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湖南省区域产业发展规划

湖南省区域产业发展规划

湖南省区域产业发展规划
湖南省区域产业发展规划

湖南省区域产业发展规划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发展基础与背景

第一节优势条件

第二节机遇与挑战

第三章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

第二节产业定位

第三节发展战略

第四节发展目标

第一章总则

(一)规划的编制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创新。以改革为动力,通过体制机制和观念创新,形成促进又好又快发展、增进人民福祉的制度优势,带动全省的经济发展。

(2)坚持全面统筹、协调发展。实施优势优先,兼顾周边地区,,实现城乡统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

(3)坚持因地制宜、体现特色。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构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布局合理、集约发展的城镇体系。创新流域治理、生态网络建设、有序开发机制,展现湖南山水、生态、经济、文化特色。

(4)坚持政府引导、市场推动。加强省级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各市在改革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强化规划、政策等的科学引导,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二)规划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0号)

(3)《湖南省发展“十二五”规划》

(4)《湖南省总体规划2008--2020》

(5)《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2008--2020年)》

(三)规划编制重点

(1) 对湖南省产业的优势条件进行分析

(2)对湖南省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3)对湖南省产业的发展与布局进行分析

(4)对湖南省五大区域布局与协调发展进行分析

(四)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为湖南省行政区域范围,规划面积为21.18万平方公里。

(五) 规划期限

(1)近期:“十一五”期间,2006年——2010年。

(2) 中、远期:2010年——2015年。

(3) 远景:2020年。

第二章发展基础与背景

第一节优势条件

(一)区域优势

自然条件:中亚热带过渡的湿润季风气侯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表现出冬夏长、春秋短的季节特征。日照十分充足,有丰富的热量资源,并且,雨热同季,适合多种作物生长。地形以中、低山与丘陵为主,中部地区大多为丘陵、呈马蹄形的丘陵型盆地,北部为河谷冲击平原,地势很低,土壤肥沃。省内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品质优等优点,如锡、钛等为湖南发展工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交通条件:湖南北靠长江,南接两广,邻近港澳,具有承东启西、南联北进的区位优势,交通位置十分重要。湖南有京广、焦柳铁路纵贯南北,浙赣、湘黔、湘桂、石长铁路连接东西,此外,境内还有地方铁路醴(陵)浏(阳)铁路、郴(州)嘉(禾)铁路、益阳铁路、和专用铁路1200余公里,与国家铁路相连接,

公路通车里程 6万多公里,境内有国道9条,省道70条,省际联络路18条。长沙-浏阳、长沙-湘潭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

湖南省地处长江中游南岸,是我国内河航运最为发达地区之一,初步形成了以洞庭湖为中心,湘、资、沅、澧四大干流为主干,沟通全省、通达长江的航道网。全省共有吞吐量1万吨以上的港口63个。岳阳、长沙、湘潭、株洲、衡阳、常德、益阳等港口年通过能力均在100万吨以上。全省现有通航河流 373条,通航总里程11968公里,居全国第3位。

湖南拥有长沙黄花、张家界荷花两个国际机场和常德、永州、芷江3个国内机场。长沙黄花国际机场现已开通定期航线80条,包机航线4条,可通往全国56个(包括台湾、香港)大中城市和日本、泰国、韩国、新加坡、越南等地,成为湖南对外开放的主要门户和全国民用航空干线的重要枢纽。

(二)产业优势

2010年,湖南省的地区生产总值迅速突破了1.5万亿,达到了15902.12元,增长14.5%,排名在全国的前十。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39.44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

加值7313.56亿元,增长20.2%;第三产业增加值6249.12亿元,增长11.5%。第一、二、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5%、62.3%和34.2%,工业的产业比值人在上升,并占主导作用。

(三) 投资优势

在自然环境方面,湖南省具有较好的区位和丰富的资源。 在经济方面,湖南省水价、地价、电价、劳动力成本等都相对较低,且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

在政治环境和法律环境方面,湖南省不断优化省内的投资环境。努力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了办事效率。目前,全省各级各部门正在大力营造一个与市场经济规则内在要求和wT0规则相适应的高效优质的服务环境、稳定安全的治安环境 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公平公正的投资环境。政府在遵循国家税收基本规定的基础上,投资政策上不断优化,在企业投资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同时为了吸引更多投资者,在出入境管理政策上也给予一定优惠。 年份 生产总

值(亿

元)

增长值(%) 人均GDP (元) 增长值(%) 产业比值 工业增加值比重(%) 2007 6013.18

13.7 10981 12.7 25.7:40.0:34.3 34.6 2008 7376.09

12.9 13421 11.9 24.1:42.6:33.3 37.4 2009 8488.28

13.5 15445 12.9 20.9:44.6:34.5 39.1 2010 15902.12 14.5 15902.12 14.5 14.7:46.0:39.3 39.5

我省2011年首批重点产业招商项目31个,项目涉及机械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现代物流、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等领域,总投资金额超过100亿美元。

第二节机遇挑战

湖南经济发展在新世纪初,时逢历史性的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从机遇看,首先,湖南经济正历史性地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潮流中。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湖南大力开拓、发展开放型外向经济,经济外向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入世”对经济冲击最大的是工业企业,受益大的是传统产业和新经济领域,而工业不是湖南强项。因此,全球经济一体化,特别是“入世”给湖南发展传统产业,发展电子、生物技术、新材料工业以及发展旅游经济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其次,知识经济的来临给湖南发展电子、通讯、计算机产业带来了史无前例的机遇。再次,湖南文化底蕴厚实。湖南是一个文化大省,并正着力建设文化产业。再其次,全国第四大南北大动脉--洛湛铁路大东线方案和太澳高速公路最终敲定,并开始进入实施阶段,以及位于北回归线上气候条件优越、降水丰富、旅游资源丰富、沿海内陆和内陆前沿的区位优势等都为湖南经济发展、湖南经济腾飞创造了条件。

从挑战看,首先,加入世贸组织对湖南经济是一次历史性的冲击。其次,知识经济的挑战。知识经济对湖南是一种机遇,也是一次挑战。再次,湖南既没有赶上东部沿海改革开放之快车,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又挤不上西部大开发之便车,既不“东”又不“西”,难以

享受国家政策倾斜,而且东有高速发展之浦东、江浙,西有正在崛起之大西南,南有生龙活虎之广东,北有蓬勃发展之湖北、武汉,湖南经济“四面楚歌”,只有“背水一战”,“釜底抽薪”才能“百二秦关终属楚”。

第三章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富民强省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面推进“五化两型”建设,坚持以建设“两型社会”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和着力点,以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产业低碳化为基本途径,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自主创新,推进节能环保,保障改善民生,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争做科学发展排头兵,为率先建成“两型社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第二节产业定位

(一)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由于我国现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以区域经济在本质上就是竞争性经济。由此造成中部各省经济结构基本相同,竞争非常激烈。而粤港澳作为经济发达地区,其对湖南经济发展构成了挤压态势。因此,在中部崛起的大背景下,中部各省优势互补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立足湖南省情,发展有湖南特色的产业、品牌,形成产品、产

业优势,参与国际国内竞争,在竞争中提升湖南经济实力。

结合国家对中部地区的功能定位和湖南省省情,“十一五”时期湖南要完成这一目标,经济发展不能再延续产业全面推进的传统思路,必须打破原有的经济思维,突出新兴产业发展,力求重点突破,由此带动湖南经济结构的全面升级。

