打政策辩论出身的,强调举证──所以不会攻,不会走;在价值辩论中,守的又难看。

但也由于务实,因此想学着去诚诚恳恳的「受」,心态上倒是挺容易的。

至于「受」的技巧,下次有机会再聊吧。

。。。。。。。。。。。。

对行为的当事人而言,在采取行动的当下,一定深信自己是利大于弊,所以我们应该超越当事人的观点,用旁观者的角度,重新观察所有受影响的层面。黄执中谈两岸辩论差异

所有来自台湾的选手,生平第一次,如此彻底且一致的──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

台湾辩士以数据和损益,想比较「网络教育」和「传统教育」的优劣;

大陆辩手以逻辑和论述,想讨论「取代」、「传统」和「教育」的定义……双方理解问题的脉络、挑选的重点、推论的过程、反应的方式、表达的习惯,对彼此而言,完全陌生。

对方引述我们的话,听来都是我们说的,但意思都不是我们的意思。我们引述对方的话,的确都是对方说的,但我们根本搞不清楚那是什么意思。

交互质询的原则,是对一个点持续确认、取得共识、再确认、举证。

黄执中谈什么是虚伪

为什么会有这些虚伪?或者说,为什么会有这种为了某一目的而刻意去附丽、修饰并增减于真实的现象?

因为这世界上有许多东西,比「真不真」更重要。

例如,善不善?

例如,美不美?

每个人,都有他的真实,连你自己,也一样。

但不真实,未必就代表他们(你)不善良,所以只要你能找到一个共通的切点,你跟他依然可以在「不同的真实」中,彼此善良。这时,我们的虚伪,是为了让彼此留下一点「让对方也能觉得他自己是好人」的空间。

每个人,都不能忍受他的真实被别人否定,连你自己,也一样。

但不真实,未必就代表这个世界不美丽,因为这个世界很公平,它藉由观点与记忆,让每个人都能在那有一点点模糊的版本中,正视他(你)自己。所以只要你能找到一个更高的切点,你就能在面对这样的歧异时,带点欣赏,回复平静。

毕竟,一个全然真实到无可闪避的世界如果不是地狱,那么,宗教家为什么

还要另外绘制天堂?

一个了不起的结辩,对一支队伍而言,其实是个悲剧。

如果有个道理,是有意义的,那我宁可大家早点懂,早点在这个问题上做讨论,别等双方空耗了半天,再由结辩点破。

如果有个道理,是有意义的,但比赛中却完全没提到,完全没交锋,结辩突然拿出来讲,就会很怪、很矫情、很卖弄。

偏偏,如果他又想把这个刚冒出来的道理,讲的很真挚、很激动、很感人……这时,就会像街边突然冒出个小弟跑来对你哭着喊爸爸那样的真挚那样的激动那样的感人。

所以,非要等这个道理,前面已经讲了,却没讲清楚,争了,却始终被误解,想辩白,却总是隔靴搔痒,差一点点。这时候,结辩上台一讲,才会让人发出「哦~原来是这样」的感叹。

所以,非要等这个道理,前面已经讲了,却没有对对手造成太大威胁,没有因此改变对手攻防重点,没有逼对手必须针对这个道理做出正面响应。这时候,结辩上台一讲,才会出现「扭转局势,甚至让人们忘了前面对方的精彩表现,只记得现在你说的一切」的情况。

是的,裁判其实,是个眼花撩乱地看着天上神魔混战,手足无措的凡人,而不是自云端从容俯望,故能凭空降下判决的神。在台下,裁判其实,是很需要被帮助、被关怀、被鼓励、被教育的。当台上双方满嘴「辩论话」的时候,裁判会很期待听几句「公道话」──他们很需要这种人。

黄执中谈创设情境

人,为什么会受影响?为什么会有感触?

绝对不是因为某句神奇的、优美的、雕琢过的「话」。

而是因为某个情境。

面对听众时,你要做的,不是「用你的话去说服他们」,而是要开启人们心中的剧场,让听众「用他们自己的话去说服他们」。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精采的申论,一旦一字一句的,写成了逐字稿,就会显得很跳跃、很潦草。

而有些词藻丰美的稿子,一旦讲起来,却变得很肉麻、很枯燥。

那么,情境如何产生呢?

情境的关键,在于角色。

支持废死的团体),可以是易激义愤的凡人(如受害者家属),可以是苦心孤诣的先行者(如下台的部长),可以是标签鲜明的标靶(如犯人)……但绝不能是全然客观,客观到与之无关的学者。

有了角色,就有了可以想象的社会关系,就有了可以想象的周遭互动,也就有了人们对这个角色的期待与假设。亦唯有当辩士是在为角色而非论点说话的时候,他说的才是「人话」,这话才有「人味」,他才能自然而非刻意的流露出焦急、讽刺、调侃或义正辞严。

打辩论的人,心中都要有个「小明」。

小明,就是你在这个辩题中,要为之奋战的对象!

形式,才是最大的奥秘

不过就事物的理解而言,本质,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重要;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事物的意义不在于本质,在形式。

从本质来看,汝窑与仰韶,烧的都是瓶子;汤包与蒸饺,蒸的都是面食;普洱与龙井,喝的都是茶叶;露露与娜娜,关灯都是小姐……而唯有「方式」的更新,才决定了吵架与林正疆之间的差别;决定了哼唱与马连良之间的差别;决定了斗殴与叶问之间的差别;决定了书写与米芾之间的差别。

所以有些特别强调「本质论」的人,会说吸烟与吸毒,本质都是伤身;会说卖艺与卖春,本质都是商人;会说赌博的本质枪械的本质裸露的本质或其他想开放却没开放的事物的本质,都是中性的……这种人看事情,只用本质做推论;可是,废话,去除了形式,世上有什么东西不是中性的?

再说一次:形式,才是最大的奥秘。

是不是与应该不应该

每当人们在讨论「A(事物)是不是B(类型)」的时候──他真正的意思,其实是想要判断「A是否能归类为B?」

亦即「A(事物)的属性,是否符合B(类型)所包含的要件?」

例如讨论「口哨是不是乐器?」

而这样的讨论,也同时会牵涉到「如果连A都不能算B,那我们是否应扩充B(类型)所包含的要件?」或「如果连A都能算B,那我们是否应缩小B(类型)所包含的要件?」

也因此,像「A的『本质』应该是什么?」或「什么才是『真正的』B?」往往,也都得成为讨论焦点。

例如讨论「维他命是不是药?」

实然跟应然,在认知(而非行为)的世界里,是一回事。

少爷谈定义

许多人下定义时,不是在「表达他的知道」,而只是想「不让别人知道他的不知道」。

没有争议的定义,都是没有意义的定义

定义的过程,就是说服的过程——定义,目的是要限定讨论影响的范围,惟其有意义,所以有争议。

定义,不仅仅是一则对词汇的解释,它更是一套具体而微的叙事,蕴含着另一组逻辑、另一套价值观、另一种让人理解世界的选择。

定义者,非求世间意义之所「定」,实乃「定」世间之意义耶。

不通的,能比的,只是攻防技巧。

见仁见智,另一半,比的还是攻防技巧。

辩论的上策,是强调己方优点,并解释对方的优点不重要──这种打法,在理论上,已近于道。

会下一些没有意义的定义,原因多是因为「太怕自己下错定义」──所以下出来的定义,内容都是温温吞吞、四平八稳的。请注意,在辩论中「凡是大家都同意的,都是没必要去定义的」。

