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波兰尼《大转型》读书笔记相关

波兰尼《大转型》读书笔记相关

波兰尼《大转型》读书笔记相关
波兰尼《大转型》读书笔记相关

波兰尼《大转型》读书笔记相关

————————————————————————————————作者:————————————————————————————————日期:

?

(整理)《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读书报告.

回望历史,发现社会 ——《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读书报告一.导语:真理的预见性 我们生活在一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一方面,时代在飞速发展,人类正在创造着前所未有的新面貌;另一方面,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问题却一次次地颠覆了我们对和平世界的认知——此起彼伏的社会动荡,残酷严峻的金融危机,纷争不断的国际形势,还有民不聊生的第三世界……如果这些纷繁复杂的表象令人困惑,那么,卡尔·波兰尼可以为我们提供一条清晰的线索,使我们从一个客观、全面、实证的角度,重新理解这些社会现象。 卡尔·波兰尼的《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成书于20世纪40年代,全书探讨并分析了19世纪到20世纪初,世界文明的“大转型”——经过两次世界大战,19世纪以自由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旧工业文明的衰落和20世纪以保护主义、凯恩斯主义为基础的新工业文明的建立。本书的主题极具前瞻性,因为直至今日,对不同意识形态的比较与探索还在激烈地进行;作者的见解又极具创造性——他在将近一个世纪以前就提醒人们,如果盲目地深信“自由市场”的经济理论,我们的社会很可能落入一场巨大的灾难。 现在,许多问题正在逐渐显现出来,越来越多的社会现象印证了这位思想巨人的预见。因此,对这一部经典著作的回顾也就尤为必要,它带给我们的思路和启示,或许将会帮助我们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二.主题与中心:“建立在乌托邦之上的错误” 全书主题即“发现社会”,作者认为,社会是比经济和市场更为广阔、也更为核心的关注对象。作者的核心论点可以用书中的一句话概括:“19世纪文明的解体,是因为社会为了使自己不被自发调节的市场的作为所毁灭而采取的那些措施”1。基于这一核心论点,作者展开了实证的论述,具体回答了为什么自由市场是一个乌托邦,经济与社会的嵌入式关系,劳动力、土地和货币为什么不能成为商品、以及为什么20世纪的工业社会产生了如此强大的破坏性张力等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规范性建议与展望。 全书用三篇、二十一章来阐述这一主题,其结构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篇为导言部分,作者对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国际动荡提出了质疑:为什么在欧洲,一段长期的相对和平繁荣时期(1815-1914)会突然让位于一场尾随着经济崩溃的世界大战;第二篇是全书论证的核心部分,作者运用详细的论证试图阐述几个主要观点,诸如“自发调节的市场从未真正存在过”、“政府干预是保护社会的一种必要”,以及“市场建立过程所导致的社会变迁会引发巨大的灾难”等等。第三篇是结语,作者否定了“自由市场”所谓的“自由”,却又满怀乐观精神地为我们指明了新的自由,引用文中原话就是:“社会的发现既是自由的终结,也是自由的重生。”2 三.主要观点 1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11页。 2

波兰尼大转型读书笔记

读书随笔—波兰尼的《大转型》 卡尔·波兰尼(Karl Polanyi)出生于19世纪80年代的奥匈帝国。他终其一生致力于寻找一种人道主义的新社会:一个欣欣向荣、但经济标准和价值并非至高无上的社会,一个公有共享且不是马克思集体 主义的社会。 波兰尼努力破译他所处时代问题的答案,首先因为他是一个艰难时世的见证者。他目睹了金本位制的崩溃、充分就业的瓦解、法西斯独裁的崛起、两次世界大战的惨剧、罗斯福新政与斯大林五年计划,以及自由放任主义的损害和凯恩斯预算干涉主义的胜利。经历了众多的灾难,热情而富于使命感的波拉尼转向历史和比较的证据以确认社会 脱节的经济原因。 波兰尼揭示了市场资本主义并非仅凭演化力量就可以实现。其实,市场资本主义的起源是由于国家权力的占有者一方出于有意的努力和战略利益的考虑,创造出了最适合于市场经济的各种制度及管理上的安排,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劳动力的市场化。因而,资本主义以及作为其必要条件的劳动力的商品化都是一种政治上的建构。在波兰尼眼中,“市场是政府一方有意的、并且常常是暴力介入的结果。这个

政府出于非经济的目的把市场组织强加于社会之上。”波兰尼根据人类学研究成果指出,市场虽然是调节经济生活的一个非常古老的制度,但是在现代社会之前,从未成为社会经济组织的中心,甚至很少成为重要的制度。19世纪之前的人类经济活动史表明,除了体现市场功能的交换之外,人类经济活动方式还有互惠、再分配以及家庭, 后三者甚至是主导性的。 在此,波兰尼的矛头直指亚当·斯密开启的古典经济学。正是亚当·斯密这样的思想家提出,社会劳动分工依赖于市场的存在,或者,像他所说的那样,社会劳动分工依赖于人类“以此物换彼物的倾向”。这句话后来产生了经济人的概念。而实际上,亚当·斯密关于早期人类之经济心理的见解,与卢梭关于原始人之政治心理的观点一样,都是错误的。劳动分工,作为一个与人类社会同时出现的现象,源自于性别、地理和个人禀赋这些事实上的固有差异;而所谓的人类天生倾向于交换的说法,几乎完全是虚假之言。波兰尼认为,在传统社会里,利润的想法是受到禁止的;临机应变和讨价还价行为会被谴责;慷慨的赠予是一种美德;所谓的以物易物、实物交换和对换的自然倾向是不会出现的。经济制度实际上仅仅是社会组织的一个职能而已。“尽管19世纪的学术界主旋律如此执着,但通过交换获益和得到利润从未在人类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尽管自石器时代晚期以来市场制度相当普遍,但其对于经济生活来说不过是偶尔发挥作用。”