(二)产业发展的方向定位

湖南的崛起首要抓住的就是中部崛起这一发展机遇,但我们也应着眼全国的总体发展乃至全球经济现状,切忌盲目发展,但又务必要摆脱传统局限思维,在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寻找新的发展机会,找准经济崛起的切入点。首要就是立足本省实际,积极承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

(1)湖南与广东两省紧密相连,京广铁路、武广铁路联通珠三角、直达港澳。黄花、荷花国际机场早已开通港澳航线,岳阳城陵矶5000吨级码头可以通江达海,这些都无疑给湖南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并扩大了与港澳地区的经济交流创造了良好的水陆空交通条件。

(2)湖南多种有色金属和非金属储量资源丰富,在世界已知160多种矿产中,湖南已发现141种;在重要矿产中,钨、普通莹石、海泡石、石粘土、隐晶质石墨等居全国第1位,钴、钒、锑和重晶石等居全国第2位。这些无疑是产业承接的后备保障。

(3)湖南工业体系完整、规模初具、部分产业优势突出。其中株洲国家电动汽车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衡阳国家输变电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湘西国家锰深加工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等6个基地被认定

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4)改革开放后,湖南与粤港澳的经济技术合作日益增强,初步形成了不同层次的优势互补与融合。目前来自香港的外资占湖南全部外资的53%,进出口贸易大部分是对香港和经香港转口,而在湖南投资项目最多、投资额最大的省份是广东。这些都表明了湖南拥有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先决条件。

(三)产业发展的特色定位

产业发展的特色定位,关键是要突出比较优势。

(1) 农业方面,应按照优质、高效、安全和生态型现代大农业的发展要求,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使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一是强化粮食的优质、高产、高效和安全管理,形成集中连片的粮食生产基地,提高粮食的商品化率和加工增值水平;二是加速建设大型农产品加工基地,推进湖南具有比较优势的肉类、水果、水产品等规模化生产和加工;三是加快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把湖南的农产品更多地打向省外、国外市场。

(2)工业方面,要以制造业为重点,以对接珠三角为工业进步的切入点,加快推进湖南工业化进程,加速形成工业主导型产业结构。一是突出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进一步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推动资源主导型结构向市场主导型结构转变;二是全力抓好标志性工程和优势企业,提高湖南制造业的竞争能力;三是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主动

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融入泛珠三角的产业分工体系,提高湖南工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四是结合湖南的实际情况,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3) 服务业方面,应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以及具有传统优势的商贸、旅游、文化等产业。加快湖南现代服务业发展。特别要充分发挥湖南旅游资源优势,搞好旅游景点开发、配套设施及其服务体系建设,尽快使旅游业发展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

(四)产业发展的空间区域定位

湖南产业发展的空间区域定位,主要是在湖南现有产业发展基础上,依据区域协调能力和总体协调布局分区域进行定位。具体可分五个区域进行布局。

(1)湘北经济区(常德、岳阳)。这一区域是湖南对外经济的主要门户地区,应依靠其区位、交通、食品加工业基础以及通道优势,以发展对外贸易、物流为重点,以开发优势资源和与武汉城市圈合作为突破口,主动参与武汉城市圈的合作与发展,承接产业梯度转移。该地区产业发展主要是定位为制造业基地、物流中心、以及生态旅游。

(2)长株潭城市群(长沙、株洲、湘潭)。这一区域是湖南经济的发达地区,我们应充分利用其强大的科研、经济实力,以及完善的工业基础,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加强其与其他经济发达地区的联系与产业承接,形成对湖南经济外向拉动的龙头。该地区产业发展主要是定位为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开发基地、物流中心、科研中心以及人文

旅游。

(3) 湘中经济区(益阳、娄底、邵阳)。这一区域位于湖南中部地区,主要应发挥其劳动力成本和土地使用成本相对较低,以及农业资源、矿产品资源和旅游资源相对丰富的优势,打造湖南省工业原材料供应基地。产业发展主要定位为粮食主产区、高新农业示范区、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以及建材工业、冶金工业产业带。

(4)湘西经济区(张家界、湘西自治州、怀化)。这一区域旅游资源、农业资源、矿产资源丰富,是呼应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产业发展主要定位为以生态旅游为主,发展绿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以及矿产品深加工。

(5)湘南经济区(衡阳、永州、郴州)。这一区域的地理位置处于纵向珠三角——长株潭,横向闽三角——海西经济区——大西南,两条经济带的交汇腹地,是华南经济圈与内陆经济关联的重要通道和节点。针对这一点,该地区应主动加强与周边经济圈的联系,是湖南承接沿海产业的转移的桥头堡。产业发展主要定位为金融保险、现代物流、加工制造业、运输业等产业,布点若干个区域性金融中心、物流中心,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第三节发展战略

(一)东

积极主动参与和融入长三角和泛长三角区域合作。以上海为龙头,江苏浙江为骨干,安徽、江西、福建、湖南、湖北为积极参与者的泛长三角区域合作,有着广泛的合作空间与机遇。湖南应积极主动参与

和融入长三角和泛长三角区域合作。建议从长三角地区“五引进”和招商引资:1、引进人才;2、引进技术;3、引进资金;4、引进管理;5、引进项目(可以是劳动密集型,承接产业转移,但必须是环保的,最好是高科技型的);

招商引资:建议举办上海(2008)-南京(2009)-上海(2010)-杭州(2011)-上海(2012)-南京(2013)-上海(2014)-杭州(2015),如此循环往复的招商引资推介会,既招商引资又推介湖南本土企业及项目。

(二)南

积极主动参与和融入珠三角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湖南已经加入9+2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湖南与广东相邻,与香港澳门地域相近,应当充分利用和积极主动参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所涉及的各项合作。建议从珠三角地区“五引进”和招商引资:1、引进人才;2、引进技术;3、引进资金;4、引进管理;5、引进项目(可以是劳动密集型,承接产业转移,但必须是环保的,最好是高科技型的);

招商引资:建议举办香港澳门(2008)-深圳(2009)-香港澳门(2010)-广州(2011)-香港澳门(2012)-深圳(2013)-香港澳门(2014)-广州(2015),如此循环往复的招商引资推介会,既招商引资又推介湖南本土企业及项目。

(三)西

积极开展与直辖市重庆市、西南重要城市成都市的合作与发展,

2007年6月,国务院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7年12月,国务院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国家级试验区,两个试验区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应当互通有无,互相沟通,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也应当积极从重庆市和成都市搞好“五引进”和招商引资,同时也应当积极参与相邻省份贵州的合作与发展:1、引进人才;2、引进技术;3、引进资金;4、引进管理;5、引进项目(可以是劳动密集型,承接产业转移,但必须是环保的,最好是高科技型的);

招商引资:建议举办重庆(2008)-成都(2009)-重庆(2010)-成都(2011)-重庆(2012)-成都(2013),如此循环往复的招商引资推介会,既招商引资又推介湖南本土企业及项目。

(四)北

1、北京

北京,中央部位、中央银行、中央企业总部所在地,湖南要积极主动实现“三对接”“五引进”:

“三对接”:

(1)与中央部位对接,如国家发改委、铁道部、交通运输部、等等;

