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1《人口社会学》教学大纲

21《人口社会学》教学大纲

21《人口社会学》教学大纲
21《人口社会学》教学大纲

《人口社会学》教学大纲

毕向阳编写

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902 目录

前言 (906)

第一章人口社会学导论 (907)

第一节社会人口学 (907)

一、社会人口现象 (907)

二、人口学 (907)

三、人口社会学 (907)

第二节课程介绍 (908)

一、主要内容 (908)

二、课程安排 (908)

复习思考题 (908)

拓展阅读书目 (908)

第二章人口思想与人口理论 (909)

第一节人口学思想 (909)

一、古典的人口思想 (909)

二、现代人口理论主要类别 (910)

三、主要流派介绍 (911)

四、现代人口理论发展的基本脉络 (911)

第二节马尔萨斯与《人口学原理》(An Essay on the Principle of Population) (911)

一、马尔萨斯生平 (911)

二、写作动机 (912)

三、马尔萨斯人口论的主要观点 (912)

四、评价 (912)

五、马尔萨斯陷阱与中国历史 (912)

六、马寅初:新人口论 (912)

复习思考题 (913)

拓展阅读书目 (913)

第三章人口学基础 (914)

第一节人口数据来源与评估介绍 (914)

一、“我们是怎样了解人口学现象的”——凯菲茨 (914)

二、人口调查与人口数据来源 (914)

三、人口数据质量及其评估与校正介绍 (914)

第二节基本统计指标 (914)

一、人口状态统计指标 (914)

二、人口变动统计指标 (915)

第三节经典人口模型介绍 (916)

第四节人口学分析方法介绍 (916)

一、队列分析 (916)

二、时期分析 (916)

三、生命表 (917)

复习思考题 (917)

人口社会学

拓展阅读书目 (917)

第四章生育模式 (918)

第一节生育测量与生育模式 (918)

一、生育测量指标 (918)

二、生育模式的转变 (918)

第二节生育理论 (918)

三、生育模型分析介绍 (919)

第三节专题:生育政策 (919)

一、计划生育政策 (919)

复习思考题 (919)

拓展阅读书目 (919)

第五章死亡模式 (920)

第一节死亡测量与死亡模式 (920)

一、死亡测量指标 (920)

二、死亡模式 (920)

三、死亡差别研究 (920)

四、死亡原因研究 (920)

第二节死亡理论 (920)

第三节简略生命表编制 (921)

一、生命表的定义 (921)

二、生命表的发展历史 (921)

三、生命表的特点 (921)

四、生命表函数及其定义 (921)

五、生命表构造 (921)

六、生命表应用 (921)

第四节专题:大饥荒研究 (921)

复习思考题 (922)

拓展阅读书目 (922)

第六章人口自然结构 (923)

第一节人口性别/年龄构成指标 (923)

一、性别测量指标 (923)

二、年龄测量指标 (923)

三、人口自然结构的现状 (923)

第二节人口自然构成理论 (923)

一、对人口年龄构成的理论分析 (923)

二、对人口性别构成的理论分析 (923)

第三节专题:性别比失调问题 (923)

第四节专题:老龄化问题 (923)

一、老龄化概念的含义和实质 (923)

二、现状 (924)

三、原因分析 (924)

复习思考题 (924)

拓展阅读书目 (924)

903

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第七章人口迁移与城市化 (925)

第一节人口分布、迁移指标与迁移状况 (925)

第二节人口迁移理论 (925)

一、非经济理论模型 (925)

二、迁移的宏观经济理论模型 (925)

三、微观理论 (925)

四、迁移选择性和迁移后果研究 (925)

第三节城市化概念与理论 (925)

一、城市化的概念 (925)

二、城市化理论 (925)

第四节专题:中国的城市化与流动人口 (926)

复习思考题 (926)

拓展阅读书目 (926)

第八章婚姻与家庭 (927)

第一节婚姻家庭测量 (927)

一、婚姻统计指标 (927)

二、家庭统计指标与相关概念 (927)

三、人口学对于婚姻问题的分析 (927)

四、婚姻与家庭的发展变化 (927)

第二节有关理论 (927)

一、家庭人口学 (927)

二、家庭转变理论 (927)

三、家庭生命周期理论 (927)

四、最新研究动向 (927)

第三节专题:婚姻挤压问题 (927)

复习思考题 (928)

拓展阅读书目 (928)

第九章人口质量、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 (929)

第一节人口质量测量 (929)

一、测量指标 (929)

二、综合指标 (929)

第二节人口素质相关理论 (929)

一、优生学 (929)

二、人力资本理论 (929)

第三节专题: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 (929)

复习思考题 (930)

拓展阅读书目 (930)

第十章人口增长与人口转变 (931)

第一节人口增长的概念与理论 (931)

一、人口增长的概念 (931)

二、人口增长模型:指数增长模型、Logistic增长公式、宋健模型等 (931)

三、人口增长的相关理论 (931)

第二节人口预测 (931)

904

人口社会学

第三节人口转变的概念与理论 (931)

一、人口转变论的形成及其基本观点 (931)

二、人口转变模式 (931)

三、人口转变论的新动向及其评价 (932)

复习思考题 (932)

拓展阅读书目 (932)

第十一章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933)

第一节概念和背景 (933)

第二节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 (933)

第三节进一步发展 (933)

复习思考题 (933)

拓展阅读书目 (933)

905

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906

前言

课程性质:社会学专业本科生选修课

基本内容:人口社会学是社会学专业体系中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本课程系统地介绍人口社会

学的主要领域、基本概念和常用分析方法,结合当代中国社会人口现象,进行专题性的讲解,如计划生育政策、性别比例失调、流动人口与城市化问题、老龄化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等等。本课程特点是:基于社会学视角,多学科交叉;注重基础概念、理论与方法;按主题结构;案例教学;理论研究与实际运用的取向。

基本要求:掌握人口学的主要概念、常用指标和基础理论;掌握人口学基本分析方法,如人口金字塔、简单生命表、常用人口预测模型;理解生育死亡、婚姻家庭、城市化、人口流动等社会人口现象;了解基于社会学视角的对常见社会人口现象主题的研究思路。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为主,结合课堂讨论交流。

考核方式:作业,积极参与课堂讨论(10分)。课程论文,使用已有数据,使用统计方法就某主题进行定量分析(40分)。期末考试(50分)

主要教材:佟新著,2006,《人口社会学》(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参考教材:

John R. Weeks.2005. "Population : an introduction to concepts and issues", 9th Edition.?Belmont,Calif. : Thomson Wadsworth Learning

Preston, Heuveline, and Guillot 2001. “Demography: Measuring and Modeling Population Processes”,Oxford:Blackwell Publishing Limited

Livi-Bacci, Massimo. 2001,A Concise Hisotry of World Population, Blackwell Publishing,Incorporated; 3 edition

马西姆·利维巴茨,2005 ,《繁衍:世界人口简史(第三版)》,郭峰,庄瑾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顾宝昌编,1992,《社会人口学的视野》,商务印书馆

李若建编,1992,《人口社会学基础》,中山大学出版社

黄荣清等编,1989,《人口分析技术》,北京经济学院

张纯元、曾毅编,1996,《市场人口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邬沧萍等编,2006,《人口学学科体系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黄荣清等编,1989,《人口分析技术》,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曾毅编著,1993,《人口分析方法与应用》,北京大学出版社

温勇、尹勤编,2006,《人口统计学》,东南大学出版社

李竟能编,2004,《现代西方人口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凯菲茨(Keyfitz,N.),2000,《应用数理人口学》,华夏出版社

奥威毕克(Overbeek),《人口理论史》,1988,商务印书馆

马尔萨斯,2007,《人口原理》,郭煌文艺出版社

其他专题研究文章若干。

推荐阅读:

参考书、论文列每节节后。

人口社会学

第一章人口社会学导论

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介绍本课程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人口社会学的特点;学习人口社会学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

学时分配:2课时。

第一节社会人口学

一、社会人口现象

猪宝宝、羊年不生子;婴儿潮(baby boom);独生子女问题、“四、二、一家庭模式”;养老保障问题;民工荒;代沟、Cohort:70年代、80年代;性别比失调、婚姻挤压;特权阶层生多胎、包二奶问题;高知女性婚恋问题;单亲家庭、丁克家庭、空巢家庭……

二、人口学

人口学是研究人口各种变量的现象和过程,研究人口诸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研究人口变量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三、人口社会学

