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管仲列传》导学案及答案

《管仲列传》导学案及答案

《管仲列传》导学案及答案
《管仲列传》导学案及答案

学习目标: 1. 学习文中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准确翻译疑难句子; 2. 体会作者运用人物的动作语言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手法。 3. 理解作者对管仲的褒扬,学习管仲的政治见解和治国方略。学习重点难点: 1. 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并能翻译全文; 2. 了解作者的政治见解和社会价值观。学法建议:预习诵读、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练习巩固学习过程:一、知识链接 1. 管鲍之交管仲是春秋初期的政治家,他的政绩一直被人们称道。他在齐国进行改革,使齐国日益富强,国力大振,他以“尊王攘夷”相号召,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管仲和鲍叔牙是很要好的朋友,更是知己。管仲辅佐过公子纠,鲍叔牙辅佐过公子小白。公子小白就是齐桓公,他采纳了鲍叔牙的举荐,任用管仲为相,使齐国富强起来。 2. 孔子曾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二、预习要求 1. 给加点的字注音仓廪齐桓公匡正柯 2. 指出加点的词语的古今异义鲍叔不以我为不肖古义:今义: 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古义:今义: 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古义:今义: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古义:今义: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古义:今义: 贵轻重,慎权衡古义:今义: 3. 指出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解释。鲍叔事齐公子小白()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管仲既任政相齐()桓公实北征山戎()管仲因而信之()然孔子小之()匡救齐恶()三、研习文本,合作探究 1. 课文第二段写得好,请从内容、感情、语言三方面来做分析。 2. 研读课文三、四两段,说说管仲从政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四、当堂训练 1. 解释加点的词语鲍叔遂进管仲()公子纠败,召忽死之()流水之原()故论卑而易行()而不勉之至王() 2.选出词类活用不同类的一个:() a.管仲因而信之 b.公子纠败,召忽死之 c.项伯杀人臣活之 d.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3.名句默写 a.,衣食足而知荣辱。b.,,故上下能相亲也。 c.管仲既然用,任政于齐国,齐桓公以霸主,,管仲之谋也。 4.选出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 a.鲍叔知其贤其为政也 b.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乃设九宾礼于庭 c.吾尝为鲍叔谋而更穷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公子纠死,管仲囚焉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5.翻译下列文句(1)吾尝为鲍叔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2)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3)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4)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五、课后作业:整理本文文言知识点,熟读全文。参考答案:二、1.略 2.不肖(古义:不才,不贤;今义:品性不好)通货(古义:交换货物;今义: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将(古义:扶持;今义:将要)时常(古义:时候,常常;今义:经常)穷困(古义:困窘,不得志;今义:贫穷)轻重(古义:耻辱和荣誉的选择;今义:重量的大小) 3.事:侍奉,名词作动词仕:做官,名词作动词相:做相国,名词作动词北:向北,名词作状语信:使……守信用,动词的使动用法小:认为……小器,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三、1.第二段是叙述管仲所说的一番话,写得十分感人。从内容来看,是管仲对自己与鲍叔牙多年深交的回顾,从经商谋事岀仕作战事君五个方面写了鲍叔牙对自己的深知和理解,突出了鲍叔牙的大度和“知己”。从情感上来看,管仲十分动情,礼赞真挚的友情,抒发深深的感激之情。从语言来看,连用了五个句式相近句子,组成了排比句。叙述自己在各个方面与鲍叔牙交往的事实,真切而有层次地展现了两人的友谊,热情赞美自己的知心朋友。 2.一是好友鲍叔牙的知贤让贤;二是管仲“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善因祸而为福,

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的内政外交措施;三是他辅佐桓公采取“将顺其美,匡救其恶”的治国策略,桓公因此称霸诸侯。四、1.死:为……而死;之:到,流向;卑:平易;勉:劝勉 2.b.(“死”是为动词) 3.略

4.b.(“见……于……”是被动句;“于庭”是在朝廷上)

5.(1)我曾经给鲍叔牙谋划事情,却使他更加困窘。鲍叔牙不认为我愚蠢,知道时运有利和不利的情况。(2)他执政,善于把祸患转化为好事,把失败转化为成功。(3)桓公实际上向北征伐山戎,但管仲借这个机会令燕国恢复召公的政令。(4)鼓励并顺从好的,纠正并制止坏的,因而君臣上下就能够相互亲近。