判断论点好坏的标准,就是要看它「是否能在有争议的地方提出主张」。当然,针对「议题的无争议处」所提出的主张,也不能说是错的──只是这样的主张,无助于我们下判断。

例如在辩论「现代社会男人更累/女人更累」时,一方的论点是「因为男人要当兵所以更累」,另一方则提出「因为女人要生产所以更累」;此时,两方

黄执中历年结辩辩词大全

世纪之战胡渐彪VS黄执中同场对辩的结辩词 2008年7月17日世辩赛,娱乐赛 黄执中是反方结辩:公众人物不该表里如一(公众人物应该表里不一) 胡渐彪是正方结辩:公众人物应该表里如一(公众人物不该表里不一) 黄执中: 我现在很坦白的说一件事情,马英九是个表里不一的人,因为他对外说他最爱的是台湾,可是其实他最爱的是老婆。 我们今天在谈表里不一,对方辩友告诉我人内心有邪恶,人当然有邪恶。我告诉你,人的邪恶多的是。从你小的时候,我们每一个人小的时候我们都是表里如一的人,因为我们很简单。我们不喜欢的东西就是坏的,我们喜欢的东西就是好的,拿到东西就我要,拿不到东西我就要哭。我的喜怒哀乐,我做的不舒服,痛苦或者是对别人的不欣赏都会很明白的写在脸上,因为我们那时候没有责任,父母会容纳我们,老师会包容我们,我们没有责任。可是你慢慢你长大以后,你就会发觉这个世界好像没有那么简单。当你走出到你的家门,进到了社会之后你会发觉:不对!社会会要你对社会尽一些责任。于是,你会在一路的跌跌撞撞当中,就像对方所说的,你会发觉到----有些话不能讲,有些事情不能做。可是你要知道,你于是知道把自己心里的某些感觉藏起来。诶,没有错。好,我不喜欢黑人,可是我不行,我对外讲话我不能说这种话。我对内的深处我觉得很嫉妒,可对外我要说他的得奖是很应该的。我内心有愤怒,有仇恨,可是我没有说。因为我知道,当我站在公众人物的那一霎那的时候,我讲话是要对全体负责的。可是,今天这场辩论只是讨论一件事----就是我对内的这种感受,我是要承认它仍然存在还是我要告诉我自己,其实我都是假,这些东西我并不恨,我并不讨厌它,我并没有嫉妒,我没有,我没有。后者很恐怖,我不太能够理解。 你要知道,你今天这场处的这场比赛谈的是一个大原则---就是人的互相体谅。人都是人,每个人都有七情六欲,在座各位都是。你每天你做什么呢?在座的各位,你的每一笔私生活,每一个点滴你都知道,有很多东西不能给人家看----这是很正常的。我们有些欲望不能给人家看,我们自己不会认为是很邪恶的----我们只是人,我们只是用文明包装起来的野兽。可是当包装的时候我不会用对方的语气。对方说包装的时候,他是嘲笑这个包装。对我而言,我感谢我们人类还有这种包装。我们愿意彼此包装自己,所以我们才能够很祥和的相处。我如果不愿意包装,那就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我们每一个人努力的把自己给format----就是把自己给格式化。让我的内心深 处都跟社会上要我做的一模一样----可是我不愿意!我为什么!?我为什么要牺牲我自己的喜怒哀乐。我如果有贪念,好,我知道,我不能够展露出来,可是我内心深处为什么不能仍然保持这种欲望?我如果真的有让我嫉妒或憎恨的事情,我见了面我还是会跟他去握手,我会说我们仍然是好伙伴,一起努力打拼,可是我内心为什么不能够告诉自己我说,我其实真的很讨厌他。每个人都是这样子的。我们对外,我们对外我们努力做一个好国民,公众人物努力做个好榜样----像对方说的他是个典范。我们做典范的功能就是

黄执中前辈比赛辩词

2003国际大专辩论赛A组总决赛:顺境还是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 正方:顺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中山大学) 反方: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世新大学) 1、攻辩小结 黄执中: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刚刚的质询答辩,对方辩友在猜我们桌上的喉糖的时候,她用了一个很巧妙的方式,说我三个都猜可不可以呀。在这场比赛当中,当然可以,可是我想请问一下在座的各位观众,我们在人生的选择当中,可以说我统统都要可以吗?好像不行吧。不管我们是科学家在做实验,不管我们是学生在选择人生的经历和过程,不管我们是一个企业家在选择企业投资的方向,我们好像都必须要从中择一,当然如果遇到顺境,我们第一次都猜对,我们就得到了成功的果实,我开了第一个杯子知道里头有东西了,可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失去了什么,我失去了看看其他杯子里的东西的机会。《阿甘正传》里头不就有一句话吗: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不吃下去,你永远不知道它味道是什么?顺利的人有一个特色,就是他永远都吃到他最喜欢吃的那颗巧克力,可是呢,他永远不知道其他巧克力是什么味道,他也永远不知道别的路途会有什么样的风景。 对方辩友今天告诉我们,所谓的顺境,有三个立意,第一个是在生理上的发展,可是我们要知道,生理上真的是在顺境当中比较容易带来发展吗?我们都知道,人体为什么会产生对病菌的抗体,就因为是我们生过病,才会有抗体的,如果从来就没有生过病,一场病就把你击倒了,这怎么会是顺境的发展呢?对方辩友又告诉我们说,有顺境,身体才会好,可是这跟我们的经历也不一样,一个富翁,有车子,有房子,有仆人这种是顺境吧,他的身体会比农夫来得好吗?其次对方辩友告诉我们,说他的心智在顺境当中会成长,可是我们就要想想看了,如果我们去念大学遇到两个老师,一个是严格的老师,一个是偷懒的老师,随便课程都让你PASS,随便你交什么作业给你高分,这总是顺境,可你的心智会成长吗?最后我们还想到,有关品格的问题,对方辩友如果我身在一个父母极度宠爱的顺畅环境里,打破花瓶父母说没有关系,捉弄小孩子,没有关系。对方辩友,这样的溺爱品格会正常吗?谢谢大家! 2、回答嘉宾提问 黄执中:我了解,谢谢蒋老师的提问,我方的看法是基本上我能够知道,如果让我来选择的话,我当然是希望能够活在一个顺利的环境里头,如果让父母来选择的话,他当然是希望子女活在一个顺利的环境里头,为什么?因为这是人之常情,我们不忍苛责。可是我们要了解,我们希望下一代活在好的环境里头,是因为我们不忍心看他受苦。可是其实我们又知道,我们面对困难,解决困难的种种能力,其实都是从困难当中出现的,如果我这个父母,帮他解决困难,我为他创造一个顺境,帮他解决困难,其实这个小孩子,并没有解决困难,是我帮他解决困难,顺境不会让人拥有这样的能力。所以呢,我们知道,不管是科学家也好,先烈