Sociology of Population 人口社会学vs. Social Demography 社会人口学

人口社会学探讨社会和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人口的状况。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类型、人口基本构成等是其研究的重点。它从社会变量和人口变量的相互关系中,探讨社会发展对人口过程的影响,研究人口变化造成社会发展的后果。社会学和人口学都是19世纪中叶先后在法国产生的。当时法国的社会学家E.涂尔干把人口作为社会形态学的研究内容。另一位法国社会学家M.阿尔伯瓦克斯把人口科学定为社会学的本质研究领域。法国社会学家A.迪蒙创立的社会毛细管现象学说,可以看作是社会学和人口学融合的例证。

美国社会学家F.H.吉丁斯最先在美国把人口研究置于社会构造论的中心。30年代美国出生率下降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生率回升,促使美国人口学家从形式人口学角度研究这种变化,也从社会的、经济的因素关系中研究这种变化。关于研究社会因素、文化因素与出生率变化关系的代表人物是C.V.凯泽。

人口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又并不只属于社会学。 ——W.E.Moore ;社会学和人口学是两个不同但有联系的学科,对于人口现象有不同的视野。——C.B.Nam

从历史传统上看,美国人口学研究被视为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尽管社会学的人口理论还不成熟,人口社会学的体系和结构也未成型,然而社会学家都将人口变化放在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位置之上。例如,美国社会学家K.戴维斯在其著作《人的社会》中,使用大量篇幅论证影响出生、死亡、迁移的社会和文化因素以及社会制度的关联。人口社会学的方法论特点是,深入城乡社区进行实地调查,以期取得第一手数据资料,调查方法通常可分为个案调查、抽样调查、回顾调查、跟踪调查等,在数据资料分析的基础上,从定量定性结合、微观宏观结合中进行综合性比较研究。

907

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908

第二节课程介绍

一、主要内容

1.人口学基本概念、常用指标与基础理论

2.人口学核心领域(生育、死亡、分布、迁移)

3.当代中国人口专题(性别比失调、人口老龄化、城市化、婚姻家庭、流动人口、人力资本、

生育政策、社会分层等)

4.人口学基本研究方法(人口普查、常用统计指标、队列分析、人口金字塔、生命表、人口预测等,社会研究方法在人口研究中的应用)

二、课程安排

一、课程介绍(1)

二、人口思想与人口理论(1)

1.古典人口思想

2.现代人口理论

三、人口学基础(2)

1.人口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介绍(1)

2.基本概念指标介绍(1)

人口平衡方程

人口总量指标:期初总人口、期末人口数、平均人口数等

人口结构主要指标:出生性别比、年龄结构、城乡结构等

人口变动主要指标:生育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率等

四、人口结构、过程与变迁(按主题)

1.生育模式、计划生育政策(1)

2.性别结构、性别比失调问题(1)

3.年龄结构、老龄化问题(1)

4.死亡模式、生命表编制、大饥荒研究(1)

5.空间分布、迁移、城市化、流动人口问题(2)

6.人口素质、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1)

7.人口转变、人口增长、人口预测模型(2)

8.婚姻模式、家庭结构、生命周期(1)

9.生态环境、人口增长、可持续发展(1)

五、总结:人口与社会发展(1)

复习思考题

1.举出身边的社会人口现象的案例?

2.如何学好人口社会学?

拓展阅读书目

马西姆·利维巴茨,2005,《繁衍:世界人口简史(第三版)》,郭峰,庄瑾译,北京大学出版社顾宝昌编,1992,《社会人口学的视野》,商务印书馆

宋健,2005,“中国人口总体状况分析”,《人口研究》第五期。

人口社会学

第二章人口思想与人口理论

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介绍人口学主要思想和理论,以马尔萨斯《人口原理》为重点学时分配:2课时。

第一节人口学思想

一、古典的人口思想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人口思想

古希腊时代,随着生产力的缓慢提高,剩余产品的出现,人口也缓慢增长到一定规模,人口与社会之间出现新的矛盾。此时,主张控制人口和实行稳定人口的早期“适度人口”思想便应运而生。柏拉图认为人口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应当适度。他在《法》一书中强调,稳定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亚里士多德强调人口质量,主张优生、优育、优教。

柏拉图人口思想主要见于其名著《理想国》和《法律论》。他主张一个国家的人口应该适当。因此,国家应注意调节人口数量。为了调节人口数量,他建议国家应干预人民的婚配,在决定每次结构人数时,要以人民的多少为准则,要把战争、疾病等影响人口总数的因素考虑在内。“必须不使人民过多而使国家过大,也不可使人民过少而使国家过小”(《理想国》)。他甚至认为一个城市国家公民的数量最好是5040人。要保持这个数量,就要避免人口的膨胀或减少。他还十分重视人口素质,主张“使优秀的男子和优秀的女子进行婚配,这种婚配愈多愈好;使劣等的男子和劣等的女子进行婚配,这种婚配愈少愈好。对于前一种情况所生育的子女,还要给以良好的教育。因为只有如此才能保证人口中的优秀分子不致退化。”他还认为:女子的结婚生育年龄应为20至40岁,男子应为25至55岁。因为这时正是精神上、体质上都最健全的时候,才能生出健壮的后代。如果超过了这个年龄,虽然允许结婚,但不准生育,如果生下残疾或孱弱的孩子,政府就应将其扔掉。

重商主义、重农主义的人口思想

工业革命前后,生产力的发展带动了整个社会思想的活跃。16—18世纪重商主义的经济哲学家主张通过增加人口来达到国家经济和军事的发展。强调人口增长是一种用丰富的廉价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增加财富的手段。

18世纪中叶以魁奈为代表的重农主义认为,农业的发展在国家建设中最为重要。人口过度增长会引起生活资料的不足,导致生活水平下降。但是,重农主义并非单纯地反对人口增长,而是强调扩大农业生产,如果农业生产不发展,人口就不可能增加。

亚当·斯密的人口思想

亚当·斯密的经济学是以经济自由为中心,反对国家干预,主张自由放任。在人口问题上,他主张听其自然,让经济自发地调节人口的需求。他认为,如果经济发展,对劳动的需求增加,劳动报酬提高,必然鼓励劳动者结婚和增殖,使人口不断增加。相反,如果经济停滞,对劳动的需求减少,劳动报酬降低,从而使劳动增殖减少。他说:“对人口的需求也必然支配人口的生产。……世界各地,不论在北美,在欧洲,或是在中国,支配和决一人口繁殖程度的正是这一需求。”他认为经济的发展能够自发地调节人口的生产,使其与之相适应。正是由于经济的发展决定人口的增殖,所以,他认为:“一国繁荣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居民人数的增加。”他还认为:“贫困似乎还有利于生育……处于半饥饿状态的妇女,常生子女二十人以上,而奢移的上等社会妇女,往往不能生育,一般只能生两三个”。但是“贫困虽不能阻止生育,但他们的儿童中,达到成年的却比较少”。他还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构成。他认为,现代社会中人们取得收入的方式不同,从而有三个基

909

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本阶级。凡从事生产劳动以工资为收入的方式不同,从而有三个基本阶段。凡从呈生产劳动以工资为收入来源的人口属于工人阶级,凡积累资本以利润为收入来源的人口属于资本家阶级,凡占有土地以地租为收入来源的人口属于地主阶级。他还分析过旧中国的人口问题。他认为“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但是由于中国经济不发达,下层人民十分贫困,所以中国人口“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

在《国富论》中,斯密在一定程度上预见到了马尔萨斯人口过剩的观点。虽然李嘉图和卡尔·马克思都坚持认为人口负担会阻碍工资高出维持生计的水平(所谓的“工资钢铁定律”),但是斯密指出在增加生产的情况下工资就会增长。事实已经十分清楚地表明斯密在这一点上正确,而李嘉图和马克思是错的。

马尔萨斯的人口思想

1798年,英国的托马斯发表了《人口原理》。可以归纳为:

1.两个前提:一是食物是人类生存所必需;二是两性间的性欲是必然的。人口增殖是人类的一种本能。

2.两个级数:人口的增殖力与土地的生产力是不平衡的,前者要大于后者。一切生物的增殖都有不断超过它所需要的营养物的趋势,因此人口过剩和食物匮乏是必然的。

3.两种抑制:为避免或消除人口绝对过剩,他提出一是积极抑制,即贫困、战争、瘟疫、灾害和罪恶等能够抑制人口的增长,使生活资料和人口的增长保持平衡。二是道德抑制,手段包括晚婚、避孕、流产和节欲等,无力抚养子女的人应该晚婚或不婚。