吴培金

伶官传序导学案答案

《伶官传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以及特殊句式,通过朗读,体会文章抑扬 顿挫的文气。 2、提要钩玄,把握《伶官传序》的论证结构和论证特点,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 证方法。 3、理解文章盛衰之理在于人事的中心论点,明确写作主旨。 学习重点、难点: 1.文中的关健字、词、句: 2.文章的议论思路。 【课前准备】 1、知人: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文坛公认的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五位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都是他的学生。他在诗、文、书法、文论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 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欧阳修的人生志趣和追求。 在散文理论上提出“以文明道”的主张,取韩愈“文从字顺”的精神,大力提倡简洁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反对浮靡雕琢和怪癖晦涩。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内容,反浮靡。他的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著作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2、时代背景: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朝廷,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个国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仍,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优伶,“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于是被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所惑,使其得以重权在握。庄宗同光四年(926年),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后又单人独骑逃走。庄宗亲征败北,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感慨,借事论理,指出王朝兴亡不在“天命”而主要在于“人事”。 3、关于序:序,是文体的一种,有文序和赠序之分,序也称叙、引、导言、前言之类,它的内容或是提纲契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可以放在诗文前面,也可放在书的后面。赠序是临别赠言,内容多推重、勉励之辞,如《送东阳马生序》。 学习过程: (一)读课文,正字音: 李存勖xù盛衰之理 shèng 盛以锦囊 chéng 及仇雠已灭ch óu 契丹qì三矢shǐ方其系(xì)燕父子以组欤(yú)二、研习课文 分析第一段 重点词语:盛衰之理 (道理 ) 原(推究)庄宗之所以(……的原因)得天下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高中语文 管仲列传学案

高中语文管仲列传学案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一、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了解管仲从政成功的原因和管鲍的知遇之交。 二、基础知识 (一)注音 颍.上()鲍.叔牙()桓.公() 不肖.()仓廪.()召.公() 柯.()给.予()好恶.() (二)词语释义 ①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②鲍叔逐进.管仲() ③一匡.天下() ④观众既任.政相.齐() ⑤故其称.曰() ⑥四维.不张.() ⑦故论卑.而易行() ⑧令燕修.召公之政() (三)古今异义 ①管仲贫困 ..,常欺鲍叔 古义: 今义: ②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古义: 今义: ③以区区 ..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

古义:今义: ④贵轻重 ..,慎权衡 古义:今义: ⑤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 古义:今义: (四)此类活用 ①富.国强.兵() ②管仲既任政相.齐() ③管仲因而信.之() ④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 ⑤公子纠败,召忽死.之() ⑥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⑦贵.轻重() ⑧然孔子小.之() (五)文言句式 ①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②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③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④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⑤岂管仲之谓乎() ⑥管仲囚焉() (六)翻译重点句子 ①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译文: ②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译文:

③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 译文: 三、文本探究 1.课文最后一段是作者对管仲的直接评述。它包含了哪两层意思?作者自己的观点是什么?是怎样表达的? 2.从《管仲列传》中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怎样的感情? 《管仲列传》参考答案 二、基础知识(一)注音 (Yǐng)(Bào)(huán)(xiào)(lǐn)(shào)(kē)(jǐ)(wù) (二)词语释义 ①交往②保举,推荐③匡正④掌管/任……为相国⑤称言,主张 ⑥纲纪/发扬提倡⑦平易近人,符合民情⑧恢复 (三)古今异义 ①古义:是两个词,“贫”指生活贫困,“困”指处境艰难。今义:生活困难 ②古义:困厄,不受重用,与“达”相对。今义:贫困

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直面人生11报任安书导学案1苏教版必修5(含参考答案)

报任安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 遇。 (2) 积累1—3段中重要的文言知识。 2、过程和方法:在理解前三段文意的基础上,体会司马迁的生死观。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司马迁的生死观。 教学重难点:(1)积累前三段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在理解前三段大意的基础上,体会司马迁的生死观。 自主学习: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司马迁(前145-前90?),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市)人,生活在西汉武帝时代,前后曾为郎中、太史令、中书令等职。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 2、写作背景 本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司马迁在此信中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大胆揭露了朝廷大臣的自私,甚至还不加掩

