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长江中下游专题

长江中下游专题

长江中下游专题
长江中下游专题

长江中下游平原

1.位置:110°E―122°E, 28°N~34°N ,115°E, 30°N穿

过平原中部

2.范围:湘,鄂,赣,皖,苏,沪,浙,长江中下平原

3.地形:河流冲积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

太湖平原

4.地势:地势平坦,低平,长江三角洲在10米以下

5.地貌:东西狭长,宽窄不一,河湖密布,水乡泽国。外力作

用以流水堆积为主---河流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6.水文特征:长江及其支流。水量大,含沙量小,无结冰期,汛期长

长江上游流经我国地势的第一、二级阶梯。滩多流急,落差较大,水能资源丰富。

长江中游地区水域广阔、湖泊众多、水利资源丰富。因此,我们可以在中游地区发展淡水养殖业。

长江下游地区河道宽阔、径流量大而变幅小,来水过程较为稳定,有利于发展航运

河流:长江及其支流汉江、沅江、湘江、赣江。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巢湖

7.气候: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冬温夏热,四季分明,降水丰沛,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本区热量资源丰富,≥10℃积温为4000oC~6500oC,1月平均气温

在0℃以上。

本区年降水量在800mm~1000mm,降水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的季节分配,以夏雨最多,春雨次之,秋雨更次,冬雨最少。

6月中下旬受准静止锋的影响形成“梅雨”天气,7、8月份受副高的影响形成伏旱。属于湿润地区,生长期220~300天,日照时数在1500~2000小时

8 .植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9. 资源:矿产:湖北江汉油田,湖北大冶铁矿,安徽马鞍山铁矿,江西德兴的铜矿,秦山核电站

水能:三峡,葛洲坝、隔河岩、五强溪

旅游:苏州园林,杭州西湖,六朝古都南京,秀丽的黄山、庐山、神奇的三峡,还有我国古代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此外,楚文化遗址、三国遗迹、葛洲坝水利枢纽、浙江普陀山、安徽的九华山

10. 农业生产:优势:气温高,雨热同期,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工业力量雄厚。

制约因素:台风,洪涝,7、8月份的伏旱

主要作物:水稻,油菜、茶叶、棉花

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是商品粮基地

江汉平原、长江沿江滨海平原是商品棉基

11. 工业生产:以沪宁杭为中心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其中南京的石化、杭州的轻纺工业较为突出;以武汉为中心的钢铁基地和轻纺等工业;

沪宁杭工业基地:(1).工业中心:上海、南京、杭州

(2).特点:我国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技术水平和效益最高的综合性大型工业基地

(3).发展条件:水陆空交通方便、工农业基础好、市场广阔、科技发达,但能源、矿产缺乏

(4).工业部门:轻型及精密机械、轻纺、电子、化工

(5)发展方向:今后将使结构轻型化,实行内联外引,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开拓国际市场。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长江中下游工业带(上海、南京、杭州-综合工业区;武汉-钢铁、轻纺;湘、赣地区-有色金属)长江沿江地带是沟通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资源富集区的纽带。

第一,西部地区可以借助江海联运,进入国际市场。

第二,沿江地带从东到西将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商业中心连接起来,成为沟通东西部商贸的纽带。

第三,沿江地带是东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推进的通道。

第四,沿江地带是东部沿海技术、信息向中西部传递、转移的通道

长江沿江地带辐射作用:长江沿江地带兼有沿江和沿海的双重地缘优势。本区东接太平洋沿岸,是我国对外的前沿阵地。便于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又可通过长江黄金水道和京九线、京沪线、沪杭线、

京广线、汉丹线、成渝线等多条铁路干线、公路干线,联结国内其他地区,发挥其强大的辐射作用,区位条件十分优越。

沿江地带地势低平、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热量较充裕、水热同期,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而且工业基础雄厚,目前高新技术产业是长江沿江地带最具活力的生产部门,通过众多的南北支流和交通干道,这些经济技术优势可向南北辐射,使我国南北经济成为一体。实现东西结合、优势互补,促进内陆开发和全国经济增长

6.12. 自然灾害:气象:洪水,台风,干旱,寒潮

地质:滑坡、泥石流、地震

13、交通线:京沪、京九、京广、焦柳、沪杭、汉丹

长江黄金水道

14、城市:上海、南京、武汉、杭州、长沙、合肥、南昌

13、生态环境问题:酸雨,水土流失

14. 国土整治:

