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3《伤仲永》

23《伤仲永》

《伤仲永》练习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忽啼求之(tí) 邑(yì)

B.日扳仲永(pān) 环谒(yè)

C.不能称前时之闻(chēng) 泯然(mǐn)

D.即诗书四句(jí) 或以钱币乞之(q?)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采和道理)

B.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奇怪)

C.借旁近与之(邻居)

D.未尝识书具(书写工具)

3.下列各句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余闻之/也久。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还自扬州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B.余闻之也久不能称前时之闻

C.忽啼求之借旁近与之

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于舅家见之

5.对下面这个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稍稍宾客其父。

A.渐渐去他父亲那里做客。

B.渐渐宾客都去他那里。

C.渐渐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

D.纷纷以宾客之礼招待他的父亲。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B.稍稍宾客其父

C.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D.泯然众人

7.选出下列句子代词不是指代方仲永的一项是 ( )。A.借旁近与之

B.传一乡秀才观之

C.邑人奇之

D.复到舅家,问焉

8.选出下列句子中的“其”的意思与其他几项不同的( ) A.并自为其名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稍稍宾客其父

D.父利其然也

课内巩固阅读阅读下文,完成9~14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9.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即书诗四句( )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3)不能称前时之闻( ) (4)泯然众人矣( )

11.细读全文,方仲永的才能日益衰退到“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从原文中找出表现仲永才能变化过程的语句。

(1)五岁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十二三岁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二十岁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作者描写方仲永才能变化的过程用了___________的写法,表明了对其父“不使学”错误做法的批判。

14.本文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点拨】“称”是“相当,符合”之意,故读chèn;而读chēng 是“称呼”之意。因而,多音字读音辨别要根据语义。

2.B【点拨】“奇”在此句话中属形容词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之为奇,认为(他)是奇才”的意思。

3.D【点拨】正确的停顿应为“余闻之也/久”,“也”是语气词,用在句中表停顿,故应在“也”之后停。

4.A【点拨】A项均为“从”之意;B项依次是“听说”“好名声”;C 项“之”依次是指“书具”“他,指方仲永”;D项依次是

“到”“在”之意。

5.D【点拨】要正确理解“稍稍”一词的意思,此词属于古今异义。6.C【点拨】A项“所以”表“……的原因”,B项“稍稍”是“纷纷”之意,D项“众人”是“普通人”之意,均属于古今异义词。C 项古今义均是“好坏”。

7.B【点拨】B项“之”指代仲永写的诗。

8.D【点拨】D项是“这样”之意。A、B、C三项均为“他的”之意。9.(仲永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天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仲永)学习。【点拨】要正确译“扳”“环谒”等词的意思。10.(1)写,作(2)完成,写好(3)相当,符合(4)消失

1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点拨】要认识到其原因在于他父亲的所作所为,即可找出答案,注意结合第1段末几句话,归纳作答。

l2.(1)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不能称前时之闻。 (3)泯然众人矣。【点拨】此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及筛选关键语句的能力,注意抓住时间顺序来考虑该变化过程。

l3.先扬后抑【点拨】文章先写仲永出众的才华,后写其“泯然众人矣”,是为“先扬后抑”的写法。

14.本文说明了人的天资与后天成才的关系,指出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点拨】要通过故事内容理解并归纳其中心,重点抓住仲永从“天资过人”到“泯然众人”的原因——“不使学”来分析归纳。

《伤仲永》检测题(附答案)