浙江省公务员考试真题及答案.doc

浙江省公务员考试真题及答案(一) 第一部分言语理解与表达 (共30题,参考时限25分钟) 每道题包含一段话或一个句子,后面是一个不完整的陈述,要求你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来完成陈述。注意:答案可能是完成对所给文字主要意思的提要,也可能是满足陈述中其他方面的要求,你的选择应与所提要求最相符合。 请开始答题: 1.理查德?比特纳把美国次贷危机中的借款人描述为“信用状况一塌糊涂,收入微薄工作时 有时无,没有租房史,也没有储蓄维持生活”。银行把钱贷给这样一些人显然是不可行的, 政府监管也是不得力的。但美国社会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穷人,或如此庞大的弱势群体? 以上文字的主旨最可能是: A.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是引起美国次贷危机的重要原因 B.美国的金融危机是由银行的次贷危机引起的 C.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源是银行把钱借给了大量没有还贷能力的穷人 D.美国政府对借款人还贷能力的监管不够 1.【答案】A。解析:材料中先是用理查德?比特纳的话对美国次贷危机中的借款人做了一 个描述,然后作者简单地评论,“银行把钱贷给这样一些人显然是不可行的,政府监管也是 不得力的”,作者紧接着提出自己的疑问,一个“但”字,强调了作者的真正想法,那就是:美国社会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穷人。作者最想表达的是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就是贫富差距的扩大,因此A是正确选项。 2.其实对于人生、道德、审美以及社会的解释,并无绝对正确的标准答案。每个时代、每个民族,都有提出问题的冲动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这种历史需求的,便是所谓的“恰 当学术”。你可以嘲笑胡适浅薄,称其提倡的实验主义颇为浅陋,甚至不如学衡派所推销的 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精细,但没用,后者就是不如前者适合那个时代中国人的趣味。 以上文字是在阐述:

身体的认识论地位-论波兰尼默会认识论的身体性维度

身体的认识论地位——论波兰尼默会认识论 的身体性维度 【内容提要】在身体性这个维度上,波兰尼的默会认识论和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之间存在着某种思想的会聚。从知觉的身体性出发,通过对“身体在宇宙中的特殊地位”、关于身体的辅助意识的核心地位、“通过寓居而认识”等思想的阐发,默会认识论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知识的身体根源。在关于他人之心的知识和身心关系问题上,波兰尼在强调心灵的身体性的同时,对心灵与其外在表现、心灵与身体作了区分,得出了心灵是其外在表现的意义,心灵是身体的意义的结论。 【关键词】默会认识论/身体性/波兰尼/梅洛-庞蒂 一、默会认识论和现象学传统 波兰尼在哲学上最具原创性的贡献是在两种意识的理论的基础上阐明了默会认识的结构。比如,在用锤子敲钉子的活动中,我们既意识到钉子,也意识到锤子和握锤子的手掌、手指中的感觉。在此,我们注意的中心是钉子,而不是握锤子的手掌、手指中的感觉,我们对于后者的意识不是为了其本身,而是为了前者。波兰尼认为,我们对钉子的意识是焦点意识(focal awareness),而对握锤子的手掌、手指中的感觉的意识是一种辅助意识(subsidiary awareness)。默会认识就建立在两种意识的动态关系之上。为了把握某一对象,我们需要将有关的各种线索、细节整合为一个综合体来加以认识,这就涉及到了默会认识的两个项目。我们对各种线索、细节、部分的辅助意识是默会认识的第一个项目,关于对象的焦点意识是第二个项目,为了认

识后者,我们必须依赖于前者,我们从前者出发来关注后者。默会认识就具体地展开于从(from)第一个项目转向(to)第二个项目的动态过程之中,“默会认识是一种from-to的认识”[1—p34]。 20世纪60年代,波兰尼的默会认识论已趋成熟。在阐发默会认识论的各种理论意蕴,展示默会认识论解决一系列哲学问题的潜力的同时,波兰尼也注意到了自己的学说和其他哲学传统之间的关联,现象学传统就是其中之一。波兰尼的默会认识论和现象学传统的关联,具体表现为它与现象学的三大观念的交接。这三大观念是:意向性、在世和身体性。 关于默会认识和意向性的关系,波兰尼说:“布伦坦诺指出,意识必然关注一个对象,只有有意识的心灵活动才会关注一个对象。我对默会认识的分析,扩展了对意识的这种看法。它告诉我们,意识不仅是意向性的,而且它总是具有各种根源,由此出发去关注其对象。它包括对其辅助项的默会意识。”[2—p32] 在波兰尼看来,默会认识的from-to结构比起布伦坦诺的意向性理论,更充分地阐明了意识的本性。它不仅展示了意向性,即意识的向量性质,而且表明,意识的指向性是以对辅助项的默会意识为基础的。①意识除了有其“to”的方面之外,还有其“from”的方面。 波兰尼从默会认识论的from-to结构引出了一个重要结论:认识是通过寓居而展开的(knowing by indwelling)。正是在这一点上,波兰尼看到了默会认识论和海德格尔的“在世”思想的关联。在《个人知识》火炬丛书版(1964年)的序言中,波兰尼说:“所有理解都