黄执中辩论点评经典材料

2014.4.23黄执中专场交流会实录 [转自法大学术]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23441677.html,/blog/426625369/926644934] 2014年4月23日星期三下午13:30,“宝岛辩魂”黄执中做客法大,在论衡辩 坛与法大学子进行了专场交流。交流会全程以自由提问的方式进行,执中学长厚载十余年辩论经历的慧思与睿智侃侃而谈。辩论的本质是什么?辩论赛评判有没有统一标准?辩论的真实是什么?辩题背后蕴含着怎样的不得已?执中学长以 12个辩论之问,呈现了他理解辩论的基本图景、以辩手角色思考问题的基本框架。编者以录音为材料,将文字稿基本整理如下。 1.打辩论的输赢重不重要? 黄执中:我们绝对不会说因为我们的年纪都比较大了就说输赢不重要。输赢超重要。事实上我很难想象一个下象棋的人说:“哎,我这已经是棋神了,输赢不重要。”输赢不重要你还下棋干什么呢,你直接把将军走出来让对手吃掉好了。所 以输赢,尤其是那种竞技型的行为里头,很难讲输赢不重要。你说如果今天我们做的是一种艺术,我们画画。画画,就要画出心中理想的境界,有没有得奖不重要。咱们写诗,只要我自己看得懂,我自己觉得表达了我的心境,你们能不能理解,我期待知音。没有什么输赢。 可是辩论他是一个极端入世的活动,不是一个出世的活动。辩论他有一个很明确的功能,就是我要改变台下人的观点,你也要。双方在有限的时间下来比赛谁能够改变台下人的观点。改变台下人的观点,这件事情是这个活动的本质。我很难相信一个打辩论的人的心态是出世的不是入世的,一个出世的人不会打辩论的。所有打辩论的人至少相信一个价值观,就是这个世界可以被改变而且值得被改变。如果这个世界不可以被改变或不值得被改变你干嘛打辩论呢?你直接像那个梭 罗一样写湖滨散记嘛。你不用去辩论因为你不期待也不在乎别人怎么想。可是不是,辩论的人不这样想。所以输赢很重要。因为它证明了我做这件事情有没有意义。没人读懂的诗仍然有意义,不能说服或不能改变别人观点的一番话在辩论人的眼中没有意义。因为我们不是孤芳自赏的动物。或者这样讲,不能吃的菜有意义吗?做菜高度入世吧?有说我做这道菜能不能吃不重要,这超重要!不然你做菜干嘛?有人说练防身术能不能防身不重要,那是跳舞,不是防身术。跳舞,自己动的开心就好。可是防身术有很明确的积极功能吧?有很明确的世俗功能吧?不能防身的防身术价值是零。不能防身的防身术就跟不能灭火的灭火器一样价值

辩论的技巧--黄执中

洛阳集:辩论的技巧——黄执中(简体字版) 学长你好~我是台南二中思言社的学弟 虽然踏入辩论圈已经快满一年了 但是经过这一次的金陵杯 我很想知道 什么才是正规的辩论技巧什么是不该学的技巧 亦或是~我该不该学辩论技巧 当我去看别人比赛他们不像我们会所谓的卡话框定一次念完~ 然后直接进入论点讨论等等等之类的~~(还有模糊对方焦点) 我想知道该怎么打好一场辩论当好一个二辩(正跟反) 我该怎么去质询对方才不会被裁判认为玩弄技巧如何可以去深入讨论一件事 我该以怎么样的思维去思考一件事 最后~希望学长可以解答我的疑惑~谢谢你 —————————————这是黄执中回答的分割线————————————————— 辩论的技巧,目的是要吸引别人注意辩论的内容……在这个大原则下,不同的技巧,就像冬天的火锅跟夏天的冻柠,没有什么「最好」,只有「在当时的情况下最受欢迎」。 当大家都在背稿,搞的精雕细琢、天衣无缝时,我会劝你即席……如此一来,你平实的用语、偶尔的结巴、激动下的辞不达意,反而一样一样,都是武器。 当大家都是即席,搞的朴拙无华、原形毕露时,我会劝你背稿……此时,你精鍊的用词、流畅的节奏、连排比带押韵的段子,就会异军突起,鹤立鸡群。 所以,当大环境是摇头晃脑的严肃论理,那子申四两拨千金的调侃就超强;当大环境是针锋相对的傲气辩手,那哲耀大智若愚的稚气就超强;当大环境是俏皮话满天飞,那培德的不苟言笑就超强;当大环境是干坤烧鹅……那,那政大帅气的神雕侠侣就超强。 所以,没有「最好」的技巧,只有「在当时的情况下最受欢迎」的技巧──而看准大环境的变动,调整队伍的风格,是教练的工作。

可是,我瞎猜的啦──如果你的问题不在于「吸引不了他人的注意」,而在于表达能力还「不足以传达辩论的内容」,则所谓的技巧,是另一回事。 说话时,把意思表达得很清楚,是其一。 要做到这一点,口齿清楚是基本,但我们毕竟不是说相声,所以不用练到腔圆字正……意思表达的清不清楚,关键是你有没有表达出「内容间的因果关系」。 刚学辩论的人,讲话有个毛病,就是他们喜欢直接讲结论,不习惯慢慢讲推论。这种「经济」而不「精确」的讲话方式不改,表达起意思来就永远都会是模模糊糊、松松散散的(至于老辩士的毛病,则是连聊天时都爱用推论,推的不厌其烦)。 习惯推论,就是习惯把「因为」跟「所以」当作语句间的连接词。脑子里能常保因果关系的人,讲起话来,有起点,有终点,哪里该直走,哪里该转弯,清清楚楚,不容易乱。 拿一篇社论,看一遍,然后照着它的意思,试着自己说一遍。接着,拿枝红笔,把社论里的因果关系标出来,看懂后,照着因果关系再说一遍。多练几次,慢慢就习惯了。 别人听你的意思,能听得很不费力、很舒服,是其二。 在辩论中,选手都是有备而来,内容多半抽象陌生,交锋更是又快又准……短时间内,讯息的浓度太高,听起来会很吃力。 所以讲话的人,要像导游,每讲一段,就得停下来,做个路标,提醒一下大家我们刚才从哪里来,现在到哪里,等下要往哪里去,这样子,听众的理解才跟的上。这是小技巧。 阅读时,遇到重点,我们可以读慢点,可以拿笔画个线,可以贴张色纸,可以回头多看一两遍。但听人家辩论时,却没这么简单,台上的一句话,说完了,就消失了,听众还没想清楚,下一句话马上又会跟上来……而当听众终于忍不住停下来想的时候,就是你其他的申论平白流过的时候。 所以讲话的人,要贴心,要用你的停顿、快慢、语气、类比或重复,帮听众圈重点。这部分,大陆的选手做的最好,拿他们的比赛多看几遍,再看台湾的比赛,差异很清楚。 说完后,让大家对你说过的内容有印象,是其三。 人对故事性的结构会有印象。 人对故事中的人物会有印象。 人对人物的表情与感受会有印象。 人对抽象的推理不会有印象。 人对太过理所当然的观点不会有印象。