《伶官传序》学案及答案

1.重点字词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 ..()得 天下,与其所以 ..()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 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 ..()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以一少牢 ()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 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 ..()已灭, 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 ..() 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 ..() 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 ..()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 ()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 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岂 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2.重点翻译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4)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5)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1.重点字词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名词作动词,推究)庄宗之所以(……的原因)得天下,与其所以(……的原因)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把)三矢(箭)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归附)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给)尔三矢,尔其无(通毋,一定)忘乃(你的)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官员)以一少牢(羊、猪各一)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背着)而前(名状,向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正)其系(捆绑)燕父子以组(绳索),函(名词作动词,用木匣子装)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仇人)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在夜里)呼,乱(形容词作动词,作乱)者四(名状,在四面)应,仓皇(急急忙忙的样子)东(名状,向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看),不知所归。至于(直到)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多么)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或者)本(名词作动词,推究)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使动,使……兴盛)国,逸豫可以亡(使动,使……灭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全)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被)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所溺爱的事物),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2.重点翻译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走进祖庙,把箭交还到晋王的灵座前,告诉他生前报仇的志向已经完成。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人生中的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中积淀下来的,人的智慧和勇气常常被自己所溺爱的事物所困。 (4)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 (5)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难道是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吗?或者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

《伶官传序》导学案

《伶官传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和名言名句。 2、理解文章的含义,把握作者总结的历史教训。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文章的含义,把握作者总结的历史教训。 难点:积累文言知识。 【知识链接】 1.关于作者: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北宋文坛领袖。 作为史学家,著有《新唐书》和《新五代史》,其中《新五代史》属二十四史之一。 2、解题:《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短序。《伶官传》是一篇合传,写了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从谦四个伶人,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伶官,指古代宫廷乐官。本文是指供奉内廷,授及官职的伶人。后唐庄宗李存勖喜好音乐戏曲,宠幸伶人,让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伶人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仗其势,擅权乱政,使唐朝廷上下离心,互相猜忌,祸乱不息,终成叛逆。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为了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以庄宗宠幸伶人,身死国灭的历史事实为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并阐明了国家盛衰成败由于人事的深刻道理。 3.背景介绍:由于本文是借古讽今之作,需简要说明写作的历史背景,应从“五代”和“北宋”两个角度把握。 五代,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朝廷,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代。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仍,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优伶,被伶官所惑,伶官得以重权在握。当叛乱四起时,拥有兵权的伶官史彦琼拒不发兵,庄宗亲征败北,众叛亲离,伶官郭从谦又乘危作乱,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感慨,告诫北宋统治阶级要以史为鉴。这是由于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 【预习自测】(课前预习——完成下列题目——课上检查、订正)

《管仲列传》教案 二课时

《管仲列传》教案 第一课时(共两课时) 教学目标: 1、诵读孔子评价管仲的内容,能简要概括孔子评价管仲的大体内容,了解人物性格的多样性。 2、朗读文章第一至第三段,重点理解下列文言实虚词:游、遇、事、进、以、匡、穷困、见、羞、耻、之、张、服、因、去。 3、能通过管鲍之交的具体内容,说出司马迁重点描写鲍叔牙形象的意义所在。 教学重点:疏通文章1——3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孔子对管仲的评讲)——初识管仲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①,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②,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论语》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论语》 ①塞门:在大门口筑的一道短墙,以别内外,相当于屏风、照壁等。 ②反坫diàn:坫土筑的平台。互相敬酒后把空酒杯放还在坫上为周代诸侯宴会时的一种礼节。 问题:孔子肯定了管仲的哪些方面?否定了管仲的哪些方面?为什么? 肯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否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自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 颍.上______桓.公______一匡.天下______与鲍.叔贾.______自与.______ 不肖.______召.忽______仓廪.______ 三、朗读课文1—3节,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 1、少时常与鲍叔牙游._______________ 2、已而 ..管仲事.齐公子小白_______________ 3、鲍叔遂进.管仲_______________ 4、公子纠死,管仲囚.焉_______________ 5、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_______________ 6、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_______________ 7、三仕三见逐于 ...君_______________ 7、三仕三见逐于 ...君_______________ 8、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 ..也