城阳七中七年级《伤仲永》导学案 姓名班级得分:主备人:韩超编号: 一.填空题 1.《伤仲永》选自_______,是_______因惋惜方仲永而写的一篇短文。“伤”,这里有_______和_________ 的意思。文章阐明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道理:_______,才能不断进步;________,则必然才智枯竭,最终成为一个平庸的人。 2.从体裁来看,《伤仲永》属于_________。文章明显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________,第二部分_________,提出作者的见解。 3.翻译下面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2)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其”所指代的内容。 ①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④稍稍宾客其父() ⑤父利其然也() 5.用原文填空。 ①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事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空用自己的话作答) 二.选择题 1.对本文的写作特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夹叙夹议、先扬后抑、对比的手法 B.寓事于理、先抑后扬、对比的手法 C.就事说理、先扬后抑、对比的手法 2.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人的天资与后天成才的关系。 B.本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了后天的学习和教育是天才成长的必要条件。 C.本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了家庭环境的好坏,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成才的关键。 D..本文针砭了当时不重视人才培养的社会弊病。 教风:博学善导厚生乐业学风:善思切问乐学敏行

伤仲永原文及翻译

伤仲永原文及翻译 导语:通过对方仲永的描写,表达了对天才的教育之道,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网小编为您整理的《伤仲永》的原文及翻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伤仲永 王安石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译文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注释

5马明忠伤仲永导学案 (1)

5 《伤仲永》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掌握朗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3、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学习重点】学习寓事于理的写作方法 【学习难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2、走近作者: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他两次被罢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3、文体资料:本文是一篇随笔。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 日扳._____仲永环谒._____于邑人不能称.____前时之闻泯._____然众人矣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世隶.耕_______ 未尝.识书具______ 借旁近与.之_____ 其父______ 余闻之.也久______ 从.先人还家_______ 稍稍宾客 .. 卒.之为众人_______ 今夫不受.之天______ 父异.焉________

日扳.仲永环谒 于邑人______ ;_______ 称.前世之闻________ .. 3、对下面句中的“之”“于”进行解释,然后归类文中的“之”“于”。 忽啼求之之:借旁近与之之: 余闻之也久之:不能称前时之闻之: 卒之为众人之:环谒于邑人于: 于舅家见之于:贤于材人远矣于: 受于人者不至于: 4、翻译句子。 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 ..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其受之天也,贤于.才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合作探究】 5、作者为什么对方仲永才能出众的幼时阶段详写呢? 6、方仲永五岁作诗能“”,而且“”;十二三岁时作的诗已经“”;二十岁就“”。 (1)从上面可以看出方仲永的才能是:() A、天资聪慧 B、平庸无奇 C、日益衰退 D、与日俱增 (2)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是:()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C邑人奇之D、不使学 7、请用“‖”将议论部分分为两个层次,并归纳出各层的主要内容。 第一层:

《伤仲永》的经典练习题(含答案)

《伤仲永》复习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题目中的"伤"意即悲伤哀痛。体现了作者伤感的感情基调。 本文是一篇随笔,叙事部分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然后进行议论,揭示道理。本文叙事先扬后抑。 唐宋八大家是指唐韩愈、柳宗元,宋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洵、苏辙、曾巩。 二、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世隶耕lì或以钱币乞之qǐ日扳仲永pān环谒于邑人yèyì 不能称前时之闻chèn泯然众人矣mǐn今夫不受之天fú而已邪yé 三、重点实词。 世隶耕(属于)称前时之闻(相当)仲永之通悟(通达智慧)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聚、团结)彼其受之天也(他) 泯然众人矣(完全)贤于材人(贤:胜过。材人,有才能的人)环谒于邑人(四处拜访)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采和道理)稍稍宾客其父(渐渐)或以钱币乞之(求取)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没有达到要求)父异焉(对……感到惊异)即书诗四句(写) 邑人奇之(以……为奇)稍稍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相待)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 父利其然也(以……为利)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还自扬州(从) 复到舅家问焉(复:又焉:代指方仲永的情况)卒之为众人(最后)固众人(本来)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是:从此。立就:立刻完成) 四、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 贤于材人远矣("材"同"才",才能)