(2)与中央银行对接,如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国家发展银行、中国银行、等等;

(3)与中央企业对接,如中国五矿集团公司、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空集团公司、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

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华能集团公司、等等;

“五引进”:

(1)、引进人才;

(2)、引进技术;

(3)、引进资金;

(4)、引进管理;

(5)、引进项目(高科技型的大项目,能形成产业链的大项目);

2 武汉

湖北武汉城市圈(1+8)于2007年12月与长株潭一同获批全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国家级试验区,湖南湖北好像一家人,共同承担着两型社会建设任务,又同处长江中游、地处中部,在中部崛起中又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湖南湖北更应该互通有无,互相沟通,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为两型社会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五)、中

湖南地处中部,连接东西南北,又处在泛珠三角和泛长三角的交界处,区位优势十分明显。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实施中部崛起战略,2007年12月,国务院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国家级试验区,湖南已经提出并实施长株潭3+5城市群(长株潭+岳阳/益阳/常德/娄底/衡阳)发展战略。

1、工业强省

湖南省第九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工业强省”战略,非常赞同,在此就不多说了。

2、文化强省

湖南有着非常雄厚的湖湘文化底蕴,在湖湘文化的熏陶下,出现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他们既是湖湘文化的创立者、开拓者、又是湖湘文化的传播者,从古演绎到今。从屈夫子的爱国精神,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魏源放眼看世界,曾国藩、左宗棠,黄兴、蔡锷,到共和国的创立者毛泽东,共和国主席刘少奇以及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三位元帅彭德怀、贺龙、罗荣桓,六位大将粟裕、黄克诚、谭政、肖劲光、陈赓、许光达,十九位上将,以及共和国副主席王震、共和国总理朱镕基,还有数不胜数的仁人志士。

湖南应当发掘整理创新湖湘文化和湖湘文化精神,历史是沉淀,文化是认同,未来是要在历史与文化的基石上创新。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经济竞争,除了依靠科技竞争之外,很重要的一方面是文化的竞争。

3、教育强省

湖南的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有千年学府之称的岳麓书院,“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在当代,有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等一大批高等学府,为国家建设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人才。湖南的中学高中教育历来在全国来说也都名列前茅。

邓小平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靠人才掌握和发挥作用的,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培养科学技术人才的。因此,教育是潜生产力。

除了大学教育之外,还应当包括中等专业教育、职业教育、技能

培训、等等,为建设工业强省培养各种人才。

4、旅游强省

湖南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有五岳之一的南岳衡山,有美丽神奇神秘的大湘西、张家界,有烟波浩渺的洞庭湖,有中华始祖炎帝陵、舜帝陵,有伟人毛泽东故里韶山,有共和国主席刘少奇故里花明楼,有无数的仁人志士故里,有无数的江河名山自然景观,有无数的红色旅游景点。这些都是湖南的旅游资源,应当做大做强这些旅游资源,把湖南建成中国和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

5、农业强省

农业是基础,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带来严重后果,前不久引发的世界性的粮食危机就是一个例子。湖南原是农业大省,应当依靠科技建设农业强省。特别是在水稻粮食方面,湖南是有独一无二优势条件的,那就是院士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应当把湖南建设成世界杂交水稻科技中心、示范中心、推广中心。

第四节发展目标

(一)湘西:张家界、湘西自治州、怀化

目标:旅游带动其他产业

(二)湘南:永州、郴州、衡阳

目标:湖南承接珠三角、闽三角、海西经济区、大西南产业转移的主要基地

(三)湘东:长沙、株洲、湘潭

目标:中部崛起的核心之一

长沙:以高新产业和第三产业为重点

株洲:工业

湘潭:工业和加工业

(四)湘中:承冬、启西,联北、通南、打造工业原材料供应基地、湖南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和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基地

娄底:交通枢纽和汽车配套产品的生产基地

益阳:长株潭后花园、食品加工、电子信息和能源

邵阳:农产品加工,规模以下工业

(五)湘北:(承接三大经济圈(武汉、成渝、长株潭)的重要枢纽)

常德:湘鄂交界地区首位城市、烟草、旅游食品加工,纺织、造纸、电力;缓解岳阳的运输压力

岳阳:工业、运输业,最大的运输港口

城市定位功能及目标产业分工重点

长沙市

核心城市中部城市崛起

核心之一,带动周

边城市发展集约型,高新科技型第一产业,做大做强第三产业,对外打开门户,规模以上商业

株洲市

湘潭市

常德市原材料过渡地

岳阳市

次级核心城市带,巩固自身原有

工业园,承接珠江

三角洲产业转移,

3+5城市群中的

5,以及湘南三省,

国家承接产业转

移示范区,为原材

料添加附加值

工业,加工业,

制造业,规模以

上工业

益阳市娄底市衡阳市永州市郴州市

邵阳市

区域中心城市省内原材料主

要提供地集约型农业,旅游业,规模以下工业

怀化市

吉首市

张家界市

1、巩固发展第一产业

农业产业分布图

2、重点发展第二产业

工业产业分布图

3、优先发展第三产业

服务业产业分布图

五、区域布局与协调发展(分版块)

1、优化总体布局(产业链条)

2、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建议项目)

湘西:张家界、湘西自治州、怀化

旅游带动其他产业

湘南:永州()、郴州(敞开南大门对接粤港澳、)、衡阳

湖南承接珠三角、闽三角、海西经济区、大西南产业转移的主要基地

长株潭:

中部崛起的核心之一

长沙:以高新产业和第三产业为重点

株洲:工业

湘潭:工业和加工业

湘中:承冬、启西,联北、通南、打造工业原材料供应基地(打造湖南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和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基地)

娄底:交通枢纽和汽车配套产品的生产基地

益阳:长株潭后花园、食品加工、电子信息和能源

邵阳:

湘北:(承接三大经济圈(武汉、成渝、长株潭)的重要枢纽)常德:湘鄂交界地区首位城市、烟草、旅游食品加工,纺织、造纸、电力;缓解岳阳的运输压力

岳阳:工业、运输业,最大的运输港口

【浅谈金融支持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我国区域经济政策

【浅谈金融支持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我国区域 经济政策 浅谈金融支持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在经济中的核心作用越来越明显,地方金融生态环境的 优劣,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当前城镇化及工业化发展 过程中加强和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有利于为地方经济发展吸引更多 的资金流入;有利于优化区域经济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调整;有利 于提高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质量,增强区域金融业的竞争力,为经济 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与优质的金融服务。 加强和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不仅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动金融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经济金融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目前在金融生态建设中,由于存 在多方认识不足、征信体系不完善、法制体系不健全、金融生态链 缺位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制约,严重阻碍了金融生态建设工作的深化,这些“壁垒”急待消化。 一、当前金融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诚信意识淡薄,社会信 用体系不健全。一是社会信用意识淡薄,借款人逃债、赖债现象仍 不同程度的存在。二是部分借款人在获得银行信贷资金后任意改变 贷款用途。三是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造假账,甚至违法行为在有 些企业中仍然存在,这使得银行对企业的效益分析、贷款风险预测 等无法正常进行。 2、政府、银行、企业之间关系淡化。一是现阶段金融机构自上 而下自成系统和资金经营权上收的管理模式,减少了金融部门对当 地经济的融资力度,支持地方的资金少了,发挥的作用就减弱,沟 通的机会也相对减少,地方对金融部门的看法也随之改变,这样逐 渐淡化了政府、银企之间联系。二是随着人行改革的深入,特别是 监管分离后,基层央行调控引导职能明显不足,只能通过利率管理、窗口指导、支农再贷款等政策工具和手段进行调控引导,对辖内金 融机构的贷款投向和投量也只能是出台一个原则性的指导意见或搭