《史记选读》经典篇目复习学案之《管仲列传》

《史记选读》经典篇目复习学案之《管仲列传》一、一词多义(实词) 游少时常与鲍叔游() 二十而南游江淮() 游目骋怀() 欺童叟无欺()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 讽赋欺相如() 善鲍叔终善遇之() 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素善留侯张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尽善尽( ) 王曰:“善!”乃下令。() 善刀而藏之() 事世异则事异() 管仲事公子纠() 进鲍叔遂进管仲() 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 群臣进谏《战国策》() 将将顺其美,匡救其恶()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将信将疑() 相管仲既任政相齐() 吕公者,好相人()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杂然相许表示动作()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 为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不者,若属皆为所虏() 二、一词多义(虚词) 既言未既() 管仲既用() 三军既惑且疑() 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与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子非三闾大夫与() 以不以为言() 梁以此奇籍() 齐桓公以霸() 鲍叔不以我为贪()

而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固() 仓廪实而知礼节() 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因因而予之() 善因祸而为福() 因家沛焉() 因张良遂略韩地() 因遗策() 三、古今异义 1、鲍叔不以我为不肖古义:() 今义:()2、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古义:() 今义:()3、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古义:() 今义:()4、贵轻重,慎权衡古义:() 今义:()5、鲍叔不以我为无耻古义:() 今义:()6、以区区之齐在海滨。古义:() 今义:() 四、词类活用 1.名作状 (1)桓公北征山戎() (2)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 2.形作名 (1)将顺其美() (2)匡救其恶() 3.名作动 (1)齐桓公以霸() 4.意动 (1)然孔子小之()

《报任安书(节选)》导学案(新部编)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报任安书(节选)》导学案 思考领悟 1.司马迁强调,“士节不可不勉励”,“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读了《报任安书》,你怎样评价古人“刑不上大夫”的观点? 2.古人一直崇尚秉笔直书的“良史”精神,主张史书要客观真实地记录历史,“善恶必书,是为实录”(唐代刘知几《史通》)。但司马迁却列举大量史实,说明“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这种“愤而著书”的思想是否有违“良史”精神?应该怎样看待司马迁“愤而著书”的思想? 3.司马迁以非凡的毅力,忍辱负重,“就极刑而无愠色”,完成了巨著《史记》,为人类文化留下了宝贵财富。但《三国演义》中,竟出现了“武帝不杀司马迁,致使谤书流传于世”的语句。从历史的另一个侧面看,我们该怎样评价汉武帝不杀司马迁,反而任命他为中书令这件事? 鉴赏评价 万般情怀言辞中 ——浅析《报任安书》的抒情艺术 《报任安书》是一篇激切感人的至情散文,是对封建专制的血泪控诉。司马迁用千回百转之笔,表达了自己的光明磊落之志、愤激不平之气和曲肠九回之情。辞气沉雄,情怀慷慨。全文融议论、抒情、叙事于一体,文情并茂。叙事简括,都为议论铺垫,议论之中感情自现。“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抒发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悲切郁闷,溢于言表;“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如泣如诉,悲痛欲绝……富于抒情性的语言,将作者内心久积的痛苦与怨愤表现得淋漓尽致,如火山爆发,如江涛滚滚。 大量的铺排,增强了感情抒发的磅礴气势。如叙述腐刑的极辱,从“太上不辱先”以下,十个排比句,竟连用了八个“其次”,层层深入,一气贯下,最后逼出“最下腐刑极矣”。这类语句,有如一道道闸门,将司马迁心中深沉的悲愤越蓄越高,越蓄越急,最后喷涌而出,一泻千里,如排山倒海,撼天动地。 典故的运用,使感情更加慷慨激昂,深沉壮烈。第二段用西伯、李斯、韩信等王侯将相受辱而不自杀的典故,直接引出“古今一体”的结论,愤激地控诉了包括汉王朝在内的封建专制

《管仲列传》教案

《管仲列传》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词汇、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传记人物的重要活动,概括其个性特征,认识作者对他的评价。 (二)过程与方法 1.加强对话交流,将学生的自学与教师的讲解结合起来,重视学生课前预习。 2.学习作者选取典型材料并用叙议结合的方式,理解和借鉴传记的写法和语言特点,注意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增强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突出“文化”研讨的色彩,重点探讨传主的人格、品质、精神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并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作者对管仲的评价,体会作者的人本主义精神,学习和继承我国古代优秀文化传统。 2.了解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主客观原因,学习他务本求实、以民为本的为政见解和才能,以及他因势利导、转败为功的政治家风范。 3.使学生体会管鲍之交的真诚可贵。 二、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会管鲍之交,并分析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主客观原因。 三、教学难点: 明白管仲的主张在今天的借鉴意义,理解司马迁对管仲的看法及创作本传的意图。 四、教学时数:1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大家都有自己的朋友吧?也都有好朋友是吧?但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己呢? 古人曾经说过,“人之相知,贵在知心。”这说明朋友之间只有知心才能算是知己。也说过“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士为知己者死。”从这些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知己的可贵,能够拥有一个知己,应该是人生的一大快事。 那么,哪些朋友之间有哪些交往呢? 君子之交莫逆之交生死之交忘年之交金兰之交刎颈之交 其中有些交往就可以称得上是知己之交。 除了这些还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管仲列传》中的管鲍之交。 2.管仲其人: 管仲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经济学家。他在齐国,凭借海滨的有利条件,发展经济,聚集财物,使国富兵强,国力大振。他善于“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内政、外交功勋卓著。他辅佐桓公一匡天下,使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二、检查预习 下列选项中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高中语文 管仲列传教学案第2课时