五、各种词类活用(一般了解即可) ②词类活用 形容词作意动词 "邑人奇之"之中的"奇",是"以……为奇"的意思 "父异焉"之中的"异",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名词作意动词 "父利其然"之中的"利",是"以……为利"的意思 "宾客其父"之中的"宾客",是"把……当作宾客"的意思 名词作状语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的"日"名词作状语,是"每天"的意思 动词用作状语 "忽啼求之"中的"啼",原是动词"出声哭"的意思,这里作状语"哭着"的意思③一词多义 自: 1.并自为其名(名词,自己)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 闻: 1.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 2.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名声) 其: 1.其诗以养父母(代词,这) 2.稍稍宾客其父(代词,他的) 然: 1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 2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宾客:1稍稍宾客其父(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名词,客人) 为: 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动词,成为) ④古今异义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从此"。今义:判断动词) 或以钱币乞之(古义:不定代词,有的。今义:或许,或者。)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义:文采或道理。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稍稍宾客其父(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泯然众人矣(古义:平常人。今义:许多人,大家。) 六、理清文章结构。

伤仲永中考试题

第二课时《伤仲永》中考试题 一、2013年《伤仲永》中考试题 (一)【福建省泉州市】二(一)阅读甲乙两文,完成5~9题。(16分) (甲)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泯然众人矣。” (乙)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5.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2分) ①余闻之也久②非复吴下阿蒙 6.下面加点词词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忽啼求之.何陋之有 B.稍稍宾客其.父窥镜,谓其妻曰 C.蒙辞.以军中多务未尝稍降辞色 D.结友而.别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3分) ①不能称前时之闻称: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 ③即更刮目相待更: 8.翻译。(5分) ⑴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3分) ⑵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2分) 9.乙文的题目是编者加的。请根据文意,另选角度为乙文拟一个题目,并说明理由。(3分) (二)【福建省三明市】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15分)【甲】金溪民方仲永……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泯然众人矣。”(节选自王安石《伤仲永》) 【乙】陈际泰,字大士,临川人。家贫,不能从师,又无书,时取旁舍儿书,屏人窃诵。从外兄①所获《书经》,四角已漫灭,且无句读②,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十岁,于外家药笼中见《诗经》,取而疾走。父见之,怒,督往田,则携至田所,踞高阜而哦,遂毕身不忘。久之,返临川,与南英辈③以时文名天下。其为文,敏甚,一日可二三十首,先后所作至万首。经生举业之富,无若际泰者。 (节选自《明史》)【注释】①外兄:表兄。②句读:古人称文词之间该停顿的地方叫‘句”或“读”,相当于现在的标点。③南英辈:指艾南英等三人,与陈际泰被合称为“临川四才子”。④经生举业之富:读书人应试诗文的数量之多。 9.下面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借旁近/与之 B.余闻之/也久 C.时取/旁舍儿书 D.于外家药笼中/见《诗经》 10.解释下面加点词语。(4分) ⑴时扳.仲永环谒于邑人()⑵不能称.前时之闻() ⑶取而疾走.()⑷与南英辈以时文名.天下() 1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⑵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 12.通读甲乙两文,回答下面问题。(5分) ⑴甲文中方仲永自幼天资聪颖,长大后却“”;乙文中陈际泰小时虽“家贫,不能从师,又无书”,后来却能“”。(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 ⑵方仲永与陈际泰最终不同的结果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简要回答。(3分) (三)【广东省佛山市】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第6至第10题 金溪民方仲永,……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得为众人而已耶? 6.选出对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聚、团结) B.稍稍宾客.其父(客人) C.泯然众人 ..矣(常人) D.贤.于材人远矣(胜过、超过)7.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或以钱币乞之”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 A.扶苏以数谏故 B.属予作文以记之 C.皆以美于徐公 D.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8.选出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A.父异焉,借旁近与之(父亲的做法是不同的,是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 B.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白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 C.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仲永的情况)D.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就是该接受别人教育的时候,他没去啊) 9.选出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方仲永幼时天资过人,后来却因其父“不使学”反落为平庸无奇之辈。 B.作者先后三次和方仲永见面,发现他的文才下降很快,一次不如一次。

《伤仲永》的经典练习题(含答案)