河流的综合治理:防洪是首要任务

洪水产生的原因:自然:①流经湿润地区,流域广,支流多汛期长,水量大②气候异常,上流干流和中游南北支流同时进入汛期③中游荆江段河道弯曲,泻洪不畅

人为①中上游山区植被破坏,失去涵养水源的功能

水土流失,河床淤积,排洪不畅,②中游围湖造田,

湖泊调蓄洪峰能力减弱

措施:①兴建分洪蓄洪工程,加固江防大堤②修建

水库,治理荆江河段③建设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林

④中上游山区退耕还林还草,中游退田还湖。

三峡工程

⒈三峡工程除防洪外可获得发电、航运、旅游、养殖等终合效益。

⒉三峡水能丰富原因:①二三阶梯交接处,河流落差大。

②流经湿润地区,汛期长,水量大。

⒊社会经济效益:①缓解华中、华东地区能源供应的紧张问题。

②减轻铁路运输的压力。

③增加农业产值。

④未来全国统一大电网的中心主导电站,提高全国电网的运输质量和效益。

⒋环境效益:减轻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

⒌生态效益:(利于中下游)①有效减轻洪水对中下游地区生态与环境的破坏,

改善中下游平原湖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②有利于中下游血吸虫的防治。

③减轻洞庭湖的萎缩和泥沙淤积。

④增加中下游枯水期流量,改善枯水期水质。

⑤调节局部气候。

⑥减轻环境污染和酸雨危害。

(不利库区)①淹没土地耕地②移民中产生新的环境问题

③可能诱发地震④库区和库尾泥沙淤积

⑤三峡自然景观破坏⑥蚊虫孳生,人体健康影响

⑦水生生物和珍稀物种生存环境影响

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优质稻品种简介

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优质稻品种简介 由于从2000年起南方早籼稻品种将退出保护价收购范围,优质水稻品种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得到了较大推广。各地确定的优质稻品种,湖南高档的为湘晚籼2号、3号、5号、9号、10号、11号、中香1号,中档的为中优早5号、中优早81、中鉴100、香两优68、培两优288;江西早稻为嘉育948、金优402、优Ⅰ402、嘉早935、赣早籼37号、香两优68、安两优早25、中鉴100,晚稻为中香1号、赣晚籼19号、赣晚籼923、江西丝苗、鹰优晚、赣晚籼14号、65002、金优桂99、博优752;湖北优质的有扬稻6号、嘉育948、舟903、金优桂99、常优63、荆优928、金优158、香两优68、金优402、中优的有Ⅱ优838、Ⅱ优501;四川省扩大推广金优、D优、K优系列优质稻以及菲优多系1号等优质高产新组合。现将主要的优质稻品种简介如下: (1)中优早81由中国水稻研究所选育而成。1994-1995年参加江西省早籼区试,每667 m2平均产量344.1 kg;湖南省早籼区试,平均产量428 kg。全生育期106-109天,株高80 cm,千粒重24 g。据农业部米质测试中心分析,米质多项指标达部颁一级米标准。抗稻瘟病。 (2)中优早5号由中国水稻研究所选育而成。1995年参加湖南省中熟早籼区试,平均产量402.7 kg/667 m2;1996年续试,667 m2产量420.8 kg。1996年江西省早籼早熟组区试,667 m2产量388.8 kg。全生育期111-112天。1996年经农业部米质分析测试中心测试,米质达部颁二级优质米标准,综合评价优于舟903。中抗白叶枯病。 (3)中鉴100系中国水稻研究所育成的中熟优质早籼稻品种。1997、1998年参加湖南省区试,平均每667 m2产量440 kg。全生育期106天,被评为湖南省三等优质稻品种。经鉴定,中抗白叶枯病,高感稻瘟病。株高80-85 cm,耐肥抗倒,分孽力较强,谷长粒型,千粒重24g。 (4)嘉育948由浙江省嘉兴市农科院育成。1995年参加浙江省“9410”工程联品试验,平均单产433.0 kg/667 m2;1996年试验,产量为495.3 kg/667 m2,生产试验单产445.3 kg/667 m2。全生育期107天左右。据中国水稻所谷化系测定,米质达到部颁二级优质米标准。穗瘟平均3.2级,白叶枯病抗性4.6级,纹枯病轻,耐肥抗倒。 (5)嘉早935原名Z91-35,系嘉兴市农科院选育的优质早籼品种。1996年参加浙江省“9410”工程品比试验,平均产量500.3 kg/667 m2。1997年大区生产试验,平均产量519.1 kg/667 m2。1998年全国南方稻区区试,平均产量453.6 kg/667 m2;1998年生产试验平均每667 m2产量434.1 kg。全生育期109天。分蘖中等,耐肥抗倒。米质测定,精米率、碱消值、胶稠度3项指标达部颁一级食用优质米标准;糙米率、粒形、直链淀粉含量3项指标达二级米标准。中抗稻瘟病。 (6)舟903原名舟优903,是浙江省舟山市农科所选育而成的杂交稻组合。大田产量一般每667 m2400-450 kg,高的超500 kg,最高产达613.5 kg。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分析,各项指标达部颁1-2级标准。全生育期106-114天。耐低温,后期耐高温,耐涝,较耐盐碱,较抗纹枯病,稻瘟病抗性较差。 (7)培两优288系湖南农业大学选配的“两系”杂交晚籼组合。全生育期115天。每667 m2产量449 kg,耐肥抗倒,米质达湖南省三等优质稻品种标准。经鉴定,中抗穗瘟,感叶瘟,抗白叶枯病。

长江中下游平原

第二节长江中下游平原 教材分析 长江中下游平原是南方地区多个地形区中的一个,也是最富有“水乡”韵味的地方。长江作为母亲河,浇灌着土地,孕育着生命,吹响了工业化、城市化的号角,长江对区域发展的作用作为本节课的主题,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也需要围绕长江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这一主线展开。 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习过我国的行政区划、河流、气候、地形以及我国的主要地形区等,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提取信息能力以及读图能力还有待加强。 教学目标 1.说出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发展的条件及发展方向 2.结合图,归纳长江中下游平原城市的分布特点,说出长江为本区城市发展提供哪些有利条件,说出某区域的产业结构与产业分布特点。 3.通过对本区的学习,让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河山,让学生认识到长江环境污染的严重性,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教学重点 1.长江中下游平原区位优势条件。 2.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农业生产及主要农产品分布。 3.长江中下游平原主要城市和主要工业基地分布特点。 4.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洪涝灾害和环境污染及其治理。 教学难点 1.长江对长江中下游平原区域发展的作用。 2.长江中下游的环境污染及治理措施。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讨论法讲授法 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 (播放) 乌镇,周庄等图片或视频资料 提问:周庄素有“中国第一水乡”之美誉。你们想去吗?在我国三大平原中的哪个平原? 师:这节课我们就开始学习长江中下游平原。 活动:让学生介绍去过本区的地方。 师:长江中下游平原在我国位置是怎样的呢。

一.区位条件优越(板书) 活动:1.长江中下游平原西端是()、东端是() 2.长江中下游平原有哪些小地形区、有哪些省份。(讨论交流回答) 活动:读图7-2-1 1.找到巫山、淮河、东南丘陵、汉江、湘江、赣江、洞庭湖、鄱阳湖、太湖 2.找到汉江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苏皖沿岸平原、长江三角洲,说说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地形特点。(先自主学习,后交流完成) 师总结: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河叉纵横交错,湖荡星罗棋布以此有“鱼米之乡”之美誉。 二.鱼米之乡(板书) 提问: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什么被称为鱼米之乡? 师总结:长江中下游平原土壤肥沃灌溉便利物产富饶是我国稻谷和淡水鱼主产区被誉为“鱼米之乡”。 提问:你还知道哪些美誉吗? 学生:(咯) 活动:读图7-2-3 提问:长江中下游地区属于什么气候类型?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 师小结: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雨热同期 活动:读图7-2-2 1.长江中下游平原主要农作物有哪些种类,不同农作物分别在哪些地区。 2.说说长江中下游平原成为“鱼米之乡”的优势条件。(讨论) 师:本区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农作物种类多,但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是什么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应该怎么办。(自主学习后交流) 过渡:长江中下游平原自然条件优越,人口众多,城市密集。 读图7-2-4 1.找出长沙、武汉、南京、上海,说说本区城市的分布特点。 2.议一议,长江为本区城市发展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 师:水运条件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长江沿岸有许多城市。 三.沿江城市分布(板书) 阅读P48浦东新区 活动:上海发展经济又哪些有利、不利条件。(讨论) 过渡:水运是本区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上海是我国最大城市和最大港口,沪宁杭工业基地的中心城市。 四.沿江工业走廊(板书) 活动:读图7-2-5 指出长江中下游平原三大工业基地,找出主要工业城市。