波兰尼从科学家向后批判哲学家的转变

波兰尼:从科学家向后批判哲学家的转变 王靖华 (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南京 210093) 摘要:本文详细地阐述了著名思想家波兰尼从科学家向具有后批判意蕴的哲学家的转变历程,旨在从波兰尼这一视角,来审视对客观主义科学观的批判与后批判哲学的认识论之间的发生学关系,并从中领略后批 判认识论,尤其是波兰尼以“个人知识”为核心的新认识论的本质内涵。 关键词:波兰尼;科学;哲学 中图分类号:B0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63(2003)10-0033-06 作为20世纪欧洲卓越的科学家和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1891-1976)的专业生涯颇为传奇。在前30年的科学工作中,波兰尼声名显赫,但较之同时代的科学家们他无疑更为热情和浪漫,即便是在因成功解决纤维素纤维X射线衍射方面的难题而声誉鹊起的时候,波兰尼对科学之外的整个世界的真诚志趣与人文关怀亦没有丝毫削减;而就其晚期的哲学家角色而言,波兰尼又显得犹为严谨与深邃,由科学而哲学的道路与背景成就了他独特的理论视角与严密的逻辑思路,令他在科学哲学领域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最终凭其著名的意会(tacit)认知理论和富有人性的科学哲学观引发了认识论上一场根本性的变革。可以说,波兰尼一只脚坚实地站在科学共和国的门槛上,另一只脚则义无返顾地涉入经济学、社会学和哲学的旋涡中,再没有人能比他更为深刻而无私地洞悉这两个迥然不同的世界里的奥秘了。不过,或许也正是因为这种非正统的视角与思考理路,波兰尼的思想在其生前并未能在主流学界中取得广泛的共鸣,直至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波兰尼方才受到瞩目,人们越来越将波氏的思想看成“哲学思想迈向后现代语境”的重要代表,而波氏本人也与哈耶克和波普尔同被誉为自由主义“朝圣山三巨星”和“当代认识论中的哥白尼”。 (一) 19岁的时候,波兰尼发表了第一篇科学论文《脑积水液体化学》,并于1913年获得布达佩斯大学授予的医学学位。接着,他又连续在匈牙利和德国的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多篇量子理论的应用及热力学与热力学吸附领域的文章。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波兰尼成为奥匈帝国军队里的一名军医。军医波兰尼习惯于超时工作,他一刻不停地思考着自己感兴趣的物理化学问题,籍籍无名的年轻军官甚至曾鼓足勇气致信爱因斯坦,向他阐述自己的科学理念,而爱因斯坦也亲笔给他回了一些热情洋溢的信,虽没有更进一步的深入交流,但这已经足以使青年波兰尼深受鼓舞了,他似乎看到了自己在物理化学领域里的康庄大道。不过好景不长,艰苦的行军生活和恶劣的工作条件使波兰尼患上了白喉,他不得不住院修养。养病期间,波兰尼着手将自己这些日子以来的思考整理成一篇题为《固态非挥发性吸附剂对气体的吸收作用》的论文,并在1917年凭此获得了布达佩斯大学的物理化学博士学位。 然而,波兰尼吸附作用理论的成功如同昙花一现,其中的因由恰恰体现了科学领域里正统思想对科学实践的统治和对异端的限制,因此我们十分有必要来详细介绍1917年以后围绕着波兰尼的热力

波兰尼提出他的隐性知识理论

将隐性知识显性化 来源:互联网发布时间:2009.04.20 在制造领域,模具是基础。而模具的设计和制造,在历史上主要靠一个个模具师傅的经验、判断和个人知觉,所以要开一个新模具,需要让这些师傅满意:陪笑脸、递烟倒茶拍马屁。富士康也是这么做的,但富士康之所有能有今天的成就,在于他们下了很大的决心去建立模具设计的数据库来支持,经过数年数百人团队的努力,将大部分模具设计的工作显性化,这样子富士康才能迅速发展壮大。 全聚德的烤鸭也是靠师傅的,但也可以做成电子傻瓜炉烤鸭,其实也是将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成果。中医主要靠隐性知识诊病,所以比较难复制和推广。 这说明,隐性知识并非是永远的隐性知识,知识有一个成熟的过程!今天的许多显性知识,在当年也是隐性知识,可能经过几百年实践、学习、反思,最后可以显性化成文章、判断、农谚、行业俚语等。 但在某个历史阶段,对于特定的人、组织,一定是存在隐性知识,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这又分两种情况: 一、对于单个人或单个组织的隐性知识,可能在别的人、别的组织已经成为了显性知识,这就要求要有广泛的学习渠道去学习。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感触,原来觉得某个事情是这样子的,但让你说明白你很难说清楚,当看到某个书籍或文章的时候会感觉“心有戚戚焉”,这其实就是在你这里还是隐性在别人的地方已经是显性了。对于整个行业或者人类都没有显性化的知识,那么谁能最先显性化,谁就可以先发论文、先写书、先出产品和服务,可以先赚钱。 二、虽然已经有组织、个人显性化了,但我们得不到。或者整个行业、人类都没有显性化,这个时候只能在一个组织内部、个人想办法去管理。这个时候注意:对于个体的组织和个人,在某个阶段内可能有一些知识永远没有办法显性化或者显性化的成本过高。