四、通假字。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 2、贤于材人远矣("材"同"才",才能) 五、一词多义。 自:1.并自为其名(名词,自己)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 闻:1.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2.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名声) 其:1.其诗以养父母(代词,这)2.稍稍宾客其父(代词,他的) 然:1.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2.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宾客:1.稍稍宾客其父(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名词,客人)六、理清文章结构。 (1-2)叙述方仲永由神童到平庸的故事。 ⑴从"仲永生五年"到"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详写仲永才智极盛。 ⑵从"十二三矣"到"泯然众人矣"略写仲永才智枯竭。 ⑶从"父利其然"到"不使学"略写仲永才智衰退的原因。 (3)阐明作者观点,点明原因,议论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这篇文章的叙事部分一气贯通而层次分明,详略有致而结构紧凑,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 请认真阅读叙事部分后填空。 七、填空题。 1、本文就是通过记叙方仲永由幼年时天资过人到后来变得平庸无奇的故事,阐明了后天的教 育和培养对成才的重要性的道理。这种叙议结合,就事说理的好处是以真实生动的事例说明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既令人信服,又给人以意味深长的思考。 2、安排材料,详略得当。课文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略写父亲的贪利之举导致他才 能衰退,并最终沦为平庸的情形。这样安排材料的作用是使文章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

3、先扬后抑,跌宕多姿。例如文中写幼年时方仲永天资聪颖、才思敏捷;方仲永其父"利其 然""不使学"为下文埋下伏笔是"抑"。采用这种写法的好处是表明作者对"不使学",不 让人才"受于人"这一错误做法的否定、批判态度,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4、语言精当,言简意丰。例如写幼年方仲永的表现时,用"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 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写其父行为时,用一"利"字提示出他贪图钱财、目光短浅的特点;用"环谒"一词形象地刻画出他贪利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笔墨凝练,言简意丰。 5、事实上,方仲永如同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乡邻的"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其二,从其父的角度来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三,从方仲永本人来看, "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引号内填原文) 八、理解性默写。 1、文中交代方仲永的籍贯、身份、姓名及家世的句子是: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2、第一段中刻画出方仲永的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的句子是: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方仲永五岁作诗能"指物作诗立就",而且"文理皆有可观者";十二三岁时作的诗已经" 不能称前时之闻";二十岁就"泯然众人矣"。 4、幼年时的方仲永有令人称奇的表现是: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C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父亲"不使学"的原因的句子是: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6、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不使学。 7、点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的三个字是:不使学。 8、揭示仲永由"奇人"转变为"凡人"的原因的语句是: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伤仲永原文与翻译

伤仲永原文与翻译 【创作背景】 天圣三年( 1025 年),方仲永无师自通,提笔写,震动乡里。明道二年( 1033 年),与方仲永同龄的王安石跟随父亲 回金溪探亲,在舅舅家遇见了方仲永。他请方仲永作了几首诗, 但他有些失望,因为“神童作家”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聪明。康 定元年( 1040 年),王安石再次到金溪探亲。此时方仲永已做 回了农民。庆历三年公元( 1043 年),王安石从扬州回到临川,想起方仲永的遭遇,写下《伤仲永》一文。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 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 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 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 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译文】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 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以赡养父母 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事物 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

《伤仲永》中考试题汇编

《伤仲永》中考试题汇编 一、 阅读下列两则文言文,完成19—22题。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李贺作诗 (李贺)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当时著名文人)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早就构思好的),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