初中地理知识点:长江中下游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初中地理知识点:长江中下游地区地理 位置的重要性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是长江沿江地带,它在“H”型格局中起什么作用 A.辐射作用B.纽带作用C.“厂”的作用D.“店”的作用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域,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所学知识,回答2~3题。 2.下列关于长江三角洲位置和自然环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长江三角洲区域东部临南海,扼长江、南海交汇之要冲 B.长江三角洲区域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C.长江三角洲区域河网密布,湖泊众多 D.长江三角洲区域的高温期和多雨期一致 3.下列关于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长江三角洲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好,现代化程度高 B.长江三角洲人口稠密,技术力量雄厚 C.上海发展所需要的原材料大部分依赖调入或者进口 D.杭州是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核心城市 4.有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叙述,错误的是 A.江海交汇之地B.鱼米之乡C.热带季风气候D.全国最大城市群5.5.关于图中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本区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素有“鱼米之乡”美称 B.城市、工业沿江分布,①是武汉,地处长江、赣江、京广铁路交会处 C.图中阴影区域是沪宁杭工业基地,它是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D.②是湖口,它是长江中游与下游的分界点 6.下列哪个条件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无关

A.江海交汇的地理位置B.地势平坦 C.矿产资源丰富D.发达的交通运输条件 读我国某河流域略图,回答7~8题。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此河发源于西藏自治区,流经四川、重庆等省级行政单位 B.甲地出现泥沙淤积、洪涝灾害等环境问题。 C.武汉交通方便,嘉陵江与长江在此交汇 D.乙处流量较大,适合发展航运 8.关于南京,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它是长角三角洲城市群的核心城市 B.在此城市中能欣赏到“中国第一水乡”的风情 C.它是我国最大工业基地的主要城市之一 D.莲藕、椰子等可在此大面积种植 二、解答题 9.聚焦特征。 受不同自然环境的影响,各地景观千差万别,区域特征独具特色。读图判断区域名称,并根据信息填写区域特征。

长江中下游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 自然地理特征: 位置:110°E~122°E, 28°N~34°N (115°E, 30°N穿过平原中部) 范围:湘,鄂,赣,皖,苏,沪,浙,长江中下平原 地形:河流冲积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太湖平原 地势:地势平坦,低平,长江三角洲在10米以下 地貌:东西狭长,宽窄不一,河湖密布,水乡泽国。 外力作用以流水堆积为主---河流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水文特征:长江及其支流。水量大,含沙量小,无结冰期,汛期长 长江上游流经我国地势的第一、二级阶梯。滩多流急,落差较大,水能资源丰富。 长江中游地区水域广阔、湖泊众多、水利资源丰富。 长江下游地区河道宽阔、径流量大而变幅小,来水过程较为稳定,有利于发展航运。 河流:长江及其支流汉江、沅江、湘江、赣江。湖泊: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巢湖气候: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特点是:冬温夏热,四季分明,降水丰沛,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本区热量资源丰富,≥10℃积温为4000oC~6500oC,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 本区年降水量在800mm~1000mm,降水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的季节分配,以夏雨最多,春雨次之,秋雨更次,冬雨最少。 6月中下旬受准静止锋的影响形成“梅雨”天气,7、8月份受副高的影响形成“伏旱”。属于湿润地区 资源:矿产:湖北大冶铁矿,安徽马鞍山铁矿,江西德兴的铜矿,浙江秦山核电站水能:三峡,葛洲坝 旅游:苏州园林,杭州西湖,南京,黄山、庐山、三峡,还有我国古代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 人文地理特征: 农业: 农业生产:优势:气温高,雨热同期,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工业力量雄厚。 制约因素:台风,洪涝,7、8月份的伏旱 江汉平原、长江沿江滨海平原是商品棉基地 工业: 工业生产:以沪宁杭为中心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其中南京的石化、杭州的轻纺工业较为突出; 以武汉为中心的钢铁基地和轻纺等工业。 沪宁杭工业基地:(1)工业中心:上海、南京、杭州 (2)特点:我国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技术水平和效益最高的综合性大型工业基地(3)发展条件:水陆空交通方便、工农业基础好、市场广阔、科技发达,但能源、矿产缺乏 (4)工业部门:轻型及精密机械、轻纺、电子、化工 (5)发展方向:今后将使结构轻型化,实行内联外引,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开拓国际市场。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