浅析黄执中语言特点

浅析“《奇葩说》第4季第二期”中,黄执中的语言特点 陈映竹 在本期节目当中,《奇葩说》辩手辩论的主题是“奋斗的城市空气越来越差要不要离开?”,双方两队分别持“要离开”和“不要离开”的观点立场,黄执中在此期节目中是“要离开”的观点。 他首先剖析了辩论主题,以形象化具象化的方式,让受众更好地直观地去理解辩论主题的含义。他把“要离开或者不离开空气污染严重的城市”,形象化具体化为“要钱还是要命,大城市还是大草原”这样戏剧性的对比,然后提出来“有雾霾的城市并不是唯一奋斗的城市,并不是要你牺牲你的奋斗机会,到别的地方奋斗也不会是从零开始”的第一个论点。第二步,黄执中用这个论点反击上一位反方辩手肖骁“不要离开,因为到了一个新地方重现开始太困难”的观点,更加有针对性地总结为“奋斗可以积累,重现开始并不可怕”的有力回击。 第三步,黄执中在论证第二个论点前,先提出“什么样的人会在意空气品质?”的问题,运用设问的手法先引起大家的思考和注意,并且说“蹦蹦刚才说的很棒”引用了之前队友说过的观点,引出“当我们发展没有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温饱是第一要件”的分论点。之后,他再对此分论点加以进一步的解释说明:“先管有没有得吃,我管他山穷水尽,可是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为不是只管吃饱对不对?你会想吃好,在吃好之后,我会想吃的更安全,吃的更安全之后会怎么样?我会开始注意到别的。比如说,这个城市的教育啊,这个城市的空气啊。”在这句话里面,层层递进,逻辑清晰,先是解释说明了“温饱是第一要件”的分论点,同时进一步阐述,递进式地提出来第二个分论点“温饱思淫欲”,从而两个分论点不断递进的逻辑关系,加上和反方辩手肖骁之前提出的“世上哪有你们这么娇贵的人,哪有你们这么挑剔的人”,引出第二个主要论点。 第二个主要论点为“在意空气质量说明我们追求生活,是国家的进步和骄傲”,再接着进一步解释阐述该论点:“请了解一件事情,一个国家最大的骄傲就是他培养出一群娇贵的人民,为什么?因为你上升了,你在意别的东西了。如果我们根本不在意空气,这个国家代表他还没起来,你懂吗?GDP变成唯一的指标,那是很悲哀的一件事情。所以,不要嫌我们挑,而要为我们感到骄傲”。这一段对论点的阐述当中,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并且和上一位反方辩手肖骁的逻辑形成逆向思维,即空气污染一方面看似是因为我们较贵而被人们十分重视,但是反观之,也是因为国家发展人民富强,所以才会如此地娇贵,如此关注空气等高于基本温饱需求等其他生活因素。 第三个主要论点提出前,黄执中先“更重要的是,我非常好奇各位,你们居然会觉得今天我们所讨论的这个选择,你们会看得这么重。NO。选择城市并不是那么重大的事情,城市不是注定的,是你要选择。你这一辈子早就做过好多选择,你们在座的各位,你们每一个人但凡念过书,你一定都是离开了你原本的城市,到了一个地方就是为了念书嘛。甚至很有可能你谈个异地恋,你也会离开原本的城市到达一个新的城市,因为爱情。这有什么了不起的?为什么把它弄得跟生离死别一样?弄得变成人生很大的抉择一样?甚至上升到价值观?我女朋友在那里我过去,这和价值观有什么屁关系?我们可以轻易地离开一个城市到另一个新城市,甚至到某种阶段的时候,也许会为了好奇而到了一个新城市,对不对?我们现在是现代人,活的是个气体,古代人活的是个固体,安土重迁。我的女儿

2011国辩黄执中vs陈铭(青春偶像崇拜是否有利于有利于孩子成长)附加个人批注只是为了打发失眠时光

2011国辩:黄执中VS陈铭(青春偶像崇拜是否有利于有利于孩子成长)附加个人批注,只是为了打发失眠时光 为扯淡而生的题记:泡了一壶不错的普洱茶,但是是在傍晚时分饮用的,于是一直精神到现在。于是闲逛人人,发现国辩对话记录,觉得可以写点感受在上面,以打发失眠的时光,权且娱乐如果不小心被各位高人看到还请各位能海涵我这个无名小卒的不当言论。(非黑色文字为毕人后加,黑色文字是从“辩论”的主页君的日志中直接复制粘贴的。)黄:以你们今天举得例子来说,在风雨当中或者是在上课途中,为了等待偶像,在那边等了两个小时三个小时,这里面而言是非理性的。(个人觉得黄大师的问题是要形成一个让陈铭进退两难的境地,一般有两种追问:第一,我等的是明星,但没等那么长时间,这种情境是否是非理性的?第二,我等的不是明星,但的确也等了两三个小时,这种情境是否非理性?第一类追问的是一个行为发展到一个什么样的界 限才是非理性的,第二类追问的是直接针对的是,比较狂热的行为是否就是非理性的表现。黄大师用的是第二种,他要做的就是质疑陈铭所代表的武大的从狂热到非理性 到不利于青少年的基本论证逻辑。大师当然可以这么做,但是大师忽略了一个问题,他自己也是个性情中人,武大的这样一条很直觉的逻辑容易让他忘记他最应该追问的是,是否

存在狂热的理性的行为,而不是追问狂热的非理性行为是否一定不利于青少年。但是大师后来偏偏追问的是后者。)陈:这听起来不是一个很理性的行为。(似乎是个没有什么大问题的回答。但是我想问的是陈铭所说的“听起来”是个理性的判断,还是个感性的判断?这其实就提到西方近代哲学的一个经典的认识论问题了,就是理性和感觉经验之间的关系。陈铭的回答在这里已经开始体现了武大的立论中的一个问题,就是以理性为评判的准绳,不能说这种做法有什么明显的优劣,但是这种做法的题中之意就是当一个行为被论证为不理性时,就达到论证目的。这种做法很实用,但并非没有破绽。)黄:不是很理性的行为。任何一个谈过恋爱的男生,有没有在外头等女朋友逛街等两三个小时?(如前文所言,黄大师问的是一个关于是否非理性的行为一定不好的问题。设问的套路很清晰,就是问是否知道或经历一种场景,无论你怎么回答,都接下来追问这种事情做得不值得吗?这么做不应该吗?问题一般不会出在设问套路上,而出在所问的事情是什么。黄大师问的是爱情,这个就是个最为让提问者难受的内容。因为一旦涉及到价值判断或个人体验时,爱情这种东西你可以用多种标准来说明它值得与不值得,或者它让你高兴还是不高兴。我就是可以对于爱情这么一个很感性的话题说,我经历的爱情不够理性所以我也有遗憾;同时,即便是一段以理性为主导而产生的婚姻或爱情,也会因