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带着小僮仆。奚,xī),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牵强符合)程课(固定的格式)者。及暮归,足成之……(母)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19.从这两则文言文中可以看出仲永与李贺的共同点是 。<2分) 20.仲永的最后结局是“泯然众人矣”,而李贺则成了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们童年时的相同点和成年后的不同结果,给你的启发是 (4分) 21.将下列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9分) (1)稍稍宾客其父: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22.《李贺作诗》选段中与《伤仲永》选段中“指物作诗立就”一句意思相近的 句子是 。(2分) 参考答案: 19.他们小时都很聪明。(意思对即可给分) 20.回答要点: (1)后天努力的重要性; (2)家庭环境及教育的重要性。以上两点,只要答对一点即可得满分,能从其它方面回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1.(1)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或:渐渐地以宾客之礼接待他父亲;或:渐渐地以他父亲为宾客。(2)那诗的文字和道理都有值得一看的地方;(3)这孩子要呕出心才会停止! 22.援笔辄就如素构。 二、

《伤仲永》原文及注释

《伤仲永》原文及注释 《伤仲永》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散文。一起来看看为大家整理的:《伤仲永》原文及注释,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伤仲永》原文及注释伤仲永 宋代: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译文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

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注释 伤:哀伤,叹息。 金溪:地名,今在江西金溪。 隶:属于。 生:生长到。 识:认识。 书具:书写的工具(笔、墨、纸、砚等)。

最新人教版伤仲永原文及课下注释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伤:哀伤,叹惜。 2.金溪:地名,现在江西金溪。 3. 世隶耕:世代耕田为业。 4.尝:曾经。 5.书具:书写工具,指笔、墨、纸、砚。 6.异焉:对此(感到)诧异。 7.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 8.自为其名: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9.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收:聚、团结。10.自是:从此。11.立就:立刻完成。12.文理:文采和道路。 13..邑(yì)人:同县的人。14..稍稍:渐渐。15.宾客其父:请他父亲去做客。宾客,这里指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16.乞:求取,意思是花钱求仲永题诗。17.利其然:以此为有利可图。18.扳(pān):通“攀”,牵,引。19.环谒(yè):四处拜访。 20先人: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21.称:相当,相称。22.泯(mǐn)然众人矣:完全如同常人了。泯然,消失,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众人,常人。矣,语气词。23.王子:王安石的自称。24.通悟:通达聪慧。 25.受之天:“受之于天”的省略,意思是先天得到的。受,承受。26.贤于材人:胜过有才能的人。贤,胜过、超过。材人,有才能的人。27. 受于人:指后天所受的教育。天,人对举,一指先天的禀赋,一指后天的教育。28.不至:没有达到(要求)。29.彼其:他。30.得为众人而已耶: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意思是比普通人还不如。

伤仲永导学案

伤仲永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伤仲永》编号:03号班级:姓名:学号:学习内容学习流程一、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2、指导学生准确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懂故事,并能复述故事,感悟故事。 3、准确把握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课时:第一课时形式:独学 二、学法指导:通过充分的活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问题,积累知识。课时:第一课时形式:独学三、学前预习 1、了解作者及作品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2、给下列字注音隶( ) 扳( ) 谒( ) 邑( ) 矣( ) 泯( ) 称( ) 卒( ) 焉( ) 耶( ) 四、学中探究。 1、加点字词解释。(1)伤仲永()(2)世隶耕()(3)未尝识书具()(4)忽啼求之()(5)父异焉()( ) (6)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7)并自为其名()(8)收族为意()(9)自是指物作诗立就()()(10)其文理皆有可观者()(11)邑人奇之()()()(12)稍稍宾客其父()()(13)或以钱币乞之()()()()(14)父利其然也()(15)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16)余闻之也久()()()(17)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18)泯然众人矣()()(19)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20)贤于材人远矣()()()(21)彼其受之天也()(22)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2、句子翻译。(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翻译:(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翻译:(3)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翻译:(4)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翻译:(5)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翻