长江中下游水稻种植影响因素及变化分析

摘要简要分析了长江中下游水稻种植的影响因素及变化特点,结合近年水稻种植变化特点,分析相关研究工作的研究思路。 关键词长江中下游;水稻种植;影响因素;变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6-0054-02 水稻是我国重要粮食作物,2012年我国水稻播种面积3 013.7万hm2,稻谷产量20 423.6万t,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34.64%。研究表明,我国稻谷产量大部分用于人们的口粮(约67%),50%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水稻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占据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水稻的生产能力直接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目前我国南方稻区约占水稻播种面积的94%,长江中下游的水稻播种面积约为全国总面积的59%。长江中下游地区属于我国水稻种植的核心区域,稳定该区域的水稻播种面积,对稳定全国水稻生产总量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南方稻区水稻播种面积逐年减少,导致全国水稻总播种面积仍有逐年减少现象。纵观多年数据,长江中下游水稻双季稻种植面积1984―1997年保持相对稳定,1997年之后随着总种植面积的逐年下降,水稻总产量也随之逐年下降,而近5年又有回升趋势。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稻生产能力自2008年以后连续多年达到9 000万t以上的较高水平[1]。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97―2013年,水稻播种面积平均减少9.4%,而总产量增加了16%。为更好了解长江中下游水稻种植的演变,展开如下分析。 1 长江中下游水稻种植影响因素分析 长江中下游地区虽然属于我国水稻种植的核心区,产量较高,但是水稻生产情况极其不稳定,生产年纪间波动明显,变化幅度强烈,波动周期不规律,稳定性不够强。影响该区域水稻种植业变化的主要因素具体如下。 1.1 播种面积是产业规模核心因素 以浙江省为例,1997年的稻谷播种面积为208.59万hm2,2013年减少到82.87万hm2,其稻谷产量也从1 238万t下降到580.2万t;种植面积减幅巨大造成了产量的巨大减少。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双季稻改种单季稻是区域总种植面积下降的重要原因。随着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双季稻种植面积不断下降,双季稻的总产在1997年之后出现多年产量大幅度的下降[2-8]。 1.2 单产提高促进总产量提升 近年随着水稻种植科技水平的提高,水稻生产中通过杂交稻应用与品种改良、施肥与农药应用等措施应用,水稻平均产量出现多年逐步提高趋势。以浙江为例:稻谷单产量从1997年的5 935 kg/hm2增长到2013年的7 001 kg/hm2,单产增幅达18%。水稻单产提高成为总产量提升的重要因素。 1.3 种植净收益影响产业规模 种植户的种植选择取决于水稻收购价格、水稻投入成本、种植政策补贴力度3个因素的综合净收益。生产中用工成本高、农资投入高等问题导致生产总成本高、种植比较效益不断下降。从社会层面看,水稻种植户规模偏小、科技水平低、高效生产技术应用不足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水稻生产净收益的提高。种植户的最终净收益,影响了水稻种植的积极性,进而影响种植户是否种植水稻。通过种植群体的总体性选择影响了整体产业规模。 1.4 种植比较收益影响农户种植选择 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资源优越,雨热同季,适宜作物多样。随着市场需求的多元化,比较收益较高的果蔬类作物对种植户的吸引力更高。笔者调查,种植葡萄、西瓜等果蔬作物的收益为水稻种植的8~20倍。于是更多种植户将水稻用地转种较高收益作物,导致水稻的种植空间被挤占[1-2]。 1.5 城市化挤占耕地面积,影响水稻种植规模

长江中下游旅游区教案

长江中下游旅游区一、概述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育点 1、了解长江中下游旅游区的旅游地理环境要素 2、理解长江中下游旅游区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 3、掌握长江中下游旅游区重点旅游城市、风景名胜区的名称和分布 (二)能力训练点 1、阅读地图及从地图上获得旅游信息的能力 2、从旅游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的道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3、赏析旅游资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4、通过旅游线路的设计,让学生形成动态的旅游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了解人类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保护的影响,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2、从长江中下游旅游区秀美的名胜山水中,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3、在旅游美中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一)重点:长江中下游旅游区的地形、气候、交通条件及该区域的景观特色 (二)难点: 1、长江中下游旅游区地理要素对该区域旅游业的影响 2、长江中下游旅游区旅游资源的特征 (三)解决方法: 1、通过对该区域图形分析,建立旅游空间概念 2、通过启发性情景问题设问和学生讨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 3、通过展示该区域的音像、视听资料,让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形成学生自己的 知识体系 三、教学课时 1 课时 四、教具、学具准备 1、长江中下游旅游区地形、交通图和反映该区域特色的景观图 2、多媒体教室和Powerpoint 课件 3、学生当堂练习作业(课前印好) 五、师生互动设计 讨论、部分学生回答提问和多媒体课件演示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欣赏聆听歌曲《长江之歌》,滔滔江水,奔腾到海,古往今来,给我们无尽的遐想,虽然我们宁国市地处长江中下游旅游区,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真正看过长江,今天,这堂课,我们就利用信息高速公路给我们带来大量旅游信息的优势,充分地来领略长江中下游旅游区的风光。 (板书)长江中下游旅游区 一、概述 (二)讲授新课 (以下采用多媒体课件与学生进行交互式教学) [风光欣赏]:(图片展示,教师引导学生对长江中下游旅游区特色景观进行审美赏析)

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种植生产模式设计 (1)

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种植生产模式设计 自然条件分析 一、低山丘陵与平原相间的地表结构 本区地势西高东低,低山丘陵与平原相间分布。 淮北平原:江苏与安徽北部为黄淮平原的一部分,称为淮北平原。 淮阳山地:包括大洪山、桐柏山、大别山及其东延的江淮丘陵。是长江水系与淮河水系的分水岭,山地两侧气候土壤、植物均有明显差异。 长江中下游平原:由江汉平原、洞庭湖、鄂东沿江冲积平原、鄱阳湖平原、巢湖及皖江沿江平原及长江三角洲等组成。 长江三角洲平原地区,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5 m以下。河网密度达 4.8 km/km2。三角洲的南北两翼各有一个大的碟形洼地,北为里下河平原,南为太湖平原。居中的是一系列以河口沙坝为核心的河口古沙洲。近期发育的沙洲尚处在长江南北汊流包围之中,例如崇明岛、长兴岛、横岛等。早期形成的古沙洲已与长江北岸连成一片,成为江淮平原的组成部分。 江南丘陵:包括长江以南,雪峰山以东、南岭以北的广大低山丘陵区。红岩盆地广布,红层地貌发育典型。 南岭山地:江西、湖南南部为断续的东西向的南岭山地,南岭古称“五岭”包括大庾、骑田、萌渚、都庞、越城等山地。 西部边缘山地:本区西部为一系列较高的山地,自北向南有武当山,大巴山东段的神农架和巫山、武陵山、雪峰山等。 二、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主要特点是:冬温夏热、四季分明,降水丰沛,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热量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介于13~20℃之间,≥10℃积温为 4 000~6 500 ℃。 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长江以北0~2℃,江南2~10℃,南岭一带10~12℃。 平均年降水量一般在800~1 600 mm,比华北区多1~2倍,比西南区也要丰富些。 降水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一年四季种植农作物时间表