波兰尼共生理论多元文化研究论文.pdf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波兰尼的生平与著述;波兰尼社会经济思想述要及其贡献;波兰尼社会经济思想的当代价值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波兰尼家族产生了后来使匈牙利知识界引以为自豪的杰出人物、波兰尼应邀到美国的大学作有关当前国际形势及国际关系的巡回讲演、波兰尼的制度演化思想及制度分析范式、波兰尼的“嵌入”理论、波兰尼的“双重运动”(DoubleMovement)理论、波兰尼实在主义的社会经济思想、波兰尼关于文化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重要作用的思想、波兰尼“双重运动”理论的重要价值、波兰尼社会经济思想的重要方法论价值、波兰尼文化理论的重要启示、波兰尼共生理论(co-Existence)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当代价值等,具体请详见。 一、波兰尼的生平与著述 卡尔·波兰尼(KarlPolanyi)1886年10月21日生于奥匈帝国维也纳的一个犹太家庭。波兰尼家族产生了后来使匈牙利知识界引以为自豪的杰出人物:作为著名社会思想家、经济史家、经济人类学家的卡尔·波兰尼;作为物理、化学家和著名哲学家的迈克·波兰尼(MichaelPolanyi)以及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迈克之子约翰·波兰尼(John,Polanyi)。卡尔·波兰尼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在布达佩斯大学攻读哲学及法律,于190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12年获法学博士学位并取得律师资格。1924--1933年,波兰尼在维也纳作为副总编辑和专题分析编辑在著名的《奥地利经济学家》杂志社工作。在维也纳期间,受马赫思想的影响并作为马赫研究协会的一员,波兰尼撰写了大量关于科学、医学、人类疾苦及共产主义道德的手稿。1933--1935年,他移居到伦敦,继续为杂志社撰稿直到1938年。1935年发表《论法西斯主义的本质》的著名论文。波兰尼应邀到美国的大学作有关当前国际形势及国际关系的巡回讲演,先后在美国的38个州举办讲座。1940年他与彼得·德鲁克继续在美国讲座,并在德鲁克的推荐下获得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成为佛蒙牧州BenningtonCollege的访问学者(1941--1943),在此期间波兰尼完成巨著《大转型》的撰写,并于1944年在美国出版。1947年以后,波兰尼作为哥伦比亚大学的访问学者并受聘为副教授,讲授经济史课程并主持经济增长制度因素的跨学科研究课题,1957年出版《早期帝国的贸易与市场》。这一时期最终奠定了波兰尼经济人类学实在主义学派学术领袖的地位。 波兰尼晚年致力于创办经济学和政治学比较研究的跨学科《共生》杂志,致力于深入研究文化差异,改善人类生活状况并实现世界和平的工作。据波兰尼夫人所言:“直到死神来临的前夜,卡尔一直在伏案工作着”。在1964年4月 23日《共生》第一期出版之夜,卡尔·波兰尼与世长辞。 二、波兰尼社会经济思想述要及其贡献 1波兰尼的制度演化思想及制度分析范式 波兰尼社会经济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区别于主流经济思想的制度分析范式、分析框架与分析方法。从经济、社会、文化及自然环境的互动中,探索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模式。波兰尼认为,经济发展可持续性的关键在于,经济与社会关系、文化传统及资源环境约束保持内在关联和有机协调,脱离和背离社会文化约束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最终难以避免走向危机的归宿。在波兰尼看来,经济是一个制度化进程,是嵌入特定社会结构、历史传统和观念文化体系之中的动态过程,强调把经济——社会——文化关联的制度分析范式,作为衡量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的一个重要尺度,把经济视为社会发展进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脱离社会环境的孤立存在,主张从社会关系、自然环境、人类多元文化关联互动的角度来分析市场机制的作用。他指出:“人类经济是嵌人制度、经济及非经济的环境中。宗教和政府与经济的结构和功能上其重要性并不亚于货币制度或生产工具的创新。文化传统及价值观念对制度演化、经济发展的持续影响作用不容低估。 波兰尼认为,前工业化社会长期存在的互惠模式(Reciprocity)、再分配(Redistribution)和家计(Houshold)模式,乃是深深植根并嵌入特定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并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自然演化的结果。波兰尼创新性地揭示出,只有到了近代,以货币为媒体的市场交换模式才成为占主导地位的交换模式,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成为凌驾于社会关系之上,成为主宰社会发展的强有力的机器。然而,在波兰尼看来,这种自我调节的市场机制是一种非嵌入性机制,在社会发展的长期过程中必然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加速恶化,导致人与自然环境的加速恶化。波兰尼科学地预见到,这种近代出现的自我调节市场机制必然导致社会人力物力的巨大消耗,必然会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较早地揭示出资本主义市场制度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不协调性,与自然、生态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内在不协调性,最终难以长期存在。 2波兰尼的“嵌入”理论(Embeded) 波兰尼对当代社会经济思想的一个重要贡献,是他最早提出“嵌入”理论及其分析框架。他认为:经济是“嵌入”特定社会关系和社会网络之中。人不仅作为其物质财富和个人利益的卫士,而且还作为其社会角色、社会需求及社会资产的卫士。无论是社会生产还是交换过程,并非单纯的经济利益关系,而必须充分考虑诸多社会因素。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在人、自然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中把握人类经济活动的本质,应当构成研究的起点。在波兰尼看来,经济是一个制度化进程,把握经济嵌入社会关系及其演化的规律极为重要。然而,19世纪以来在西欧出现的以自我调节的市场为主导的市场经济体制,则是人类有史以来在机器生产方式推动下出现的一次大转型。对于自我调节市场经济这种非嵌入经济体,如果一旦市场机制成为人类命运的主宰,成为自然环境乃至购买力使用的唯一主宰,那么,它将彻底毁灭这个社会

波兰尼的默会知识理论及其教育意蕴

波兰尼的默会知识理论及其教育意蕴 一、背景 (1)个人背景:默会知识的概念与理论最初是由匈牙利裔的英国哲学家波兰尼于1958年在《个体知识》一书中提出的。波本是一个卓有建树的化学家,后来转向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该理论不只是在哲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且波及到人类文化几乎所有重要的方面。如科学、伦理、政治、法、经济、教育等。 (2)理智背景:挑战17世纪科学革命以来所形成的“完全明确的知识理想”(真正的知识应是明确的、客观的、超然的、非个体的)。 “完全明确的知识理想”,其根源可追溯到柏拉图对话《拉凯斯篇》,该对话的主题是“勇敢”。在关于“勇敢”的对话讨论中,苏格拉底提出,“我们既然知道,那么也一定能够说出来”。作为将军的拉凯斯说,“我认为自己对勇敢的性质是知道的,但不知怎么地,我总是抓不住它,无法说出它的性质。”按照苏的看法,拉凯斯既然不能说出勇敢的性质,那么,实质上他不知道什么是勇敢。 “凡是知道的就一定能言说,不能说出来的就不是真正的知道。”这个思想在近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形成“完全明确的知识理想。”波兰尼的默会知识理论的核心观点是,“我们所知道的多于我们能够言说的。”这一观点与上述“凡是知道的就一定能言说”正好相对。它肯定了默会知识相对于明确知识的独立性与合法性。 (3)知识界的广泛认同 波兰尼提出的默会知识理论,现已得到国际社会科学界广泛的认同。例如,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把知识分为四种类型:(1)知道是什么的知识(know-what),即关于事实的知识。(2)知道为什么的知识(know-why),如有关自然法则与原理方面的科学理论。(3)知道怎样做的知识(know-how),指做某些事情、完成某种活动的技艺与能力。(4)知道是谁的知识(know-who),涉及谁知道如何某些事的信息。 在这里,前两类知识主要通过书籍、报刊、光盘、数据库等载体,能够用语言、文字、数字和图表清楚地表达的知识,属显性知识,后两类往往难于编码和度量,是存储于人们头脑中的属于个人经验、诀窍、灵感的那部分知识,常隐含于人的行动之中,属难以量化处理的隐性知识。 二、何谓默会知识理论? (一)什么是默会知识? 1、定义:“默会的知识”(又称“缄默的知识”,又称“内隐的知识”),主要是相对于显性知识而言的。它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是一种经常使用却又不能通过语言文字符号予以清晰表达或直接传递的知识。如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这种知识即是所谓的“行动中的知识” ( knowledge inaction),或者“内在于行动中的知识” (action-inherentknowledge)。 “对知识的表达而言,行动是和语言同样根本的表达方式。”(挪威哲 学家格里门)