金融发展论文:论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与影响

金融发展论文:论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 与影响 摘要:金融是现代经济活动的核心,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相互促进、相互作用。通过对金融发展理论和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的分析,可以发现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种密切联系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金融发展经济增长区域金融发展区域经济增长 金融是现代经济活动的核心,金融资源的数量及其配置效率是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与发展的重要约束条件。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也是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空间上的具体化。实践证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愈高,越需要强大的金融做基础,金融的作用就愈强。区域金融活动的主要作用在于分配资金,其运作机制就是金融活动影响储蓄和投资,储蓄和投资影响资金流量结构,再影响生产要素的区域分配结构,最终影响到区域经济增长。如果是区域金融体系较完善,金融发展水平较高,则对本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必然起到促进作用,进而通过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调整区域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达到金融体系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因此,区域金融理论不是区域与金融的简单叠加,而是

将区域与金融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观察,分析其产生、发展、运动的规律,探讨的核心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在地域上的表现,或者说是对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间互生共长关系的研究。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两者相互作用,共同发展。 一、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1、区域金融发展有利于促进区域资本的形成。一个区域若没有足够、持续的资本供给,既不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也不能促使区域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区域资本的形成和积累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资本的积累在很大程度上又是由储蓄的规模和资本产出效率决定的。区域金融发展之所以能够增加储蓄规模,原因在于实际利率水平、资本市场的发育程度、金融资产的多样化程度以及金融部门的效率和融资机制会影响到储蓄率和储蓄向投资的转 化率。金融系统越发达、金融机制和金融工具提供的选择机会就越多,金融服务越便利周到,人们从事金融活动的欲望就越强,一些非生产性的或暂时闲置不用的资金就可以被吸引到生产性用途上来,储蓄率就会提高,资本积累的速度就会加快。同时金融发展和健全的金融制度降低了信息和交易费用,从而影响到了储蓄水平、投资决策、技术创新以及长期经济增长速度,进而提高了储蓄向投资的转化率。在实际

关于湖南新化县—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的分析

关于湖南省新化县—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的分析 大纲: 一、新化县发展现状简介 (一)新化县基本概况 1 地域简介 2 资源简介 3 交通位置概括 (二)新化县经济发展现状 1 经济发展现状 2 现阶段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二、新化县县域经济发展规划 (一)区域经济规划的基本概念 1 定义 2 性质 3 任务 (二)新化县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 1 规划类型和原则 2 规划的战略模式与发展目标 3 新化县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的客观基础 三、新化县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的SWOT分析 四、结束语 关于湖南省新化县—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的分析 摘要: 关键词:新化县区域经济规划 一、新化县发展现状简介 (一)新化县基本概况 1地域简介 (1)新化县地处湖南中部,资水中游,雪峰山东南麓,地处北纬27°31'-28°14,东经110°45′-111°41,辖区总面积3567平方公里,辖26个乡镇、2个国营林场、1个经济开发区,全县人口130万,其中农业人口116万。境内多为山丘盆地,气候温和,环境宜人,素有“湘中宝地”之称。 (2)新化地貌属山丘盆地,西部、北部雪峰山主脉耸峙;东部低山或深丘连绵;南部为天龙山、桐凤山环绕。地貌属山丘盆地,西部、北部雪峰山主脉耸峙;东部低山或深丘连绵;南部为天龙山、桐凤山环绕;中部为资水及其支流河谷,有江河平原、溪谷平原、溶蚀平原三种,系河流冲积、洪积而成,大多在海拔300米以下。南北最长直线69公里,东西最宽直线83公里,总面积3567平方公里,折合535.05万亩.新化县总面 积占全省1.693%,占娄底市面积43.94%。境内多为山丘盆地。 2资源简介

(1)新化是中药材资源的宝库。广阔的地域、复杂的地形、优良的土质、温和的气 候,给珍稀药用植物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形成了集多样与珍稀、天然与人工栽种于一体的药材资源特色。据考察鉴定,境内有中药材894种,其中植物类160科7 86种,动物类72科101种,矿物类7种。符合药典标准的有135种。在这种类繁多的药材资源中,有天麻、玉竹、杜仲、厚朴、黄柏等大量珍贵药材,主要分布于县域北部、西部、西南部的山地之中。在大熊山区海拔900米以上的草坡、丛林之中,平均每平方米有药用植物3.18种之多。 (2)新化素有“江南煤海”和“有色金属之乡”的美誉。在广阔的地域内,已发现矿产36种,其中已探明储量的14种,开发利用的26种,矿产地115处,其中煤、锑、金、铜、钨、砷、石灰岩、石膏等优势矿产,储量丰富、相对集中,易采易选,配套程度高。新化是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煤炭储量3.05亿吨,铁矿贮量2千万吨,锑矿55万吨,石墨矿200万吨,硅石9.8亿吨,高岭土矿750万吨,花岗岩7.8亿立方米,大理石175万立方米。 (3)新化县是湖南省重点林区县、全省杉木林基地县、竹林面积2.2万公顷以上的省重点毛竹基地县、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县,丰富的森林资源享誉三湘。据勘查,全县现有林业用地19.2万公顷,有林地16.2万公顷,活立木蓄积55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0%。在大熊山林场,保存着1200公顷原始次生阔叶林,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物种资源,被誉为中南地区物种基因宝库。新化林种结构以用材林为主。用材林总蓄积量512万立方米,其中杉木蓄积270万立方米,松木蓄积215万立方米。经济林以柑桔、板栗、油茶、杜仲、茶叶为主,总面积1.2万公顷。楠竹是新化第三大森林资源,总面积达2. 2万公顷,蓄积4800万株。目前,全县正对低产竹林进行高标准改造。丰富的森林资源,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力。据专家估计,全县仅楠竹资源一项,每年即可加工竹地板30万 平方米。 3交通位置简介 (二)新化县经济发展现状 1经济发展现状 (1)农业大县 全县农民人平纯收入由1986 年的329元增加到2002年的1273元,贫困人 口由198年的72.4万人下降到2002年的12.5万人,贫困发生率由70.53%下降到 10.6%,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2)工业已初步形成机械、电子、陶瓷、建材、冶金、煤炭、化工、食品、造纸、竹木加工等10大工业支柱产业;新化被列为全国“星火技术开发密集区”和电子陶瓷、艺术瓷出口基地。 (3)2002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29.51亿元,同比增长 6.8%。其中:第一产业增 加值10.96亿元,同比增长0.5%;第二产业增加值5.90亿元,同比增长8.5%;第三产 业增加值12.65亿元,同比增长11.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284元,比上年增加117 元。 2现阶段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二、新化县县域经济发展规划 (一)经济规划的基本概念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改革开放已近30年的中国内地,在长三角、珠三角、浙江以及福建沿海地区,区域经济的活力丝毫不弱于任何小“龙”小“虎”。 温州进入“凯恩斯主义”时代? 曾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教科书式范本的“温州模式”正在悄然发生转变。 温州这个令人惊叹的地方,生产出了占全国市场份额10%的服装、20%的鞋、60%的剃须刀、65%的锁具、80%的眼镜、90%的金属外壳打火机和90%的水彩笔。电器、泵、拉链、五金制品、汽摩配件、文教具等产业在国内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986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以“小商品、大市场”6字概括了“温州模式”,称其重要意义在于激活了一个民间自发的、遍及全国的大市场,并直接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了流通网络。 近年来,温州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前面的标兵越行越远,后面的追兵咄咄逼人”,传统产业的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成为影响温州竞争力和成长性的重要因素。 “温州模式”扬名世界的三件“利器”也出现了钝化的迹象:一是温州价廉物美的轻工产品频繁遭遇国际贸易壁垒,出口受阻;二是温州资本难寻出路;三是温州第一代创业者的市场精神在第二代接班人中已难觅踪迹。 温州市政府在经济发展初期的施政理念为温州民营经济的自由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在“无为”的旗帜下受到削弱。 2005年之后的温州经历了政府职能的一次巨大转变,从一向奉行的“无为”到“有为”,从“不管”到“强管”,招商引资成为这个地级市的“一号工程”。温州市委书记王建满表示:“如果没有外来资金的投入,没有先进设备的引进,没有先进智力的引入,温州要实现又快又好发展,难度很大。” 凯恩斯主义的出现标志着西方自由放任经济时代的结束,温州在经过20多年的自由发展之后,是否也进入了某种意义上的“凯恩斯主义”时代呢?一个强势的政府又会将“温州模式”引入怎样一条道路? 苏州模式只长骨头不长肉? “只长骨头不长肉”,对于多年来中国最耀眼的城市经济明星苏州而言,可能是最具争议的一种评价了。 所谓“苏州模式”,实际上是类似于早年日本和韩国“政府主导型”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但又有自己的特色。政府除了提供制度和政策环境外,还通过制定非常明确的发展规划和战略来吸引外资。有外商笑称,“在苏州办事,找厂长、经理没有用,要找局长、找书记”。