4.三个命题:一是人口增长必须要受到生活资料的节制;二是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一定会始终不渝地增长,除非受到某种有力的抑制;三是抑制人口增长的力量使现实人口数量与生活资料相平衡。

马克思、恩格斯的人口思想

9世纪下半叶,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提出了解决人口问题的正确途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口是社会的、历史的范畴,是一个具有许多规定性和关系的总体。人口的变化与发展对社会生产和生活具有重大影响。

(2)资本主义社会的人口规律。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没有普遍存在的人口规律,资本主义的“相对过剩人口”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3)“两种生产”的原理。生产有两种,一种是物质资料生产,一种是人自身的生产。物质生产是根本性的,决定人的生产。人口对经济有着重要的反作用。

(4)人口的阶级观。马克思认为人口具有社会性和阶级性。社会属性是人口的本质属性。

(5)人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统一。

(6)“过剩人口”原理。

(7)人口再生产过程受生产条件的制约,包括规模、质量和时代更替的速度。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类才能真正做到理性地、有计划地调节自身的生产。

二、现代人口理论主要类别

总人口理论:主要从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来研究人口发展及其增长极限;

人口变动因素理论:主要从人口内在变动因素如出生率和死亡率等变量及其相互关系来研究人口变动;

人口转变论:主要从考察社会经济发展和以出生率、死亡率的变动为标志的人口发展阶段关系来说明人口转变过程。

910

人口社会学

三、主要流派介绍

人口陷阱理论:

马尔萨斯的“人口增长陷阱”(低水平均衡人口陷阱)、过剩人口理论;

美国社会学家赫茨勒等“人口爆炸理论”,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人口零增长”

适度人口理论:

法国人口学家阿尔弗雷·索维的“适度人口理论”,用人口适度增长而不是静态人口过剩来看待问题,人口过剩是个相对问题

适度人口存在模糊性和伸缩性

人口承载力理论:

美国生态学家《生存之路》,人口与土地资源之间应有一种合理的生物物理关系:C=B:E C:土地负载能力;B:生产能力;E:环境阻力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世界无末日——经济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 人口转变理论:

传统人口转变理论: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高高低的传统型、高低高的过渡型、低低低现代型

后续的一些发展

四、现代人口理论发展的基本脉络

适度人口论

人口转变论

社会学派人口学说的发展

数理学派和统计学派人口理论

西方经济学和均衡分析

可持续发展理论

多元深化阶段

第二节马尔萨斯与《人口学原理》

(An Essay on the Principle of Population)

一、马尔萨斯生平

马尔萨斯(1766~1834) ,Malthus,Thomas Robert 。马尔萨斯生于1776年英国伦敦郊外的萨力州,自幼好学上进,在剑桥大学里学习雨文学、哲学、古代史和神学等课程。马尔萨斯的经济理论的形成受到了他父亲的影响,1798年,马尔萨斯将他与父亲针对Godwin 与 Condorcet所讨论“将来社会改良问题”的构想,匿名发表“人口论”除了他父亲的影响之外,李嘉图对他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也有重要的意义。1811 年6 月两人开始交往,虽然两人的主张不同,不过见面后却一见如故,并发展成为亲密的友谊。

《论影响社会改良前途的人口原理—兼论葛德文、孔多塞和其他作家的理论》(1798年,5万字),后增加,《论影响未来进步的人口原理——兼评高德文、孔多塞及其他作者的理论》(1830年,20万字),一共六版。

911

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912 二、写作动机

受到Godwin和Condorcet的无政府主义的影响。Godwin认为社会的环境或制度如果加以改革,

则一切罪恶和贫穷都可消除,人类社会可以达到完整的状态,而改革基础诉诸理性,以正义观念为手段使社会无贫富不均的问题。Condorcet提倡人寿无限说认为理性的发达和科学得进步,人类的物质幸福也会跟着增加,可以长生不老。但他对这两个理论并不能接受,因此促成了他写人口论的动机。这两个理论并不能接受,因此促成了他写人口论的动机。

三、马尔萨斯人口论的主要观点

“两个公理”:第一是“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第二是“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会保持现状。”。

“两个级数”:“人口在没有阻碍的条件下是以几何级数增加,而生活资料只能以算术级数增加(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稍微熟悉数量的人就会知道,前一量比后一量要大得多”;

“根据自然规律,食物是生活所必需,这两个不相等的量就必须保持平衡”。

“两种抑制”:当人口增长超过生活资料增长,二者出现不平衡时,自然规律就强使二者恢复平衡。恢复平衡的手段,一种是战争、灾荒、瘟疫等,对此,马尔萨斯称其为“积极抑制”(现实性抑制);另一种是要那些无力赡养子女的人不要结婚,马氏称其为“道德抑制”(预防性抑制)。

“三个命题”(人口波动理论):人口增加必然受到生活资料的限制;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定会一直增长,除非受到某种有力的抑制;抑制人口增长的力量使现实人口与生活资料相平衡。

四、评价

人口问题的理论化,指出了人口增长和资源之间潜在的不稳定性

思想史上的贡献,对达尔文、马克思等的影响

世界人口正在经历转变,发达国家生育率下降

科技的发展突破人口陷阱:粮食生产;避孕技术,性与生殖的分离

生活方式的转变:城市化、生育观念

人口变动和收入变动之间并不是直接的关系,而是和宏观的社会制度、政治环境等有关

五、马尔萨斯陷阱与中国历史

中国历史人口巨大波动,大量死亡的事实说明马尔萨斯“现实性抑制”的存在。

六、马寅初:新人口论

“新人口论”首先对我国人口发展的状况作了分析,认为由于新中国解决了失业、灾荒、饥饿和瘟疫等一系列问题,人口死亡率大幅度地降了下来,出现了人口迅速增长的情况,其次,人口增长过快同国国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一系列矛盾,主要是:(1)同加速资金积累之间的矛盾;(2)同提高劳动生产率之间的矛盾;(3)同提高人民生活之间的矛盾;(4)同发展科学事业之间的矛盾。

“在一穷二白的中国,资金少,人口多,把人民组织起来,利用它作为一种资源,不是没有好处的,但不要忘记亦有人多的坏处。人多固然是一个极大的资源,但也是一个极大的负担。”“新人口论”主张保留人多的好处,去掉人多的坏处;保全这个大资源,去掉这个大负担。

方法是提高人口质量,控制人口数量。为提高人口的素质,主要是“提高知识水平”。为控制

人口社会学

人口数量,第一步要依靠普遍宣传,破除“早生贵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封建残余思想。第二步是修改婚姻法,实行晚婚,男子25岁,女子23岁结婚比较适当。第三步是实行经济措施,少生孩子的有奖,生三个孩子的征税,生四个孩子的征重税。

复习思考题

1.马尔萨斯人口学原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结合世界人口的转变,如何评价马尔萨斯的人口学理论?

拓展阅读书目

马尔萨斯,2007,《人口原理》,郭煌文艺出版社

亚当·斯密,2005,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

奥威毕克(Overbeek),《人口理论史》,1988,商务印书馆

曹树基,《马尔萨斯理论和清代以来的中国人口》,《历史研究》2002年第1期

梁方仲,1980,《中国历代户口、土地、田赋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年版

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3)》,三联书店,2001。

葛剑雄主编,《中国人口史》六卷本,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0。

李中清、王丰,《人类的四分之一:马尔萨斯的神话与中国的现实,1700-2000》,三联书店,2000。

913

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914

第三章人口学基础

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了解人口研究主要数据来源及分析方法,掌握人口学分析基本概念,

如出生率、死亡率、机械增长率等等。

学时分配:4课时。

第一节人口数据来源与评估介绍

一、“我们是怎样了解人口学现象的”——凯菲茨

二、人口调查与人口数据来源

人口普查、生命事件登记(人口经常性登记),以及抽样调查三种。三种方式各有特点,互相补充。

人口普查过程介绍,我国5次人口普查的情况。

三、人口数据质量及其评估与校正介绍

误差的形式:访问误差、内容误差;

误差来源:回答误差(回答偏向<数字偏好、年龄堆积>、回答方差)、记录误差、编码和录入误差、编辑误差、其他错误等。

数据评价:将观察值和理论期望值相比较;将国内观察到的一组数据语其他同一文化系统国家的数据进行比较、省市之间的比较;人口调查数据与其他非人口研究目的而进行的调查相比较;检验数据互相关联的平衡关系;直接检验。