《伤仲永》原文及翻译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金溪县的平民方仲永,世隶耕。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生五年,仲永五岁时,未尝识书具,不曾用过书写工具(纸、墨、笔、砚等),忽啼求之。有一天他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异焉,父亲对此感到很诧异借旁近与之,从邻家借来书写工具给他,即书诗四句,,仲永立即写了四句诗,并自为其名。并且自己为诗取了题目。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这首诗的意思是赡养父母、与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邑人奇之,同县的人对这件事感到奇怪,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渐渐地,同县的人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父亲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还有的人花钱请方仲永作诗。他的父亲以此认为有利可图,不使学。 不让他学习。余闻之也久。我听说这件事也已经很久了。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了方仲永,十二三矣。他已经十二三岁了。令作诗,让他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可是,他写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曰:“泯然众人矣”。“他的才能已完全消失,完全如同常人了。”王子曰:仲永之通悟,王安石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他先天的才能,远胜于一般有才能的人。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常人,是因为他受到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他那样天生聪明,像这样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普通人,现在那些天生就不聪明,本来就是普通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8.年:岁 9.未:不;没有 10.尝:曾经 11.识:认识 13.书具:书写的工具(笔、墨、纸、砚等)。 13.忽:忽然 14.啼:出声地哭 15.求:要 14.异:对……感到诧异(意动用法) 17.焉:他,代指仲永 18.借旁近:就近借来。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 19.与:给 20.即:立即,立刻 21.书:书写,写 22.并:并且 23.自:自己 24.为:题写

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伤仲永》导学案(1) 语文版.doc

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伤仲永》导学案(1)语文版 学习目标: 1、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熟读课文,理解文章中心。 3、明白本文借事说理的方法,领会后天教育对人成才的作用,激励学生勤奋学习。 学时安排:两课时 学习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 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 大的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少有的天才。他的这句名言 对天才作了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很多人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 认为有天赋,结果沦为庸才、蠢材。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二、作者简介(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资料作以介绍) 《伤仲永》作者是,朝文学家、政治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本文选自《》 三、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 (一)要求:1、读准字音2、读准节奏 ●读准下列字音:扳()、谒()、泯() ●标出下列句子停顿: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余闻之也久。 朗读展示 四、翻译全文 1、小组合作,一人一句翻译。遇到难点,小组讨论解决。解决不了的字词,交付全班 解决。 解释下列句子中带点的词。①未尝识书具()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④从先人还家() 2、小组展示翻译。 五、反馈检测: 1、解释下列多义词: ○1父利其然也然: 泯然众人矣然: ○2并自为其名自: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 ○3忽啼求之之:

不能称前时之闻之: ○4余闻之也久闻: 不能称前时之闻闻: 1、解释下列活用的词语: 父异焉异: 邑人奇之奇: 宾客其父宾客: 父利其然也利: 2、解释古今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意思: 六、小结: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故事内容,我想方仲永由天才沦为庸才的经历应对大家有所启发,希望聪明的同学们要勤奋学习,不可步仲永的后尘。 七、教学反思:

《伤仲永》阅读习题及答案

一、一词多义(8分)自:并自为其名(名词,自己)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 闻: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传闻、名声) 其: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代词,这)稍稍宾客其父(代词,他的) 然: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二、填空(共66分,每空2分) 1、本文就是通过记叙方仲永从幼年天资过人到后来沦为平庸的故事,阐明了后天教育对于成长的重要性的道理。这种叙议结合,就事说理的好处是用真实生动的典型事例反映具有普遍性的道理,既令人信服,又给人以意味深长的思考。 2、本文安排材料,详略得当。课文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略写他后来才能衰退,最终沦为平庸的情形。这样安排材料的作用是使文章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 3、本文先扬后抑,跌宕多姿。采用这种写法的好处是:表明作者对方仲永的父亲“不使学”,不让人才“受之人”的错误做法的否定和批判态度,使前后形成强烈对比,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4、本文语言精当,言简意丰。例如写幼年方仲永的表现时,用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写其父行为时,用一“利”字揭示出他贪财短视的特点;用“环谒”一词形象地刻画出他贪图钱财,目光短浅的愚昧无知之态。 5、事实上,方仲永如同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乡邻的角度来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其二,从其父的角度来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三,从方仲永本人来看,“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6、方仲永五岁作诗能“指物作诗立就”,而且“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十二三岁时作的诗已经“不能称前时之闻”;二十岁就“泯然众人矣”。 7、幼年时的方仲永有令人称奇的表现是:A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C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8、父亲“不使学”的原因的是: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 9、在议论部分中表明作者写《伤仲永》目的的句子是: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0、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由于:“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也”。作者认为在这两个因素中,后天教育因素对于一个人的成才更为重要。 11、“不能称前时之闻”中的“前时之闻”具体指: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12、“余闻之也久”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13、“得为众人而已耶?”从句式上看属于反问句,意思是恐怕连成为普通人都不可能。 14、本文第三段就事说理,从个别引向一般,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揭示了后天教育对人成才的重要性。因而这段文字的表达方式是:议论。 三、简答题。(共20分) 1、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伤”?(4分) 答: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 因方仲永这样一个天才,由于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而沦为平庸,所以感到哀伤、惋惜。 2、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分) 答:贪图钱财,目光短浅,愚昧无知。 3、作者为什么极力渲染方仲永幼时的天资?(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4分) 因为仲永幼时天资过人,与后来“泯然众人”形成了强烈对比,有力地突出了“伤”的主题。同时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有力地说明了“泯然众人”的原因是未能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让读者领会到一个人的天资与后天成才的关系。 4、文中的“受之天”指的什么?“受之人”又指的什么?(4分) 答:“受之天”是指一个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所受的教育。 5、方仲永这一故事的结局是什么?读完本文,你悟出什么道理?(仲永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4分) 答:结局是“泯然众人矣”。 让我知道了一个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即使天资再好,如果不授受后天教育,也会成为无能之辈。 6、“泯然众人矣”一句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流露出作者对方仲永这样一个天才最终论为平庸的哀伤、惋惜之情。 四、语言品析(共6分,每小题3分) 1、文中“忽啼求之”的“啼”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答:不能删去。因为“啼”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仲永索要书具时的儿童情态。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的“日”“环”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伤仲永》教案

5.伤仲永 王安石[宋] 教学目标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二)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四)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

—〈〈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二、作者作品简介 提问: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学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来给大家谈谈? (学生讲述) [投影]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三、题解 (教师)提问: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明确:哀伤,叹息。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四、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教师)讲述: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一)听老师朗读课文,看看谁找到的错误多! (二)学生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合作翻译课文,看看谁翻译得最通顺。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幻灯] (1)理解几个词语 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A.世隶耕(属于) B.未尝识书具(曾经)

《伤仲永》重点字词解释

5、伤仲永 1、金溪:地名,现江西金溪 2、民:老百姓 3、世隶耕:世代以耕田为业 4、隶:属于 5、未:不 6、尝:曾经 7、书具:书写工具,指笔、墨、纸、砚等 8、忽啼求之的“之”:代词,指书具 9、异焉:对此(感到)诧异 10、异焉的“焉”:兼词,于之 11、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 12、借旁近与之的“与”:给 13、借旁近与之的“之”:代词,指仲永 14、即书诗四句的“书”:名词→动词,写 15、自为其名: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16、自为其名的“为”:写上,题上 17、其诗以养父母的“其”:代他的 18、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 19、收族的“收”:聚、团结 20、意:主旨,内容 21、传:传送 22、一乡秀才的“一”:全 23、传一乡秀才观之的“之”:代这首诗 24、自∣是: 从∣此,这 25、立∣就 立刻∣完成 26、文理:文采和道理 27、皆:都 28、可观者:值得赞赏的地方 29、者:……的地方 30、邑人:同县的人 31、奇:以之为奇 32、稍稍:渐渐 33、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 34、宾客其父:请他父亲去做客 35、或:有的人 36、乞:求取,意思是花钱求仲永题诗 37、利:认为……有利可图 38、日:每天 39、扳(pān):通“攀”,牵引 39、环谒(yè):四处拜访40、于:介词,向 41、不使学:不让他学习 42、余闻之也久的“闻”:听说 43、明道:宋仁宗年号(1032-1033) 44、中:年间 45、从:跟从 46、先人:这里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 47、于:在 48、称:相当 49、不能称前时之闻的“闻”:传闻 50、还自扬州=自扬州还 51、复到舅家问焉的“焉”:代词,代方仲永的情况 52、泯然:消失 53、众人:常人 54、泯然众人矣:完全如同常人了 55、王子:王安石的自称 56、仲永之通悟的“之”:的 57、通悟:通达聪慧 58、受之天:“受之于天”的省略,意思是先天得到的。受,承受 59、贤:胜过,超过 60、贤于材人的“于”:比 61、材人:有才能的人 62、卒:最终 63、受于人:指后天所受的教育 64、不至:没有达到要求 65、彼其:他 66、如此之贤的“贤”:聪明的 67、且:尚且 68、固:本来 69、得为:想成为 70、得为众人而已耶: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意思是连普通人都不如。