区域产业的发展战略的基本模式

区域分析与规划(教学参考书) 前言 内容提要 第七章区域发展战略 第一节战略与区域发展战略第二节发展方向与战略目标第三节战略抉择 第四节发展战略的理论模式第八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第一节增长极理论 第二节核心-边缘理论 第三节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第四节圈层结构理论 第九章区域土地利用与保护第一节土地和土地利用

第二节土地的需求与供给 第三节土地类型与土地利用分区 第四节优势区规划 第五节土地保护 第十章区域产业规划布局 第一节产业的分类及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第二节第一产业规划布局 第三节第二产业规划布局 第四节第三产业规划布局 第十一章区域基础设施规划 第一节基础设施的性质和作用 第二节基础设施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第三节区域交通运输规划 第四节区域给水、排水规划 第五节区域电力规划

第六节区域电信规划 第十二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一节城镇体系规划的意义、内容和方法 第二节城镇发展区域条件分析评价 第三节城镇发展战略与人口城镇化水平预测 第四节城镇体系结构规划 第五节重点地区和主要城市的发展战略规划 第十三章区域环境规划 第一节区域环境特征与环境规划要求 第二节区域环境规划编制程序与工作步骤 第三节区域环境规划主要内容 第四节区域环境规划方法与技术要点 第七章区域发展战略 第一节战略与区域发展战略

战略这个词本是军事上的用语。军事战略指对战争全局的谋略和谋划。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战略研究已超出军事的范围,被引伸到经济、科技、教育、社会发展等领域。1958年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的《经济发展战略》著作出版后,经济发展战略研究逐步受到重视。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起亦广泛开始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 战略这个概念,泛指带全局性和长远性的重大谋划。战略研究对推动区域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有重大意义。战略研究具有如下特征: (1)全局性。研究对全局发展有指导意义的规律和影响总体目标实现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 (2)长远性。不仅要研究全局整体的发展方向,而且要研究自始至终的整个发展过程。 (3)综合性。任何一种战略谋划都不是单一的,都必须综合考察社会经济各种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如科技、经济、社会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问题,整个发展潜力问题等。 (4)层次性。事物系统结构的层次性,决定着为其发展服务的战略研究具有结构层次性,对解决不同层次的问题,应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因此,一个战略方案常常是具有多层次结构(子战略)的有机整体。各个子战略服从于整体战略。

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突出两大特点是经济全球化和经济金融化。上述两方面的发展正在并将继续对全球,以及全球各国与各经济体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产生前所未有的难以估量的巨大影响。经济全球化顾名思义就是一国的经济活动日益融入全球,成为全球经济的一部分。而什么是经济金融化呢?所谓经济金融化是指经济与金融日益相互渗透融合及社会财富或资产日益金融资产化,并由此带来了经济活动对金融的依赖日益提高。 一、金融的一般概念 1、金融的内涵 在现代社会中,金融一词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简而言之,金融就是资金的融通,提供资金融通的场所就是金融市场。 ——金融有传统金融和现代金融之分。由于金融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不断发展完善的,金融概念本身也在动态发展,从而有传统金融和现代金融之分。传统金融是指以银行为主的货币市场体系,而现代金融则不仅包括货币市场,而且包括证券市场、保险市场等,是一个大金融的概念。 ——金融市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金融市场是以“货币”为交易对象,通过买卖各种信用工具融通资金的市场。它主要包括以银行为核心的金融机构所提供的资金交易,如货币的借贷、票据的承兑与贴现业务等。广义的金融市场除包括银行业务外,还包括有价证券买卖、保险业务、信托业务、基金管理、金融租赁业务,以及其他各类金融衍生业务。一般来说,在现实经济中,我们按金融活动类型将金融市场可以细分为三大市场:以银行为主的货币市场,以证券为主体的资本市场以及保险市场。其中,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市场又是金融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 ——资金融通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方式。所谓直接融资是指资金供需双方直接发生的关系,最后放款者和最后借款者直接结合起来的融资方式,也就是以证券市场融资为主的融资方式,这种直接融资的结果是产生了债权或股权;另一种是间接融资方式,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农经081 ) 摘要:“统筹区域发展”,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要求之一。当前,我国正在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在此发展进程中,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区域发展特色。怎样正视我国东南西北地区的差距和发展潜力,是统筹区域发展的前提之一。 关键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1.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概述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实现经济和社会目标的需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相应的是:启动经济高速发展的车轮,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进一步加速经济发展,实行全局较均衡但局部不均衡的发展战略;保持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实行协调发展战略。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走向共同富裕的需要。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需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精髓就是从“先富到后富再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指出:“我们提倡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为了激励和带动其他地区也富裕起来,并且先富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更好的发展。”在视察南方讲话中,小平同志又一次强调了这个问题,他说:“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同时,他又指出:“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 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其实质是顺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允许而不是限制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而其最终目的则是实现共同富裕。中央对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关系高度重视,明确提出了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并进一步提出,“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发展和协调发展。东部地区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在推进改革开放中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有条件的地区要率先实现现代化。中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和开发,发挥资源优势,发展优势企业”,要“从多方面努力,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在“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方针的指导下,党中央下决心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步伐。这将使我国地区经济结构发生重要变化,与此相适应,将逐步形成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并为最终实现全国的共同富裕奠定基础。 2.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国情 2.1 我国是个大国,经济区域众多,条件千差万别,因而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状况有差异。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分析-