大转型读后感

关于政府适当干预的思考 波兰尼《大转型》读后感 新自由主义经济一直倡导自由市场,强调“看不见的手”的理论,但是无论是从19世纪的英国“圈地”运动带来的灾难,还是20世界和21世界的两次大的全球经济危机,我们都不难发现,完全放任的市场总是会有失灵的时候。波兰尼在《大转型》中有了大量的篇幅描述了自由主义市场的失败,他也一再的强调,完全“脱嵌”的市场经济是乌托邦式的。 波兰尼详细论述了英国的“圈地”运动,他赞赏都铎王朝和斯图亚特王朝对于“圈地”运动的干涉主义,认为“反圈地立法虽然没能完全阻止圈地运动,但也并不是完全无效的”,人们不该忽视它的作用。同时,通过对地方市场和邻里市场的叙述,我们看到,国家的干预才真正是国内市场的根源。国家干预经济的主要原因: 1、社会保障问题 经济法则来源于自然法则(羊与狗的例子),自然选择认为必须有贫困的人存在,只有贫困的存在,才会有为了不挨饿而努力工作的人。同时,经济学认为,财富的增长必然伴随着贫困的发生。为了缓解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机构来解决贫困问题,政府的几乎强制的再分配能极大的减少贫困的发生,防止社会的崩溃。 2、劳动力、土地、货币的虚构商品性 从根本上来说,劳动力只是人的技能的一种体现;土地只是自然的一种形态;货币本身可能并没有价值,他们都不属于商品。然后劳动力、土地、货币(资本)却是现代经济最重要的元素。把他们当作商品,使得市场经济系统完全凌驾与社会系统之上,换句话说,使得人们完全以逐利而存在,失去了个人的价值,最终导致社会的消失。 3、金本位制度的缺陷 早在19世纪工业革命时,金本位制度就发生过严重的危机。金本位制度的缺陷拿到现代来看,就是各国货币币值的不稳定状况。货币币值的不稳定会严重损害全球化的贸易,尤其是会对经济实力较差的发展中国家造成重创。因此,需要有政府采取适当的措施,保护本国的货币不受打击。 4、市场自发调控的苛刻条件 经济学对完全市场的假设条件太过苛刻,完全竞争、信息对称、稀缺性,在现实世界中这些都很难实现,所以完全放任的自由市场常常会使得经济陷入危机。在现实经济中,政府的角色就显得尤为重要,不管是在预防危机还是应对危机方面。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的告诉发展期,也正是社会的转型期,市场机制尚未成熟,国家的干预也更加重要。我国政府干预的主要方向: 1、

2020年上海市高考历史二模试卷-金山区

金山区2019学年第二学期质量监控高三历史试卷 2020.05 考生注意: 1.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2.本次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4.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有学者认为早在商朝就可能出现了牛耕,最有利的证据是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孔子有位学生姓名为司马耕字子牛 C.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 D.《诗经》中有关于农耕生活的描写 2.观察下列“穿越时空对话”图,关于图中的内容表述正确的是 A.图1是民主制度的产物,图2是专制主义制度的产物 B.从图1到图2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 C.从图1到图2的变化实质上是历史的进步 D.从图2内容已看到民主制度的迹象 3.下表是某学生整理的数据,不能用此来研究的主题是 时期赋税徭役 汉高祖十五分之一每年一个月 汉景帝三十分之一每三年一个月

A.“无为” 到“有为” B.与民休息 C.轻徭薄赋 D.文景之治 4.“魏之先(祖)出自黄帝轩辕氏。黄帝子曰昌意,昌意之少子受封北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材料中的“魏”当指 A.西周时的魏国 B.战国时的魏国 C.三国时的曹魏 D.北朝时的北魏 5.有资料记载,我国历史上有一个朝代的大臣谥号多以“文”字为荣。整整这个朝代, 谥号为“文”者达一百四十多人,为“武”者仅二十人。这个朝代最有可能是 A.西周 B.秦朝 C.唐朝 D.北宋 6.利玛窦《中国札记》中言:“中国人害怕并且不信任一切外国人。”最能反映此论断的史实依据是 A.朝贡贸易 B.榷场贸易 C.早期西学东渐 D.闭关锁国 7.按干支纪年法,今年是“庚子年”,以下中国面临的外部侵略同样发生在“庚子年”的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雅克萨之战 8.与“千年帝厦一朝倾” 相关的事件是 A.清末新政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北伐战争 9.下列报道不可能出现在《申报》上的是 A.清廷学部考试结果 B.张裕葡萄酒广告 C.汽车肇祸 D.新中国成立 10.右图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来自国外的一张 明信片背面,它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最有可能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第一次世界大战 11.南京国民政府为制造“对外自主”的形象,发起了 A.开罗会议 B.东北易帜 C.五四运动 D.改订新约运动 12.要研究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下列城市中最值得寻访的是