数据调整:在人口普查数据中,最常见的数据误差是年龄报告偏差。常用的检验指标有四个:各年龄性别比及年龄比例、韦伯指数、玛叶指数、联合国综合指标法。

第二节基本统计指标

一、人口状态统计指标

(一)人口数统计

1.基本概念:人口数是指一定时间、地域范围内的有生命的个体总和。

2.现有人口与常住人口:

现有人口=常住人口+外来人口-常住人口中暂时外出人口3.时点人口:某一时刻瞬间的人口数。年初人口、年末人口、年中人口

4.时期人口:一定时间范围内的平均人口数,一般用一定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代替。

5.平均人口数: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在一定时期的平均规模。有时以期中人口数代表平均人口数。

6.平均人口数计算

(二)人口性别构成

1.性比重

人口社会学

2.性别比

年龄性别比

出生婴儿性别比

孩次出生性别比

(三)人口年龄构成

1.计算年龄的口径:周岁年龄、确切年龄、虚岁年龄

2.平均年龄

3.年龄中位数

4.年龄众数

5.少年儿童人口系数

6.老年人口系数

7.抚养系数

8.老化指数

9.桑巴特模式

10.人口年龄结构类型

11.人口金字塔

(四)人口社会构成

1.人口民族构成

2.人口受教育程度构成

粗文盲率

文盲半文盲率

就学率

高等教育普及率

在业人口文化程度比重

3.家庭户数和家庭人口数

(五)经济特征统计

1.在业人口与非在业人口

2.在业人口行业和职业构成

3.劳动适龄人口

4.劳动力资源总量

5.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资源利用率

6.负担系数: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总抚养比

(六)地区分布

1.人口地区分布与构成:人口地区构成指数、人口地区构成比

2.人口行政区域分布

3.人口城乡分布:人口城市化水平

4.人口密度、人口密度构成指数、城市人口密度、乡村人口密度、农业人口比较密度、人均可耕面积、人口集中系数

二、人口变动统计指标

(一)出生统计

1.出生人数统计

915

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916 2.人口出生率(总出生率、粗出生率)

3.年平均人口出生率

(二)死亡统计

1.人口死亡率(总死亡率、粗死亡率)

2.年龄别死亡率

3.婴儿死亡率

(三)人口迁移统计

1.迁入人口数和迁出人口数

2.迁入率、迁出率、净迁移率、总迁移率

(四)人口平衡方程与人口增长统计

1.人口平衡方程:

期末人口 = 期初人口+(出生人数 - 死亡人数)+(迁入人口数 – 迁出人口数)2.人口增长率

3.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机械增长率

4.人口发展速度

5.人口倍增时间

第三节经典人口模型介绍

z静止人口:一个总人口数长期保持不变(既不增加也不减少)的人口,即每年出生人口数与死亡人口数总是相等的人口。静止人口和稳定人口都假定是封闭人口,没有发生人口迁移现象。静止人口有一个重要特性就是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并且与平均预期寿命成倒数关系。原始社会的人口接近于静止人口,近代有些国家(如欧洲一些国家)也接近于静止人口。

z稳定人口:一种处于特定状态的人口。特征是:①人口总数每年都按一个不变的增长率K 增加(或缩减);②在人口总数增长(或缩减)的同时,人口的年龄结构(即各年龄人数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却保持不变。如果一个封闭人口(即无迁移变动的人口)的分年龄生育率和分年龄死亡率长期保持不变,出生婴儿中的男女比例不变,长期发展下去,这个人口便会达到稳定状态,成为一个稳定人口。已经达到稳定状态的人口,只要上述条件不变,则稳定状态便继续保持下去。

第四节人口学分析方法介绍

一、队列分析

队列分析和时期分析是人口分析两个最基本的概念。具体采取列克西斯图、事件史等进行分析。

可以系统、全面地反映不同年份出生的不同队列成员整个生命历程中经历各种人口事件的特点和规律的变化趋势。

二、时期分析

时期分析是某时点或时期的人口变动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时期研究分析的对象是许多处于生命历程不同阶段的不同队列在同一时期的人口现象。

人口社会学

三、生命表

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区域人口生存死亡规律的调查统计表。生命表不根据一定的调查时期所获得的有关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普查资料(或有关部门的统计资料),生命表以年岁为纲,全面、完整地反映了某一国家或地区一定人群从诞生直至全部死亡的生死规律。当然,人口学中的生命表不仅用来分析死亡,还可以分析生育、婚姻等其他现象。

复习思考题

1.人口数据有哪些来源?

2.人口学有哪些特有的分析方法?

3.使用人口数据计算相应指标。

4.编制人口金字塔。

拓展阅读书目

凯菲茨(Keyfitz,N.),2000,“我们是怎样了解人口学现象的?”,自《应用数理人口学》,华夏出版社

曾毅编著,1993,《人口分析方法与应用》,北京大学出版社

温勇、尹勤编,2006,《人口统计学》,东南大学出版社

917

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918

第四章生育模式

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了解测量人口生育的人口学指标和理论,掌握人口学对于生育问题

的研究方法。

学时分配:4课时。

第一节生育测量与生育模式

一、生育测量指标

z出生人数;

z人口出生率:粗出生率、一般生育率、年龄别生育率、孩次别生育率、婚后年数别生育率、生育间隔年数别生育率、总和生育率、终身生育率;

z人口再生产:粗再生查率和净再生产率;生育孩次递进比;平均世代间隔年数;人口内在自然增长率

z计划生育统计指标:早育率、晚育率、出生孩次率、计划生育率等

二、生育模式的转变

第二节生育理论

1.边际孩子合理选择理论

该理论的创立者是美国人口经济学教授H.莱宾斯坦。在20世纪50年代,他最早用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来考察家庭生育决策,进行孩子生产的成本-收益分析,建立了生育率研究的微观人口经济学理论模型。

2.孩子数量质量替代理论

该理论创立者是美国经济学家贝克尔。继莱宾斯坦之后,运用经济学中关于消费行为理论来分析家庭人口的生育行为,创立孩子数量质量替代理论。

3.生育率决定的供给-需求理论

该理论创立者是美国人口经济学家伊斯特林。运用供给-需求理论均衡理论,分析生育决策机制,探讨生育率和人口转变问题。

4.收入对生育率的影响分析

代表人物J.L.西蒙,主要研究收入、收入再分配等因素对生育率的影响。

5.代际财富流动理论

澳洲人口学家卡德威尔分析生育率变动的社会机制时提出的理论,认为生育率下降的根本原因是家庭代际关系的现代化革命。

6.中介变量理论

中介变量理论是20世界末最流行的现代西方生育理论。由1950年代美国人口学家戴维斯和布莱克提出。指出社会经济因素对生育过程以至生育率的影响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中介变量间接的起作用。

7.生育率的社会学分析

生育率决定的社会文化观点;生育行为的社会心理学分析;社会流动和生育率理论(社会毛细

人口社会学

血管学说)。

8.生育率的宏观分析

生育率长期效应分析;城市化、现代化与生育率变动;生育政策与生育

9.“生物—社会因素”理论模型

三、生育模型分析介绍

1.邦戈茨生育模型

2.寇尔-特拉塞尔生育模型

3.布拉斯的冈泊茨相关生育模型

第三节专题:生育政策

一、计划生育政策

1.人口政策

2.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复习思考题

1.人口数据有哪些来源?

2.人口学有哪些特有的分析方法?