四川省区域经济发展 水平分析 专业:2012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1班 姓名:曾宏波 学号:1212060045

摘要:区域经济差异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问题。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不仅影响到政府对各地的管理,也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生活水平。而四川省区域经济差异更是表现明显,合理分析差异是政府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通过运用软件,以《2013年四川省统计年鉴》的数据为基础,对四川省21个地区的重要数据加以分析,做出简单排名和综合经济分析,最后为政府对今后各市的均衡发展和规划管理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因子分析;政府管理

一、引言 区域经济一般是指某一特定经济区域内部的社会经济活动和社会经济关系或联系的总和。它是一种以某种经济活动或以特定的经济区域为中心的具有宏观经济意义的地域性综合经济体系,是经济区域的实体性内容。根据不同的目的和划分标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区域经济。各级政府一般根据统计局资料对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各发展差异的原因,然后依次对各地市的经济发展进行合理的发展指导和规划管理。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下,通过对各个区域的经济的历史与现状的分析,各政府制定出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管理措施和办法。但由于不同的地方情况不同,不同的时期发展需求也不一样,因此要因时因地的采用适合的方法和策略。 二、四川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利用降维的思想,由研究原始变量相关矩阵内部的依赖关系出发,把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的一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 其模型为 Z = A F + ε (一)样本与指标选取 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四川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研究, 通过因子得分及排名更直观的看到分析结果。本文共选取四川省的21个地区作为样本 , 分别是成都市、自贡市、攀枝花市、泸州市、德阳市、绵阳市、广元市、遂宁市、内江市、乐山市、南充市、眉山市、宜宾市、广安市、达州市、雅安市、巴中市、资阳市、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为了全面反映经济发展水平, 以《四川省统计年鉴》为基础 ,选取了9个指标:人口数(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人均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元)、R&D经费内部支出(万元)、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人均工业总产值(元)。 表1 所选指标情况 人口数(万人)城镇 居民 人均 可支 配收 入(元) 人均 社会 消费 品零 售额 (元) 农民 人均 纯收 入(元) 人均 地方 财政 预算 收入 (元) R&D经 费内部 支出 (万 元) 就业人 员平均 工资 (元) 人均国 内生产 总值 (元) 人均 工业 总产 值(元) 成都市1417 .78 26590 22021 .7 11300. 6 5507. 9 170197 15995.6 3 57624 22059. 9 自贡市271. 32 19447 12593 .0 7954.8 1215. 9 55337 6067.43 32787 18002. 4 攀枝花市123. 09 22808 15606 .8 8727.5 4646. 8 73403 18326.2 5 60391 43307. 3 泸州市425. 00 20746 8432. 4 7462.6 1948. 42129 6534.93 24317 13839. 8 德阳353.22374 115538953.3 2138.372205 8745.85 35945 20346.

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以宁夏为例

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 [摘要] 本文以宁夏回族自治区1978~2007年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为样本,对宁夏回族自治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分析,并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宁夏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明显的相互促进作用。并通过比较分析得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 金融发展金融相关比率Granger因果检验 一、有关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文献综述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1969年,戈德史密斯(Goldsmith)出版了《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一书,从比较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了各国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对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得出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同步发展的关系。 研究发展中国家金融与经济关系方面最具影响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教授Ronald I·Mckinnon和Edward S·Shaw。1973年,他们分别提出了著名的“金融浅化”或“金融抑制”理论和“金融自由化”或“金融深化”理论。在Ronald I·Mckinnon的《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和Edward S·Shaw的《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中,他们都以发展中国家的货币金融问题作为研究的对象,分别从“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这两个不同角度,将货币金融理论与发展理论结合起来,全面论证了货币金融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资金短缺,并不是因为缺乏能用于积累的资金,而是因为“金融抑制”造成了融资渠道堵塞和资金成本的扭曲。在金融深化的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经济建设资金不足问题可以缓解。 对于金融发展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重要性,许多文献都作了广泛研究。其中,部分经济学家认为,金融发展是经济增长的一个必要条件(Goldsmith,1969;Shaw,1973),这便是Patrick(1966)所认为的金融发展的“供给主导”(supply-leading)作用。金融发展在动员储蓄、管理风险、便利交易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有助于经济增长。但是,对于金融发展究竟如何影响经济增长的问题却存在许多争论。以Goldsmith (1969)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者认为,金融发展以金融资产的形式直接增加储蓄,从而促进了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Sinai和Stokers(1972)以及Wallick(1969)的有关文献均对这一假说提供了经验支持。而另一方面,以Mckinnon(1973)与Shaw(1973)为代表的金融压抑主义者却认为,现金余额的实际收益率是资本形成及由此取得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决定因素。根据这一观点,经济增长基础上的金融发展绩效取决于利率的发展绩效。因此金融压抑主义者认为,实行金融自由化、放松利率管制最为重要。运用传统的总储蓄方程,Fry(1988)基于亚洲不发达国家进行的一项实证研究发现,利率对总储蓄函数具有明显的正向作用,尽管这种明显的积极效果对其它多数国家很小;但其它的许多经验研究并没有发现实际利率与国内储

区域发展战略、产业集聚与经济园区规划

区域发展战略、产业集聚与经济园区规划 中国园区经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成为国家和地方经济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是中国经济腾飞的中坚力量。园区内产业不断地从集中到集聚,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同时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在经济版图中扮演着“增长极”的角色。经济园区同时也担负了中国技术创新和现代化产业建设的重任,在对外出口、土地开发、吸引就业以及城市化进程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中国经济园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 中国园区的发展历程是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内地城市、再到西部整体的全国开花的过程。而园区的类型,由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等,逐渐向多功能、专业化发展。但是,在中国园区建设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中国园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正面临的巨大挑战与困境: 1、产业定位不清 工业的园区化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发展的大趋势,但园区化只解决了产业集中或集聚问题。许多园区盲目的仿效、复制国内外成功园区的模式,缺乏功能分区,专业化分工不明确;许多工业园区主导产业种类太多,范围太广,缺乏突出的产业优势,总体产业定位不清,不利于资源的集中配置,使得主导产业的主导作用淡化,不能形成区域核心竞争力。从全国来看,除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园区将服务业作为其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外,其他园区,特别是中西部园区基本都以装备

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等作为其重点发展领域。但就经济基础、研发环境等因素而言,除少数地区具有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和优势外,大部分园区提出了与自身条件不相符的产业发展计划。 2、产业链多而短,产业关联度不高 国内成功的工业园区,除了有良好的产业定位,还必须有协调的主辅产业关系。如上海张江科技园突出发展生物医药和电子息产业,信息技术又集中在集成电路和软件领域,园区内芯片设计公司、硅片制造公司、光掩膜和封装测试企业以及相关的配套和设备供应公司,使园区初步形成了集成电路产业链。但很多工业园区在吸引产业方面似乎过于盲目追求数量,而忽视了它们之间的关联性和相互渗透性,没有适当引进上、下游产业,导致园区内无法形成有效的产业链,因而无法产生企业聚集带来的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园区也就难以形成持续发展的动力。 3、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 中国多数园区产业群的企业组织结构均明显地表现为对核心大企业的过度依赖,核心企业和外围企业之间实力悬殊,中小企业的发育相对不足。而地方政府又往往在资源和政策上更多地向园区核心企业倾斜,又加剧了中小企业发展的难度。园区企业外资化、大型化,严重制约了培育中国本土国际性企业的空间。 4、园区政策使用不当,造成资源浪费和“候鸟企业”现象出现 90年代以来,园区发展规模急速扩大,地方政府不断规划新的园区。为了吸