高中语文管仲列传教学案第2课时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教学目标及重点: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并能翻译浅易的句子。 2、体会管仲“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的做人原则。体会作者对管仲的赞美和褒扬。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介绍背景: 1.介绍管仲:管仲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经济学家。孔子称之以“仁”,梁启超誉之为“中国之最大的政治家”、“学术思想界一巨子”。 他的功绩,历史上一直被人们称道。他在齐国进行改革,使齐国日益强大,国力大振,他以“尊王攘夷”相号召,辅佐齐桓公成为出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管仲整顿齐国内政,力行改革,将国家分为五属,设置各级官吏,并实行军事编制,训练士卒。建立选拔人材的制度。主张按土地好坏分等征税。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使齐国富强。管仲辅佐齐桓公励志改革、富国强兵、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的丰功伟业和他的民为邦本、礼法并用、通商惠贾、开放务实的深邃思想,赢得了世人的讴歌和后人的礼赞。他与鲍叔牙的友谊是后人的楷模。2.文章内容:介绍管仲与鲍叔牙的交往和深挚友谊,叙述了管仲任政相齐的显著政绩。 二、疏通文章梳理结构: 1疏通文章: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管仲

《报任安书》研学案及答案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 19、《报任安书》研学案 班级姓名 高二语文备课组编一、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理解本文的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3.掌握更多的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二、重难点:2、3 三、背景材料及体裁 1.背景资料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任中书令时写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信。任安,字少卿,西汉荥阳人。年轻时比较贫困,后来做了大将军卫青的舍人,由于卫青的荐举,当了郎中,后迁为益州刺史。征和二年(前91)朝中发生巫蛊案,江充乘机诬陷戾太子(刘据),戾太子发兵诛杀江充等,与丞相(刘屈髦)军大战于长安,当时任安担任北军使者护军(监理京城禁卫军北军的官),乱中接受戾太子要他发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动。戾太子事件平定后,汉武帝认为任安“坐观成败”,“怀诈,有不忠之心”,论罪腰斩。任安入狱后曾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尽推贤进士之义”,搭救自己。直到任安临刑前,司马迁才写了这封著名的回信。在这封信中,司马迁以无比愤激的心情,叙述自己蒙受的耻辱,倾吐他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说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他的文学观和生死观。所以,这封信是一篇研究《史记》和司马迁的生活、思想的重要文章。 2.体裁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报任安书》可以说是居书信散文之首,为千古压卷之作。 四、教学过程 (一)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曩.者()阙.然()怯懦 ..()沉溺.() 缧绁 ..()厄()..()臧.获()倜傥 厥()膑.脚()放失.()稽.()愠.色() 被戮.()垢弥 ..()闺閤.()剌.谬()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指出其含义。 (1)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2)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高中语文_管仲列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管仲列传 高中语文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句式,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探讨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分析管仲形象,了解这一形象的现实意义。 3、分析司马迁的写作意图,探讨并交流管仲的人格。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 分析司马迁的写作意图,探讨并交流管仲的人格。 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法、质疑探究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请同学们将屏幕上的成语补充完整: “()之交” 一、导入 鲁迅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可见知己难得。漫溯历史长河,既有结为刎颈之交的廉颇和蔺相如,又有高山流水谢知音的俞伯牙与钟子期,而春秋时齐国人管仲和鲍叔牙也留下了一段让人津津乐道的佳话,世称“管鲍之交”。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学习《管仲列传》来了解这段友谊。