3.试用“孩子数量质量替代理论”解释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

拓展阅读书目

曾毅编著,1993,《人口分析方法与应用》,北京大学出版社

温勇、尹勤编,2006,《人口统计学》,东南大学出版社

李竟能编,2004,《现代西方人口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约翰·邦戈茨等,1994,《家庭人口学:模型及应用》,北京大学出版社

919

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920

第五章死亡模式

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了解测量人口死亡的人口学指标和理论,掌握人口学对于死亡问题

的研究方法。

学时分配:4课时。

第一节死亡测量与死亡模式

一、死亡测量指标

粗死亡率、年龄别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标准化死亡率、死因死亡率、平均预期寿命、自杀率

二、死亡模式

1.传统农业社会

2.工业社会

2.中国人口死亡模式

三、死亡差别研究

1.死亡率的年龄差别研究

2.婴儿死亡率和儿童死亡率研究

3.死亡率的性别差别研究

4.死亡率的婚姻状况差别研究

四、死亡原因研究

1.死因分类研究

2.死因模式研究

第二节死亡理论

1.对死亡率的早期理论分析

2.死亡率变动分析的“经济决定论”和“技术决定论”

死亡率水平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还是低成本的医疗方法的发现。

3.死亡率变动分析的“中介变量论”

关于死亡率的研究从宏观走向微观,采用“中介变量”、“最接近决定因素”进行分析。

4.对死亡率的“健康投入—产出”分析

舒尔茨根据经济学“投入—产出”和“生产率”原理,设计了健康生产函数,分析家庭经济和社会区水平上的因素对死亡率的影响。

5.马哈迪温对死亡率的“生命影响变量”分析

把生命影响变量分为12类,从200多个因素中,选择了53个对死亡率有更大和更直接影响的变量。把从生到死看作一个生命过程。

6.对影响死亡率变动的社会—政治因素分析

初中英语教学大纲

初中英语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 (大纲) 本大纲是课程实施,教学评价和教材编写的主要依据。 英语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 好的学习习惯,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 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建立初步的语感,获得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为真实交际打下基础;开发智力,培养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和创造能力;了解文化差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世界意识;使学生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为学生的可持续发 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 义务教育结束时,学生应能从口头和书面材料中获取所需信息,能就熟悉的话 题用英语与老师和同学进行简单的口笔头交流,能对事物进行简单的描述并作出自己的判断。学生应对课内外英语活动具有积极的态度,能克服在英语学习中产生的畏惧心理和困难,能根据自己的情况,合理安排和计划自己的学习,在学习中发挥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学生应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对异国文化采取尊重和包容的态度。 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的规定,初中英语按不 同情况分两级要求,从一年级起学习两年的,为一级要求;学三或四年的,为二级 要求。每周课时为4课时。 (一)一级目标与要求 听1. 能听懂课堂用语,并作出相应的反应。2. 能基本听懂教师用所学语言叙 述课文内容的概要。3. 能听懂语速为每分钟100个词左右,与学生生活贴近的、 基本没有生词的语言材料,获取所需信息。说 1. 能就课文内容进行简单问答。2.

能在日常交际中运用所学过的《日常交际用语简表》中的内容,就熟悉的话题进行简单的对话。 读1. 能预习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2. 能独立阅读生词率不超过2,的所学语言知识范围内的文字材料,阅读速度为每分钟40—50个词。3. 能初步借助词典阅读理解难度相当于课文的文字材料,获取所需信息,并从阅读中获得乐趣。 写1. 能用书写体熟练、清楚地书写,大小写、词距、标点等运用正确、规范。2. 能听写用学过的课文组成的材料,听三遍,书写速度每分钟分别为6—8个词。3. 能笔头回答就课文内容提出的问题。语音1. 能运用基本的拼读规则读出单音节词和部分双音节词。2. 能按国际音标正确地读出单词。3. 能连贯地朗读学过的课文,语调、节奏和语音基本正确。 词汇1. 能运用基本拼读规则2. 能掌握450个左右最常用单词,100条左右习惯用语及固定搭配,能够在口笔头交流活动中运用。 语法1. 能基本掌握所学单词的形态变化。2. 能掌握简单句的基本句型,并能积极运用所学的语言形式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的表达,在书面表达中力求表述形式基本正确。 (二)二级目标与要求 听1. 能听懂课堂用语,并作出相应的反应。2. 能听懂教师用所学语言叙述课文内容及背景。3. 能在听题材熟悉的语言材料时,克服生词的障碍,理解语篇大意。4. 能听懂语速为每分钟120个词左右,与学生生活贴近的、基本没有生字的语言材料,获取所需信息。 5. 能听懂广播、电视、录音、录像中与本学段水平相当的英语有声语言材料,泛听总量不低于40小时。说1. 能就课文内容进行问答,并能复述课文大意。2. 能就熟悉的题材,利用图片、录像、多媒体等情景提示,根据要求进行表述和表达。3. 能讲述与本学段水平相当的小故事并参与简单的模拟和角色扮演的

初二英语教学大纲

学习教学大纲 学员: 总教学时间: 授课教师:教学大纲总述: ___________同学为初二学生,英语基础中等,考虑到该同学下学期为初三学生即将面临中考,经教研部教师商量之后故将教学内容分为两大部份: 1、通过复习新概念一册的各知识点,理顺学生在中学课程当中已经学过的语法、语态等各个知识点,使学生在这一阶段能够形成对英语学习的一些良好习惯,同时巩固原先已经掌握的各知识点,为下一阶段的深入和提高打下良好的铺垫。(所花课时为10小时) 2、通过对新概念二册进行详细讲解,全方位、系统化的整体提高学生的英语基础。以何同学目前的英语程度,相信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可以使何同学能够顺利通过即将在一年后参加的中考,并取得理想的成绩。(新概念二册教材共有96课,但因为每篇文章的难易程度不同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因此还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教学进度,本阶段暂定96小时) 一、复习阶段 使用教材:新概念一册 复习目的:让孩子基础打得更扎实,树立学习新二册的信心,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 复习内容: 1、句型(疑问句、简单倒装句、祈使句、There be句型、) 2、时态(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过去进行时、一般过去式、一般将来时、现在完成 时、过去完成时) 3、音标(48个国际音标) 4、语态(主动态和被动态的分析) 5、从句(if条件状语从句、时间状语从句、定语从句) 以上内容会根据何同学对知识点掌握情况进行分类讲解。以文章为主,让学生在短文中掌握难度较大的知识点! 二、新二册教学讲解部份 使用教材:《过目不忘新概念二上、下册》、新概念教程对新二的具体教学步骤: 1、词汇的讲解: 着重讲解词汇的发音、用法 2、看图说话: 让孩子用简单的英语描述图片的大意,得出本课的主题

人教版初中英语教学大纲中要求掌握的各类单词初中词汇75组最容易拼错的单词

人教版初中英语教学大纲中要求掌握的各类单词初中词汇 75组最容易拼错的单词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大纲中要求掌握的各类单词+初中词汇75组最容易拼 错的单词 一、冠词,3个, 1. a 一个,件 / 只……, 2. an 一个,件 / 只……, 3. the 这,这个,那,那 个 二(连词,24个, 1. after 在……以后 2. and 和,又 3. as 像……一样,如同,因为 4. because 因为 5. before 在……之前 6. but 但是 7. if 如果,假使,是否,是不是 8. neither 也不 9. nor 也不 10. or 或者,还是,否则 11. since 从……以来,……以后 12. that 既然,由于,,引导宾语从句等, 13. though 虽然 14. till

直到,直到……为止 15. until 直到,直到……为止 16. when 当……的时候 17. whether 是否 18. while 在/当……的时候,和……同时 19. than 比 20. so 因此,所以 21. both…and… 两个都,既……又…… 22. not only…but also… 不但……而且…… 23. either…or… 或者……或者……,不是……就是…… 24. neither…nor… 既不……也不…… 三(介词,37个, 1. about a. 在各处;四处 b. 关于 2. after a. 在……之后 b. 在……后面 3. along 沿着 ; 顺着 4. as 作为 ; 当作 5. among a. 在……中间 b. 在(三者或三者以上)之间 6. at a. (表示地点/位置)在 b. (表示时间)在……时(刻) c. (表示动作的目标和方向) 7. before a. 在……前面 b. 在……以前 8. behind 在……后面 9. below 在……下面 10. beside 在……旁边 ; 靠近 11. between 在 (两者) 之间 ; 在……中间 12. by a. 在……旁边;靠近 b. 在……时间 c. (指时间)不迟于 d. (用于被动语态) 被 e. (表示方法、手段) 用 ; 由 f. (指交通工具等) 乘 ; 用 13. down 沿着( 街道、河流)而下 14. during 在……的期间 ; 在…… 过程中 15. except 除……之外 16. for a. (表示方向) 往;向 b. (表示所 属) ……的 c. (表示时间距离) 计;达 d. (说明目的或用途) 为… 17. from a. (表示起点) 从 ; 自 b. (表示开始的时候) 从……起 c. (表示距离) 距 ; 离 d. (表示来源) 来自 18. in front of 在……前面 19. into a. (表示动作的方向)到……内;向内 b. (表示情况和结果的变化)变成 20. in a. (表示位置)在…..里/内/中 b. 在…(时间) c. 穿 ; 戴 d. 在…(情况 / 状况) 中 e. 使用(语言) 21. like 像 22. near 在……附近 ; 靠近 24. off (表示脱离)离开 23. of a. (表 示所属关系)…的 b. (表示数量)…的 c. (表示其中)…的