区域经济案例分析

1分析沿海经济特区的特征 在经济学中,区域是指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空间。沿海经济特区具有以下几个特征:①沿海经济特区是一定范围的地域空间。区域是一个地域空间的概念,是某个整体中的一部分,是局部的概念。是落实在一定的区域空间,不同的只是坐落的方式和坐落的地点。②沿海经济特区能够独立地存在和发展。 区域是区内各经济主体在经济上紧密联系,社会、文化趋于或融合为一体的地域空间,不仅区域内部经济主体具有独立性,而且任何一个区域与其他区域之间也有较为明显的功能差异或界面分割,各区域相对独立,具有能够组织和协调内部经济活动和区际经济联系的能力。如果不具备这种能力,它不可能单独组成一个区域。③沿海经济特区在更大范围的区域系统中担当某种专业化分工的职能。一个独立的区域并不是一个封闭的区域,它是在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优化调整自身组织结构、发挥自己独特功能的单位。由于不同的区域所赋存的资源要素状况,如自然资源、资金、劳动力、技术、科学技术、文化、以及发展水平是不同的。这种区内的同质性与区际间的差异性,表现为一种区际间的分工与专业化。这样,在不同区域之间以分工与专业化为基础结成密切的经济联系,这又构建了更大范围的区域经济体系。 2泛珠三角经济区域与发展模式 泛珠三角经济区域与发展模式是梯度推移与反梯度推移理论结合的成功模式。梯度推移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盛衰主要取决于该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劣及转移,而产业结构的优劣又取决于地区各经济部门,特别是专业化部门在工业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由于较发达地区主要处于技术创新和经济兴旺阶段,无论在经济,还是在技术上均属于高梯度地区。而落后地区的主导专业化部门都是由处在成熟后期或衰老阶段的衰退部门所组成,则地区经济必然会呈现出增长缓慢,甚至停滞状态,这就属于低梯度地区。由科技进步引致的创新活动,包括新产业部门、新产品、新技术、新的生产管理与组织方法等,大都发源于高梯度地区,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按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推进产业结构的更新。梯度推移过程是在动态上产生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两种途径来进行的,既产生经济要素向高梯度地区集中与转移,对周围地区起支配和吸引作用,又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创新活动由发源地按区域等级顺序,蛙跳式地向广大地区扩展,所以会产生有序的梯度转移。 反梯度推移理论认为,现有生产力水平的梯度顺序,不一定就是引进先进技术和经济发展的顺序,经济发展的顺序只能由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可能决定。只要经济发展需要,而又是有条件,就可以引进先进技术,进行大规模发展,而不管该区域处于哪个梯度。落后的低梯度地区,也可以直接引进世界最新技术,发展自己的高技术,实现超越发展,然后向高梯度地区进行反推移。按照梯度推移理论的做法,落后地区始终跟随于发达地区的后面,永远也赶不上发达地区。这是同世界新技术革命给落后国家或地区带来的超越发展的机会不相适应,也是同经济发展的实践相矛盾,反梯度推移的现象也是大量存在的。 泛珠三角经济区域与发展模式表现了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这是我们运用梯度推移与反梯度推移理论最好实践。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没有差异,便无所谓优势,从而也就无所谓区域比较优势的发挥。无论是区际竞争,还是区际合作,均是出于强化区域优势或区际间优势互补的目的,以便通过经济结构的调整与改善,促进国民经济整体的协调、快速、健康的发展。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区域经济发展中有了发达与落后的差异,才迫使落后地区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向发达地区学习,从而加快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步伐。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来说,会产生一种“示范效应”,这种示范效应,使得落后地区在追赶发达地区进程中大大节省成本,少走弯路,从而达到共同发展的目标。从宏观社会经济发展过程来看,存在一定程度的区际差距,有利于形成一种区域间争先恐后的和谐格局,最终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快速、高效地发展 3湖南长株潭经济发展模式

区域金融体系的建立对区域融资和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金融体系的建立对区域融资和区域经济发展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重要资源,是现代城市经营和现代企业发展的动力和血液。没有良好的金融软环境,经济就失去了发展动力。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自然资源的多寡和构成,对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的软环境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科技与资金逐渐成为成为生产函数不可替代的因素。资金短缺是各国经济发展首当其冲的最大障碍。解决资金短缺的最重要办法就是提高国民储蓄水平并促进储蓄向投资高效转化,金融机构在其中发挥枢纽作用。许多国家建立了以中央银行为核心、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体系。 一、区域金融中心概述 区域金融体系的形成必然伴随着某个区域金融中心的出现。所谓金融中心,一般是指资金扩散、融通、调节的中心。即金融产品交易与资金融通集散中心、金融产品定价中心和金融信息中心,三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金融中心首先要有大量的资金集散,为金融中心形成打好基础。金融产品交易额大,产生大量资金流量,为金融中心形成资金集散地。金融中心资金流动及所代表的供需价格,金融信息生产、分配和消费提供信息价格,一般会对本地以及周边地区经济和金融活动产生金融价格影响,也因为金融中心具有信息凝聚作用,会吸引更多的资金来此集散交易。现代社会的金融中心主要是指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金融机构紧密,金融市场完善,资金交易活跃金融工具齐全,金融信息灵敏,辐射能力强,金融设施先进,金融服务高效的地区,一般是通过某个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心城市做依托,比如北京、上海。 由于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的特殊促进作用,建立和发展金融中心成为推动地区和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的有效手段。金融工具的新型设计与开发、金融手段的创新都离不开一个统一开放的金融区。一个金融机构集中、金融市场发达、金融信息灵敏、金融设施先进、金融服务高效、影响面大且分布均匀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可以集中大量金融资本以及其他生产要素,从而推动该城市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经济和市场的发展造就了金融中心,金融中心的发育和成长催动了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金融中心是保障经济正常运转的造血机制,是带动经济突破发展瓶颈和增长临界点的起搏器和发动机。高度有效运作的金融中心将会放大金融产业对实物经济的贡献。 二、区域金融体系建立的意义