经典辩论赛

有哪些经典的辩论赛视频可以推荐? 1.开山鼻祖,狮城舌战。(1993年国际大专辩论赛决赛) 93年的国际大专辩论赛可以说是开启了国内辩论赛的源头,决赛这一场人性本善/人性本恶更是焦点中的焦点,复旦大学代表中国大陆参加比赛一路打到决赛,力克台湾大学夺得冠军。回来以后出了本书叫《狮城舌战》,一时洛阳纸贵。蒋昌建等四人也从此名留华语辩论史。 1993 国辩台大vs复旦人性本善/人性本恶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23441677.html,/v_show/id_XNjI1NDIxMjU2.html 2. 大神的大神,林正疆(1995年国际大专辩论赛决赛) 你知道连续两届国辩最佳,辩论圈内大佬,拥有众多脑残粉的黄执中心中的辩论偶像是谁吗? 对,林正疆。 这个胖子,啊不,这位学长在95国辩的舞台上散发出闪耀的光芒。他的逻辑,他的语言,他的从容不迫。从现在看回19年前那一场比赛,我们记住的,只有林正疆而已。虽然在决赛憾负南京大学,但是不妨碍他与95国辩的决赛一起成为经典。 1995国际大专辩论会知易行难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23441677.html,/v_show/id_XMjAzMDI2NjA=.html?from=y1.2-1-87.3.15-1.1-1-1-14 3. 西交四剑,天下无双。(1999年国际大专辩论赛决赛) 如果有那么一支队伍能排进华语辩论史所有队伍的TOP10,不TOP5,那99年国辩的西安交大一定榜上有名。从98的蓝带杯开始(虽然当时不全是99的阵容),到99年国辩决赛。凭借着“铁立论,快思维,美意向”,西交四剑所向披靡,轻取国辩。樊登,郭宇宽,谭琦和路一鸣配合无间。每一场比赛都是好比赛,那就看看决赛吧。

黄执中谈需根解损备课讲稿

黄执中谈需根解损

黄执中 我们都知道,在政策辩论中有所谓的四大核心议题,分别为需要、根属、解决与损益。传统上,在理解与拟定辩题架构的时候,其讨论流程往往依序是「需要→根属→解决→损益」。不过我认为,这个流程用在辩论上,其实并不正确──要能够真正理解并解释政策辩论的架构脉络,其所应遵循顺序,反而应该是「解决→根属→需要→损益」。 这两种顺序,前者,我个人暂称为「医生模式」,后者,则暂称为「推销员模式」。 (一)医生模式 什么是医生模式? 比如说:看病的时候,医生会问病人:「你哪里不舒服啊(你的需要是什么)?」这时,病人也许会说:「我的肚子痛(我的需要是让肚子不痛)!」 可是,引起肚子痛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胃癌,也可能是胃炎,而医生总不能什么药都开一点(只知需要无法判断解决方案)。所以,他必须先试着找出是什么造成了病人的肚子痛(找出肚子痛所根属的原因)。而在一连串的检查后,医生终于发现,这位病人的肚子痛,原来是胃溃疡引起的(肚子痛根属于胃溃疡)。 此时,医生便可以向病人建议各种治疗胃溃疡的方法(向决策者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看他是要选择用药物,还是要动手术。 不过,每一种治疗法,多半都有其各自的利弊,像吃药或许安全、便宜,却是复原慢、疗效差;而开刀虽然能快速根治,却是费用高、风险大……这时,病人就得根据自己的条件与偏好,去评估利弊(损益比),选出一个最好的治疗方式(当然,所谓的最好,必定是一种价值判断)。 以上,就是医生模式在处理问题时的基本流程。 一、确认根属性,是确认解决力「有/无」与「强/弱」的关键 对每一个决策者而言,他们最需要、却同时也是最难以判断的,就是:要如何才能在某方案实际执行之前,确认此一方案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说:由于高登市的治安持续恶化,亟待改善(需要),因而市政府提出了一个警力增强计划,打算扩编警察员额,加强打击犯罪(解决方案),并将此案送进市议会,希望可以争取到预算(提交决策)。此时,盯着厚厚的一本计划书,市议员们又怎么知道这项耗资不菲的计划,是否能解决高登市的治安问题(解决力的有无)?又能解决多少问题(解决力的强弱)? 所以,他们必须要先搞清楚:高登市的治安恶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找出治安恶化的根属)? 治安为什么会恶化?可能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警察贪污,所以不愿抓坏人,可能是警械老旧,所以不敢抓坏人,可能是警察太笨,所以抓不到坏人,可能是警力不足,所以坏人抓的太少……当然,也可能与警察都无关,其实都是检查官在私纵犯人。 所以,如果高登市的治安恶化,主要是导因于警察的风纪、素质或配备(确认根属为何);那么光是增加警察人数,恐怕还是没有用(从而推断解决力的有无)。反之,如果高登市的治安恶化,有某部分的原因,的确是来自警力不足;那么随着厘清这部分原因所占的比重(确认根属的强弱),我们便能进一步的,预测出警力增加对改善治安的影响有多大(从而推断解决力的强弱)。

黄执中最新辩词

拥有不是失去的开始 大家好,我们从第一个问题开始讨论逻辑的问题。OK,其实我们今天一开始有一个小误解,他说我们让他论证拥有是失去的唯一原因或是最早开端,其实不是,相反的,我们正因为它不是,我们才会用归谬,说它不可能是,那对方辩友既然也认为不是,那就OK了。 因为任何失去这件事的发生本来就有很多原因,每一个原因加在一起才会失去,所以不会有哪一个原因是唯一原因,也不会有哪一个原因是最早开端,因为任何一个原因的前面都还有原因,人的生活,人的一切事件的发生,本来就是一长串剪不断的因果链,那个因果链可以一直往前串,也可以一直往后延,所以当我说是什么原因造成你输比赛的时候,其实我不是让你去找那个因果链的最开端,因为你不可能找到这个最开端,你一定是从人为的意志,从这一大串因果链当中剪了你认为重要的那一段,然后说我为什么输比赛,比如说:我输比赛必然有一个原因是我不够强,也必然有一个原因是对方比我强,这两个总有一个,对不对?也必然有一个原因叫做我来参赛,所以呢,我现在做的这个行为要归因哦,归咎于某一个原因,归因是人的行为,不是自然的行为,在科学当中原因没有什么是什么造成,比如说燃烧三个条件,可燃物、助燃物、达到燃点。请问哪一个原因是主要原因?科学才不会分主要原因,这三个都要达到才行,只有人类才会说,为什么失火?因为他纵火,不会有人说因为有大楼,这看起来很奇怪的,对不对? 所以你为什么输比赛,我可以归因于我不够强,也可以归因于对手值得敬佩,也可以归因于我来参赛,而我们认为归因于我来参赛虽然是一个不会错的归因,可是也是一个没意义的归因,懂我的意思嘛?因为归因于这件事情毫无用处