经济政治与社会 心得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材体会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同时为适应我校新的教学改革的要求,我有幸接触《经济政治与社会》这门课程,在拿到教材的短短两周时间里,我对教材进行了认真阅读与学习,因时间紧,我深知对教材体会还很显浅,不足之处还望各位领导与同事指正。 我对教材的体会用五个“走进”来概括,即走进历史、走进社会、走进生活、走进心灵、走进网络,从而激发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走进历史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材具有鲜明的政治导向性和强烈的时代感,要让学生体会到经济、政治与社会三者的关系,就必须运用历史观点来分析世界各国或民族的发展进程。曾经有人说过“说当今的时事,用历史的观点来看问题”,因此应通过重温历史来让中专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同时也让他们看到发展已成为当代世界的主题。 如讲“货币产生发展的过程”时,可以通过货币的相关图片和资料来让学生认识货币是商业发展的产物,其演变反映了商业发展水平,又与政治环境有关,政治安定、国家统一,则货币统一。又如,要讲“人民当家作主”时,我想先播放一段新中国成立时的录像,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让学生知道毛泽东建立并领导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也可以看到人民当家作主是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的,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要讲“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改革开放”时,可以通过《我国改革开

放三十年》专题片更好地让学生了解过去,正视现实,展望未来。 二、走进社会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材中注重把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学生生活、职业发展和社会服务的各个环节,帮助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提高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社会时事,选取中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将知识点与社会焦点融为一体,帮助学生既消化和掌握教学内容,又能关心变化莫测的世界,把书读“活”。如,要讲“个人所得税”时,可以结合我国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初次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的经过,将修正前后的个人所得税法作比较,使学生对本知识点更清晰。又如,要讲“遵循市场规则,维护市场秩序”时,可以借助2011年3月中旬的日本大地震引发中国少数商家哄抬盐价的实例,让学生清楚认识到事件所折射出来的问题,绝非只是几包盐的事情,而是与经济、市场秩序、社会公德、国民教育相关的大事,这样的做法不仅破坏市场经济秩序,也毁坏商业伦理和商业道德。整个社会正常秩序的维护,社会道德的养成,需要公共部门防微杜渐,尽早向民众释疑解惑,传播科学的知识、正确的信息。再如,要讲“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时,我觉得应该带学生们到当地的行政服务中心进行调查,了解民众行使民主权利的情况及人民政府如何为民办事、服务于民,走访相关窗口负责人,对政府职能部门的“服务质量、公共形象、职能履行”的公众满意度进行调查总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专读圣贤书”的传统教育正在被世人所抛弃。应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三、走进生活 我认为,思想政治课教学关键是要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人口社会学(专科必修)》2019-2020期末试题及答案

《人口社会学》2019-2020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中国生育模式转变的特点。 2.简述当代中国婚姻结构的特征。 3.简述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原因。 4.简述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 5.简述中国出生人口质量干预的途径。 二、论述题(共20分) 6.什么是死亡模式,结合实际论述我国死亡模式演变的过程。 三、分析题(共30分) 7.资料:搜狐网站载,轰轰烈烈的“春运”目前已经结束。据开始时预测,这次为期40天 的春运旅客运量将达到16.6亿人次;若以往返折合8.4亿人次,就相当予全国三分之二的人 都挟裹进去,出门打了个来回。而在民工、学生、探亲、旅游“四大潮”中,以民工潮最大。1月 31日广州两大火车站的到达客流约33万人,其中南下淘金的民工占了总客流的95%以上。2月2日消息:据广东省劳动厅掌握的资料,从1月27日至30日,从铁路、公路、水路和民航进 入广东的共有317万人,其中外地民工就占了300万人,占95%以上;“数十万新民工和超过 300万的返程民工给广东省带来巨大的就业压力。”2月5日,“火车南下抵穗的人数跌至23.2 万,比节后春运最高峰减少了近一半”;“广州东站到达客流7.2万人次,南下广州的民工人数 充其量只有5万多。”这还占到了80%以上。 请根据资料回答以下问题: (1)民工潮算是人口迁移吗?(4分) (2)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加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6分) (3)农民进城给城市带来的影响,试结合实际,谈谈自己对缓解春运民工潮高峰压力的看法。(20分)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筒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答;无论从人口生育率变化的历史过程和趋势,还是国际比较来看,中国生育模式转变过程具有显著的特征。(2分) (1)中国生育率的转变具有一定的滞后性。(2分)

《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教学大纲

徐州中健科技职业技术学校 《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经济政治与社会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相关基本观点教育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常识教育。其任务是使学生认同我国的经济、政治制度,了解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积极投身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 二、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基本观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关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具体教学目标和要求 (一)透视经济现象。 教学目标 使学生透过常见的经济现象,掌握有关的经济知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劳动观,增强创新、诚信、效率、公平等意识,树立依法纳税的观念,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有关商品交换、消费、生产以及收入分配的基本知识,

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我国的分配制度。 情感态度观念:正确看待金钱,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崇尚诚信,树立依法纳税的观念。 运用:正确辨析常见的经济现象,理性消费,以实际行动提高自身素质,尝试设计家庭理财方案。 教学内容 1.商品的交换与消费 (1)透视商品交换的现象,了解商品的基本属性,理解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 (2)透视商品价格的变化,懂得影响价格的因素,认识价格变动的影响,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 (3)透视选购商品的现象,评析常见的消费心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2.企业的生产与经营 (1)透视企业的不同类型,了解企业的含义和分类,理解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 (2)透视企业经营的状况,理解企业形象、诚实守信、名牌产品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增强诚信意识和创新意识。 (3)透视人在生产经营中的作用,理解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意义,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3.个人的收入与理财 (1)透视家庭收入的多元化,理解我国的分配制度、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意义,增强劳动光荣、热爱劳动的情感,增强效率意识和公平意识。

培训初中英语教学大纲

?初中英语教学大纲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与要求 ·教学内容· 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教学评价 一、教学目的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活动的全球化使外语,特别是英语,日益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和与各国交往的重要工具。学习和掌握一门外语是对21世纪公民的基本要求之一。 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应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通过英语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使学生了解并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更好地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发展学生积极主动思维的能力,扩展他们的文化科学知识,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经历,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修养,使他们能够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交往的需要。英语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力求为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条件,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为指导全国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的英语教学,特制定本大纲。本大纲是课程实施,教学评价和教材编写的主要依据。 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建立初步的语感,获得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为真实交际打下基础;开发智力,培养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和创造能力;了解文化差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世界意识;使学生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 义务教育结束时,学生应能从口头和书面材料中获取所需信息,能就熟悉的话

人口社会学

人口社会学 一、人口社会学简介 1、人口的概念 人口是指生活在特定制度、特定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是一个社会各种文化、经济和政治活动的基础。 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和分析人口结构、人口过程和人口变迁,以及它们的各种社会力量--文化、经济和政治要素之间的关系。 2、人口的双重属性 人口的生物属性也成为人口的自然属性,是人类个体的出生、成长、繁殖、衰老和死亡的生命历程。 人口的社会属性表现为:第一,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第二,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中进行的;第三,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进行的。 3、社会学的想象力 1959年,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提出“社会学的想象力”:就是掌握我们的个人生活和更大的、作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社会力量之间关系的能力。 4、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内容 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是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人口变迁。 (1)认识和分析人口过程 人口过程是人口的生育过程、死亡过程和迁移过程的总称。 人口过程是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条件下进行的,受到各种社会力量的影响。(2)认识和分析人口结构 人口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各种自然的和社会的人口特征的分布状况,包括人口的自然结构、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 人口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关系 人口结构是社会结构的一部分,社会结构是社会各要素之间的组织模式和相互关系。第一,人口的自然结构是社会结构的基础,人口的空间结构和人口的社会结构是社会结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第二,一定的人口结构受到一定时期、一定地域内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文化观念和社会控制力量的影响的制约;第三,透过对人口结构的研究还可以透视各种社会力量的变化,因为人口结构与各种社会力量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人口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各种社会力量的变化。 (3)认识和分析人口变迁 人口变迁是人口过程和人口结构在时间向度上的变化,它既是社会变迁的一部分,形塑着社会变迁,又深深地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 结构性变迁:新体制逐步取代旧体制的变迁过程。 突发性变迁:原有体制的突然中断,并产生一在全新的体制,是一种革命。 二、中外人口社会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 马尔萨斯(1766-1834)英国经济学家,发表《人口论》,提出人口的增长快于生活资料的生长,主张采取各种措施限制人口繁殖。