一年四季种植农作物时间表 一、春季作物:(2~4月为春季) 1.花生:(4~10月)花生的分布更为广泛,经山东丘陵和辽东丘陵最多,为春种秋收,其他地方如浙闽丘陵、两广丘陵、云贵等地也有较广的分布,一般也是春种秋收。 2.棉花:(4~9月)棉花的分布主要是五大商品棉基地,春种秋收。 3.冬前育苗,早春移栽:彩色甜辣椒、观赏型彩色小辣椒、圣女果番茄。 4.水稻:1)南方:4~7月和7~10、11月(双季)。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年两熟,有的田地是种双季稻(即一块地中一年种两次水稻),双季稻中,早稻是春种夏收(一般是5.1前插完秧苗,8.1前抢收早稻,抢插晚稻,故将7月下旬至8月上旬这段时间称为双抢),晚稻是夏种秋收(11月初收完)。还有一种是稻麦连种,即当地的冬小麦收获后再种水稻,则这种水稻是夏种秋收(它收获不久再种小麦或油菜)。 2)东北:5、6~10月(单季)水稻在全国种植普遍,可结合各地的种植制度来确定其种植和收获季节。如东北地区,一年一熟,则是春种秋收; 3)在南方有些地区(如海南)可种三季水稻。 5.大豆:主产区在东北平原。根据当地一年一熟的情况,可推测出是春种秋收。 二、夏季作物:(5~7月份) 主要是早稻及早中稻;夏季油料主要品种为花生和芝麻;夏季蔬菜。 三、秋季作物:(8~10月份) 主要以小麦、油菜(熟期适中,全生育期220—224天)、马铃薯、甜菜等为主。 1.小麦:分冬小麦和春小麦。 1)冬小麦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南(华北及其以南的地区),9、10月份播种,次年4、5月份收割;秋种夏收。华北冬麦区,是我国主要的冬麦区,播种面积占我国的47%,总产占我国的53%。一般年份冬麦可安全越冬,大于0℃积温4100℃。可供小麦、早中熟玉米的两熟。水是决定播种面积的限制因子。黄河以北地区多种在灌溉地上,黄淮平原是旱地麦适宜区,生产潜力大。 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种植面积占12.3%,总产占45%。3~5月江淮平原光、温、水较协调(而3~5月降水量大于450mm的地区属不适宜种麦区)。该区小麦商品率较高。 西南冬麦区,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四川冬暖,温水适宜,但光照少,病虫严重。高原光照强,灌溉成熟期温度低,利于高产。 2)春小麦主要在长城以北(东北地区):春节后播种,8、9月份收获。 东北春麦区,黑龙江、吉林温度低,春麦适宜。 3)西北春冬麦区,灌区和黄土高原区,降水不足,小麦种在水浇地上。南疆冬小麦,适应好,生产力高,品质优,除南疆外主要是春小麦。 青藏高原冬春麦区,光温水配合利于小麦生长、抽穗-成熟期长达50-80天。 2.油菜: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种植和收获季节大致与冬小麦一致。(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一农谚:“寒露油菜籽,霜降种小麦”,说的是当地一般在寒露时种油菜,霜降时种小麦。它们一般在端午前后收获,北方地区收获季节要晚些。故称夏收作物) 3.甜菜:(5~9月) 四、冬季作物:(11~1月) 1.大麦(优质大麦); 2.蚕豆(优质蚕豆、鲜销蚕豆);适播期10月中下旬至11月上旬。 3.豌豆(鲜销豌豆);一般在11月上中旬播种。 4.冬种马铃薯,辣椒,番茄,瓜类、豆类和叶菜类等蔬菜品种。 5.其它:油菜:有的品种在12月份种植,次年5月收获。 6.花卉;青饲料,绿肥。

初中地理知识点: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位置范围

初中地理知识点:长江中下游平原的 位置范围 一、选择题 1.有“水乡”和“鱼米之乡”之称的地方是 A.长江中游平原B.成都平原C.东北平原D.华北平原 2.下面各地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是 A.华北平原B.东北平原C.四川盆地D.长江中下游平原 3.关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巫山以东,东临东海和黄海②长江中下游平原河网密布有“水乡”和“鱼米之乡”之称③长江中下游平原工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④上海是我国最大的港口,也是我国重要的商业中心等⑤武汉位于长江上游,是“黄金水道”的中转站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③④⑤①D.①②④⑤ 4.下列对长江中下游平原地理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地势低平,河湖密布B.航运发达,水能、渔业资源丰富 C.东临黄海和东海D.长江贯通东西,江河湖海连为一体 二、解答题 5.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上图中A、B两海域的名称:A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 (2)上图所示区域处于我国的____________(温度)带,气候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述该区域的地形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R河为_______________,主要水文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试列举两条该区域农业发展的不利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长江三角洲地区略图”、“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是(填图中字母)_______;图为数码①代表的铁路线名称是________。 (2)该地区发展了水稻种植和淡水养殖,符合发展农业要“________”的原则,城郊地区积极发展菜、肉、蛋、奶等生产,主要考虑的社会经济条件是________,下列食材中(莲藕、椰子、竹笋),主要分布在该地区的是________。 (3)长江三角洲地区旖旎的水乡风光和深厚的历史积淀,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假如你是一名导游,请你向游客推荐一处世界文化遗产景区,一处水乡景点:________、________。 (4)请根据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示意图,说明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________。(5)本区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试分析该区域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对“鱼米之乡”的形成有何影响?