理解卡尔 波兰尼的《大转型》社会与市场的博弈

社会与市场的博弈理论及其历史 ——理解卡尔·波兰尼的《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经济起源》 【摘要】本文从社会与经济二者博弈的视角,系统介绍了卡尔·波兰尼对于社会与经济二者关系的论述,探讨了波兰尼的“嵌入”理论、“双重运动”理论以及国家的作用等理论,从而为社会与经济的博弈关系奠定理论基础;文中根据劳动力、货币、自然的商品化过程将历史上社会与经济二者博弈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阐述了其博弈过程,并指出其博弈导致的灾难性后果;最后根据博弈历史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并且总结了对于自由主义思想的应该持有的理性态度。 【关键词】社会与市场《大转型》自由主义博弈历史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一)引言 卡尔·波兰尼被公认为是杰出的经济史家,在他的《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经济起源》(The Great Transformation-The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igins of Our Times,以下简称《大转型》)中,开创性的提出了一种崭新的分析的历史的视角,也为经济学和其他学科的融会贯通提供了一个渠道。时至今日,阅读这本具有著作仍然是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当代资本主义新问题的一个新的切入点。波兰尼的思想广泛而且深入,涵盖了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和哲学等领域。虽然其理论却较少地被各个学科的正统和主流派别所提及和研读,同时其作为社会主义者的身份似乎也从未得到正统马克思主义者的正式承认,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的思想在世界学术界的影响是巨大的。 在《大转型》这门书中,波兰尼开创性的将市场的分析视角扩展到“市场与社会”两者之间关系的框架里面(以前的理论为纯粹的经济学市场理论或者社会学方面的思想理论),并且发掘二者之间的互动规律。作为人类社会两个有着截

大转型感悟

站在兔毛的顶端 ——以方法论眼光读《大转型》感悟 乔斯坦·贾德在他的《苏菲的世界》中说到我们生活的世界就像兔毛深处,哲学家的使命就是努力站在兔毛的顶端去发现真正的世界。而每个研究人类社会科学的学者同样需要有哲学家的思维,站在“兔毛”的顶端:用最宏观、最系统、最全面的角度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不论是经济学家还是历史学家,都一定要把握住所有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因素,才能真正把握人类社会本质,解释清楚人类社会中的问题。这就是我从卡尔·波兰尼的《大转型》中所得到的感悟。 在本书的前言中,信息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说道“波兰尼强调了自由劳动力市场、自由贸易和自发调节的货币机制这三个信条之间的相互关联性”、“波兰尼把市场看做一个更为广阔的经济的一部分,并且把这个广阔的经济看做一个还要广阔的社会的一部分”……弗雷德布洛克所做导言中也说到“波兰尼反复说一种脱嵌的、完全自发调节的市场经济是一项乌托邦建构;是一种不可能存在的结构”……不难看出,之所以斯蒂格利茨说“波兰尼所提出的问题和视野并没有丧失它的卓越性”,源于他分析问题的广度。我认为其广度体现在三个方面:将经济研究与历史社会研究相联系;从历史发展角度看待经济变迁;从多方讨论市场制度。 首先波兰尼将经济研究与历史社会研究紧密联系,而不是孤立地单纯研究经济问题。波兰尼在第四章中提到:古典经济学的传统认为,人类在自然状态中具有一种互通有无、互相交易的秉性。这种所谓的个体交换的秉性,导致地方市场和劳动分工的必然出现,由此形成远程贸易和地域分工。因此,

在自由放任的前提下,市场经济将能够自发形成,并自主运转和成长,不需要政府的干预。而波兰尼的看法是,在我们的时代之前,没有任何哪怕只是在原则上由市场控制的经济曾经存在过,通过交换来获取利益和利润这样一种动机,此前从未在人类经济中扮演过重要的角色。从而波兰尼批判亚当斯密“对早期人类经济心理的假设是错误的”,波兰尼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人类的行为动机并不在于维护占有物质财物的个人利益;而在于维护他的社会地位,他的社会权利,他的社会资产。同时,他非常明确地指出,市场经济必须以权力所创造出的市场社会为前提,它是内嵌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中的。也就是说,市场经济体系是依靠非经济动机得以运转的。实际上,经济制度仅仅是社会组织的功能。在他的眼中,市场从来不是自发形成的,更不会自发运转。从波兰尼分析说明问题的叙述中,不难看出,波兰尼的分析思路不仅仅局限于经济的理论方法,或者说仅局限于经济领域来看问题,他是通过批判前人的思维,并且结合历史实际与一定的社会学分析,综合经济学知识解释的。用这种方法作出的解释,一方面不会因过多的假设而使解释偏离实际,另一方面避免了强加的个人主观意识对于现实世界的误解。 其次,从历史发展角度看待经济变迁。我认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科学性不仅仅在于将物质根本性创造性的融入人类社会的哲学研究中,还在于注重对历史的发展特性的利用。波兰尼在书中就从广义的历史发展的角度解释市场机制的不断发展确定,而不仅仅用经济史观点。在该书中,波兰尼描述了近代市场经济诞生以前所存在的三种经济形式,它们分别是互惠经济、再分配经济和家计经济。波兰尼指出:“直到西欧封建主义终结之时,所有经济体系的组织原则要么是互惠,要么是再分配,要么是家计,或者是三者