二、展示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积累知识 2、解读管仲 3、体会作者情感 (投影课题,并播放音乐《高山流水》) 连接词:一曲《高山流水曲》在耳畔缓缓响起,同学们慢慢闭上眼睛,让我们思绪穿越千年,仿佛听到了伯牙和子期的声声倾诉,在这悠扬的古琴声中,哪位同学愿意带领我们去感悟管鲍之间的深厚情谊?(点名学生读1-2节) (读后请学生点评,是否注意节奏,断句,是否读出情感) 二、疏理课文 (一)管鲍之交(第1、2小节) 1.在××同学朗读的过程中,大家有哪些疑惑之处?可以抖出来,晒一晒。学生提问,一一作答。(找学生回答) 2.同学如果没有问题的话,那我来问问大家吧!投影: 【实词】⑴少时常与鲍叔牙游⑵管仲贫困,常欺鲍叔 ⑶鲍叔遂进管仲⑷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⑸吾尝三战三走 ⑹公子纠败,召忽死之⑺三见逐于君⑻知我不遭时也 ⑼知我者鲍子也 【翻译】(1)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译:桓公因为管仲的辅佐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盟诸候,完全控制了天下。

高中语文读其书想见其为人第9课管仲列传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史记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学案含解析: 第9课管仲列传 退避三舍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异母兄长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九年。经过千辛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退避三舍”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出自《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第九》) 不拘一格降人才 春秋时期,周室衰微,诸侯壮大。在严酷的争霸过程中,各诸侯国国君为了在乱世中求得生存纷纷招揽贤才,因此,一些在政治、外交、军事、经济方面有才能的人,不论其身份地位的贵贱都得以重用。管仲就是这样的幸运者。在鲍叔牙的举荐下,齐桓公抛弃前嫌,任他为齐相,从此他有了用武之地,其政治才能也得以充分展现。在他的辅佐下,齐桓公终于成就了霸业,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成语中的朋友之交 人不可以没有朋友,孔子曾经说过:“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古人对朋友有许多特殊的称谓: 1.管鲍之交: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2.半面之交、一面之交:指只见过一面的人,形容相交的时间极短。 3.布衣之交:以布衣身份交往的朋友,指贫贱之交,也可指显贵者与没有官职的人的交往。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伶官传序》导学案设计

《伶官传序》导学案 一、基础积累: 1、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号永叔,晚年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与唐韩愈、柳宗元宋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是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学家三苏父子、曾巩和王安石等都出于他门下。 2、读课文,正字音: 伶()官盛()衰之理盛()以锦囊()仇雠()契()丹三矢()逸豫()函()梁君臣之首 系()燕父子以组困于所溺()为()天下笑 二、课文解析及内容总结 1. 第一段: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推究)庄宗之所以(…… 翻译划线的句子:国家盛衰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为的吗? 段意: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并提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这一立论的根据。 第二段:世言(世人传言)晋王之将终(临死)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名词作动词订立盟约)为兄弟,(1)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遗留的仇恨)也。(2)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 志!”庄宗受(接)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祭祀)庙,请 段意:论证中心论点。承上叙事,详述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事例。 第三段:(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仇敌)已灭,天下已定,(2)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匆忙)东出,未及(没有等到)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以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多么)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4)满招损,谦得益。”(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翻译划线句子: (1)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 (2)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 (3)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 (4)“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 (5)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 段意:评论庄宗的盛衰,阐明中心论点。 第四段:故方(当)其盛也,举(全)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被)天下笑(讥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的事物困扰, 段意:进一步议论,引出教训,总结全文。 2.结构总结: 三、文言知识 1.词类活用 ⑴契丹与吾约为兄弟(名作动,订立盟约)⑵而告以成功(动作名,成就了的功业) ⑶函梁君臣之首(名作动,用匣子装)⑷一夫夜呼(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 盛衰由于人事 忧劳可以兴国 后唐庄宗失天下总 起 提出论点: 分 说 正面 后唐庄宗得天下分 说 反面 逸豫可以亡身 启 示 满招损,谦受益 总 结 得出结论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伶官传序