啊!为什么会有911?你可以归因于美国的外交政策,也可以归因于极端的恐怖主义,你也可以归因于世贸大楼在那里,因为那没有意义啊!用这种方法来面对世界,你完全无从检讨,无从砥砺,甚至于无从责怪!因为没有意义,这是一个不会错却很虚无的一句话,不会错的话不会有意义,所以我们才会说,拥有你不能是,不是它不是,而是你不能是失去的开端,你可以再找一个开端,认为你重要的开端,那样你的生活才会产生意义。 而这也同时带到对方的第二层,什么第二层呢?对方说:拥有就会有控制欲,对不对?有控制欲就会造成失去,它给我们现代人造成了一个两难,它讲完这句话让我们怎么活呢?你要克制所有的欲望,因为避免失去所以我再也不拥有,当我拥有的时候,对不起,因为我这是在逼你离开我,你这是给我们道德上的两难,这让我们无法生活,你懂我的意思嘛?我不敢爱我该爱的人,我也不敢拥抱我的子女,这不对的。所以我们说:你不能把拥有视为是失去的开端,因为这样才会进入一种良性的循环,什么良性的循环?如果在座各位都知道:我如果儿子不爱我,绝对千怪万怪不能怪我太爱你,我可以放心爱所有人。我女朋友离开我,我可以怪我钱赚得不够,我可以怪我长得不够帅,我也可以怪感情这件事情本来就是无常的,所以最后无论我往哪里想,我都不会归咎于因为我太爱你,我不会后悔这件事情,这时候的我才是正向的,谢谢大家! 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 大家好,顺风跟逆风怎么做判断?不是说东风是顺风,西风就是逆风,不是,顺风跟逆风要看船行走的方向,顺着船的风是顺风,逆着船的风是逆风,所以一个人的顺境跟逆境怎么看?得看他想做什么?他想裸奔的时候,有人阻止他裸奔,这对他来讲是逆境,有人帮他裸奔,叫做顺境;他想要抢玩具的时候,帮

001【立论入门】黄执中:学立论,教你面对人生的两难

001【立论入门】黄执中:学立论,教你面对人生的两难 你好,我是黄执中。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学辩论,或者说学立论,有什么用? 你一定听过「真理越辩越明」这句话。可是你知道吗?在我们辩论的绝大多数时候,左边是正方,右边是反方,真理在哪里?在中间。是的,一般来说,当辩题分成左右两边的时候,只有中间的那个才是真理。 比如说,「爱情跟面包哪个更重要」这个问题,如果你想要找真理,那么认为「只有面包更重要」或是「只有爱情更重要」的人都是有问题的。因为最合理的是什么?在中间嘛——面包跟爱情都很重要,对不对? 又好比人性本善/人性本恶,你吵了半天认为,人性都是善的,好像也有问题;认为人性都是恶的,好像也有问题。什么听起来最没问题,?就是中间,人性有善有恶。 于是,有的人因此会产生一种疑惑:那你们这些打辩论的,吵了半天吵的是什么?既然正方也不会是对的,反方也不会是对的,两边都不会是对的,那么你不是浪费大家时间嘛。明明你们都知道了,只有中间的那一道,就是人性有善有恶,爱情面包都重要。明明中间才是对的,那么你们辩论辩什么? 也因此,这些所谓看透了辩论的人,他们就会有一种说法,叫做「辩论只不过是个游戏」,just a game,它只是一个语言的游戏,反正又弄不出真理来。真的是这样吗? 这里我要向各位介绍一个观念,那就是:「凡是有意义的话都有可能错,凡是不可能错的话都没有意义」。 什么意思呢?我们还是用刚才那个,「爱情跟面包的两难」来做例子。 当我问你:爱情重要还是面包重要?假设现在,一边是林志玲,一边是我的事业,我两个只能选一个的时候,我该怎么做?这时候呢我会很困扰,我会想求助那些有智慧的人,我会希望他们给我一点意见。所以呢,来我问一下王大师。 「王大师,请问爱情跟面包到底哪个重要?」

辩论赛经典四辩稿集锦

辩论赛经典四辩稿集锦 对方辩友一直是“坐飞机扔炸弹——空对空”讲来讲去,我方问了那么多遍,他们也没有给我们举出一个例子来。对对方辩友回答我方问题,向来不是“小巷里面抬竹竿——直来直去”,而是拐弯抹角。 (一)世纪之战胡渐彪VS黄执中同场对辩的结辩词 黄执中是反方结辩:公众人物不该表里如一(公众人物应该表里不一) 胡渐彪是正方结辩:公众人物应该表里如一(公众人物不该表里不一) 黄执中: 我现在很坦白的说一件事情,马英九是个表里不一的人,因为他对外说他最爱的是台湾,可是其实他最爱的是老婆。 我们今天在谈表里不一,对方辩友告诉我人内心有邪恶,人当然有邪恶。我告诉你,人的邪恶多的是。从你小的时候,我们每一个人小的时候我们都是表里如一的人,因为我们很简单。我们不喜欢的东西就是坏的,我们喜欢的东西就是好的,拿到东西就我要,拿不到东西我就要哭。我的喜怒哀乐,

我做的不舒服,痛苦或者是对别人的不欣赏都会很明白的写在脸上,因为我们那时候没有责任,父母会容纳我们,老师会包容我们,我们没有责任。可是你慢慢你长大以后,你就会发觉这个世界好像没有那么简单。当你走出到你的家门,进到了社会之后你会发觉:不对!社会会要你对社会尽一些责任。于是,你会在一路的跌跌撞撞当中,就像对方所说的,你会发觉到----有些话不能讲,有些事情不能做。可是你要知道,你于是知道把自己心里的某些感觉藏起来。诶,没有错。好,我不喜欢黑人,可是我不行,我对外讲话我不能说这种话。我对内的深处我觉得很嫉妒,可对外我要说他的得奖是很应该的。我内心有愤怒,有仇恨,可是我没有说。因为我知道,当我站在公众人物的那一霎那的时候,我讲话是要对全体负责的。可是,今天这场辩论只是讨论一件事----就是我对内的这种感受,我是要承认它仍然存在还是我要告诉我自己,其实我都是假,这些东西我并不恨,我并不讨厌它,我并没有嫉妒,我没有,我没有。后者很恐怖,我不太能够理解。 今天这场比赛对方辨友为什么会认为创业是这么这么不适合大学生做的一件事情,为什么大学生创业事一件如此弊大于利的一件事情呢?因为对方辨友把创业看的非常非常的严重,认为创业一种是人生极大的一个抉择,人生极大的一个投入。这种东西是跟你求学的另外一个目标是全然抵触