长江中下游的灾害类型

长江中下游地区 此区包括湖南、湖北、浙江、江西、上海及江苏、安徽两省的淮河以南地区,地处我国中部,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其气候特征是,冬凉夏热,四季分明,降水丰沛。春夏之交的洪涝、伏秋期间的干旱是主要气象灾害,春季低温阴雨、秋季“寒露风”以及台风、冰雹等也可造成一定危害。 (1)雨涝:本区是全国多涝区之一。春夏期间(5—7月),特别是6月中旬到7月上旬的梅雨季节,降雨集中,雨量大,持续性的大雨、暴雨是造成水涝的直接原因。此区丘陵多,急骤的暴雨产生大量径流,倾注入湖区和江河,如果上游同时有洪水下泄,则更易造成江湖泛滥,冲毁堤垸,淹没房屋、农田,甚至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涝次数较多的是两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及长江三角洲一带。(2)干旱:一年四季均可出现旱象,但春季和初夏雨水丰沛,旱象少,且范围小、程度轻。一般7月以后梅雨结束,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天气晴热少雨,常常出现伏旱或伏秋连旱。此时正值中稻和晚稻生长需水量最大的时期,严重干旱可致使稻田龟裂,稻禾枯黄。伏秋连旱是各类干旱中危害最重的灾害,多集中在7—9月。重旱区多出现在湖南、湖北、江西三省。 (3)春季低温阴雨:3,4月份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早稻播种育秧季节,此时冷暖空气交替频繁,如遇冷空气南下,也常出现低温阴雨天气,造成早稻烂秧。(4)寒露风:“寒露风”(粳稻型)初日的平均日期在9月下旬到10月上旬,最早日期一般为9月上、中旬,最晚日期一般在10月中、下旬。“寒露风”初日的出现规律大体是北部早,南部迟;内陆早,沿海迟。“寒露风”总日数的分布特征是自北向南逐渐减少。 (5)台风:7—10月都曾有过台风在本区登陆,但主要集中在8月份。 台风主要对沿海地区影响较大,狂风暴雨常使农田被淹,作物倒伏,鱼船翻沉。但台风深入内陆后带来的降雨往往对解除或缓和这一地区的伏秋干旱有利。(6)冻害:秋季基本无冻害,春季也较少,冻害主要发生在冬季。入冬后,如受强冷空气影响,在降温的同时往往伴有降雪、冻雨,发生冻害,这不仅对小麦、蚕豆、油菜等冬作物有危害,而且对交通、电讯及牲畜也有危害。 (7)冰雹:一年四季均可出现冰雹,但大多发生在2—4月,主要危害冬作物及春播作物。

长江中下游平原教案

《长江中下游平原》教案 大河镇第一中学宋阳梅 【教学目标】 1、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位置、范围和主要地形区。(重点) 2、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气候特点、主要的农产品及分布。(重点) 3、长江中下游平原主要资源、工业及城市。(难点) 4、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环境保护。(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长江,是中华名族生生不息的象征,它发源于青海省的唐古拉山脉,奔腾向东,在上海市注入东海。而这节课学的“长江中下游平原”指的是长江三峡以东的中下游沿岸带状平原,它有许多美誉,你知道哪些?(通过学生回答,展示“长江中下游平原美誉”的课件)。这里如此美丽富饶。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长江中下游平原,感受它的美。 二、讲授新课 (一)区位条件优越 1、展示“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图”,引导学生完成p45页读图题1、2两题。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地形特点,位置及范围。(长江中下游平原沿江分布,包括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苏皖沿江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河汊纵横分布。) 2、提问:长江中下游平原有哪些优越的区位条件?(进一步总结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区位条件优势——沿江分布,航运发达,水资源、渔业资源丰富;东临黄海、东海,长江贯穿东西,江海联运便利。) (二)鱼米之乡 1、演示“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气候及类型图”,引导学生认知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水热条件充足。所以多河流和湖泊,为淡水养殖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其成为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 2、读“长江中下游平原主要农产品图”,引导学生认知长江中下游平原主要的农产品及其分布。 3、小组讨论:长江中下游平原成为“鱼米之乡”的原因。 (三)沿江分布的城市 1、引导学生读P47“长江中下游平原城市人口规模”图,认知长江中下游平原河湖众多,水运条件十分便利,许多城市往往是沿江发展起来的。长沙、武汉、南京、上海,说说本区城市的分布有什么特点?(沿江分布)

长江中下游防洪

长江中下游防洪 1 防洪形势 长江中下游平原区面积12.6×104km2,有耕地约9000万亩,人口7500万人,并有大批城市、乡镇、厂矿、企业和交通设施。两岸地面高程普遍低于洪水位5~6m,最低超过10m,主要靠堤防抵御洪水,防洪形势十分严峻。 长江干流洪水来量巨大与河道泄洪能力不足的矛盾严重存在,并难以单靠扩大河道泄量解决。目前上荆江河道(包括松滋、太平两口分流)只能安全下泄枝城来量60000~68000m'3/s,城陵矶河道可下泄约60000m'3/s;汉口河段可下泄70000m'3/s左右;湖口附近区可下泄约80000m'3/s。据宜昌站实测洪峰流量资料统计,1877年以来洪峰流量超过60000m'3/s的有24次;据历史洪水调查成果,自1153年以来宜昌站洪峰流量超过80000m'3/s 的有8次,其中超过90000m'3/s的有5次,1870年高达105000m'3/s。据城陵矶以上江湖入流的逐日平均流量的合成流量统计,1931、1935、1954年城陵矶以上的日合成最大流量均超过100000m'3/s。在未建有效的调洪水库以前,对超过河道安全泄量的那一部分洪水只能采取分蓄洪措施,以保重点区及重要城市的防洪安全。 荆江河段依靠堤防只可防御枝城来量为60000~68000m'3/s的洪水,荆江南岸薄弱堤段加高加固后,加上分蓄洪工程的理想运用,也只能勉强防御枝城流量约80000m'3/s的洪水。1860、1870年两次特大洪水,宜昌站洪峰流量分别达92500m'3/s及105000m'3/S,即使运用分蓄洪区及其他临时分洪措施,仍有30000m'3/s的超额洪水无法安全下泄,势必造成在南岸自然漫溃或北岸荆江大堤溃决,也可能发生南北皆溃的局面,其结果将会造成大量人口死亡及财产损失。 洞庭湖口趋萎缩和衰亡使长江中下游防洪形势更为严峻。由于淤积和围垦,湖的自然调蓄能力大为减少。现有湖区堤防虽不断加高,但圩垸防洪能力仍然较低,防汛战线长,防洪标准很难提高,支流尾闾灾情尤为严重。 长江中下游干支流现有堤防约30000km,其中长江干堤约3600km。现有堤防是在千百年来沿江人民与洪水斗争中逐步培修形成的,堤身高,质量差,隐患多,堤基多数为深厚的强透水层,有些堤段迎流顶冲,堤后又多渊塘,汛期高水位时,经常出现渗漏、管涌、流土、滑坡等险情,虽经历年不断加固处理,仍难以完全消除。 由于水土流失,泥沙淤积和河道、湖泊人为设障的影响,湖泊调洪能力降低,河道行洪能力受到影响,长江中下游泄洪能力有降低的趋势。同时随着中下游平原湖区排涝能力的提高,汛期抽排入长江的流量增加,更加重了长江防洪的负担。 2 防洪治理 为了解决长江中下游防洪问题,长江水利委员会根据长江洪水特性,分析研究提出了“蓄泄兼筹,以泄为主”的指导方针,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妥善处理超额洪水。具体措施为:堤防工程、干支流水库、中下游河道治理、分蓄洪工程及非工程防洪措施。 为了改善中下游防洪形势,提高防洪标准,1972年和1980年召开的长江中下游防洪座