波兰尼《大转型》读书笔记相关

波兰尼:《巨变——现代政治、经济的起源》 卡尔·波兰尼(Karl Polanyi, 1886-1964)生于维也纳,一个匈牙利犹太中产阶级家庭,十几岁时随家迁回布达佩斯,1906年入布达佩斯大学学习法律。1908年波兰尼被选举为新成立的布达佩斯大学学生思想政治团体“伽利略学圈”的首任主席,此后他一直积极参与政治活动,1914年,参与组建了了“国家公民激进党”。一战爆发后,他参军上前线,1917年带伤回到布达佩斯。1919年,他离开匈牙利前往维也纳,开始他长期的流亡生活。在维也纳期间,他参与编辑中欧最重要的经济和金融杂志《奥地利国民经济》。1933年希特勒上台,波兰尼又被迫流亡去了英国,成为工人教育协会的讲师。1941-1943年间,他得到一笔研究资金,在美国福蒙特州伯灵顿学院完成了《大转型》,这本书1944年首先在美国出版。二战结束之后,波兰尼到美国,成为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经济史的副教授。退休后,波兰尼到加拿大的蒙特利尔,与妻子一起颐养天年,1964年逝世。 本书写作背景是19世纪到20世纪初期全球经济的转折时期。两次世界大战导致世界文明的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19世纪的以自由市场经济为纲领的旧工业文明的垮台和20世纪以保护主义、凯恩斯主义为基础的新工业文明的建立。 波兰尼亲身经历这个变革,并认为对这场变革,尤其是经济和政治秩序的变革,影响最重要的四个因素是: 一、政治权利的平衡; 二、国际金本位制度; 三、自我规范的市场机制; 四、拥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这本书则主要针对第三点自我规范的市场机制而写。其中一核心观点是,现代国家的发展和市场经济机制的发展是相辅相成,说白了,也就是政治结构和经济制度往往会相互作用。在18-19世纪时期,工业革命引发经济变革,即资本主义的初级阶段和自由市场经济的形成。而经济变革要求政治结构调整,于是出现了拥有独立主权的国家主体,因为后者能够保障前者快速的发展。但是,当前者发展到一定程度,会造成社会结构失调、阶层差距扩大,这时候后者为维护稳定反过来限制前者。书中,波兰尼用了一个词“double movement”,我的理解下它就是社会和政治因素对自由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反向作用。 走完整本书,印象最深的是波兰尼对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观点:完全自我规范的自由主义市场机制是一个时代下的特殊产物,而且该机制过于理想化。 书中,波兰尼认为通过政府和其他机构对市场的控制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非常常见,而自我规范的市场机制只是在工业革命后才第一次出现。他的这个观点直接和自由主义经济学者们唱了反调,因为后者认为市场自我约束的特质是人类社会的一个自然属性。波兰尼认为,人是社会动物,而且纯粹、平等而且不受其他社会因素影响的经济利益交换在人类历史上几乎没有出现过。他认为,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后,市场中的生产、交换和消费行为就一直被血缘、社群关系、阶级关系等社会关系所左右。但是,波兰尼同时也承认,在进入工业革命以后,社会的生产和分配被市场无形的手所支配。 可是,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在18世纪末尾到19世纪初夜,全球经济发生了两件事:一、工业革命诞生了以工厂为主的生产体系,使得商业和工业间的角色发生了变化。生产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而这种投入同时产生了较大的商业风险,因此生产商、企业主越来越希

在当今世界经济大转型的背景下

在当今世界经济大转型的背景下,中国宏观经济结构也应当告别过去那种以量取优的路径。如果说,前30年仅仅是因为世界整体经济的带动才使得中国的经济得以大幅度攀升的话,那么,同样的道理,今天中国经济是否做好了接过其抛过来的白手套的准备?这一次,我们需要用制度来回应这个问题。 中国的经济展望成为与会者持续不断的焦点话题。 如果把目前主权债务危机阴影下欧盟主要成员国的经济放缓来做横向比较的话,中国的确有理由为其在过去一年的经济增长而自豪。但如果将欧盟、美国以及日本等国所面临的经济增幅放缓放置到卡尔·波兰尼所说的大转型的背景下来看的话,或许我们没有什么理由来沾沾自喜,相反,经济的高速增长有可能成为我国在新的一轮全球经济结构调整中进行自我调整的巨大障碍,成为中国经济在未来30年甚至是更长时间里的增长瓶颈。 经济增长速度只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方面,甚至不是最为重要的一面。合理的产业结构、优渥的经济制度环境、紧凑有致的产业分布、技术研发和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以及最为重要的是经济发展成果的合理分享等比经济增速要远为重要得多。如果从这些方面来系统评价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的话,我们甚至可以说,如果不对宏观经济状况进行总体性的评定和重新调整,或许我们将会在全球经济大转型的新一轮浪潮中丧失掉原有的竞争优势。 世界经济发展迄今,粗放型的增长模式业已宣告终结。从技术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谱系来看,建立在技术研发和制度安排基础上的经济增长才是最具竞争力的增长模式。如果这个基本判断是正确的话,那么,当我们回过头来看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下面几个问题就应当成为当前我国在面对全球经济大变局的背景下进行经济结构大调整的时候所应当关注的方向: 第一,高速增长的房地产龙头产业模式业已不可维系,让房地产回归理性轨道而不是任其一味绑架中国整体经济运行逻辑成为当前最为重要的抉择。或以为房产价格的回落会成为中国经济增幅降缓甚至是中国经济进入危局的重要诱因。此论大谬。房产价格的极度不合理,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健康增长的最大隐患:房产价格绑架了金融业,制造了银行业的普遍道德风险;房产价格的一路高扬导致了中国经济整体原创力的不足,房地产所带动的产业领域延续着一贯的粗放模式,大量夕阳产业成功地恢复生机,导致了社会投资方向的整体性方向偏差,使得需要社会投资的原创产业整体枯萎;房产价格的居高不下导致了中产阶层的耗散性消失,导致了中国经济产业健康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资源的大量流失。如果将房地产行业的产能和消耗释放到整个社会中去,那么,我们迄今孜孜以求的拉动内需才有可能得以真正形成,其他相关的经济产业也才有可能在产能释放的基础上得以勃兴。 第二,着力消除横亘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的巨大不平等,带动中国产业的全面升级,营造健康的经济结构性构成。成功的市场体系是由不计其数的中小企业构成的,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健康程度的重要指针。由于存在着对"世界500强"的误读,又由于之前所存在的对民营企业固有的歧视,伴随着国有企业,尤其是一批重点扶持的国有巨型企业在世界500强榜单上的频频亮相,国内的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也达到了史无前例的恶劣,大批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倒闭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其影响所及遍及就业、产业、金融等领域,江浙一带大量地下钱庄的泛起,吴英神话的破灭和死刑宣判,毫无疑问应当引发我们对于究竟是做大做强重要还是建构更为优渥的企业生存环境,促进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从而为中国产业结构的合理配置奠定坚实基础更为重要