中等职业学校《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大纲(省颁)

中等职业学校《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经济政治与社会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相关基本观点教育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常识教育。其任务是使学生认同我国的经济、政治制度,了解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积极投身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 二、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基本观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关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具体教学目标和要求 (一)透视经济现象。 教学目标 使学生透过常见的经济现象,掌握有关的经济知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劳动观,增强创新、诚信、效率、公平等意识,树立依法纳税的观念,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有关商品交换、消费、生产以及收入分配的基本知识,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我国的分配制度。 情感态度观念:正确看待金钱,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崇尚诚信,树立依法纳税的观念。

运用:正确辨析常见的经济现象,理性消费,以实际行动提高自身素质,尝试设计家庭理财方案。 教学内容 1.商品的交换与消费 (1)透视商品交换的现象,了解商品的基本属性,理解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 (2)透视商品价格的变化,懂得影响价格的因素,认识价格变动的影响,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 (3)透视选购商品的现象,评析常见的消费心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2.企业的生产与经营 (1)透视企业的不同类型,了解企业的含义和分类,理解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 (2)透视企业经营的状况,理解企业形象、诚实守信、名牌产品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增强诚信意识和创新意识。 (3)透视人在生产经营中的作用,理解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意义,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3.个人的收入与理财 (1)透视家庭收入的多元化,理解我国的分配制度、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意义,增强劳动光荣、热爱劳动的情感,增强效率意识和公平意识。 (2)透视个人所得要依法纳税的现象,了解税收在我国财政收入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自觉纳税意识。 (3)透视财富增值的不同渠道,理解存款储蓄、债券、股票、

初中英语教学大纲

最新初中英语教学大纲 外语教育不应仅以教学生背会多少个英语单词、掌握一些语法项目和考试能取得高分为目的。教育部从素质教育的高度为英语学科的教学目的重新定位,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自信心、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学习策略的培养摆在英语课程目的的首要位置。把语言教学的目的定位于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基本技能,建立初步的语感,获得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为真实交际打下基础。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对“教学的目标与要求”作了必要的调整: ●强调语言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和用英语获取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修订大纲适当提高了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以便实现语言教学从注重传授和讲解语言知识向注重培养语言能力过渡。 ●适当增加了词汇量。词汇量的适度扩充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只会有利于学生形成语言运用的能力。 ●修订大纲对语音知识、语法知识、词汇知识和语篇知识的要求上淡化了对知识点的掌握,而对各个项目的语言运用分别提出了要求。在语法项目中,补充了一条必要的语法项目——定语从句,但较大幅度地降低了对语法知识掌握的要求和测试的难度。 ●扩大了听和读的输入量,提出了40小时的泛听和10万字的泛读要求,从而把对学生技能和能力的要求落到了实处。 ●为体现注重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明确提出了终结性测试应包括听力测试、笔试和口试;强调了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检测,明确要求在测试中减少单纯语言知识题的比例,并降低了此类试题的难度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最新初中英语教学大纲”中教学目标与要求的变化,家长,您是否应该重新定位对孩子的英语学习规划?!以下是我们从专业角度对听、说、读、写技能要求的一些解读。 1.在听的能力方面,修订大纲对“一级目标与要求”和“二级目标与要求”各有什么变化? 修订大纲在一级目标与要求中对听的语速、语言材料和听的目的提出了具体 的要求,即能听懂语速为每分钟100词左右、与学生生活贴近的语言材料,以获取所需信息。 在二级目标与要求中,修订大纲提高了对听的能力的要求,强调在听的过程中,克服生词障碍,理解大意,获取信息,并提出了对泛听的要求,规定了泛听的最低量(不低于40小时)。 修订大约在听力方面更强调实用,更强调听的结果即获取所需的信息。修订大纲并不要求学生听懂语言材料中的每一个词,而是更强调听的技巧,即训练学生在听含有一定生词的语言材料时,仍能获取所需的信息。 注:中考以大纲规定的“二级目标与要求”为基本标准。 2.为什么在听力二级目标中提出“克服生词障碍”的要求? 修订大纲在二级目标中扩大了需掌握的词汇量和泛读词汇量,但这些词汇量并不能保证所选的听力材料中不含生词。另外,人们在真实交际中不可能只听到自己熟悉的语言;而根据上下文语境猜测语意的能力也是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注重对学生利用语境克服生词障碍能力的训练,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 3.二级目标中对听力速度的要求为什么要提高到每分钟120个词?

人口社会学

名词解释: 人口社会学:是对社会上的人口事件进行社会学分析的一门学科,它通过对纷繁的人口现象和人口问题的社会学分析来认识和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 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居住地(空间位置)永久性(半年或一年以上)的改变,包括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人口再生产模式:是指某一特定时期,由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所构成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的稳定状况。人口再生产有原始传统型、过渡型、和现代型。 性别的社会差异:是指两性的生物差别经由社会制度化力量的作用表现出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和社会角色以及性别分层和性别不平等。 社会分层: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口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表现为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和不平等状况。 家庭结构:是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模式。家庭结构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家庭人口要素。即家庭规模大小,由多少成员组成;二是家庭模式要素,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联系的方式。 婚姻挤压:是指在适婚年龄的男女两性同期群中出现数量不平衡现象,表现为男性相对不足或女性相对不足现象。 社会变迁:是指经济、文化、政治、技术所引发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的变迁,是社会生活中最重要和最本质部分的改变。 新生态范式:简称NEP。“新生态范式”认为,首先,人类是生态系统中彼此相互依赖的许多物种之中的一种。其次,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上,人类事务不仅受社会、文化和技术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自然界中彼此内在联系的原因、结果与反馈的影响,因此有目的的人类行为会产生非预期的结果。再次,人类生活依赖与自然环境,同时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具有潜在的限制。再再次,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观点,强调尽管人类发明及其从中获得的能力可能一时扩大地球承载力的限度,但人类不可能摆脱生态法则的制约。 家庭计划:也称家庭生育计划,是指以家庭为单位各自考虑其经济条件和妻子的健康状况而有意识地安排生育数量和生育间隔的措施。家庭计划的核心是节制生育。 人口质量:从微观角度看,人口质量是个体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是指个体的素质;从宏观角度看,人口质量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人口综合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认识社会、改造社会以及认识人类自身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条件和能力。 简答题: 1、简述人口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答:人口社会学研究内容主要是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人口变迁。(1)认识和分析人口过程。人口过程是人口的生育过程、死亡过程和迁移过程的总称。 对人口过程以及它们与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是人口社会学的 研究对象。 (2)认识和分析人口结构。人口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各种自然的和社会的人口特征的分布状况,包括人口的自然结构、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 (3)认识和分析人口变迁。人口变迁是人口过程和人口结构在时间向度上的变化,它既是社会变迁的一部分,形塑着社会变迁,又深深地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认识和分 析人口变迁以及人口变迁之间与其他社会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是人口社会学研究的 基本内容。 2、论述马寅初人口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1)掌握人口数据是制定政策的关键。《新人口论》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要求客观地估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大纲2017

附件: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课程归属单位:贵阳职业技术学院 编写人:余墨林编写日期:2017年02月28日 审核人:审核日期:年月日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1.说明课程的基本类型、基本属性和为实现培养目标所承担的任务。 2.教学的基本要求:学生学完课程后,在知识、技能和能力上分别应达到的程度。 3.适用专业与学时数:说明教学大纲适用的专业及学时数。 4.本门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简要说明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及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具备的基础知识。 5.推荐教材及参考书:推荐教材及参考书能反映该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理论动态。 6.主要教学方法与媒体要求:说明本课程教学所采取的主要教学方法及在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基本实验仪器、设备、教学辅助设施等。 二、各章教学内容和要求 1.该章的基本内容、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3.教学重点和难点。 4.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内容详略以能表达清楚知识、技能的范围和深度为度,充分反映课程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体现出课程的特点。 三、实践教学内容与要求 实践教学内容。有实践教学要求的,应说明实践教学目的、要求、作业与实践报告、时间与学时分配等相关内容。单独开设实践性教学课程的,要单独编写实践教学大纲。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经济政治与社会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相关基本观点教育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常识教育。其任务是使学生认同我国的经济、政治制度,了解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积极投身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 二、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基本观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关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具体教学目标和要求 (一)透视经济现象 教学目标 使学生透过常见的经济现象,掌握有关的经济知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劳动观,增强创新、诚信、效率、公平等意识,树立依法纳税的观念,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教学要求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大纲中要求掌握的1600词汇分析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大纲中要求掌握的1600词汇(按词性和类别) 一、冠词(3个) 1. A 一个(件/ 只……) 2. An 一个(件/ 只……) 3. The 这;这个;那;那个 二.连词(30个) 1. After 在……以后 2. although 虽然,尽管 3. And 和;又 4. As 像……一样;如同;因为 5. Because 因为 6. Before 在……之前 7. but 但是 8. either二者之一;要么…… 9. for 因为,由于 10. however 然而,可是,尽管如此 11. if 如果;假使;是否;是不是 12. neither也不 13. nor也不 14. once一旦 15. or或者;还是;否则 16. since 从……以来;……以后 17. that既然;由于;(引导宾语从句等) 18. though 虽然 19. till 直到;直到……为止20. unless 如果不,除非 21. until 直到;直到……为止 22. whatever 无论什么,不管什么 23. when 当……的时候 24. whenever 每当,无论何时 25. whether 是否 26. while 在/当……的时候;和……同时 27.than 比 28. so