湖南省的区域发展条件进行分析与规划

从全国格局来看,湖南省具有独特的经济地理位置,位于长江南岸位置适中,既位于东南沿海开放地区的腹地范围,又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带与西部内陆地带的结合部,北依长江,邻武汉经济圈,是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开发区的组成部分,南邻两广,也近海南,是“泛珠三角”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东与华东经济区的江西为邻,与苏、浙等省的距离较近,西接成渝经济区,与贵州、重庆接壤比邻大西南,具有承东启西、北联南进的区位优势。 长江中游流域自然环境的对称性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长江中游流域的区域地貌、水系特征以及自然环境的演化过程,均表现为明显的轴对称特点,对称轴为南北向的幕阜山一罗宵山山脉。而分属于长江中游流域洞庭湖和鄱阳湖流域的湖南省和江西两省的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也具有相似的对称性。自然环境的对称分布对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对称性发展有重要影响,从对称性观点出发,武汉、长沙、南昌三个大城市正好位于对称三角形的顶点,可构成中国中部的经济金三角,其形成和发展对中部崛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从湖南本身来看省内发展,湘江流域是湖南经济最发达、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 全省最重要的经济、文化、交通重镇大都在湘江沿岸, 主要有长沙、湘潭、株洲、岳阳、衡阳、永州等6市。 武广高速经济带初步形成。武广高速在湖南境内沿经岳阳、长沙、株洲、衡阳和郴州五市,自去年年底通车以来,催化了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向我省的转移速度和深度,带来了沿线城市提速发展。湖南承接的402个区域转移项目,主要来自武广高速通达的广东及港澳台地区。武广高速同时还给湖南旅游产业的发展增添了活力,今年一季度湖南实现旅游总收入265.9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31.13%,武广高速的建成通车功不可没。 大湘西旅游经济协作区初显规模。位于湘西北的常德、张家界、湘西、怀化、邵阳5市州立足生态本色,正在联手整合旅游资源,实现客源互送、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大湘西旅游经济协作区雏形基本形成,区域协作优势逐步显现。2009年5市州共实现旅游总收入262.34亿元,占5市州GDP总量比重接近10%,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绿色支柱”。 湘南地区开放步伐不断加快。衡阳、永州和郴州三市凭借紧邻粤港澳的地理优势,承接产业转移步伐加快,2010年1-5月,三市实施合作项目890个,合同引资1001.5亿元,实际到位155.6亿元,占全省总额22%。随着产业转移的不断承接,既有效地拓宽了湖南经济的对外门户,又为湖南经济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一、湖南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示范带动作用明显 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作为湖南经济发展的核极,自2007年底以来,依照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的要求,从基础设施、产业支撑、生态环保等领域着手,各项综合配套改革得到实质推进,对全省区域经济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日益显现。 (二)“3+5”城市群经济主体地位突出 3+5”城市群承东启西,连南接北,肩负着湖南经济发展的重任。近年来,在长株潭试验区的辐射带动下加速发展,成为湖南经济快速发展的主推力。 “3+5”城市群的产业构成代表湖南经济主体形象。在产业结构上,“3+5”城市群优势明显,且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其中,既有基础强大的传统重化工业,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基于因子分析和层次分析法

Statistics and Application 统计学与应用, 2018, 7(3), 313-320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18 in Han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6267238.html,/journal/sa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d6267238.html,/10.12677/sa.2018.73037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ang-Zhu-Tan City Cluster —Based on Factor Analysis an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Juan Hou, Sihui Li College of Mathematics and Statistics,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 Hengyang Hunan Received: May 31st, 2018; accepted: Jun. 19th, 2018; published: Jun. 26th, 2018 Abstract This paper used factor analysis an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o discus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angsha, Zhuzhou and Xiangtan urban agglomerations, and obtained five first-level indicators—economic development indicators, research education indi-cators, human resources indicators, openness indicators, and infrastructure indicators.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index provide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words Regional Economy, Changzhutan Area, Factor Analysis Metho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基于因子分析和层次分析法 侯娟,李思慧 衡阳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湖南衡阳 收稿日期:2018年5月31日;录用日期:2018年6月19日;发布日期:2018年6月26日 摘要 本文采用了因子分析和层次分析法讨论了长株潭城市群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得到五个一级指标--经济发展指标、科研教育指标、人力资源指标、开放程度指标、基础设施指标,并对该指标进行实证分

硅晶圆产业发展规划

硅晶圆产业发展规划 近年来,全球硅晶圆出货量、市场规模和产能均得到明显提升, 其中,6英寸及以下产品的产能和市场份额占比都趋于下降,而12英 寸产品的重要性得到明显提升,预计未来硅片尺寸增大化是必然趋势。 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以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为支撑点,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新型产品生产和应用,积极开展产 能合作,有效提高区域产业的质量和效益。 为加快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依据国家和xx省产业发展 规划,结合区域产业xx年发展情况,制定该规划,请结合实际情况认 真贯彻执行。 第一部分规划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产业发展方式,立足满足国 内需求,以结构调整、新产品开发和应用为重点,培育壮大企业规模,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第二部分坚持原则

1、区域协同,部门联动。深入推进区域产业发展协同发展,在更大区域范围内打造产业发展链条,形成错位发展、共同发展格局;加强部门间的统筹协调,建立联动机制,形成合力。 2、开放融合。树立全球视野,对标国际先进,把握“一带一路”重大战略契机,聚焦产业重点领域,探索发展合作新模式,在全球范围配置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参与产业竞争合作,走开放式创新和国际化发展的道路。 3、创新机制,深化改革。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积极稳妥推进产业体制改革。加大科技创新政策、资金投入,提高产业发展水平。 4、产业联动,协同发展。统筹协调产业与关联产业联动发展,培育关联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成链发展,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行业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扩大高端产品服务供给,加快产业和产品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 5、因地制宜,特色发展。紧密结合区域发展要素条件,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围绕核心产业,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形成各具特色、差异发展的发展新格局。

浅谈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毕业论文

浅谈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 摘要: 在现代经济体中,金融已经日益发展成为现代经济活动的核心。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及其数量、质量已经逐步成为衡量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与发展的重要条件。近年来,理论界与实务界将研究目标重点放在了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密切关系上,即探讨金融与经济发展在空间上的具体关系,以调节各地区金融、经济的差异化。本文首先从比较法入手,探讨了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的理论发展,接下来重点分析了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进而介绍了我国金融发展区域化的特点及其相应表现,最后,对比欧美国家,吸收其发展经验,介绍了我国在应对金融区域化应该采取的应对措施,从而实现区域经济与区域金融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区域金融区域经济相互关系完善措施

目录 前言 (3) 1、国内外关于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理论探讨 (4) 1、1国外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理论的发展 (4) 1、2国内关于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理论的研究 (6) 2、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 (7) 2、1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7) 2、1、1区域金融发展有利于促进区域资本的形成 (7) 2、1、2区域金融发展有利于改善和提高资源配置 (8) 2、1、3区域金融发展具有引致其它资源要素流动和聚集的作用 (8) 2、1、4区域金融发展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分工与合作 (9) 2、2区域经济增长对区域金融发展的影响 (9) 2、2、1区域的经济运行状况决定区域金融运行及其效率 (9) 2、2、2区域金融创新环境能够影响到区域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 (10) 2、2、3金融资源的跨区流动受市场化进程区域差异的影响 (10) 3、我国经济领域的区域金融化 (10) 3、1我国区域金融化的特点 (10) 3、1、1区域金融发展差异主要表现为金融总量的差异 (10) 3、1、2政府干预现象严重且以银行为基础的金融体系未彻底变革 (11) 3、2 区域金融化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12) 3、2、1从金融总量上观察 (12) 3、2、2从金融结构上分析 (12) 3、2、3基于金融效率的对比 (12) 4、针对区域金融化我国应该采取的应对措施 (13) 4、1欧盟国家应对区域金融化采取的政策 (13) 4、2美国区域金融政策 (13) 4、3借鉴经验,我国应该采取的战略 (14) 4、3、1发展专门的基金工具,并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 (14) 4、3、2提供完善的制度基础 (15) 4、3、3建立严格的监督与评估机制 (15) 5、结论 (16)

相关文档