二十四节气与农时农事

24节气与农时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春:(2、4) 在气候学中,春季就是指连续5天得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22℃为春天,根据这一标准,浙北春天一般始于4月初。近年来随着气候变暖,春季也提早来到。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多样,对于春天得始日,各地相差甚大,华南各地入春最早。本节气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3~4℃,降雨量20~30毫米国。麦田清沟沥水防渍。油菜追肥,排水,中耕除草,重施迎苔肥。 雨水:(2、19) 冬去春来,气温回升,湿度增大,江南一带,雨日与雨量都有明显增加,确也名符其实。但就是初春得天气乍暖还寒,变化无常。本节气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5~7℃,降水量30~40毫米。其时大小麦陆续进入拔节孕穗期,瞧苗施肥,清沟排水,加强油菜得田间管理。惊蛰:(3、5) 天气谚语: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沪);惊蛰闻雷声,全月雨轰轰(浙、鲁);惊蛰滴几点,九九倒回转(甘)、本节气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7~9℃,降水量30~40毫米。麦田要加强肥水管理,瞧墒(土壤有效水含量得经验判断方法俗称田间验墒,将土壤墒情分为5种类型,即汪水、黑墒、黄墒、潮干土与干土)、瞧苗、瞧天浇灌拔节肥、拔节水。油菜施苔肥。早稻准备育秧,植树造林。 春分:(3、20/3、21) 日光直射在赤道上,全球昼夜时间几乎等长。本节气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8~12℃,降水量40~60毫米。长江两岸自南到北,早稻先后浸种催芽,开始塑料薄膜育秧(防寒潮),抓冷尾暖头抢睛播种。继续管好小麦、油菜与做好植树造林,改善、保护生态环境产,调节气候。 清明:(4、5) 我国黄河流域冰雪融化,草木繁茂,自然界空气清新明洁,宜于踏青。从气候上分析,气温进一步回升,如受暖气团控制,遇上暖好天气,江、浙、沪、皖最高气温可升至25℃以上,当遭到较强冷空气影响时,最低气温可降到5‘、1以下,因此,乍暖还寒仍就是这个节气得主要特征。从降雨来瞧,本节气内点雨未下有之,节气平均雨量60~70毫米。平均气温可达12~15℃。大江南北都进入了农忙季节,早、中稻先后播种,小麦拔节,油菜扬花,田间管理不能放松。玉米花生播种。 谷雨:(4、20) 清明过后,雨水增多,有利谷物生长,但就是,有得年份此时滴水不下,甚至从清明到立夏一直不下雨,出现春旱,这对农业生产影响就是很大得。越冬作物需要雨水以利返青拔节;春播作物播种后需要雨水才能保证出苗率高。一般本节气降雨量为70~80毫米,日平均气温14~18℃。此时,正就是农村准备割麦、插秧、种棉得大忙季节。 立夏:(5、5) 暮春方去,新暑初回,万物生长,欣欣向荣。但根据气象学划分,候温(5日为一候)高于22℃时为夏季得标准对照。此时,只有以南真正进入夏季。有得地区四季不明显,如黑龙江省得爱珲以北与青藏高原得高寒地区根本没有夏季。立夏节气所反映得夏季开始主要就是指黄河以南地区。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19~22℃,节气降雨量为90~110毫米。春花作物进入黄熟阶段,要及时抢晴收割。立夏过后浙江将进入雨季,梅雨汛期开始,要做好防汛准备。

第六章 长江中下游山水名胜园林购物旅游区

第六章长江中下游山水名胜园林购物旅游区 授课时间: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上海、江苏、浙江、湖北、安徽等四省一市的概况; 2、理解长江中下游山水名胜园林购物旅游区的基本特点; 3、掌握长江中下游山水名胜园林购物旅游区的主要旅游目的地 4、欣赏长江中下游山水名胜园林购物旅游区的主要景观 5、学会鉴赏园林景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长江中下游山水名胜园林购物旅游区的基本特点 2、学会鉴赏园林景观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讲授式,启发式,讨论式,多媒体 四.教学安排 第一节旅游区概述 本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湖北、安徽等四省一市。优越的自然环境、良好的区位条件、繁荣的经济、丰饶的物产、密集的旅游城市、便利的水陆交通和相映生辉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使这里成为中国的热点旅游区。 一、上海市概况 (一)基本信息 上海,简称“沪”,别称“申’。上海位于北纬31。14、,东经121。29,地处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东沿,长江三角洲前缘,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江苏、浙江两省,北界长江人海口,长江与东海在此连接。 上海正当我国南北弧形海岸线中部,交通便利,腹地广阔,地理位置优越,是一个良好的江海港口。全市面积5 800 km:,2011年全市常住人口2300万人。 (二)自然地理 上海市位于东海之滨,长江人海口,我国漫长海岸线的中点,自然条件优越,

发展迅速,现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城市和海港,境内辖有崇明、长兴、横沙三个岛屿,其中崇明岛面积为1 041 km2,是我国第三大岛。 上海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 (三)历史人文 上海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城市。几个世纪以前,上海只是个小渔村,直到13世纪才发展为城镇,而后才逐步发展成一个综合性的大都会。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上海拥有较高的文化品位。 市内留有一千多年历史的龙华古寺,有建于三国时期的静安古寺和国内外知名的玉佛寺,有号称江南名园之秀的豫园,有嘉定的孔庙,松江的方塔、醉白池,还有鲁迅、毛泽东的故居等。上海也有众多现代化的文化设施,如新建的上海博物馆、上海大剧院,上海世博园。 作为一个现代化的世界性大都会,上海在继承自身历史文化的同时,广泛吸收世界各国的文化之精髓,从而成为一座融合中西文化、沉淀古今历史遗迹的多元化都市,创造出了具有兼收并蓄、土洋结合、中西合璧特点的“海派”文化。浦西外滩旧有“十里洋场”之称,今有“万国建筑博物馆”之誉。另外,作为东西文化交汇点的上海,其兼容传统习俗和现代风尚的民情风俗及丰富多彩、中西相杂的节俗,也成为了上海旅游的一大特色。 (四)旅游业 上海的自然景观大致可分为山之旅、江之旅、湖之旅、岛之旅四部分。 城市新景观为;南浦大桥、杨浦大桥、地铁、高架、东方明珠塔、上海世博园。 二、江苏省 (一)基本信息 江苏,得名于清朝江宁府和苏州府之首字,简称“苏”。江苏省地处中国大陆沿海中部和长江、淮河下游,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省会南京。 (二)自然地理 江苏是全国地势最低的一个省份,绝大部分地区在海拔50 m以下,江苏省各地平均气温介于13~16。0C。