波兰尼的制度经济学思想及其启示

波兰尼的制度经济学思想及其启示 作者:林义 来源: 《财经科学》200103 [内容摘要]波兰尼是制度经济学值得重视的代表人物之一, 但波兰尼的制度经济学思想及其影响尚未受到足够重视。本文对波兰尼的制度经济学思想做了概要介绍。作者认为, 波兰尼的制度经济学经济思想及其方法, 对于我国经济学界和社会科学界构建中国经济学和探索中国特色发展道路,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波兰尼制度经济学制度分析 或许是偶然,亦或是必然,1944年同时出版了对20世纪经济学产生重大影响的三部著作:哈耶克的《通向奴役之路》、艾尔斯的《经济进步理论》及卡尔.波兰尼的《大转变》。迄今为止,波兰尼的经济思想及其影响尚未受到足够重视。从某种意义上说,波兰尼的学说及其重要价值,将在人们冷静反思西方市场经济模式的21世纪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 匈牙利藉犹太经济学家卡尔.波兰尼(Karl . Polanyi) (1886~1964)出生于维也纳,在布达佩斯度过青年时代。受曼海姆等人的影响,波兰尼的思想较为激进。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流放俄罗斯前线,回到维也纳后,从事新闻记者工作。1933年波兰尼移居到英国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1940年在美国讲学期间,担任Benniton学院的教职。1944年,波兰尼在英国出版了他的不朽之作《大转变:我们时代的政治经济根源》 (The Geat Trans formation: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igins of Our T ime)。1947年,波兰尼应哥伦比亚大学之邀,作为客座教授主持制度演进的经济方面的研究课题,直至退休。1957年,波兰尼出版了他的另一部重要著作《早期帝国的贸易与市场》。波兰尼的其他著作《原人与现代经济》、《人的经济》则分别由他的两位学生乔治.多尔顿和皮尔逊在他1964年逝世后编辑出版。波兰尼的《大转变》自出版以来,已被翻译成德文、法文、西班牙文、匈牙利文、中文、日文及巴西文等多种文字,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波兰尼的研究也构成国外政治经济学,尤其是制度经济学开始重视的研究领域,并将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 一、波兰尼制度经济学思想及其贡献 (一)揭示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阶段性 波兰尼在其巨著《大转变》中,以经济史学家的睿智眼光,从经济、社会及文化的互动中,揭示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并非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自然历史过程,而是西方文明史上具有某种突变意义的特殊的文明断代。通过对前资本主义经济

经济社会学期末复习总结

第一章 经济社会学思想渊源及其发展 一、马歇尔 (一)主要著作:《经济学原理》 (二)主要理论 1、偏好的产生 (1)经济学家通常认为偏好是给定的。 (2)马歇尔指出,活动产生偏好(需求)。 (3)活动包括生产和消费。 2、行为理论 (1)新古典主义强调功利主义和原子化行动者。 (2)马歇尔认为行为基于行动者对其他行动者行动的认识。 (3)赚钱、工作、消费动机的社会性。 3、组织作为生产的第四要素 (1)生产要素通常分为土地、劳动和资本三类。 (2)马歇尔先把组织作为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 组织的四个层面:1)社会层面;2)经济层面; 3)产业层面;4)单一的公司层面。 (3)组织有效性条件:受雇者担任最合适的工作;最好的机械和其它工具。 (4)强调企业家和企业管理者的作用;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 二、熊彼特 (一)主要著作:《经济分析史》、《经济发展理论》 1、经济学与社会学的关系 (1)定义 “经济社会学”:是对与经济相关的制度的描述和解释。如政府机构、财产继承、私营企业、习惯性行为。 (2)主张经济学应该欢迎社会学的发展。 (3)经济学与社会学的区别是方法论。 2、企业家理论 (1)企业家的功能是创新——促成生产(和劳动)诸因素的新结合。 (2)企业家的特质: 1)勇敢的领导者 2)具有创新、抓住本质、抛开琐事、迅速行动能力。 3)凭借其意志和个人权威来行动。 4)理性与情感的混合。 3、创新理论 创新的类型: 1)产品 2)生产方法 3)材料资源 4)市场、组织 三、卡尔?波兰尼 (一)主要著作:《伟大的转变》、《早期帝国的贸易与市场》 (二)主要理论

1、嵌入“理论” (1)中心论点是经济“嵌入”于更大的社会之中。 (2)社会有优先权并控制着经济。 (3)经济行为者是为了维护其社会地位、身份和社会优越。 2、对功利主义的批评 关心功利主义价值观支配下的个人主义社会,如何保持社会团结。 3、经济整合类型 (1)互惠指对称群体之间的相互关联的交易(如礼品交换)。 (2)再分配指到“中心”和从“中心”的适当交易。 (3)交换涉及市场系统中“诸手”之间的交易(买与卖)。 一、迪尔克姆 (一)主要著作:《社会分工论》 (二)主要理论 1、工业社会的整合 (1)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 (2)社会分工对整合的影响 2、集体主义方法论 3、契约的非契约性基础 (1)对自由主义、看不见的手的批评 二、韦伯 (一)主要著作:《经济与社会》、《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 (二)主要理论 1、经济行为的概念界定 (1)经济行为是一种社会行为 (2)行为者参考其他行动者的行为 (3)从传统经济行动到理性经济行动 传统经济行动的特征:保守、基于本能、局限于传统习性 理性经济行动的特征: a、经济行动者有计划地分配他一切可以运用的现有与未来资源; b、把资源按其重要性分配到不同的可能用途; c、当经济行动者本身拥有对必要生产工具的支配权时,他能以有计划的生产方式获得利润; d、当事人可以有计划地通过结社的手段,取得对有限资源的共同支配权。 2、资本主义 (1)资本主义本质是一种理性的经济行为。 (2)历史中存在形形色色的资本主义。 (3)近代资本主义的合理性: a、私人的独立生产企业自由占有所有的物质手段,如土地、设备等; b、市场交易自由; c、合理技术导致了合理的预测,以及生产和流通领域的大规模的机械化; d、合理而可精确估价的法律; e、劳动自有,即个人出卖劳动力不是迫于政治、法律义务,二是出于经济考虑; f、经济的商业化,即企业股份公司化,促进了资本主义投资与投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