《管仲列传》公开课教案

《管仲列传》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历史上有这样一个人物,他是管仲,哪怕吃再大的亏都有人愿意跟他做朋友,是谁?鲍叔。有一个成语就是形容他们之间真挚的友情,叫什么?管鲍之交,比喻知心朋友,形容好朋友间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关系。 诸葛亮躬耕南阳时,无比推崇管仲,自比为管仲、乐毅。梁启超誉之为“中国之最大的政治家”、“学术思想界一巨子”。 二、感知文本 到底管仲有什么样的成就?请同学们课文中话来概括。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 “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三、对话管仲 (一)他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看能找到几个原因。从这篇传记看,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有: ——1、主观因素:卓越的才能 (1)执政思想:以民为本,“上下相亲”“顺民心”的施政指导思想;(2)经济、军事:发展经济,富国强兵; (3)外交:“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的施政才能。 (4)执政原则: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2、客观因素: (1)鲍叔的相知、推荐:朋友知己之情。 ①重点研读第二段,学生齐读本段,体会管仲对鲍叔的感激之情。 ②管仲一连串不易为人原谅的行为,鲍叔却能谅解,而且还向桓公推荐他作相,为什么? ——鲍叔能够谅解他,可见鲍叔对管仲才能的深度了解,也表现了鲍叔的大度。 ③“知我者鲍子也”,“知”什么? ——知其贤能、理想抱负,这里侧面表现管仲的理想、抱负、才能。 鲍叔之所以对管仲这么好,是建立在对管仲才能深度了解的基础上,而且不以个人利益追求作为交友的原则。自古知己难求,“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为什么?真正的知己是不掺入名利二字的,但世间人与人的关系常常建立在名利的基础上,人们很难抛开名利之心去真正发现、欣赏他人的才能或优点。 ④知己之情难能可贵,所以管仲由衷地感慨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列传》学案(教师)

《管仲列传》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 3、培养同学情谊,使学生懂得同学、朋友之间相处贵在真诚,互相理解。 二、课前自主学习: (一)、相关知识补充 1、背景介绍 关于公子小白与公子纠、管仲与鲍叔牙春秋初期,齐国渐渐强大,但是由于发生内乱,齐襄公被杀,而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辅佐下逃奔到莒国,公子纠在管仲的辅佐下逃奔到鲁国,以躲避本国的政治争斗。齐国内部安定后,却一时没有国君,于是两位公于都急于回国做齐国君主,管仲和鲍叔牙是很要好的朋友,但是现在都很想辅佐他们各自的主人夺得齐国国君的位子。双方发生矛盾,管仲率鲁国军队阻拦鲍叔牙和公子小白,暗暗拿出了箭射向小白,只射中了衣带钩。小白假装中箭身亡,扑倒在车上。管仲以为小白死了,立即送信给公子纠。正急匆匆奔向齐都的公子纠听后,觉得没有人再和自己争位了,也就不慌不忙地走着,结果公子小白迅速赶到临淄.当上国君,就是后来的齐桓公,他立即发兵迎击公子纠,鲁国迫于齐国压力,杀死公于纠,把管仲囚押起来,送回齐国治罪。 齐桓公本来恨透了管仲.一定要亲手杀死他才解恨。但鲍叔牙劝他说:“管仲才华横溢,国士无双,您要想称霸诸侯,非管仲不可。如果重用他,他一定能为齐国成就一番大事业。倘若只想把齐国治理好,那么我和国氏、高氏来协助您也就够了。”齐桓公听从了他。管仲在鲁国,听到齐国叫鲁国把他押回去,而没有象公子纠那样被杀,心想大概是的叔牙在齐桓公面前推荐了他。果然,刚进齐境,鲍叔牙就来迎接。到了临淄,齐桓公拜他为相国,地位还在鲍叔牙之上。管仲感叹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2、管仲其人 管仲是春秋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进行过一系列改革,使齐国数年之内,国富兵强,获得“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春秋首霸地位。他打出“尊王攘夷”旗号,救邢存卫援燕,率各国诸侯抵抗戎狄族侵扰,对保卫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免受落后部族的掠夺和蹂躏,作出了有益的贡献。管仲是继周公之后中国最杰出的政治家兼思想家。孔子称之以“仁”,梁启超誉之为“中国之最大的政治家”、“学术思想界一巨子”。(二)、通过预习,完成下列内容。 1、给下列字注音(同时做在书上)。 颍.()上鲍.()叔牙仓廪.()少姬.()囚禁.()窘.()境召.()公 2、划分段落,并概括每部分大概意思,注意划分依据。 一(1-2)介绍管仲与鲍叔牙的交往和深挚友情。 二(3-4)叙述管仲任政相齐的显著政绩。 三(5)是司马迁的赞词。作者直接评述管仲一生的成就,肯定其“上下相亲”的治国方略。 3、在书上做好注释,并找出文章中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在书上做好标记。 第一课时 课文梳理、字词句答疑。