因此;所以 27. both…and… 两个都;既……又…… 28. not only…but also… 不但…而且…… 29. either…or… 或者…或者…;不是…就是…30. neither…nor…既不……也不…… 三.介词(47个)1. about 关于;在各处;四处2. above 在……上面; 2 3. across 横过,穿过add vt. 添加,增加 4. after 在……之后;在……后面 5. against 对着,反对 6. along 沿着;顺着 7. among 在……中间;在(三个以上)之间 8. anything 什么事(物);任何事(物) 9. around 在……周围;大约 10. as 作为,当做 11. at 在(几点钟);在(某处) 12. behind (表示位置)在……后面 13. below 在……下面 14. beside 在……旁边;靠近 15. besides 除……以外(还有) 16. between 在(两者)之间;在……中间 17. beyond

经济政治与社会 教学大纲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经济政治与社会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相关基本观点教育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常识教育。其任务是使学生认同我国的经济、政治制度,了解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积极投身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 二、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基本观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关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具体教学目标和要求 (一)透视经济现象。 教学目标 使学生透过常见的经济现象,掌握有关的经济知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劳动观,增强创新、诚信、效率、公平等意识,树立依法纳税的观念,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有关商品交换、消费、生产以及收入分配的基本知识,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我国的分配制度。 情感态度观念:正确看待金钱,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崇尚诚信,树立依法纳税的观念。 运用:正确辨析常见的经济现象,理性消费,以实际行动提高自身素质,尝试设计家庭理财方案。 教学内容 1.商品的生产、交换与消费 (1)透视商品交换的现象,了解商品的基本属性,理解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 (2)透视商品价格的变化,懂得影响价格的因素,认识价格变动的影响,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 (3)透视选购商品的现象,评析常见的消费心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2.增加个人收入

八年级英语教学大纲

八年级英语新课程标准 前言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活动的全球化使外语,特别是英语,日益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和与各国交往的重要工具。学习和掌握一门外语是对21世纪公民的基本要求之一。 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应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通过英语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使学生了解并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更好地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发展学生积极主动思维的能力,扩展他们的文化科学知识,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经历,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修养,使他们能够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交往的需要。英语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力求为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条件,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为指导全国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的英语教学,特制定本大纲。本大纲是课程实施、教学评价和教材编写的主要依据。 一、教学目的 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建立初步的语感,获得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为真实交际打下基础;开发智力,培养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和创造能力;了解文化差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世界意识;使学生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 义务教育结束时,学生应能从口头和书面材料中获取所需信息,能就熟悉的话题用英语与老师和同学进行简单的口笔头交流,能对事物进行简单的描述并作出自己的判断。学生应对课内外英语活动具有积极的态度,能克服在英语学习中产生的畏惧心理和困难,能根据自己的情况,合理安排和计划自己的学习,在学习中发挥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学生应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对异国文化采取尊重和包容的态度。

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期终试卷及答案

xx职教中心14中职班《经济政治与社会》期终试卷班级学号姓名得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任何商品都是和的统一体。 2、科学消费观的内涵是,适度消费;,合理消费;,绿色消费;,。 3、我国法定公司的形式有两种,即和。 4、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发展经济中坚持与基本原则,促进经济、与的和谐发展。 5、我国实行的政党制度是。6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 7、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8、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政治权利是、、。 9、在社会保障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 二、是非题(对的打√,错的打×)(2分×10,共20分) 1、金钱是万能的。我们要不惜一切代价挣钱。 2、要买就买名牌、高档商品。价廉物美的商品不好。 3、要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主要是上班时候的事。现在学习为时过早。

4、我们已经实现小康生活,还谈节约和艰苦奋斗干什么呢?! 5、在农村,由于有了新型合作医疗,农民看病一分钱都不要了。 6、人生需要规划,钱财需要打理。作为学生,一定要学会理财。 7、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作为学生首先要讲道德。 8、大力发展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 9、万贯家财,不如一技在身。中职生要掌握技能。 10、社会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三、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4分) 1、下列各项不属于商品的是() A、超市卖的矿泉水 B、导游给客人提供的服务 C、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同学的音乐盒 D、在饭店吃的年夜饭 2、小明选购商品时,特别注意商品的质量。这说明他关注() A、商品的使用价值 B、商品的价值 C、商品的外观 D、商品的价格

《人口社会学(专科必修)》2016期末试题及答案

《人口社会学》2016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人口迁移的类型。 2.简述贫困人口的结构化特征。 3.简述家庭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 4.简述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 5.简述中国传统城市化道路的主要特征。 二、论述题(共20分) 6.什么是死亡模式,结合实际论述我国死亡模式演变的过程。 三、分析题(共30分) 资料:世界人口突破70亿人之际,中国的生育政策却走到了另一个十字路口一在计划生 育政策执行30年之后,面对出现的出生人口性别失衡、老龄化加速等新情况,中国人口却出现低生育率隐忧。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到底是多少?就目前能够查询到的数据来看,众说纷纭,奠 衷一是。然而无论哪一种说法,都低于2.1的人口世代更替水平。一个事实无可置疑,中国已 经进入低生育率行列。中国人民大学人口教授顾宝昌表示,目前从世界范围看,许多国家进入 低生育率行列,但是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下降得那么急剧,由此带来的挑战将非常严峻。 请根据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7.什么是生育率?(5分) 8.中国生育模式的转变经历了哪三种类型?(9分) 9.请结合实际,阐述生育率的急剧下降给中国的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16分)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答:(1)按照迁移目的和动机,分为经济性迁移和非经济性迁移。(2分) (2)按照迁移的社会单位,分为单人迁移、单户迁移和集体迁移。(2分) (3)按照迁移的社会组织情况,分为有组织迁移和无组织迁移;有计划迁移和无计划迁移。 (2分) (4)按照迁移的决策选择,分为自愿迁移和强迫性迁移。(2分) (5)按照迁移的地域类型,分为城乡间人口迁移和地区间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

《德育.经济政治》课程教学大纲

《德育·经济与政治常识》教学大纲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和内容 本课程是传授经济与政治常识的基础课程,旨在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主要内容包括:学会理财和消费,走近经济圈,发展中的我国经济,走进公民的政治生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课程的任务和要求 本课程的任务是启发学生从适应自我发展出发,转向适应社会生活,进而适应职业活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1)学会理财和合理消费 (2)了解市场经济,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3)理解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知道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4)了解我国的政治制度和公民的政治权利 (5)掌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和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3、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在教学中应注意经济与政治的相互联系 (2)教学过程要本着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由具体到抽象讲授知识,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充分运用教具,多举实例,运用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加强直观性教学力度 (4)要注重对学习效果的评估,完善各阶段的评估体系和方式 (5)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实用性,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取舍 二、学时分配表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第一课、学会理财和消费 教学要求: 1、了解货币的相关知识 2、了解现代投资工具 3、掌握合理消费的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

(一)聚焦货币 1、货币 2、支票、信用卡等信用工具 (二)商品价格的奥妙 1、了解商品价格 2、学会合理消费 (三)认识个人投资 1、个人投资 2、个人投资工具 第二课、走近经济圈 教学要求: 1、理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的原因 2、了解企业的不同形式 3、理解国有企业改革和社会经济发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4、了解税收以及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教学内容 (一)了解市场经济 1、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 2、市场活动必须遵循的交易原则 (二)做现代企业人 1、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 2、企业的经营和发展 (三)了解税收与劳动者的权利义务 1、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2、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第三课、发展中的我国经济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