中国地理分区 长江中下游区

第十二章长江中下游区主要内容: 第一节自然条件分析 第二节经济特征与产业结构 第三节生态建设与区域发展 教学重点:阐明长江中下游区的地理、资源特征。阐明长江中下游区发达的农业、工业、交通等的特征和发展前景。 提出长江中下游区在资源开发和利用中的主要环境问题。 长江中下游区包括: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浙江、江苏和上海7省市。面积约89×104m2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9.3%,2001年人口约36 667万,占全国总人口的28.7%。本区自然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发达,长江沿岸处于我国经济网络的轴心位置,其经济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第一节自然条件分析一、低山丘陵与平原相间的地表结构 本区地势西高东低,低山丘陵与平原相间分布。 淮北平原:江苏与安徽北部为黄淮平原的一部分,称为淮北平原。 淮阳山地:包括大洪山、桐柏山、大别山及其东延的江淮丘陵。是长江水系与淮河水系的分水岭,山地两侧气候土壤、植物均有明显差异。 长江中下游平原:由江汉平原、洞庭湖、鄂东沿江冲积平原、鄱阳湖平原、巢湖及皖江沿江平原及长江三角洲等组成。长江三角洲平原地区,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5m以下。河网密度达4.8km/km2三角洲的南北两翼各有一个大的碟形洼地,北为里下河平原,南为太湖平原。居中的是一系列以河口沙坝为核心的河口古沙洲。近期发育的沙洲尚处在长江南北汊流包围之中,例如崇明岛、长兴岛、横岛等。早期形成的古沙洲已与长江北岸连成一片,成为江淮平原的组成部分。 江南丘陵:包括长江以南,雪峰山以东、南岭以北的广大低山丘陵区。红岩盆地广布,红层地貌发育典型。南岭山地:江西、湖南南部为断续的东西向的南岭山地,南岭古称“五岭”包括大庾、骑田、萌渚、都庞、越城等山地。 西部边缘山地:本区西部为一系列较高的山地,自北向南有武当山,大巴山东段的神农架和巫山、武陵山、雪峰山等。 二、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特点是:冬温夏热、四季分明,降水丰沛,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热量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介于13~20℃之间,≥10℃积温为4 000~6500℃。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长江以北0~2℃,江南2~10℃,南岭一带10~12℃。平均年降水量一般在800~1 600 mm,比华北区多1~2倍,比西南区也要丰富些。降水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的季节分配,以夏雨最多,春雨次之,秋雨更次,冬雨最少,但冬季的雨量亦可占全年降水量的10%以上。长江中下游区是全国冬雨比率较高、春雨最为丰沛的地区。 梅雨是本区降水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上海、南京、芜湖、九江和汉口五站的统计,梅雨期的降水各占该站6、7两月降水总量的70%。梅雨期的长短、降水量的大小,对本区旱涝影响极大。三、河湖众多水资源丰富 (一)河流的特点 (1)水量丰富。 (2)汛期长,由5月持续到10月。5个湖群 (1)两湖平原湖群。 (2)赣皖湖群。 (3)苏皖湖群。 (4)太湖湖群。 (5)江淮湖群。(二)水资源特征平均年水资源总量5954×108m3,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21.7%。水资源的特征为: (1)水资源丰富。 (2)河流水系、湖泊发育。 (3)天然水质好,但人为污染严重。 (4)水旱灾害。四、过渡性的亚热带植被与土壤 (一)自然植被明显的南北过渡性 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北为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乔木层以落叶阔叶树为主,夹有少量耐寒的常绿乔木树种。典型常绿阔叶林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南。本区针叶林分布在北部或海拔较高处的杉木林中,混生的植物种类较单纯。分布在本区南部海拔较低处的杉木林,混生的植物种类较多。本区竹林分布广泛,种类甚多,例如毛竹、刚竹、淡竹等。有许多经济价值很高的植物,有大量的亚热带特有经济植物。木本油料植物有油桐、乌桕、油茶等。茶的产品种

长江中下游地区2017届高考总复习地理科随堂练习

2012届高考总复习地理科随堂练习 【课题】自然地理环境对人口和城市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例 【高考解读】本区自然环境优越,人口城市稠密,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群发展最具代表性 【案例分析】:长江中下游地区 一、该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问题1:标出该区主要省区的简称、经纬度数值 问题2:该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 基地,说出该地区主要的农作物,从我 国粮食生产省份的排名来看,该地区的 地位在不断地下降,分析该地区发展粮 食生产中主要遇到的自然和经济的问 题有哪些? 农作物:水稻、小麦、棉花、油菜 自然问题:洪涝,台风等自然灾害频繁; 经济问题:①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用地不断扩大,耕地面积减少②城市化进程中产业结构调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而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农业从业人数减少。 问题3:影响该地区有哪些主要的天气系统?主要面临的自然灾害有哪些? 天气系统:7-8月反气旋(副热带高气压)、夏秋季节的热带气旋(台风)、锋面(6-7月江淮准静止锋,冬季的冷锋)自然灾害:洪涝、伏旱、台风、寒潮(低温冻害) 问题4:洞庭湖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由于实施了退耕还湖等措施,面积又开始扩大,请说 明其生态意义。近年来,沿湖芦苇种植有所增加,请分析这将对洞庭湖产生什么影响? 调蓄洪水;增加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湖泊面积缩小,水体营养化 二、城市群发展问题 材料一:长三角和珠三角(双三角洲)是我国两个重要经济区。(图为双三角城市分布图) 材料二:双三角洲地区基本情况(2007年) (1)从材料二可知,两个城市群相比,经济密度(单位面积GDP)较大的是__________,经 济对外依存度较低的是_______。(4分) (2)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_,其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