《报任安书》导学案(学生版)

《报任安书》导学案 【课前导读】 身残志坚的史圣——司马迁 司马迁(约前14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这使他接触到了广大人民的实际生活,增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了解。38岁继承父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得以博览皇家图书典籍,太初元年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这一历史巨著。 史家之绝唱——《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初年三千多年的历史。《史记》开创了纪传体的史学体制,对中国史学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痛陈心曲 本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的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回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因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而抱憾终生,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自主学习】 (一)容易读错的音 曩.者()阙.然()箠.楚() 槛.阱()圜.墙()少卿.() [. 强.颜()羑.里()赭.衣() 臧.获()婢.妾()缧绁 ..()() 厥.有()愠.色()倜傥 ..()() 惕.息()诎.体()剌.谬() (二)通假字 1.其次诎体受辱(“_______”同“_______”) 2.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_______”同“_______”,_______) / 3.见狱吏则头枪地(“_______”同“_______”,_______) 4.及罪至罔加(“_______”同“_______”,_______)

《管仲列传》教案

《管仲列传》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句式,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探讨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分析管仲形象,了解这一形象的现实意义。 3.探讨并交流管仲的人生抉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句式,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 探讨并交流管仲的人生抉择。 【使用说明】 1.同学们认真预习本课,可以借助《非常学案》及【教材辅助】熟悉本文的内容。 2.认真完成导学案上的题目,做好重点、难点、疑点标记,准备讨论。 3.小组讨论课堂过程中的题目,组长负责,拿出讨论结果,准备展示、点评。 4.及时整理展示、点评结果,完善落实好导学案。 【教材辅助】 1.背景介绍 春秋初期,齐国渐渐强大,但是由于发生内乱,齐襄公被杀,而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辅佐下逃奔到菖国,公子纠在管仲的辅佐下逃奔到鲁国,以躲避本国的政治争斗。齐国内部安定后,却一时没有国君,于是两位公于都急于回国做齐国君主,管仲和鲍叔牙是很要好的朋友,但是现在都很想辅佐他们各自的主人夺得齐国国君的位子。双方发生矛盾,管仲率鲁国军队阻拦鲍叔牙和公子小白,暗暗拿出了箭射向小白,只射中了衣带钩。小白假装中箭身亡,扑倒在车上。管仲以为小白死了,立即送信给公子纠。正急匆匆奔向齐都的公子纠听后,觉得没有人再和自己争位了,也就不慌不忙地走着,结果公子小白迅速赶到临淄.当上国君,就是后来的齐桓公,他立即发兵迎击公子纠,鲁国迫于齐国压力,杀死公于纠,把管仲囚押起来,送回齐国治罪。 齐桓公本来恨透了管仲.一定要亲手杀死他才解恨。但鲍叔牙劝他说:“管仲才华横溢,国士无双,您要想称霸诸侯,非管仲不可。如果重用他,他一定能为齐国成就一番大事业。倘若只想把齐国治理好,那么我和国氏、高氏来协助您也就够了。”齐桓公听从了他。管仲在鲁国,听到齐国叫鲁国把他押回去,而没有象公子纠那样被杀,心想大概是的叔牙在齐桓公面前推荐了他。果然,刚进齐境,鲍叔牙就来迎接。到了临淄,齐桓公拜他为相国,地位还在鲍叔牙之上。管仲感叹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2. “桓公与夫人蔡姬戏船中。蔡姬习水,荡公,公惧,止之,不止,出船,怒,归蔡姬,弗绝。蔡亦怒,嫁其女。桓公闻而怒,兴师往伐。蔡溃,遂伐楚。” ——《史记?齐太公世家》“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左传?僖公四年》(对于楚人“风马牛不相及”的疑惑与责问,管仲以“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为由,达到了齐桓公想借尊王的名义代替周天子来号令诸侯的目的。) 3. 齐桓公二十三年,山戎伐燕,燕告急于齐,齐桓公救燕,遂伐山戎,至于孤竹而还。燕庄公送桓公入齐境。桓公曰:“非天子,诸侯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无礼于燕。于是分沟割燕君所至与燕,命燕君复修召公之政,纳贡于周,如成康之时。 ——《史记?齐太公世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