黄执中辩词160514

一个绝症的患者,他不是第一次听到鼓励,事实上他从得病的第一天开始他就一直在听到鼓 励,他一直都在听到鼓励的话,他是听到今天的。 什么样鼓励的话呢?你们都探过病。 我们怎么鼓励病人? 你今天看起来气色好多了…加油没事的…医生说这个药有效…下周出来了,我们一起去旅游吧… 他听太多了,现在他是绝症末期了。 你要知道,对我而言,我不想听这个,我不想听你一直告诉我你有多舍不得我,我想听的是你会 多么怀念我 我想听的不是你不断告诉我,我有什么事情还没做,我想聊的是,你可不可以告诉我,我这 辈子已经完成了什么,我想听这个 不要告诉我,没有我你们都不行,告诉我就算我走了,你们依然会好好过, 不要告诉我说,你看孩子还没结婚,你怎么忍心走啊,他们没有你不行,他们没有你日子怎 么过,这个家不能没有你啊 不,请让我安心 宝贝,没事的,人都会死 不在今天,也在某一天的,没事的 你要知道,鼓励的话是非常带有社交色彩的,一旦你说出了鼓励的话,很多真心的话你就说不出来了我知道你来见我,很有可能是我们最后一面了,我知道你有很多话想给我说,可是你说出口的是 没事的,等出院了,我们再去干嘛干嘛…… 可是这句话一出口之后,你原本在心里的话,你就说不出来了你知道吗? 因为你总觉得会再见 这些话堵住了你的嘴,很多话你就不会说,而这些话也堵住了我的嘴,因为你不说那些话,有些 话我也不能说 有没有看过这种安慰人的场景,我告诉你说,其实我…… 不要说这种丧气的话,你没事儿的,不要讲这些,我不想听 可是我想说,我们来到人生,我们父女一场,我们夫妻一场,我有话想说,到这个地步我有话想说可是你只要安慰我,给我鼓励或打气,我们双方都说不出口 鼓励的话是关闭真正沟通的话语 当你走的时候,当你离开我的病房,我会希望你要自己也知道,这就是我们最后一面,请你把它当成我们最后一面的时候对我说,趁我还能听,趁我还能回应 有多少人所谓的最后一面是看到弥留之际的亲人说,其实我有很多话想说 他听不到了,你为什么要憋到最后一刻说,你之前说了什么?-----鼓励的话 我们不怕走的,你懂吗? 不要鼓励我说你要有勇气,我去的地方不需要鼓励,你们才需要勇气

黄执中

黄执中: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刚刚的质询答辩,对方辩友在猜我们桌上的喉糖的时候,她用了一个很巧妙的方式,说我三个都猜可不可以呀。在这场比赛当中,当然可以,可是我想请问一下在座的各位观众,我们在人生的选择当中,可以说我统统都要可以吗?好像不行吧。不管我们是科学家在做实验,不管我们是学生在选择人生的经历和过程,不管我们是一个企业家在选择企业投资的方向,我们好像都必须要从中择一,当然如果遇到顺境,我们第一次都猜对,我们就得到了成功的果实,我开了第一个杯子知道里头有东西了,可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失去了什么,我失去了看看其他杯子里的东西的机会。《阿甘正传》里头不就有一句话吗: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不吃下去,你永远不知道它味道是什么?顺利的人有一个特色,就是他永远都吃到他最喜欢吃的那颗巧克力,可是呢,他永远不知道其他巧克力是什么味道,他也永远不知道别的路途会有什么样的风景。 对方辩友今天告诉我们,所谓的顺境,有三个立意,第一个是在生理上的发展,可是我们要知道,生理上真的是在顺境当中比较容易带来发展吗?我们都知道,人体为什么会产生对病菌的抗体,就因为是我们生过病,才会有抗体的,如果从来就没有生过病,一场病就把你击倒了,这怎么会是顺境的发展呢?对方辩友又告诉我们说,有顺境,身体才会好,可是这跟我们的经历也不一样,一个富翁,有车子,有房子,有仆人这种是顺境吧,他的身体会比农夫来得好吗?其次对方辩友告诉我们,说他的心智在顺境当中会成长,可是我们就要想想看了,如果我们去念大学遇到两个老师,一个是严格的老师,一个是偷懒的老师,随便课程都让你PASS,随便你交什么作业给你高分,这总是顺境,可你的心智会成长吗?最后我们还想到,有关品格的问题,对方辩友如果我身在一个父母极度宠爱的顺畅环境里,打破花瓶父母说没有关系,捉弄小孩子,没有关系。对方辩友,这样的溺爱品格会正常吗?谢谢大家!

黄执中辩论十讲 论点与推论

缺启发式教学,学生缺思考力 请注意这篇文章的重点! 李家同教授日前批评,只有笨蛋才去看PPT,接着又指出年轻人爱看网络文章,他认为无助提升思考能力,也长不出智慧,不如多看法院判决书。 注意它想表达什么? 不知是有意或巧合,学测作文便以大法官会议的释义文为题,加上台大校长的观点为引,要学生论述,日前李教授参加电视节目录影,又对台湾经济数热销,大家向钱看的现象,感到忧心。 注意作者想说什么? 李教授是资讯工程学者,他会对高科技的网络运用,以及社会文化提出警语,相信是有感而发,言人所未言。这些现象点出一个深层的问题,台湾正面临一个尴尬的社会转型时期,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看什么书,怎么看,反映的就是当下的社会背景,文化思维 一边看一边问自己 就数字而言,台湾有相当高的人均所得,就像李教授所说“台湾应该没有这样缺钱的问题”,但是经济的富裕,背后却隐藏着一个社会肤浅,制度混乱,文化贫乏的现象,台湾是不是一个成熟的已开发国家?至少经济合作发展组建还不这样认为。 这篇文章的议题为何? 台湾许多结构落差问题,从现在政治,社会,法律,教育各个层面,都没有能够跟经济一起均衡成长,也都需要好好提升、好好改革,这是过去十年,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所忽略的问题。作者提出了什么论点? 几乎家家有电脑,也有很高的网络覆盖率,但内容都很贫乏,讲求富裕不是不好,但是却没有“计利当计天下利”的胸怀,我们虽然号称民主,但是施政仍不全然以民意为依归,论证更是混乱一团糟,我们的司法忽视人权,违背正义,甚至酷刑逼供的事,也时有所闻。 作者想说的结论是 我们虽然有各级学校,也有很高的就学率,但是却没有先进国家那种启发式的教学思维,小学、中学用的是考试引导教学的填鸭方法,甚至到大学也还是这样。 说到启发式教学,几乎没有大学老师敢用,这在自然科学是如此,在文史哲、社会科学更是如此,在这种师生恶性循环的惯性下,学生不善于思考或者不喜欢思考,也就不足为奇了,在网络文化的快捷、多变的推波助澜下,李教授担心的年轻人“长不出智慧”,可能不是危言耸听。 什么是论点 有议题,有结论,有理由。 练习1 我不懂为什么政府非执着奖励提高生育率不可?国家的生产力、创新力应该是寄望于国民的素质,而不是人口的结构。 练习2 我们应该建立一个观念:攸关人类幸福的科技应该属于人类全体,试想若有一家公司掌握了可以改变气候的技术,我们该怎么办? 议题:应不应该对某些特殊科技保障其专利权(小儿麻痹疫苗没有申请专利权) 练习3 要推动教科书重复使用机制,重要的是编制具世界观,国际观,且能让孩子从中学会思考的教科书。(没有理由) 什么不是论点 描述有议题没有结论