《伤仲永》导学案

《伤仲永》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背诵课文。 2、水平目标: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3、情感目标:理解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重难点: 1、朗读课文,准确掌握句中的停顿。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2、2、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自学 1、作者及题解 王安石:北宋、、,字介甫,晚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 本文选自,是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题目中的“伤”是的意思,文题的含义是: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表达作者对方仲永遭遇的之情。 唐宋八大家: 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2、学生自读课文,给下列字注音(并把注音写在文中相对应的位置) 隶( ) 扳( ) 谒( ) 邑()矣( ) 泯( ) 称( ) 卒( ) 焉( ) 耶( ) 3、照下面的朗读示例,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句子的节奏、停顿,并在书上标示。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④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⑥余闻之也|久 二、合作探究

浅谈《伤仲永》故事中得到的启发

浅谈《伤仲永》故事得到的启发 《伤仲永》这个故事通过叙述方仲永因为父亲“不使学”,而从神童到成为普通人的变化过程,说明天资固然重要,但没有好的后天的教育,再好的天赋也不可能得以发挥。从而也告诉了我们学习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一个人能否成材,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 方仲永从小就天资聪明,但是最终他成了一个平常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用方仲永作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这也就是我们教育学中所说的,一个人的身心发展除了有先天的生物因素(内部因素),也有后天的社会因素(外部因素);也受到了个体自身条件和环境条件的影响。一个人即使有再好的内部条件,也必须要有外部条件的配合,否则内部条件没有发挥的机会。而在这里外部因素中教育和学习对人的身心发展又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对人的潜能的发掘,对人的力量的发挥,对人的个性的发展都有着很大的影响。教育主要通过不同的内容和形式来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教育使人意识到生命的存在并努力追求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俗话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想任何一个有着辉煌成就的人,他们无一不是通过刻苦学习才取得成就的。如果你从小就有着非常聪明的头脑,可仗着自己有这么一个与众不同的优点而不去努力学习,最后你不会比普通人强到那儿。如果故事主人公方仲

永能有良好的氛围,接受了适合自己的教育,就很有可能成为国家的栋之才。 当然方仲永没能成才的很大责任应该由他的父亲承担,因为仲永父亲“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剥夺了仲永的学习机会,使仲永未能受到后天教育。至于仲永长大后才能逐渐衰退,以至丧失殆尽,则是“不使学”的必然结果。那么,同样,在现代社会中,许多父母不也是如此吗,就像现代许多选秀节目,很多小孩子不过5、6岁,就因为一些唱歌或表演上的才能而被父母带上电视,可是最终结果呢?又有几个孩子能够坚持下来,在演艺上取得大的成就,最终还是泯于众人矣。 方仲永给我们的教训是深刻的,他告诉我们后天的教育相当重要,像他这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智慧的人,因为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尚且要成为普通人;那么现在不是天生聪明的人,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恐怕连普通人都不如。所以我们从现在开始,要重视教育,珍惜好受教育的机会,奋发努力,掌握本领。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