黄执中辩论理论

黄执中辩论理论 黄执中关于辩论的十句话解读一、没有无敌的论点,只有无敌的辩士此观点具有两层意思: 1.任何辩题成立的前提就在于不存在逻辑上的不可辩驳; 2.同样的论点由不同的人说出来将产生不同的效果,辩论的关键在于修炼辩手自身的素质,在辩论场上永远都只能靠自己。二、价值才有争议,事实不会有争议,所谓“有价值的事实”,其实都只是资讯不足有争议的是价值,而不是事实,事实的争议不是关键。对立的是价值观,人类历史上有两种不断斗争的价值取向,冷头脑和热心肠。这两种价值观谁都无法取代谁。 热心肠:改善世界,煽情,渲染,理想主义(民主党,左派),热心肠的人只看得到事物的价值,却看不到背后的价格。冷头脑:保守,冷静,权衡,(共和党,右派),冷头脑的人在乎的是事物的价格而不是价值。一个人成长的全过程也是在这两种状态中不断转换,年轻的时候是激进的左派,年长后将转变为稳健的右派。三、事物的优点,其实是用它在其他领域的缺点换来的,反之亦然事物没有好坏之分,只是观察的角度不同,人的性格也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境界的高下之分。从辩论的角度来讲,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所以应该寻找到适合自己的辩风和说话方式,不要去盲目地模仿,正如齐白石所言,“学我者生,像我者死”。我们学习的是别人的优点,是在不断的提升自己,而不是改变。如果辩论需要你改变自己,而不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自己,那就不要去辩论了,没有意义。 四、你永远不能“真正的”证明任何事,你的证明,只能建立在对方无法负起举证责任之上举证责任之所在,是败诉之所在。在辩论上,即使对方证明我方错误,也不能证明他方正确。我们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的证明力和逻辑力,但要尽可能达到说服力,说出观众想说而没说出的话,使人心悦诚服的话。如果我们

【转自黄执中博客】关于比较类辩题的战场切割

價值辯論中,也有損益比。 像「大學生參加選美活動利大於弊/弊大於利」、「中學生課餘兼職利大於弊/弊大於利」或「小學生上網利大於弊/弊大於利」等,都是在比較利弊得失。 一件事,利弊互見,上台後,各說各話——該怎麼比? 得花點心思,切戰場。 一種,是切「本質」:要比較利弊,就得看這件事(如運動)在正常情況下的得失;至於不正常情況下(如過量)的影響,不能算在帳上。 畢竟,既然都說了是「不正常」的情況,結果當然弊大於利,又有什麼好談的? 因此,許多人參加選美,受騙上當,只證明「參加」要小心,不能說「選美」有問題。就像有人誤食殺蟲劑,不是殺蟲劑的弊。 因此,再多人網路成癮,只證明「成癮」不對,不能說「網路」不好。成癮,不是網路的本質;就像肥胖,不是飲食的本質。 選美的本質,是外貌競賽。而用錯誤的心態競賽、不擇手段的競賽、假競賽之名幹壞事或曲解競賽意義後所造成的惡,不算是選美的惡。 網路的本質,是資訊管道。而過度倚賴資訊、濫用資訊、刻意接觸有害資訊或藉管道之便散播錯誤資訊所造成的惡,亦不算是網路的惡。 主張本質的一方,相信冤有頭、債有主……若把「人」的偏差,全當成「物」的善惡,則不僅隱遁了人的責任,也架空了人的自由。 --------------------------------------------------------------------------------

一種,是切「現實」:要比較利弊,就得看這件事(如吸毒)的實際影響;至於該影響是不是在正常情況下(如適量)造成,不重要。 畢竟,如果只討論「正常」的情況,結果當然利大於弊,又有什麼好談的? 因此,若真有許多人參加選美,受騙上當,就代表選美比賽「當今」的確有害。頂多,我承認當「大家都很能很小心」的那天到來後,這個弊害會消失。 因此,有一定數量的人網路成癮,就代表網路的確有威脅。成癮,雖不是網路的本質,卻是網路的現實;就像肇事,雖不是酒駕的本質,卻是酒駕的現實。 選美的現實,看的是案例與統計。抽離了一切社會的實際互動,光看選美在規則與宗旨上所追求的利,是虛幻泡影。 網路的現實,看的是機率與證據。抽離了一切人為的涉入浸染,光看網路在設計與功能上所追求的利,是自我欺騙。 主張現實的一方,相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若以「物」的純粹,開脫其對「人」的影響,則不僅忽視了人的脆弱,也淡化了社會的責任。 -------------------------------------------------------------------------------- 談賭博,本質論者,說「賭」這玩意兒是中性的。 現實論者則說:這世上有哪件事,他馬的不是中性的? 談色情,本質論者,說「性」這玩意兒是中性的。 現實論者則說:他馬的連販賣人口這件事,都是中性的!

黄执中 辩论十讲 申论的技巧

申论的技巧 大陆选手的申论,无关的话讲太多,但是说话很稳定。 陛下,语言就是一个帝国最强大的武器。 ——牛津大辞典编著致维多利亚女王 表达效果=7%内容+38%语气+55%的表情等 相关视频:黄执中、林正疆、余磊 二、潜在表达者与语境的设置 为听众设置语境,使之有亲身之感,从而达到意识操纵的目的——你要成为代言人 相关视频:黄执中03年国辩决赛的结辩、第三届海峡杯决赛的结辩 三、说服的类型——告知型与沟通型 1、告知型——处理事实项 特点:熟悉、专业、权威——我和你们不一样 打法:高打,即以高打下 例证: 2001年国际大专辩论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可否并行——武汉大学反方 金钱之辩中的袁丁陈词 2、说服型——处理判断项 特点:友善、体谅、坦承——我和你们是一样的 打法:低打,即以低打上 例证:通过父母、小孩、学生等小例子,开启经验库,如黄执中 金钱之辩胡渐彪的结辩(层层开解,节奏跟不上) 1995年国际大专辩论赛金钱追求和道德追求可不可以同步 具体技巧: 案例1 台湾应立法禁止吃狗肉——吃狗肉是一种野蛮残忍的行为 标准价值论点,太简单却不好讲,逻辑容易出问题 吃狗肉吃人肉吃胎儿是野蛮而残忍,不是吃狗肉的行为残忍,而是狗肉这种东西就不应该吃,就像吃胎儿,即使是死的,也残忍野蛮至极。 1、类比的诀窍(把吃狗肉不舒服的感觉带给别人) 悟:以类似代替解释 渐:举例先易后难、解说先深后浅 倒:倒推举证责任,即让对方证明类比不正当性 问问题,不要阐述不要正攻法。比如:吃人肉不残忍吗?人类不是我们密切熟悉的吗?他自己能反驳好吗? 案例2 代沟的主要责任在长辈,因为长辈都当过晚辈,而晚辈没有当过长辈。 可用譬喻,夏虫语冰,晚辈从未揣摩经历过晚辈的感受。 2、譬喻的诀窍(越好的论点、两句话讲完,交锋越少。所以需要小题大做) 三:三位说,即道理---譬喻---道理,九曲桥的道理, 明:要把观众当做小学生般去解释,仔细解释譬喻,让大家觉得这还用说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